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入选“华文好书榜”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07荆江副刊荆江副刊2017.6.7 星期三责任编辑:柳红霞 美术编辑:庄传端

看完电影往回家的路上走,路过小时候常常光顾的报刊亭,看见守着这家店的老爷爷还是坐在那儿,在一盏恰好能够照亮整个屋子的黄色灯光下,戴着眼镜读报。

好多年了,印象里至少有八、九年,他一直守在这儿,有时候是他和他的老伴儿。整条店铺都关门的时候,他们至少等到九点。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周末在这条街附近学古筝、舞蹈,下课后等公交车的时候,总是到报刊亭去看看,问爷爷有没有新到的《格言》《周末画报》《儿童文学》。去的多了,他们自然认识我了,每次跑过去的时候,爷爷摘下眼镜,起身准备给我拿书。如果恰好同时三本杂志都更新了,那样算下来得二十多,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是一笔巨款。我没有固定的零花钱,有的时候就有,没有的时候我也不主动要。但是小时候在家里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每天从书中摘抄一句格言、一首诗,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家里的玻璃上,能从妈妈那儿赚一块钱。对此我总是兴致勃勃,家里的玻璃上也是被贴满了花花绿绿的便利贴。总而言之读书能赚钱,赚钱之后又能买书。我还记得曾经有几次鼓起勇气还价,站在柜台边故作底气十足地提建议“把零头抹掉算了吧。”想着觉得可笑,那个时候我不比柜台高多少,低头从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不多的零花钱,还想着跟老爷爷还价。也许现在什么也没变,还是这家报刊亭,同样的灯光,稀稀疏疏的人;同样的老爷爷,读报。还是有些

常客,光顾时互相寒暄几句,说说食品的价格和天气的变化。当然也有像多年前的我一样的小孩儿,在他的报刊亭里用攒下的零花钱,谨小慎微地选刚好能够买得起的杂志。

最开始读《格言》,买到之后就兴冲冲地看前几张的短文,中间的笑话故事,和最后一页的经典语录,然后就基本扔一边了。到五、六年级,能不知不觉地读完一整本杂志了,还有点儿意思,然后捡起前一两年买的书,把剩下的部分读完。《周末画报》好长时间没变过价,五块钱一大本,还都是彩色的。看里面的时事评论,吃力地读懂,觉得特别新鲜,毕竟照片、图片多。初中以后去了武汉,那个时候开始喜欢《科学世界》《科学美国人》,这两本杂志太贵了,并且大部分内容我读不懂,但是偶尔一本书里有两三篇我能读的略知一二,觉得特别值得,收获特别大,特有成就感。寒暑假回家,也常常去报刊亭,一次买四、五本杂志回家,像背顺口溜儿一样给老爷爷报杂志名。后来我走得更远了,在家的日子更少了,几乎不怎么看杂志,更少去报刊亭了。偶尔去过几次,我知道,老爷爷和他老伴儿已经不认识我了,但他们还是老样子,不急不慢。像一面背景,远远地搁在那儿。如今每次路过,总有想进去瞧一眼的念头,犹犹豫豫还是算了吧,说不清楚为什么。不过看到还有人还在灯下读报,就足够温暖。他们守在那儿,不知还有多少人忠诚地来去。

心情随笔

守护报刊亭□ 雷铌釦

孝行世界 孟修祥 书

本报讯 4月上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五十四种孤单》上架。该书面世后,先后被评为由腾讯网和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合主办的“华文好书榜”10本好书、“凤凰好书榜”——4月榜和“新浪读书”推荐好书,雄居各大网站书籍类榜首,全国五十余家报纸、网站和自媒体广泛宣传和推介。我市青年作家熊湘鄂参与该书内容采访和撰稿,其中,采写的6篇孤宿老人非虚构口述史入选。《中华读书报 》4月26日第12版发表了熊湘鄂的采访手记——《十步之内,仍有抗争》。

孤宿老人是当今社会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都享有国家的良好福利,但又似乎被社会所遗忘,似乎他们从未在这个社会立足过。事实上,每一位孤寡老人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甚至因为誓要摆脱孤身的命运,他们的阅历更为丰富和令人动容。本书中的54位孤

宿老人即是如此,如今他们均已经得到了民政部门的悉心照料,生活舒适安逸,而他们的精神状况则成为相对凸显的问题。从他们的口述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经历,都向往家庭生活、对天伦之乐充满向往,都在遭遇到命运的不公对待后长时间地抗争与奋斗。但“孤寡”似乎有着某种遗传密码,总能在一代代人身上发生,这些孤宿老人的命运与经历,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理解孤寡的成因,对如今尚在中青年的人群有着极为宝贵的借鉴意义。

