1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6 史鉴 文化 周刊 责任编辑:易舜 电话:(010)59598065 邮箱:jjblszk@163.com 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 开物东方 乡贤故事 青史斑斑 开封两座塔 陈彧之 在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林则徐 初到广东即破获一起鸦片走私案,缴获账册数本。林 则徐召集两广文武官吏,拿出账册质问他们:“自问 从未收过黑钱的,请站前一步。”堂下百官骇然,大 惊失色,只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军昂首阔步而出, 他就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字仲因,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 安)人,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中以身 殉国。 1834年10月,关天培受命接任广东水师提督, 镇守祖国南部海疆。清末官场风气败坏,最普遍的就 是摆官谱、讲派头。像关天培这样的从一品大员,赴 任之时都是仪仗林立,仆从甚众。途经州县属官更是 要出城远迎,设宴款待,临行前还要送上“程敬”以 表“孝敬”。然而关天培却轻车简从,“只身携家丁三 人”赴任,一改以往新官上任前呼后拥的积习。不仅 如此,他在未入广东境内时就写下了《入境告示》十 条,要求简化迎接仪式,督署只打扫,不修饰、不添 用具,营官不得离岗前来迎接,并派员“星速通致各 营,一体遵照,毋得违误”。 关天培深知当时广东官场的积弊,一到任便着手 清除旧习,整顿军纪。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博取清名 而已,与前任官员无异。一个叫张玉堂的官员,趁关 天培巡视营务之时,送上鹰洋三十块以求讨好。关天 培怒不可遏,以“不知检束”之名将张玉堂连降六 级,一时军界震动,风气大改。 1839年3月,林则徐奉命赴广州查禁鸦片,在 关天培等人的坚决支持和武力配合下,取得“虎门销 烟”的重大胜利,关天培更是亲率水师连续六次击败 英国的野蛮进犯。1840年9月,清政府迫于压力将 林则徐革职查办,琦善继任两广总督。琦善到任后, 屈词卑礼,拆除工事,裁减兵船,遣散水勇,将关天 培苦心经营六年的海防破坏殆尽。但琦善的妥协并没 有让英国侵略者有丝毫收敛,1841年1月,虎门要 塞的外围屏障大角、沙角炮台相继失守。强敌压境, 虎门危在旦夕,关天培亲赴琦善府上陈述利害,“恸 哭请益兵不许”,后在全城文武官员代请下,琦善仅 “遣二百人以作敷衍”。 恶战在即,关天培“自度众寡不敌,且藩篱既 撤,孤立无援,乃决为死计”。他虽历任参将、总 兵、提督等高级将领,但为官清廉,并无余财。此时 为了激励士气,他将家中仅有的财货和衣装全部典 当,才凑得银元千枚,遍赏军士。而自己仅托人将一 只木盒寄回家中,并嘱托家人听到他的消息后再 打开。 1841年2月,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 培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率所部四百人与敌血战, “身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最终殉国。关天 培牺牲后,仍“挺立如生”,令围攻的英军一时不敢 上前。他的英勇行为令对手钦佩万分。关天培战死沙 场的噩耗传至淮安老家,关母按照儿子嘱托将盒子打 开,盒中既无金银财宝,也无田产地契,仅“坠齿数 枚,内衣数袭”。 坠齿遣家明死志,碧海涛涛慰忠魂。关天培早已 料到了战争的结局,却依旧选择尽忠职守。他虽未给 子孙留下万贯家财,但却留下了“坠齿遣家”的宝贵 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复兴而不 懈奋斗、矢志拼搏。 关天培: 坠齿遣家 ■张金 清明就要到了。清明这个节日,既包含 着中国人慎终追远、思亲报恩的观念,又因 时值万物萌发的初春,引得人们纷纷来到春 意盎然处游赏嬉戏。清明的热闹,全体现在 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那座北宋的东 京城,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倘若在清明时节,去开封寻找北宋东京 城的踪迹,也许你要失望了。开封人有一句 老话:“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 城。”北宋东京城,连同着战国大梁城、唐代 汴州城、金代汴京城、明清开封城,按照时 代先后,一层一层地埋在了今日开封城下。 昔日繁华已成云烟,只有两座塔屹立不倒, 成为我们感受北宋光景的唯一凭借。 繁塔 如果在开封街头询问路上怎么去繁塔, 他们一定会纠正你的读音,繁塔的“繁”应 该念成“婆”。