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商报:为什么故事会有“魔法”? 苏珊: 讲故事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 一。它通过想象力的作用,与我们发生关 联。故事提供了一种媒介,让孩子们进入充 满想象力的旅程,而无需让大人说教或直 接谈论孩子的行为。 疗愈故事是一种温和、简单,却总是非 常有效的手段,可以解决与儿童相关的挑 战性的问题。故事里的主角通常要克服一 些困难,而孩子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会自动 将自己代入成为故事的主角,从而在故事 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2 成都商报:挑食、暴躁、爱哭、懦弱、邋遢、 不独立、不合作……这些问题在家长们 眼中,都是比较不容易解决的。您真的认为 一个故事能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吗?每个听过 您故事的孩子都有令人惊喜的改变吗? 苏珊: 不,并非每个孩子听到疗愈故事 都会产生惊人的变化,我从未如此夸大 —疗愈故事只是教养和教学中的一种方 式,关于效果谁也没法保证。一个故事可能 像一粒种子,沉睡在孩子心中,很晚才会开 花。故事不是万能药,可以疗愈所有情境, 但疗愈故事的确是一种更为美妙、愉快的 方式,可以代替唠叨和说教。 3 成都商报:在创作这些故事的时候,您 有没有一个最核心的理念? 苏珊: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开始于某种 不理想或失衡的状况,之后,通过隐喻,通 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之旅,最终恢复一种 平衡。这就是我创作的大多数疗愈故事背 后的核心思想。不过,疗愈故事还有另外一 种创作方法—更像一种圆周运动,而不 是纯粹的线性发展:开始于某种平衡状态, 然后通过创伤/失衡,再回到平衡。 4 成都商报:以《泪汪汪的蒂达》为例,她 的爸爸妈妈只是用容器装满了她的眼 泪四处去倒掉,就可以让她重新笑起来。这 是为什么呢? 苏珊: 原因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泣时, 会用唠叨或过于理性的方法,试图制止孩 子,结果只是使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我的故 事采用了不同的角度—我建议父母在现 实生活中采用些夸张的手法—例如,如 果孩子一直哭,那么父母可以开玩笑说,需 要多大的容器才能接住眼泪?他们还可以 让孩子一起设想更多的方法来捕捉眼泪, 也可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但是,这种轻松幽默的办法在以下情 况就不适用:假如孩子哭泣是因为奶奶去 世了,那么就得用别的方法—我最近正 在写一个故事,叫《宝盒记忆》,也许会纳入 下一本新书中。 5 成都商报:您提到在阅读这些故事给孩 子的时候,不要试图去分析这些故事,让 孩子自己去体会这些故事或插图的含义 —这样做,是否意在阻止大人用成年人的 理解去干涉孩子的思维? 苏珊: 是的,假如成年人试图对孩子分 析这些疗愈故事,就是阻止孩子用自己的心 灵去感受它—成年人应当明白,孩子这种 通过想象力“感受”故事的方式,跟用智力来 理解事物同样重要。如果对故事加以分析, 父母们等于消解了故事的“魔法”,使它无法 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发挥作用。 6 成都商报:能否举一个您印象深刻的例 子,比如某个有失衡状况的孩子对您的 某个故事的体会和收获? 苏珊: 对于这本《故事从来有魔法》,我 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胆小的太阳熊》 是写给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在幼儿园受欺 负时,只会呆在原地,既不会逃避,也不会 反抗。连他的妹妹推他打他,也是如此。 在听过很多遍《胆小的太阳熊》后,这 个孩子开始变得自信起来。有一次,他告诉 爸爸,他勇敢地对欺负自己的孩子说:“走 开,我不要和你们做朋友!”