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 ——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南师大教科院 高霞

Preview:

DESCRIPTION

校本课程的开发 ——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南师大教科院 高霞. “ 校本课程开发 ”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缩写词为 SBCD ) 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课程改革中非常新潮的一个词。 其实,以学校为基地从事课程开发,历史上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以及古希腊的学园 ( academy ) 。当然,当代意义上的 “ 校本课程开发 ” 则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事情。. 1999 年 6 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指出:: “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南师大教科院高霞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缩写词为 SBCD)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课程改革中非常新潮的一个词。

其实,以学校为基地从事课程开发,历史上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以及古希腊的学园( academy

)。当然,当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是 20世纪 70年代以后的事情。

1999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1 、国际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始于 20世纪 70年代的美英等国,它的直接原因来自于对 20世纪 50、 60年代影响整个世界的国家课程改革运动(理科课程现代化运动)的反思。

就新课程的设计而言,取得了显赫的成果但实行新课程的学校比例却小的惊人。

原因:教师准备不足、英才教育、忽视儿童的需要、脱离学校的具体需求和资源条件、教师失去课程权力…

20世纪 70年代初,课程理论领域相继出现了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斯腾豪斯的过程性课程开发理论以及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的课程开发理论等,这几种理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的变革,把学校看作课程开发的基地或中心,并且强调课程编制过程中学校教师的参与。这几种思想对当时学校的课程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

英国课程专家约翰 . 埃格尔斯顿 : 我们曾把主要的努力集中在国家

课程计划上 , 但十年之后我们终于慢慢认识到 ,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学校中的变革 , 那么就必须通过学校来发动变革 . 结果是 , 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需求的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 .

2 、中国背景

统一的国家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文化• 地区• 学校• 学生• 教师 ···

的差异

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机

1 、校外因素

社会的变迁(科技、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综合)

如:• 对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注• 对环境恶化的关注

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0

10

20

30

40

50

60

校长 教师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责任感和道德

创新精神生存生活能力

批判性思考

人生规划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基础知识技能

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交流合作

搜集和利用信息

传统美德

身心健康

价值判断

校长 教师

一 .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

1. 基本素养 2. 科学素养 3. 经济素养 4. 技术素养 5. 视觉素养 6. 信息素养 7. 多元文化素养 8. 全球意识

二 .创造革新思维

9. 适应和应对复杂性 10. 自我导向 11. 探究精神 12. 创造能力 13. 承担风险 14. 高层次思维和合理推理

三 .有效的沟通

15. 团队协作精神 16. 人际交往技能 17. 个体责任感 18. 社会与公民责任感 19. 互动沟通

四 .高效能产出

20. 目标的决策 . 计划及管理 21. 有效利用现实工具 22. 形成相关的优质产品的能力

国家课程计划 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

新技术的影响 如 DIS技术、虚拟科学实验室

家长的期望 如 适性教育

2 、校内因素校长:哲学思想、办学理念、独有的价值取向教师:对既有课程的批判、超越独有的课程资源学生的需求

例 我的自画像

学习目标: 能仔细倾听“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与同伴们交流

。 能认真观察别人,说出别人(老师或同学)的一点

特征。 能找出一处或几处你觉得你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或

你比较特别的地方。并与同伴交流,比较一下你和同伴对你自己的认识是否有不同。

能用流畅、简明的语言有顺序地把自己的特征描绘下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可以幽默,也可以朴实等等。题目也可自拟。

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要写“我的自画像”?

一、他们都是谁?

1 、小朋友们,上面的四幅漫画,都画的是谁呢? A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看出,我们判断一个人是谁,可以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判断。 想一想,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呢?如果你想不出,可以跟你的同伴

交流一下。

2 、看看下面的几段话,猜猜他们又是谁呢?并说说,你觉得它们写得好不好,指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不好的话请你试着修改下。

他那张长长的马脸配上卷卷的头发,笑起来眼睛眯着,咧着大嘴。他的口头禅就是“耶”,时常会打出一个“ V’型手势。他可是有名的主持人哦,你知道他是谁么?

