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lightingpsy vol5

Preview:

DESCRIPTIO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Taiwan http://enlightingpsy.blogspot.tw/

Citation preview

2  逆光

             「你不想活了嗎?為啥要接總編?」             「嫌事情不夠多齁!」             「小黑瘋了 ~~~ !」

  呃…大概吧!  永遠記得,一年前第一次見到逆光的時候,看到熱血的學長姐們齊心協力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心中那滿滿的感動。所以當時接下逆光總編的時候,就只是憑著一股不希望逆光夭折的心態,以及完成逆光未竟理想的衝動。  好在,我不是單打獨鬥,感謝霹靂,毫不猶豫地接下美編部部長的重任;感謝魏大,願意繼續在文創活動部裡奮鬥;感謝土狗與宇庭,百忙之中兼顧培養議題部人才以及校稿的工作;感謝沈伯郡,被我在路上撿到、盡責地成為採訪部部長;感謝棕熊,得力的副總編與多媒體部部長;感謝所有其他辛苦的工作夥伴們。  也要謝謝在這一刊踴躍投稿的各位,是你們讓逆光更加豐富、精彩;更要感謝這一期願意接受我們訪問的所有教授們。逆光從來就不是幾個人關起門來就能成就的產物,它是屬於全心理系師生的資產、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記憶。  現在想想,真的很感謝當時的那一股衝動,讓我現在可以和一群懷抱想法與動力的夥伴們,一同讓逆光成長茁壯。今年的逆光,也會不負眾望,繼續肩負推動系上師生交流的使命,也尋覓讓心理系變得更好的途徑。

  嶄新的陣容、嶄新的逆光,希望大家會喜歡! 小黑 ( 林易萱 )

總編的話

總編輯 林易萱

採訪部 沈伯郡

    楊立琪、王郁盛、張筱妮

    陳威誌、林祐暄、楊傑安、汪子翔

議題部 涂育維

    林怡安、劉宇庭、吳其宇、吳語涵

    羅迪華、簡至善、黃起耘、邱壬貞、施帝文

副總編輯兼多媒體部長 鄭猷祥

文創活動部 魏大紘

      楊承昕、陳彥伶、賴怡臻

      陳柔慈、李宜、蘇儀真

美宣編輯部 洪家芸

      張琳、劉靜

封面封底設計 / TeaR

本頁、目錄背景攝影 /沈伯郡

全新陣容,

再次出發

想訓練自己思考、

想更深入了解心理系、

想認識更多學長姐…

想加入我們嗎?隨時歡迎光臨!

說不定,下回掌握全局者,就是你!

文創活動部 魏大紘

議題部 涂育維

總編 林易萱

副總編兼多媒體部 鄭猷祥

美宣編輯部 洪家芸

採訪部 沈伯郡

02 總編的話

03 逆光 2.0  幹部介紹

05 阿你是在唱秋什麼啦

07 生命的本質與自由意志

10 To be or Not to Be

 --- 給想當臨床心理師的你

15 左發展、右法律,儀珊在中間

18 絕對音感,絕對嗎

20 兩個月來的芬蘭陽光

24 那些創作的二三事

    2013 系服創作心得

    無題

    逆風高飛

27 本學期活動資訊

5  逆光

  當老師準備公布期中考的全班分數分配時,你心中是否曾這麼想過:「我再怎麼差,起碼也贏過一半的人吧!」結果發現發下來的成績,自己不是贏過一半的人,而是輸了整整四分之三的人;又或者是當你看到球隊的學長姐們示範新的高難度技巧時,自己覺得新的技巧看起來也沒有多困難,一定可以輕鬆上手,結果動作卻被刁了整整一個月才稍微像樣。

  對於不熟悉的能力或事物,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表現,這種過度樂觀、無法正確評量到自身能力的情形就稱為「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在 1999 年由 Justin Kruger 與 David Dunning 所提出。

兩人在實驗中提出下列假設:  人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  人無法完全認清他人真正的能力  人無法了解到自己能力不足的程度  在接受相關能力的訓練後,才會認知到之前的自己是多麼天真

  值得一提的是,若某人真的具有測驗中所調查的能力,那他反而會傾向低估自己的排名。研究推測這個人認為這項能力很簡單,所以其他人應該也不會被難倒,導致他高估了其它人的表現。

議題部 簡至善

6  逆光

  從研究的結果來看,我們發現大多數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可能代表這樣的行為在演化上具有它的意義,那這樣的行為對人類的生存帶來的好處是什麼呢?

  什麼情況下人會更容易產生過度的自信心呢?例如有一些人因為從小在成長過程中沒經歷到多少挫折,屬於人人羨慕的人生勝利組,再加上從未深刻的嚐到失敗的滋味,沒有機會藉由挫折經驗調整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所以容易擁有過度的自信心。

  而另外一種可能產生過度自信的情況則是無知。美國有相關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活動越低者,會有更高的傾向高估自己,而前額葉主要負責了人類的思考,所以遇到事情時比較不會去深入思考的人,可能傾向會對自己有過度自信的評價。

更多研究細節請搜尋: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Neural systems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the “above-  average” effect.

  相關書籍有提到,高估自身能力的傾向有助於人去嘗試新奇的事物。這點在小孩子的身上尤其明顯—高度的自信心使小孩子充滿好奇心,因為高估自己的能力,反而使小孩相較於一般人有勇氣去接受不同的生活刺激,這讓小孩能增加生活豐富度、跨出各種學習的第一步。從這個角度來看,高估自己似乎並非壞事。

  然而,這樣的信心只會帶來好處嗎?不然。事實上,過度的自信心往往會招致危險,因為過高的自信心易導致錯誤評估眼前的情況,使行事作風相對草率。當事情困難度遠超出自己所能負擔時,沒能及時發現,而做了錯誤的決策。

7  逆光

生命的本質 與自由意志 ◎番茄

自由意志(Free will)的定義:

  人們依照其擁有的條件去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人是如何做決定的?

