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1 2012 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报告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 (2012 年度)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二零一三年七月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 Upload
    others

  • View
    1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

2012 年度软科学研究项目报告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

(2012 年度)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二零一三年七月

Page 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Page 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I

目录

前言 ........................................................................ 1

一、2012 年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简报及研究框架 .................................. 3

(一)2012 年国际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现状 ........................................................................ 3

1、生命健康产业的崛起与技术发展:生命科技驱动与生物产业聚集 ..................... 3

2、国内外发展趋势:大健康产业是经济发展新引擎 ................................................. 3

3、中国人口健康科技发展路线图:强调生物医药产业的三步走发展思路 ............. 4

(二)2012 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 5

1、2012 年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京)发展现状 ................................................ 6

2、2012 年上海张江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 7

3、2012 年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发展现状 ........................................................................ 8

(三)深圳现状及新兴企业群:有高峰无群山 ..................................................................... 9

(四)本课题研究框架 ........................................................................................................... 10

1、研究目标 ................................................................................................................... 10

2、研究内容 ................................................................................................................... 10

二、2012 年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战略需求 ....................... 12

(一)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 12

1、从深圳人口与健康的需方角度存在的 4 个问题 ................................................... 12

2、从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供方角度存在的 4 个问题 ................................... 13

(二)OHP 的深圳需求与工作性质的变化 .......................................................................... 15

(三)预防取向的公共健康模型 ........................................................................................... 17

(四)一级预防:构建全面健康组织,促进工作场所健康 ............................................... 18

(五)二级与三级干预: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的控制 ....................................................... 20

(六)典型事例:南山区自主创新企业全面组织健康(NCOH)的关键技术示范 ........ 22

三、2012 年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民众满意度现状 ............................... 26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6

1、研究方法 ................................................................................................................... 26

2、数据来源 ................................................................................................................... 26

(二)2012 年深圳市人口与健康发展的民众满意度现状 .................................................. 28

1、医疗卫生领域:总体认可,健康促进的需求大 ................................................... 28

Page 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II

2、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服务项目较多,实效性需要加强 ................................... 31

3、公共文化体育领域:设施有待普及 ....................................................................... 33

(二)居民收入对人口与健康发展的影响 ........................................................................... 34

1、居民收入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34

2、居民收入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37

3、居民收入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38

(三)户籍对人口与健康发展的影响 ................................................................................... 40

1、户籍对医疗卫生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40

2、户籍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42

3、户籍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44

(四)居住地对人口与健康发展的影响 ............................................................................... 45

1、居住地对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45

2、居住地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47

3、居住地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 49

(五)深圳市人口与健康非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 49

1、特区发展遗留问题 ................................................................................................... 49

2、资源供给不足 ........................................................................................................... 50

3、人口结构的影响 ....................................................................................................... 51

四、2012 年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特殊群体现状:流动青少年 ..................... 52

(一)文献综述:认同整合能预测流动青少年的健康 ....................................................... 52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67

1、数据来源 ................................................................................................................... 67

2、研究方法 ................................................................................................................... 67

3、研究程序 ................................................................................................................... 71

(三)深圳市流动青少年的人口与健康的现状 ................................................................... 72

1、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基本特点及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划分 ............... 72

2、打工学校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显著低于公立学校流青少年 ............................... 74

3、在深圳时间越长,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越高 ........................................... 76

4、流动时空变化越频繁,越不利于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 ................................... 78

5、深圳与济南、威海相比较,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最低 ........................... 79

五、深圳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 80

1、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 81

Page 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III

2、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性分析 ................................................................... 82

3、认同整合与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 82

4、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 ................................................................................... 83

(四)深圳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讨论 ............................................... 84

1、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测量 ................................................................................... 84

2、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基本特点及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划分 ............... 85

3、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较,确实不利于健康成长 ................................... 85

4、在深圳的时间过短不利于流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 86

5、深圳尝试着向三线城市的一些政府管理措施学习 ............................................... 87

6、两类学校的优与劣:学校教育的建议 ................................................................... 87

7、认同整合对流动青少年个体层面的影响:心理健康 ........................................... 89

8、认同整合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89

五、2012 年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特殊群体现状:IT 行业雇员 ..................... 91

(一)问题提出 ....................................................................................................................... 91

(二)研究构想——深圳企业雇员的健康行为结构 ........................................................... 95

(三)研究问卷——深圳企业雇员健康行为问卷的编制 ................................................... 97

1、预试问卷的编制 ....................................................................................................... 97

2、研究结果 ................................................................................................................... 97

(五)深圳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现状 ................................................................................. 101

1、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总体特征 ............................................................................. 101

2、健康行为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 102

3、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从业年限的差异 ................................................................. 102

4、不同家庭来源的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差异比较 ................................................. 103

5、是否独生子女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 104

(六)分析与讨论 ................................................................................................................. 104

(七)雇员健康行为的培养对策 ......................................................................................... 106

1、压力管理能力的培养 ............................................................................................. 106

2、建立企业雇员的社会支持系统 ............................................................................. 107

3、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 107

六、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思路与建议 ............................... 108

(一)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发展目标:两个率先 ..................................................... 108

1、从深圳市民全面健康需求的角度,率先实现“深圳健康目标” ..................... 108

Page 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IV

2、从人口健康科技发展需求角度,率先建立全生命周期产业集群 ..................... 108

(二)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思路 ............................................................................. 109

1、强化社会均等,服务全民健康,关注流动人口健康 ......................................... 109

2、强化健康促进,服务劳动者健康,关注工作场所健康 ..................................... 110

3、强化保健康复,服务特殊群体,关注弱势人群健康 ......................................... 111

4、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社会安全,关注公共卫生事件 ......................................... 111

5、科技前沿技术的医学应用成为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源泉 ..................... 112

6、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基础 ......................................... 112

7、健康服务产业成为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动力 ......................................... 113

8、健康保险产业成为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保障 ......................................... 114

(三)对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建议 ......................................................................... 114

1、倡导“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个体”的链型全面健康理念 ..................... 114

2、加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和认同整合进程,提升健康水平 ............................. 115

3、重视一级人群健康促进的发展生态性研究与科技支撑 ..................................... 117

4、顶层设计系统整合,构建深圳四大人口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 ......................... 118

5、中层推进突出重点,构建深圳四大人口与健康科技创新方向 ......................... 119

七、附录一:部分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领域公司情况简介 ......................... 121

(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 121

(二)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 121

(三)深圳汉邦多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122

(四)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123

(五)深圳康哲药业控股有限公司 ..................................................................................... 123

(六)深圳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 125

(七)戈宝绿业(深圳)有限公司 .......................................................................................... 125

(八)深圳市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 ..................................................................................... 126

八、附录二: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满意度调查问卷 ............................... 128

九、附录三: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及健康问卷 ................................... 131

十、参考文献 ............................................................... 135

Page 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

前言

户籍与非户籍、流动与常住、关内与关外是深圳城市人口的典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人口健康领域的

科技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认为以生命科技驱动的生命健康产业以

及生物医药产业是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产业方向,以健康服务和

健康服务支撑相关产业是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民众需求方向。

基于此,总结了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可能存在的 8 个问题,

即深圳市民需方角度的缺乏一级人群研究、缺乏微观心理研究、缺

乏健康促进研究和缺乏组织全面健康研究,科技发展供方角度的缺

乏需方与供方的动态平衡研究、缺乏深圳生命健康业的宏观政策导

引、研究缺乏最新的生命健康产业研究、缺乏医疗卫生体系和健康

保险服务的研究。我们从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学科视角提出了深圳人

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贯彻预防导向的公共健康模型,即

面向深圳市发展的核心群体——一级群体和二级群体,提出了构建

全面健康组织,促进工作场所健康的一级预防;倡导职业安全与健

康风险的控制的二级与三级干预。

在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调研阶段,我们从心理学的实证角度,

探索了全体市民对 2012 年深圳人口健康领域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分析了以流动青少年为样本的一级群体的认同整合及其健康现状,

描述了以 IT雇员为样本的二级群体的健康行为现状。从三个调研上,

分析了深圳 2012 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现状并剖析了可能的问题。

报告最后从深圳市民全面健康需求与人口健康科技发展需求的

角度上,提出了率先实现“深圳健康目标”、率先建立全生命周期产

业集群的目标,即率先在全国实现“提高深圳市民生活质量和健康

人年,减少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健康差异”的“深圳健康目标”;

通过孕育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人口与健康

科技产业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能够满足民众健康需求,市场竞争

力持续增强的生命健康科技产业集群。

围绕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科技前沿技术的医学应用是人

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源泉、生物医药产业是基础、健康服务产业是动

Page 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

图 0-1本课题报告逻辑框架图

四、一级群体现状 三、全体市民现状 五、二级群体现状

二、问题及需求

六、目标及思路

一、发展简报 一、理论框架

力、健康保险产业是保障等 8 条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倡导“政府—

行业—企业—社区—个体”的链型全面健康理念;加速流动人口的

社会融合和认同整合进程,提升健康水平;重视一级人群健康促进

的发展生态性研究与科技支撑;顶层设计系统整合,构建深圳四大

人口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中层推进突出重点,构建深圳四大人口

与健康科技创新方向等 5 条建议(详见图 0-1 逻辑框架图)。

Page 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

一、2012 年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简报及研究框架

依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特

别是最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

发〔2013〕40 号)、《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国科发计〔2011〕

552 号)、《中国至 2050 年人口健康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科学院,

2010)等国家宏观战略及发展精神,我们认为,“以生命科技驱动

的生命健康产业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是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产业方

向”,“以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支撑相关产业是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

的民众需求方向”。因此,我们简单地回顾了国际、中国特别是同类

型竞争城市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现状。

(一)2012 年国际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现状

1、生命健康产业的崛起与技术发展:生命科技驱动与生物产业

聚集

生命健康产业是一种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的发

展与生命科技创新技术的革新催生了生命健康业的“裂变”。2011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中,生物技术服务被列为重点推进的高技术服务八个领域之一。重

点发展创新药物及产品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服务,形成具有特色的

研发外包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等现

代生物农业技术服务,加速生物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

发展生物环保技术服务。以国家生物信息共享体系为载体,开展生

物信息技术服务和国际合作。基因组学研究逐渐成为生命健康产业

的新领地。

2、国内外发展趋势:大健康产业是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生物产业来看,生物产业在中国是继信息产业后发展最快的

高技术产业之一,包括基因、转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克隆技术

Page 1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

等。生物产业正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球生物产业

销售额几乎每 5 年翻一番,增长速度是经济平均速度的近 10 倍,预

计到 2020 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 1/3,生物质能源

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 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 10-20%

的化学材料。2008 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接近 11000 亿元,一

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开始发挥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

从健康服务业来看:2013 年 10 月 14 日,我国出台首个健康服

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

确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内涵丰富外延拓展,涵盖三大领

域涉及五大产业,即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

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

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规划到 202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

达到 8 万亿元以上。为实现此目标,国家在市场准入、资金支持、

税费减免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坚定不移地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

支柱产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将健

康产业称为继 IT 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3、中国人口健康科技发展路线图:强调生物医药产业的三步走

发展思路

中国科学院人口健康领域战略研究组(2010)指出,2050 年前

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人口健康国情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形成世界

先进水平的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健康营养生活方式的科技保障体

系,建立中国特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体系,实现全面身

体健康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健康。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

备制造为龙头的规模化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强国。

整个科技发展规划分为三个时期:从 2010 年到 2020 年为“近

期”,从 2021 年到 2030 年为“中期”,从 2031 年到 2050 年为“长

期”。其近期目标主要是新一代的人口控制技术以及生殖健康监测技

术,针对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快速、便携和准确的食品安全检

Page 1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

测平台,初步形成中西融合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

这一科技路线表现为 5 个转变趋势,即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

疗为主向预测干预为主转变,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

—心理—社会的汇聚医学模式转变,由传统医疗研发向生物医药与

大健康产业的转变,由服务疾病人群向服务全体人群的转变,由单

纯关注个体行为向群体社会事件与个体行为并重的转变。

(二)2012 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是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最有希望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为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物技术强国战略,制定了《中国生物技术及产

业化发展纲要》,确立了“技术积累、产业崛起、持续发展”的“三

步走”重大部署,力争到 2020 年使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化进入世

界先进行列。未来十年,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将迎来千载

难逢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国家确定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要包括:北京生物工程和

医药产业基地、上海张江药谷产业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长沙国

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重庆、成都、昆明和青岛等 22 个国家生物产业

基地。国家发改委分别建设了四批共 22 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首批

(2005 年)石家庄、长春、深圳;第二批(2006 年)长沙、广州、

上海、北京;第三批(2007 年)青岛、武汉、成都、昆明、重庆;

第四批(2008 年)哈尔滨、德州、泰州、郑州、通化、南宁、西安、

天津、南昌、杭州。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三

足鼎立、其他主要地区群雄竞起的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以上海为核

心的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水平、整体实力较强,是生

物产业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研究开发、制造、营销和投资中心;

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地区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是我国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

地区生物产业市场化运作相对较成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高,是

我国重要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化和流通基地。江苏、上海、

北京等地政府正在实施生物医药新兴产业计划,江苏 2012 年生物医

Page 1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

药产业经济总量超过 5000 亿元;北京 1000 亿元;上海 2000 亿元;

广东 1000 亿元;成都 900 亿元;天津 2010 年预计 600 亿元。

综合来看,北京和上海的生物医药研发实力最强。北京是全国

最大的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和基地,以“四院四校”核心,拥有占全

国 31.9%的医学类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占全国 41%的国家生命科

学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其基础研发

实力在国内首屈一指。上海则形成了以国家级科研单位为基础,跨

国公司研发中心为骨干,大量中小型创新企业聚集的产业创新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

支撑。全面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从政策引导、人才吸引、

基地建设等方面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了适宜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

有力地支撑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12 年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

实现新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20 家,北京医药集团、北京同仁堂集团、

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三大集团的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以泰德、源

德、乐普、双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专有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已成

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专有技术或独家品种,

这些企业盈利能力强劲,销售利润率往往高达 50%。

从产业环境看,上海张江最有优势,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较多,形成了一定创新氛围。从政策支持力度看,生物医药产业得

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提供的优惠政策大同小异。从发展目标

看,各基地的远期目标都比较高(产值千亿),北京和上海更注重高

端研发,广州和长沙则更注重产业规模。

1、2012 年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京)发展现状

2012年,生物医药基地(不是北京全市的产值)实现总收入115.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8.1%;税收 4.6 亿元,比上年增长 42.3%。基地

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以高水平的软硬环境和服务设施为保

障,形成集研究开发、企业孵化、生产制造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一流

的现代化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其发展要素是:

(1)建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拓宽

投融资平台。

作为生物医药基地内唯一授权的土地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国有独

资公司,发行人主要承接生物医药基地内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代

Page 1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

大兴区政府进行土地的征收、整理及开发,并对达到出让标准的地

块代大兴区政府进行招拍挂;同时,发行人接受生物医药基地管委

会的委托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由下属公司提供物业管理、供暖等相

关服务。

(2)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地。

执行中央和北京市关于“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

术成果转化项目的相关支持政策;对新引进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企业

形成地方财政收入部分,前五年全部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后五年 50%

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凡入区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企业免征公用设施建

设费;对效益和发展前景好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企业,在贷款担保、

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解决户口进京等方面将给予大力支持;引导

和支持区外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企业入区建设,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

持;对于辐射带动能力强、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高增长型的

生物工程与医药企业,实行优惠地价,以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

可以采取先租后买的形式,也可以实行土地入股、资本跟进的办法,

还可以采取分期付款或以企业形成地方财政收入部分逐年冲减地款

等方式,冲减年限从企业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年度起,最长不超 8 年。

2、2012 年上海张江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2012 年,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值突破 850 亿元。其发展要素是:

(1)园区服务平台领先全国。

园区已初步形成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

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了能初步

涵盖“人才培训-研究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的现代生物医

药技术的创新体系,以较完整的创新服务链,打造产、学、研共聚

互融的生物医药产业平台。

其中,公共服务平台又被誉为“药谷”孵化基地,是由技术服

务中心,和 45 套设施完善的生物化学专用孵化单元共同组成,主要

提供专业技术创新服务和综合配套服务。

此外,还重点设立了创业投资平台。

(2)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张江药物创新体系的创新助推。

创新是“药谷”快速发展的生命力。国际一流研发机构、高端

人才和医药企业的汇集,推进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开

Page 1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

发。分布于生物、化学药物、中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既有以

罗氏、史克必成、勃林格殷格翰、美敦力、奈科明、麒麟等为代表

的跨国公司,又有以中洋海洋、乔源、先锋药业为代表的大型国企,

还有以绿谷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以微创医疗器械为代表的海外

留学生企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则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

海中医药大学、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上海摩根-

谈生命科学中心等,美国礼来、瑞士罗氏、诺华、和记黄埔等跨国

企业也纷纷在张江设立全球性研发中心。

(3)研发外包(CRO)业务增长迅速,促进国际合作。

张江药谷形成了涵盖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服务对象

以跨国制药企业为主,建立成为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的聚集地。

3、2012 年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发展现状

2012 年,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过 400 亿元。

广州国际生物岛将打造成未来生物科技 CBD,建设成为“生物经济

的曼哈顿”、“生物金融的华尔街”,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为生物新药创

制、生物能源、生物信息、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和海洋生物等方

面的研发。在个体化医疗诊断、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均处

于国内领先水平。其发展要素是:

(1)搭建国际“生物科技之桥”。

加速引进英国高端生物产业资源,作“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

目,广州和英国的生物科技全方位对接即将迈入一个全新阶段。将

得到包括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英国白玫瑰大学联盟、英国国民健康

服务体系创新中心、英国医疗器械协会在内的英方机构的全面支持,

重点关注给药系统、生物医用材料、远距离诊断和治疗、微创手术

技术、再生治疗药物等领域。

希望通过携手以色列建立“中以生物科技之桥”和“中以生物

科技孵化器”,打造官、产、学、研、资的协同创新平台。

(2)搭建广州国际生物产业联盟。

广州国际生物岛计划在年内创建“广州国际生物产业联盟”,促

进生物科技、资本、人才和项目的良性互动,通过“财智速配”,实

现区域生物产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Page 1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

(三)深圳现状及新兴企业群:有高峰无群山

深圳现状。深圳本身具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深圳生物

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2003 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中仅

医药产业总产值就已达到 139 亿元,位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三位;2005

年,深圳市《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通过国家

发改委认定,成为首批三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根据规划,深

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包括核心区和扩展区,核心区

在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扩展区为光明片区和南澳片区。2009

年,深圳政府连发 179 号、180 号两个文件,印发了《深圳生物产

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 年)》、《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接下 7 年内,深圳每年将设立 5 亿元的生物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

持生物产业发展。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中长期目标,是通

过 20 年的努力,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深圳第二个“IT 产业”,预

计 2015 年 2000 亿元,成为深圳经济的重大支柱产业,国际一流生

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兴的一批生命健康服务业的知名企业。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

司是一家集基因技术研发、生物技术服务、基因技术应用于一体的

专业性企业。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投身于生物、农业、

医药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涵盖常规分子生物学、高通量

测序及分析、质谱分析、云平台、高端咨询等一站式、全方位的生

物技术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建立了大规模基因组测序、高性能生

物信息处理、基因健康应用等技术平台(占全球基因组学研究市场

份额 24%)。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与韩国最大的生物药物公司

Celltrion 生物抗体药物合作举行签约,打造 4 万平米生物抗体基地。

汉邦多糖生物科技公司,将深圳基地建设成为亚洲规模最大、品种

和门类最齐全的多糖生物制药基地。

不过,如何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加强生物科技人才的培养和

引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优化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等都是需要深圳市科技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

细化,创建深圳特色所考虑的。

Page 1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

一级群体层面

二级群体层面

研究3: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与健康

研究 4:IT 从业人员的健康行为

群体政策建议

健康促进建议

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研究(2

012

全体市民层面 研究 2:人口与健康的现状满意度 宏观政策建议

科技产业层面 研究1:人口与健康问题及战略需求 产业政策建议 产业供

方视角

市民需

方视角

图 1-1本课题理论框架图

(四)本课题研究框架

本课题从心理学学科视角出发,拟在经验驱动和理论驱动结合

前提下,综合考虑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领域产业供方与市民

需方的特点,从科技产业、全体市民、一级群体、二级群体等 4 个

层面开展研究,在描述现状、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深圳人口与健

康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建议(详见图 1-1)。

1、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通过探讨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态势与战略需

求;分析深圳市民对 2012 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满意程度,分

析深圳市民(户籍人口)健康行为发展状况,总结深圳流动人口(非

户籍人口)的认同整合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建立 2012 年深

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目标与思路,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2、研究内容

(1)深圳市人口健康科技发展态势与战略需求。我们拟在分析

人口健康领域战略发展趋势、深圳市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愿景目标

以及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现状的理论资料,结合健康心理学的学科思

Page 1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

维,梳理向市民健康需求开放、向健康促进开放,为城市创新服务

的发展态势与战略需求图。

(2)深圳市民对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满意度。我们拟探索公

共医疗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

现状,并分析户籍、行政区域等因随对其影响的状况,在此基础上

提出问题的一般化分析。

(2)深圳市民健康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我们拟在认同整

合理论及社会融合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进行的质性研究,

编制“深圳市民健康行为量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量表调查法,

获取其现状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特点。

(4)深圳市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现状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认同整合理论认为,认同整合程度越高, 其文化适应能力越强,在

第二文化中,他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程度,感受到更

少的适应压力。非户籍人口对于他们所知觉到的两种身份都有一定

的认同, 但是对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整合程度则存在个体差异, 有人

可以相互融合, 表现为一般非户籍人口;有人则认为两种文化相互

冲突和相互分离,表现为问题非户籍人呢口。这种双身份的认同整

合程度的差异影响到了他们对城市文化的适应程度, 包括对城市生

活的接受程度以及在第二种文化中的心理健康程度及其生活满意度

等。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影响, 可能是因为双文化者在两种文化的意

义系统之间是否能够自由转换并自如应用。

Page 1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

二、2012 年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

战略需求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发展问题的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此,我们将从人的健康需求

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结合上文产业发展梳理,总结深圳人口与健康

科技发展可能存在的 8 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从职业健康心理

学的学科视角提出贯彻预防导向的公共健康模型,即面向深圳市发

展的核心群体——一级群体和二级群体,提出了构建全面健康组织,

促进工作场所健康的一级预防;倡导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的控制的

二级与三级干预。以南山区自主创新企业为代表,提出了南山区全

面组织健康(NCOH)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观点。

(一)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1、从深圳人口与健康的需方角度存在的 4 个问题

(1)偏重二级和三级人群的研究,缺乏一级人群的研究

依照预防导向的公共健康模型(Wallace & Doebbeling, 1998),

将政府的卫生职能划分为有症状障碍与疾病(健康受损的个体)、健

康风险(处于危险中的个体)、无症状障碍与疾病(没有处于危险中

的个体)及其对应的三级、二级、一级的干预。低收入群体、高危

工作人群、医疗保障覆盖不足人群、儿童和老人等传统医学群体得

到了深圳人口健康风险的分析,提出了干预的政策建议,即从“不

好到好”;不过面向深圳市人口的主体——一级人群,缺乏对其健康

的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方法的政策建议,即从“好到更好”。

(2)偏重宏观政策研究,缺乏微观心理研究

2011 年,有研究提出了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整体思路与政策

框架,提出了深圳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思路,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引和

操作性,即从“研究到政策优化”。不过,我们担心没有现场访谈、

田野调查或者微观的个体心理研究,是否能够具有适当的政策信度

Page 1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

与研究效度,从而适用于深圳市现状?事实上是,从社会融合的视

角看,深圳人口与健康的最大问题是 798 万非户籍人口的“流动和

户籍问题对深圳人这一角色认同的影响”的问题,因为自我角色认

同是社会融合的最根本标志,是健康的外显指标,即从“个体到政

策优化”。

(3)偏重疾病干预研究,缺乏健康促进研究

诸多公共卫生研究与产业报告集中于探索健康影响因素的政策

干预的主要障碍与途径,侧重于从医学症状学的角度,提出预防疾

病的政策导引,即从“疾病到康复”。实际上,面向深圳市健康的主

体人口,我们不仅重视疾病的防治,也不能忽视群体与个体的内在

力量和复原力,即从“健康到促进”。此外,深圳市可以引领国内城

市之健康潮流,仿照美国的国家健康目标(US. DHHS, 1990),提出

深圳健康目标(SHS)。

(4)偏重个体健康标准研究,缺乏组织全面健康研究

传统健康指标从个体层面,提出了健康的“静态”标准,其实

质是 WHO 的健康概念,即“是否符合标准”。不过,从构建组织全

面健康(comprehensive organizational health)的视角看,健康组织

是保持健康的工作环境、财政状况良好并拥有健康劳动力的组织,

从环境、组织、个体等三个层面提供了整合的健康思路。一个健康

的组织必然拥有健康的群体,即“是否动态适应”。

可见,如果从心理学学科视角,我们有必要以一级人群为研究

群体,以认同整合这一微观心理为研究对象,聚焦于组织全面健康

的促进研究,从而提供了一个更加普适性、跨学科视角的研究报告。

2、从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供方角度存在的 4 个问题

(1)偏重供方的企业行为研究,缺乏需方与供方的动态平衡研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健康产业,这些健康

