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Page 2: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

目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3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 3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 3

(三)全日制本科生规模及构成 ................................................................................................................... 3

(四)本科招生工作与生源基本情况 ........................................................................................................... 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 6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 6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 8

(三)教学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 8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 11

(一)专业建设 ............................................................................................................................................. 11

(二)课程建设 ............................................................................................................................................. 12

(三)教学改革 ............................................................................................................................................. 13

四、质量保障体系 ......................................................................................................................................... 15

(一)完善质量标准建设 ............................................................................................................................. 15

(二)加强质量监控 ..................................................................................................................................... 16

(三)注重建设引导 ..................................................................................................................................... 17

五、学生学习效果 ......................................................................................................................................... 19

(一)落实“学生中心”理念 ..................................................................................................................... 19

(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 20

(三)学生学习满意度 ................................................................................................................................. 20

六、特色发展 ................................................................................................................................................. 22

(一)加强本科教育内涵建设 ..................................................................................................................... 22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22

(三)健全课程制度体系 ............................................................................................................................. 22

(四)推进“治水评优”工程 ..................................................................................................................... 23

(五)落实院系办校改革 ............................................................................................................................. 23

(六)重视教学成果展示 ............................................................................................................................. 23

(七)建立教学奖励机制 ............................................................................................................................. 23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 24

Page 3: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2

(一)教学体系方面 ..................................................................................................................................... 24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 24

(三)学生素质方面 ..................................................................................................................................... 24

Page 4: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3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在

本科教学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逐步呈现,综合改革大幕徐徐拉开,

人才培养改革继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办学定位:到 2021年,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到 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到

本世纪中叶,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学校发展目标:跻身国内大学第一方阵,为建成文理医

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

怀”的人才培养目标统领全校育人工作,注重学生长远潜力、关注学生未来深造,坚持学科和

专业一体两面、相互映射、相互促进的关系,调整了专业结构,优化了课程体系,贯通了本研

课程,为培养学术精英和行业领袖夯实了本科教育基础。

学校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

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开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三大建设”,原始创新能力、服务

国家战略实施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本科教学聚

集了更丰富的资源、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具有专业办学权的本科专业共计 130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

理学、医学、哲学、历史学等 9个学科门类。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期的国家教育事业发

展规划为指引,在开展“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不断突出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地位,坚持学科建设

主线,在规划和组织层面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融合统一起来,形成了三校区学科布局错位互

补、统筹发展的良好态势。文理基础学科不断加强,医科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工科努力实现

弯道超车,整体正朝着成为“综合性”强校的目标迈进。继续调整专业布局,在 2015 学年基

础上,调减部分办学质量不理想、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培养口径过窄

的专业,2018年招生专业(大类)调减至 74个。

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4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

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59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

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共 12个学科门类。

学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2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22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6 个,

省部一级重点学科 34个。

(三)全日制本科生规模及构成

Page 5: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4

人才培养结构上移。2017学年我校普通本科生共 33013人(包括一年级 8105人,二年级

7957 人,三年级 7840 人,四年级 7884 人,其他 1227 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 60.3%,该比

例与 2014年 63.4%相比有逐步下降趋势,说明学校人才培养重心正在上移,与世界一流研究型

大学本科生占比逐渐接近。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 1所示(按时点统计)。

表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普通本科生数 硕士研究生数 博士研究生数

留学生数 夜大(业余)

学生数 网络学生数

全日制 非全日制 全日制 非全日制

33,013 13,740 5,288 6,168 0 1,358 984 7,430

(四)本科招生工作与生源基本情况

2018年,学校普通招生录取 7449人,自主招生 733人,招收本省学生 3693人。学校面向

全国 30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 28个,文科招生省份 28个。

广纳英才,对接“一带一路”。 继续推进中山大学“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机构推荐

为主、个人申请为辅”的招生模式,与我国驻东盟各国使领馆、东盟各国驻穗领馆、中国—东

盟中心和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等推荐机构加强联系、沟通。该项目在东盟各国已逐

步形成品牌效应,当地优秀中学生报名踊跃,2018 年招生 224 人,生源质量比 2017年有进一

步提升。

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创造多元评价途径。积极探索国家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在广东实

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评价录取,录取 300

名考生。明晰自主招生、艺术团、运动队、高校专项等特殊类型招生定位,优化考核机制,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的人才选拔体系。

