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荆沙地理 早年宝塔湾的景象 趣说宝塔湾 趣说宝塔湾 袁策明 宝塔湾原名狗头湾,又名宝塔河,别名新 河口。何以如此呢?这得从沮漳河和学堂洲 讲起。 原来在早年,沮漳河是紧挨着观音矶汇 入长江的,学堂洲在该处为二水所夹,其几何 形状酷似狗头,而荆江大堤又在该处转了一 个大弯,当地故而得名为“狗头湾”。当年沮 漳河汇入长江的那一小段,因紧临万寿宝塔, 沙市人又常以“宝塔河”称之。 1959年,有关部门在沮漳河汇入长江的 老河口上游500米处炸开了一个新的河口 (上世纪90年代建荆州长江公路大桥时,又 将河口上移至石套子附近),其后,该处又有 了“新河口”的称谓。 狗头湾因名称不雅,常又被人们在正式 场合称为“宝塔湾”。因荆江大堤在当地确实 是转了一个大弯,其称呼亦很确切。但是,在 1981 年正式命名前,称呼其为“狗头湾”的民 众远比称呼其为“宝塔湾”的民众多。 笔者认为,无论是狗头湾、宝塔湾,还是 宝塔河、新河口的称谓,都承载了一段厚重的 历史,人们应当铭记。 本文在此必须附带讲一下观音矶下首的事。 观音矶的下首,荆江大堤在该处也有一 弯,其名原为“白河套”,后名“白衣庵”,而不 是近年来某些记者所称的“宝塔湾”。 数百年前,长江在这里是能与内河相通 的,在廖子河一带(今通衢路--蓝特商贸城) 有一套河(即滨临并平行于长江的内河),俗 称白河套。后来,在该处大堤的内外两侧,分 别建有泰山庙(堤内)和白衣庵(堤外)。二者 虽然在1952年荆堤加固时被拆毁,但作为地 名还是保留下来,堤内常被称之为泰山庙,堤 外则常被称之为白衣庵。两座寺庙的名称被 世人用作地名,甚至地片名,这种现象是非常 普遍的,如同江渎观、三清观、龙堂寺等等,人 们惯常将其附近一带以其名称之。 白衣庵本来不大,后又遭拆毁,但名声 却不小。因滨临于江,其地港阔水深,多年 之前便建有码头,名为白衣庵码头。1981 年市政府将其标准名称定为白衣庵港区公 用码头,并且将观音矶到天主堂全长1500 米的岸线划为白衣庵港区,成为当年沙市 14 个港区之一。 笔者同样认为,白衣庵也承载着厚重的历 史,应当予以铭记,切切不可以“宝塔湾”妄称之。 (作者系荆州资深文史研究者) 2015.10.9 星期五 责任编辑:曹 美术编辑:刘 投 稿 交 流 QQ :1437809730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监利县柘木乡赖魏村,有一对闻 名遐迩的千年雌雄重阳树,它们生长 在素有铜丝弯铁丝弯的古河两岸。树 下,两个巨型的古老石磨盘和石碾盘, 坚定地证实着赖魏村的古老和悠久。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因为 有了这两棵大树,赖魏村的祖祖辈辈 们,就有了休闲娱乐和传承历史文化 的公共场所。 赖魏村作为千年重阳树荫护的一 片土地,自然承袭了生生不息的古老地 方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其中最为突出 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 秧田号子《啰啰咚》。《啰啰咚》,是赖魏 村农民世代相传的一首劳动号子,那粗 犷的歌声,婉转的旋律,既带有浓郁的 乡土气息,也具有天籁般原始音乐的野 趣。“自从盘古开天地,一首田歌唱到 今”,《啰啰咚》千年传承,久唱不衰的生 命活力,主要来源于人们在劳动中找到 了劳动的乐趣。 2001年,笔者在千年重阳树下听老 人们讲 《啰啰咚》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叫 赖济北的老人说:“相传,孔子周游列国 时来到楚国,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 楚国人,看到他乘坐着用四匹马拉的舆 车,就边走边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孔子坐在舆车上听到后,就与随 从说:这个唱歌的人很奇怪,从他的歌 词中可以听出,这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识 的世外高人,我要去向他请教一些治国 理政的问题。 孔子赶忙下车后迎了上去,可是 这个唱歌的人根本不理睬他,仍一个 劲儿大声唱着歌向远方走去。这时 候,所有在旷野里插秧的人,一个接一 个地传唱着那个人的歌,并一唱百和。 孔子觉得很没面子,摇着头说,这是一 个楚狂人,迅速驾车离去。之后,荆楚 人觉得这种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的场面 很开心,就慢慢地把“凤歌笑孔丘”演 变成了秧田号子,并用当地方言将其命 名为《 啰啰咚》。 为了证实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赖 济北老人从家里拿出一个清代手写本, 其中有一段关于秧田号子的记述:“《咚》源于春秋,诗三百篇无楚风,然江 汉间皆为楚地,文王化行南国,汉广《江 有汜》列于二南(周南、召南),乃居十五 《国 风》之 先 。 楚 实 为《国 风》之 首 也 ……楚人好歌,乃有楚狂凤兮,孺子沧 浪(汉水东南)之歌。