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1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1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1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1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1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1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1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1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現今醫療科技進步,台灣地區國人平均壽命延長,65 歲以上老年人

口呈現快速成長,根據內政部(2006)統計,台灣目前高齡化比率約為

9.99%。行政院人力規劃處(2002)人口推估顯示,民國 140 年 65 歲以

上人口將佔總人口之 29.8%。老化的人口將會對整個社會帶來莫大的衝

擊,其中失智老人就是一例。行政院衛生署根據 2002 年失智症患者就

診人數統計,共 64,402 人,佔 65 歲以上老人的 0.29%,年齡愈高,就

診率愈高,也就是發病率愈高(李,2004)。此外,相關研究顯示,台

灣地區失智老人盛行率為 2% - 4%,其中以阿滋海默氏症者最多,佔半

數以上(劉、黃,2002)。日本專門規劃介護保險改革與老人照顧遠景

的「老人照護研究會」,於 2003 年 6 月公佈 2015 年中長期計畫,計畫

中提示未來長期照護最大的課題是「失智症老人照護問題」(李,2004)。

失智症是指一群腦部後天器質性疾病或進行性退化導致腦細胞大

量死亡,而引發認知功能衰退的症候群(葉、陳,2002)。65 歲以上有

5% - 8%受失智症影響,85 歲以上更高達三分之ㄧ(謝,2003)。除認知

功能障礙外,亦常伴隨情緒、行為及精神症狀(劉、劉,2000)。大約有

80%的失智患者具有一種以上之行為障礙,合併精神症狀者大約介於

11.7% - 70.6%(黃,1996)。行為精神症狀的盛行率約佔 10 - 70%且約有

Page 1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

50%有不同程度之憂鬱症狀(劉、黃,2002)。McCurry, Gibbons, Logsdon

及 Teri(2004)針對社區 153 位失智患者調查發現,其中 56%有焦慮症狀,

27%具二種以上,5%具四種以上焦慮症狀,此外,29%有夜晚紊亂行為

發生。其中最感困擾的主要是問題行為所造成的走失、躁動、精神病症

狀等,而問題行為常是造成照顧者最主要的壓力與送患者入住機構的原

因(邱、何、陳、徐,2003;劉、黃,2002;Smith, 2004; Stewart, 1991)。

環觀現今長期照護機構之照護重點大多著重在生理上的照護,如:

日常生活功能的維持、壓瘡、跌倒及長期臥床之合併症預防,或強調硬

體上的配置標準,而在機構老人休閒活動的安排及設計方面則較少深入

探討,尤其在失智症老人活動安排上更顯不足(陳、湯、黃,2002)。

Cohen-Mansfield, Marx 及 Werner(1992)臨床研究調查發現,多數失

智老人進住機構後,並未接受任何活動安排,且超過一半的機構照顧者

以提供生理照顧為工作重點,明顯忽略失智老人在精神層面之需求。學

者曾提出,失智老人參與越多機構安排的結構式活動,不但可顯著降低

問題行為,同時還可以提高日常生活功能、改善睡眠品質、減輕焦慮情

緒、促進自我表達與社會互動(高、林,2005)。Kovach ( 1997)亦指出,

過少的刺激與認知退化及問題行為的產生有顯著的相關性。由此可見,

適當的活動安排對於機構內失智老人之重要性。

在選擇適合失智老人之活動上,需考慮三方面:一為增進知覺刺

Page 1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

激;二為增加社交互動;三為設計結構性活動(Smith & Buckwalter,

2005)。學者提出針對失智症設計之活動,必需讓患者於活動過程中感

受到愉快的經驗,活動過程可視為一項刺激(Kovach, 2000;Pulsford,

1997),若刺激不足則活動便不具意義(Kovach, 1997)。一些有利的刺激

包含:音樂、藝術、寵物及懷舊等活動,其可增進社交互動、改善情緒

及增加自尊(Kovach, 2000;Pulsford, 1997; Smith & Buckwalter, 2005)。

音樂被認為是一種最不具威脅性的溝通方式,藉由感情、回憶及思

緒的誘發,打開彼此溝通及情緒宣洩的管道(Cook, 1986)。音樂透過音調

與旋律的變化形成一種規律的聲波振動,對人體而言是一種良性的刺

激,對於大腦及網狀系統更有直接的影響,此種物理能量可使組織細胞

發生和諧的共振(謝,2003)。音樂其獨特的刺激,可同時使生理及心

理產生反應(Chlan & Tracy, 1999;Kneafsey, 1997)。音樂即使沒有感情的

介入亦能直接對身體產生影響(村,2002;Kneafsey, 1997)。節奏及旋

律為人類最基本對時間感覺的能力,節拍規則的反覆性也形成時間上的

順序(村,2002)。起伏變化的旋律可提升大腦皮質的興奮性,有利於

情緒改善(謝,2003)。音樂隨著音符流動,行進間忽強忽弱、加快減

慢、升高降低、爆發靜止與細聲響鳴,各音符皆形成一個動力,與情感

相互交流,此過程即為音樂療法中所強調之「同質原理」。如「1/f 震動

論」所提出音樂可適度變化,在適度的規則性中保有刺激的現象。失智

Page 2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

患者可伴隨此情感之誘發,改善腦部循環暫時恢復腦部機能,甚至重新

開口說話(村,2002)。Smith & Buckwalter(2005)亦提出對於失智症患

者,音樂治療可視為一種知覺刺激及放鬆情緒的措施。Plum(2005)則提

出音樂療法能維持良好的自我控制及提供非語言的刺激。國外許多文獻

也提到,音樂療法運用於失智老人,針對改善問題行為、認知、情緒、

社交狀況及對機構之適應上,均有顯著成效(Gerdner, 2000; Gotell,

Brown & Ekman, 2003; Kydd, 2001)。

音樂療法進行方式上,包含被動接受及主動參與兩方面。被動接受

音樂是指由音樂治療師演奏、吟唱或選擇音樂播放;主動音樂意指接受

者主動參與音樂並使用相關器具(Aldridge, 1995)。加賀谷式音樂療法即

為一種主動性音樂療法,其初期為針對障礙兒所設計之音樂動作指導

法,在其後人宮本啟子繼續研發下,設計針對失智症及老化配合音樂之

動作,將其音樂之特性及配合 1/f 之震動頻率,運用同質原理、靜與動

的平衡、解放及自我管理與交感及副交感神經之協調,並利用身體語

言、姿勢及動作來傳達情感,以其為溝通的媒介,達到治療效果。此一

活動在日本已推行數十年,效果斐然,故預備將此一方式運用於國內機

構中失智老人,檢測其成效。若能以此方式增進失智老人之生活品質、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Page 2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 測試音樂療法對機構失智老人認知狀態改善之成效。

二、 測試音樂療法對機構失智老人行為狀態改善之成效。

三、 測試音樂療法對機構失智老人情緒狀態改善之成效。

四、 比較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與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於

認知、行為及情緒狀態改善之差異。

Page 2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為:

一、 機構中失智老人之認知狀態於音樂療法介入前後有顯著改善之

差異。

二、 機構中失智老人之行為狀態於音樂療法介入前後有顯著改善之

差異。

三、 機構中失智老人之情緒狀態於音樂療法介入前後有顯著改善之

差異。

四、 機構中接受音樂療法與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在認知、行

為及情緒狀態上前後改善達顯著性有顯著差異。

Page 2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

第四節 名詞定義

一、機構失智老人

所謂機構是指由政府、財團法人或私人出資所設立,提供住民基本

的日常生活照顧,如三餐飲食、住宿及休閒等照顧服務者。本研究之機

構失智老人是指,居住於機構內,年齡超過 65 歲,由 DSM-IV 判定為

失智症且簡易智能評估(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得分為

10 - 23 分之老人。

二、音樂療法

學者汪(2004)提出,「音樂療法乃為一種有計畫、有組織的使用音樂

(或音樂活動、音樂經驗),以期幫助個體達到生理、心靈、情緒、認

知等方面治療的效果」(p.22)。本研究採用加賀谷式音樂療法。加賀谷

式音樂療法(Music Care)乃由日本加賀谷哲郎先生所研發之一種「發揮音

樂的特性,讓心與心之間能夠互相回應」的方法。其方式乃以活動為主,

強調藉由團體互動,引發參加人員主動參與的意願。本研究依照加賀谷

式音樂療法(music care)針對失智老人所建議之音樂曲目,將其內容做組

合後,運用一些輔助工具(如:手搖鈴、雨聲器、響板、木棍等),配合

節拍快慢之動作,進行團體帶動。

三、認知

Page 2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

認知是指個體的心智功能狀態;個體於回憶和記憶能力、注意力、

理解力或語言表達等方面之能力(Langley, 2001)。本研究之認知功能係

以簡易智能評估(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量表,以定向

力、覆頌、注意力、計算能力、回憶、語言能力及空間建構能力等七方

面來進行評量。

四、行為

Cohen-Mansfield 與 Billig(1986)指出,問題行為意指「不適當的言

語或行為,但排除由外在觀察者判斷來自個案真實需求或因混亂狀態而

產生之行為」(P.711)。亦為其不適當行為應包含行為表現與頻率的不適

當,且為非因素情境下所誘發之可觀察行為(高,2004)(p.252)。本研究

之問題行為係指失智行為量表以生理障礙、冷漠、溝通障礙、社會障礙

等四方面進行評量。

五、情緒

情緒在心理學上乃指由外在的刺激或內在的身體狀況,所引起的個

體自覺之心理失衡狀態。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等(新編實用

國語辭典,2003)。本研究以失智者憂鬱觀察量表,包含與情緒相關之徵

兆、行為障礙、生理徵兆、週期性功能及觀念障礙等五方面進行評量。

Page 2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 獻 回 顧 乃 經 由 搜 尋 電 子 資 料 庫 包 含 : PubMed 、

Medline(1966-2005) 、Cumulative Index of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 (CINAHL)(1982-2005) 、 PsycINFO(1887-2005) 及

EMB-reviews,並搜尋相關期刊文獻及全國博碩士論文為參考。透過關

鍵字包含 dementia, Alzheimer, problem behavior, agitation behavior,

psychotic symptoms, depression, music therapy,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等。除中英文期刊文獻外,更搜尋相關國內外音樂療法協會

網站,了解其相關研究及臨床運用情況後,加以分析統整後匯集而成以

下內容。於本章第一節中將對失智老人常見問題加以探討,第二節則說

明音樂療法於失智老人之相關研究,第三節針對本研究所採用之日本加

賀谷式音樂療法做介紹,最後於第四節再將研究之架構加以描述說明。

Page 2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

第一節 失智老人常見問題

失智症為漸進性退化性疾病,初期以認知能力減退為主,接著情緒

及行為症狀出現的頻率也同時會增加。其症狀表現可區分為認知症狀及

非認知症狀,認知症狀包含失憶症、失用症、失識症及執行功能的障礙;

非認知症狀則包含精神症狀、情緒問題及躁動行為(劉、劉,2000)。

高達七、八成的阿茲海默氏症在病程中會產生非認知症狀(劉,2003)。

在認知功能障礙方面,依疾病嚴重程度有不同的表現。早期病人會

自覺認知功能衰退,常見是操作型記憶及注意力障礙。進入輕度失智

時,病人無自覺症狀,對於日常生活中較為複雜的事務,已無法處理,

近期記憶喪失、學習及保留新資訊的能力降低、語言問題(無法找出適合

的字詞)及人格改變,出外離家較遠時會迷路。中度失智時則需他人協助

日常生活活動,包含吃飯、沐浴、穿衣及如廁,對於學習及保留新資訊

的能力則完全喪失,偶爾出現黃昏症候群,此階段已無法對於時間與地

點作出正確的判斷,故常見找不到廁所位置或自己的床位。中度嚴重則

完全無法自我照顧,偶爾出現激躁行為。嚴重程度病人呈現不說話、不

動、無表情甚至癱瘓無知覺(鄧、劉,1994;Plum, 2005)。

在行為症狀方面上,張、侯(2004)將失智症問題行為分為精神病症

狀(Psychotic symptoms)、錯認(misidentification)、活動障礙(Disturbance of

activity)、攻擊(Aggression)、睡眠障礙(Sleep disturbance)及情緒障礙

Page 2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1

(Affective disturbance)。Cohen-Mansfield、Marx 與 Rosenthal(1989)針對

護理之家失智長者作問題行為相關統計,其問題行為可分為三大型態,

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 、身體的非攻擊行為(physically

non-aggressive behavior) 及語言躁動行為(verbally agitated behavior)。其

中攻擊行為包括打、抓、咬、推、踢、撕物品、咒罵或言語攻擊;身體

的非攻擊行為包括漫無目的遊走、踱步、表現重複動作、坐立不安、不

適當的處理物品;語言躁動行為包括重複句子、尖叫、不斷抱怨、無理

要求等(高,2004)。McLemore(2000)則提出失智老人常見的主要八

大問題包含遊走、記憶缺失、分裂行為、社會功能喪失、飲食睡眠習慣

改變、情緒(壓力、激動、焦慮害怕)、溝通能力喪失、日常生活合作性

下降等。

行為症狀是照顧者最主要的壓力,在機構中問題行為的研究指出,

發生於護理之家的混亂行為約 42.8%至 93%,且重度認知缺損的患者有

93%出現社交隔離(包括表情平淡茫然、無法參與活動及談話),67%激躁

行為(不休息、來回走動),7%攻擊行為(Stewart, 1991)。吳、杜(2001)針

對護理之家 156位住民調查發現,有 66.7%住民曾出現躁動行為。徐(1992)

針對 29 位失智患者進行常見問題調查發現,記憶問題最為常見,佔

96.5%,而 79.3%有精神症狀,51.5%有攻擊行為,隨者失智症病情的進

展,行為問題也越顯著。黃(2000)針對 167 位失智患者作相關精神行為

Page 2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2

障礙研究顯示,有行為障礙者,共佔 70.7%,其中 61.7%為迷路,60.5%

為睡眠障礙,攻擊行為佔 55.7%,重覆行為及語言佔 55.1%,漫遊佔

44.9%,貪食佔 28.7%,病態收集佔 27.5%,不適當性行為佔 13.2%;另

外,具有精神症狀者高達 77.8%,其中妄想症狀佔 67.1%,幻覺佔 34.7%,

錯認佔 35.9%。Brodaty 等人(2001)針對護理之家 647 位失智患者作調查

發現,超過 90%病患有一種以上之行為障礙,其中 82.2%具混亂行為,

76.5%具攻擊行為,60%具精神症狀,42%有憂鬱症狀。認知功能障礙嚴

重度增加,其行為障礙出現愈頻繁(Beck et al., 1998)。相關研究亦顯示,

漫遊、貪食、睡眠障礙及行為障礙出現的頻率與 MMSE 得分均達中度

的負相關(Hwang, Yang, Tsai, & Liu, 1997)。Schreiner(2001)則提出日常活

動功能愈無法自理者,其問題行為愈容易出現,尤其以進食及洗澡時最

易發生身體攻擊行為。問題行為除了造成照顧者精神崩潰外,亦使失智

老人從此被約束及隔離(Voyer & Martin, 2003)。

在情緒表現方面,憂鬱症狀是失智患者相當常見的非認知症狀,且

常出現於早期(張、鍾、簡、劉、陳,2004)。一般失智患者合併有焦慮

及憂鬱的症狀佔30-50%(劉、黃,2002)。Onega(2006)表示,有22.5%-54.4%

的失智症患者是沮喪的。Tractenberg 等人(2003)以橫斷式研究針對 148

名失智患者作調查發現,78.4%具有憂鬱症狀,77%具有躁動行為,69%

具精神症狀,且一半以上具有上述所有症狀。Forsell 與 Winblad(1998)

Page 2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3

針對 1101 位老年人調查其重度憂鬱盛行率發現,其中無失智症之老人

患重度憂鬱症佔 3.9%,而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其重度憂鬱症佔 11.8%,

