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该不该为减负删古诗 - kfrb.kf.cnkfrb.kf.cn/tplimg/1/2014-08/29/09/2014082909_pdf.pdf · 责编:杨洁 版式:李雯 校对:李英 甲午年正月十三 2014年2月22日

责编:杨洁 版式:李雯 校对校对::李英李英

甲 午 年 正 月 十 三

2014年2月22日 星期五

9

责编:毛翠 实习生:杨悦 版式:周文利 校对校对::任家萍任家萍

甲 午 年 八 月 初 五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9

(9~11版)(9~11版)(9~11版)

文化聚焦

(9~11版)(9~11版)(9~11版)(9~11版)(9~11版)

周末笔谈

(9~11版)(9~11版)(9~11版)(9~11版)(9~11版)(9~11版)(9~11版)(9~11版)

本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周文事

•“冰桶挑战”广受关注

点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特定时代政治话语的文艺表达,在当时中央最高层领导的关注下诞生,并成长为中国芭蕾舞的经典。今日的人们再看《红色娘子军》,早已超越对它艺术价值的怀念,而是作为一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点评:在电影《夜莺》中,比公认的世俗成功更宝贵的是家庭的重量。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让人回忆起那些因繁忙而忽略的亲情,还有被遗忘的心与心交流的温度。《夜莺》是一张生动的文化名片,证明中国正能量也能在西方主流市场得到回声与共鸣。

•《红色娘子军》五代“琼花”将相聚一堂9 月 23 日,中央芭蕾舞团将在北京人民大会

堂举办“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 50 周年大型纪念演出”,将持续近 1 年的系列庆祝活动推向高潮。届时,将有近 500 人参演,白淑湘、薛菁华、冯英、李宁、张剑五代“琼花”也将相聚一堂,重温 50年经典艺术记忆。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芭蕾舞艺术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是中西方舞台表演艺术融和的典范。50 年来,这部芭蕾 舞 剧 演 出 场 次 累 计 超 过 4000 场 。 此 外 ,《红色娘子军》受邀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法国、意大利等 20 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艺术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8 月 25 日《人民日报》)

•电影《夜莺》传递中国正能量

作 为 2010 年 中 法 签 订 电 影 合 拍 协 议 后 ,两国联合拍摄,由广西电影集团出品的首部电影

《夜莺》,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想要 落 叶 归 根 的 爷 爷 ,调 皮 任 性 的 孙 女 ,忙 于 工作而爱情枯萎的年轻夫妇,这是一个因“忙”而

“陌生”、缺失“亲情”的家庭。爷爷带着孙女和一 只 18 岁“ 高 龄 ”的 鸟 儿 从 北 京 返 回 老 家 广 西桂林,在美丽山水间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旅程。

担任该影片编剧、导演的是法国著名电影人 费 利 普·弥 勒 ,2002 年 执 导 的 电 影《蝴 蝶》令他 蜚 声 国 际 影 坛 。 在 表 述《夜 莺》的 创 作 主 张时,他说:“我想用西方的叙述方式讲述一个纯中 国 的 故 事 ,表 现 中 国 的 现 代 感 和 人 们 的 努力 ,告 诉 国 外 观 众 ,中 国 是 一 个 美 丽 壮 观 的 国度 ,广 西 是 一 个 令 人 向 往 的 地 方 。”(8 月 25 日

《光明日报》)

“冰桶挑战”一夜间风靡世界。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拍下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然后公开点名 3 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被点名者如果在 24 小时之内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向 ALS(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协会捐款 100 美元。目前,已经有小布什、比尔·盖茨、刘德华、陈奕迅等国内外名人完成挑战。然而,遭遇 63 年以来最严重干旱的河南省鲁山县民众,举着空水桶聚集在中原大佛前,抗议该项目。(8月 26日《中国青年报》)

点评:“冰桶挑战”意在唤起公众对罕见病的了解和帮助,本身是一件好事。只是名人们完成这场秀之后,别忘了真正做点儿实事。不然,这桶水还真不如送去支援干旱灾区。

近日,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16 个国家的 30 位知名汉学家、翻译家面对“在莫言之后,谁最有可能是中国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媒体采访时,给出了首选刘震云的回答。

这听起来令人兴奋。作为河南人,笔者当然希望刘震云好梦成真,坚信拥有厚重文化的中原大地能够产生这样的作家,也相信刘震云

“笔下的人物、故事以及刘氏幽默会走得很远,在国内外拥有巨大的读者群”。但感情毕竟不能代表事实。兴奋之余,让笔者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噱头或者“花边新闻”。

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鲁迅、胡适始,到沈从文、北岛,直至莫言“加冕”止,诺奖不知曾成为多少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作家的议论话题,多少人对之“爱之切切,恨之切切”。对之膜拜者,认为它是世界文学的巅峰;对之嗤之以鼻者,认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阻挡了中国作家的诺奖之路。2012 年 10 月 11 日,莫言获得诺奖,一时间中国作家扬眉吐气,大有中国文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之感。谁能继莫言之后得诺奖,也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人们认为,中国作家中和莫言在同一档次、有实力拿下诺奖的作家不下 10人,如刘震云、韩

少功、阎连科、贾平凹、余华、陈忠实等。那么,刘震云缘何会成为“诺奖首选”呢?首先看这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此次会议的名称为“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的地盘上谈论中国作家,本身就有“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之嫌,何况还有书商的大力宣传?