明确招生责任片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8 年招生宣传的全面启动院系负责制。2018

年各院系齐心协力,共举办了七个中学生夏令营;邀请了来自 8个省份共计 120多所重点中学

校长来访我校参加《“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中学与高校之间的联动”研讨会》,各位

中学校长为我校招生工作建言献策;各院系组织教师共走进 120余所全国重点中学开设科普及

政策宣传讲座,总计达 180人次;仅 6月 20日至 30日的高考志愿填报阶段,全校各院系人员

到全国各地开展招生宣传活动,进入中学开展招生宣传达 1300 余人次,参加专场招生宣传咨

询会 230人次。今年我校在大多数省(区、市)的文科或理科投档线均相对得到提升,有些省

份实现了文科、理科“双提升”(见图 1)。

Page 6: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5

图 1 本科录取均重差

106 112

123

136 146

160

73 76 85 88

103 107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理科 文科

Page 7: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6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职科研人员”的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停招讲师改招专职科研人员,建立起高素质师资队伍

“蓄水池”。学校统筹布局“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各层次、各类别的

人才项目,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2015年以来我校新引进各类人才 3000余人,40%高层次

人才和青年学术精英直接从海外引进,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2698 人、外聘教师 109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4055.1 人,外聘教师与

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0.04:1。按折合学生数 69,622.2 计算,生师比为 17.17。注:生师比=

折合在校生数/折合教师总数(折合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0.5+直属医院具有医

师职称的医生人数×0.15+非直属附属医院人员×0.5×0.15)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24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8.9%;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

教师 2,20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81.76%;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2,647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98.11%。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 2。

表 2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2,698 / 109 /

职称

正高级 1,075 39.84 60 55.05

其中教授 1,068 39.58 48 44.04

副高级 1,131 41.92 28 25.69

其中副教授 1,093 40.51 11 10.09

中级 302 11.19 12 11.01

其中讲师 299 11.08 2 1.83

初级 5 0.19 1 0.92

其中助教 4 0.15 0 0

未评级 185 6.86 8 7.34

最高学位

博士 2,395 88.77 46 42.2

硕士 252 9.34 15 13.76

学士 51 1.89 31 28.44

Page 8: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7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无学位 0 0 17 15.6

年龄

35岁及以下 622 23.05 4 3.67

36-45岁 1,051 38.95 8 7.34

46-55岁 771 28.58 7 6.42

56岁及以上 254 9.41 90 82.57

学校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3人;“千人计划”入选者 32人;长

江学者特聘教授 46人,其中 2017年当选 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80人,其中

2017 年当选 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59人,其中 2017年当选 7人;新世纪优秀

人才 18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106人,其中 2017年当选 2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

选者 31人,其中 2017 年当选 3人;万人计划入选者 39人,其中 2017 年当选 12人;国家级

教学名师 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 291人,其中 2017 年当选 36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 20人,

其中 2017年当选 5人;省级教学名师 19人。

学校现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8个,省部级教学团队 54个。

教授授课率不断提升。学校出台了《中山大学教师编制核定、职位设置与职务聘任规程》

和《中山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将教授、副教授教学投入

与教学质量列为职务聘任重要评价指标,巩固了教授授课率,教学氛围愈加浓厚。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3246,占总课程门数的 78.75%;课程门次数为

5957,占开课总门次的 66.79%。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711,占总课程门数的 41.51%;课程门次数为 2551,

占开课总门次的 28.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647,占总课程门数的 39.96%;

课程门次数为 2449,占开课总门次的 27.46%。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2245,占总课程门数的 54.46%;课程门次数为 4228,

占开课总门次的 47.4%。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2038,占总课程门数的

49.44%;课程门次数为 3674,占开课总门次的 41.19%。详见图 2。

我校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 21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 15

人,占比为 71.43%。

Page 9: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8

图 2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大力增加本科教学投入。2017年学校支出 53.85亿元,较去年 47.40相比增加 6.45亿元,

增长率达 13.6%。其中,用于本科教学的支出主要包括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和教学改革专项

支出。近年来我校本科教学支出与生均本科教学支出逐年增加,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逐

年增加,教学改革专项支出呈上升趋势。以教学经费支出总计为例:2015年 33576万元,2016

年 35570万元,2017年 42108万元。

2017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3301.57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 3490.9万元,本科实习

