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真的有魔法?...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成都商报:为什么故事会有“魔法”?苏珊:讲故事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

    一。它通过想象力的作用,与我们发生关联。故事提供了一种媒介,让孩子们进入充满想象力的旅程,而无需让大人说教或直接谈论孩子的行为。

    疗愈故事是一种温和、简单,却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解决与儿童相关的挑战性的问题。故事里的主角通常要克服一些困难,而孩子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会自动将自己代入成为故事的主角,从而在故事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2成都商报:挑食、暴躁、爱哭、懦弱、邋遢、不独立、不合作……这些问题在家长们眼中,都是比较不容易解决的。您真的认为一个故事能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吗?每个听过您故事的孩子都有令人惊喜的改变吗?

    苏珊:不,并非每个孩子听到疗愈故事都会产生惊人的变化,我从未如此夸大——疗愈故事只是教养和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关于效果谁也没法保证。一个故事可能像一粒种子,沉睡在孩子心中,很晚才会开花。故事不是万能药,可以疗愈所有情境,但疗愈故事的确是一种更为美妙、愉快的方式,可以代替唠叨和说教。

    3成都商报:在创作这些故事的时候,您有没有一个最核心的理念?苏珊: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开始于某种

    不理想或失衡的状况,之后,通过隐喻,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之旅,最终恢复一种平衡。这就是我创作的大多数疗愈故事背后的核心思想。不过,疗愈故事还有另外一种创作方法——更像一种圆周运动,而不是纯粹的线性发展:开始于某种平衡状态,然后通过创伤/失衡,再回到平衡。

    4成都商报:以《泪汪汪的蒂达》为例,她的爸爸妈妈只是用容器装满了她的眼泪四处去倒掉,就可以让她重新笑起来。这

    是为什么呢?苏珊:原因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泣时,

    会用唠叨或过于理性的方法,试图制止孩子,结果只是使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我的故事采用了不同的角度——我建议父母在现实生活中采用些夸张的手法——例如,如果孩子一直哭,那么父母可以开玩笑说,需要多大的容器才能接住眼泪?他们还可以让孩子一起设想更多的方法来捕捉眼泪,也可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但是,这种轻松幽默的办法在以下情况就不适用:假如孩子哭泣是因为奶奶去世了,那么就得用别的方法——我最近正在写一个故事,叫《宝盒记忆》,也许会纳入下一本新书中。

    5成都商报:您提到在阅读这些故事给孩子的时候,不要试图去分析这些故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些故事或插图的含义——这样做,是否意在阻止大人用成年人的理解去干涉孩子的思维?

    苏珊:是的,假如成年人试图对孩子分析这些疗愈故事,就是阻止孩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成年人应当明白,孩子这种通过想象力“感受”故事的方式,跟用智力来

    理解事物同样重要。如果对故事加以分析,父母们等于消解了故事的“魔法”,使它无法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发挥作用。

    6成都商报:能否举一个您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某个有失衡状况的孩子对您的某个故事的体会和收获?

    苏珊:对于这本《故事从来有魔法》,我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胆小的太阳熊》是写给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在幼儿园受欺负时,只会呆在原地,既不会逃避,也不会反抗。连他的妹妹推他打他,也是如此。

    在听过很多遍《胆小的太阳熊》后,这个孩子开始变得自信起来。有一次,他告诉爸爸,他勇敢地对欺负自己的孩子说:“走开,我不要和你们做朋友!”又过了几周,这个4岁男孩告诉妈妈,自己不用再听这个故事了。妈妈也感觉到孩子的自信已经明显增长,不再需要这个故事。

    第二个是《挑食的芙芙》。一个6岁的小女孩特别特别挑食,妈妈来找心理专家求助,这位专家用金色卡片做了很多小门,从

    杂志上剪下各种食物的照片,贴在门内侧,他鼓励父母将《挑食的芙芙》的故事讲给小女孩听,把小门贴在厨房墙壁上,每天,小女孩都兴奋地打开门,看到不同的食物照片。吃饭的时候,饭桌上也会有那种相应的食物。这种方法特别奏效,小女孩开始喜欢不同类型的食物。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进行疗愈的例子。