产业发展策略报告是更多从供方的企业发展与盈利的组织行为视

角,探讨产业调整与更新、产品研发与营销、产品售后与维护、企

业盈利与发展等企业问题。本质而言,无法描述、解释和预测人类

个体、群体、社会的三层面需方的行为健康状态,我们的供方发展

往往陷入短期投机的陷阱,传统的深圳健康产业也可能无法迅速做

Page 2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4

大做强。动态性的分析三类群体的行为健康需求,进而分析深圳市

健康产业的现有“服务”,通过动态比较和评价,将更加客观的描述

深圳生命健康产业。

(2)偏重行业协会研究,缺乏深圳生命健康业的宏观政策导引

研究

以深圳健康产业作为缩影,深圳市保健协会和深圳市健康产业

发展促进会,关注了深圳健康产业重点行业、新兴行业和代表性企

业,如何进一步促进深圳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专家建议。不过,

没有提出深圳市切实可行的宏观政策的建议,进而引导和保障生命

健康业的超常规发展,促进深圳市健康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从深圳市顶层设计的角度,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

的健康服务需求与人口与健康产业的多元化、多品种的健康服务供

求动态结合,为深圳市经济社会转型驻入新动力。

(3)偏重传统的“健康产业”研究,缺乏最新的“生命健康产

业”研究

健康食品、健康用品、健康服务等子行业的发展,主要涵盖了

疾病检测预防、健康产业介入促进、外显行为管理的传统行业视角。

生命健康产业以生命科学为先导,介入生命全程的环形产业链。因

此,生命健康产业的内涵剖析,必须探讨生命科学行业对传统健康

产业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分析中国生命科学行业概念及发展环

境,探索生命科学行业与健康产业的动态化组合——生命健康业的

发展态势。

(4)偏重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研究,缺乏医疗卫生体系和健

康保险服务的研究

依照最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

发[2013]40 号)国家政策导引,中国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卫生服务、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等四

部分。2012 报告主要集中在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

健康服务相关支撑行业的规模发展,缺乏对医疗公共卫生体系的整

合与连结、缺少对健康保险服务体制的探索与融合,忽视了健康管

理与促进服务的评估与测定。

因此,我们将贯彻最新国家发展战略思路,立足深圳本土发展

远景,聚焦生命健康产业的“组织全面健康”发展,撰写一个更加

Page 2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5

普适性、跨学科视角的研究报告。

(二)OHP 的深圳需求与工作性质的变化

近十几年来,面对着全球经济和组织形态的日益变革,一个崭

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OHP)逐渐出现并发展壮大。OHP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

则和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相关分支领域,与公共卫生、职业医学、

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学、人类工效学等学科密切联系,

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职业环境和提升从业者的工作品质而服务。

OHP 的出现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政府和企业界的职业疾病与工作

安全问题,为促进工作者和组织两方面的健康成长作出积极的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全球每年三天以上失去劳动能力的

非致死性工作意外有将近 2.68 亿件,与工作相关的伤害和死亡分别

有 1.6亿例和 0.22亿例。国际劳工组织 2000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近十年间,在英、美、德、波兰和芬兰等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全球化的趋势、组织的重组、公司政策的不稳定以及工作负荷过重

等,造成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导致 10%的员工

遭受着抑郁、焦虑、工作压力或倦怠的折磨。职业心理问题的直接

后果是个人绩效的下降和组织成本的上升。英国政府调查发现,英

国各行业每年因雇员出现与职业心理问题有关的疾病而导致七百万

个工作日的流失。此外,职业心理问题也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对员

工健康医疗成本的支出,美国企业因此每年花费约 400 亿美元,导

致的间接经济损失高达 2000 亿美元。这些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极大地推动了 OHP 的出现和形成。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在工作

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工作对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影响日

益扩大;而日益变革的经济和组织环境也通过工作全面影响到人们

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所以,心理学家更是有责任发扬传统、运用自身学科特点,协

助工作者和管理者建立健康的工作环境,使工作者“能运用聪明才

智,创造高度的绩效,获得满意、幸福的生活状态”。目前,许多心

理学家已经广泛参与到增进工作安全性和提升工作者身心健康的研

究中,临床、认知、社会、咨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者,都开始关

Page 2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6

注如何减少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场所压力源对个体身心伤害等方面

的研究,并且通过严谨有效的实验设计,验证各种职业健康因素对

工作者的影响,从而深入探究与工作者职业健康有关的心理过程和

发生机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说和干预措施。

健康组织(healthy organizations)是指财政状况良好并拥有健

康员工的组织,具有在多样化市场环境下促进员工健康、安全的工

作环境。从职业健康心理学的西方现代发展的科学视角,工作场所

不仅仅是预防伤害和疾病,还应该是促进健康。深圳作为一座包容、

整合、行动的典范工业化创新城市,尤其需要关注工作组织的新时

代变化及员工的新时期需求。

OHP 的目标是直接发展、保持和提高员工及其家人的健康。以

美国为例,早在 1990 年就为国民制定了国家健康目标,涉及与健康

有关的行为、疾病预防和工作场所的健康与安全 (U.S.DHHS,

1990)。

全球化加剧了每一个公司等组织形态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增加

了相互依赖的频率,进而增深了公司及员工的压力,潜在地导致了

工作安全的隐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全球化全球工厂的中国

经济深受影响,典型反映在深圳前期的“招工荒”、“制造业行业性破

产”等经济现象。

第一,深圳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在深圳经济体系中,制造业

人数减少而服务业岗位增多等工作数量均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农林

渔业、制造业人数下降最快,而行政管理职业及职业经理人等人数

在快速增长。这一转变的重要结果就是员工们可能置身于不同的职

业危害之中,包括工作环境中与健康不良有关的心理社会压力源。

第二,人们工作变动的常态化。个体从业及灵活就业形式的增

加,例如 SOHO、临时工作等工作形式,其中 25%到 30%的就业不

充分,工作显著少于全职工作,这些灵活的雇佣方式与失业有着某

些共同的不良特点,可能损害健康。而同时拥有多种工作的人群比

例略有增长,女性工作的比例也在快速增加,因此人们在工作环境

之中的动态变化,很难从流行病学的调查视角探讨健康不良的成因。

第三,工作组织的巨大变化。深圳市的公司资本全球化、管理

风格多元化、公司文化多面化,导致工作组织的管理系统、监控措

施、生产流程及其对工作业绩影响的方式都是多变而难以预测的。

Page 2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7

因此不同公司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及其执行力度都不同,因此可

能产生对健康不同影响的工作环境。这种工作组织的多元化同样可

能产生压力,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文化价值观或规范之间的冲突

或矛盾,进而给员工的健康带来消极影响。

(三)预防取向的公共健康模型

公共健康模型整合了群体干预模型和处于危险之中个体的干预

模型,包括一级干预、二级干预和三级干预(见图 2-1)。一级干预

的重点是非危险人群,其本质上是群体为基础的干预模型,针对所

有人群进行。通常使用健康促进的教育手段,将相关信息传播到每

一个人,无论他们是否处于危险之中。二级干预则关注可能处于疾

病或受伤危险的人群,例如将警示印在烟盒上以警告吸烟者,通常

包括个体及团体层面的时效性工作。三级干预关注健康受损的群体,

并促进他们的康复,通常使用个体干预的方式。

OHP 的重点在一级干预,预防取向是基于员工的生命历程与健

康问题的负责性,就是为了防止疾病的流行。而 OHP 的干预关注组

织、团队和个体的变化。例如,组织文化转变为重视学习就会减少

因为担心犯错而受惩罚所带来的压力。因为组织文化影响着团体或

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他能降低个体层面的压力水平,而提升了员工

的健康水平。因此,我们重视一级预防,减少他们对健康的影响(二

没有处于危险

中的个体

处于危险中的

个体

健康受损的个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干预

图 2-1 预防取向的公共健康模型

Page 2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8

级),同时治疗已经造成的健康不良方式(三级)。

不过,在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大部分的工作压力预防措施

主要是二级或三级预防。例如,现场健身措施、戒烟计划、饮食控

制、放松和锻炼课程、健康检查、心理咨询,或者是上述的综合模

型提供给员工。这种方法不仅提供相应的手段给那些与工作条件不

匹配的员工,以处理不匹配带来的问题。虽然面向所有员工的一级

预防工作很困难,不过我们需要采取多元的方法来预防压力、促进

员工和组织健康。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推行

“有关工作导致的心理障碍的国家预防措施”提出的建议对我们有极

大的启发:

•工作负荷和工作进度:避免工作量不足和超负荷,能让员工从

费力的工作中恢复过来,增强员工对各种工作特征的控制;

•工作日程:制定了与工作要求和责任相当的工作日程,提供弹

性工作时间、工作分担及轮班制度。

•工作前景:避免在职位晋升机会、职业或技术发展以及职业安

全方面的模糊不清。

•社会环境:给员工提供互动和支持的机会。

•工作内容:设计的工作任务有意义,激励人,并有使用已有技

术和发展新技术的机会。

(四)一级预防:构建全面健康组织,促进工作场所健康

组织健康是一个组织能正常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并具有持续成

长和发展能力的状态,它既注重内部发展能力提升,又能有效适应

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员工主观满意与

客观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组织可持续发展、员工主观健康与

客观满意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组织健康缺一不可的要素。

在对组织健康文献进行广泛梳理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企

业组织所处的新时代背景,我们发现了学者们普遍认同的组织健康

的核心特征,如下:

环境适应性。组织健康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适应。企业组织再

也不是能在相对稳定环境下操作自如的孤立个体,他们已成为动态

变化系统中相互关联融合的一个有机体系。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

Page 2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9

健康的组织应有能力持续自我健康的内在健康状态,因此必须具有

能够有效管理并良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作为健康的组织,在

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进行一次大体全面彻底的扫描,清晰

界定目标,并形成和实施恰当的战略,必将享有高水平的财务绩效。

自我调节性。健康的组织能透过自我监控、测量或评估,持续

通过政策或方案,促进员工幸福和组织健康。组织健康是一个组织

的内部存在与一种形势或环境的内部存在两者之间的正常互动,用

适应和灵活来保持组织与内外压力的平衡是组织生存与健康关键。

学习创新性。倡导组织以学习型模式运作,将组织的各项决策

建立在认真学习创新的基础上,只有那些成为学习者的企业才能在

日益动荡、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取得成功。那些存在学习障碍的

组织是不健康的,健康的组织应具有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以适应

技术、市场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持续成长性。健康的组织要能持续培植组织长期的健康和活力,

在社会经济巨大变迁中求得兴旺发达,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特

别强调,一个长期健康的企业必须决定同时对绩效标准(客户满意

度、收益和成本、市场份额)以及员工满意度进行关注。

组织、员工与社会健康并存性。以前过于单纯地考虑组织层面

的健康或员工面的健康/满意,都不再是真正的健康。健康的组织应

同时关注不同层次的健康,包括个体、团体与组织,以及外部环境。

不过,纵使组织健康的全面优越性,如果不能降低成产成本,

提高生产力,大多数企业不会施行健康组织的策略。不过,我们可

以使用健康促进理论和企业文化干预的策略,在健康策略、成本限

制和提高生产力之间建立起一个动态联盟。健康和生产力管理

(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management, HPM )、风险行为管理

(behavioral risk management, BRM)和健康文化计划(healthy

culture planning, HCP)等三种方法,是人们在建立健康组织的过程

之中建立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努力,对于我们的推广具有很强的操作

意义。

HPM。综合协调各种促进员工健康、平衡工作——生活等不同

类型的服务,提高成产力、降低离职率,运用促进健康和生产力的

方式管理医疗救济、员工赔偿、风险管理、员工帮助计划、职业安

全教育。Goetzel(2001)提出了 10 项 HPM 最佳实践主题:(1)HPM

Page 2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0

与组织策略的契合;(2)不同职能领域的协同聚焦;(3)有目标和

热情的一群支持者;(4)高层管理人员成为小组的关键成员;(5)

高度重视干预、健康促进和职员健康;(6)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

(7)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研究数据、方法、报告和回报会越来越

重要;(8)团队的持续沟通;(9)学习他人和(10)团队充满希望。

BRM。组织应当拥有降低健康和安全风险的政策和措施,高压

力问题、工作——生活失衡、对员工忽视和冷漠、与工作相关的暴

力、怠工、偷窃、歧视导致的冲突、酒精及药物滥用等需要有效的

BRM 运用。BRM 将精准的需要评估与客户为中心的计划制定相结

合,经过五大核心步骤降低行为风险:(1)运用调查、访谈、组织

记录等方法开展行为风险审查,确定上述风险的风险水平;(2)绘

制整体的组织风险图;(3)评估个体和组织风险以及当前风险管理

工作的有效性;(4)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综合这些信息,以确定哪些

互动对个体——组织风险有影响,哪些计划需要开展;(5)提出预

防、早期干预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可见,BRM 是一个持续的综合过

程。

HCP。HCP 建立支持性的文化环境,促进组织层面社会规范对

健康生活的促进。HCP 通过 4 个阶段达成预期目标。阶段 1 分析当

前组织文化,通过改变组织的资源分配,从而确定 HCP 领导者的责

任。阶段 2 在改变过程中让更多的员工融入,通过介绍工作场所的

设计理念,使参与者能够想象出想要的文化环境。阶段 3 的目标是

制定个体自助、同伴支持、组织支持和领导力发展的程序和方案,

建立一体化的系统推进方案。阶段 4 对运作的 HCP 文化项目进行再

次评估,以确定目标的实现程度。HCP 将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调查、

视频、培训课程、自我评估、指导和咨询。

(五)二级与三级干预: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的控制

考察职业伤病及职业病的成因,给予降低工作风险及建立有效

控制体系的办法是三级干预的核心目标。界定职业伤病、明确工作

场所风险;进行风险概率与安全评估;工作场所风险控制等三个纵

向步骤是职业安全与健康运行的“三步法”。

明确工作场所风险。史密斯和圣福特(1989)提出了个体—工

Page 2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1

作环境交互作用的平衡模型,其中个体、任务、环境、技术/工具/

机械、工作组织与监管都可能成为风险的来源。这一模型成为深圳

市分析工作任务风险的模板,任何一种因素都可以影响职业安全,

同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增强或者减弱这种风险概率。因此,

深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职业伤病的类型与重点。NOISH 在上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 10 种职业伤病类型,在 1996 年确定了 21 个改善职

业安全与健康状况的科研方向,其中 8 个是职业伤病,分别为过敏

性和刺激性皮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生育和受孕障碍、听力

减退、传染病、腰背疾病、上肢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外伤性损伤。

这 8 种职业伤病均强调了心理因素(例如社会压力源、家庭压力)

的作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有效作用。例如,心

理社会压力源可能与上肢肌骨骼系统损伤的发生有关,社会心理干

预可能有助于降低上肢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发生率。此外,还要了

解职业风险暴露的范围与特性。可以将其分为物理环境(如噪音、

高温)、动力机械(如工具、机器)、非动力机械(如斧头、刀片)、

液态化妆品(如苯、甲苯)等。某一种职业风险状况的工具书有 OSHA

标准手册、NIOSH 标准文件等资料可供参考。

风险概率与安全评估。发展两种信息系统来获得对风险的发生

率、严重程度与可控性进行评估,分别是风险识别系统,通过现场

调查、无故障分析以及员工风险报告程序来评估风险的特性及发生

概率,保障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行动;事后分析,利用员工的伤病

与企业损失报告,包障碍事故发生之后的总结。在两套系统的共同

作用下,企业才能有效地对高风险环境做出预测并建立相应的风险

控制与补救措施。第一,风险监测系统的目的是在职业伤病发生之

前对风险做出识别。美国已经立法规定雇主采用此程序来监控和降

低职场中的健康风险,这种检测对于识别长期存在并且很少改变的

物理或环境风险十分有效,检测行为本身就是对员工的一种积极的

激励因素。随机抽检和风险清单都是具体的检测手段。第二,伤病

统计的功能是确定高危工作区域,评估企业健康与安全状况,评估

风险监控的机制有效性和探明伤病的成因。伤病报告分析系统必须

包含有关伤病特性、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的详细信息。企业通过伤

病数据监控历年的伤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检测干预的有效程度。

这些信息为企业改进健康与安全措施,以及对管理者和员工奖励提

Page 2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2

供了事实支持。当然职业伤病的偶然性,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员工

与管理者的日常表现。

工作场所风险控制。消除风险、阻止员工接近风险、警告员工

并进行培训是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除了工程控制(消除及阻断风

险源),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及环境,使用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材料代替

高危材料;进行警告和操作指南,保障员工对职业风险的知情权、

警示教育以及现场指导等常规方式外,我们更加强调的是通过培训

促进员工的安全行为,采用在岗培训(ON-THE-JOB TRAINING,

OJT)的方式来教授员工岗位技能以及健康与安全的影响。此外,

通过改进工作规范降低风险。工作场所中的大量风险都是在员工与

工具和环境相互作用时产生,这些风险很难通过风险监测及机械防

护完全控制,只有依靠增强员工对风险的辨别力与正确的工作行为

才能加以控制,这种行为包括了危险发生时的规避动作以及采用安

全的工作规范以保证不会产生风险。工作规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正

确的技术运用与风险规避行为来安全地完成工作任务。

综上所述,三级预防的目标主要是减少职业伤病,明确风险、

评估风险、确定控制方法等都是职业风险的管控措施,这些措施需

要员工与管理者的共同参与。一项有效的职业风险控制计划能够提

升企业的安全状况,增强员工对风险的辨别及控制能力以及在企业

中施行安全计划。

(六)典型事例:南山区自主创新企业全面组织健康

(NCOH)的关键技术示范

南山区《关于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2013-2015

年)》提出了 20 条措施旨在实现 3 个“全面加快”的科技愿景,即全

面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全面加快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全面加快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NCOH 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对应着三大市场需求

及用途:

(1)南山区创新人才的全面健康促进。南山区创新人才的生理、

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健康,是保障创新事业的基础。

只有健康的人,才有持续的创新事业。NCOH 能够从个体层面客观

Page 2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3

评估创新人才的健康状况,给予重点性的指导,从健康行为和健康

相关行为的角度给出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建议与心理干预,从而从健

康要创新的战斗力。

(2)南山区企业创新的组织健康促进。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南

山区企业必然是一个组织健康的企业架构。而从组织健康的过程和

标准的视角反推企业的组织架构与组织效能,特别是企业凝聚力的

构建,将会从软性能力层面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3-5 家示

范企业的 NCOH 将会为工作作出典范的效果作用。

(3)南山区战略新兴产业的 NCOH 诊断。4G 通讯、移动互联

网、集成电路设计和高端医疗器械等战略新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NCOH 可以提供本地化的管理诊断评估及策略建议,协助产业构建

全面组织健康的综合框架,提出产业促进的战略、实践和研究的智

力支持。

面向南山区自主创新企业的孵化发展全程,创设全面组织健康

(comprehensive organizational health, COH)的本土化范式,通过整

合个体、工作、组织等三个层面健康的理念与实践,动态平衡生产

效率与健康关系的组织健康新模式,评估“员工幸福、工作高效、组

织凝聚”的南山企业特征,使用专家评估、心理测量学、生物反馈学、

组织管理诊断、软件设计的技术方法,发展出一套南山区自主创新

企业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跨学科、动态的健康模式及诊断方案

——南山全面组织健康(nanshan comprehensive organizational health,

NCOH),成为深圳南山指数的有效评估维度之一。

关键技术问题是“如何界定 NCOH、如何评估 NCOH、如何促

进 NCOH”等三个核心议题,研究内容对应为:

(1)NCOH 的结构与维度。通过文献回溯、专家评估、实地

访谈等方法,初步确定 NCOH 的本土契合性,确立 NCOH 在南山

区自主创新企业的适用性,确定 NCOH 的核心结构与评价维度。

(2)NCOH 的评估与实现。通过心理测量学、生物反馈学、

组织管理诊断等方法,确定个体、工作、组织等三个层面的健康评

估标准,编制一系列心理测量问卷,并通过自适应评估软件(nanshan

comprehensive organizational health software, NCOHS)集成方式来实

现。

(3)NCOH 的促进与效果。通过实验对比法、团体辅导等方

Page 3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4

法,确定 3-5 家企业为样本,通过 NCOH 的诊断、监测、反馈、促

进、效果评估等程序,检验 NCOH 的效果。

预期目标是“一套本土化创新思想、一套 NCOHS 的软件、一套

NCOH 的促进方案、一个深圳南山指数的指标”等四个预期目标,

对应为:

(1)一套本土化创新思想。从南山区企业创新发展主观环境的

人因变量入手,动态地发展一套符合南山自主创新发展特征,反映

全面组织健康的多层描述(个体、工作和组织)、多维评估的特征,

为企业的基业长青发展提供跨学科的智库支持的创新思想。

(2)一套 NCOHS 的软件。使用软件实现的方式,发展一套界

面友好、测量高效、即时结果、评估可靠的软件载体,能够广泛适

用南山区自主创新企业的企业组织健康、工作健康和个体健康的三

个层面的评估。

(3)一套 NCOH 的促进方案。在 NCOHS 的基础上,发展出

一套 NCOH 的促进方案,即 NCOH 的工作场所全面健康促进的方

案,包括个体全面健康的干预与促进、工作健康的干预与促进、组

织健康的管理诊断与促进等 3 个子方案。

(4)一个深圳南山指数的指标。优化深圳南山指数的创新与本

地化特色,从职业健康心理的角度构建企业胜任力的主观意义目标,

从而凸显南山企业创新发展的特色之处。

我们期望将 NCOH 的创新思想及工作载体。自主创新企业的跨

越性发展不仅是创新技术的孵化,也是能够承载创新技术孵化的全

面组织健康促进的软环境营造。南山自主创新企业是在高时间压力、

高资金应激、高失败风险、高疾病风险的 4 高企业,NCOH 恰恰是

控制风险因素、促进健康因素的有效整合的创新思想,将会为促进

创新技术的高效成功孵化构建南山特色的软环境。

国内率先发展 NCOHS 的评估软件及配套设施。我们将会从 3

个层面 7 个核心主题的角度,将 NCOH 转化为 NCOHS 的软件集成。

具体包括个体、工作和组织等 3 个层面多维度、多层面、自我适应、

健康促进努力、适应性程度、核心压力的意识、企业发展或衰退等

7 个核心的逻辑解构与指标建立、包括生理指标、心理指标、企业

发展指标等,从而创设一套有效的评估手段。

国内率先提出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跨学科整合的促进方案。我

Page 3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5

们整合了心理学、管理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工作方案,面向 NCOH,

提出了考虑企业健康的不同层面、关注员工健康的多维层面、重视

工作健康的多重属性的跨学科的方案,进而通过示范促进,为大规

模的在南山区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Page 3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6

三、2012 年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民众满意度现状

分析深圳民众对 2012 年人口与健康发展的生活与工作满意度

调研,将可能会从需方的角度反映深圳政府提供的人口与健康领域

公共服务的质量高低,并可能横向比较户籍、行政区划等深圳特殊

人口学变量的影响,进而分析影响深圳市人口与健康发展满意度的

因素,进而提出影响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所在。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课题组编制了《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民众满意度问卷(2012)》,

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和公共文化体育等三个具有普

世代表性的人口与健康服务项目,以及户籍等基本人口统计学变量。

使用 SPSS 17.0 录入、管理和分析数据,主要使用了描述统计

等基本统计方法。

2、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 2012 年 10 月至 11 月的实地调研数据,本次

调研共回收 1206 份问卷,有效问卷共 1025 份问卷,问卷有效率为

84.9%,调研地涵盖深圳市所有区及各类群体,样本具有较好的代

表性。

样本的详细统计学信息详见表 3-1。其中 44.3%具有深圳户籍,

47.1%具有深圳居住证、没有深圳户籍,8.7%既没有深圳户籍也没

有深圳居住证。

Page 3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7

表 3-1 2012年深圳市人口与健康发展的民众满意度调查样本(n=1206)