他身材中等,总喜欢以老头的形象出现,一顶鸭舌帽下面满额头的皱纹,走路的时候,双手背在身后,双膝稍稍弯着,走起来一颠一颠,常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和爸爸都很喜欢他。

我可喜欢这位明星了,虽然他身材中等,长得并不出众,但却演过很多电影,而且大多是功夫片,我可喜欢看他打坏人了,看到坏人被他打倒,我就觉得特别痛快。你们猜猜他是谁呢?

3 、比较:看一看,通过写作来描绘人物和用画画的方式描绘人物有什么不同呢?你可以与同伴交流一下。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呢?

那么,这两种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呢?试着说一说,并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我写的是谁?

参照以上总结的几方面,描写一位你熟悉的老师。接着在班级或小组交流,或者给你的同伴看,让他们猜猜你写的是谁?如果他们一下就能看出,那么你就成功了。

我是谁?假如每一年的寒假,你们学校都会邀请很多外国的小朋友来中国过春节,这些外国小朋友都会被安排在学校同学的家里,让他们体验中国家庭是怎么过春节的。很多小朋友都特别想要这些外国小朋友到自己的家中做客。而这些外国小朋友又特别想找个合适自己的小朋友和自己做伴。那么,请你写一段话,让这些外国小朋友能够了解一下你。

有人是这样写的:这就是我 我是 ××小学×年级学生。我今年 11岁拉

。我长得胖胖的,眼睛和大多数人的一样。我最喜欢穿蓝色的衣服。平常,我可喜欢打羽毛球了。我经常放学回去就和爸爸打羽毛球。

有人是这样写的:镜子里的小姑娘 有一个小姑娘,她最喜欢照镜子了。镜子里能看到她

高高梳起的马尾辫,她的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像是能说话。嘴巴小小的,像个小樱桃,嘴角总是上翘,像个弯弯的菱角。她可喜欢笑了,一笑起来,就有两个深深的酒窝。

她最喜欢穿运动服,因为她可喜欢运动了,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她的身影。

这个小姑娘就是我 !

还有人这样写: 我哈啰,我是一名××小学的学生。在家里,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垃圾大王”,因为我可喜欢玩航模了,平常最喜欢在家把各种各样的航模拆了装,装好了之后再拆,把各种零件堆得家里到处都是。在学校,同学老师都叫我“开心果”,因为我最会讲笑话拉,只要我在哪里,哪里就有笑声。在哪里,你都特别容易认出我。因为我最喜欢让自己的牙齿晒太阳,对了,你肯定知道了,我是个最会笑的男孩子。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活动。其中“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订、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活动”,绝非仅仅编个教材;

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就字面上理解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活动: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产品或结果 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 校本的课程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造

三是校本课程开发与过去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需求主导模式: 以学生需求为主要线索

条件主导模式: 以资源条件为主要线索

• 南京市凤游寺小学• 南京市南昌路小学

目标主导模式: 以办学目标为依据

•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三个小主人 >:

生活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 集体的主人

校本课程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类型的标准可以是多样的 :

学生对象: 全体学生 部分学生

时间: 全程;中程;短程 范围: 学校整体的校本课程设计

单一校本课程设计

教师个体

教师小组

教师全体

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

参与人员

全部课程

部分课程

单项课程

非定向课程

开发范围选择改编整合

补充扩展

创编活动方式

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发建议

多种模式交叉 ( 学生需求、资源条件、办学目标 )

有一定内在逻辑结构 面向全体学生的

• 如:有关学习方法、策略的、环境素养、创造性思维 )

面向部分学生的:学生兴趣 面向个别学生的:学生个性

多采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形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不同点:课程范畴不同

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中的一级,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属于课程管理范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课程型态(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属于国家课程中的一种

