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甘肃和政县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山乡美景变财富szb.farmer.com.cn/2019/20190905/20190905_007/news... ·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聚焦深度贫困

聚焦深度贫困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编辑:王斌 策划:姚媛 新闻热线:01084395126 E-mail:[email protected] 7攻坚路上

□□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鲁明

守着绿水青山,却世代受穷。多年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买家集镇,这曾是摆在石咀村村民面前一道“尴尬”的难题:坐拥风景旖旎的黄松沟,头上戴着远近闻名的“贫困帽子”,穷到村里年轻人娶媳妇都难的地步。

怎么办?“必须想方设法挖掘资源优势,把美景变成财富。”石咀村党支部书记杨希华说,近年来,买家集镇政府立足当地山清水秀的资源优势,下大力气打造黄松沟旅游景区,以旅游带动全村乃至全镇脱贫致富。镇上依托石咀村的自然资源,帮助村里推动旅游观光、养生休闲、田园度假、文化创意、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集娱乐、聚餐、观光为一体的景区。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兴旺,许多村民吃起了“旅游饭”,收入越来越好,2015年村里还实现了整村脱贫。

临夏州是国家确定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破解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决胜脱贫攻坚,一直是和政县的“一号工程”。“近年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以生态环境建设带动全域全季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以绿色生态产业和旅游产业为支撑,着力突破守着绿水青山

‘挨饿受穷’的困境。”临夏州政协副主席、和政县委书记李国辉说,县上按照“山水和政、冰雪和政、绿色和政、美丽和政”的定位,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在发展全域旅游和全季旅游上下功夫,全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助推精准扶贫的新引擎,使得许多像石咀村一样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旅游产业成决战深贫新引擎

梨园之中,木屋竹楼,农舍小院,若隐若现;绿柳野草,篱墙栈道,曲径通幽……这是记者走进和政县城关镇咀头村时看到的情景。当前,咀头村正将乡村旅游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向决胜贫困发起最后的冲刺——在“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杨胜强的带领下,村里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将乡村旅游和乡村特产等融合发展,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入股,创办了“乡语旅游”公司,以乡村旅

游吸引大批游客,品尝特色农家饭菜,体验趣味乡村旅游。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我将自己在啤特果树林下散养的‘嘴头馋’土鸡、绿色养殖的‘和政羊’投入到乡村旅游餐饮业中,实现了‘养、产、销’为一体的模式,节约了成本,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发展。”杨胜强说,咀头村“乡语旅游”已建成梨园山庄、还乡人家、观光栈道、半山烧烤、蔬菜种植体验园等基础设施,日接待游客可达1000 多人,能容纳 500 人同时就餐,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已带动当地农户100多户,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

“在发展旅游产业上,我们不仅着眼于‘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努力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门票观光经济向消费度假经济转型升级。”李国辉说,县上通过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持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建成了大景区智慧旅游系统,旅游服务功能更趋完善,先后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大众滑雪技术大奖赛、第三届高原梨花旅游节、第二届鲁冰花油菜花旅游节等高水准旅游节会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内容,拉长了旅游季节。特别是县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以来,实施了松鸣镇狼土泉村、陈家集镇上王家村两个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培育发展了 40 家农家乐,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

“旅游+特色”驱动乡村新发展

和政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陇上绿色明珠”“古动物化石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政发展全域旅游,重点在特色乡镇。”和政县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和政大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集中力量打造特色旅游线路、重点旅游镇、特色旅游村,下大气力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将文化气质、艺术气质与乡村气质完美结合,对原有的乡镇文化进行了重塑。

“这几年,我们加大了特色林果——啤特果产业的发展步伐,在高速公路沿线建设了百里啤特果长廊和万亩啤特果基地,带动了全县 13 个乡镇、34 个贫困村、2.6 万户农户种植啤特果 17 万亩,挂果面积 6.8 万亩,年产量6.8 万吨,果农亩均增收 1200 余元,并连续举办了四届梨花旅游节,实现了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富农增收的三重互促效应。”该负责同志介绍说,另一方面,和政借助大南岔河水生

