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春文化品趣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20-03/22/06/... · 红杏出墙来”。这些美妙的咏春诗 句,给人们带来了浓郁的春的气

6 责任编辑 蒋漫冰 视觉编辑 左可

组版 牛怡墨 校对 周凯2020年3月22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文化纵横

春文化品趣□缪士毅

欢迎赐稿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本版插图王进城

国学堂

拱手礼握手、拥抱等肢体接触礼仪增加了新冠肺炎传染的

可能性。有鉴于此,不少人提倡,现今应当推行拱手礼。什么是拱手礼?拱手礼分两类:一类是抱拳礼;一类是作揖礼。抱拳礼始于夏朝,就是一个拳头抱着另一个拳头,

在胸部和眉毛间微微晃动,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和欢迎。若是双手抱拳,则如同戴着手铐,寓意是我愿做你的奴隶,以此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作揖礼,始于西周,作揖的常态是,左手掌压住右拳头举于胸前,上身向前略弯曲。左掌压右拳表示友好,因为人们攻击别人时多用右手,将右拳压住,则表示不攻击别人。作揖还有一种形式,即左右两个手掌前后平行,左手掌在前,右手掌在后,二手掌并拢,举在胸前。左手掌挡着右手掌,也是表示友好。

笔者认为,抱拳礼显刚,适用于男人之间;作揖类的抱拳礼,刚柔相济,男女均适用;作揖类的手掌礼显柔,适用于女性之间。 (杜益频)

□孟祥海

鼠趣图

□路来森

春天,景色迷人,孕育生命和希望,因此最能触发人们的灵感,启迪人们的思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情趣盎然、有关春天的文化印记,它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春谚 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春天有关的谚语,如“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春雨贵如油”“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春无三日晴,冬 无 三 日 雨 ”“ 一 年 之 计 在 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交春落雨 到 清 明 ,清 明 落 雨 无 日 晴 ”

“ 春暖春晴,春寒春雨 ”“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炙死鬼”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春于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春时东风双流水,夏时东风旱死鬼”“春风种芍药,到老不开花”“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等等。这些与春天有关的谚语通俗易懂,自然生动,深得人们、尤其是农人的喜爱。

春谜 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春”字,如“春去秋来朝复暮”,打《水浒》人名一(谜底:时迁);谜面为“春风吹又生”,打外国小说名一(谜底:《复活》);谜面为“吹皱一池春水”,打物理学名词一(谜底:波动);谜面为“不要春秋冬”,打我国一自治区名(谜底:宁夏);谜面为“桃李逢春”,打《三国演义》人名一(谜底:张苞);谜面为“大地春回”,打近代作家名一(谜底:柳青);谜面为“春夏秋冬来复去”,打一生物学名词(谜底:年轮);谜面为“全国欢腾迎新春”,打浙江县名一(谜底:庆元);谜面为“春城无处不飞花”,打中国地名一(谜底:锦州)。而有些谜语则是谜底为“春”字,如谜面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打电影名一(谜底:《春满人间》);谜面为“东风第一枝”,打花名一(谜底:报春花)。大地回春之时,猜猜与春天有关的谜语,别有

一番情趣。春诗 自古以来,春天便牵动

了无数诗人的情愫,每每为文人墨客所吟咏,如唐代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韩愈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李贺的“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宋代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南宋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美妙的咏春诗句,给人们带来了浓郁的春的气息。在众多的咏春诗文中,既奇妙又有趣的莫过于咏春回文诗,明代蒋一葵有一首《咏春》回文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互为倒读,通顺流畅,回

味无穷。春联 在我国的联苑中,有不

少嵌“春”字的对联,时常引人吟哦。如:“柳丝莺梭,织就江南三春色;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对仗工稳,意境优美,读联如赏景;

“共占春风,何处无桃李;一帘秋雨,窗外有芭蕉”,上联写春景之态,下联状秋色之美,耐人寻味;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耕春田,栽夏禾,秋收冬藏”,全联结构严谨,自然流畅,颇具农家气息;

“东南西北定而止;春夏秋冬转不穷”,联语构思奇巧,俗而不凡;

“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堪称是节令中的佳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联语绝妙无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青草池塘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上下联天衣无缝,精