歌生沧浪(汉水东 南),宗《周南》以赋性情,追《风雅》而咏 桃夭。楚人好歌,佯狂接舆,楚民接音 传声,相与而歌,故《啰啰咚》亦为楚歌 之始也……。” 据《禹贡 · 九州》记载:“荆田第八, 赋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荆人善 田,自古然矣……。”由此可见,荆楚人 善于耕作农田的历史十分久远,古老的 荆楚人不但勤于劳动,而且还用勤劳和 智慧创造了优秀的农耕文化。自从秧 田号子《啰啰咚》在江汉平原上诞生之 后,它的文化艺术作用就像种子一样, 成为了广大劳动人民春种夏作,秋收冬 藏,年复一年,寄托希望,追求梦想的精 神支柱。 另外《拖船号子》也是荆南水乡唯 一存留在赖魏村的一组集体劳动号子, 属于《啰啰咚》系列之一。这首号子是 水乡古人在拖船的时候,为了让众人齐 心协力劲往一处使,而创作的一组劳动 歌曲。号子由一人吆喝,众人和唱。歌 词巧借男女聊情,以协调拖船时步调一 致。其唱词为:“打只的船儿吗伙计们 啦-耶-耶! 嗬-嗬-耶-耶!趁港哒划 呀!怎什么儿样啦?坡上的姐儿吗! 呀-伙-耶!喊喝茶呀!兄弟伙儿们。 不喝你的茶呀不喝你的茶!只望我的 情妹吗!呀-伙-耶!把船搭呀!姐姐 伙儿们。” 除《啰啰咚》之外,花歌也是赖魏村 民们在千年古树下,世代传唱的一种自 娱自乐的文化载体。花歌的蓝本是在 秉承《诗经》男情女爱的基础上,由民间 文化艺人作词谱曲编排的一种地方爱情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活泼,音 乐艺术感染力强。歌曲以地方小调的形 式吟唱男女爱情,构思大胆狂放,词句风 骚艳丽,内容曲折动人,意义娓婉含蓄, 特别擅长抒发男女内心相思,明确表达 爱恋之情,情节很富故事性和戏剧性。 特别是一些荤段子答口花歌,具有很强 的挑逗性和煽情性,一般在集体劳动,消 夏乘凉及休闲场合男女对唱。 (作者地址:监利县柘木乡赖桥村) 民俗文化之乡赖魏村 民俗文化之乡赖魏村 (1) □ 赖晓平 荆江副刊 荆江副刊 第36期 06 千年街巷 议论之一: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 计和周瑜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 降,被大火烧得晕头转向。曹操不知 所措,怆惶逃命,返回许昌从鄂城的华 容退逃不现实,因为孙刘联军主力大 部分部署在这里。曹操败退经过鄂城 的华容根本不存在。 议论之二:如果曹操直奔西北,经 沔阳和潜江,逃往汉水河渡江往许昌, 走这条路线可否?当时潜江属古华容 还在云梦泽中,尽是湖泊河流和沼泽 地,到那里去只是自投罗网,走向绝 路。所以说,曹操败退时经过古华容 (潜江)一说也不存在。 议论之三:那么曹操只好决定往 西,朝江陵方向逃窜。因为江陵有他 留守的部队和一个筑有围城城墙可以 防守的大城镇,这才是他的万全之 策。但若溯江而上原路返回,有两条 路可选择:一是从监利走,但从监利以 北的地方退到江陵是更不可能,因为 大片沼泽和零星湖泊,拖人带马是无 法通过的啊! 议论之四:最后只剩下通往西古 华容方向一条叫华容道的小路(位于 今石首市与华容县之间),往山里跑, 万一遇险有可能找到避难之所,走这 条路会有一线生存的希望。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中 写道:正行时,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 路,请问丞相从哪条路去?”操问:“哪 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 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 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 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 起;大路并无动静。”操叫前军便走华 容道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 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 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 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 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 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 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 兵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 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 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 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 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 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 可胜言。