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阅读与思考 见习编辑 刘海宏 视觉编辑 张淼组版 杨艳 校对 香宁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www.xiancn.com 11

开 栏 语读书,无疑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古人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人的一生总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

多读书、读好书,之于市民百姓,代表着一种修为、一种素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于公职人员,则意味着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敬业、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然而,在信息渠道多元的当下,很多人放下书包的同时,也放下了阅读。坐在电脑显示器前、刷刷手机划划平板,不能否认,那是一种获取海量信息的快捷渠道,但我们依旧需要手捧一本书,闻着淡淡的书香静静地读,悟道明理,修身立德,以达成就事业,勇立潮头。

那么,读什么书?怎样读?即日起,本报开设“阅读与思考”专栏,以书为媒介,引领更多的人参与阅读、积极学习,主动思考。无论您是孩童,还是老人;是公职人员,还是企业家、创业者;是专家学者,还是……我们都将竭尽全力为您提供需要的阅读服务。

今天是9月1日,开学的日子。万千少年迈入校园,开始了崭新的第一课。今年,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将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变化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针对于此,我们开启了“阅读与思考”的第一期——诗与语文,送给最需要与书相伴的孩子们。

中国,诗的国度。唐诗、宋词等不仅承载了文化传统,凝聚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且因为具有深邃意境,蕴含丰富感情,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综艺热以及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幅加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的时代声音,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诗教传统之于当下的现实意义。

征稿启事“阅读与思考”专栏,以书籍为媒介,以

思考为宗旨,将为您打造最贴心、最有质量的读书分享与交流平台,长期面向全体读者征稿,您可以发表对某部经典之作的阅读感悟,点评对您影响至深的书籍、序与跋,也可以推荐新书或者讲述您与书籍结缘的故事,字数:1500字左右。

电话:(029)88216530联系人:刘海宏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秋启用的小学初中部编版教材,更是倡导孩子“和大人一起读”。“亲子共读”怎么读?读什么?年轻的父母们,又将如何在阅读中陪伴孩子成长?

让阅读陪伴孩子成长

好书推荐

《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编著:王宜振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这是国内第一套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全书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什么是诗歌、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诗歌的审美视点、诗歌的分类、诗歌的想象力等九章,是目前对孩子进行诗歌普及教育的一个完美读本。这套书不仅适合每一位老师,更合适于每一位学生,将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颗诗的种子,进而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但得爱书人似我》作者:蔡朝阳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7月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从教以来的近五十篇教育随笔,清晰勾勒了作者的成长历程。这些随笔,既有他对教育理性而又深刻的批判,又有为寻找有意义的教育的执着与坚守。其中大部分是作者于阅读之后所写下的思考与感受,涉及文学、哲学、历史、教育、诗歌、儿童绘本等诸多方面。此外,书中还有一些关于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小文。静读此书,如同开启一段思想之旅,随处可见作者对于阅读的执着与热爱,对于教育的忧虑、坚守与希望,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寻……

《红领巾唱响中国梦 名家校园朗诵诗》主编:王宜振、薛萍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2月

这是一本中小学生主旋律教育读本,被列为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书中选编了60多位优秀诗人的精品力作,共90首,可谓一部优秀朗诵诗集大成之作。全书以“中国梦”为总主题,分为“祖国篇”“节日篇”“少先队活动篇”“成长篇”“亲情篇”“自然篇”六个分主题,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感情浓烈等特点,非常适合少先队队会朗诵,引导孩子体验诗歌的魅力和祖国的语言之美,鼓励孩子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长为“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人。

《幸福的种子》作者:(日)松居直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9月

本书是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的一部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童年成长、育儿经验以及从事童书出版行业的深刻体认,系统介绍了图画书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了当今许多育儿迷思,并列举了许多生动的实例教家长和教师如何为孩子挑选优秀的图画书、如何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

诗与语文

■见习记者 刘海宏

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诗教也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传统之一。

今秋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全面启用新语文教材。其中,古诗词篇目加大的消息备受关注。有人联想到了时下的古诗词热,更多的人关心新语文教材究竟有啥新变化?古诗词及传统文化教育之于当下的现实意义等。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

新语文教材强调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记者:我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古诗词教育经历了怎样

的历史沿革?顾之川: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教更是学校

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阳货》记孔子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唐宋科举考试中,写诗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宋人编的《千家诗》、清人编的《唐诗三百首》都曾长期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使用。上世纪 50年代,我国曾实行过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编写了从初中到高中全套文学课本。莫言说他对文学的兴趣就源自看他哥哥用过的文学课本。上世纪 60年代提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教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禁区。直到上世纪 80年代,文学教育“春风吹又生”,诗词才又重新回归中小学语文教育。

记者:此次统编版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篇目明显加大,有哪些新的变化?