繁塔建立在繁台之上,而繁台 的得名据说与附近居住着许多繁姓人有关, “繁”作为姓氏时确实念“婆”。 繁台乃人工修筑的高台,修筑年代不晚 于汉代。在开封这样一座经常遭受水患的城 市,繁台存在的意义,正如一位清代诗人胡 介祉所言,“一台高于城,河水不能没,留得 古时地,依旧春花月”。建立在繁台之上的繁 塔,或许正因此得以存续千年,成为开封现 存最古老的建筑。 繁塔有多古老?长期以来,关心繁塔的 人们对其始建年代争论不已,1984年在繁塔 地下发现的一块石碑终结了这场争论,它明 确 提 到 繁 塔 创 建 于 北 宋 开 宝 七 年 (974 年), 可惜的是我们尚无法确知繁塔的竣工年代, 如果以创建年代论,繁塔距今已有超过一千 年的历史。 今天的繁塔,看上去多少有些古怪。从 下往上看,塔身共三层,呈六角形,在第三 层平台之上建有一小塔,亦呈六角形,是为 塔顶,塔身过大,塔顶过小,两者的比例很 不协调。繁塔之所以呈现出今天所见的样 子,自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要说这个故事, 还得回到开宝七年。 繁塔又称天清寺塔,先有天清寺,之后 才有繁塔。开宝七年,天清寺僧鸿彻发愿亲 手建造一座砖塔,“高二百四十尺”,1984年 出土的石碑没有说明塔有几层,传世文献说 塔有九层。在修筑经费的来源上,繁塔不可 与稍晚的铁塔同日而语,铁塔系官府出资修 建,繁塔主要依靠民间捐资,经费充足了, 就按照设计好的图纸施工,经费要是不足, 就只能停工了,也因此繁塔迟迟不能竣工。 有理由相信,繁塔曾以巍峨的九层宝塔 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此后元明清三代, 繁塔经历了一番巨大的变动:元代的一次雷 击,毁去了塔顶和最上面的两层,九层塔变 成了七层塔;明初,因为风水上的原因,繁 塔又被人为削去了四层,七层塔变成了三层 塔;清代在所剩的三层塔身上,加盖了一座 小塔,终于成为今天的模样。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唐代的塔多为方 形,西安大雁塔是为典型,宋代的塔多为八 角形,开封铁塔是为典型,六角形的繁塔, 是中国塔由方形向八角形过渡时的一个代表。 如果对于古代建筑并无了解,繁塔在视 觉上的丰富性也足以让我们惊叹。繁塔塔身 内外遍布一尺见方的造像砖,总数近七千 块,一砖一佛,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更为 难得的是,上世纪 80年代在对繁塔大修时, 在二层南塔心室的墙壁上发现了二十块伎乐 人造像砖,每位伎乐人手持一种乐器,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乐队。据学者尼树仁的分析, 这支乐队“以西域传入中土的古老乐器为 主,吸收了中国传统乐器,成为以龟兹乐队 为基础的中西混合乐队编制,既有金石铿锵 的打击乐,又有音色清脆悠扬的吹管乐和弹 拨乐”,它继承了灿烂的盛唐音乐,具有重要 的音乐史研究价值。 繁塔位于陇海铁路线旁,火车轰隆隆驶 过,而繁塔却少有游客前来。这座历经千年 曾见证了汴梁繁华的古塔,愿意向每个感兴 趣的游客,讲述它迷人的故事。 铁塔 在北宋东京城的东北部,矗立着一座高 大的褐色琉璃塔,由于看上去像铁制成的, 人们便称之为“铁塔”,如今它已成为开封这 座城市的象征。许多人对开封铁塔的第一印 象,是在中学地理课本中见到的一张图,黄 河开封段的水位比开封铁塔塔底还高,形成 了令人心惊的“地上悬河”,对此开封人有一 句十分形象的话,“铁塔高,铁塔高,黄河达 到铁塔腰”。 铁塔究竟有多高?今天我们看到的铁塔 高约55.6米,共有十三层,呈八角形。若论 塔的绝对高度,铁塔不算最高的,山西应县 辽代木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它通高67.3 米,由于塔高与塔宽的比例不同,在视觉 上,应县木塔给人以敦实雄厚的感受,而铁 塔则给人高逸秀丽的感受。 铁塔的前身也是一座木塔。主持建造这 座后来被称为“灵感木塔”的是一位来自浙 东的木匠,历史留下了他的名字 —喻皓。 喻皓最擅长的就是造塔,据称他每造一塔, “先作塔式以献”,待出资者认可其建塔方案 后 再 动 工 。 北 宋 端 拱 二 年 (989 年), 灵 感 木 塔在经过八年修造后竣工。有人看出木塔略 往西北倾斜,其实这是喻皓独特的设计,他 认为开封“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 年,当正也”。 可惜这座木塔并不如喻皓期待的那样历 经 百 年 , 北 宋 庆 历 四 年 (1044 年), 在 其 竣 工后的半个世纪,一次雷击引发的火灾毁灭 了整座木塔。五年之后,宋仁宗下诏在木塔 落成的开宝寺内重修一座塔,塔式仿照木 塔,而材质则变成了耐火的琉璃砖瓦。历史 记载有时是不公平的,这座屹立千年的铁 塔,我们竟不知是谁主持修造的,也不知它 究竟于何时竣工。有当代学者推论铁塔修建 了近三十年才竣工,也就是说直到北宋熙宁 年间 (1068 年—1077 年) 后期,铁塔才以 完整的面目示人。 铁塔外部的琉璃砖上,雕饰人物、动物、花 卉、璎珞、流苏等图案,反映了北宋琉璃工艺的 高超水平。