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来了湖北,就是湖北人” · 更多乡亲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贾小博 信心满满地说。 “来了湖北,就是湖北人!”贾小博表 示,今后要扎根湖北发展,为加快湖北疫

招聘会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牢牢记记总总书书记记嘱嘱托托,,主主动动作作为为、、奋奋发发有有为为 032020.6.10�星期三主编:农新瑜 版式:胡笙 责校:桂红星

一批外地创业者就业者选择湖北、扎根湖北———

“来了湖北,就是湖北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进

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在湖北疫后重振的关键时期, 许多

外地创业者、就业者坚持看好湖北、选择湖北,用行动表明扎根湖北、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

近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几位外省来鄂就业创业人员, 倾听他们的心声。

“湖北很安全, 创业的信心更足了”

6 月 5 日下午, 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湾村, 燕儿谷景区工作人员正为迎接周末的大批游客做准备。

“我们要尽量挽回疫情造成的损失,努力完成年初定下的全年经营目标。”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贾小博说。

38 岁的贾小博是河南安阳人,西安交大硕士毕业,原在西安某央企工作,待遇优厚。

2019 年 6 月,贾小博被燕儿谷的生态美景深深吸引,在“谷主”徐志新的创业热情和执着精神感召下,他毅然辞职,告别大都市,一头扎进小山村。

去年, 燕儿谷景区接待游客约 30万人次, 村里农民人均纯收入 1.6 万余

元,是 10 年前的 10 倍。年前, 贾小博把家人接到燕儿谷一

起过年。疫情期间,他与同事一起当志愿者,设卡口、测体温、搞宣传,协调物资保障,张罗捐款捐物。 3 月下旬,湖北疫情低风险地区的旅游景区恢复开放, 燕儿谷率先恢复了营业。

随着离汉通道管控解除, 燕儿谷的人气逐渐回升。目前每逢节假日,每天景区游客达上千人次。

“罗田的绿色生态资源丰富。除了乡村旅游外,我们还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研学教育、康养服务等产业,打造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地标优品示范基地, 带领更多乡亲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贾小博信心满满地说。

“来了湖北,就是湖北人!”贾小博表示,今后要扎根湖北发展,为加快湖北疫后重振尽一份力。

“一家人在武汉安家,不分开了”

6 月 5 日,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长航集团武汉电机有限公司车间里,47 岁的压装工李安东正在装配电机。

“6 至 7 月的订单任务都排满了,我们要加大马力生产, 把疫情耽误的时间

夺回来。 ”李安东说。李安东的家在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

农村,2010 年他来到长航电机, 一干就是 10 年。

3 月下旬, 在老家的李安东接到车间主任电话:“公司马上要复工复产,请速回武汉。 ”

“武汉安全吗? ”家人很担心。“厂里要复工,我是老员工,必须回去。”李安东再三坚持,3 月 25 日回到了武汉。 看到冷清的街道,心里不免有些忐忑。

在对全体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后,4月上旬起,长航电机复工复产,生产经营渐入正轨。 5 月, 该公司成品电机出库2200 余万元,创近两年新高。

随着武汉的疫情防控形势一天天好转,5月上旬,李安东的妻子和女儿也从河南来汉,并在社区参加了免费核酸检测。

“经过全民核酸检测,我觉得武汉是最安全的城市。 以后一家人就在武汉安家,不分开了。 ”李安东笑呵呵地说。

“在武汉接续奋斗、 奉献青春”

家在贵州遵义的李丽, 去年从湖北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发展。

“武汉东湖很大、樱花很美,最喜欢

去昙华林、江滩和园博园。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她爱上了这座城市,也在这里找到了相爱的人。

3 月中旬,武汉疫情好转,她就从遵义回到武汉。 5 月初,她应聘入职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与此同时, 安徽科技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沈德鹏, 也从家乡安徽蚌埠来到武汉,成为武汉生物所的新员工。

沈德鹏坦言,5 月中旬刚到武汉时,感觉地铁、公交上的乘客比较少。随着疫情不断好转,特别是全民核酸检测后,人们安全感增强了, 城市烟火气更旺了,“现在工作更安心,出门游玩也更放心。”

