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九十五年度技專院校發展學校重點特色暨推動技專院校整合專案計劃 94 年度計劃執行報告暨 95 年度計畫書 申請項目: 發展學校重點特色 計畫名稱: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申請學校:屏東科技大學 主持人: 單位 工學院院長室 職稱 院長 姓名 戴昌賢 教授 電話 (08)7740431 傳真 (08)7740448 聯絡人: 單位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職稱 教授 姓名 薩支高 電話 (08) 7740137 傳真 (08) 7740395 e-mail: [email protected] 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 Upload
    5045033

  • View
    25

  • Download
    9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九十五年度技專院校發展學校重點特色暨推動技專院校整合專案計劃

94 年度計劃執行報告暨 95 年度計畫書

申請項目: 發展學校重點特色

計畫名稱: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申請學校:屏東科技大學

主持人: 單位 工學院院長室

職稱 院長

姓名 戴昌賢 教授

電話 (08)7740431

傳真 (08)7740448

聯絡人: 單位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職稱 教授

姓名 薩支高

電話 (08) 7740137

傳真 (08) 7740395

e-mail: [email protected]

0

Page 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修 正 日 期: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四月二十日

1

Page 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計劃內容大綱

Part I: 94 年度計劃執行報告

Part II: 95 年度計畫書

壹、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暨研究特色實驗室……………………. .3

貳、主要執行人力………………………………………………………… 3

參、背景及現況…………………………………………………………… 5

肆、計畫目標……………………………………………………………… 20

伍、發展重點特色項目…………………………………………………… 25

陸、現有軟硬體設施概況………………………………………………… 27

柒、具體內容及配合措施………………………………………………… 37

捌、充實軟硬體設施……………………………………………………… 47

玖、實施進度與分工……………………………………………………… 50

拾、經費需求及來源……………………………………………………… 51

2

Page 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拾壹、研究團隊之實驗室與主要研究成果 ……………………………… 60

拾貳、預期成效及影響…………………………………………………… 84

拾參、觀摩與展示活動規劃……………………………………………… 86

附錄一、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暨研究特色實驗室管理辦法…… 89

附錄二、微機電元件第一年研究團隊研究成果………………………… 90

附錄三、計畫第一年所購置之儀器設備說明…………………………… 94

附錄四、微機電元件設計學程之規劃…………………………………… 96

Part II: 95 年度計畫書

壹、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暨研究特色實驗室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暨研究特色實驗室為本校工學院之發展重

3

Page 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點之一,主要希望朝向微機電元件之教學與研製方面,整合本校工學院現

有之材料工程研究所、機械工程系、車輛工程系、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土木工

程系與生物系統工程系等相關科系中之師資,成立微機電元件教學研究中

心,以期使學生對微機電元件理論、設計與製造有深入之了解,於教學、設

計、與研發之各領域能同時提昇,而成為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之教學特色。

教學部分已進行微機電元件學程,藉由基礎學理之教授,並搭配相關

實習課程,而達到培養具實作能力的技專校院學生。於研究方面,本計畫

之研究團隊已架構完成,藉由整合校內外之人力與硬體資源、以及此專案

整合計畫多年之相關補助,達到充分且有效運用原本分屬各單位或實驗室

之主要儀器,經由跨校、跨系之合作與支援,而使個別教師與整體團隊之

研究能量充分發揮,最後得以提昇本校與技專校院的整體研發成果。

貳、主要執行人力

類 別 姓 名 申服務機關/系所 職 稱 備 註

計畫主持人 戴昌賢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教授 工學院院長

共同主持人 薩支高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系主任

4

Page 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共同主持人 陳瑞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共同主持人 葉桂君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共同主持人 張國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林傑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李嘉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廖秋榮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許正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陳庭堅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王萬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5

Page 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共同主持人 郭文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黃益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邱瑞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林耀堅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黃武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謝季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共同主持人 余伍洲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共同主持人 趙浩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共同主持人 謝連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6

Page 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共同主持人 黃國琳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共同主持人 陳冠中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共同主持人 傅龍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材料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

共同主持人 陳文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材料工程研究所教授 所長

計畫聯絡人 姓名:薩支高 電話:(公)(08)7703202 轉 7084

通訊地址 屏東縣內埔鄉 91201 學府路 1號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傳真號碼 (08)774025

6E-mail [email protected]

參、背景及現況:

2003 年行政院提出「六年國家總體建設計畫」,其中最受矚目的

「兩兆雙星」產業政策,明確勾勒出我國新興產業政策方向。而目前及

未來國家發展的重點主要為「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航太」、「光電」

及「半導體」等領域皆與微奈米科技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顯見微奈米之

高科技產業已成為 21世紀產業發展的主流。為了加速提升微奈米科技

7

Page 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相關產業所需之技術及人才,政府結合產官學研各界積極的投入,期

能整合各界之助力,營造產業良好的競爭實力及掌握發展之契機。

材料科學屬於基礎科學和應用工程間的橋樑,包括材料設計 (含合

成、配方)、製程、加工/處理、檢測評估、保固、利用等技術,在各項系

統產品之設計、製造、生產過程中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往往新素

材的出現和使用才促使技術革新,並孕育成新產業。可說深深影響整

個經濟和社會之發展;同時,材料技術的突破又提供新材料的研製和

開發嶄新的條件和契機。但是,任何國家的天然物質和人力資源均屬

有限,因此環保產業為適應社會之需要而誕生。環境保護科學與工程

與各產業間應是彼此唇齒相依地成長、茁壯。任何足以嚴重傷害環境利

益的產品與行為,在未來二十一世紀恐怕無法長遠存在。

由於工業產品朝向輕薄短小的發展趨勢,3C產業之蓬勃發展以及

未來充滿生機之生技產業崛起等因素,導致近年來工業界對微機電元

件日益重視。事實上十微米(μm)至數亳米(mm)尺寸之二次元/三次元

微小元件已被廣泛應用,如各式微細噴嘴、鏡片、微感測器、微馬達、微

齒輪、微致動元件、紡口、光纖管套、生物晶片、訊號處理機及微引動器

等;其應用領域極為廣泛,包括室內外環境監控(如圖一所示)等等製

造業、自動化、資訊與通訊、航太工業、汽車(如圖二所示)、精密量測儀

器、交通運輸、土木營建、環境保護、農林漁牧、3C產業、生技/醫療福祉

8

Page 1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如圖三所示)。目前微機電元件應用市場如表一所示,至 2003 年全球

共計有 343億美元之市場需求。其未來新興市場預估如表二所示,至

2003 年全球已具有 42億美元之市場需求。而依據 NEXUS 的預估,

2005 年全球微機電元件的市場規模將成長至 700億美元。

微機電元件 (Micro-Electro-Mechanical Device),是一種涵蓋

許多應用領域的技術,包括機械、電機、材料、化學、物理、光學、生醫

……等。它是繼電子元件與系統微小化對人類生活造成革命性影響之

後,試圖將機械元件或系統也微小化,甚至也進一步在光學、生醫、化

學、環境及其他的各類感測器、致動器與儀器設備等微小化,所以可預

見未來微機電系統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另一波重大的影響。在現代尖端

科技產品逐漸強調輕、薄、短、小的需求之下,微機電技術將成為不可

或缺的功臣之一,特別是強調整合不同領域之特性,希望能達到積體

化、高效率化、智慧化、低成本化、可量產化和高附加價值之目標。因此

屏東科大工學院之發展重點之一,主要希望朝向微感測器之研製方面,

並整合現有之材料工程研究所、機械工程系、車輛工程系、環境工程系

與生物系統工程系等相關科系中之師資,成立微感測器教學研究中心,

以期能由微感測學之製造到各方面的應用都能兼顧使學生能對微感測

器之製作應有深入之了解並成為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之教學特色。

圖一、智慧型建築感測器系統

9

Page 1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圖二、汽車上所使用的微感測器

10

Page 1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a、微陣列(呈色後影像)

圖三、利用微機電製程技術製作之微陣列晶片

表一 目前微機電元件的應用產品

產品名稱1998 年 2003 年

數量(千

個)

金額(百

萬美元)

數量(千

個)

金額(百萬美

元)

Hard disc drive

heads

530,000 4,500 1,500,000 12,000

Inkjet printer

heads

100,000 4,400 500,000 10,000

Heart pacemakers 500 1,000 800 3,700

In vitro

diagnostics

700,000 450 4,000,000 2,800

Hearing aids 4,000 1,150 7,000 2,000

Pressure sensors 115,000 600 309,000 1,300

Chemical sensors 100,000 300 400,000 800

Accelerometers 24,000 240 90,000 430

Gyroscopes 6,000 150 30,000 360

Magnet resistive 15,000 20 60,000 60

11

b c

d e

Page 1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sensors

Totals 13,033 34,290

12

Page 1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表二 微機電元件產品之新興市場

產品名稱1998 年 2003 年

數量(千

個)

金額(百

萬美元)

數量(千

個)

金額(百萬美

元)

Drug delivery

system

1,000 10 100,000 1,000

Optical switch 1,000 50 40,000 1,000

Lab on chip     100,000 1,000

Magnet optical

heads

10 1 100,000 500

Projection valves 100 10 1,000 300

Coil on chip 20,000 10 600,000 100

Micro relay   0.1 50,000 100

Micro motors 100 5 2,000 80

Inclinometers 1,000 10 20,000 70

Injection nozzles 10,000 10 30,000 30

Anti collision

sensors

10 0.5 2,000 20

Electronic noses 1 0.1 50 5

Totals 107 4,205

 

微型感測器為微機電系統中之一大重要元件(圖四),藉由其感

測環境或特定位置之物理量(例如溫度、壓力、溼度、流量、氣體濃度

等),輸出類比訊號進入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將類比訊號轉換為數位

訊號後進行運算與處理,進而決定微致動器參數並驅動微致動器。從

1998~2008 年,微感測器的全球市場產值正以每年 4.5%成長率持

13

Page 1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續成長,預計到 2008 年將會有美金 506 億的產值產生,實為一不可

忽視的新興工業部門(圖五)。與傳統控制系統不同之處為微機電系統

外形輪廓尺寸在毫米至微米等級(10-3m~10-6 m),可擷取極小區

域或位置之物理量,對聲、光、電、熱、磁、運動等資訊進行感測、識別、

控制和處理。近十年來,微機電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如硬

碟機的讀取頭、汽車胎壓計、汽車安全氣囊之加速度感測器、助聽器及

心律調整器、噴墨頭以及數位顯示設備等,都是發展成熟的微機電系統

產品。

圖四、微機電系統架構圖

本學院延續自屏東農專時期,現有科系之設備正慢慢地從傳統式

之老舊儀器逐步更新,但隨著近幾年的科技突進,實無法跟進其快速

變化腳步,且更無法因應國內科技產業升級和新興技術新趨勢發展所

需的人才訓練之用。因此,當全球正以新興的微奈米科技開始進入初始

開墾的時期,本學院也得搭上此高速科技列車,並以更宏觀的全球視

野規劃整體中長程計劃,購置高科技儀器而能讓本學院之學生接受一

系列的新興科技訓練,以利將來投入職場,協助產業升級。

14

Page 1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圖五、 2008 年全球感測器市場發展預測(Intechno Consulting, 199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涵蓋許多相關產業,也包含許多關鍵性技

術的開發,且需要有足夠的科技經驗的累積才能克服,如圖六及表三

所示,因此本計畫必須集合本校相關系所才能順利完成,也可以藉由

此一計畫整合校內資源,包含先前教育部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教學提昇

計畫實驗室(機械系 2001~2003)及教育部的奈米製程研發中心計

畫實驗室(機械系 2004)之資源的整合,使資源能充分的運用,並可

促進不同系所教師間交流與合作,讓各教師之研究能量能更加的提升,

此外本計畫也希望對下列各項進行教學研究,其中包含傳統式室內

(揮發性有機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之量測系統架構

技術及金屬鍍膜技術(濺鍍、蒸鍍等)整合本校相關系所成立一微感測

器製程技術及室內環境檢測中心。承蒙貴部厚愛,已於 2005 年通過本

計畫第一年的申請,並原則同意補助本計劃三年之經費。

15

Page 1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圖六、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所涵蓋之技術關聯圖

16

Page 1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本計畫的第一年將重點放在微感測器及生物晶片之設計與製造上。而

今年則朝向將微感測器的設計與製造成果使用在日常環境中的監控應用。

微感測器,若依據能量領域(Energy domains)來分,可分成六大領域,

其分 別是電 (Electrical) 、熱 (Thermal) 、輻射 (Radiation) 、 機 械

(Mechanical)、磁性(Magnetic)、生物(化學)(Bio(chemical))。以生物感

測器為例,其作用原理之說明如後所述。各種生物感測器與生物檢測系統

是以 生 體 機 能性材 料 (Bio-functional material) 配 合 電化學裝置 (Electro-

chemical device)組合而成的檢測系統,其主要的原理與構成是以在生物機

能性膜上進行生物催化反應,生成的化學物質、光、熱、聲波等信號,分別

以電極或半導體、熱變電阻器、光子計數器、聲波檢測器等,使其轉變為電

氣信號再以電子裝置進行檢測與紀錄,並連線設計成為自動化檢測系統,

其基本組成如圖七所示。雖然生物感測器具有廣泛的應用範圍,但商品化

成功的案例不多,主要問題在於生物機能性材料合成及信號轉換系統等兩

方面進行。

生物機能性材料方面 :

首先必須克服生物性材料的脆弱性與不安定性,在維持其暨有的特

異選擇性的同時,又能改善其安定性與靈敏度,下面說明本計畫第一年

已執行之具體研究項目:

(1)利用蛋白質工 程 技術, 以 位置導向變異法 (site-directed

17

Page 1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mutagenesis)進行胺基酸置換,增進對蛋白質安定性機制的了解,以促

成更安定蛋白質之生產。

18

Page 2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圖七、生物感測器組成示意圖

生物機能材料合成:可由下面方法著手。

19

被固定化的生物活性物質

(酵素、抗體、抗原、胞器、微生物、組織)

信號轉換器:各式電極、 壓電晶體、

光學裝置、 熱變電阻器、 FET、 ISFE等

固定化生物活性物質的擔體

放大器及信號處理系統

Sensing layer專一性的生化反應信號

可以量測及判斷的反應信號

待測物的資料輸出(包括:種類、濃度等)

發生專一性反應

樣品中的干擾物

Page 2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2) 特異生 物膜的遴選, 生 物膜上存有 各種化學受體

(chemoreceptors),對毒物、藥物具有選擇辨別之能力,若能了解其運作

機制,就可作為生物感測器的選擇性識別部位。

(3)開發具有活化性的單源抗體(catalytic monoclonal antibody),單

源抗體分子具有良好識別能力與安定性,若能賦予催化活性,則能成

為生物感測器之絕佳生體機能性材料。

信號轉換系統方面 :

一般常用的信號轉換器材包括各式電極、離子選擇性電場效應電晶

體、光電管、聲波計數器、熱變電阻器、壓電裝置及光纖等。

(1)電化學生物感測器技術(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例如酵素電極生物感測器,以電流方式測定溶液中葡萄糖濃度

加快反應時間是本項技術的重要挑戰。

(2)半導體離子感測器:

應用不同的離子感應膜可以感應出不同的離子,如Na+、K+、Ca2+

等;超小型、多功能化及應答快速,是本項技術的研發重點。

(3)光纖生物感測器(Fiber-optic biosensor):

應用固定化一層適當的指示劑材料(如生物螢光物質、化學螢光物

質或染料),當測定溶液內發生生化反應時,指示劑材料即發生

20

Page 2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光學訊號,量測其變化即可測定出反應的種類。光纖感測器所需

技術包括:橢圓鏡技術、內部反射技術、漸逝波技術、光散射與折射

指數量測、表面薄膜共振技術及螢光偏極化技術。

(4)壓電晶體生物感測器:

在壓電晶體電極面上固定化一層生物分子辨識薄膜,即可用來

偵測相對應的化合物,如抗體抗原、酵素基質、激素 受體等,另

外,人工鼻亦是利用多陣列壓電晶體感測器所開發出的感測器;對於

結合特性生物辨認分子的壓電晶體感測器亦是未來努力目標之一。

生物晶片應用方面:

生物晶片是泛指採用半導體策略於生物性分析所產生的微小化裝

置,也就是將傳統大型的分析、檢驗等器具,予以微小化、積體化以及

平行多工化。生物晶片通常以矽晶片、玻璃或高分子為基質,以微小化

技術整合生物有機分子(如核酸或蛋白質)為生化探針,用來檢測或分析

生物性分子。生物晶片的體積小、反應快速並且能夠平行分析大量生物

資訊,因此適用於生化處理、分析、檢驗、新藥開發及環境監測等用途上。

微感測器在建築物室內的應用方面,其中包含甲醛、揮發性有機化

合物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等的監控及智慧型的微

型氣象站的應用等等。在現代室內建材與家具中會釋出甲醛與 VOCs,

21

Page 2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其來源多半來自建材的生產、裝修以及清理過程所使用的有機溶劑、黏

著劑、填縫劑以及清潔劑等,該揮發有機物於室內空間中慢慢逸散出來,

直接影響室內人員的健康,很容易造成人體病變與環境荷爾蒙錯亂,

Wu, Li, Lee, Chiang 與 Su 等人曾發表我國辦公室建築室內甲醛風險

評估(Indoor Air, 13:1-5, 2003, 如圖八所示)之調查,顯示國人遭

遇甲醛致癌風險值高出可接受範圍約 100倍,因此微感測器在建築物

室內的應用方面有其必要性的存在。表四為作業場所幾種常見 VOC 的

建議曝露值,我們將在本年度計畫中,將相關數值的生物毒性反應值

測出。以確定國人受室內 VOC 物質威脅的風險。

表四.國內作業場所 VOCs曝露建議值

八小時日時量平

均容許濃度

TWA

短時間時量平均

容許濃度

STEL

最高容許

濃度

CEILING

生物指標

BEIs

二氧化碳 10ppm(皮膚) 15ppm(皮膚) - -

二氧化硫 2ppm 4ppm - -

甲苯 100ppm(皮膚) 125ppm(皮膚) - 血液中甲苯

0.05mg/L尿中

鄰甲酚

0.5mg/L(B)尿

中每克肌酸酐含

馬尿酸

1.6g(B、Ns)