统计变量 百分比

(%) 统计变量

百分比

(%)

性别分布

男 50.8

户籍状况

深圳户籍 44.3

女 49.2 非深圳户籍,但持有深

圳市居住证 47.1

年龄分布

20 岁及以下 7.1 非深圳户籍,不持有深

圳市居住证 8.7

21-30 岁 53.0

居住深时间

分布

一年以下 9.3

31-40 岁 32.9 一年至五年 36.4

41 岁-50 岁 4.7 五年至十年 29.2

51-60 岁 0.9 十年以上 25.1

60 岁以上 1.3

税后月收入

无 10.3

学历分布

小学及小学以

下 1.1 低于 1500 2.9

初高中(含中专

职高) 21.3 低于 1500 22.2

大专 20.3 3000-10000 48.1

本科 41.4 10000 以上 16.5

硕士及以上 15.8

居住地分布

罗湖区 6.5

职业分布

无业 2.8 福田区 26.1

学生 11.3 南山区 37.2

公务员 4.3 盐田区 1.7

从事个体经济

活动者 7.7 宝安区 13.4

事业单位人员 17.0 龙岗区 14.7

军人 0.4 光明新区 0.4

企业蓝领 12.3

企业白领 37.3

自由职业者 6.8

Page 3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8

(二)2012 年深圳市人口与健康发展的民众满意度现状

1、医疗卫生领域:总体认可,健康促进的需求大

从总体而言,民众对深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满意程度中,

1.95%的人非常满意,25.27%的人满意,40.29%的人认为一般,

21.66%的人不满意,7.02%的人非常不满意,3.8%的人不清楚。如

果以一般作为中间值分界点的话,67.5%的人对医疗卫生总体持积

极态度(详见图 3-1)。

图 3-1 深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柱状图

从医院医疗服务的角度可见(详见图 3-2),“排队时间长”、“看

病贵”、“不同医院水平差异大”等是民众希望最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频率分别是 68.49%,58.12%和 42.48%。而传统观念中的“预约

服务不完善”、“住院难”等频率仅仅为 21.27%和 18.16%。

Page 3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29

图 3-2 深圳市医疗服务水平意见柱状图

57.58%的人会选择去社康中心(社区医院)就医,而 42.42%的

人不去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医护水平差(36.16%)和医疗设施差

(34.08%)。详见图 3-3。

图 3-2 社康中心评价柱状图

Page 3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0

深圳民众认为,卫生监督监管、健康教育与咨询和老年人保健

是 2012 年最需要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其频率分别为 40.92%、

37.56%和 36.20%;而在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管理、免费疫

苗、传染病防治等传统疾病预防领域的关注度并不高。这进一步的

表现出民众对于健康促进和公共卫生的持续关注与升温(详见图

3-3)。

图 3-3 深圳公共卫生服务设施需要完善事项柱状图

从总体而言,民众对深圳市药物供应和安全保障满意中,1.66%

的人非常满意,22.34%的人满意,51.22%的人认为一般,13.37%的

人不满意,2.83%的人非常不满意,8.59%的人不清楚。如果以一般

作为中间值分界点的话,75.22%的人对药物供应和安全保障总体持

积极态度(详见图 3-4)。

Page 3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1

图 3-4 深圳药物供应和安全保障满意度柱状图

国家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

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总体

而言,居民对深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评价持积极态度,深圳市

依然需要在排队时间长、看病贵、医院水平差异大以及卫生监督管

理等问题上继续努力。

2、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服务项目较多,实效性需要加强

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的重点任务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

计划生育服务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为重点,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

务体系,保障城乡育龄人群身心健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

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总体而言居民不满意与非常不

满意所占比例为 23.63%,满意与非常满意所占比例为 22.46%,认

为一般的居民所占比例为 36.43%(详见图 3-5)。

Page 3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2

图 3-5 计划生育服务满意度柱状图

在居民享有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的调查中,未享有所列的五项

计划生育服务的居民所占比例为 58.79%。在享有深圳市计划生育服

务的居民中,免费避孕和节育的医学检查和免费计划生育手术两项

服务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 10.44%和 8.59%。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

务体系建设工程。避孕和节育的医学检查是公民在实行计划生育时,

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了解自身的健康检查结果和常用

避孕节育方法的作用机理、适应症、禁忌症、优缺点、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负责任地选择适合于

自己的避孕节育方法所必需的手段,也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点

内容。但由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造

成多数居民没有享有该服务。计划生育手术一般指安放、摘取宫内

节育器;结扎输精管、输卵管;人工终止妊娠术;输精管、输卵管

复通术等手术。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由于基础设施和人才方面的

制约,不能提供完善的免费计划生育手术。

此外,在免费查环查孕服务、免费获取避孕药具和计生优生、

生殖健康咨询服务等计划生育服务中,居民所享有的比例分别为

21.27%、16.39%、19.12%。可见,在改善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尤其是在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

服务机构和开展计划生育人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方面做出努力。

Page 3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3

图 3-6 计划生育服务频度柱状图

3、公共文化体育领域:设施有待普及

在体育健身设施上,58.02%的人认为在家周围没有体育设施,

41.98%的人表示具有体育健身设施。31.05%的市民对周围的健身设

施和体育场馆感到满意,5.58%的市民感到非常满意,但有 38.88%

的市民对这一选项的满意度为一般(详见图 3-7)。

图 3-7 公共健身设施满意度柱状图

Page 4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4

对深圳市公共文化体育相关服务按满意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依次为公共图书等公共阅读服务,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公共体

育场馆开放,文化遗产门票减免,文艺演出等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以及公共阅读服务是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保障工

程的关键。图书馆对公众的开放程度,以及公共阅读服务所服务的

大众数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满意程

度。目前深圳市大学城图书馆不仅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同时也面

对普通市民开放,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文艺演出等流动性文

化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当前深圳市民的需要,这是以后需要着力改进

的地方。

(二)居民收入对人口与健康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居民收入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等三个等级,

其标准分别是低于 3000 元/月,3000~10000 元/月,高于 10000 元/

月。

1、居民收入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图 3-8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深圳公共医疗卫生满意度柱状图

低收入人群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高于高收入人群。通

过数据可以看到,就深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而言,32.19%的 3000

Page 4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5

元以下收入人群选择“满意”,而只有 11.59%的 10000 元以上收入人

群选择“满意”。

图 3-9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医疗服务水平满意度柱状图

医院医疗服务对各收入人群而言差异不明显。由以上数据可以

看到,三类收入人群均认为排队时间长、看病贵、医院水平差异大

最需要完善(图 3-9)。

各收入人群选择社康中心就医差异小。 3000 元以下、

3000~10000 元、10000 元以上收入人群选择社康中心就医的比例依

次为 58.23%、59.08%、52.50%。

低收入人群不选择社康中心更多是因为医疗费用不合理。3000

元以下、3000~10000 元、10000 元以上收入人群因为医疗费用不合

理而不选择社康中心的比例依次为 22.95%、10.90%、3.54%(详见

图 3-10)。

Page 4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6

图 3-10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拒绝社康中心原因柱状图

图 3-11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柱状图

低收入人群更需要免费疫苗、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以上数据可

以看到,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3000 元以下收入人群认为免疫疫苗、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问题需要完善的比例分别为 32.5%、7.7%,而

Page 4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7

10000 元收入人群则为 24.4%、3.7%(详见图 3-11)。

图 3-12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药物供应满意度柱状图

低收入人群对医药供应和安全保障的满意度高于高收入人群。

以上数据可以看到,3000 元以上、3000~10000 元收入人群、10000

元以上收入人群持“满意”态度的比例分别为 25.36%、22.80%、

17.07%(详见图 3-12)。

2、居民收入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低收入人群对计划生育服务的满意度高于高收入人群。通过数

图 3-13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计划生育满意度柱状图

Page 4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8

据分析,3000 元以下收入人群对计划生育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满意

态度所占比例分别为 3.14%、19.71%;10000 元以上收入人群对计

划生育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满意态度所占比例分别为 1.22%、10.37%

(详见图 3-13)。

图 3-14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计划生育服务项目频率柱状图

数据显示,三类收入人群享有的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差异不明

显,普遍较低。三类人群表示未有享受所列计划生育服务的比例均

较高分别达到 58.12%、59.21%、57.06%。可见深圳市要加强计划生

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详见图 3-14)。

3、居民收入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高收入人群周围有体育健身设施的比例更高。收入在 3000 元以

下,3000-10000 元,10000 元以上周围有体育健身设施的比例分别

为 57.55%,56.81%,65.03%(详见图 3-15)。

Page 4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39

图 3-15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家庭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频率柱状图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对深圳市公共健身设施活体育场馆的满

意程度叫高收入人群更高。收入在 3000 元以下,3000-10000,10000

元以上的对场馆满意的比例为 34.47%,30.82%,24.69%,一般的比

例分别为 39.32%,38.16%,43.31%(详见图 3-16)。

图 3-16 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家庭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满意度柱状图

Page 4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0

(三)户籍对人口与健康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户籍分为深圳户籍与非深圳户籍两种类型,只有深圳居

住证的常住人口也归于非深圳户籍类型之中。

1、户籍对医疗卫生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非深圳户籍人群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高于深圳户籍人

群。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就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而言,30.3%的非深

圳户籍人群选择“满意”,而只有 11.59%的深圳户籍人群选择“满意”

(详见图 3-17)。

图 3-17 不同户籍体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柱状图

非深圳户籍人群面临更大的看病贵问题。通过数据可以看到,

63.1%的非深圳户籍人群认为需要完善看病贵的问题,高于深圳市

户籍人群的 52.8%。

非户籍与户籍人群在社康中心就医差异小。从以上数据可以看

到,深圳户籍、非深圳户籍人群选择社康中心就医的比例依次为

56.25%、56.67%(详见图 3-18)。

Page 4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1

图 3-18不同户籍对社康中心不满意度柱状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非深圳户籍人群主要因为医疗设备差

(39.68%)而不选择社区医院;深圳户籍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医护水

平差(49.60%)。

图 3-19 不同户籍对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柱状图

Page 4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2

非深圳户籍人群认为免费疫苗、健康教育咨询更需要完善,深

圳户籍人群更重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老年人保健、儿童保健。

图 3-20 不同户籍对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柱状图

非深圳户籍、深圳户籍人群对深圳市药物供应和安全保障满意

度差异小。从数据可以看到,两者选择满意的比例分别为 22.50%、

22.92%。

2、户籍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深圳户籍人群对计划生育服务的满意度高于非深圳户籍人群。

数据显示,深圳户籍人群对计划生育服务表示满意的占 21.59%;非

深圳户籍人群对计划生育服务表示满意的占 18.26%。

Page 4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3

图 3-21 不同户籍对计划生育满意度比较柱状图

深圳户籍居民享有的计划生育服务普遍高于非深圳户籍居民,

在享有免费查环查孕服务和免费获取避孕药具服务中深圳户籍居民

和非深圳户籍居民所占比例分别为 23.92%、18.22%和 19.31%、

14.62%。 深圳户籍和非深圳户籍居民表示未享受所列服务的比例

均较高,分别为 55.81%和 60.65%。

图 3-22 不同户籍对计划生育服务业务柱状图

Page 5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4

3、户籍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图 3-23 不同户籍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柱状图

公共图书馆对低中高三档收入人群的覆盖率大致相当,收入在

3000 元以下,3000-10000 元,10000 元以上住所附近有图书馆的比

例分别为 53.56%,43.19%,53.66%。

图 3-24 不同户籍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柱状图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相对高收入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

程度更高。收入在 3000 元以下,3000-10000 元,10000 元以上非常

Page 5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5

满意的比例为 17.09%,8.81%,6.1%,满意的比例为 40.74%,41.72%,

39.02%。

(四)居住地对人口与健康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居住地分为关内与关外两种类型。

1、居住地对公共医疗卫生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图 3-25 居住地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满意度柱状图

由图 3-25 可知,关内居民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关

外居民,关内、关外选择满意的比例分别为 27.99%、19.08%。

Page 5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6

23.2%

68.6%

54.4%

16.5%

41.5%

11.4%14.9%

68.8% 70.6%

20.9%

46.1%

5.0%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您认为深圳市各医院的医疗服务在以下哪些方面需

要完善?

关内 关外

图 3-26 居住地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比较柱状图

关外居民看病贵问题要高于关内居民。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

关内、关外认为看病贵问题需要完善的比例分别为 54.4%、70.6%。

而关外居民也认为“不同医院水平差异大”和“住院难”等问题高

于关内居民(详见图 3-26)。

图 3-27 居住地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比较柱状图

Page 5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7

关内居民选择社康中心就医的比例高。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

关内、关外居民曾选择社康中心就医的比例分别为 60.22%、51.29%。

医护水平差是关外居民不选择社康中心的主原因。从以上数据

可以看到,关外居民不选择社康中心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护水平差

(41.57%);关内居民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设备差(35.06%)(详见图

3-28)。

图 3-28 居住地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内容比较柱状图

关外居民更需要完善免费疫苗、传染病防治。从以上数据可以

看到,关外居民认为免费疫苗、传染病防治需要完善的比例分别为

34.6%、27.6%;相对而言,关外居民则为 28.8%、20.7%,低于关

内居民。

关内居民对药物供应和安全保障的满意度高于关外居民。从以

上数据可以看到,关内、关外选择满意的比例分别为 24.61%、

18.02%。

2、居住地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Page 5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8

图 3-29 居住地对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满意度比较柱状图

数据显示,关内居民与关外居民对计划生育服务表示满意无明

显差异,分别为 20.00%和 19.08%。但关外居民对计划生育服务表

示不满意的比例高于关内居民,其比例分别为 19.79%和 14.37。

图 3-30 居住地对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内容度比较柱状图

Page 5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49

除在享有免费查环查孕服务中关外居民比例 24.11%高于关内

居民的 20.25%,关内居民享有计划生育服务的比例普遍高于关外居

民。关内和关外居民表示未享受所列服务的比例均较高,分别为

57.81%和 60.28%(详见图 3-30)。

3、居住地对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满意度的影响

图 3-31 居住地对体育健身设施比较柱状图

关内居民住所附近有体育健身设施的比例更高。关内居民和关

外居民住所附近有体育健身设施的比例分别为 62.29%,48.76%。

(五)深圳市人口与健康非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1、特区发展遗留问题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基本职能要求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先发于城

市公共服务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被动适应的特点在城市发展初期尤

为显著。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出于产业发展导向的配套需求,

公共服务主要用于满足当时大量建设者的基本需要,创造良好的招

商引资环境,受到建设力量的制约,当时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于罗

湖和上步地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原特区内开始出

现公共服务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基础设施在全市铺开,大型文化

Page 5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0

体育场馆、机场、高速公路开始兴建,工业区开始向特区外迁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零零九年,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全市全

面构建,原特区内发展为成熟社区,土地、人口、空间、环境承载

力等问题凸显;二零一〇年至今,“特区一体化”概念引领城市国际

化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逐渐开始向原特区外倾斜。

深圳市各区发展极不平衡,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也有巨大

差别。长期的原特区内外城市管理与法规政策的分异,在原特区外

的广大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总量配置等级建设水平都与原特

区存在较大差异。由于长期的区别政策,累积的差异难以在短期内

消除年全市建设用地清查表明,原特区外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总

用地占其建设面积的比例只有原特区内相应用地比例的一半。正是

特区发展的遗留问题,关内外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等问题

的不均衡,导致人口与健康发展的空间差异。

2、资源供给不足

深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供给总量

的严重不足。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公共支出的纯

理论》(1954)中将公共服务视为市场失灵的产物,由于公共服务的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服务只能由政府提供。

根据统计数据,2012 年深圳人均 GDP 已超过 1.5 万美元,人均

可支配收入超过 3.6 万元,参考国际经验,1 万美元/人已达到中等

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深圳的财政收入仍处于快速增长的区间,但增

速逐渐放缓。深圳的资金投入近年逐渐向公共服务、教育、科技、

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财政方面不断倾斜,整体呈上升趋势。

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深圳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仍

将受到较大影响,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业外迁也将使

地方财政收入存在可能下降的风险。长期二元化发展,特区外基础

设施建设的欠账仍需进一步补足,近几年内轨道、机场、当代艺术

馆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人口的持续增长,使

政府在保障当地就业、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Page 5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1

3、人口结构的影响

深圳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其巨大的人口规模及产业结构

调整带来的人口结构波动已成为制约公共服务设施有效合理供给的

首要难题。巨大的人口规模直接导致城市各项功能的需求整体上升,

需求和有限的空间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从数量上看,

流动人口已经不再是当初的 “边缘人”, 而是成为市民、农民之外的

“主流人群”。地方政府在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 普遍存

在信息掌握不全、产生外部效应和情感沟通困难等障碍。

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中, 最大的难题是居住地政府掌握不

了有关的信息。目前普遍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数字不准的现象。

统计、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人口

和计划生育等部门,对于流动人口的流动的时间、空间,统计对象

的年龄、性别等多方面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导致各部门的数据无法

对接。政府对流动人口信息掌握不全,则难以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公

共服务供给。从深圳基本公共教育与医疗卫生均等化现状来看,非

深圳户籍人群对免费疫苗、健康教育咨询进行完善的诉求高于户籍

人群,正是在基本医疗卫生政策未适应人口结构进行调整的表现。

Page 5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2

四、2012 年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特殊群体现状:

流动青少年

流动青少年是深圳市人口的特殊群体之一,探讨流动青少年群

体的认同整合现状能够预测特殊群体的健康状况。认同整合是影响

流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探讨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特点,

对于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的特殊性、探讨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进

而提出有效预防工作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rnett(2002)指出,全球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其心理结果

是认同,即个体在适应两个(或多个)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双

文化认同(biculturalism)的问题。众多研究侧重于强调两种身份的差

异或冲突,关注流动青少年从农村人向城市人单一转变的认同。因

此,本研究将系统地描述流动青少年的具体特点,探讨其对心理健

康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认同整合能预测流动青少年的健康

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研究发端于 20 世纪 90 年代社会各界民众

对流动青少年义务教育问题的关注 ,历经近 20 年的徘徊与发展,

我国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研究表现为两大特征:理论研究的三个层

面,实践研究的“22N”模式。无论是理论层面的推进还是实践层面

的探索,都是建立在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之上,这些基础理论包括

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首先,脆弱群体理论认为,社会的基本伦理之一是保护脆弱群

体的权益。由于自身“资本”的匮乏,脆弱群体在社会的生活和经济

中缺乏竞争能力,表现为缺乏应对困难或挑战的脆弱性。他们几乎

没有能力应对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必要的外界保护,很可能被社

会排斥。

其次,社会分层理论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脆弱群体阶层的社会

融合,社会不同阶层的差异与错位,阶层意识的对立与隔离,导致

了社会排斥。多个阶层意识的存在可能造成不同阶层的对立甚至是

Page 5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3

冲突,增加了社会的融合难度。

再次,社会距离概念阐述不同群体之间的客观差异,特别是测

量社会距离量表的开发,为社会融合理论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后,社会排斥理论探讨了经济资源贫困的社会关系内核,围绕贫

困与社会排斥的关系,指出了社会机制的动因,进而发展了传统贫

困理论(嘎日达, 黄匡时, 2009)。

总之,这些基础理论增进了人们对社会结构的宏大叙事认识,

也为如何处理社会关系、阶层矛盾与对立,特别是聚焦为不同阶层、

群体的社会融合提供了经验与理论的支撑。因此,本部分将首先回

顾我国当代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的研究,然后从社会融合微观心理

层面研究的新视角——认同整合,探讨认同整合在流动青少年社会

融合过程之中的适用性。

1、社会融合与自我身份认同的概念界定

社会融合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外来移民与主流社会的关系,逐渐

发展为“同化论”和“多元论”两种观点(Martin, 2007)。其中,同化论

强调了单一方向的融入,接纳主流社会文化与抛弃原始文化;多元

论则认为“强调不同种族或社会集团之间享有保持差别的权利”(李

明欢, 2000)。国内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突出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社会

参与的作用,认为流动人口与城市生活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

的、互动的融合过程(杨菊华, 2009)。因此,本文更加认同社会融合

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

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关系的过程(任远, 乔楠,

2010)。

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深受其所在的家庭与父母的社会融合程

度的影响。有研究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包括 3 个层面:经济

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其本质是再社会化过程(田

凯, 1995)。该过程必须具备 3 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

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

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

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

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其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

相同的价值观。这 3 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朱力, 2002),经济层

Page 6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4

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

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

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因此,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合(简称

心理融入)是社会融合的最终标志,反映了流动人口能否完全、真

正的融入到流入地城市生活的有效主观标准,具体表现为身份认同

(李虹, 倪士光, 黄琳妍, 2012)。

有研究者构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阐述了身份认

同是构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指数的方法(杨菊华, 2010)。身份认同的

主要标志是自我身份认同,即流动者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城里人、农

村人、外来人、农民工),主要通过社会比较,表现为流动者与本地

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归属感及对自己是谁等自我身份问题的思考。

因为有比较,有些群体才得到积极评价,有些则得到消极评价。人

们往往容易对遭受消极评价的群体在态度上产生偏见,在行为上滋

生歧视(赵志裕, 温静, 谭俭邦, 2005)。

因此,自我身份认同是心理社会融合的具体和可观察的指标,

心理层面的融合是社会融合的根本。所谓流动青少年的自我身份认

同是指,在心理上将自己认同为城里人,没有心理隔阂,有心理归

属感(李虹, 倪士光, 黄琳妍, 2012)。

2、认同整合的概念界定

前文指出,流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不是唯一、静态的,他们同

时会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等 2 个不同的身份认同,因此流动青少年

如何组织和管理两个不同的身份认同是认识流动青少年身份认同的

关键。而近期探索双文化个体差异 (Benet-Martínez et al., 2002;

Phinney, Ferguson, & Tate, 1997)的研究,为了解流动青少年或者单纯

的双文化个体的个体差异打下了良好开端。研究者通常通过测量文

化适应的量表分数评估双文化现象,初步反映了与双文化认同相关

的经验和意义的个体差异(Padilla, 2006)。那么,双文化个如何经历

和组织多个认同,人格变量、情境压力和文化适应以及人口学变量

如何影响认同呢(Benet-Martínez & Haritatos, 2005)?