“为了全力推进复工达产和科研攻关, 截至目前公司今年已招聘大学毕业生近 50 人。 ”武汉生物所有关负责人介绍,3 月中旬起, 该所抓紧复工复产,并发挥技术优势, 集中力量开展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单克隆抗体药物等项目研发, 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年轻人的加入, 为加快科研攻关和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李丽和沈德鹏表示,作为“新武汉人”,要在这座城市接续奋斗、奉献青春,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夺取抗疫斗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2100余人赶集现代制造业专场

武汉高校毕业生线下招聘会升温湖北日报讯(记者龚雪、吴纯新、

通讯员王晓芳、张思渊)“留下来,一起创。”6 月 8 日,2020 年夏季武汉市高校毕业生线下校园招聘会第二场开进武汉商学院,65 家优质企业提供 2718 个岗位, 吸引 2100 余名高校毕业生赶场求职。

本次招聘会为现代制造业专场,多数企业需求偏向专业性、技术型毕业生,武汉锅炉集团、中船重工、中国机械工业第二建设工程、武汉华中数控、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武汉精械科技等企业到场揽才。 求职者需携带身份证或学生证并登记,佩戴口罩、出示健康码,扫码测温正常后方可进场。

现场,部分热门企业登记台前排起长队,不少大学毕业生从外地赶来求职。“今天招聘的岗位还不错,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满意工作。 ”一大早,武汉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李鑫从咸宁坐高铁再转地铁,抱着“先就业、再择业”想法走进招聘会,“薪资 5000 元左右的岗位比较多,符合自己的预期。 ”

“离家近,生活方便些。 ”湖北科技学院药学专业毕业生李丽君说,家人都在武汉,就想找一份在家附近的工作,简历投给了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负责招聘的王女士表示将尽快安排面试。

湖北长江电气有限公司现场招聘负责人说, 招聘效果超预期,“1 个多小时就收到 50 多份简历, 当场面试 6 名学

生中,有 4 名基本通过考察,可以进入最终面试。”智联招聘武汉分公司市场总监白雪认为,目前,武汉高校线下招聘持续升温,越来越多毕业生走出家门,选择现场求职,直观感受更强。

记者观察到,薪资方面,到场企业给出的薪酬均在 3500 元以上。 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熊军说, 报名企业有100 多家,根据岗位设置,优选 65 家企业进场招聘,岗位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餐饮服务、物流贸易等行业。这批企业年薪大多在 5 万元至 10 万元,最高开出 30 万元高薪,希望吸引大学生留在武汉。 当天,692 人达成签约意向。

武汉加快打造智慧型城市

三年时间构建城市“超级大脑”湖北日报讯(记者蔡朝阳、

严运涛)5G 网络全市覆盖、公共服务“一码通行”、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6 月 8 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了《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2020—2022)》(送审稿)。 规划提出,用三年时间构建城市“超级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武汉“超级大脑”将依托大数据、应用支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 聚焦政务服务、城市运行、政府办公、民生服务、企业服务、 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实现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精准研判、协同指挥和应急处置。

“疫情期间,‘武汉战疫’健

康码、‘武汉微邻里’微信程序等使用量巨大,武汉政务云平台数据访问量是平时的四五倍,中金数据武汉超算中心提供应急服务,这些疫情防控急需的业务系统及时上线、稳定运行。”武汉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负责人介绍,未来“城市超脑”将拥有江南、江北等云计算中心,能将原先较为单一的政务类数据进一步扩充为包括城市管理、 民生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信贷等在内的城市全貌数据,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据悉,武汉市规划了未来三年智慧城市建设的 40余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 2021年实现 5G市域全覆盖、2022年建成千兆光网城市等。

安全湖北 健康湖北 活力湖北

外国人眼中的湖北战“疫”

撰写“抗疫日记”走红,江汉大学意大利籍副教授萨拉———

“大家可以放心来武汉玩! ”文 / 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6 月 3 日午后,武汉经济开发区某小区,萨拉一边煮咖啡一边写日记,房间里时不时传来她12 岁儿子利玛窦和朋友视频聊天的爽朗笑声。

“即使在疫情期间, 我们也能天天喝上咖啡。 ”这名意大利籍博士、江汉大学副教授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她最大的感受是“很庆幸选择留在武汉,事实证明这里的确是最安全的。 ”

