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他的“惯导”从未迷航 - gd.gov.cnmpa.gd.gov.cn/attachment/0/375/375384/2604772.pdf · 界。但是,随着近些年新中两国交往日 益密切,越来越多年轻华人学中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时局责编:邵一弘 版式:郑淑雯 校对:李冠洁

2019/09/17 星期二A07

品出胡良光工作室

粤洋记

侨界同心风雨路

爱国情情 奋斗者者

“中国的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广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汤加王国副首相兼基础设施和旅游大臣塞密西·西卡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

“一带一路”框架下,汤加正与广东不断密切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他期待,广州成为首个与汤加直航的中国城市。“这样我们的人民将会有更多机会拜访中国,并亲眼看到真正的中国。”

汤加年轻人渴望来粤深造南方日报:去年3月,中汤两国元首

在北京共同见证多个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目前有关项目的进展如何?

塞密西·西卡:去年是汤中建交20周年,图普六世国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他也到访广东。我是随访人员之一。在两国元首见证下,汤加与中国签署了多个合作文件,为双方多领域合

作打下基础。教育与人力资源培训是两国交往的

主要内容之一。自去年3月起,我们派了数百名学员来华参加各类培训班。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在东莞理工学院,就有汤加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专业。

另外,汤加连续3年派员或者组团参与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在这样的国际性平台上进行展示,不仅有助增进汤加与中国的联系,也将吸引全球目光。

未来,我希望汤加与广东旅游业的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能不断完善互通交流机制,彼此间开展更多的对话。

传统与现代在广东交融南方日报:时隔一年半再次来访,您

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塞密西·西卡:广东的发展速度相

当惊人,基础设施很先进。这次,我还逛了一些博物馆和美术馆,了解广东的历史。两千年前,广州就有“国际范”,这太了不起了!历史见诸于历代传承保留下来的习俗和物件。在广东,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

南方日报:现在汤加的中国元素、广

东元素多吗?塞密西·西卡:在汤加,许多零售商

店都由中国人经营,厨房用具、服装、家具等产品多数是中国制造。汤加华商大部分祖籍中国南方,其中又以广东人、福建人居多。长期以来,在汤加与中国的交往中,广东一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旅游业是汤加大力发展的经济行业之一,被视为增加民众收入、解决就业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8月汤中互免签证协定生效后,汤加开始接待越来越多中国游客。他们中有不少都来自广东。

开通直航将使两国旅游业受益南方日报:对于未来中汤两国进一

步深化合作,您有哪些新期待?塞密西·西卡:作为太平洋岛国,通

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汤加的基础设施、渔业、农业、旅游业进步明显。这种欣欣向荣的图景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诠释。

汤加有特色历史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但开发能力有限,旅游业尚未实现快速发展。未来,我们将加快旅游基

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能力,争取尽快开通与中国的飞机直航与邮轮通航。我很期待,广州成为两国间首个开通直航的城市。

目前从汤加来中国,需在新西兰或斐济转机。以在新西兰转机的线路为例,从汤加到广州需1天左右。如果直航开通,汤加飞广州只需9小时。

此次来粤,我们与中国南航就开通直航事项初步交换了意见。赴汤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正在增长,我希望能继续扩大这一市场规模。我相信,开通直航不仅将使汤加与中国的旅游业受益,也会促进汤加渔业、制造业的发展,拉近两国的距离。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胡良光

实习生 陈舒婷

薄施脂粉,举止文雅,年至古稀的蓉子洒脱中透着爽朗。生于广东潮安的她,儿时随养母下南洋,后成长为新加坡知名作家。她的小说被新加坡教育部选为中学生读本,散文入选新加坡中学教科书。

“海外华人从中国的发展分享到喜悦,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和辉煌篇章点赞!”蓉子笑言,自己生逢其时:“后半生遇上中国改革开放,得以回乡参与其盛,我愿一如既往地活跃于中新两国间,发挥纽带作用,为在东南亚弘扬中华文化、潮汕文化尽一分心。”

“逆境好修身”南方日报:在一本书里,您这样介

绍自己:“四岁离家,八岁去国。年十五,漂泊四方。”儿时您对家乡的印象是怎样的?后来您何时重返潮州老家?

蓉子:我早期的生活伤痕累累,过后看来是逆境好修身。1949年我在广东潮安出生,5岁时被过继给姨妈当养女。幼时,我在马来亚经常在半饥饿中求学。

1984年4月12日,我首次还乡。过了27年3个月,总算回到家了!可惜,祖母已去世,大哥二弟也不在了!联想自己几十年的思念和苦难岁月,终于得以回乡见父母亲人,悲喜交集,我哭得死去活来。

南方日报:您为什么会醉心华文创作?

