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 334 Newsclip

Preview:

DESCRIPTION

CUS ASSIGNMENT

Citation preview

文:JC

零八年易辦事推出「EPS I DO」植 樹計劃,市民每用易辦事消費十次,即捐助綠色力量一元,在香港市區植樹。宣傳短片使筆者有如幻似真的感覺。廣告由EPS字樣拼切成的種子,形狀光怪陸離的大樹,呈現著虛擬香港面貌,不禁令人猜疑樹種到哪裏去,究竟種了什麼樹?

植樹假象誇張失實

筆者到易辦事官方網站查證。零八年至今,易辦事已累積捐款1000萬,聯同綠色力量在市區種樹超過4000棵。數字令人嘩然。出奇的是,筆者雖在港島市區居住和就學,卻難以察覺周遭環境的變遷。4000多棵樹苗究竟到哪裡去了?

謎底解開:大部分樹種植在中小學和大專院校(例表一),其餘則散落於不同街道,如大角咀詩歌舞街、深水埗楓樹街、黃大仙龍翔道、大圍城門河河岸等。

從地圖分佈來看(圖一),易辦事的植樹計劃集中在港島中區和油尖旺區這些人煙稠密的區分,看似在有效打擊市區空氣污染問題。

然而,筆者不是反對任何環保活動,而是當人將購物消費和淹沒社會真像的贖罪幻覺視之理所當然時,只會不自覺地被媒體所塑造的文化資本魔爪所支配和教化,無聲無息地失去反擊能力。

環保如何做?

打破自我安撫的行為,認真探討環保議題。同學們應在課堂上多探討環保議題,訓練同學批判思維,打破這些「假環保,真消費」的假面具。筆者亦建議同學從個人層面入手,在家種植小盆栽,實行廢棄物回收4R。校園可舉辦園藝班,為同學提供基本材料和工具,為同學提供一個實踐環保的空間!

來源:易辦事的官方網站

植樹計劃偏重於中小學,又將美化校園的盆卉計入為植樹數量(圖二),網站所指的4000棵樹明顯有誇張失實之嫌,宣傳短片承諾的氧氣供應和綠色市區,未有兌現。

消費贖罪券的幻覺現今商業社會,易辦事以植樹計劃來作媒體宣傳手段, 以環保的名義去進行形象工程建築多於環保原則。原理就像星巴克的咖啡義賣和TOMS的一對一計劃(消費者每買一雙鞋子就送一雙給非洲兒童)。

這種環保活動,給予大家參與行善的機會。由付款至離開櫃位的過程中,使用易辦事付款的消費者不只是單單在進行金錢交易,在他們付款的同時更獲得了「環保」贖罪券一張。就正如宣傳標語一樣,買野「搭」張贖罪券,消費變成了展現自我「善良」一面的方法。

今期睇多D「買嘢搭棵樹」易辦事環保消費

圖一:易辦事的植樹計劃分佈圖(來源:易辦事的官方網站)

圖二:易辦事在聖士堤反女子中學

種植的72棵「樹」(來源:易辦事的官方網站)

幻覺淹沒了真相坦白說,一般香港市民沒有那麼多資訊,知道「廢棄物回收4R」以外的其他環保門徑。他們為社會和環境發「慈悲心」(當然也可能是基於日常生活對環境破壞的不安)已經不錯。可是,易辦事給消費者的贖罪幻覺,不但鼓吹消費主義,更磨滅了我們對環境破壞的敏感度和回應能力。

這邏輯使消費者錯以為透過購物,便履行了保護環境責任。購物變為主要,環保成為次要,彷彿不再需要反思其背後的一切:是誰人在污染空氣?現在香港的生態環境怎樣?植樹是否有效的解決方法?植什麼品種的樹較適合香港的生態環境?植多少樹才夠?在哪些地方植樹較佳?義工們的體力勞動也不再是消費者關心的事。

瞬間四處遊 七月的小毛驢: 溫度、速度和態度

阿不呆(ar bu dai)

一臉汗水、風扇的微風輕拂、蚊子在耳邊嗡嗡叫… 這些都讓我想起在「小毛驢」的日子。大二暑假,我隨校到北京市郊一個名叫「小毛驢市民農園」進行交流。對於一位來到這老遠「窮鄉僻壤」的「阿燦」,雖說是有心理預備,但小時候我窮極都是一整個夏季開著空調,那裏有過捱熱的經驗?