经费支出为 1177.77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7212.55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1080.54

元,生均实习经费为 364.56元。

(三)教学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办学空间开启跨越式发展。2015年伊始,学校启动“三校区五校园”规建,办学空间破土

开疆,目前,在广州校区正在规建化学材料大楼、文科综合大楼、生命科学大楼、医学科研楼、

博物馆和体育馆等项目;珠海校区围绕一流滨海校区目标和深海、深空、深地学科发展需要,

计划投资 70 多亿元新建 20 多个单体项目,五年内校区教学科研面积将成倍增长;占地 5000

亩的深圳校区已完成规划并进入全面施工。

据 2018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6,007,954.54 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 6,007,954.54

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为 2,915,400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2,116,258.1平方米。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908,799 平方米,

其中教室面积 130,420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249,948平方米。拥有学生食堂面积为

70,125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为 579,778平方米,体育馆面积 30,612平方米。拥有运动场 148

个,面积达到 232,865平方米。

按全日制在校生 53,573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 112.15(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

39.5(平方米/生),生均绿化面积为 54.42(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 16.96

Page 10: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9

(平方米/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67(平方米/生),生均宿舍面积 10.82(平方米

/生),生均体育馆面积 0.57(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 4.35(平方米/生)。详见表 3。

表 3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6,007,954.54 112.15

建筑面积 2,116,258.1 39.5

绿化面积 2,915,400 54.4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908,799 16.96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249,948 4.67

宿舍面积 579,778 10.82

体育馆面积 30,612 0.57

运动场面积 232,865 4.35

学校基本办学设施齐备。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427,910.078万元,生均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6.15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6,758.409万元,新增值达到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21.86%。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32,728台(套),合计总值 39278.46

万元,其中单价 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 450台(套),总值 11918.27万元,按本科在校

生 32,307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12157.88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10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 19个。

推进课室、本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升级改造。在北校园升级改造4间课室,融入人机交

互、平板显示、多媒体信息处理和网络传输等多项技术,打造充满科技感的多功能智慧教室,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和教学参与度,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

供硬件条件支撑。

保障本科实验教学正常运行,特别是做好新建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工作。组织论证新建本科

教学实验室需求,并协调落实实验室场地4000余平方米。其中已建成实验室17间,包括北校园

7间,珠海校区6间,南校园4间。

图书馆馆藏丰富,电子资源配备充足。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山大学图书馆已逐步

建立起文、理、医、工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

系。截至2017年底,学校拥有图书馆5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99,903m2,阅览室座位数6,916个。

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6,851,486册,当年新增320,101册,生均纸质图书98.41册。图书馆还拥

电子图书4,641,780册,数据库900个。2017年图书流通量达到659,579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

23,078,373次。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55,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33,500Mbps。网络接入

Page 11: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0

信息点数量87,00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215,353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450GB。信息化

工作人员64人。

Page 12: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促进专业和学科融合,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学校

将注重学生长远潜力,关注学生未来深造作为本科教学各项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学校强调专业

必需有一级学科作为支撑,并结合“三校区五校园”发展定位(见表 4)优化学校专业布局,

更好服务引领国家区域发展,有效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见图 4)。

2018年,学校在办专业从之前的 126个调减到 74个,目前专业调整已基本到位。学科与

专业建设融合,依托一流学科优化专业的结构布局,建立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和经济发展的

专业设置动态优化机制。在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工科专业,促进交叉融合培育专

业建设特色的基础上,2018年度新设信息工程和音乐表演 2 个本科专业。我校现有 18个国家

特色专业,12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2个省部级优势专业,1个入选“卓越法治人才”计

划专业,1个入选“卓越医生”计划专业,16个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表 4 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发展定位

校区 发展定位 服务面向

广州校区三个校园

提升文理医基础和传统优势学科整体水平

在高端智库、超算与大数据、海洋科学、微电子、

精准医学等领域培育和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

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

珠海校区

打造深海、深空、深地、核科学等学科群

积极推进建设“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在食品安全、生物医药、海洋科学、核能等领域培

育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

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

略、空间科学战略、

“一带一路”建设和

珠海创新驱动发展战

深圳校区

建好医学、药学、公共卫生、航空航天、生物医学、

材料、电子与通信、智能工程、海洋工程等学科与

学院

打造医科与新型工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发展体系,培

育和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和粤港澳发展战略,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

