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6 卷第 12 2011 12 Vol.66, No.12 Dec., 2011 收稿日期:2011-05-17; 修订日期:2011-08-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971299)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971299] 作者简介:席建超 (1972-), , 河南确山人, 副研究员, 博士后,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用地格局演变及其环境效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email protected] 1707-1717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席建超 1 , 赵美风 1, 2 , 葛全胜 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要: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 PRAGIS 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 25 年来典 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 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到立体的双 重拓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 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逐步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 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 格局走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 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 之一。研究发现乡村用地格局演变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目前苟各 庄村已进入以特色旅游城镇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 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 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 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模式驱动,向外 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旅游地;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微尺度;苟各庄村;河北野三坡 1 引言 乡村聚落亦称乡村居住区或乡村居民点,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即村 ),包括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它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体现了一个 地域的特点,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交叉影响的综合反映。目前中国仍有 6 亿农村常 住人口居住在 300 多万个村庄中。虽经过 20 多年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国乡村社会 转型加速,但是这种进程与传统乡村的空心化和新型乡村的专业化交织在一起 [1-2] ,并由此 衍生出村庄土地资源利用、村庄人居环境变化与乡村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系列问题 [3-6] 。乡村 聚落土地利用变化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村庄物质形态中的具体表现。在此领域,结合 “空心村”的土地整理问题,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涉及到农村聚落空心化的 概念、类型、空间模式、空间分布、形成因素、形成机制、动力机制、阶段与过程以及潜 力评估等诸多领域 [3-13] 。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传统衰退型乡村聚落土地整治而展开 的,关于新型乡村的土地利用问题,尚未见报道。高度发达的休闲农业是工业化时代社会 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分布于城市与景区周边的旅游村落是中国乡村战略转型的重要 方向 [1-2] 。本研究选择旅游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为作为切入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经过 30 年发展,已催生出许多以旅游业为主的乡村聚落,且规模数量呈不断扩充趋势。 如仅在北京,2008 年民俗旅游村达 344 个,民俗旅游户达 2 万余户,从事人员超过 60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email protected]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地 理 学 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12期

2011年12月

Vol.66, No.12

Dec., 2011

收稿日期:2011-05-17; 修订日期:2011-08-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971299)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971299]

作者简介:席建超 (1972-), 男, 河南确山人, 副研究员, 博士后,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用地格局演变及其环境效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email protected]

1707-1717页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席建超 1, 赵美风 1, 2, 葛全胜 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摘要: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 25年来典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 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到立体的双重拓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② 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逐步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③ 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走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④ 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研究发现乡村用地格局演变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目前苟各庄村已进入以特色旅游城镇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模式驱动,向外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变。关键词:旅游地;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微尺度;苟各庄村;河北野三坡

1 引言

乡村聚落亦称乡村居住区或乡村居民点,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即村落),包括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它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体现了一个地域的特点,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交叉影响的综合反映。目前中国仍有6亿农村常住人口居住在300多万个村庄中。虽经过20多年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加速,但是这种进程与传统乡村的空心化和新型乡村的专业化交织在一起[1-2],并由此衍生出村庄土地资源利用、村庄人居环境变化与乡村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系列问题[3-6]。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变化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村庄物质形态中的具体表现。在此领域,结合

“空心村”的土地整理问题,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涉及到农村聚落空心化的概念、类型、空间模式、空间分布、形成因素、形成机制、动力机制、阶段与过程以及潜力评估等诸多领域 [3-13]。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传统衰退型乡村聚落土地整治而展开的,关于新型乡村的土地利用问题,尚未见报道。高度发达的休闲农业是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分布于城市与景区周边的旅游村落是中国乡村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1-2]。本研究选择旅游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为作为切入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经过 30年发展,已催生出许多以旅游业为主的乡村聚落,且规模数量呈不断扩充趋势。如仅在北京,2008年民俗旅游村达 344个,民俗旅游户达 2万余户,从事人员超过 60万