意想不到的熱內地城市人不流行開空調,更何況在農村?田地裡的阿姨大叔常說,覺得熱就到樹蔭下涼快去吧!這裏陽光很毒辣,但卻沒有一種悶焗的感覺。只要靜靜的一會兒,熱氣便會散開來了,「心靜自然涼」原來是這樣的。我不禁想起香港,我來自的城市。我城的熱氣是濃得化不開,只會在一幢幢高樓大廈間不斷加溫,就像溫水煮蛙。香港大部分人也察覺但不認為這是個問題,這也同樣演繹出「溫水煮蛙」的意思。 也許大城市總有多少相同吧?阿姨大叔跟我說,城裡氣溫完全不是農村那回事。這個我當然明白,因為我是來自一個由鋼筋和水泥造成的地方。都跟京城相去不遠吧,我猜。我住的小村莊,有風扇、中央暖氣、淋浴設備,五臟俱全。不用下地的時候我就會跟風扇黏在一起,要是天熱便坐在簷

下,連電扇也不用打,我甚至跟工作人員一樣都喝暖開水。這裡的熱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大問題。

慢,其實也不錯這裡時間過得很慢,沒太多資訊,當然我是知道今天是甚麼日子等等喇!沒有電視機倒不是問題,反正我一向對CCTV、BTV不感興趣。千辛萬苦地翻牆上網,卻使我慢慢生活得簡單,迫使我學會欣賞生活的細節。比如說,慢慢沿着田邊欣賞玉米海,抬頭看看白雲蠕動;欣賞大雨下磨菇在草屋頂上冒出,太陽出來了又急急地躲回去;肚子餓了,便隨地摘一大把馬齒莧煮了來吃…生活與大自然的關係從未如此地緊密。忽然,我發覺天氣沒那麼「熱」,可能是因為八月份是北京的雨季,但更多是因為我適應了「熱」。城市人只想著如何在感官上如何將「熱」的感覺減低至消失不見,但卻沒想過夏天時人本應是和「熱」共存。「慢」和「熱」有什麼問題?

生命何價?「小毛驢市民農園」飼有不同牲畜,自然少不了殺戮場面。豬又好,雞又好,平均一個月總有幾回宰殺。有次他們叫我去觀看,接近了豬舍的時候我聽到了豬的叫聲,我不忍走進去。後來我在附近的一個牧場買牛奶,一

公升新鮮生牛乳只需4元左右,煮沸後又香又滑,原來牛奶是這個味兒!我見到一隻初生的乳牛扒在地上,想走近去跟牠合照,奶牛場主人便硬生生把牠拉了

起來。小乳牛身邊沒有媽媽,只有自己雙腳顫抖勉強支撐著。朋友告訴我因為牠是男的,過幾天便會拉去宰了。那張相原來算是牠的遺照了。動物的生命何價?牠們「生死」要聽「人」之命?大自然的都被踩在腳下?人類社會不只花草樹木貓狗,連蚊子都被馴服過。大自然的傲傑不順又有多少人真的明白呢?

要知道更多,可以到小毛驢巿民農園網站瀏覽

http://www.littledonkeyfarm.com/portal.php

延伸問題

1) 旅行究竟只是等如美食購物豪華團?還是能脫離日常生活的局限,有不同的經驗呢?2) 外地旅遊,我們往往會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人,那麼旅行對你來說,究竟又是甚麼?你怎樣去理解這種與日常生活往往不同的生活經驗?(提示:擁抱文化多元 、多元想像…..)