广深科技走廊建设

Page 13: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2

(二)课程建设

我校已建设有 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部级精

品在线开放课程,17 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6 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 课程 31 门。

本学年,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 4122门、8919门次。近两

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 5。

表 5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 人及以下 本学年 28.18 20.41 39.81

上学年 21.7 7.81 40.03

31-60人 本学年 58.52 28.77 27.28

上学年 63.91 21.75 26.88

61-90人 本学年 1.4 13.15 15.07

上学年 1.88 15.61 16.25

90人以上 本学年 11.89 37.67 17.84

上学年 12.51 54.83 16.84

个性指导,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展 2018 年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开

展课程建设工作坊,对课程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力争打造“线上金课”。截止目前,共有 25

图 4 粤港澳大湾区

Page 14: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3

门课程进入了拍摄阶段;作为核心成员理事单位,加入粤港澳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新

媒体素养》等 7门课程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上线;组织申报了 4门课

程参加 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工作,其中《光学》等 2门课程获得了国家认定。

坚持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改革纵深推进。进一步贯彻落实大思政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专

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修订中,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进一步

将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

思政课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制定教材编写与选用工作

标准,加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已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

材培育规划,编写了一批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提升。每学年,学校均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通识教育课程大纲梳理,通过

对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成绩评定等五个维度的评价,对课程大

纲进行全面审核,把关通识课程的开课质量,对于不符合准入标准的课程不予开课,为提升通

识课程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建设以核心通识课程为基础的“一院一课”,

从而推动各教学单位对核心通识课程的自评自建工作。

严守规则,全面审核教材选用。为落实中央思政会议工作以来的重点工作,学校对各类课程

教材进行地毯式梳理和审查,2018年共涉及 65个教学单位 4392门课程的 5156种教材,完成

马工程教材选用全覆盖。组织审查新增使用的境外教材 329种,规范了教材选用管理的程序和

职责,明确了教材选用监督和问责,进一步把好了意识形态关口。2017 年,共出版教材 52 种

(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

(三)教学改革

2017学年,学校加强本科教学内涵建设,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开启了一系列涉及人才培养

模式、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适应社会需求,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强化专业区分度,整合相似或相近专业的办学资源,

推动大类培养。通过本科专业办学校内评估,停办部分办学质量不高、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

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脱节、培养口径过窄的专业,做到专业“治水”。

同时增办部分新工科专业,使学校在办专业整体结构更加优化、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文理医工

更加融合。近两年全校共有 48个专业停止招生,基本实现了专业的结构优化。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依托学校的国家高等教育数据平台的大数据,评估学

校在办专业的办学质量,对标国内第一方阵高校,对在办专业提出具有个性化的办学建议方案,

形成专业办学持续优化的机制,做到专业“防水”。继 2017 年停课和整改 111 门课程之后,

2018年再停课和整改 37门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显著增强。

强化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仅加大教学改革经费投入

力度,而且改变校级项目的立项方式和经费管理方式,落地“院办校”工作。2018年校本科教

Page 15: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4

学质量工程类项目立项588个项目,资助总金额约2695.5万,项目类型涵盖“一院一课”项目、

教材建设项目、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校外高水平师资课程建

设项目、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优秀本科生境外交流项目、

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9类;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和改革项目立项共50项;

组织开展了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年度考核和结题验收,共计763项。

教学管理职能逐渐转变。2018年,教务部根据学校综合改革工作要求,对本部门的主体责

任、管理架构和岗位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调整为5个处室:计划处、质量处、教务管理处、

综合办公室和招生办公室(外国留学生办公室)。教务部在“三校区五校园”的新办学格局下,

落实中央“放管服”精神,积极转换管理思维,明确了自身作为教育教学规则制定者和宏观调

控者的角色,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建设。2018年,教务部修订《中山大学本科教材选用

管理办法》,规范教材选用管理程序、职责,明确教材选用监督和问责,保证教材选用质量;

起草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规程》、《中山大学教学差错与事故认定处理办法》、《中山大学

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中山大学本科教学基本保障运行经费管理办法》、《中山大学临

床导师制实施试行办法》等文件;根据学校新时期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及各类交流学习项目

实施的具体需求,对《中山大学本科交流生学籍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梳理及修订。同时,制