且失智症老人較一般老人其憂鬱症狀,如缺乏能量、思考困難、缺乏興

趣等較為顯著。劉、劉(2000)針對 136 位阿茲海默氏症病患篩檢其憂鬱

症狀,結果顯示有 22%具憂鬱症狀,且以女性憂鬱指數較高。趙、林、

劉(2004)針對榮民醫院住院失智病患調查其憂鬱症狀,結果顯示在 65 歲

以上之失智老人其憂鬱症狀佔 68.9%。其中,阿茲海默氏症中約有

20%-25%符合重鬱症。張等(2004)針對 86 名阿滋海默氏症病患進行非認

知症狀調查發現,具情緒障礙包含憂鬱及焦慮症狀者,約佔 68.6%。失

智症患者的另一項不同的行為問題,也就是冷漠。患者對於四週所有事

務缺乏興趣、活動程度降低、缺乏衛生習慣,甚至喪失意志(Smith,

2004)。Onega(2006)亦提出失智老人較一般老人有專注力下降、無決斷

力、睡眠障礙、覺得自己沒價值、罪惡感及生活缺乏意義之情形。

呈上所述,失智症常見問題中除了因疾病導致之認知退化外,由研

究調查發現,問題行為包含躁動行為、精神症狀等,其發生頻率佔失智

患者七成以上,憂鬱情形大約也有五成。在問題行為上,躁動行為及精

神症狀佔絕大多數,故行為控制及減少環境刺激為照顧的重點。而情緒

症狀上,病患大多呈現冷漠,對環境缺乏興趣,為避免其憂鬱症發生,

增進病患與環境、旁人互動,給於心靈支持,顯得更為重要。無疑的,

Page 3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4

問題行為、精神症狀以及情緒症狀對於日常生活品質影響甚鉅,且對於

照顧者更是莫大的壓力及負擔。呈如文獻中失智症常見之問題,經統整

後,決定本研究將針對此重要的三方面:認知、情緒及行為症狀做為評

估項目。

Page 3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5

第二節 音樂療法於失智老人之相關研究

在一般的健康照護中,可區分許多不同的音樂療法方式,而其結果

大多以被動聆聽音樂降低壓力賀爾蒙、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減少醫

療過程的緊張焦慮並增加滿意度為主(Evans, 2002)。對於幾乎無法用語

言溝通的失智老人,特別是只從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可以測知他們的意識

溝通,音樂在很多時候成為引發他們極微小反應的唯一手段(藤田知璋、

加藤美知子,2004;Kneafsey, 1997)。音樂包含三種基本要素:音調、

節拍及音色。而其中又以節拍對人類的影響最顯著(Levin, 1998)。當運

用於失智老人時,則需設定較為特殊的目標。音樂療法於失智老人之應

用成效上可分為以下三方面作評估:1.問題行為;2. 認知;3. 情緒及社

交互動等。另外,並依據文獻中相關音樂療法之實務應用做分析及探討。

一、問題行為

研究文獻中最常提及應用音樂療法於失智老人之評值,莫過於改善

問題行為,尤其以問題行為中的躁動行為更為顯著。Goddaer 及

Abraham(1994)針對護理之家 29 位重度認知缺乏之失智老人,平均年齡

為 81.3 ± 6.9 歲,其 MMSE 得分低於 18 分者,於用餐時播放放鬆音樂

(relaxing music),為期四週,過程中採第一週無音樂,第二週有音樂,

第三週無音樂,第四週有音樂之重複測試,音樂之播放調整至 65 至 59

分貝。以 CMAI(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觀察躁動行為,結

Page 3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6

果顯示,第一週到第二週有音樂播放時,其躁動行為降低 54%,第二週

到第三週無音樂時,其躁動行為增加到 38.4%,第三週到第四週再度回

復有音樂時,躁動行為再度降低 43%。以四週整體而言,躁動行為共降

低 63.4%,其躁動行為發生有顯著的降低(F = 5.16, p = .003)。類似研究

中,Denny(1997)於每日中午用餐時段播放安靜音樂(quiet music),共 10

位失智老人參與研究,其平均年齡為 74.8 ± 6.4 歲,以 CMAI 觀察記錄

其躁動行為,為期四週,與之前之研究相同,採一週有音樂,一週無音

樂之反覆設計,結果顯示,在第二週躁動行為下降 46%,第三週上升

68%,第四週再下降 37%。Richeson 及 Neill(2004)針對 27 名失智老人,

運用類實驗時間系列設計法,將過程分為兩階段,以四天為一基準作觀

察紀錄,先進行連續四天無措施,再進行連續四天於晚餐用餐時播放一

小時的放鬆音樂,觀察躁動行為及進食量,結果顯示,躁動行為有顯著

下降,且進食量有增加情形。

同樣,Ragneskog, Kihlgren, Karlsson 及 Norberg(1996)亦針對五名失

智老人,於晚餐用餐時間播放三種不同音樂,分別為抒情音樂、懷舊音

樂及搖滾音樂,共進行兩週,並以攝影機觀察紀錄。結果呈現在播放抒

情音樂時,其躁動行為包含安靜坐著不推盤子、摸食物等均有顯著下降

(p = .03)並能自行完成用餐。同樣於晚餐用餐時間,學者針對九名居住

於長期照護機構之失智患者,播放 1940 - 1950 年之懷舊台語老歌,觀察

Page 3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7

兩週以RMBPC(Revised Memory and Behavior Problems Checklist)為測量

工具,結果發現其躁動行為顯著降低(Liao et al., 2004)。

另一研究則於失智病患沐浴時,將個案分為兩組,實驗組 6 人,對

照組 12 人,平均年齡為 82 ± 10 歲,參與個案之 MMSE 平均為 10 ± 7.3

分,進行兩組連續測量比較,實驗組於沐浴時播放個案喜愛之音樂,對

照組則無音樂,採隨機觀察方式進行兩週,結果顯示對照組問題行為出

現頻率高於實驗組,且在問題行為中之打人(hitting)行為有顯著差異(t =

2.30, p < .05),但沐浴時間長度則無顯著差異(t = 1.83,p = .85)(Clark,

Lipe, & Bilbrey, 1998)。Gerdner 和 Swanson(1993)於長期照護機構中,

針對五名失智老人進行個別音樂療法,採被動聆聽自選曲目半小時,活

動結束後立即觀察一小時,以 CMAI 觀察統計其躁動行為發生的頻率,

研究結果發現此五位之混亂及躁動行為均有所改善,平均於音樂療法期

間降低 46.64%,於音樂療法結束後一小時,其躁動行為降低 79.98%。

Remington(2002)以 68 名失智老人為研究對象,其中 4%為輕度、43%

為中度、53%為重度失智,入住機構時間從二個月至九年,提供 10 分鐘

鎮靜的音樂(calming music)與手部按摩活動介入處置,了解對失智老人

問題行為改善之成效,介入措施分別為音樂聆聽與手部按摩;僅提供音

樂聆聽;及僅手部按摩,另一組控制組則無任何活動介入,以 CMAI 為

測量工具。結果顯示,三組實驗組與控制組間之躁動程度有顯著差異(F

Page 3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8

= 6.47,p < .01),且非激躁行為亦有顯著差異(F = 3.78,p < .01),而比

較三組介入活動對其身體躁動行為上卻未達顯著差異(F = 1.93,p

= .09),探究其原因發現,於前測時,個案之身體躁動行為得分上原本

就較低,故後測時,較無法呈現出顯著差異。Groene(1993)則針對失智

個案遊走問題做研究探討,研究者共收案 30 人,其中 16 位男性、14

位女性,音樂療法過程包含主動(唱歌、打擊)及被動(聆聽),結果發現於

課程進行時,遊走的情形顯著減少(p < .001)。

Millard 及 Smith(1989)針對護理之家 10 位中度失智老人,平均 81.4

± 7.3 歲,進行團體歌唱及討論課之比較,共進行五週,每週兩次,每次

30 分鐘,以 ABABA 設計方式(A 為討論課;B 為團體歌唱),並用 Bell and

Smith Checklist 觀察問題行為出現頻率,結果顯示,在團體歌唱時,無

論在問題行為出現的頻率及語言/聲音的參與度,均較一般討論課時有顯

著差異(依序為 p = .026;p = .005)。Brontons 及 Marti(2003)針對 14 對

失智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進行 12 天團體主動性音樂療法,同時測試

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之成效,以 Barthel Index、Philadelphia Geriatric

Centre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liy Living(PGC-IADL)、

Neuropsychiatry Inventory(NPI)、Dementia Scale、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Questionnaire 為測量失智患者之工具,以 Caregiver Burden

Questionnaire、List of memory and behavior problems、State-Trait Anxiety

Page 3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9

Inventory(STAI)、Beck’s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為測量主要照顧者之工

具,結果顯示,在精神症狀及問題行為有顯著的下降(依序為 p = .001;

p = .002;p = .003;p = .004),主要照顧者其憂鬱及焦慮程度亦顯著下降

(依序為 p = .009;p = .001)。

反之,Clair 及 Bernstein(1994)針對 28 名重度失智老人進行 30 天,

每天三次,每次 30 分鐘,三種不同音樂(無音樂、刺激背景音樂及鎮靜

背景音樂)隨機播放,以比較在不同音樂背景下,其躁動行為之變化,結

果顯示在三種不同狀況下,比較其躁動行為並無顯著差異(無音樂及刺激

音樂,t = 0.57,p = .375;無音樂及鎮靜音樂,t = 1.33,p = .375;刺激

音樂及鎮靜音樂,t = 1.04,p = .375),而各組組內之躁動行為亦無顯著

差異(無音樂組 F = 0.58,p = .799;刺激音樂組 F = 0.42,p = .907;鎮

靜音樂組 F = 0.21,p = .989),研究者解釋,在樂曲的選擇上可能太過

新穎,而無法引起個案之注意,另外在音量上較難掌控,尤其是鎮靜音

樂的播放,雖然音量調整至工作人員均可聽到,但卻並非所有個案能聽

到,故未達到預期之效果。Sherratt ,Thornton, 及 Hatton(2004)使用連續

性取樣及直接觀察方式,觀察 24 位失智個案,比較四種不同狀況:無

音樂、聽流行音樂錄音帶、聽古典音樂錄音帶、及現場表演音樂。結果

顯示,現場表演音樂,可顯著增進人際互動及參與度( p < .001) ,但於

行為問題上卻無顯著差異,研究者發現於問題行為中,每一位個案均有

Page 3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0

其獨特性及問題行為之多樣性,並非所有問題行為均能獲得改善,故較

無法顯示出其差異性。

Berger(2004)等人針對失智患者及其照顧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記憶

訓練及音樂療法,並成立照顧者支持團體,由心理師主導,安排心理教

育課程及照顧者經驗分享。參與研究之失智患者及其照顧者各 36 人,

依病患及照顧者區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各 18 位進行為期 24 個月,每週

一次,一次一小時之活動。以 MMSE、SKT(Syndrom- Kurz Test)、

GDS(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BCRS(Brief Cognitive Rating Scale)等工

具追蹤個案之認知狀況,以 IADL(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及 PSMS(Physical Self Maintenance Scale) 追蹤日常生活功能之改

變,行為部分則以 BEHAVE-AD(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Rating Scale )為測量工具,另以 NOSGER(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Geriatric Patients)、GDS(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及

BDI(Beck’s Depressions Inventory)評估照顧者憂鬱及負荷狀況,結果均

無顯著差異。分析其原因,在失智患者部分,參與患者因多數為重度失

智個案,故對其認知狀態本身的改善空間有限。另外,出席率偏低平均

79%,研究者認為活動進行越頻繁,效果可能會更顯著,原設計一週一

次、一次一小時對於失智患者顯然不足,活動的頻率偏低,使得出席率

低之個案,其參與活動之頻率更顯不足,研究者認為一週應進行兩次才

Page 3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1

足夠。在照顧者部份,有許多其他影響照顧負荷的原因無法控制,如本

身的社交支持網絡、照顧者本身健康狀態及經濟狀況等,都會造成照顧

者負荷增加,雖然無法於統計上呈現顯著差異,但參與活動之照顧者均

希望此活動能持續進行,仍顯示出照顧者對於活動的滿意度。

二、認知

在認知方面,雖大多研究較少以此為評值項目,但 Berger(2003)提

出音樂可當作一種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刺激來源,並定義出察覺並記憶

音樂的五個過程:1.修正(Revison);2.反射(Reflection);3.回想(Recall);

4.認知(Recognition);5.反應(Respone)。雖然許多失智患者無法記起某

些事,但他們卻可能對音樂有很好的認知及記憶(Berger,2003)。

Kneafsey(1997)亦提出音樂療法可增進現實定向感、自尊、活動動機及

社交互動。Winckel, Feys, 及 Weerdt (2004) 針對 25 位失智患者進行三

個月研究,以丟銅板方式隨機分配 15 人於實驗組,10 人於控制組,實

驗組個案接受以音樂為背景之團體舞蹈課程;而控制組則給予一對一之

會談課程。實驗組面對帶動者模仿其動作,認知部份以 MMSE、ADS

6(Amsterdam Dementia Screening Test 6)測量,行為部分以 BOP

scale(Beoorde-Lingsschaal voor Oudere Patiënten)為測量工具,分別於六

週及三個月作測量,發現其認知狀態有明顯的改善(F = 4.41,p = .020),

事後檢定發現,在第六週及三個月均有顯著差異(依序為 p = .050;p

Page 3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2

< .001),於 ADS 6 之流暢度亦有顯著差異(p = .001),但行為問題無明顯

差異,研究者解釋,此無顯著差異之結果可能因樣本數太小,研究進行

時間過短,且於評值過程不夠理想,而使得無法顯示其差異性。

Gregory(2002)亦發現聆聽音樂可使失智患者維持其注意力。在語言方

面,Casby 與 Holm(1994)於長期照護機構中針對失智病患重複語言(回

音症)問題進行研究,應用三種不同狀況:A.無音樂、B.古典樂曲及 C.