甲醛 - - 1 ppm(瘤 -

22

Page 2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Indoor Air ,13:1-5, 2003

圖八、我國辦公室建築室內甲醛風險評估結果

從上述中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其整個機制正是各領域的結合,且

其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也因其應用範圍十分廣泛,近年來深受國內外產

官學研各界的重視,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又於 93 年度起所推動『屏東

生物科技技術園區』已陸續開始動工興建,未來最高容納廠商數預定為

一百二十家,預估十年後園區年度產值至少可達一百八十億元,為南

臺灣創造八千名就業機會。因此,不管是從教學、訓練或是研究的角度

來看,投入本前瞻性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都有其絕對的必要性。當然,

本計劃的終極目的在於希望能將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技術提升,

在搭配相關的課程情況下每年能為國內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技術

23

Page 2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等尖端產業培養出數百名以上的優秀專業人才,而能提昇國內高科技

的全球競爭力。

回顧本校校史,本校自創校以來,於農業教學研究方面,有著長

久的歷史,其中於農業生物技術方面之研究發展更廣受各方肯定;另外,

本校自民國八十年設立工學院,現已有機械工程系、水土保持系、環境

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車輛工程系及生物系統工程系、材工程研究所及

生物機電研究所等八個系所,並分別於材料科技、機電整合、光電、感測

生物系統技術及環境科學等方面,積極進行教學與研究,並陸續建立

多項研究設備與成果。因此,若能結合各系所資源,一方面利用現有資

源分享的工程分析軟體及相關硬體設備,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進行進行

模擬研究分析,另一方面則須突破現有實驗設備之限制,進行實物的

感測、檢測與驗證。因此,一些較先進及精密的主體微機電元件設計與

製造及生物感測設備及相關環境測試與檢測配備,則為本計劃不可或

缺之設備。

本年度計畫擬結合本校工學院環工系所系所之專業人員組合一團

隊,並配合學校中程發展計劃之機電整合規劃,針對微機電元件之材

料、機械與環境環境分析作整合性之研究。同時,並藉由整體整合之微

機電元件技術基礎,可再進一步地跨入奈米科技及更微細之生物醫學

領域而為本世紀之人類打開更微妙的分子世界的大門,引領科學進入

24

Page 2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另一個奇特的微觀邊緣領域。由於貴部第一年經費之挹注,目前研究順

利進行,很快地即將邁入第二年的室內空氣及飲水方面的監測應用。希

望能順利獲得相關經費協助,以利相關設備及教學研究的採買及改善

工作進行。

25

Page 2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肆、計畫目標:

本計畫結合全校與微機電元件製造、量測技術與應用相關教學與研

究的各所系科和教師在材料工程研究所成立「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

技術」共通實驗室,此實驗室之投入與產出於各方面之應用如圖九所示

圖九、微機電元件共通實驗室投入之相關系所與技術

在第一年計畫中已由車輛工程系將提供系統技術及評估微機電元

件於汽車上使用之特性、材料工程研究所將提供微機電元件製程技術

及材料選用、機械工程系將提供微製程技術。未來一年中,環境科學與

工程系相關研究人員將評估微機電元件於室內空氣環境上使用之特性

及監控等之精確與精密度評估。當然,第一年的相關研究人員將提供

26

Page 2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sensor 製造等支援。

最終目標是成立 ”微感測器製造及測試中心”及“室內空氣微量

污染物檢測中心” 並通過國家認證。現階段,此實驗室之產出可提供

材料工程研究所、車輛工程系、生物系統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環境科學

與工程系、獸醫學系、食品科學系、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及本校各所系中

心與微機電元件設計、製造、量測技術與應用相關之課程教學與研究使

用。另外本實驗室亦可提供產官學研合作計畫及學術科專研究使用,

目前本校已獲取國科會部分計畫在此方面的投入;此外本實驗室亦可

提供短期訓練課程與推廣教育之使用。

為能建立本校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技術整合性特色之教學與研

究實驗室。本計畫第一年以由本校工學院院長戴昌賢教授親自主持,

材料工程研究所陳文照所長執行行政推動及督導工作,在車輛工程系

陳立文主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薩支高主任、獸醫學系廖明輝教授、機

械工程系吳德和教授、食品科學系劉展冏副教授、木材科學與設計系林

芳銘副教授、生物系統工程系蔡循恆助理教授及相關教師共同參與執

行。第二年計畫中仍由院長戴昌賢教授親自主持,由本校環工系的所

有教授群投入相關研究與課程改善計畫。

本計畫的目標在教學課程方面將進行規劃「微機電元件學程」,於

基本學理知識傳授外,同時強調相關實習課程以達成培養具有實作能

27

Page 2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力的學生。在教學設施方面則以新建立的「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特色

實驗室」及「住家環境安全評估實驗室」為基礎,並整合半導體製程設

備教學提昇計畫實驗室(機械系 2001~2003 教育部補助)及奈米製

程研發中心計畫實驗室(機械系 2004 教育部補助)之資源,並配合

去年新建立的「精密機械加工區」、「材料試驗室」、「微流體生醫晶片實

驗室」、「薄膜實驗室」、「半導體實驗室」及原有的「分子病毒學暨生物

技術實驗室」、「食品分析檢驗實驗室」、「室內人因環境實驗室」、「計算

流力及風洞實驗室」、「微感測器分析實驗室」及、「環境科技研究中心」

以形成完整而具有特色的微機電元件設計、開發與製造的人才訓練中心

而在研究方面,本計畫的目標在架構一個完整的微機電元件研究

團隊,涵蓋設計、模擬、製造、測試、檢驗及封裝等非常完整的研究團隊,

並藉由此一計畫整合校內的資源,將現有的各實驗室之主要儀器設備

充分的運用,再加上此計畫所能提供的資源,架構一個以「微機電元

件設計與製造特色實驗室」為中心並可互相支援的特色研究中心(如

圖十所示),並達到跨院合作目的,讓各教師之研究能量能更加的提

升。

28

Page 3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特色實

驗室暨住家環境安全檢測中心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半導體製程設備教學實驗室及奈米製程研發中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薄膜實驗室、半導體實驗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微流體生醫晶片實驗室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分子病毒學生物技術實驗

室、生物檢測實驗室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科技研究中心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木質建材性能實驗室

國立成功大學永續健康建築實驗室

(策略聯盟成開放實驗室)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計算流力及風洞實驗室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微感測器分析實驗室

圖十、參與本計畫之研究中心與實驗室合作架構圖

29

Page 3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另外,以往學生通常均只熟悉本科系之專業,對於其他領域之專

業知識大都沒有深入或是接觸不多。因此,為因應產品整體發展及整

合效果之需求,產業界對於跨領域之微機電元件整合人才之需求已是

時勢所趨不可避免。本計畫之執行除了培養微機電元件的設計、製造與

應用開發的人才外,同時也加強學生在材料分析、微精密加工、半導體

製程、生物科技及環境監控上的應用知能與技能,培育學生成為專業

之設計及分析之人才。因此有關微機電元件製程儀器及生物科技檢測

之訓練、實作,甚至成為可立即上線的技術專才,都是本計畫教學訓

練所考慮之重點,且是迫切需要加強及改進之處。為即將開始運作的

『屏東生物科技技術園區』添加優秀的人才。

總而言之,在所規劃的『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共通實驗室』符合

本校有關研究基礎與發展方向宏觀下,將以此特色實驗室為基礎,陸

續成立 ”微感測器製造及測試中心”及“室內空氣微量污染物檢測中

心” 並通過國家認證,在培訓優秀人才及提升教師之研究能量下,並

持續推動求新求突破之科技教學與研究計畫,提出最具前瞻性之重點

特色項目。

30

Page 3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伍、發展重點特色項目:

承上所言,為因應技職教育多元化及精緻化的目標,本計畫所提

的重點特色即是以培養微機電元件設計、製造、檢測與應用極需的微機

電製程的人才為主。

擬進行的重點特色項目有:

第一年(已完成)

1. 規劃「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技術學程」,以因應現代產業發展的

趨勢;

2. 建立「微機電元件設計」、「微機電元件製造」與「微機電元件應用」

實作教學環境,落實微機電元件所需人才實際操作訓練的實習課

程,以提升教學品質;

3. 強化「半導體製程技術」、「超精密機械加工製程」、「精密量測技術」

及「生物系統檢測與感測技術」等與微機電元件相關之製程與技術。

4. 增強學生在材料領域上有關材料特性、微機電、奈米科技、材料設計

等方面之能力。

31

Page 3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第二年到第三年

1. 建築物室內環境有害氣体的監測分析(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

醛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等的

監測分析)

2. 水與廢水的偵測分析與毒物含量的管制分析

3. 智慧型微型氣象站在建築室內環境之應用

4. 污染物含量的監測分析

5. 危險化學品的監測

6. 增強學生環境奈米、環境毒理等方面能力

7. 公共工程施工現場環境品質監測

8. 民生污水下水道水質品質長期監測

9. 農作物毒化來源分析應用

10. 微晶片在交要道空氣品質長期監測

希望能在整個工學院及相關系所的整合之下,發展出真正的特色研究,並

朝學校中程規劃目標前進,而能成為同列於美、德、日等先進國家之科技領

先群。

32

Page 3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33

Page 3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陸、現有軟硬體設施概況:

本校工學院除了現有傳統機械工廠之設備,例如:油壓帶鋸機、多功

能熱處理爐、回火爐、鑽頭銑刀磨床、車刀研磨機、鑽床、車床、靈敏鑽床、

高週波爐、精密鑄造設備、陶模鑄造設備、高溫加熱爐、氣體銲接設施、

電弧銲接設施等,能幫助學生一些基本的製程訓練之外,並已逐年由

學校補助成立或是獲教育部補助成立一些較先進之實驗室(半導體製

程設備教學提昇計畫實驗室(機械系 2001~2003),奈米製程研發

中心計畫實驗室(機械系 2004))及由國科會補助之相關實驗設備,

可輔助本計劃之執行,例如:

34

Page 3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一.無塵室及黃光室,其擁有下列相關設備與儀器:

(1). 光阻塗佈機(Spinner)

(2). 光罩對準機(Mask Aligner)

(3). 光阻烘箱(Oven)

(4). 熱墊板(hot plate)

(5). 濕式蝕刻工作台(wet etching Bench)

(6). 超音波洗淨機(ultrasonic)

(7). 表面粗度儀(Tencor Alpha Step)

(8). 濺鍍機(Sputter)

(9). 顯微鏡(Microscope)

(10).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35

Page 3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二.微流體生醫晶片實驗室

(1). 螢光顯微鏡

(2). 高溫爐及真空高溫爐

(3). 影像擷取系統之高階CCD

(4). 數位積分數據處理系統

(5). 影像擷取系統之 APD and PMT (Photo Multiplier Tube)

(6). CFD-RC、Fluent軟體

(7). 高壓電源供應器 (3000V)

(8). 吸排兩用幫浦

(9). 防震光學桌

(10). 濺鍍機

36

Page 3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三.精密量測實驗室,其擁有下列相關設備與儀器:

(1). 真圓度機

(2). 雷射掃描測微器

(3). 精密水平儀

(4). 光學顯微鏡

(5). 拉力計

(6). 物性分析儀

(7). 近紅外光分析儀

(8). 恆溫槽

四.精密加工實驗室,其擁有下列相關設備與儀器:

(1). 150 W 脈衝式Nd:YAG雷射加工機

37

Page 3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2). 高精度三軸工作平臺

(3). 高精度切割裝置

(4). 高精度光纖導光焊接裝置

(5). 光學定位系統

(6). 冷卻系統

(7). 抽氣設備

(8). PC-Base CNC伺服控制系統

(9). 高速車床

五.應用電子實驗室,其擁有下列相關設備與儀器:

(1). 工業電子實習主機

(2). 示波器

38

Page 4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3). 數位 IC感測器

(4). 類比 IC感測器

(5). 感測元件系統

(6). 數位邏輯電路主機

(7). 數位邏輯電路模板

(8). 微電腦感測控制器

(9). 單晶片

(10).訊號產生器

(11).HP數位示波器

六.生物檢測實驗室,其擁有下列相關設備與儀器:

(1). 數位式應變規放大器

39

Page 4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2). 超音波探傷機

(3). 差動放大器

(4). 酸鹼度分析儀

(5). 導電度分析儀

(6). 濃氧值分析儀

(7). 溫濕度感測器

(8). 紅外線測溫像分析儀

(9). 光度感測器

(10).色差儀

(11).葉綠素光合作用量子感測器

(12).紅外線感測器

(13).能量感測器

40

Page 4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14).紫外線A帶/B帶感測器

(15).投射光/反射光感測器

七.電腦輔助工程分析實驗室,其擁有下列相關軟硬體:

(1). 主機電腦

(2). 繪圖工作站及 GIGA網路

(3). ABAQUS

(4). STAR-CD

(5). FIELD VIEW

(6). ICEM CFD

(7). MSC/PATRAN + NASTRAN

(8). MOLDFLOW(MPI)及 UG

(9). COSMOS

(10). VISUAL NASTRAN 4D

(11).機構運動模擬系統(Rail)

41

Page 4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12).數值模擬工作站

(13). MATFOR、MATLAB

八. 分子病毒學暨生物技術實驗室,其擁有下列相關設備與儀器:

(1). 生物晶片系統

(2). PCR反應擴增機

(3). 離心機

(4). 核酸雜交設備

(5). 核酸及蛋白質電泳設備

(6). 精密 PH測定儀

(7). 高解析度CCD核酸照相設備

(8). 精密微量分注器

42

Page 4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9). 低溫迴轉式細菌及酵母菌振盪培養箱

(10). 蛋白質轉印套組

(11). 高溫高壓滅菌斧

(12). UV-crosslinker

九. 屏東科技大學儀器中心,可提供下列相關設備與儀器:

(1). 多功能螢光/可視光/冷光分析儀

(2). 快速核酸合成系統

(3). 同步定量序列偵測系統

(4). 高效能液相層析儀

(5). 流式細胞儀

(6). 自動化微光機電系統

(7). 多功能蛋白質及核酸影像分析系統

43

Page 4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8). UV全波長酵素免疫分析儀

(9). 電磁式高頻振動測試機

(10). 基因顯微注射系統

(11).軸流式風洞系統

(12).核酸自動純化系統

十.環工系現有設備與儀器

(1)Purge-trap GC

(2)HPLC

(3)Dichot-UAS,PS-1 採樣器

(4)氣泡式呼吸儀

(5)毛細管電泳

(6)迴氣式焚化爐

(7)高溫熔鹽爐

44

Page 4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8)UV-visible

(9)CO2 培養箱

(10)倒立式顯微鏡

(11)煙道等速採樣器

(12)ORSAT

(13)GC/FID

(14)pH-meter

(15)六位數Balance

(16)Agilent GC

(17)總有機碳分析儀

(18)熱卡計

(19)離子層析儀

(20)汞分析儀

(21)元素分析儀

45

Page 4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22)紅外線光譜儀

(23)原子吸收光譜儀

(24)比表面積儀

上述設備均可輔助本計畫之推展,但是誠如一開始所言,該設備

不能完全滿足本計畫之需求,而可作為擬發展重點之微機電元件之設

計與製造技術之先期基礎訓練與模擬所用。若要達成本計畫的實務目標,

則需添購一系列更精密的製程、生產和量測及測試系統設備。因此,

「工學院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技術教學暨研究特色實驗室」即是以

培養具上述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與實務應用之人才為主。換句話說,

計畫本身最重要的精神在於: 加強本院在這些方面之教學,讓學生藉由

46

Page 4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教學及實習來熟悉這些設備原理、操作程序與及控制模式,進而培養產

業未來發展所需之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生物感測晶片系統檢測

與製程分析技術,環境感測器系統之製作及量測分析以及相關的生物

科技與醫學技術,並整合工學院之所有資源,使各系所能發揮最大之

教學成果,讓學生能學習到產業界最迫切需要之專業設備及操控與製

程技術。因此,為達成此教學目標,現有之軟硬體設備必須加以整合及

添加或更新。

上述設備均可輔助本計畫之推展,但是誠如一開始所言,該設備

不能完全滿足本計畫之需求,而可作為擬發展重點之微機電元件之設

計與製造技術之先期基礎訓練與模擬所用。若要達成本計畫的實務目標,

47

Page 4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則需添購一系列更精密的製程、生產和量測及測試系統設備。因此,

「工學院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技術教學暨研究特色實驗室」即是以

培養具上述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與實務應用之人才為主。換句話說,

計畫本身最重要的精神在於: 加強本院在這些方面之教學,讓學生藉由

教學及實習來熟悉這些設備原理、操作程序與及控制模式,進而培養產

業未來發展所需之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生物感測晶片系統檢測

與製程分析技術,環境感測器系統之製作及量測分析以及相關的生物

科技與醫學技術,並整合工學院之所有資源,使各系所能發揮最大之

教學成果,讓學生能學習到產業界最迫切需要之專業設備及操控與製

程技術。因此,為達成此教學目標,現有之軟硬體設備必須加以整合及

48

Page 5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添加或更新。

49

Page 5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柒、具體內容及配合措施:

本計畫的執行涵蓋硬體設施的規劃、課程規劃、使用規劃和管理規劃

先以配合工學院現有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材

料工程研究所、生物機電所、生物系統工程系和四技、二技和碩士班學

生相關實習課程所需設備的改進著手,進一步結合「微機電件設計與製

造技術實驗室」的規劃和實作環境的建立。同時擬定相關的使用和管理

辦法。

1. 硬體設施方面:

配合環工系現有的設備與「無塵及黃光室」、「微流體生醫晶實

驗室」、「奈米材料實驗室」、「高分子材料實驗室」、「精密機械加工

50

Page 5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區」、「薄膜實驗室」、「半導體實驗室」、「電腦輔助工程分析實驗

