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early or late pacemaker implantation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early or late pacemaker implantation

Page 2: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I

摘要

研究背景:心臟節律器(pacemaker, PM)的使用已經有 40 多年,全世界的植入率每年也超過

40 萬顆(Bertel et al., 2017),過去以心臟移植後 30 天內植入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分組(Jones et

al., 2011)。研究目的:探討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點(早植入與晚植入)對於一年後因心臟衰竭再

住院及急診、中風再住院及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後續醫療利用與及費用情形。研究方法:本研

究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全人口檔,使用存活分析、廣義線性模型的 POISSON 分布及

GAMMA 分布,分析後續醫療利用及費用與控制變項的關係。研究結果:植入心臟節律器的

患者年齡分組多落在 60-79歲,在醫療利用及費用上,除了門診利用及心臟科急診利用是早

植入顯著增加,其他醫療利用都是無顯著差異。結論:醫療利用及費用沒有明顯的差異,但

植入年齡越大及其他共病症的影響,所以造成後續醫療事件的發生、醫療利用及費用都會有

所提高。

Page 3: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心臟節律器(pacemaker, PM)的使用已經有 40 多年,全世界的植入率每年

也超過 40 萬顆 (Bertel et al., 2017)。隨著廣泛的使用,心臟節律器技術有了很好

的發展,並且可以藉由這種的裝置,來治療心臟相關的症狀,像是心律不整或竇

房結功能障礙等提供緩解(Greenspon et al., 2012)。

臨床上植入心臟調節器或人工電池,通常是針對心跳過慢或心跳休止的臨床患者

做治療(Magnusson & Liv, 2018)。根據統計在 1993~2008 年間,全球植入有心臟節律

裝置者共約 420 萬件,其中 80%為心律調節器。在美國自 1993 年至 2009 年期間,

290 萬名患者接受了心臟節律器(Greenspon et al., 2012)。數量增加的主因與心臟病患

者預期壽命的延長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因此心臟節律器患者的數量在過去的二十年

中至少增加了三倍(Bertel et al., 2017)。在亞洲,日本自 1958 年心臟調節器首次引入

以來,心臟節律器植入的數量也穩步增加,2010 年植入約 57,500 顆心臟節律器,隨

著人口老齡化,心臟節律器植入的高齡人群數量也不斷增加(Soejima et al., 2011)。心

臟疾病在台灣也是常見的疾病之一,且依照嚴重的程度會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手術

及安裝儀器都是用來解決心臟的狀況,1997 年 1 月至 2011 年 12 月植入 37,177 顆,

每年約有 2478 名新接受心臟節律器的病例,且每年不斷增加中(Lin et al., 2015)。而

使用心臟調節器的人數逐年地增加,而心臟調節器是對危及生命的心律不整最有效的

治療方法,植入心臟調節器的好處有助於提高病患的生存率,讓後續症狀可以獲得改

善(Twidale et al., 1993)。此外有研究更進一步討論心臟節律器的裝置時間,將心臟移

植後 30 天內植入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分為早植入組,其 30 天後才植入的患者分為晚植

入組(Jones et al., 2011),來探討早期置入是否可減緩心臟疾病症狀、減少高風險的死

亡情況。

國內的心臟節律器研究多為植入後的後續存活情形及醫療資源耗用等研究,目前

尚無研究探討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點對於後續病患的存活情形及醫療資源耗用議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使用早植入及晚植入心臟節律器,對於相關心臟疾病病患之醫

療利用與費用,分析其出院後因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術後發生中風及醫療耗用之

情形是否與植入時間點有關,並探討其他相關影響因子,可做為需要植入心臟節律器

的病患之參考依據。因此主要目的為:

一、探討早植入與晚植入心臟節律器的人口基本特質差異。

Page 4: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2

二、比較早植入與晚植入心臟節律器後發生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是否有差異。

三、比較早植入與晚植入心臟節律器後發生中風再住院是否有差異。

四、比較早植入與晚植入心臟節律器後發生心血管疾病死亡是否有差異。

五、分析早植入與晚植入心臟節律器後所產生的相關醫療費用是否有差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臟節律器之概述

(一)使用裝置

植入式心臟裝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IED),是當心

臟刺激跳動或傳導部分有問題,會造成心跳變慢或不穩定,甚至有短暫時間不跳

之現象,透過裝置能

維持心臟功能可以正常運作(Wilkoff et al., 2008)。依照不同疾病症狀而有不同的種

類,包括用於緩慢性心律不整治療的心臟節律器(pacemaker,PM)、用於快速性心律

不整管理的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ascular Defibrillator, ICD)以及具有傳導

延遲的收縮功能障礙的心臟再同步治療(CRT)設備,分為心房同步雙心室心臟

節律器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pacemaker, CRT-P)及心房同步雙心

室心臟去顫器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defibrillator, CRT-D)

(Neelankavil, Thompson, & Mahajan, 2013; Wilkoff et al., 2008),本研究是以心臟節

律器做探討主題。心臟節律器可以解決廣泛心臟疾病的患者,症狀可以從無症狀

到非特異性,包括暈厥,暈厥前,心悸,頭暈,疲勞,甚至猝死,透過節律器可

緩解這些心臟疾病的情況(Kotsakou et al., 2015)。心臟節律器是一附有電池的電子

儀器,由節律器(pulse generator )、電極(electrode)及導線(lead)三部份所組成,電

極的前端安置在心臟裡,導線連接節律器與電極,其中節律器是以一定的速度將

電刺激傳到心臟,使心臟維持規律的跳動。目前的心臟節律器外形較過去小巧、

輕便,且因目前醫學技術也相較成熟,危險性已經大幅降低(江錦玲, 2002)。因

此,裝上心臟節律器後,只要能依照醫護人員的建議照顧自己,病患即能維持原

有的生活品質。

(二)手術情形

心臟節律器的裝置會在心導管室內進行,藉由 X-光透視攝影輔助導線放置,

並利用心電圖監測生命徵象,一般植入位置會在左側或右側鎖骨下 3 公分處皮下

部位,局部麻醉後,醫師會切開一個約 3 到 4 公分的傷口,在其下方找到靜脈血

管,將電極導線放入靜脈血管中,並在 X-光透視下將電極導線放置在心臟血管內

適當的位置,再於切開傷口內下方放置電池與導線(Baddour et al., 2010; Somers et

Page 5: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3

al., 2008)。

植入心臟節律器後,必須遠離高伏特電壓變電箱、強磁場、雷達天線、大型

電機馬達部位和強輻射能的地方,行動電話的使用應盡量建議利用非直接接觸的

電子設備或使用耳機延長線,且要避免靠近心臟節律器的部位或放在心律調節器

上方胸前的口袋中(黃筱方 & 洪冠予, 2013)。搭飛機時必須要告知機場人員,因

為機場的安檢系統也可能影響心臟節律器的運作(江錦玲, 2002)。當病人接受醫療

儀器像是神經電流刺激的檢查、體外震波碎石術、核磁共振掃瞄等其他治療之

前,必須主動告知醫療人員裝有心律調節器,須要採取預防以免干擾及破壞(王淑

盈 et al., 2008)。

(三)主要診斷

研究發現植入心臟節律器患者的平均年齡為 66 至 73 歲(Muhammad R Sohail

et al., 2007) (Raza et al., 2011),78%的患者是男性,Raza 等利用美國利用退伍軍人

管理醫療中心分析,發現主要診斷為心臟傳導阻滯(34%)、竇房結功能障礙(18%)