個案喜歡的音樂,針對三位不同病患進行多階段活動設計:第一位個案

進行 ABCA;第二位進行 ACA;第三位進行 ABA。一種狀況進行十分

鐘,間隔十秒後進行下一種狀況,共觀察四天,於過程中觀察其回音症

狀,結果發現,其中有兩位在播放古典樂及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回音情

形有顯著的下降(p < .05)。

反之,Brotons 及 Koger(2000)針對機構中 26 位失智患者,比較音樂

療法及會談課程對認知及語言功能之成效,每週兩次,一次 30 分鐘,

以 WAB(Western Aphasia Battery)及 MMSE 為測量工具,結果發現,參

與音樂療法者之說話的內容及流暢度均優於參與會談課程者(p 值依序

為.010 及.004),但於認知部分並無顯著差異(p > .1),研究者解釋,可能

為樣本數過少,且於後測時有兩位個案缺席,可能使結果不顯著。Suzuki

等人(2004)針對失智老人作行為、認知及內分泌在音樂療法下之成效評

值,採雙組前後測,實驗組 10 人,對照組 13 人,進行主動性音樂療法,

Page 3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3

包含樂器打擊及歌唱,發現經過二個月,每週兩次音樂療法後,研究個

案於簡易智能評估(MMSE)結果並無顯著差異(p = .285),但在其中語

言(language)的項目則有改善(p = .012),另外在 Multidimentional

Observation Scale For Elderly Subject(MOSES)中的躁動行為有明顯的降

低(p < .001),於唾液分泌出 chromogranin A(CgA) 則有顯著減少(p

= .048)。CgA 通常與 catecholamines 共同釋放,故可由 CgA 釋放的程度

了解交感神經的活動性。而減少 CgA 釋放可使躁動行為下降(Suzuki et

al., 2004)。

三、情緒及社交互動

在情緒及增進社交互動部分,根據 Kumar(1999)等人針對 20 位失智

症患者,平均 78.3 ± 7.04 歲,其 MMSE 平均 17.38 ± 5.19 分,進行每週

五次,於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早晨,一次 30-40 分鐘,一組約四到六人,

採主動式音樂療法,包含歌唱及玩樂器,共計四週之音樂療法活動,追

蹤其血液中退黑激素(melatonin)之濃度變化以瞭解增加免疫力、改善情

緒、促進睡眠等功效(Eagle, 2000),結果發現經過四週的音樂療法及活

動結束後六週,其濃度明顯增加(依序為 p < .030;p < .001)。Kovach 及

Henschel(1996)以質性方式,針對 23 位中度失智患者(MMSE 平均 15.39

± 5.11 分)比較五種不同的治療活動:音樂療法、藝術療法、運動、認知

活動及日常功能活動(如:煮菜),共觀察六個月,以了解其情緒及行為

Page 4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4

變化,結果顯示在音樂療法活動及運動進行時,大部分參與者情緒表現

均非常愉悅,帶著微笑且有時開懷大笑。Watanabe 等人(2003)針對日本

共 50 位失智病患,MMSE 平均 12.1±5.8 分,其中阿滋海默患者共 33 人,

血管性失智老人為 17 人,進行為期二個月每週一次音樂療法,並觀察

其成效,以 Ehime Music Therapy Scale For Dementia(D-EMS)為測量

工具。音樂療法內容包含有互相問好打招呼、確認今日日期、歌唱活動、

歌唱體操、團體合奏及結束歌曲。結果顯示,歌唱最容易導入、個案理

解力增加、語言表達增加且與護理人員的互動增加 (依序為 p < .01;p

< .05;p < .001;p < .01),但專注力及動機則較難改善,研究者解釋在

活動進行中,非參與研究之病患常於一旁走動,故造成個案無法專心參

與活動為主因。Ashida(2000)針對機構中 20 名失智老人,入住機構時間

為三個月到 33 個月,平均 23.29 個月,進行懷舊音樂療法,活動中以直

接觀察及 CSDD 評估,結果發現失智老人之憂鬱症狀有顯著降低(F =

3.77,p < .05)。

宋(2003)針對機構中失智老人進行每週兩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之主

動音樂療法活動,經過三個月的評值發現,失智老人在臉部表情、注意

力、參與程度、人際互動、情緒、遵從性均有改善。尤其在臉部表情上,

改變幅度最大,從無表情到開懷大笑。在身體活動部份,Gotell, Brown 與

Ekman(2003)針對九位末期失智老人病患進行音樂療法,採質性研究方

Page 4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5

式,將九位個案分為三組,於晨間照護時,分別進行一般照護、照護時

放背景音樂、及由照顧者唱歌。用以觀察失智老人的姿勢、移動及感覺

警覺程度。結果發現,在一般照護組,成垂頭姿勢、反應遲鈍、不對稱

移動、無精打采;而在其他兩組顯示,失智老人姿勢挺直、移動對稱有

力、警覺敏感、日常生活功能增加、且與他人互動增加。Norberg、Melin

及 Asplund(2003)以兩位末期失智患者為個案,接受三種不同刺激並比較

其成效:1.以耳機聆聽七首音樂 2.用乳液以小型環狀方式進行全身性觸

摸及 3.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及味覺刺激,如觸摸毛料、乾草,

聞麵包、木頭、瀝青,用鏡子看著自己梳頭,餵以水梨汁以刺激味覺。

活動進行連續 12 天,過程中以攝影機將個案反應予以紀錄並做比較,

結果發現在個案眼部及嘴部活動上,音樂刺激比其他刺激較為頻繁(p

< .001),但在語言反應上,多樣性刺激活動則多於音樂刺激(p = .003)。

由以上研究文獻中發現,失智症老人之應用上,大多著重於改善躁

動行為及情緒表現,且其結果較為顯著;在改善認知狀態之研究則較少

探討,且部分結果也不顯著,探究其原因,認知狀態下降對於照顧者日

常生活影響比問題行為少,多數研究者站在被照顧者一方,鑽研於最易

困擾照顧者之行為問題,亦有研究者對於認知狀態視為腦部進行性之退

化疾病,故於此部份則常見以臨床藥物實驗來提升及改善。就 The

Progressively Lowered Stress Threshold(PLST) model 所提出,因失智患者

Page 4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6

與外界訊息接收不良,造成患者本身倍感壓力,變的更為退縮,使得原

先仍具備的能力更快流失(Hall & Buckwalter, 1987)。江(2003)提出音樂

可活化大腦寂靜區域,幫助腦細胞活耀,並防止腦部退化。雖然在部分

文獻中對於認知狀態整體測試中較無顯著差異,但仔細分析其認知狀態

中所包含之功能如注意力、語言功能、記憶力仍有提昇及改善。故於本

研究認知狀態則列為評值項目之ㄧ。

四、音樂療法於失智老人之實務應用

對於實施音樂療法上,許多學者也提供了寶貴之建議。Soltys 及

Coats (1995)建議在活動頻率上,針對輕中度失智老人,建議每週進行

2-3 次,每次應持續 45-60 分鐘。但 Ashida(2000)則認為針對失智老人,

尤其在改善情緒症狀上,應維持每天進行。活動時間安排上,可於早上

或午覺睡醒後進行,避免於黃昏時段,較容易誘發日落症候群,且必須

保持環境安全,在施行過程中,盡可能固定時間且同一地點,以增加熟

悉度。睡眠混亂及夜間遊走問題上,建議使用運動及音樂同時,依照節

拍配合動作的方式進行(Soltys & Coats, 1995)。節拍為整合知覺與感覺的

關鍵(Aldridge, 1995)。因失智症認知逐漸退化,在活動設計上可提供

0-6 歲兒童感興趣之活動內容(Vance & Porter, 2000),並可使用節奏樂

器如手搖鈴(Kramer, 2001)。江(2003)則認為應用音樂療法於失智老人之

團體治療,應該如同小朋友一般,讓他們放鬆情緒,大聲唱歌,盡情舞

Page 4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7

蹈,讓感情得以釋放並由同儕間的合作得到依靠,便不會有孤單的感

覺。針對輕、中度失智老人應用上,團體的進行方式較個人進行方式合

適,主要因為可運用團體的力量,將情緒傳達影響他人(Lee, 2005;Soltys

& Coats, 1995)。於團體治療的療程中,更能提供較為有利的社交動機及

滿足感與成就感(徐,2004;Aldridge, 1995)。且活動安排時,應將主

動與沉默的失智老人交替而坐,有不安情形者需避免坐在一起相互影

響,若團體中有專注力較差的失智老人,則建議安排在團體的中央(高、

林,2005)。

於評值上,多數研究採觀察法,對於輕度失智病患亦有使用自填問

卷方式評值自我感受。學者建議對於失智病患之評值應包含過程評值及

結果評值兩方面,觀察者於活動過程中進行觀察,而照顧者於活動結束

後進行追蹤(高、林,2005)。多數文獻採用過程中觀察及活動後立即觀

察做為評值結果,即所謂的過程評值。使用之相關研究工具,在認知部

分,多以 MMSE 為測量工具。而情緒及行為部分所使用之工具則較為

多樣化。在測量行為之量表上,較常使用 CAMI(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量表,部分則採用列表問題行為項目(Problem

Behavior Checklist)之觀察量表。而憂鬱症狀評估上,學者建議,不宜採

用自我報告(self-report rated)方式,易低估其憂鬱症狀,宜採用會談

(interview rated)加上觀察方式(Onega, 2006)。失智症憂鬱量表(Cornell

Page 4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8

Scale for Dementia in Depression, CSDD)則為針對失智症之憂鬱症狀較

佳之診斷量表(Lam et al., 2004;Onega, 2006)。

Page 4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29

第三節 加賀谷式音樂療法

加賀谷式音樂療法係由日本加賀谷哲郎先生(1967 年設立日本音樂

療法協會,於 1983 年去世) 研發,以活動為主之音樂療法。主要為利用

音樂之特性,讓心與心之間能夠相呼應,此方法可不分對象、地點、時

間之限制,開心的活動。帶動者為非音樂專業人士即可勝任。其主要利

用音樂誘導參與者從事有節律性的肢體動作,進而增進參與者對人的關

係及情緒的安定,並改善運動感覺及智慧(宮,2006)。

加賀谷哲郎先生將音樂療法定義為:利用音樂的特性帶給被實施者

身心上的刺激,進而增強對人的關係及情緒的安定。重要的是能促進運

動的感覺與智能方面的改善,使得被實施者的身心和生活上有更好的改

變 (宮,2006)。音樂療法的音樂活動則根據需要以及物件和人的能力而

提供。所使用的音樂是跨地域性的,自然界的旋律更是音樂治療的好素

材,包括溪流聲、小鳥鳴叫聲、海浪聲,其他像古典音樂、輕音樂等也

大量被使用。以宮本啟子傳授的「加賀谷式」音樂療法來說,大部分使

用的音樂為自行創作,常用的流行曲、童謠、民謠等有六十多首,必要

時搭配使用一些簡單的樂器。其適用對象為:一般嬰幼兒、腦性麻痺者,

智能障礙、自閉傾向之兒童、語言障礙者、身心障礙、行動不便、失明

障礙、失智老人、臥床老人、腦中風後復健者、精神障礙者、 一般老

人及民眾(宮,2006)。

Page 4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0

加賀谷式音樂療法有十大特色:1.即興帶動:運用同質原理、動與

靜的均衡、解放與自我管理的均衡及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均衡。2.

獨特的內容:運用簡單清晰的音符及節拍,發展其獨創之曲目,並配合

自行研發簡單易學的動作,加上精心挑選之古典樂曲及流行音樂混合,

形成一連串的組合音樂。3.音樂傳達:利用姿勢、動作來傳達意思達到

身心一體的狀態。4.團體效益:利用團體的力量,相互影響,相互感染,

利用音樂來傳達情感並使團體有同心協力一起完成活動之感受。5.時間

及空間的共有:使音樂做為溝通的媒介,重視音樂的開始及結束、自然

反應、間奏及停止的瞬間。6.培養人際間的信賴關係。7.自我決定:帶

動過程中可依照本人的意願為原則,不予強迫,尊重被帶動者想活動或

不活動之意願。8.藉由活動增進與他人之互動,增進人際關係。9.樂曲

採用 1/f 的頻率,使帶動者腦波可呈現 α波,情緒得以放鬆。10.動作安

排:配合音樂平靜及動態作呈現,乃為一種情感的表現。動作可訓練自

我力量的調控(在拍打身體不同處,如臀部、臉部,會用不同的力量)、

第三次元的認知(拍打身體時感覺到的身體為立體的感受,而非平面)、

加強配合節拍使音樂融入、同時進行一件事的能力,亦為聽音樂配合動

作(宮,2006)。

相關研究,學者下村泰斗(2004)針對精神分裂患者共 7 名,應用加

賀谷式音樂療法進行每週一次活動,共進行六個月,以 HAM-D(Hamilton

Page 4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1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BDI(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及 VAS(Visual Analogue Scale)為測量工具,HAM-D 及 BDI 每月測一次,

VAS 則於每次活動前後測量比較,結果顯示,在憂鬱狀態上有顯著差異

(F = 3.62,p = .007),並觀察到個案躁動不安情形亦獲得改善。另外,

坪內勝俊(2004)以 10 名重度失智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加賀谷式音樂療

法每週一次,每次一小時,以觀察方式紀錄個案情緒及身體功能之變

化。有位個案從一開始躁動不安,情緒激動,面部表情淡漠,經參與活

動後,面露微笑,並可模仿帶動者之動作。另有個案參與活動前雙手僵

硬攣縮,活動最後應用優美之樂曲並配合吹泡泡,竟引動了此個案提起

手觸碰泡泡。照顧者也表示參與之個案夜眠情況非常良好。東田和子

(2004)針對一位 93 歲中風而導致失智症之患者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

每個月兩次,一次一小時之加賀谷式音樂療法,活動進行前,個案呈現

暴力行為,常四處遊走,記憶障礙等狀況,一年後評值,發現其動作協

調性、粗動作、手部功能操作均獲得改善,暴力行為減少,憂鬱情況改

善,對於參與活動積極度增加。另有多位學者則針對多重障礙、自閉症

兒童等進行改善身體功能及與他人間之互動測試,雖然多以觀察方式進

行,但均證實加賀谷音樂療法具安定情緒、建立溝通、關係增進、注意

力集中、身體機能促進及紓解放鬆的效果(日本音樂療法協會,2004)。

加賀谷式音樂療法與其他音樂療法不同之處,可就其音樂選取及帶

Page 4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2

動模式來說明。在選取音樂上,包含有原始音樂及通俗歌曲,其中原始

音樂包含有獨創曲目及古典樂曲,獨創曲目中主要以樂曲簡單、節拍鮮

明為主體,另包含有耳熟能詳之古典樂曲將其重新編曲組合,而通俗歌

曲可包含懷舊歌曲、民謠及卡通歌曲等應用。在帶動模式上,帶動者須

先選取樂曲將其組合,配合樂曲設計基本動作與基本姿勢,以動作引導

聆聽音樂的方式進行,針對不同對象可設計不同內容,活動中穿插歌

唱,可運用懷舊歌曲、民謠,誘發回憶、誘導語言與調整呼吸。另外,

選擇難度較低的樂器來配合進行,大多以打擊樂器為主。其他道具使

用,可使被帶動者不僅聽覺而已,也刺激視覺、觸覺、嗅覺並且享受音

樂。活動採即興帶動,觀察被帶動者當下之氣氛,選擇適合之旋律,立

即編制即興節目。最後在心情平靜、安穩、有滿足感時結束,留下愉快

的回憶 (宮,2006)。其主要為協助身心發展與促進身體機能。在活動

進行時運用身體表現及表情,連結心和身體,不用語言而用身體語言來

傳達情緒給對方 (宮,2006)。

Page 4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綜合以上文獻,本研究以 Progressively Lowered Stress

Threshold(PLST) model 為概念架構,PLST model 是由 Hall 及

Buckwalter(1987)提出,描述失智患者與外界環境刺激在接收、過程及反

應的困難,使得認知、情緒及行為逐漸衰退。非認知性問題如焦慮或問

題行為之產生是由內外在壓力源所激發,若修正環境不良的刺激,控制

造成壓力的因素,而維持一個愉悅、平靜具有支持性及關懷的環境,則

可使壓力源降至最低,而音樂則是能創造如此放鬆及舒適的環境

(McCloskey, 2004)。音樂的本質是一種聲音與組織,其機轉可從 1965

年由 Melzack 及 Wall 所提出的門戶控制理論解釋,門戶是指脊髓背角

的膠狀質,當音樂的訊息傳入,經由脊髓網狀路徑後傳至網狀致活系統

(RAS)、邊緣系統,引發情緒反應、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及認知感受,使

個體的情緒受到安撫,進而降低不安及焦慮。音樂的刺激經由主導情緒

與情緒反應的視丘傳遞到大腦半球後,讓個體肌肉放鬆,降低促腎上激

素皮質激素等化學物質的釋出,減少交感神經的活動(Beck, 1991; Cook,

1986)。音樂的旋律刺激亦可使個體產生規則協調的 α波,使個體呈現放

鬆狀態,減少腦部放出一些混亂的波形,進而使人感到愉悅(Levin,

1998)。Hall(1994)提出可使用音樂來降低負向環境的刺激。Smith 和

Page 5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4

Buckwalter(2005)亦建議運用音樂治療作為知覺刺激及緩和情緒及放鬆

的措施。(圖一)

音樂療法 問題行為減少

情緒改善

認知改善

圖一 研究概念架構

良性環境刺激

Page 5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類實驗性研究、重複測量方式進行。類實驗研究之目的在

檢視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主要用來了解介入措施(自變項)

對個案所產生之影響(依變項) (Burns & Grove, 2001)。本研究於高雄

縣及屏東市共 13 間老人養護中心以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方

式,選擇符合收案條件之研究對象後,並依照機構篩選人數不同,將篩

選人數超過 10 人之機構,設定為介入組,其餘機構則訂為比較組。介

入組接受為期 12 週之音樂療法活動,比較組則維持原有照護模式。所

有參與個案於活動介入前,進行前測,並於介入活動進行至第四週、第

八週及第 12 週進行後測。以比較介入組與比較組在認知、行為及情緒

之差異。本研究之研究設計如圖二。

組別 收案 第四週 第八週 第 12 週

介入組 O1 X O2 X O3 X O4

比較組 O1 O2 O3 O4

圖二、研究設計圖

Page 5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6

O1:前測

O2:研究進行至第四週之後測。

O3:研究進行至第八週之後測。

O4:研究進行滿 12 週之後測。

X:音樂療法介入措施。

Page 5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7

第一節 地點、樣本與選樣

本研究於高雄縣市及屏東市共 13 所老人養護機構進行。以立意取

樣方式,選取符合以下條件者為研究對象:

一、65 歲以上。

二、經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 DSM-IV)判定為失智症,且經簡

易心智評估(MMSE)測定 10 - 23 分者。

三、能以國語或台語溝通者。

四、聽力無障礙者。

五、居住機構超過半年者。

六、排除完全臥床及曾經參與過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

首先,透過電腦網路搜尋所有高雄縣市及屏東市之長期照護機構,

再依其服務對象中包含收容失智老人之機構進一步電訪,經電訪得知該

機構有失智症之住民後,得機構同意,再依本研究之收案條件加以篩

選,經篩選後共選取 13 間老人養護機構為收案場所。研究者運用簡易

智能狀態測量表(MMSE)進行進一步篩選,篩選方式採一對一對答方

式進行,為避免干擾,測量地點選定於個案房間內進行。篩選過程中,

需依照量表準備相關工具,並將量表中需個案讀出之文字及畫出之圖形

製作成大字報,以避免測量時個案因視力不佳所造成之測量誤差。篩選

Page 5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8

前研究者先與其監護人解釋研究內容、目的及活動進行方式,在取得監

護人的認同及信賴,並獲得其同意書後,始參與研究。在對答過程中若

有病情變化無法完成者,則不予勉強。經篩選後,排除不合適及未完成

之個案,依機構之不同,將個案分配至介入組或比較組。因缺乏相同介

入措施之相關文獻參考,故進行前驅研究以計算其樣本數。

本前驅研究於 95 年 2 月至 3 月期間進行,首先,依照收案標準選

擇 40 名個案,平均分配至介入組及比較組各 20 名,介入組進行一個月,

每週兩次、每次約一小時之音樂療法介入措施,於介入活動前,進行認

知、行為及情緒之測量,比較組於篩檢後進行前測,一個月後兩組均進

行後測,將介入組測量所得之前測變異量(σ21)及後測變異量(σ2

2),介入

組平均數前後差異減去比較組平均數前後差異(δ2),及介入組前後測間

之相關係數(ρ)代入以下公式(Rosner, 2005)以計算出正式研究進行時所

需之樣本數:

n= 2σ2d(Z1-α/2+Z1-β)

