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文化 · 广告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编辑 赵卓菁 校对 荆琳涵 E-mail:[email protected] 这是一幅传统文化的画卷。 这是一段华夏医药文明的发源史。 这是位于山西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一座中华民族的宝库—华夏康元 图。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 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 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 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的医学理论体 系。华康二字是“华夏大地,人人健 康”的深情期盼和美好祝福,上有18 个“康”字,从扁鹊、孙思邈等古代名 医到童第周,展示了从古代中医到现代 医学的发展和过渡。 山 西 华 康 药 业 创 办 于 1988 年 9 月,坐落于运城市万荣县城东工业园, 总面积120000平方米,员工860人, 注册资本3820万元,固定资产20386 万元。在荡气回肠的发展历程中,作为 华康掌舵人,董光明以与时俱进的锐 气、探索创新的朝气,抢抓机遇,应对 挑战,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最先在山 西省医药行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了 产权明细、责任明确的新机制。2002 年,华康投资5280万元,仅用半年时 间建成了116亩的现代化中药生产基 地,并率先在全省一次性全面通过国家 GMP认证,创造了中药行业的华康速 度。今年 11 月,丸剂生产线又通过了 国家新版 GMP 认证,再次成为山西省 同行业中的领军企业。2011年投资 2000万元,实施中药阴凉库建设项 目。2012 年投资 5000 万元,实施大山 楂丸生产线工程项目。2013年投资 12000 万元,启动实施现代中药科技产 业园项目。华康就这样,一年一个工 程,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步跨越,经 济指标年平均增长20%,如今,年产 销20000万元,实现税利2000万元, 十二五末将实现产销 3000 万元,税利 3000 万元。 历经三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华康如 今拥有占地 156 亩的 GMP认证的现代 化药品生产基地,拥有国际一流的全自 动化生产线 6 条,先进的制药设备及全 套的检测仪器 380 台。在中成药的制备 技术上,率先引进了中药细胞破壁微粉 技术、浓缩低温真空回流一体化技术、 超滤高速分离杂技术、低温干燥技术以 及全国制药行业唯一的核能辐射应用技 术,逐步实现了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目标。 回望 20 余年的发展历程,华康人 也曾遭遇严峻挑战甚至重大危机,但华 康人沉着冷静、把握得当,最终都成功 扭转困局并开创新局。伴随着改革开 放,20年来华康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变为现实:圆了销售亿元梦,圆了生产 自动化梦,圆了名牌产品梦,圆了著名 商标梦,圆了龙头企业梦想。今天站在 新的起点上,华康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更加自信,更加接近目标。 山西华康药业以“做精品国药,为 健康护航”为己任,以“加强法制观 念,提高人员素质,保证产品质量,维 护企业信誉”为宗旨,团结、拼搏、创 新、奋进,走出了一条质量与服务并重 的品牌战略之路,使“立效”、“万青” 品牌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也使华康的 形象深入人心。 “华夏大地,人人健康。”华康人为 实现这庄严使命而不懈努力,把做药当 作一种社会责任,把老百姓的需要当作 企业的使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 使命感,运筹帷幄,开拓进取,驾驭着 华康药业这艘大船,在医药市场跌宕起 伏的大潮中,劈波斩浪,打造华康转型 跨越的升级版,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 章。 走进山西华康药业系列报道之一 转型跨越,健康航母扬帆远航 ●陈雁冰 “四心剧场 天天有戏”活动在我 市戏迷中引发热烈反响。自活动开启 一月以来,四心剧场成为很多戏迷每 晚必去的场所,在这里上演的戏剧也 成为众多戏迷茶余饭后品评的热点话 题。 “好看”“效果好”是许多戏迷对 四心剧场的评价。他们纷纷表示, 1200人的大剧场,视野感官非常大 气,音响效果也更具气势。 “在大剧场看戏,效果就是好,剧 场的音响、灯光、剧团的服装、演员 的唱腔都非常精彩!”戏迷王梦莹这样 评价。 “现在看戏才一元,全家人一起过 来,也花不了多少钱。”一位陪父母看 戏的年轻女士说。据了解,她是特意 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市里的,目的就是 让父母美美地过把“戏瘾”。 据介绍,这一个月来,河东剧场每 晚的平均上座率都在80%以上,其中 有不少都是全家出动前来看戏的。 还有很多“资深”戏迷已经成了 四 心 剧 场 的 “ 捧 场 王”, 场 场 不 落。 “在这里看戏不光票价便宜环境舒适, 而且每天还能看到不同剧团的表演和 名家名角的演唱,天天有戏看,真真 过瘾!