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 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 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 进。“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 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 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 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 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 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 …… 操分拨已定,遂上马引众奔回许 昌。荆州原降文武各官,依旧带回许 昌调用。曹仁自遣曹洪据守彝陵、南 郡,以防周瑜。 …… 从曹军败退路线结合当时的人物 个性,地理特征和《三国演义》、《三国 志》以及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认真分析, 曹操应该怎样选择撤退路线? (未完待续)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石首有条华容道 石首有条华容道 (2) □ 湘客 那年中秋 那年中秋 陈江南 25年前的那个中秋节,我是在江城 伯父家度过的,而那天,碰巧也是我20 岁生日。 那是我第一次独自离家求学,依父母 叮嘱,每逢放假,我都去看望伯父,顺便改 善伙食,中秋节当然也不例外。 记得那天一进门,伯父便满面笑容地 迎上来,接过我的拎包,拉着我走进客厅。 堂姐闻声过来,手里拿着一件厚毛衣让我 试穿,那是之前伯父让她每晚加班为我赶 制的,含毛量百分之百。伯父则在一旁问 我被子薄不薄、学习紧不紧张,还叮嘱我平 时上警体课要做好防护,集体生活要互相 体谅等等。听说我在班级“十一”晚会上做 主持,还在一个小品中演负面角色,伯父舒 展的眉头分明蹙紧。他说当主持很好,但 演小品要演正面角色,免得给自己惹麻 烦。满口答应的同时,我在心里暗笑伯父 担心实属多余。 伯父的严谨和小心我是知道的,少时 常听祖母提及,伯父从不随地吐痰,即便吐 痰也是吐在随身带的手帕上带回家洗。上 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伯父在某单位任 主要领导,当时造反派想造他的反,却实在 找不出他的过失,伯父因此躲过一劫。 对祖母及父亲公认伯父的严厉,我却 很不认同。因为在我眼里,伯父分明就是 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一点架子也没有。 但看到堂哥堂姐与伯父单独谈话时大气不 敢出的样子,我又有些疑惑,同时,也有些 暗自庆幸。 要吃午饭了,和平时一样,伯母又为我 单独盛了一大满碗热气腾腾的汤,只是平 时煨的是排骨,那天炖的是鸡汤,汤碗里还 有一只大鸡腿。在那个年代,鸡腿可是稀 罕物。一家人围着满桌菜坐下,伯父举杯 祝我生日快乐,又说“上次你说你家里鸡腿 没你的份,今天这鸡腿是你的,哪个都抢不 走……” 一句话说得我又惭愧又感动。没想到 自己平时聊天时无心的一句话,竟被伯父 记在了心里。伯母在侧,身旁两个侄女也 都比我小,我怎好意思独享?连忙推辞。 伯父却不允,说一定要圆我这个梦。不仅 如此,伯父、堂哥堂姐三家还为我准备了生 日红包…… 离家在外的第一个中秋节,我过得并 不孤单,甚而至于一点都不想家,这是我压 根儿都没有想到的。 原以为伯父对我的这份宠爱,会一直 与我相伴。谁知世事无常。就在那年寒 假,大年初五凌晨三点钟,客厅里急促而又 刺耳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传来一个晴天 霹雳,伯父突发脑溢血已驾鹤西去! 25 年了,每逢秋至,我便会想起那年中 秋,那是我与伯父在一起过的唯一的一个 中秋节,也是我在异乡,过得最为温馨的一 个中秋节。伯父那慈祥的微笑、慈爱的眼 神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令我回味,让我 珍惜…… (作者单位:湖北省江北监狱) 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 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第二月 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 称“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 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节、仲秋 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 的传统文化节日。