进入塔内,游人可循168级陡峭的 台阶登临塔顶,每一层都设有明窗供游人饱览 城市风光,而且明窗开设的位置大有讲究,第 一层开在北,第二层开在南,第三层开在西,第 四层开在东,以此类推,直至顶层,这样就能俯 瞰城市风光,不落下任何一个角落。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铁塔的诗 作。元代散曲家冯子振有一首诗,描写了古 代开封“铁塔燃灯”的风俗。诗云:“擎天一 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半夜火龙翻地 轴,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摇潋滟沿珠蚌,影 落沧溟照水犀。火焰逼人高万丈,倒提铁笔 向空题。”每到中秋之夜,在铁塔上遍燃灯 盏,这场景确如诗人所云,可与日月争辉。 铁塔落成后,经历了地震四十余次、冰 雹二十余次、黄河水患六次仍屹立不倒,原 因之一是塔内设计了许多“结构砖”,组装在 一起后严丝合缝,使塔身异常坚固。 铁塔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损害是在抗日 战争期间。据记载,1938年6月间,日军对铁 塔发动了猛烈袭击,“塔身遭受七八十发炮弹 的轰击,塔身北侧自第四层至塔顶十三层的飞 檐挑角、额枋斗拱及塔壁均遭到严重破坏…… 特别是第八、第九层损坏特别严重,塔壁被炮 弹击透,炸成了惨不忍睹的弹洞,塔心的旋转 台阶也被炸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然而,铁塔并未因此倒下,它依旧傲然 屹立在这座千年古城中,哪怕已是遍体鳞 伤。铁骨铮铮,无惧风霜打击,无惧顽敌侵 袭,铁塔在开封人的心目中,升华为民族精 神的象征。 没有历代的维护修缮,就没有今天完好 的铁塔。铁塔的遭遇,让我们不禁感叹一件 古物流传至今何其不易。在铁塔的一砖一瓦 中,我们感受到了技艺与设计之美,也感受 到了守护与传承之美。 红色足迹 钱其琛同志是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 人。如果顺着他的事迹与精神追溯本源,我 们 仿 佛 看 见 《钱 氏 家 训》 如 同 一 盏 明 灯 , 透 过历史的千年尘埃,在吴越钱氏族人的心中 熠熠生辉。 回忆钱其琛同志的生平,在他身上最能 体 现 的 就 是 《钱 氏 家 训》 中 的 这 一 句 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钱其琛十四岁读中学的时候,就在上 海加入了中共地下党。这一选择影响了他 的一生,他的行事风格与生活习惯也大都 在这一时期养成。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钱 其琛习惯不记日记,不留工作笔记,也不做 任何资料储备。但是后来他为什么又一反常 态 写 下 了 《外 交 十 记》 呢 ? 钱 其 琛 之 子 钱 宁 日后回忆说,父亲“主要是想为那一段特殊 历史时期的外交工作,留下一份真实的记 录”,“许多历史事件,不记录下来,将来就 会出现各种版本”。 钱其琛部署工作沉着冷静,也很重视倾 听 众 人 的 意 见 。 这 正 体 现 了 《钱 氏 家 训》 里 面说的“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据其生前 同事回忆,钱其琛每次和外宾会谈结束,都 会问大家对刚才的会谈有什么看法。大家各 抒己见后,他也会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观所 想,他的观察往往能看到别人可能没注意到 的方面。 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钱其琛参与过的 外交事务数不胜数,其中的艰难也是我们难 以想象的。他曾经说过自己遵从周恩来总理 对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十六个字,即“站稳 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 十六个字,不管是在驻苏联使馆工作时,在 助力香港回归时,还是在与非洲国家建立友 谊时等,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 现。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 之”。钱其琛坚决维护“一国两制”原则,努 力促成香港回归这一利万世之举。钱其琛通 过高超娴熟的外交谈判手腕,在中英双方有 关香港政制发展的交锋中,临危不乱,据理 力争,最终为国家赢得最大利益。 199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 交部长的钱其琛借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 会,会见了英国外交大臣赫德,因为双方 各执己见、寸步不让,眼看会谈就要不欢 而散,钱其琛不慌不忙地说道:“今天我们 的会谈很重要,应该说还取得了积极成 果。”