及心房顫動(14%)(Raza et al., 2011)。De Vries 等在荷蘭利用心臟節律器患者登記發

現最常見提到的主要診斷是竇房結功能障礙(42.3%)和心臟傳導阻滯(38.9%)(De

Vries et al., 2017)。Larsen 等分析紐西蘭心臟移植裝置登記,提到的主要診斷是心

臟傳導阻滯(44%)、竇房結功能障礙(22%)及心房顫動(11%),其中竇房結功能障礙

和心臟傳導阻滯的心臟節律器植入數量為男性居多,具有顯著差異(P <0.001)

(Larsen et al., 2017)。Lin 等在國內使用全民健保資料庫統計分析植入心臟節律器

的患者中發現植入的平均年齡為 73.4 歲,相較於國外年齡差異不大,大多數人群

年齡超過 70 歲,而主要診斷為竇房結功能障礙(46%)、心臟傳導阻滯(34%)及心房

顫動(19%),主要為男性患者居多佔 47.8-54.6% (Lin et al., 2015)。

第二節 心臟節律器術後發生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情況

通常有心房傳導延遲或阻礙且伴隨有心臟衰竭的患者約為 27-53%(Martinelli Filho

et al., 2010),在研究當中發現會增加的死亡風險(Saxon et al., 1999)。有 7-11%的患者

在植入心臟節律器後有心臟衰竭此診斷(Thackray et al., 2003;Giordano et al., 2013),雖

然心臟節律器患者與心臟衰竭常有研究提到,是很高普遍發生的情況(Thackray et al.,

2003)。Durand 發現有植入心臟節律器患者的再住院原因是心臟衰竭有 15.3%(Durand

et al., 2017),而 Freudenberger 等將先前沒有心臟衰竭診斷的患者分為有植入心臟節律

器與沒有植入心臟節律器,發現植入心臟節律器因心臟衰竭再住院的次數高於沒有植

入心臟節律器(P<0.0001) (Freudenberger et al., 2005),而在主要診斷上心臟衰竭在植入

之前佔 8.3%,在植入之後佔 10.3%,發現在植入後有明顯的提高 2%(Sloan, George, &

Hu, 2013)。藥物方面, 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顯著差異

(P<0.01)(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合併症中發現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及

高血壓,在心臟衰竭再住院中都有顯著的差異(P<0.001) (Freudenberger et al.,

2005;Muzzarelli et al., 2010)。男性相較於女性在相關文獻中都沒有顯著差異

(Freudenberger et al.,2005; Muzzarelli et al., 2010)。而在急診方面,植入之後相較於植

入之前急診的次數有明顯下降(P<0.005) (Sloan et al.,2013),文獻中提到心臟衰竭是可

能為常見的主要診斷(Sloan et al., 2013)。目前因心臟衰竭再住院是有相關文獻探討,

Page 6: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4

不過因心臟衰竭進入急診是相當少文獻可以參考,所以本研究覺得可以將急診納入研

究的主題當中,探討是否與再住院有相同的研究結果。

第三節 心臟節律器術後發生中風再住院的情形

在心臟手術之後,中風仍然是一種常見的併發症,從許多研究中發現中風的發生

率在落 1.6%至 6% (Salazar et al., 2001;Bucerius et al., 2003;Likosky et al., 2003),各研

究的發生率都不盡相同。Connolly 研究中植入心臟節律器發生中風沒有顯著差異

(P=0.38、P>0.01) (Castro et al.,2015;Wilson et al.,2019),也因為心臟節律器與術後發生

中風的文章不多,且在台灣也沒有相關的文獻可以參考,所以用相關手術後發生中風

再住院的情況來做相關文獻探討。研究發現在心臟手術後中風的患者相較於一般患者

死亡率高達(P<0.01),也因為中風的發生會延長平均住院時間(P<0.01)及醫療費用

(P<0.01) (Khann et al,2006)。而在肺臟移植患者在 30 天內再住院中發現發生中風的機

率有 28%,雖然沒有顯著差異(P= 0.0827) (Steuer et al.,2002)。

第四節 心血管疾病死亡

目前心臟節律器已經廣泛使用,也發現在 Greason 等學者將 30 天內植入患者列

為有接受心臟節律器組,而未植入者為未接受心臟節律器組,結果發現在心臟節律器

植入患者第 5 年為發生死亡率為 32.8%且第 10 年為 64.7%,而未接受心臟節律器植

入的患者死亡率的第 5 年為 20.9%而的 10 年為 46.6%,相較之下發現接受心臟節律

器植入患者死亡率略高於未接受心臟節律器植入患者,且術後的併發症也容易影響到

死亡的風險(Sohail et al.,2008;Greason et al.,2017)。在相關研究中,也有提到因心血管

疾病死亡的發生率為 0.3-2.0%,(Packer et al.,1996;Pitt et al.,2014),但無顯著差異

(P=0.11)(Yusuf et al., 2008)。在 Rajaeefard 的研究中發現性別是沒有顯著差異的

(Rajaeefard et al, 2015),而患者的年齡也是常會提到死亡的相關風險因子,研究中植

入心臟節律器年齡具有顯著差異(P<0.01) (Brunner et.al,2004; Rajaeefard et al.,2015)。

第五節 心臟節律器術後醫療利用及費用

(一)醫療利用

植入心臟節律器除了考量病患個人特質的差異,亦需要考慮選擇植入後的相

關醫療成本及後續產生的費用。本章節討論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以心臟節律器植

入不同時間點了解後續的醫療利用及醫療費用的使用是否有所不同。植入心臟節

律器確實可以降低醫療利用,在研究中發現植入前與植入後相比發現急診次數及

再住院人數有明顯的下降(P<0.01) (Sloan et al., 2013),而美國 Greenspon 等在 1993

至 2008 年的研究期間,發現全國心臟植入式電子儀器(CIED)會因為相關的臨床合

併症或老化,會影響到植入後的醫療利用情形(Thackray et al.,2003;Greenspon et al.,

2011;Gadler et al.2014)。

(二)醫療費用

在醫療費用方面,年齡及性別在 Sloan 等研究中,發現患者為男性相較於女

性費用有顯著下降(P<0.01),而年齡越高對於醫療費用也具有顯著增加(P<0.01)

(Sloan et al., 2013)。文獻提到大多數接受心臟調節器者都有獲得改善,但植入後的

醫療成本會降低許多(Fanourgiakis et al. 2012),而後續使用急診次數和住院情況都

Page 7: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5

有所減少,測量後也有明顯的減少醫療使用及支付費用(Sohail et al. 2013) 。

第六節 早期與晚期相關研究

植入心臟節律器因分早植入與晚植入的相關的文獻探討不多,所以本研究會以不

同疾病、手術分早期與晚期或藥物治療等做相關文獻探討。

(一)術後發生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情況

手術方面,有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 30 天內再住院為早期,30 天之後住院

為晚期,研究中早期再住院診斷為心臟衰竭的有 11%,晚期再住院診斷為心臟衰

竭的有 8%,發現早期比晚期多 4% (Steuer et al., 2002),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中,以 30 天為分組依據分為早期