Page 2: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66 卷地 理 学 报

人。国家旅游局预计 2015 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将超过 8 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 1200 亿元,直接就业1000万人,间接就业4000万人[14]。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土地利用格局有深远的影响[15-17]。② 土地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促进乡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需要加强土地利用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③ 苟各庄位于京郊野三坡旅游区内,是典型城郊休闲驱动发展起来的旅游村落,自1986年野三坡旅游区开始开发建设以来,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时间线索和空间脉络,其村庄演进格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苟各庄村位于河北涞水县野三坡旅游区内,距核心景区百里峡入口仅 2 km;是与野

三坡旅游区同步成长起来的旅游村落,主要以从事旅游接待、娱乐服务等为主,是野三坡旅游区重要的接待服务基地。2007年全村共533户,1340人,旅游业从业人员289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2.1%;人均收入约5000元,其中80%以上来自旅游业。野山坡旅游区旅游业起始于1986年,是建设部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第二批国家5A级风景区。2010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224万人,旅游收入达6.7亿元。2.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 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如旅游用地变化及其原因主要来源于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简称 PRA)、农户调查问卷;② 第二手资料来源于土地利用现状图 (1986,2007年) 以及Googl earth高清影像。

在具体应用上,本文结合Googlearth高清影像 (空间分辨率达0.6m) 与2007年苟各庄村用地进行空间关联,并对各种用地状况进行判读,基本上实现目视所见即所得的判读效果。研究中仅收集到两个时期的图像数据,不能很好地解释村庄用地扩展的详细过程。因此,本研究应用参与性农村评估 (PRA) 的半结构访谈工具收集有关土地利用现状和历史的大量信息、资料,反演1986-2010年用地空间扩展的时空过程,绘制比例尺为1:2000的1986、1995、2000、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参与性农村评估 (PRA) 方法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并迅速推广运用的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其核心是通过与当地人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的过程,了解当地情况。具体做法如下:① 村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收集标注。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后,参照0.6 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对主要的居民点和道路等地貌和地物进行图上标注。② 逐个农户访问。在野三坡景区负责人和当地村长带领下,于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先后4次对当地居民进行逐户调查。在有礼貌地进行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取得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之后进行访谈。访问内容包括:农户人口和劳动力组成,人口素质;家庭收入支出情况,农业及旅游业收入以及在收入中占的比例;各类土地利用数量;从事旅游服务的时间等。③ 确定最优访谈对象。主要选择最早从事旅游开发的旅馆业主、60岁以上长辈、任职多年的村干部、村会计和教师,为了数据的可靠性,各类人员不少于 2人。通过知情人访问对村里总体情况进行了解。访问内容包括:村庄各类用地类型的分布、权属及相关的土地利用政策;村庄的主要经济支柱。在访谈过程中,与他们一起在遥感影像图上讨论土地利用类型与分布,并进行实地勘察。④ 访谈后信息重新订正。再次召集知情人讨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政治和社会经济变化,以及几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和原因。选择出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将调查的信息编绘在地形图和现有土地利用图上。并进行实地测量,绘制土地利用的历史图件。⑤ 后验评估。对从调查地点得到的信息参照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得到了初步认识,并把认识返回到最优访问对象,请他们评述,最后确定研究所用的数据。

1708

Page 3: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12期 席建超 等: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2.3 研究方法2.3.1 村庄土地类型划分 对于村级用地尚存在分类体系不完善,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18]。因此,本研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 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在大量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乡村聚落旅游用地的特点,建立如下分类体系 (表1)。2.3.2 村庄形态空间格局的表征指标

(1) 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变化数量特征:扩展强度指数 (M),用以比较不同研究时期建设用地扩展的强弱和快

慢[19]。即:M = U×100/(A×△t) (1)

式中:U为非建设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 (m2);A为分析区总面积 (m2);△t表示变化时间 (a)。