以后只要有好戏,我就天天过 来看。”退休老人李长安如是说。 与他同行的几位戏迷也纷纷表 示,“这段时间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过 来看,特别喜欢这种大剧场的环境和 音效!” 更有不少热心戏迷提出了自己的 建议,“要是这样的活动能长年坚持下 去就好了。如果有困难,不如将档期 再分散一点,一个季度演半个月,一 年演四期,或者更多。这样就能让更 多的戏迷,享受到这一好政策了。”一 任姓戏迷诚恳地说。 有不少戏迷还表示,希望好团好 戏能多演几场,让戏迷们过足戏瘾。 活动领导组对这次活动的重视程 度也让很多戏迷深受感染。据了解, 12 月 2 日晚 10 点,新绛县蒲剧团 《玉 蝉泪》演出完毕,很多戏迷仍意犹未 尽不愿离去,恰逢市委常委、宣传部 部长于波一行观看演出结束,亲自上 台看望了演职人员,并细致耐心地从 剧务、演技等方面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和改进意见。此时,剧场内的戏迷们 纷纷鼓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一位戏迷抑制不住激动,动情地喊 道:“政府如此重视蒲剧,戏剧惠民, 是蒲剧之幸、是戏迷之幸,相信蒲剧 的明天一定会大放光彩!” 戏迷热评四心剧场 “天天有戏真过瘾!” ■本报记者 赵卓菁 本报讯 (记 者 赵卓菁 通讯员 王文 任蔚近日,新绛县退休干部吕学峰在 新浪网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用来宣传绛州剪纸 艺术。 吕学峰的博客名叫“新绛老年大学剪纸班 吕学峰”,博客上不光展示了新绛老年大学剪 纸班成员的剪纸作品,还展示了成员们的剪纸 艺术理念。 吕学峰今年82岁,曾任新绛县西街学校副 校长、工会主席。她酷爱艺术,尤其擅长绘画 剪纸,2007年加入新绛县老年大学,2011年担 任老年大学剪纸班班长,组织老年大学的学员 们学习剪纸艺术。剪纸班成员主要是新绛县 退休干部。学员们从临摹练习到自主原创,短 短两年就创作了一系列绘画剪纸作品,不少作 品还参加了中华“兰亭杯”文艺大赛、中华“海 境杯”书画摄影诗文大赛等国内大型比赛,并 获得多项大奖。剪纸班成员的主要代表作有: 《福禄寿喜》、《富贵牡丹》、《领袖人物》、《古代 人物》、《花卉》、《十二生肖》、《伟大领袖毛主 席》等。 吕学峰说:“剪纸艺术是中华传统民俗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保护这门艺术。我虽 然老了,可我的心没有老,我希望通过博客这 个媒介,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的美 妙,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前,剪纸班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新绛名 城十大风景》及关公、孔子、孟子等名人系列剪 纸作品的创作。 退●不慎将晋OM1199车牌丢失,声明作废。 ●不慎将运城市亚龙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章丢失,声明作废。 ●不慎将董鹏位于临猗临化四区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编号:临国用(1998) 字第 980365 号)丢失,声明作废。 ● 不 慎 将 临 猗 县 古 城 钻 井 队 机 构 信 用 代 码 证( 代 码 : G10140821000173701)丢失,声明作废。 ●不慎将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2011年毕业生李晓的就业报到证(证号: YC1220110789)丢失,声明作废。 ●不慎将河津市丰华飞扬贸易有限公司增值税专用发票(票号: 00078770~00078772)丢失,声明作废。 ●不慎将李昭莹《出生医学证明》(编号:L140195795,母亲:成江芳,签发机 构:运城市中心医院)丢失,声明作废。 ● 不 慎 将 芮 城 云 鹰 网 络 服 务 有 限 公 司 营 业 执 照 正 本(注 册 号 : 140830101002401)丢失,声明作废。 ●不慎将户主为黄风玲的户口本(身份证号:142701196802032448)丢失, 声明作废。 本报讯 从稷山县文广新局获悉,稷山 高台花鼓经省委宣传部、山西电视台推荐选 送,将于 12 月 7 日晚 9 时代表山西参加由中 央电视台主办的《直通春晚》综艺节目直 播,60名农村娃将一同登上央视综艺频道 《直通春晚》 的舞台。 连日来,稷山安福艺校和鼓鼓文化传播 有限公司经过认真挑选,组建了由 60 人参 加的稷山高台花鼓演出队伍,进行了封闭式 训练。稷山高台花鼓以“万马奔腾迎新春、 高台花鼓送祝福”为口号,通过马的造型、 马的舞蹈,围绕“马年”文化艺术特色,提 升高台花鼓表演技巧,增强听觉、视觉效 果。演出前的半个多月,农民艺术家苏安福 对高台花鼓的音乐、舞姿和服装等进行了全 方位的编排设计,在音乐制作、编导手法、 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强化了舞台艺 术和传统喜庆气氛,不仅发扬了高台花鼓 “鼓中有舞、舞中有鼓”的舞台艺术特色, 更丰富了其原生态感官效果。 《直通春晚》每周六晚9时在央视综艺 频道直播赛事,这次共有全国 31 支省级队 参赛,通过现场表演、现场打分,PK 升级 等环节,终极王者将直接挺进马年春晚。 栗卢建 稷山高台花鼓将征战《直通春晚》 闻喜县恒阅物资有限公司经股东会决议,拟向公司登记机 关申请注销登记,清算组由赵卫东等人组成,请债权债务人于 本公告见报之日起45日内向本公司清算组申报债权债务,逾期 责任自负。