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5视 线■ 责任编辑 袁 华 兰春玉 美术编辑 刘济海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JIANGXI DAILY

保障绿色餐饮源头消费者呼吁加快“农餐对接”

5 月 2 日 12 时左右,记者走进南昌红谷滩新区一家土菜馆的厨房,只见地面干净整洁,厨具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各自区域,生食、熟食操作分开进行,冰箱里的菜品统一用透明安全的保鲜盒整齐摆放……一切井井有条,整个厨房工作环境整洁而明亮。

刚点完菜的市民王水群说:“这家土菜馆的菜品有股‘土味’,在这里就餐放心!”这家土菜馆负责人刘霞告诉记者,

为让前来就餐的顾客吃得放心,每天凌晨 5 点不到,采购团队就奔赴各原产地采购绿色、鲜活的食材。记者在大厅看见,这家土菜馆所有食材的原产地、供货商的信息贴在墙壁上,方便顾客追根溯源。土菜馆实现了管理细分化、规范化、明晰化。

记者走访发现,像这家土菜馆这样采购绿色食材并能实现食材溯源的餐馆不多,有相当部分的餐馆未实现采购、加工和服务环节绿色化。有的餐饮企业没建立稳定的原辅料采购渠道,原辅料的质量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有的餐饮企业没有按照食品安全管理法规的要求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实现所有原辅料有发票可查证、有台账可查询,确保原辅料的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随着我省快速推进“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建设,农产品产地持续转绿,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5000 多个,为实现餐饮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采访中,几名消费者一致认为,发展绿色餐饮首先是要实现源头为

“绿色”,简言之,就是所选原辅料的生长培育过程要安全、健康。他们呼吁,要加快“农餐对接”,支持餐饮企业建立原辅料生产基地,合作建设采购基地,向种养等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打造“生产基地+餐饮门店”采购链,建立稳定的绿色生态原辅料采购渠道,把种植业、养殖业、商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企业挂钩,逐步做到产、供、销一体化,既能保障餐饮业原材料供应及时,消费安全又有保证,还能解决部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一次性餐具材质良莠不齐消费者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5 月 3 日晚,记者在东湖区三经路的一家餐馆看到,一名顾客餐后要求打包,服务员拿出 3 个塑料饭盒将剩菜装了起来。“这种一次性饭盒环保吗?”记者问。服务员说:“没问题,好多餐馆都在用。”然而,在这几个塑料饭盒的外包装上没有

“QS”标志。记者在几天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一次性餐具颜色各异、成分不一、材质良莠不齐。大多数餐馆提供单价为一元或两元的一次性收费餐盒供顾客使用,有“QS”标志的可降解的植物纤维餐具并不多。很多小规模餐馆和路边摊提供的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于这些餐具不另外收费,大多消费者选择使用。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于在生产原料中添加了大量碳酸钙、工业石蜡、回收废料,存在非常严重的安全质量问题。那么,消费者为何愿使用安全状况堪忧的一次性餐具?不少消费者直言:“很多餐饮企业卫生消毒差,我们才宁愿用这种餐具。”由于餐饮企业不能提供卫生安全的餐饮服务,同时一些消费者贪图一时便利,加上相关监管环节薄弱,才导致“白色污染”屡禁不止。

对此,南昌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负责人认为,政府要对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情况、销售渠道、回收路径等加强监管,严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物质,鼓励商家使用可快速降解的一次性餐具。餐饮企业应使用有“QS”标志的可降解植物纤维一次性

餐具,同时在订餐过程中主动提示消费者“尽量少选用一次性餐盒、筷子等餐具”,并制定配套奖励措施,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餐饮业小而散绿色发展需要长效机制几位餐饮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

发展绿色餐饮要改造硬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更要抓好精细管理,才能打造出绿色餐饮品牌。

打造绿色餐饮品牌,关键要以创建绿色餐饮企业为总抓手,落实绿色餐饮各项标准,创建一批绿色餐厅、绿色餐饮企业、绿色餐饮街区。南昌市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建议,要加快形成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绿色餐饮标准体系;餐饮企业要制定绿色餐饮相关环保标准,明确餐厨垃圾收集、废弃油脂处置、油烟排放等要求。关键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为消费者提供绿色餐饮服务变成服务员的自觉行动。