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 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赏月的风俗来 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所以,《荆楚岁时记》没有章节记载,甚至根本 没有提到。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 的节日,赏月、玩月,才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 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而随着安史之乱, 唐朝逐渐衰败;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 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 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 情,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又被赋予了佳节 团圆的寓意与期盼,所以中秋又称“团圆 节”,赏月的习俗也逐渐普及到了民间。但 是在历史记载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中秋节” 名称并介绍其节俗是来自南宋吴自牧《梦粱 录》一书的描述:“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 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一年辛勤劳动 结出丰硕果实的季节。届时家家都要置办佳 肴美酒,怀着丰收的喜悦,欢度佳节,从而形 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宴。 《荆楚研究杂记》说,在清明节、端午节、 中元节(月半)、中秋节、圣人节(8 月 23 日孔子 诞辰)中国五大民俗节日和后来排列的春 节、端午、中秋三大民俗节日,中秋都是“最不 热闹的,乡间农村根本没有”。和端午一样, 中秋也是从祭祀开始。端午的祭祀从众开 始,越发的广众了;而中秋的祭祀之后,则从 寡赏开始,从坊间到民间,由少数文人墨客的 赏月发展到后来到如今的全民赏月,个个都 会背“月”诗,这都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 步。仍有不同的是,端午祭祀划龙舟,无论是 当初的悲壮,还是后来的雄壮,纪念对象是实 实在在的爱国英雄,纪念行为是拼搏向前奋 勇当先,都是壮勇。而中秋无论祭月还是赏 月,对象是虚无缥缈的月,祭祀欣赏的行为则 是浪漫诗意的,虽然有悲秋之情绪,却被秋月 洗得通明透亮,照得诗意飞翔、浪漫无比。 (作者单位:市东方红中学) 小径吹衣 小径吹衣 李公桥 李公桥 □ 邓嗣明 沙市李公桥,位于今江汉南路。此 处原为塘堰,明、清时,尝在彼之黑水塘 举办龙舟竞渡,府尹亲临,颇为壮观。 有桥通衢,而江渎佑德宫前有李公庙, 故名。《沙市志略》云:李公桥,一名五 桂,初以庙名。后改和平二街,再拓宽 而成江汉南路,此处多为机关、商店和 居民住宅地。中山路与北京路之间的 路段,高楼大厦相继崛起并日渐连成一 片,商业网点密集,为本市繁华地带之 一。接罗家巷、穿胜利街后,东有邓家 巷,西有健康巷与之相连;接着与中山 路、和平街、民主街交汇一处(俗称“刘 家场”),继而翻越荆江大堤通往长江之 滨(旧名竹架子,又,俗称“洋码头”),东 接临江路,西通谷码头。路名为江汉 者,乃以沙市地处江汉平原之故。 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画家李 德明先生画的李公桥舞狮的胜景。笔画 工致,白描传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上九层高的方桌上一狮轻舞, 下面围满了人观看。背景为江渎宫,宫前 乃塘堰,桥上人来人往,正为李公桥也。 李公桥,因李公庙而得名。从画面 人物服饰看,至少是民国年间事也。 万年 万年· · 李公桥 李公桥 两袖梅风,李桥边、岸痕犹带阴 雪。过了匆匆灯市,龙舟竞发。里人聚 观如堵,好儿郎、喊声不绝。烟溪上、屈 原祠里,雅士兴会律协。 楚地人情易歇。奈章台梅老,袁郎 离别。小径吹衣,曾记故里风物,多少 惊心旧事,终成了、荒草锈铁。如今但、 柳发新春,商品市场正揭。 (作者单位: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荆史杂谈 溯源说中秋 溯源说中秋 肖炎方