室」、「應用電子實驗室」、「生物檢測實驗室」、「環境科技研究中心」

「分子病毒學暨生物技術實驗室」、「食品分析檢驗實驗室」、 「精

密量測實驗室」、「計算流力及風洞實驗室」、「微奈米感測器實驗室」

「微感測器分析實驗室」及「材料實驗室」等相關輔助實驗室,成立

一「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技術實驗室」,並針對目前市場之強項

需求導向進行一系列之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與製造技術,並可與另

一相輔實驗室相結合應運用,最終目標是成立一「微感測器製造及

測試中心」及「室內空氣微量污染物檢測中心」並通過國家認證。

2. 課程規劃方面:

51

Page 5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將以現有的四技、二技和碩士班課目(如表四、表五、表六、表

七、表八)為架構的基礎,結合相關老師在這些學程開發新課目,

逐漸達成完整的課程需求。

3. 使用規劃方面:

使用時段分為三類,以工學院各系所相關實習課程教學之需為

最優先;其次開放某些時段供碩士研究生做實驗及大學部學生專

題實作之應用;最後以支援本校老師研究時所需零件、設備之製作

和微機電元件工程技術服務中心對外服務時使用。此外,亦計劃成

立一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技術研究小組,由參與研究的相關系

所推派代表組成,定期舉辦研究進度討論組,對於新增研究設備

52

Page 5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則由申購系所負責保管,若其他研究人員需要使用,皆可徵得保

管單位同意後,進行教學研究使用。總之,其最終目的,在於能將

機具設備的能量充分發揮,避免閒置浪費發生。

4. 管理規劃方面:

貴重的精密設備取得的同時,必須有負責老師、研究生和系上

職員共同接受訓練,成為一組「種子操作維護人員」。這些人員負責

編寫操作、保養手冊並進一步培訓一般操作人員(如研究生),待

認可通過後,方允許其獨自操作。至於上實習課時,必需有「種子

操作維護人員」在場協助教學,以保障人員的安全和機器設備的使

用壽命。同時,設備的保養與維護依使用者付費的觀念,籌措維護

53

Page 5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基金,因此,將會列入實驗室的管理使用辦法中,以期真正維持

該實驗室之實際存活率。其它相關之本特色實驗室之使用維護與管

理辦法請參閱附錄一之說明。

表四、四技現有課程(計畫第一年)

課 目 名 稱 學分數

修課年級

備 註

機械工程實習(一):工廠實習

1 四技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機械製造 3 四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應用電子學 3 四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Visual C++程式語言 2 四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數位信號處理 3 四技三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機電系統控制 3 四技三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自動控制 3 四技三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54

Page 5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數值控制工具機 2 四技三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數值控制工具機實習 1 四技三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微機電概論 3 四技三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機電整合 3 四技三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實驗室晶片導論 3 四技四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微機電製程技術 3 四技四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工程光學 3 四技四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光纖通訊概論 3 四技四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熱處理與表面處理 3 四技四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電腦整合製造 3 四技四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電腦輔助工程與應用 3 四技四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微流體與微熱傳 3 四技四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55

Page 5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表五、二技現有課程(計畫第一年)

課 目 名 稱 學分數

修課年級

備 註

自動控制 3 二技一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機械設計原理 3 二技一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熱傳學 3 二技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Visual C++程式語言 3 二技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電腦輔助設計 3 二技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微機電概論 3 二技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實驗室晶片導論 3 二技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機電整合 3 二技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工程光學 3 二技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微機電製程技術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56

Page 5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光纖通訊概論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工程量測原理與應用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光學量測技術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有限元素法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電腦輔助工程與應用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材料加工技術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微流體與微熱傳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數位信號處理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影像處理 3 二技二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0

表六、碩士班現有課程(計畫第一年)

課 目 名 稱 學分數

修課年級

備 註

薄膜製程與應用 3 碩士一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57

Page 5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材料加工技術 3 碩士一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微機電系統 3 碩士一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材料機械性質 3 碩士一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微感測器原理 3 碩士一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高分子材料 3 碩士一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微感測器製程技術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雷射光電與加工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非破壞性檢驗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機電系統控制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智慧控制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數位信號處理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高等熱傳學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58

Page 6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電腦輔助工程與應用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有限元素法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影像處理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微流體系統分析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生物晶片 3 碩士一下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電子顯微鏡學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彈性力學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相變化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人機界面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製造熱流分析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材料分析與檢測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製造系統分析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59

Page 6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模糊控制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實驗室晶片特論 3 碩士二上 預計修課總人數 20

表七: 生物感測器系統及微感測器系統課程安排(計畫第一年)

科 目 名 稱 學分數 修 課 年 級備 註

生物學 3 一 必修

微生物學 3 一 必修

普通化學 3 一 必修

普通化學實驗 1 一 必修

工廠作業 1 二 必修

工廠作業實習 1 二 必修

生物技術概論 2 二 必修

環境科學概論 2 二 必修

遺傳學 3 二 選修

生物生產環境工程 3 二 選修

自動控制概論 3 三 必修

生物系統工程 3 三 必修

生物物性分析 3 三 選修

生物物理化學 3 三 選修

生物系統模式 3 三 選修

微機電工程 3 三 選修

60

Page 6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微機電工程實習 1 三 選修

生物技術工程 3 三 選修

生物生產機械 3 三 選修

生物系統傳輸現象 3 三 選修

可程式控制原理與應用 2 三 選修

生物儀器與量測 3 四 選修

生物儀器與量測實習 1 四 選修

試驗設計與方法 3 四 選修

熱傳工程 3 四 選修

生物生產自動化工程 3 四 選修

環境安全管理 3 四 選修

非破壞檢測 3 四 選修

微感測器元件 3 四 選修

微感測器元件製作實習 1 四 選修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 3 四 選修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實習 1 四 選修

表八、環境工程與科學系課目表(計畫第二年)

科目名稱 學分數 修課年級 備註

生物學2

一 必修

環境微生物學3

一 必修

環境微生物學實驗1

一 必修

61

Page 6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給水工程3

二 必修

儀器分析2

二 必修

儀器分析實驗1

二 必修

水質分析與實習2

二 選修

環工單元操作3

三 必修

污水工程3

三 必修

空氣污染學3

三 必修

給水工程設計3

三 選修

環境污染調查與監測3

三 選修

水文學3

三 選修

污水工程設計3

三 選修

焚化系統設計3

四 選修

空氣污染控制與設計3

四 選修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3

四 選修

水污染防治3

四 選修

科目名稱 學分數 修課年級 備註

生物處理程序3

碩士一上 選修

62

Page 6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燃燒與焚化理論3

碩士一上 選修

空氣毒物學3

碩士一上 選修

空氣污染物採樣分析3

碩士一上 選修

物化處理程序3

碩士一上 選修

工業廢水處理3

碩士一下 選修

地下水污染整治3

碩士一下 選修

應用環境微生物學3

碩士一下 選修

大氣物理化學3

碩士一下 選修

空氣毒物學3

碩士一下 選修

氣膠學3

碩士一下 選修

63

Page 6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捌、充實軟硬體設施︰

本計畫第一年已添購設備

電子槍蒸鍍機、電腦設計輔助教學教室設備、化學抽氣櫃、

熱分析儀、多通道電位器、去離子水機、光學桌、SEM試片鍍金機、

Laser 系統、原子力顯微鏡

(1) 離子層析儀 Ion Chromatography

針對先進微機電封裝技術以及在生醫檢測工程的應用,急需一

套可作離子濃度精密分析的設備,以確定樣品經過重要製程或已製

作完成後之離子濃度。離子層析儀是一非常可信賴的儀器,離子層析

法乃是使待測溶液通過充填樹脂之分離管,離子與樹脂產生交換作

用而吸附於樹脂交換基之上,此時加入流洗液沖提,使其脫離交換

基,再度變成自由離子,再不斷重複此一吸附-沖提循環作用,可

分析樣品中極微量之陰陽離子濃度,陰離子部份主要是分析鹵素離

子(氟離子、氯離子及溴離子),酸根(硝酸根離子、磷酸根離子及

硫酸根離子),陽離子方面則以分析鋰、鈉、銨、鉀、鎂及鈣等金屬離

子,其偵測極限可達幾十 ppb (視偵測之離子而定)。其應用領域包含

飲用水、電鍍液、半導體、封裝、印刷電路板、環境、有機及無機溶液等

(2)恆溫恆濕電訊量測系統

恆溫恆濕電訊量測系統應用於微感測器元件之測試,其主要功

64

Page 6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能為能夠維持在一恆溫恆濕的控制環境下以利檢測時的定性條件。

(3)光譜分析儀

光譜分析儀可應用在一般玻璃、LCD玻璃、塑膠、膠片、金屬、晶

圓等之鍍膜厚度量測,一般玻璃、LCD玻璃、塑膠、膠片、紙類、液體

物等之顏色之檢驗及化學、醫藥及食品工業等之濃度測試檢驗。其原

理為利用白光光譜波長干涉如圖十四所示,經由軟體運算得到檢驗

之結果,亦可在判定飲料中酒精及糖之含量及食物中水份之含量,

是此特色實驗室中不可缺的量測儀器之一。

圖十四、光譜分析儀基本原理

(4)共軛聚焦螢光顯微鏡 Confocal Microscope

共軛聚焦螢光顯微鏡主要用途為可拍取三維的螢光影像,對於

生物研究中為常常需要使用此儀器來表示三維的影像,因此此儀器

對於檢測上有極大的幫助。其原理(如圖十五所示)主要是利用可見光

雷射、紫外光雷射及多光子紅外光雷射激發細胞表面螢光,以觀察細

胞之蛋白質分布,並觀測、模擬細胞切片之 3D結構

65

Page 6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圖十五、共軛聚焦螢光顯微鏡系統

(5) 黏度儀

高分子之黏度與操作溫度,時間等參數有密切之關係,藉由黏

度儀可精準量測黏度的變化,有利於掌控高分子之流動及硬化等特

性,據以做為材料選擇及製程條件設定之重要依據。

(6) 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或 ICP-MS

環境氣體分析方法包括殘留物分離、濃縮、淨化、定性與定量等步驟;

而色層分析法是最常使用之分析方法。通常氣相色層分析法(GC)應用

於揮發性成分分析,氣相層析法是以氣體做流動相的層析方法,攜帶

成分通過層析柱進行分離,然後進入質譜儀將試樣分子在電場和磁場

綜合作用下按照質荷比大小分離並記錄。氣相層析質譜儀可對室內環境

中之揮發性有機物(VOCs)進行有效之定性與定量分析。

66

Page 6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玖、實施進度與分工:

本計劃第二年之初步建立時程為九十五學年度起至九十六

年十月辦理發表會展示成果。其預計執行進度如以下列之甘梯圖

(Gantt Chart)所示:

工作項目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傋註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建立管理項目規劃

排定課程與使用程序

先期研究與種子技術人員培訓子項教學與研究執行

子項教學與研究擴展規劃成果分析與檢討

成果展示 *

預定進度累計百分比 10 20 25 40 45 50 60 75 80 90 95 100

67

Page 6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拾、經費需求及來源:

整體「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經費需求為三年,第一年已完成,第二

的採購主要為量測與測試空氣中污染物用貴重儀器為主,其分年列述如下:

第二年: 單位:新臺幣元

項次 產品名稱經費需求(元) 經費來源

備註單價 數量 合計 教育部補助 學校配合款

1 攜帶型塗矽不銹鋼空氣採樣桶

90,000 2 180,000 162,000 18,000

2 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前濃縮裝置

1,100,000 1 1,100,000 990,000 110,000

3 個人多階粒徑分布採樣器及幫浦

130,000 1 130,000 117,000 13,000

4 環境採樣器 60,000 3 180,000 162,000 18,000

5 超細氣膠監測儀 1,200,000 1 1,200,000 1,080,000 120,000

6 手提式 VOC 氣體偵測器

170,000 1 170,000 153,000 17,000

7 低溫冷凍櫃(-86 oC)

250,000 1 250,000 225,000 25,000

8 室內空氣污染微量偵測器

390,000 1 390,000 351,000 39,000

9 光化學反應器 360,000 1 360,000 324,000 36,000

合 計 3,960,000 3,564,000 396,000

第二 年度資 本門經費合 計 為 3,960,000 元 ,需教育部 補 助 之 經費為3,600,000 元,學校配合款為 396,000。

採購設備對達成計畫目標之必要性1、室內空氣污染物採樣與濃縮裝置第一項、攜帶型塗矽不銹鋼空氣採樣桶

功能:可用於採取室內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VOC)樣品與計畫相關性:

68

Page 7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1) 可用於室內環境品質監控時之採樣,且適合室內空氣微量污染物之採樣(2) 可用於室內空氣污染物採樣之教學。可做為利用微機電製程技術製作 sensor(例如利用濺鍍技術製作酒精 sensor)

須採樣時之用。

2、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前濃縮裝置

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前濃縮裝置 (Entech Instruments, Inc) Model: 7100A VOCs in Air特點 7100A 連接GC 或 GC/MS 完全自動化 VOCs 分析 三段式捕捉設計,排除H2O 及 CO2 等之干擾 濃縮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分析濃度達 ppb 與 sub-ppb

VP-Pulse功能,讓高濃度污染物抽出離開不可清洗的“Dead Volume” 具空氣熱脫附吸附採樣管自動脫附功能 3 個自動取樣口,1 個標準品取樣口,1 個標準添加取樣口 可以選擇 Canister,MiniCan,Tedlar Bag 與 LVSH(Large Volme Static

Headspace)自動進樣器 管路採 Fused Silica Lined鈍化處理,提高 VOCs回收率並減少殘留問題

友善的視窗操作軟體並採USB介面傳輸規格 空氣中極性/非極性的毒性有機物質分析 捕捉管:

1. 冷凍捕捉:溫度範圍-180℃~230℃,升溫速率:360℃/分2. 冷凍吸附捕捉:溫度範圍-180℃~230℃,升溫範圍:360℃/分3. 冷凍聚焦捕捉:溫度範圍到-190℃,升溫速率:10000℃/分

質量流量暨控制範圍:20 到 2000sccm

樣品量:10 到 2000毫升 壓力感應器:0-50 psi

取樣再現性:+3%應用範圍 空氣中極性/非極性的有機毒性物質分析 C2-C15碳氫化合物 氣味與香料測試

69

Page 7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含硫揮發性有機物分析 BTEX 分析 化學戰劑分析 食品包裝材料安全性分析 適用於 T014、T015 及勞安VOCs 分析

計畫需求:在微機電元件之設計製造過程中,室內空氣中微量有毒物質種類與監測,必需利用精密的前處理濃縮裝置來得到更有效的即時檢測數據。

3、個人多階粒徑分布採樣器及幫浦((Marple Personal Cascade Impactor)

用途:採集室內或工作場所空氣粒狀污染物質,可將懸浮微粒分為0.5,0.9,1.6,3.5,6,10,15,20 μm,令外也可利用粒徑分布瞭解微機電無塵室的粒狀污染物的分布情形,並藉由附著於濾紙(34

mm)上以分層的粒徑,經由萃取與淨化後進行有機或無機化學分析。與計畫相關性:應用於室內環境品質採樣與監測,且適合室內空氣粒狀污染物粒徑分布採樣,可用於室內空氣污染物採樣之教學,做為利用微機電製程技術製作中空氣品質監測以及污染物暴露之評估。

4、環境採樣器(Pers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 , PEMTM)用途:為附有濾紙之單階之慣性衝擊器,此衝擊器可移除大於截取直徑之

粒徑(2.5 或10μm 之氣動直徑),而小於截取直徑之微粒可收集在濾紙上,大於截取粒徑之微粒通常收集於衝擊板上,個人採樣器可提供人在正常活動下的微粒暴露量(PM10 或PM2.5)。而收集於濾紙上的微粒則可用來定量分析,並利用氣相層析儀(GC)分析所含有機物物種,並利用TOC(總有機分析儀)分析氣相總有機碳含量。可了解室內空氣粒狀污染物於2.5 μm以下或10 μ m以下的分布,可對於微機電無塵室內部空氣品質進行偵測。

與計畫相關性:應用於室內環境品質採樣與監測,且適合室內空氣粒狀污染物之採樣。

可用於室內空氣污染物採樣之教學,做為利用微機電製程技術製作中空氣品質監測以及污染物暴露之評估。

70

Page 7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5、超細氣膠監測儀(Ultra-Fine Aerosol Monitors)此儀器用來測定奈米級顆粒,微機電工業為一精密的高附加價值工業,對生產環境要求十分嚴謹,隨著晶片結構日益精細,超潔淨技術的發展已成為支持微機電工業持續成長的重要領域之一,其中(微污染) (Micro-contamination)的監測與控制更是掌握生產品質及提昇產品良率的重要課題,微粒的產生將造成晶片上產生缺陷及良率降低,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在大氣環境中,顆粒小於 1 為微米,容易進入呼吸系統,影響人體健康。此儀器可以測定顆粒分佈及顆粒大小,以了解大氣環境是否對健康造成影響。許多氣懸微粒之毒害劑量和其肺部之沉降區域有關,如果知道這些粒子之粒徑分佈,則可預估其在肺部之沉積量,因此有必要了解在各種粒徑分布下之粒子質量濃度,其方法有 (1)對氣懸微粒作粒徑分析(2)對收集之樣品作粒徑分析,(3)在收集過程中,即須預估其可能沉降區域,而針對粒徑分布進行微粒採樣.

在環工領域 (1)可用來判讀靜電集塵器之除塵操作效率. (2)可用來評估旋風收集器之效率.