土地利用强度:容积率 (F),表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容积率愈大,表示研究区建设开发强度愈高,土地利用率也愈高;反之,则土地利用率也愈低[20]。F = R/H式中R为总建筑面积,H为用地面积。

(2) 村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表征指标数量特征: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ArcGIS的空间处理功能,建立不同时段的土地

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空间特征:功能变化的主导类型与重要度 (IV),表示各变化类型对研究区功能变化的

重要程度,揭示空间变化的主导类型,反映研究区功能变化的方向[21]。即:

IV =æèç

öø÷

Di

D+

Bi

B× 100% (2)

式中:Di为某种变化类型的图斑数;D为该区全部变化图斑的图斑总数;Bi为该变化类型的总面积;B为所有变化类型的总面积。

3 结果分析

3.1 村庄用地格局的时空变化(1) 平面扩展强度。1986-201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从 87794.27 m2增加到 160082

表1 旅游村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Tab. 1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ourist villages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含义

01 耕地 / / / / 03 林地 / / / /

051 批发零售用地 0511 旅游购物用地 包括小型商店、超市、菜店等 0521 旅游住宿用地 包括农家院,农家旅馆等 052 住宿餐饮用地 0522 旅游餐饮用地 包括旅游饭店,小吃店等

05 商服用地

054 其它商服用地 0541 旅游娱乐用地 包括游乐中心,广场,网吧,KTV等 07 住宅用地 072 农村宅基地 / / 08 公共管理与

公共服务用地 / / / / 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10 交通运输用地 / / / / 铁路用地、公路用地、街巷用地、农村道路 11 水域及水利

设施用地 / / / / 河流水面、内陆滩涂

12 其他土地 / / / / 空闲地、裸地

1709

Page 4: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66 卷地 理 学 报

m2,增长了 82%。原来分布较为集中的村落住宅建设用地向周边不断扩展。其中,1995-2005年扩展数量最多,强度最大,扩展面积 56264.63 m2,扩展强度指数达 7.0。1986-1995年次之,2000-2010年平面扩张趋于稳定 (表 2, 图 1)。也就是说在前两个阶段整个村庄基本完成了平面扩展的过程。

(2) 空间扩展方向。1986-2010 年,建设用地扩展模式以“核心—边缘”扩展为主,但以条带式扩张为特征,沿着拒马河谷西北—东南方向为扩张轴扩展 (图 2)。分时段来看,1986-1995 年,村庄用地扩展比较零散,独立小斑块增多。1995-2000 年,建设用地扩展由分散走向集中,集中在村庄西北部和东南部。2000年以后,建设用地扩展又由集中走向分散,主要集中在村庄东南部,表现为填充式扩展。3.2 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变化

(1) 土地利用强度。1986-2010 年,苟各庄村建筑面积从 15499.42 m2增加到 71644.49 m2,增长了 3.62 倍,年均增加 2245.80 m2。容积率相应地从 0.18 增长到 0.45。与平面扩展相似,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变化也呈倒U型曲线 (图3)。其中,1995-2000年是建筑面积增加数量最多的时期,增加面积 36593.10 m2,贡献率达 65.18%,增速度达 7318.62 m2/a (表3)。其次是 2000-2005年,两者加在一起达到了总增加面积的 87.02%,第二和第三阶段,基本框定了村庄立体扩展的框架 (图2)。1986-1995年虽然平面扩展较多,但是空闲地增加面积多、比例大,建筑面积增加数量最少、速度最慢 (表3和图4)。

表2 1986-2010年苟各庄村建设用地扩展Tab. 2 Area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of Gouge Village from 1986 to 2010时期 扩展面积 (m2) 扩展贡献率 (%) 1986-1995 10626.87 14.70 1995-2000 56264.63 77.83 2000-2005 5024.27 6.95 2005-2010 371.95 0.51 总计 72287.73 100.00