與晚期,發生早期的再住院原因中心臟衰竭再住院的機率高於晚期有 9.4%,說明

早期發生因心臟衰竭再住院的機率較高(Nombela-Franco et al., 2015),不過急診尚

未有相關研究可以參考。

(二)術後發生中風的情形

在藥物使用方面,Wilson 等研究中分第 4 天之前包含當日服用口服抗凝血劑

(oral anticoagulants,OAC)為早期,第五天之後為晚期,發現早期與晚期發生中風沒

有顯著差異(P=0.727) (Wilson et al., 2019),而手術方面,在頸動脈支架放置手術

(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將 14 天內執行手術者為早期,14 天之後執行手術

為晚期,在手術後 30 天內發生中風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1.00) (Castro et al.,

2015)。

(三)心血管疾病死亡

雖然許多文獻指出植入心臟節律器可以增加存活率,也尚未有文獻或研究有

提到早植入與晚植入的存活率,不過在其他相關研究中有將時間點作為分組,像

是 Jones 等人文獻中將心臟移植後早期和晚期植入心臟節律器,以 30 天為分界點

分為兩組,發現兩組在 1 年、5 年或 10 年的死亡率,在曲線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

差異(p > 0.9)(Jones et al., 2011)。除了心臟移植之外,在腎臟疾病也有相關的研

究在研究結果發現晚期開始血液透析組患者與早期開始血液透析組患者的死亡率

無顯著差異(P = 0.75)(Cooper et al., 2010),將早期晚期急性腎損傷的患者是用腎

臟替代治療(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而早期使用腎臟替代治療(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相較於晚期使用腎臟替代治療(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死亡率較為低(P<0.001),且在氣切患者也有文獻研究發現早期使用

切開術喉插管及晚期使用切開術喉插管之間的死亡率沒有顯著差異(P=0.25)

(Terragni et al., 2010)。雖然相關的文獻都能做出早期與晚期的存活做比較,而心

臟節律器去沒有相關的文獻提出這樣的研究,藉由本研究來探討早植入與晚植入

的死亡是否有所差異。

(四)醫療利用及費用

雖然有研究證明對於後續的醫療利用有相關的改善,但是關於與心臟調節器

相關的醫療利用率和成本變化的經驗證據卻非常有限,所以希望可以透過本研究

來探討台灣植入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對於植入後是否有減少對於醫療利用及費用。

Page 8: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6

在冠狀動脈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後早期拔

管定義為 1-6 小時內拔除氣管,而晚期拔管為 12- 22 小時才拔除氣管,結果發現

早期拔管的 患者後續的急診次數相較於晚期拔管的患者下降 2%且也減少住院的

總天數(Cheng et al., 1996)。免疫系統方面也有文獻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分為早

期或晚期診斷組,研究中發現早期診斷隊列患者的醫療資源利用率顯著降低,包

住院次數(P<0.01)、門診次數(P<0.01)及急診次數(P<0.01)都顯著低於晚期診斷組

(Oglesby et al., 2014)。手術也有相關的研究文獻將體外營養組分為早期體外營養組

與晚期體外,與早期體外營養組相比,晚期體外營養組縮短了加護重症病房

(ICU)和住院天數,並減少平均總增量醫療費用,但相對的早期體外營養組因

增加藥物費等相關的成本,而提高總醫療保健成本(Vanderheyden et al., 20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是以全民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資料蒐集自 2001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有植入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分析植入後一年內發生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中鋒

再住院及一年內所產生的醫療利用及費用。

依據本研究的目的,首先將植入心臟節律器的患者,於人口臨床特徵是否不同。

而後依據傾向分數(propensity score)進行配對,分析於植入心臟節律器後的一年發生

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發生中風再住院及各項醫療花費和醫療利用是否有差異,研

究架構如圖二。

圖一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假說

心臟調節器仍然為心臟疾病中一個非常普及的問題,心臟調節器病人的使用狀況

雖然在各國的報告或許有些微差異,但大致上呈現上升的趨勢。透過植入時間為分組

依據,了解後續的醫療利用及醫療費用情形,可以反映心臟調節器治療的情況以臨床

的植入心臟調節器使用程度,而在目前台灣尚未有相關研究,所以想透過本研究去探

討。

Page 9: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7

假說一:早植入比晚植入心臟調節器的基本人口特質有顯著差異

假說二: 早植入比晚植入心臟調節器的人一年內因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有顯著差異

假說三: 早植入比晚植入心臟調節器的人一年內因中風有顯著差異

假說四: 早植入比晚植入心臟調節器的人一年內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有顯著差異

假說五: 早植入比晚植入心臟調節器的人一年內醫療利用及費用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資料來源及處理流程

使用資料為衛生福利部資料科學中心之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承保全人口歸

人檔進行資料分析。資料期間為 2000 年至 2016 年,以 2001 年至 2015 年此期間植入

心臟節律器的患者為對象追蹤一年內的門診、急診及住院的醫療利用及醫療費用為分

析結果。資料處理流程:首先,2001 年至 2015 年根據住院處方治療醫令明細檔

(H_NHI_IPDTO)及住院處方治療明細檔(H_NHI_IPDTE)篩選出首次使用心臟節律器的

患者,排除年齡小於 40 歲及性別不詳的患者,再排除一年內沒有竇房結功能障礙及

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資料處理流程見圖三。

圖二 資料處理流程圖

第四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 2001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植入心臟節律器的患者,排除

沒有一年前相關診斷的患者,探討早植入與晚植入心臟節律器患者接受治療後的醫療

利用及醫療費用的分析。利用傾向分數在早植入與晚植入分組進行配對將這些變項視

為解釋變項放入邏輯斯迴歸模型後,將多個變項轉換為一個單一分數,來表達接受植

入心臟節律器的機率,而早植入組與晚植入組別以相同或接近的傾向分數予以配對

(1: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本研究以 SAS 9.4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

Page 10: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8

一、描述性統計

根據變項屬性,分為類別變項及連續變項,類別變項則以個數、平均值及百分比

描述樣本特性,描述植入心臟節律器患者的基本特質之人數與百分比分布情形。

二、推論性統計

利用卡方檢定及 T 檢定檢視兩個研究組在人口學特質及臨床特徵分布上是否有差

異。以 Cox 比例風險迴歸模式(Cox Proportional Regression hazard Model)分析,探討

不同時間點對於植入心臟節律器後對於因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和發生中風的危險

比,醫療利用及費用的部分,門診醫療利用使用的迴歸模型為卜瓦松迴歸模型

(Poisson Regression,PR),而其他醫療利用是以 Cox 比例風險迴歸模式(Cox

Proportional Regression hazard Model)分析,其醫療費用是屬於連續型資料則利用以廣

義線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r model)的 gamma 分布進行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樣本人口基本特徵