留在武汉不后悔,12岁的儿子成长了

萨拉来到中国 13 年。 8 年前,她成为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副教授。

今年 1 月 23 日,是利玛窦的 12 岁生日。 突如其来的“封城”消息,让利玛窦的家庭生日宴泡了汤。

“我们本来可以回国, 但妈妈坚持选择留下,因为武汉是我们的家。”利玛窦对记者说,他为自己的坚守而感到骄傲。

“疫情给我和孩子上了一课。 ”萨拉说,尽管在小区住了 3年,但以前和邻居基本不怎么交往,遇上了只是点头微笑。 而疫情期间,热心的邻居为他们送来食物, 社会工作人员也帮忙采购,这些细节让她难以忘怀。

有一晚,武汉市民向窗外呐喊“加油!武汉!”,那个场面深深地打动了萨拉,她在国际社交网站分享了这些生活故事。 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几十家海外媒体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上她,她在电话里、视频中,展示了自己在武汉的生活和乐观心态。

作为一名动物行为学研究专家,萨拉还参与了 COVID-19相关学术研究,与人兽共患病国际权威平台建立合作,开展国际抗疫项目等在内的一系列抗疫工作。 今年 4 月,她被提名为中国政府友谊奖候选者。

“我感到自己就是中国全民抗疫中的一员。”萨拉说,留在武汉是正确的决定,儿子利玛窦在疫情中成长了。

出门喝咖啡、吃比萨的快乐又回来了

4 月初,萨拉与意大利一个出版机构签约,准备将疫情期间自己的日记出版,书名为《早安,武汉》。

萨拉介绍,这本书 6 月底将完成初稿,9 月初将被译成多国文字全球发行。

记者看到,在已经设计好的封面上,是利玛窦和两只猫的卡通形象。“一共 9 个章节,通过利玛窦一个孩子的口吻,展示我们在武汉的疫情经历,献给 11 岁以上的读者。 ”

《早安,武汉》的书名,背后也有故事。

疫情期间,萨拉联络留在武汉的意大利人, 组建一个微信群。 每天早上,萨拉第一件事就在群里用语音跟大家打招呼:

“Bonjour,Wuhan!”随后,群友们相继用语音回应:“早安,武汉! ”大家在招呼声中迎接新的一天。

通过这种方式,群友们相互鼓励,交流经验,对抗焦虑和恐慌。“早安,武汉,是我们与武汉人民命运与共、 守望相助的见证, 更是对武汉美好未来的祝福。 ”萨拉说。

5 月 23 日, 萨拉在小区接受核酸检测, 得到健康的结果后,她开始频频邀约群友们出门喝咖啡、吃比萨。

“大家可以放心来武汉玩!”萨拉说,武汉市政府出钱为市民做核酸检测,是让所有武汉人和中国人都安心的一个举措。她很幸运选择了武汉,也希望更多的外国人来武汉看看,看看这里平静的真实生活。

萨拉和儿子利玛窦

在武汉的家中。

武汉至北京客运航班复航湖北日报讯(记者李源、王

理略、通讯员吕作武、南宣)6 月9 日 15 时 55 分,南航 CZ3139航班搭载 34 名旅客,从武汉天河机场飞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标志着武汉往返北京的客运航线正式复航。

当日起,该航线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转场至大兴国际机场运行。 转场后,空中飞行时间约可缩短 10 分钟。

南航湖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复航首日,南航执行武汉往返北京大兴航班各 1 班。以后的航班计划,将以实际执行为准,旅客可从南航官网及各大售票平台获取票务消息。 目前,

南航在鄂国内航线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 50%, 本月还计划恢复武汉至乌鲁木齐航线,加密武汉至北京大兴、 上海、 昆明、杭州、海口等地航班。

另据了解, 东航将于 6 月11 日起恢复武汉至北京客运航班。

记者通过多家旅游网站查询发现,近期武汉飞往北京的机票价格均在 500 元左右。

天河机场 4 月 8 日复航以来, 客运量和货运量稳步回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8 日,共保障航班 6700 余架次,完成旅客运输 46.48 万人次、货物运输超过 2 万吨。

(上接第 1 版)张雷 30 岁,厨师出身,也在分拣岗位

上工作。 他们试用期 3 个月, 首月工资3500 元,此后拿计件工资,干得好一个月能挣 6000 多元。

12 时许,公司食堂里热闹非凡,员工分别在“清淡窗口”、“香辣窗口”领取午餐。

和大多数人把馒头当主食不同,熊双和张雷在“香辣窗口”打了一份米饭、一份炒菜。“香辣窗口”,就是公司专为湖北籍员工准备的。

在公司员工宿舍里,记者看到,空调、暖气、淋浴室等一应俱全。

史頔介绍,公司安排了辅导老师帮助湖北籍务工人员融入当地工作和生活。 前不久,公司还组织他们到大明湖等景点开展团建活动,感受山东文化。

她说:“接下来,我们还将主动对接湖北的院校,招募更多湖北学子。 ”