巧谐趣。春词 历代文人墨客不仅写

下了大量的咏春诗,也留下了不少咏春词。其中,最具情趣的当推清代郑板桥的《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又只见几个农人开口笑:‘春短,春长,趁此春日迟迟,开上几亩春荒,种上几亩春苗,真乃大家春忙。’春日去观春景,忙煞几位春娘,头插几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里兜的春菜,篮里挎的春桑。游春闲散春闷,怀春懒回闺房。郊外观不尽阳春烟景,又只见一个春女,上下巧样的春装,满面淡淡的春色,浑身处处春香,春身斜倚春闺,春眼盼着春郎。盼春不见春归,思春反被春伤。春心结成春疾,春疾还得春方。满怀春恨绵绵,拭泪春眼双双。总不如撇下这回春心,今春过了来春至,再把春心腹内藏。家里装上一壶春酒,唱上几句春曲,顺口春声春腔,满目羡慕功名,忘却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鸣,全不念平地春雷声响亮。”全词共计 56句,其中嵌有 68个“春”词(含标题),将美妙的春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春成语 在成语中,嵌有“春”字的不在少数,如“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春和景明”“春光明媚”

“杏花春雨”“枯木逢春”“雨后春笋”“满面春风”“文如春华”“桃李春风”“腊尽春回”“虎尾春冰”“春意盎然”“春树暮云”“春蚕自缚”

“春蛙秋蝉”“春风沂水”“春华秋实”“春兰秋菊”“春晖寸草”“春寒料峭”“春梦无痕”“春祈秋报”“春诵夏弦”等等,数不胜数。这些成语通俗易懂,在春天,品味成语中的“春”,平添雅趣。

口罩,历史悠久。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可能是中国。早在 1275

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所撰的《东方见闻录》中就有中国人使用口罩的记载:“那些伺候皇帝饮食的人,口与鼻子一律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薄巾,使他们所发出的气息不至于传到皇帝的食物上。”这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薄巾”,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口罩。

口罩在国外的出现,是在1897年,要比我国晚了至少600多年。不过,此时口罩的使用价值有了一个重大转折,口罩开始应用于医学领域。

19世纪中叶,人们虽然已发明了用石炭酸消毒医疗器械,也知道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以及消毒洗手的重要性,但不少手术还是失败了,医生对此疑惑不解,苦苦寻求原因。1897年,德国医生莱德奇经过周密观察和研究,终于发现有些手术失败,并非是医疗技术问题,而是医生在进行手术时通过讲话和呼吸,把细菌传染给了患者,以至于出现不良后果。于是,莱德奇医生在做手术时用纱布把自己的口、鼻蒙起来,果然,患者伤口的感染率大大降低。从此,医用口罩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推广。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必备品。1918—1919年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曾夺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来抵御病毒。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应运而生了种类繁多的口罩,以适合不同场合的需求。

都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画家不弃,在画家笔下,老鼠不仅被画得惟妙惟肖,而且情趣多端、寓意纷呈。

明宣宗·朱瞻基的《荔鼠图》算是较早的画鼠图——荔枝一枝,枝上叶片三枚,荔枝三颗,叶片翠绿,荔枝紫红莹莹;一只灰白色的老鼠,头小腹大、尾巴长长、嘴巴尖尖、鼠眼圆瞪,正在专注地啃食一颗荔枝。整个画面,以墨色为衬底,深绿、紫红、灰白,三种色彩对比鲜明,相互映衬,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张力,给人一种活泼、生动、甜美的喜悦感。在这里,这只啃食荔枝的老鼠,似乎不再是常态下令人讨厌的老鼠了,而是一只“喜”鼠,可爱而讨人喜欢。

毕竟是帝王,衣食无忧,所以,画只老鼠,也是一只无忧无虑的老鼠,也是一只灵动有趣的老鼠。

八大山人,画有一幅《瓜鼠图》——纯墨色渍染,瓜硕大,鼠极小;硕大之瓜,占据了整个画面,而那只小老鼠,则小巧一撮地踞于瓜之上;鼠虽小,但却被画家画得极其灵敏,尖嘴大耳、躬背翘尾、鼠目圆睁,仿佛随时都会纵身逃逸。这只老鼠,或许就是一只“偷瓜鼠”,故而,才呈现出那种机警的“逃逸”情态。

我们知道,八大山人朱耷本是明代皇家世孙,明亡后,以绘画为生。多画草木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通常是“物象虽小,寓意却深”,只因他总有一份“旧朝情结”存焉。所以,往深里思考,这只硕“瓜”,也许代表的是果实;而那只小“鼠”,岂不就是窃取“果实”之人?八大山人有诗曰:“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细揣摩”,或许,正是我们欣赏八大山人画作的要点所在。

画家张大千,画有一幅《灯鼠图》。此画取材于“老鼠偷油”的典故:一盏灯正燃着,灯烟袅袅,逸然而上;一只老鼠趴在灯口边,躬背立爪、耳朵尖耸、圆眼专注,一副疑惑、机警而又急切的样子。整个画面将一个“偷”字,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画,作者主要是想表现一种“情趣”,传达民间传说所特具的情味。