δ2

σ2d=σ2

1+σ22-2ρσ1σ2

依其計算出之樣本數(n),代入以下公式以計算出檢力:

Power = Φ〔- Z1-α/2+ √nδ 〕

σd √2

Page 5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39

由前驅試驗介入組之 CSDD 中得知,其前測之平均數為 6.2,標準

差為 5.473,後測之平均數為 2.3,標準差為 2.111,其前後測間之相關

係數(ρ)為 0.428,帶入公式後,求得其樣本數為每組約 25 人,以 Power

為 0.8 計算其樣本數每組需 24 人。以 CAPE-BRS 其前測之平均數為

13.2,標準差為 5.554,後測之平均數為 10.6,標準差為 5.641,其前後

測間之相關係數(ρ)為 0.482,帶入公式後,求得其樣本數為每組約 75 人,

以 Power 為 0.8 計算其樣本數每組需 72 人。以 MMSE 其前測之平均數

為 14.1,標準差為 3.348,後測之平均數為 14.9,標準差為 4.228,其前

後測間之相關係數(ρ)為 0.895,帶入公式後,求得其樣本數為每組約 163

人,以 Power 為 0.8 計算其樣本數每組需 157 人。但機構中失智患者住

民大多為重度失智,故經篩選後收案人數仍不足,最後共收案 90 人,

介入組 45 人,比較組 45 人。

前驅研究進行期間,除第一次音樂選取原設定 15 首曲目,因活動

時間較長,個案疲乏坐不住,故刪去一首,最後共 14 首外,其餘並無

更動。

Page 5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0

第二節 倫理考量

為顧及研究個案之基本權益,本研究之倫理考量為:

一、取得機構單位主管之同意。

二、與失智老人之監護人或家屬解釋研究過程及目的後,取得其同意

書。(附錄一、二)

三、本研究資料收集採觀察方式,內容及結果僅供本研究使用,資料

保密。

四、研究過程中若家屬不願個案繼續參與研究,可立即退出,不予強

迫。

五、活動進行中,若個案有任何身體不適,或不願繼續參與,可立即退

出。

Page 5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1

第三節 介入措施

本研究運用日本加賀谷式音樂療法,以「主動性音樂療法」活動為

介入措施。於每次進行音樂療法時,將介入組帶至獨立場所,與其他住

民隔開,使所有個案圍成一個半圓,個案可站或坐,帶動者面向所有個

案。音樂療法共安排 14 首曲目,其中包含依照加賀谷式音樂療法制定

之音樂及動作,其內容先與加賀谷式音樂療法日籍講師野中千枝討論後

決定。曲目選擇為針對失智患者設計安排,為結構簡單、節拍強弱快慢

分明,實務帶動時,依其節拍配合指定之簡單且重複的動作。將曲目中

的節拍快慢及音調的強弱,藉由動作快慢及大小來配合進行,其目的為

藉由節拍使個案真正能融入音樂中。

曲目安排上,因失智老人對陌生環境較為恐懼不安,一開始若立即

使用活潑快板的音樂,容易使失智老人產生被強迫感,較不易介入,甚

至因而產生躁動行為或反抗的情緒。依照加賀谷式音樂療法,針對失智

症老人之選曲建議,一開始先使用不具威脅性的柔和緩慢曲目,因柔和

的樂曲,可使參與者在活動初期的情緒得以安定,在此時,參與者只需

坐下來靜靜的聆聽音樂,使其漸漸的進入音樂的領域,而非強迫式的要

求參與者聽音樂及參與活動。接著,再配合緩慢的肢體動作,待個案漸

漸放鬆情緒接納音樂後,逐步進入快板活潑的樂曲,明快的肢體動作再

Page 5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2

配合上樂器的使用,藉由帶動者與個案間互動過程,製造愉快的氣氛,

如玩樂一般,使個案能由遊戲中接收到音樂,並感到愉悅及興奮,最後

避免過度高昂的情緒引發躁動行為,再以漸進式安排,於活動後期,回

覆到緩慢的音樂,使其在高昂的情緒及愉快的氣氛下,漸漸的回到平靜

緩和,如此,更可使參與者在最後的階段,融入在音樂的世界中,沉澱

及整理情緒(見附錄三)。

每首曲目一開始,必定有準備動作,樂曲開始後,每一次動作變換

時,均先有「提示語」做提示,使個案不至於無所適從,每一首曲目均

須等到音樂完全消失後做結束,且結束時必須鼓掌,以表示曲目完成,

使被帶動者有「和大家一起開始、一起完成及我做到了」的成就感。於

曲目第十首加入耳熟能詳之懷舊歌曲穿插其中,採團體吟唱方式進行。

由先前樂曲安排的引導下,引領個案能真正的參與此活動,使個案能更

加放開心胸,藉此喚起個案深層的記憶,回憶往日深刻的生活歷程。在

活動進行前,先了解機構中失智老人熟悉之懷舊歌曲,再將曲目安排於

活動中。

此活動利用簡單的樂器如鈴鐺、木棍、大鼓、雨聲器等,或隨手可

得的物品如報紙、塑膠袋、毛巾、吹泡泡等器材,甚至徒手,只要配合

著節奏分明的音樂,使大家能盡情的舞動四肢,宣洩情緒,也能放鬆心

Page 5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3

情,感受音樂帶給人心的震撼與感動。利用音樂的特性來帶給被實施者

身心上的刺激,進而增強對人的關係及情緒的安定。活動進行前不做動

作指導,採即興帶動方式。在活動進行中,個案依照帶動者帶領所有動

作,但過程中並不強迫個案執行所有動作,亦不強調動作之正確性,僅

以動作引導聆聽音樂,使其分辨節奏之快慢、強弱以及開始與結束等。

活動進行每週二次,每次活動約一小時,進行三個月,共計 24 次。

研究者於 93 年 11 月 11 日至 93 年 11 月 14 日參與「日本加賀谷式

音樂療法」初級帶動員研習課程(附錄四),經認證後擔任本研究中之

帶動人員。進行時,由帶動者主導所有活動進行。活動場地依機構所提

供之單獨空間,一次約 15-20 人參與,過程中需機構人員協助個案完成

整個活動,若活動進行中,無法控制個案情緒或不配合之行為,可讓其

先退出活動,待下次再行參與。

Page 6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人口學資料收集,並運用評估認知、行為

及情緒三個不同量表,進行觀察。研究工具包括:一、研究對象基本資

料:含人口學變項及疾病相關資料變項;二、認知評估:採簡易智能狀

態測驗 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MSE)量表;三、情緒評估:採

失智憂鬱量表(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CSDD);四、

行為評估:Clifton Assessment Procedures for the Elderly(CAPE)中之次

量表,行為量表(Behavior Rating Scale, BRS)。

(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包括人口學變項及疾病相關資料變項。人口學變項資

料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慣用語言、子女數及宗

教信仰;疾病相關資料變項包含入住機構時間、疾病嚴重度(以

MMSE 做篩檢工具)及慢性病史(見附錄五)。

(二) 簡易智能評估(MMSE)

由 Folstein, Folstein 及 McHugh 在 1975 年提出,其涵蓋項目包含,

定向感(orientation)、訊息登錄(registration)、注意力及計算(attention &

calculation)、短期記憶(recall)及語言能力(language)。共計 11 項題目,滿

分 30 分。以 23 分為界斷分數,0 - 23 分不正常,24 分以上正常。19 - 23

分為輕度,10 - 18 分為中度,0 - 9 分為重度(Tiraboschi et al., 2000)。

Page 6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5

一般施測約 5-10 分鐘可完成。中文版信、效度方面,與魏式智力測驗的

語文智商相關性為.78;而與操作智商相關性為.66。在信度方面,再測

信度為.89 到.98;而評量者間的信度則為.83(郭、劉、王,1988)。戴、

葉、黃及羅(1999)針對 801 位 65 歲以上老人進行測試,其內在一致性達

0.86。本研究以郭(1988)提出之「簡短式智能評估」中文標準常模為依

據。國小三年級肄業以上者,教育程度之評估以常模 24/23 分為界限,

23 分以下為有認知功能受損;而教育程度在國小二年級(含)肄業以下

者,則以 16/15 為分割線,15 分以下者表示認知功能有障礙。以本研究

之 90 位居住於機構中失智老人所測得之 Cronbach α為.76(見附錄六)。

(三) Cornell 失智憂鬱量表

此量為 Alexopoulos, Abrams, Young 及 Shamoian 於 1988 年針對失

智症患者所發展之憂鬱量表,共 19 題。其內容包含五部份,與情緒相

關徵兆(Mood-related signs)、行為障礙(behavioral disturbances)、生理徵

兆(Physical signs)、週期性功能(cyclic functioning)及觀念障礙(ideational

disturbances)。以 0 - 2 分計分,0 分表示未出現,1 分表示輕度或間歇出

現,2 分表示嚴重,總分 0 - 38 分,6 分以下正常,7-9 分顯示有輕度憂

鬱,10 分以上表示可能有重度憂鬱,18 分以上顯示確定有重度憂鬱,

分數越高表示憂鬱情況越嚴重 (Alexopoulos, n.d.)。Lam 等人(2004)針對

88 位失智老人測試其理想切點(cut-off score),針對輕度失智患者,其切

Page 6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6

點 6/7 分,顯示有憂鬱情形(敏感性為 91.7%,特異性為 80.0%),而重度

失智患者得分大於 12/13,表示有憂鬱狀況(敏感性為 70%,特異性為

87.0%)。由照顧者觀察紀錄一周內的情況,此量表分兩步驟,先與照顧

者會談,此過程花費時間約 20 分鐘,之後再與病患會談並觀察紀錄,

花費時間約 10 分鐘,共 30 分鐘,前後均由同一人執行。Harwood, Ownby,

Barker, Duara(1998)針對 137 位阿茲海默病患檢定量表,其再測信度

為.93,Cronbach’s alpha 為.86。具有良好的評分者信度及同時效度。以

因素分析檢定建構效度,結果呈現共四個因素可解釋本量表 43.1%之變

異量,此四個因素分別為總體憂鬱(general depression)、節律紊亂(rhythm

disturbances)、躁動/精神症狀(agitation/psychosis)、負向症狀(negative

symptoms)。本研究應用 Wang (unpublished)運用反翻譯(back translation)

法發展之中文版本,經由五位專家進行專家效度測試,內容效度指標

(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為.89,針對 48 位機構中失智老人檢定量表

信度,Cronbach’s alpha 為.74。本研究針對 90 位居住於機構中失智老人

測得其 Cronbach α 為.87(見附錄七)。

(四) 失智行為量表

此量表為 Pattie 及 Gilleard 於 1979 年所發展之 Clifton Assessment

Procedures for the Elderly(CAPE)量表中之行為次量表,CAPE 可分為

認知(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CAS)及行為(Behaviour Rating Scale;

Page 6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7

BRS)兩個部份,是廣泛應用於評估不同健康的型態及不同的機構之老年

人。在行為次量表(BRS)上,題數共有 18 題,每題由 0 - 2 分,0 分表示

良好,1 分表示普通,2 分表示不佳,量表完成時間約 5 分鐘。其包含

生理障礙、冷漠、溝通障礙、及社會障礙。得分由 0 到 36,得分越高表

示失能越嚴重。Pattie(1981)針對 400 位來自四種不同背景,包括社區、

社會福利單位、老人及精神科醫院之老年人,每年進行一次的調查,共

三次,其再測信度為.72 到.84,評分者間信度為.70 到.91,Cronbach’s alpha

為.77。因素分析分為主要三個因素,第一個因素包含生理障礙及溝通障

礙,第二因素包含冷漠,第三包含社交障礙。本研究應用 Wang

(unpublished)運用反翻譯(back translation)法發展之中文版本,經由五位

專家進行專家效度測試,內容效度指標(Content Validity Index, CVI)

為.83,針對 48 位機構中失智老人檢定量表信度,Cronbach’s alpha 為.84。

本研究針對 90位居住於機構中失智老人測得其Cronbach α為.86(見附錄

八)。

Page 6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8

第五節 資料收集

在選定機構後,先以電訪方式與機構負責照護之相關人員取得聯

繫,並表明欲前往機構進行加賀谷式音樂療法應用於失智症病患之相關

研究構想。經協調後,親自至各機構參訪,初步了解失智老人之現況及

評估適合進行研究之環境後,將研究計畫書請本校函至各機構,獲得同

意後方依計畫進行研究。

首先,由機構相關照護人員提供失智老人名單並進行篩選,篩選出

合適個案後,首先進行介入組及比較組之前測部分。除人口調查表外,

兩組皆需測量認知、行為及情緒三份量表。在人口調查表部分,則由機

構中負責相關業務人員提供。認知部分,則以篩檢時 MMSE 所測得之

分數登錄。行為測量部分,則由研究者與機構中主要照顧者進行訪談,

以了解近一週病患之狀況,並加以記錄。情緒部分,則依照失智症憂鬱

量表所設定之兩步驟進行,首先與主要照顧者討論,之後再與病患會

談,最後由研究者決定測量得分。前測完成後,介入組於隔週進行音樂

療法活動。於音樂療法進行前,研究者先將活動時間表給機構工作同

仁,以方便機構人員了解活動進度。音樂療法進行每週兩次、每次約一

小時,活動進行三個月,共計 24 次。於活動進行滿四週、八週及 12 週

時,分別進行測量,共計三次後測。後測進行方式,認知部分之測量與

前測設定相同場所及同樣方式進行;行為測量,則分由兩部份觀察作紀

Page 6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49

錄,一為由研究者觀察活動期間病患之行為變化;另一為由主要照顧者

觀察個案日常生活行為表現並做紀錄,研究者再與照顧者討論後決定。

情緒部分則與前測相同,先與主要照顧者討論,之後再與病患會談,最

後由研究者決定測量得分。加上前測共四次測量。

其間,比較組則依照原本常規照護活動,僅參與研究測量部份。與

實驗組相同於前測進行後,每個月進行一次測量,共四次,測量方式與

實驗組相同。為維持一致性,兩組均由同一研究者進行評估測量(見圖

三)。

Page 6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0

選取個案(N = 180)

篩選個案:

依收案標準並填寫同意書 (N = 90)

介入組(前測) (n= 45)基本資料

MMSE CAPE-BRS CSDD

比較組(前測) (n=45) 基本資料

MMSE CAPE-BRS CSDD

第一次後測(n=43) MMSE CAPE-BRS CSDD

第一次後測(n=41) MMSE CAPE-BRS CSDD

第二次後測(n=38) MMSE CAPE-BRS CSDD

第三次後測(n=33) MMSE CAPE-BRS CSDD

第二次後測(n=37) MMSE CAPE-BRS CSDD

第三次後測(n=35) MMSE CAPE-BRS CSDD

四週音樂療法後

八週音樂療法後

12 週音樂療法後

四週後

八週後

12 週後

圖三 資料收集流程圖

Page 6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1

第六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 SPSS for Window 10 進行統計分析,將收集之資料編碼

後,以描述性統計方式分析介入組及比較組之基本資料,並以

independent t-test 檢定兩組基本資料中之連續變項有無顯著差異,以卡

方檢定兩組基本資料中類別變項有無顯著的差異,以一般線性模式下重

複測量雙因子變異數分析(General Linear Model repeated measures

two-way ANOVA)檢定介入組前後差異有無顯著大於比較組前後的差

異,介入組與比較組前測間差異則運用 independent t-test 做分析,分析

顯著水準訂於 α= .05。

一、描述性統計

基本資料中,類別變項如性別、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婚姻狀況、

慣用語言、慢性病史等以人數及百分比呈現;連續變項疾病資料如年

齡、子女數、入住機構時間疾病嚴重度(MMSE)則以平均值、標準差進

行分析說明。

二、推論性統計

(一)卡方檢定

將基本資料中類別變項以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比較介入組及比較組

於性別、教育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獨立 t 檢定(independent t test)

Page 6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2

將基本資料中連續變項以 t 檢定進行分析,比較介入組及比較組其

年齡、入住機構時間、患病時間、疾病嚴重度(MMSE) 是否有顯著差異。

並比較介入組及比較組於介入措施前其認知、行為及情緒是否有差異。

(三)重複測量雙因子變異數分析

依照重複測量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步驟進行統計分析(吳、涂,2006)