本书为中国作协、湖北省作协“孤寡老人生存状态调查项目”,旨在通过对乡村福利院等场所的孤宿老人的走访采访,提炼出孤寡的成因,呈现孤宿老人的现状,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老龄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孤宿老人的人生际遇、当下生存和精神状态,是极具社会价值的资料。

刚进福利院采访,就有人向我介绍,这些“无后”的老人,有着异常的寡情、刻薄与自私,对此,在后来大半年时间近距离接触中,我无时不能感受:他们通常不愿照顾其他行动不便的院民或索要报酬,争吵时会狠毒地咒骂“死你的侄男侄女”,甚至还可能为菜碗里分得一块肉的大小不均而大打出手……

进入项目组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认为,

这是一群被抛离生活轨道的人,大半辈子在平庸中含泪泣血,余生因丧失念想而惨淡无光,这样的暮年,生活颜色注定灰暗,生命态度必然无谓。

某个下午,我与采访对象黄三元聊天,她一旁的魏开林老人,虽已半身瘫痪,但正用双手使劲地转动轮椅的钢圈,费力向屋外缓缓移动。我并没有注意他,待我结束与黄三元谈话正欲

离开时,他抬起一直低垂着的花白脑壳,咧着垂悬着一条长长涎液的大嘴,指着门外不远处的台阶自豪地告诉我,“今天已经滚到走廊边上,兴许明年我就可以滚到那里了!”

从房间到台阶的长度,不过十步,但就在这十步的距离里,仍存有某种不屈的抗争。从那一刻,我知道我的记录有了价值。

十步之内,仍有抗争 □ 熊湘鄂

读书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这些重要论述,对党员干部读书学习干部提供了遵循指南。

在我学生时代,除了课本很少能看到别的书籍和课外读物。新学期开学发书的时候,我最喜欢语文课本了。第一次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没有封面,没有封底,纸张都变成黄色了,开头和结尾都没有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同龄人来说,

可能很多人作为人生格言都抄录在日记本上。这本书在我的生活工作经历中有很大的影响,书中浓郁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献身主义一直都难以忘怀。

高中毕业那年,我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到潜江县浩口公社农科所插队。在那里,我学会了栽秧割谷割麦子,最累的当属挖沟。第二年,我又参军到了部队,从此接受部队严格的训练生活。虽然没有上战场,更没能当上将军,但我自认为还是一个好士兵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82年,我脱下绿军装复员回到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工作。参加成人高考,成为带薪学习的“五大生”。不管别人怎样,我是趁着这个机会认真学习,原来我最讨厌的数学,学起微积分来,竟觉得兴趣盎然;学起哲学来,觉得世界是多么美好。学成回到单位,用自己所学运用到工作中。业余时间,运用手中的笔,记录单位发展的闪光点,陆续在党报、专业报刊发表,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鼓与呼。经过组织的培养,同事的帮助,入党、当了科室负责人,一干就是17年。有的同事对我讲,某某能力

又没你强,人家早就进步了,你呀,真是应了那句话“不跑不送,原地不动”。而我认为,我现在做着我喜欢的工作,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无为,我问心无愧。2014年初,经组织考察走上领导岗位,我被调到市总工会工作,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说实话,当时我感到压力很大,虽然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看不惯,但真正要到反腐倡廉第一线工作能胜任吗?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我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并很快适应新的工作。2016年纪检体制改革,我调任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工作,压力成为了前进的动力。作为监督干部的干部,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就会炼成一块好钢。

真羡慕现在的学生们,想看什么书都可以看到,应有尽有。回想起来,我虽然读过一些书,包括古今中外,但远远不够。读书,好比人之食物,是一辈子必须做的事。虽然开卷有益,但是浩瀚书海还是要有所选择。一本好书,对人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多读书,多读好书,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淬火成钢。

让读书也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吧。

多读好书也能淬火成钢□ 李进山

近来,央视《中国大能手》节目受到热捧,收视率居高不下。据悉,第一季每期节目300万人收看,10期累积收看观众竟达1.9亿。

这档职业技能竞技真人秀节目,旨在激发广大劳动者增强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提高争当技能人才的自豪感,在全社会传播弘扬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风尚。记得2015年,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