定院系评优体系,设置了包括意识形态、人才培养成效、专业建设、教学运行、招生宣传等多

个方面的观测点,利用“负面清单”和“正面激励清单”的双重杠杆引导各院系落实人才培养

改革的各项措施,强化了院系在办学中的主体责任。

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突破。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8年学校完成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434 项(其中国家级 227 项,省级 120 项,单纯校级 87 项),立项总

数较 2017年增加 56项,国家级及省级获立项数为近三年之最,总投入经费 325.1万;实验室

开放基金立项数为 83 项,资助总经费为 101 万,立项数为近三年之最。学生科研项目开展的

学生覆盖率及教师参与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完成 2017 年立项及往年立项的双创计划和实验

室开放基金共 378 个项目的现场结题答辩工作,答辩项目数量较 2017 年增加 241 项,该数量

也是近三年之最。在今年由教育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我校有 2

个项目分别入选了“学术论文”和“展示项目”等两个环节,并在年会上做了分享和展示。在

省教育厅组织的广东股杈交易中心“高校双创板”挂牌工作中,我校有 5个项目已顺利完成挂

牌。同时,加强学生竞赛资助力度。对近年来有优良成绩和学科新兴的重大本科生学生竞赛项

目进行立项资助,共评审立项 55项,总资助 238.5205万。动员和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学

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邀请赛/展览会约 20个。

Page 16: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5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在教务部下设立质量处统筹推进质量保障与质量建设工作,

在多方力量通力配合下,初步构建起教学过程与教学要素全覆盖、多主体参与、多维度反馈的

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同时,通过树立质量标杆、培育质量成果建设质量文化。

(一)完善质量标准建设

构建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框架包括目标系统、标准系统、保障

系统和改进系统,其中保障系统又包括质控系统和质量评价与分析系统,实现了关键教学过程

与关键教学要素全覆盖,目前运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主要涵盖了专业建设、教育教学、

考试考核、毕业论文(设计)、人才输出五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形成了“顶层设计—动态监控

—反馈改进”闭环,基于质量数据,相互作用、持续改进,构建了完整的质量监控保障循环系

统(见图 5)。

研制标准,确立通识课程准入制度。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共同研制通识课程建设标准,通过

对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成绩评定等五个维度的评价,对课程大

纲进行全面审核,把关通识课程的开课质量,对于不符合准入标准的课程不予开课。同时,设

立专项资金建设核心通识课程的“一院一课”,旨在推动各教学单位对核心通识课程的自评自

建,最终打造“线下金课”。

开展多维评价。2018年,学校依托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数据中心继续落实完成《中

山大学专业质量分析报告》,该项工作至今已连续开展三年。通过选取“入口类”、“出口类”、

“过程类”、“资源类”、“成果类”5个评估大类指标,完成了对 74个在办专业的教学评估

星级评定、对文理医工四个学科领域的六维指标比较、以及对所有专业的多维评估分析,并对

标国内第一方阵高校,提出有针对性的专业办学建议,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为冲击国家的专

业“双万计划”提供工作基础。

Page 17: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6

(二)加强质量监控

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明确本科教学在各项事务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校长办公会上本科教学相关议题数量占总议题数量一半以上,党委常委会中与本科教学相关议

题占总议题数量的25%。学校建立起年度性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对本科人才培养

工作的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并且每年召集两次全校教学单位与相关职能部门召开本科教学工

作会议,及时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传达和宣讲,凝聚教学改革共识。

全面整肃课堂教学秩序。为整肃课堂教学秩序,实现教风学风的良性循环,学校建立健全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务部于 2017年开始,针对四个校园全天 11节课采用“线上+线下” 巡

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覆盖巡查;组建 213 人学校教学督导团,实现了课程听课全覆盖。校、

院领导深入课堂巡课,尤其在每个学期开学第一周,每位校、院领导至少听课三门次;同时,

图 5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示意图

Page 18: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7

结合学生随堂评教以及 864人的学生教学信息员系统反馈,构成了“六位一体”的全过程、全

方位、全覆盖的立体教学监控体系,实现了“准备-落实-检查-反馈-整改-再检查”的教学质

量监控闭环,落地课堂教学“治水”,基本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改进范式和问责范

式。

多环节、多维度治理“水课”。建立教学大纲送审制度和课程准入标准,把紧开课质量关。

将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学大纲送校内、外同行评审,对新申请开课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严