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沿河流域在特色农业种植和旅游观光方面的潜在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沿河流两岸建成了富农花海鲁冰花主题公园和万亩油菜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带,有力地提升了全县旅游品质品味,丰富了旅游载体,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拓宽。

和政气候凉爽、海拔高,非常适宜油菜这一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近两年,和政依托中国工程院傅廷栋院士建立的华中农业大学西北油菜研究基地,积极构建集观光、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油菜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还有效拓宽了农民群众的致富脱贫路子。

如今,卜家庄乡的农民群众们在和政县星月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积极发展油菜花种植,大家足不出村就能依靠油菜花产业链实现增收致富。“对农民收获的油菜籽,达到公司双低高油酸标准的,我们给出的收购价高出市场价0.2元,精准扶贫户的油菜籽收购价要高出市场价 0.4 元。”该公司董事长马哈个说,今年公司产值有望超过 2000 万元,将带动1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

充分挖掘特色、亮点,打造别具一格的旅

游产品和品牌。李国辉说,和政县借助“旅游+”战略的实施,将旅游与文化、商贸、人文、农业等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七游”模式,即以古生物化石遗迹为主的研学探秘游,以花儿文化为主的民俗体验游,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的山水生态观光型乡村游,以滑雪登山露营为主的户外运动游,以中医养生为主的健康保健游,以沿太子山系为主的自驾风情游,以肋巴佛、牙含章革命事迹为主的红色教育游,还提出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大力发展以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大力丰富旅游业态,打造精品线路,着力构建“春赏花、夏戏水、秋观景、冬玩雪”的全季全域旅游新格局。

“我们努力让游客看得见和政山水、感受到和政乡愁、记得住和政风情。”李国辉说,2018年,和政县接待游客 39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8.07亿元,旅游产业惠及群众达8万人。下一步,和政县将全面推动旅游业提质升级,真正把旅游产业打造成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和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甘肃和政县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山乡美景变财富

游客在和政县松鸣岩景区划船戏水。 李斌 摄

□□ 邓丽娟 本报记者 刘昊

自驾来新疆,很多人都要走一趟独库公路,沿路各种风景美不胜收,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近日,记者时隔一年又一次走进有着

“独库第一村”美称的库车县阿格乡康村,像水墨画似的乡村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花香鸟语,蝶舞蹁跹。一栋栋安居富民房掩映在花树之中,幸福的新农村生活藏在村民们的笑颜中。

“请进,请坐,请喝茶。”47 岁的努尔艳木·肉孜家住在康村苹果园三巷,从她家大门前向东望去,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圃里,竞相开放的花卉几乎冲破了篱笆。走进院内,钢架结构的葡萄架上,葡萄树茂盛的藤蔓搭起了天然凉棚,干净整洁的庭院里花香四溢。

努尔艳木·肉孜家有 3口人,丈夫买买提·阿西木在附近的加气站当保安,儿子在库尔勒工作。家里有3.5亩玉米地,养了4只羊。为了增加收入,努尔艳木·肉孜开起了商店,卖百货和烧烤,生意好的时候月收入达到5000元。

“我家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 年脱贫的,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努尔艳木·肉孜领着记者到屋里参观,这栋建于 2015 年的安居富民房里,放置着沙发、茶几、电视柜、双人床等家具,就连卫生间的马桶圈上都精心装饰了带花边的马桶垫,和城里楼房的装修没有两样。

“今年,我家重新装修了房子,自己花了5000 元,人居环境整治补贴了 1245 元。4 年前,房子盖起来之后,国家补贴 2500 元搭建起院子里的葡萄架,家里 80 平方米的暖圈,国家补贴了 1 万元。我家以前缺技术、缺土地致贫,全靠丈夫在村里打小工挣钱维持家用,通过这几年农民夜校给我们培训就业技能,丈夫才能出去打工,挣更多的钱。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更要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村变得更漂亮。”努尔艳木·肉孜说。

在康村,像买买提·阿西木一样乘上“就业号”致富快车的人还有很多。56 岁的艾尼沙木·托合提家,儿子在附近的洗煤厂工作,每月3600元,儿媳在村里食堂工作,月收入1800元,女儿会裁缝手艺,过去在家里做服装,今年6月当上了护林员。