又过了几周,这 个4岁男孩告诉妈妈,自己不用再听这个故 事了。妈妈也感觉到孩子的自信已经明显 增长,不再需要这个故事。 第二个是《挑食的芙芙》。一个 6 岁的小 女孩特别特别挑食,妈妈来找心理专家求 助,这位专家用金色卡片做了很多小门,从 杂志上剪下各种食物的照片,贴在门内侧, 他鼓励父母将《挑食的芙芙》的故事讲给小 女孩听,把小门贴在厨房墙壁上,每天,小 女孩都兴奋地打开门,看到不同的食物照 片。吃饭的时候,饭桌上也会有那种相应的 食物。这种方法特别奏效,小女孩开始喜欢 不同类型的食物。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的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进行疗愈的例子。 7 成都商报:您认为您的故事来到中国、跨 越国界后,依然还会有“神奇的功效”吗? 苏珊: 当然了,故事是童年天然的语 言,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喜欢故事,都在想象 力层面与“故事语言”密切关联着。用想象 力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比用日常的语 言,能更好地与儿童沟通。概念、书面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是“死”的语言,而富有想象 力的故事,是“活”的语言。相较于讲道理, 故事和想象力可以用一种更深刻、更直接 的方式与儿童对话。通过使用故事的语言, 我们得以接近他们的世界,而不是期望他 们延伸到我们的成人世界。 8 成都商报:您曾经在2016年到过成都, 带着您的故事工坊来给这边的儿童开 课。当时教课留下了哪些印象? 苏珊: 和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在成 都参加我故事工坊的朋友们,都很积极、富 有创意。我清楚记得,有一位孩子的妈妈,为 她3岁半的儿子创作了一个故事( 这个孩子 从未见过他父亲,但开始问起爸爸的事情 ), 这位妈妈利用工作坊上的方法,创作了一个 专门的故事( 而她以前从未写过故事 ),我相 信这对她自己和对孩子都非常有帮助。 9 成都商报:那次接触中,您觉得中国成 都的儿童和澳大利亚的儿童有没有什 么不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中国 孩子的故事呢? 苏珊: 我到过中国11次,参观了很多学 校和幼儿园,也看到很多在公园中玩耍的 孩子。他们跟世界各地的儿童都很相似,同 样喜欢奔跑、跳跃、唱歌、跳舞、大笑。他们 喜欢听故事和看木偶戏(我曾用提线木偶 当道具,给中国孩子们讲故事,他们虽然听 不懂我讲的英语,但依然全神贯注盯着木 )。当然,因为我听不懂他们在一起玩时 互相说些什么,所以我还无法给出一个合 格的答案。关于后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很鼓励所有的中国父母和老师根据孩子 们的年龄,与他们多多分享中国神话和中 国传统文化故事。 (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责编 李学莉 编辑 乔雪阳 美编 杨培央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 @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04 有声有色 追剧观影听歌 周末一起娱乐 好读又读 看一看那些值得回味的书 WEEKEND 1 最近,把好评如潮的《世上最美 的离别》的电影版和电视版都看了。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美好”的 离别,更不要说“最美”了。 所谓的最美,无非就像剧里讲 的那样: 一个女人,她没有上班,兢兢业 业地操持着这个家。 她上要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而 这个婆婆脾气还特别不好,动不动就 要把饭菜水果弄翻打倒甚至扔在她 身上,狂躁起来还要揪她的头发,但 她却毫无怨言地照顾了她 15 年。 她的老公,一个医生,曾经自己 开了家诊所,但因为一次医疗事故, 不得不关了诊所屈居到一家医院做 一个薪资并不高的普通医生。