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听后疑惑极 了:“今天吵得这么厉害,什么问题也没解 决,何来积极成果?”没等李肇星转过弯 来,钱其琛继续说道:“第一,双方争论得 这么激烈,说明双方对香港回归问题都极 为重视,这是今后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前 提;第二,今天我们在许多问题上没有达 成一致,但双方都愿意继续谈,哪怕吵架 似的谈,这为双方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 础。”赫德听后,心有戚戚地对这番总结表 示赞同,谈判的破裂就这样避免了。这让 李肇星十分感慨:“这是外交上‘斗而不 破’的典型例子。”钱其琛作为中国政府代 表团成员,分别出席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 政权交接典礼。这是他外交生涯中一段十 分难得而又颇为独特的经历。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 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正是因为秉持这种 态度,对于工作,钱其琛始终保有“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态度,而对于家庭, 他亏欠的真的太多太多。 在对其儿子钱宁的访谈中,我们可以了 解到,钱其琛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是时 断时续的。驻苏联工作,驻非洲工作,回外 交部工作,与子女的升学、当兵、留学等交 错进行。钱其琛回国后,一家人才又团聚, 但仍是聚少离多。钱其琛夫妇的内心一直很 牵挂一对儿女。有时,他们会坐一夜火车, 去锦州看在那里工作的女儿,待上一天,再 坐一夜火车,去上海看儿子。虽然奔波,却 是一家难得的温馨时刻。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虽然没有时 间陪伴在儿女左右,钱其琛对家庭教育却 始终不放松。当年,《辞海》刚出版,钱其 琛就买了一套。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宁上 初中,没有别的书可读,只能读厚厚上下 两 册 的 《辞 海》, 可 以 说 , 他 是 泡 在 《辞 海》 中 长 大 的 。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钱其琛不吸烟,不喝酒,最大的业余爱好是 读书和散步。即使在谈判时遇到很恼火的 事,他也不会大声与人争吵。1988年,钱其 琛从外交部副部长升为部长时,他曾这样表 示:“任重道远,不敢懈怠。”历史给了他一 个机会,让他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 钱其琛同志不负中央嘱托,不辱国家使命。 他的一生担得起这两句话:“利在一身勿谋 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它包括 命名、描述、划分类群,以及在类群间建立联系进而 形成分类体系等几项工作。可以说,人类自从能够相 互交流,就开始了分类的实践。 分类对理解复杂多样的生物界来说尤为重要,中 国古代的生物学知识以本草著作中的记录最为系统。 自《神农本草经》以降,在这类著作中就确立了依药 性不同将动植物划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体系。 这一实用性的分类体系经过历代发展,囊括的动 植物种类达到了上千种,对各个物种的描述也逐渐细 化。但是,各种著作中命名和编目排序方面的问题也 逐渐显现。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遍览前书以及自己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在1578年编写成52卷的巨著 《本草 纲 目》(刊 刻 于 1596 年), 将 记 录 药 物 的 种 类 增 至 1800余种 (包括 1538种生物),并在正文中建立了 一种更为先进的分类体系。 他在命名时采用的优先法系统就与当今的命名法 规原则一致;全书所分的十六部,则按照从无机到有 机、从低等至高等的次序排列,反映出一种进化的思 想;在每一部中,又按生物的自然属性进一步划分。 《本 草 纲 目》 在 问 世 百 年 之 后 经 传 教 士 的 译 介 传 入西方,并产生了较大影响。李时珍以“从类而分, 以族相邻”为主导思想建立的独特分类体系也被称为 林奈之前最好的分类系统。 中国古代科学发现之十 《本草纲目》分类体系 李昂 利在天下必谋之 西滨 上图:开封繁 塔,繁塔始建于北 宋,在它如今的模 样背后有一段传奇。 右图:老照片 中的开封铁塔,其实 铁塔并不是铁质的, 而是一座琉璃塔。 铁塔始建于北宋,经 历千年屹立不倒。