相继讲述多位工匠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演绎出各自行业的技能神话。当年节目播出后,工匠话题曾引起全社会的热议。焊接技师高凤林、雕刻师马荣等感人事迹让观众心灵受到一次次洗礼。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在《中国大能手》竞技场上,焊接大师李万君、航空艺人王保森、机电大王张晨光、带电超人李红新,还有砌筑的、驾驶的、点钞的、看护的、插花的、美发的等等,这些朴实的职业技能人才缔造着非凡的奇迹,展现出中国劳动者的出色风采。

咱们是发展中国家,仅凭几个出类拔萃的“大能手”远远不够,急需大批能工巧匠。而造就众多“大能手”要从保障权益抓起。

首先要提高“大能手”的社会地位。能手从技工阶层产生,造就大批“大能手”必须提高广大技工社会地位,给他们应有的尊崇。中国自古匠人依附感强,社会地位低下。先秦时“百工”近似奴隶的手工业劳动者,后来官府工匠多来自罪犯刑徒;唐宋以后的身份有所提高,而元代又严格实行“匠户”制,对“匠人”采取诸多奴役。直到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了,工人地位才得以确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阶级是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当年举国知识分子曾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欢呼雀跃。当今,我们要

正本清源,还工人阶级本来地位。让他们中的佼佼者享有时传祥“与国家主席握手”的荣耀,拥有王进喜担任领导职务的机遇,更不能让董事长总经理过多挤占工人“两代表一委员”名额,给名副其实的工人有参政议政的机会。

其次要提高“大能手”的经济待遇。技工被忽视已是严峻的社会问题,“大师傅”还不如绘图员或编程员的待遇,高级技师也与管理干部的薪酬不可同日而语。“千军万马争考公务员”,就因工人地位使然,做工的不能扬眉吐气。

能工巧匠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技工水平不高,很难进行工艺革新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难出精品,“中国创造”更是南柯一梦。我们需要各领域技能人才化匠物为神奇,就应尽快改革技工薪酬制度,让他们不为老婆孩子生计发愁,不为房价高涨担忧,愿意进工厂,乐于钻技术,充满《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情壮志。

还要重视职能技术教育。我们要极力营造技工光荣的社会氛围,更多地尊重职业技能人才,更多地关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引导众多学子自愿报考高职院校,认真学习实用知识技能,会动脑更能动手,自觉成长为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人才。

惟其如此,才能确立保障“大能手”权益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激励广大劳动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职业道德和情感良知中,脚踏实地默默坚守,精益求精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用灵巧双手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各自脱颖而出,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人才,甚至跻身于“国宝级”技工行列。

造就“大能手”需从权益保障抓起□ 李昌林

荆日杂谈

楚楚动人

暗恋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有,一样的又痴又呆又可爱。

宋代欧阳修有一阕《渔家傲》,他先写有个美丽的院落,红墙粉瓦,园中几株花树高出墙头,落花飞絮分外迷人。然后说,“墙外有楼花有主”,哦,原来诗中主人公知道这是谁家院落,心中早早地作了计划要寻花去也。我也信了。

然而,他看到了比花更美的景象,也看到他最想看到的人:“隔墙遥见秋千侣。绿索红旗双彩柱。行人只得偷回顾。”秋千架装饰得那么漂亮,荡秋千的人儿那么可爱,主人公不能走进墙里去,也不敢大声喝彩,只偷偷地假装看花,偶尔回顾。是“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吗?是心有款曲无人可诉?他看又不能看,走又舍不得,如此这般很久,“肠断楼南金锁户”,直到人家荡秋千的回去了,天也将暮,他还在那发呆,羡慕不知何处来的鸟儿,飞到了空荡荡的秋千索上去。

以寻花之名偷看人家荡秋千,行为类似登徒子。然而,美人近在咫尺却如隔天涯,内心煎熬种种,荡秋千的人儿却一点儿也不知道,其情其状亦楚楚可怜。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苏轼的词中,他写《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中的那人一边沉醉于无边春色,一边又想,唉,可惜了,花都落了,果子都出来了,春天这么快就要过去了,又自我安慰说,怕什么呢,花残红褪了,还有天涯的无边芳草呀。

正在百般愁绪之中,走过一个院落,院子里的少女们可不知道墙外有一个古怪的人哦,她们自顾自享受青春的欢乐,一边荡着秋千一边莺声燕语,墙外那人估计醉倒了,也不知驻足聆听了多久。最后,“笑渐不闻声渐

消”,行人怅然若失,反倒恼了:你们怎么竟然就走了呢?我是多么爱你们啊!