不知道 是因为心中憋屈,还是大男子主义使 然,总之她一边享受着妻子无微不至 的照顾,比如衬衣、领带一件件整齐 地挂在衣柜里,袜子、内裤分门别类 地叠放在收纳盒里,出门鞋子提到面 前……但却木讷少言,她一再跟他说 自己小便很疼想去他们医院看看,他 却认为她是小题大做“去社区医院看 看就行了”。 她的女儿,爱上了一个有妇之 夫,她去看她,想约她一起吃个饭,但 女儿忙着和情人约会,拒绝了她; 她的儿子,终于高考结束,夜夜 泡吧喝酒,正和女朋友一起度过这 难得的惬意时光。 她的弟弟,她一直偷偷攒钱贴补 他,但弟弟却认为她霸占了父母的遗 产,对她不仅不感恩反而把她的接济拿 去赌了嫖了挥霍了,还对她又吼又叫。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突然查 出患了癌症,而且已经到手术、药物 都无能为力的地步。 于是,丈夫陷入自责,拼尽全力 救治却不得不放弃,为她赶建新家, 陪她看无聊的电视剧,陪她在雪后的 江边撒欢。 女儿也斩断了和已婚男人的恋 情,开始学着为家里付出;儿子也含 泪表示希望妈妈至少要活到他拿到 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他要去打工, 要尽可能地去回报妈妈。 最混帐的弟弟也迷途知返,做起 了出租车司机,开始为生活认真打拼。 在这样的大团圆氛围里,在丈夫 和女儿亲手布置好的新家,丈夫为她 弹起了久违的吉他,她则在丈夫的怀 抱里,不舍而又放心地离去了。 2 我想,所谓“最美的离别”,大概 就是说她亲眼看到每个亲人都走上 了的一条通往幸福的路,而他们的改 变,他们的醒悟,也都紧赶慢赶至少 让她看到了。一句话,她是含笑离去, 而非遗憾离开。 只是这样的“最美”,会不会来得 太迟?活着的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 这么决绝的离别时,才能发现自己的 冷漠和豪取? 3 这实在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但 正因为它俗,你才会在很多情节中照 见自己。你敢说你不是那个视妻子的 付出如日常的丈夫?不是那个忙着自 己的工作和感情的女儿?甚至,你根 本就是那个混帐弟弟。 所以,幸亏有这样的影视剧,让 我们在流泪之余可以时不时地反省 自己。是的,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 看完后好想马上抱着自己的妈妈说 一声“对不起”! 4 是的,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亲 人中,都至少会有一个女主这样的女 人,所以这部电影让我哭得最厉害的 一个情节就是女主知道自己要死了, 她看着熟睡的婆婆,犹豫了很久很 久,突然将被子死死地捂住了婆婆的 头。被家人救下之后,女主给婆婆洗 澡,一边扇自己的耳光一边对婆婆 说:你要赶快来找我,你不要去麻烦 他们,他们很忙很累,你知道吗?我不 放心你一个人在世上,我走了,你一 个人怎么办?呜呜呜~到死都在牵挂 自己的婆婆!到死都在为老公和儿女 考虑! 5 但说到电影和电视版,我最喜 欢的还是电影版。电视版较之电影 版,时间是后者的两倍,但真正的有 用情节并无增加,无非是将这些情 节发了些水而已。 比如电影版,女儿到了男朋友 家,发现男朋友衣柜里衬衣西服裤子 一件件挂得工整笔挺,袜子领带叠放 得整整齐齐,冰箱上细致入微的留言 和叮嘱,再一想到妈妈给爸爸收拾的 衣柜,幡然明白,紧接着就是打电话 表示退出。而电视里,除了这些情节, 却多了她把男朋友约出来,在深夜的 空地上,当面表示退出的情节。这当 然也没什么不好,甚至比起很多剧都 并不罗嗦,但和电影比,就是散文和 七律的区别,电影里的含蓄、自省和 留白,瞬间就没了。 (夏周) 1 人之患,好为人师。 靳东老师酷爱教学,戏里戏外诲人不 倦。《伪装者》里教人卧底,《鬼吹灯之精绝 古城》里教人风水,《外科风云》里教人开 刀;在两部《欢乐颂》里,刘涛碰到任何问 题,都会第一时间向他请教;《我的前半生》 里,他的教学水平更是登峰造极,培养出两 个极其优秀的学生:先一手把袁泉栽培成 职场上的第二个自己,接着又教马伊琍在 离婚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如今,靳老师 又在《恋爱先生》里开课,这次教的是如何 追求女孩的科学方法。 