图2 1986-2010年苟各庄村用地时空扩展变化Fig. 2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land use expansion of Gouge Village from 1986 to 2010

1710

Page 5: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12期 席建超 等: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2) 从利用强度空间格局看 (图 2),1986-1995年,二层建筑零星分布在村庄入口处;1995-2000年,二层建筑开始向拒马河沿岸和村内主路两侧集中分布,呈带状分布;2000年以后,村庄周边,特别是西北-东南扩张轴的两端三层以上建筑增加显著,沿拒马河和村内主路分布的格局加强。3.3 村庄土地利用功能变化

(1) 村庄功能变化,1986-2010年村庄功能内涵及景观格局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为主逐步向满足旅游者多方面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功能转变,其功能变化见图4。

(2) 村 庄 用 地 功 能 变 化 的 主 导 方 向 。1986-1995年,主要表现为以传统民居功能“内化 ” 向 旅 游 住 宿 用 地 转 变 为 主 , IV 高 达133.78%,转换面积为 22100.4 m2。1995-2000年,这种转移发了新的变化,旅游用地开始大量侵蚀耕地。耕地转变为旅游住宿用地和其他土地,IV分别为58.38%和38.69%,其中,转移为住宿面积为19594.3 m2;另外,这期间也经历了逆向转移过程,部分旅游住宿用地转向普通住宅,IV达35.92%。2000-2005年,期间变化与前两个阶段相同,旅游住宿用地和其他土

表3 1986-2010年苟各庄村建筑面积的变化Tab. 3 Construction area changes of Gouge

Village from 1986 to 2010时期 增加面积 (m2) 增加贡献率 (%) 1986-1995 2045.83 3.64 1995-2000 36593.10 65.18 2000-2005 12263.00 21.84 2005-2010 5243.14 9.34 总计 56145.07 100.00

图4 1986-2010年苟各庄土地利用功能拓展变化Fig. 4 Changes in land use function expansion of Gouge Village from 1986 to 2010

图3 1986-2010年苟各庄村建筑面积增加速度和容积率

Fig. 3 Increasing speed and floor area ratio of

Gouge Village from 1986 to 2010

0.0

0.1

0.2

0.3

0.4

0.5

1985-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09时期

期末容积率

0.0

0.2

0.4

0.6

0.8

1.0

增加

速度 (104 m2 /a)

期末容积率 增加速度

1711

Page 6: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66 卷地 理 学 报

地仍是其他用地转变的主要方向,林地转变为旅游住宿用地和其他土地,IV 分别为27.95%和 38.36%。2005-2010年,其他土地转变向旅游住宿用地转变是主导类型,IV为64.75%,转移面积为1599.86 m2;此外,旅游住宿功能逐渐“内化”向其他旅游用地转变的趋势加强,其中旅游住宿转变为旅游购物的 IV达45.01%,转移面积为602.99 m2 (表4,图5)。

(3) 村庄功能空间格局。1986-1995年,普通住宅从村庄主部收缩为村庄西北部的一小片区域;旅游住宿用地集中分布在村庄东南部;旅游购物、餐饮用地沿村内主路和拒马河沿岸零散分布。1995-2000年,普通住宅开始向东南部扩展,呈现远离主路、靠近北部山场集中分布的格局;同时,村庄东南部的旅游住宿用地逐渐消失,旅游住宿用地开始向村庄西北部和东南部的道路两侧扩展,呈现沿拒马河岸和村内主路的条带式分布;旅游餐饮、购物和娱乐用地由分散走向集中,沿拒马河沿岸和村内主路的集中分布。2000 年后,旅游住宿用地继续向村庄西北、东南两端扩展,呈西北—东南方向条带式分布的格局(图4)。3.4 村庄用地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苟各庄乡村聚落空间扩展的演变隐含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农户、资源、市场等内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在旅游市场需求变化拉动下,政府调控渐进式介入和农户行为等要素在个体和群体间相互影响 (图6)。3.4.1 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 地形地貌是构成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的基础框架,制约了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形态、规模、密度和扩展态势,并影响着各种功能用地的布局。苟各庄村地处太行山狭窄河谷谷底,北面为太行山和京原铁路阻