    7成都商报:您认为您的故事来到中国、跨越国界后,依然还会有“神奇的功效”吗?苏珊:当然了,故事是童年天然的语

    言,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喜欢故事,都在想象力层面与“故事语言”密切关联着。用想象力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比用日常的语言,能更好地与儿童沟通。概念、书面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是“死”的语言,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是“活”的语言。相较于讲道理,故事和想象力可以用一种更深刻、更直接的方式与儿童对话。通过使用故事的语言,我们得以接近他们的世界,而不是期望他们延伸到我们的成人世界。

    8成都商报:您曾经在2016年到过成都,带着您的故事工坊来给这边的儿童开课。当时教课留下了哪些印象?

    苏珊:和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在成都参加我故事工坊的朋友们,都很积极、富有创意。我清楚记得,有一位孩子的妈妈,为她3岁半的儿子创作了一个故事(这个孩子从未见过他父亲,但开始问起爸爸的事情),这位妈妈利用工作坊上的方法,创作了一个专门的故事(而她以前从未写过故事),我相信这对她自己和对孩子都非常有帮助。

    9成都商报:那次接触中,您觉得中国成都的儿童和澳大利亚的儿童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孩子的故事呢?

    苏珊:我到过中国11次,参观了很多学校和幼儿园,也看到很多在公园中玩耍的孩子。他们跟世界各地的儿童都很相似,同样喜欢奔跑、跳跃、唱歌、跳舞、大笑。他们喜欢听故事和看木偶戏(我曾用提线木偶当道具,给中国孩子们讲故事,他们虽然听不懂我讲的英语,但依然全神贯注盯着木偶)。当然,因为我听不懂他们在一起玩时互相说些什么,所以我还无法给出一个合格的答案。关于后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很鼓励所有的中国父母和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年龄,与他们多多分享中国神话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责编 李学莉 编辑 乔雪阳 美编 杨培央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04有声有色 追剧观影听歌 周末一起娱乐

    好读又读 看一看那些值得回味的书

    WEEKEND

    1

    最近,把好评如潮的《世上最美的离别》的电影版和电视版都看了。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美好”的离别,更不要说“最美”了。

    所谓的最美,无非就像剧里讲的那样:

    一个女人,她没有上班,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

    她上要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而这个婆婆脾气还特别不好,动不动就要把饭菜水果弄翻打倒甚至扔在她身上,狂躁起来还要揪她的头发,但她却毫无怨言地照顾了她15年。

    她的老公,一个医生,曾经自己开了家诊所,但因为一次医疗事故,不得不关了诊所屈居到一家医院做一个薪资并不高的普通医生。不知道是因为心中憋屈,还是大男子主义使然,总之她一边享受着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比如衬衣、领带一件件整齐地挂在衣柜里,袜子、内裤分门别类地叠放在收纳盒里,出门鞋子提到面前……但却木讷少言,她一再跟他说自己小便很疼想去他们医院看看,他却认为她是小题大做“去社区医院看看就行了”。

    她的女儿,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她去看她,想约她一起吃个饭,但女儿忙着和情人约会,拒绝了她;

    她的儿子,终于高考结束,夜夜泡吧喝酒,正和女朋友一起度过这难得的惬意时光。

    她的弟弟,她一直偷偷攒钱贴补他,但弟弟却认为她霸占了父母的遗产,对她不仅不感恩反而把她的接济拿去赌了嫖了挥霍了,还对她又吼又叫。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突然查出患了癌症,而且已经到手术、药物都无能为力的地步。