一脸正气的靳老师,说出的话也不全 然废话,多少还是能挑出些中肯的,但老 这么喋喋不休地给观众填鸭,早已逼得我 们对他免疫,不要说满屏“不听,不听,王 八念经”的弹幕,就连他的资深粉丝金星 都忍不住吐槽,说他在最近几部剧里,角 色大同小异—好为人师,满口大道理与 心灵鸡汤。 我还是佩服靳老师,他能流利地背出 这么无聊和无趣的大段台词,秒杀一对戏 就 念 1234567 的“数 字 小 姐 ”和 一 段 话 说 得 磕磕碰碰的“小鲜肉”。 2 穿花裙子的女孩和穿黑裙子的,哪个适 合我? “花裙子那个(不化妆,不美甲),既整洁 又干净。她一直握着手机,一来信息就读取, 这说明,人家很可能已经有男朋友了,或者 有社交恐惧症,无法融入这个环境。如果没 判断错的话,这姑娘一定非常内敛,规规矩 矩,一旦喜欢上一个人就会非常认真执着。” 那穿黑裙子那个呢? “虽然看似穿着不出错的小黑裙,但浑 身上下的配饰却心机闪耀,话不多,可行 为却很有存在感。你看她张罗着大家自 拍,给别人拿酒,就差满场去晃悠,高喊都 看我都看我……” 怎么才能引起她的注意? “你待会儿过去,直接奔着花裙子去 ……一个在朋友圈都要最闪耀的人,哪里受 得了现场的冷落呢?你主动找花裙子多说 话,才能激发黑裙子的好胜心,她才能反过 来主动对你出击。” 这些油嘴滑舌的台词,从老干部靳东 嘴里说出来真不合适。他的形象是正面的、 精英的、严肃的、苛刻的才对。这些花言巧 语,从《前任》系列的郑恺嘴里说出来一点 毛病没有,也很适合《爱情公寓》里“好男人 是我,我是曾小贤”的陈赫,甚至让《吹风十 里,不如你》里痞里痞气的张一山来说也不 会错。难怪对此豆瓣网友说:“演技是过硬 的,成功演出了一个讨厌的指导别人如何 追女孩的‘恋爱专家’。” 3 当然,你可以说剧本如此,怪不得靳老 师。是,剧本怪不得靳老师,错就错在这样的 剧本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去接? “恋爱专家”这种职业,根本就像是胡 扯。剧里,指导别人谈恋爱的靳老师,不仅用 上了密室,而且又是监听,又是盗录,最新出 场的“恋爱客户”还自带黑客技术…… 谈个恋爱而已,哪里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 在《黑镜》第 4 季里,有一集正好是讲 “未来恋爱”的。 在未来,一款程序能将你的性格、学 识、特点和需求等等数据提取,通过虚拟算 法,运算出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你的人。两人 见面后,新的运算会得出你们的相恋能持 续多久,最终结不结得了婚。 听起来就比靳老师的职业科学含量高 得多吧?可这一集恰恰说明了恋爱不是科 学。连客观数据都决定不了你的爱情走向, 更何况所谓的“恋爱专家”! (李小姐) 世上最美的离别 世上最美的离别 这实在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俗得每 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照见自己。 恋爱先生 恋爱先生 这么讨人嫌的角色,靳东为什么接了一次又一次? 澳大利亚“故事奶奶” 告诉你秘密 故事真的有魔法 故事真的有魔法 挑食、暴躁、爱哭、胆小、邋遢、 懒惰、不独立、不合作、不爱分享 ……是不是感觉总有一款“毛病” 适合自家的孩子?对于不少家长来 说,自己的各种干预和道理说教, 似乎总见不到什么成效? 最近,澳大利亚“故事奶奶” 苏珊 · 佩罗的首部绘本故事集《故 事从来有魔法》中文版出版。据说, 这本书就是针对孩子最常见的失 衡状况,通过故事的形式,有效帮 助 3~8 岁孩子进行情绪管理。 据说,一位孩子的爸爸拿到 后,用一个故事《泪汪汪的蒂达》亲 测了一下。他说,太神奇了,孩子立 刻止哭,要求他: “爸爸再讲一遍!” 苏珊 · 佩罗(SusanPerrow)是 一位幼教专家,有 5 个孩子,最大 的儿子已经40岁了。她曾创办澳 大利亚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长期 致力于为幼儿及儿童创作疗愈故 事,并在全球为教师、家长举办故 事工作坊。 一个个篇幅简短的小故事,是 如何被她赋予影响孩子情绪的“魔 法”的呢?日前,成都商报记者通过 邮件采访到了苏珊 · 佩罗本人,请她 为我们的读者朋友,详细谈谈她的 “故事疗法”。 故事是一颗种子 也许很晚才开花 采访对话 1 靳老师,这么厚的刘海很不适合你!