研究人數於未配對前 AV block 組別(AV 組)中早植入(<=30 天)共 16,176 人、A 晚

植入(>30 天)共 3,152 人;Sick Sinus Syndrome 組別(SSS 組)中早植入(<=30 天)23,502

人、晚植入(>30 天)共 4,666 人。在性別比例統計中 AV 組以女性相較於高(52.2%、

53.1%),相反的,在 SSS 組中是以男性相較於高(53.3%、53.5%),在年齡分布,平均

年齡大約落在 73-74 歲之間(AV 組早植入:74.4 歲、AV 組晚植入:73.2 歲、SSS 組早植

入:74.2 歲、SSS 組晚植入:73.9 歲)。合併症中,慢性肺部疾病及高血壓在 AV 組晚植

入及 SSS 組晚植入比例較高,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藥物方面,抗凝血及血小板藥物

以 AV 組晚植入(36.4%)及 SSS 組晚植入(41.3%)相較居多,ACEI/ARB 使用為 AV 組

晚植入比例較高(21.2%),Beta blocker 及利尿劑中以 SSS 組早植入使用較多為 31.0%

及 31.5%。依據患者的人口學特質,性別、年齡合併症等疾病,分別以 1:4 的方式利

用傾向分數配對後,AV 組早植入為 11,678 人、AV 組晚植入為 3,141 人;SSS 組早植

入 17,639 人,SSS 組晚植入 4,663 人。而配對後的性別、年齡等人口特質的 ASMD

皆小於 0.1,表示 SSS 組及組的變項分布差不多,具可比較性,若 ASMD 是大於

0.1,表示配對後結果不是很好,不過本研究還是會將此控制變項放入後續分析中。

第二節 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風險比

(一)發生率

在 SSS 組,早植入因心臟衰竭再住院發生率為每千人年 85.7 次,而晚植入發

生率為每千人年 76.9 次。早植入心臟衰竭再急診發生率為每千人年 49.7 次,晚植

入發生率為每千人年 47.4 次。中風再住院發生率在早植入為每千人年 20.0 次,晚

植入為每千人年 21.2 次,早植入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發生率為每千人年 19.9 次,晚

植入為每千人年 17.4 次 (見表一之一)。在 AV 組,心臟衰竭再住院發生率在早植

入為每千人年 95.2 次,晚植入為每千人年 95.0 次,早植入因心臟衰竭再急診發生

率為每千人年 53.3 次,晚植入為每千人年每千人年 51.4 次,而在中風再住院發生

率中,早植入為每千人年為 14.6 次,晚植入為每千人年 11.6 次,心血管疾病死亡

在早植入為每千人年 24.5 次,而晚植入為每千人年 17.9 次 (見表一之二)。

Page 11: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9

表一之一 配對後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SSS 組)

<=30 天(N=17,639) >30 天(N=4,666)

個數 人年 發生率 95%CI 個數 人年 發生率 95%CI P 值

心臟衰竭

再住院

1370 15986.6 85.7 81.3-90.4 330 4291.5 76.9 69.0-85.7 0.0862

心臟衰竭

急診

812 16333.3 49.7 46.4-53.3 207 4369.5 47.4 41.3-54.3 0.5562

中風

再住院

333 16637.4 20.0 18.0-22.3 94 4441.1 21.2 17.3-25.9 0.6265

心血管疾

病死亡

344 17257.4 19.9 17.9-22.2 80 4588.0 17.4 140-21.7 0.2808

表一之二 配對後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AV 組)

Av Block

<=30 天(N=11,678) >30 天(N=3,141)

個數 人年 發生率 95%CI 個數 人年 發生率 95%CI P 值

心臟衰竭

再住院

1003 10535.0 95.2 89.5-101.3 273 2873.1 95.0 84.4-107.0 0.9827

心臟衰竭

急診

575 10796.9 53.3 49.1-57.8 152 2958.5 51.4 43.8-60.2 0.7237

中風

再住院

162 11058.9 14.6 12.6-17.1 35 3021.1 11.6 8.3-16.1 0.2094

心血管疾

病死亡

288 11333.7 25.4 22.6-28.5 55 3078.3 17.9 13.7-23.3 0.0162

(二)風險比

(1)心臟衰竭再住院

對於心血管事件進行各分組風險比分析,在心臟衰竭再住院中,調整控制變

項後,SSS 組的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發生風險比為 0.86 倍,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P=0.0109)。隨著年齡的增加,再住院的風險比也隨著上升,具有統計學上顯著

差異(P<0.0001),且男性也相較於女性的發生風險比較高(HR:1.11)。合併症中,心

肌梗塞(HR:1.10)、心臟衰竭(HR:3.74)、慢性肺部疾病(HR:1.10)及冠狀動脈疾病

(HR:1.26),發生風險都是相較於高的,且心臟衰竭及冠狀動脈疾病具統計學上顯

著差異(P<0.0001)。而 AV 組,晚植入的發生風險比早植入的 0.92 倍,男性相較於

女性發生風險比為 0.93 倍,合併症中,心肌梗塞(HR:1.27)、心臟衰竭(HR:3.20)、

慢性肺部疾病(HR:1.17)及冠狀動脈疾病(HR:1.24)的發生風險比是較高的,且心臟

衰竭及冠狀動脈疾病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P=0.0006)。而藥物上

ACEI/ARB(HR:1.33)、Calcium Channel Blocker(HR:1.33)、Diuretic(HR:1.03)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HR:1.25)發生的風險比為高,ACEI/ARB、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P=0.05、

Page 12: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0

P=0.0002)。

(2)心臟衰竭再急診

在 SSS 組,晚植入的發生風險比是早植入 0.91 倍,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風險

比也隨的增加,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148、P<0.0001)。男性相較於女性發

生風險比為 1.15 倍,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296)。而合併症中,心肌梗塞

(HR:1.35)、心臟衰竭(HR:3.81)、慢性肺部疾病(HR:1.39)及冠狀動脈疾病(HR:1.31)

的發生風險比相較於高,且心臟衰竭及慢性肺部疾病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01、P=0.003)。藥物上,除了 Diuretic(HR:0.70)之外,其他藥物的發生風險

比皆為高,且 ACEI/ARB、Beta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

上顯著差異(P=0.0001、P=0.0006、P<0.0001)。在 AV 組,晚植入的發生風險比是

早植入 0.89 倍,但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風險比也跟著的增

加,且 80 歲以上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男性相較於女性發生風險比

為 1.03 倍,合併症中,除了高血壓(HR:0.90)之外,其他合併症的發生風險比皆為

高,藥物中的 ACEI/ARB(HR:1.27)、Calcium Channel Blocker(HR:1.45)、

Diuretic(HR:1.07)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HR:1.26)發生的風險比為高,而

ACEI/ARB、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59、P<0.0001、P=0.0031)。

(3)中風再住院

在 SSS 組,晚植入的發生風險是早植入 1.03 倍,隨著年齡的增加,風險比

也跟著的增加,且 80 歲以上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5)。而男性相較於女

性的發生風險比為 1.08 倍,合併症中,心臟衰竭(HR:1.05)冠狀動脈疾病(HR:1.08)

及高血壓(HR:1.04),風險比都是較高的,不過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藥物中,除

了 Calcium Channel Blocker(HR:0.75)之外,其他藥物風險相較於高,且 ACEI/ARB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23、P=0.0178)。AV

組中,早植入的發生風險是晚植入 0.76 倍,性別中男性,早植入的風險比是晚植

入的 0.90 倍,藥物的 Calcium Channel Blocker,且 ACEI/ARB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23、P=0.0178)。