(如圖四)。首先,檢定自變項間是否具交互作用,若交互作用顯著,則

針對其單純主要效果作比較,最後產生一個顯著值,再以 LSD 進行事

後比較。若其交互作用不顯著,則針對其主要效果作比較,最後產生一

個顯著值,再以 LSD 進行事後比較。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

交互作用是否顯著

單純主要效果比較

顯著

單純主要效果

的事後比較

主要效果比較

不顯著

完成

不顯著

事後比較

圖四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步驟圖

顯著

Page 6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節將探討個案參與三個月共 24 次之音樂療法介入措施後之成

效。彙集所有資料後,依據本研究之目的「1.測試音樂療法對機構失智

老人認知、行為及情緒狀態改變之成效;2.比較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

老人與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認知、行為及情緒狀態之差異性。」首

先,於第一節中將針對所有研究個案之人口學資料,做描述性統計分析

說明,並比較介入組及比較組其人口學資料之差異性。第二節將比較介

入組與比較組於音樂療法介入前其認知、情緒及行為狀態之差異。第三

節將探討音樂療法對機構中失智老人之認知狀態之影響,及比較接受音

樂療法與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其認知狀態之差異性。第四節將探

討音樂療法對機構中失智老人之行為狀態之影響,及比較接受音樂療法

與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其行為狀態之差異性。第五節將探討音樂

療法對機構中失智老人之情緒狀態之影響,及比較接受音樂療法與未接

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其情緒狀態之差異性。

Page 7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4

第一節 研究對象人口學資料

經篩選後,本研究共收案 90 人,介入組及比較組各 45 人,過程中

共退出 22 人,個案流失率為 24.44%。在介入組部份,共退出 12 人。第

一個月有兩位個案因參與意願不高,在參加一次後,便拒絕參加,雖偶

爾自行在一旁觀看,但並未實際進入團體,故予排除。第二個月時,一

位個案因疾病因素轉至其他單位,進行保護隔離,未能繼續參加;另四

位個案轉入住其他機構,此階段共流失五位。最後三個月結束時,統計

個案總參與次數,共有五人未達 70%,學者表示,若出席率未達 70%者,

為避免影響結果,將該研究對象予剔除( Hopkins, 2000)。進一步了解個

案流失原因包括:與復健時間相衝突、生病不適及家屬訪視等,出席率

超過 70%者,共 33 人,平均出席次數為 21.2 次,出席率為 88.33%。

比較組共退出 10 人,其中七人返家結案,兩名住院,一名死亡。

流失率為 22.22%。第一個月有一人住院及三人結案返家;第二個月同樣

有一人住院,三人結案返家;第三個月有一位個案因疾病往生,一位則

為結案返家。故完成 12 週之後測者,介入組共 33 人,比較組共 35 人。

22 位退出本研究之個案中,與參與本研究之個案相較,除平均年齡

較高及子女數較多外,其餘之人口學特性,並無顯著差異(見表一)。

Page 7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5

表一 研究個案與退出個案之人口學特性比較(N = 90)

變項名稱 研究個案(n = 68)N(%) M ±SD

退出個案(n = 22)N (%) M ±SD

統計值

p

年齡 78.09 ±6.15 81.95±4.8 t = -2.69 .009**

性別

35(51.5) 33(48.5)

13(59.1) 9 (40.9)

χ2 = 0.39

.533

教育程度

不識字

識字

國小

初中以上

29(42.6) 10(14.7) 16(23.5) 13(19.1)

10(45.5) 4 (18.2) 3 (13.6) 5 (12.4)

χ2 = 1.04 .792

宗教信仰

佛道教

其他宗教

49 (72.1) 12 (17.6) 7 (7.8)

16(72.7) 3 (13.6) 3 (13.6)

χ2 = 0.33 .849

婚姻狀況

己緍

未婚

喪偶

離婚

27 (39.7) 12 (17.6) 26 (38.2) 3 (4.4)

9 (40.9) 2 (9.1) 11 (50) 0 (0)

χ2 = 2.32 .509

慣用語言

國語

台語

國台語均可

16 (23.5) 43 (63.2) 9 (13.2)

10 (45.5) 9 (40.9) 3 (13.6)

χ2 = 4.20 .122

子女數 2.51 ± 2.27 3.73 ± 2.43 U = 520.00 .003** MMSE 13.49 ± 3.52 13.91 ± 3.77 t = -0.48 .630 入住機構時間

(月)

34.78 ± 35.35 27.32 ± 37.12 U = 590.50 .139

罹患慢性病個數

慢性病

1.12 ± 0.84 53 (77.9) 15 (22.1)

1.09 ± 0.75 18 (81.8) 4 (18.2)

U = 740.00 χ2= 0.15

.935

.699

註:**p < .01

Page 7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6

以下為本研究個案之人口學特性介紹,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

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子女數、認知狀態、入住機構時間及慢性病罹病

情形。同時將比較介入組(n=33)與比較組(n=35)之差異 (見表二)。

一、年齡

本研究個案(N = 68)平均年齡為 78.09 ± 6.15 歲。其中介入組(n = 33)

平均年齡為 76.88 ± 6.16 歲,比較組(n = 35)平均年齡為 79.23 ± 6.01 歲,

雖介入組較比較組之年齡稍小,但此差異並不顯著(t = -1.59,p = .116)。

二、性別

研究對象(N = 68)中,男性 35 人,女性 33 人,介入組(n = 33)男性

20 位(60.6%),女性 13 位(39.4%),比較組(n = 35)男性 15 位(42.9%),女

性佔20位(57.1%)。卡方檢定結果顯示並無顯著差異(χ2 = 2.14,p = .143)。

三、教育程度

本研究個案(N = 68)之教育程度大多以不識字為主,共 29 人

(42.6%),國小為 16 人(23.5%),識字為 10 人(14.7%),初中為 5 人(7.4%),

高中 6 人(8.8%),大學以上 2 人(2.9%)。教育程度於介入組與比較組間

亦皆以不識字居多,並無顯著差異(χ2 = 4.52,p = .210)。

四、宗教信仰

研究個案(N = 68)其宗教信仰以佛、道教居多,共有 49 人(72.1%),

其次為基督教 8 人(11.8%),天主教 2 人(2.9%),一貫道 2 人(2.9%),無

Page 7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7

宗教信仰者 7 人(10.3%)。介入組與比較組其宗教信仰皆以佛、道教居

多,結果顯示兩組宗教信仰無顯著差異(χ2= 0.93,p = .629)。

五、婚姻狀況

本研究個案(N = 68)之婚姻狀況以已婚者居多,共 26 人(39.7%),其

次為喪偶 26 人(38.2%),未婚 12 人(17.6%),離婚 3 人(4.4%)。介入組則

以喪偶者為多,共 11 人(50%)。兩組在婚姻狀況呈顯著差異(χ2= 7.92,

p = .048)。

六、慣用語言

本研究對象(N = 68) 以慣用台語居多,43 人(63.2%),其次為國語

16 人(23.5%),國台均可 9 人(13.2%)。介入組與比較組均以慣用台語為

多,且兩組於慣用語言上無顯著差異(χ2 = 2.53,p = .283)。

七、子女數

本研究個案(N = 68)其子女數平均 2.51 ± 2.27 人,相較介入組(n = 33)

與比較組(n = 35) 其個案子女數,因未符合獨立樣本 t 檢定之假設前提,

故使用魏氏-曼-惠特尼檢定,結果顯示並無顯著差異(U = 516.00, p

= .443)。

八、認知狀態評估

本研究以 MMSE 測量其認知狀態,個案(N = 68) MMSE 為 13.49 ±

3.52。介入組(n = 33)及比較組(n = 35)兩組間認知狀態差異,結果顯示並

Page 7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8

無差異(t = -1.11,p = .273)。

九、入住機構時間

本研究個案(N = 68)其入住機構時間,平均居住 34.78 ± 35.35 個月。

比較介入組(n = 33)與比較組(n = 35)個案入住機構時間,因未符合獨立

樣本 t 檢定之假設前提,故使用魏氏-曼-惠特尼檢定,結果顯示介入組

顯著大於比較組結果顯示並無顯著差異(U = 367.50,p = .010)。

十、慢性病

研究個案(N = 68)中罹患慢性病者共 53 人(77.9%),平均罹患 1.12 ±

0.84 種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壓最多,25 人(36.8%),糖尿病 15 人

(22.1%),心臟病 13 人(19.1%),其他 23 人(33.8%),其中包括:中風六

位、攝護腺肥大四人、消化性潰瘍三人、肺病三人、腎臟病二人、巴金

森氏症二人、癲癇一人、慢性胰臟炎一人、B 型肝炎一人。兩組進一步

比較,結果顯示無論於各項慢性病或罹病個數上,均無顯著差異(見表

二)。

由以上統計分析得知,在人口學變項上,除婚姻狀況及入住機構時

間有顯著差異外,其餘變項均無顯著差異。

Page 7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59

表二 介入組與比較組之人口學特性比較(N = 68)

變項名稱

介入組(n = 33)

n(%) M ±SD 比較組(n = 35)

n(%) M ±SD

統計值

p

年齡 76.88 ± 6.16 79.23 ± 6.01 t = -1.59 .116 性別

20(60.6) 13(39.4)

15(42.9) 20(57.1)

χ2 = 2.14

.143

教育程度

不識字

識字

國小

初中以上

14(42.4) 3 (9.1) 11(33.3) 5 (15.2)

15(42.9) 7 (20) 5 (14.3) 8 (22.9)

χ2 = 4.52 .210

宗教信仰

佛道教

其他宗教

22(66.7) 7 (21.3) 4 (12.1)

27 (77.1) 5 (14.3) 3 (8.6)

χ2= .928 .629

婚姻狀況

己緍

未婚

喪偶

離婚

8 (24.2) 9 (27.3) 14 (42.4) 2 (6.1)

19 (54.3) 3 (8.6) 12 (34.3) 1 (2.9)

χ2 =7.92 .048*

慣用語言

國語

台語

國台語均可

6 (18.2) 24 (72.7) 3 (9.1)

10 (28.6) 19 (54.3) 6 (17.1)

χ2 = 2.53 .283

子女數 2.36 ± 2.42 2.66 ± 2.14 U = 516.00 .443 MMSE 13.00 ± 3.32 13.94 ± 3.69 t =-1.11 .273 入住機構時間

(月)

45.67 ± 43.74 24.51 ± 20.94 U = 367.50 .010*

慢性病個數

慢性病

1.09 ± 0.91 25 (75.8) 8 (24.2)

1.14 ± 0.77 28 (80) 7 (20)

U = 535.00 χ2= 0.18

.572

.673

註:*p < .05

Page 7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0

第二節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音樂療法介入前其認知、情緒及行為狀態

之差異

本節將針對未介入音樂療法前,介入組(n = 33)與比較組(n = 35)在認

知、行為及情緒狀態之前測作比較 (見表三)。

介入組(n = 33)在認知狀態上,以 MMSE 測得,平均得分 13.00 ±

3.32,比較組(n = 35)平均得分 13.94 ± 3.69,介入組平均得分略低於比較

組,經統計結果發現其差異並不顯著(t = -1.11,p = .273)。

在行為狀態上,介入組(n = 33)平均得分 12.06 ± 6.22,比較組(n = 35)

平均得分 13.49 ± 5.88,比較組於 CAPE-BRS 得分略高於介入組,經獨

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比較後並無顯著差異(t = -0.97,p = .335)。

情緒部份,介入組(n = 33)平均得分 7.48 ± 6.74,比較組(n = 35)平均

得分 9.43 ± 6.55,經統計結果發現其差異並不顯著(t = -1.21,p = .232)。

由以上得知,介入組及比較組於音樂療法活動介入前,其認知、行

為及情緒狀態上,均無顯著差異。

表三 介入組(n = 33)與比較組(n = 35)之認知、行為及情緒狀態於前測之

比較

變項名稱 介入組(n = 33)

M ± SD 比較組(n = 35)

M ± SD

統計值

p

認知狀態 13.00 ± 3.32 13.94 ± 3.69 t = -1.11 .273 行為狀態 12.06 ± 6.22 13.49 ± 5.88 t = -0.97 .335 情緒狀態 7.48 ± 6.74 9.43 ± 6.55 t = -1.21 .232

Page 7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1

第三節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三個月內認知狀態之變化及差異

本節將依照本研究之目的「測試音樂療法對機構失智老人認知改變之

成效」及「比較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與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

認知之差異性」,分析經過 12 週音樂療法介入措施後,介入組(n = 33)其

認知狀態於前測、第一次後測、第二次後測及第三次後測時之改變情形,

並比較兩組在音樂療法介入與未介入之前測、第四週、第八週及第 12 週,

利用一般線性模式雙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進行分析其認知之差異性。

經過 12 週音樂療法介入下,在認知部分以 MMSE 測得,介入組(n =

33)於前測平均 13.00 ± 3.32,第一次後測平均 13.39 ± 4.24,第二次後測

平均 14.67 ± 5.33,第三次後測平均 15.79 ± 4.99。比較組(n = 35) 之認知

狀態於前測平均 13.94 ± 3.69,第一次後測平均 13.46 ± 4.59,第二次後測

平均 13.14 ± 4.45,第三次後測平均為 12.54 ± 4.57(見圖五)。依球面性假

設未達顯著水準(p = .591),檢定組別及時間兩自變項間交互作用,結果

達顯著差異(F = 15.10,p =.000)(見表四),故顯示自變項間具相互影

響。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果(simple main effects)之比較分析。

Page 7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2

表四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認知狀態之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N=68)

變異數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因子 60.12 1 60.12 0.89 .348 時間因子 25.76 3 8.59 2.24 .084 交互作用 173.34 3 57.78 15.10 .000*** 組間誤差 4436.75 66 67.22 組內誤差 757.52 198 3.83

註:1.*p<.001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前測 第四週 第八週 第12週

時間

介入組

比較組

圖五 介入組及比較組於前測、第四週、第八週及第 12 週認知狀態平均得分

Page 7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3

在組別因子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中,介入組 (n = 33),經過 12 週音

樂療法,以單因子重覆量數分析顯示其認知狀態有顯著差異(F = 13.00,

p = .000)。並經 LSD 進行事後比較,顯示參與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其

認知狀態於第 12 週後測大於第八週,第八週大於第四週,第四週大於前

測,顯示參與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其認知狀態顯著提升(見表五)。

於比較組(n = 35)其認知狀態之變化,結果顯示未參與音樂療法之失

智老人,經 12 週測試其認知狀態達顯著差異(F = 3.36,p = .022)。以

LSD 進行事後比較,結果顯示比較組於前測時得分最高。顯示未參與音

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其認知狀態顯著下降(見表五)。

表五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不同時段其認知狀態之改變

組別 前測 第四週 第八週 第 12 週 F p LSDa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介入組 13.00±3.32 13.39±4.24 14.67±5.33 15.79±4.99 13.00 .000* D>C

C>B B>A 比較組 13.94±3.69 13.46±4.59 13.14±4.45 12.54±4.57 3.363 .022* A>B

B>C

C>D

註:1.*p < .05 2.**p < .01 3.***p < .001 4. ap < .05 則進行事後比較(LSD) 5.A:前測;B:第一次後測;C:第二次後測;D:第三次後測

Page 8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4

再則,進行時間因子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未避免由前測所造成干

擾因素之影響,故將前測當作共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測試兩組於同一

時間點認知狀態之差異。依共變項分析之步驟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

性考驗,再進行共變數分析。並以 LSD 作事後檢定。依共變項分析步驟,

針對第一次後測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在前測與第一

次後測考驗結果,F = 0.13,p = .722,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迴歸線斜

率相同,亦即表示前測與第一次後測間的關係不會因自變項的不同而有

所不同,符合共變數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可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排除前測對第一次後測的影響後,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效果檢定之 F

值為 2.00,p = .162,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於第一次後測並無顯著差

異。

進一步測試第二次後測。在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F = 3.831,p

= .05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迴歸線斜率相同,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排除前測對第二次後測的影響,自變項對依變項的效果檢定達顯著水準

(F = 17.62,p = .000),表示兩組於第二次後測達顯著差異。

於第三次後測測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在前測與第

三次後測考驗結果,未達顯著水準(F = 0.63,p = .431),符合共變數組

內回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可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排除前測對第三次後

測的影響後,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的效果檢定之 F 值為 31.14,p = .000