故事真的有魔法? 澳大利亚“故事奶奶”实生活中采用些夸张的手法——例如,如 果孩子一直哭,那么父母可以开玩笑说,需 要多大的容器才能接住眼泪?他们还可以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成都商报:为什么故事会有“魔法”?苏珊:讲故事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

    一。它通过想象力的作用,与我们发生关联。故事提供了一种媒介,让孩子们进入充满想象力的旅程,而无需让大人说教或直接谈论孩子的行为。

    疗愈故事是一种温和、简单,却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解决与儿童相关的挑战性的问题。故事里的主角通常要克服一些困难,而孩子们在听故事的时候,会自动将自己代入成为故事的主角,从而在故事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2成都商报:挑食、暴躁、爱哭、懦弱、邋遢、不独立、不合作……这些问题在家长们眼中,都是比较不容易解决的。您真的认为一个故事能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吗?每个听过您故事的孩子都有令人惊喜的改变吗?

    苏珊:不,并非每个孩子听到疗愈故事都会产生惊人的变化,我从未如此夸大——疗愈故事只是教养和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关于效果谁也没法保证。一个故事可能像一粒种子,沉睡在孩子心中,很晚才会开花。故事不是万能药,可以疗愈所有情境,但疗愈故事的确是一种更为美妙、愉快的方式,可以代替唠叨和说教。

    3成都商报:在创作这些故事的时候,您有没有一个最核心的理念?苏珊: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开始于某种

    不理想或失衡的状况,之后,通过隐喻,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之旅,最终恢复一种平衡。这就是我创作的大多数疗愈故事背后的核心思想。不过,疗愈故事还有另外一种创作方法——更像一种圆周运动,而不是纯粹的线性发展:开始于某种平衡状态,然后通过创伤/失衡,再回到平衡。

    4成都商报:以《泪汪汪的蒂达》为例,她的爸爸妈妈只是用容器装满了她的眼泪四处去倒掉,就可以让她重新笑起来。这

    是为什么呢?苏珊:原因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哭泣时,

    会用唠叨或过于理性的方法,试图制止孩子,结果只是使孩子哭得更厉害了。我的故事采用了不同的角度——我建议父母在现实生活中采用些夸张的手法——例如,如果孩子一直哭,那么父母可以开玩笑说,需要多大的容器才能接住眼泪?他们还可以让孩子一起设想更多的方法来捕捉眼泪,也可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但是,这种轻松幽默的办法在以下情况就不适用:假如孩子哭泣是因为奶奶去世了,那么就得用别的方法——我最近正在写一个故事,叫《宝盒记忆》,也许会纳入下一本新书中。

    5成都商报:您提到在阅读这些故事给孩子的时候,不要试图去分析这些故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些故事或插图的含义——这样做,是否意在阻止大人用成年人的理解去干涉孩子的思维?

    苏珊:是的,假如成年人试图对孩子分析这些疗愈故事,就是阻止孩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成年人应当明白,孩子这种通过想象力“感受”故事的方式,跟用智力来

    理解事物同样重要。如果对故事加以分析,父母们等于消解了故事的“魔法”,使它无法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发挥作用。

    6成都商报:能否举一个您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某个有失衡状况的孩子对您的某个故事的体会和收获?