特此公告 闻喜县恒阅物资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5日 1986 年,我在原运城市方志办任 职时,曾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 在那里,首次见到明代万历年间编撰的 安邑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据说现存 于世的仅有两部,一部在山西,是残本, 一部存于北京图书馆,为善本。我们在 《安邑县志》人物志卷里,见有晋代书法 宗师卫夫人(字茂漪,名铄)祖辈魏晋时 的卫觊、卫瓘、卫恒等人物传记,在卷二 古迹篇中,有“卫瓘墓在王范里”的记 载。这与我们过去听到的卫夫人祖籍 在夏县的说法大相径庭,我们由此生发 了疑问。不久回到运城,我接待了一位 来自王范村的时年 82 岁高龄的薛柏林 老先生,他告诉我,卫夫人祖籍在他们 村卫家巷,祖坟就在村五组王范庄地 里,其墓碑在卫家巷卫氏后人卫可师院 里埋藏。听到这个消息,联想到在北京 图书馆时产生的疑问,我们当即骑上自 行车,随柏林老先生直奔王范。 王范是个大村,是王范乡政府所在 地。因为有柏林先生带领,我们径直来 到王范大街路北卫家巷。卫家巷是一 条东西巷,巷中被一条南北大道穿过, 十字巷口的西南角是卫家祠堂,旧有一 亩多大,现已分给两户人家居住。沿卫 家祠堂向西进入朝北的一条小巷,便到 了卫可师的老院。在院里我们见到年 过六旬的卫可师。得知我们来意后,他 立刻从房里拿了把圆头铁锨,和我一起 在离房不远处的院中挑开了一尺多厚 的土层,露出来一通大型墓碑。墓碑完 好,字迹清晰,高 222 厘米,宽 93 厘米, 厚18厘米。碑文是民国二十五(1936) 年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卫挺 生撰写的。他在当年 4 月来王范省墓 时,发现旧碑剥蚀,字迹不详,为昭后 世,遂于同年8月而更立。碑文是立法 院秘书长蔡允所书,其书法方正典雅, 古朴遒劲。 碑文详细记载了河东卫氏家族定 居王范的渊源。东汉初,孝明皇帝刘 秀知道代郡卫皓(卫夫人先祖)有辅佐 之才,派使者持诏书请他到京城洛阳 任职。卫皓奉诏南下欲过茅津渡去洛 阳,途经王范时不幸病故。孝明皇帝 悲痛之余,赐给封地让在王范殡葬, 其子孙遂在王范定居繁衍,魏晋时为 河东望族。显贵者有魏尚书阌乡敬侯 卫觊、晋太保录尚书事卫瓘以及书法 大师卫恒、卫夫人和时称晋中兴第一 名士卫蚧等。碑文还记载了卫氏后裔 奉祀及迁徙河南、湖北等全国各地的 史实。据卫可师及家人讲,卫家祠堂 就在卫家巷,祠堂里设有牌位,存有 祖传的铁官帽、黄马褂、宗谱等。卫 家后人春节、清明、十月一都要到祠 堂祭祀或到墓地烧纸。民国二十五年 四月卫挺生祭祖之后,祠堂里的铁官 帽、黄马褂、宗谱由卫可师父亲卫麦 斗护送到湖北枣阳,交卫挺生一支保 管。据当年保管卫瓘墓碑的王范砖厂 负责人刘尧权讲,卫挺生祭祖时很有 气派,传说是受时任国民政府卫立煌 将军的指派。 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出土后,我即转 告时任博物馆馆长霍子江。霍馆长是 个热心文物的著名专家,当即亲自到王 范将两通巨碑搬运回博物馆保存(现在 盐湖区博物馆碑林中)。其碑文在后来 出现的 1946 年未经付梓的《安邑县志 续编》手稿中被发现,对照《晋书》卫瓘 列传,亦相吻合。 碑文叙说卫氏先祖卫皓、卫璀墓地 “在安邑县东北之王范村南鸣条岗上, 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 道,皆自代走茅津入洛阳之大道也”。 有墓如是,有碑佐证,卫氏先祖卫皓赴 洛阳途中,病故于王范,其封地王范卫 家巷,当是魏晋时卫氏望族在安邑的家 居之地。 曾经是王羲之启蒙老师的一代书 法宗师卫夫人,祖籍盐湖区王范村,随 史籍记载、墓碑出土而释疑。 【附】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 公讳皓,代人,卫氏之先,自康叔有 国,居于朝歌,经懿公之维,戴公一迁于 曹,文公再迁于楚丘,成公以晋难,三迁 于濮阳。后世三晋日扩,卫国日削,如 小诸侯,介于赵魏二大国之间。昭公以 后,时以国属于赵魏,卫之公族子孙多 自濮阳出居赵魏之地、或仕焉。公孙鞅 初仕魏,后仕秦,以刑名之学佐秦富强, 封于商,号商君,其著者也。代,赵地 也。汉兴,建陵哀侯讳绾起于代,公其 后也。孝文皇帝以代王入即帝位,侯以 中郎将自代从之入朝。孝景皇帝以侯 长者,拜为河间王太傅,以平吴楚功封 建陵侯。历迁御史大夫、丞相,拜太子 太傅,受遗诏辅政孝武皇帝。元鼎五 年,建陵侯信国除,仍居代。百余年而 公兴。公湛于儒学,以贻子孙。其后阌 乡敬侯讳觊、兰陵成公讳瓘,父子以学 术显于魏晋,公启之也。东汉孝明皇帝 闻公贤,遣使自代郡征公入洛阳,比至 安邑途中病卒,因赐公所扫地葬焉。公 之子孙因遂家于此。公墓在安邑县东 北之王范村南五里鸣条岗上,东南数十 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皆自 代走茅津入洛阳之大道也。背稷山,带 涑水,面中条山,如列屏障,中开广原, 为虞夏帝都所在,帝舜陵庙在其左,后 稷庙在其右,禹都畿内风景此地最佳。 民国二十五年四月挺生来省公墓,墓前 仅余明万历间族人所立短碣,语焉不 详,因更立碑以昭后世。 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裔孙卫 挺生撰文并立石 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 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 既丽而康,美丽河东,大美运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华天宝,人杰 地灵;山灵水秀,自然形胜。俗尚古今,习文崇圣。河东圣地,光耀汗青;群 星灿烂,文韬武功。灵汇尧舜禹三代之精气;雅聚五千年华夏之文明。条山 居南,黄河环护。扼三晋西南之要隘;控晋陕豫三省之门户。