格审核,对于不符合准入标准的课程不予开课,做到课程“防水”;对于已经开课的课程,要求

对照课程建设标准进行自评自建,对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课程予以停课整改,做到课程“挤水”。

同时,以核心通识课程评估为抓手,开展“一院一课”专项课程建设工作,打造“金课”。

进行课程教材的全面审核,把好教材质量关。对所有教学单位的课程教材进行了“地毯式”

梳理清查,规范执行教师自查、学院检查、学校核查的“三查”制度;严格执行马工程教材使

用规定;对每年新增使用的境外教材,严格执行“一本双查”制度,对于不符合《中山大学教

材选用管理办法》的教材,禁止进入课堂,做到教材“治水”。

(三)注重建设引导

组织各项评优竞赛。历经一年的评选,评选出9位首届中山大学卓越教学名师,并于2018

年4月隆重举办了中山大学教学颁奖典礼,对长期从事教学活动的优秀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学校领导、教学督导代表、各机关部处代表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千余人到场观礼,见证我校首届

卓越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获奖者、优秀教务员、教学成果奖等颁奖盛况。这集中展现

了我校尊师重教的育人氛围,激发了师生对人才培养初心的再认识,凝聚了全校师生争创“双

一流”的决心,对于形成良好教风、学风起到激励作用。

与校工会联合,组织我校青年教师授课大赛的获奖代表,参加广东省第四届高校(本科)

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经过来自全省 56个本科院校的 128名选手的激烈角逐,我校参赛代表生

命科学学院郑凌伶副教授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诗忠副教授分别荣获理科组二等奖和工科

组二等奖。

教学成果奖创历年新高。2018年我校推荐 40项成果参评加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最终,

我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30项,其中特等奖 1项、一等奖 21项、二等奖 8项。 从 22项奖励,

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最终,我校在 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获

得了“8+2”的好成绩,作为独立完成单位拟获二等奖成果 8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拟获二等

奖成果 2项,共计 10项。获奖数位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并占广东省高校拟获奖总数 25.8%。

该获奖成绩相对于 2014 年的“2+1”获奖数有了大幅提升。本次获奖成果涉及理学、管理学、

法学、医学、其他等 5个科类,其中包含了我校近年来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

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Page 19: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8

Page 20: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19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中山大学 2018届共有本科毕业生 7,588 人,实际毕业人数 7,384人,毕业率为 97.31%,

学位授予率为 97.05%。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逐年攀升,包括国内保研升学、国内考研升学、国外

或境外留学等。近年来,我校对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浓

厚的治学氛围,学生的求学深造的热情呈现逐年走高态势。由数据分析可见,我校近六年来的

本科深造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已经从 2013 届的 42.60%增长至 2018 届的 57.81%,共计提升 15

个百分点。

(一)落实“学生中心”理念

学校努力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学生中心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引

导学生继续深造,不断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

好”转变,不断提升学生获得感。

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新生建立了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入学伊始就掌握新生对大

学生活的规划和就业期望。入学后开展分类施教,以公共英语教学为例,学校研发了集总结性、

过程性、诊断性为一体的中山大学英语水平评估体系,提高了新生英语能力分级的精度,为开

展公共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扎实开展精英教育,新生通过选拔有机会编入逸仙

班或博雅班,获得量身定制的跨专业选课和小班教学机会,在提升总体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也

让优秀学生 “冒出来”。

促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融合。各院系基于自身特点,以学科为支撑推出了一批与第一

课堂紧密融合的课外活动:人文类学院深入开展专题读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不忘

传统、学以致用;理工医类学院通过实行课题参与模式、自主研究模式以及学科竞赛指导机制,

融研究于育人,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继续深造,毕业生继续深造率不断提高。学院分阶段、出实招,不断提高毕业生

深造率:为低年级本科生举办深造专题教育活动,营造升学氛围;为较高年级学生举办前沿讲

座、学术竞赛,落实导师制,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兴趣,坚定继续深造信心;为毕业

班学生提供各类升学咨询服务、组建考研小组,全方位助推毕业生继续深造。2018届学生继续

深造率达到的 57.81%,实现六年连续增长(见图 6),增长速度呈逐年加快趋势,反映出学校

关注本科生未来深造的各项举措效果明显。

42.60% 43.30% 45.19%

50.94%

55.10%

57.81%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2013届 2014届 2015届 2016届 2017届 2018届