开封两座塔 - jjjcb.cnjjjcb.cn/content/1/2018-03/30/6/201803306_pdf.pdf · 张金 清明就要到了。清明这个节日,既包含 着中国人慎终追远、思亲报恩的观念,又因

  • Upload
    others

  • View
    3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开封两座塔 - jjjcb.cnjjjcb.cn/content/1/2018-03/30/6/201803306_pdf.pdf · 张金 清明就要到了。清明这个节日,既包含 着中国人慎终追远、思亲报恩的观念,又因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6 史鉴文化 周刊 责任编辑:易舜电话:(010)59598065邮箱:jjblszk@163.com

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办

开物东方

乡贤故事

青史斑斑

开 封 两 座 塔■陈彧之

在电影 《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林则徐

初到广东即破获一起鸦片走私案,缴获账册数本。林

则徐召集两广文武官吏,拿出账册质问他们:“自问

从未收过黑钱的,请站前一步。”堂下百官骇然,大

惊失色,只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军昂首阔步而出,

他就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字仲因,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今江苏淮

安) 人,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中以身

殉国。

1834年 10月,关天培受命接任广东水师提督,

镇守祖国南部海疆。清末官场风气败坏,最普遍的就

是摆官谱、讲派头。像关天培这样的从一品大员,赴

任之时都是仪仗林立,仆从甚众。途经州县属官更是

要出城远迎,设宴款待,临行前还要送上“程敬”以

表“孝敬”。然而关天培却轻车简从,“只身携家丁三

人”赴任,一改以往新官上任前呼后拥的积习。不仅

如此,他在未入广东境内时就写下了 《入境告示》十

条,要求简化迎接仪式,督署只打扫,不修饰、不添

用具,营官不得离岗前来迎接,并派员“星速通致各

营,一体遵照,毋得违误”。

关天培深知当时广东官场的积弊,一到任便着手

清除旧习,整顿军纪。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博取清名

而已,与前任官员无异。一个叫张玉堂的官员,趁关

天培巡视营务之时,送上鹰洋三十块以求讨好。关天

培怒不可遏,以“不知检束”之名将张玉堂连降六

级,一时军界震动,风气大改。

1839年 3月,林则徐奉命赴广州查禁鸦片,在

关天培等人的坚决支持和武力配合下,取得“虎门销

烟”的重大胜利,关天培更是亲率水师连续六次击败

英国的野蛮进犯。1840年 9月,清政府迫于压力将

林则徐革职查办,琦善继任两广总督。琦善到任后,

屈词卑礼,拆除工事,裁减兵船,遣散水勇,将关天

培苦心经营六年的海防破坏殆尽。但琦善的妥协并没

有让英国侵略者有丝毫收敛,1841年 1月,虎门要

塞的外围屏障大角、沙角炮台相继失守。强敌压境,

虎门危在旦夕,关天培亲赴琦善府上陈述利害,“恸

哭请益兵不许”,后在全城文武官员代请下,琦善仅

“遣二百人以作敷衍”。

恶战在即,关天培“自度众寡不敌,且藩篱既

撤,孤立无援,乃决为死计”。他虽历任参将、总

兵、提督等高级将领,但为官清廉,并无余财。此时

为了激励士气,他将家中仅有的财货和衣装全部典

当,才凑得银元千枚,遍赏军士。而自己仅托人将一

只木盒寄回家中,并嘱托家人听到他的消息后再

打开。

1841年 2月,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

培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率所部四百人与敌血战,

“身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最终殉国。关天