承天地之灵 气,水秀林奇;据山川之雄伟,物新景美。洋洋大观,卓尔不群。垣曲寨里, 世纪曙猿有遗存,人类最早发祥地;西侯圣火,熟食可餐,人类用火肇此 始。武庙辉煌,青砖黛瓦;关公故里,忠勇之气,世人仰止;舜陵肃穆,古柏 苍苍,思慕孝行,妇孺垂首。宗祠牌坊,传承祖德,家乘文化。古塔旧事,传 说俚俗,轶闻天下。 涑水两岸,烟柳画桥,嘉树婆娑;琼楼玉宇,参差十万人家。三月桃 花,十里艳红;八月芙蓉,香远溢清;千秋浩气,果绿枣红。河东胜概,奇峰 异水;五峰独秀,负势竞雄;盐湖浩渺,水波千顷;死海最美,漂浮滋养。美 哉壮哉,骚人歌咏,古今传颂;行者击节,游客徜徉。 河东人才,尽显天骄。傅说版筑,奴隶宰相,辅治开化,殷商中兴。夷 齐采薇,首阳山上;不食周粟,以死适归。李冰父子,水利专家,修建“都江 堰”,惊世奇观。猗顿经商,聚则百万;富比王侯,人称商圣。文公出亡,一 十九年;复国理政,霸业终成。北周裴侠,“独立使君”,处世清廉,天下之 最。王通从政,长安献策,未得重用,退居河汾,教书为业,消去一生。大 将薛仁贵,征讨突厥兵,三箭定天山,高唱凯歌还。晋公裴度,率师淮西, 大智大勇,平叛有功。文清薛瑄,乱世辞官,隐居山中,召徒讲学,门生有 千。维新变法,杨氏深秀,忧国忧民,被害北平。民国肇始,南章北景,景 氏耀月,教育次长。将军傅作义,举兵大起义,保城保人民,立功受褒奖。 河东文化,源远流长,《诗经 · 魏风》,出自河东,《硕鼠》《伐檀》,反映民 情。太史司马迁,壮修《史记》,纪传始作,辉煌无比。郭璞《训古》,古文释 义;又作《堪舆》,风水大师。初唐四杰,王勃居首;清词丽句,韵含雅声。王 氏之涣,雅诗壮景,登高望远,目穷千里。柳子《晋问》,颂扬三晋;河东池 盐,三省储运。司马《通鉴》,资治王公;史学泰斗,彪炳千秋。清末李毓秀, 编著《弟子规》;启蒙好教材,影响几代人。 呜呼!悠悠河东,煌煌文明,茫茫鹾海,昊昊运城;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唱不完的世态炎凉,赋不尽的文化大观,探不完的兴替云烟;自古兵家必 争地,历代枭雄逐河东。若问河东今如何?工业兴市,引资招商;发展经 济,强市富民。开发新区,厂房鳞栉;商贾云集,诸业咸亨。农业转型,果 蔬基地;物流通畅,市场繁荣。市容整洁,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河东赋 ■宋万忠 张娟红 自象形文字入世之日起,书法这一 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即已产生。几千年 来,中国书法依然以造型艺术之形式向 前发展着,这正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特 点。中国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活动,也 就应该有着极其丰厚的、长期被人们遵 循的传统与规律。 余同任和平同道相识相知,迄今也 有十多个春秋了。那是因为东方文化静 寂冲和之形与思辨体悟之内涵,将吾与 其在书法艺术事业上紧密地连在了一 起。也可以说是同是研习唐人颜真卿书 风的缘故吧。 任和平书法自唐楷入手,上溯魏晋 南北朝,下追明清诸家风格。真草隶篆 行,无不涉猎,行草见长。其一步一足 迹,臻以传统墨迹为准绳,藉大自然之 灵气,精华艺术人生之价值。其求质沿 古意,文变今情;其信返璞归真,方可自 然天成。其平素喜好读书,精研书 论,千锤百炼书法创作之综合能力, 决定其对法帖理解深度的可能性与进 一步掌握法帖由知识层面转化为观念 层面的境界提升,亦是其学以致用的 一个过程。 和平书法,楷书神态凝重,朴厚遒 劲,通幅气象万千,雍容大方。隶篆架构 有据,灵妙生动,富有古意。草书言简意 赅,省、连、清、空,无不顾及。书作带有 浓重之浪漫色彩,若列岩吐翠,叠岫含 烟。不难看出其心神贯注,思绪神探之 韶意,从中漂浮着一种温蔼淡郁,幽寂 玄妙之情境,自然古朴,清雅脱俗,生机 与情感浑然交织,心师造化,立万象于 胸怀耳。其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以自由 之情感,敲开书法艺术创作之大门。 和平书法,有奇古之感。奇者新奇 之意,卓尔不群,众所追求。古之本意, 泛指高古,亦有古雅之说。对书法艺术 而言,古之含义更有其特殊性,亦文化 之积累与典雅之风度。和平书法,深造 求其通,求其通而深造,循环反复,躬行 不辍,书作风华秀润,尤饶新理意态,似 拙实巧,去粗存质,若不经意中独具匠 心,属意萧散中,尤见时代气息,岂非其 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之理解乎。 书道之难,惟识者知之。从中寻求 契机,乃有志之士之所为。和平书法,不 拘泥于书法形式之陈规,置书法于大文 化背景下而视之。其确认书法不仅仅是 写字,而是人之精神节操,灵魂特殊之 反映。其知书法系写字之艺术,然写字 不可识为书法之理,古曰:“夫书一技 耳,古者与射、御并,道不足则技,始以 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于其中, 而见其人矣。”其深得古训,谋追着“写 心”之书法语言,树立在书写运动中实 现愈对立愈统一的理法,致力于“达性 情”、见品格,重返大自然之境界,进一 步达至变法与自家风格逐渐娴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法艺术 道路上,他还有许多想法。诚然,他想的 却非随波逐流赶时髦,挤进展事与大赛 行列之中,而是如何把字写好。 “书作必求立说坚实,当锐不摧;刊 书必求流藻垂芬,传世久远。”功夫不负 有心人,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而今《任和 平书法》问世,霑灌书林,可喜可赞,广 征博采,以待方来。余不敏,赘述数语, 以表贺忱。 自然古朴 风华秀润 —为《任和平书法》署耑 清风 雅韵■ ■序 跋■ 文史 文史 考辨 考辨 ■王 ■张博文