        我們以為決定是自己做出的,但其實決定是腦中的某些特定電流,實驗顯示,進行開顱實驗並給予電流刺激使個體作出行為(如眨眼),個體會以為是自己做出的決定。

  那腦中的電流是如何出現的 ?  換句話說,誰或什麼決定這個決定者(電流)在這個時間出現在這個位置?

        人腦是個幾乎無法預測的混沌系統,幾乎無法預測的說法是因為隱變數過多,多到成功預測的機率過低。舉例來說,擲骰子是純粹的物理現象,但我們仍無法預測會擲出的點數,但如果能掌握空氣中所有的氣流、人的呼吸的影響、接觸點的凹凸程度及骰子的轉動方式,我們就應該能預測出擲出的點數,這些氣流等,就是隱變數,相同的例子如大氣系統。而人腦就是這樣一個系統,我們以現在的科技完全無法預測。

  但以上述骰子的例子為例,是什麼決定接觸點等隱變數呢?

        追根究底,其實會是機率。假如我們成功找到上述所說的所有隱變數的函數,也就是可完全預測上述變數時,在骰子擲出要落地的前一瞬間,如果骰子內的某顆或某幾顆或全部電子微微偏了某一邊,那落地點就不同了,所產生的結果也完全不同了,但我們明明已經掌握所有隱變數(除了電子分佈之外),因此最後的決定因素會變成是電子的機率密度函數,但換個角度想,剛剛提到空氣氣流等等的隱變數,不也是由一大堆電子的機率密度函數組成嗎,而電子又是由垮克組成,垮克又由弦組成,而弦本身就也只是機率波,因此可以發現,事實上所有事物,不管是不是隱函數都是由機率所構成的。        相同道理,回到人腦中,腦中的電流產生是因為機率,所以人的決定事實上也只是機率性的決定。

8  逆光

既然這樣,那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

  這個問題要視意義的定義才能解釋。

        假如今天我們認為生命要能自己決定事情,存在才有意義,是的,那生命就沒意義了。        假如我們認為生命是可以維持存在(存活與繁衍),那麼生命仍有意義。        但今天生命作出的決定是由機率決定,換句話說,如果我現在以機率決定我要不要自殺,那麼也可以說成是機率在決定我是不是能存活,這樣的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為,在意義之外,生命只要有存在的可能性就算是有意義了,因為生命的本質就只是存在。

為什麼生命的本質是存在?

  建議參考Conway’s game of life:  數學家Conway於1970年設計的二維棋盤格遊戲,每個方格只有”live”、”dead”兩種情況,每個回合會依照以下規則自行變化。因此是個零玩家的遊戲。

1、當前細胞為死亡狀態時,當周圍有 3 個存活細胞時,該細胞變成存活狀態。    (模擬繁殖)2、當前細胞為存活狀態時,當周圍低於 2個(不包含 2個)存活細胞時,  該細胞變成死亡狀態。  (模擬人口稀少)3、當前細胞為存活狀態時,當周圍有 2個或 3個存活細胞時, 該細胞保持原樣。4、當前細胞為存活狀態時,當周圍有 3個以上的存活細胞時,該細胞變成死亡狀態。  (模擬過度擁擠)

  在某些初始條件下,網格狀態的變化會出現如生命般的行為現象(繁衍、擴張、絕種等),因此引發討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生命現象也是依循著一些簡單的規則而存在。

註:由於本文原發佈於作者之部落格,本段描述以影片呈現。如有不清,請至原網站瀏覽。

  事實上所有物質的本質都是存在。

        生命只是依照一些最基本的規則產生出來的「現象」,而在現實世界中唯一的規則就是 「持續存在」,能滿足這條規則的就會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物體,會自行變化的物體我們就叫生命。而根據這條規則衍生出一些為了持續存在而產生的現象,如繁衍,因為我們不把一顆石頭持續存在那裡叫做生命,所以一顆會自動繁衍的石頭就叫生命,為了持續存在,我們又產生了覓食,因為這樣能更快地繁衍,然後又產生了競爭,最後出現思考,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持續存在,但本質上我們和一顆石頭是一樣的:持續存在著。

9  逆光

Q

Q

Q

A

A

A

評論Q&A

阿光:量子力學中的機率在巨觀世界下是否可以忽略 ?

番茄:是的,但是那是在描述世界運行的情況下,機率允許我們忽略過低的可能性,因為     幾乎不影響世界的運行。但在腦中(混沌系統中)機率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千葉楓痕:這樣看來,我們的思考是固有決定的,討論這個根本沒意義。

番茄:由機率決定不意味是固有的,就像今天會下雨不表示早就決定好,而是混沌系統在    每個瞬間作出的「決定」。而討論這件事的意義的多寡,因人而異有所不同,但絕    對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件事存在而容許討論。

吳信疆:這些說法雖然沒有錯誤,但很難讓人接受。

番茄:在解釋生命及自由意志這些事,我想必須跳脫生物這個角度去看這件事,雖然我仍    然是生物,但在討論這件事時,不應該把人性的想法考慮進去,而是應該從客觀的    角度去理解。例如:我覺得真的是這樣的話活著好無聊,所以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後記

  如果一切事物的本質不是機率,換句話說,弦論是錯的或不是最基本的理論,那決定我們的就不是機率了,是另一個還未知的東西,但本質應該會和機率很像,畢竟機率只是一個概念。   其實我根本不在乎生命有沒有意義,因為機率決定我的意志,有沒有意義根本沒有關係,我仍然存在,大概是因為我認為意義就是存在吧。  持續存在不意味永久存在,存在時間極短也叫存在,如半週期極短的元素我們可以說他曾經存在,所以完備的說法應該是盡量的持續存在而不是保持持續存在。這大概就是人想長生不死最根本的由來吧。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種想法或這種解釋方式很悲觀,我覺得無所謂,因為是機率讓你覺得很悲觀而已,總是有機率讓這種悲觀的想法出現。    靈感來源實在太久了,所以很難整理出參考資料。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和我相同想法的Discovery 節目:史蒂芬霍金之大設計:The meaning of life。  這種思考邏輯可能會遭到如演化論觀點般的強烈抨擊:就算能解釋本質,你完全無法解釋過程。是的,但是我不在乎,我的目的一開始就只是解釋本質。   感謝 阿光問我對於自由意志的立場,我才想到可以打這篇文。  感謝 蛤不斷向我催稿。  最後,林北的部落格有累積五年這類型的學術性文章,特此推銷,歡迎踢館。