“过去,我家 7 口人,4 亩地种小麦,1 亩地种蔬菜大棚,因为缺技术、缺土地,村里把我们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我家用扶贫资金 1 万元买了一头牛,今年 3 月产犊,现在有 2头牛,另外还有9只羊。去年底,我家已经脱贫了。今年,村里给我家分了一个大棚种黑木耳,年底又能增加一份收入。”艾尼沙木·托合提说。

阿格乡党委书记张靓向记者介绍说,康村距库车县城约50公里,位于贯通天山南北的独山子至库车公路的“南大门”,每到旅游旺季,这条公路非常火爆,成为自驾游的热门线路。库车县推出了“独库第一村”的招牌,吸引自驾游客驻足。

“康村近几年注重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引导农民把自家小院划分成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实施亮化工程,新建了文化广场项目。鼓励群众将闲置住宅承租给村集体,用于民宿改造;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围绕旅游做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张靓说。康村人均耕地不足 1亩,发展传统农业受制约,阿格乡通过农牧民夜校集中开展语言培训,与企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机电、驾驶等“订单式”岗前培训共计1300 余人次;深入辖区企业等单位,了解用工需求;组织召开招聘会,让企业与劳动力面对面对接。此外,康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养殖,设立了一站式配送中心,销售、配送本村及周边村出产的蔬菜、肉制品等副食品,促进生产、带动销售。

如今,康村已基本实现了一户至少一人就业,贫困发生率从53.18%降至5.41%,到年底康村将实现整村脱贫。

“就业号快车”搭载康村向小康——再访新疆库车县阿格乡

张北:打造“亲历扶贫”党建教育基地今年起,河北省张北县在深度贫困村白庙滩乡盘常营村,打造“亲历扶贫”党建教育基

地。教育基地将盘常营村脱贫攻坚成果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的政策与成绩有机结合,通过“建档立卡档案室”“驻村工作队”“致富小铺”“党员扶贫示范采摘园”“众扶空间”等真人实景展示,让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达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目的。

盘常营村共设有30多个参观点,在系统梳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成绩的同时,还设置了“我和贫困合张影”“一起算笔扶贫账”等多项趣味互动。在每一个参观点,结合盘常营村的扶贫成果,都设置了相关政策的解读。参观者通过亲身经历,对精准扶贫有了系统认知和直观感受。据了解,“亲历扶贫”党建教育基地运行2个月以来,已有40个党组织前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图为国务院办公厅驻张北扶贫工作组成员许小羽(右)在“亲历扶贫”党建教育基地进行解说。 本报记者 姚媛 文/图

广西上思教育帮扶改变瑶家女孩命运

“我也是带过毕业班的人啦!”广西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幼儿园代理园长周佳佳,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她和幼儿园大班孩子们的合影。几十个孩子穿着小博士衣服,精神抖擞,旁边的周佳佳笑容满面。

周佳佳能有今天,还得感谢县里开办的“瑶族女子班”。2008年9月,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委、广西区委与上思县

委统战部牵线搭桥的“瑶族女子班”在该县民族中学开班。全班56位瑶族女生的学费生活费全免,还发给全套生活和学习用品。“瑶族女子班”的开办,让许多家庭贫困的瑶族女孩子重新看到了希望。2010年,周佳佳小学毕业,成绩优异的她幸运地被县民族中学录取,初中毕业后,周佳佳又顺利地升入少数民族女子高中班就读。

10年来,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委、广西区委和上思县委统战部联合社会各界共投入资金和物资 1000多万元,开办了 10届“瑶族女子班”、8届“少数民族女子高中班”、2届“民族励志班”。截至2018 年 9 月,共有八届 448 名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共有五届 250 名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并全部考上大学,其中有149人考上本科。

李超利是首届“瑶族女子班”的一员,高中就读于上思中学少数民族女子高中班,考上广西钦州学院的全免师范生。2016年7月,李超利回到南屏乡婆凡小学当老师:“国家太好了,我们很感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瑶族孩子走出大山。” 磨金梅

