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我家四代十二位医师”—— 父亲朱鹤医事img.wzrb.com.cn/epaperfile/20200830/20200830515627.pdf · 1949年后,他参加第一届中医师进修 班,接受正统的中医内经、中医药理学及

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主编/南航 美编/丛丛 组版/文婕邮箱:[email protected]文化周刊·风土

“我家四代十二位医师”——

父亲朱鹤医事

朱丽明

今年是我的父亲朱鹤从医满 70周年,他的学生们准备举办纪念活动,身为他的独子,笔者感动于他对中华医学的那一份执着与痴恋之情,并视为终生的唯一事业和寄托,在此分享本家族与家父的一些往事。

家学渊源 幼承庭训

我家是名副其实的医学世家,祖父、祖母为中医骨伤外科,父亲系中医骨伤科,姑妈与我们四个兄弟姐妹、二姐夫、我太太、儿子、儿媳均为医师,19位家庭成员中就有12位医师。

爷爷朱伯麟(1897-1962),为今龙湾蒲州人,后迁居市区康乐坊,童年入读私塾。民国早年,时值军阀霸道,战乱多起,盗贼扰民,民间盛行学拳健体,防身应对,爷爷长兄朱殿兴设坛拜师教拳,学员习武对练,常难免失手致伤,甚或骨折脱位,痛苦莫名。爷爷悯人疾苦,自忖如能学会伤、外二科,可应社会需求,济人之危,由此燃发学医愿望,从师当时伤、外科能人阿洪先生。

十年功成后,爷爷在市区正式挂牌行医,越一年,被市中医公会接纳为会员,他能团结同道,重视学术,经常参加小组活动,共勉奋进,此后相继加入我市的神州医学会、中医药研究会,多受名医白仲英、潘澄濂的关爱,受益匪浅,成为温州著名的中医骨伤外科医生。爷爷苦心钻研,医术精湛,始终秉着

“医者仁心”的理念帮助病人。1937年抗战爆发,他曾应国家号召,参加永嘉县战时红十字会救护队,与人合著有《伤科铜人》,记载铜人穴位、气血流注、四时不同用药之意义,还有《痧症治法》等,涵盖“喷鼻开窍”“经筋疏理”“取穴针刺”,介绍先导救治之简要三法,惜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尽遭劫失。

对上门求诊的病患,他有求必应,力求治愈,遇到穷病人,不仅免费给予治疗,还常常施舍药费。碍于当时的医疗条件,爷爷决定亲自动手制药,因长期接触中草药粉尘,积劳成疾,66岁时不幸死于肺癌。听长辈们说,出殡那天,各地受过他帮助的人们纷纷起大早,满怀悲痛地从四面八方赶来,队伍挤满整条康乐坊。

医者仁心 普济众生

父亲生于 1933年,号闻天,今年 88岁,小时候跟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在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立定将来从医的志向。他少年时曾就读于林时芳儒医学馆,学古文读医籍,凭着聪颖的天资和一股韧劲,将生硬晦涩的医学书背得滚瓜烂熟并了然于胸,后又时常受到爷爷的好友、名医白仲英和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中医学院副院长潘澄濂的耐心指点,名医惜才,倾囊相授,奠定了父亲成为名医的基础。

1949年后,他参加第一届中医师进修班,接受正统的中医内经、中医药理学及西医的解剖生理学学习。1957年,父亲受命赴浙江省中医学院师资培训班学习,结

业后返回原单位工作,并受聘于温州卫生学校、温州中医学校、温州医学院担任兼职针灸教师多年。在他的悉心教授下,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他当年的学生目前成为市区各大医院的骨干和栋梁。同时,父亲继续在医院门诊从事伤骨科临床工作,因父亲工作认真、医术精湛,声誉日隆,被聘为东风医院伤骨科主任、市中医学会理事及伤骨科学组副组长、地市委老干部的保健医师。父亲尽心竭力,却从不愿意借助与老干部的特殊关系为自己和家属谋取私利,连为母亲调换工作也因不想找领导而未能遂愿。