2013/10/05  發佈於:http://z0fu6.blogspot.tw/如有見解,歡迎至此評論,謝謝指教。

10  逆光

  團隊中的分工,我們可以先簡單的從把醫療功能分成三個部分下來看:診斷、治療、復健。去除掉護理人員的部分,我們可以來看看其餘各人員他們分別的工作內容:

  「畢業之後要做什麼呢?」在選擇了心理系之後這個問題幾乎被問翻了。而今卻在必須面臨選擇的這個學年,你忽然間頓然無語。

  你想起了之前在應付親戚朋友問起心理系未來的出路時,你總是敷衍了事的說「可以當臨床心理師啊」,頂多再澄清一下心理師不是心理醫師便結束這個話題。而自己好像也就順其自然的接受,自己接下來要去唸研究所,畢業之後考取心理師證照,一條如此理所當然的路。

  而當日子一天一天迫近,已經沒有大學生涯的下一個九月、下一個寒暑。你開始想,我真的了解臨床心理師這個行業嗎?每次三月的杜鵑花節,總是看起來自信滿滿地介紹著什麼是心理師,但也只是把從師長或學長姊那裏聽來的說明給記熟罷了。突然間,你的腦海裡浮現了那些不知名的高中生說話的聲音:「心理師跟精神科醫生差在哪裡?」、「職能治療也有在做心理方面的治療耶,那跟心理系的哪裡不一樣?」、「聽說社工師跟心理師都有在醫院工作,那是做哪些工作啊?」一個個疑問不斷冒出來,過去你總能滔滔不絕頭頭是道的回答,然而現在,你卻失去了回答的勇氣。

  你發現,其實你不怎麼了解在醫院工作的臨床心理師。

  讓我們先轉換到醫院的場景,來看看當個案來到精神科門診之後,會依序與那些專業的醫療工作者接觸。我們可以看到 ( 如下頁圖所示 ),醫院工作其實是由一個醫療團隊所組成,而團隊中包含醫生、護理人員、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與社工師( 社會工作者 )。

  精神科醫師屬於醫生的一種,治療根植於醫療傳統的精神醫學與神經學,主要是涉及腦部病變或是特殊的生理狀況,負責的項目則是涉及診斷、治療與復健,在每一個階段都與其他人員合作以掌握個案的情況。當進入精神科門診時必須經由精神科醫師的診斷,針對症狀開立藥物。而當精神科醫師需要對個案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時,會將個案轉介給臨床心理師進行測驗與衡鑑。另外,心理師或社工師如果發現個案事人有精神疾病的狀況,需要用藥物支持,就必須先轉介給精神科醫師進行診斷跟處理,經醫生囑咐後,心理師或社工師才能繼續協助個案事人。

  到底,臨床心理師是什麼?──

  那些或許我們不那麼瞭解的──

To Be or Not To Be?

逆光議題部

給想當臨床心理師的你

11  逆光

當個案面對經濟困難時協

助個案及家屬找到最適合

的社會資源

‧給予簡單情緒支持或同理

不得進行心理諮商或治療

心理衡鑑

協助精神科醫師醫療評估、

確立診斷、擬定治療計畫

心理治療

須由精神科醫師轉介

  臨床心理師在醫院通常處理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負責的項目屬於診斷與治療。個案經過醫師的藥物治療後較為穩定,需要心理治療者,會由醫師做轉介。臨床心理師比諮商心理師多一些精神醫學的訓練與經驗,但仍需要醫師的醫囑才能處理。除了進行治療之外,臨床心理師在醫院的主要工作還有臨床心理衡鑑,心理衡鑑是運用各種心理評量的工具,針對不同情況的個案,來試圖了解個案的認知功能、情緒狀態、人格特質等等不同面向的資訊。

  職能治療師的部分則主要劃分在「復健」,職能治療的目的在於藉由有目的性的活動來協助身體上或心理上有障礙的人,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升生活品質。職能治療在施行治療之前也會有評估與面談,在了解了個案的情況之後,執行治療計畫,比方說,利用刺繡這項技巧的訓練來維持個案手部的機能、利用藝術創作的訓練維持手部與認知能力與創作力等等。

  社工師主要工作內容並不劃分在以上三個項目裡,而是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社會支持,舉凡特殊的情況,例如家暴、性騷擾、性侵害、兒童虐待等等,或是個案需要心理治療或諮商,但是無法負擔經濟壓力者,社工師都可以協助當事人找到最適用的社會資源,當然社工師也可以給予簡單的情緒支持或同理,給予個案與家屬情緒上的支持與穩定。社工師不能進行更深入的心理諮商或治療,但經由社工師能夠為個案建立較良好的支持系統。

協助精神科醫師評估社會

適應能力

透過目的型活動重建案主

獨立生活能力

臨床心理師  職能治療師  精神科社會工作者

門診會談

基本生理精神評估

開立精神藥物

門診病患護理與照護

住院病患護理與照護

精神科護士 精神科醫生

精神科門診

  臨床心理師在醫院工作時會面對哪些真實情況呢?又有哪些事情是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我們不會知道,直到入行之後才了解的呢?  以下讓我們列舉幾點:

  一般臨床心理師在精神科的配額其實不多,有些間醫院可能只有兩位臨床心理師,因此工作的份量相對來說較重,做衡鑑跟治療的時段排的滿滿的,有時可能在兩個病人的會談之間沒有太多時間做整理與準備。

1. 忙,很忙,非常忙

  把鏡頭轉到現在台灣的臨床心理師──

12  逆光

  從醫院經營的角度來看,聘請一個臨床心理師所能提高的經濟效益遠不如聘請一個醫師。核心的原因是因為一位臨床心理師一天能夠接的個案次數很少,五至六個已經非常極限,相較之下一個醫師一天下來的門診人次可能有數十人之多;另外,健保對臨床心理師曠日廢時的心理治療給付較少,讓醫院聘請臨床心理師的意願較低,間接使得在醫院工作的臨床心理師工作內容繁重、環境較差。