    苏珊:对于这本《故事从来有魔法》,我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胆小的太阳熊》是写给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在幼儿园受欺负时,只会呆在原地,既不会逃避,也不会反抗。连他的妹妹推他打他,也是如此。

    在听过很多遍《胆小的太阳熊》后,这个孩子开始变得自信起来。有一次,他告诉爸爸,他勇敢地对欺负自己的孩子说:“走开,我不要和你们做朋友!”又过了几周,这个4岁男孩告诉妈妈,自己不用再听这个故事了。妈妈也感觉到孩子的自信已经明显增长,不再需要这个故事。

    第二个是《挑食的芙芙》。一个6岁的小女孩特别特别挑食,妈妈来找心理专家求助,这位专家用金色卡片做了很多小门,从

    杂志上剪下各种食物的照片,贴在门内侧,他鼓励父母将《挑食的芙芙》的故事讲给小女孩听,把小门贴在厨房墙壁上,每天,小女孩都兴奋地打开门,看到不同的食物照片。吃饭的时候,饭桌上也会有那种相应的食物。这种方法特别奏效,小女孩开始喜欢不同类型的食物。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进行疗愈的例子。

    7成都商报:您认为您的故事来到中国、跨越国界后,依然还会有“神奇的功效”吗?苏珊:当然了,故事是童年天然的语

    言,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喜欢故事,都在想象力层面与“故事语言”密切关联着。用想象力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比用日常的语言,能更好地与儿童沟通。概念、书面语言,对于孩子来说是“死”的语言,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是“活”的语言。相较于讲道理,故事和想象力可以用一种更深刻、更直接的方式与儿童对话。通过使用故事的语言,我们得以接近他们的世界,而不是期望他们延伸到我们的成人世界。

    8成都商报:您曾经在2016年到过成都,带着您的故事工坊来给这边的儿童开课。当时教课留下了哪些印象?

    苏珊:和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在成都参加我故事工坊的朋友们,都很积极、富有创意。我清楚记得,有一位孩子的妈妈,为她3岁半的儿子创作了一个故事(这个孩子从未见过他父亲,但开始问起爸爸的事情),这位妈妈利用工作坊上的方法,创作了一个专门的故事(而她以前从未写过故事),我相信这对她自己和对孩子都非常有帮助。

    9成都商报:那次接触中,您觉得中国成都的儿童和澳大利亚的儿童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孩子的故事呢?

    苏珊:我到过中国11次,参观了很多学校和幼儿园,也看到很多在公园中玩耍的孩子。他们跟世界各地的儿童都很相似,同样喜欢奔跑、跳跃、唱歌、跳舞、大笑。他们喜欢听故事和看木偶戏(我曾用提线木偶当道具,给中国孩子们讲故事,他们虽然听不懂我讲的英语,但依然全神贯注盯着木偶)。当然,因为我听不懂他们在一起玩时互相说些什么,所以我还无法给出一个合格的答案。关于后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很鼓励所有的中国父母和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年龄,与他们多多分享中国神话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责编 李学莉 编辑 乔雪阳 美编 杨培央 商报官方微信 cdsb86612222 商报官方微博 新浪微博:@成都商报 商报报料热线 028-86612222 商报电子版 www.cdsb.com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04有声有色 追剧观影听歌 周末一起娱乐

    好读又读 看一看那些值得回味的书

    WEEKEND

    1

    最近,把好评如潮的《世上最美的离别》的电影版和电视版都看了。

    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美好”的离别,更不要说“最美”了。

    所谓的最美,无非就像剧里讲的那样:

    一个女人,她没有上班,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

    她上要照顾老年痴呆的婆婆,而这个婆婆脾气还特别不好,动不动就要把饭菜水果弄翻打倒甚至扔在她身上,狂躁起来还要揪她的头发,但她却毫无怨言地照顾了她15年。

    她的老公,一个医生,曾经自己开了家诊所,但因为一次医疗事故,不得不关了诊所屈居到一家医院做一个薪资并不高的普通医生。不知道是因为心中憋屈,还是大男子主义使然,总之她一边享受着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比如衬衣、领带一件件整齐地挂在衣柜里,袜子、内裤分门别类地叠放在收纳盒里,出门鞋子提到面前……但却木讷少言,她一再跟他说自己小便很疼想去他们医院看看,他却认为她是小题大做“去社区医院看看就行了”。

    她的女儿,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她去看她,想约她一起吃个饭,但女儿忙着和情人约会,拒绝了她;

    她的儿子,终于高考结束,夜夜泡吧喝酒,正和女朋友一起度过这难得的惬意时光。

    她的弟弟,她一直偷偷攒钱贴补他,但弟弟却认为她霸占了父母的遗产,对她不仅不感恩反而把她的接济拿去赌了嫖了挥霍了,还对她又吼又叫。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突然查出患了癌症,而且已经到手术、药物都无能为力的地步。