    于是,丈夫陷入自责,拼尽全力救治却不得不放弃,为她赶建新家,陪她看无聊的电视剧,陪她在雪后的江边撒欢。

    女儿也斩断了和已婚男人的恋情,开始学着为家里付出;儿子也含泪表示希望妈妈至少要活到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他要去打工,要尽可能地去回报妈妈。

    最混帐的弟弟也迷途知返,做起了出租车司机,开始为生活认真打拼。

    在这样的大团圆氛围里,在丈夫

    和女儿亲手布置好的新家,丈夫为她弹起了久违的吉他,她则在丈夫的怀抱里,不舍而又放心地离去了。

    2我想,所谓“最美的离别”,大概

    就是说她亲眼看到每个亲人都走上了的一条通往幸福的路,而他们的改变,他们的醒悟,也都紧赶慢赶至少让她看到了。一句话,她是含笑离去,而非遗憾离开。

    只是这样的“最美”,会不会来得太迟?活着的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这么决绝的离别时,才能发现自己的冷漠和豪取?

    3这实在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但

    正因为它俗,你才会在很多情节中照见自己。你敢说你不是那个视妻子的付出如日常的丈夫?不是那个忙着自己的工作和感情的女儿?甚至,你根本就是那个混帐弟弟。

    所以,幸亏有这样的影视剧,让我们在流泪之余可以时不时地反省自己。是的,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看完后好想马上抱着自己的妈妈说一声“对不起”!

    4是的,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亲

    人中,都至少会有一个女主这样的女

    人,所以这部电影让我哭得最厉害的一个情节就是女主知道自己要死了,她看着熟睡的婆婆,犹豫了很久很久,突然将被子死死地捂住了婆婆的头。被家人救下之后,女主给婆婆洗澡,一边扇自己的耳光一边对婆婆说:你要赶快来找我,你不要去麻烦他们,他们很忙很累,你知道吗?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在世上,我走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呜呜呜~到死都在牵挂自己的婆婆!到死都在为老公和儿女考虑!

    5但说到电影和电视版,我最喜

    欢的还是电影版。电视版较之电影版,时间是后者的两倍,但真正的有用情节并无增加,无非是将这些情节发了些水而已。

    比如电影版,女儿到了男朋友家,发现男朋友衣柜里衬衣西服裤子一件件挂得工整笔挺,袜子领带叠放得整整齐齐,冰箱上细致入微的留言和叮嘱,再一想到妈妈给爸爸收拾的衣柜,幡然明白,紧接着就是打电话表示退出。而电视里,除了这些情节,却多了她把男朋友约出来,在深夜的空地上,当面表示退出的情节。这当然也没什么不好,甚至比起很多剧都并不罗嗦,但和电影比,就是散文和七律的区别,电影里的含蓄、自省和留白,瞬间就没了。 (夏周)

    1人之患,好为人师。靳东老师酷爱教学,戏里戏外诲人不

    倦。《伪装者》里教人卧底,《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里教人风水,《外科风云》里教人开刀;在两部《欢乐颂》里,刘涛碰到任何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向他请教;《我的前半生》里,他的教学水平更是登峰造极,培养出两个极其优秀的学生:先一手把袁泉栽培成职场上的第二个自己,接着又教马伊琍在离婚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如今,靳老师又在《恋爱先生》里开课,这次教的是如何追求女孩的科学方法。

    一脸正气的靳老师,说出的话也不全然废话,多少还是能挑出些中肯的,但老这么喋喋不休地给观众填鸭,早已逼得我们对他免疫,不要说满屏“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弹幕,就连他的资深粉丝金星都忍不住吐槽,说他在最近几部剧里,角色大同小异——好为人师,满口大道理与心灵鸡汤。

    我还是佩服靳老师,他能流利地背出这么无聊和无趣的大段台词,秒杀一对戏就念 1234567 的“数字小姐”和一段话说得磕磕碰碰的“小鲜肉”。

    2穿花裙子的女孩和穿黑裙子的,哪个适

    合我?“花裙子那个(不化妆,不美甲),既整洁

    又干净。她一直握着手机,一来信息就读取,这说明,人家很可能已经有男朋友了,或者有社交恐惧症,无法融入这个环境。如果没判断错的话,这姑娘一定非常内敛,规规矩矩,一旦喜欢上一个人就会非常认真执着。”