课程目标不同

校本课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综合实际活动课程:克服学习脱离生活实践

的弊端

课程内容不同 校本课程:没有指定的领域,范围更广 综合实际活动课程: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大量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

课程实施不同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确定

主题要靠学校及教师的具体情况 综合实际活动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师生共同确定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强调活动的生成性

课程评价不同 校本课程:评价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确认课程开设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

两者之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融合,基本实行校本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化和成熟化后可以成为学校课程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时安排 师资队伍相互合作

课程内容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现有模式

﹡分四门课单开 ﹡分三条内容线: 自然、社会、自己 ﹡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

表一表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

综综合合实实践践活活动动课课程程

研研究究性性学学习习

自自主主研研究究

吴楚文化(东阳古城遗址、泗州城遗址、明祖陵等)吴楚文化(东阳古城遗址、泗州城遗址、明祖陵等)科学技术(紫金山天文台)科学技术(紫金山天文台)自然生态(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八仙台、第一山公园)自然生态(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八仙台、第一山公园)人文精神(诗词创作和研究、龙虾精神等)人文精神(诗词创作和研究、龙虾精神等)社会生活(社会焦点问题)社会生活(社会焦点问题)国际动态(最新国际问题、台湾问题、中东问题、中日东海问题、中美国际动态(最新国际问题、台湾问题、中东问题、中日东海问题、中美关系等)关系等)

校校园园文文化化

运动周(结合我校每年一届运动会)运动周(结合我校每年一届运动会)科技周科技周艺术周艺术周各科学科竞赛各科学科竞赛专题活动周(主题班会、学科活动等)专题活动周(主题班会、学科活动等)

社会社会实践实践

军事夏令营(暑期学生的军训)军事夏令营(暑期学生的军训)劳动实践(主要是夏秋收,宿舍管理)劳动实践(主要是夏秋收,宿舍管理)走进工厂走进工厂走进革命博物馆(革命老区行)走进革命博物馆(革命老区行)走进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八仙台、第一山公园)走进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八仙台、第一山公园)

社区社区服务服务

科技文化服务科技文化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养老院、孤儿院、特殊学校)弱势群体服务(养老院、孤儿院、特殊学校)公众服务公众服务主题服务(奥运会、龙虾节宣传,募捐救灾等)主题服务(奥运会、龙虾节宣传,募捐救灾等)

以四大领域为核心的框架设计

以四大领域为核心的框架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

主题尽可能复盖三条内容线,具有跨学科性质

尽可能复盖学生的生活领域

江宁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线

触摸历史

了解社会

学会生存

亲近自然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学工、学农、学军

学工、学农、学军

生存生活技能

生存生活技能

课程内容组织线索

天文观察

动植物研究 生态研究

地质考察

单个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课程设计的准备

撰写课程的简要介绍 设计的动机: 对学生能力、需要和兴趣的关注 对学科内容的关注

练习:撰写一份描述你将要设计课程的简要介绍(动机、学生、学科)。

得出初步的观点——课程纲要 主要观点、内容或主题

练习:尝试编制课程纲要,记录下关于你将编制课程的所有想法。

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学生要学习的东西进行的一种陈述) 鉴别预期学习结果

• 确定纲要中哪些题目反映了预期学习结果。(可以是事实、观点、理论;也可以是技能、能力;还可以是价值观、情感等)

• 具体的教学策略不是预期学习结果,如野外考察、项目、口头报告等

练习:在纲要目录中选择所有预期学习结果。

对预期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知识类:是什么• 技能类:知如何• 情感类:

练习:将你的预期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目标

评价 经验选择

经验组织

(泰勒公式)

一、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 课程设计者要能清楚地陈述其目标

企业成功之钥 目标清楚 ;职员接受目标

课程目标亦然

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论据)

对学生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对学生的研究 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的 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