    于是,丈夫陷入自责,拼尽全力救治却不得不放弃,为她赶建新家,陪她看无聊的电视剧,陪她在雪后的江边撒欢。

    女儿也斩断了和已婚男人的恋情,开始学着为家里付出;儿子也含泪表示希望妈妈至少要活到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他要去打工,要尽可能地去回报妈妈。

    最混帐的弟弟也迷途知返,做起了出租车司机,开始为生活认真打拼。

    在这样的大团圆氛围里,在丈夫

    和女儿亲手布置好的新家,丈夫为她弹起了久违的吉他,她则在丈夫的怀抱里,不舍而又放心地离去了。

    2我想,所谓“最美的离别”,大概

    就是说她亲眼看到每个亲人都走上了的一条通往幸福的路,而他们的改变,他们的醒悟,也都紧赶慢赶至少让她看到了。一句话,她是含笑离去,而非遗憾离开。

    只是这样的“最美”,会不会来得太迟?活着的人啊,为什么总要等到这么决绝的离别时,才能发现自己的冷漠和豪取?

    3这实在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但

    正因为它俗,你才会在很多情节中照见自己。你敢说你不是那个视妻子的付出如日常的丈夫?不是那个忙着自己的工作和感情的女儿?甚至,你根本就是那个混帐弟弟。

    所以,幸亏有这样的影视剧,让我们在流泪之余可以时不时地反省自己。是的,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看完后好想马上抱着自己的妈妈说一声“对不起”!

    4是的,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亲

    人中,都至少会有一个女主这样的女

    人,所以这部电影让我哭得最厉害的一个情节就是女主知道自己要死了,她看着熟睡的婆婆,犹豫了很久很久,突然将被子死死地捂住了婆婆的头。被家人救下之后,女主给婆婆洗澡,一边扇自己的耳光一边对婆婆说:你要赶快来找我,你不要去麻烦他们,他们很忙很累,你知道吗?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在世上,我走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呜呜呜~到死都在牵挂自己的婆婆!到死都在为老公和儿女考虑!

    5但说到电影和电视版,我最喜

    欢的还是电影版。电视版较之电影版,时间是后者的两倍,但真正的有用情节并无增加,无非是将这些情节发了些水而已。

    比如电影版,女儿到了男朋友家,发现男朋友衣柜里衬衣西服裤子一件件挂得工整笔挺,袜子领带叠放得整整齐齐,冰箱上细致入微的留言和叮嘱,再一想到妈妈给爸爸收拾的衣柜,幡然明白,紧接着就是打电话表示退出。而电视里,除了这些情节,却多了她把男朋友约出来,在深夜的空地上,当面表示退出的情节。这当然也没什么不好,甚至比起很多剧都并不罗嗦,但和电影比,就是散文和七律的区别,电影里的含蓄、自省和留白,瞬间就没了。 (夏周)

    1人之患,好为人师。靳东老师酷爱教学,戏里戏外诲人不

    倦。《伪装者》里教人卧底,《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里教人风水,《外科风云》里教人开刀;在两部《欢乐颂》里,刘涛碰到任何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向他请教;《我的前半生》里,他的教学水平更是登峰造极,培养出两个极其优秀的学生:先一手把袁泉栽培成职场上的第二个自己,接着又教马伊琍在离婚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如今,靳老师又在《恋爱先生》里开课,这次教的是如何追求女孩的科学方法。

    一脸正气的靳老师,说出的话也不全然废话,多少还是能挑出些中肯的,但老这么喋喋不休地给观众填鸭,早已逼得我们对他免疫,不要说满屏“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弹幕,就连他的资深粉丝金星都忍不住吐槽,说他在最近几部剧里,角色大同小异——好为人师,满口大道理与心灵鸡汤。