图5 1986-2010年苟各庄土地利用转移面积Fig. 5 Land use transfer area of Gouge Village from 1986 to 2010

1712

Page 7: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12期 席建超 等: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挡,南面拒马河自北向南穿流而过,村庄建设用地受地形阻碍沿河谷向两端扩展,呈条带状扩展态势。而作为旅游型村落,毗邻景区 (村口东部临近百里峡景区)、靠近街道和临近拒马河沿线因为区位条件优越成为主要扩展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主要布局点。3.4.2 市场需求“规模化”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 从市场营销看,野三坡旅游业发展主要以“撒野”为主要卖点,以京郊中低端两日一夜游的周末家庭休闲度假市场为主要目标导向。从旅游接待人次看,根据野三坡旅游区统计,2001-2010年,野三坡旅游接待人次从52万到224万,增长了4倍,平均每5年翻一番,并每年仍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旅游区接待人次规模化快速增长对旅游地配套接待服务设施提出了刚性需求。从野三坡“旅游区—社区—吸引物”旅游综合体构成看,野三坡旅游区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镇 (缺少接待设施),交通甚为不便,而苟各庄村是野三坡火车站停靠点,毗邻景区(百里峡) 2 km,使其成为住宿首选。显然这种规模化的中低档市场需求使得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的低档次接待设施建设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3.4.3 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 “先锋农户”和“体制精英”的示范效应在乡村旅游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4],进而示范带动全村农户的“集体决策”和“攀比效应”。“先锋农户”是指各村最早开发旅游的农户,也是在旅游业发展中积累了较多财富的先行者。这些农户具有超前意识和经济实力,在扩大再生产方面走在全村前列。经实地调查,村子拥有200~300个床位大型乡村宾馆的,基本上都是村干部和较早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市场需求拉动下,农户进行者较为理性的选择,在市场供给短缺阶段,只要不断扩大接待能力就能获得最大经济收益。在“先锋农户”示范带动下,大

原用地类型 转化后用地类型 1986-1995 1995-2000 2000-2005 2005-2010 林地 0.00 12.45 0.00 0.00 旅游购物用地 0.00 3.73 0.00 0.00 旅游住宿用地 5.01 58.38 0.00 0.00 交通运输用地 0.00 4.24 0.00 0.00

耕地

其他土地 22.88 38.69 0.00 0.00 旅游住宿用地 0.00 0.00 27.95 0.00 旅游购物用地 0.00 0.00 2.09 0.00

林地

其他土地 0.00 0.00 38.36 13.34 旅游餐饮用地 0.00 0.00 3.17 6.51 旅游购物用地 旅游娱乐用地 0.00 0.00 2.15 0.00 普通住宅 0.00 35.92 0.00 0.00 旅游购物用地 0.00 5.76 15.90 45.01

旅游住宿用地

旅游娱乐用地 0.00 1.93 8.02 18.36 旅游住宿用地 133.78 5.18 0.00 33.80 旅游餐饮用地 2.42 0.00 0.00 0.00 旅游购物用地 2.60 0.00 0.00 0.00

普通住宅

旅游娱乐用地 1.35 0.00 0.00 0.0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旅游住宿用地 0.00 0.00 16.39 0.00

旅游住宿用地 0.00 0.00 15.25 0.00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其他土地 0.00 0.00 5.57 0.00 旅游购物用地 3.32 3.63 0.00 18.23 旅游住宿用地 5.72 20.42 35.22 64.75 旅游餐饮用地 4.17 3.56 0.00 0.00 旅游娱乐用地 0.00 0.00 2.37 0.00 普通住宅 6.07 3.86 0.00 0.00 交通运输用地 0.00 2.24 27.57 0.00