Roccas 和 Brewer(2002)与 Benet-Martínez 等(2002)提出了 BII 的

概念,即“双文化个体知觉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认同之间是相容和谐

Page 6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5

的还是对立距离的程度”。BII 为理解和帮助双文化者的文化适应提

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Benet-Martínez et al., 2002),用于衡量双文

化者如何看待他们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个体差异,测量两个社

会认同被知觉为相容(compatible)还是对立(opposition)的程度(Benet

Martínez & Haritatos, 2005; Cheng, Sanchez-Burks, & Lee, 2008)。BII

包括文化冲突和文化距离两个子维度,其中文化冲突(conflict)是

指两个认同身份之间的互相抵制,文化距离(distance)是指两个身

份之间的离散程度,两个子维度信度在 0.70~0.80 之间(Nguyen &

Benet-Martínez, 2007)。BII 在多个群体中得到了检验,预测了一系

列认知、行为和心理健康的结果(Benet-Martínez, Lee, & Leu, 2006;

Cheng et al., 2008; Sacharin, Lee, & Gonzalez, 2009)。

高 BII 和低 BII 的个体都能够同时认同两个社会身份——虽然

不是同时——BII 的水平影响了人们处理(negotiate)这两个彼此竞争

的认同身份。高 BII 个体将两个身份觉知为相容和互补的,并没有

发现归属于两个不同群体而感觉有问题。相反,低 BII 的人感觉陷

入到两个认同身份之间,更倾向于保持二者分离,尽管他们也能够

感觉归属于两个群体。低 BII 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的情境下

认同于不同的群体,但不是一个时间点里同时认同两个身份,所以

他们会压制一个身份,每当另外一个身份被激活或使用的时候,取

决于情境而改变他们的行为(Hall, Lopez, & Bansal, 2001)。

进一步证据表明,高 BII 个体在两个或多个认同身份上的相容

性更好,可以同时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Mok,

Morris, Benet-Martínez, & Karakitapoğlu-Aygün, 2007)。高 BII 个体拥

有更大更多的文化多样性,更丰富的社会网络联结,利用多元化的

社会网络从而达到个体和群体层面的目标(Ibarra, Kilduff, & Tsai,

2005)。可见,高 BII 个体似乎更善于考虑文化多样性的优势。相反,

低 BII 个体通过切断或者关闭冲突的认同身份及与认同身份相关的

资源方式来对待文化多样性,从而损害了他们从文化多样性中获利

的能力。

BII 的近期研究集中在 BII 与行为、认知和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之上。例如,BII 调节文化框架转换的过程,高 BII 个体随着文化线

索而表现出与文化相适应的行为,而低 BII 的人却不能

(Benet-Martínez et al., 2002; Cheng, Lee, & Benet-Martínez, 2006)。除

Page 6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6

此之外,BII 与双文化个体的社会网络结构(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例如,高 BII 个体有着更多主流文化的朋友,社会网络中与主流文

化朋友们的关系更紧密)(Mok et al., 2007),不同水平的认知复杂性

(Benet-Martínez et al., 2006)和适应(高 BII 更容易适应)(Chen et al.,

2008)。相关研究表明,双文化能力(bicultural competence)高的个体,

文化适应的压力更少(Benet-Martínez & Haritatos, 2005)。这些研究表

明,双文化个体虽然均认同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创造一个协

同、整合的文化认同的 BII 是不同的。

因此,认同整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ity, BII)是对个体自身的

两种(或多种)认同之间关系的态度(Benet-Martínez & Haritatos, 2005;

Benet-Martínez, Leu, Lee, & Morris, 2002; 曹慧, 张妙清, 2010)。

3、认同整合的时代背景:全球化下的跨文化生活

全球化的社会变革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深刻影响着

人类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生活类型与人际沟通方式的变化(Berger &

Huntington, 2003; Remennick, 2012)。正在经历文化适应的个体,由

于跨文化接触(intercultural contact)的不断增加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

心理变化。因此,心理学研究者们聚焦于跨文化生活个体的双文化

(biculturalism)和双语言(bilingualism)等议题,主要探讨了西方文化

背景下移民(immigrant)和少数民族(ethnic minorities)的双文化认同

(bicultural identities)(Benet-Martínez & Haritatos, 2005;

Ramírez-Esparza, Gosling, Benet-Martínez, Potter, & Pennebaker,

2006),及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 (Schwartz, Montgomery, &

Briones, 2006)。不过,流动青少年作为在多元文化认同环境中成长

的群体,他们的认同发展我们知之甚少。

流动青少年可以拥有多个社会认同身份——归属于不同的社会

群体(李虹等, 2012)。例如,一个老家是山东农村的流动青少年从小

在深圳长大,他可以同时是深圳人、山东人和学生,归属于这些社

会群体是他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然而,群体之间难免存在认同的

价值或标准的冲突。如果社会认同之间是冲突的,人可能很难在一

个时间点上同时拥有多个社会认同(Mok & Morris, 2010)。

艾里克森认为对多个自我身份进行整合是认同发展的重要过

程。不同的身份认同如果不能统合为一个整合的认同, 那么就可能

Page 6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7

引发认同危机,因此影响个人的健康发展(Kroger, 2006)。之前大量

的研究都是关于如何发展某一特定的、所谓正确的认同,但实际上,

相互冲突的认同可能并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因此研究应该探讨如

何整合不同的身份认同,使这些看上去相互冲突的认同能够统合起

来构成和谐统一的身份认同(曹慧, 张妙清, 2010)。从这个角度出发,

认同整合的研究是必要的,因为认同整合理论直指多个认同的本质,

可能更能够从作用机制的层面解释传统认同研究的不足。我们将从

传统的多认同研究、认同整合、认同整合等方面统整研究历史,并

探讨从认同整合的视角研究流动青少年多认同发展机制的可行性。

4、管理多个认同身份:传统策略与不足

早期研究主要从认知策略角度探讨双文化个体管理多个认同身

份的心理机制,基本观点是不同的认知策略决定了个体处理多个认

同身份之间的关系,减少了潜在冲突,促进了认同身份的和谐,进

而适应新环境。代表性观点有如下三种:

第一,LaFromboise, Coleman 和 Gerton(1993)界定了两种双文化

模式:轮换(alternation)和融合(fusion)。轮换个体会根据情境的文化

需求来切换行为,而融合个体产生了与两种文化都不一样的第三种

文化,例如墨西哥裔美国人的奇卡诺文化 (Chicano culture)。

Birman(1994)将上述观点扩展为 4 种类型:混合型(blended,例如融

合 fusion),工具型(instrumental,个体行为定向为两种文化,均不认

同两种文化),整合型 (integrated,个体行为定向为两种文化,但只

认同民族文化)和探索型(explorers,个体行为定向为主流文化,但只

认同民族文化)。尽管 Birman 认为也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双文化个

体(例如,个体行为定向为两种文化,但只认同主流文化;个体行

为定向和认同两种文化)。Phinney 和 Devich-Navarro(1997)的量化研

究检验了 Berry(1990)、LaFromboise 等(1993)和 Birman(1994)的双文

化个体模型,研究只发现了类似于 LaFromboise 观点的两种双文化

类型,混合型(blended,对两种文化感受积极,没有冲突)和轮换型

(alternating,认同两种文化但文化之间有冲突)。

第二,Berry(1990)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型是最有影响的(Bacallao

& Smokowski, 2009)。Berry 将个体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对待原始文

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的行为,划分为 4 种类型:同化(assimilation, 认

Page 6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8

同接受文化)、整合(integration, 双文化的高认同)、分离(separation,

不认同新文化)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 双文化的低认同)。双文化

移民使用 4 种策略管理多个社会认同,只有整合策略可以真正的同

时认同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其他策略包括否定或者表面认同一种

文化(Berry, 1990; Berry, Phinney, Sam, & Vedder, 2006)。Chen,

Benet-Martínez 和 Bond(2008)指出,整合个体更倾向于拥有多元文

化认同,因为多元文化对于他们的认同都是同等重要的。

第三,Roccas 和 Brewer(2002)提出了 3 种管理方法:交叉

(intersection,例如一个拉丁裔经理只与拉丁裔员工一起时认同自

己),隔离(compartmentalization,例如一个拉丁裔经理认同他的职业

还是民族群体取决于外部线索),合并(merger,例如一个拉丁裔经理

同时认同他是拉丁人和经理这两个身份)。实证证据支持这些不同策

略的使用。隔离策略与以下研究相一致:个体在不同的认同身份之

间转换,取决于依靠情境线在不同的与认同相关的框架进行转换。

具体而言,亚裔美国人在面向亚洲人或美国人的刻板印象时,面对

亚洲人群体和美国人群体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群体偏差(Cheng &

Lee, 2009)。进一步而言,亚裔美国人作为双文化人在通过亚洲图片

(例如,长城或筷子)启动后表现出更多典型亚洲人的行为方式(例

如,外归因);在通过美国图片(例如,自由女神或白宫)的启动后

表现出更多典型美国人的行为方式(例如,内归因)(Hong, Morris,

Chiu, & Benet-Martinez, 2000)。类似结果在亚裔女性和在男性主导

职业中工作的女性。亚裔女性在性别启动后行为表现为典型的性别

取向(例如,数学测验较差而语言测验较好),而在文化启动后表现

为典型的文化取向(例如,数学测验较好而语言测验较差)(Ambady,

Shih, Kim, & Pittinsky, 2001; Shih, Pittinsky, & Ambady, 1999)。

心理学家主要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于移民心理过程、社会行为和

个体经验的影响(Berry, 1997),本质上这些研究是移民的文化适应

(immigration-based acculturation)研究。这些研究研究的最大弊端是

认同和行为标记的混乱。具体而言,blended 和 fused 是指双文化经

验的认同一面(例如,将一个人视为亚裔美国人或墨西哥裔),

alternating 是指行为领域,即文化框架转换的能力(Benet-Martínez,

Leu, Lee, & Morris, 2002)。不过认同身份的主观经验和行为/能力并

不是互补的(Roccas & Brewer, 2002),blended 和 fused 并没有阐述清

Page 6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59

楚双文化个体的不同类型,而仅仅是双文化体验的不同成分而已。

5、认同整合的测量

认同整合的操作定义通过贝尼特•马丁内斯研究小组开发的

BIIS 系列量表而获得。这些量表能够测量双文化个体觉知“原始文

化和接受文化的融合或者对立的程度”(Benet-Martínez et al., 2002)。

BIIS 系列量表包括 BIIS-PV、BIIS-P 和 BIIS-1 及其中文翻译版。

认同整合量表——试点版本(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scale—pilot version, BIIS-P)(Benet-Martínez et al., 2002),包含 1 个

项目,即直接表述为“我是一名保持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分开的双文

化者,我感觉到两种文化的冲突。我只是一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

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然后使用 Likert8 点量表评分,1 代表“完

全不真实”,8 代表“完全真实”,用于初步粗略的测量个体两个文化

角色认同的对立程度。得分越低,认同整合的程度越高。

Benet-Martínez 和 Haritatos(2005)在 BIIS-P 的基础上,发展了认

同整合量表——1(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scale-Version 1,

BIIS-1),包括 8 个题目,使用 Likert5 点量表评分,1 代表“完全不

符合”,5 代表“完全符合”。包含文化距离和文化冲突两个分量表,

认同冲突指 2 个文化角色认同是和谐的还是矛盾的,认同距离指 2

个文化角色认同是分开还是融合的程度。文化冲突和文化距离的内

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 0.74 和 0.79。

Chen 等人(2008)的 BIIS-1 中文修订版,包括 8 个题目,使用

Likert5 点量表评分,1 代表“非常不同意”,5 代表“非常同意”。文化

距离和文化冲突两个分量表分别包括 4 个题目。BIIS-1 在香港地区

的大陆移民和菲律宾裔旅居者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 0.89 和

0.74。彭丽娟(2012)将 BIIS-1 直接翻译成中文,初步应用于流动青

少年的身份认同的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 0.78,认为量表

具有较好的信度。不过,翻译过程不太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表

现为缺乏理论构念,没有根据中国流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解决测

量构念与测量项目的关系;缺少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等指标。

Page 6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0

6、认同整合的 FMSIDI 理论

社会认同发展与整合的 4 阶段模型(four-state model of so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FMSIDI)为流动青少年认同整

合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框架(Amiot, De la Sablonniere, Terry,

& Smith, 2007)。FMSIDI 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

和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SCT)等经典群体理论的

基础上,不仅强调社会认同情境性的短期改变;也在 Hornsey 和

Hogg(2000)的亚群关系整合模型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group

relations)、Mummendey 和 Wenzel(1999)的内群体预测模型(ingroup

projection model)与 Roccas 和 Brewer(2002)的社会认同复杂性模型

(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 model) 等群体间模型基础上,论述了多维

度社会认同的发展,及其随着时间变化自我认同整合的 4 阶段模型,

并且探讨了促进和阻碍认知整合的因素,也探索了社会认同整合的

结果变量(详见图 4-1)。

认同整合的前因变量(antecedents of identity integration)。威胁的

感受(Feelings of threat)与权利和地位的不对称(status and power

asymmetries)是阻碍因素。社会变革是个体重要的威胁来源,可能阻

碍社会认同的改变(Ethier & Deaux, 1994; Scheepers & Ellemers,

2005)。在不确定和压力的情境中,人们的社会认同包容性减少,表

现出更多的复杂性感受。研究发现,在前苏联、蒙古等国家巨变中,

威胁知觉(操作化为集体的关系剥夺,collective relative deprivation)

预测了低的集体自尊,而低的集体自尊是社会认同的一个具体表现

(De La Sablonnière & Tougas, 2008; De la Sablonnière, Tougas, &

Lortie-Lussier, 2009)。类似的是,文化适应研究发现了文化适应压

力源和文化认同冲突之间是正相关关系(Benet-Martínez & Haritatos,

2005)。依照这些观点,社会变迁引起的威胁知觉将会降低或阻碍认

同整合的发展。

Page 6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1

群体间结构(intergroup structure)带来的权利和地位的不均衡是

阻碍社会认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

导致社会认同之间的比较,加剧了社会认同之间的冲突和不对称,

从而优势地位的社会认同阻碍了认同发展的过程 (Phinney,

Horenczyk, Liebkind, & Vedder, 2001)。相反,只有群体相似的地位

才能促进新认同的发展和整合(Berry et al., 2006)。

认同整合的前因变量(antecedents of identity integration):应对与

社会支持。研究者将应对是个体的一种发展机制(Heckhausen &

Schulz, 1995),Skinner 和 Edge(2002)进一步指出应对是自我发展的

关键点,应对代表着个体与变化的环境要求的策略,具体的解决要

求的过程促进了新认同(Anderson, 1994)。

应对运用于很多的重要的生活变革场景。Cross(1995);Yang,

Noels 和 Saumure(2006)发现,留学生的积极应对策略是心理健康的

重要预测源;积极应对预测了移民的身体健康(Moghaddam, Taylor,

Ditto, Jacobs, & Bianchi, 2002; Pascoe & Smart Richman, 2009)。研究

还揭示,企业雇员的第一个学期,积极应对与“自己是一名企业雇员”

的认同之间是显著正相关(Amiot, Blanchard, & Gaudreau, 2008)。依

照压力和应对模型,应对在压力与不同的结果之间是中介作用

(Folkman & Lazarus, 1985)。我们认为应对在社会变迁所引起的威胁

知觉(perceptions of threat)与认同变化等结果之间的关系上是中介

作用。例如,不断增加的威胁将促进积极应对策略而非是逃避取向

-移民

-组织合并

-社会变革

-生活方式转变

改变的情境

阻碍因素:

-威胁的感受

-地位权利不均衡

促进因素:

-应对和适应

-社会支持

前因变量

1.预期分类

2.分类

3.分化

4.整合

改变的阶段

-歧视和群体内

偏差

-心理健康

结果

图 4-1 认同发展和整合的 4阶段模型

Page 6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2

的(disengagement-oriented)应对策略。

社会支持。发展主义观学者(developmentalist)强调社会环境是个

体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他人帮助个体建立了已有知识和需要整合

的新材料之间的认知联系(Granott, Fischer, & Parziale, 2002)。重要他

人主动的帮助青少年指出不同认同的冲突,提供解决这些冲突的支

持。在群体层面,来自新认同群体成员的支持,与这些群体成员建

立有意义的关系,对认同整合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家庭支持维持

个体的种族身份,并且预测了种族认同的发展。此外,群体内成员

提供的信息支持比群体外成员提供的信息支持更有效的减轻压力

(Haslam, O'Brien, Jetten, Vormedal, & Penna, 2005)。从概念上讲,社

会支持变量可以看作是在压力改变情景中一个重要的应对资源

(Parker, Jimmieson, & Amiot, 2009)。

表 4-1 认同发展和整合的 4 阶段基本特征(Amiot et al., 2007)

阶段 特征

1.预期分类 使用自我锚定的方式将自我特征和属性投射到新群体。

2.分类

通过比较这些高度分化、孤立的社会认同身份,确立在自我心目中的优

势地位,不是形成“全或无的”社会认同,而是确立新旧社会认同身份

之间的重叠程度。

3.分化 社会认同可以进一步地分化,从而形成多元认同身份;社会认同之间的

冲突减少,重合部分增加,社会认同将会高度具体情境化。

4.整合

认识和解决社会认同身份之间的冲突,通过认同身份的相似性建立不同

认同身份的联系;创建更高等级的分类从而解决认同冲突;群体外或者

部分群体内的认同存在重叠,从而转换成内群体,那么同时有多个认同

成为可能。

认同整合的结果。分为群体(intergroup)和个体的水平,前者包

括歧视和群体内偏差(discrimination and ingroup bias),后者包括心理

健康(psychological well-being)。进一步讲,社会认同会导致积极和

负性的结果(Ashmore, Deaux, & McLaughlin-Volpe, 2004)。SIT 理论

认为,歧视和偏见会发生在外群体成员之间,而不是群体内成员。

Page 6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3

因为发现不同的社会认同角色的认知联系和相似性,通过整合到一

个更具有包容性类别的社会认同角色,即整合阶段。发展了一个累

加的而非是限制模式的认同整合,将会减少偏见和歧视,导致更少

的群体内偏差(Brewer & Pierce, 2005)。文化适应研究发现,种族认

同越具有整合性,对于其他种族群体的接纳性更高(Phinney et al.,

1997)。

心理健康。认同整合可以减少人际冲突,产生一个更加和谐的

自我,预测较高的心理健康(Benet-Martínez et al., 2002)。例如,研

究发现了认同整合在留学生的歧视感受与幸福之间的中介作用

(Schmitt, Spears, & Branscombe, 2003)。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社会

认同的多样性预测了更好的幸福。例如,一项面向移民群体的调查

种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发现,整合性认同 (integrated

identity),概念化为强势种族和国家认同的融合,与心理适应正相关

(Phinney et al., 2001)。组织合并的研究中,对于新组织的认同会带

来更多的工作适应和更多的健康。可见,多元社会认同整合到自我

之中很好的预测了幸福。因此,Downie, Koestner, ElGeledi 和

Cree(2004)指出,文化整合(多元文化认同冲突的减少)预测了更多的

心理健康。

7、从认同整合到双身份认同整合:基于本土化心理学的考量

流动青少年是当代中国城市化急剧地发展,城乡二元社会加速

分化过程中,跟随赴城打工的农民工父母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国家特

色的群体。从华人社会进程乃至世界人口迁徙历史上,唯有现在的

中国大陆地区才有这一独特群体。研究者要想使用心理学的学科思

维与科学方法来描述、解释、预测这一现实具体化群体的心理与行

为现象,进而改善他们的城市适应与解决可能的社会问题,必然是

在深刻洞察他们所处的国家发展特点、所在的城市特征、所学的学

校教育氛围、所生的家庭环境等社会层面的情境基础之上开展,而

不是贸然地从心理学类似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及理论脉络入手,自

上而下的建构和结构流动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在这样朴素的学理诉

求下,本土化心理学不仅从方法论,也从学术运动的角度给研究者

提供了清新的学术思路。

本土化心理学(indigenized psychology)是一种以科学研究所建

Page 7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4

立之不断演进的本土性知识体系,此种研究系与所探讨的心理与行

为现象及其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及历史的高度契合(Yang,

2000; 杨国枢, 2008)。研究者将流动青少年的城市社会融合的现实

问题“理论”聚焦为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这一研究问题时,产生了三

个方面的“担忧”。

第一,强加式客体构念(imposed-etic construct)。Berry(1989, 2002)

指出,西方心理学支配下的心理学研究的最大问题,是长期采用强

加式客位的研究策略(imposed-etic research strategy),即假设不同文

化的个体与群体,在量化研究的变量或构念上具有相同性质的心理

行为。换言之,不同国家、文化的人们在研究构念上具有性质与内

容的完全相同的构成,也就是所谓的跨文化的心理对等性

(cross-cultural psychological equivalance)。研究者的第一个“担忧”是

认同整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BII)这一西方研究语境下的

构念是否能够迁移、完全适用于“表达”中国流动青少年的心理与行

为?使用文化本土性研究策略 (cross-cultural indigenous research

strategy)是消除这一担忧的有效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概念分析与实证

性探究,以发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似与相异之处(Kim, Yang, & Hwang,

2006; Yang, 2000)。具体而言,研究者需要在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生活

体验之中,通过比较 BII 原概念与流动青少年 BII 新概念之间的异

同,从而创造一个在科学方法下凝练的贴近流动青少年社会情境、

接近流动青少年心理世界的概念。

第二,研究群体的不对等性。研究者发现 BII 的主要是移民者、

留 学 生 等 双 文 化 人 (bicultural individuals)(Miramontez,

Benet-Martínez, & Nguyen, 2008; Tadmor & Tetlock, 2006; 杨宝琰,

2012)研究群体的双文化认同(bicultural identities),以及他们的心理

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研究 (Schwartz, Montgomery, & Briones,

2006)。流动青少年由于经历了两种本质不同的认同身份角色——农

村人和城市人,在城市社会融合进程之中,接触和内化了两种认同

身份,每种身份对应着文化意义系统,从而依照情境的不同而指导

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Benet-Martínez, Leu, Lee, & Morris, 2002)。

因此研究者初步认定了 BII 在研究流动青少年认同发展的适用性。

不过,我们不能够在双文化人与流动青少年之间划上等号,毕竟二

者有着诸多的不同,这些都是务必需要澄清和注意的地方。表 4-2

Page 7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5

列出了二者的系统比较结果。

研究者从社会环境、语言、研究目的及重点、方法论等 4 个方

面做了初步比较,西方研究文献中的双文化人与流动青少年的区别

大于相同。那么第二个“担忧”是,基于移民、留学生等群体的 BII

研究的实证范式不能不加区分的运用到流动青少年研究之中。强加

概念式研究可能让研究成为研究者的声音,而外行甚至是普通大众

无法清晰研究问题及意义。因此,流动青少年 BII 的研究只有与已

有研究的交流之中才能体现本土化,从而做出“迈向人民的心理学”

的研究(钟年, 彭凯平, 2010)。

第三,本土契合性(indigenous compatibility)。本土契合性是本

土化研究策略的核心,“研究者之研究活动及研究成果与被研究者之

心理与行为及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脉络密切或高度配

合、符合及调和的状态”(Yang, 1997)。我们的第三个“担忧”是有哪

些方法可以增加本土契合性?

