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HEMS...行車環境感應系統 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BEMS 家庭能源管理 HEMS 實際手法 智慧系統以物聯網為核心技術,將各式儀器諮詢藉由物聯網交互串聯。其尺度小至家庭能源管理,大到基地全區影像監控系統;機能

基地現況

基地分析與課題

三角舟A021

三角舟為大航海時期集結時代技術所打造的一流遠洋帆船,為人們探索更美好的未來。本基地如同三角舟,肩負領航的角色,集結尖端科技規劃出的產業園區,同時維護既有生態與文化價值,帶領地區朝向智慧、舒適、便利的未來。

物聯網

門禁管制

太陽能板

停車管理

空間使用管理

智慧電錶(能源可視化)

數據處理中心

環境監測

道路交通監測

影像監控

電動運具充電站/換電站

優先號誌

行車環境感應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BEMS

家庭能源管理

HEMS

實際手法

智慧系統以物聯網為核心技術,將各式儀器諮詢藉由物聯網交互串聯。其尺度小至家庭能源管理,大到基地全區影像監控系統;機能涉及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等。亦可藉由物聯網串聯彼此資訊,如利用各智慧監測系統網絡建構基礎參數數據資料庫,藉物聯網支援智慧電網、智慧運輸、智慧菜園等社區智慧系統。由以上資源建構全區智慧網路,落實智慧社區之目標。

親水人行堤防交通旅遊 x 環境生態 x 安全防災 x 健康生活

綠能產業 x 環境生態照明系統

自駕車系統交通旅遊 x 綠能產業 x環境生態

綠能產業 x 環境生態 x 健康生活

綠屋頂整體規劃

綠色開放空間與人行陸橋交通旅遊 x 環境生態 x 安全防災 x 健康生活

行動方案

短期

交通用地的整備

照明系統綠屋頂都市菜園 綠色開放空間

都市設計準則 屈原宮再造

綠屋頂

天橋

中控中心

屈原宮

自駕車專用道

堤防

歷史記憶路線

自駕車路線

X 智慧

X 生態

X 社區

長期

內部完全自駕系統 輕軌系統 智慧城市

生態旅遊

歷史記憶路線塑造文化旅遊 友善城市

捷運芝山站輕軌

洲美快速道路交流道

最終以內部完全自駕系統建構、重要節慶舉辦、文化與生態旅遊落實等措施,藉物聯網系統使資訊相互交流達到服務機能互補,實現智慧城市的目標。

架設環境監測儀器

架設人行天橋

中期

內部部分自駕系統 互聯網系統

生態屋頂智慧菜園 生態跳島

堤防再造 慶典路線再現

擴大硬體設備建置與應用,如小範圍自駕車行駛、生態綠屋頂、新舊堤防合併再造、慶典路線再現等。提供便利生活與舒適生態環境,同時亦吸引遊客。訓練並舉辦社區生態導覽培訓、社區各系統管理APP建構。

系統可視化介面

為架構更完整的硬體設施與軟體,以落實智慧環境、生態旅遊與社區意象。硬體措施以配置住宅及產業示範專區為基礎,建構全區監測及物聯網系統設施、重塑社區意象之信仰中心、及人行動線串聯為主。

X 智慧運輸系統

25m2

於福國路話劃設專用道路,站點須設置候車空間寬5米,面積25平方米。

20m2

十字路口前後10米,應留設自駕車停車空間,寬4米,面積20平方米。

X 社區

4m4m

配合屈原宮繞境與龍舟下水空間,沿街退縮4公尺並設置石板鋪面。行道樹配合整體意象之楝樹為主。

建築面積達一千平方公尺,應於屋頂設置建築面積百分之十以上太陽光電發電設施。

考量夜間生態生態避免光線干擾,與社區夜間安全的需求,燈光以低亮度設計不干擾生態為原則。

建築面積達九百平方公尺,屋頂平臺綠化和菜面積應達百分之五十,並集中留設菜園。

X 生態系統

設計構想

設計準則

X 智慧 X 社區X 生態

規劃目標

開放空間

在地核心

交通動線

人行動線

消彌基地內社區與產業之異質性,縫合基地東西側活動。同時以綠帶系統串連生態系統,並藉由信仰中心活動動線規劃,延續地區傳統文化。使基地作為地區未來發展之重要結點與示範地區時,保有基地內部整體性。

智慧科技城

智慧社區

自駕車站點

自駕車路線

藉由互聯網網絡建立,串連基地內部多重智慧系統,使各服務機能達到互補效果,提升服務效率。創造舒適、便利、宜居之智慧社區。

非夜間照明地區

夜間照明地區

生物遷徙路線

生態廊道

透過生態廊道形塑綠網系統,同時於基地夜間活動較少之區域設計特殊低光害、低亮度照明,將產業留設之地面與屋頂綠色空間規劃為夜間生物棲息、生活區域。

人行天橋

人行休憩動線開放空間

歷史記憶路線

以都市設計的手法塑造不同類型的公共開放空間,包括在地廟宇活動空間與綠色休閒空間,藉此重新凝聚地方意識,並且提升生活品質。

舊有紋理 X 新建紋理

舊建物

區段徵收後,新紋理之街廓過大不親民,同時破壞地區舊紋理,影響傳統廟宇慶典與繞境路線。

住宅社區 X 產業園區

基地內部包含住宅社區與產業園區,同時被承德路切割為東西部分,使整體異質性高、連結性薄弱。

住宅社區 產業社區 承德路

自然生態 X 都市建成

基地內公園面積大卻分散,缺乏綠帶連接形成系統,不足以對生態議題做出回應。

公園

基地選址

選址基地為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範圍,為台北科技走廊西側端點。同時被選定為台北市示範性智慧社區實證場域之一,為台北智慧社區與產業發展重點基地。

基地三側臨水,西側隔基隆河與社子島相望、南側面雙溪、東側靠磺溪,具特殊水岸生態系與傳統文化。周邊另有社子島開發、北投再生、士林再生等2050台北願景計畫。

本基地西臨洲美快速道路、東北面文林北路。中央有南北向台2乙(承德路)分割,東西向福國路連接兩側基地。大眾運輸以基地東邊捷運信義淡水線及文林北路、承德路沿線公車為主。

基地為台北科技走廊重點發展地區,同時具備特殊生態系與傳統特色文化。為台北市智慧城市發展與北區未來發展之重要結點與示範地區。

周邊關係

交通

基地定位2050願景計畫再生地區

科技園區

產業發展軸帶發展地區

基地位置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