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青少年心理學 報告主題: 自我傷害與自殺 組員 : 鄭如雅、林美杏、李伊珊、黃羿蟬 1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青少年心理學

報告主題:自我傷害與自殺

組員 :鄭如雅、林美杏、李伊珊、黃羿蟬

1

Page 2: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目錄

一、前言二、相關理論對自我傷害的解釋觀點三、自殺的成因四、因應方式五、相關新聞案例

2

Page 3: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一、前言

3

自傷和自殺是有區別的,其中自殺是有意願且可能用的些手法想要結束生命,而自傷是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但不一定要結束生命。分析二者的相關比率發現:有 1-2%的自傷者會自傷身亡,但基本上,自傷者並不意圖自殺 ( 郭峰志, 2001)  。

Page 4: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二、相關理論對自我傷害的解釋觀點

( 一 ) 心理治療( 二 ) 理情治療( 三 ) 個人中心治療法( 四 ) 認知行為治療( 五 ) 家族治療

4

Page 5: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一 ) 心理治療• 自我傷害:內在的狀態是一種虐待的心理動力

,是想要在本能和壓抑下來的力量之間取得一個新的平衡,當壓抑不成時,被壓抑的衝動會改變面貌 ( 即症狀 ) ,在意識裡出現。

• 治療方式:讓個案了解自己潛意識的這些心理動力,且逐漸讓個案能夠覺察到他所潛抑的想法和衝動,尤其是這些導致自我傷害行為的衝動究竟是什麼 。

5

Page 6: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二 ) 理情治療

• 自我傷害:情緒困擾的人們存在著許多的「非理性信念」。

• 治療方式:「駁斥」或「面質」當事人的非理性信念是理情治療法的重點。

6

Page 7: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三 ) 個人中心治療法

• 自我傷害: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有不適應行為,是因為理想自我與實際自我落差太大,而落差大的原因是被環境扭曲。

• 治療方式:輔導者的態度、個人特質、輔導員和受輔導者的關係是輔導過程中最基本的決定因素。

7

Page 8: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四 ) 認知行為治療

• 自我傷害:不當的認知產生不當的行為。

• 治療方式:啟發個案自我發現其認知上的不合理的治療技術,幫助當事人發現並修正其自動化的

負向思考,以較直接的方式和當事人做溝通。

8

Page 9: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五 ) 家族治療

• 自我傷害:來自於家庭壓力。

• 自療方式:針對家中每個人所產生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問題,透過語言及成員之間互動等方式,改善家庭之不平衡關係 。

9

Page 10: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三、自殺的成因

( 一 ) 青少年自殺率( 二 ) 自殺的定義( 三 ) 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 四 ) 自殺者的心態( 五 ) 自殺行為的徵兆( 六 ) 自殺的迷思( 七 ) 自殺風險評估檢核表

10

Page 11: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一)青少年自殺率

11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 資料擷取日期: 2009 年 6月16日

Page 12: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12

15~19 歲的族群中,自殺是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

女孩比男孩更常發生自殺行為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自殺身亡

Page 13: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二 ) 自殺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 WHO )

Terzi-Unsal 與 Kapci ( 2005 )

Beck 、 Vovacs 與 Weissman ( 1979 )

自殺是個體在有意識的情形下,遵照自己的意願,採取危害生命的手段,以結束個人性命的行為和活動。

13

Page 14: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三 ) 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  Popenhagen 和 Qualley ( 1998 )統整了多項相關的研究,提出下列幾項青少年自殺的危險因子:

14

Page 15: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四 ) 自殺者的心態

Leenarrs

( 1992)

1. 無法忍受的心痛

2. 人際關係

8. 認知束縛

5. 不直接表達

4. 拒絕—攻擊

3. 適應困難

7. 自我

6. 認同—消失15

Page 16: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五 ) 自殺行為的徵兆

Kalafat ( 1990 )統整了多項青少年自殺的警訊

16

Page 17: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感覺( Fe e ling s )

1. 無望的 --- 「事情不可能變好了」、「已經沒有什麼好做了」、「我永遠都是覺得 沒有希望」。 2. 害怕失控、害怕瘋狂、擔心傷害自己和別人

3. 無助、無價值感 --- 「沒有人在乎」、「沒有我別人會更好」 4. 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悲傷持續的焦慮與憤怒

17

Page 18: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行動或事件( Ac tio n o r Eve nts )

18

Page 19: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改變( Chang e )

19

Page 20: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惡兆( Thre a ts )