培牺牲后,仍“挺立如生”,令围攻的英军一时不敢

上前。他的英勇行为令对手钦佩万分。关天培战死沙

场的噩耗传至淮安老家,关母按照儿子嘱托将盒子打

开,盒中既无金银财宝,也无田产地契,仅“坠齿数

枚,内衣数袭”。

坠齿遣家明死志,碧海涛涛慰忠魂。关天培早已

料到了战争的结局,却依旧选择尽忠职守。他虽未给

子孙留下万贯家财,但却留下了“坠齿遣家”的宝贵

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复兴而不

懈奋斗、矢志拼搏。

关天培:坠齿遣家

■张金

清明就要到了。清明这个节日,既包含

着中国人慎终追远、思亲报恩的观念,又因

时值万物萌发的初春,引得人们纷纷来到春

意盎然处游赏嬉戏。清明的热闹,全体现在

张择端笔下的 《清明上河图》,那座北宋的东

京城,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倘若在清明时节,去开封寻找北宋东京

城的踪迹,也许你要失望了。开封人有一句

老话:“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

城。”北宋东京城,连同着战国大梁城、唐代

汴州城、金代汴京城、明清开封城,按照时

代先后,一层一层地埋在了今日开封城下。

昔日繁华已成云烟,只有两座塔屹立不倒,

成为我们感受北宋光景的唯一凭借。

繁塔

如果在开封街头询问路上怎么去繁塔,

他们一定会纠正你的读音,繁塔的“繁”应

该念成“婆”。繁塔建立在繁台之上,而繁台

的得名据说与附近居住着许多繁姓人有关,

“繁”作为姓氏时确实念“婆”。

繁台乃人工修筑的高台,修筑年代不晚

于汉代。在开封这样一座经常遭受水患的城

市,繁台存在的意义,正如一位清代诗人胡

介祉所言,“一台高于城,河水不能没,留得

古时地,依旧春花月”。建立在繁台之上的繁

塔,或许正因此得以存续千年,成为开封现

存最古老的建筑。

繁塔有多古老?长期以来,关心繁塔的

人们对其始建年代争论不已,1984年在繁塔

地下发现的一块石碑终结了这场争论,它明

确提到繁塔创建于北宋开宝七年 (974年),

可惜的是我们尚无法确知繁塔的竣工年代,

如果以创建年代论,繁塔距今已有超过一千

年的历史。

今天的繁塔,看上去多少有些古怪。从

下往上看,塔身共三层,呈六角形,在第三

层平台之上建有一小塔,亦呈六角形,是为

塔顶,塔身过大,塔顶过小,两者的比例很

不协调。繁塔之所以呈现出今天所见的样

子,自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要说这个故事,

还得回到开宝七年。

繁塔又称天清寺塔,先有天清寺,之后

才有繁塔。开宝七年,天清寺僧鸿彻发愿亲

手建造一座砖塔,“高二百四十尺”,1984年

出土的石碑没有说明塔有几层,传世文献说

塔有九层。在修筑经费的来源上,繁塔不可

与稍晚的铁塔同日而语,铁塔系官府出资修

建,繁塔主要依靠民间捐资,经费充足了,

就按照设计好的图纸施工,经费要是不足,

就只能停工了,也因此繁塔迟迟不能竣工。

有理由相信,繁塔曾以巍峨的九层宝塔

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此后元明清三代,

繁塔经历了一番巨大的变动:元代的一次雷

击,毁去了塔顶和最上面的两层,九层塔变

成了七层塔;明初,因为风水上的原因,繁

塔又被人为削去了四层,七层塔变成了三层

塔;清代在所剩的三层塔身上,加盖了一座

小塔,终于成为今天的模样。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唐代的塔多为方

形,西安大雁塔是为典型,宋代的塔多为八

角形,开封铁塔是为典型,六角形的繁塔,

是中国塔由方形向八角形过渡时的一个代表。

如果对于古代建筑并无了解,繁塔在视

觉上的丰富性也足以让我们惊叹。繁塔塔身

内外遍布一尺见方的造像砖,总数近七千

块,一砖一佛,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更为

难得的是,上世纪 80年代在对繁塔大修时,

在二层南塔心室的墙壁上发现了二十块伎乐

人造像砖,每位伎乐人手持一种乐器,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乐队。据学者尼树仁的分析,