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 0.00 0.00 5.57 0.00

表4 1986-2010年苟各庄村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重要度 (%)Tab. 4 The important degree of land use change in different phases of Gouge Village from 1986 to 2010

1713

Page 8: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66 卷地 理 学 报

规模建房逐渐上升为全村农户的“集体决策”,由此引发一轮又一轮的建房热和攀比热。其次,村庄人口的增长也是住房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传统农村“主干”家庭向

“核心”家庭的快速变迁,分家立户也增加了建房迫切性。实地调查表明,苟各庄村从最初的 1986年 316户,增加到 1995年的 377户,2000年达到 405户,2010年为 535户。第四,因家庭旅馆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又刺激了农民建房的冲动,经历了十年的原始积累,农民具备更新住宅的意愿和能力。统计显示,苟各庄村人均纯收入由 1986年不足 70元,上升到2005年6000多元,增长85倍,比全镇平均水平高3.44倍 (1350元)。另外,原有住宅环境较差、面积偏小等缺陷,既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也达不到农户的家庭需求,由此促使农户建房向舒适化方向转变。3.4.4 政府渐进式调控是村庄聚落用地逐渐趋稳的重要诱因 在历史城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前瞻性措施能够控制旅游商业化[22]。政府调控主要通过影响乡村发展的土地分配、农业发展、户籍管理等各种制度、政策和管理体制,尤其是针对性极强的宅基地管理、村镇规划和户口迁移等政策法规来实现。在苟各庄村乡村格局演变中,政府调控基本遵循以下路径:(1) 起步阶段的放任发展。农户主要以现有住宅的功能转化为主,乡村农户旅游接待行为处于自发阶段,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属于旁观者。(2) 中前期大力推动。1989年4月涞水县编委 (1989) 3号文件,批准成立涞水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潜力和带来现实收益,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对村庄建房宅基地审批实行宽松政策,以解决接待服务设施高度短缺的问题;(3) 中后期监管逐步严格。2005年后,随着国家《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出台和村庄平面扩展对耕地侵占的日趋严重,苟各庄土地监管政策由松懈逐步转为紧缩,建设用地审批困难,并对乱建行为进行规范,村庄向立体拓展,农户大多选择旧有宅基地翻新改建,由原来的1层砖瓦房改建为2~3层小楼房,并持续至今。伴随2007年《苟各庄村土地利用规划》出台,基本框定村庄发展架构。由此可见,在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演变中,政府角色由“放任型政府”向“参与型政府”、“立法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不断易位。

图6 不同阶段苟各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效应及其发展导向Fig. 6 Different stages of driving mechanism of land use change, effect and future orientation in Gouge Village

1714

Page 9: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12期 席建超 等: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很好揭示了苟各庄

村土地用地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 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经历缓慢起步期、快速扩展期和平稳发展期三个阶段,土地利用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和立体的空间拓展过程,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② 苟各庄村用地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乡村逐步由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住宿、购物、餐饮、娱乐需求的复合型功能转变。③ 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走向,市场需求“规模化”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4.2 讨论

苟各庄25年以来乡村土地利用演进的规律证明,中国乡村旅游基本在自组织状态下发展,在乡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着前瞻性的规划缺乏、建设管理滞后、系统性的法律与政策缺位等问题,其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 (图6)。主要表现为:①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乡村空间无序扩展。一轮接一轮以家庭旅馆扩张为主体的农房建设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此外,农户在过去25年间,反复重建,有的农户甚至修建了3代甚至5代新房,资源浪费严重。② 传统乡村的“乡村性”丧失,庸俗化的“半城镇化”现象严重。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的独特卖点或核心资源 (unique selling point),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3]。在苟各庄村过去“爆炸式”发展中,乡村城镇化与庸俗化相伴而生。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村落原有特色民居风貌遭到破坏,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正在丧失它的形态、地标、识别性、特征,住房形式单一问题比较突出。对于旅游型村庄而言,在新型特色旅游文化尚未建立的前提下,“乡村性”的丧失直接威胁其发展的根本。③ 村庄功能单一,旅游功能匮乏。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小型的、自发式的旅游产品供给模式难以实现村庄旅游功能完善和服务质量提升,也会引发村庄基础设施匮乏、环境恶劣、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