  再討論制度面上健康保險的給付。若今天有針對一個疾病的健康檢查共有多個由低價到貴的方案,一般而言健險比較有可能會給付中等或偏便宜的項目,因為健保的邏輯是讓國民都有一個基本的健康及醫療水平,而非最好的,所以若想要有最好的檢查就需要自費。回過頭來看心理治療的一些特質: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去深入了解個案、療效難以客觀評估及定義等等,與上述健康保險的一般模式顯然有很大的差異。

  而社會觀感是另一個可能造成對臨床心理師不友善環境的因素。一般大眾對精神科有許多負面、甚至妖魔化的想像,對於心理師的想法也常侷限在「聽別人說說話就可以賺錢」等,忽視了重視心理師所擁有的專業訓練與素養。這些外在的歧視與壓力,都成了臨床心理師無形的負擔。

  上一段我們看到了在台灣的臨床心理師所需要面對的諸多困境,包含繁忙的事務、業績壓力與醫療品質的衝突以及健保的相關法規。這些困境或多或少限制了臨床心理師盡情發揮所長的空間。在我們的想像裡,一個理想的狀態應當是各個職位都能善盡其職,而現實卻不然。在質疑現實的不合理之前,我想我們應該先來了解,這些不合理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在健保體制裡,精神科的補助相較於其他科,如牙科、美容科,心理疾病的治療是相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同於一般門診能夠直接以開立藥物的方式解決,對於心理治療師而言,一天對五、六個人做心理治療是相當沉重的負擔,又加上健保對精神科的補助較少,臨床心理師可執行的特殊心理治療,健保僅補助每小時 344-515 點 ( 一點等於一元 ),還需要精神科醫生的醫囑及簽名,心理師們並無法單獨為病患做長期規劃治療。治療完後還需要附上較多治療記錄等外,還有諸多治療上健保給付的限制才能申請。簡言之,心理師在健保的申請上困難重重。

  此外,健保規定個案會談每個月最多兩次,除非有醫師的特殊要求才能有額外的會談。在僅有兩次會談的情況下,醫療品質多少會受其影響。

4. 健保制度上的困境

  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距離處處都在,會談的進行不像是課本上所說的形式、病人的狀態也不同於變態課本與DSM上的介紹,而這些差異所產生的差距,都必須用實際工作的經驗累積來填埔。此外,在就學時的滿腔熱血,到了現實的工作場合,需要面對的許多壓力與繁忙的事物,因此自我調適的能力更顯重要。

3. 診療室椅子與課本字句之間的距離

  在困境背後,或許我們必須知道──  當一個臨床心理師不只是要負責門診的業務,事實上也必須做一般性的行政事務。而部分醫院會希望各部門都能夠達到一定的「業績」,此時對心理師來說就是一個壓力來源,如果能有更多時間與個案會談、治療的話就能達到較好的品質,但在業績要求下所代表的是個案能越快結案越好,業績與品質的平衡是在醫院工作的一大課題。

2. 行政事務與業績壓力

13  逆光

  了解了以上造成目前困境的情況之後,我們或許能試著思考,找出能解決現實需求與追求理想狀態的出路。

  從根本來說,最急需解決的部分即是社會對於臨床心理治療的一知半解。事實上,臨床心理師所工作的地點並不侷限在醫院,而是從學校、公司機構、社區、基金會到毒品菸酒戒治,都有心理師的身影。心理師處理的面向相較於精神科醫師是更加多元的,綜括了預防性教育宣導、協助個人身心發展到治療傷痛、關係修復,因此不僅是需要看精神科門診的民眾會接觸到心理師,還有更多或許身心狀況未到達需要就醫程度的族群會與之接觸。

  醫院方面,若能提高臨床心理師的配額,讓每位心理師平均分擔的工作量降低,心理師便能在較充裕的時間內達到較好的醫療品質。當心理師身心狀況不佳時,可能會導致降低治療與會談的品質這樣的負面影響,減輕心理師的負擔與壓力能減少這樣的情況發生。

  山重水複疑無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其實,我們現在面臨的狀況──專業不受尊重,導致各方面分工不均,彼此專業權限相互重疊──並不是只有臺灣的心理師處於這樣的挑戰,曾經,也有一個國家的心理師,用了近百年的時間,突破了頻受壓迫的情況。

  若能藉由各種不同面向的角度去了解心理師的工作與專業,對於建立民眾心目中心理師的專業形象有相當大的助益。而在民眾能夠理解的情況下,推動修法給予心理治療工作者更多的協助與保證,同時等於提供了全民更好更完善的心理健康醫療環境。

  最早,心理治療只能由受專業醫學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執行,精神分析是唯一的途徑,心理師們懷抱著對自身專業心理治療的信心,嘗試在科學心理學界外另闢一條新的道路,即使因著時代的脈絡而最後回歸心理學界的一個分組,臨床心理師們透過這個機會而受到不少新興心理學理論啟發,發展出許多不同治療技巧,為心理治療開了另一扇窗。

  不只如此,他們選擇透過心理測驗、衡鑑,跨入預防心理疾病的領域,和精神科醫師互相合作,讓心理學能更靠近一般民眾,使一般人更能認同心理學的專業;另一方面,臨床心理師們訂下了嚴格的訓練準則,不但提升專業的執業水平,更引起大眾對於心理治療的重視,逐漸的奠立了臨床心理師的重要性,進而圈畫出臨床心理師的專業範圍,並得到法律的保障。

14  逆光

  試想,即使是心理學如此盛行的美國都幾經波折,才讓心理專業普遍被一般人認可,臺灣的心理治療師奠基在已經高度發展,廣受許多國家人民信賴的情況下,我們距離將心理治療的專業推廣至深植人心的那天,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只要我們還懷抱著推己及人的熱情就有機會繼續讓一般人認可,得到應有的尊重,使心理學對這個社會能發會最大的正面影響力。