据悉,此次会议上,很多外国汉学家对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好评如云,如“充满幽默,又包含中国式的逻辑”、

“对人和社会有深入观察和描写”、“作品兼具故事性、哲学性和文学性”等。笔者尚未拜读这两部作品,对作品本身不能作任何评价,但相关宣传倒是有所耳闻。在笔者看来,这是出版方的精心宣传。在“刘震云成诺奖首选”的消息发布后,《我不是潘金莲》的责任编辑安波舜便透漏:

《我不是潘金莲》已经售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俄语、韩语、阿拉伯语、越南语 11 个语种,还有 7 个语种的合约正在洽谈中。其中,意大利语预付金额达 8万欧元,创中国文学图书销售预付的新纪录。这看似无意而为之,其实是精心布局。要知道,安波舜曾是《狼图腾》的责任编辑,该书全球版本已经达到 42 种,并被成功改编成电影。对于出版刘震云的作品,安波舜不无骄傲地说:“这

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和我本人继《狼图腾》之后的又一个职业高峰。”他甚至断言:“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和其他一系列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会远远超过其他中国作家。”

至于能否达到安波舜的断言,我们要拭目以待。对诺奖评选,曾任诺奖评委会主席 17 年的埃斯普马克说过:“不管什么样的专家评估,我们所有的人都会自己作判断。必须所有的人自己看,自己作决定。”这说明与翻译本无关。而且,刘震云也认为,中国很多作品在翻译成外文时失去了原有的思想和价值,更谈不上理解和思考。不知他们为何还要坚持以翻译版本取胜的标准呢?要知道陈忠实的《白鹿原》曾被翻译成英、俄、日、韩等多国文字,余华的作品在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销售情况同样不错。而莫言作品的阿拉伯语版本在埃及出版 10 年售出不到 1 万本,这能说莫言比陈忠实、余华逊色?显然不可能。那么,为何还坚持这样的标准呢?显然是心理作怪,认为“外国的月亮圆”,外国人都说好的作品怎么会不好呢?书的销量大好,安波舜先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书商是什么人?就是要赚大钱的商人。如此看来,在诺奖的光环下,我们掉进了安波舜精心布下的陷阱,相信了他“美丽的谎言”。

笔者这样说,是缘于多次受到这样文化噱头的戏弄。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上点击率高的、最热门的、排名靠前的,大都与无聊话题、噱头恶搞、明星绯闻、窥私等有关。不是吗?宣传某个影视剧,就曝出男女主角有婚外情、移情别恋,真真假假,有人有话要说,有人哭天喊地,炒得满世界沸沸扬扬。待影视剧上映后,一切大白于天下,原来子虚乌有。如此“恶搞党”、“标题党”、“隐私党”、“内幕党”等,曾经吸引了我们多少人的眼球,又多少次将我们愚弄?为什么我们会乐此不疲地相信这“美丽的谎言”呢?不是“我本善良”,而是“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的环境使然。“绯闻比新闻受关注,恶搞比经典易流行,无聊比正经有市场”,这样的现象值得全社会反思。

还得回到诺奖本身。诺奖获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得诺奖也不是评判作家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安波舜说:“一个当代作家不能表现当代生活,不能表达当代社会的诉求,不能对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声,这是作家的悲哀。”由此可见,他也明白,作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尽管

“刘震云成诺奖首选”不过是文化噱头,但安波舜的目的是“一切向前(钱)看”,这很符合他的身份,“连上帝也会原谅的”。

“刘震云成诺奖首选”不过是文化噱头任崇喜

蓝色玛瑙。 琥珀的心 摄

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

通过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 8 首古诗,7 个单元 45 篇课文也缩减为 6 个单元 40 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教材教辅齐“瘦身”

上海某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实际比对了新旧两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后发现,

最明显的是新教材删去了原先最后一章节的 5 篇篇幅长、内容深的课文,包括《小溪生病了》、《会说话的灯》、《小海马》等,仅这一项改变,小学生就少学 38 个词语,识字量降低 39个、写字量降低 20个。

此外,新教材删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共有《寻隐者不遇》、《夜宿山寺》等8 首古诗被删去;原先的“笔画名称表”被删去;“识字表”与“写字表”合并为“识字写字表”,既方便学生查找,也便于复习巩固。

通过进一步详细比较可以发现,整本教材中的识字量从 350 个左右降低至 296 个,写字量也减少到 118 个,如“浪、乌、话、夜、看、意”等字都已不作写字要求。一些比较复杂的词语,如“亮晶晶、年纪、空着手”等也被从“词语表”上删去。