6、手提式VOC氣體偵測器

儀器說明:手提式VOC氣體偵測器,係採用 PID 作為檢測器,其 PID 為光離子化 3-D檢測器(標準 10.6eV),可儲存 15000 個數據,並可通過電腦之 RS-232接口傳輸。

與計畫相關性:就完成第二年計畫之目標而言,此採購之設備對於達成第二年計畫之目標有必要性,其可對於無塵室內之 VOCs空氣之濃度暴露品質進行監控。就完成第三年計畫之目標而言,此採購之設備對於達成第三年計畫之目標有必要性,其對於環境監測技術教學上具有實際現場量測之教學示範之功用,可強化學生之環境監測技術操作練習能力。同時更可對於無塵室內之 VOCs空氣之濃度進行監控後,藉由現場實際之室內之測量數值與 sensor 進行驗證,可對低、中、高不同之無塵室內之 VOCs空氣之濃度進行校正,並做出不同低、中、高之無塵室內 VOCs濃度修正量表。

71

Page 7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7、低溫冷凍櫃(-86 oC)

用途:低溫冰凍樣品之用與計畫相關性: 室內空氣採樣完成後,樣品低溫冷藏避免揮發或經由萃取

後之樣品進行低溫冷凍以待進一步處理與分析。

8、室內空氣污染微量偵測器開發及應用 (Air quality control MOS type sensor)開發利用半導體金屬氧化物晶片對空氣污染偵測,污染臭味氣體包括

裝璜、家具、油漆常見的甲醛、甲苯及菸味等。微機電元件包括示波器、鎖像放大器、超精準度三用電錶及偵測器模組等。所需經費包括數位示波器 、MOS感應顯示器、超精準度三用電錶、MOS 電壓偵測計、鎖像放大器、 偵測器模組。 可藉由組裝晶片設備,使學生於實習課中進行室內空氣感應偵測,例

如甲醛污染的監控,經由自行操作的過程而得到豐富的實作經驗。

9、光化學反應器空氣中污染物質的複雜性,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為光化學反應,因此掌

握相關之光反應極為重要,包括光解作用(photodegradation)或其他光化學作用(photochemical reactions),例如光異構化作用、光氧化作用、光聚合作用等。此儀器可進行氣體的光化學反應,進而分析所產生的中間產物,方能研究室內空氣污染的特性。此儀器於教學配合上,可應用於環境有機化學或環境化學等相關課程之實驗教學。

72

Page 7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第三年:

本計畫預計達成以下項目,包括設立微感測器製造及測試中心、微感測器應用於室內空氣為量污染物之檢測、微感測器應用於土木結構物之監測、微感測器應用於坡地災害之監測與預警系統、微感測器應用於地下水質與地層下陷之監測與預警系統及利用相關研究成果建立災害管理實驗室與無人載具勘災系統,並將研發成果落實於課程,由計畫執行所衍生之產學合作計畫為本計劃執行結果之另一延伸項目。各年度之執行項目與教學課程設計如下表所列。

年度 執行項目 課程規劃 參與系(所)

94 年 1. 完成實驗室建置與儀器設備購置。

2. 完成晶片設計程序與製作,並進行測試。

3. 研發成果發表。

材料所生工系車輛系機械系

95 年 1. 建立室內空氣為量污染物之檢測實驗室,並購置儀器設備。

2.

材料系環工系車輛系

96 年 1. 建立災害管理實驗室,並購置所需設備。

2. 土壤水份壓力感應器製作與應用於坡面穩定及堰塞湖穩定監測與預警系統。

3. 材料裂縫感應器製作與應用於橋樑與房屋結構監測與預警系統。

4. 無人載具勘災系統建置與應用於土石流災害勘災。

5. 颱洪災害監測與警報系統。

洪旱災害學(碩士班)

地震災害學(碩士班)

土砂災害學(碩士班)

防災應變特論(碩士班)

災害管理學(碩士班)

土木系水保系坡防所環工系材料系車輛系機械系

基於 94 年度執行成果,本校已建立之相關應用感應器之製程,95 年將利用 94 年之空氣與水質感應晶片,建立空氣量污染物之檢測實驗室,以對

73

Page 7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環境中微顆粒與有毒氣體之監測分析。

96 年將擴充感應晶片之應用領域,將感應器應用於土木與水土保持防災監測系統,因此,本計畫三年完成後,可建立如圖一之研究團隊,對本校在環境品質與國土資源保育監測可達成整體性之研究團隊,並成為本校工學院之發展特色。

圖一 本校工學院微感應器研發製作與應用於環境監測系統之研究團隊架構

96 年各研究項目之目的與預計達成之成效,如下表。

研究項目 研究目的 預計達成目標 成果量化指標①災害管理實驗室 整合災害應變與

管理介面,並建置各種災害別之資料庫,以提供

˙建立災害通報系統。˙建置屏東縣與台東縣防災資料庫。

˙利用此資料庫系統開授 4門課程。˙至少發表二篇成果於國際期刊。

74

Page 7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災害應變及減災所需。

˙建置屏東縣與台東縣之防災地圖。

②堰塞湖穩定監測 利用本研究所研發之微感應器來監測堰塞湖之穩定性,並建立破壞預警系統。

以台東知本堰塞湖為探討對象,建立該湖之觀測資料,並利用數值模式模擬潰壩之結果。

˙建立堰塞湖之穩定性之監測系統一套。˙至少發表一篇成果於國際期刊。

③坡面穩定監測 利用本研究所研發之微感應器來監測山坡地坡面之穩定性,並建立破壞預警系統。

建立山坡地坡面破壞與降雨強度關係之觀測資料,並利用數值模式分析兩者關係。

˙建立山坡地坡面穩定性之監測系統一套。˙至少發表一篇成果於國際期刊。

④淹水監測與警報系統

利用本研究所研發之微感應器來監測颱洪災害之淹水深度,並建立不同深度之預警系統。

設計一套淹水監測與警示系統,以作為颱洪期間人員避難與交通管制之警示作用。

˙建立淹水監測與警示系統一套。˙至少發表一篇成果於國際期刊。

⑤橋樑與房屋結構裂縫監測

利用本研究所研發之微感應器來監測橋樑與房屋結構裂縫,並建立橋樑破壞預警系統。

設計一套橋樑與房屋結構裂縫監測與預警系統,以作為結構物破壞警示之用。

˙建立橋樑與房屋結構破壞監測系統一套。˙至少發表二篇成果於國際期刊。

⑥無人載具勘災系統

利用無人載具載運攝影機拍攝災害現場,以輔助人員無法抵達之災害地點,以協助勘災與救災。

建立無人載具勘災系統一套,並利用該系統於土石流或崩塌地點之勘災。

˙建立無人載具勘災系統一套。˙至少發表一篇成果於國際期刊。

各項研究所需自行研發之感應器與將來可發展產學合作之項目整理如表三。研究項目 所需感應器 本計畫衍生之產學合作項目

①災害管理實驗室 資料接收與傳輸系統。 配合產業界研發之無線資料傳輸與現地資料儲存設置,

75

Page 7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及本校發展之資料處理與展示軟體,共同建置即時災害管理模式。

②堰塞湖穩定監測 土壤水份壓力感應器土壤變位感應器

配合產業界研發之無線資料傳輸與現地資料儲存設置,及本校發展之資料處理與展示軟體,共同建置即時災害管理模式。

③坡面穩定監測 土壤水份壓力感應器土壤變位感應器

配合產業界研發之無線資料傳輸與現地資料儲存設置,及本校發展之資料處理與展示軟體,共同建置即時災害管理模式。

④淹水監測與警報系統

水位感應器 配合產業界研發之無線資料傳輸與現地資料儲存設置,及本校發展之資料處理與展示軟體,共同建置即時災害管理模式。

⑤橋樑與房屋結構裂縫監測

裂縫變位感應器 本校研發感應器與資料處理系統資料接收與傳輸系統可與產業界合作,建立產學合作計畫。

⑥無人載具勘災系統

定位及影像接收與無線傳輸系統

本校據影像處理與分析系統建置能力,可配合產業界之定位與無人載具之研發,共同建立人無法進入之災害現場之勘災系統。

本計畫預計達成之目標包括下列各項:1. 建立特色實驗室。2. 實驗室研發成果落實於教學。3. 各年度之研究成果可縱向與橫向聯結,形成本校之環境品質與防災監測

之研究團隊,達成跨系際整合之目的。4. 研究成果擴充為產學合作計畫之可行性評估。

76

Page 7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拾壹、研究團隊之實驗室與主要研究成果

近幾年,微機電技術漸漸被應用於生物科技及日常的生活環境上,特

別是生醫微流體系統及微感測器系統的應用方面,而研究團隊之專長在於

微機電元件之理論分析設計、微機電製程技術、高階特殊微機電製程技術、

生物/醫學測試檢驗及微感測器於環境上的應用等,而目前本研究團隊擁有

的技術詳述如下:

1.土壤及廢棄物管理研究室

主持人:薩支高 博士

研究方向:土壤重金屬污染廠址復育、土壤油品污染復育、土壤毒性物質

(PCP)污染復育、廢棄物(廢皮粉屑、重金屬污泥)、資源回收技術.

2. 氣膠研究室

主持人:陳瑞仁老師

研究成果:廢輪胎熱裂解排放多環芳香烃化合物特徵之探討、大氣奈米微

粒上多環芳香烃化合物粒徑分布之探討、大氣微粒多環芳香烃化合物與主

要物種之組成及其細胞毒性探討

3.廢棄物與土壤熱處理研究室

主持人:林傑 博士

研究成果:煉鋼及焚化過程中戴奧辛之生成與排放及污染改善之研究-模擬

77

Page 7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本土化之焚化爐核電弧爐戴奧新生成並研究適當控制技術及防治設備、魚

介類中多氯聯苯及戴奧辛之分佈特性研究.

4.應用膠體暨環境材料研究室

主持人:黃武章、李嘉塗 博士

研究成果:(1)計畫:九個國科會計畫、1 個農委會計畫與 1 個產學合作案

(2)發表期刊:發表了 15篇國內外期刊、12篇 SCI 期刊研討會、論文方向

共有 4篇國際研討會與 40篇國內外研討會文章。

5.環境毒物暨電漿技術研究室

主持人:謝連德 博士

研究成果:以小型陣列是常壓電漿技術結合觸媒轉化器處理機車引擎排放

廢氣。

6.高級氧化及濾膜程序水質研究室

主持人:陳冠中 博士

研究成果:臭氧氧化、超過濾及生物過濾技術控制飲用水中天然有機物質

及消毒副產物之研究。

7.環境健康風險評估與生物偵測實驗室

主持人:趙浩然 博士

研究成果:多溴聯苯醚在母乳中分部與影響因子、環境持久性內分泌干擾

物質有機氯農藥於人體檢體母乳中的分布以及對幼兒發展及內在荷爾蒙的

78

Page 8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影響。

8.綠色科技研究室

主持人:黃國林 博士

研究成果:以高週波電漿濺鍍程序製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極、以電漿

濺鍍法製備燃料電池耐CO 電極、燃料電池廢電極貴金屬回收與燃料電池

二次電極製備。

9.環境統計及風險分析研究室

主持人:陳庭堅 博士

研究成果:屏東縣地下水暨不明廢置廠址地下水水質調查之廠址風險評估、

活性碳及臭氧去除環境荷爾蒙王基苯酚研究、環境荷爾蒙調查研究。

10.環境生態暨生物毒性研究室

主持人:謝季吟 博士

研究成果:屏東平原地下水補助試驗研究、高屏溪河系情勢調查、人工濕地

水質淨化成效評估及水回收再利用之研究。

11.有機質材研發及應用研究室

主持人:邱春惠 博士

研究成果:天然有機質材對甲苯、甲基第三丁基醚及水的吸持探討、行政院

環保署「環保先鋒隊-專生推動環保行動計畫」、施用雞糞堆肥及雞糞對土壤

中亞砷酸型態轉變的影響。

79

Page 8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12.土壤管理與復育研究室

主持人:許正一 博士

研究成果:(1)出席國際會議:3次。

(2)國際會議論文:8篇。

(3)國內研討會:7篇。

13.土壤與地下水復育研究室

主持人:葉桂君 博士

研究成果:(1)計畫:國科會 4 件、建教合作 9 件、產學合作 1 件。

(2)論文發表:SCI 期刊 5篇、EI 期刊 1篇、國內期刊 1篇、國內研

討會論文 7篇。

14.生物處理技術研究室

主持人:郭文健 博士

研究成果:以高溫厭氧發酵進行甲烷資源化利用可行性研究、臭氧蔬果清

洗機的研發。

15.廢棄物與土壤熱處理研究室

主持人:張國慶 博士

研究成果:不明廢棄物場址之探討、液晶顯示器控制晶片貴金屬回收、熔

鹽法處理氣態有機物。

80

Page 8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16.應用微生物研究室

主持人:邱瑞宇 博士

研究成果:以馴化菌群加強礦化五氯酚研究、最佳化自然降解條件下

PAHS、PCBS 及 CPS 分解菌群之解析研究、乾雞糞為基肥施用之永續經營研

究。

17.環境有機污染研究室

主持人:林耀堅 博士

研究成果:高級氧化程序與奈米科技處理環境有機污染。包括五氯酚 、

PAHS、PCBS 及 CPS 分等。

此外尚擁有擁有此微機電元件之理論模擬分析的研究團隊之成員有屏東

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戴昌賢教授、屏東科技大學車輛系陳勇全副教授、蔡健

雄助理教授及屏東科技大學材料工程研究所傅龍明助理教授等。

現有之測試及檢測技術

在微機電元件之測試及檢測技術方面,往往須依微機電元件的使用領

域而有所不同,因此須有相當專業的人才才能其測試及檢測的目的,而本

計畫之研究團隊的成員均是各個領域的專家,其涵蓋生醫、環工、食品、材

81

Page 8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料、室內環境及電泳等。而現有之測試及檢測技術包含室內環境 VOCs 微感

器對甲醛之感應檢測技術(如圖十六所示),恆溫恆濕感測系統之檢測技

術(如圖十七所示),微流體生醫晶片洩漏效應檢測技術,高效能整合型

微流體晶片應用在 DNA 的偵測上),整合型細胞分類及計數器對紅血球

之偵測(如圖二十所示),及應用快速微型混合晶片對-DNA 之切片等。

在微機電元件之測試及檢測技術中,因範圍廣大所以須有不同領域的專家

來參與,方能達成其最佳的應用及效能。

由上述的說明可知本研究團隊對於微機電元件之理論分析設計、微機

電製程技術、高階特殊微機電製程技術、生物/醫學測試檢驗及微感測器於

生環境上的檢驗之應用等之相關技術均具有相當之水準,應用於『微機電

元件設計與製造特色實驗室』之教學上必定可得到相當好的成果。

82

(a) Glass substrate cleaning

(b) Electron-beam evaporation of Pt/Cr

(c) Electron-beam evaporation of Au/Cr

(d) NiO sputtering

(a) Glass substrate cleaning

(b) Electron-beam evaporation of Pt/Cr

(c) Electron-beam evaporation of Au/Cr

(d) NiO sputtering

0

500

1000

1500

0 20 40 60 80

Formaldehyde Concentration (ppm)

Resis

tance

(oh

m)

Page 8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圖十六、VOC sensor 的 NiO薄膜感測層,在 300℃時對甲醛之檢測。

83

Page 8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主要研究成果

1.薩支高 (Sah,Jy-Gau)

1. 利用觸媒提升電動力法處理受 BTEX污染土壤效率之研究,中國農業化學會誌,43(4): 304-312,2005

2. 電化學觸媒在電動法復育技術上之應用,技術學刊,18(3):337-344,2003

3. Nitrogen Removal in Leachate Using Carrousel Activated Sludge Treatment Proc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37(9), 2002, (SCI)

4. 受柴油污染土壤電動法復育技術參數之建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學報 11(4):277-

285(2002)

5. Electrokinetic study on copper contaminated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Part A,35 (7), 2000 (SCI)

6. 以電動法移除土壤中鋅的初步研究,中國農業化學會誌,37(1): 54-62,1999

7. 不同因子對土壤中鎘的電動法移除效率影響,土壤與環境,2(2): 171-186,1999

8. 鹼化處理對土壤中廢機油清除之影響,技術學刊,14(3):405-409,1999

9. 由鎘及鉛存在形態來探討萃取法及電動法土壤復育效率,技術學刊 13(4): 641 -

646,1998

10. Study of the electrokinetic process on Cd and Pb spiked soil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58(1-3): 309-322,1998 (SCI)

11. 以 EDTA萃取配合物理序列沉降法復育受鎘及鉛污染土壤之初步研究,中國農業化學會誌,36(6): 565-575 ,1998

12. 模擬長期風化系統對含銅及鉛固化污泥物化特性的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1):21-29,1998

13. 以不同消化方法探討本省南部及東部農業區與都會區數種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及其存在形態的差異,土壤與環境,1(1):31-43,1998

14. 高雄都會公園土壤與植體重金屬調查分析,國家公園學報,8(2):134-154,1998

15. 含銅及鉛工業污泥水泥系固化體特性的初步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學報,6(4): 283-

291,1997

2.林傑(Lin,Chieh) (1)Chieh Lin , Yung-Feng Lai , Yung-Chung Chen , Jin-Yu Tsai and Yin-Yan

Lee . 2000.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peration Parameters and the

Products of Incomplete Combustion in a Laborator y Scale Spouted Bed

Incinerator .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pp . 323-331.

(2)Chieh Lin , Yung-Feng Lai , Yung-Chung Chen , Jin-Yu Tsai and Yin-Yan

Lee . 1999. The Analysis of VOC and SVOC from Superfund Sites. Proceedings 14th

84

Page 8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Waste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pp4-16~4-19.

(3) Chieh Lin, Yin-Yan Lee, Shun-Hua Dun, Ya-Lynn Huang. 1999. Application of Relative

Comparison Approach to Analyze PCBs from the Extraction of Insulation Oil.

Proceedings 14th Waste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Pp 8-38~8-43.

(4) Che-Kuan Chen,Chieh Lin*,Lin-Chi Wang,Guo-Ping Chang-Chien, “Size Distribution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in the Bottom Ash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s” , Chemosphere,(2006) In Press.

(5) Kai Hsien Chi, Moo Been Chang,*, Guo Ping Chang-Chien, Chieh Lin, “Characteristics

of PCDD/F congener distributions in gas/particulate phases and emissions from two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s in Taiwa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47,

pp148– 162 (2005).