荆沙地理 - news.cnchu.com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5-10/09/A006/RB6B6BLMC1009.pdf · 村农民世代相传的一首劳动号子,那粗 犷的歌声,婉转的旋律,既带有浓郁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荆沙地理 - news.cnchu.com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5-10/09/A006/RB6B6BLMC1009.pdf · 村农民世代相传的一首劳动号子,那粗 犷的歌声,婉转的旋律,既带有浓郁的

荆沙地理

早年宝塔湾的景象

趣说宝塔湾趣说宝塔湾□ 袁策明

宝塔湾原名狗头湾,又名宝塔河,别名新河口。何以如此呢?这得从沮漳河和学堂洲讲起。

原来在早年,沮漳河是紧挨着观音矶汇入长江的,学堂洲在该处为二水所夹,其几何形状酷似狗头,而荆江大堤又在该处转了一个大弯,当地故而得名为“狗头湾”。当年沮漳河汇入长江的那一小段,因紧临万寿宝塔,沙市人又常以“宝塔河”称之。

1959年,有关部门在沮漳河汇入长江的老河口上游 500 米处炸开了一个新的河口(上世纪90年代建荆州长江公路大桥时,又将河口上移至石套子附近),其后,该处又有了“新河口”的称谓。

狗头湾因名称不雅,常又被人们在正式场合称为“宝塔湾”。因荆江大堤在当地确实是转了一个大弯,其称呼亦很确切。但是,在1981年正式命名前,称呼其为“狗头湾”的民众远比称呼其为“宝塔湾”的民众多。

笔者认为,无论是狗头湾、宝塔湾,还是宝塔河、新河口的称谓,都承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人们应当铭记。

本文在此必须附带讲一下观音矶下首的事。观音矶的下首,荆江大堤在该处也有一

弯,其名原为“白河套”,后名“白衣庵”,而不是近年来某些记者所称的“宝塔湾”。

数百年前,长江在这里是能与内河相通的,在廖子河一带(今通衢路--蓝特商贸城)有一套河(即滨临并平行于长江的内河),俗称白河套。后来,在该处大堤的内外两侧,分别建有泰山庙(堤内)和白衣庵(堤外)。二者虽然在1952年荆堤加固时被拆毁,但作为地名还是保留下来,堤内常被称之为泰山庙,堤外则常被称之为白衣庵。两座寺庙的名称被世人用作地名,甚至地片名,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如同江渎观、三清观、龙堂寺等等,人们惯常将其附近一带以其名称之。

白衣庵本来不大,后又遭拆毁,但名声却不小。因滨临于江,其地港阔水深,多年之前便建有码头,名为白衣庵码头。1981年市政府将其标准名称定为白衣庵港区公用码头,并且将观音矶到天主堂全长1500米的岸线划为白衣庵港区,成为当年沙市14个港区之一。

笔者同样认为,白衣庵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应当予以铭记,切切不可以“宝塔湾”妄称之。

(作者系荆州资深文史研究者)

江津风物

2015.10.9 星期五责任编辑:曹 歌美术编辑:刘 颖投稿交流QQ:1437809730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监利县柘木乡赖魏村,有一对闻名遐迩的千年雌雄重阳树,它们生长在素有铜丝弯铁丝弯的古河两岸。树下,两个巨型的古老石磨盘和石碾盘,坚定地证实着赖魏村的古老和悠久。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棵大树,赖魏村的祖祖辈辈们,就有了休闲娱乐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公共场所。