  十年後,法院第一次承認臨床心理是具有處理個人心理問題的能力,至此,臨床心理師開始持續增加專業內容,從私人開業到和神經外科的合作,工作內容更含括了醫療程序的效果評估等。在增加服務範圍的同時,臨床心理師的訓練方式也重新調整,更建立完善的博士學位。之後,政府機關承認心理治療師具有提供獨立心理治療的能力,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的合作關係也變得較為緊密、有彈性。

  你看著秋天的梧桐葉漸漸轉黃,抬頭望著樹影間一片片小小的天空碎片,又陷入了迷惘的沉思。你還是有點心灰意冷,原來臨床心理師不是你一開始所想的那樣,而是必須面臨許多艱困的現實與誤解。然而你還是必須重新面對那個問題:「我要當臨床心理師嗎?」

  願不願意為了夢想而去面對這些困難呢?你問自己,那些辛苦與艱難,甚至或許不被理解,自己真的能憑靠熱情撐過去嗎?年輕的熱血與夢想能夠支撐維持一生的志業嗎?

  忽然,頭上落下一片還未完全染黃的落葉,因此你抬頭看,就這麼開始凝視葉影間的天空,天空不算藍,霧霧灰灰的,一如往常的台北。你看到頭頂上那片雲朵背後的光芒,讓遮住太陽的烏雲像是鑲上了金邊,不過份耀眼,但卻明白的告訴你,太陽在這裡,一直都在。

  你忽然間好像懂了什麼,回想起那些不曾回想的往事,曾經下定決定要成為能夠幫助別人的人,曾經因為喜歡與人相處交流而選擇了心理系,過去的種種構成了想成為臨床心理師的初衷,而自己竟然差點就忘了這些。忽然間,那些無助徬徨好像減少了不少。

  烏雲縫隙中洩漏的陽光──

  在今天,這個國家的精神科醫師主要是透過精神分析和藥物治療處理疾病,心理治療師有相當廣泛的服務範圍,從事前預防、提升個人發揮潛能,到改善各人心理問題,治療的方法則絕大多數透過心理治療來協助病人。經過了百年的時間,現在,這個國家的人們每 500 人就有一人是心理諮商師,30%的國民定期做心理資訊,80%的人則會不定期到心理診所做治療。這樣完善的制度是透過心理治療師們的努力才能成就,使得心理治療成為具專業技巧、且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服務項目。這個心理治療制度完善的國家,就是現今的心理學最盛行的國家──美國。

  他們大約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使心理測驗成為可做為診斷工具的人格測驗,同時,因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許多戰後的退伍軍人有心理治療的需求,因此臨床心理師開始得到較多的資源可以接受訓練並取得博士學位。此時的臨床心理師已經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也能進入公職、甚至是醫院以處理病患的問題,開始參與原本只屬於精神科醫師職責範圍的心理治療。

大學,

發展組的契機  馬來西亞和英國的關係不錯,有專門給馬來西亞的獎學金,我拿到之後就去英國的德倫大學,因為我對他們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很有興趣。因為拿獎學金,所以壓力很大,成績一定要維持在頂尖;另外外籍學生很少,所 以 其 實 我 那 時 候 也 很 難 交 到 朋友,沒什麼 social life( 社交活動 ),也因此沒什麼課外活動,就只有拉小提琴,好像除了這個以外就真的沒有,所以就一直唸書;同時開始想要走臨床還是走學術,我一年級的暑假就去馬來西亞的一個臨床心理師的診所實習。

                          踏入心理系

  因為在馬來西亞從小就喜歡小孩,而媽媽是開幼稚園的,只要假日我就會到幼稚園那邊幫忙上課和跟小朋友玩,所以就想從事一些跟小孩相關的領域。從中學就有想當臨床心理師的想法了,因為在媽媽的幼稚園內有不少的孩子是有智能障礙、自閉或過動的孩子,也因此選擇進入心理系。

  這是我的個性,就那時候定我的方向然後努力,我實習了一個暑假,那個經驗真的很豐富,也很痛苦,因為他接的案子都是非常嚴重的,大部分都是特殊小孩,也有一些是憂鬱、自殺的;就因為這個暑假的經驗,我認為自己不夠堅強,我可能太關心個案了,沒有辦法客觀,或說 24 小時擔心我的個案,擔心自己日後的生活品質可能受到影響,所以當時就決定二年級開始想學術怎麼去發展。  我們大學是三年制所以我二年級開始就加入一個研究室了。而大學部需要寫一個研究論文,大三要交畢業論文,不是 proposal( 研究計劃 ) 是你一定要做一個研究出來,有點像碩博士論文。我設計了一個遊戲去托兒所收兩歲半小孩的 data,透過一個遊戲去探討社會線索對於 symbolic learning( 符號學習 ) 的影響。我大學部加入 Sue Leekam 的研究室,之後他問我要不要當他的研究助理,因為還有暑假,同時也還在申請劍橋,所以我就跟他做研究,這是為什麼我會收大學部學生的原因,因為他給我那個機會讓我很清楚知道我要做什麼,而且可以去評估我究竟有沒有那個能力去做研究,這很重要因為你喜歡做不代表你可以做,所以我一直都很感謝他給我那個機會。暑假之後,我就到了劍橋去念碩士。

研究所,發展╳法律      碩士是社會與發展心理學,他是一個很特殊的 program。劍橋碩士只有九個月可是很密集很密集,完全沒有考試,但有四個主要的作業,一個就是你要去找老師實習,然後寫報告,所以實習的時候要收 data,報告要針對這個 data 去寫。然後還有一個碩士論文,我那時候是到幼稚園去收四歲小朋友的道德發展的 data,也有做Theory of mind( 心 智 理 論, 註 一 ),再來就是我們系上的老師會挑兩篇 pa-per( 論文 ),選一篇寫一個報告,要去批判這個研究,它就叫 critique,就是你要去評估這個研究的優、缺點,要寫到一些你個人的意見,而且要合理、有道理的,也要用到一些其他的研究來支持你的意見、看法。另外還有一個作業是挑整個社會發展課程中你最有興趣的一個topic 去寫一個報告,然後我寫的報告就是我現在做的領域:司法—兒童證人的議題。   後 來 我 就 開 始 想 對 什麼 領 域 有 興 趣; 那 我 對 社會情緒和教育心理學很有興 趣, 也 想 做 一 個 cross cultural study( 跨文化研究 ),所以就去劍橋找一個 在 做 EQ(Emotional quotient, 情 緒 智 商 )的 老 師, 寫 了 一 個

