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心脑 责编刘静 美编扈森 邮箱 ttjkdh@126.com B12 天气频繁“变脸” …newpaper.dahe.cn/dhb/images/2016-03/30/B12/dhb12330c_h.pdf · 健康 2016年3月30日 B12 心脑

健康 B122016年3月30日责编刘静 美编扈森 邮箱 [email protected]心脑

在猝死者中,以冠心病合并急性心梗患者为多。但据临床统计,约有四分之一的心梗发生时没有明显症状,耽误了就诊而导致死亡。得了急性心梗不是胸痛得“要死要活“吗,为何有人却无此症状呢?

“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果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有的是后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有的心内膜下心肌损害,无疼痛感觉。”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朱翠玲教授说,个体差异对疼痛敏感不一样,有的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主要是全身各器官、系统老化,所以感觉迟钝、对疼痛敏感性降低。此外,过度紧张、疲劳等,也可使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变得迟钝。

朱翠玲说,无痛性心梗还多见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的动脉病变范围广,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较一般的患者严重很多,加上他们常有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感觉神经受累,所以会导致疼痛迟钝甚至没有痛觉。

虽说心脏疼痛警报信号失灵,但无痛性心梗也并非没有一点迹象。朱翠玲提醒,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咳嗽痰多、胸闷不适、出虚汗、困倦乏力等症状,患者和家属应特别重视,不要认为没有心绞痛,就无心梗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治疗。

线索提供 潘慧 戴秀娟

□记者 李晓敏

自从3D打印技术问世以来,国内外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就洞悉到该技术可能为本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并积极投身实践,不断探索和丰富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病学的应用。而3D打印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尤其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刘煜昊、王忠民团队在高传玉副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利用3D打印技术为边缘欠佳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实施介入封堵治疗。

据了解,这两例患者术前彩超均提示房间隔缺损边缘非常靠近主动脉及上腔静脉,甚至缺损边缘与主动脉及上腔静脉零距离,不符合目前指南推荐的介入手术指征。随后,该科通过3D打印模型反复进行封堵手术模拟,并

结合自身丰富的手术经验,最终成功地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已顺利出院。

利用3D打印模型指导手术,不仅可以直观地显示病变部位解剖结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有力地拓展当前指南推荐的介入手术适应证。

经皮穿刺股动、静脉行先心病介入封堵国内开展 20 余年,技术已很成熟,疗效确切,不开刀,不开胸,不全麻,术后次日即可出院。一般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90%以上可行该类手术,但个别边缘不好的先心病患者是指南及共识中的相对禁忌,心内科在3D打印指导下的尝试,进一步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不必要的开胸手术,拓展了边缘不好先心病不能介入手术的理念。

天气频繁“变脸”心梗不可不防□记者 林辉

核心提示| 这几天,我省气温正式跃上堪称春季标志的“二字头”。可是,这个周末,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将出现降水天气并伴随降温。我省专家提醒,春季天气忽冷忽热,中老年人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而已经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的人,更需要警惕心肌梗死。

“早春是一年中最容易生病的时期之一。”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王振涛教授说,与冬季相比,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血压上升、代谢加快,心血管的负担和耗氧量都会增加。忽冷忽热的天气和体内氧气供应不足,都是冠心病突发的重要因素。

而“倒春寒”的冷空气,是引发心绞痛的元凶。王振涛解释说,寒冷的刺激,不仅会加重左心室负担,引起心肌缺氧,还会激发冠状动脉痉挛。当突然吸入5℃~10℃的空气时,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通常会出现类似心绞痛的变化。一些老病号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甚至以为春风送“暖”而疏忽大意,很容易突发心肌梗死。

王振涛提醒,三四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间,对于存在血脂、血压、血糖异常和家族史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来说,如果经常出现或短时间内多次阵发性心悸、心慌、胸闷,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和CT检查,排除冠心病等病理性情况。一旦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就必须警惕心绞痛、心梗的突发。