赖魏村作为千年重阳树荫护的一片土地,自然承袭了生生不息的古老地方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秧田号子《啰啰咚》。《啰啰咚》,是赖魏村农民世代相传的一首劳动号子,那粗犷的歌声,婉转的旋律,既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具有天籁般原始音乐的野趣。“自从盘古开天地,一首田歌唱到今”,《啰啰咚》千年传承,久唱不衰的生命活力,主要来源于人们在劳动中找到了劳动的乐趣。

2001年,笔者在千年重阳树下听老人们讲《啰啰咚》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叫赖济北的老人说:“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楚国,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楚国人,看到他乘坐着用四匹马拉的舆车,就边走边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子坐在舆车上听到后,就与随从说:这个唱歌的人很奇怪,从他的歌词中可以听出,这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识的世外高人,我要去向他请教一些治国理政的问题。

孔子赶忙下车后迎了上去,可是这个唱歌的人根本不理睬他,仍一个劲儿大声唱着歌向远方走去。这时候,所有在旷野里插秧的人,一个接一个地传唱着那个人的歌,并一唱百和。孔子觉得很没面子,摇着头说,这是一个楚狂人,迅速驾车离去。之后,荆楚人觉得这种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的场面很开心,就慢慢地把“凤歌笑孔丘”演变成了秧田号子,并用当地方言将其命名为《啰啰咚》。

为了证实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赖济北老人从家里拿出一个清代手写本,其中有一段关于秧田号子的记述:“《啰啰咚》源于春秋,诗三百篇无楚风,然江汉间皆为楚地,文王化行南国,汉广《江有汜》列于二南(周南、召南),乃居十五《国风》之先。楚实为《国风》之首也……楚人好歌,乃有楚狂凤兮,孺子沧浪(汉水东南)之歌。歌生沧浪(汉水东南),宗《周南》以赋性情,追《风雅》而咏桃夭。楚人好歌,佯狂接舆,楚民接音传声,相与而歌,故《啰啰咚》亦为楚歌之始也……。”

据《禹贡·九州》记载:“荆田第八,赋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荆人善田,自古然矣……。”由此可见,荆楚人善于耕作农田的历史十分久远,古老的荆楚人不但勤于劳动,而且还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农耕文化。自从秧田号子《啰啰咚》在江汉平原上诞生之后,它的文化艺术作用就像种子一样,

成为了广大劳动人民春种夏作,秋收冬藏,年复一年,寄托希望,追求梦想的精神支柱。

另外《拖船号子》也是荆南水乡唯一存留在赖魏村的一组集体劳动号子,属于《啰啰咚》系列之一。这首号子是水乡古人在拖船的时候,为了让众人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而创作的一组劳动歌曲。号子由一人吆喝,众人和唱。歌词巧借男女聊情,以协调拖船时步调一致。其唱词为:“打只的船儿吗伙计们啦-耶-耶! 嗬-嗬-耶-耶!趁港哒划呀!怎什么儿样啦?坡上的姐儿吗!呀-伙-耶!喊喝茶呀!兄弟伙儿们。不喝你的茶呀不喝你的茶!只望我的情妹吗!呀-伙-耶!把船搭呀!姐姐伙儿们。”

除《啰啰咚》之外,花歌也是赖魏村民们在千年古树下,世代传唱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载体。花歌的蓝本是在秉承《诗经》男情女爱的基础上,由民间文化艺人作词谱曲编排的一种地方爱情民歌,歌词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活泼,音乐艺术感染力强。歌曲以地方小调的形式吟唱男女爱情,构思大胆狂放,词句风骚艳丽,内容曲折动人,意义娓婉含蓄,特别擅长抒发男女内心相思,明确表达爱恋之情,情节很富故事性和戏剧性。特别是一些荤段子答口花歌,具有很强的挑逗性和煽情性,一般在集体劳动,消夏乘凉及休闲场合男女对唱。

(作者地址:监利县柘木乡赖桥村)