研究者从如下三个方面做了准备:

首先,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了参

与观察、个案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非结构性方法获得了大量的一

手资料。在探索研究中,研究者直接与流动青少年有着密切接触,

对认同整合的复杂内涵、特征或机制获得具体生动的理解,研究者

对流动青少年的实际心理与行为现象获得第一手的经验,从而为实

证研究的本土契合性提供很大帮助。

其次,研究者的“平视能力”。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与人格素养是

并重的,同理心的自然运用和同情心的适度发挥是促进平视能力展

现的有效手段。研究者出身农家,对于流动青少年曾经的农村生活

经历有着类似体验,因此同理心的运用是了解对方心理与行为的重

要手段(陈向明, 2008; 杨国枢, 2008)。一次访谈后,某流动学校五一

班的学生围着研究者,叽叽喳喳的希望我下一次去的时候能够给他

们每人买一块“香橡皮”,这样一份的期待和感动,让我感受颇深,

如果心理学能够给他人带来期望并努力满足,那么我们也“看见”了

整个国家(柴静, 2012)。

再次,不忽视已有理论。研究者没有直接套用对研究有着极大

启发的理论(Chen, Benet-Martínez, Wu, Lam, & Bond, 2012; Smith,

Amiot, Callan, Terry, & Smith, 2012)。另外,研究者发展的理论和方

Page 7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6

法都会与已有的理论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定位研究的外部效度。

表 4-2 双文化人与流动青少年的系统化比较

项目 双文化人(移民、留学生) 流动青少年

1 社会环境

(1)种族及国家 两个种族和两个国家之间的迁徙 一种种族及中国大陆地区

(2)人口迁徙方向 迁徙到发达国家(如美国) 从农村到城市(如深圳)

(3)两种群体的比较 权利和地位的不均衡 权利和地位的不均衡

(4)歧视及偏见 存在歧视及种族偏见 存在歧视及地域偏见

2 语言

(1)语言 两种语言及语言学习 一种语言及普通话学习

(2)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是双文化的前提 不存在第二语言习得问题

(3)语言障碍 跨越语言障碍是文化沟通的前提 没有语言障碍及跨语言沟通

的问题

3 研究目的及重点

(1)研究目的 检验、扩展及整合不同文化脉络

下所建立的各种 BII 理论

建立单文化本土心理学下的

特殊理论,若可能再扩展及整

合不同文化理论

(2)研究重点 强调心理与行为相似性的研究甚

于差异性(杨国枢, 2008) ————

(3)理论取向 重视普适性解释 普适性解释与特殊性解释均

可接受

4 方法论

(1)研究策略 偏好客位研究策略 客位研究策略与主位研究策

(2)研究方法 偏好实验法等量化研究方法 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均可

(3)变量层次 分析个体层面发生的行为 分析个体层面发生的行为

(4)概念产生 研究者从其学术观点产生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均可产生

学术观点

(5)研究假设 研究概念的跨文化对等性 ————

Page 7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7

对于流动青少年来说,或多或少都具有两种“认同体系”的意义

系统,即同时对两种身份产生认同。一部分的流动青少年面临着认

同困难:一方面积极学习城市生活的角色, 使自己像一名城市群体

的成员;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农村生活的母体角色,虽处于其弱势

地位,但也无法抛弃农村身份认同。对于自己的不同身份认同的整

合程度,会影响到流动青少年个体在城市中的适应程度与心理健康。

因此,从认同整合这种更加成熟的认同方式的视角研究流动青少年

社会融合,而不仅仅是对自身城市人或者农村人的单方面认同。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数据来源

课题组在 2012 年 11 月~2013 年 1 月之间,采用方便取样、整

班施测的方式(很少一部分是个别施测),从广东省深圳市、山东省

济南市、山东省威海市等 3 个城市的 6 所学校选取了 1476 名流动青

少年,分布在五年级到高三的 52 个教学班里,筛选后的有效被试是

1307 名,有效率为 88.6%。有效被试的年龄分布是 9~19 岁,平局

年龄是 13.10±2.01 岁。我们的筛选标准为:(1)数据不完整影响分

析;(2)从农村到城市读书超过半年以上的时间;(3)不包括在城

市出生、没有城市户籍、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流动青少年。被试的

人口学变量基本信息见表 4-3。

选择济南、威海等两个典型的二线、三线城市进行群体模式的

比较,进而反映深圳市这个典型的一线城市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

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1)基本信息表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被试的基本信息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

一部分是被试的性别、年龄、学校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家

庭经济、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状况等家庭信息;第三部分是流

动时间、来校时长、随谁流动等内容。

Page 7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8

(2)BIIS-流动青少年版

Benet-Martínez 和 Haritatos(2005)编制。BIIS-1 包含 2 个维度,

每个维度 4 个项目,共计 8 个项目。采用 Likert5 点计分,“1”代表“非

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量表的总分越高,表明认同整合

的水平越高。其中 1、2、5、7 是反向计分。Chen 等(2008)的中文

版本用于移民香港的大陆人、香港菲佣、在香港读书的大陆学生等

3 个群体认同整合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中文版的 8 个项目将包括

在修订项目之内,与质性研究整理的 8 个项目一同构成流动青少年

群体的初测版本。

表 4-3 被试基本信息表

学校类型

人口学变量

小学 中学 高中

合计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性别

男 165 214 111 86 73 60 33 22 764

女 100 172 78 59 66 39 22 7 543

学校类型

打工子弟学校 264 273 45 0 0 54 38 25 699

公立学校 1 113 144 145 139 45 17 4 608

城市类型

一线城市(深圳) 264 273 45 0 0 54 38 25 699

二线城市(济南) 0 25 26 118 131 2 1 3 306

三线城市(威海) 1 88 118 27 8 43 16 1 302

经过质性访谈和翻译、初测和项目增删后的量表,施测于山东

省的一所公立中学和深圳市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青少年 624

名,有效数据 576 条。其中男生 333 人,女生 243 人,平均年龄

Page 7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69

12.97±1.96 岁;5 年级 115 人,6 年级 190 人,7 年级 84 人,8 年级

97 人,9 年级 47 人,高一 71 人。自我效能感(Schwarzer & Born, 1997;

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 2001)、自尊(Rosenberg, 1989)、生活满意度

(Pavot & Diener, 1993)、抑郁和焦虑(Derogatis & Melisaratos, 1983)

等为效标,2 周后 84 人进行重测。

项目分析(见表 4-4)。计算项目与其分量表的题总相关,统计学

意义显著(P<0.01)。根据量表总分划分了高低分组,进行项目得分

差值的 t 检验,统计学意义显著(P<0.001)。

表 4-4 BIIS——流动青少年版的题总相关及项目分析

认同和谐 认同距离

项目 r t 项目 r t

10

11

0.68**

0.66**

5.57***

6.92***

5

7

0.71**

0.65***

10.03***

8.33***

13 0.62**

8.78***

12 0.71**

5.87***

14 0.56**

12.26***

16 0.66**

10.78***

注:**P<0.01;***

P<0.001

信度分析。总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数为 0.79,认同和谐与认同

距离的 α 系数分别为 0.76 和 0.81;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 0.81

(p<0.001),认同和谐与认同距离的重测信度分别为 0.79 和 0.78,

均超过 0.70。

结构效度。数据检验的 KMO 值为 0.87,Bartlett 球形检验,

χ2=410.80(df=55),达到 0.001 的显著水平,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

分析(P<0.001)。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主成分分析和斜交旋转后,

抽取了 2 个因素,因素 1、2 分别对应认同距离和认同和谐,对应变

异总解释率为 44.26%(见表 4-5)。使用 Amos 7.0 进行模型拟合度验

证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 χ2/df 值为 2.930,GFI、CFI 和 AGFI

的值分别为 0.89、0.86 和 0.82,RMSEA 的值为 0.059。可见,χ2/df

值接近 2,CFI 等指标大于 0.8,RMSEA 值介于 0.05~0.08,各项指

Page 7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0

标水平可接受,表明构想模型与实际模型拟合度较好,量表结构效

度可接受(温忠麟, 侯杰泰, 马什赫伯特, 2004)。

表 4-5 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构成因素

编号 项目

因素载荷

Ⅰ Ⅱ

因素Ⅰ 认同距离(贡献率是 23.67%,特征值是 1.90)

5 我在分别跟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交往中,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差异

让我感到矛盾和困惑。 0.736 -0.050

16 我来自农村,现在在城市生活和学习,这样让我感受到冲突。 0.704 0.057

7 我觉得自己生活在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夹缝中,不知道自己属于

哪一方,这让我感到很困恼。 0.681 -0.031

12 我对农村及城市不同的做事方式,感到冲突和不知所措。 0.596 -0.021

因素Ⅱ 认同和谐(贡献率是 20.60%,特征值是 1.60)

13 我能转换自己的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身份。 -0.033 0.701

14 我感到我的农村及城市的生活学习能相容并存。 0.215 0.625

10 我既能够过农村生活,也能过城市生活,我能分开这两种生活。 -0.040 0.608

11 我觉得自己即是农村人,也是城市人,我是二者结合的一份子。 -0.136 0.599

效标关联效度。认同整合和认同距离分量表与生活满意度是显

著正相关(P<0.01),认同和谐分量表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达到显著

性水平(P<0.05)。此外,认同整合和认同距离分量表与焦虑和抑郁

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认同和谐分量表与焦虑和抑郁呈显著的

负相关(P<0.01)。即认同整合越高,焦虑和抑郁的程度越低,自尊

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并且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见表 4-6)。

Page 7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1

表 4-6 BIIS-1 分量表间及其与自我效能、自尊、生活满意度、抑郁和焦虑的相关

1 2 3 4 5 6 7 8

1 认同整合 1

2 认同和谐 0.669**

1

3 认同距离 0.773**

0.025 1

4 自我效能 0.124**

0.191**

0.108**

1

5 生活满意度 0.312**

0.137**

0.101* -0.195

** 1

6 自尊 0.141**

0.094**

0.264**

0.458**

0.259**

1

7 抑郁 -0.152* -0.141

* -0.106

** 0.178

** -0.144

** 0.325

** 1

8 焦虑 -0.181* -0.158

* -0.155

** -0.157

** -0.127

** -0.259

** 0.450

** 1

注:* P<0.05;** P<0.01

从修订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来看,本研究的修订量表能够有

效地应用到我国流动青少年认同发展的研究之中。

(3)当前经济压力量表(CESS)

当前经济压力量表(current economic stress scale, CESS)用于

评估流动青少年主观知觉到的家庭经济压力(Shek, 2003),共有 4 个

项目,使用 4 点评分,总分越高,代表家庭经济压力越重。适用于

我国流动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师保国, 徐玲, 许晶晶, 2009)。本研究

CESS 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5。

3、研究程序

(1)培训主试

深圳、济南、威海的问卷调研分别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山东

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

究生来实施。研究者从课题调研目标、问卷指导语、问卷结构、调

研关系等环节集中培训主试们,进行了模拟调研,为进入调研现场

Page 7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2

打好基础。

(2)数据收集与管理

问卷全部收集完毕后,统一编号,剔除个别不完整问卷。Excel

编辑数据录入模板,选择 5 份进行数据预录入,调整录入模板到合

理。邀请 35 位企业雇员同时录入数据,录入之前进行标准化的录入

培训,以减少录入偏差。录入完毕后,随机选择 70 份问卷(约占总

数的 5%)进行二次录入,评估录入质量。结果表明,录入数据可

信,可以用于下一步的分析。在数据分析时,做好备份和标注,防

止“数据污染”。

(三)深圳市流动青少年的人口与健康的现状

1、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基本特点及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

的划分

表 4-7 列出了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统计量。流动青少年所知

觉到的认同整合平均分是 3.54,高于理论中值 3.00,通过与理论最

高值 5.00 的比较,可以得知从整体上而言,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处

于中等水平,表现为流动青少年偏向于“有些符合”的自我评价。具

体到两个子维度,认同和谐和认同距离的平均分都超过了 3 分,认

同和谐的平均分低于认同距离,标准差略高于认同距离的标准差,

表现为流动青少年对于双认同之间的紧张感受高于对于双认同之间

分离程度的知觉水平。

表 4-7 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基本统计量(n=1307)

平均数(M) 标准差(SD) 理论全距 实际全距

认同整合总分 3.54 0.62 1.00-5.00 1.63-5.00

认同和谐 3.30 0.91 1.00-5.00 1.00-5.00

认同距离 3.80 0.89 1.00-5.00 1.25-5.00

为了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的基本性质,研究者将其划分为高认

Page 7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3

同整合组和低认同整合组。一般是按照理论中值的标准来划分。如

表 4-8 所示,如果按照理论中值 3 划分,低认同整合组的人数占总

体的 18.7%,高认同整合组的人数占总体的 81.3%,一般会导致分

布的负偏态,因此这个标准不太适合。

表 4-8 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总均分分段分布(n=1307)

认同整合总均分 1~2 2~3 3~4 4~5 总计

人数 31 214 710 357 1312

百分比率(%) 2.4 16.3 54.1 27.2 100

累计比率(%) 2.4 18.7 72.8 100 100

我们以认同整合平均数加减 1 个标准差为划分标准,划分为高

认同整合儿童、中度认同整合儿童和低认同整合儿童,得分标准分

别为高于 1 个标准差、上下 1 个标准差之间、低于 1 个标准差。表

4-9 所示,低认同整合组和高认同整合组的标准分别为 2.92 和 4.26,

占总体的百分比分别为 16.0%和 15.7%,人数大体相当。对认同整

合均分进行正态分布的探索性检验,研究样本的分布接近为正态分

布(峰度系数 Sk=0.07,偏度系数 Ku=0.14,P>0.05)。因此这样的

划分标准更科学。

另外,分析 8 个题目的得分,得分最高的 3 个项目分别是“我既

能够过农村生活,也能过城市生活,我能分开这两种生活 ”

(M±SD=3.51±1.38),“我感到我的农村及城市的生活学习能相容并

存”(M±SD=3.32±1.34),“我觉得自己即是农村人,也是城市人,

我是二者结合的一份子”(M±SD=3.18±1.36)。

表 4-9 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总均分分段分布(n=1307)

分组 低认同整合 中度认同整合 高认同整合 总计

得分标准 1.00~2.92 2.92~4.16 4.16~5.00

人数 228 859 225 1312

百分比率(%) 16.0 68.3 15.7 100

Page 8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4

累计比率(%) 16.0 84.3 100 100

2、打工学校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显著低于公立学校流青少年

表 4-10 列出了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青少年在不同年级和性别

上的认同整合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分析平均数的基本变化形态,在

不同的年级和性别的水平下,公立学校的流动青少年比打工子弟学

校的流动青少年具有相对较高的认同整合的水平。认同和谐和认同

距离两个子维度也表现出相近的描述特征。

表 4-10 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M±SD)

五年级 六年级

男 女 男 女

认同整合

打工学校 3.44±0.57 3.47±0.55 3.24±0.49 3.45±0.61

公立学校 3.51±0.52 3.49±0.52 3.68±0.57 3.70±0.58

认同和谐

打工学校 3.43±0.93 3.41±0.82 3.04±0.77 3.17±0.96

公立学校 3.52±0.78 3.52±0.91 3.44±0.89 3.33±0.78

认同距离

打工学校 3.48±0.86 3.52±0.89 3.43±0.83 3.69±0.82

公立学校 3.51±0.91 3.57±0.91 3.99±0.84 4.09±0.85

续表 4-10 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M±SD)

初一 初二 初三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认同整合

打工学校 3.37±0.40 3.04±0.58 3.17±0.71 3.50±0.59 3.54±0.64 3.62±0.65

公立学校 3.72±0.64 3.60±0.66 3.72±0.65 3.77±0.67 3.70±0.67 3.73±0.71

认同和谐

打工学校 3.43±0.65 2.78±0.80 3.21±0.80 3.35±0.89 3.24±0.76 3.11±1.01

公立学校 3.56±0.94 3.21±1.02 3.36±0.91 3.36±0.91 3.44±0.98 3.10±1.11

Page 8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5

认同距离

打工学校 3.40±0.67 3.30±1.09 3.54±0.69 3.54±0.75 3.84±0.72 4.23±0.77

公立学校 3.91±0.84 4.00±0.91 4.12±0.87 4.20±0.85 3.97±0.81 4.37±0.78

续 4-10 不同学校类型的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M±SD)

高一 高二 高三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认同整合

打工学校 3.55±0.58 3.47±0.58 3.51±0.56 3.73±0.68 3.53±0.44 3.25±0.65

公立学校 3.65±0.55 3.62±0.53 3.85±0.48 3.66±0.93 2.96±0.19 3.35±0.77

认同和谐

打工学校 3.18±0.86 3.29±0.96 3.51±0.90 3.30±1.08 3.01±0.84 3.05±1.15

公立学校 3.34±0.89 3.40±0.93 3.69±0.75 3.13±1.29 2.17±0.52 3.17±1.02

认同距离

打工学校 3.90±0.79 3.64±0.80 3.64±0.80 4.15±0.93 4.07±0.82 3.67±0.44

公立学校 4.04±0.71 3.78±1.02 3.81±0.92 4.19±0.89 3.75±0.25 3.68±0.43

为了进一步考察打工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流动青少年在认同整合

上的具体差异表现,我们分别以认同整合总分和两个子维度为因变

量,进行 2(学校类型)×3(年级)×2(性别)的方差分析,以探

讨具体的特点。

表 4-11 两类学校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η2 Sig.

学校类型 10.77 1 10.77 30.11 0.025 0.000

年级 7.02 2 1.00 2.83 0.003 0.006

性别 0.001 1 0.001 0.002 0.000 0.97

学校类型×年级 5.02 2 1.01 2.83 0.007 0.02

学校类型×性别 0.007 2 0.007 0.02 0.000 0.89

学校类型×年级×性别 2.58 2 0.37 1.04 0.002 0.40

Page 8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6

组内 1.32 1166 0.66

总变异 416.65 1176 0.35

由表 4-11 可见,在认同整合的总体表现,学校类型和年级的主

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性别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P>0.05),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学校类型和年级之间存在

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对不同主效应进行平均数的两两

比较,发现打工学校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3.41±0.56)水平低于

公立学校的流动青少年(3.69±0.64),差异水平显著,t(1176)=8.21,

P<0.01;流动青少年在认同整合总分上的年级差异(五年级:

3.45±0.57;六年级:3.43±0.58;初一:3.57±0.64;初二:3.74±0.66;

初三:3.71±0.68;高一:3.57±0.56;高二:3.67±0.61;高三:3.52±0.50),

主要体现在五、六年级与初一、初二、初三和高一、高二、高三之

间,而初一、初二、初三和高一、高二和高三之间差异不明显,即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认同整合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进一步分析

认同和谐和认同距离两个子维度的表现(分别见表 6-10 和表 6-11),

结果与认同整合总体的状况类似。

综上,流动青少年在学校类型和年级上表现出不同的认同整合

特点,而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学校类型上,公立学校的流动

青少年比打工学校的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更高,表现为较少

的认同和谐体验和较少的双认同的离散知觉。在年级上,五、六年

级的小学生其认同整合水平显著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表现为高年

级学生更容易管理两个自我认同角色,并处理好二者的内部一致性。

在性别上,男生和女生的认同整合没有显著差异,表现为认同整合

是一个典型的个体差异变量,具有潜在的普适性。

3、在深圳时间越长,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越高

流动时间是指儿童离开农村原住地跟随父母来城生活和学习的

时间长度。研究指出,流动时间是影响流动青少年适应过程的一个

重要变量(刘霞, 申继亮, 2010a)。例如,有研究发现,流动青少年知

觉到的群体歧视水平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有降低的倾向(邢淑芬,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 2011)。那么,我们将流动时间对认同整合具

Page 8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7

有如何的影响?我们以流动时间为自变量,以认同整合及其子维度

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依照以往研究标准(师保国, 申继

亮, 许晶晶, 2008),将流动时间分为短期流动、中期流动和长期流

动,其标准为 2 年及以内、2~7 年和 8 年以上。

由表 4-12 可知,短期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显著低于中期

和长期流动青少年,中期流动青少年和长期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

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流动时间在 2 年以内的儿童报告的认同整合水

平显著低于流动时间超过 2 年的儿童,即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流

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有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

表 4-12 不同流动时间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比较

变量

短期流动

(①, n=464)

中期流动

(②, n=416)

长期流动

(③, n=427)

F η2 多重比较

认同整合 3.48±0.57 3.61±0.67 3.54±0.60 4.57* 0.07

①-③*

①-②*

认同和谐 3.30±0.87 3.34±0.95 3.24±0.93 1.32 0.00

①-③

②-③

认同距离 3.66±0.86 3.88±0.90 3.86±0.88 8.63***

0.11

①-③***

②-③***

注:* P<0.05;*** P<0.001

具体表现为,认同和谐并没有随着流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明显;

而短期流动青少年的认同距离水平显著低于中期和长期流动青少

年,中期流动青少年和长期流动青少年的认同距离水平没有显著差

异。流动时间在 2 年以内的儿童报告的认同距离水平显著低于流动

时间超过 2 年的儿童,即随着流动时间的增加,流动青少年的认同

距离水平有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流动青少年对于农村人和城市人

两个认同之间的情绪感受一直相对稳定,对于两个认同的关系的知

觉程度是越来越高,进而表现为自我认同的整合水平有增加的趋势。

Page 8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8

4、流动时空变化越频繁,越不利于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

流动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不仅比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

间内涵的变化。我们将流动青少年成长空间的内涵变化界定为流动

内容。流动内容主要表现为所迁入的城市、住房和学校的流动程度,

分别通过“来××城市之前去过几个城市”,“来××城市后搬了几次家”

和“来××城市后一共转了几次学”等开放性问题获得,分别命名为城

市流动性、住房流动性和学校流动性,即随父母流动的城市数量、

搬家次数和转学次数。

表 4-13 流动青少年不同流动内容的基本统计量

项目 平均数 最小值 最大值 组距

城市流动性 1.23 0 9 9

住房流动性 2.52 0 11 11

学校流动性 1.03 0 9 9

表 4-13 列出了流动青少年的流动空间内涵的基本形态,平均表

现为流动青少年在 1 座城市的 1 个学校里学习过,而住房搬迁过 2

次。三个变量都是离散数据,无法按照连续数据的方式划分高低组,

将按照平均数为分割点划分流动性的高与低。

表 4-14 不同流动内容儿童的认同整合特点

变量 类别 认同整合 t 认同和谐 T 认同距离 t

城市流动性

高 3.54±0.60

-0.35

3.35±0.94

0.13

3.75±0.89

-1.69

低 3.55±0.63 3.27±0.93 3.85±0.89

住房流动性

高 3.52±0.60

-1.63

3.33±0.87

1.13

3.72±0.88

-3.30

低 3.58±0.63 3.27±0.96 3.89±0.86

学校流动性

高 3.42±0.60

-3.99**

3.25±0.92

-1.01

3.59±0.87

-4.95**

低 3.59±0.63 3.31±0.92 3.87±0.88

注: ** P<0.01

Page 8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79

流动内容对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影响详见表 4-14。在城市流

动性和住房流动性上,高流动青少年和低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

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学校流动性上,低流动青少年的认

同整合水平和认同距离子维度比高流动青少年的要低(P<0.01),而

在认同和谐子维度上差异不明显。此外,在方差分析中做了城市流

动性、住房流动性和学校流动性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均不显著。

5、深圳与济南、威海相比较,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最低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造就了城市的一线、二线和三线之分,不同

的城市类型可能对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有影响。研究者假定深圳、

济南和威海等对应着不同的城市类型,将以其为自变量,使用单变

量方差分析,探讨其影响状况。

表 4-15 不同城市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比较(N=1307)

变量

深圳

(①, N=675)

济南

(②, N=319)

威海

(③, N=313)

F η2 多重比较

认同整合 3.41±0.56 3.67±0.70 3.71±0.57 34.13*** 0.05

①-③**

①-②**

认同和谐 3.25±0.88 3.26±1.00 3.44±0.88 4.93** 0.01

①-③**

①-③**

认同距离 3.25±0.88 4.10±0.87 4.00±0.83 51.46*** 0.08

①-③**

①-③**

注: ** P<0.01;* * * P<0.0001

由表 4-15 可知,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在深圳求学的流动

青少年与济南和威海的相比较,认同整合及其两个子维度的水平都

明显低,而济南和威海两个城市之间差异不明显。具体而言,在深

圳等一线城市成长的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水平最低,而济南等二

线城市和威海等三线城市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相对较高。

Page 8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0

五、深圳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认同整合是社会融合的心理机制,那么认同整合认同整合对流

动人口个体层面的影响是心理健康,不同的身份认同如果不能统合

为一个整合的认同,那么就可能引发认同困难,影响适应发展,带

来适应不良,从而表现出短工化、离工潮等产业工人的典型用工特

点。认同整合促进两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积极关系,高认同整合流动

人口能够解决认同身份的混淆,在面对社会融合压力下拥有更高水

平的心理健康。

认同整合—心理健康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第一,以往

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主流文化国家中的移民、旅居者、留学生等青

少年群体,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过程中认同整合对心理健康影

响的研究有限;第二,以往研究的心理健康指标主要指心理问题,

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正向一面即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心理健康通常

包括正负两个方面,或称为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并非仅

仅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

标由自尊、生活满意度、主观快乐指数以及反向计分的心理问题等

四个变量加和构成。第三,需要进一步探讨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之

间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同时面临两种文化的直接挑战,具体包括

如何获取城市身份认同,处理两种认同之间的冲突;如何与城市群

体的人们交往,克服语言障碍、歧视等困难。如果流动人口无法成

功处理潜在的认同失调,即无法发展出一个合理的认同整合水平,

进而无法在多文化情境之中健康成长,从而导致心理发展的困难。

如果流动人口自我效能感低下,影响了他们掌控这些富有挑战情境

的能力,评价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无法应对这些挑战,从而影响心理

健康,导致心理困难的堆积。可见,自我效能感是流动人口社会融

合过程的保护性因素,认同整合对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认同和谐的水平越高,认同距离的感受越低,将对自我效能感的发

展起到促进作用,即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越强,越

能够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因此研究假设是,认同整合水平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自我效能促进了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调节作用显著。

使用SPSS17.0和Amos 7.0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步,计算心理健康

Page 8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1

的水平。其分数通过计算自尊、生活满意感、幸福感、抑郁(反向),

焦虑(反向),孤独感(反向)的标准分的平均分而获得,即Z=(Z自

尊+Z生活满意+Z幸福感+Z抑郁+Z焦虑+Z孤独感)/6。Z值越高,表明流动人口的心理

健康水平越高。经过对这些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的碎石图也

预示着一因素的结构,特征值是9.65,解释了所有变异的42.5%。心

理健康综合分数的ɑ系数是0.79。第二步,计算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矩阵后,使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为了减少和避免变量间多元共线性的不利影响,主要变量均转化成Z

分数后进行数据处理。

1、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由表 4-16 可知,主要变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p<0.01)。

认同整合与自尊、生活满意度、整体幸福感等正向的心理健康是显

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抑郁、孤独等负向的心心理健康是显著的负

相关;自我效能与自尊、生活满意度、整体幸福感等正向的心理健

康是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抑郁、孤独等负向的心理健康是显著

的负相关;认同整合与自我效能是显著的正相关。

表 4-16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变量 M SD 1 2 3 4 5 6 7 8

1 认同整合 3.31 0.55 1

2 自我效能 2.70 0.54 0.14** 1

3 自尊 2.29 0.42 0.25** 0.49** 1

4 生活满意度 2.84 0.70 0.19** 0.21** 0.31** 1

5 孤独 2.06 0.59 -0.17** -0.23** -0.31** -0.25** 1

6 抑郁 1.86 0.72 -0.15** -0.21** -0.35** -0.21** 0.40** 1

7 焦虑 1.78 0.83 -0.17** -0.17** -0.29** -0.20** 0.41** 0.50** 1

8 幸福感 6.28 1.94 0.23** 0.31** 0.86** 0.28** -0.27** -0.34** -0.29** 1

注:其中*** P<0.001,** P<0.01,* P<0.05,下同。

Page 8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2

2、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性分析

使用方差分析考察了性别、教育水平、流动时间、流动空间等

人口学变量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流动人

口心理健康得分为 0.017±0.547,高于 Z 标准分的平均数 0。在性别

上,男生心理健康水平虽然高于女生,但是男生和女生之间心理健

康差异不显著(p>0.05);在流动时间上,长期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

平显著高于短期流动人口(ZMD=0.287,p<0.001);在教育水平上,

低等、中等和高等级的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

差异(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高等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心理