此外,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可在起床后和睡前吸氧15分钟,缓解缺氧的症状。同时要“春捂”保暖,适当锻炼,加强身体抵抗力,以适应多变的天气。

冠心病患者要防“倒春寒”

“不痛”的心梗也莫大意

河南省人民医院

3D打印技术成功用于“补心”介入手术

□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陈燕

脑卒中俗称“中风”,有着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而由卒中复发导致的患者肢体残疾甚至死亡现象更为严重。专家提醒,乍暖还寒的春天,早晚温差较大,血压波动幅度较大,高血压患者要谨防中风,在家中进行康复的中风患者更应小心旧疾复发。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李青解释说,当血压升高时,会引起全身的细小动脉痉挛,如果血压长时间升高,动脉也会长时间痉挛,血管壁因缺氧而发生变形,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从而加重动脉硬化的形成;再加上高血脂、高血

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更易加速血栓的形成。而春天早晚温差较大,当天气变冷时,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若平时血压较高,可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出血性卒中)。

李青说,除了高血压,引起中风的原因还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另外,情绪激动、身体疲劳等也是引发中风的诱因。

“首次中风后6个月内是旧病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必须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开展二级预防,用以降低复发几率。”李青提醒,除长期坚持药物预防外,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平时可以适度参加体育锻炼,但不要剧烈运动;要禁烟控酒,降压调脂;不要熬夜。

早晚温差大,谨防中风复发

心脏骤停,用力咳嗽能自救?咳嗽心肺复苏有前提和技巧

□严慧芳 宋莉萍

核心提示 |“独自驾车在野外,你突然胸口很闷,几乎无力呼吸,一股剧痛从胸口蔓延到下巴、手臂,全身莫名紧张起来,感觉快要昏过去。糟糕!车上又没有急救药物,你想喊“救命”,可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过往没有行人和车辆,手机又没了信号……此时此刻,应该怎么办?不要慌!赶紧大声地、用力地咳嗽!因为人在发生心脏骤停时,都有短暂的清醒期(大约10秒)。在这短短的几秒内咳嗽,能延长清醒时间。因为咳嗽会增大胸廓内部压力,挤压心脏,加快心脏收缩,增加排出血量,从而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将血液中的氧气输送到大脑,让自己保持清醒……”近日,关于“咳嗽自救”的老话题又在网络上热起来。“咳嗽自救”可行吗?

咳嗽心肺复苏,是确实存在而有效的,并被权威指南所提及,非空穴来风。网络中分析的病理生理机制基本合理。在2010年和2015年的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均有提及咳嗽心肺复苏(cough-CPR),但指南写得很清楚:咳嗽心肺复苏的研究仅仅见于心脏介入手术时有心电监测的患者,一旦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手术医生就会马上让病人在还没失去意识之前进行有效的咳嗽,这样的咳嗽有时可以终止心律失常,有些患者虽未能终止,但可以延长清醒的时间(最多可达92秒)。

实际上,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产生有效的咳嗽,这个咳嗽还得有一定技巧和水平。因此,咳嗽心肺复苏的有效施行,要满足几个条件:介入手术室内,有专业的医生在场,有充分的心电监护,有完善的急救设备,还得要病人心律失常刚开始发生,意识还很清楚的时候,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指导,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对于大多数在医院外,没有心电监护的情况下,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心律失常。

网络文章中所写的“清醒期大约10秒”,这包括了恶性心律失常

发生-心脏失去泵血能力-大脑血流中断的总时间,而咳嗽复苏应该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伊始就要进行。大多数人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并不会有任何的症状,只是在心脏失去泵血功能导致大脑缺血了才突发晕厥。也就是说,危险来时你没发现,等你发现了又为时已晚了。所以使得咳嗽心肺复苏变得不可行。因此,指南明确说了,咳嗽心肺复苏不能用于反应迟钝的患者,更不应该教给普通施救者。因此,这种“旁门左道”的技术其实不适合传播给普罗大众学习。

心慌!胸闷!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