Page 8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5

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於第三次後測具有顯著效差。

由以上統計結果得知,音樂療法於改善機構中失智老人之認知狀態

於第八週及第 12 週達最大效果(見表六)。

表六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同一時段其認知狀態之差異

Adj(M) SS Df MS F p 事後比較

第一次後測 13.56 1 13.56 2.00 .162 —

介入組 13.89

比較組 12.99

第二次後測 118.95 1 118.95 18.763 .000*** 介入組>比較組

介入組 15.34

比較組 12.67

第三次後測 298.19 1 298.19 31.142 .000*** 介入組>比較組

介入組 16.29

比較組 12.07

註:1. *** p < .001 2.—表示未進行事後比較

Page 8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6

第四節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三個月內行為狀態之變化及差異

本節將依照本研究之目的「測試音樂療法對機構失智老人行為改變之

成效」及「比較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與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

行為狀態之差異性」,分析經過 12 週音樂療法介入措施後,介入組(n = 33)

其行為狀態於前測、第一次後測、第二次後測及第三次後測時之改變情

形,並比較兩組在音樂療法介入與未介入之前測、第四週、第八週及第

12 週,利用一般線性模式雙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進行分析其行為狀態之

差異性。

依雙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步驟,進行組別及時間因子間交互作

用之檢定。行為狀態於介入組(n = 33)於前測平均 12.06 ± 6.22,第一次後

測平均 12.61 ± 4.60,第二次後測平均 10.65 ± 4.78,第三次後測平均 11 ±

7.31。比較組(n = 35) 之行為狀態於前測平均 13.49 ± 5.88,第一次後測平

均 15.54 ± 5.58,第二次後測平均 15.00 ± 5.23,第三次後測平均為 14.6±

5.19(見圖六)。因未通過球面性檢定(p = .000),所以進行重複量數分析時

採用 Greenhouse - Geisser 校正過後之數值,結果顯示交互作用未達顯著

差異(F = 1.80,p =.161)(見表七),表示自變項間並無相互影響。因而

檢視其組別因子及時間因子。於組別因子達顯著差異(F = 7.73,p

=.007),直接比較其邊緣平均數,介入組為 11.57 ± 0.88,比較組為 14.68

± 0.77。故顯示參與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其行為狀態較未參與者其行為狀

Page 8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7

態有顯著差異。

表七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行為狀態之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N=68)

變異數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因子 645.097 1 645.097 7.73 .007** 時間因子 83.210 2.465 33.750 1.88 .147 交互作用 79.445 2.465 32.223 1.80 .161 組間誤差 5509.285 66 83.474 組內誤差 2927.937 162.723 17.993

註:1. ** p < .01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前測 第四週 第八週 第12週

時間

介入組

比較組

圖六 介入組及比較組於前測、第四週、第八週及第 12 週行為狀態平均得分

Page 8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8

於時間因子檢定其主要效果,以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進行分析

(one-way ANOVA repeated measures),因未通過球面性檢定(p = .000),故

進行採用 Greenhouse - Geisser 校正過後之數值,經過三個月時間,研究

個案(N = 68)其行為狀態均無顯著差異(F = 1.85,p = .139)(見表八)。

表八 研究個案(N = 68)於不同時段其行為狀態之改變

前測 第四週 第八週 第 12 週 F p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12.79 ± 6.05 14.12 ± 5.30 12.88 ± 5.44 12.85 ± 6.52 1.85 .139

Page 8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69

第五節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三個月內情緒狀態之變化及差異

本節將依照本研究之目的「測試音樂療法對機構失智老人情緒改變

之成效」及「比較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與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

人情緒狀態之差異性」,分析經過 12 週音樂療法介入措施後,介入組(n =

33)其情緒狀態於前測、第一次後測、第二次後測及第三次後測時之改變

情形,並比較兩組在音樂療法介入與未介入之前測、第四週、第八週及

第 12 週,利用一般線性模式雙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進行分析其情緒狀態

之差異性。

於情緒狀態以 CSDD 測得,介入組(n = 33)前測平均 7.48 ± 6.74,第

一次後測平均 4.67 ± 4.23,第二次後測平均 5.09 ± 5.30,第三次後測平均

5.00 ± 4.1。比較組(n = 35) 於前測平均 9.43 ± 6.55,第一次後測平均 9.23

± 6.51,第二次後測平均 7.97 ± 6.16,第三次後測平均為 12.83 ± 6.33(見

圖七)。依球面性假設檢定,達顯著水準(p = .025),未符合球面性假設檢

定,故採用 Greenhouse - Geisser 校正過後之數值分析,交互作用達顯著

差異(F = 7.23,p =.000) (見表九)。顯示其自變項間具相互影響。進

一步分析單純主要效果(simple main effects)。

Page 8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0

表九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情緒狀態之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N=68)

變異數來源 SS Df MS F p 組別因子 5.194 1 5.194 13.088 .001** 時間因子 1.238 3 0.413 5.857 .001** 交互作用 0.903 3 0.301 4.272 .006** 組間誤差 26.193 66 .397 組內誤差 13.947 198 0.070

註:1.**p < .01

0

2

4

6

8

10

12

14

前測 第四週 第八週 第12週

時間

介入組

比較組

圖七 介入組及比較組於前測、第四週、第八週及第 12 週情緒狀態平均得分

Page 8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1

在組別因子之單純主要效果分析中,以重複量數進行比較分析,結

果顯示介入組 (n = 33),經過 12 週音樂療法,其情緒狀態有顯著差異(F

= 3.47,p = .019)。以 LSD 進行事後比較,顯示參與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

其情緒狀態於第四週、第八週及第 12 週均小於前測,顯示參與音樂療法

之失智老人其情緒狀態顯著改善(見表十)。

比較組(n = 35)之情緒狀態以重複量數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未參

與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經 12 週測試其情緒狀態達顯著差異(F = 9.76,

p = .000)。以 LSD 進行事後比較,結果顯示第 12 週大於前測、第四週及

第八週。顯示未參與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其情緒狀態顯著上升(見表十)。

表十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不同時段其情緒狀態之改變

組別 前測 第四週 第八週 第 12 週 F p LSDa M ± SD M ± SD M ± SD M ± SD 介入組 7.48±6.74 4.67±4.23 5.09±5.30 5.00±4.10 3.47 .019* A>B

A>C A>D 比較組 9.43±6.55 9.23±6.51 7.97±6.16 12.83±6.33 9.76 .000*** D>A

C>A

B>A

註:1.*p < .05 2.**p < .01 3.***p < .001 4. ap < .05 則進行事後比較(LSD)

5.A:前測;B:第一次後測;C:第二次後測;D:第三次後測

Page 8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2

另分析兩組情緒狀態在同一時段其差異性,並以 LSD 作事後檢定,

未避免由前測所造成之干擾因素之影響,故將前測當作共變項進行共變

數分析。依共變項分析之步驟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再進行

共變數分析。首先進行第一次後測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

在前測與第一次後測考驗結果,F = 3.10,p =.083>.05,未達顯著水準,

表示兩組迴歸線斜率平行,符合共變數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可繼

續進行共變數分析。排除前測對第一次後測的影響後,自變項對依變項

的影響的效果檢定之 F 值為 9.97,p = .002 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於第一

次後測達顯著差異。

進一步測試第二次後測。在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在

前測與第二次後測考驗結果,F = 2.09,p =.153>.05,達顯著水準,符合

共變數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可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排除前測對

第二次後測的影響後,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的效果檢定之 F 值為 2.71,

p = .105 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情緒狀態於第二次後測並無顯著差異。

於第三次後測測試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在前測與第

三次後測考驗結果,F = 0.09,p = .761>.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迴

歸線斜率為平行,符合共變數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可繼續進行共

變數分析。排除前測對第三次後測的影響後,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的

效果檢定之 F 值為 36.44,p = .000 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於第三次後測

Page 8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3

具有顯著差異。

結果顯示機構中參與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較未參與音樂療法之失

智老人其情緒狀態於第四週及第 12 週獲得顯著改善,以第 12 週具最大

效果(見表十一)。

表十一 介入組與比較組於同一時段其情緒狀態之差異

Adj(M) SS Df MS F p 事後比較

第一次後測 238.95 1 238.95 9.97 .002** 介入組<比較組

介入組 5.06

比較組 8.86

第二次後測 64.08 1 64.08 2.71 .105 --

介入組 5.56

比較組 7.53

第三次後測 838.73 1 838.73 36.44 .000*** 介入組<比較組

介入組 5.40

比較組 12.50

註:1. ** p < .01 2. *** p < .001 3.—表示未進行事後比較

Page 9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4

第五章 討論

本章節將針對研究結果做進一步討論分析。首先,在第一節將針對

個案之人口學資料作分析探討,在第二節中將討論音樂療法應用於機構

失智老人在認知狀態之成效,第三節將討論音樂療法應用於機構失智老

人行為狀態之成效,最後,則討論音樂療法應用於機構失智老人情緒狀

態之成效。

Page 9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5

第一節 個案人口學資料分析探討

兩組個案於人口學資料中,在婚姻狀況及入住機構時間有顯著不

同,故進行以下說明。雖然於婚姻狀況中有顯著差異,但比較兩組多為

已婚者,且比較兩組之認知、情緒及行為上並無受此影響,故本研究暫

不考慮此原因。另針對入住機構時間之差異性進行討論,在介入組個案

入住機構時間平均約為 3.75 年,而比較組平均約為 2 年,但就文獻中提

出,老人居住於機構中,在第三個月到第六個月會逐漸進入穩定期(陳,

2000),故雖介入組顯著大於比較組,但比較其認知、行為及情緒之基本

狀況並無差異,故本研究不考慮此影響之因素。

Page 9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6

第二節 音樂療法應用於機構失智老人在認知狀態之成效

針對機構中失智老人之認知狀態測試音樂療法之成效,結果顯示有

顯著且漸進性的進步,另與比較組相較下,亦顯示有顯著的差異。如同

Winckel, Feys, 及 Weerdt (2004)之研究,其認知狀態有明顯的改善。就實

際觀察帶動過程,個案能記得部分音樂及帶動的動作,甚至個案精神不

濟時,雖閉著眼睛,仍可以跟著音樂的節拍一起做動作。且每逢帶動到

樂曲配合互動的動作時,如對著他人雙手張開並說”碰碰”,個案能配

合曲調口中發出”碰碰”兩聲,甚至提前動作。如同 Hall 及

Buckwalter(1987)提出,失智患者與外界環境刺激在接收、過程及反應的

困難,使得認知逐漸衰退。修正環境不良的刺激,控制造成壓力的因素,

而維持一個愉悅、平靜具有支持性及關懷的環境可使壓力源降至最低。

本研究之結果也反映出,若能降低環境的壓力,使個案放開胸懷,輕鬆

的面對四週的每一個人,是可能減緩甚至提升失智老人的認知功能。其

結果雖與 Suzuki 等人(2004)與 Groene(1993)不同,但於 Suzuki 等人(2004)

於 MMSE 中的語言項目是有顯著差異,另外,文獻中所運用的音樂療法

在型式上及帶動方式上或許有所不同,是否是造成未有顯著差異之原

因,仍待商榷。

Page 9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7

第三節 音樂療法應用於機構失智老人行為狀態之成效

在行為狀態上,雖於所有研究個案並無顯著差異,但於兩組間其行

為狀態介入組顯著低於比較組。此結果與多數文獻,如 Clark, Lipe 與

Bilbrey(1998) 、Denny(1997)、Gerdner 和 Swanson(1993)、Goddaer 及

Abraham(1994)、Liao(2004) 等人,Ragneskog, Kihlgren, Karlsson 及

Norberg(1996)、Remington(2002)、Richeson 及 Neill(2004)結果相同,雖

於時間因素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就本研究介入組個案之問題行為上,呈

現穩定狀態。故於比較組相較下仍呈顯著差異。且據機構中主要照顧者

表示,個案問題行為有顯著下降,夜眠狀況佳,亦少有夜間四處遊走情

形。另外,在活動進行時,因機構中無法提供獨立之空間,故活動進行

時常有其他人員或住民干擾,是否造成個案注意力分散,使得結果受影

響,則可再進一步探討。學者研究中亦發現,無論任何活動,個案只要

是在團體活動之外者,極易造成分心而離席(Kovach & Henschel, 1996)。

Page 9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8

第四節 音樂療法應用於機構失智老人情緒狀態之成效

在情緒部份,如同 Ashida(2000)、Gotell、Brown 與 Ekman(2003)

Kovach 及 Henschel(1996)、Kumar(1999)提出音樂療法可降低失智老人之

憂鬱症狀及穩定情緒並增加與他人互動。本研究在情緒部分,與文獻所

得之結果相同,無論在介入組本身及與比較組之比較,均有顯著差異,

憂鬱症狀有顯著的下降。在實際觀察中,個案於活動當時開懷的笑,活

動結束後擁抱並親吻帶動者的手,能主動的與帶動者打招呼,均顯示個

案對於參與活動愉悅的心情。對於有些平日參與活動時無反應或不配合

之個案,卻能於活動時認真的聽著音樂並做動作,甚至有平時不參加任

何活動,且要求其加入時會生氣的個案,在聽到音樂播放後,自動從房

間走出參加活動。部分個案也開始關心其他人的反應,與他人有互動,

會特意的留位置給其他個案,對於其他人所做的動作感到有趣。在音樂

療法一連串的曲目安排下,到了懷舊歌曲時,聽到感人歌曲時有個案感

動哭泣,並表示想起舊時的情人或失去的親友,聽到輕快的歌曲也不自

覺得跟著唱,閉上雙眼,手拍打著腿,搖頭晃腦的沉浸在懷舊的氣氛中。

Page 9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79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本章節將綜結本研究之結果,進一步說明本研究之限制,最後,針

對音樂療法在臨床及研究上之應用做一建議說明。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依本研究之目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音樂療法對機構失智老人認知、行為及情緒狀態改變

音樂療法應用於機構中失智老人,經過三個月之測試,在認知及情

緒狀態上有顯著之改善,但於行為狀態上雖有穩定下降趨勢,卻未達統

計上之顯著水準。而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於認知狀態上有顯著

下降且憂鬱加劇之情形,行為問題則略微提升。

二、比較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與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於認

知、行為及情緒之差異性。

經過三個月發現,接受音樂療法之失智老人較未接受音樂療法之失

智老人其認知狀態有顯著提升,憂鬱情況則顯著下降,行為狀態則有顯

著差異。

Page 9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節將研究過程中所遭遇到之困境與限制,做以下之說明及討論。

一、樣本數過小

依照前驅試驗中,本研究應收案 326 人(各組 163 人),但經篩檢後

實際收案共六十八人,實際訪察發現,居住於機構中之失智老人其病情

大多較為嚴重,許多個案是無法正常對談,甚至多數為臥床老人,意識

呈現木僵狀態,在收案過程中,幾乎排除一半的人數。在活動進行中,

有許多因素是無法控制而造成個案的流失,且部份機構不願接受研究人

員進入該機構做研究。均造成樣本數無法達到原先設計之要求。使其結

果較無法做廣泛推論。

二、無隨機取樣及隨機分配

本研究因採取團體活動設計,故於選樣時,需顧慮到該機構之總個

案數,若機構內樣本總人數不足十人,甚至有些零星個案僅一、兩人,

則必須將其分派至比較組。故於本研究採取隨機取樣或隨機分配,實有

其困難度。雖經分析統計,兩組於人口學及測量依變項上多顯示無顯著

差異,但每位個案均有其個別性,且每一機構其照護模式均不相同,尤

其是介入組之個案均居住於較大機構中,或許會有較好的生活環境,照

顧人員較充足,可能因此造成無法控制之偏差及干擾因子。若情況許可,

有足夠個案可選擇,可採取隨機取樣及隨機分配,以減少取樣上之誤差,

Page 9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1

並做有效推論。

三、活動場地的限制

所有參與本研究介入組之機構,皆無與外界隔開的獨立活動空間,

故活動只能在機構提供之開放場地進行,活動進行時,個案易受四周環

境變動之影響,不論是任何聲音、人員的走動、廣播器等,都會造成個

案分心,無法專心參與活動。另外機構提供場地狹小,導致原本設定活

動進行時,個案是圍成一個半圓,最後部分機構將個案圍成數圈,且個

案與個案中間皆無空隙,造成活動空間較擁擠,個案肢體伸展不易,或

有些個案可選擇性或被安排在較外圈之座位,較無參與感,常四周張望,

易分心。在音響喇叭的設置上,大多為單一喇叭,非環繞式音響,喇叭

的位置有些較接近個案,使得音樂音量之大小較難調整,導致坐在較靠

近音響的個案嫌太大聲,而坐的比較遠的個案在音樂較輕柔時,反而聽

不到音樂。

四、人員的干擾

原設定本研究活動進行之過程,人員在活動開始進行時便不再隨意

進出,但因機構與其他單位協調問題,部份機構於活動進行中,偶爾有

醫師訪視、護理人員量血壓及復健師做復健等等工作人員介入。幾經協

調,機構人員表示,以上為原有的常規治療,較無法配合改變時間,而

導致個案分心。另外,在活動進行中,一旁協助的工作人員,偶與個案

Page 9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2

說話聊天,不僅使得說話的個案分心亦使周圍其他的個案分心。且進行

中,若個案躁動不安或身體不適時,工作人員未立即介入阻止躁動個案

或處理個案之不適,使得不適或躁動之個案干擾他人,活動進行受阻。

且工作人員的調動、照顧人員的態度及對此活動的認知,均會對個案造

成許多影響,不論在日常生活上的情緒波動、問題行為的產生,甚至影

響到活動參與度及配合度。

五、歌唱曲目選擇困難

活動進行中因需要團體歌唱,故選擇安排一首懷舊歌曲,但部分老

人因語言不通,聽不懂國語或台語,雖已事先了解大多個案的喜好,但

仍無法顧全所有的人,顯得有些顧此失彼。使得原先已帶動到高昂的氣

氛,可能因播放不熟悉的歌曲或語言不通,有些個案則顯得坐立不安,

或甚至趁此時間打瞌睡,當然也有部分老人是跟著音樂打拍子。另外,

對於歌曲的熟悉度,不單單是個案須熟悉,帶動者也必須能朗朗上口,

帶動者若能跟著大家一起唱,效果更好,但大多懷舊歌曲之歌詞,帶動

者並不熟悉,歌唱到一半,若忘記歌詞或不會唱時,個案立刻跟著停下

來,氣氛立即往下降,使得原本設計的情緒坡度下沉了不少。但若播放

的歌曲,個案及帶動者均熟悉,個案的反應立刻會依著不同的曲調而做

變化,甚至大笑或哭泣流淚。

Page 9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3

第三節 未來實務與研究建議

經由本研究進行之過程及結果,提出以下對未來實務上之應用及未

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一、未來實務上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音樂療法於失智老人確實有不錯的成效,故

