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View
8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次
編輯說明 章節⽬次
初誦 1 七法品
1 善法經 2 晝度樹經 3 城喻經 4 ⽔喻經 5 ⽊積喻經 6 善⼈往經 7 世間福經 8 七⽇經 9 七⾞經 10 漏盡經
2 業相應品 11 鹽喻經
12 和破經 13 度經 14 羅云經 15 思經 16 伽藍經 17 伽彌尼經 18 師⼦經 19 尼乾經 20 波羅牢經
3 舍梨⼦相應品 21 等⼼經 22 成就戒經 23 智經 24 師⼦吼經 25 ⽔喻經 26 瞿尼師經 27 梵志陀然經 28 教化病經
29 ⼤拘絺羅經 30 象跡喻經 31 分別聖諦經
4 未曾有法品 32 未曾有法經 33 侍者經 34 薄拘羅經 35 阿修羅經 36 地動經 37 瞻波經 38 郁伽⻑者經 39 郁伽⻑者經 40 ⼿⻑者經 41 ⼿⻑者經
5 習相應品 42 何義經 43 不思經 44 念經
45 慚愧經 46 慚愧經 47 戒經 48 戒經 49 恭敬經 50 恭敬經 51 本際經 52 食經 53 食經 54 盡智經 55 涅槃經 56 彌醯經 57 即為比丘說經
6 王相應品 58 七寶經 59 三⼗⼆相經 60 四洲經 61 ⽜糞喻經
62 頻鞞娑邏王迎佛經 63 鞞婆陵耆經 64 天使經
⼩⼟城頌 1 王相應品
65 烏⿃喻經 66 說本經 67 ⼤天奈林經 68 ⼤善⾒王經 69 三⼗喻經 70 轉輪王經 71 蜱肆經
2 ⻑壽王品 72 ⻑壽王本起經 73 天經 74 八念經 75 淨不動道經 76 郁伽⽀羅經
77 娑雞帝三族姓⼦經 78 梵天請佛經 79 有勝天經 80 迦絺那經 81 念⾝經 82 ⽀離彌梨經 83 ⻑老上尊睡眠經 84 無刺經 85 真⼈經 86 說處經
3 穢品 87 穢品經 88 求法經 89 比丘請經 90 知法經 91 周那問⾒經 92 青⽩蓮華喻經 93 ⽔淨梵志經
94 ⿊比丘經 95 住法經 96 無經
4 因品 97 ⼤因經 98 念處經 99 苦陰經 100 苦陰經 101 增上⼼經 102 念經 103 師⼦吼經 104 優曇婆邏經 105 願經 106 想經
5 林品 107 林經 108 林經 109 ⾃觀⼼經
110 ⾃觀⼼經 111 達梵⾏經 112 阿奴波經 113 諸法本經 114 優陀羅經 115 蜜丸喻經 116 瞿曇彌經
念誦 1 ⼤品
117 柔軟經 118 龍象經 119 說處經 120 說無常經 121 請請經 122 瞻波經 123 沙⾨⼆⼗億經 124 八難經 125 貧窮經
126 ⾏欲經 127 福⽥經 128 優婆塞經 129 怨家經 130 教曇彌經 131 降魔經 132 賴吒和羅經 133 優婆離經 134 釋問經 135 善⽣經 136 商⼈求財經 137 世間經 138 福經 139 息⽌道經 140 ⾄邊經 141 喻經
2 梵志品 142 雨勢經
143 傷歌邏經 144 算數⽬揵連經 145 瞿默⽬揵連經 146 象跡喻經 147 聞德經 148 何苦經 149 何欲經 150 鬱瘦歌邏經 151 阿攝和經
分別誦 1 梵志品
152 鸚鵡經 153 鬚閑提經 154 婆羅婆堂經 155 須達哆經 156 梵波羅延經 157 黃蘆園經 158 頭那經
159 阿伽羅訶那經 160 阿蘭那經 161 梵摩經
2 根本分別品 162 分別六界經 163 分別六處經 164 分別觀法經 165 溫泉林天經 166 釋中禪室尊經 167 阿難說經 168 意⾏經 169 拘樓瘦無諍經 170 鸚鵡經 171 分別⼤業經
3 ⼼品 172 ⼼經 173 浮彌經 174 受法經
175 受法經 176 ⾏禪經 177 說經 178 獵師經 179 五⽀物主經 180 瞿曇彌經 181 多界經
4 雙品 182 ⾺⾢經 183 ⾺⾢經 184 ⽜⾓娑羅林經 185 ⽜⾓娑羅林經 186 求解經
後誦 1 雙品
187 說智經 188 阿夷那經 189 聖道經
190 ⼩空經 191 ⼤空經
2 ⼤品 192 加樓烏陀夷經 193 牟犁破群那經 194 跋陀和利經 195 阿濕⾙經 196 周那經 197 優婆離經 198 調御地經 199 癡慧地經 200 阿梨吒經 201 [⼝*荼]帝經
3 晡利多品 202 持齋經 203 晡利多經 204 羅摩經 205 五下分結經
206 ⼼穢經 207 箭⽑經 208 箭⽑經 209 鞞摩那修經 210 法樂比丘尼經 211 ⼤拘絺羅經
4 例品 212 ⼀切智經 213 法莊嚴經 214 鞞訶提經 215 第⼀得經 216 愛⽣經 217 八城經 218 阿那律陀經 219 阿那律陀經 220 ⾒經 221 箭喻經 222 例經
後出中阿含經記 卷⽬次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31 032 033 034
035 036 037 038 039 040 041 042 043 044 045 046 047 048 049 050 051 052
053 054 055 056 057 058 059 060
贊助資訊
編輯說明
本電⼦書以「CBETA 電⼦佛典集成 Version 2018」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組字式 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羅⾺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 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字以紅⾊字元表⽰。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email protected]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由流通,但禁⽌營利使⽤。