(6) Wei-Shan Lee, Guo-Ping Chang-Chien, Lin-Chi Wang, Wen-Jhy Lee, Perng-Jy Tsai,

Kuen-Yuh Wu and Chieh Lin,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PCDD/Fs for Variou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s in a Highly Industrialized City” ,Environ. Sci. Technol., 38,

pp4937-4944 (2004).

(7) Wei-Shan Lee, Chung-Shin Yuan, Lin-Chi Wang, Che-Kuan Chen, Chieh Lin and Guo-

Ping Chang-Chien,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PCDD/F Emission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s on Ambient Air by PCDD/F Concentration Isopleth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l. 14, No. 2, pp107-116 (2004).

(8) Chi, K. H., Chang, M. B., Chang-Chien, G. P. and Lin C., “Characteristic of PCDD/F

Congener Distributions in Gas/Particulate Phases and Emission from Two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s in Taiwan” , The 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Accepted in

press).

(9) Y.J. Lin, Chieh Lin, K.J. Yeh, and A. Lee, “Photodegradation of the Herbicides Butachlor

and Ronstar Using Natural Sunlight and Diethylamine”,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64(6) pp780-785 (2000).

(10) Chieh Lin, Wen-Shyong Li, Shui-Jen Chen, and Chen-Pin Chan,“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Aromatic Products of Incomplete Combustor(PICs) During the

Chl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 Incineration in a Lab-Scale Combustor”,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Submitted).

(11) Chieh Lin, M. B. Chang, G. P. Chang-Chien, and Y. H. Chan, “PCDD/Fs Conversion

and Reformation onto the Catalytic Fly Ash Matrix”,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Submitted).

85

Page 8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3.葉桂君 (Yeh, K.J.)

(1) Yeh, C. K-J., Novak, J. T., 1994,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gasoline oxygenates in

soils,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66:744-752.(SCI)

(2) Yeh ,C. K-J., Novak, J. T., 1995, The effects of hydrogen peroxide on the degradation of

methyl and ethyl tert-butyl ether in soils,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67:828-834.(SCI)

(3) Lin, Y. J., Lin, C., Yeh, C. K-J., Lee, A., 2000, Photodegradation of the herbicides

butachlor and Ranstar using natural sunlight and diethylamine,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64:780-785. (SCI)

(4) Wang, Y. M., Chen, T. C., Yeh, K-J., Shu, M.F., 2001, Stabilization of an elevated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i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B88:63-74. (SCI)

(5) Yeh, C. K-J. Kao, Y-A., Cheng, C-P., 2002, Oxidation of chlorophenols in soil at natural

pH by catalyzed hydrogen peroxide: the effec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hemosphere,

46:67-73. (SCI)

(6) Yeh, C. K-J. , Peng, S-L. Hsu, I-Y., 2002, Co-surfactant of ethoxylated sorbitan ester

(Tween) and sorbitan monooleate (Span 80) for enhanced flushing of PCE. Chemosphere,

49:421-430 (SCI)

(7) Yeh, C. K-J., Wu, H-M., Chen, T-C., 2003, Chemical oxidation of chlorinated non-

aqueous phase liquid by hydrogen peroxide in natural sand system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B96: 29-51. (SCI)

(8) Yeh, C. K-J., Lin, L-C., 2003,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kinetics of surfactants

TX-100 and DPC on different fractions of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38: 1145-

1157. (SCI)

(9) Yeh, C. K-J., Young, C-C., 2003, Effects of fine fractions and surfactant sorption on the

reduction of contaminants in coarse fractions during soil wash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38: 2697-2790. (SCI)

(10) Yeh, C. K-J., Chen, W-S., Chen W-Y., 2004, Produ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catalyzed by various iron oxides at pH 7, ASCE

Practice Periodical of Toxic, Hazardous and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EI) (In

press)

86

Page 8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4.郭文健 (Kuo, W.C.)

(1) Kuo, W.C., and Parkin, G.F.,1996,“Characterization of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From Anaerobic Treatment by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Nickel-Chelating

Properties,” Water Research, 30, pp. 9l5–922. (SCI)

(2) Kuo, W.C., Sneve, M.A., and Parkin, G.F., 1996, “Production of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During Anaerobic Treatment, “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68, pp. 279-285.

(SCI)

(3) Kuo, W.C. and Shu, T.Y., 2002,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Sulfate Using Anaerobic Immobilized Cells,”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 Kuo, W.C. and Shu, T.Y., 2004, “Biological Pre-treatment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Sulfate Using Anaerobic Immobilized Cells,” B113, 147-155,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SCI)

(5) Wen-Chien Kuo and Kae-Yiin Cheng, 2005, Application of respirometer in process and

toxicity evaluation of therm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treating kitchen waste,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Bioresource Technology.

5.張國慶 (Chang, Kuo-Ching)

(1) Shieh, S.S., Chen, J.S., and Chang, K.C., 1998, April 22-24, “Application of Tubular

Plasma Torch to the Treatment of Hazardous Liquid Wastes”, Pacific Basin Conference

on Hazardous Waste, Honolulu, Hawaii, U.S.A., pp.213-219.

(2) Chang, K. C., et al. 1999. Treatment and Recovery of 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roceedings of 14th Waste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Taoyuang, Taiwan. pp.1-

31~1-38.

6 黃益助 (Huang, Y.C.)

(1) Huang, Yi-Chu and Sefa S. Koseoglu, "Separ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Industrial Waste Streams by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Waste

Management, 13:481-501 (1993). (SCI)

(2) Huang, Y.C., B. Batchelor and S.S. Koseoglu, "Cross-Flow Surfactant-Based

Ultrafiltrat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Waste Streams," Separ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29(15):1979-1998 (1994). (SCI)

(3) Huang, Yi-Chu , Bill Batchelor and S.S. Koseoglu, "Surfactant-Based Ultrafiltration of

Heavy Metals with Pilot-Scale Membrane System." Hazardous Waste and Hazardous

Material, 11(3):385-395 (1994). (SCI)

(4) Huang, Yi-Chu, S, Ahmadi and S.S. Koseoglu. "Comparison of the Binding of

Heavy Metals to Derivatives of Cholesterol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AS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21(9):645-652 (1995). (SCI)

87

Page 8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5) Huang, Yi-Chu, S, Ahmadi and S.S. Koseoglu. "Study of the binding of Sodium Dodecyl

Sulfate to Heavy Metals Using a Diafiltration Method." Journal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7(1):49-58 (1997)。(6) Shui-Jen Chen, Wei-Jian Jian, Yi-Chu, Huang, Chu-Chin Hsieh, Meei-Fang Shue,

and Bai-Luh Wei. "PAHs and Aerosol Carbons in the Exhaust of a Gasoline

Powered Engine."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1(1):57-68(2001).[NSC

88-2211-E-020-013]

(7) Yi-Chu Huang, Shun-Yi Huang. "Tween 80-Enhanced Permanganate Oxid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in a Sandbox." Journal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5) (accepted)

(8) T.N. Wu, Y.C. Huang, M.S. Lee and C.M. Kao.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with the Aid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accepted).(SCI)

(9) Ting-Nien Wu, Yi-Chu Huang. "Case Study: Detection of Illegal Dump Deposit with the

Tool of Ground-Penetrating-Radar (GPR)." ASCE: Practice Periodical of Hazardous,

Toxic, and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2005) (accepted). (EI)

7.林耀堅 (Lin, Y.J.)

(1) Lin YJ, Gupta G, Baker J. (1995) Photo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Congeners Using Simulated Sunlight and Diethylamine. Chemosphere 31(5):3323-3344,

(SCI)

(2) Gupta G, Lin YJ. (1995) Toxicity of Methyl Tertiary Butyl Ether to Daphnia magna and

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55: 618-620, (SCI)

(3) Shaw A, Lin YJ, Pfeil E. (1996) Effect of Abrasion on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Polyester

and Cotton/Polyester Blend Fabric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56:935-941, (SCI)

(4) Lin YJ, Gupta G, Baker J. (1996) Photodegradation of Aroclor 1254 Using Simulated

Sunlight and Various Sensitizer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56: 566-570, (SCI)

(5) Lin YJ, Gupta G Baker J. (1996) Photodegradation of Aroclor 1254 Using Diethylamine

and Simulated Sunligh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5: 259-264, (SCI)

(6) Shaw A, Lin YJ, Pfeil E. (1997)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azinon in

Fabric Exposed to Various Simulated Sunlight and Humidity Condition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59 (3): 389-395, (SCI)

(7) Lin YJ, Karuppiah M, Shaw A, Gupta G. (1999) Effect of Simulated Sunlight on Atrazine

and Metolachlor Toxicity of Surface Water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43:35-37.(SCI)

88

Page 9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8) Lin YJ, Lin C, Yeh KJ, Lee A. (2000) Photodegradation of the Herbicides Butachlor and

Ronstar Using Natural Sunlight and Diethylamine.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64 (6): 780-785. (NSC88-2212-E020-006) (SCI)

(9) Shaw A, Lin YJ. (2001) Effects of Laundering upon the Removal of Atrazine and

Metolachlor from Cotton, Cotton/Polyester, and Polyester Fabrics Treated with

Fluorochemical Finishe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66

(3): 319-325 (SCI)

(10) Lin YJ, Lee A, Teng LS, Lin HT. 2002. Effect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on

nitrobenzaldehyde photoisomerization. Chemosphere 48 (1): 1-8 (NSC89-2211-E020-

007) (SCI)

(11) Lin YJ, Teng LS, Lee A, Chen YL. 2003. Effect of photosensitizer diethylamine on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Chemosphere 55(6):879-884 (NSC89-

2211-E020-013) (SCI).

(12)Y.J. Lin, H.C. Lin, Z.Y. Hseu and W. J. Wu. “Study of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CBs using an ecologically simulated growth chamber 2006. Chemosphere. In Press.

9.陳瑞仁 (Chen, Shui-Jen)

(1) Kang-Shin Chen, Y. T. Ho, C. H. Lai, Y. A. Tsai and Shui-Jen Chen, “Trends in

Concentration of Ground-Level Ozone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High Ozone Episodes in Kao-Ping Airshed, Taiwan ”, Journal of Air and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Vol.54,pp.36~48,2004.(SCI)(2) Shui-Jen Chen, Ming-Cheng Hung, Kuo-Lin Huang and Wen-Ing Hwang, “Emiss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Animal Carcass Incinerators in Taiwan”, Chemosphere, Vol.55,

pp.1197~1205,2004.(SCI)(3) Wei-Shan Lee, Guo-Ping Chang-Chien, Shui-Jen Chen, Lin-Chi Wang, Wen-Jhy

Lee and Ya-Hsin Wang “Removal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in the Flue Gases by Venturi Scrubber and Bag Filter ”,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Vol.4, No.1, pp.24~34, 2004.

(4) Shui-Jen Chen, Wei-Shan Lee,Guo-Ping Chang-Chien, Lin-Chi Wang, Wen-Jhy

Lee, Jen-Ho Kuo and Ming-Tsan Hu “Characterizing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i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Workplace of a Secondary

Aluminum Smelter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38, pp.3729~3732,2004.(SCI)(5) Shui-Jen Chen, Lien-Te Hsieh, Mau-Jen Kao, Wen-Yin Lin, Kuo-Lin Huang and

Chih-Chung Lin,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sampled in southern Taiwan during

the Asian dust-storm periods in 2000 and 2001”,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38,

pp.5925~5934,2004.(SCI)(6) Shui-Jen Chen, Shang-Yi Cheng, Meei-Fang Shue, Kuo-Lin Huang, Peng-Jy Tsai

and Chih-Chung Lin, “The cytotoxicities induced by PM10 and particle-bound water-

89

Page 9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soluble species”,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n Press,2005. (SCI)

(7) Chih-Chung Lin, Shui-Jen Chen*, Kuo-Lin Huang, Wen-Ing Hwang, Guo-Ping Chang-

Chien, and Wen-Yinn Lin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s in nano/ultrafine/fine/coarse particles

collected beside a heavily trafficked roa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9, No.21, In Press, 2005.(SCI)(8) Shui-Jen Chen, Lien-Te Hsieh, Wen-Ing Hwang, He-Cheng Xu and Jen-Ho Kao,

“Abatement of Odor Emissions from Landfills Using Natural Effective Microorganism

Enzyme”,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Vol.3,No.1,pp.87-99,2003.

(9) Shui-Jen Chen, Lien-Te Hsieh, Shi-Cheng Tsai, and Guro-Cheng Fang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eric PM10 and Related Chemical Species in Southern Taiwan during the Episode

Days”, Chemosphere, Vol.53,pp.29~41,2003.(SCI)(10) Shui-Jen Chen, Lien-Te Hsieh, and Shui-Chi Chiu “Emiss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animal carcass incinerators”,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Vol.313,pp.61~76,2003.(SCI)(11) Wen-Jhy Lee, Soon-Onn Lai, Shui-Jen Chen, and Hung-Junt Hsueh “PAH

Emission from the Steel and Iron Industries”, Air Pollution,45:357-366,1999.

(12) Shui-Jen Chen, Wei-Jain Jian,Chu-chin Hsieh,Meei-Fang Shue and Bai-Luh Wei“PAHs

and Aerosol Carbons in the Exhaust of a Gasoline Powered Engine”,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Vol.1,No.1,pp.57-67 ,2001.

(13) Shui-Jen Chen, Chi-Cheng Tsai, Meei-Fang Shue and Guor-Cheng Fang “Contribution of

Secondary Aerosol to PM10 in Kaoping Metropolitan Area over Southern Taiwa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Vol.11, No.2,pp.105-113,2001.

(14) Lin-Chi Wang, Wen-Jhy Lee, Perng-Jy Tsai and Shui-Jen Chen, “Potential Method for

Reducing Emiss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the Incineration of

Biological Sludge for the Terephthalic Aci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No.15,pp.3420-3425, 2002.(SCI)

(15) Shui-Jen Chen, Lien-Te Hsieh, and Shui-Chi Chiu,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H

Emissions from the Incineration of Livestock Wastes with/without APC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Vol.28, No 7,pp.659-668,2003. (SCI)

(16) Shui-Jen Chen, Chih-Chung Lin and Shui-Chi Chiu “Dry Deposition

Modeling of Nitrate and Sulfate by Us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Dat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 33A, No. 2, pp. 307-334, 1998.(SCI)(17) Hsiao-Hsuan Mi, Wen-Jhy Lee, Shui-Jen Chen, Ta-Chang Lin, Tsung-Lin

Wu, and Jen-Chieh Hu “Effect of the Gasoline Additives on PAH Emission”,

Chemosphere, Vol. 36, No. 9, pp. 2031-2041, 1998.(SCI)

(18) His-Hsien Yang, Wen-Jhy Lee, Shui-Jen Chen and Soon-Onn Lai “PAH

90

Page 9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Emission from Various Industrial Stack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Vol. 60, pp.159-174, 1998. (SCI)

(19) Lien-Te Hsieh, Wen-Jhy Lee Chuh-Yung Chen Yo-Ping Greg Wu, Shui-Jen

Chen and Ya-Fen Wang “Decomposition of Methyl Chloride by Using an

RF Plasma Reactor”,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Vol. B63, pp.69-90, 1998.(SCI)

(20) Shui-Jen Chen, Wen-Jhy Lee,W. C. Chien and S. H. Liao (Sept.1998)“Characterization of PAHs and Carbons in the Exhaust of a Gasoline-

Powered

Engine”,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Vol. 29, Supp1.1,pp.S355-S356.

(SCI)

10.廖秋榮(1) Lee, Chi-Yuan, Chun-Chih Lee, Fang-Yin Lee, Szu-Kung Tseng, Chiu-Jung Liao, 2004.

Performance of Subsurface Flow Contructed Wetland Taking Pretreated Swine Effluent

under Heavy Load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92: 173-179.(SCI)

(2) Tin, C.S., T. Kerh, and C.J. Liao. 1998. Estimation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using the

chloride mass-balance method, Pingtung Plain, Taiwan. Hydrogeology Journal 6:282-292.

11.王萬拱(1) Wan-Kung Wang* and Sheng-Hsu Zee, 1980, A New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Fentany1. J. Chin. Chem. Soc. 27,147-149.(SCI)

(2) Wan-Kung Wang* and Shang-Da Huang, 1988, Solvent Sublation and Adsorptive

Flotation/Sublation of Diphenyl. Sep. Sci. Technol., 23(4&5), 375-85.(SCI)

(3) Wan-Kung Wang* and Shang-Da Huang, 1989,Rapid Determination of Seven Herbicides

in Water or Isooctane Using C18 and Florisil Sep-Pak Cartridges and Electron-Capture

Detection. J. Chromatography, 483,121-129.(SCI)

(4) Wan-Kung Wang* and Shang-Da Hung, 1989, Adsorbing Colloid Flotation of Zn(II) with

Fe(OH)3. Sep. Sci. Technol., 24(13), 1179-89.(SCI)

(5) Wan-Kung Wang* and Shang-Da Huang, 1989, Analysis of Seven Herbicides by Gas-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Chin. Chem. Soc. 36,531-537.(SCI)

(6) Wan-Kung Wang* and Shung-Da Huang, 1994, Determination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in Water Using C18 or Florisil Sep-Pak Cartridge and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Flame-Photometric Detection. J. Chin. Chem. Soc., 41, 109-113.(SCI)

(7) Wan-Kung Wang*; Inn-Kye Shih;Weh-Der Chiang; Chih-Ann Chang , Paper

Capillary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Ni(Ⅱ) , Zn(Ⅱ) , Cd(Ⅱ) , Cu(Ⅱ) And Cr(Ⅲ) From

91

Page 9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Aqueous Solutions. J. Chin. Colloid & Interface Soc., 2000, 22, 1-9.

(8) Wan-Kung Wang* ; Yung-Chang Tseng ; Tseh-Hsien Hsieh , Paper Capillary

Permeation Colloid Adsorption In The Separation Of Methyl Violet, Methylene Blue And

Congo Red From Aqueous Solutions And Their Desorptions From Papers. J. Chin.