这支乐队“以西域传入中土的古老乐器为

主,吸收了中国传统乐器,成为以龟兹乐队

为基础的中西混合乐队编制,既有金石铿锵

的打击乐,又有音色清脆悠扬的吹管乐和弹

拨乐”,它继承了灿烂的盛唐音乐,具有重要

的音乐史研究价值。

繁塔位于陇海铁路线旁,火车轰隆隆驶

过,而繁塔却少有游客前来。这座历经千年

曾见证了汴梁繁华的古塔,愿意向每个感兴

趣的游客,讲述它迷人的故事。

铁塔

在北宋东京城的东北部,矗立着一座高

大的褐色琉璃塔,由于看上去像铁制成的,

人们便称之为“铁塔”,如今它已成为开封这

座城市的象征。许多人对开封铁塔的第一印

象,是在中学地理课本中见到的一张图,黄

河开封段的水位比开封铁塔塔底还高,形成

了令人心惊的“地上悬河”,对此开封人有一

句十分形象的话,“铁塔高,铁塔高,黄河达

到铁塔腰”。

铁塔究竟有多高?今天我们看到的铁塔

高约 55.6米,共有十三层,呈八角形。若论

塔的绝对高度,铁塔不算最高的,山西应县

辽代木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它通高 67.3

米,由于塔高与塔宽的比例不同,在视觉

上,应县木塔给人以敦实雄厚的感受,而铁

塔则给人高逸秀丽的感受。

铁塔的前身也是一座木塔。主持建造这

座后来被称为“灵感木塔”的是一位来自浙

东的木匠,历史留下了他的名字——喻皓。

喻皓最擅长的就是造塔,据称他每造一塔,

“先作塔式以献”,待出资者认可其建塔方案

后再动工。北宋端拱二年 (989年),灵感木

塔在经过八年修造后竣工。有人看出木塔略

往西北倾斜,其实这是喻皓独特的设计,他

认为开封“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

年,当正也”。

可惜这座木塔并不如喻皓期待的那样历

经百年,北宋庆历四年 (1044年),在其竣

工后的半个世纪,一次雷击引发的火灾毁灭

了整座木塔。五年之后,宋仁宗下诏在木塔

落成的开宝寺内重修一座塔,塔式仿照木

塔,而材质则变成了耐火的琉璃砖瓦。历史

记载有时是不公平的,这座屹立千年的铁

塔,我们竟不知是谁主持修造的,也不知它

究竟于何时竣工。有当代学者推论铁塔修建

了近三十年才竣工,也就是说直到北宋熙宁

年间 (1068 年—1077 年) 后期,铁塔才以

完整的面目示人。

铁塔外部的琉璃砖上,雕饰人物、动物、花

卉、璎珞、流苏等图案,反映了北宋琉璃工艺的

高超水平。进入塔内,游人可循168级陡峭的

台阶登临塔顶,每一层都设有明窗供游人饱览

城市风光,而且明窗开设的位置大有讲究,第

一层开在北,第二层开在南,第三层开在西,第

四层开在东,以此类推,直至顶层,这样就能俯

瞰城市风光,不落下任何一个角落。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铁塔的诗

作。元代散曲家冯子振有一首诗,描写了古

代开封“铁塔燃灯”的风俗。诗云:“擎天一

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半夜火龙翻地

轴,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摇潋滟沿珠蚌,影

落沧溟照水犀。火焰逼人高万丈,倒提铁笔

向空题。”每到中秋之夜,在铁塔上遍燃灯

盏,这场景确如诗人所云,可与日月争辉。

铁塔落成后,经历了地震四十余次、冰

雹二十余次、黄河水患六次仍屹立不倒,原

因之一是塔内设计了许多“结构砖”,组装在

一起后严丝合缝,使塔身异常坚固。

铁塔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损害是在抗日

战争期间。据记载,1938年 6月间,日军对铁

塔发动了猛烈袭击,“塔身遭受七八十发炮弹

的轰击,塔身北侧自第四层至塔顶十三层的飞

檐挑角、额枋斗拱及塔壁均遭到严重破坏……

特别是第八、第九层损坏特别严重,塔壁被炮

弹击透,炸成了惨不忍睹的弹洞,塔心的旋转

台阶也被炸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然而,铁塔并未因此倒下,它依旧傲然

屹立在这座千年古城中,哪怕已是遍体鳞

伤。铁骨铮铮,无惧风霜打击,无惧顽敌侵

袭,铁塔在开封人的心目中,升华为民族精

神的象征。

没有历代的维护修缮,就没有今天完好

的铁塔。铁塔的遭遇,让我们不禁感叹一件

古物流传至今何其不易。在铁塔的一砖一瓦

中,我们感受到了技艺与设计之美,也感受

到了守护与传承之美。

红色足迹

钱其琛同志是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

人。如果顺着他的事迹与精神追溯本源,我

们仿佛看见 《钱氏家训》 如同一盏明灯,透

过历史的千年尘埃,在吴越钱氏族人的心中

熠熠生辉。

回忆钱其琛同志的生平,在他身上最能

体现的就是 《钱氏家训》 中的这一句话——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钱其琛十四岁读中学的时候,就在上