南昌大学教师马月认为政府要引导餐饮企业向低碳化、集约化转型,逐步推动餐饮产业链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定发展目标、健全法规标准、完善促进政策等措施,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餐饮企业打造绿色餐饮品牌的格局。打造绿色餐饮品牌,还要运用先进的技术、优质的带头餐饮品牌、合理的经营理念、高效能的设施设备,餐饮企业才能树立起

“绿色餐饮”的优质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绿色餐饮”。

现状 ——心理健康问题占比呈上升趋势

大学阶段被称为学生的“心理断奶期”,几乎每个学生都面临着环境适应、情感困惑、学业就业压力等挑战。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负责人坦言,近年来高校师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的案件时有发生,高校师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2018 年底,省内 77 所高校对 253192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一类急需咨询干预的学生为15573名,占测评人数的6.15%。而在2017年,这个比例为5.07%。“放在全国看,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呈现的上升趋势值得警惕,表明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形势愈发严峻。”该负责人说。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对近两年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进行分类发现: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占26%、抑郁状态的占 22%、自我评价过低的占 15%、家庭问题的占 9%、学业问题的占 6.6%、对未来迷茫的占 6.6%。2018 年,该校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 6 例、退学 2 例、请长假 3 例。该校学工处处长李尊华分析发现,有明显心理问题者存在睡眠质量差、家庭关系不好、性格特别孤僻等典型特征。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高旭认为,生活适应不良、学习困扰、人际关系不良、情感问题、心理失调等,是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成因 ——“内忧外患”导致心理失衡

“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导致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外因,则包括

社会环境带来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以及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等等。”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梅小峰说。

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的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大学生内心产生的冲击,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要因。这一点,从前些年发生比较频繁的校园贷中可以得到佐证。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专家曹烨感叹,网贷的背后或多或少与学生强烈的嫉妒、严重的自卑心理及虚荣心有关,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而“利诱威逼”,最终让少数心智不成熟的学生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赣南师范大学学工处处长、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魏美春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一定是在大学校园引起的,有些

“病根”在中学甚至童年时期就已种下。“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更侧重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开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不注意学生健康性格的塑造。不少学生将好成绩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体现,甚至是获取父母关爱的手段,进入大学一旦在学业上遇到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了,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江西师范大学学工处处长、心理教育中心主任曹泽华分析,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家庭及外界环境不当特别是互联网不良舆论的影响、情感困惑和危机、心理问题调适和解决不及时等方面。

难点 ——不敢正视“心病”现象较为普遍

俗话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应对问题能力,是实现心理危机预

防的最有力手段。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学生不敢正视

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很大困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学工处负责人说:“最怕的就是有病说没病的学生,因为最终出事的就是有问题而没有及时发现的。”

不敢正视心理问题,被心理咨询专家称为“谈心理色变”。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有心理疾病或问题的人。东华理工大学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现,能够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具有局限性,愿意参加的每次都参加,不愿意参加的一次都不参加。

这一点,与过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采取的“问题模式”不无关系,即在学生人群上更关注“问题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更针对心理问题,对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关注不足。

“严重心理问题无法靠自身努力康复,需要专业帮助;而发展型心理问题是阶段性的,通常能随着成长走出来。”有专家认为,除了表现出自杀、伤人等严重倾向,一般的心理问题就如同情绪的感冒,很正常;但由于不少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相对保守,导致得不到及时、专业的帮助,进而引发严重后果。

对策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体系

“诸多原因,暴露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思想根源不重视、工作机制不完善、专门力量不健全、工作方法不适应、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等。”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必须按照预防为主、生命第一、全程监护、分工协作、亲属参与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推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南昌航空大学建设“教育引导强认知,信息采集占主动、预防干预保稳定、善后处置有服务”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近 3 年,学生规则法纪不良率分别为 0.56%、0.28%、0.04%,3 年下降了 14 倍。该校学工处处长罗来松认为,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建设了全覆盖的工作体系,通过不间断地开展活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因素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没时间、没精力去“胡思乱想”。