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 - sxycrb.comepaper.sxycrb.com/ycrb/misc/1/2013-12/05/03/2013120503_pdf.pdf ·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文化·广告 3 编辑 赵卓菁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 - sxycrb.comepaper.sxycrb.com/ycrb/misc/1/2013-12/05/03/2013120503_pdf.pdf ·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文化·广告 3 编辑 赵卓菁

3文化·广告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编辑 赵卓菁 校对 荆琳涵E-mail:[email protected]

这是一幅传统文化的画卷。这是一段华夏医药文明的发源史。这是位于山西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一座中华民族的宝库——华夏康元图。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华康二字是“华夏大地,人人健康”的深情期盼和美好祝福,上有 18个“康”字,从扁鹊、孙思邈等古代名医到童第周,展示了从古代中医到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过渡。

山 西 华 康 药 业 创 办 于 1988 年 9月,坐落于运城市万荣县城东工业园,总面积 120000 平方米,员工 860 人,注册资本 3820 万元,固定资产 20386

万元。在荡气回肠的发展历程中,作为华康掌舵人,董光明以与时俱进的锐气、探索创新的朝气,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最先在山西省医药行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了产权明细、责任明确的新机制。2002年,华康投资5280万元,仅用半年时间建成了 116 亩的现代化中药生产基地,并率先在全省一次性全面通过国家GMP认证,创造了中药行业的华康速度。今年 11 月,丸剂生产线又通过了国家新版GMP认证,再次成为山西省同行业中的领军企业。2011 年投资2000 万元,实施中药阴凉库建设项目。2012年投资5000万元,实施大山楂丸生产线工程项目。2013 年投资12000万元,启动实施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园项目。华康就这样,一年一个工

程,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步跨越,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 20%,如今,年产销 20000 万元,实现税利 2000 万元,十二五末将实现产销3000万元,税利3000万元。

历经三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华康如今拥有占地 156 亩的 GMP 认证的现代化药品生产基地,拥有国际一流的全自动化生产线6条,先进的制药设备及全套的检测仪器380台。在中成药的制备技术上,率先引进了中药细胞破壁微粉技术、浓缩低温真空回流一体化技术、超滤高速分离杂技术、低温干燥技术以及全国制药行业唯一的核能辐射应用技术,逐步实现了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目标。

回望 20 余年的发展历程,华康人也曾遭遇严峻挑战甚至重大危机,但华

康人沉着冷静、把握得当,最终都成功扭转困局并开创新局。伴随着改革开放,20 年来华康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变为现实:圆了销售亿元梦,圆了生产自动化梦,圆了名牌产品梦,圆了著名商标梦,圆了龙头企业梦想。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华康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更加接近目标。

山西华康药业以“做精品国药,为健康护航”为己任,以“加强法制观念,提高人员素质,保证产品质量,维护企业信誉”为宗旨,团结、拼搏、创新、奋进,走出了一条质量与服务并重的品牌战略之路,使“立效”、“万青”品牌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也使华康的形象深入人心。

“华夏大地,人人健康。”华康人为实现这庄严使命而不懈努力,把做药当作一种社会责任,把老百姓的需要当作企业的使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筹帷幄,开拓进取,驾驭着华康药业这艘大船,在医药市场跌宕起伏的大潮中,劈波斩浪,打造华康转型跨越的升级版,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走进山西华康药业系列报道之一

转型跨越,健康航母扬帆远航●陈雁冰

“四心剧场 天天有戏”活动在我市戏迷中引发热烈反响。自活动开启一月以来,四心剧场成为很多戏迷每晚必去的场所,在这里上演的戏剧也成为众多戏迷茶余饭后品评的热点话题。

“好看”“效果好”是许多戏迷对四心剧场的评价。他们纷纷表示,1200 人的大剧场,视野感官非常大气,音响效果也更具气势。

“在大剧场看戏,效果就是好,剧场的音响、灯光、剧团的服装、演员的唱腔都非常精彩!”戏迷王梦莹这样评价。

“现在看戏才一元,全家人一起过来,也花不了多少钱。”一位陪父母看戏的年轻女士说。据了解,她是特意把父母从农村接到市里的,目的就是让父母美美地过把“戏瘾”。

据介绍,这一个月来,河东剧场每晚的平均上座率都在 80%以上,其中有不少都是全家出动前来看戏的。

还有很多“资深”戏迷已经成了四心剧场的“捧场王”,场场不落。

“在这里看戏不光票价便宜环境舒适,而且每天还能看到不同剧团的表演和名家名角的演唱,天天有戏看,真真过瘾!以后只要有好戏,我就天天过

来看。”退休老人李长安如是说。与他同行的几位戏迷也纷纷表

示,“这段时间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过来看,特别喜欢这种大剧场的环境和音效!”

更有不少热心戏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是这样的活动能长年坚持下去就好了。如果有困难,不如将档期再分散一点,一个季度演半个月,一年演四期,或者更多。这样就能让更多的戏迷,享受到这一好政策了。”一任姓戏迷诚恳地说。

有不少戏迷还表示,希望好团好戏能多演几场,让戏迷们过足戏瘾。

活动领导组对这次活动的重视程度也让很多戏迷深受感染。据了解,12月2日晚10点,新绛县蒲剧团《玉蝉泪》演出完毕,很多戏迷仍意犹未尽不愿离去,恰逢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波一行观看演出结束,亲自上台看望了演职人员,并细致耐心地从剧务、演技等方面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改进意见。此时,剧场内的戏迷们纷纷鼓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一位戏迷抑制不住激动,动情地喊道:“政府如此重视蒲剧,戏剧惠民,是蒲剧之幸、是戏迷之幸,相信蒲剧的明天一定会大放光彩!”

