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中) 台灣歷史專題研究:醫療史與身體史 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Eng.) Seminar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Body and Medicine 開課系所班級 (dept. & year) 歷史系大四 學分 (credits) 2 授課教師 (teacher) 許宏彬 課程類別 (course type) □必修 □選修 授課語言 (language) 中文 開課學期 (semester) 本課程將引介當今台灣史研究中,蓬勃發展且成果斐然的身體史與醫療史研究。一 方面透過研究論文的細讀、摘要、分析與評論,提供大四同學未來進行碩博研究前 的準備,另一方面也透過「身體」、「健康」、「疾病」等歷史研究與現實經驗的並置、 連結、比對,來體察歷史研究與台灣社會間的切身意涵。本課程將強調研究論文的 細讀/評論,並鼓勵同學著手嘗試研究計畫之撰寫。 課程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本課程將分為兩大單元進行。首先,本課程將引領同學進入近年來以「身體」為核 心的各種研究取徑。其次,本課程會依照編年的次序回顧近代醫療史在台灣的發 展,依序是「傳教醫療」、「殖民醫療」與「美援醫療」。透過這些單元論文的研讀 與討論,本課程希望同學能將醫學/身體視為一種在具體時空中形成,從而鑲鍥入在 地脈絡的實作活動,而非能完全不受歷史、文化侷現的抽象普世知識,進而拓展研 究的視野,思考環繞著「醫療/身體」的不同研究取徑(歷史、社會學、人類學等) 間的豐富且精采的互動與轉化。 課程簡述 (course description) 先修課程(prerequisites) 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與課程銜接的重要概念、原理與技能 (relation to the current course) 教學模式 (teaching methodology) 講授 (teaching) 討論/報告 (discussion & report) 實驗/參訪 (exp./fab visit) 遠距/網路教學 (remote/web teaching)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lesson/8162.pdf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lesson/8162.pdf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中) 台灣歷史專題研究:醫療史與身體史 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Eng.) Seminar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Body and Medicine

開課系所班級

(dept. & year) 歷史系大四

學分

(credits) 2

授課教師

(teacher) 許宏彬

課程類別

(course type) □必修 □選修

授課語言

(language) 中文

開課學期

(semester)

本課程將引介當今台灣史研究中,蓬勃發展且成果斐然的身體史與醫療史研究。一

方面透過研究論文的細讀、摘要、分析與評論,提供大四同學未來進行碩博研究前

的準備,另一方面也透過「身體」、「健康」、「疾病」等歷史研究與現實經驗的並置、

連結、比對,來體察歷史研究與台灣社會間的切身意涵。本課程將強調研究論文的

細讀/評論,並鼓勵同學著手嘗試研究計畫之撰寫。

課程目標

(course

objectives)

本課程將分為兩大單元進行。首先,本課程將引領同學進入近年來以「身體」為核

心的各種研究取徑。其次,本課程會依照編年的次序回顧近代醫療史在台灣的發

展,依序是「傳教醫療」、「殖民醫療」與「美援醫療」。透過這些單元論文的研讀

與討論,本課程希望同學能將醫學/身體視為一種在具體時空中形成,從而鑲鍥入在

地脈絡的實作活動,而非能完全不受歷史、文化侷現的抽象普世知識,進而拓展研

究的視野,思考環繞著「醫療/身體」的不同研究取徑(歷史、社會學、人類學等)

間的豐富且精采的互動與轉化。

課程簡述

(course

description)

先修課程(prerequisites)

課程名稱

(course name)

與課程銜接的重要概念、原理與技能

(relation to the current course)

教學模式

(teaching

methodology)

講授

(teaching)

討論/報告

(discussion & report)

實驗/參訪

(exp./fab visit)

遠距/網路教學

(remote/web

teaching)

Page 2: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lesson/8162.pdf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請勾選】

� �

Page 3: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lesson/8162.pdf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考試進度、備註)