时间维度 :现状与未来 两种不同的取向 适应社会——为成为合格公民做准备 改造社会——重建社会秩序

如: 印度音乐 如何平衡快速行动和更注重实效的快速文化

向年轻人介绍来自印度音乐的一点东方色彩,可能会注入他们(美国人)所急需的一点影响

空间维度:生活社区的扩展性

对学科的研究 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价值观,反映了为什么认

为这些学科内容及学习它们的方式是重要的。

泰勒:“这门课程对那些并不以此为专业的年轻人有什么教育意义”

使用电话

课程目的:能有效率的且有礼貌的使用电话

课程目标的表述

课程目标

知识 知道使用电话大约的费用,以及节省电话费的方法(重要的)

技能 学生能够使用电话簿(关键性的) …… ……

态度 养成有礼貌打电话的习惯(重要的) ……

过程 在教师指导下实际拨三个电话(重要的)

经验 实际参观、访问电话交换机的运作(重要的)

二、编制课程纲要

将课程内容以主题、次级主题的方式列出单一的知识内容纲要 例:《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近代部分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 、鸦片战争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3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4 、太平天国运动 5 、新思想的萌发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灭亡四、北洋军阀的统治五、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六、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八、人民解放战争九、中国近代文化

现代部分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三、“文化大革命”十年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五、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全面的知识内容纲要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结论与拓展结论与拓展

分析与解释分析与解释

收集证据收集证据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理性理性

实证性实证性 社会性社会性

交流与质疑交流与质疑

三、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一)关注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布鲁纳: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学科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 a 、由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 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实质结构)

b 、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 态度

选择的依据

应了解并能进行实际操作的课程内容

应当持久理解的课程内容

应当熟悉的课程内容

——————————————————————————————

——————————————————————————————

——————————————————————————————

——————————————————————————————

——————————————————————————————

——————————————————————————————

——————————————————————————————

——————————————————————————————

代表一种重大的观念,具有超越课题的持久性价值——核心价值观、大概念

深入探讨抽象的、易于误解的观念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价值

持久性理解

(二)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要与学生的经验相适应 小学语文篇目的选择

伟大的友谊 周总理的睡衣 朱德的扁担 ……

合适与否

课程组织的原则

逻辑式组织与心理式组织 逻辑式组织:主要采用成人的观点

,按照学科知识内在的基本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的方法。

心理式组织: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教材的方法。

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心理序 逻辑序

课程内容的组织

直线式排列和同心圆式排列

直线式,即每个课题或对象是一个接一个地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排列。前面的内容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排列,不能颠倒。

同心圆式,即同一课题或教学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抽象程度更高的水平上反复出现,使内容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又叫垂直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照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泰勒提出了连续性原则和顺序性原则。 连续性是指课程内容在“广度”范围内的水平组织,

是指直线式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并对其进行反复叙述。如果要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那么,在课程安排上,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一遍又一遍地涉及。

顺序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经验及学习材料,组织成某种联结的次序,后一种学习经验建立在前一种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它是课程内容在“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 。

纵向组织常见方式

时序 -如历史(从古到今,从今到古)课题一 华夏政治的肇始

1 、认识黄帝、尧、舜及禹的事迹 2 、认识夏代的兴亡事件 a 、夏启建国 b 、夏桀暴虐 3 、认识商代的兴亡事件 a 、商汤伐桀 b 、商纣暴虐

课题二 周代封建与列国相争 1 、分析西周两次封建的原因 2 、认识西周封建的概念 3 、认识春秋霸权的概况 4 、认识战国朝代的要事 a 、三家分晋 b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大 c 、秦统事六国

课题三 秦代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骤亡 1 、探讨秦代统一的意义 2 、认识秦代的政治措施 3 、认识秦末的政治形势 a 、揭竿起义 b 、楚汉相争 4 、分析秦代骤亡的原因等等……