知多一點點 – 義工旅遊參加者透過「義務工作」,從文化教育、社會環境各方面,推動社區發展,擴闊眼界,促進個人成長,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可瀏覽義遊網址 www.voltra.org

嘢講﹁OH,親愛的:這不只是肉片哦﹂

識 Master創刊號2012 Apr可能係全港No.1既通識報紙

通通緝編輯

EPS 植樹計劃地點 EPS 植樹計劃數目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 51 棵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68 棵 瑪利曼小學 70 棵 聖公會鄧肇堅中學 85 棵 聖若瑟小學 39 棵 聖士堤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75 棵 聖士堤反女子中學 72 棵 將軍澳仁愛堂田家炳小學 88 棵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九龍東分校) 95 棵 培正小學 100 棵 大角咀基全小學外圍 81 棵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 101 棵 聖方濟愛德小學 98 棵 香港培道中學 110 棵 民生書院 112 棵 新蒲崗保良局何壽南小學 92 棵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馬鞍山分校) 60 棵 香港教育學院 102 棵

例表一

母親總是發雞的牢騷。她說現在從超市裡買來

的冰鮮雞不好吃,沒有雞的味道,現在想吃到真

正的走地雞也很難。她一邊說,一邊為那光滑無

毛,甚至連血色也沒有的冰鮮雞去骨。我忽然想

起中學時不知道哪個渾球說因為我們愛吃雞翼,

所以肯德基的雞都經過基因改造,每隻都能長六

隻翅膀。

﹁消費﹂咁簡單?

作為消費者,我們認識的雞、牛、羊、豬,每每只是

作雞球、牛柳、肉片放在盤裡,飄著肉香。又或是安

放在超市雪櫃裡的冰鮮肉類。我們幾乎忘了牠們,在

登上貨車、送往屠宰場前,仍是一條條生命,會感到

痛的生命。

動物立即變食材亦得,得咗!

為降低肉類價格並提高產量,現代農場往往採用工業

化的生產手法飼養動物,動物只被視為是具經濟效益

的產品,能把低價的飼料轉化為高價的肉類出售。飼

養過程中,只考慮效率和利潤,服務消費者的市場需

求。為了方便飼養,現代農場往往會把大量豬隻囤養

在一列列整齊的豬圈裡。由於活動空間狹小,豬隻往

往會感到焦躁,互相咬尾巴爭地盤。農場又由是為豬

斷尾,荒謬的是美國農業部甚至推薦該做法。

為了提高豬隻的產量,管理母豬的過程尤其關鍵。母豬

的一生只被視作生產機器:受精後便把她單獨困在柵欄

十六週待產,分娩時則把她移到稍大的板條箱,到小豬

滿廿一天時便須強迫分離,回到從前的柵欄進行受孕。

到母豬滿三周歲時,農場便會將她出售、屠宰,運輸到

各大超市或菜市場,再成為我們的盤中餐。

肉片與我

在工業化農場裡雞隻的命運和豬隻大同小異。她們恍惚從來

沒有作為生命而存在。我們不由得問人類這種對待動物的方

式,有沒有是非對錯可言?為何動物要以這種方式服務人類

的﹁需要﹂?

動物作為生命,牠們應當有活動、社交、免受傷害的自由。

我們作為消費者,也許少吃肉,減少肉類消費,對這問題最

直接的回應。文:阮玉珠

問: 今期講啲咩?

答: 《 通 Master》 創刊號以六大之一「環 境教育」為主題。文章涉及不同議題如 本港環保推銷的情、日常飲食與動物權 益關係、和外地「另類」的生活。

Q &A

問: 通Master有咩特別?

不難發現,環保消費和動物權益同 可放進「現代世界」單元討論全 球化、國際分工等...在北京小毛 驢交流也同時涉及「今日中國」 和「個人成長」。

問: 有沒有通識心得?

答: 筆者發現不少同學處理「專題探究」 時,均千篇一律以量化研究(主要是問 卷)的方式進行。 希望透過 《通 Master》,同學能接觸 研究不同切入的方式。如:易辦事一文 是以本文(textual)內容進行批判。常吃 到的肉片和外遊交流都是由個人經驗開 始作深度反思和探討。

答: 《通Master》鼓勵同學同時以其他單元 的視覺參與討論。

逢每月一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