戏迷热评四心剧场——

“天天有戏真过瘾!”■本报记者 赵卓菁

本报讯(记者 赵卓菁 通讯员 王文夸 任蔚) 近日,新绛县退休干部吕学峰在新浪网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用来宣传绛州剪纸艺术。

吕学峰的博客名叫“新绛老年大学剪纸班吕学峰”,博客上不光展示了新绛老年大学剪纸班成员的剪纸作品,还展示了成员们的剪纸艺术理念。

吕学峰今年82岁,曾任新绛县西街学校副校长、工会主席。她酷爱艺术,尤其擅长绘画剪纸,2007年加入新绛县老年大学,2011年担任老年大学剪纸班班长,组织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学习剪纸艺术。剪纸班成员主要是新绛县退休干部。学员们从临摹练习到自主原创,短短两年就创作了一系列绘画剪纸作品,不少作品还参加了中华“兰亭杯”文艺大赛、中华“海境杯”书画摄影诗文大赛等国内大型比赛,并获得多项大奖。剪纸班成员的主要代表作有:

《福禄寿喜》、《富贵牡丹》、《领袖人物》、《古代人物》、《花卉》、《十二生肖》、《伟大领袖毛主席》等。

吕学峰说:“剪纸艺术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保护这门艺术。我虽然老了,可我的心没有老,我希望通过博客这个媒介,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的美妙,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前,剪纸班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新绛名城十大风景》及关公、孔子、孟子等名人系列剪纸作品的创作。

退休干部开博客宣传绛州剪纸艺术

●不慎将晋OM1199车牌丢失,声明作废。●不慎将运城市亚龙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章丢失,声明作废。●不慎将董鹏位于临猗临化四区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编号:临国用(1998)

字第980365号)丢失,声明作废。● 不 慎 将 临 猗 县 古 城 钻 井 队 机 构 信 用 代 码 证( 代 码 :

G10140821000173701)丢失,声明作废。●不慎将运城市信息工程学校 2011 年毕业生李晓的就业报到证(证号:

YC1220110789)丢失,声明作废。● 不 慎 将 河 津 市 丰 华 飞 扬 贸 易 有 限 公 司 增 值 税 专 用 发 票(票 号 :

00078770~00078772)丢失,声明作废。●不慎将李昭莹《出生医学证明》(编号:L140195795,母亲:成江芳,签发机

构:运城市中心医院)丢失,声明作废。● 不 慎 将 芮 城 云 鹰 网 络 服 务 有 限 公 司 营 业 执 照 正 本(注 册 号 :

140830101002401)丢失,声明作废。●不慎将户主为黄风玲的户口本(身份证号:142701196802032448)丢失,

声明作废。

本报讯 从稷山县文广新局获悉,稷山高台花鼓经省委宣传部、山西电视台推荐选送,将于12月7日晚9时代表山西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 《直通春晚》 综艺节目直播,60名农村娃将一同登上央视综艺频道

《直通春晚》的舞台。连日来,稷山安福艺校和鼓鼓文化传播

有限公司经过认真挑选,组建了由60人参加的稷山高台花鼓演出队伍,进行了封闭式训练。稷山高台花鼓以“万马奔腾迎新春、高台花鼓送祝福”为口号,通过马的造型、马的舞蹈,围绕“马年”文化艺术特色,提升高台花鼓表演技巧,增强听觉、视觉效果。演出前的半个多月,农民艺术家苏安福对高台花鼓的音乐、舞姿和服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编排设计,在音乐制作、编导手法、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强化了舞台艺术和传统喜庆气氛,不仅发扬了高台花鼓

“鼓中有舞、舞中有鼓”的舞台艺术特色,更丰富了其原生态感官效果。

《直通春晚》 每周六晚9时在央视综艺频道直播赛事,这次共有全国31支省级队参赛,通过现场表演、现场打分,PK升级等环节,终极王者将直接挺进马年春晚。

(栗卢建)

稷山高台花鼓将征战《直通春晚》

闻喜县恒阅物资有限公司经股东会决议,拟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清算组由赵卫东等人组成,请债权债务人于本公告见报之日起45日内向本公司清算组申报债权债务,逾期责任自负。特此公告

闻喜县恒阅物资有限公司2013年12月5日

注销公告

1986 年,我在原运城市方志办任职时,曾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在那里,首次见到明代万历年间编撰的安邑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据说现存于世的仅有两部,一部在山西,是残本,一部存于北京图书馆,为善本。我们在

《安邑县志》人物志卷里,见有晋代书法宗师卫夫人(字茂漪,名铄)祖辈魏晋时的卫觊、卫瓘、卫恒等人物传记,在卷二古迹篇中,有“卫瓘墓在王范里”的记载。这与我们过去听到的卫夫人祖籍在夏县的说法大相径庭,我们由此生发了疑问。不久回到运城,我接待了一位来自王范村的时年82岁高龄的薛柏林老先生,他告诉我,卫夫人祖籍在他们村卫家巷,祖坟就在村五组王范庄地里,其墓碑在卫家巷卫氏后人卫可师院里埋藏。听到这个消息,联想到在北京图书馆时产生的疑问,我们当即骑上自行车,随柏林老先生直奔王范。