白石老人,特别喜欢画草木虫鱼、小巧动物。关于鼠,他画有一幅《自称》。一长杆大秤,占据了整个画面,秤杆儿长长、秤砣累重;一只老鼠,紧紧踞于秤钩上;长须长尾,作“鼠目寸光”状,其体型,小而肥,如“脑满肠肥”之辈。很显然,这是一幅讽刺漫画。世间,有自以为是之人,有不知天高地厚之人,有狂妄自大之人,其实,放到秤上称一下,也不过“一只老鼠”罢了。

鼠年赏“鼠图”,亦是人生一乐也。

酒的称谓丰富多彩,其中称“春”即是其一。最早《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春酒”即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毛传,

“春酒,冻醪也。”孔颖达疏:“此酒冻时酿之,故称冻醪。”

苏轼说:“唐人名酒,多以春名。”如土窟春、石冻春、剑南烧春、曲米春、梨花春、金陵春、竹叶春、翁头春、烧春等。杜甫诗:

“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酒也称“春盎”“春碧”。辛弃疾《水龙吟·再题瓢泉》:“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陆游《道院杂兴》:“东楼谁记倾春碧,北岭空思擘晚红。”酒还称

“春醪”“春醴”。汉张衡《东京赋》:“春醴惟醇,燔炙芬芬。”晋潘尼《东武馆赋》:“春醴九醖,嘉豆百笾(籩)。”陶潜《拟挽歌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春酿、春醅,亦酒之别称。唐王绩《赠学仙者》:“春酿煎松叶,秋杯浸菊花。”唐刘言史《葛巾歌》:“草堂窗底漉春醅,山寺门前逢暮雨。”春旆,即酒旗,也常指代酒。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闻驻行春旆,中途赏物华。”春瓮,即酒瓮,亦指酒。唐皎然《和邢端公登台春望句》:“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苏轼有“况逢贤主人,白酒泼春瓮。”

春蚁,也指春酒。北周庾信有诗曰:“秋桑几过落,春蚁未曾开。”指春日酒瓮上所生浮蚁。宋范成大诗云:“徽外夜弦语,瓮头春蚁生。”

酒还有许多别的称谓,但我以为,以酒称“春”则最雅。春,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激情;每每饮酒时,若能想到是在

“畅饮春天”,这酒里也就多了一份文雅与浪漫。

说口罩□邬时民

酒有别称春为妙

采采芣苢芣苢出现的场景,在春天。春

日里,万物生。“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

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是古代妇女劳动时唱的歌谣。她们内心澄净,声音清澈。多年后,有人这样描摹当时的情景:

“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恍听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那是产生《诗经》的时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音律和谐,可以“养神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连孔夫子也“皆弦歌之”。吟咏那个时代的歌音,醉之舞之,是一种情怀,一种泛自心底的憧憬。这样的歌谣,为劳动者的谣曲,其间的欢娱、舒畅,自在劳动者心间,“不足为外人道”。这样的歌谣,不懂得其妙的人,是很难欣赏的。

芣苢到底是什么?说出来,很多人会哑然失笑。不就是车前草吗?还值得这般费神?

车前草,车前科,车前属,两年

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多野生于水沟边、阡陌旁。车前草的花语是“留下足迹”。这一点,名副其实,它落地生根,到处可见。叶子竟然没有茎枝的扶托,似乎是直接从地里冒出来的,成群成片、密密匝匝,且生机勃勃。而被碾压过的车前草,往往矮小但粗壮。

车前草,据说是汉代名将马武在领兵征伐武陵羌人时发现的。《山海经》及《周书·王会》皆云:“芣苢,木也,实似李,食之宜子,出于西戎。”

车前草全身是宝。《本草纲目》认为:久服轻身耐老。至于有人说此草“宜怀任(妊)”或治疗麻风等恶疾,在中医学上是没有根据的,不可轻信!现代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性味甘寒无毒”,可清热利尿、祛痰止咳、清肝明目。据传,车前草的草籽甚至可治高血压,如果确凿,那当是现代人的福音。

车前草幼苗可食,四五月间采幼嫩苗,先入沸水里汆,出锅,冷水浇淋,之后,凉拌、蘸酱、炒食、做馅、做汤、煮粥或和面蒸食,均是美味。

曾经读到过一首民谣:“车轱辘菜呦叶儿圆,长也长不高来爬也

爬不远,花开无艳蜂不采,尘土盈装少人怜;车轱辘菜呦叶儿圆,撸也撸不尽来采也采不完,山泉水煮青白显,不加油盐苦也甘;车轱辘菜呦叶儿圆,踩也踩不死来压也压

不烂,山野险崖皆为家,愿伴春风碧河川!”值得一提的是,东北人叫车前草为“车轱辘菜”,采其嫩叶,入水汆一下,洗净沥干,蘸着东北大酱吃,据说味道鲜美。

□任崇喜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