建議可將此音樂療法加入機構常規活動中。因本研究所利用之音樂療法

不需有相關音樂背景專長,在接受訓練後即可帶動,故未來在機構實際

帶動上,可建議安排機構人員,或甚至志工人員參加帶動訓練,並安排

於機構例行活動時間中進行帶動,活動進行時間的長短,可依照不同對

象作內容設計。就本研究進行期間,發現一些會造成干擾活動進行之問

題,為避免往後帶動音樂療法時,造成活動進行不順利,故在此提供未

來欲帶動音樂療法之帶動人員做參考。

(一) 活動場地安排及人員控制

在活動場地安排上,可依照參與人數多寡做場地大小之選擇,即讓

參與者圍成一圈後,至少手部能完全伸展之距離,故建議可依照機構之

狀況限制參與人數,並能安排在室內且無阻隔物(如柱子)之空曠場所。

音樂治療最重要的是必須能聽得到音樂,但音樂的聲響又不可過

大,故在音響喇叭的設置上,更須特別留意。在音響配置上,若能有環

繞音響為佳,如此可讓不論坐在哪一個角落的參與個案,能同時接受到

Page 10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4

一樣的音樂、得到相同的刺激及感受。若機構中並無此項設施,亦可將

喇叭的位置放在帶動者之後,而被帶動者則面對音響方向為成圈,以避

免過大的聲響對參與者造成不當的刺激。

另外,除帶動者外,協助場地管制的人員也很重要,因帶動者為使

活動有連續性,能夠一氣呵成,對於活動當中所有的干擾,均需要其他

人員做管制,包含人員的進出、觀察個案是否有不適情形或干擾行為的

發生等,均必須立即反應並給予適當的處置。因失智老人常容易分心,

只要一個人走過,甚至有拆餅乾包裝紙的聲音,所有目光全部立刻轉向。

故帶動時,一旁協助者需控制現場,避免人員及其他聲響的干擾。

(二) 機構人員對音樂療法的認知

機構人員對於活動也須有一定的認知,因為在認知不足的情況下,

許多工作人員可能會成為活動干擾的主要來源,如活動中,協助人員大

聲喊叫、任由躁動不安之個案於場中干擾他人,甚至有工作人員,因個

案聽到懷舊歌曲感動哭泣而取笑個案等,都會使活動進行不順利,效果

大打折扣。個案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如此取笑的舉動,會造成個案不

再輕易表達自我感情,再度封閉自我。故建議可於活動前先行給予機構

人員相關資訊,甚至安排相關課程,以方便在帶動時增加機構人員的認

同及配合度,並適時、適當的給予個案協助及鼓勵。

(三) 樂器使用之安全性

Page 10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5

主動性音樂療法,常需運用樂器作輔助工具,樂器的使用在整個活

動帶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針對失智患者此類特殊個案,安全的

使用樂器是非常重要的。失智患者常見有囤積的習慣,在本研究進行中

曾發現,有個案於活動時,將發下的樂器放入口袋中。也有個案將響板

當餅乾塞入嘴裡咬,亦有個案將手搖鈴上的鈴鐺一個一個拔下,雖當時

立即給予制止,但有鑑於此,活動進行中,協助者的觀察及結束後樂器

的點收須特別注意。

(四) 帶動者的熱誠

活動進行的成效與帶動者帶動過程息息相關,帶動者的一個動作、

一個微笑,任何的肢體動作及臉部表情均影響被帶動者。帶動者如何將

音樂及動作結合為一體,是加賀谷式音樂療法的精隨,若帶動過程僅是

將動作完成,如一般帶動唱,而未能配合樂曲的高潮起伏,做肢體的表

現及臉部表情的變換,那結果必定事半功倍。運用優美的音樂配合上具

有吸引力的肢體語言,如此才能將音樂療法達到其最好的成效。

二、未來研究上建議

就本研究之經驗,對於往後預進行相關之研究者做以下建議:

(一)不同失智症程度之應用

建議可利用此音樂療法應用於不同程度之失智老人,將其以 MMSE

或其他方式做疾病嚴重度區分,活動時可採分開進行或合併進行方式,

Page 10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6

以了解不同程度之失智患者其改變的狀況。且若能有家人一同參與,可

進一步比較是否對失智患者之身、心狀態的改善更加顯著。除探討失智

患者本身,亦可應用音樂療法於失智患者之主要照顧者,測試其是否可

降低照顧者負荷。

(二) 應用於不同之對象

主動音樂療法的進行,不單有音樂抒壓的效果,更配合身體由靜而

動的肢體活動,故建議可將此音樂療法應用於不同對象,如早期療育之

兒童及身心障礙者測試其成效。除此之外,對於一般老年人,可利用音

樂的高低起伏安排,配合著肢體動作,探究是否可增進身體功能,如關

節活動度、柔軟度。亦可探討音樂療法對增進生活滿意度及改善憂鬱程

度之效果。對於中風或肢體障礙者,可運用樂曲之節拍,配合肢體的動

作,測試其對患側肢體活動功能之改善成效。

(三) 量表選擇

本研究於問題行為方面之量表,在實驗組前後測試上,未呈現顯著

差異,但實際了解後,機構人員表示部分問題行為已減少,但減少之問

題在本研究之問卷中並未提到,故建議可選擇問題行為獨立列表之量

表,以方便針對個別不同問題行為做評估。

Page 10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7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份

內政部社會司(2007,1 月 2 日)‧近年我國老年人口數一覽表‧內政部

社會司‧取自 http://sowf.moi.gov.tw/04/07/95 老人人口數一覽表.xls

日本ミュージック・ケア協會(2004)・ミュージック・ケア論文集・

石川:日本ミュージック・ケア協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7 月 15 日)‧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國 81

年至 125 年人口推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取自

http://www.cepd.gov.tw/manpower/content.htm

字典編輯委員會(2003)‧新編實用國語辭典‧台南:世一。

江漢聲(2003)‧音樂療癒 DIY‧台北:時報。

李光廷(2004)‧失智症老人照護模式與日本機構照護革命‧台灣社會

福利學刊,5,119-172。

宋美瑩(2003)‧改善住民活動專案—音樂療法及其他‧長期照護雜誌,

7(3),205-216。

吳淑如、杜敏世(2001)‧護理之家住民健康問題探討‧長期照護,5(1),

54-64。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汪彥青(2004)‧音樂療法的定義‧於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作者

Page 10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8

群編著,音樂與治療(PP.172-185)‧台北:星定石文化。

村井靖兒(2002)‧音樂療法的基礎(吳鏘煌譯)‧台北:稻田。(原

著出版於 1995 年)

林碧珠、戈依莉(2004)‧減輕手術病人焦慮之護理處置‧長庚護理,

15(3),312-319。

邱逸榛、何玉婷、陳婉庭、徐亞瑛(2003)‧簡介阿茲海默式症與其照

護‧長期照護雜誌,7(4),289-304。

宮本啟子(2006,3 月 29 日)‧音樂療法之定義、方法、效果及實施對

象介紹‧加賀谷式音樂療法宮本啟子音樂療法研究所‧取自

http://www3.nsknet.or.jp/%7Em-care/

郭乃文、劉秀枝、王珮芳(1988)‧「簡短式智能評估」之中文化施測

與常模建立‧復健醫學雜誌,16,52-59。

高潔純(2004)‧機構失智長者的問題行為‧長期照護雜誌,8(2),

251-261。

高潔純、林麗嬋(2005)‧機構失智長者的活動設計‧護理雜誌,52(1),

61-65。

徐亞瑛(1992)‧癡呆病人問題行為種類、盛行率‧健康世界,197,17-22。

徐綺萍(2004)‧音樂療法與心理/諮商---銀髮族‧於中華民國應用音樂

推廣協會作者群編著,音樂與治療(PP.172-185)‧台北:星定石文

化。

Page 10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89

陳玉敏(2000)‧長期照顧機構老人之適應問題‧護理雜誌,47(6),

71-75。

陳淑雯、湯雅芳、黃瓊萱(2002)‧機構老人之活動設計‧長期照護,6

(1),89-96。

張志誠、侯志恭(2004)‧如何評估及處理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問題‧基

層醫學,19(6),134-138。

張鈺姍、鍾素英、簡政軒、劉景寬、陳明招(2004)‧輕、中度阿茲海

默型失智症非認知症狀之相關因素‧台灣精神醫學,18(1),19-29。

張淑貞、陳彰惠(2004)‧音樂療法於母育護理之應用‧護理雜誌,51

(5),61-66。

黃正平(1996)‧阿茲海默式痴呆症之精神病症狀與行為障礙‧臨床醫

學,38(4),238-241。

黃正平(2000)‧失智症之精神醫學觀‧應用心理學,8,19-26。

葉淑惠、陳幼梅(2002)‧失智症‧於周慧琍編著,老人照護指引

(pp.185-205)‧台北:偉華。

鄧光銳、劉長安(1994)‧癡呆症及其護理原則‧榮總護理,11(3)

,228-235。

趙建剛、林宜慧、劉文健(2004)‧失智症者之憂鬱症狀探討‧台灣醫

界,47(12),19-21。

Page 10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0

劉弘仁、黃正平(2002)‧老年憂鬱症‧臨床醫學,49(4),227-233。

劉景寬(2003)‧台灣失智症之研究·‧Acta neurological Taiwanica,12

(1),152-159。

劉嘉逸、劉秀枝(2000)‧阿茲海默式症之非認知症狀‧應用心理研究,

7,89-103。

賴惠玲、Good(2002)‧音樂療法概觀‧護理雜誌,49(2),80-90。

謝英彪(2003)‧老年痴呆自然療法‧台北:培根文化。

謝佳容(2003)‧老年人認知功能的指標測量與應用‧醫護科技學刊,5

(4),387-395。

謝麗鳳(2004)‧音樂療法於腫瘤病人護理之臨床運用‧榮總護理,21

(3),320-321。

戴玉慈、葉炳強、黃貴勳、羅美芳(1999)‧住院年老病患的認知功能‧

台灣醫學,3(3),279-286。

藤田知璋、加藤美知子(2004)‧標準音樂療法入門(陳美如譯)‧台

北:五南。(原著出版於 1998 年)

Page 10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1

英文部分

Aldridge, D. (1995). Music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Clinical Gerontologist, 16(1), 41-57.

Alexopoulos, G. S. (n.d.). The 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

Administration & Scoring Guidelines. In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 Retrieved Match 1, 2005, from

http://www.health.gov.au/internet/wcms/publishing.nsf/Content/2EED12

5A69192179CA2571AB0012C7D2/$File/08dementia.pdf

Alexopoulos, G. S., Abrams, R. C., Young, R. C., & Shamoian, C. A. (1988).

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 Biological Psychiatry, 23,

271-284.

Ashida, S.(2000). The effect of reminiscence music therapy sessions on

chang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eldely persons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7(3), 170-182.

Beck, C., Frank, L., Chumbler, N.R., O’Sullivan, P., Vogelpohl, T. S., & Rasin,

J.(1998). Correlates of disruptive behavior in severely cognitively

impaired nursing home residents. Gerontologist, 38(2), 189-198.

Beck, S. L. (1991). The therapeutic use of music for cancer-related pain.

Oncology Nursing Forum, 18(8), 1327-1337.

Berger, G., Bernhardt, T., Schramm, U., Muller, R., Landsiedel-Anders, S.,

Peters, J., Kratzsch, T., & Frolich, L. (2004). No effects of a combination

of caregivers support group and memory training/music therapy in

dementia patients from a memory clinic pop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9, 223-231.

Berger, J. S. (2003). Music for your practice. Home Healthcare Nurse, 21(1),

Page 10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2

25-30.

Brodaty, H., Draper, B., Saab, D., Low, L. F., Richards, V., Paton, H., & Lie,

D. (2001). Psychosis, depression and behavioural disturbances in Sydney

nursing home residents: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6(5), 504-512.

Brotons, M., & Koger, S. M. (2000). The impact of music therapy on

language functioning in dementia.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7(3),

183-195.

Brotons, M., & Marti, P. (2003). Music therapy with Alzheimer’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A pilot project.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40(2),

138-150.

Burns, N., & Grove, S. K. (2001). The practice of nursing research: Conduct,

critique, & Utilization(4th ed.). Philadelphia : Saunders

Casby, J. A., & Holm, M. B. (1994). The effect of music on repetitive

disruptive vocalizations of persons with dementia.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48(10), 883-889.

Chlan, L., & Tracy, M. F. (1999). Music therapy in critical care: indic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intervention. Critical Care Nurse, 19(3), 35-41

Clair, A. A., & Bernstein, B. (1994). The effect of no music, stimulative

background music and sedative background music on agitated behaviors

in persons with severe dementia. Activities, Adaptation & Aging, 19(1),

61-70.

Clark, M. E., Lipe, A. W., & Bilbrey, M. (1998). Use of music to decrease

aggressive behaviors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4(7), 10-17.

Cohen-Mansfield, J., & Billig, N. (1986). Agitation behaviors in the elderly I:

Page 10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3

A conceptual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34,

711-721.

Cohen-Mansfield, J., Marx, M. S., & Werner, P. (1992). Observational data on

time use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the nursing home.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11(1), 111-121.

Cohen-Mansfield, J., & Rosenthal, A. S. (1989). Absenteeism of nursing staff

in a nursing h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6(2),

187-194.

Cook, J. D. (1986). 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in the oncology setting. Cancer

Nursing, 9(1), 23-28.

Denny, A. (1997). Quiet music an intervention for mealtime agita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3(7), 16-23.

Eagle, C. (2000). Music therapy and melatonin.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6(3), 120-121.

Evans, D. (2002). The effectiveness of 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for hospita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7(1), 8-18.

Folstein, M. F., Folstein, S. E., & McHugh, P. R. (1975). Mini-Mental State: A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12, 189-198.

Forsell, Y., & Winblad, B. (1998). Major depression in a population of

demented and nondemented older peopl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6(1), 27-30.

Gerdner, L. A. (2000). Effects of individualized versus classical “relaxation”

music on the frequency of agitation in elderly person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12(1),

49-65.

Page 11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4

Gerdner, L. A., & Swanson, E. A. (1993). Effects of individualized music on

confused and agitated elderly patients.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7(5), 284-291.

Goddaer, J., & Abraham I. L. (1994). Effects of relaxing music on agitation

during meals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severe cognitive

impairment.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8(3), 150-158.

Gotell, E., Brown, S., & Ekman, S. L. (2003). Influence of caregiver singing

and background music on posture, movement, and sensory awareness in

dementia care.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15(4), 411-430.

Gregory, D. (2002). Music listening for maintaining attention of older adult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XXXIX(4),

244-264.

Groene, R. W. (1993). Effectiveness of music therapy 1:1 intervention with

individuals having 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0(3), 138-157.

Hall, G. R. (1994). Caring for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progressively lowered stress threshold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9(1), 129-141.

Hall, G. R., & Buckwalter, K. C. (1987). Progressively lowered stress

threshold: A conceptual model for care of adul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6), 399-406.