民俗文化之乡赖魏村民俗文化之乡赖魏村(1)

□ 赖晓平

往事

荆江副刊荆江副刊

第36期

06千年街巷

议论之一: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和周瑜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被大火烧得晕头转向。曹操不知所措,怆惶逃命,返回许昌从鄂城的华容退逃不现实,因为孙刘联军主力大部分部署在这里。曹操败退经过鄂城的华容根本不存在。

议论之二:如果曹操直奔西北,经沔阳和潜江,逃往汉水河渡江往许昌,走这条路线可否?当时潜江属古华容还在云梦泽中,尽是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到那里去只是自投罗网,走向绝路。所以说,曹操败退时经过古华容(潜江)一说也不存在。

议论之三:那么曹操只好决定往西,朝江陵方向逃窜。因为江陵有他留守的部队和一个筑有围城城墙可以防守的大城镇,这才是他的万全之策。但若溯江而上原路返回,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从监利走,但从监利以北的地方退到江陵是更不可能,因为大片沼泽和零星湖泊,拖人带马是无法通过的啊!

议论之四:最后只剩下通往西古华容方向一条叫华容道的小路(位于今石首市与华容县之间),往山里跑,万一遇险有可能找到避难之所,走这条路会有一线生存的希望。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写道:正行时,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哪条路去?”操问:“哪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

起;大路并无动静。”操叫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

操分拨已定,遂上马引众奔回许昌。荆州原降文武各官,依旧带回许昌调用。曹仁自遣曹洪据守彝陵、南郡,以防周瑜。

……从曹军败退路线结合当时的人物

个性,地理特征和《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认真分析,曹操应该怎样选择撤退路线?

(未完待续)(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石首有条华容道石首有条华容道(2)□ 湘客

那年中秋那年中秋□ 陈江南

25 年前的那个中秋节,我是在江城伯父家度过的,而那天,碰巧也是我 20岁生日。

那是我第一次独自离家求学,依父母叮嘱,每逢放假,我都去看望伯父,顺便改善伙食,中秋节当然也不例外。

记得那天一进门,伯父便满面笑容地迎上来,接过我的拎包,拉着我走进客厅。堂姐闻声过来,手里拿着一件厚毛衣让我试穿,那是之前伯父让她每晚加班为我赶制的,含毛量百分之百。伯父则在一旁问我被子薄不薄、学习紧不紧张,还叮嘱我平时上警体课要做好防护,集体生活要互相体谅等等。听说我在班级“十一”晚会上做主持,还在一个小品中演负面角色,伯父舒展的眉头分明蹙紧。他说当主持很好,但演小品要演正面角色,免得给自己惹麻烦。满口答应的同时,我在心里暗笑伯父担心实属多余。

伯父的严谨和小心我是知道的,少时常听祖母提及,伯父从不随地吐痰,即便吐痰也是吐在随身带的手帕上带回家洗。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伯父在某单位任主要领导,当时造反派想造他的反,却实在找不出他的过失,伯父因此躲过一劫。

对祖母及父亲公认伯父的严厉,我却很不认同。因为在我眼里,伯父分明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辈,一点架子也没有。但看到堂哥堂姐与伯父单独谈话时大气不敢出的样子,我又有些疑惑,同时,也有些暗自庆幸。

要吃午饭了,和平时一样,伯母又为我单独盛了一大满碗热气腾腾的汤,只是平时煨的是排骨,那天炖的是鸡汤,汤碗里还有一只大鸡腿。在那个年代,鸡腿可是稀罕物。一家人围着满桌菜坐下,伯父举杯祝我生日快乐,又说“上次你说你家里鸡腿没你的份,今天这鸡腿是你的,哪个都抢不走……”

一句话说得我又惭愧又感动。没想到自己平时聊天时无心的一句话,竟被伯父记在了心里。伯母在侧,身旁两个侄女也都比我小,我怎好意思独享?连忙推辞。伯父却不允,说一定要圆我这个梦。不仅如此,伯父、堂哥堂姐三家还为我准备了生日红包……

离家在外的第一个中秋节,我过得并不孤单,甚而至于一点都不想家,这是我压根儿都没有想到的。

原以为伯父对我的这份宠爱,会一直与我相伴。谁知世事无常。就在那年寒假,大年初五凌晨三点钟,客厅里急促而又刺耳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传来一个晴天霹雳,伯父突发脑溢血已驾鹤西去!