    我还是佩服靳老师,他能流利地背出这么无聊和无趣的大段台词,秒杀一对戏就念 1234567 的“数字小姐”和一段话说得磕磕碰碰的“小鲜肉”。

    2穿花裙子的女孩和穿黑裙子的,哪个适

    合我?“花裙子那个(不化妆,不美甲),既整洁

    又干净。她一直握着手机,一来信息就读取,这说明,人家很可能已经有男朋友了,或者有社交恐惧症,无法融入这个环境。如果没判断错的话,这姑娘一定非常内敛,规规矩矩,一旦喜欢上一个人就会非常认真执着。”

    那穿黑裙子那个呢?“虽然看似穿着不出错的小黑裙,但浑

    身上下的配饰却心机闪耀,话不多,可行为却很有存在感。你看她张罗着大家自拍,给别人拿酒,就差满场去晃悠,高喊都看我都看我……”

    怎么才能引起她的注意?“你待会儿过去,直接奔着花裙子去

    ……一个在朋友圈都要最闪耀的人,哪里受得了现场的冷落呢?你主动找花裙子多说话,才能激发黑裙子的好胜心,她才能反过来主动对你出击。”

    这些油嘴滑舌的台词,从老干部靳东嘴里说出来真不合适。他的形象是正面的、精英的、严肃的、苛刻的才对。这些花言巧语,从《前任》系列的郑恺嘴里说出来一点毛病没有,也很适合《爱情公寓》里“好男人是我,我是曾小贤”的陈赫,甚至让《吹风十里,不如你》里痞里痞气的张一山来说也不会错。难怪对此豆瓣网友说:“演技是过硬的,成功演出了一个讨厌的指导别人如何追女孩的‘恋爱专家’。”

    3当然,你可以说剧本如此,怪不得靳老

    师。是,剧本怪不得靳老师,错就错在这样的剧本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去接?

    “恋爱专家”这种职业,根本就像是胡扯。剧里,指导别人谈恋爱的靳老师,不仅用上了密室,而且又是监听,又是盗录,最新出场的“恋爱客户”还自带黑客技术……

    谈个恋爱而已,哪里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在《黑镜》第 4 季里,有一集正好是讲

    “未来恋爱”的。在未来,一款程序能将你的性格、学

    识、特点和需求等等数据提取,通过虚拟算法,运算出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你的人。两人见面后,新的运算会得出你们的相恋能持续多久,最终结不结得了婚。

    听起来就比靳老师的职业科学含量高得多吧?可这一集恰恰说明了恋爱不是科学。连客观数据都决定不了你的爱情走向,更何况所谓的“恋爱专家”! (李小姐)

    《《世上最美的离别世上最美的离别》》这实在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俗得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照见自己。

    《《恋爱先生恋爱先生》》这么讨人嫌的角色,靳东为什么接了一次又一次?

    澳大利亚“故事奶奶”告诉你秘密

    故事真的有魔法故事真的有魔法??

    挑食、暴躁、爱哭、胆小、邋遢、懒惰、不独立、不合作、不爱分享……是不是感觉总有一款“毛病”适合自家的孩子?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自己的各种干预和道理说教,似乎总见不到什么成效?

    最近,澳大利亚“故事奶奶”苏珊·佩罗的首部绘本故事集《故事从来有魔法》中文版出版。据说,这本书就是针对孩子最常见的失衡状况,通过故事的形式,有效帮助3~8岁孩子进行情绪管理。

    据说,一位孩子的爸爸拿到后,用一个故事《泪汪汪的蒂达》亲测了一下。他说,太神奇了,孩子立刻止哭,要求他:“爸爸再讲一遍!”

    苏珊·佩罗(Susan Perrow)是一位幼教专家,有5个孩子,最大的儿子已经40岁了。她曾创办澳大利亚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长期致力于为幼儿及儿童创作疗愈故事,并在全球为教师、家长举办故事工作坊。

    一个个篇幅简短的小故事,是如何被她赋予影响孩子情绪的“魔法”的呢?日前,成都商报记者通过邮件采访到了苏珊·佩罗本人,请她为我们的读者朋友,详细谈谈她的

    “故事疗法”。

    故事是一颗种子也许很晚才开花

    采访对话

    1

    靳老师,这么厚的刘海很不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