(4)心血管疾病死亡

在 SSS 組,晚植入的發生風險比是早植入 0.87 倍,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年

齡分組的部分,隨著年齡越大風險比越高,不過只有 80 歲以上具有統計學上顯著

差異(P=<0.0001)。合併症中,心肌梗塞(HR:1.56)、心臟衰竭(HR:3.03)及慢性肺部

疾病(HR:1.03)的風險比相較為高,而心臟衰竭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

藥物的 Beta blocker(HR:1.27)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HR:1.31)的風險比相較

為高,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81)。在 AV 組中,晚植入的發生風險比是

早植入 0.69 倍,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105)。年齡分組中,只有 80 歲以上

的風險比較高(HR: 3.78),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而合併症的心肌梗

塞(HR:2.69)、心臟衰竭(HR:1.50)及冠狀動脈疾病(HR:101)風險比都是較高的,且

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P=0.0019)。藥物上,

ACEI/ARB(HR:1.06)、Beta blocker(HR:1.00)、Calcium Channel Blocker(HR:1.07)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HR:1.22)的風險比相較為高,不過都無統計學上顯著

Page 13: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1

差異。

第三節 醫療利用及費用之分析

(一)醫療利用:

1.門診

在 SSS 組,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門診利用是無顯著的增加。將年齡分組,

以 41-59 歲為參考組,調整控制變項後,結果發現隨著年齡增加,門診利用也

隨著增加,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男性相較於女性醫療利用是減少

的,而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P<0.0001)。合併症方面,除了高血壓門診利用是

增加,其他皆為下降的,不過在統計學上都具有顯著差異(P<0.0001)。藥物中,

使用 Diuretic、Beta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門診利用會增加,

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1、P=0.033)。在 AV 組,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門

診利用是增加,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4)。隨著年齡增加,門診利用也

隨著增加,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而男性相較於女性醫療利用是減

少的,而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P<0.0001)。有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的門診利用

是下降的,而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的醫療利用會增加,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

異。藥物中 ACEI/ARB、Beta blocke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門診利用是增加,且都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1、

P=0.0023)。

2.心臟科門診

在 SSS 組,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的門診利用沒有顯著下降的,隨著年齡增

加,門診利用沒有隨著增加,只有在 SSS 組中,60-79 歲有隨著增加,具統計

學上顯著差異(P=0.0416)。男性相較於女性的醫療利用是增加的,不過在學上無

顯著差異。合併症中,有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慢性肺部疾病、冠動脈疾病及

高血壓的門診利用都有增加,而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

都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538、P<0.0001)。藥物上,ACEI/ARB 、

Diuretic、Beta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在門診利用上有增加,且

都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P=0.0017)。而男性相較於女性的醫療利用

是增加的,不過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合併症方面,心肌梗塞、心臟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的門診利用會有顯著增加。藥物的 ACEI/ARB 、

Diuretic、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在門診利用都

有增加,而 ACEI/ARB 、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具有統計學

上顯著差異(P<0.0001)。

3.急診

風險比方面,顯示 SSS 組晚植入的發生風險是早植入的 0.94 倍,具有統計

學上顯著差異(P=0.0275)。性別中男性相較於女性急診利用是下降的(HR:0.99),

而合併症中,心臟衰竭(HR:1.19)、冠狀動脈疾病(HR:1.07)及高血壓(HR:1.02)的

急診利用是上升的,且心臟衰竭及高血壓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

P=0.0034)。在藥物方面,SSS 組 ACEI/ARB (HR:1.00)、Diuretic(HR:1.14)、Beta

blocker(HR:1.03)、Calcium Channel Blocker(HR:1.00)及 Antiplatelet &

Page 14: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2

Anticoagulant(HR:1.10)的急診利用是增加,且 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而 AV 組,晚植入的發生風險

是早植入的 0.88 倍,有顯著差異(P=0.0003)。而男性的急診利用是下降的

(HR:0.96)。合併症上,心臟衰竭(HR:1.01)及冠狀動脈疾病(HR:1.14)的急診利用

是增加,且冠狀動脈疾病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藥物中,Beta

blocker (HR:1.29)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HR:1.13)的急診利用是上升,而

Antiplatelet&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

4.心臟科急診

SSS 組,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發生風險比為 1.42 倍,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

(P=0.0125),男性相較於女性的醫療利用是下降的(HR:0.95),而年齡沒有隨著增

加急診利用而增加(HR:67、HR:0.66)。共病症中,除了高血壓為下降之外

(HR:0.95),而 AV 組中,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發生風險比為 1.26 倍,男性相較

於女性的醫療利用是下降的(HR:0.72),共病症上,只有心臟衰竭及慢性肺部疾

病的急診利用是下降(HR:0.86、HR:0.90),而冠狀動脈疾病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P=0.0021)。藥物方面,ACEI/ARB(HR:1.50)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HR:1.46)的急診利用是上升的,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222、P=0.0293)。

5.住院

在住院利用風險比中,在 SSS 組,晚植入發生風險比是早植入的 0.89 倍,

具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隨著年齡越大發生風險比也跟著增加

(HR:1.29、HR:1.70),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男性相較於女性發生風

險比是下降(HR:0.89),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共病症中,只有心肌梗

塞(HR:0.92)及高血壓(HR:0.88)是下降的,而心臟衰竭及冠狀動脈疾病有統計學

上顯著差異(P<0.0001)。而 AV 組,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發生風險比為 0.89 倍,

具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年齡的增加,發生風險比也隨著增加

(HR:1.31、HR:1.74),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男性相較於女性急診利

用較低(HR:0.90),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共病症中,心臟衰竭

(HR:1.20)及冠狀動脈疾病(HR:1.15)的急診利用較為高,都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P<0.0001)。藥物方面,除了 Diuretic 及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的發生風險

比較低(HR:0.86、 HR:0.95),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6.心臟科住院

在 SSS 組,晚植入發生風險比是早植入的 0.89 倍,具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38)。隨著年齡越大的風險比越高(HR:1.11、HR:1.30),合併症中的心肌

梗塞(HR:1.09)、心臟衰竭(HR:1.57)、慢性肺部疾病(HR:1.07)及冠狀動脈疾病

(HR:1.63),且心臟衰竭及冠狀動脈疾病具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藥物

中,ACEI/ARB (HR:1.17)、Beta blocker (HR:1.37)及 Antiplatelet& Anticoagulant

(HR:1.16),發生風險比相較其他藥物是增加,且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01)。在 AV 組,晚植入發生風險比是早植入的 0.88 倍,有統計學上顯著

差異(P=0.0071),合併症中的心肌梗塞(HR:1.12)、心臟衰竭(HR:1.55)、慢性肺部

疾病(HR:1.03)及冠狀動脈疾病(HR:1.62)的風險比較為增加,而心臟衰竭及冠狀

Page 15: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3

動脈疾病,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藥物的 ACEI/ARB(HR:1.17)、

Diuretic (HR:1.61)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HR:1.27),且 ACEI/ARB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

(二)醫療費用:

1.門診費用

調整控制變項後,在 SSS 組,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的門診費用是下降的及

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1)。年齡方面,大於 80 歲以上的費用是降低,有

統計上顯著差異(P<0.0001)。合併症中,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的門

診費用是增加,且高血壓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藥物的 Beta

blocker、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Anticoagulant 的門診費用都有

增加,而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19)。在 AV

組,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是下降的,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41)。而年齡

在 60-79 歲的門診費用是增加,合併症中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的

門診費用都有增加,且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01)。藥物的 Beta blocker、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門診

費用都有增加,而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01)。

2.心臟科門診費用

在 SSS,早植入與晚植入的門診費用是下降的,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P<0.0001)。年齡在 80 歲以上的門診費用是降低的,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88)。合併症的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的門診費用

都有增加,具都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3、P<0.002、P<0.0001)。藥物的

ACEI/ARB 、Beta blocker、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有統計學上

顯著差異(P<0.0001)。在 AV 組,早植相較於晚植入的門診利用是下降的,有統

計學上顯著差異(P=0.0218)。年齡 60-79 歲,門診費用是增加的。合併症中,心

肌梗塞、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的門診費用是增加,且都具有統計

學上顯著差異(P=0.0003、P<0.0001、P=0.0065)。藥物的 ACEI/ARB、Diuretic、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門診費用都是增加,

且 ACEI/ARB、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35、P=0.0013、P<0.0001)。

3.急診費用

SSS 組早植入與晚植入的急診費用下降的但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合併症中,

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及慢性肺部疾病在急診費用是增加的,而心肌梗塞及心臟

衰竭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414、P=0.0299)。藥物中,Beta blocker、

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急診費用都是增加,不過無統計學上顯

著差異。而 AV 組,早植入比晚植入的急診費用為增加,但無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而年齡在 80 歲以上,急診費用是增加的,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

(P=0.0167)。合併症中,心臟衰竭、慢性肺部疾病及冠狀動脈疾病的急診費用有

增加,且慢性肺部疾病,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81)。藥物的 Diuretic、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門診費用有增加,且

Page 16: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4

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275)。

4.心臟科急診費用

在 SSS 組,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的急診費用是下降的,但無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隨年齡的增加,急診費用也跟著上升,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79、P=0.0276)。合併症方面,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急診

費用都是增加的。藥物上,Beta blocker 、Diuretic、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急診費用是增加,不過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AV 組中,早植入

相較於晚植入急診費用是降低,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共病症方面,全部共病

症急診費用都是降低,不過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只有慢性肺部疾病具有顯著

統計差異(P=0.0014)。藥物上,ACEI/ARB、Beta blocker、Diuretic、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急診費用為增加,但只有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518)。

5.住院費用

SSS 組中,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的住院費用是下降的,但無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合併症上,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及冠狀動脈疾病,住院費用是增加的,且

心肌梗塞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536)。而高血壓雖然是下降的,且也有統

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01)。藥物方面,ACEI/ARB、Beta blocker 及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住院費用皆為增加,不過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而 AV 組中,

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的住院費用是增加的,但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合併症的

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及冠狀動脈疾病住院費用都有增加,無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藥物的 Beta blocker、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住院費用皆為增加,不過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6.心臟科住院費用

SSS 組中,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的住院費用是下降的,但無統計學上顯著差

異,合併症上,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及冠狀動脈疾病,住院費用是增加的,且

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P=0.0059、P=0.0489)。藥物方面,

ACEI/ARB、Beta blocker、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住院費用為增加,且 Beta blocker 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0.0008)。在 AV 組,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是降低的,且具有統計學上顯差異

(P=0.0209),合併症中,心臟衰竭及冠狀動脈疾病的住院費用皆有增加,不過無

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藥物方面 Diuretic、Calcium Channel Blocker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住院費用皆為增加,不過無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目前國內尚未有研究是將心臟節律器分為早植入與晚植入,在國外也沒有相關文

獻可以參考,而本研究利用早植入與晚植入,探討植入後一年內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

況及醫療利用及費用。後續會以早植入與晚植入的人口學特質、心臟衰竭再住院及再

急診、中風在住院及醫療利用及費用四個部分做討論。

Page 17: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5

(一)人口特質差異

透過本研究發現,SSS 組及 AV 組中,植入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年齡分組多落

在 60-79 歲,與國外文獻結果是一致的(Sohail et al., 2007;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且年齡分組,均落在分組為 60-79 歲上。性別分面,在 SSS 組中,心臟節

律器的患者以男性居多,與文獻提到的相似 (Lin et al., 2015,Larsen et al., 2017),

但相反的,在 AV 組中卻是以女性為高。在患者的合併症中,SSS 組及 AV 組都是

以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居多,且都具有統計學線顯著差異。與相關

文獻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Freudenberger et al., 2005;Muzzarelli et al., 2010;

Rajaeefard et al.,2015)。藥物方面,在 SSS 組及 AV 組的 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都具有顯著差異(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

(二)心臟衰竭再住院及急診

1.心臟衰竭再住院

年齡分組上,發現在 SSS 組及 AV 組中,年齡越大發生風險越高(Sloan et al.,

2013)。而在本研究 SSS 具有顯著差異,但 AV 組是沒有差異,與文獻結果不一

致(Freudenberger et al.,2005; Muzzarelli et al., 2010),從過去研究中發現,雖然與

年齡相同,不過可能相關影響因子有關,本研究與過去研究雖然共病症相似,

但其他相關因子不同,可能因為調整過後而導致結果有所不同。合併症方面,

SSS 組及 AV 組中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發生風險為高,與文獻結

果相似(Freudenberger et al., 2005;Muzzarelli et al., 2010)。藥物方面,在 SSS 組及

AV 組中 Diuretic 的使用,在 SSS 組有顯著差異,但在 AV 組中卻沒有顯著差

異,與文獻結果不相同(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使用,SSS 組及 AV 組都有增加心臟衰竭急診的發生,與過去結

果一致(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

2.心臟衰竭急診

在年齡分組上,SSS 組隨著年齡增加,都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AV 組雖然隨著

年齡越大,但只有分組在 80 歲上,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與文獻的結果有些不

同,而不是都完全具有顯著差異(Sloan et al., 2013)。性別上,男性相較於女性無

顯著差異,過去文獻中提到,男性相較於女性有顯著差異,與本結果不太一致

(Sloan et al., 2013)。合併症方面,SSS 組的心臟衰竭、慢性肺部疾病冠狀動脈疾

病,且都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而 AV 組是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慢性肺部疾

病冠狀動脈疾病,且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與過去文獻是不一致的

(Freudenberger et al., 2005;Muzzarelli et al., 2010),不過在 SSS 組心肌梗塞是沒有

顯著差異。藥物方面,Diuretic 的使用,除了在 SSS 組中卻沒有差異,與文獻結

果不相同(Greenspon et al,2011;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在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使用,SSS 組及 AV 組都有增加心臟衰竭急診的發生,與過去結

果一致(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

3.中風再住院

風險比方面,在 SSS 組及 AV 組中,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發生風險比是沒有顯