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中等教育水平流动人口(ZMD=0.134,p<0.001),

高等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高于低等教育水平流动

人口(ZMD=0.247,p<0.001),表现出教育水平的级别越高,流动人

口心理健康水平越好的倾向。在流动空间上,不存在心理健康水平

的差异(p<0.05)。

3、认同整合与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在控制性别、教育水平、流动时间、流动空间的影响之后,以

认同整合与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整合×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心理健

康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详见表 4-17。发现认同整合与流动

人口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β=0.31,p<0.001),表明流动

人口认同整合的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因此,假设 1 得

到了完全支持,即认同整合是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有效的预测变量。

表 4-17 层级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步骤 自变量 标准回归系数

心理健康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性别 -0.07 -0.07 -0.07

教育水平 0.25*** 0.22** 0.23**

流动时间 -0.01 -0.02 -0.02

流动空间 0.17*** 0.12*** 0.12***

第二步 认同整合 0.31 0.30

Page 8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3

一般自我效能感 0.38 0.37

第三步 认同整合×一般自我效能

感 0.15

Adjusted R2 0.07* 0.24*** 0.26*

∆R2 0.10* 0.20*** 0.08*

4、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

由表 4-18 的第三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认同

整合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5,

p<0.05)。可见认同整合与自我效能感的主效应显著,二者一共能够

解释总变异的 24%,认同整合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显著,三者

一共能够解释总变异的 26%。

为了进一步地解释认同整合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

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为标准将其分为高自我效能感

组(高分组,M>3.24)、低自我效能感组(低分组,M <2.16)和中

等自我效能感组(中间组,2.16< M <3.24)。以认同整合为自变量,

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对高自我效能感组和低自我效能感组流动人口

进行分组回归分析。

由表 4-19 可知,在低自我效能感组条件下,认同整合显著预测

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t=-6.61,df=188, p>0.05);在高自我效

能感组条件下,认同整合显著地正向预测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

(t=8.02,df=127, p<0.01),认同整合解释了心理健康总变异的 28%。

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假设 2 也得到了支持。

表 4-19 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的分组回归分析

组别 B SE β t

高自我效能感组

常数 0.406 0.049 8.290**

认同整合 0.389 0.044 0.158 3.005**

R2 0.028

低自我效能感组

常数 -0.492 0.074 -6.604**

认同整合 0.120 0.070 0.169 1.721

R2 0.025

Page 9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4

(四)深圳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讨论

1、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测量

以经典测验理论为指导的心理测量工具的编制,验证工具的跨

文化普适性,需要更多的备选题目为项目分析增加了“备选项”。因

此研究者使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增加了 8 道可能反映流动青少年

“本土化”行为表现的题目,加上已有 8 道题目(Chen et al., 2008; 彭

丽娟, 2012),随机排列,形成了初测量表的 16 个题目。

题目删除主要考虑了项目区分度和因素载荷等统计指标,例如

第 1 题是“I am simply a Chinese who lives in North American”,曾经

被翻译成“我自觉是西化的中国人”,虽然研究将其按照流动青少年

的生活语境修改成了“我只是一个在城市生活和学习的农村人”,但

是其高分组和低分组的 t 检验差异没有显著性。第 4 题在两个因素

上的因素载荷率是 0.50 和 0.52,变异值类似从而无法区分不同的因

素。

此外,题目删除也考虑了题目表述的社会称许性。例如第 3 题

是“I feel Chinese American”,曾经在香港版翻译成“我觉得自己是两

种文化结合中的一份子”,本研究将其修订成了“我只是一个生活在

城市里的农村孩子”,这道题目不仅在项目区分度上不符合基本要

求,更主要的是中文表述容易从我国当前社会所惯常表述的弱势群

体界定,从而可能引起流动青少年的对立情绪,影响了研究效度。

修订后的 BIIS-1,在流动青少年群体中验证了认同整合的二维

度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量表的数据模型拟合度较好,

构想效度符合预期假设。从外部效标来看,主动拖延与一般自我效

能感是正相关关系,即可能表述为面向社会变革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高自我效能感的流动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

从而具有较高的自我角色的整合能力。此外,流动青少年在新环境

下的社会融合转变为适应的个体表现,有研究将心理健康、生活满

意度、自尊作为适应的主观表现,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认同整合的能

力越高,他们越具有更好的适应表现,即较少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较高的自尊和较好的生活满意度。

Page 9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5

2、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基本特点及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

的划分

调研发现,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的平均分是 3.54,在“不确定”

和“有些符合”的自我评价之间至少表明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

相对正常,1312 名儿童中有 46.5%的分数高于平均分,从此数据不

能得出“流动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排斥论”,也不能认为“流动青少年成

长的万能弹性论”,至少提示了流动青少年的个体差异。

我们进一步通过区分高低认同整合的操作性标准,为未来的实

验研究打下基础。研究者通常使用理论中数 3 作为区分标准,实际

上可能导致统计偏误 (Chen, Benet-Martínez, Wu, Lam, & Bond,

2012)。如果按照 3 为标准,高低认同整合的比率约为 1:4,这显

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检验数据正态分布形态的基础上,按照平均

数加减一个标准差的标准,确定了高低认同整合的标准,高低认同

整合的比率约为 1:1,分别为 15.7%和 16.6%,更加精确的反映了

实际情况。

3、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较,确实不利于健康成长

从群体差异的中观研究层面比较两个不同组织对流动青少年社

会融合问题的影响,研究经历了打工学校不利、公立学校不利和公

立学校的适当优势论,即公立学校的混合班对于流动青少年的成长

更具有适用性。

本研究发现,公立学校混合班的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水平显

著高于打工学校的流动青少年,并且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从社

会交往和社会距离的角度可知,公立学校的流动青少年与城市儿童

的人际交往和情感卷入都是直接和长期的,长期交往减少了个体歧

视经验和歧视知觉(刘霞, 申继亮, 2010b),反而利于认同整合水平的

提升。许传新(2009)发现,绝大多数流动青少年与城市学生交往频

繁、交往愿意强烈,城市学生对他们持接纳态度,两类学生之间的

社会距离非常小。这样,对于城市人和农村人两个认同的知觉关系

更加和谐,从而减少了可能的对立和互相排斥,促进了成长,表现

为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对学校主观生活质量评价很好(陈国华,

Page 9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6

2010)。

此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同整合水平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阶

段的流动青少年,而初中和高中阶段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张绘, 龚

欣和尧浩根(2011)的研究认为,流入地居住时间长度影响了流动人

口家庭经济状况对其进入公立学校的作用,即在流入地学习的时间

越长,会有利于流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雷有光(2004)指出,与

公立学校相比,打工学校的流动青少年更加担心被人看不起,他们

的城市人的认同感较低,随着年级的增加,认同感有增加的趋势。

我们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促使自我和社会的认同趋于健康

和理性,从而表现出年级越高,认同整合越高的趋势。

4、在深圳的时间过短不利于流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Lerner &

Steinberg, 2009),流动时间是影响流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

因素(师保国等, 2008)。因此,随着流动时间的变化,影响流动青少

年的人与环境因素也可能发生变化,认同整合也可能随之受影响。

研究发现,短期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及其认同距离子维度的

得分显著低于中期和长期流动的儿童,而中期流动的儿童与长期流

动的儿童两个群体之间差异不明显;认同和谐子维度的得分三个群

体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这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该结果与

已有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例如,Daniel 等(2012)指出,随着年龄的

增加,人们在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容易促进多个文化认同的整

合。多文化个体的年龄越大,觉知的文化认同差异越小(Cheng & Lee,

2009)。

按照应激的 CPT 理论,流动青少年初到城市,面对陌生环境全

新的压力事件,认同中出现城市人的全新“概念”,其学习使用合理

有效的应对方式,从而适应环境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随着在城市

时间的增长以及年龄的增长,发展了有效的应对能力,对于两个认

同的认识逐渐加深,从冲突到和谐的逐步转变,表现为认同距离子

维度的变化。

此外,Collins(2000)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总结了认同整合

的 4 个阶段:质疑/困惑、拒绝/压制、探索/输入和分辨/接纳。这一

阶段化发展的过程是需要时间为保障的。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考

Page 9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7

虑流动时间对认同整合的作用,特别关注短时流动青少年的成长。

5、深圳尝试着向三线城市的一些政府管理措施学习

无论从行政单位划分,还是从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传统,以经

济发展程度为典型特征的一二三线城市划分,已经成为国内城市类

型的基本特征(李扬, 王国辉, 刘煜辉, 2005)。表现为以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以武汉、济南等省会和计划单列市

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以昆山、威海等为代表的三线城市,社会发展

及竞争程度呈阶梯形发展,呈下降趋势。挣钱是流动人口赴城务工

的主要流动动机(顾朝林等, 1999),人们的朴素经验认为,大城市工

作机会更多,生活条件改善相对更容易,从而一线城市成为我国流

动人口聚集的三大中心区域(翟振武, 段成荣, 毕秋灵, 2007),在一

线城市表现为社会资源的相对固定与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各方面生活

需求之间的失衡。

从流动青少年主要的教育环境来看,一线城市的儿童无法全部

得到公立学校的先进教育资源。例如,本次调研 701 名深圳的流动

青少年,83.2%的学生在打工学校上学。邹泓, 屈智勇和张秋凌(2004)

发现,在打工学校就读的流动青少年与公立学校的流动青少年相比

较,他们对于城市和城市人的认同感低。而济南、威海等地的绝大

部分流动青少年是在公立学校里上学,与城市里的孩子教育机会是

均等,特别是威海将两所学校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定点学校,

享受的是一样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认为,流

动青少年与城市儿童更多的人际交流与情感互动,会给流动青少年

的自我认同整合带来积极的影响。

6、两类学校的优与劣:学校教育的建议

公立学校的资源扩容。本研究表明,公立学校的流动青少年比

打工学校的流动青少年拥有更高水平的认同整合,认同整合是个体

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变量。这一结果为鼓励深圳等大城市的政府教

育管理决策者们能够在追求普通教育平等的道路上加速前进。作为

一名心理学研究者,不能武断地否定深圳等大城市政府的教育不作

为,事实上,深圳在读打工学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撤并掉后的

Page 9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8

学生也在最大程度地分流到就近的公立学校就读,因此,我们看到

了希望的一面。不过,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逆的,只是呼吁公立

学校的资源扩容力度应该更大一些。

对打工学校的资源辅助。除了教育政策建议外,我们也发现:

在公立学校流动青少年的生活因为有与第二文化群体的交流,他们

的生活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城市社会融合的生活;而打工学校的流动

青少年缺乏甚至没有与第二文化群体的交流,他们的生活只能是“看

起来很美”的农村文化成长,离城市社会融合有一定距离。研究者们

走访深圳郊区的几所打工学校,只需要用 5 分钟 300 米的距离,就

从繁华走到破旧的另外一番天地:租借的场地、拥挤的教室、残缺

的教学设施、流动的师资队伍、某些纯粹挣钱的“校长老板”……研

究者担心流动青少年在打工学校里无法得到正规的基础教育,从这

个层面而言,确实是社会不公平的典型展现。作为心理学工作者,

竭尽全力从个体行为层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促进工作,不过在社会

政策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到位。本研究的问卷调研中 69%的流动

青少年来自多子女家庭,即每个家庭至少有 2 个及 2 个以上的子女。

流动人口以挣钱为主要流动动机,较多的子女养育导致有限家庭资

源的负担加重,进而可能也无力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和家庭

成长环境。此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的全覆盖不仅仅

是停留在口号上,还要在监管和人口服务上并重。

“家长学校”的开设。本研究的质性研究和问卷调研均发现,包

括 SES、父母教育水平等家庭资源影响了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

SES 和父母教育水平越高,流动青少年的认同发展水平越高。不过,

在打工子弟学校,缺少了公立学校之中家长教育这样的环节。因此,

“家长学校”的开设,主要是持续的沟通与交流,协助家长具有协助

孩子在城市的社会融合过程之中的意识、技巧及家庭教育的习惯。

进一步而言,提供基于家庭层面的认同整合的促进计划,在家长学

校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前进。

学校“1+1”的努力。短期时间内,一线城市的打工子弟学校将与

公立学校同时存在。那么,从教育监管部门的角度,如何促进公立

学校和打工学校的 1 对 1 的帮扶和交流,建立一个持续的、全方位

的涵盖师资、教学资源、学生友谊等层面的和谐机制,是值得努力

Page 9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89

和下一番功夫的。

7、认同整合对流动青少年个体层面的影响:心理健康

本研究证实了认同整合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

用。高认同整合个体可以更好的同时存取多个认同及其知识和经验,

从而促进了健康,获得更优秀的学习成绩、更融洽的人际关系等社

会结果(social outcomes)。不过,早期的西方研究认为,由于双语言

和双文化的情境是矛盾甚至是冲突的,从而导致了个体的焦虑和抑

郁,甚至会阻碍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业;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了双语

言和双文化对于主观幸福的促进作用,并不会导致认同冲突和语言

混淆。事实上,一项以 13 个国家 7000 多名经历文化适应的青少年

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客观的文化差异与适应的相关不明显。因

此,在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过程中,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更重

要的来自个体因素,我们将其聚焦为流动人口多元认同发展的策略

及程度——认同整合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

多元文化认同的发展主要通过家庭与个体的社会化活动等两个

方面的交互作用而发生的。高双身份认同整合的流动人口具有双认

同的意识,即他们对于农村和城市都表示认同[28],这种积极认同可

以减少心理适应压力,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对于低

双身份认同整合的流动人口,两种认同被知觉为有一定的距离,没

有交叉,甚至存在混淆,这种消极认同无法减少心理适应压力,从

而表现出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8、认同整合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双身份认同整合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即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流动人口,认同整合会提升心理健康

的水平,而自我认同感低的流动人口恰恰相反。国内目前还没有发现

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探讨了个体差异变量在认同整合结果效应里的作

用,首次发现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明显,丰富了认同整合的

研究内容,将会推动后继的相关研究。

依照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有效地预测了心理健康。Bandura

认为这个影响通过获取高价值的标准或原则的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

Page 9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0

系等两个渠道而发展。那些认定感觉自己没有竞争力或者缺乏自我效

能感的个体,面对2个或更多的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文化期望时,会有

更大的风险导致负性的心理结果。这与如下事实一致:个体感觉他们

的双文化认同角色之间是冲突和有距离的,这些个体的心理健康比那

些认同角色之间和谐相处的人更加糟糕。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正在经历文化适应的流动人口,认同整合

与自我效能感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变量,由于自我效能感影响

了流动人口感知与评价个体的能力或资源能否应对外界诸如歧视等

威胁时,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Page 9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1

五、2012 年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的特殊群体现状:

IT 行业雇员

(一)问题提出

一级健康预防的基础就是健康行为的增加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

式。探讨劳工的健康行为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以指导我们对

其进行个性化的全面教育,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水平。健康行为

是个人为了维持或增加健康水平,以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所采用的

一种多层次的、自发性的行为。目前,国内外健康行为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哮喘等慢性疾病人群,偏向于军人、

老人、企业雇员等群体,较少具有面向深圳生产发展核心助推群体

——各类劳工的健康行为研究。

1、健康行为的涵义

卡塞尔和科布(Kasl&Cobb,1966)最早提出了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这一概念,他们指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或早期

发现疾病而采取的行为,而这些个体都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

这一定义反映了预防疾病的思想,但该定义关注的是个体的健康行

为,没有从群体的角度对健康行为的概念进行阐述。随后,其他学

者也对健康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它作出了不同的定义。

马塔拉佐(Matarazzo,1984)进一步将健康行为定义为以下二者

之一:(1)损害健康的习惯,马塔拉佐称之为“行为病菌”(例如,吸烟、

吃高脂肪食物等),或(2)保护健康的行为:马塔拉佐定义为“行为免

疫”(behavioural immunogen ) ,(例如,参加健康体检等)。总之,马塔

拉佐对那些具有消极影响的行为(即行为病菌,如吸烟、吃高脂肪食

物、大量饮酒等)和那些具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即行为免疫,如刷牙、

系安全带、定期体检等)进行了区分。

Taylor 指出健康行为是预防和保护性的行为,是与健康相关的

行为习惯,如避免进入吸烟环境或戒烟、参加身体锻炼、合理饮食

Page 9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2

习惯及疾病的预防接种等。Steptoe 等提出健康行为是人们为了保

护、促进及维持健康所采取的预防疾病的行动。这些定义仍然从疾

病预防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的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所采取的行为。

Duffy 认为,健康行为是由有意识的健康行为和日常生活中无

意识的但有益健康的行为两部分组成。这一定义强调了人的认知过

程在健康行为的重要作用。Duffy 不仅研究了健康行为的种类,还

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行为进行了比较,强调家庭环境对健康行为

的影响。

Gochman 把健康行为定义为同保健、康复和健康改善有关的行

为模式和行动。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如就诊、健康检查等),个人自

我的健康行为(如饮食、吸烟、运动等)和遵医行为(接受医生指导、

膳食治疗等)。

综上所述,健康行为是与健康有关的,促进健康的种种活动。

2、健康行为的内容

健康行为的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的学者对健康行为的研究内容

有不同的界定。张红川等人指出初中阶段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因素结

构主要包含了两个因素,其中健康生活习惯因素主要包括适度睡眠、

合理饮食与口腔卫生 3 类健康促进行为;冒险生活方式因素则包括

了冒险、冒险骑车、吸烟、过量饮酒、越轨 5 类健康危害行为以及

体育锻炼、防止久坐 2 类健康促进行为。也有学者按健康行为的目

的把健康行为分为五大类:(1)基本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

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积极

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2)预警行为。如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

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即属此类健康行为。(3)保健行

为。如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

等。(4)避开环境危害。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

作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主动的以

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避开这些环境危害也属于健康行为,如离开污染

的环境、采取措施减轻环境污染等。(5)戒除不良嗜好。如戒烟、不

酗酒、不滥用药品等。McNerney 等认为,健康行为应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1)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正常的休假,常规

进行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如每天锻炼 30 min,每周不少于 3 次);

Page 9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3

注意行为安全,如性行为的安全、汽车安全带的使用等;(2)情绪管

理。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等。

(3)避免危害健康的行为。如不吸烟,不暴饮暴食,饮低度酒等。(4)

体格检查和医学筛查。如定期进行体检等。

不同的研究者对健康行为的内容看法不同,但在以下几点却可

以达成共识:(1)健康行为应当是个体采取的某种行为;(2)个体

采取的行为对自身的健康必须是有益的;(3)这些行为包括生理行

为、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行为等。

3、健康行为的测量工具

健康行为一般都通过量表或问卷来测量,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

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 II、健康生活习惯量表、老年人健康促进

行为量表、自我报告健康行为量表以及台湾版青少年健康促进量表

和日本版健康行为方式量表:

(1)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 II。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是由 Walker 从健康促进的角度编

制成的量表,用于评价健康群体的行为。于由于该量表提出时间较

早,有些内容不太符合现在的研究。因此 Walker 等于 1995 年对此

量表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 II (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II 缩写为 HPLP II)该量表包括自我实现、

健康责任、运动和锻炼、营养、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 6 个维度,共

52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 0-4 级评分法,量表的总体 Cronbach's a

系数为 0. 922,6 个维度的 Cronbach's a 系数为 0. 702--0. 9040 o

HPLP II 量表从行为的角度全面反映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社会

功能健康等各方面内容,是目前应用于健康行为测量的使用较广泛

的测量工具。

(2)健康生活习惯量表。健康生活习惯量表(Health Habits Scale

包含 10 个条目,其中 5 项是促进健康的行为,5 项是危害健康的行

为,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 75~0. 85。该量表将健康行为分成两类,

一类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另一类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整个量表条目

数较少,便于操作.但它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局限,因此不能全面反映

健康行为的内容。

(3)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量表。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量表

Page 10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4

(Health-Pormotion Activities of older Adults Measure),是根据健康促

进的概念编制的用于老年人健康行为测量的量表,共 44 个条目,包

含 5 个子量表,分别为合作性健康管理及预防外伤、减缓压力及放

松和休息、体育锻炼、预防滥用药物和营养子量表。该量表的

Cronbach's a 系数为 0. 87-0. 93。该量表所反映的健康行为的内容也

很全面,包括了老年人健康的各个方面。

(4)自我报告健康行为量表(RHBC)。自我报告健康行为量表

包括 21 个条目,分为 2 个维度(前 15 个条目为健康实践行为,后 6

个条目为认知一情感行为),每个条目采用 5 级评分(1 表示从不,5

表示经常),该量表的 Cronbach's a 系数为 0. 84。

(5)台湾版青少年健康促进量表。台湾学者陈美燕教授于 2003

年从营养行为、运动行为、人际间支持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压力

处置行为及生命价值等六个方面研制的用来测量青少年健康促进行

为的特异性量表,分 40 个条目,经因子分析,产生 6 个因子,累积

贡献率为 51. 14%0 6 个维度分别为:①营养行为维度;②人际间支

持行为维度;③健康责任行为维度;④生命欣赏维度;⑤运动行为

维度;⑥压力处置行为维度。量表总的 Cronbach's a 系数为 0. 93,

各个维度的 Cronbach's a 系数系数介于 0. 75-0. 88 之间。该量表在台

湾青少年人群中应用较为普遍。

(6)日本版健康行为方式量表。日本学者波多野义郎在其编制

的健康行为方式量表中把健康行为分为 7 个因子:饮食营养、睡眠

休息、体育锻炼、社会活动、心理卫生、休闲娱乐、注意健康。

以上种种健康行为量表中,有从健康促进的角度去了解个体的

健康行为,也有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角度去测量人们的健康行

为。从测量对象上来看,有以青少年为测量对象的健康行为量表,

也有以老年人群体为测量对象的量表。健康行为的理解不一致,存

在多种界定,甚至与其他类似概念混淆使用。对健康行为概念的客

观界定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在已有的健康行为相关理论中,既有

从个体角度去思考健康行为;也有从社会家庭的角度去思考健康行

为。但较少看见从二者综合的角度去思考健康行为的改变。国内对

健康行为的研究以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军人、病人等)为研究对象

的实证研究较多,而有关企业雇员这一主要群体健康行为的实证研

究较为少见。

Page 10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5

(二)研究构想——深圳企业雇员的健康行为结构

1、健康行为的概念界定

综合对比可以对健康行为作如下界定: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

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健康行为就是

一切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它包括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个

人生活习惯、工作相关行为四个维度。

2、健康行为初步理论维度构想

通过以上探讨,本研究认为健康行为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

统结构。初步构建出企业雇员健康行为包含着四个维度:

人际支持行为:指人们的人际能力和人际敏感性,包括人际敏

感、人际表现合作、理解等。

压力管理行为:指在面临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时能很好地对情绪

进行控制,包括情绪表达的强度和平衡程度,调节和控制不良清绪

的能力等。

个人生活习惯:包括药物及烟酒使用、饮食行为、体育锻炼、

睡眠休息、环境卫生习惯等。

工作相关行为:包括工作时间、强度,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等。

3、方法与程序

(1)研究工具

自编的开放式问卷,包括 3 个开放式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健康

行为?您认为企业雇员健康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您写出 5 条以

上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

(2)被试

课题组 2012 年 11 月~12 月份,随机抽取南山区大学城附近的

3 家 IT 企业的 96 名从业者作为被试。

(3)内容分析程序

以短语、词汇或句子含义作为分析单元,即用有独立含义的可

Page 10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6

以离开文本背景也能读懂的一段文字作为分析单元。按照企业雇员

健康行为四个大类目(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个人生活习惯、

工作相关行为)的含义,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整理和界定。以频

数作为统计指标。原则上一个语段只在一个类目点上算,个别语段

可能有多种涵义,按其涵义分别统计。

4、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雇员对“什么是健康行为”的回答主要集中于四

个方面:(1)人际支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能很好的管理压

力,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4)良好的学习

行为。企业雇员对健康行为的描述较符合本研究对健康行为所下的

定义: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

种活动,具体包括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个人生活习惯、

工作相关行为。

企业雇员对“健康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的回答共获得可以明确

归类的 333 条分析单元。依据频次的多少,四个类目的排列顺序依

次为:个人生活习惯、压力管理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工作相关行为。

表 5-1 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内容分析表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