蓉子:新加坡华人因历史原因,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处于西方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新加坡华文作家用手中的笔发出呐喊,为传播中华文化辛勤播种、耕耘。

新加坡华文文学起源于南游的名士,如郁达夫、老舍、姚紫、蔡文玄、方修等南渡者,鼎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于八九十年代,经历了从资深作家及中生代的“文化乡愁”,到新生代的诗化、散文化和创作技巧多样化的路程,逐渐走向成熟。

1994年,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在新加坡举办。当时,我是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接待过不少与会的中国作家。其后,在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我常常与世界各国的华文作家交流。

视华文为人生脐带南方日报:在海外接受华文的系统

教育不多,您如何培育出扎实的中华文化素养?

蓉子:我出生在中国,对传统的中华文化有天生的一份情。中文是我人生的脐带。因此,即使离开了中国,我也是从小苦苦自学方块字,以及背后的文化体系。

我用四年半的时间读完华文小学六年的课程,毕业后因华校学费较贵,只能去读英文中学。我喜爱华文的心并未就此消退。为了看邻居的华文报,我去给人家义务做杂事,剥虾、刮鱼肉、做鱼丸。表姑让我搬旧书去烧,我收藏起来晚上偷偷看。

那时,我买的最多的书是潮剧剧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寄存了四十

几本潮剧剧本。它们是我辛苦替人拔鸭毛,挣钱去买的,所以格外珍惜。后来,我把它们从马来西亚带到新加坡,又从新加坡带到上海,再从上海带到汕头,捐赠给潮剧艺术博物馆。

南方日报:您的小说《又是雨季》被新加坡教育部选为中学生读本,散文

《榴莲》入选新加坡中学教科书。在您看来,如何提升新生代华裔的中文水平?

蓉子:为保持竞争力,新加坡年轻人往往挑选最具经济价值的语种学习,所以过去都是学英文的多。要提高年轻一辈的中文水平,不应完全依靠文化界。但是,随着近些年新中两国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年轻华人学中文。

早在1993年,我的大儿子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时,我就鼓励他加强中文修养。于是,他一边工作,一边修读中国大学的课程,先后取得北京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等学位。3个孙子孙女,都在中国读完中学才回新加坡,中文都很好。

南方日报:您什么时候开始用手中的笔传播中国文化、潮汕文化?

蓉子:1984年,我第一次回乡后,就在新加坡报刊专栏上开始写中国。渐渐地,随着回乡次数多了,中新关系密切了,我成为专写中国的作家。那时,对新加坡人来说,中国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特别是华人想了解祖籍国的面貌,想知道家乡的变化。

在中国,我感受到了如鱼得水般的舒适,一种归依中的关怀,并没有遭遇文化冲撞和挣扎,感受到的是温馨与温度。

“批未寄,心不安”南方日报:您先后捐资 800 多万

元,支持广东特别是潮汕的教育、文化事业。对家乡,您怀着怎么的感情?

蓉子:我投身慈善的念头,源于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

侨批,是海外乡亲寄给家乡亲人的信件和钱。我儿时在姨父家的日子虽然过得穷兮兮,但每两个月,姨父定要寄25元回乡。我一辈子不会忘记这个场景:姨母要寄猪油和饼干,拿了两袋子白砂糖往饼干桶里倒,还让我摇晃饼干桶,为的是能多装一点白砂糖给家乡亲人。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我也开始寄批,再微薄也愿为家里奉献。每到春节前,寄批是头等大事。批未寄,心不安。

南方日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给新加坡带来了什么?对于海外华文文学造成哪些影响?

蓉子:过去,我曾以为,自己将白骨埋异国,再也见不到亲娘;我曾以为,所坚持的华文无用武之地,华人还需忍辱负重!而今,祖籍国发展了,故乡漂亮了,生活好了!海外侨胞分享了与亲人们同样的喜悦。

有人说我一辈子吃了很多苦,生不逢时。恰恰相反,我生逢其时!我不会像早期的华侨华人先辈,一生北望故乡,带着永远的遗憾离世。我前半生在艰苦岁月中得到磨炼,后半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一分力,得见中华文化满世界大放光彩。

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林亚茗策划:林亚茗

110年前,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在国外成功试飞了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有人驾驶飞机

“冯如一号”,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第一页。冯如是广东恩平莲塘村人,多年以后,他的同村、同族后辈——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也走上了航空报国的道路。

冯培德长期主持我国航空惯性导航系统(以下简称“惯导”)研发。离开618所后,他主要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他认为,“自己在科技上再多干些也很有限了,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对国家科技发展能发挥的作用则要大得多。”

与惯导结缘冯培德年少时即聪明好学。1957

年,16岁的冯培德高中毕业,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读书。1960年,国内上马了一批项目,包括“09工程”项目。当时在读大三,年仅19岁的冯培德也被抽调参加该项科研,就此与惯导结下不解之缘。