比较于欧阳修的《渔家傲》,这一阕词里的行人更为多情,也更为洒脱,还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无理取闹。他寻春访春惜春伤春,爱自然之美,更爱青春年少。有意思的是,上下两阕正可以互证:上阕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下阕马上就“听”到了春天里欢笑的少女们;当她们的笑声“无情”地隐去,行人不舍之余又可用同样的一句来安慰自己呢,趣味多多。

小小的词里,将一个人心理的百折千回真切呈现,艺术正是帮助人们表达所不能表达出的情愫的啊。

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三)》也是写暗恋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北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只不过这首诗里的主人公是个热情的少女,她已有意中人啦,并不知道对方的心思,所以时时刻刻在注意对方的言行,寻找他也爱自己的蛛丝马迹。看他在风光如画的江上乘舟而来,对着自己唱歌,不禁大为惊喜,连忙揣想他的每句歌词的含义。他到底什么意思呢?似乎暗示了什么,又什么都没说啊,就像这阴晴不定的天气,好叫人纠结。真是又忐忑又微妙,令人心绪难平。少女情窦初开之态纤毫毕现。

最著名的暗恋则是《关雎》了,那个数千年前的男青年,爱上了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女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后呢,他晚上睡不着觉,辗转反侧,各种胡思乱想,他甚至想象自己鼓瑟吹笙将好女娶了回来。

有了这些诗词,我们就可以窥探得到,古人的情感生活,是那么的细腻和丰富,那么的纯真和美好。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苌楚

秋去了,春又来生命在重复中演变着春天的日程冬去了,春又来老树在新芽中灿烂笑开着春天

一切好的东西都永远存在一切美丽的鲜花都会重开老树在山坡上茁壮成长新花在木兰山绽放着春天

我无限钟爱的老树新花啊你温暖、明朗、而蓬勃生春你高大、雄壮、茂盛着花的灵魂老树开着新花、花儿越来越美

老树开满鲜花,春天越来越美这花的园子,枝的繁茂、鸟的喧哗一切都是那么,那么地永恒老树开了鲜花,春天越来越美

老树新花越开越美

□ 张长誉

北京公交为民忙,晨起披星歇月光。一车一抹大地绿,万车万道风景亮。二十八型车如人,款款皆如俊儿郎。车身代言穿花衣,美丽大方又时尚。

北京公交线路长,穿越闹市连村庄。百姓出行好方便,连接大街和小巷。上车犹入和谐居,男司女乘好搭档。窗明椅亮座舒适,冬暖夏凉常年样。

文明服务新理念,上下司乘皆礼让。到站经停声柔和,老弱不便搀扶忙。经济环保公交行,绿树花丛路两旁。政府鼎力民拥护,展示首都新形象。

北京公交□ 刘明忠

读书心得

读《呼啸山庄》有感□ 谭白丁

读完《呼啸山庄》,我深深被艾米莉·勃朗特的构思和文笔所折服。

从情节内容来看《呼啸山庄》,它主要所讲的是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去了恩肖对另外两个孩子——亨德利(小主人)与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利将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而凯瑟琳受外界种种影响离开青梅竹马的希斯克利夫,爱上画眉山庄的埃德加,希斯克利夫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得知凯瑟琳与埃德加结婚,便疯狂报复亨德利和其儿子哈里顿,故易娶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凯瑟琳痛苦死去,十多年后又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茜嫁给自己即将死亡的儿子小林敦,最终夺走埃德加的财产和呼啸山庄,但他也在对凯瑟琳的思念中死去。

但在故事最后,还是让我看到了未来与希望。现在我们看来,这个故事有点像肥皂剧,但

它又是如何吸引人,让读者读得惊心动魄的呢?首先,它通过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并采用倒

序手法,使文章不落入俗套,在开篇就让人感受到呼啸山庄的荒凉,冷漠的环境,窒息的气息,

让读者生发疑问,增加悬念,不由得要一气呵成读下去。

其次,叙述故事的人,作者也设计的极为奇妙,几乎用所有的人物,多种角度、视角去讲同一个故事,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判别最终的答案。

最后,《呼啸山庄》的细节描写也非常细腻、细致,可见可闻,让人身临其境。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才将整个故事的结构弄清楚,看明白,原来读书不仅是读,是看,还要有思考,动脑子;只有按照读者对文中悬念的猜测去想,去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才能读懂整个作品。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外国文学,不同于读通俗读物,流行书目,快餐文化,它是要带着思想去读的,读者对文中讲述的内容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不要老跟着作者的脚步不做自己的思考,有时也要多去想想作者的下一步,会进行怎么的叙述,故事会怎么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这样读书才会有更多的乐趣,更多的收获——这大约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的另一种注释吧。

采访手记

作品入选“华文好书榜”荆州作家

熊湘鄂

打油诗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