Harwood, D. G., Ownby, R. L., Barker, W. W., & Duara, R. (1998).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 among

probable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6(3), 212-220.

Page 11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5

Hopkins, W. ( 2000).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ign. Retrieved Novanber 1,

2006, from http://sportsci.org/jour/0001/wghdesign.html.

Hwang, J. P., Yang, C. H., Tsai, S. J. & Liu, K. M. (1997).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 with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2,

902-906.

Kneafsey, R. (1997). The therapeutic use of music in a care of the elderly

set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6(5), 341-6.

Kovach, C. R. (1997). Late-stage dementia care: A basic guide.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Kovach, C. R. (2000). Sensoristasis and imbalance in persons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32(4), 379-384.

Kovach, C. R., & Henschel, H. (1996). Behavior and participation during

therapeutic activities on special care units. Activities, Adaptation &

Aging, 20(4), 35-45.

Kramer, M. K. (2001). A trio to treasure: The elderly ,the nurse, and music.

Geriatric Nursing, 22(4), 191-197.

Kumar, A. M., Tims, F., Cruess, D. G., Mintzer, M. J., Ironson, G.,

Loewenstein, D., Cattan, R., Fernandez, J. B., Eisdorfer, C., & Kumar, M.

(1999). Music therapy increases serum melaton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 5(6),

49-57.

Kydd, P. (2001). Using music therapy to help a client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apt to long-term care.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 Other Dementias, 16(2), 103-108.

Page 11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6

Lam, C. K., Lim, P. P., Low, B. L., Ng, L. L., Chiam, P. C., & Sahadevan, S.

(2004). Depression in dementia: A comparative and validation study of

four brief scales in the elderly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9(5), 422-428.

Langley, L. K. (2001). Cognitive assessment of older adult. In Kane, R. L., &

Kane, R. A. Assessing older persons: Meaning and practice application

(PP. 65-12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A. R. (2005. April 24). Dementia-Problem areas for clients music therapy

goals targeting these problem areas & music therapy methods used for

treatmen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 . Available

http://www.uwec.edu/rasarla/Research/litandgoals/Other/goals.htm

Levin, Y. I. (1998). “Brain music”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Neuroscience & Behavioral Physiology, 28(3), 330-335.

Liao, Y., Hwang, Y., Huang, C., Yang, S., Chang, J., & Wang, M. (2004). Th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the behavior problems of meal-time in

demented elders. The Gerontologist, 44(1), 656.

McCloskey, R. M. (2004). Caring for patients with dementia in an acute care

environment. Geriatric Nursing, 25(3), 139-144.

McLemore, M. P. (2000). Uses of music therapy with Alzheimer’s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related dementias in Mississippi, Louisiana, and Alabam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McCurry, S. M., Gibbons, L. E., Logsdon, R. G., & Teri, L. (2004). Anxiety

and nighttime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Awakening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30(1), 12-20.

Millard, K. A., & Smith, J. M. (1989). The influence of group singing therapy

on the behavior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Journal of Music

Page 11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7

Therapy, 26(2), 58-70.

Norberg, A., Melin, E., & Asplund, K. (2003). Reactions to music, touch,

object presentation in the final stage of dementia: an explorator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0, 473-479.

Onega, L. L. (2006). Assessment of psycho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1, 23-41.

Pittie, A. H. (1981). A survey version of the Clifton Assessment Procedures

for the Elderly (CAP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

173-178.

Pittie, A. H., & Gilleard, C. J. (1979). Manual for the Clifton assessment

procedures for the elderly. Kent, England: Hodder & Stoughton.

Plum, F. (2005). Neurologic disorders. In M. H. Beers & R. Berkow (Eds.),

The Merck manual (17th ed., pp. 1393-1400). Pennsylvania:Gary Zelko.

Pulsford, D. (1997). Therapeutic activitie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what,

why ...and why no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6, 704-709.

Rosner, B. (2005). Fundamentals Of Biostatistics(6th ed). California:

Thomson.

Ragneskog, H., Kihlgren, M., Karlsson, I., & Norberg, A. (1996). Dinner

music for demented patients.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5(3), 262-282.

Remington, R. (2002). Calming music and hand massage with agitated elderly.

Nursing research, 51(5), 317-323.

Richeson, N. E., & Neill, D. J. (2004). Therapeutic recreation music

intervention to decrease mealtime agitation and increase food intake in

older adults with dementia. American Journal of Recreation Therapy,

3(1), 37-41.

Page 11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8

Schreiner, A. S. (2001). Aggressive behaviors among demented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6(2),

209-215.

Sherratt, K., Thornton, A., & Hatton, C. (2004).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s to music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an observational study.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8(3), 233-241.

Smith, A. G. (2004). Behavioral problems in dementia: Strategies for

pharmacologic and non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Medicine, 115(6),47-56.

Smith, M., & Buckwalter, K. (2005).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dementia.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105(7), 40-52.

Solty, F. G., & Coat, L. (1995). The SolCos model: Facilitating reminiscence

therapy.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 Mental Heath Services,

33(11), 21-26.

Stewart, J. N. (1991). Managing the care of patient with dementia.

Postgraduate Medicine, 90(4), 45-49.

Suzuki, M., Kanamori, M., Watanabe, M., Nagasawa, S., Kojima, E., Ooshiro,

H., & Nakahara, D. (2004). Behavioral and endocrinological evaluation

of music thera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6(1), 11-18.

Tiraboschi, P., Hansen, L. A., Alford M., Masliah, E., Thal, L. j. &

Corey-Bloom, J. (2000). The decline in synapses and cholinergic activity

is asynchronous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logy, 55(9), 1278-1283.

Tractenberg, R. E., Weiner, M. F., Patterson, M. B., Teri, L., Thal, L. J.

(2003). Comorbidity of psychopathological domains in

community-dwelling person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Page 11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99

Geriatric Psychiatry & Neurology. 16(2), 94-99.

Vance, D. E., & Porter, R. J.(2000). Montessori methods yield cognitive gains

in Alzheimer’s day cares. Activities, Adaptation & Aging, 24(3), 1-3.

Voyer, P., & Martin, L. S. (2003). Improving geriatric mental health nursing

care: making a case for going beyond psychotropic med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Mental Health Nursing, 12(1), 11-21.

Watanabe, K., Torikawa, S., Shiota, K., Matsui, H., Shigenobu, K., & Ikeda,

M. (2003).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ementia. Seishin Igaku(Clinical Psychiatry), 45(1), 49-54.

Winckel, A. V., Feys, H., & Weerdt, W. (2004).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effects of music-based exercises in patients with dementia.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18, 253-260.

Page 11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0

附錄一

音樂療法於改善機構失智老人之認知、行為、情緒之成效

研究參與同意書(音樂療法組)

失智症因疾病退化而造成認知能力下降、問題行為及情緒不穩等產生,

帶給照顧者許多困擾及不便。本人是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研究所社區老人組

研究生—董曉婷,基於對失智長輩身心健康的關注,目前於陳桂敏副教授指

導下進行「音樂療法」對失智症的研究。希望藉由您對研究的認同及長輩的

熱心參與,以提升生活品質、增進身心健康,並作為今後醫療服務及照顧之

參考。 研究過程: (1)研究進行每週二次、每次約一小時之音樂療法,共進行三個月。 (2)由本人擔任音樂療法帶動者,配合音樂曲調做各種不同,放鬆筋骨、

舒解心情的團體活動。 (3)分別於研究進行前及進行後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各進行一次測量

評估,綜合分析及評估,作為研究報告。 此研究資料完全保密,不會影響您在醫療上的權益,參與的過程中您可以隨

時提出問題及意見。 感謝您的參與。敬祝您 健康 愉快! 同意參與者簽名: 日期:

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 研究生 董曉婷 敬上

聯絡電話:07-7498349 手機電話:0915915831

日期:

Page 11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1

附錄二

音樂療法於改善機構失智老人之認知、行為、情緒之成效

研究參與同意書(非音樂療法組)

失智症因疾病退化而造成認知能力下降、問題行為及情緒不穩等產生,

帶給照顧者許多困擾及不便。本人是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研究所社區老人組

研究生—董曉婷,基於對失智長輩身心健康的關注,目前於陳桂敏副教授指

導下進行「音樂療法」對失智症的研究。希望藉由您對研究的認同及長輩的

熱心的參與,以提升生活品質、增進身心健康,並作為今後醫療服務及照顧

之參考。 此研究將分別於研究進行前及進行後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各進行一

次測量評估,將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作為研究報告。於研究完成後,為答

謝您對此研究之配合,將贈送參與者一份精緻禮物。 此研究資料完全保密,不會影響您在醫療上的權益,參與的過程中您可以隨

時提出問題及意見。 感謝您的參與。敬祝您 健康 愉快! 同意參與者簽名: 日期:

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 研究生 董曉婷 敬上

聯絡電話:07-7498349 手機電話:0915915831

日期:

Page 118: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2

附錄三

音樂療法曲目表

編號 曲目

1 白鳥

2 河川的帽子與愛麗絲

3 星星與愛麗絲

4 與魔女相對眼的愛麗絲

5 與小貓比聰明的愛麗絲

6 JANG JANG

7 GILI GILI

8 OPURADI OPURADA

9 口哨與小狗

10 懷念金曲

11 玩具兵進行曲

12 波斯市場

13 多瑙河的漣漪

14 現在的典子

Page 119: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3

附錄四

證書

Page 120: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4

附錄五

人口學調查表

1. 年齡:________ 2. 性別: (0)男 (1)女 3. 教育程度: (1)不識字(2)識字 (3)國小 (4)初中 (5)高中 (6)大學以上 4.宗教信仰 (1)佛道教(2)基督教(3)天主教(4)其他(5)無 5. 婚姻狀況 (1)已婚(2)未婚(3)離婚(4)喪偶 6.慣用語言 (1)國語(2)台語(3)國、台語均可(4)其他 7.子女數:_______人 8.疾病嚴重度(MMSE):________分 9.入住機構時間:____年______月 10.其他慢性病 (1)高血壓(2)糖尿病(3)心臟病(4)腎臟病(5)肺病(6)其他(7)無

編號: 日期:

Page 121: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5

附錄六

簡易智能評估量表(MMSE)

錯誤 正確

1) 今年是那一年?

2) 現在是什麼季節?

3) 今天是幾號?

4) 今天是禮拜幾?

5) 現在幾月?

6) 我們現在是在那一個縣、市?

7) 我們現在是在什麼路?

8) 這間醫院(診所)的名稱?

9) 現在我們是在幾樓?

10) 這裡是哪一科?

11) 樹木『牡丹』 請重複這三個名稱,按第一次複述結果計分,

剪刀『汽車』 最多只能重複練習三次;練習次數:

火車『石頭』

12) 請從 100 開始連續減 7,一直減 7 直到我說停為止。

93 ; 86 ; 79 ; 72 ; 65 ;

13) 樹木(三分鐘以後)

14) 剪刀

15) 火車

16) (拿出手錶)這是什麼?

17) (拿出鉛筆)這是什麼?

18) “有往無來不自在(國語)『有來無趣真趣味(台語)』”

19) 讀這行字並照做“閉上眼睛”

20) 請用左/右手(非慣用手)拿這張紙

把它折成對半

然後置於大腿上面

21) 請在紙上寫一句語意完整的句子。(含主詞動詞且語意完整的句子)

22) 這裡有一個圖形,請在旁邊畫出一個相同的圖形。

Page 122: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6

附錄七

失智者憂鬱觀察量表 The Cornell Scale for Depression in Dementia

請依據病人在過去一週以來所出現的症狀或徵兆,依實際觀察情況圈選合適的格內數

字,若因生理狀況引發的狀況則不計,且若未出現任何該項徵兆或症狀,則圈〝0〞。

與 情 緒 相 關 之 徵 兆

題數 徵象/症兆 未出

現 輕度

或間

嚴重

1 焦慮(表情焦慮、沉思、擔心) 0 1 2

2 悲傷(表情悲傷、說話音調哀傷、流淚) 0 1 2

3 對可喜事件缺乏反應 0 1 2

4 焦躁不安(易怒、脾氣暴躁) 0 1 2 行 為 障 礙

5 激動不安(坐立不安、扭手、抓頭髮) 0 1 2

6 遲緩(動作緩慢、說話速度慢、反應慢) 0 1 2

7 多重性生理不適抱怨 【若只有腸胃方面則視為 0 分】

0 1 2

8 失去興趣(較少參與例行活動) 【只有在一個月內有急據地改變時才給分】

0 1 2

生 理 徵 兆

9 食慾不振(吃得比平常少) 0 1 2

10 體重減輕 【若一個月減少超過 5 磅,則給 2 分】

0 1 2

11 體力不支(易疲憊、無法持續活動) 【只有在一個月內有急劇地改變才給分】

0 1 2

週 期 性 功 能

12 每天早上心情狀況較差 0 1 2

13 比平常更不容易入睡 0 1 2

14 夜間常醒來 0 1 2

15 比平常更早醒來(非特意) 0 1 2 觀 念 障 礙

16 自殺意念(感到不值得再活下去,有自殺期望及意圖) 0 1 2

17 低自尊(自責、自貶、感到失敗) 0 1 2

18 悲觀(預期自己會相當糟) 0 1 2

19 心情妄想(妄想自己貧窮、生病、或失落) 0 1 2

日期:

Page 123: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7

附錄八

行為觀察量表(CAPE-BRS)

編號: 機構別: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 請依據病人之實際狀況,於合適的格內圈答 題數 問 題 0 (良好) 1 (普通) 2 (不佳) 生 理 障 礙 1 沐浴或更衣時 無需協助 需部分協助 需相當多協助

2 行走時 未顯現 軟弱跡象

可緩慢行走無

須協助或需要

使用手杖

無法行走或需

支架、拐杖或

有人在身旁 3 大或小便失禁(日或

夜) 從未發生 偶爾發生

(每週 1-2 次) 經常發生

(每週 3-4 次) 4 白天躺在床上(不含沙

發、靠椅背) 從未有過 有時會 幾乎總是如此

5 混淆(找不到路,無法

自制) 幾乎不會 有時會 幾乎總是如此

6 讓他自行裝飾時,其外

觀 幾乎不會 亂遭遭

有時會 亂遭遭

幾乎總是 亂遭遭

冷 漠 7 允許其在外時 不需監看 有時需要監看 總是需要監看

8 於病房居住時需要協

助日常生活 不需要 有時需要 經常需要

9 與他人進行有益的活

動時(工作、閱讀、遊

戲、嗜好等)

幾乎總是會 投入

有時會 投入

幾乎從未 投入

10 與人進行社交時 可建立 良好關係

建立關係 有一些困難

建立關係 相當困難

11 願意接受他人的建議

或要求去執行事務 經常會接受 有時會接受 幾乎從未

接受 溝 通 障 礙

12 了解別人所要傳達的

給他的意思(可運用

說、寫、手勢)

幾乎 完全了解

部分了解 幾乎完全 不了解

13 溝通方式可令人了解 容易了解 部份了解 幾乎無法了解

Page 124: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8

(說、寫、手勢) 社 會 障 礙

14 白天的行為令人討厭

(大聲說話或喋喋不

休、偷竊、弄髒傢俱、

干擾他人事務等)

幾乎不會 有時會 經常會

15 夜間的行為令人討厭 (大聲說話或喋喋不

休、偷竊、弄髒傢俱、

干擾他人事務、徘徊不

定等)

幾乎不會 有時會 經常會

16 指責他人傷害他的身

體或偷他的東西 【如果是真的,圈 0,否則為 1 或 2】

從來不會 有時會 經常會

17 公然囤積無用之物(紙捆、串繩、食物剩飯等)

從來不會 有時會 經常會

18 夜間睡眠型態

幾乎不會醒來 有時會醒來 經常會醒來

Page 125: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09

附錄九

同意書

同意申請人董曉婷使用行為觀察量表(CAPE-BRS)台灣版 問卷於下列研究計畫中,做為學術研究工具。 計畫名稱:音樂療法於改善機構失智老人之認知、 行為及情緒之成效探討 台灣版權授權者(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05/11/22

Page 126: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10

同意書

同意申請人董曉婷使用失智者憂鬱觀察量表

(CSDD)台灣版問卷於下列研究計畫中,做為學術研究工具。 計畫名稱:音樂療法於改善機構失智老人之認知、 行為及情緒之成效探討 台灣版權授權者(簽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05/11/22

附錄十

Page 127: PDF Printing 600 dpiir.fy.edu.tw/ir/retrieve/13563/董曉婷碩論.pdf · 改善情緒、減低問題行為發生率,可促使機構中醫療成本的降低、照顧 者負荷減輕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111

附錄十一

個案活動觀察及出席紀錄表

機構別:_____;應出席人數:___;實際出席人數: ___ 日期:______;時間:____

參與反應 編

(分

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