15  逆光

左發展 ╳

右法律 ╳

儀珊在中間

逆光採訪部

proposal,然後通過了。但問題是我需要錢,而且是100% 的獎學金,不然我家裡沒辦法,那時候我就只有申請那裡,可是獎學金一直還沒有來,所以我其實很難過,剛好我未來指導教授 Michael Lamb 要聘助理,我就申請,我就想說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念書就趕快工作再申請,然後他就收我了,過了三天我的獎學金來了,就很尷尬,那後來我跟他講這件事之後,他就說:「你為什麼就不跟我念博士班?你可以兩個都做啊,我就讓你第一年和第二年先當研究助理 full time,博班念 part time。」因為那時候他就想讓我當他的研究助理,也想訓練我作博士,所以我就同時可以工作、又可以拿獎學金,所以我會做兒童證人或受虐兒童就是因為Michael。        【台大心理系專任教授 趙儀珊】→

  博班做比較沈重的議題,就被性侵的孩子,我的 data 是馬來西亞的警察跟性侵受害童的互動方式,警察的詢問方式如何影響兒童證人的證詞,警察問開放式的問題的時候,馬來西亞的小朋友怎麼回應的,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細節。當然這個在田野研究我們沒有辦法做正確性,這正確性是我後來在做比較偏實驗的才去做分析。那時候跟警察合作不容易,也一直質疑選擇做田野研究是不是正確的決定(打逐字稿很痛苦!),可是因為我的指導教授不斷的支持我,後來還是把研究完成了。   而那時候在劍橋博士班的學生可以選擇當一個叫 undergraduate supervisor 的角色,有點像 TA,我們每一個 supervisor 都要和大一學生討論他們的課程,通常我們的做法是我們給一個題目,然後他們要寫一個文章。我會很認真準備一些可以討論的東西,所以那時候是已經很清楚我很喜歡教書,也很喜歡做研究。

博士後,教學旅程

  我在念博班的時候有來台灣,想說順便去演講,所以我就寫信給雷庚玲老師,想借用這個機會來介紹我的研究,雷老師就非常的 nice 幫我安排在台大醫院精神科演講,這是第一次在台灣跟學術界有 connection( 連結 )。

  念完博班後我還是決定繼續走學術,所以我就申請去紐約市立大學念博士後。因為當博士後的同時也有兼課,所以在紐約有教兒童發展,接觸的學生非常 diverse( 多元 ), 讓我大開眼界。後來會來到台灣,是因為我和我先生那時候決定我們至少要在同一個城市上班,但一直沒辦法,而且那時候美國和歐洲的經濟狀況突然間崩盤,然後因為蠻想回亞洲的,所以就有考慮申請台灣。後來我先在臺大擔任客座助理教授,今年轉成專任老師。

16  逆光

與實務界的接觸

  我覺得學生在學心理學的這個過程裡面,可以去了解台灣的現況,台灣現在的社會有什麼需求,什麼問題啊,有什麼我們心理學家可以去探討或者是去解決的。我覺得在台灣做這個研究其實是一個很快樂的過程,因為實務界很願意也很有熱忱地想跟學者學習,所以當他們跟我講一個問題我就會很有興趣的幫他們解決或去改善,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因為我覺得有時候我做的研究根本沒有在回答他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或者是它們要解決的不是我想到的問題,我想到的可能是國外的問題,可是不是台灣的問題。所以其實我來台灣過後,就先接觸了不同的社福機構和法院,因為兒童證人這個議題其實很複雜,所以你要從很多方面去了解,那他們可以告訴我他們的想法,身為研究者、學者的,我們就可以去瞭解這些問題。    我另外一個跟實務界的關係是他們會邀請我們去做訓練或演講,就是可能每兩個月都會到法官學院上課,我已經做了一年半。我都會教兒童青少年和智能障礙人士的作證能力,就是當你有一個孩子要出庭作證,或是當他被警察詢問的時候,你們要知道什麼事情?所以除了跟實務界討論一些我們可以做的研究,另外一個就是提供訓練、教育。  我覺得很值得去提的一件事情是:我們不同的專業、學術,像實務界裡面有司法的、社工的、臨床的,其實真的都有在溝通,這個很重要,因為孩子的問題不只是一個領域的問題,就是法官他怎麼去處理這個兒童,受害兒童也好,或者是加害人也好,他需要這不同專業的知識,可是你要怎麼去用這些訊息,這個就是我們大家可以討論的,我們學者幫忙做研究、訓練,就是盡量把我們的知識給他們。

To Dear Students   我覺得最大最大的差別是台灣的學生不發言,不過現在好多了啦,我剛剛上課的時候,當我問 "What do you think?" 都沒有人回應,我那時候很不習慣,因為在美國你不用問他們就會有意見、看法,會主動問問題,而且我上課的方式是你可以隨時打斷我,因為我覺得學生有時候沒有問是我下課的時候你才可以問可能已經忘了,所以我剛開始真的沒辦法適應。當然有可能是因為我之前都是用英語上課,所以學生比較不敢發言。

  學生發言,是讓我去評估他們有沒有在聽,有沒有聽得懂。而且我要讓學生知道其實我們教的東西,都是有空間可以討論,不要說老師教這個就是對的,這個是我在英國唸書一直被訓練。我希望訓練我的學生去從不同的觀點想一件事情,可以多一點“Think outside the box”,因為不只是學術上,其實你開始 think outside the box 對你的身心健康也會有幫助,所以要多一點發言,我們系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學問,然後更有自己的想法,independent thinking( 獨立思考 ) 很重要。