远近

3 、难易(先备知识) 如语文 字 、词 、句 、篇 4 、关系(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 例 1 : 《健康教育课程 ——》 ( 1 )什么是健康人生 ( 2 )影响健康的因素 ( 3 )人类所需的营养和饮食习惯 ( 4 )家居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 ……

整体到部分

《地图阅览课程 ——》 ( 1 )俯瞰角度与地图 ( 2 )习惯符号( convemtional sign) ( 3 )格网( grid references) ( 4 )方向 …… …… ( 10 )如何从地图中找出一个地方的特征

部分到整体

选择纵向组织时要考虑:

1 、学习内容

2 、学习者的特征

横向组织: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性 最关心的问题。

按现实世界景象编排 时间(几乎同时存在,或同样的原因、结果)

如:夜间动植物的习性 地点(空间上排列在一起)

池塘 池塘的植物、动物、微生物……

按知识概念编排 按先决条件:

例: 圆 教学单元:圆(先决条件) 理解直径的概念 理解半径的概念 记住圆周率∏的值 能够把圆的直径和圆周联系起来 能够把圆的面积公式用于各种问题

按概念相似性 例: 呼吸系统 教学单元:呼吸系统(概念的相似性) 理解人类呼吸的机能 理解鱼以何种方式从水中获得氧气 理解爬行动物的呼吸 理解海洋哺乳动物如何呼吸

按探究程序来编排 问题 假设 验证 结论

课程的表达方式

教师用书学生用书 -信息库加活动方案

例:池塘的世界【概述 】 接触自然水域,认识水中的生物,初步懂得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活动目标】 使学生了解当地水域中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水亲近、爱护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活动材料】网眼细密的网、玻璃平底皿、笔、学

生页的复印件

【活动步骤】1 、分组并布置任务 选择一片清洁的自然水域,组织学生前去考察。将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3~5 人。每组自由选择水边的某个地点,观察水面上有些什么生物,并将网完全浸入水中,大约 10~20分钟后再轻轻拉起来。把在水面上观察到的和网中所发现的东西都记录在学生页的水域环境观察表和水生动物调查表上。

提醒学生,如果发现了有趣的东西,请及时通 家一起分享;遇到不认识的生物,请告诉教师给与帮组;另外,一定要注意安全。

2 、开展活动 各组分头开展活动,将收集到的各种生物放入平底皿中。教师注意学生的动向,保证活动安全,并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总结和讨论 各组分别活动大约半小时之后,教师将学生

集中在一起,要求各组将网冲洗干净,把收集到的各种生物向大家展示,汇报各自的发现。汇报结束后,将收集到的生物放回水中。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你们发现了多少种生物,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类别吗?☉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这些生物

会出现在这一水域中?☉这片水域对这些生物意味着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本地水生生物的资料,供学生参考。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的发现。下为一个小组的短文。

我们发现不同类种的生物,都以池塘为家。在水里它们可以找到食物和栖息场所。在池塘底部的淤泥里。潜伏着小泥鳅;而蝌蚪把它们的家安在水下植物和茎间和泥土上。水蚤则把它们的家安在水面,等待那些掉进池塘的猎物。可见,这些生物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池塘里安家。

变例 可以提取水样,带回实验室中,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藻类和其他微小的生物,从不同层次认识水生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探索,依据本地区植物志、鸟类图志,辨认水域周 边的植物和鸟类。

【学生页】 水域环境观察表

看 闻

摸 听

水生动物观察表记录人 组别 时间 年 月 日 时 地点

编号 它生活在哪里(水面、水中、水底、水边)?

它怎样活动(飞、游、爬)?

它有多大(很大、中等、小、很小)?

它是什么样子?

它是什么颜色的?

它还有什么别的特征?

你认为它叫什么名字?

尝试设计

1 、撰写描述你的校本课程的简要介绍

在课程设计中有一个原则 :

要求并强制课程设计者清楚地陈述其意图

2 、编写尝试性内容纲要3 、编制课程目标4 、活动设计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