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挚爱颂家乡 让泉诗韵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清 流清 流3

电 话 :总 编 办 :2182812 新 闻 部 :2182867 专 刊 副 刊 部 :2182835 晨 刊 部 :2182122 记 者 部 :2182809、2182806 摄 影 部 :2182833 网 络 部 :2182129 群 工 发 行 部 :2182820法 律 顾 问 :马 小 广 告 中 心 :2175666 2175600 15755009999 办 公 室 :3025757 校 对 出 版 部 :2182138 新 闻 研 究 室 :2182830 广 告 许 可 证 :皖 滁 工 商 广 字 002 号 马 鞍 山 钢 晨 印 务 公 司 印 刷

本报地址:滁州市会峰大厦(会峰西路)555号邮 政 编 码 : 239000

●让泉诗韵●

我离开凤阳二十年有余,每回家乡,虽与宫开理相聚,但均是饮酒闲侃,言不及文。以前我只知开理写过不少纪实文学、民间故事,以及散文、杂文,今读开理《凤阳赋》《凤阳鼓楼赋》《小岗赋》诸作,俨然辞赋家手笔,不禁为之惊喜——今非昔比,开理已非二十年前之开理也。

赋,是一种古老的文体。起源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行文介于两者之间。由于赋讲究文采、韵律,要求文字凝练,篇幅以少胜多,对于惯用白话文写作的今人,涉猎者甚少。但开理却知难而上,一朝开了头,便接二连三,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读其作品,可见他读过古代诸多的辞赋名篇,悉心研究,有备而来,故出手水平很高。其《凤阳鼓楼赋》发表在《中华辞赋》,《小岗赋》发表在人民网和《安徽商报》,可以为证。

观其多篇作品,皆注重文采、韵律,讲究文字的节奏感和气势,有诗歌之韵味,古文之隽永,读之语调铿锵,朗朗上口。文字洗练,构思精巧,几无冗词赘句。《凤阳赋》开篇写道:“恒哉凤阳:江淮分水之梁,居皖东之北麓,俯淮北平原而望,西接八公之峰,东与嘉山接壤,南面群山逶迤,北有淮水莽莽。”“古哉凤阳:地老天荒,初为钟离子国,弱惧兵匪豪强,立国于濠水之畔,都建于月明湖上。屡遭战火洗劫,左右旋

武其常, 东接此属吴地,西侵再为楚疆。”寥寥数行,便概括写出了凤阳的地理方位和悠久历史。如果说《凤阳赋》偏重于叙事,《凤阳鼓楼赋》则侧重于对景物的描写:“夫鼓楼之伟:制度宏大,规模雄壮,气势磅礴,直刺穹苍。檐牙高琢兮勾心斗角,闪闪荧光兮琉璃瓦当,桅楼叠翠兮玉柱峭立,雕梁画栋兮鸿蒙迭障。栋宇百尺兮层檐三覆,琼绝尘埃兮龙盘中央。”“谯楼之伟,雄拔峭峙,气势礴磅,雅朴苍奇,伟岸轩昂,朝夕荟蔚,幽邃古苍,野逸淡远,心游洪荒,龙飞凤舞,气动韵藏。”其《九天赋》,几乎通篇写景,用文字绘出了一幅凤阳新农村的美景图。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开理无疑抓住了这一特点。

开理对凤阳的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且能在写作时灵活运用,使得作品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读《凤阳赋》与《凤阳鼓楼赋》可以使读者了解凤阳的悠久历史与时代变迁;读

《小岗赋》则可以使读者了解小岗村改革开放前后之对比、之巨变。他除在文中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凤阳的历史脉络,并且杂以典故传说,使得文章内容充实,生动可读。读这些作品,会使你感到作者对家乡满腔的真情挚爱,同时觉得作者是一部囊括凤阳古今故事的活辞典。我家乡有文物工作者因熟谙凤阳历史而被誉为“土地神”,开理无疑也可当此之誉。