海加入了中共地下党。这一选择影响了他

的一生,他的行事风格与生活习惯也大都

在这一时期养成。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钱

其琛习惯不记日记,不留工作笔记,也不做

任何资料储备。但是后来他为什么又一反常

态写下了 《外交十记》 呢?钱其琛之子钱宁

日后回忆说,父亲“主要是想为那一段特殊

历史时期的外交工作,留下一份真实的记

录”,“许多历史事件,不记录下来,将来就

会出现各种版本”。

钱其琛部署工作沉着冷静,也很重视倾

听众人的意见。这正体现了 《钱氏家训》 里

面说的“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据其生前

同事回忆,钱其琛每次和外宾会谈结束,都

会问大家对刚才的会谈有什么看法。大家各

抒己见后,他也会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观所

想,他的观察往往能看到别人可能没注意到

的方面。

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钱其琛参与过的

外交事务数不胜数,其中的艰难也是我们难

以想象的。他曾经说过自己遵从周恩来总理

对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十六个字,即“站稳

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

十六个字,不管是在驻苏联使馆工作时,在

助力香港回归时,还是在与非洲国家建立友

谊时等,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

现。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

之”。钱其琛坚决维护“一国两制”原则,努

力促成香港回归这一利万世之举。钱其琛通

过高超娴熟的外交谈判手腕,在中英双方有

关香港政制发展的交锋中,临危不乱,据理

力争,最终为国家赢得最大利益。

1993 年 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

交部长的钱其琛借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

会,会见了英国外交大臣赫德,因为双方

各执己见、寸步不让,眼看会谈就要不欢

而散,钱其琛不慌不忙地说道:“今天我们

的会谈很重要,应该说还取得了积极成

果。”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听后疑惑极

了:“今天吵得这么厉害,什么问题也没解

决,何来积极成果?”没等李肇星转过弯

来,钱其琛继续说道:“第一,双方争论得

这么激烈,说明双方对香港回归问题都极

为重视,这是今后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前

提;第二,今天我们在许多问题上没有达

成一致,但双方都愿意继续谈,哪怕吵架

似的谈,这为双方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

础。”赫德听后,心有戚戚地对这番总结表

示赞同,谈判的破裂就这样避免了。这让

李肇星十分感慨:“这是外交上‘斗而不

破’的典型例子。”钱其琛作为中国政府代

表团成员,分别出席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

政权交接典礼。这是他外交生涯中一段十

分难得而又颇为独特的经历。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

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正是因为秉持这种

态度,对于工作,钱其琛始终保有“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态度,而对于家庭,

他亏欠的真的太多太多。

在对其儿子钱宁的访谈中,我们可以了

解到,钱其琛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是时

断时续的。驻苏联工作,驻非洲工作,回外

交部工作,与子女的升学、当兵、留学等交

错进行。钱其琛回国后,一家人才又团聚,

但仍是聚少离多。钱其琛夫妇的内心一直很

牵挂一对儿女。有时,他们会坐一夜火车,

去锦州看在那里工作的女儿,待上一天,再

坐一夜火车,去上海看儿子。虽然奔波,却

是一家难得的温馨时刻。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虽然没有时

间陪伴在儿女左右,钱其琛对家庭教育却

始终不放松。当年,《辞海》 刚出版,钱其

琛就买了一套。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宁上

初中,没有别的书可读,只能读厚厚上下

两册的 《辞海》,可以说,他是泡在 《辞

海》 中长大的。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钱其琛不吸烟,不喝酒,最大的业余爱好是

读书和散步。即使在谈判时遇到很恼火的

事,他也不会大声与人争吵。1988年,钱其

琛从外交部副部长升为部长时,他曾这样表

示:“任重道远,不敢懈怠。”历史给了他一

个机会,让他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

钱其琛同志不负中央嘱托,不辱国家使命。

他的一生担得起这两句话:“利在一身勿谋

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它包括

命名、描述、划分类群,以及在类群间建立联系进而

形成分类体系等几项工作。可以说,人类自从能够相

互交流,就开始了分类的实践。

分类对理解复杂多样的生物界来说尤为重要,中

国古代的生物学知识以本草著作中的记录最为系统。

自 《神农本草经》以降,在这类著作中就确立了依药

性不同将动植物划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体系。

这一实用性的分类体系经过历代发展,囊括的动

植物种类达到了上千种,对各个物种的描述也逐渐细

化。但是,各种著作中命名和编目排序方面的问题也

逐渐显现。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遍览前书以及自己实践

经验的基础上,在1578年编写成52卷的巨著 《本草

纲目》(刊刻于 1596 年),将记录药物的种类增至

1800余种 (包括 1538种生物),并在正文中建立了

一种更为先进的分类体系。

他在命名时采用的优先法系统就与当今的命名法

规原则一致;全书所分的十六部,则按照从无机到有

机、从低等至高等的次序排列,反映出一种进化的思

想;在每一部中,又按生物的自然属性进一步划分。

《本草纲目》 在问世百年之后经传教士的译介传

入西方,并产生了较大影响。李时珍以“从类而分,

以族相邻”为主导思想建立的独特分类体系也被称为

林奈之前最好的分类系统。

中国古代科学发现之十

《本草纲目》分类体系■李昂

利在天下必谋之■西滨

上图:开封繁

塔,繁塔始建于北

宋,在它如今的模

样背后有一段传奇。

右图:老照片

中的开封铁塔,其实

铁塔并不是铁质的,

而是一座琉璃塔。

铁塔始建于北宋,经

历千年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