(course content and homework/tests schedule)

第 1 週 15/Sep、台灣史研究中的醫療史與身體史

A. 祝平一,〈展望臺灣的科技與醫療史研究﹕一個當代臺灣知識社群的分析〉,《台灣史研

究》,四卷二期(1997),頁 157-174。

B. 劉士永,〈身體與社會的辯證:《台灣醫療四百年》導讀〉,收錄於經典雜誌編著,《台灣醫

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頁 6-13。

第 2 週、中秋節放假

單元 A:身體與歷史

第 3 週 29/Sep、思考醫學與身體的幾個方法Ⅰ:從醫學史到身體史

A. 若伊‧波特著,王道還譯,《醫學簡史》,台北:商周文化,2005,第三章〈身體〉。

B. 李貞德,〈從醫療史到身體文化的研究-從「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談起〉,《新史學》 10: 4,1999。

C. Furth, Charlotte,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1999.

第 4 週 06/Oct、思考醫學與身體的幾個方法Ⅱ:知識、論述與身體實作

A. Lock, M. “Cultivating the Body: Anthropology and Epistemologies of Bodily Practice and

Knowledg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2, no. 1 (1993): 133-55.

B. Lock, M. “Menopause: Lessons From Anthropology.”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0, no. 4 (1998):

410.

C. 傅柯(Michel Foucault),周雅淳譯,〈煽動大家來論述〉,收錄於吳嘉苓、雷祥麟、傅大

為主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2004,頁 77-98。

第 5 週 13/Oct、思考醫學與身體的幾個方法Ⅲ:物質、商品與身體感

A.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的探索〉,《思與言》(2006 年 3 月),頁 5-49。

B. 李尚仁,〈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收錄於余舜德主編,《體

物入微 ──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頁 45-82。

第 6 週 20/Oct、思考醫學與身體的幾個方法Ⅳ:多元文化/身體感

A. Kuriyama, Shigehisa.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1999, ch. 5-6.(可參考品質不錯的中譯本: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2001。)

B. 祝平一,〈栗山茂久《身體的表述與希臘與中國醫學之差異》讀後〉,《新史學》10:4,1999。

第 7 週 27/Oct、戰爭下的身體:觀看「綠的海平線」紀錄片、觀看「軍教男兒─台灣軍事教

導團的故事」紀錄片並與導演座談(時間未定)

第 8 週 03/Nov、思考醫學與身體的幾個方法Ⅴ:國家、戰爭與身體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台北:聯經,

2009,1-3 章。

謝仕淵,〈殖民統治與身體政治:以日治初期台灣公學校體操課為例(1895-1916)〉,收錄於

Page 4: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lesson/8162.pdf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 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

2004,頁 271-312。

第 9 週 10/Nov、研究計畫的撰寫及研究大綱討論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 著,陳美霞、徐畢卿、許甘霖等人譯,《研

