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绿岛投稿:lvdao123456@163.com 8 大洼芦荡记cmb.shcm.gov.cn/resfile/2014-11-26/08/08.pdf · 编辑:陈奕 绿岛 投稿:lvdao123456@163.com 8 地址: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一江山路511号

编辑:陈奕

投稿:[email protected]绿岛 8

地址: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一江山路511号 电话:(021)59611595 邮政编码:202150 发行:各乡镇文广站 崇明印刷厂承印 地址:城桥镇东门路246号 电话:(021)59622282

2014年11月26日

□ 徐刚作家专栏

大洼芦荡记

心香一束

□ 黄元

我不知重阳何日至,亦不知重阳何日去。无有篱与菊,杜门人寂寂。

唤我领取慰问金,始知已过重阳节。重阳重阳空名尔,愧对秋霜明镜里。

欲践古人迹,种菊不能栽水泥。山在百里外,茫然何处采茱萸。

有高不愿登,思拙不会诗。有酒不肯饮,闲多少兴趣。

胸中沛然生雅兴,秋日皆是重阳节。腰缠千金出门去,南北纵横八千里。

塞外秋山艳,五彩红最奇。江南秋水瘦,一色碧琉璃。

长白武当神农架,登高惊与秋云齐。秋叶万种任采撷,我与秋魂两相知。

衰鬓应须秋色染,风尘偏喜旧征衣。不醉东篱不醉菊,醉在无边秋色里……

□ 徐亚斌

我的心理单间

“让地”“让榜”话“不争”

诗歌地图

应学友之邀,近游被喻为“东海仙境”的上海著名景点崇明明珠湖,泛舟湖上,做客天鹅苑,畅饮老白酒——

我与秋魂两相知□ 龚斌

秋游明珠湖□ 溪草

白鹭一行掠碧湖,黑羽鸬鹚不吞鱼。层林秋风翻绿浪,客留鹅苑恋明珠。

!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孙国兴

!

淡若水"

张屏山

顾振乐!

山居图"

盘锦大洼,位关内之北,关外之南。一关相间不足百里,然物候气象,南北迥异,此造化之弄人,造物之美妙也。何以故?无极北之冷,南国之炎,南人可以消暑,北人能得避寒,此一也;辽河入海,大浪淘沙,遂成芦荡浩然,野草丛生,物种繁茂,候鸟视之为天堂,螃蟹视之为家园,此二也。大洼,大荒也;大荒,大养也;大养,大生也;大生,大美也,大荒何能大养?大养何能大生?大生何能大美?曰:大荒者无也,无中生有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荒野既无,无即道也。大洼荒野,其万有之始,非人迹,非火光。先是江海相拥,咸淡交汇,泥沙沉积,新地生成,恍兮惚兮,有芦芽出土,始则星散,后来群集,遮天蔽日,随风摇曳而自成风景矣!继之,贝类纷至,螃蟹横行,以一洞藏日月,大芦荡中洞有万千,日月万千矣,荒野始得生命之灵光。芦苇群集成荡,荡者草木流水之泱泱大者也。芦荡连绵后,大洼辉煌时。或曰:芦叶荻花非金非银,何言辉煌?遮风阻雨挡雪,迢迢候鸟来归,雌雄嬉戏安居,此非万类之辉煌乎?苇农垦拓不至,荒野遂成家园,

从此五谷丰登,此非生命之辉煌乎?既为衣食之地,亦是歌诗之源,诗云:

“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物质而精神,自然而人生,广及万类,一派天籁,倘不以辉煌言之,又何能言之?芦荡大矣,且取一杆,中空,有节,类竹,芦苇非木,其为草也。竹木栋梁材,高大者也,然草木相依者为何?造物之初,先有草,生民之初,端赖草。女娲补天,先炼昆仑石,再以芦灰弥之,芦苇成灰,补天之物也。神话邈远,遥不可追,则听取农人一言如何?农人之言仙草,一为稻草,一为芦苇,地生香稻,人可温饱,野有芦荡,无穷藏也。仙鹤独爱芦荡,鹤既称仙矣,芦荻焉能不仙?蒹霞苍茫奔涌在前,屈原芳草美人随后,草之为仙,草之为大,乃可不争。当天地玄黄,大地洪荒时,火从何来?钻木取火也,炬从何得?束苇而烧也(《说文》),火把之始,苇农先民所为,中国之普罗米修斯也。言一