江西中医药大学开设的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选修课《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满足了全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该校坚持开展贫困生群体、毕业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等特别人员的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育针对性、主动性。

目前,我省高校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确立了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教学研一体化责任体系;普遍建立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学团组织,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互帮互助;统筹运用课程教学和课外指导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普遍建立了贯穿学习生活成长始终的全覆盖普及宣传教育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今年我省还推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任务清单”,要求学校从队伍建设、基础预防、个体排查、危机干预、条件保障等方面发力,着力完善全覆盖、全员化、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人间四月,满眼芳菲。在萍乡昔日的一些采矿区,呈现出这般景象: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像这般春和景明的景象,放在十数年前,仿佛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出现。

作为江南的煤炭重镇,这里曾经煤窑林立,掘矿如掘金,在带来滚滚财富的同时,也使当地生态几近遭受灭顶之灾。痛定思痛,彼时已身陷资源枯竭的萍乡“幡然醒悟”,从 2007 年开始全面推进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文化转型“四驾齐驱”的城市转型,直抵病灶治沉疴。

这,是萍乡践行生态文明的自我觉醒,更是一场厉行生态修复的自我革命。

曾经矿产“高开”生态“低走”煤炭,黑色的金子。萍乡多煤,近代以来成为中国工

业举足轻重的能源供给之地。1911年,萍乡煤矿煤炭年产量达到 111 万吨,仅次于抚顺和开滦煤矿,居全国第三位,“江南煤都”之名不胫而走,一直流传至今。1950 年至 2007 年,萍乡累计为全国输送原煤 2.8 亿吨,特别是1978 年至 2008 年,当地煤炭产量占全省的40%。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褪去历史的华光,与煤炭产量的持续“高开”并道而行的,是萍乡生态的持续“低走”。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开采煤炭等矿产资源,当地矿区无一不是千疮百孔。

日前,记者在萍乡多地采访时看到,一些老矿区中仍存留着堆积如山的煤矸石,足见过去当地采煤之盛。一名不愿具名的村民告诉记者,采煤的巷道通常需要大量结实的林木做顶柱,所以山上的大树基本上被砍光了。他指着一处荒山说:“以前这里的竹子长得有碗口粗,壮观得很。现在你看,只有一些小毛竹了。”

记者从萍乡市有关部门了解到,因为采矿,该市许多山岭如同被剃刀刮过一般,从此变为不毛之地,并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让萍乡品尝到了生态恶化的苦果:矿区大面积沉陷;水资源大量流失,水质受到明显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大量植物被毁,山体裸露。

环境破坏如斯,形象焉能曰美?萍乡一度因脏兮兮、黑乎乎、乱糟糟、灰蒙蒙而备受诟病,成了中国不宜居的城市之一。

这,不独是萍乡生态致残后的现实惩罚,更是国内资源型城市的必然宿命,足够痛彻心扉。

矸石山精彩变身2018年 10月 15日,深圳。在这里召开的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

上,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授予萍乡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一殊荣,对于一个百年老工矿城市而言,来之不易。

从2010年的“国家园林城市”,到2018年的“国家森林城市”,两项国字号荣誉的加持,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们更像是萍乡的正名之作,预示着该市正开足马力偿还生态欠账。

由一市看一地,例证颇多。走进湘东区下埠镇胡家村土旺冲,只见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百花争艳,俨然一个生态氧吧。殊不知,眼前这座绿色生态园,是在当地一座煤矸石山的基础上,经过近 4年的综合治理,才最终“整容”成功的。

土旺冲自上世纪 20 年代就开始采煤,多年的开采早已让当地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矿区大面积山体裸露,每逢雨季,常常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附近村民无不提心吊胆。到了旱季,由于山体蓄水能力差,当地居民生活用水极其困难。像土旺冲这样的地方,仅下埠镇就有 1000 余亩。2013 年,湘东区决定在该镇试点实施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的矸石山“变身记”。