【记者感言】 细节之处见真情。 一个“香辣窗口”,暖的不仅仅是“胃”;一次团建活动,融入的更多是文化。 既安心又舒心, 湖北人感受到了山东朋友的用心用情。

“充分发挥湖北人的聪明才智”地点: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山东亿

尚同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时间:6 月 3 日下午

工厂投产不到 3 年的亿尚同颜,主打业务是豆浆、豆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

售。“去年生产不饱和,销售收入 2000 多

万元,今年的目标是 1 亿元。 ”该公司技术部主管刘功明说。

因扩大产能,亿尚同颜新招聘了一批员工,其中有 30 多名湖北籍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操作、包装等工序上。

此前,该公司员工全是本地人。 随着湖北籍员工入职,刘功明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不一样”,“有干劲,聪明好学,敢想敢问”。

公司岗前培训时的一幕,让刘功明印象深刻。

当时,刘功明提问:“这些豆子在加工前需不需要用水浸泡? 知道的可以告诉我。 ”

“需要。 ”几名湖北籍员工举手,异口同声回答说。

“为什么需要浸泡? ”刘功明赞许地追问。

“豆子泡涨了、泡软了,才好磨嘛。 ”一名湖北籍员工说。

记者来到生产车间,湖北籍员工余祥霖、胡佐攀,正在分拣豆浆产品。

31 岁的余祥霖来自麻城市顺河镇桥上村,此前在武汉市送过外卖,在深圳富士康打过工。 在亿尚同颜,他是一名贴标机操作工。 他说:“吃住免费,同事们也很

友好,经常主动帮助我,我准备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

和余祥霖相比,48 岁的胡佐攀家庭负担重。 他女儿上高中,儿子读初中,都需要花钱。

此前,他在温州、威海、青岛等地做过木工,疫情发生后滞留在麻城老家,几个月没有收入,心里特别急。 看到山东省招聘湖北籍务工人员,他第一时间报名,“在这里干,有奔头。 ”

刘功明表示,亿尚同颜的每个岗位都有升职空间, 对于来自湖北省的员工,公司会重点关注,做到人尽其才。

【记者感言】善待湖北人,善用湖北人才。 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们定会更加努力,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

“跟踪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济南市

公共就业服务中心时间:6 月 4 日上午

接受采访时, 董林平的手机响个不停。

“没办法,最近事情太多,前天还接到一位湖北籍务工人员的电话,希望调换岗位。 ”他说。

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山东省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厅下发的《关于实施“6+1”劳务协作行动支持湖北贫困劳动力来鲁就业的通知》。

240 名湖北籍务工人员抵达济南市后, 董林平的电话就成了湖北工友们的

“热线电话”,“跟踪服务, 解决后顾之忧,我应该做的。 ”

“如果没有董处长跑前跑后, 湖北老乡不会这么顺利入职。”张林英说。在她心中,董林平是个乐于助人的老大哥。

45 岁的张林英来自湖北省蕲春县漕河镇,是济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员工。 因为热心快肠,不少湖北老乡遇事都会找她帮忙。 5 月 16 日,她得知一家企业要收取住宿费、被褥费、工装费等,有的湖北老乡因此产生返乡的想法,她第一时间联系董林平,请他帮助协调解决。

5 月 17 日虽是星期日, 董林平一大早赶到那家企业。 他与企业负责人耐心沟通,企业免除了湖北籍务工人员的相关费用。

此前,为促成 240 名湖北籍务工人员赴济南市就业,山东省人社厅、济南市人社局反复筛选用工企业,先决条件就是包吃包住。

董林平表示,人社部门将加大力度推进湖北籍人员来鲁务工, 做好精准对接,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记者感言】艰难时期,搭把手、拉一把,不是“一锤子买卖”。 山东省、济南市的人社部门用跟踪服务,为湖北工友排忧解难,暖了大家的心,值得点赞。

米饭和辣椒酱背后的温情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