著差異,與過去研究是一致的(Castro et al.,2015)。 年齡方面,在 SSS 組及 AV

Page 18: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6

組年齡越大發生中風在住院會增加,與過去文獻的結果是一致的(Flaker et al.,

2003)。性別上,在 SSS 組及 AV 組,男性相較於女性沒有差異,與過去研究結

果是一致的(Flaker et al., 2003)。合併症方面,SSS 組及 AV 組有慢性肺部疾病、

心臟衰竭及高血壓都沒有差異,與文獻的結果不一致(Freudenberger et al., 2005;

Muzzarelli et al., 2010),雖然與文獻年齡相同,不過可能相關影響因子有關,本

研究與過去研究雖然共病症相似,但其他相關因子不同,可能因為調整過後而

導致結果有所不同。使用藥物上,SSS 組及 AV 組的使用 Diuretic 沒有顯著差

異,與文獻結果不一致(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而本研究 SSS 組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的使用,有提高中風再住院,不過 AV 組中卻沒有差

異,與過去結果不相同(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

4 心血管疾病死亡

在 SSS 組及 AV 組的年齡分組中只 80 歲以上的死亡風險顯著增加,與過去結果

不一致的 (Brunner et.al,2004; Rajaeefard et al.,2015)。性別方面,SSS 組的男性

相較於女性是沒有顯著差異,與文獻結果是相似的(Rajaeefard et al, 2015),而在

AV 組卻是男性相較於女性有顯著下降。藥物方面,SSS 組及 AV 組的 Diuretic

及 Antiplatelet & Anticoagulant 使用沒有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 (Raza et al.,

2011;Lin et al., 2015),從過去研究中發現,雖然與年齡相同,不過可能相關影響

因子有關,本研究與過去研究雖然共病症相似,但其他相關因子不同,可能因

為調整過後而導致結果有所不同。

(五)醫療利用及費用差異

1.醫療利用

在 SSS 組及 AV 組中,除了門診利用及心臟科急診利用從本研究發現早植入

相較於晚植入是顯著增加,其他醫療利用都是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為無顯著降

低,而過去文獻提到早植入的醫療利用是下降的(Cheng et al., 1996;Sloan et al.,

2013;Oglesby et al., 2014),本研究與過去結果是不一致的。年齡方面,SSS 組中

只有門診利用、急診利用及住院利用有顯著差異,而 AV 組卻在門診利用、急

診利用、心臟科急診利用及住院利用有顯著差異,與過去文獻結果不一致(Sloan

et al.2013)。SSS 組只有門診利用、住院利用及心臟科住院利用中,男性相較於

女性有顯著差異,而 AV 組以門診利用、心臟科急診利用、住院利用及心臟科

住院利用有顯著差異,與過去結果不一致(Sloan et al.2013)。

2.醫療費用

在 SSS 組的醫療費用及心臟科醫療費用,從本研究得知晚植入相較於早植

入費用是沒有明顯差異,除了在門診費用及心臟科門診費用上,晚植入相較於

早植入的費用是有顯著降低。而 AV 組的醫療費用及心臟科醫療費用與 SSS 組

的結果相似,不過結果中的急診費用及住院費用,是以晚植入相較於早植入無

顯著增加,本研究相較於過去結果是不同的(Fanourgiakis et al., 2012; Sohail et

al., 2013)。年齡方面,SSS 組中只有心臟科急診費用有顯著差異,而 AV 組卻在

心臟科急診費用中 80 歲以上有顯著差異,與過去文獻結果不一致(Sloan et

al.2013)。性別方面,SSS 組只有門診費用及心臟科費用中,男性相較於女性有

顯著差異,而 AV 組以門診費用、心臟科費用及急診費用有顯著差異,與過去

Page 19: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7

結果不一致(Sloan et al.2013)。美國 Greenspon 等發現會因為相關的臨床共併症

或老化,會影響到植入後的醫療使用情形(Thackray et al., 2003;Greenspon et al.,

2011;Gadler, Vanderheyden et al., 2012;Valzania, & Linde, 2014),本研究中的早植

入可能本身的疾病嚴重度及相關症狀都比晚植入來的不好,所以可能會反映在

後續的醫療使用上。

第二節 研究限制

(一)優勢

本研究是依據一篇國外文獻的分組依據作為參考分組,但在文獻中尚未有提

到心臟節律器的早植入與晚植入 是如何分組,而發現主要診斷距離手術天數的中

位數也是落在 30 天左右,所以才會使用 30 天作為切點分組,相關文獻也尚未有

研究過此問題,而本研究的資料來源是以全民健保資料庫全人口檔做分析,所以

可以透過研究結果可以推估了解目前台灣植入心臟節律器患者的人口特質分布及

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比及醫療利用及費用的情況。

(二)劣勢

本研究的年齡層都落在高齡人口居多,也因此常會伴隨著較多的合併症,可

能間接影響到研究的結果,在醫療利用及費用上就會因此間接的增加(Pinna et al.,

2003),健保資料庫是靠疾病診斷碼做為分析依據,不過相關臨床上的檢查資料,

無法從資料庫中可以得知。而資料只有追蹤一年內之醫療利用費用,所以無法完

全反應早植入律器相較於晚植入心臟節律器的醫療利用及費用是有差異的,而長

期的醫療利用及費用,從結果中是無法得知的。然而,本研究使用傾向分數配對

植入心臟節律器分組的族群,非原始的資料呈現,因傾向分數只會挑選出相似的

對照組,不過未被配對也是此族群的患者,但資料就會呈現只有以配對到的患

者,並非是全部患者的結果。本研究也有將前一年的醫療利用納入傾向分數配對

中,不過與目前結果是相似的,雖然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醫療事件與醫療利用及

費用是沒有差異,雖然有部分醫療利用及費用,還是早植入相較於略為較高。

第三節 結論

相關文獻研究的植入患者多為老年者居多,且與本研究是相似的,不過可能會隨

著年齡的增加或疾病的發生,間接會提高患者的死亡風險,也會因為相關合併症疾病

而增加醫療費用及利用(Greenspon et al., 2011,Gadler et al.,2014)。在心血管疾病發生風

險沒有差異,但在部分醫療費用及利用上,像是急診利用、住院利用及門診費用,是

早植入相較於晚植入有顯著的增加。且因為植入年齡越大及其他共病症(心臟衰竭、

冠狀動脈疾病及高血壓)的影響,可能造成後續醫療事件的發生、醫療費用及醫療利

用都會因此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江錦玲 (2002)。 照顧一位裝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病患的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

護理雜誌,1(2),96-108。

Page 20: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8

王淑盈、賴美玉、游顯妹 (2008)。一位裝置永久性心臟節律器患者的護理經驗

(Nursing Care of Patient Receiving Implantation of a Permanent Pacemaker) ,中

山醫學雜誌,19,263-277。

黃筱方、洪冠予 (2013)。心臟節律器的病人, 就醫時要注意的事.健康世界(330),31-

33。

英文部分

Asbach, S., Olschewski, M., Faber, T. S., Zehender, M., Bode, C., & Brunner, M. (2008).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35 years of follow-up in 1627 pacemaker patients. EP

Europace, 10(4), 391-394. doi:10.1093/europace/eun014

Baddour, L. M., Epstein, A. E., Erickson, C. C., Knight, B. P., Levison, M. E., Lockhart, P.

B., . . . Beerman, L. B. (2010). Update on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fec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21(3), 458-477.