在70年的从医生涯中,父亲始终秉持“体恤仁慈,行善积德,拯人于伤痛”的医德,医术精湛,待人和善,求诊者络绎不绝,或来自穷乡僻壤,或远自异域他国,父亲均能不谄富不骄贫,一视同仁。

父亲在骨肿瘤的中医治疗方面颇有造诣,记得一位内蒙古患者到北京各大医院求医,被确诊为晚期骨恶性肿瘤伴转移,将不久于人世。家属抱着一线希望找到父亲,刚做过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尚未痊愈的父亲不顾母亲等极力劝阻,毅然乘船、坐火车、坐飞机,经2天2夜赶赴内蒙古进行悉心治疗,减轻其痛苦,提高他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其生命,家属深受感动,到现在他的子女们还一直与父亲保持着联系,亲切地称呼父亲为大哥。

父亲每天不辞辛劳,有求必应,日诊逾百人,虽然不计个人得失,放弃补休、轮休、年休与节假日的休息,却依然无法满足病患的需求,他们往往会在父亲下班之

后寻到家中继续求诊,半夜三更前来敲门求医的也不在少数。当时,尚在读书的我刚好睡在最靠近门口的房间,听到“午夜惊魂”的急促敲门声,我难免对这些病患心生怨怼,父亲见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些病人若不是痛苦至极,需要紧急就医,就不会在半夜三更冒昧前来打扰我们,身为医生要始终设身处地地为病患着想。父亲对待病患的赤子之心在我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也成为我们兄弟姐妹日后效仿的榜样。

父亲全身心地投身医疗事业,因此不仅享誉全国,还驰名海外,病人遍布全球各地,不少在国外的华侨不畏旅途劳顿,隔着千山万水专程乘坐飞机到国内找父亲看病,父亲几乎每天都被要求邮寄药物、方剂至世界各地。

谦逊好学 中西结合

父亲所学中医,但从不非议和排斥西医。早些年全国普及中西医结合,全国各大医院中学西,西学中蔚然成风,父亲积极响应号召,去医学院附属一医骨科向汤帮杰、李也白等名家学习西医骨科,学到了洋为中用的先进西医理论,并活用于中医的临床工作,为以后的医学交流、科研及撰写医学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他的中医临床经验与技巧也博得诸位名医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老前辈们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经常进行病人会诊与交流,并善意地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父亲从善如流,也与李也白教授结下很深的学术友谊,成为莫逆之交。

父亲始终认为“弘扬古法,裨以今长,知西扬中,兼收并蓄”方为医者之道,他坚持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结合的方针进行骨伤科疾病诊治,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因着他的博大心胸和长期熏陶,我们子女也都纷纷痴迷于医学,并根据各自爱好分别选择中医或西医,大姐朱丽平、二姐朱丽臻和妹妹朱丽丹继承了他的衣钵。我和太太、儿子及儿媳妇等人所学均为西医。

父亲不仅专心临床实践,也勤于笔记,他将自己的临床心得、案例报告总结为医学理论和学术见解,先后发表相关论文 20余篇,其中尤以《中草药治愈骨肿瘤与窦道性骨髓炎实例》论文最受推崇。父亲曾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和突出贡献者,1993年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退休。

父亲在退休后甚至比之前更加忙碌了,每天总有跋山涉水,慕名远道而来的病人,家里可谓门庭若市。2019年以来,父亲罹患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我们子女都不断地劝慰父亲该放下事业,好好休息一下。可父亲非常执着,他说一日从医,便要终生奉献,认为自己目前还能走动,脑子还清醒,便依然可以发挥余热,为病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技之长。

因罹患尿毒症,需要不断血透治疗,半年前,他无奈彻底放下自己挚爱的医疗事业,但他披肝沥胆、殚精竭虑为医患服务的精神却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玉苍山东隐寺陈以周