2013-2018届中山大学本科深造率

Page 21: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20

(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德才兼备 —— 以德为先,专业精进

学校引导本科毕业生将国家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目标相融合,通过深化专业学习,提升专

业素养,从而实现高质量职业发展,更好服务社会发展需求。2018届去往国(境)内升学的本

科毕业生中 91.56%的学生就读“双一流”高校;去往国(境)外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 74.19%

的学生就读 2019 年 QS 世界排名前 100 的国(境)外高校。本科生留学目的地分布在 25 个国

家(地区)。首选留学国家(地区)为美国,占整体本科生留学人数的 29.98%,其次为中国香

港和英国,比例分别为 26.28%和 24.23%。

领袖气质 —— 勇挑重任,追求卓越

学校倡导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胸怀与视野,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勇气,鼓励毕业

生前往国家发展的重点行业领域与重点单位学习锻炼,勇挑重任,成长为精英帅才。2018届

毕业生有 2927 人赴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就业,占就业人数的 49.58%。其中有 15.99%到医疗卫

生行业就业,10.11%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业,5.88%到政府机关、部队就业,5.56%到高

校和科研机构就业。

家国情怀 —— 以国为家,服务发展

学校注重就业引导,发挥学校区位优势,鼓励学生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服务粤

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到西部基层扎根服务,发光发热,建

功立业。2018 届本科生毕业生共有 1994 人赴粤港澳大湾区所涵盖的省与特别行政区工作。

主要就业于医药卫生、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通讯等重点行业领域。2018 届毕业生共有 389

人去往西部地区就业,较去年同期增加 10%以上。2018 年共有本科生 36 人被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录取为选调生。选调生总体录取人数最多的三个的省和自治区是广西壮族

自治区、贵州省和湖南省。

(三)学生学习满意度

对学校的总体推荐度评价:我校 2018届本科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 88%。

课堂教学。我校 2018 届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 92%,与我校 2017 届(93%)

基本持平,教学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本校的教学工作开展成效较好。良好的教学质量有利

于毕业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为毕业生有效胜任职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课程方面:

均有八成以上(2017 届、2018 届分别为 83%、82%)的本科毕业生表示本校的核心课程对现

在工作或学习重要,核心课程满足度(2017 届、2018 届分别为 73%、75%)整体呈现上升的

趋势,满足度提升,说明培养水平提升,课程教学能够满足实际工作或学习的需求。

学生工作。本校近两届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学生工作满意度评价(分别为 88%、89%)较

高,学生工作开展成效较好。本届六成学生认为“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同时

图 6 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2013届-2018届)

Page 22: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21

仅有不足四成(38%)的本科毕业生与任课教师高频交流(“每周至少一次”或“每月至少一

次”课下交流)。师生交流的频率和质量是本校本科学生工作改进的重点。

育人工作。本校本科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校期间素养得到提升,其中工程类毕业生表示

在“团队合作”、“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提升较多,非工程类毕业生表示在“关注社

会”、“包容精神”方面提升较多。医学类学生:在医德(94%)、尊重他人(92%)、责任

心(91%)方面的职业素质满足度较高。充分体现了本校立德树人培养成效较好。

第二课堂。本校近两届均有九成以上(均为 92%)毕业生参与过社团活动,且多项社团

活动的满意度均在八成及以上,可见本校毕业生社团活动参与度和满意度均较高,其中,公

益类社团活动参与度已超过半数(51%)。综合反映了本校第二课堂建设情况较好。

Page 23: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22

六、特色发展

2018年,中山大学以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为目标导向,将“打

造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确立了体现一流大学特

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完善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质量

保障机制,构建“五个融合”的“大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

升。

(一)加强本科教育内涵建设

贯彻落实大思政工作机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修订中,针对不同

年级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高标准开展教材编写与选用工作,推

进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组织专题报告和宣讲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

大会、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

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本科教育实际情况,在学校“德才兼备、

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统领下,用好一流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中心

等抓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质量。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科与专业建设融合,依托一流学科优化专业的结构布局,建立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

和经济发展的专业设置动态优化机制。在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工科专业,促进

交叉融合培育专业建设特色的基础上,2018年度开展了艺术类、军事类办学院系的建设布点,

向教育部申报新设信息工程和音乐表演 2 个本科专业。德育与智育、第一与第二课堂融合,

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推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