此外,部分笔画复杂的字词也在新教材中作了替换或删除。比如,《看马戏》中,原先的“八哥报幕、黑熊敬礼”被删除;《三只猴子》中最后一句,原先是“痛得小猴哇哇叫”,现在将“痛”改为“咬”,而“咬”不是生字;《轰隆隆》中,原句是“喊醒小青蛙”,现在将“喊醒”改为“叫来”。

在练习上,新教材也有一些调整。如一

些读绕口令、儿歌的内容被删除,《李白思乡》等较长的阅读文章也被删除。

针对教材的变化,相关的教辅书也开始“瘦身”。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辅类编辑徐平透露,最新版的《一课一练》正在印刷中,已根据教材变化进行了相应的内容删减,为学生减负。

更多时间巩固知识

对于教材的变化,杨浦区语文教研员盖敏表示,最直接的好处是让师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以前一篇课文平均用两到三个课时,有些课文有近 10 个生字,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字都读不通顺,回去要花大量时间复习。现在教材删减内容后,每篇课文平均只要三到四个课时,总体多出两星期的课时,教师能在课堂上把知识点教扎实,并且当堂巩固复习、检查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盖敏说。

但也有不少家长、老师甚至教研员认为 ,此 次 被 删 除 的 8 首 古 诗 诵 读 并 不 难 ,读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也不会占用太 多 课 时 。“ 我 们 或 许 会 把 一 些 简 单 优 美

的 古 文 作 为 拓 展 阅 读 。”一 位 语 文 老 师 表示。

广泛开展兴趣阅读

记者发现,教材“瘦身”后,不少家长的共识是“小朋友认字压力小了,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复习,回家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兴趣阅读”。

对此,《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在日前的“语文教育路在何方”论坛上表示: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是有不少无趣的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阅读的动物题材小说却一篇都没有。”

儿童财商作家郑晓舟认为,最近在微信上大热的“美国加州小学语文教材”,乍看起来体量很大,光一年级就有 5 册书,但以精美的绘本形式为主,由浅入深,选篇非常有趣优美,自然能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郑晓舟说:“相比之下,我们一年级课本中部分儿歌体裁的课文,既无美感又缺乏童趣,像打油诗。”在她看来,通过教材减负为小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兴趣读物留出了时间。

该不该为减负删古诗该不该为减负删古诗新晨

上 海 从 教 科 书 开 始 减 负 ,值 得 点赞。小学一年级要不要学古诗?一直存在争议。古诗属难度较大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说,六七岁的孩子对诗的认识与理解基本为零,即使“填鸭式”的课堂灌输,孩子们能背上几首古诗,也难解其意与韵味。诗歌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爱好,如果家长与孩子都有兴趣,学一点诗未尝不可,但作为公共教材,删除古诗实有必要,有助于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

幼儿园及小学一年级都属教育的启蒙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而不是所学知识越多越好。笔者一位朋友从美国归来,据他讲,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非常轻松、愉快,课堂教育主要是听故

事、做游戏,识简单的字、做简单的加减法,不考试、不布置家庭作业,用大量的时间组织孩子到科技馆、博物馆参观学习,自幼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相比较,中国的孩子很苦很累,从上学的那天起,迎接他们的是做不完的题、上不完的课外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造就了许许多多“狼爸虎妈”,认为孩子背的诗越多越好、做的题越深越好、考试的分数越高越好。于是,孩子成了做题“ 机 器 ”,唯 独 发 散 思 维 变 得 呆 板、迟钝。

为孩子减负呼声已久,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少之又少。由此而论,上海教材

“瘦身”无疑带了好头,堪称引领减负“新潮”,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简单分析不难发现,公众每次对教材增删的争论都“义正词严”,说到底还是期望“满满都是精华”的教材的出现。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各大出版社呕心沥血“创新”推出的教材,总能让家长和教师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在此背景下,无怪乎有网友会说,仅有的几首朗朗上口、意味隽永的古诗,也被“咔嚓”掉了。如此,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扬?

由教材屡屡修订、屡屡招致不满,最容易联想到近几年“民国老课本”的重新被发现和重视。很多家长和教师更是在对比阅读中放大发现当下教材的缺憾与不足。暂且不论这样的粗线条对比有多大的现实意

义,仅就当下的情况看,公众呼唤“民国老课本”、争议频繁增删修

改的教材,小而言之,是对当下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教材编写愤懑;大而言之,是对各种打着减负旗号进行课改而成效甚微的不满。

公众每一次对教材增删的揪心,说到底 还 是 对 当 下 教 育 存 在 诸 多 问 题 的 忧心。课本删除了古诗,家长们固然可以通过购买《唐诗三百首》弥补。但必须认识到,课外阅读毕竟不能替代教材教学,课外“ 补 课 ”更 是 和 减 负 的 初 衷 背 道 而 驰 。要想消除公众的质疑,不再让他们为教材增删“操碎了心”,必须进一步严肃规范教材编写,增设专家细致把关、教师参与论证等程序,不让只注重速度不在乎质量,错误频现、品质低劣的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

岂能为减负而拿古诗开刀李记

孩子难解古诗意蕴尹卫国

制图:周文利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