苍南玉苍山脚下有一座南宋时期建造的东隐寺。清乾隆《平阳县志》之《寺观》载:“东隐寺,在玉仓山。宋咸淳间建,国朝僧普济重修。”这是目前东隐寺可查到的最早记录。玉仓山即玉苍山。旧志载,东隐寺与法云寺、万行寺皆为三段祖师所建。民国《平阳县志》载:“东隐寺,在玉仓山。宋咸淳间建,清僧普济重修。按:此亦应为三段开基。”

清顺治时,《南雁荡山志》作者李象坤《玉苍山万行院募序》载:“考图牒,玉苍为三段祖师道场。祖灭度,断肉身为三,以示神异,佛庐亦因而三,今玉苍下院所称万行,其一也。”清嘉庆时,莒溪人刘眉锡在《南雁荡山全志》也作了同样的记载。刻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大玉苍山法云禅寺普同塔铭》载:“云集空谷,三段祖师:飞葬鱼腹,馁鸟树杈。”

而更多的是有关他的民间传说。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苍南卷》有篇《三段祖师和雕鹰》,说他早年为父母报仇,杀死冤家而出家,是个“莽和尚”,长得像铁塔,豹头环眼,虎背熊腰。不过,心肠十分慈悲善良,看见雕鹰抓小生命,乌龟吃小鱼,不忍心,每日分些斋粮给它们,从此雕鹰、乌龟都成了他的信徒。他圆寂前吩咐弟子把肉身砍成三段,一段挂在树顶,一段放在路边,一段抛在溪里,让众生吞食,以解冤释结,因此后人就称他为“三段祖师”。《苍南佛教志》另有一则三段祖师在

玉苍山建寺时,不忍心砍伐树木,于是出现“浮杉飞瓦”的民间传说。

关于玉苍山诸寺的开山祖,已故作家杨奔在《玉苍山考略》曾进行过一段论述,他发现除三段祖师外,还有一种“云集开基”的说法。清乾隆三十年(1765)平阳知县何子祥的《奉宪勒禁》(碑今存法云寺)载:“查志书,系元朝戒僧云集开基□造。”杨奔认为此碑文疑似出自胥吏之手,可能参考了《大玉苍山法云禅寺普同塔铭》中

“云集空谷,三段祖师”混淆而成。李象坤《玉苍山万行院募序》和康熙、乾隆《平阳县志》都在何子祥任职之前,已有“三段祖

师”之说,况且刘绍宽修的民国《平阳县志》向称精审,《神教志》中除万行寺沿用旧志外,法云寺和东隐寺都在此次增补

“宋咸淳间”和“三段开基”,可见编者是经过一番考证后得出的结论。

近年,又出现一种“了悟开基”的说法,如《桥墩志》在介绍法云寺时,写道“玉

苍尚有两寺均在宋咸淳年间建成,一为僧三段开基的万行寺,一为僧了悟所建的东隐寺”。最近新出的《玉苍山志》也沿用这个说法。乾隆《平阳县志》载:“南峰寺,在松山巅。宋咸淳间,僧了悟建,国朝僧应千重修。”这应该是张冠李戴,了悟所建的是南峰寺,非东隐寺。

东隐寺,又名东隐禅寺。“禅”字即知该寺系禅宗一脉。东隐寺东首有建于雍正四年(1726)的印宗禅师塔墓,西首有临济宗第三十六代德智禅师塔墓。互为印证。

东隐寺隐于玉苍山东麓(俗称小玉苍),即今苍南县灵溪镇浦亭片区苍溪村。据该寺自印的一本《回到东隐》载:当年三段祖师在此闭关精修,开悟之后,在玉苍山顶兴建了法云寺,并在山之四方各建一寺,东隐寺便是其中之一(上文已述三段祖师只建三寺,且位于玉苍山的西隐寺为元云石禅师所建,因此三段祖师“四方建寺”之说应为误)。东隐寺历代祖师辈出,兴盛时住有近千位比丘僧人,占地近八百亩。后由清朝僧人普济重修,现在