究的藝術》,台北:巨流,2009,第一、二部分。

單元 B:台灣醫療史

第 10 週 17/Nov、傳教醫療Ⅰ

A. 經典雜誌編著,《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傳道醫學」專題。

B. 李尚仁,〈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科技、醫療與社會》第 8 期 (2009年 6 月),頁 9-74。

第 11 週 24/Nov、傳道醫療Ⅱ

A.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臺北:群學, 2005,第二章「馬

偕的早期近代化」。

B. 王文基,〈癩病園裡的異鄉人:戴仁壽與台灣醫療宣教〉,《古今論衡》,第 9 期(2003),

頁 115~124。

第 12 週 01/Dec、殖民醫療Ⅰ

A. 經典雜誌編著,《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殖民醫學」專題。

B. 大衛‧阿諾(David Arnold)著,蔣竹山譯,〈醫學與殖民主義〉,收錄於吳嘉苓、雷祥麟、

傅大為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 183-217。

第十三週 08/Dec、殖民醫療Ⅱ:身體與規訓

A.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臺北:群學, 2005,第四章「殖

民近代化中的女醫、規訓、與異質帝國」。

B. 許宏彬,〈從阿片君子到矯正樣本:阿片吸食者、更生院與杜聰明〉,《科技、醫療與社會》,

第三期,(2005 年 9 月),頁 113-75。

第十四週 15/Dec、殖民醫療Ⅲ:疾病與觀念的建構

A. 范燕秋,〈癩病療養所與患者身份的建構:日治時代臺灣的癩病社會史〉,《台灣史研究》

第十五卷第四期(2008 年 12 月),頁 87-120。

B.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台灣

史研究》第 8 卷第 1 期(2001 年 10 月),頁 41-88。

C. 雷祥麟,〈衛生為何不是保衛生命?民國時期的另類的衛生、自我與疾病〉,《臺灣社會研

究季刊》第 54 期(2004 年 6 月),頁 17-59。

第十五週 22/Dec、殖民醫療Ⅳ:醫病關係與醫藥關係

A. 朱申(N. D. Jewson)著,〈論醫學宇宙觀中病人的消失,1770-1870〉,收錄於吳嘉苓、傅大

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 151-182。

B. 李尚仁,〈從病人的故事到個案病例:西洋醫學在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的轉折〉,《古

今論衡》第五期(2000 年 12 月),頁 139-46。

C. 劉士永,〈日治時期台灣醫藥關係管窺〉,收錄於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

Page 5: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lesson/8162.pdf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聯經,2008,頁 497-538。

第十六週 29/Dec、美援醫療Ⅰ

A. 經典雜誌編著,《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美援醫療」專題。

B. 楊翠華,〈美援對台灣的衛生計畫與醫療體制的形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 62 期(2008 年),頁 91-139。

第十七週 5/Jan、美援醫療Ⅱ

A. 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年代臺灣家庭計畫的探討〉,收錄於李尚仁主編,《帝

國與現代醫療》,台北:聯經,2008,頁 325-365。

B. 范燕秋,〈臺灣的美援醫療、防癩政策變動與患者人權問題,1945 至 1960 年代〉,《台灣

史研究》第十六卷第四期(2009 年 12 月),頁 115-160。

C. 李貞德,〈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新史學》第十六卷第二

期(2005 年 6 月),頁 95-151。

第十八週 12/Jan、期末討論

學習評量方式

(evaluation)

1. 針對 A, B 兩大單元,分別於該單元結束一週內繳交不超過兩千字/兩頁 A4份

量的筆記與評論:共 20%,每單元各佔 10%

2. 課堂報告(20-30 分鐘,內容包括文本脈絡、內容摘要(問題意識與論點)、

外延知識與問題討論)及一頁摘要、2-3 個問題(摘要及問題需在上課前兩天

寄給同學、助教及老師):20%

3. 期末報告、評論或研究計畫大綱(不超過兩頁 A4,第 10 週前交出):20%

4. 期末報告、評論或研究計畫(含註釋 3000-5000 字):30%

5. 討論參與:10%

6. 作業遲交一律九折計算。

7. 請儘量使用雙面列印或回收紙繳交作業。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textbook & other references)

以課程大綱中的書目為主

Page 6: 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web.nchu.edu.tw/pweb/users/hbhsu/lesson/8162.pdf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Kuriyama, Shigehisa.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1999.(可參考品質不錯的中譯本: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著,

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2001。)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 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 年。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2004 年。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臺北:群學, 2005。

若伊‧波特著,王道還譯,《醫學簡史》,台北:商周文化,2005。

經典雜誌編著,《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

成令方主編,傅大為、林宜平協編,《醫療與社會共舞》,臺北:群學,2008 年。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 ──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台北:聯經,2009。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 著,陳美霞、徐畢卿、許甘霖等人譯,《研究

的藝術》,台北:巨流,2009。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teaching aids & teacher's website)

課程輔導時間

(office hours)

周三下午 15.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