http://www.cbeta.org/format/rare-rule.php mailto:[email protected]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No. 26
中阿含經卷第⼀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年六⽉了於東亭寺罽賓三藏瞿 曇僧伽提婆譯道祖筆受
中阿含七法品第⼀(有⼗經)(初⼀⽇誦)(有五品半合有六⼗四經)
善法、晝度樹 城、⽔、⽊積喻 善⼈往、世福 ⽇、⾞、漏盡 七
(⼀)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經第⼀
我聞如是:
⼀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於賢聖得歡喜樂,
正趣漏盡。云何為七?謂比丘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知 眾、知⼈勝如。
「云何比丘為知法耶?謂比丘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 錄、本起、此說、⽣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是義,是謂比丘為知法 也。若有比丘不知法者,謂不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 錄、本起、此說、⽣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如是比丘為不知 法。若有比丘善知法者,謂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咃、因緣、撰 錄、本起、此說、⽣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是謂比丘善知法 也。
「云何比丘為知義耶?謂比丘知彼彼說義是彼義、是此義,是謂比丘 為知義也。若有比丘不知義者,謂不知彼彼說義是彼義、是此義,如 是比丘為不知義。若有比丘善知義者,謂知彼彼說義是彼義、是此 義,是謂比丘善知義也。
「云何比丘為知時耶?謂比丘知是時修下相,是時修⾼相,是時修捨 相,是謂比丘為知時也。若有比丘不知時者,謂不知是時修下相,是 時修⾼相,是時修捨相,如是比丘為不知時。若有比丘善知時者,謂
知是時修下相,是時修⾼相,是時修捨相,是謂比丘善知時也。
「云何比丘為知節耶?謂比丘知節,若飲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 臥、若語若默、若⼤⼩便,捐除睡眠,修⾏正智,是謂比丘為知節 也。若有比丘不知節者,謂不知若飲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臥、若 語若默、若⼤⼩便,捐除睡眠,修⾏正智,如是比丘為不知節。若有 比丘善知節者,謂知若飲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若 ⼤⼩便,捐除睡眠,修⾏正智,是謂比丘善知節也。
「云何比丘為知⼰耶?謂比丘⾃知我有爾所信、戒、聞、施、慧、 辯、阿含及所得,是謂比丘為知⼰也。若有比丘不知⼰者,謂不⾃知 我有爾所信、戒、聞、施、慧、辯、阿含及所得,如是比丘為不知 ⼰。若有比丘善知⼰者,謂⾃知我有爾所信、戒、聞、施、慧、辯、 阿含及所得,是謂比丘善知⼰也。
「云何比丘為知眾耶?謂比丘知此剎利眾、此梵志眾、此居⼠眾、此 沙⾨眾,我於彼眾應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是 謂比丘為知眾也。若有比丘不知眾者,謂不知此剎利眾、此梵志眾、 此居⼠眾、此沙⾨眾,我於彼眾應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
語、如是默,如是比丘為不知眾。若有比丘善知眾者,謂知此剎利 眾、此梵志眾、此居⼠眾、此沙⾨眾、我於彼眾應如是去、如是住、 如是坐、如是語、如是默,是謂比丘善知眾也。
「云何比丘知⼈勝如?謂比丘知有⼆種⼈,有信、有不信;若信者 勝,不信者為不如也。謂信⼈復有⼆種,有數往⾒比丘、有不數往⾒ 比丘;若數往⾒比丘者勝,不數往⾒比丘者為不如也。謂數往⾒比丘 ⼈復有⼆種,有禮敬比丘、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丘者勝,不禮敬 比丘者為不如也。謂禮敬比丘⼈復有⼆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 經者勝,不問經者為不如也。謂問經⼈復有⼆種,有⼀⼼聽經、有不 ⼀⼼聽經;若⼀⼼聽經者勝,不⼀⼼聽經者為不如也。謂⼀⼼聽經⼈ 復有⼆種,有聞持法、有聞不持法;若聞持法者勝,聞不持法者為不 如也。謂聞持法⼈復有⼆種,有聞法觀義、有聞法不觀義;若聞法觀 義者勝,聞法不觀義者為不如也。謂聞法觀義⼈復有⼆種,有知法、 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之;有不知法、不知義、不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