  我希望我們系的學生,盡早去想你以後要做什麼,不要說因為大家都在唸碩士所以我去念,你要有你自己的夢想、理想。所以你要先開始定目標,你要去嘗試、去累積研究或者是實務經驗,想一想你要怎麼去達到這個目標,打工什麼都好,可是就不要玩而已。社團活動、課外活動很重要,可是你要想想你以後有沒有辦法找到工作,你要開始想想我要做什麼,那有什麼樣的工作可以讓我做這樣的東西。那如果不是研究相關的,就不一定要加入研究室,因為你為什麼要浪費那個時間,你就去實習,去找公司、機構實習。所以我會鼓勵學生去思考自己的未來,而且不要太晚。

註一:推論她人心智狀態的能力。( 資料來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of_mind)

17  逆光

18  逆光

  在沒有可參考音符的情況下,能夠準確的分辨聲音是屬於哪一個特定音調 的能力;這是關於「絕對音感 (absolute pitch)」的描述。而大多數人是不具有這項能力的。比如說:有一台久年失修的鋼琴,它發出的聲音已經與應有的頻率不同,也就是所謂的「音準不準」,那麼具有絕對音感的人,他們就有辦法分辨出這是一個不準的、不完全符合特定音調的音。

  於是就有人們招集了一群具有絕對音感的人們來做音準判定的實驗,看看這群具有優秀音感天賦的人們,是不是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樣「天賦異稟」?首先研究者先透過網路上的音準測驗 ( 由加州大學提供 ),確認這群實驗參與者皆具有高等級的絕對音感。

  第一個實驗中,首先以小提琴分別演奏三次音階 ,這三次之中只有一段是完全符合音準,而其中一段音階偏低了 33%,另一段則是偏高了 33%。 而實驗結果顯示,音準正確的音樂果然還是得到了最高的評分;而音準偏低的評分則略低於音準正確;音準偏高的評分則是相當低。這個結果證明了這些人確實有絕對音感。

  第二個實驗,則是讓參與者們聆聽 45 分鐘的交響曲。雖然交響曲在一開始的旋律是正確的,但在前 15 分鐘,旋律以每分鐘 2 個百分點的速度下移,最後下移到每個音都比原音低 33% 的音高(根據過去的研究,參與者透過這種冷水煮青蛙的方式,並無法發現改變的歷程),後 30 分鐘裡,參與者將持續聆聽這段被下移 33% 的交響樂曲。 而第三階段,請參與者再次重複實驗一的測試。最後實驗結果中,音準偏低的音階得到了最高分,音準正確的其次,偏高的最低。這個實驗結果意味著,長期暴露在不準確的音調之中,也會使有絕對音感的人音準偏移。

 音調:聲音的音高位置。

 音階:一串由高至低或是    由低至高的音符。

絕對音感, 絕對嗎 ?

19  逆光

  筆者認為從這個實驗中,參與者的絕對音感受到不準確的音調的影響,影響了心中原先「紀錄特定聲音頻率與其對應音調的參照標準」;使得第三階段的測試當中,因先前經驗使標準偏移,產生類似「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 的現象,以致於音準偏低的音階被認定為音準較準。

  所謂定錨效應,是指當個體若先建立對某特定訊息之評估標準的話,在遇到有關於類似訊息的評估時,會沿用該標準來評估。若類似訊息與原訊息有所差距時,也會先以舊標準的微調來作為評估新訊息的策略。例如,當你知道某個人買的房價為一坪 10 萬,當你去看 30坪的房子時,你會以 300 萬當作第一評估值;若當時房價上漲,你也會從 300 萬為參考起始點往上評估,儘管那個人買的房子是在綠島買的,而你去看的房子是在台北,你還是會受到「房價應該是一坪十萬」錯誤資訊的影響。

  總結而言,這篇研究推翻了大家對於絕對音感接近神化的想像,即使這群人們確實是比普羅大眾對於音準更為敏感,對於特定頻率的聲音具有更準的辨別力;但是這並非永恆不變的天賦,而是一項能夠被調整、被訓練的技能。

表徵:訊息在心智活動中    在呈現的方式。

議題部 黃起雲

恰辨差:能夠分辨兩個刺     激強度的最小差異。

  綜合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結果,意味著所謂的絕對音感,並不只是一種「天賦異稟」,或是在孩提時代的訓練後即定型,而是仍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其正確性和穩定性。就此實驗結果而言,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實驗者影響絕對音感者的方法,是將音準的變化小於人的「恰辨差」(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用這種細微小變化,在毫沒有知覺的情況下慢慢改變人的知覺經驗,並透過長期暴露在不標準的音調下,會使這些絕對音準的人音樂表徵 (representation) 和相對應的心智表徵的關係產生變化,破壞他們長期深植於他們心中頻率和音名的對應關係。

參考資料:http://pss.sagepub.com/content/24/8/1496.full

絕對音感, 絕對嗎 ?

20  逆光

兩個月來的芬蘭陽光

  曾經在女二的飲料販賣機上面看到一則

標語:「要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但要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當時看到了也只是會心一笑,覺得有時候確實是如此。但在來到芬蘭之後,這句在生活中不斷地得到印證。

  故事可以從很久以前說起。芬蘭有一段認真學打拼的歷史,她

在一九一七年從俄國的半自治區成為獨立國家,笠年發生內戰,一九四零年和蘇俄發生戰役,然後在五零年代加入聯合國和歐盟。一個人口只有五百四十萬的小國家居然敢正面對抗俄國,在我的芬蘭朋友告訴我這段歷史的時候,她說到芬蘭人有一種堅忍不拔的傳統精神,當這種精神體現在戰場上的時候,「Those soldiers are miracle.」也許廣大的森林和無數的湖泊也幫了點忙。

小狐 (吳如雅)