    那穿黑裙子那个呢?“虽然看似穿着不出错的小黑裙,但浑

    身上下的配饰却心机闪耀,话不多,可行为却很有存在感。你看她张罗着大家自拍,给别人拿酒,就差满场去晃悠,高喊都看我都看我……”

    怎么才能引起她的注意?“你待会儿过去,直接奔着花裙子去

    ……一个在朋友圈都要最闪耀的人,哪里受得了现场的冷落呢?你主动找花裙子多说话,才能激发黑裙子的好胜心,她才能反过来主动对你出击。”

    这些油嘴滑舌的台词,从老干部靳东嘴里说出来真不合适。他的形象是正面的、精英的、严肃的、苛刻的才对。这些花言巧语,从《前任》系列的郑恺嘴里说出来一点毛病没有,也很适合《爱情公寓》里“好男人是我,我是曾小贤”的陈赫,甚至让《吹风十里,不如你》里痞里痞气的张一山来说也不会错。难怪对此豆瓣网友说:“演技是过硬的,成功演出了一个讨厌的指导别人如何追女孩的‘恋爱专家’。”

    3当然,你可以说剧本如此,怪不得靳老

    师。是,剧本怪不得靳老师,错就错在这样的剧本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去接?

    “恋爱专家”这种职业,根本就像是胡扯。剧里,指导别人谈恋爱的靳老师,不仅用上了密室,而且又是监听,又是盗录,最新出场的“恋爱客户”还自带黑客技术……

    谈个恋爱而已,哪里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在《黑镜》第 4 季里,有一集正好是讲

    “未来恋爱”的。在未来,一款程序能将你的性格、学

    识、特点和需求等等数据提取,通过虚拟算法,运算出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你的人。两人见面后,新的运算会得出你们的相恋能持续多久,最终结不结得了婚。

    听起来就比靳老师的职业科学含量高得多吧?可这一集恰恰说明了恋爱不是科学。连客观数据都决定不了你的爱情走向,更何况所谓的“恋爱专家”! (李小姐)

    《《世上最美的离别世上最美的离别》》这实在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俗得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照见自己。

    《《恋爱先生恋爱先生》》这么讨人嫌的角色,靳东为什么接了一次又一次?

    澳大利亚“故事奶奶”告诉你秘密

    故事真的有魔法故事真的有魔法??

    挑食、暴躁、爱哭、胆小、邋遢、懒惰、不独立、不合作、不爱分享……是不是感觉总有一款“毛病”适合自家的孩子?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自己的各种干预和道理说教,似乎总见不到什么成效?

    最近,澳大利亚“故事奶奶”苏珊·佩罗的首部绘本故事集《故事从来有魔法》中文版出版。据说,这本书就是针对孩子最常见的失衡状况,通过故事的形式,有效帮助3~8岁孩子进行情绪管理。

    据说,一位孩子的爸爸拿到后,用一个故事《泪汪汪的蒂达》亲测了一下。他说,太神奇了,孩子立刻止哭,要求他:“爸爸再讲一遍!”

    苏珊·佩罗(Susan Perrow)是一位幼教专家,有5个孩子,最大的儿子已经40岁了。她曾创办澳大利亚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长期致力于为幼儿及儿童创作疗愈故事,并在全球为教师、家长举办故事工作坊。

    一个个篇幅简短的小故事,是如何被她赋予影响孩子情绪的“魔法”的呢?日前,成都商报记者通过邮件采访到了苏珊·佩罗本人,请她为我们的读者朋友,详细谈谈她的

    “故事疗法”。

    故事是一颗种子也许很晚才开花

    采访对话

    1

    靳老师,这么厚的刘海很不适合你!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