Colloid & Interface Soc. 2001, 23, 25-34.

(9) Wang, W. K.; Cheng, H.; Huang, L. Removal of dispersion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cellulosic paper. Bull.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0(3), 221-227.

(10) Wang, W. K. Paper capillary permeation adsorption separation of Cr(II), Cu(II), and

Zn(I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ull.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0(4), 315-320.

(11) Wang, W. K.; Zhou, W. Z.; Huang, W. L. Separation of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paper adsorption. J. Chin. Chem. Soc. 2002, 49, 999-1002.(SCI)

(12) Wang, W. K. Separation of herbicide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paper adsorption. J.

Chin. Chem. Soc. 2003, 50, 403-406.(SCI)

(13) Wang, W. K.; Liu, C. H.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as a regulator in paper

separa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herbicide and methyl orange dye. J. Chin. Chem. Soc.

2003, 50, 1247-1250.(SCI)

(14) Wang, W. K.; Liu, C. H.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as a surface modifier in

paper separation of 2,4-D and silvex herbicide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J. Chin. Chem.

Soc. 2004, 51(accepted).(SCI)

12.邱春惠(1) Chuen-Huey Chiu, Tsair-Fah Lin and Chiu-Chung Young. 2003.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44(1) 223-241.

13.黃武章 (Wu-Jang, Huang)

(1) WuJang Huang* and SueyChun Chu, “A Study on the Leaching Fluctuation of Lead(II)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Fly Ash”, Cement and oncrete Research, 2006,

Submitted. (SCI) (NSC 922113M020001)

(2) WuJang Huang * and HungShao Huang, “Using an Old Cement Additive as the Lead

Stabilizer for High Alkali and Porous MSWI Fly Ash: Fume Silic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2006, Submitted. (SCI) (NSC 922211M020001.)

(3) WuJang Huang* and ChunJu Lee, “Study on Mechanism of Sunshinning Darkling of

Inorganic Leachate from an Industrial Waste Landfill Facility”, Water Research, 2006,

Submitted. (SCI)

(4) JiaTwn Lee, YunChun Cheng and WuJang Huang*,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of Refuse Derived Fuel (RDF) from Recycled Wasted Plastic”, ournal of The

92

Page 9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6, Submitted.

(5) WuJang Huang* and ChungChien Li, “Coleaching Mechanism of Baghouse Ash/Scrubber

Residue Binary Mixture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5, 15(3), Revised. (NSC 912113M020001)

(6) WuJang Huang*, ShuenYuan Chang, InPo Wang, JeYang Lin, and WeiChiuan

Chen, “An Opportunity for Recycling Semidry Scrubber Residues Directly from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Plants without Concern of Leaching Toxicity”,

Journal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6, In press. (SCI) (NSC 922113M020001)

(Impact factor: 0.593, 78th /125 in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

(7) ChihFeng Huang, ShiaoWei Kuo, FangJu Lin, WuJang Huang, ChihFeng Wang and

FengChih Chang*, “Influence of PMMAchainend tethered pol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POSS) on the miscibility and specific interaction with phenolic blends”,

Macromolecules, 2006, 39, In prsss. (SCI) (Impact factor: 3.898, 3rd / 75 in Polymer

Science)

(8) ShiaoWei Kuo, HanChing Lin, WuJang Huang, ChihFeng Huang and FengChih

Chang*, “Hydrogen bo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phenolic resin and octa(acetoxystyryl)

pol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ASPOSS) anocomposite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Physics Edition, 2006, 44, In press. (SCI) (Impact factor: 1.391, 22 th /

75 in Polymer Science)

(9) ShiaoWei Kuo, ChihFeng Huang, PaoHsiang Tung WuJang Huang, JienMing

Huang and FengChih Chang*, “Synthesis, thermal properties, and specific interactions of

high Tg increase in poly(2,6dimethyl1,4phenylene oxide)blockpolystyrene copolymers”,

Polymer, 2005, 46, pp. 93489361. (SCI/EI)(Impact factor: 2.433, 7th/ 75 in Polymer

Science)

(10) WuJang Huang* and SueyChun Chu, “Coleaching behavior of lead of incineration ash

wastes mixture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5, Vol 35(6), pp. 10381041. (SCI)

(NSC 912113M020001) (Impact factor: 0.834, 3rd /31 in Construction & Building

Technology)

(11) WuJang Huang* and JuiShih Lo, “Synthesis and Efficiency of a New Fixation Agent for

Stabilizing MSWI Fly As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2004, B112, pp. 7986. (SCI)

(NSC 902218E020005) (Impact factor: 1.433, 2nd /79 in EngineeringCivil)

(12) WuJang Huang* and ChenMin Chiu, "Hydrogen Chloride Improved Selectivity of Lead

Ionic Selective Electrode (ISE) under High Calcium Concentr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4, 51(3), pp. 233237. (SCI)( NSC 922211E02000) (Impact factor:

0.593, 78th /125 in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

(13) WuJang Huang* WeiCheng Chen, GuanChang Chou and SueyChun Chu, "Chemical

Speciation of Amphoteric Ions on Semidry Scrubber Residue and Baghouse Ash from

MSWI", Journal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4, 51(1), pp. 233237. (SCI)( NSC

93

Page 9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922113M020001) (Impact factor: 0.593, 78th /125 in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

(14) WuJang Huang*, "A Lead Stabilizer Agent of Fly Ash From MSWI with a Function of

Reduction of Hydration Heat",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4,16(1), pp.187190. ( NSC 902211E020005)

(15) YuanJyh Lee, ShiaoWei Kuo, WuJang Huang, HungYen Lee and FengChih Chang*,

"Miscibility, Specific Interaction and SelfAssembly Behaviors of Phenolic/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Hybrid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Physics

Edition, 2004, 42, pp. 11271136. (SCI) (Impact factor: 1.391, 22 th / 75 in Polymer

Science)

(16) ShiaoWei Kuo, WuJang Huang and FengChih Chang*, "Miscibility, Specific Interaction

and SelfAssembly Behaviors in PS/PEO and PSbPEO Systems”, Macromolecules, 2004,

37, pp. 41644173. (SCI) (Impact factor: 3.898, 3rd / 75 in Polymer Science)

(17) ChihFeng Huang, ShihKai Wang, ShiaoWei Kuo, WuJang Huang and FengChih

Chang*, “Homo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of TertButyl Methacrylate and

Norbornene with Nibased/ MAO Catalyst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4,

92, pp. 18241833. (SCI/EI) (Impact factor: 1.021 34 th / 75 in Polymer Science)

(18) WuJang Huang* and SueyChun Chu, “A Study on the Cementlike Properties of

Municipal Waste Incineration Ashe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3, Vol. 33(11),

pp. 17951799.(SCI) (NSC 902113M020001) (Impact factor: 0.834, 3rd /31 in Construction

& Building Technology)

(19) WuJang Huang*, YuCha Huang and ChuanChen Lee, "Pb(II) Diffusivity in Cement

Solidified MSWI Fabric Filter Precipitator Ash with a Column Leaching Test

Measurement",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3, Vol. 13

(3), pp. 178185. ( NSC 902211E02000)

(20) WuJang Huang* and FengChih Chang, "Physical Aging of 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OC)", 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 2003, Vol. 10(3), pp. 195200.(SCI)

(Impact factor: 0.375, 64 th / 75 in Polymer Science)

(21) ShiaoWei Kuo, WuJang Huang, SiBo Huang and FengChih Ch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Situ Blended Metallocence Polyethylene/Clay Nanocomposites",

Polymer, 2003, 44, 77097719.(SCI/EI)(Impact factor: 2.433, 7th/ 75 in Polymer Science)

(22) WuJang Huang*, U.W. Tasi, S. C. Chen, “Survey on Disposal of Wasted Fish Net”,

Bulletin of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1(4), 002, pp.13.

( 90 農科1.4.5 漁F5(1))

(23) M.H. Yang*, W.J. Huang, T. C. Chien, C.M. Chen, H.Y. Chang, Y.S. Chang and C.

Chou, "Synthesis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Diphenylsiloxane Block Copolymers",

Polymer 42 (21) 2001, pp.88418846. (SCI/EI) (Impact factor: 2.433, 7th/ 75 in Polymer

Science)

94

Page 9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14. 陳庭堅 (Chen, Ting-Chien)

1. Chen, Fu-An; Shue, Meei-Fang; Chen, Ting-Chien, 2004, “Evaluation on estrogenicity

and oxidative hepatotoxicity of fossil fuel industrial wastewater before and after the

powdered activated treatment,” Chemosphere, 55:1377-1385.

2. Yeh, Y.-L. and Chen, T.-C. 2004, “Grey degree and grey prediction of groundwater head,”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8:1-13.

3. Yeh, Yi-Lung and Chen, Ting-Chien, 2004, “Application of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evaluating the artificial lake site in Pingtung Plain, Taiwan,” Can. J. Civ. Eng., 31:56-64.

4. Yeh, Carol Kuei-Jyum; Wu, Hung-Ming; Chen, Ting-Chien, 2003, “Chemical oxidation of

chlorinated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by hydrogen peroxide in natural sand system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B96:29-51.

5. Chiang, Hung-Luang, Chen, T . -C . , Tsai, M.-C., Chen, Y.L., 2003,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nzene on biosolid adsorbe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7(1):83-87.

6. 高華聲,陳庭堅,2003,”1999集集地震發生前地下水位異常變動之分析”,技術學刊,18(2):173-179.

7. 葉一隆, 許美芳, 陳庭堅, 黃國禎, 鄒禕, 2002, “休耕水稻田蓄水對土壤肥力的影響試驗,” 水科學進展, 13(4):478-483.

15.許正一 (Zeng-Yei HSEU)

(1) Tsai, H, W.S. Huang, Z.Y. Hseu*, and Z.S. Chen. 2005. Pedogenesis of a soil

chronosequence on the river terraces of Pakua tableland in central Taiwan. Soil Science

(Revised on May 3, 2005). *corresponding author

(2) Tsai, H, Z.Y. Hseu W.S. Huang, and Z.S. Chen. 2005. Pedogenic approach to the

geomorphic study on river terraces of the Pakua tableland in Taiwan. Geomorphology

(Revised on May 15, 2005).

(3) Hseu, Z.Y. 2005.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hromium and nickel fractions in the

soils along a serpentinitic toposequence.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Revised on Jun. 2,

2005).

(4) Hseu, Z.Y. 2005. Extracta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zinc over time in three tropical soils

incubated with biosolids. Chemosphere (Accepted).

(5) Hseu, Z.Y. and C. C. Huang. 2005.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s in three tropical

soils treated with biosolids. Chemosphere 59(3):447-454.

(6) Kao, P.H., F.Y. Lee and Z.Y. Hseu *. 2005. Sorp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phthalic acid

esters in freshwater sedim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40(1):103-115.

(7) Jien, S. H., Z. Y. Hseu, and Z. S. Chen. 2004. Relations between morphological color

index and soil wetness condition of anthraquic soils in Taiwan. Soil Science 169(12) (In

95

Page 9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press).

(8) Hseu, Z.Y., C.C. Tsai, C.W. Lin, and Z.S. Chen. 2004. Transitional soi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Ultisols and Spodosols in the subalpine forest of Taiwan. Soil Science 169(6):457-

467.

(9) Hseu, Z.Y. 2004. Evalu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ents by four digestion methods for nine

compost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95(1):53-59.

(10) Hseu, Z.Y. C. C. Huang, and S.F. Cheng. 2003. Influence of chemical amendments on

HCl-extractability and sequential extraction of Cu and Zn in a contaminated rice-growing soil.

Food Science and Agricultural Chemistry 5(2):66-71.

(11) Hseu, Z. Y., S. H. Jien and S. F. Cheng. 2003. Sorption of Paraquat on Clay Components

in A Taiwan ¦ s Oxi so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 Pesticides,

Food Contaminants and Agricultural Wastes 38(4): 441-449.

(12) Hseu, Z. Y., Z. S. Chen, C. C.Tsai, and C. C. Tsui. 2002. Baseline concentration of ten

metals in the freshwater sediments of a watershed in Taiw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37(9):1633-1647.

(13) Lin, C.W., Z. Y. Hseu, and Z. S. Chen. 2002. Clay mineralogy of Spodosols with fine

textures in the subalpine forests of Taiwan.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50 :726-735.

(14) Hseu, Z. Y., S. F. Cheng, and C. C. Pong. 2002. Using Natural Soils as Immobilizing

Agents to Reduce the Transfer of Cr, Cu and Zn from Contaminated Soil to Cabbag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2(2):151-156.

(15) Hseu, Z. Y., Z. S. Chen, C. C.Tsai, C. C. Tsui, S. F. Cheng, C. L. Liu, and H. T. Lin.

2002. Different digestion methods on the total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and

soils.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41:189-205.

(16) Cheng, S. F. and Z. Y. Hseu. 2002. In-situ immobilization of cadmium and lead by

different amendments in two contaminated soils.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40:73-

84.

(17) Hseu, Z. Y., and Z. S. Chen. 2001. Quantifying soil hydromorphology of a rice-growing

Ultisol toposequence in Taiwa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65(1):270-278.

(18) Hseu, Z. Y., and Z. S. Chen. 2000. Monitoring the changes of redox potential, p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mangrove soils in northern Taiwan.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ROC (Part B: Life science) 24:143-150.

(18) Hseu, Z. Y., Z. S. Chen, and I. Y. Leu. 2000. Soil solution composition, water tables, and

redox potentials of Anthraquic Ultisols in a toposequence. Soil Science 165(Sep.):869-880.

(19) Hseu, Z. Y., and Z. S. Chen. 1999. Characterization of placic horizons in two subalpine

forest Inceptiso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63:941-947.

(20) Hseu, Z. Y., and Z. S. Chen. 1999. Micromorphology of Redoximorphic Features of

Subtropical Anthraquic Ultisols. Food Science and Agricultural Chemistry1:194-202.

96

Page 9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21) Hseu, Z. Y, and Z. S. Chen. 1997. Soil hydrology and micromorphology of illuvial clay

in an Ultisol hydrosequence.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hemistry Society 35:503-

512.

(26) Chen, Z. S., and Z. Y. Hseu. 1997.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soils of Taiwan.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OC (Part B: Life science) 21:120-127.

(22) Hseu, Z. Y, and Z. S. Chen. 1996. Saturation, reduction, and redox morphology of

seasonally flooded Alfisols in Taiwan.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60:941-

949.

(23) Hseu, Z. Y, I. Y. Leu, and Z. S. Chen. 1996. Properti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ngrove

soils in northern Taiwan. Soils and Fertilizer in Taiwan (1996 issues):35-50.

(24) Hseu, Z. Y, and Z. S. Chen. 1995. Redox processes of rice-growing Alfisols with

different wet condi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hemistry Society 33(3):333-344.

(25) Hseu, Z. Y, and Z. S. Chen. 1994. Micromorphology of rice-growing Alfisols with

different wetness conditions in Taiwan.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hemistry

Society 32(6):647-656.

(26) Hseu, Z. Y, Y. H. Nei, H. Y. Guo, M. K. Wang, and Z. S. Chen. 1994. Benchmark soils

selected from arable and slopelands of Taiwan. Soils and Fertilizer in Taiwan (1994

issues):1-27.

16. 趙浩然 (Chao How-Ran)

(1) Wen-Jhy Lee *, Chun-Ching Su, Hwey-Lin Sheu, Yi-Chin Fan, How-Ran Chao, Guor-

Cheng Fang (1996)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of PCB Dry Deposition in Urban Are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9,p. 57-88 (Impact Factor=1.433).

(2) Hwey-Lin Sheu, Wen-Jhy Lee *, Chun-Ching Su, How-Ran Chao, Yi-Chin Fan (1996)

“Dry Deposi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Ambient Ai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 December, pp.1101-1109 (Impact Factor=0.845).

(3) Hwey-Lin Sheu, Wen-Jhy Lee *, Jiun-Horng Tsai, Yi-Chin Fan, Chun-Ching Su, How-

Ran Chao (1996)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Ambient Air of a Traffic Intersec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31(6), pp.1293-1316 (Impact Factor=0.501).

(4) Hsiao-Hsuan Mi, Wen-Jhy Lee *, Tsung-Lin Wu, Ta-Chang Lin, Lin-Chi Wu, How-Ran

Chao (1996) “PAH Emission from a Gasoline-Powered Engin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A31(8), pp.1981-2003 (Impact Factor=0.501).

(5) How-Ran Chao, Ta-Chang Lin *, Jue-Hsien Hsieh (1997)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H Emission from Taiwanese Temples”,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Vol. 28, Suppl. 1, p. S303-S304 (Impact Factor=1.861).

(6) How-Ran Chao, Ta-Chang Lin *, Tsung-Lin Wu (1997)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Gasoline-Powered Engine Using Additives”, 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Vol. 28, Suppl.

97

Page 9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1, p. S53-S54 (Impact Factor=1.861).

(7) Feng-Hsiang Chang, Ta-Chang Lin *, Chao-I Huang, How-Ran Chao, Tsu-Yen Chang,

Chung-Shin Lu (1999)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VOCs from Athletic Track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70, pp. 1-20 (Impact Factor=1.433).

(8) How-Ran Chao, Ta-Chang Lin *, Mu-Rong Chao, Feng-Hsiang Chang, Chao-I Huang,

Chung-Bang Chen (2000) “Effect of Methanol-Containing Additive on the Emission of

Carbonyl Compounds from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B73, pp. 39-54 (Impact Factor=1.433).

(9) Feng-Hsiang Chang, Ta-Chang Lin *, How-Ran Chao, Mu-Rong Chao(2001)” A Study on

Losses of PAH During Sample Concentration for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Evaporation

with a Stream of Nitrog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80 (1), pp. 13-26 (Impact Factor=0.691).