□□ 本报记者 郜晋亮

8 月 27 日,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与玉树州囊谦县着晓乡茶哈村举办的党建学习活动上,茶哈村党支部书记俄保抱着获赠的党建学习教材和畜牧业科技书籍激动地说:“农业农村部的干部带来的是‘金疙瘩’,还为我们出谋划策,村‘两委’班子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心气儿更足了。”

8 月 26-28 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调研组来到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行程近900公里,深入着晓乡茶哈村、白扎乡生达村、尕羊乡茶滩村等对口联系帮扶村,调研产业扶贫情况,慰问贫困群众,同当地干部群众座谈,谋划落实下一步工作,并与基层党支部共同开展党建学习活动。

2018 年 4 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口支持青海“三区三州”特色产业扶贫行动正式启动,涉及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果洛州甘德县和黄南州泽库县共9个贫困村,按照“一县一业、全程帮扶、重点打造、典型示范”原则,采取产业指导、项目倾斜、企社对接、金融支持、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营销帮扶等举措,以提升青海特色畜牧业发展水平,助力脱贫攻坚。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孔亮说,畜牧兽医局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密切配合,引进了人保财险推进“保险+融资”,并通过“粮改饲”等项目支持、组织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开展科技服务、联系参加产品展销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当地扶贫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和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目前,囊谦、甘德、泽库3县已投入专项资金1.8亿多元,重点用于合作社能力提升和牦牛产业发展。”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说,9个对口帮扶贫困村基本完成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建设了 8 个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904户3546人中已有720户2735人顺利脱贫。

白扎乡生达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噶扎告诉记者,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投资332万元的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秋季就能投入使用,在“粮改饲”的支持下,通过发展燕麦和青贮玉米种植,满足了牦牛养殖对优质饲草料补饲的需求。今年上半年玉树州遭遇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雪灾,村里不仅保障了自养牲畜饲草料供给,还拿出富余饲草料支援其他受灾乡村。

“北京连青海,枝叶总关情。”孔亮表示,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将针对青海“三区三州”对口帮扶工作最迫切、最突出需求,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保险+融资”,支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牦牛、藏羊等特色畜牧业,着力打造“合作社+特色畜牧业”脱贫攻坚新模式,并加大技术支持,引进专家“手把手”帮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对口地区早日实现全面脱贫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送来的都是﹃金疙瘩﹄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青海﹃三区三州﹄对口帮扶侧记

湖南武冈建成各类“就业扶贫车间”113个

从零技能到技术能手,48岁的湖南省武冈市司马冲镇杨梅村村民柒爱梅如今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在武冈市,有8700余名困难群众和柒爱梅一样,切实感受到扶贫车间带来的好处。

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县,武冈市虽然今年已被湖南省政府批复脱贫摘帽,但为了助力脱贫摘帽质量提升,武冈市对脱贫群众致富技能实行再提升。近年来,武冈市通过主动争取支持,依托龙头企业引领、能人带动、合作社联建、走出去对接等多种方式,充分借助“一乡一商会”平台,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并在场地补贴、物流费补贴、就业补贴、创业补贴、一次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金融补贴等六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带动富民产业发展、拓宽广大群众增收渠道,也成为乡村振兴“练兵”的大舞台。

今年5月下旬,“就业扶贫车间”的挂牌成立,柒爱梅主动报名参加技能培训。充分考虑到农村留守妇女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和家庭实际困难,武冈市把电子、农业、食品、文具等劳动密集型项目选定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探索推广了“厂房式”“居家式”等运行模式。根据部分贫困群众既无法外出务工又没有固定时间上班的实际情况,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方式,在完成技能培训后,把生产原料发放到每人手中,送订单到户,实行按件计薪,贫困户自由支配时间,在家生产加工;针对部分群众到镇区陪读无固定收入的实际,有关部门将生产车间建在学校规模较大的镇区,采取“错时”工作制,让陪读的学生家长一边带孩子一边挣钱。据悉,武冈市目前在 18个乡镇(街道)已建成各类“就业扶贫车间”113个,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增收、脱贫致富。随着收入的提高,群众的传统观念改变了,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也更强。

关杨博 本报记者 张振中

瞭望深贫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