苇之极者,达摩东渡,一苇慈航也;苏东坡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然则芦荡之连绵意气,大块文章,又当何以歌之?倘若海潮不至,无风无雨,芦荡也,如处子肃立,若有所待,满目青碧,一览无余,河汊流动其间,万类共此家园,其安详平和,世有可比者乎?至若波涌浪接,涛声如雷,芦荡也,若万马竞奔,共舞江海,吐纳起伏,气概磅礴,呼啸而为奋勇,舍身且作屏障,其无我之境,能不感极而泣?大洼堤岸稳固,农人安居,家园宁馨,端赖大芦荡之守望也。芦荡饷我之厚,农人如数家珍,一曰铁杆庄稼也,二曰野种之源也,三曰风景之美也。秋风渐起日,菊黄蟹肥时,大洼上空,百鸟来归,天使之翎毛也。是时芦荡,野种神圣,野性高贵,野气弥漫,天籁风物,大洼人触手可及比邻而居,其幸若何!其乐若何!若何!若何!未有更幸更乐者矣!待到朔风凛冽,芦荡金黄,芦花

似雪,苇农收一载之功,大地得一岁之藏,休养生息,以待来春,大芦荡宁静淡泊,若明志之哲人,若致远之思者。大洼芦荡其美色不仅青绿不仅金黄,尚有蛰伏于海滩潮带,飞动于芦荡边缘之碱蓬草,天生丽质,红艳欲滴,此大洼之红海滩也,此芦荡之一袭红袍也。记大洼芦荡之易,因其可视可闻;记大洼芦荡之难,因其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见不可听者为何?天垂象也,大自然之天趣也,惟荒野可以拯救世界也。荒野何能拯救世界?人力未及,天地万有,道法自然,大荒大养,前述不赘。若大洼,倘不以芦荡荒野为依托,大洼何存?若人类,倘不以天地自然为神圣,人类危哉!为大洼芦荡记,即为天下荒野记。昔范文正公记洞庭岳阳,先忧后乐流传千古,观夫茫茫九派,当今之世先忧者为何?山也,水也,草木之衰败也,荒野之缺失也!噫!嘘!我记芦荡,因芦荡之大善也;我歌芦荡,因芦荡之大美也。我记我歌,投之荒野,只为共存,非求不朽,伴荒草,伴流水,驭长风,出六极,取花红,取月明,与尔共守大荒门。

甲午夏自大洼归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致辞中阐述老子这话说: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这使我想起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不与人争,“让地”、“让榜”的感人故事来。

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其乡下老家与一叶姓秀才为邻,叶家因筑墙侵占张家宅边地,两家为此聚讼不休。“宰相家人七品官”的老管家驰书京城,要主人向当地衙门发话,以“摆平”这场纠纷。

这位大清宰相,为官清正谨严,自我要求极严,曾自撰书斋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约束自己,深得康熙宠信,称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为人谦和,遇同僚“善气导迎,未尝有迕”,家居则乡邻以至仆隶

“常得其和……无所寄冤”。张英展读老管家来书,见是此等小事一桩,释然一笑。绝不能依凭权势压人!于是作打油诗一首为复:

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接读回“信”,熟知老爷脾性的他,心里豁然开朗,当即遵嘱照办:拆迁退让三尺。张英此举,正应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句老话,叶家深受感动,也后退三尺为谢。于是桐城西后街便有了一条“六尺巷”,至今犹存:一边是张宰相府邸,一边是叶秀才住宅。后人有诗赞张英:“巷分六尺仰先贤,谦让为模律己严”、“争强霸道人皆恶,体谅宽容世共羡”。“六尺巷”是“睦邻巷”,“仁义胡同”!

张英晚年告老还乡,在双溪甃建“赐金园”,书斋门联曰:“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也给双溪草堂题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卷云舒;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是张家一门淡泊、致远,少与人争处世哲学的写照。

张老宰相的“让地”成为千古美谈。他身居高位,却深明谦虚抑让之道,要求家人简朴重德、知足为诫,用

“让地”的思想与行动,治家、理政,此后雍、乾两朝,张家人才济济,高官众多,更为显赫。第二代:次子张廷玉,是雍正的股肱之臣;长子张廷瓒、五子张廷瑑,亦很有出息。第三代:张若霭,皇帝亲授内阁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张若渟,兵部尚书。此是后话,不表。

张英“利万物而不争”的故事延续数代。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

书。他“居官50年”、“长词林27年”,是《康熙字典》、《明史》、《清会典》的总纂官。他以“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为人生信条,父亲的“六尺巷”,到他那里增宽了数丈,无私的心胸因此而坦荡无垠。

张廷玉之子张若霭,经乡试、会试进入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弥封的试卷呈送雍正审阅裁定。雍正阅至第五份卷子,读到“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精神为之一振,认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因拔至一甲三名,诸大臣皆称允当”。拆开弥封,始知系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龙颜大悦。

一生清正廉洁的张廷玉,虽然“最承宠眷”,然而“门无苞苴(贿赂),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他历仕康、雍、乾三朝,深得三代皇帝的赏识与重用。雍正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乾隆称许他“勤慎赞襄,小心书谕”。

有子才华横溢榜上有名,作为父亲照例感到脸上有光。可是,张廷玉的想法、举动,却出人意外,令人难以置信。他叩见雍正皇帝,要求将儿子

“降级”处理。雍正谓张廷玉:“朕选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说以才取士,焉可随便降级?