25年了,每逢秋至,我便会想起那年中秋,那是我与伯父在一起过的唯一的一个中秋节,也是我在异乡,过得最为温馨的一个中秋节。伯父那慈祥的微笑、慈爱的眼神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令我回味,让我珍惜……

(作者单位:湖北省江北监狱)

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所以,《荆楚岁时记》没有章节记载,甚至根本没有提到。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赏月、玩月,才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而随着安史之乱,唐朝逐渐衰败;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又被赋予了佳节

团圆的寓意与期盼,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赏月的习俗也逐渐普及到了民间。 但是在历史记载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中秋节”名称并介绍其节俗是来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一书的描述:“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一年辛勤劳动结出丰硕果实的季节。届时家家都要置办佳肴美酒,怀着丰收的喜悦,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宴。

《荆楚研究杂记》说,在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月半)、中秋节、圣人节(8月23日孔子诞辰)中国五大民俗节日和后来排列的春节、端午、中秋三大民俗节日,中秋都是“最不

热闹的,乡间农村根本没有”。和端午一样,中秋也是从祭祀开始。端午的祭祀从众开始,越发的广众了;而中秋的祭祀之后,则从寡赏开始,从坊间到民间,由少数文人墨客的赏月发展到后来到如今的全民赏月,个个都会背“月”诗,这都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仍有不同的是,端午祭祀划龙舟,无论是当初的悲壮,还是后来的雄壮,纪念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爱国英雄,纪念行为是拼搏向前奋勇当先,都是壮勇。而中秋无论祭月还是赏月,对象是虚无缥缈的月,祭祀欣赏的行为则是浪漫诗意的,虽然有悲秋之情绪,却被秋月洗得通明透亮,照得诗意飞翔、浪漫无比。

(作者单位:市东方红中学)

小径吹衣小径吹衣李公桥李公桥

□ 邓嗣明

沙市李公桥,位于今江汉南路。此处原为塘堰,明、清时,尝在彼之黑水塘举办龙舟竞渡,府尹亲临,颇为壮观。有桥通衢,而江渎佑德宫前有李公庙,故名。《沙市志略》云:李公桥,一名五桂,初以庙名。后改和平二街,再拓宽而成江汉南路,此处多为机关、商店和居民住宅地。中山路与北京路之间的路段,高楼大厦相继崛起并日渐连成一片,商业网点密集,为本市繁华地带之一。接罗家巷、穿胜利街后,东有邓家巷,西有健康巷与之相连;接着与中山路、和平街、民主街交汇一处(俗称“刘家场”),继而翻越荆江大堤通往长江之滨(旧名竹架子,又,俗称“洋码头”),东接临江路,西通谷码头。路名为江汉者,乃以沙市地处江汉平原之故。

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画家李德明先生画的李公桥舞狮的胜景。笔画工致,白描传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上九层高的方桌上一狮轻舞,下面围满了人观看。背景为江渎宫,宫前乃塘堰,桥上人来人往,正为李公桥也。

李公桥,因李公庙而得名。从画面人物服饰看,至少是民国年间事也。

万年万年欢欢··李公桥李公桥两袖梅风,李桥边、岸痕犹带阴

雪。过了匆匆灯市,龙舟竞发。里人聚观如堵,好儿郎、喊声不绝。烟溪上、屈原祠里,雅士兴会律协。

楚地人情易歇。奈章台梅老,袁郎离别。小径吹衣,曾记故里风物,多少惊心旧事,终成了、荒草锈铁。如今但、柳发新春,商品市场正揭。(作者单位: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荆史杂谈

溯源说中秋溯源说中秋□ 肖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