开理不仅写家乡,并且涉笔他地,其作品有《相山赋》《雁荡山新赋》《旌德一偶》等。其中《相山赋》被当地政府拟刻石于相山。可见上述作品皆为用心之佳作。

读开理诸赋,觉得也有不足之处。诗词歌赋,讲究“赋比兴”,北宋诗评家黄彻说得浅显易懂:“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者,因事感发”(《诗人玉屑》),开理的作品”赋、比”具备,而“兴”则有所欠缺。杜牧之《阿房宫赋》、范仲淹之

《岳阳楼记》、苏轼之《赤壁赋》等,其结尾处一两节,皆属“因事感发”,从而显示出作者的识见与精神境界,突出了文章的思想性。若将这些文章的结尾部分删去,其文便大为减色。此外,夸张比喻要有新意,有分寸。《凤阳鼓楼赋》中形容鼓楼之高,其“撕白云擦汗,摘星月银光”之句,使我不由得想起大跃进诗歌形容稻谷堆之高的名句“扯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凤阳赋》结尾处之“江河做墨,写不完凤阳况世之精华;长空做纸,书不尽凤阳美丽之华章”一语,亦觉太过。按此说,若再写滁州、写安徽、写中国时,还以何做墨,以何做纸呢?

我非辞赋家,对辞赋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从一个读者和写作者的角度,谈一点宫开理诸赋的读后感。不揣浅陋,姑妄言之。

真情挚爱颂家乡——宫开理《凤阳赋》诸作读后

□梅桑榆

●清流漫谈●

本版责编本版责编::张张 瑜瑜Email:qingliuwenxue@Email:qingliuwenxue@126126.com.com

□禹茜茜

一树落枣乘着风的滑滑梯,争先抢后的,躲进姐姐的

背篓里

满村饿瘦了的月光,狡黠的嚼碎红枣,吐出一个核

又一个核

砸乱了山姥姥,用风与叶针织冬袄的节奏

姐姐空着背篓,抓一把石头上整齐的纹路

贴在自己的额前

树影便惊得婆娑了

拔下一颗牙齿

又一颗牙齿

犁熟了金黄的麦田

给乡间的别墅,贴上雪白的瓷砖

落下一根长发

又一根长发

竖起来,是电线杆

是发射台

是月桂树

……

是姐姐的碑

姐 姐

冬天到了,肃杀的大地一片冷峻。生活在这个季节里,每日与冷风寒雨打交道,时不时会跺跺脚、哈哈手,有时还想喊几嗓子吆喝几声,也算是振奋一下,温暖了身体,增加了热量。特别是那些吆喝声,在冬日的乡村里犹如靓丽的风景漂浮在大大小小的村庄,给冬天寂寞的乡村带来几份不安分的因素。这样的吆喝声,演绎成乡村特有的叫卖声,多姿多彩,很有乡村气息。

记忆中,这样的乡村吆喝声从清晨延续到黄昏。那时,天还蒙蒙亮,就听见“破铜烂铁拿来卖,换针换线”,“有鸡毛鹅毛拿来卖”,随后就能听见货郎

“咚咚”摇摆的鼓声。中午前后,那些“磨剪子喽,戗菜刀!”也是一声接着一声喊遍全村。午饭以后,有爆米花的,有补锅的,此起彼伏,多少次吆喝声中,我赶紧拿着废品去换糖吃。吆喝声中走来大人和孩子,问寒问暖,不一会功夫,吆喝引起的喧哗顿时在静静的乡村沸腾起来。

后来,消失了许多老的乡村吆喝声,新的乡村吆喝声又在兴起。货郎挑昔日走村串户下了岗,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小店。但那些乡村手艺人一天也没有放弃对乡村的吆喝。每日里,“卖豆腐喽!”、“卖豆芽喽!”“卖馓子喽!”“卖糖球喽!”.......不绝于耳,声声新鲜。