(10) Mu-Rong Chao, Ta-Chang Lin *, How-Ran Chao, Feng-Hsiang Chang, Chung-Bang

Chen (2001) “Effect of Methanol-Containting Diesel Additives 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Heavy-Duty Diesel Engin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79

(1-3), pp. 167-179 (Impact Factor=1.925).

(11) Ta-Chang Lin *, Feng-Hsiang Chang, Jue-Hsien Hsieh, How-Ran Chao, Mu-Rong Chao

(2001)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a Taiwanese Temple”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67, pp. 332-338 (Impact Factor=0.528).

(12) Ta-Chang Lin *, Feng-Hsiang Chang, Jue-Hsien Hsieh, How-Ran Chao, Mu-Rong Chao

(2002) “Characteristic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in indoor and outdoor atmosphere of a Taiwanese templ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95, pp.1-12 (Impact Factor=1.433).

(13) How-Ran Chao, Shu-Li Wang *, Ling-Yau Lin, Hei-Yen Yu, Yu-Kai Lu, Wei-Ling

Chou, Yue-Liang Guo, Louis W. Chang (2003) “PolychlorinatedBiphenyls in Taiwanese

Primipara Human Milk and Associated Factors”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70, pp. 1097-1103 (Impact Factor=0.528).

(14) How-Ran Chao, Shu.-Li Wang *, Ching-Chang Lee, Hei.-Yen. Yu, Olaf Päpke, Yu-Kai

Lu (2004) “Human milk level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dibenzofurans and

biphenyls (PCDD/Fs, PCBs) and its input to infant body burden”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42, pp. 1299-1308 (Impact Factor=2.341).

(15) How-Ran Chao, Shu-Li Wang, Pen-Hua Su, Hui-Yen Yu, Sheng-Tsung Yu and Olaf

Päpke (2005) “Levels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in

primipara breast milk from Taiwan: estimation of dioxins and furans intake for breastfed

infant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21(1-3), 1-10 (Impact Factor=1.433).

(16) Chun Tsou,* Szu Ching Yeh, Eing-Mei Tsai, Feng-Yuan Tsai, How-Ran Chao, Louis W.

Chang (2005) “Arsenite enhance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98

Page 10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 in press (Impact

Factor=2.618).

(17) Cheng-Hsien Tsai*, Kuo-Lin Huang, Lien-Te Hsieh, How-Ran Chao (2005) “New

approach for methane conversion using a rf discharge reactor. 2. Characteristic of PAHs

emission”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in press (Impact Factor=1.424).

(18) Yue-Jeen Huang*, Chiu-Hui Tu, How-Ran Chao, Hung-Ta Chen (2005) “Pyrolysis and

oxidation kinetics of medical wastes”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 press (Impact

Factor=0.507).

(19) How-Ran Chao, Shu-Li Wang*, Ta-Chang Lin, Xu-Hui Chung (2005) “Persistent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residues in human milk from central Taiwan” Chemosphere in

press. (Impact Factor=2.359).

(20) Shu-Li Wang*, Yu-Chen Chang, How-Ran Chao, Chien-Ming Li, Yueliang Leon Guo,

Olaf Päpke. (2005) “Estrogen catabolism and the relations to body burden of dioxin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submitted to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Impact Factor=3.929).

(21) How-Ran Chao, Shu-Li Wang*, Long-Yue Lin, Hui-Yen Yu, and Olaf Päpke (2005)

“Placental levels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dibenzofurans, and biphenyls in

central Taiwan and the related physiological factors”submitted to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Impact Factor=2.341).

(22) Meng-Chuan Huang, Shu-Li Wang*, Hsin-Chia Hung, Yao-Sheng Wang, How-Ran

Chao, Wen-Harn Pan. (2005) “Associations of diet with body burden of dibenzo-p-dioxin

and dibenzofuran (PCDD/Fs) and dioxin-like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

Observations from pregnant women from central Taiwan”submitted to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mpact Factor=1.793).

(23) How-Ran Chao, Tsui-Chun Tsou (2005) “Arsenic inhibition of chemical-acitivated

luciferase expression (CALUX) luciferase acitivity by 2,3,7,8-tetrachloronated dibenzo-p-

dioxin”in preparation to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7.余伍洲1.土壤中重金屬擴散性分級評估初擬-以屏東縣為例(2004)

2.垃圾掩埋場滲漏水有機質之傳輸及污染地下水質評估研究

18.陳冠中(Chen, Kuan-Chung)

1. Kuan-chung Chen and Suan J. Masten, Journal of the Chinsne Institute of Enviornmental

Engineering (2005), In Press.

2. B. S. Karnik, S. H. R. Davies, K. C. Chen, D. R. Jaglowski, M. J. Baumann and S. J.

Masten, Water Research (2005), 39, pp. 728-734.

3. A. A. Yavich, K.-H. Lee, K.-C. Chen, L. Pape and S. J. Mastern, Water Research (2004),

99

Page 10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38, pp. 28398-2846.

19.黃國林(KL Huang)

1. KL Huang , TM Holsen, JR Selman, Impurity partitioning in Nafion and ceramic

separators used for electrolytic purification of spent chromium plating solutions. J.

Membrane Science, 210 (Dec. 2002) 137-145. (SCI: 2.108)

2. KL Huang , TM Holsen, TC Chou, JR Selman, Comparing Nafion and ceramic

separators used in electrochemical purification of spent chromium plating solutions:

cationic impurity removal and transpor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37(9)

(May 2003) 1992-1998. (SCI: 3.557)

3. CT Li, YJ Huang, KL Huang, WJ Lee, Characterization of slags and ingots from the

vitrification of MSW incineration ashe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42(11) (May 2003) 2306-2313. (SCI: 1.424)

4. KL Huang , TM Holsen, JR Selman, Anion partitioning in and diffusion through a

Nafion membrane.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42 (July 2003)

3620-3625. (SCI: 1.424)

5. KL Huang , TM Holsen, JR Selman, Impurity diffusion through Nafion and ceramic

separators used for electrolytic purification of spent chromium plating solutions. J.

Membrane Science, 221(1-2) (Aug. 2003) 135-146. (SCI: 2.108)

6. YF Wang, KL Huang, CT Li, HH Mi, JH Luo, PJ Tsai, Emissions of metal contents

from diesel vehicle engin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7 (33) (Sep. 2003) 4637-

4643. (SCI: 2.562)

7. KL Huang* , TM Holsen, TC Chou, MC Yang, The use of air fuel cell cathodes to

remove contaminants from spent chromium plating solution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5 (Jan. 2004) 39-49. (SCI: 0.507)

8. SJ Chen, MC Hung, KL Huang, WI Hwang, Emission of heavy metals from animal

carcass incinerators in Taiwan. Chemosphere, 55(9) (June 2004) 1197-1205. (SCI:

2.359)

9. SJ Chen, LT Hsieh, MJ Kao, WY Lin, KL Hua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sampled

in southern Taiwan during the Asian dust-storm periods in 2000 and 2001.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35) (Nov. 2004) 5925–5934. (SCI: 2.562)

10. JJ Lee, KL Huang, YY Yu, SC Yang, Laboratory retention of vapor-phase PAHs

using XAD adsorbe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36) (Dec. 2004) 6185–6193.

(SCI: 2.562)

11. SJ Chen, SY Cheng, MF Shue, KL Huang, PJ Tsai, CC Lin, The cytotoxicities

induced by PM10 and particle-bound water-soluble species. In pres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April 2005) (SCI: 1.925)

12. KL Huang* , TM Holsen, JR Selman, TC Chou,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00

Page 10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air fuel cell electrodes used in an electrolytic system for spent chromium plating

solution regeneration. J. Power Sources, 142(1/2) (March 2005) 243-252. (SCI: 2.513)

13. KL Huang* , YC Lai, CH Tsai, Effects of sputtering paramet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des fabricated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In press, J. Power

Sources, (May 2005). (SCI: 2.513) (NSC-92-2211-E-309-002)

14. CH Tsai, KL Huang, LT Hsieh, HR Chao, KC Fang, New approach for methane

conversion using an rf discharge reactor. 2. Characteristic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emissions, Accepted, Ind. Eng. Chem. Res., (June 2005). (SCI: 1.424)

(NSC 91-2218-E-151-001).

15. CC Lin, SJ Chen, KL Huang, WI Hwang, GP Chang-Chien, WY Lin,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s in nano/ultrafine/fine/coarse particles collected beside a heavily-trafficked

road. Accepte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July 2005) (SCI: 3.592).

20.邱瑞宇(J. Y. Chiu)

1.史盟秀、李芳胤、郭文健、邱瑞宇,2002,BTEX在幾種台灣土壤中之吸附與降解作用,

土壤與環境,5:289-300。

2. J.Chiu , S,Liao, B.Chang, 2003, Bioremedia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Contaminated Soil

with a cclimated PCP Degradation Microbial Community, 103rd Gener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Q008:515.

3. J. Y. Chiu , W. C. Kau, C. H. Chiu, C. Y. Huang, 2004, Assessing the Biodegradation of

Pentachlorophenol in Water System with the Acclimated Microbial Consortia by

Respirometer,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bial Ecology, Mexico, p.270.

21.謝季吟 (Chi-Ying Hsieh)

1. Fu-An Chen, An-Bang Wu, Pochuen Shieh, Daih-Huang Kuo and Chi-Ying Hsieh*.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Ruellia Tuberosa. Food Chemistry. 94:14-18, 2006.

2. Chi-Ying Hsieh and Oscar C. Pancorbo*. Bioassay Directed Toxic Chemic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in the Watersheds of Massachusetts.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3. 賴文亮、林建宏、謝季吟、張志文、楊博名、林保瑞.” 生物可分解有機物含量之測定”

自來水季刊. Feb. 2005.

101

Page 10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4 Chi-Ying Hsieh *, Meng-Hsiun Tsai, David K. Ryan, and Oscar C. Pancorbo, Toxicity of

the 13 priority Pollutants to Vibrio fisheri in the Microtox Chronic Toxicity Test.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20(1):37-50 (2005). 【SCI】

5 Chi-Ying Hsieh *, Meng-Hsiun Tsai, David K. Ryan, and Oscar C. Pancorbo, Toxic

Responses of Selected Organic Pollutants in the Microtox Chronic Toxicity Test.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in press)

6 Meei-Fang Shue, Fu-An Chen, Chi-Ying Hsieh, Hideo Utsumi and Chau-Yang Chen, Determination of

Potential 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Sewage in Wang-Nian River by in Vitro Bioassay

Method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9(2~3), pp168-169 (2002).

7 Chien-Hsiung Chang, Chi-Ying Hsieh and Shang-Shyng Yang, Effect of Cultural Media

on the Phosphate – Solubilizing Activity of Thermo-Tolerant Microbes. Journal of the

Biomass Energy Society of China 20(3~4). p79-90 (2001).

8 Shang-Yi Jen, Tai-Chen Yao, and Ch i-Ying Hsieh .*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t

Deposition in Ping-Tung Area. Tajen Journal, 20, pp115-122 (2001).

拾貳、預期成效及影響:

若本計劃順利之實施,在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技術方面可預期之成效

為:

1. ”微感測器製造及測試中心”及“室內空氣微量污染物檢測中心” 並通過國家認證。

2. 將微機電元件應用於生物/醫學、食品、環境上,並結合農學院個系所,為即將開發的『屏東生物科技技術園區』添加優秀的人才。

3. 提供工學院機械系所、材料所、環工系所、車輛系所、生物機電所和

102

Page 10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生物系統工程系新科技學術課程的需求。4. 提供工學院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實務專題實作與論文研究的需求。5. 提供工學院碩士班研究生研究實作的需求。6. 充實本校工程技術服務中心/育成中心對外服務的硬體設備能量。7. 配合「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學程」和「精密加工學程」相關實習課

程的整體規劃。8. 配合「環工單元操作」、「水質分析」、「土污實習」等課程規劃。因此,學生在微機電元件相關學識及設計與製造能力的充實加強之後,

可以增加學生就業機會,增強學生之信心。良性循環之結果,可以使技職教育的訓練無論是在學理或是技能方面,均能獲得產業界之肯定。學生受產業界之肯定之後,自然改變社會大眾對於技職教育之看法,因此可使技職教育與一般教育能平衡發展,給下一代之青年學子有一更好之選擇,使國家技職教育能夠更落實的推展。

103

Page 10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拾參、觀摩與展示活動規劃

一、校外觀摩活動:

第一季的時間將安排相關教師及技術員,參觀國科會北區微機電系統中心、

工研院機械所微機電中心、國科會中區微機電系統中心、國科會南區微奈米

科技研究中心、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勝華公司、晶宇生物科技、金車員山

研究所、晶基生物科技、亞新科技等產研單位。另學期中將安排學生到提昇

微機電元件製造技術相關設備及設計製造公司參觀。

二、校內成果發表會:

1. 在本 計 畫執行 到 一定程度時 ,將會安排各種短期訓練課 程

(workshop)以展現並擴散成果。並且在計畫執行完畢時將舉辦成果

發表會,以利業界與學術界的觀摩、討論與切磋,並作為日後改進的參

考。

2. 在學生碩士論文、專題製作、及實習(驗)課程告一段落時,將舉辦各

式成果發表會,邀請相關領域之業界與學術界專家來評鑑,以作為進一

步成長改進的參考。

三、本校對執行成效之管考機制:

本校對重大案件之進行皆有追蹤管考機制,此計畫是本校之超大型計畫,

104

Page 10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因此擬廣邀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學者籌組「指導委員會」或「諮詢委員會」進

行計畫有效之重點管理。

A.計畫執行中之管考查核點(一年內,已完成)

a.以列管方式,對儀器採購完成、安裝、設定、測試、驗收等列出時間表。

b.管理實驗室設置執行各項工作進度表。

B.計畫執行成果之管考查核點(滿一年,已完成)

a.管理實驗室各區完成驗收並能開始運作。

b.公開發表各新增課程之教材大綱及內容,邀請國內大學院校知名相關

專長教授指導改進。

c.擬定成立「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技術」學程計畫。

d.舉辦各種成果觀摩會,讓本校及外校相關系所參觀交流。

C.計畫執行中之管考查核點(滿兩年)

a.以列管方式,對儀器採購完成、安裝、設定、測試、驗收等列出時間表。

b.管理實驗室設置執行各項工作進度表。

D.計畫執行成果之管考查核點(滿兩年)

a.管理實驗室各區完成驗收並能開始運作。

b.公開發表各新增課程之教材大綱及內容,邀請國內大學院校知名相關

專長教授指導改進。

105

Page 10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c.擬定成立「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技術」學程計畫。

d.舉辦各種成果觀摩會,讓本校及外校相關系所參觀交流。

E.計畫執行後之管考查核點(三年內)

a.建立全校共通實驗室之操作規範及使用規則。

b.考核、追蹤參與教師三年內研發成果發表件數。

c.考核、追蹤參與教師三年內提出各種產學、建教輔導案及專題計畫案。

d.考核、追蹤參與教師三年內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技術關鍵技術移轉案

e.考核、追蹤及檢討共通實驗室營運狀況及業績。

f.考核、追蹤產學合作教育訓練及推廣、服務等業務之成績。

g.考核、追蹤工學院系際間之整合成效。

h.建立實驗室網站(首頁),並與其他相關單位網站連結,促進資源共享。

106

Page 10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附錄一: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應用特色實驗室管理辦法

一、教育訓練: 儀器購入第一年由管理老師負責開授儀器之原理、構造與安全須知八小時,由各研究室派研究生上課。第二年起由各研究室做好經驗傳承,經指導教授認可後,方可由新手操作以維護精密儀器之妥善率。另相關專題之大學部之學生,亦須經管理老師與指導教授認可後,並在接受八小時之實際操作訓練後,始可獨立作業。

二、使用方式:

1.採預約制或排定教學時段,使用前先至儀器放置地點登記預約,同一研究室每次預約不得超過三天,但管理老師有權彈性調整預約時間,以維護他人使用之權益。

2.預約使用時間為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遇例假日恕不開放。

3.使用完畢後必需登錄儀器使用狀況,包括使用之日期、起訖時間、操作者姓名、儀器妥善狀況等。

三、收費:

1. 排定教學時段,由排定課程之系、所負責繳納使用維護費。以每樣品數或是每鐘點暫定 800 元為收費標準。

2.所收費用必須做為儀器維修與消耗品支出之基金,管理老師不定期向圖儀委員會報告基金運作情形。

四、儀器維修: 由管理老師負責,以樣品或鐘點收費之基金支應儀器維修與消耗品支出。

五、表簿冊: 在儀器放置地點建立預約登記簿與使用狀況登記簿,使用者請依規定填寫。使用者若填寫不實,管理老師有權拒絕其預約與使用。

六、安全規定: 不得於實驗室內嘻鬧、也不得攜帶食物及飲料,並注意遵

107

Page 10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守相關之安全防護措施與規定,若有違反規定者,管理老師有權拒絕其預約與使用。

七、其他: 其他使用與管理規定依實際需求狀況隨時修訂或補充之。

108

Page 11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附錄二、微機電元件第一年研究團隊研究成果

本計畫「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暨研究特色實驗室」的第一年計畫中,主要是以建構實驗設備及理論分析為主,因此所參與的共同主持人之背景以機械類居多,但所參與的共同主持人相當的踴躍,其中含車輛工程系的戴昌賢教授、林秋豐教授、蔡健雄副教授、陳勇全副教授及陳立文副教授,機械系吳德和教授,材料所陳文照教授、盧威華助理教授及傅龍明助理教授,以及外校中山大學機電系林哲信助理教授、大葉大學機械與自動化系李佳言助理教授、樹德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周伯丞助理教授及成功大學建築系江哲銘教授等。從 2005 年至今(2006/4)我們團隊所發表有關微機電元件的國際期刊已刊登及被接受的文章有 SCI:17篇、EI:4篇、審查中的有 7篇(皆為 SCI)、專利申請有2 件,其詳細資料如下的參考資料,從參考資料中可以發現上述所列的所有共同主持人皆有參與此計畫之執行,而在當初計畫書中所列的共同主持人有 17 位,目前有研究成果的有 13 位,而其餘的共同主持人並非沒有參與此計畫,而是因為其專長較適合計畫執行的第二與第三年度。而在專題計畫及產學合作部份,大部分的共同主持人皆有申請 1至 2 個計畫,但因 95 年國科會計畫尚未供佈,因此此部分也無法完整說明。

參考資料(2005~2006/4)

Accepted paper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Chang-Hsien Tai(戴昌賢), Lung-Ming Fu*(傅龍明) and Fu-

Bin Wu,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Geometry Effects of Low-

Dispersion Turns in Microfluidic Systems,”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15, 377-385, 2005. (SCI)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Ruey-Jen Yang, Chang-Hsien Tai(戴昌賢) and Lung-Ming Fu* ( 傅 龍 明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lectrokinetic Injection Technique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icrochips,” Electrophoresis, 26, 674-686, 2005. (SCI)

Lung-Ming Fu(傅龍明), Ruey-Jen Yang and Che-Hsin Lin*(林哲信) and Yu-Sheng Chien,

“A Novel Microfluidic Mixer Utilizing Electrokinetic Driving Forces under Low

Switching Frequency,” Electrophoresis, 26, 1814-1824, 2005. (SCI)

Che-Hsin Lin( 林哲信 ),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 and Lung-Ming Fu* ( 傅 龍 明 ), “A

Rapid 3-Dimensional Vortex Micromixer Utilizing Self-Rotation Effect under Low

Reynolds Number Conditions,”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15, 935-943, 2005. (SCI)

Y. N. Wang, Chiu Feng Lin(林秋豐), S.T. Wu, C.L. Chang, H. T. Chen, Chien-Hsiung Tsai*

(蔡健雄 ), Che-Hsin Lin( 林哲信 ) and Lung-Ming Fu* ( 傅 龍 明 ), Experimental

109

Page 111: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Investigation of High-resolution Injection Technique in Microfluidic Chips,”

110

Page 112: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 505-507, 409-414, 2006. (SCI)

Chia-Yen Lee(李佳言), Chin-Feng Lin(林秋豐), M.F. Hung, R.H. Ma, Chien-Hsiung Tsai(蔡

健雄 ), Che-Hsin Lin(林哲信 ) and Lung-Ming Fu* (傅 龍 明 ),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Mixing Efficiency of Micromixers with Different

Geometric Barriers,”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 505-507, 391-396, 2006.