寺中还有雍正、乾隆、光绪年间的遗物(石爪、石柱)。清时国公女儿也曾在此出家,有一百多位比丘尼共住于此修道,所以当地人称呼这片土地为国公庵(即葛公庵,始建于乾隆 二 十 八 年 ,

1763年)。然岁月沧桑,风雨侵蚀,古刹兴衰变迁,几经沉浮(民国《平阳县志》列入

“废寺”),在抗日战争年代,这里一度成为革命根据地,1976年重修,2007年经历过台风的洗劫后,再次重建。

东隐寺现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寺内比丘尼承袭着临济宗“农禅并进”的生活。

寻访南宋榜眼陈棅

陈再伟

五六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我的目光被瑞安南宋榜眼陈棅所吸引,心念一起,便开始一路寻访。

清乾隆《瑞安县志》记载:“淳熙甲辰,卫泾榜:陈棅,廷对第二人,修撰,福建提刑节度推官。按:新、旧府志有

‘陈栋’无‘陈棅’。瑞新、旧志有‘陈棅’,无‘陈棟’。《陈止斋文集》陈棅父季阳墓志:‘季阳,温之瑞安人,故吏部侍郎夔之母弟,其子棅登淳熙甲辰进士第二人,后官奉国节度推官。季阳卒于子官舍,归葬所居涨西乡阳坑之金山’。据此,新、旧府志、通志误作‘陈棟’,平志作平人,亦误。”

从现有资料中看,陈棅与当时的永嘉学派重要人物陈傅良、叶适、永嘉四灵等有所交集,四灵之一翁卷曾赋诗《送陈郎中(棅)知严州》称颂:“频年经虎害,人望使君来。地重分旄节,州清管钩台。凉天星象动,吉日印符开。帝擢平津策,曾知有用才。”

陈傅良在为宋孝宗皇帝拟的诏书《秘书丞陈棅除著作佐郎》里,称陈棅文采出众、为人低调,富有管理才能。奇怪的是,除此之外,浩瀚历史长卷,再也挽留不住他的其他相关信息。陈棅仿佛就此凭空消失。那么,他到底是陈棅还是陈栋,平阳籍还是瑞安籍?

为了走出这重重疑团,我们一边继续查找有关古代文献,一边走进他的家乡瑞安仙降阳坑村,试图搜寻蛛丝马迹。但几番求访,毫无收获。老天不负有心人,在几乎绝望中,佳音传来:安徽安庆市潜山市天柱山流音谷,留有陈棅的摩崖石刻。

现场约200多米的溪谷内,280余处石刻布满石壁谷底,几乎到了“有石皆镌刻,使之无空隙”的程度,堪称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历史人物的宝贵资料,各个朝代均有,尤以宋代为最多,楷草隶篆,无所不俱;书家有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明代的胡瓒宗等;内容多为反映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善于发掘山水之美的悟性。

陈棅的摩崖题刻刻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题曰:“庆元丁巳仲春望日,永嘉陈棅劳农三祖寺,因登潜山,观八井飞瀑,汎舟吴塘,历诗崖、酒岛,复憩石牛洞。贰车王万全、郡博士王庭芝、怀宁令楼柟、主太湖簿许兴裔、宿松尉冯遇、进士叶著同集。后七十有五日,棅祷雨天柞宫,偕法曹裴云卿再来。”(又见民国《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从随从官员级别和劝农归田、为民祈雨中,可以看出他应该时任安庆知府。

看上去,岁月并未留下多少痕迹,颜筋柳骨风采依旧,大唐气韵依稀可辨。字里行间,陈棅那刚俊挺健、气宇轩昂的身影和劝农归田、为民求雨的勤政形象隐约可见。

很快,史料又现收获,《宋史》记载,陈棅伯父陈夔,为曾任温州太守的秦桧所赏识,“甲申年(1164),出使金国贺正旦”。秦桧当权之时“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寅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受他提携的温州士大夫大有人在。