以乡村旅游旅馆功能“内化”和“先锋农户”带动为新的起点,苟各庄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以提质扩容为核心的转型升级阶段。但是如图6所示,如果村庄用地仍然延续既有的“小农式”发展演进模式,难以满足旅游市场“品质化”需求转型的需要,在现有发展基础,按照旅游市场需求,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求,加强规划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有序化、可持续性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模式,已成为新型特色乡村 (城镇) 规划建设、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在未来乡村旅游发展中,要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挖掘乡村文化传统,实现乡村景观重塑和文化重建;要适度开放土地政策,满足旅游功能

“模块化”要求,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发展由传统乡村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驱动模式[25],向外向型的“人口增长+旅游需求”驱动模式转变。

乡村旅游用地问题也是关系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从研究拓展看,面向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以转型期乡村旅游用地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开展不同类型区域的旅游乡村用地调查,深入探讨中国特色旅游乡村地域系统演进时空特征、区域模式与差异规律,系统梳理促进旅游土地要素流动、旅游乡村空间重构与人地关系协同机制的政策体系及调控途径,可以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为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具有地理学科特点、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性成果。

1715

Page 10: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66 卷地 理 学 报

参考文献 (References)[1] Liu Yansui.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6): 563-570.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地理学报, 2007, 62(6): 563-570.]

[2] Long Hualou, Liu Yansui, Zou Jian. Assess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and their rurality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4): 426-434.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9, 64(4): 426-434.]

[3] Xue Li. Study on the inner decaying villag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ith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case. City PlanningReview, 2001, 25(6): 8-13. [薛力. 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 以江苏省为例. 城市规划, 2001, 25(6): 8-13.]

[4] Cheng Liansheng, Feng Wenyong, Jiang Lihong. The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hollowizing system of the southeast ofTaiyuan Bas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4): 437-446. [程连生, 冯文勇, 蒋立宏. 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4): 437-446.]

[5] Li Jun, Li Xiaojian. 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on village-hollowing in medium income and hilly land region of HenanProvince.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1): 170-175. [李君, 李小建. 河南中收入丘陵区村庄空心化微观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1): 170-175.]

[6] Xu Shuhui. The integral regimes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hollow-oriented houses in rural regions. Territory &Natural Resources Stuty, 2004, (1): 11-12. [许树辉. 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 (1): 11-12.]

[7] Wang Chengxin, Yao Shimou, Chen Caihong. Empirical study on "village-hollowing"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Sinica, 2005, 25(3): 257-262. [王成新, 姚士谋, 陈彩虹.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3):257-262.]

[8] Xue Li, Wu Mingwei. A discussion about the heteromorphism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and its policy in JiangsuProvince.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1, (1): 41-45. [薛力, 吴明伟. 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 城市规划汇刊, 2001, (1): 41-45.]

[9] Zhong Zaiming. The causes and treatment of idle homestead in rural area.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8, (6): 57-58. [钟在明. 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 农业经济, 2008, (6): 57-58.]

[10] Wang Hailan. The analyzing of formation reason and countermeasure on the inner decaying village. Rural Economy,2005, (9): 21-22. [王海兰. 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 农村经济, 2005, (9): 21-22.]

[11] Feng Wenyong, Chen Xinmei. Analysis on the rural settlement expansion of the Jinzhong Plain. Human Geography,2003, 18(6): 93-96. [冯文勇, 陈新莓. 晋中平原地区农村聚落扩展分析. 人文地理, 2003, 18(6): 93-96.]