张廷玉见说服不了皇上,于是跪下,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话,恳切而感人至深:“普天之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本人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忝列二甲,已属荣幸。”

雍正被这位他赞为“侍朕左右,敬慎小心,十一年如一日”、“为人外和平而内方正”的臣子的真诚感动了:“乃从其请,以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将原拟二甲一名沈文镐(崇明人)改为一甲三名。”在张榜的同时,亲自撰文颁旨,将此事昭告天下,表彰张廷玉感念皇恩、不计私利的品德。

张廷玉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严谨慎勉、低调处世,万事谦让、不与人争,确是张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与传统。“让榜”虽然吃了一时之亏,却为其子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张若霭以二甲一名进士,未散馆特授编修,皇帝亲授他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值南书房,后官至礼部尚书,袭伯爵。

父亲“让地”于前,儿子“让榜”于后。坦然“让地”、“让榜”,源于他们性格中“不争”的品质:不与人争名、争利,羞与人争官、争权。可以说父与子均得“上善若水”之精义,且身体力行之,善行已臻水一样泽被万物之最高境界矣。

我虽然读书不多,却一直渴望拥有一个书房,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理单间。

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那段日子,我独居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阴暗潮湿且不说,就是面积也实在局促,一张床一放,所剩的空间无几。但我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开始谋划我的心理单间。我自作主张地把父母房间的那张老式三屉长桌搬了过来。这是母亲的嫁妆,原本是梳妆台,由于年岁已久,化妆镜等早已不知去向。我把长桌安放在床前,又找来了硬板纸,略加修剪,对称一折,权且当作书立,再把那几本没丢弃的教科书拿来,往长桌的一端一竖,中间放上一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还真有点“书房”的味道。

慢慢地,桌子上的书多起来了。除了教材外,还有了《金光大道》、《艳阳天》,有了《西沙儿女》,有了《牛田洋》、《虹南作战史》,也有了《朝霞》和

《学习与批判》。不久后,居然有了一套《青年自学丛书》。长桌上是摆不下了,我从屋后的竹园砍来了竹子,自己搞定了简易书架。在那段日子里,我虽然在空余时间也热衷于捞鱼摸蟹,或者为了一些琐事和别人高声大气地吆五喝六,但我更愿意让自己静静地呆在这小小的空间里。不知道为什么,一进入这间小屋,我的灵魂就那么安宁。就是在这间心理单间里,我养成了伏案的习惯,也完成了对文学的那一点点启蒙。更是在这间心理单间里,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型,那年我足不出户,挑灯苦读两个月,终于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

大学毕业,在住了三年多集体宿舍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单位给我分了一套39平方米的小套住房,我多少

有点喜出望外,拥有心理单间的愿望再次涌起。但一套建筑面积不足 40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哪能还辟出一个“心理单间”呢。在整理房子的过程中,我郁郁寡欢,又心有不甘。经过反复比划,我决定把由厨房走向卧室,紧靠卫生间的那条过道利用起来,当作“书房”。方案有了,妻子也不反对,就开始实施。一切都是非常规的——写字台是特制的,长度超过1米,但宽度只有36厘米,无法安放书橱,就在墙壁上挑起搁板,把已经多起来的书都放到搁板上。为了感觉“安静”些,我让妻子在四周挂上布帘……

我和这间特别的书房作伴13年,可以说,迄今为止,我所读的大部分书就是在这间“过道书房”里完成的,门类也不断扩展,从最初的文学,到后来的哲学、教育、社会、管理等。也是在这间

“过道书房”里,我开始写作被称作“豆腐干”的各类短文并给报刊投稿。

历史的车轮驶到了世纪之交,我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拿到钥匙那天,我兴奋得几乎是冲进新房。其实,查质量、看结构,对我来说都不是主要的,我想得最多的是书房怎么安排。我终于拥有了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现在,每当我忙完必须的工作和家庭事务后,走进书房,精神总会得到慰藉,面对一大橱自己喜爱的书,即便只是轻轻摩挲,也是一种享受。书房成了我心灵的栖息地,我喜欢手握书卷时的心无旁骛,也喜欢合上书卷时的心驰神游。走笔至此,我想起了罗曼!

罗兰的话,任何爱书人都需要为自己筑造一个心理的单间。书房,就是这样的心理单间。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