王范是个大村,是王范乡政府所在地。因为有柏林先生带领,我们径直来到王范大街路北卫家巷。卫家巷是一条东西巷,巷中被一条南北大道穿过,十字巷口的西南角是卫家祠堂,旧有一亩多大,现已分给两户人家居住。沿卫家祠堂向西进入朝北的一条小巷,便到了卫可师的老院。在院里我们见到年

过六旬的卫可师。得知我们来意后,他立刻从房里拿了把圆头铁锨,和我一起在离房不远处的院中挑开了一尺多厚的土层,露出来一通大型墓碑。墓碑完好,字迹清晰,高222厘米,宽93厘米,厚18厘米。碑文是民国二十五(1936)年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卫挺生撰写的。他在当年 4 月来王范省墓时,发现旧碑剥蚀,字迹不详,为昭后世,遂于同年8月而更立。碑文是立法院秘书长蔡允所书,其书法方正典雅,古朴遒劲。

碑文详细记载了河东卫氏家族定居王范的渊源。东汉初,孝明皇帝刘秀知道代郡卫皓(卫夫人先祖)有辅佐之才,派使者持诏书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职。卫皓奉诏南下欲过茅津渡去洛阳,途经王范时不幸病故。孝明皇帝悲痛之余,赐给封地让在王范殡葬,其子孙遂在王范定居繁衍,魏晋时为河东望族。显贵者有魏尚书阌乡敬侯卫觊、晋太保录尚书事卫瓘以及书法大师卫恒、卫夫人和时称晋中兴第一名士卫蚧等。碑文还记载了卫氏后裔奉祀及迁徙河南、湖北等全国各地的史实。据卫可师及家人讲,卫家祠堂就在卫家巷,祠堂里设有牌位,存有祖传的铁官帽、黄马褂、宗谱等。卫

家后人春节、清明、十月一都要到祠堂祭祀或到墓地烧纸。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卫挺生祭祖之后,祠堂里的铁官帽、黄马褂、宗谱由卫可师父亲卫麦斗护送到湖北枣阳,交卫挺生一支保管。据当年保管卫瓘墓碑的王范砖厂负责人刘尧权讲,卫挺生祭祖时很有气派,传说是受时任国民政府卫立煌将军的指派。

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出土后,我即转告时任博物馆馆长霍子江。霍馆长是个热心文物的著名专家,当即亲自到王范将两通巨碑搬运回博物馆保存(现在盐湖区博物馆碑林中)。其碑文在后来出现的1946年未经付梓的《安邑县志续编》手稿中被发现,对照《晋书》卫瓘列传,亦相吻合。

碑文叙说卫氏先祖卫皓、卫璀墓地“在安邑县东北之王范村南鸣条岗上,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皆自代走茅津入洛阳之大道也”。有墓如是,有碑佐证,卫氏先祖卫皓赴洛阳途中,病故于王范,其封地王范卫家巷,当是魏晋时卫氏望族在安邑的家居之地。

曾经是王羲之启蒙老师的一代书法宗师卫夫人,祖籍盐湖区王范村,随史籍记载、墓碑出土而释疑。

【附】汉征士卫公讳皓之墓碑

公讳皓,代人,卫氏之先,自康叔有国,居于朝歌,经懿公之维,戴公一迁于曹,文公再迁于楚丘,成公以晋难,三迁于濮阳。后世三晋日扩,卫国日削,如小诸侯,介于赵魏二大国之间。昭公以后,时以国属于赵魏,卫之公族子孙多自濮阳出居赵魏之地、或仕焉。公孙鞅初仕魏,后仕秦,以刑名之学佐秦富强,封于商,号商君,其著者也。代,赵地也。汉兴,建陵哀侯讳绾起于代,公其后也。孝文皇帝以代王入即帝位,侯以中郎将自代从之入朝。孝景皇帝以侯长者,拜为河间王太傅,以平吴楚功封建陵侯。历迁御史大夫、丞相,拜太子太傅,受遗诏辅政孝武皇帝。元鼎五年,建陵侯信国除,仍居代。百余年而公兴。公湛于儒学,以贻子孙。其后阌乡敬侯讳觊、兰陵成公讳瓘,父子以学术显于魏晋,公启之也。东汉孝明皇帝闻公贤,遣使自代郡征公入洛阳,比至安邑途中病卒,因赐公所扫地葬焉。公之子孙因遂家于此。公墓在安邑县东北之王范村南五里鸣条岗上,东南数十步临安邑道,北数十步临运城道,皆自代走茅津入洛阳之大道也。背稷山,带涑水,面中条山,如列屏障,中开广原,为虞夏帝都所在,帝舜陵庙在其左,后稷庙在其右,禹都畿内风景此地最佳。民国二十五年四月挺生来省公墓,墓前仅余明万历间族人所立短碣,语焉不详,因更立碑以昭后世。

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裔孙卫挺生撰文并立石

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河东卫氏家族祖坟墓碑寻访记既丽而康,美丽河东,大美运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华天宝,人杰

地灵;山灵水秀,自然形胜。俗尚古今,习文崇圣。河东圣地,光耀汗青;群星灿烂,文韬武功。灵汇尧舜禹三代之精气;雅聚五千年华夏之文明。条山居南,黄河环护。扼三晋西南之要隘;控晋陕豫三省之门户。承天地之灵气,水秀林奇;据山川之雄伟,物新景美。洋洋大观,卓尔不群。垣曲寨里,世纪曙猿有遗存,人类最早发祥地;西侯圣火,熟食可餐,人类用火肇此始。武庙辉煌,青砖黛瓦;关公故里,忠勇之气,世人仰止;舜陵肃穆,古柏苍苍,思慕孝行,妇孺垂首。宗祠牌坊,传承祖德,家乘文化。古塔旧事,传说俚俗,轶闻天下。