融合,继续推动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工作。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科研融合,

以新工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我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

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特点,落实“五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三)健全课程制度体系

在校内专家论证和外审基础上,组织编制了 4364 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对照梳理培

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板;组织系统编

制“课程地图”,加强课程跨年级、院系共享与一年级新生南校园培养的课程支撑,为学生

跨院系选课提供指引,同时继续鼓励院系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研究生课程,做到

横向纵向双打通,提升全校各级各类课程的衔接度和体系化,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进一步深

造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标准、流程,按照顶层设计、规划建设、

质量保障、学籍管理、教学运行、实习实践、本科招生等分类建设制度体系。

Page 24: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23

(四)推进“治水评优”工程

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共同研制通识课程建设标准,对课程大纲进行全面审核,把关通识课

程的开课质量,对于不符合准入标准的课程不予开课。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建设核心通识课

程,打造“线下金课”。

开展 2018年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通过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坊,对课程团队进行

个性化指导,力争打造“线上金课”。目前共有 25门课程进入了拍摄阶段;作为核心成员理

事单位,加入粤港澳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第一批推荐了《新媒体素养》等 7 门课程在

“粤港澳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上线;此外,《光学》等 2 门课程通过了 2018年国

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工作。

(五)落实院系办校改革

全面恢复和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引导院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办学实际,进行“一

院一策”的探索,发挥好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并依托教研室更好地开展“水课”

治理工作。配合“院系办校”,在加强统筹协调及执行过程的监控基础上,将相关教学项目

经费预算切块下达院系、适当地扩大入库项目范围,提高院系层面对教学项目管理和经费执

行使用自主权,提高院系提升教学经费使用效率,增强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重视教学成果展示

2018 年我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30 项,其中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21 项、二等奖 8 项。

并从中选取 22项奖励冲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最终获二等奖成果 8项,获奖数位居全国

第五,全省第一。本次获奖成果涉及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其他等 5 个科类,其中包

含了我校近年来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质

量保障、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教学管理机制

改革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七)建立教学奖励机制

2018年评选出 9位首届中山大学卓越教学名师,举办了中山大学教学颁奖典礼,对长期

从事教学活动的优秀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包括首届卓越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获奖

者、优秀教务员、教学成果奖等。这集中展现了我校尊师重教的育人氛围,激发了师生对人

才培养初心的再认识,凝聚了全校师生争创“双一流”的决心,对于形成良好教风、学风起

到激励作用。

学校以“打造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立意深远,相关的

改革方案内容清晰,目标明确,这充分说明中大正在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蓬勃发

展、奋勇前进。

Page 25: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24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教学体系方面

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匹配度还不够,

“立德树人”的任务还没有贯穿到教学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教学教风还需继续加强;学校在精

品开放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等方面与第一方阵高校差距明显。

因此,我们要加强制顶层计划和规划,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将开展新一轮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

修订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

合。优化拓展“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贯彻“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总目

标的统领下,起草相关工作方案,组织专题报告和宣讲会,全面加快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设。

深入推动“治水创优”、“五个融合”工程,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信息化保障,

加快新教务系统建设,实现本科教务的全流程管理。

(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对师德师风作为第一评价标准的认识还不够,对师德师风的监督、考核机制还不健全,违

反师德师风的行为仍有发生;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新入职教师队伍上岗培

训、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将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的第一

评价标准,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发展培训,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

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院系办校”的教学改革,提升院系教师队伍的本

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恢复和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引导院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领

域的办学实际,发挥好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并依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室更好地

开展教学工作。

(三)学生素质方面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还没有完全融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投入资源和力度仍

然不足;“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风还在形成过程中;学生体测达标率优秀率还有待进一

步提升;美育、德育方面的教育还亟待加强和提高。

因此,我们将通过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加强学纪学风建设,让“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精神蔚然成风。推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

教学与科研融合,主要是以新工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我校“德才兼备、领

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特点,推进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 2.0规划,探索中大特色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试点范围,

Page 26: 中山大学 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后劲足,人才引育成效突出。学校确定了“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专

25

培养更多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加快推进已有基础的卓越工程师、医生、法治

人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优化升级。

2019年,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力争在立

德树人的工作中开创出中大气质、中大经验和中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