(SCI)

Lung-Ming Fu( 傅 龍 明 ) and Che-Hsin Lin * ( 林哲信 ), “Fabrication Techniques an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in Micro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hips,” Current

Analytical Chemistry,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C.H. Tai(戴昌賢), C.L. Chang, C.F. Lin(林秋豐), C.H. Tsai(蔡健雄), C.Y. Lee(李佳言), C.H.

Lin( 林 哲 信 ) and L.M. Fu*( 傅 龍 明 ), “Numerical Analysis into the Mixing

Performance of Electrokinetically Pulsatile Microfluidic Mixer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Mechanical Engineer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EI)

Chia-Yen Lee(李佳言 ),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 Li-Wen Chen(陳立文 ), Lung-Ming

Fu(傅龍明) and Yung-Chuan Chen*(陳勇全), “Elastic-Plastic Modeling of Heat-

Treated Bimorph Micro-Cantilevers,”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Chia-Yen Lee(李佳言), Che-Hsin Lin(林哲信), Po-Cheng Chou, Lung-Ming Fu(傅龍明),

Ping-Ru Hsieh and Che-Ming Chiang*(江哲銘 ), “MEMS-based Formaldehyde

Gas Sensor Integrated with a Micro-hotplate,”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Chia-Yen Lee(李佳言), C. M. Chen, Guan-Liang Chang, Che-Hsin Lin*(林哲信) and Lung-

Ming Fu* (傅 龍 明 ),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micircular Detection

Electrodes for Contactless Conductivity Detector –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icrochips,” Electrophoresi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Chang-Hsien Tai(戴昌賢), Che-Hsin Lin(林哲信), Ruey-Jen Yang, Min-Zhong Huang, C.

W. Liu,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and Lung-Ming Fu*(傅龍明), “Micromixer

Utilizing Electrokinetic Instability Induced Shedding Effect,” Electrophoresi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 M. F. Hung, Li-Wen Chen(陳 立 文 ), Chin-Lung Chang and

Lung-Ming Fu*( 傅 龍 明 ),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CE Microchip with

Expansion Chamber in Separation Channel,”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111

Page 113: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Yao-Nan Wang, Chiu-Feng Lin(林秋豐), Ruey-Jen Yang, and

Lung-Ming Fu*( 傅 龍 明 ),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Leakage

Effect for Injectors in Microfluidic Device,” Electrophoresi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Lung-Ming Fu(傅龍明), Chang-Hsien Tai(戴昌賢), Chine-Hsiung Tsai(蔡健雄), Che-Hsin

Lin(林哲信) and Chia-Yen Lee*, “Fabrication of Micromixers Utilizing Shedding

Effect Induced by electrokinetic Instability,” Journal of Physic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EI)

Chia-Yen Lee(李佳言), Che-Hsin Lin(林哲信) and Lung-Ming Fu*(傅龍明), “Design and

Fabriaction of Contactless-Type Detector for Microchip Capillary Elecrophoresis,”

Journal of Physic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EI)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Y. N. Wang, H. T. Chen, Che-Hsin Lin*(林哲信) and Lung-

Ming Fu * ( 傅 龍 明 ), “Cap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2-Dimensinal and 3-

Dimensional Numerical Methods in Modeling the Fluid Flow in Sudden Expansion

Microchannels,”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D.H. Wu(吳德和), H.H. Chen, C.S. Chen, “Resonant Frequency Analysis for a Fixed-Free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based Mass Sensor,” Sensors and Actuators:

Physic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D.H. Wu(吳德和 ), W.T Chien, Y.J.Tsai, “Applying Taguchi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to

robust design of piezoelectric sensor,”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D.H. Wu(吳德和 ), “Coupled-field analysis of piezoelectric beam actuator using FEM,”

Sensors and Actuators: Physics, Accepted for Publishing, 2006. (SCI)

D.H. Wu(吳德和 ), Y.H. Lin, “Directional response analysis of tractor-trailer with multi-

axle-steering carrying liquid load,” SAE Technical paper 0415, 2005 (EI)

Submitted paper

Che-Hsin Lin(林哲信 ), Lung-Ming Fu*(傅龍明 ) and Min-Zhong Huang, “A Novel Fast

DNA Digestion System,” submitted to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6. (SCI, IF

=7.26)

Chia-Yen Lee(李佳言 ),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 Che-Hsin Lin*(林哲信 ) and Lung-

112

Page 114: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Ming Fu * ( 傅 龍 明 ), “Interactively Time-Pulsed Microfluidic Mixers in Microchip,”

submitted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6. (SCI)

Lung-Ming Fu(傅龍明), Che-Hsin Lin*(林哲信), Yu-Sheng Chien and Tsung-Yao Chang,

“A Novel Pinched-Switching T-form Mixer for Fast DNA Digestion,” submitted to

Lab on a Chip, 2006. (SCI)

Che-Hsin Lin(林哲信),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and Lung-Ming Fu*(傅龍明), “Rapid

Circular Microfluidic Mixer Utilizing Unbalance Driving Force,”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Microdevices, 2006. (SCI)

Min-Zhong Huang, Ruey-Jen Yang, Chang-Hsien Tai(戴昌賢),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 Lung-Ming Fu*( 傅 龍 明 ), “Application of electrokinetic instability flow for

enhanced micromixing in cross-shaped microchannel,”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Microdevices, 2006. (SCI)

Rong-Hua Ma, Chia-Yen Lee(李佳言), Yu-Hsiang Wang, Lung-Ming Fu(傅龍明), Chien-

Hsiung Tsai(蔡健雄), Po-Chen Chou(周伯丞), “A Pt-based Piezoresistive Gas Flow

Meter Utilizing a Micro-cantilever Structure,” submitted to Biosensor sand

Bioelectronics, 2006. (SCI)

Chien-Hsiung Tsai(蔡健雄 ), Chin-Lung Chang and Lung-Ming Fu *(傅龍明 ), “Design of

High-resolution Analysis Technique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icrochip,”

submitted to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 (SCI; IF =4.308)

Patent

“自旋微型混合器及其製造方法, Self-rotating micromixer and the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ROC patent pending, filed, 2005, with the filing no. 094101730. 中華民國 ROC IPO,發明人:林哲信,傅龍明,林岳鋒,蔡建雄

“一種以電滲透流驅動之微流體混合器” Filed on February, April 20, 2005 with the

filing no. 093111002, 中華民國 ROC IPO,發明人:林哲信,傅龍明,簡育生 (已獲準)

113

Page 115: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附錄三、計畫第一年所購置之儀器設備說明

此計畫第一年所購置之儀器設備說明如下設備名稱 經費來源 購置日期 組裝情況、與現有設備配合情況及使用課程電子槍蒸鍍機

教育部 94/7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9 月底均完成2. 配合學校現有之微影設備可完整製作微感測器

3. 使用課程含微機電導論、生物晶片製程技術、微感測器製程技術、薄膜製成與應用、半導體製程技術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熱分析儀DSC

教育部 94/9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10 月底均完成2. 可配合材料所現有之檢測系統完成微元

件之熱分析3. 使用課程含生物晶片製程技術、微感測

器製程技術、電子構裝技術、複合材料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化學抽氣櫃(2台)

教育部 94/12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12 月底均完成2. 使用課程含微機電導論、生物晶片製程

技術、微感測器製程技術、薄膜製成與應用、半導體製程技術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快速真空退火爐

教育部 94/10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10 月底均完成2. 配合機械系半導體製程實驗室之儀器可應用於微元件及材料上

3. 使用課程含微感測器製程技術、薄膜製成與應用、半導體製程技術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去離子水機

教育部 94/12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120 月底均完成2. 應用於現有之黃光室中3. 使用課程含微機電導論、生物晶片製程

技術、微感測器製程技術、薄膜製成與應用、半導體製程技術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SEM試片鍍金機

教育部 94/11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11 月底均完成2. 應用於機械系現有之電子顯微鏡上3. 使用課程含電子顯微鏡學、微感測器製

114

Page 116: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程技術、薄膜製成與應用、電子構裝技術、半導體製程技術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多通道電位阻抗測試系統

教育部 94/12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12 月底均完成2. 配合材料所微流生醫晶片實驗室之檢測

系統3. 使用課程含微機電導論、生物晶片製程

技術、微感測器製程技術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雷射光學系統

教育部 94/12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12 月底均完成2. 配合材料所微流生醫晶片實驗室之微晶片製作設備

3. 使用課程含微機電導論、生物晶片製程技術、微感測器製程技術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掃描探針顯微鏡

校配合款 94/9 1. 整體組裝測試於 94/9 月底均完成2. 配合半導體製程實驗室之儀器可應用於

微元件及材料上3. 使用課程含電子顯微鏡學、微機電導

論、生物晶片製程技術、微感測器製程技術、電子構裝技術、複合材料、薄膜製成與應用、半導體製程技術及微機電製程技術

115

Page 117: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附錄四、微機電元件設計學程之規劃

微機電元件學程規劃包括規劃表、開授課程、以及課程內容大綱。

學程規劃包括規劃表

對象█_ 四技四 , 二技二 , 碩一 _ 學生(四技、大學、二技、碩士生) █ _車輛系、_機械系_、生工系、環工系、材料系學生□_______年級學生(二專、五專) □先修_______、_______、_______課程者□進修部學生 □選修_______學程學生

修習本學程(模組課程)可從事之職類職種1. __電子 , 電機業 __人員2. ___ 生物科技業 __ 人員3. __機械 , 精密機械業 人員

學(課)程特色▓跨領域學(課)程 ▓第二專長學(課)程(如技術轉應用)

□專業證照學(課)程 □創業學(課)程□國家證書學(課)程 ▓進階學(課)程□競賽學(課)程 □國際化能力學(課)程

本學程特色、目標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 MEMS)製程技術具

有將傳統大型生化分析或檢測設備微小化之能力,除縮小其尺寸外,更可增加其分析速度與簡化人為操作程序,因此在分析化學與生物醫學方面之應用深受矚目。利用微系統技術將分析儀器微型化並整合於一小面積之生醫晶片上,不但可大幅降低檢測之成本、增加檢測分析之速度,另外也大幅增加偵測之靈敏度,因此微機電系統製程技術是未來深具發展潛力的一種關鍵性科技。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屏科大現有的設備(機械系無塵室及 MBLab 的測試設備)及微機電相關軟體(Fluent, CFDRC and ANSIS),設計一套完整的微機電製程技術學程,讓學生能親自設計、分析、製造及測試生醫晶片及微感測器等微機電相關成品,讓學生能成為微機電及半導體製程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一畢業就符合職場上需求。

本課程的主要特色在於微機電製程技術的實物操作與理論分析的整合與應用。本學程的課程內容包括微機電導論、生醫晶片製程技術、電腦輔助微熱流及微固力分析與微感測器製程技術,為使理論與實務互相結合,學員在修課過程中均需配合實作方面的訓練,因此,本課程的學員均能熟習職場上的微機電及半導體製程技術與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在課程規劃中將朝向兩種業者的專家來配合此就業學程的推動,一為商用

116

Page 118: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軟體業者的專家(已經接洽的有:虎門科技、智泰科技、勢流科技、美商綺城科技..等公司),另一為微機電及半導體製造業者的專家(已經接洽的有:鳴峰工程、宏碁電腦、奇美電子、大地光纖及華立企業等公司)。而在學界中本課程也規劃兩位在生醫晶片及微感測器中獲得數項國內外專利的專家一起參與。而整個就業學程的初步規劃邏輯在於讓學生先了解微機電的基本概論,再學習生醫晶片及微感測器的製程技術。接下來的課程則是學習一些微機電的分析軟體,配合這些微機電的分析軟體,能讓學員更了解微機電的設計與製作。

習得這個就業學程的學生,均有微機電及半導體製程技術及分析的專業能力。其就業的管道則無論是生物科技產業或是半導體、顯示器、光電產業、消費性電子產業、精密機械產業、商用軟體業均能夠從事。開課時間

課程名稱 開設系所/

學制/年級授課教師

(校內外)

學分數

課程大綱 時數

上課 實習(作) 小計

上學期微 機 電 導論;三學分

車輛系,機械系,材料系,生工系

傅龍明3 詳見附件 36 18 54

上學期 生 物晶片製程 技術;三學分

車輛系,機械系,材料系,生工系

傅龍明3 詳見附件 36 18 54

上學期 微感測器 原理;三學分

車輛系,機械系,材料系,生工系

林秋豐吳德和

3 詳見附件 36 18 54

上學期 電腦輔助設計(Auto

CAD含實習);三學分

車輛系,機械系,材料系,生工系

張金龍3

詳見附件 27 27 54

下學期產業界常用微 機 電 及 微流體軟體 實習;三學分

車輛系,機械系,材料系,生工系

戴昌賢

蔡建雄

業界教師

3 詳見附件 27 27 54

117

Page 119: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下學期 微感測器 製程 技術;三學分

車輛系,機械系,材料系,生工系

傅龍明

李佳言3 詳見附件 27 27 54

下學期 微機電製程技術;三學

車輛系,機械系,材料系,生工系

傅龍明

業界教師

3 詳見附件 27 27 54

下 學期 有限元素分析導論

車輛系,機械系,材料系,生工系

陳勇全3

詳見附件 27 27 54

開授課程

課程內容大綱

課程名稱 微機電導論;三學分課程內容大綱 本課程介紹微機電基本設備及相關的製程技術,為此學程之初

學課程。本課程包含微機電概要、設備、渡膜、加工方法、光刻法、濕式蝕刻法、乾式蝕刻法及接合方法等。

課程名稱 生物晶片製程技術;三學分課程內容大綱 本課程之主要介紹生物晶片的應用及其各項實驗的實際操

作。內容包括簡介生物學及生物技術,基礎的微機電製程,生物感測器之基本原理及生物微機電、生醫晶片。

課程名稱 產業界常用微機電及微流體軟體實習;三學分課程內容大綱 本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商業軟體在微機電及微流體上的應用,

並讓學生熟悉這方面常用之商業軟體,包括微流體及流固整合上常用之 CFDRC、STARTCD、Fluent、ANASYS 等軟體。使學生了解一些微機電之商用軟體之操作步驟與實際問題之解析,以獲得實際上機實習之經驗。

課程名稱 微感測器製程技術;三學分課程內容大綱 本課程主要內容為微感測器原理及製程技術,此課程仍以以實

作為主,讓學生從畫光罩、渡膜、蝕刻、接合到微感測器成品及測

118

Page 120: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試都親自參與,真正的學習到微感測器製程技術。

課程名稱 電腦輔助設計(Auto CAD含實習);三學分課程內容大綱 本課程要旨為介紹目前及未來將廣泛地應用於產業界的電腦輔

助設計。著重於介紹分析方法之基本原理,理論及求解方法之推導,同時介紹如何使用軟體,使學生由實例分析了解設計與分析之架構,包括前處理、求解及後處理程序,使學生具備由理論分析到數值求解之實際經驗,技術,最後達到電腦整合製造之境界。

課程名稱 微機電製程技術;三學分課程內容大綱 本課程之目的:在介紹微機電製程技術中之主要流程及使用之

機械設備,以供相關科系有興趣之同學修習,以便對國家重要產業有所瞭解。內容包括:了解微機電系統之製程,討論微型感知器及致動器的製程及工作原理,真空技術,參雜方法,光刻術,薄膜技術,製程規劃,實例探討。

課程名稱 有限元素分析導論;三學分課程內容大綱 本課程介紹有限元素方法之基本原理,理論及求解方法之推

導,同時介紹使用有限分析軟體,使學生由實例分析了解有限元素模型之架構,包括前處理、求解及後處理程序,使學生具備由理論分析到數值求解之實際經驗,課程著重於有限員素分析之基本概念之建立與應用,作業涵蓋結構靜力、熱傳及動態分析等問題。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