Bertel, N., Witassek, F., Puhan, M., Erne, P., Rickli, H., Naegeli, B., . . . Radovanovic, D.

(2017).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senting with pacemaker rhyth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30, 604-

609.

Brunner, M., Olschewski, M., Geibel, A., Bode, C., & Zehender, M. (2004).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gender and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5(1), 88-95.

doi:10.1016/j.ehj.2003.10.022

Bucerius, J., Gummert, J. F., Borger, M. A., Walther, T., Doll, N., Onnasch, J. F., . . . Mohr,

F. W. (2003). Stroke after cardiac surgery: a risk factor analysis of 16,184

consecutive adult patients.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75(2), 472-478.

Connolly, S. J., Kerr, C. R., Gent, M., Roberts, R. S., Yusuf, S., Gillis, A. M., . . . Klein, G. J.

(2000). Effects of physiologic pacing versus ventricular pacing on the risk of

stroke and death due to cardiovascular caus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2(19), 1385-1391.

Cooper, B. A., Branley, P., Bulfone, L., Collins, J. F., Craig, J. C., Fraenkel, M. B., . . . Li, J.

J. (2010).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versus late initiation of dialy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7), 609-619.

De Castro-Afonso, L. H., Nakiri, G. S., Monsignore, L. M., Dos Santos, A. C., Leite, J. P.,

Fábio, S. R., . . . Abud, D. G. (2015). Early versus late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for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42(3), 169-175.

Flaker, G., Greenspon, A., Tardiff, B., Schron, E., Goldman, L., Hellkamp, A., . . .

Investigators, M. S. T. M. (2003). Death i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pacemakers

for sick sinus syndrome. American heart journal, 146(5), 887-893.

Freudenberger, R. S., Wilson, A. C., Lawrence-Nelson, J., Hare, J. M., Kostis, J. B., &

Group, M. I. D. A. S. S. (2005). Permanent pacing i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95(5), 671-674.

Page 21: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19

Gadler, F., Valzania, C., & Linde, C. (2014). Current use of implantable electrical devices in

Sweden: data from the Swedish pacemaker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registry. EP Europace, 17(1), 69-77.

Greenspon, A. J., Patel, J. D., Lau, E., Ochoa, J. A., Frisch, D. R., Ho, R. T., . . . Kurtz, S.

M. (2011). 16-year trends in the infection burden for pacemakers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3 to 200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58(10), 1001-1006.

Greenspon, A. J., Patel, J. D., Lau, E., Ochoa, J. A., Frisch, D. R., Ho, R. T., . . . Kurtz, S.

M. (2012). Trends in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3 to 2009: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patients and procedur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60(16), 1540-1545.

Greason, K. L., Lahr, B. D., Stulak, J. M., Cha, Y.-M., Rea, R. F., Schaff, H. V., &

Dearani,J.A. (2017). Long-term mortality effect of early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fter 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104(4),

1259-1264.

Jones, D. G., Mortsell, D. H., Rajaruthnam, D., Hamour, I., Hussain, W., Markides, V., . . .

Wong, T. (2011).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early and late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indication,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The

Journal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30(11), 1257-1265.

Larsen, P., Kerr, A., Hood, M., Harding, S., Hooks, D., Heaven, D., . . . Tang, E. (2017).

Pacemaker Use in New Zealand–Data From the New Zealand Implanted Cardiac

Device Registry (ANZACS-QI 15). Heart, Lung and Circulation, 26(3), 235-239.

Lin, Y. S., Chen, T. H., Hung, S. P., Chen, D. Y., Mao, C. T., Tsai, M. L., . . . Chen, M. C.

(2015). Impact of pacemaker lead characteristics on pacemaker related infection

and heart perforatio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one,

10(6). doi:10.1371/journal.pone.0128320.

Neelankavil, J. P., Thompson, A., & Mahajan, A. (2013). Managing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IEDs) during perioperative care. Anesth Patient

Saf Found Newsl, 28(2), 29-35.

Nombela-Franco, L., del Trigo, M., Morrison-Polo, G., Veiga, G., Jimenez-Quevedo, P.,

Altisent, O. A.-J., . . . DeLarochellière, R. (2015). Incidence, causes, and

predictors of early (≤ 30 days) and late unplanned hospital readmissions after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8(13), 1748-1757.

Oglesby, A., Korves, C., Laliberté, F., Dennis, G., Rao, S., Suthoff, E. D., . . . Duh, M. S.

(2014). Impact of early versus lat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agnosis on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Applied health economics and health policy,

12(2), 179-190.

Rajaeefard, A., Ghorbani, M., Baigi, M. A. B., & Tabatabae, H. (2015). Ten-year Survival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in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Hospitals Affiliated to Shiraz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During 2002-

2012.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 17(11).

Raza, S. S., LI, J. M., John, R., Chen, L. Y., Tholakanahalli, V. N., Mbai, M., & Adabag,

Page 22: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received ... · 心臟節律器植入時間與術後存活及醫療利用之探討 The survival and medical utilization of patients

20

A. S. (2011). Long‐term mortality and pacing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34(3), 331-338.

Sloan, F. A., George, L. K., & Hu, L. (2013). Emergency room and inpatient use after

cardiac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11(4), 563-

568.

Sohail, M. R., Uslan, D. Z., Khan, A. H., Friedman, P. A., Hayes, D. L., Wilson, W. R., . . .

Baddour, L. M. (2007).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permanent pacemaker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nfec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49(18), 1851-1859.

Sohail, M. R., Uslan, D. Z., Khan, A. H., Friedman, P. A., Hayes, D. L., Wilson, W. R.,

Baddour, L. M. (2008).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omplicating permanent pacemaker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nfe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yoClinic Proceedings.

Sohail, M. R., Henrikson, C. A., Braid-Forbes, M. J., Forbes, K. F., & Lerner, D. J.

(2013). Comparison of mortality in women versus men with infections involving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112(9), 1403-1409.

Thackray, S. D., Witte, K. K., Nikitin, N. P., Clark, A. L., Kaye, G. C., & Cleland, J. G.

(2003). The 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asymptomatic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in a typical regional pacemaker popul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4(12), 1143-1152.

Twidale, N., SU, K., Bartlett, L., Dooley, A., Winstanley, S., Heddle, W., . . . Koutsounis,

H. (1993). Effects on Cardiac Performance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Catheter

Ablation Using Radiofrequency Current for Drug‐Refractory Atrial Arrhythmias.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16(6), 1275-1284.

Terragni, P. P., Antonelli, M., Fumagalli, R., Faggiano, C., Berardino, M., Pallavicini, F

B.,Pastorelli, M. (2010). Early vs late tracheotomy for prevention of pneumonia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adult ICU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303(15), 1483-1489.

Vanderheyden, S., Casaer, M. P., Kesteloot, K., Simoens, S., De Rijdt, T., Peers, G., . . .

Polders, K. (2012). Early versus late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ICU patients: cost

analysis of the EPaNIC trial. Critical Care, 16(3), R96.

Vonlanthen, R., Slankamenac, K., Breitenstein, S., Puhan, M. A., Muller, M. K.,

Hahnloser,D., . . . Clavien, P.-A. (2011). The impact of complications on costs of

major surgical procedures: a cost analysis of 1200 patients. Annals of surgery,

254(6), 90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