昔日里,听惯了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不同的“男高音”,有时一听调子就知道谁谁来了,是哪个地方来的都知道。因为在吆喝声和买卖声中,熟悉了那些吆喝人。不买不卖没关系,围观也热闹,唠几句也亲切,偶尔三两天听不见这样那样的吆喝声,反而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似乎生活中少点什么没做。那些声调悠扬清脆响亮的吆喝声,让冬日的乡村一时间热闹起来。

其实,冬日乡村的吆喝叫卖声也包含着艺术创造的成分,不是简单的吆喝。这吆喝里有创作的个性;有百姓熟悉的场景;有热情奔放的乡情乡音;也有写实和夸张的元素。不管怎样,原生态的乡村吆喝声总是那么亲切有魅力。随处可闻,多见不怪,时时传递冬的情怀,时时体味冬的气息。别无所想,你只有敞开胸怀,用心呵护这个美好的季节了。

贫瘠的生活年代,冬日的乡村吆喝是为生计吆喝,是为填饱肚子奔走。在一年又一年的吆喝声中,乡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如今的乡村吆喝声慢慢升腾成红火的日子,从而燃起了冬日的激情,也为生命的曙光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现在的冬日,乡村不再是灰色的记忆,乡村里道路宽敞、庭楼凉台、假山喷泉、花园洋房随处可见。昔日的吆喝声也逐渐演变成美好生活的缩影。“有修电脑的吗?”“有修电视机的吗?”“有破烂卖吗?”“有修太阳能热水器的吗?”吆喝声中不再是吃的话题。而今的乡村吆喝声,到处充满着憧憬和美好期待,每一声吆喝声里,都让我们从中体味生活中蕴含浓郁的情趣,轻敲着春天的大门,向着小康大道奋进。

久远的冬日乡村吆喝,远远近近地走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旧生活走向新时代。一份吆喝一份惊喜,一份吆喝一份收获。无论生活的重负与压力如何,也许你会在冬日里生出莫名的忧郁和懈怠,但吆喝声中你一定会受到启发,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着你前行。高兴之余,我们拍拍手、弯弯腰、深呼吸、踢踢腿,大声吆喝抒发感情。为冬天吆喝,为自己的故乡那一隅村落吆喝。美丽的乡村等着你,多几声吆喝,多几声喝彩,为乡村增加活力和生机,让这美妙的吆喝声,能够穿透雾霾,直达春天的彼岸。

冬日乡村的吆喝□成祖耀

□王德亮

1966~1968间年毕业于安徽财政学校的老三届同

学,如今均已古稀之年,阔别50载,且分住安徽全省各

地;近日,当年的老同学济济一堂、喜聚滁州;适逢改革开

放40周年,我有幸受邀参加,会间不乏感人情景。回到

淮北后,心情实难平复,学填词记之。

喜声咽,

琅琊山下情重悦。

情重悦,

花鼓惊彻,

神州田舍。

三届学子共潮烈,

四海老骥同心结,

同心结,

婵娟永恋,

芳华怎别。

忆秦娥·滁州会友

●菱溪物语●

●灵湫微言●

心语微澜 苗 青/摄

我爱喝茶,却并不像茶客僧道那样喝出境界;一把山里红的碎叶末,照样泡出乡野的清甜滋味。我爱养花,早不是三两天的事,而是自小到如今一直如此;却也并不能像园艺师那样缠枝刈干地栽出技巧。我只是喜欢手脚沾泥地把树呀花呀草呀栽入泥土里的那种踏实感,并且觉得,与花相伴与土相亲,我才活成了自己。

所以,我想有个小院。院子不必大,但要有比较多的泥土,可容我栽上喜欢的树、喜爱的花。我的院子必是四时都有花香的,树隐着屋,花缠成墙,风回小院门上也垂着花;走在小院中,随处会有花靥如笑撞入我的眼、有花爪调皮地要挠挠我的头、摸摸我的脸。