惯性导航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外界导航点、导航站、导航卫星,完全自主导航的系统,其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安全自主性。因此,在军事领域,惯导有着广泛的应用。

1967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冯培德被分配到陕西户县的30所(即后来的618所),这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第一个从事机载设备研究的机构。此时,中国的惯导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飞机残骸分析开始,经10年艰苦努力,我国第一套机载惯导——523惯导终于在1977年完成车载实验和首轮试飞,精度基本达到预期指标。

丢掉“洋拐棍”1983年,冯培德从美国田纳西大

学进修归来,担任所里的惯性导航总体研究室主任。他回国的“第一炮”就是推动采用挠性陀螺的563惯导的研究。在563惯导的研制过程中,考虑到563惯导仍然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为了在未来同国外先进战机抗衡,有必要上马更先进的航空惯导。

需求很明确,路径却有分歧。不少专家考虑,要从文献资料上透露的只言片语自主研发,风险太大,考虑引进。

但是,与国外的谈判没能如愿进行。

冯培德意识到,到了“丢掉幻想,破釜沉舟”的时候。1989年12月,573惯导立项。1990年7月,研制工作正式启动。

在618所的历史上,1989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年,563系列惯导三型产品面临试制生产、装配调试和配合主机进行试飞试验等繁重任务;同时,573惯导也拉开了三条战线。作为惯导领军人物,已担任所长的冯培德挑起了两大系列惯导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的重任。

经10年磨砺,573惯导于1999年设计定型,达到了西方F16等主流战机的标准。但冯培德对此很清醒:“我们只是完成了发达国家20年前做的事。”

想好“下一步”在国田纳西大学进修两年,给冯培

德带来很大的震撼。当时,NASA做了一个装有惯性传

感器的零阻卫星。他了解到,“这个计划做了50年,前面的人根本看不到什么成果。”冯培德感慨,“有一个老太太,从刚毕业就管这个项目,干了一辈子。”

冯培德告诉记者,回顾他过去主持惯导研制的过程,他认为最值得总结的不是怎么克服困难,而是要有远见,要舍得投入那些“二三十年见不到收成”的工作。“国家现在必须在这些事情上有投入,将来才能够站得住脚。”

另一方面,“跟跑”的日子已经过去,冯培德觉得现在更应强调“创新”。他坦承,惯导研究几十年来,虽然坚持自主研发,但基本是沿着发达国家的路径。“现在已经说不清楚它往哪跑了,基本到了并跑的阶段。下一步往哪走,就要自己开路了。”

粤籍院士、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专家冯培德:

他的“惯导”从未迷航

冯培德,广东恩平人,1941年生于天津,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专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培德历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618所)所长,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务。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航空惯性导航系统国家专项的研制工作,填补了国家空白。其主持研发的惯导系统,已装备众多机种。他还在捷联式惯导、组合导航、激光陀螺、微机电系统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

潮籍新加坡作家蓉子用专栏弘扬中华文化数十载:

“中国日新月异,我生逢其时!”

汤加王国副首相兼基础设施和旅游大臣塞密西·西卡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望穗成为两国首个直航城市

南方日报:您毕业以后去了条件比较艰苦的618所,当时有怎样的考虑?

冯培德:专业完全对口,很自然就到那去了,顺理成章的事情。那时候的条件还是蛮艰苦,一开始,因为人太多了,我住过一两个月的大草棚,双层床,就在那样的情况下开始工作。

南方日报:您和“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是同乡、同族,您也多次倡导“冯如精神”。您认为“冯如精神”在今天有哪些意义?

冯培德:冯如在美国时有一句话“吾军用利器,莫飞机若,势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各国在军用领域较劲得太厉害,我们还能发挥点作用。这些撒手锏武器我们有了,才能争取不打仗,达成某种平衡。

南方日报:您近些年投入大量精力在人才培养上。您认为青年科研人员需要传承哪些老一辈的特质?

冯培德:我跟年轻人讲,你的好坏是和国家的好坏连在一起。如果国家有前途,个人也会好起来,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要把你个人的理想跟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对话

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文/图: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诗堃策划:赵晓娜

冯培德简介

专题 责编:李江萍 版式:喻焰 校对:李冠洁

观点一▶▷平喘药宜于临睡前服抗心绞痛药宜于晨服

“合理用药最基本的要求是按时吃药。”张石革指出,研究证实,很多药品的作用、疗效、毒性、不良反应与人体的生物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一结构与活性药品的同等剂量可因给药时间不同,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也不一样。因此,依据人体生物节律和时辰药理学,选择最适宜的服药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顺应人体生物种的变化来服药,可以调动人体的免疫和抗病因素。