涑水两岸,烟柳画桥,嘉树婆娑;琼楼玉宇,参差十万人家。三月桃花,十里艳红;八月芙蓉,香远溢清;千秋浩气,果绿枣红。河东胜概,奇峰异水;五峰独秀,负势竞雄;盐湖浩渺,水波千顷;死海最美,漂浮滋养。美哉壮哉,骚人歌咏,古今传颂;行者击节,游客徜徉。

河东人才,尽显天骄。傅说版筑,奴隶宰相,辅治开化,殷商中兴。夷齐采薇,首阳山上;不食周粟,以死适归。李冰父子,水利专家,修建“都江堰”,惊世奇观。猗顿经商,聚则百万;富比王侯,人称商圣。文公出亡,一十九年;复国理政,霸业终成。北周裴侠,“独立使君”,处世清廉,天下之最。王通从政,长安献策,未得重用,退居河汾,教书为业,消去一生。大将薛仁贵,征讨突厥兵,三箭定天山,高唱凯歌还。晋公裴度,率师淮西,大智大勇,平叛有功。文清薛瑄,乱世辞官,隐居山中,召徒讲学,门生有千。维新变法,杨氏深秀,忧国忧民,被害北平。民国肇始,南章北景,景氏耀月,教育次长。将军傅作义,举兵大起义,保城保人民,立功受褒奖。

河东文化,源远流长,《诗经·魏风》,出自河东,《硕鼠》《伐檀》,反映民情。太史司马迁,壮修《史记》,纪传始作,辉煌无比。郭璞《训古》,古文释义;又作《堪舆》,风水大师。初唐四杰,王勃居首;清词丽句,韵含雅声。王氏之涣,雅诗壮景,登高望远,目穷千里。柳子《晋问》,颂扬三晋;河东池盐,三省储运。司马《通鉴》,资治王公;史学泰斗,彪炳千秋。清末李毓秀,编著《弟子规》;启蒙好教材,影响几代人。

呜呼!悠悠河东,煌煌文明,茫茫鹾海,昊昊运城;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唱不完的世态炎凉,赋不尽的文化大观,探不完的兴替云烟;自古兵家必争地,历代枭雄逐河东。若问河东今如何?工业兴市,引资招商;发展经济,强市富民。开发新区,厂房鳞栉;商贾云集,诸业咸亨。农业转型,果蔬基地;物流通畅,市场繁荣。市容整洁,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河东赋■宋万忠 张娟红

自象形文字入世之日起,书法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即已产生。几千年来,中国书法依然以造型艺术之形式向前发展着,这正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特点。中国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活动,也就应该有着极其丰厚的、长期被人们遵循的传统与规律。

余同任和平同道相识相知,迄今也有十多个春秋了。那是因为东方文化静寂冲和之形与思辨体悟之内涵,将吾与其在书法艺术事业上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也可以说是同是研习唐人颜真卿书风的缘故吧。

任和平书法自唐楷入手,上溯魏晋南北朝,下追明清诸家风格。真草隶篆行,无不涉猎,行草见长。其一步一足

迹,臻以传统墨迹为准绳,藉大自然之灵气,精华艺术人生之价值。其求质沿古意,文变今情;其信返璞归真,方可自然天成。其平素喜好读书,精研书论,千锤百炼书法创作之综合能力,决定其对法帖理解深度的可能性与进一步掌握法帖由知识层面转化为观念层面的境界提升,亦是其学以致用的一个过程。

和平书法,楷书神态凝重,朴厚遒劲,通幅气象万千,雍容大方。隶篆架构有据,灵妙生动,富有古意。草书言简意赅,省、连、清、空,无不顾及。书作带有浓重之浪漫色彩,若列岩吐翠,叠岫含烟。不难看出其心神贯注,思绪神探之韶意,从中漂浮着一种温蔼淡郁,幽寂

玄妙之情境,自然古朴,清雅脱俗,生机与情感浑然交织,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耳。其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以自由之情感,敲开书法艺术创作之大门。

和平书法,有奇古之感。奇者新奇之意,卓尔不群,众所追求。古之本意,泛指高古,亦有古雅之说。对书法艺术而言,古之含义更有其特殊性,亦文化之积累与典雅之风度。和平书法,深造求其通,求其通而深造,循环反复,躬行不辍,书作风华秀润,尤饶新理意态,似拙实巧,去粗存质,若不经意中独具匠心,属意萧散中,尤见时代气息,岂非其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之理解乎。

书道之难,惟识者知之。从中寻求契机,乃有志之士之所为。和平书法,不

拘泥于书法形式之陈规,置书法于大文化背景下而视之。其确认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而是人之精神节操,灵魂特殊之反映。其知书法系写字之艺术,然写字不可识为书法之理,古曰:“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于其中,而见其人矣。”其深得古训,谋追着“写心”之书法语言,树立在书写运动中实现愈对立愈统一的理法,致力于“达性情”、见品格,重返大自然之境界,进一步达至变法与自家风格逐渐娴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他还有许多想法。诚然,他想的却非随波逐流赶时髦,挤进展事与大赛行列之中,而是如何把字写好。

“书作必求立说坚实,当锐不摧;刊书必求流藻垂芬,传世久远。”功夫不负有心人,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而今《任和平书法》问世,霑灌书林,可喜可赞,广征博采,以待方来。余不敏,赘述数语,以表贺忱。

自然古朴 风华秀润——为《任和平书法》署耑

■清风雅韵■

■序与跋■

■■文史文史考辨考辨■■

■王 陆

■张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