我也要挖一方小池,好安置几棵莲花,游曳几尾红鱼;还要留一小块菜地,种一丛萝卜青菜、栽几棵辣椒茄子、挂一架豆藤瓠瓜,花花果果、红红绿绿的,可口也悦目呀!住在这样花草菜蔬环围的所在,亲近着泥土,心才有归处,人才有家的感觉。

建屋为住所,我们喜欢用的词是“安家”:有了物质的“屋”可安身,又有相亲相爱的家人同处,才是安居;居而有自己的乐趣,又居出自己的趣味,便为安心了,这才是安家的真境界。十年前搬家时绣过一幅十字绣,就冲着那上有话说得好:

“家是一个温馨而甜蜜的字眼,在家可以撒娇,也可以打鼾;可以舒展筋骨,也可以栽培志趣;

可以毫无顾忌地回归天性……”——家是要能让自己栽培志趣的,我的志趣就是能够与

更多更美的花为伴。在我看来,拥挤的蜗居、空旷的豪宅,都不叫家。

家既然首先是安身的,那做饭的厨灶、睡觉的卧室,便是家的基本元素。但是,人不仅仅是光靠吃饭睡觉而活着的,会友的客厅、读书的雅舍,最好也齐全。

但是,这还不够!我的家,要有一座小院;小院里,鲜花满墙。花向阳而生,

我逐花而居。一方天空下,院中的墙上有花有香有一阵风,室内的桌上有书有茶有一支笔,心里的海上有涛有鸥有一片云。

在这样的花花世界里,我才是心安意得的。我养护着花,但不干扰花的成长,每一朵花都有她自己的想法。她的小脚想往哪爬就往哪爬,她想长成啥样子我都由着她——我只要她开花就好。我也由着花宠爱我:静坐闲窗下,花影扶疏,花香流溢;或者在小院晃悠,花色明媚入眼,花香时时入息;最好不过,裹一条薄毯子,在秋日的艳阳下喝茶或小睡、

在冬日的暖阳中发呆或打盹、在春日的午后安静地回忆一件往事或一个人……花开由我来赏,花落由她入泥。我的小院似海,在花香中浮弋;我的心则似舟,在花海里浮沉——小院的每一缕光阴都可以由我虚掷,任我辜负,让我珍藏。

我也可以像陶潜那样,门虽设而常开,时不时地临清流,登东皋,对着南山白云扯开嗓子喊几声;或者像杜甫那样,花径不扫蓬门不开,偶尔隔着篱笆墙叫来邻人,醉几杯家酿;像闲居的王安石那样也不错,门迎青山排闼、绿田水护,院中花木自栽,时不时独骑老驴独看山……

闲居小院,有花伴我;走出小院,我则如花。当然,小院与花,不单单明媚我。家中必须要有一个他,

至少要有一个娃:不必他多帅多有财,须得眼中心里只认定我是他的人间绝色貌美无双;不求娃前途有多远大,必须要健康平安心情如花。我也会把梅子腌成脯,把桂花酿成酒,把玫瑰做成糕,小炒几个菜蔬,请朋友来花前分享;或者就请他们一起来挖地松土洒种子除草捉虫子好了!这么接地气地劳作,活得痛快淋漓,活得删繁就简。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一种士人,把自己安置在简陋的衡门小院,不追逐众人的追逐,活得舒展而自由。我也很想有一座小院——我会把她打理得鲜花满墙,我的小院时光总是浸着温润含着浅笑染着花香的。我住在我的小院里,远别江湖,任岁月洪荒汹涌,白天只管与花相对,晚上只管梦枕花香。

小院花为墙□路云飞

□石泽丰

一场雨卸下人间的寒

树枝在空中比划

大雁南飞的苦旅

墙角处

梅花斜逸

雪顺着雨造访大地

乡村头枕山丘

生愣愣地数落孤寂

一年还剩多少日子

抵达儿女的归期

留守的母亲 独自

跨过七十四岁生日门槛

在这个冬天,她把

一粒取暖的炭火

当作远方儿女的祝福

天气冷了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