“最新医学理论表明,有病不但要吃药,更重要是调动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特别是肿瘤细胞,要调动人体对肿瘤细胞的自杀率。”张石革介绍,肿瘤细胞在上午10时许生长最旺盛,所以使用抗肿瘤药物进行化疗的病人,常选择在上午用药。

此外,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可增强疗效,提高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和规避药品不良反应。

据介绍,多数平喘药宜于临睡前服用,原因是凌晨0—2时是哮喘者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反应最为敏感的时间,即哮

喘的高发时间。而氨茶碱则以早晨7时应用效果最好。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在早晨6时后开始增多,10—11时达高峰;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则集中于上午6—12时,故抗心绞痛药宜晨服。

观点二▶▷停用华法林可诱发脑卒等偶尔漏服应于当天补服

现代人常常因为工作忙碌或记性不好,忘记按时吃药。漏服药物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张石革指出,不按时服用抗凝药华法林、抗高血压药、抗血小板药、抗菌药物等,可能会致抗凝不足、血压忽高忽低、细菌耐药性等。停用华法林可诱发静脉凝血和脑卒,此外也会诱发“华法林抵抗”,吃大剂量无效甚至没有抗凝活性。

因此,他建议,对老年人宜采用家属督导,或用服药盒坚持。万一偶尔漏服1次,于当天(不宜超过4小时)补服,如过了第二天,不得自行追加,以免发生出血。如漏服多天或停药,应从初始治疗,监测指标和抗凝活性逐渐摸索剂量。

不按时吃药对身体有害,应用过期失效的药品,同样危害不小。张石革表示,过期药品不仅影响疗效,延误病情,

且带来各种各样的伤害,诱发过敏、刺激、疼痛、中毒。

譬如,硝酸甘油含服用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性发作,如失效可能带来严重的心肌梗死或加重疼痛,延误救治;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可对抗休克,过期失效应用可致患者心脏停搏、高血压危象,甚至死亡;胰岛素可治疗糖尿病,若过期,不仅对注射部位带来瘙痒、疼痛、发热、肿胀和皮下脂肪萎缩,轻则导致呕吐、腹泻,重则导致黄疸,影响肝肾功能。

如何处置已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张石革建议,对达到或超过有效期限的药品,坚决不用。此外,切忌把药品随手丢掷垃圾桶或放置儿童可触及的地方,以防出现误食或意外。

观点三▶▷服用抗痛风药不宜吃醋服用他汀前应停服葡萄柚汁

俗话说药食同源,一日三餐的进食与服药有着非常密切关系,进食与用药有着许多相互作用。不同服药顺序和食物的性质对药物的吸收各有不同的影响。

以食用醋为例,醋的成分为醋酸,浓

度约5%,酸碱度在4.0以下,若与碱性药(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红霉素、胰酶)及中性药同服,易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药品失效。张石革指出,服用抗痛风药不宜吃醋,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吃醋会促使体液环境呈酸性,不利于尿酸的排泄。

葡萄柚是一种热带水果,酸甜可口,但西柚汁是肝药酶 CYP3A4 的抑制剂。张石革介绍,调节血脂药的他汀在体内均经肝药酶CYP3A4 代谢,与葡萄柚汁的代谢酶一致,相互竞争。葡萄柚汁可抑制他汀在小肠的首关代谢和肝代谢,增加他汀的生物利用度和血浆浓度。他建议,在使用经肝药酶CYP3A4 代谢的药物之前,就应停服葡萄柚汁,同时不能在停药后即饮葡萄柚汁。

中国人喜食盐,烹饪时常会放盐作为调料。然而,盐在调解食物口味的同时,还有促使血压升高的风险。张石革表示,盐的渗透压可使血容量增加,促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压。其次,食盐过多导致尿量增加,使利尿剂的效果降低。他建议,“对有肾炎、风湿病伴有心脏损害、高血压者,严格限制食盐摄取,日摄入量在6g以下”。

撰文:王佳欣 李清扬

知名药学专家张石革做客食药科普大讲堂

服药有讲究 选对时辰疗效更佳9月16日,由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安安

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第三十期在广州南方传媒大厦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到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药师张石革,作题为《药品,您吃对了么》的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张石革重点介绍了按时吃药的重要性、漏服药品的补救措施、服药与饮水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过期药品、购买和使用保健品的注意事项、饮料送服药物的禁忌、药品服用不当带来的伤害、家庭药箱管理等8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人生病是难免的,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购买和服用药品。”张石革指出,尤其对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出现问题的慢病患者来说,很有可能需要长期或终身依赖药物,因此合理用药对于这些群体显得尤其重要,必须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

张石革做客食药科普大讲堂。 冯推顺 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