连日来,记者先后来到下埠镇的土旺冲、南竹坡、狮子坡、茶园、满塘、七坡里等新农村建设点实地踏看,感受到了这些采矿区“今是而昨非”的嬗变。湘东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采取“削坡整平+植被景观恢复+挡土墙+截排水沟”的方式,严格按照“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废弃矿区进行综合治理,4年来治理区恢复植被面积 1000余亩,试种培育刺槐、泡桐、松树等树木花草 10余种,自然生态恢复的植被达 50多种……记者见到,往日的濯濯童山,现在已是绿树掩映、青草相接、鸟鸣啾啾,一派江南好风景。

“回来看了一眼,再也舍不得走了!”在萍乡城里居住了 10余年的 70 岁村民陈茂财发现村里竟然变得如此之美,不由分说带着成家立业的两个儿子又重新搬到了土旺冲。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当地陆续有12户村民举家迁居异地,如今已有8户村民像陈茂财一样选择回归老家。

种种迹象表明,经过治理之后的废弃矿山,正绽放出生态红利,为萍乡百姓带来了现实而长远的福祉。

“绿色饭”比“黑色饭”吃得香天道酬勤。正是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萍乡市新造林地面积9108.38

公顷,以废弃矿山治理和复绿为载体,分类施策实施28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大幅增加矿山植被,6万多亩废弃矿山变身绿地,老百姓办起了乡村游,实现了从卖煤炭到“卖风景”的转变。该市森林覆盖率也从2007年的61.9%,提升到2017年的66.87%,在全省名列前茅。

来自萍乡市自然资源局的信息还显示,至今该市以零容忍态度关闭了1000多个小煤窑,取缔非法矿山企业64家。同时,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采取自筹和PPP模式吸纳社会资本等方式,累计投入矿山治理资金近 4 亿元。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对煤炭生产企业开征每吨煤 5 元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用于采煤造成的环境损害治理。

为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矿山治理,萍乡市构建了一套“开发——补偿——保护”的管理机制,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并多方施策,允许私营矿山企业吸纳职工股成立公司,倡导矿山企业参与矿山地质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鼓励采取公私合营模式、第三方投资形式,促进企业发展旅游、养老疗养、养殖、种植等业态。

6年前,芦溪县南坑镇山田村引进山荣林场,投资近800万元在煤矸石山上栽种南方泡桐,每到春天,连绵 4000 亩的泡桐繁花似锦,蔚为壮观。村党支部书记刘中文告诉记者,村里早些年完全退出了煤炭产业,将在乡村旅游上做好转型文章。“现在看来,‘绿色饭’更比‘黑色饭’吃得香、吃得安心!”他深有感触地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萍乡来说,矿山治理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据调查,该市仍有未治理到位的废弃矿、无主矿等矿山683个,以及众多遭受损毁的地形地貌和地下采空区、岩溶塌陷区,正亟待进行精准靶向式的“外科手术”。

这意味着,在历史遗留问题积压、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形下,该市矿山治理任重而道远。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萍乡已然吹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冲锋号,必将在矿山治理上有着更大的作为。

从﹃砍山﹄到﹃看山﹄

——萍乡矿山治理探究

本报记者

刘启红

什么是绿色餐饮?绿色餐饮作为绿色循环消费的

重要一环,是指食物原料种养、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餐桌消费及服务环境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天然、安全、无污染状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推动各个社会主体形成协同一致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绿色餐饮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广大消费者能享受到更多

“节约、环保、放心、健康”的餐饮服务?近期,记者走访省城部分餐饮企业,采访餐饮企业负责人和消费者,听听他们的呼吁和建议。

绿色餐饮急需绿色餐饮急需““绿色动力绿色动力””——来自省城餐饮行业的调查来自省城餐饮行业的调查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宋思嘉宋思嘉

给心灵一片阳光——探析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本报记者 骆 辉

偶有发生的自杀案、斗殴案、借贷案,让原本宁静的大学校园升腾起一股腥气和戾气。大学生正处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有些人却因人际关系、学业等引发心理问题,最终演变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如何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日前,记者深入省内部分高校、教育行政部门采访,探析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进展。

江西理工大学举办心理素质拓展大赛江西理工大学举办心理素质拓展大赛。。 图片均为资料图图片均为资料图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举办趣味心理教育活动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举办趣味心理教育活动。。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