顾之川:这套教材去年秋季已经开始使用,今年扩大到全国。应该注意的是,新教材是一套全新的国家统编教材,强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诗词的比例。

记者:我国中小学语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怎样的?顾之川: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和语文

考试中,古诗词都是重要内容。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对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是:“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一二年级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五六年级要求“诵读优

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七至九年级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等。

从 2016年秋季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小学、初中语文教材(温儒敏总主编)已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用。统编教材中,小学一至六年级共选入古诗词 200余首。因为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尚未颁布,目前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有七个版本,以使用最多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教材选古诗词22首,选修教材选古诗词30首,另附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知识短文。如果再算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供学生课外阅读)中选的古诗词,数量就更多了。

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诵读,熟读成诵记者:《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发人们对古诗词的强

烈关注。有人提出不仅要读,还应要求学生创作古诗词,也曾有人主张把写诗列入高考作文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词?

顾之川:我认为,这些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不能把电视节目与中小学教学混为一谈。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而不是以培养诗人为目的。尽管语文教材中,也有让学生学写小诗的写作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当然,对于那些有兴趣或具有文学写作才华的学生,应该鼓励,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必须学会作诗。

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诵读,最好能熟读成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使不要求作诗,也应重视诵读。只有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丰富文学文化常识,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进而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完善健全人格,培育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当下需要怎样的经典教育?记者:这些年来,国学在民间一直热度不减,您也提到

过经典教育,当下经典教育有何意义?顾之川:“国学热”在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当前的一种

社会思潮。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越来越多,全球化、国际化渐成潮流。在比较反思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化绝不等于西方化,当代中国迫切需要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但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继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用现代世界眼光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注意传统文化的创造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是立德树人的黄金时期。一方面,中小学生求知欲强,记忆力好,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最好时候;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文化多元化,交流交融交锋常态化。这就必然带来广大中小学生思想意识个性化、价值追求多样化。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

“为人生奠基”的作用,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记者:当前民间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哪些问题?顾之川: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走

入了种种误区。一是庸俗化,如对传统经典作品或无意误解、或无知妄解、或恶意曲解,反映了对待传统文化教育上

的一种浮躁心理。二是绝对化,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有的甚至提出要恢复私塾,不要让孩子去上学,就在家里读“四书五经”。三是形式化,有的地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热衷于让孩子穿汉服读经典,上课前拜孔子像,向圣人行礼。老师穿着古装,拿着戒尺上课。四是娱乐化,有些传统文化类影视节目过分强调娱乐效应,追求热闹,盲目跟风,以博“眼球”。五是功利化,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心理,打着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大上”旗号,要么为敛财,要么为出名,达到自己功利性的目的。

记者: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经典教育?顾之川:我国语文教育一直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对

学生的古典教育。虽颇多曲折,却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古诗文的学习时曾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语文课,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学生读书少是最大的问题记者:此次统编教材明确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倡导

亲子共读。那么,我们的中小学阅读是怎样一个现状?顾之川:要说阅读现状,学生读书少恐怕是最大的问

题。统编语文教材非常强调读书,小学有“和大人一起读”,初中有“名著导读”,每册均安排两次,每次一部主推荐名著,两部自主阅读名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就是希望能改变目前学生只重视做题,只关注考试分数,不重视读书的现状。

记者:您曾经说过,语文学习不能只靠课本,必须有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顾之川:语文课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凭借和抓手,但只靠语文课本要学好语文恐怕很难,语文学习不能只靠语文课本。无数经验证明,凡是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是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课外读了大量书的。学生读得多了,自然会有自己的思考,把自己思考的成果说出来或写出来,就是口语交际和写作。所以,读书、思考和表达都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

记者:提到阅读,很多家长会陷入迷茫,知道阅读很重要,但不知道该给孩子读什么书?怎样读?您有什么建议。

顾之川: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中小学生正当青春年华,正是做梦的年龄。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富于理想,勇于探索。在他们看来,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可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激情满怀,信心百倍。而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是,不少成年人,包括个别作老师、当家长的,常常以高明自许,以“过来人”的一己之见,对他们的求索创新、对他们的“莽撞”“出格”之举大泼冷水,稍显“另类”,就用那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印证自己的所谓“先见之明”,不仅严重挫伤了孩子积极求知探索的热情,而且也在有意无意中伤害孩子的自尊。殊不知,师不必贤于弟子,子女未必不如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少些束缚,多些包容,纵之顺之,复之全之,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读书求知,充实提高,成长成功。家长要做的,就是随时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如果说一定要帮他们,那就是尽可能创造条件,遂其心愿,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顾之川: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

■赵士英

在儿童文学界,王宜振被誉为“中国儿童诗第三座艺术高峰”。 与诗歌结缘的60多年间,他在百余家刊物发表诗歌二千余首,童话五十余万字,有 40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正式教材。