< 言語 --- 如「流血流多久才會死?」

< 威脅 --- 如「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

< 計畫 --- 安排事務、送走喜歡的東西、研究藥物、獲取武器

20

Page 21: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六 ) 自殺的迷思

21

Page 22: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七 ) 自殺風險評估檢核表

□ 感到強烈的無望/絕望□ 自尊非常低□ 感到哀愁與憂鬱,並且對於喜愛的活動興趣缺缺□ 酒類或藥物的使用量較以往多□ 近期有經歷失落事件或是與重要他人分離□ 飲食、飲酒與睡眠型態,出現戲劇化的轉變□ 變得非常喜怒無常□ 突然變得沈靜□ 言談過程中,透露出自殺的想法

下列各題為一個人企圖自殺時的可能性反應。倘若你身旁的個案疑似為自殺的高危險群時,請依照題目的指示,在□中以「 ˇ 」號標示符合的狀況。

22

Page 23: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對於死亡有預期性想法□ 在課業或工作上的功能表現不如以往□ 從朋友群聚中退縮下來□ 從過去的經常性活動中退縮下來□ 不重視自身外表□ 精神集中感到困難□ 出現身體症狀,如:頭痛或倦怠感□ 強烈的出現罪惡感或羞恥感□ 出現暴力、敵對或反叛的行為 (尤其是年輕人最常有此反應)□ 近期是否曾因接受精神科住院治療後出院

附記:當您所勾選的「□」愈多時,您就愈有理由考慮被評估者正受到自殺的威脅,請予以妥善的專業處置。

23

Page 24: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四、因應方式 

Grunebaum和 Klerman(1967)提出對對於自殘者有效的治療必需是具有彈性的輔導策略,立即處理的具體做法包括有設限、危機處理、提供支持、鼓勵,同時要留意其自殺危機的評估。進行後續的心理治療時,要特別強調建立積極的治療關係,提共案主正確的情緒經驗,以減緩其病態的防衛方式。

24

Page 25: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輔導防治的工作項目 

(一)主動關切自殘青少年(二)協助轉介以尋求資源協助的角色(三)建立積極的良好的治療關係(四)有效的人際技巧訓練(五)認知技巧的訓練(六)情緒管理(七)持續支持與周邊教育的預防角色

25

Page 26: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對青少年自殺意念的輔導原則 

( 一 ) 與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關係( 二 ) 鼓勵適當的表達情緒。( 三 ) 給予關心。( 四 ) 認真看待孩子口頭的自殺威脅,不要以為只

是 開玩笑。

( 五 ) 寧可反應過度但不輕易解釋孩子的異常行為。

( 六 )  陪在青少年身邊,嘗試找出想自殺的原因。

26

Page 27: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七 ) 把自殺工具,如:利器與藥品拿走。(八 ) 積極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九 ) 自殺的問題不是單一個人能解決,必需要有

相 關人員、家長、老師及醫疾人員通力合作。

(十 ) 輔導者需要有關懷生命的人生觀及高度警覺心,任何談及對生命厭惡的感覺時,應將其視

為求救的訊號。(十一 ) 與個案之間守密的原則,若影響到一個人

生命時,守密性應被視為第二線。

27

Page 28: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五、相關新聞案例

• 96年全國平均自殺死亡率降低 1 成,但 10至 19歲青少年的自殺死亡率不降反升,上升 6.8%。

– 醫師表示,門診的自傷個案普遍會不開心或不穩定,懷疑自我價值,若遭逢壓力,易因自我懷疑而自傷。

– 心理師認為,青少年的自傷,可能是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卻又難以表達。

28

Page 29: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為何不願求援– 20.9%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困難– 20%認為自己可解決– 16.7%認為壓力會自然不見– 0.58%表示會優先採取「傷害自己」的方法

• 97年北市 10至 19歲青少年企圖自殺人數共191 人次。

• 北市衛生局曾針對北市 7萬餘名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調查

24.5% 面對壓力時會「不想說話」42.5% 不會找人協助處理壓力

29

Page 30: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 醫師表示,門診自傷青少年未必均為憂鬱症患者。

案例 ( 一 ) 一名國中生自小父母離異,與家人疏離,缺乏安全感,青少年期渴望被認同,以喝酒、偽裝自傷引起他人關心。

案例 ( 二 ) 另有一名高材生在課業壓力下,出現焦慮、坐立不安及人際退縮,一直到意圖輕生,家人才發現他深受憂鬱症所苦。

• 徵兆 : 變得不愛說話、擺臭臉;變得不愛與朋友出門、放學後關在房間,逃離人際關係;衝動言語或負向、自我貶抑的言語;喝酒,夜不歸,網路成癮等。

-- 自由時報 2009-06-16

30

Page 31: 第六組 自我傷害與自殺

謝謝您的聆聽與指教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