几年后在瑞安莘塍下村一道士家里,意外见到了载有陈棅渊源的《陈氏宗谱》。可惜,原刊印于清代的总谱和部分房谱已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劫后重修,谱序、传略等已残缺不全。好在陈傅良为陈棅之父撰《陈季阳墓志铭》存世。

谱中记载陈棅为十四世,经郛公之孙,字时举,生于绍兴乙丑(1145),资秉茂异,丰度澄肃,记诵如流。稍长,藻思英发。乾道改元,年二十膺乡荐入大学,登淳熙甲辰卫泾榜眼及第(1184),官福建提刑,理宗朝疏乞致仕,享寿七十五,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墓瑚岭。

衍至十九世逊公之子伟,由瑞安卓岙迁居邑城西砚山下。二十三世初公次子泰,再迁莘塍下村,至今已繁衍至三十九代。纵观该陈氏一脉,人丁欠旺。仅从南宋陈棅起算,繁衍至今800多年,几经“顶、继”,族众才计六十来户(其他支脉不详)。这可能与其后裔笃信佛道有关。从三十一代起,代代有遁入空门或黄冠为道者。瑞安著名革命武术家陈文征,便是其三十五代后裔。

陈文征,别称道士旺。13岁随父学道,17岁师从武术名家,南北拳术兼修,铜钟气功闻名。1933年加入共产党后,以开坛授武、行医及做道场、卜卦作掩护,到处宣传抗日主张,发展地下党组织。先后发动进步青年千余人,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在刘英麾下,曾留下了“道士旺”惩奸除恶、打击敌人的传奇故事。1938年底赴皖南参加新四军集训,武汉沦陷时,保卫周恩来安全撤退。1949年后被誉为“革命武术家”,1953年任浙江省首届武术协会主席。1955年经贺龙元帅提名,担任浙江省体委副主任,后兼党组书记。

陈棅后裔已现,陈夔后裔也应不远。果然,又是一年春色浓,苍南下涝、河前陈氏宗祠为我们敞开了大门。换谱对谍,喜上眉梢。源自颍川,避乱南迁。经邦经郛,脉络清晰。陈夔陈棅,行状俱全。瑞安《陈氏族谱》刚好续上陈棅一脉。

就在我们以为一切都尘埃落定,掩卷抚额之时,最为期待的喜讯终于传来:《全宋文》中找到了陈棅重要信息。《全宋文》卷 6595载:“陈棅,字持中,温州永嘉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及第,历官秘书丞、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太常博士,后出知舒州(即安庆府)。见《南宋馆阁续錄》卷七、八、九。”

《全宋文》同卷,陈棅撰写的《吴芾谥议》赫然在目。文中,他倾情泼墨,着力讴歌仙居刚直名吏吴芾不畏秦桧专权,慷慨议论,不畏流言的高贵品德,称其“所至而民蒙其利,既去而民怀其德,蔼然有古循良之风”,全文虽因岁月湮灭,断续残缺 23字,但纵横捭阖,汪洋恣肆,跃然字里行间,行云流水,文采斐然,朗朗上口。读罢全文,陈棅的形象终于清晰了起来。

看来,陈傅良称他“文采出众、为人低调”所言不虚。其实,我倒觉得最为称道的,是他宦游多年,永嘉学派的正气仍浩然盈身。

后 排 从 左 到右:姑妈、父亲、母亲、我;中排:奶奶、爷爷;前排:大姐、二姐。除母亲外,均为医师。

▲ 朱 鹤 在 工 作中。

朱鹤与李也白(左)。

东 隐 寺 隐于玉苍山东麓。

林元科 摄

安徽天柱山流音谷陈棅的摩崖石刻。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