    目前正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當交換學生

21  逆光

  赫爾辛基是個樸實無華的首都,容納了約五分之一的人口,這個區域在去年榮獲

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的頭銜,並且在今年世界宜居城市的排名中名列第九。以一個新住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些肯定都很有道理。開始居住的兩個月中,除了主動搜尋資訊和辦手續過程中的等候花去的心力和時間之外,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嚴重的困難。超市的密度充足,挑選和比價很方便,而且結帳的店員總是會輕鬆地向你微笑打招呼。公寓裡的房間寬敞舒適,已經配備家具和廚房、衛浴,正方形的房間可以讓你自由擺設出方便使用的空間。交通系統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非常密集,而且資訊網的好用程度是路痴等級的,只要輸入兩點的地址或地名,就可以得到起點、路線、站牌、下車點、轉車點、時間、步行距離、附近的班次。路線如果非直達,通常會自動設計好轉換方式,也可以任意切換交通方式的組成。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到不了的地方、班次很少的公車或是千折百轉很難找的路線。也許是因為城市很小,可是這套交通指示系統真的很明確可靠,提供了充足的服務貼近了居民的需要。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白的人、黃的人、黑的人,各式的

高矮、膚色、頭髮和眼睛,在日常的裝扮下,除了好奇的小孩之外,沒有人會多看你一眼。在路邊拿著地圖堅持不想問人的時候通常可以順利不受到打擾,不過如果拿著地圖或問題去打擾別人也通常不會受到拒絕,每個幫助我的人都帶著一種「沒甚麼」的微笑,在得到幫助之餘還常常覺得被鼓勵和祝福。這種氣氛聽起來像發生在天堂,可是只要每個人都真心的關懷身邊的小環境、遇見的小社群,然後互相伸出援手,天堂般的理想就可以實現。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也很有說服力,可是能夠實踐出的社會卻不在多數。因為只要有些許的自私和懷疑,就可能會瓦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芬蘭人民善良和善,但是會和你保持適度的距離,我覺得這對於他們的社會資本來說是必要的保護。信任、包容和開放的理想,這個居住在這個北方城市的社群做到了,除了羨慕和讚嘆之餘,忍不住更想念家鄉的城市。台灣雖然人多擁擠了些,可是也都是一群認真生活的人們,我們需要更多的信任和包容來化解衝突,需要更多開放才能有足夠的視野、學習和成長。別人的決定從來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可是自己總是能作為實現理念的第一個見證。

22  逆光

  赫爾辛基的景點以建築、教堂和博

物館為主,聽起來不怎麼刺激。可是這座城市的各種街景、商店和草木都依然令我感到好奇,各種生生不息的活動都顯示著政府如何提供人民需要的服務,說得單純一點就是人們如何共同打造和諧方便的生活,在許許多多的細節中都可以觀察到人們思考的痕跡。博物館不是堆置文化包袱的倉庫,而會試圖想讓這個空間切合人們的需求;展覽因參觀者而設,而不是用各種方法吸引人來看原本不感興趣,看完也不一定會產生感想的無生命物件。因此我想要學習這裡的管理策略,在文章的最後真誠的詢問大家,在融合了芬蘭的舊印象和新消息之後,會對哪個部分感到好奇?對自己身處的環境又有甚麼新的觀感呢?

  在北歐的幾個國家裡,有輝煌歷史的是瑞典和丹麥、有錢有石油的是挪威、有火山

的是冰島,芬蘭都是森林和湖泊。雖然沒有富裕的資源,這裡的物質生活已經無可挑剔。室內總是可以穿短袖、超市總是有新鮮的食材、巧克力超級好吃、自來水清澈順口、物品堅固耐用、環境整齊清潔、秋天有繽紛的紅黃葉、雨通常不會下太久、學生有很多優惠、腳踏車暢行無阻,而且隨處可停。因為人口不多,在店門口或路邊隨意停車也亂不到哪裡去。這樣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氣氛是令人滿足的,但是人們依然有自己的問題和煩惱要面對。因為外在的一切都無可挑剔,當生活依然距離理想有段距離的時候,人們可以抱怨的對象就只剩下自己,當陷入憂鬱和放棄改善的動機之後,往往難以從中恢復。即使是福利最好的社會中,人們的煩惱還是一樣的,把事情弄複雜依然很簡單。在今年幸運的溫暖夏天和秋天裡,我還未見識到冬天的嚴酷和灰暗,不過依然如飢似渴的把握每個美好的天氣,看到晴天就想出門亂逛,只要沒有下雨就一定要出門跑步。在冬天到來之前,一定要囤積很多很多的陽光、風景和回憶,等到入夜之後取暖。

  最後還有一點私心的題外話就是,希望為系上學生存在的逆光也可以得到更多回

饋,讓大家對心理系提出自己的關心之後,可以在這個平台上交流溝通。哈哈,這樣算是自打廣告嗎?

背景、內文照片提供 /小狐

NOTE

想分享你的創作或是引發大家討論議題嗎?

歡迎投稿至 enlightingpsy@gmail.com

逆光部落格:http://enlightingpsy.blogspot.tw/

歡迎至 Facebook 粉絲專頁搜尋 " 逆光 ",替我們按讚加油打氣 !

23  逆光

24  逆光

Q

A

請問原創為什麼會想要創作這件系服?請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吧!

其實我是想要表達一種

「不要只是盲目遵從於人群」的感覺。

若是每個人按著大家都這麼做、或是別人都那麼說來做決定,

不覺得這世界會變得很無趣嗎?多讓自己任性一點,去聽聽自己怎麼說,

明明可能的選項這麼多,

不去試試的話總覺得會有些太浪費了。

把腦中片段的幻想化為真實其實不是一個浪漫有趣的過程,但既然決定開始做了,即便再崩潰也不會放任自己半途而廢,

是用一種現在「若是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的心情

驅策著自己。過程中發生許多像是沒滑鼠可用之類的崩潰事,

當然也看了幾次日出,雖然很累,

不過事後想想都會覺得就連這些過程也很有趣呢 !

那些創作的二三事

2013系服 

創作心得

原創者 葉冠德 

 在風雨摧折過後,重新挺直腰桿,就像

 上完課後的大家。

《無題》 攝影/簡至善

25  逆光

那些創作的二三事

夏陽鋪在嵐幕之上,

寶島東南,不是馬蹄

是逆向。

《逆風高飛》 攝影/沈伯郡

26  逆光

那些創作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