2016年11月,他的新书《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关于诗歌教育的讨论和反思。一部关于诗歌教育的书,为什么会在当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带着好奇和思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赵士英与王宜振进行了这番深入的对话。

重新认识诗歌的教育价值赵士英:您的很多作品被选进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小

学德育教科书中,其中有很多作品是诗歌。您认为诗歌对儿童发展和语文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王宜振:中国是一个诗歌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教就是用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诗治国”。诗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的心灵进行陶冶,使心灵得以净化、丰润和提升。现代诗歌理论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中国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儿童教育理想,即在儿童蒙昧时期,要教给他正确的东西。从诗教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用优秀的诗歌,去浸润充盈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塑造,培养性情,养成审美趣味。一个人能够过着一种有诗意的生活,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现代诗歌教育被冷落了赵士英:在《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中可以看出,您

更看重现代诗歌对孩子们的教育价值,而不仅仅是对诗歌的文学解读。您写这部书有怎样的深度考量?

王宜振:在近年来儿童阅读的热潮里,古诗文获得了青睐,诵读经典古诗成了儿童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无可厚非,但却相对忽视和冷落了对

现代诗歌的学习教育,对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视和引导明显不足。还有,从我们当前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察看,很多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教学特点

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确,对现代诗歌和现代文采取了同样的教学方法,落入内容分析、背景把握、词语解读的俗套,因而造成了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性”不足,语文教学的

“诗意”不足,未能彰显现代诗歌教学应有的价值和魅力。赵士英:所以,您写这套书的用意就在于彰显现代诗

歌的独特价值,引领中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正确方法。王宜振:您一语中的,点中了我写这部书的要义之一。

同时,写这部书还有一个我常常深思的问题,即我们教育中的儿童观。今天,孩子们还不能在身心上充分地、自由地、有个性地发展,这是因为成人总是按照他们的愿望和意志来塑造孩子。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束缚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孩子们有生命和有个性的成长时空还比较狭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起来,则更具功利性。这使很多孩子失去了童年,没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和心灵感应方式。而一个人失去童年,就失去了童年的梦想。

今天的孩子不缺知识,缺的是想象力赵士英:现代诗歌教育的功能很丰富,这关系到现代

诗歌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教育的过程和方法,请您谈谈提倡孩子读现代诗具体有哪些好处。

王宜振:我认为读诗至少有五点好处:一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由于诗要表达的意、味、情、

景、思比其他文体要集中、要浓烈,诗歌采取的意象就要求冲击力比小说、散文中的形象大得多,这样才能一下感染和打动孩子,产生诗感、诗想、诗憬、诗悟。读诗,不仅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世界,还可以培养观察这个世界的独特视角。

二是可以开发想象力。诗歌与视觉艺术有一种本质的对抗性,可以激发儿童自身潜在的本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

三是提高表达能力。阿根廷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每当我们读诗的时候,艺术就这么发生了。”一个诗人就是一个魔术师,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内心的彩画。我以为,学会表达是学会写作的重要一环。而读诗写诗可以更熟练地让孩子学会表达,继而学会写作。

四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在生活中捕捉感动,捕捉情感的变化起伏,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感人,而读诗写诗恰恰是陶冶情操表达情感的重要一环。

五是可以启迪智慧,孕育创造能力。好的诗歌充满了创新思维,常读好诗会获得想象力的启迪,而想象力就是

创造力的基础。赵士英:想象力在今天已经成为儿童核心素养体系中

的核心,被全球教育所看重。您也坚信“想象力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关键”,并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为什么?

王宜振: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成长起来的一代孩子,知识面很广,信息量很大,他们不缺知识,缺的是想象力。当前的时代又称为“读图时代”,图画对于成长时期的孩子,确有激发他们想象力的作用,但这种想象毕竟是直接的、确定的、图像化的,是类型的、程式的、固定化的。它使孩子只有被动接受和感知的自由,失去了自我创造和独立想象的空间。加之应试教育和电子传媒对孩子想象力的扼杀,久而久之,孩子的想象力日渐弱化。这些年来,无论是写儿童诗、编儿童诗还是作儿童文学讲座,我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打造孩子的超级想象力。

现代诗歌教育的方法策略赵士英:很多老师和家长关心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

育,您能说说诗歌教育的方法策略吗?王宜振: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很丰富的,可

以在遵循诗歌的特性和教育着力点的基础上去探索创新。但总的来说,其基本方法策略要把握以下五点:一是要诵读,美美地朗读、诵读,重在体会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二是发挥联想、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重在感悟体会诗歌的画面、意境和意象;三是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重在培养语感;四是背诵积累诗句和形象,并用多元化的方式表达感受;五是读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赵士英,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本文原载于《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阅读诗歌 拯救孩子的想象力——由《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一书引发的思考

顾之川

王宜振

大家杂谈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