[12] Lei Zhendong. Rural habitat empty-disusing concept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odes.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2, 32(4): 421-424. [雷振东. 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32(4): 421-424.]

[13] Zhu Xiaohua, Chen Yangfen, Liu Yansui et al. Technique and method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6): 736-744. [朱晓华, 陈秧分, 刘彦随 等.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 地理学报, 2010, 65(6): 736-744.]

[14]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Planning and Finance. About the "National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rogram(2009-2015)". 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09~07/02/content_18055536.htm.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 关于《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 . 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09~07/02/content_18055536.htm.]

[15] Antrop M.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7(14):9-26.

[16] Madubansi M, Shackleton C M. Changing energy profiles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following electrification in fiverural villages, South Africa. Energy Policy, 2006, 349(18): 4081-4092.

[17] Lepp A.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Bigodi village, Uganda.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3): 876-885.[18] Zhu Xiaohua, Ding Jingjing, Liu Yansui et al.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n village

scale: A case study of Paizi Village, Lunzhen, Yu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5):

883-890. [朱晓华, 丁晶晶, 刘彦随 等. 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以山东禹城牌子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10, 29(5): 883-890.]

[19] Liu Shenghe, Wu Chuanjun, Shen Hongquan. A GIS based model of urban land use growth in Beijing. Acta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5(4): 407-416. [刘盛和, 吴传钧, 沈洪泉.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地理学报, 2002, 55(4): 407-416.]

[20] Zou Deci. Floor area ratio. Urban Planning, 1994, (1): 19-23. [邹德慈. 容积率研究. 城市规划, 1994, (1): 19-23.][21] Zhu Huiyi, Li Xiubin, He Shujin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land use in Bohai Rim.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3): 253-260.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等.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3):253-260.].

[22] Bao Jigang, Su Xiaobo. Studies on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historic town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3)

1716

Page 11: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 CASsourcedb.igsnrr.cas.cn/zw/lw/201204/P020120406320177205955.pdf · 应,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等。E-mail: xijc@igsnrr.ac.cn

12期 席建超 等: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427-436. [保继刚, 苏晓波.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地理学报, 2004, 59(3): 427-436.][23] Bernard L. What is rural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4, (2): 7-21.[24] Chen Zhigang, Sun Jiuxia. Analysis of countryside tourist motive mechanism in the suburb of a city.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7, (3): 206-209. [陈志钢, 孙九霞. 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7, (3): 206-209.]

[25] Wang Jieyong, Liu Yansui, Chen Yufu. Spatial expansion pattern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of typical ruralsettlements in Huang-Huai-Hai Pla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0): 1833-1840.[王介勇, 刘彦随, 陈玉福. 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研究, 2010, 29(10): 1833-1840.]

The Micro-scale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 Use Pattern:A Case Study of Gouge Village of Yesanpo Scenic Area in Hebei Province

XI Jianchao1, ZHAO Meifeng1,2, GE Guansheng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Gouge Village is located in Yesanpo scenic area in Hebei Province, and only 100km away from Beijing city. It has become a typical tourism-based village with thedevelopment of Yesanpo scenic area. In this study, the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f GougeVillage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s (PRA), combinedwith GIS techn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rewere three stages on the land use pattern evaluation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including slowinitial phase, rapid expansion phase, and smooth development phase. The stages presented adual expansion process from the core to the periphery, as well as from the plane to space.During this process,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land use increased greatly. (2) The evolution ofland use pattern of tourism-oriented village caused the 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function. The function was changed from villagers' living to the tourists' needs, including theaccommodation, shopping, catering and entertainment. (3) Main factors, including thevillage's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tourism market demand, the government'sprogressive regulation, the household rational choic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changes indifferent stage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rent land use patterns are notsustainable. We suggest that the rural land use pattern should be a major concern associatedto the needs of tourists. In addi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rural land use planning andinstitutional system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Gouge Village.Key words: tourism attraction; rural settlements; land use; micro-scale; Gouge Village, Hebei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