人际支持行为(53) 良好的人际关系(20)、多与同事交流(11)、理解他人(10)、对人

宽容(8)、经常家人聚会(4)

压力管理行为(98) 保持良好的心态(54)、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13) 、适当的宣泄

消极情绪(11)、进行心理咨询(7)、正确对待挫折(5)、做让自己

心情愉悦的事(5)、反省自己(3)

个人生活习惯(113) 药物及烟酒使用(60)、健康的饮食行为(40)、体育锻炼(22)、合

理的作息时间(10)、注意个人卫生(6)、保持环境卫生(3)、健康

娱乐方式(2)

工作相关行为(39) 工作精神饱满(16)、工作劳逸结合(10)、热爱工作(7)、多读好

书(6)

从表 5-1 的内容分析来看,“个人生活习惯”的频数大于其他三

类,说明雇员在个人的生活习惯上比较注重,其中的小类目中“药物

及烟酒使用”的频数最高,说明在“个人生活习惯”中,企业雇员特别

Page 10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7

关注“药物及烟酒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排在第二位的大类目是

“压力管理行为”,其中的小类目“保持良好的心态”频数最高,说明

企业雇员普遍认为保持良好心态是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雇员健康行为是一个多维度的复

杂系统,可以从“个人生活习惯”、“压力管理行为”、“人际支持行为”、

“工作相关行为”这四个维度进行研究。

(三)研究问卷——深圳企业雇员健康行为问卷的编制

探析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因素构成,筛选预试问卷的题项,为

正式问卷的编制做准备。

1、预试问卷的编制

根据有关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理论构想编制企业雇员健康行为

问卷。预测问卷的题目来源于前期的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

结果,并参考了已有的一些健康行为量表,同时求教于专家以及心

理学专业研究生,形成了 70 条预测题项。其中“人际支持行为”17

条,“压力管理行为”14 条,“个人生活习惯”28 条,“工作相关行为”11

条。采用 Likert 5 点计分法,“非常符合”记 5 分,“非常不符合”记 1

分。

课题组 2012 年 11 月~12 月份,选取南山区的 IT 从业者为被

试,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 352 份;其中男生 175 人,女生

177 人。采用 SPSS l7. 0 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1)因素分析

在 进 行 因 素 分 析 前 , 先 要 进 行 抽 样 充 足 性 检 验

(Kaiser-Meyer-Olikin, KMO)和因素模型的适当性检验(Bartlett 球形

检验)。KMO 系数在 0.9 以上说明极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MO 系数

在 0.8-0.9 之间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MO 系数在 0.7-0.8 之间尚可进

行因素分析;KMO 系数在 0.6-0.7 之间勉强可进行因素分析;KMO

系数低于 0.6 则不适合做因素分析。同时 Bartlett 球形检验要达到显

Page 10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8

著。

对上述经过项目分析后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KMO 值为 0.89, 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达到 0. 000。说明样本量充

足,适合做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按以下几个标准删除预试问卷中不合适的题

项:(1)项目负荷值小于 0.4。项目的负荷表示公因素与该项目的相

关,题项的负荷值越小,说明该题项与公因素的关系越不密切,即

该题项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公因素所代表的心理特征。(2)共同度小于

0. 30。项目的共同度反映了公因素对该项目的贡献,是各题项效度

系数的估计值。(3)每个条目最大的两个“概括”负荷之差小于 0.25。

(4)每个因素包含的题项少于 3 个。

探索出一个符合理论构想的因素结构不是一次分析就可以完成

的,需要反复多次的尝试才能实现。因此,对每一步的探索都非常

的谨慎,直至找出既符合测量学标准又符合理论构想的因素结构。

根据筛选题项的依据和抽取因素的标准,删除了 1, 2, 3, 4, 6, 7, 8, 10,

11, 15, 16, 20, 21, 22, 24, 25, 26, 27,28, 29, 31、32, 33、34, 35, 36、37、

42、45, 47, 48, 53, 54, 55, 56, 58、59, 60, 61, 62 共 40 个项目,抽取

了 4 个因素,余下的 30 个项目组成了企业雇员健康行为正式问卷。

根据因素分析结果,企业雇员健康行为问卷最终确定为 30 个题

项,共抽取四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 43%,每个因素的特征值均大

于 1。所抽取的因素在旋转前的总变异解释率超过了 2%。

(2)信度检验

在因素分析之后,为进一步了解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要做

信度检验。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

好在 0.80 以上,如果在 0.70 至 0.80 之间,还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

如果是分量表,其信度系数最好在 0.70 以上,如果是在 0.60 至 0. 70

之间,还可以接受使用。如果分量表(层面)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

0.60 以下或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在 0. 80 以下,应考量重新修订量表或

增删题项。

从表 5-4 可以看出,本问卷各维度的 Cronbach。系数都在 0. 70

以上,总问卷 Cronbach。系数为 0. 895;各维度的折半信度在 0. 613

至 0. 851 之间,总问卷的折半信度为 0. 808。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

信度,作为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Page 10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99

表 5-2 企业雇员健康行为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项目 工作相关行为 个人生活习惯 压力管理行为 人际支持行为 共同度

67 .707 .538

66 .686 .514

65 .607 .533

69 .598 .429

50 .583 .407

64 .551 .436

63 .530 .398

49 .522 .344

68 .498 .395

70 .420 .374

40 .719 .555

44 .648 .437

57 .594 .442

51 .562 .486

39 .536 .337

41 .516 .402

52 .509 .407

43 .474 .365

Page 10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0

38 .436 .421

30 .668 .472

18 .643 .514

46 .632 .520

38 .589 .400

30 .567 .413

18 .671 .489

46 .590 .378

23 .588 .42 0

19 .548 .465

14 .526 .361

9 .449 .339

表 5-3 解释总变异量

因素 特征值 变异数(%) 变异数累积(%)

工作相关行为 7 .586 25. 288 25. 288

个人生活习惯 1 .950 6. 501 31.789

压力管理行为 1 .832 6.105 37.894

人际支持行为 1 .624 5.412 43. 306

Page 10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1

表 5-4 企业雇员健康行为预测问卷的信度系数

维度 Cronbach a 系数 分半信度

工作相关行为 0.830 0.851

个人生活习惯 0.793 0.738

压力管理行为 0.739 0.613

人际支持行为 0.714 0.687

总问卷 0.895 0.808

(五)深圳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现状

课题组 2012 年 11 月~12 月份,选取南山区七个 IT 公司的 840

名员工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 716 份,其中男 324 人,女 392 人;

工作一年期 443 人,二年期 162 人,三年期 55 人,四年期及以上

56 人;独生子女 336 人,非独生子女 380 人;城镇家庭 283 人,农

村家庭 433 人。

自编的企业雇员健康行为正式问卷。团体施测,让被试一次性

完成作答,结果输入计算机,使用 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

1、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总体特征

首先对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调查数据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性统计

分析。从表 5-5 可以初步获悉:从总体均分看,企业雇员健康行为

处于中上水平;就各维度而言,四个维度的每题均分都在 3 分以上

(每题最高 5 分,最低 1 分),其中“人际支持行为”排在第一位,“压

力管理行为”排在最后一位。

Page 10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2

表 5-5 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716)

维度 项目数 平均数 标准差 题目平均分

人际支持行为 6 21.31 3.52 3.55

压力管理行为 5 15.93 3.33 3.19

个人生活习惯 9 31.10 5.05 3.46

工作相关行为 10 32.16 5.95 3.22

总分 30 100.51 14.08 3.35

2、健康行为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男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并且差异显著;而在“个人生活习惯”和

“工作相关行为”上,男女生的差异井不显著;在健康行为总分上,男

女生的差异不显著(见表 5-6 ) 。

表 5-6 不同性别企业雇员健康行为差异比较

维度 男

M(SD)

M(SD)

t

人际支持行为 20.59(3.82) 21.90(3.14) -4.964***

压力管理行为 16.62(3.50) 15.36(3.07) 5.065***

个人生活习惯 31.23(5.54) 31.00(4.60) 0.578

工作相关行为 32.64(6.18) 31.77(5.73) 1.941

总分 101.07(15.16) 100.04(13.12) 0.966

3、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从业年限的差异

从业年限(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在总问卷及各个维度上得

分见表 5-7,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总问卷及各个维度上得分在从

Page 10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3

业年限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大体上来看,在总问卷得分上,四年期

相对来说是最低的,呈下降趋势。

表 5-7 不同年级企业雇员健康行为差异比较

维度 1 年

M(SD)

2 年

M(SD)

3 年

M(SD)

4 年及以上

M(SD)

t

人际支持行为 21.39(3.58) 21.43(3.38) 20.69(3.69) 20.91(3.30) 0.950

压力管理行为 16.07(3.34) 15.87(3.10) 15.75(3.40) 15.20(3.82) 1.247

个人生活习惯 31.29(4.98) 30.88(5.11) 30.75(4.94) 30.63(5.52) 0.562

工作相关行为 32.21(6.17) 31.9(5.27) 32.22(5.65) 32.41(6.44) 0.128

总分 100.9(14.1) 100.1(13.4) 99.4(14.6) 99.1(15.1) 0.484

4、不同家庭来源的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差异比较

表 5-8 显示,虽然城镇企业雇员在健康行为总问卷上的得分要

高于农村企业雇员,但两者并无显著差异。同时,不同生源地的企

业雇员在问卷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也无显著差异。

表 5-8 不同生源地企业雇员健康行为差异比较

维度 城镇

M(SD)

农村

M(SD)

t

人际支持行为 21.63(3.86) 21.10(3.27) 1.91

压力管理行为 15.83(3.31) 16.00(3.35) -0.69

个人生活习惯 31.33(5.22) 30.95(4.93) 0.98

工作相关行为 31.98(5.89) 32.28(5.99) -0.67

总分 100.77(14.57) 100.34(13.77) 0.40

Page 11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4

5、是否独生子女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表 5-9 表明,在健康行为总问卷上,虽然独生子女的得分要高

于非独生子女,但 t 检验显示,两者无显著差异。同时,独生子女

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个人生活习

惯”、“工作相关行为”上也无显著差。

表 5-9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健康行为的差异

维度 独生子女

M(SD)

非独生子女

M(SD)

t

人际支持行为 21.49(3.16) 21.00(3.17) 1.78

压力管理行为 15.86(2.31) 15.50(3.35) 0.76

个人生活习惯 31.83(4.22) 33.95(5.93) 1.28

工作相关行为 34.18(5.46) 33.28(5.69) 0.97

总分 104.57(14.57) 12.34(13.27) 0.78

(六)分析与讨论

1、健康行为问卷的编制

健康行为问卷的编制过程严格遵循心理问卷的编制程序,具体

分为四个步骤:(1)从已有的关于健康行为的文献和相关问卷出发,

根据对企业雇员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以及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的意见,从理论上构建了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理论结构,即

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四个维度: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个

人生活习惯和工作相关行为。(2)在该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开放

性问卷的调查结果,结合企业雇员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和事件,编制

具体题项,形成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初始问卷。(3)对初始问卷进行

初测,并对初测结果进行因素分析,根据有关标准修改和筛选题项,

形成正式问卷。对该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总问卷的同

Page 11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5

质性信度为 0.895,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在 0.714-0.830 之间,总问

卷的折半信度为 0.808,各因素的折半信度在 0.613-0.851 之间,说

明本研究所构建的企业雇员健康行为问卷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各

分问卷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0.669-0.861,存在较高的相关,说

明问卷的同质性较好;各分问卷之间相关系数为 0.377-0.563,大多呈

中等偏低的相关,说明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问卷具有较

好的结构效度。(4)选取另外一批不同于预测问卷的被试,对问卷进

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效果是比较合理的,可以作为企业

雇员健康行为的正式问卷。

2、企业雇员健康行为总体特征分析

在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总体特征中,“工作相关行为”的得分最

高,其次是“个人生活习惯”,“压力管理行为”的得分最低。说明当

代企业雇员的压力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他们第

一次离开家,他们可能必须与其他背景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同事

共处一室,要面对新环境带来的种种难题。此外,学习的压力也可

能比他们事先所想象的要大得多。赵冬梅、苟增强(2010)认为,当

代企业雇员的主要压力源包括:业绩压力、经济压力、角色模糊、

寻找爱情、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因而,提高企业雇员的压力管理能

力应当成为职业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不同性别企业雇员健康行为分析

男生与女生在企业雇员健康行为问卷总分上无显著的差异。但

在“人际支持行为”上有性别差异,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也就

是说与男生相比,女生会较多的寻求他人的支持。郑雯(2009)认为,

男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显著低于女生。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相

一致的。男生与女生在人际支持上的差异,可能与社会赋予男性的

性别角色有关,按照社会对男性的性别期望,男生从小就该坚强独

立,必须独立的去面对情感上和生活上遭遇到的困境。因此,男生

在遇到困难时,更多的会倾向于自己解决,而不是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压力管理行为”这个维度上,男生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

说明与女生相比,男生能更有效应对自己的压力。这可能与他们在

Page 11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6

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有关。董晓倩(2005)研究发现,男企业雇员

在面对压力时比女企业雇员更趋理性。在压力面前,男企业雇员更

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女企业雇员更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女生的压力管理水平低于男生,也可能与两性的性格差异有关。一

般认为,男生的性格比较豪爽,常常以幽默、积极应对的方式化解

压力;而女生比较拘谨,容易斤斤计较,常常采用抱怨、幻想等消极

的方式应对压力。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通常被认为

是刚强和勇敢的,而女性则被认为是柔弱的。

4、不同家庭来源企业雇员健康行为分析

生源地因素(农村、城镇)在企业雇员健康行为问卷总分上无明

显差异,在人际支持层面、压力管理层面、生活习惯层面、学习方

面也无显著的差异。但大体上来讲,城镇雇员的健康行为要好于农

村雇员。这可能是由于,与农村雇员相比,城镇雇员拥有较好的生

活条件和文化教育背景,从小便养成了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的缘故。

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健康行为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健康行为上无明显的差异。但在“压力

管理行为”这个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得分要低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

是由于兄弟姐妹是个体的重要玩伴,他们的存在有助于个体的压力

管理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兄弟姐妹通过扮演榜样、建议者、

社会伙伴及争斗者彼此相互影响,从而提高了非独生子女的压力管

理能力;而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这方面的能力则有所欠缺。

(七)雇员健康行为的培养对策

针对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现状,本研究提出如下培养对策:

1、压力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总体上看,在企业雇员健康行为的诸多特征中,压力管理行

为排在最后一位。并且女生的压力管理能力显著低于男生。因而有

Page 11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7

必要针对当代企业雇员开展多方面的压力管理教育。压力管理教育

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认知调整、时间管

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都可以为企业雇员排解烦恼,消除压力。

企业可以在雇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增加有关压力管理的内容。

首先,将企业雇员在校学习和生活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压力情境做

一一介绍,以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其次,将压力管理的相

关知识和技巧教给企业雇员,使他们在面临压力时可以有效的应对。

2、建立企业雇员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的作用表现在: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群体中,

可以获得来自群体成员的关心、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可以从群体中

获得社会信息。张澜、王伟、胡佩诚(2009)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

社会支持的个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健康行为。因而在企业雇员健康

行为的培养过程中,应引导和发展企业雇员与周围主要他人建立社

会支持网络的技能,使其进一步发展和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

这不仅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更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养成。

3、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首先,企业应开设健康运动、健康饮食等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的课程,并作为要求,达到培养企业雇员健康意识的目标。其次,

建议由公司管理人员、雇员组成“健康生活委员会”,提供系统性的

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活动,营造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最后,加强

公司公寓环境建设。乔孟涛等(2010)认为,公寓是企业雇员学习、

生活的重要场所,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Page 11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8

六、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思路与建议

(一)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发展目标:两个率先

到 2020 年,通过全面贯彻深圳市均等化服务体系,率先在全

国实现“提高深圳市民生活质量和健康人年1,减少常住人口与流动

人口的健康差异”的“深圳健康目标”;通过孕育一个覆盖全生命周

期、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体系,率先在全国

建立能够满足民众健康需求,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的生命健康科技

产业集群。

1、从深圳市民全面健康需求的角度,率先实现“深圳健康目标”

2020 年,中国预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深圳市的全面发展水平

预期达到美国 2010 年水平。美国 2010 国家健康目标中的核心概念

生活质量(包括健康生活质量与健康寿命指标)代表了世界健康目

标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个体的全面健康水平,是对生活与环境的幸

福度和满意度的总体理解。因此:

(1)在城市发展动力的工作场所领域,率先构建全面组织健康,

促进工作场所健康的一级预防,倡导职业安全与健康风险控制的二

级与三级干预。

(2)健康促进服务工作真正下移到社区,大力构建社区健康教

育与健康交流的公共健康服务网络。

(3)预防保健领域进一步加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加强信息

交流和改善预防服务网络(包括机构建设、资源投入、人力等)。

(4)通过社会管理的全面均等化服务,减少深圳市常住人口与

流动人口、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的健康差异。

2、从人口健康科技发展需求角度,率先建立全生命周期产业集群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等健康干预领

1 健康人年:计算寿命表中将伤残人年减去以后得出的人年数,结合期望寿命一起衡量生活质量。

Page 11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09

域,在健康促进、健康预防、健康保险等领域具有极大挖掘空间。

因此建立全生命周期、建立全产业链,需要通过近 10 年的发展,达

到:

(1)生物医药产业率先在全国建立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生物医药

产业基地,突出海洋生物科技医药产业的发展重点。

(2)以基因检测为突出行业典范的生命健康服务产业明显提

高。健康养老、中医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及管理、心理咨询等多样

化健康服务得到较大发展。

(3)健康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

保险的有机互补,促进保险公司开发产品线更加丰富的商业保险产

品以满足深圳民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从而形成动态完善

的健康保险机制。

(4)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产品的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二)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思路

我们围绕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提出了 8 条发展思路,其中 1~4

条匹配深圳人口的健康需求,5~8 条匹配深圳健康产业的发展需

求。

1、强化社会均等,服务全民健康,关注流动人口健康

围绕深圳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经济收入、社会服务、医疗

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需求,重点突破流动人口特别是二代农民工

(产业工人)、流动青少年(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心理、计划生育

等方面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全面健康水平。发展思路是:

——二代农民工保健。加强二代农民工劳保环境的监控,督促

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通过社康中心进工厂等措施,普及开展定

期体检、健康咨询等健康促进活动。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

及时缴纳医疗保险、参加社会保险等健康保险保障工作。

(1)流动青少年保健。通过公立学校扩容,撤并打工子弟学校,

建立公立学校城市学童与流动人口学童的混合班级政策,促进流动

Page 11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0

青少年的社会融合。建立流动人口家长学校,加强家长亲子教育,

从家庭教育环境改变与亲子互动上减少流动青少年的认同整合困

难,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流动育龄妇女保健。100%的流动育龄妇女建有 100%的计

划生育服务档案,定期免费开展婚育检查、妇科健康咨询、避孕药

具发放等工作。鼓励社区、工厂提供夫妻房、家庭房等方式鼓励农

民工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入,减少可能的留守儿童、夫妻矛盾、性犯

罪等问题。

(3)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深圳市要进一步的优化流动人口户籍

的计分准入制度,增加每年的户籍数量,不仅鼓励高科技人才、高

技术附加产业工人骨干等高能力人才的入籍,也鼓励在深圳服务达

到一定年限,做出默默贡献的普通流动人才的入籍工作。

2、强化健康促进,服务劳动者健康,关注工作场所健康

围绕一级人群的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需求,重点突破 IT、警

察等重点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中高层管理者、女性雇员的健康、心

理、职业病、生涯发展等方面问题,从组织层面的组织变革、政策

优化提高工作健康,针对劳动者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普及

及检测技术研究,服务于深圳市科技发展核心群体的健康。发展思

路是:

(1)职业心理健康。加强劳动者工作压力与应对、职业倦怠与

投入、家庭-工作平衡等领域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实效有用的心理技

术及工作方案,通过灵活的休假制度、心理咨询等方式来改善劳动

者的全面健康。

(2)职业生理健康。强调职业场所安全,制定职业病的预防及

保障体系,鼓励 1 年 2 次的健康体检,建立操作性强的善后处理程

序,加强职业病的保险制度。

(3)全面健康组织。深圳市政府通过评选“最受雇员欢迎企业”

等方式推进健康组织的典型挖掘和示范引导,鼓励民营咨询机构对

企业文化和制度进行有限度的变革建议,从而建立一个适合员工全

面健康发展的组织环境。

(4) 职业健康测评。推进以行业为特殊群体的职业全面健康

的评估量表及测评软件的开发,通过建立深圳市特殊行业(如 IT

Page 11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1

行业)的健康常模,为劳动者健康的分类及工作的针对性具有重大

的示范意义。

3、强化保健康复,服务特殊群体,关注弱势人群健康

围绕二级及三级人群的健康干预与保健康复的需求,重点突破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养护及社区监管等问题,老龄人口的健康、养

护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开展公众健康普及技术研究服务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发展重点是:

(1)精神疾病患者保健。加强精神疾病患者的建档及家庭看护

人政策,重点关注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的免费治疗与家庭支持,促进

其病情稳定与社会能力的正常维护,界定专科医院、社区和家庭等

工作分配与重点。

(2)老龄人口保健。开展老年人保健及护理的新技术、新方法

的实验和修正,加强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估的再教育,推广老年人适

用的辅助康复器械的研究与推广。

(3) 妇女儿童保健。加强妇女家庭心理与个体心理健康研究,

开展妇女生殖保健的全面 100%覆盖的定期检测工作,推广乳腺癌

等高发妇科疾病的防治技术推广研究。加强新生儿预期检查、新生

儿疾病防治技术及推广研究,加强儿童食品安全与女童特殊防护等

政策的研究。

(4)残疾人康复。智障人士的社会能力培养及社会管理政策的

具体实施及推广研究,残障人士功能代偿技术的应用以及康复器械

的开发等研究。

(5)主动健康推广技术。建立普适性、操作化、科学化、适用

于不同人群的健康知识体系,拓展新媒体、健康网站、微信等多种

方式的传播媒介,实现主动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

4、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社会安全,关注公共卫生事件

围绕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心理的早期疏导需求,加强非常规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应急管理机理及应激预案的开发研究,探讨

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防控能力的科技机制,加强热带传染病的

预防和控制工作。发展重点是:

Page 11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2

(1)公共卫生事件的医学应急管理。探索公共卫生事件的解释

模型,建立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方案及工作链,储备灾后人士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评估及治疗研究,打造深圳快速响

应、专业处置、妥善引导的深圳医学应急管理特征。

(2)公共卫生的安全保障。加强产业园、城中村、学校、建筑

工地等人口聚焦地区的工作卫生监控,针对儿童等特殊群体的药品

安全、食品安全、营养卫生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减少社会舆论敏

感源,保障深圳民众的健康成长需求。

(3)传染病防控。重点围绕深圳市的热带病、新发突发传染病、

艾滋病等常规传染疾病的检测诊断、预警监测、疫苗研发和临床救

治等关键技术研究,有效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提升重大传染疾病

的疾控能力。

5、科技前沿技术的医学应用成为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源泉

我国《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着重指出,“把握科技前沿领域的

发展趋势,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纳米等前沿技术发展为先

导,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力推进前沿技术向医学应用的转化,

努力在国际医学科技前沿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引领医学科技发展”。

发展重点是:

(1)进一步通过政府科技政策扶持,夯实深圳市在组学技术、

系统生物学技术上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华大基因、核子基因科技

等深圳本土企业的国内优势地位与国际领先地位。

(2)重点支持纳米医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医学工

程技术等健康科技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通过国家重大专项、

973、863 等高技术研究项目的深圳配套,突出上述关键领域的关键

创新技术的突破。热点问题是鼓励协同创新合作体、产学研战略联

盟等跨学科、跨部门的技术联合,也鼓励依托“千人计划”、“青年

千人计划”、“孔雀人才”,加强顶尖人才的引进,促进深圳人口与健

康科技发展的重点突出领域的更大优势。

6、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基础

生物医药产业是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Page 11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3

“十二五”时期深圳市抢占产业发展高端和前沿的战略重点。深圳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形成了集检验试剂、基因疫苗、基因药物到医疗

器械的产业群,不过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创新药物及一类新药申报

落后于上海张江、江苏泰州、天津高开区等发达地区,生物医药产

业成果产业化投融资体制障碍有待完善,高端人才总量不足等制约

限制。发展重点是:

(1)走一条“仿药为主——仿创结合——创新为主”的创新能

力建设道路。加快新药研制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整合产学研资源,

加强创新平台资源整合统筹布局,优化创新平台资源的配置,提高

使用效率,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增强产业竞争力。

(2)进一步推进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综合配套设施

和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建设,推进生物医药

技术研发和测试外包服务,培育新药研发的药物安全检测等标准化

外拨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3)进一步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新增长点。通过构建一个科技兴

海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深圳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网络化协作,加

强政策扶持和科技资金支持一批有规模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高成长性的海洋生物医药科技企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化学药等

领域。

7、健康服务产业成为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动力

以健康促进与健康预防为主要目标的健康服务产业是建立全生

命周期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的极其重要一环。发展重点是:

(1)培育深圳市康复医疗器械与保健品的研发产业集群。支持

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的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支持数字化

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

品的研发。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继续提高深圳市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2)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深圳市心理健康教育

和咨询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为雇员购置 EAPs(员工心理援助)

等服务,规范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和科学化发展;引导健康体检等

健康服务内容的差异化,促进体检咨询机构的品牌化发展;依托社

康中心将健康促进咨询和疾病预防作为常态化服务内容,普及主动

Page 12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4

健康的工作理念。

(3)促进深圳全民健身场所的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和普及

群众健身设施建设,100%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

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4)健康养老业发展。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

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

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8、健康保险产业成为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保障

商业健康保险对“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

用在我国的医疗保障系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引入市场化的保险机

构参与医疗体系的费用控制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对提高医疗体系

的效率水平有显著作用。其发展重点是:

(1)深圳市大力扶持和支持下,促进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

行业健康保险参与者各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

医疗保险结合,提高资金和医疗服务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社会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满足人们对健康和保障的需求。

(2)建立包含社保部门、保险公司及医疗机构的深圳市健康保

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实施及时监控医疗费用,分析市场需求和发

展趋势,实现互动管理和信息共享,降低管理成本。

(三)对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务必需要统筹 2 个率

先的目标机工作理念,以深圳市民“深圳健康目标”作为人口与健

康科技发展的先导条件。因此 1~3 条政策建议匹配深圳人口的健

康需求,4~5 条政策建议匹配深圳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

1、倡导“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个体”的链型全面健康理念

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需要率先在我国先行先试的贯彻“链型全

面健康理念”,即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面向一级群体倡导全面健康

的政策理念。其中:

Page 12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5

(1)政府层面的“深圳健康目标”。从政府的角度将传统的医

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成全民参与和共享健康的社会活动,将是深圳

市发挥促进健康的主导作用,发挥顶层引领与宏观设计,提供创新

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高效务实的深圳人口与健康发

展新格局。

(2)行业层面的“全面健康促进”。深圳人口与健康行业倡导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与预防服务的统筹结合,在继续控

制传染病、慢性疾病、妇幼卫生等传统卫生项目外,着重扩大预防

保健目标,探索健康促进及其健康促进相关产业集群。

(3)雇主层面的“全面健康企业”。工作是创造和缔造幸福的。

全面健康企业考虑员工多样健康需求,注意和处理各种影响健康水

平的因素,关注组织活力成长。通过明确企业规划、人力资源政策、

管理企业环境策略等方面促进一级群体的健康。

(4)社区层面的“全面健康社区”。继续细化和更新社康中心

的工作权重和工作理念,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健康档

案”、“健康教育”、“健康家庭”等工作,以信息化网络和网格化管

理为依托,促进社区管理在疾控预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基层作用。

(5)个体层面的“全面健康”。“生理——心理——社会”三维

度个体健康模型需要真正的进入人心,成为个体的健康行为方向。

通过持续有效多层面的全面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

式、推行和谐心灵建设、推动深圳义工助人活动,实现三个维度的

成长,最终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

2、加速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和认同整合进程,提升健康水平

我们的研究发现,以流动儿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在深圳学习和

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他们认同整合,进而表现为社会适应的

终端结果。流动时间越长,与深圳本地人的交往越频繁,经济收入

稳定增长,社交圈子固定发展,这些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客

观上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安居乐业”。因此:

(1)搭建多系统化群团组织,通过外部发展资源的积累,加速

流动人口认同整合进程。

利用工作站平台、社区平台和计划生育协会、人口福利基金会

等群团组织帮扶济困,广泛联系流动人口的优势,及时了解流动人

Page 12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6

口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利用老乡会、兴趣协会、特长协会等文体

型、公益志愿型、服务型、学习型群团组织活跃业余生活,广泛调

动流动人口的兴趣,及时促进文化体育活动需求,促进快乐;利用

工会、家庭学校、“1+1”(徒弟+师傅)等群团组织整合企业和社会

资源,广泛挖掘流动人口的能力,深入探索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

及时处理工作生活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作;利用“父母基金”、“恋

爱基金”等群团组织表彰先进工人的榜样作用,透过邀请父母来深

圳参观访谈,增设夫妻房,促进异地恋爱见面等方式,加深流动人

口与父母、恋人的亲密关系。有限授权,让流动人口感受到工作站

重视他们,让他们在工作站里委以重任,透过每周至少参与社区服

务 1 小时等为他人服务的工作,进而提升自我。

这些外部资源能够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特别是青年工人获得健康

发展结果,通过社区支持、积极的家庭沟通、与长辈建立良好关系、

关爱的社区氛围、让父母参与工厂社区生活等等渠道促进外部的社

会支持。

(2)强化梯度均等化服务政策,通过公共服务的差异化,引导

流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均等化服务不是面向全体流动人口,将政府资源平均的分配到

流动人口之中去,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更是违背了国家流动人

口管理创新的初衷。因此,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人口“有

序流动、理性流出”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联动

格局。

建立以居住证为基础的流动人口梯度公共服务制度,根据流动

人口的来深年限、教育水平、纳税记录、参保情况等情况,提供相

应水平的公务服务。突出重点,保障主体,淘汰个别。以质量提升

为重点,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服务。

根据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有序地引入高中(中专)等

教育水平、25~35 岁黄金年龄段的劳动力,减缓潜在的人口老龄化

程度,弥补劳动力不足。

低教育水平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低端资源,他们可能是深圳

市长期高效发展的未来阻碍。透过市场调节机制,加速他们的自然

选择过程,也将可能减轻流动人口管理的“潜在问题”。

(3)建立高价值化人才政策,通过户口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

Page 12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7

加速高技工水平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将骨干技术人才的人才政策与深圳市高学历人才政策相匹配,

“引得来”高技工人才;将高技工人才在深圳市的工作、家庭等生

涯问题主动解决,制定特殊可行的“户籍加分政策”,通过高技术地

区财务补贴、子女教育同城待遇、户籍落地、经济适用房等住房福

利等等政策,“留得住”骨干技术人才;将高技工人才的技能职称评

定纳入人事社保范畴,优先促进高教育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再学习

和再提高,保障他们“干得好”。

高技工人才是流动人口的高端优质资源,他们是深圳市长期高

效发展的主干带动力量。透过合理可行的人口政策加速他们的市民

化进程,将积极地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3、重视一级人群健康促进的发展生态性研究与科技支撑

以“深圳速度”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各行各业劳动工作者,

他们的健康程度关系到深圳发展的质量问题。20 世纪八十年代以

来,发展系统理论成为人类行为研究的主动性理论框架,心理学家

关注人类发展潜在的可塑性,强调人类自身所具备的健康发展潜力,

主张将人类作为一种资源去培育,而不是问题去管理。结合循证医

学、积极心理学、健康促进医学的发展特色,我们建议深圳市能够

前瞻性的围绕一级人群开展以健康促进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阶段的

研究与科技支撑:

(1)个体行为层面。围绕一级群体的界定及典型职业选择、推

动“生理职业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健康教育”的全面健

康理念,鼓励健康促进的预防方案、生活方式的过程与效果研究,

促进健康行为方案的有用和好用。

(2)组织行为层面。围绕企业公司、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不

同的组织形态,建立“全面健康企业”的评价指标与体系,通过奖

励基金、税费减免等方式建立“健康企业奖”,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

组织行为的健康优化,率先在全国开展此项试点工作。

(3)社会行为层面。围绕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事件,建立学科

交叉、系统集成下的社会应急管理与舆论疏导体系,发挥科技创新

委的政策领导与技术领导的能力,促进各种社会行为的引导与规范

能力。

Page 12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8

4、顶层设计系统整合,构建深圳四大人口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

构建生命健康协同研究平台、投资融资平台、政府部门人口发

展战略协同研究平台、人口与健康科技大数据平台等四大人口与健

康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建设大健康,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

的发展主线,全面提升人口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水

平,促进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科技发展趋势与产业规模应对的协

调。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人口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促

进深圳该领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因此:

(1)生命健康协同研究平台。重点围绕健康管理、疾病预防、

基因检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组建协同研究体,加强

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跟踪研究,鼓励企业进行首仿药和创

新药开发、新型医疗器械研制。重视产、学、研、医、需的有机结

合,整合研究力量,优化配置资源,积极推进以政府为引导、企业

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不

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

布制度。

(2)投资融资平台。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

金回报率慢、研发周期长、时间压力大、需要持续投入等特点,导

致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仿治阶段。加大科研

经费投入,通过市县两级财政资金配套引导,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

进行科技创新。建议深圳市组建专项化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投

资融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等多种资本的有效互补,创

新资本运用和流动方式,重点发展具有创新型知识产权的中小健康

科技企业的质量化发展,重点保障国内领先的深圳龙头健康企业的

规模化发展。

(3)政府部门人口发展战略协同研究平台。统筹深圳科技创新

委和深圳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部门资源协同,在政策顶层设定、

工作重点驱动、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促进人口健康发展与健康产业

发展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必须以深圳人口健康

水平的提升为前提保障,而深圳人口健康水平的提升也将是人口与

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促进剂。提高公共服务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和

Page 12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19

管理水平,为人才交流、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服务外包等领域提

供优质平台和载体。

(4)人口与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领域

的动态信息数据库,采用大数据的方法论与技术路线,密切跟踪国

内外生命健康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信息的长效

分析,为本领域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信效度可靠的信息保障。此

外,人口与健康科技战略研究、人口健康政策战略研究等需要进一

步统筹加强,规范建设深圳市辐射国际和全国同行的专家库,促进

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能力。

5、中层推进突出重点,构建深圳四大人口与健康科技创新方向

产业布局的中层推进,结合深圳已有产业布局重点,凝练创新

研发方向,初步构建了“科技前沿技术的医学应用是源泉、生物医

药产业是基础、健康服务产业是动力、健康保险产业是保障”的 4

大创新方向。

(1)科技前沿技术的医学应用。加快深圳市新一代测序技术、

高通量样品分析技术等促进组学技术在健康监测、疾病防控和临床

诊治中的应用。进一步细化组学技术、系统生物学技术、纳米医学

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和医学工程技术等 5 大方向的深圳企

业技术研发及工程产业现状,选取优势企业给予最大化的资金与政

策支持,促进更多“国家队”级别企业的出现。

(2)生物医学产业的规模质量并重扩大。重点支持新药研发、

海洋生物药品、高端医疗器械、现代化中药等方向的质量化发展,

重点支持在健康相关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关

键技术和健康测量及健康管理技术等医学预防研究的生物产品规模

化发展。

(3)健康服务产业。依托深圳健康促进协会等企业协会,培育

具有深圳特色的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重点在老年人康复理疗、

残疾人保健用品、婴幼儿健康用品的规模化开发,健康监测、咨询、

体检等健康服务企业的健康产品开发,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

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

(4)健康保险产业。通过产业政策支持,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

保险相匹配,满足深圳居民多样化、特别是大病保险等需求的商业

Page 12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0

健康保险产品。创新机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等机构合作机

制,探索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

Page 12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1

七、附录一:部分深圳人口与健康科技领域公司情

况简介

(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华大基因自 1999 年成立以来,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

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承担

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

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 SARS 研究、"炎黄一

号"(100%)、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

在 Nature 和 Science 等国际一流的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奠定

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

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生

物信息分析能力世界领先。

华大基因已形成科学、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建成

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产学研队伍,开展一系列的重要动植物、

人类健康、生物能源等基因组的研究,致力于人类健康服务事业和

科技应用领域的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华大基因将依托先进的测序和检测技术、高效

的信息分析能力、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多学科结合的新型生物科研

体系为基础,致力搭建核酸研究平台、蛋白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平

台,并作为核心单位参与国家基因库的建立,为全球的科研工作者

提供创新型生物研究的科技服务,推动基因组学研究、分子育种、

医疗健康、环境能源等领域的科研发展。同时,为广大普通民众提

供前沿生物科技在医疗、农业、环境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服务,真

正做到科技惠民,为我国生物经济产业的战略发展奠定基础。

(二)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是一家集基因技术研发、基因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型企

业。公司位于深圳市罗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第一园区,是中国第三

Page 12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2

大 DNA 生物研究基地,是深圳市政府重点扶持的高新科技企业。

本公司依托全国18所医学院校和4所国内外尖端生物研究实验

中心,在生物基因技术研发、基因技术应用领域累计获得 141 项国

内、国际专利,并 6 次获得国内科技进步奖。

公司现有科技人员共 104 人,其中教授 15 人(其中博导 8 人),

副教授 18 人,博士学位 17 人,硕士学位 26 人。技术力量雄厚,仪

器设备先进,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基因研发和应用方面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核子基因科技专业致力于基因检测相关业务,为公众提供 DNA

鉴定、癌基因检测及预防、肿瘤靶向个性化检测、健康管理等基因

相关项目服务。

不断跟进国内外最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和方法,实验室拥有 Ion

torrent PGM、Ion Proton、Illumina Hiseq2500、Miseq、iScan、ABI 3500、

Sequenom MassARRAY 等新一代基因检测设备,不断跟进国内外最

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和方法,完全满足各项基因检测需要,在同行

业处于领先地位,多平台检测手段,可实现快速、准确的样本处理。

公司目前在全国拥有深圳、北京、上海、沈阳、广州五大研发

基地。

(三)深圳汉邦多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汉邦多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高科技企

业,主要从事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和生产。公司计划投资建立世

界上技术领先、拥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和产品门类最为齐全的多糖

制药研发生产基地。

汉邦公司的多项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如“酶法生产右旋

糖酐”、“一步法合成右旋糖酐铁”等都已申报中国专利并已在工业

生产中投入应用。运用独特的专利技术,公司能够生产分子量从几

百万到 1500 的右旋糖酐。目前,公司已经生产出了 3000 分子量的

右旋糖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工业生产中生产出分子量最低而且

纯净度最高(高压液相纯)的产品。此外,公司还可以生产极低分

子量右旋糖酐 1500,以供实验室及特殊需要的使用。

在右旋糖酐衍生物方面,汉邦公司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其中

Page 12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3

尤以含铁量为 20%的右旋糖酐铁溶液及分子量为 3000 的右旋糖酐

硫酸酯响誉国际。公司生产的含铁量 20%的右旋糖酐铁溶液是由公

司科研人员与国外科学家共同研发,用分子量为 3000 的右旋糖酐

(高压液相纯)与铁通过独特的络合技术络合而成,本产品是目前

世界上含铁量最高的右旋糖酐铁溶液,是国际上公认的防治仔猪缺

铁性贫血的最好的药物。分子量为 3000 的右旋糖酐硫酸酯,是通过

对极低分子量右旋糖酐 1500 磺化而成,这种药物也是目前世界上防

治爱滋病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

是一家集基因技术研发、基因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型企

业,公司位于深圳市罗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第一园区,是中国第三

大 DNA 生物研究基地,是深圳市政府重点扶持的高新科技企业。

(四)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迈瑞是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美国纽交所上

市企业,主要业务集中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数字超声、

医学影像四大领域。迈瑞以“普及高端科技,让更多人分享优质生

命关怀”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核心力量。

迈瑞成立于 1991 年,总部设在中国深圳。位于美国西雅图、新

泽西、迈阿密、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深圳、北京、南京、成都、

西安、上海的十大研发中心,把全球各种临床需求和先进技术融入

持续的创新,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改善医疗条件、降低医疗成本。

迈瑞在北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 22 个国家设有

子公司,在中国设有 32 家分公司,员工近 8000 名,在全球形成庞

大的研发、营销和服务网络。目前,迈瑞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应用

于全球 190 多个国家,中国四万多家医疗机构、95%以上的三甲医

院。

生命科技如此亲近,迈瑞致力于让生命科技之光照进地球的每

个角落,亲近更广泛的人群。

(五)深圳康哲药业控股有限公司

康哲药业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中国的面向医院全部科室的

Page 13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4

医药服务公司,专注于处方药品的营销、推广及销售。成立于一九

九五年,二零零七年六月于伦敦证券交易所另类投资市场挂牌(交易

代码:CMSH),并于二零一零年九月二十八日转到香港联合交易所

主板市场上市。

二零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集团成功的以现金方式增资控股获

得广西广明药业有限公司(于二零一一年十月十日正式更名为广西

康哲广明药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取得了其所拥有的短肽类肠

内营养品“水解蛋白系列产品”的中国市场权利的控制权。该产品

的迅速引入是集团直接网络的专业学术能力与代理商网络的市场迅

速覆盖能力相结合的结果。

透过成功的产品筛选策略及对中国医药市场的了解,我们持续

引进具有竞争力的药品,并以专业推广服务为核心,为海外及国内

的专业医药公司提供营销、推广及销售服务。截至二零一一年十二

月三十一日,集团的直接学术推广模式下拥有近 1,200 名专业的营

销、推广及销售人员;代理商推广模式下拥有近 1,000 个独立第三

方销售代表或经销商,以及近百名资深的区域管理人员和市场管理

人员。集团的销售已覆盖全国 14,600 多家医院,其中直接网络覆盖

全国近 8,600 家医院,代理商网络覆盖全国 7,800 多家医院。

集团在直接学术推广模式下采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筛选

策略,引进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处方药品。凭借对中国医药市场、疾

病治疗方法、中国患病人口的组成和药品的潜在竞争优势的深刻理

解,我们为每种药品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同时,为了刺激药品的

需求,我们专业、经验丰富及稳定的营销、推广及销售团队举办了

各种学术型、以医生为导向的推广活动,例如一对一拜访医生、医

学研讨会及行业会议等,还通过自主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追踪营

销、推广及销售活动,及时审视营运情况,确保公司能有效及快捷

地管理整体业务。此外,集团还向医药公司提供将产品引入中国所

需的其他增值服务,包括进行药品注册、临床试验和参与药品招标。

凭借良好的产品定位、策略制定和执行,集团取得了良好的发

展业绩。从二零零七年至二零一一年,营业额的复合年增长率达

42.0%,净利润的同期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63.7%。我们也获得了多项

荣誉,包括 2008 年入选福布斯“亚洲中小公司 200 强”、2009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连续三年获“深圳百强企业”的称号以及 2010 年、

Page 13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5

2011 年和 2012 年连续三年入选福布斯“中国最有潜力企业”。

(六)深圳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1995 年 6 月 28 日,深圳市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成立,瞄准

了空白的中国医药连锁零售领域。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已成为目前中

国大陆直营门店数最多的药店连锁,分布在全国 70 多个城市。在

2006-2012 年,海王星辰连续七年直营门店数排名全国第一。

2000 年,海王星辰开始跨省经营,逐渐在广东省、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西南地区的重点城市取得领导地位。目前,海王星辰

在深圳、杭州、宁波、苏州、大连、潍坊等城市已经取得绝对领先

的市场占有率。2007 年,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

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连锁药店行业首家境外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超

过 3.8 亿美金,为当年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之冠。

2012 年,海王星辰实现了含税营业额人民币 37.9 亿(含 2012

年 12 月 28 日已出售健之佳门店营业额),同比增长 9.1%。为约

14,500 名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包括约 4,500 名药师。

海王星辰药店平均面积 100 平米,立足社区,主要服务对象为

城市社区家庭人口。目前海王星辰全国 2,071 间药店中约 50%为医

保定点药房,专业的药师团队着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

服务,同时积极推广预防胜于治疗的健康生活理念。

未来,海王星辰将进入中国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为更多的中国

居民奉献健康便利的品质生活。

(七)戈宝绿业(深圳)有限公司

戈宝公司是国内唯一专业化经营戈宝麻产业链的企业,秉承“保

护戈壁珍宝,发展绿色产业”的宗旨,致力于新疆戈宝麻野生资源

保护、拯救、修复、人工种植、保健产品加工及戈宝品牌运作。

目前已完成了“拯救戈宝麻 荒漠变绿洲”第一期工程,建立了

阿勒泰戈宝红麻野生保护区;成功的实现了大规模人工种植戈宝麻

1.5 万亩;建立阿勒泰戈宝麻研发基地;建设了年产 100 吨戈宝麻保

健食品加工厂;进行了戈宝麻高档纺织品的开发;进行了麻秆综合

Page 13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6

开发利用;形成了戈宝自主知识产权 19 项;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

22 篇;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 3 个保健功能食品。组

建了包括 8 名两院院士在内的戈宝高级专家顾问团;建立了由 7 大

院所参加的阿勒泰戈宝麻工作站,构建起中国首屈一指的戈宝麻科

技共享平台,成为公司最大的财富。

公司预计投资 1.5 亿人民币,启动“拯救戈宝麻 荒漠变绿洲”

第二期工程,锁定新疆戈壁荒漠为家,利用已有 18 万亩戈宝麻原料

资源,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戈宝麻原料基地,并有计划地把当地贫困

农牧民子女培养成现代化的戈宝管理者,直接带领当地农牧民脱贫

致富,为全球高端品牌运营商提供优质戈宝麻原料,实现“拯救戈

宝麻,健康千万家”的愿景!

(八)深圳市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

好家庭成立于 1994 年,一直秉承“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

活方式,最大程度满足民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的企业使命,专注

于运动与健身行业。多年来,以“强大的品牌、创新的研发、一流

的服务、高效的运营”为经营特色,形成了辐射全国的营销服务网

络、富有竞争力的产品阵容和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经过 19 年发展,公司拥有健身器材连锁、体育用品连锁两大战

略性渠道品牌及多个产品品牌。体育用品连锁——好家庭运动城

(GF-SPORTS+)定位为“一站式运动装备名品超市”,并以成为中

国最大的体育运动用品零售品牌在积极筹划推进;而健身器材连锁

(GF-FITNESS)则以“科学健身”为核心价值,整合原有健身器

材零售体系及大力拓展加盟商为一体,进行健身器材连锁的全国布

局。

好家庭公司从起步起就立足于为所有国民提供卓越的健身解决

方案,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业务面涵盖政府民众健身工程、

商业健身、家庭健身三大领域,具备在任何一个领域为任何类型的

客户提供完善健身解决方案的卓越能力。

同时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六十多项发明专利,是中国《健

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安全通用要求》国家强制标准等十余项国家标

准的参与起草单位;公司全面通过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Page 13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7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认证,并先

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殊荣,目前已成

为全国范围内最具实力的大众运动健身服务商之一。

好家庭以“让每个家庭都享受运动所带来的健康与快乐”作为

经营之本,不断强化推动中国大众运动健身事业发展的经营能力和

服务水平,致力于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世界级企业。

Page 13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8

八、附录二: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满意度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衷心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就深圳市人口与健康领域的状况接受访问。您的意见将作为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改善服务的重要决策依据。您填写的内容将完全保密。

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您认为最适合的选项框中划“√”。

甄选题

问:请问您是否已在深圳市居住半年以上(含半年)?

1□是 2□否(中断访问)

第一部分 深圳市公共服务现状问题

A.医疗卫生

A1 您对深圳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吗?

1□非常满意 2□满意 3□一般 4□不满意 5□非常不满意 6□不清楚

A2您对深圳市各医院的医疗服务在以下哪些方面需要完善(最多可选三项)?

1□预约服务不完善 2□排队时间长 3□看病贵 4□住院难

5□不同医院水平差异大 6□其他 。

A3 您在就医时是否选择过社康中心(社区医院):1□是 2□否

如果您未曾选择社康中心(社区医院),您不选择的最主要原因是?

1□医护水平差 2□医疗设施差 3□医疗费用不合理 4□其他 。

A4 您认为深圳市在下面的哪些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完善(最多可选三项)?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与咨询 3□免费疫苗 4□传染病防治

5□儿童保健 6□老年人保健 7□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管理

8□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9□卫生监督监管

A5 您对深圳市药物供应和安全保障满意吗?

1□非常满意 2□满意 3□一般 4□不满意 5□非常不满意 6□不清楚

B.人口和计划生育

B1您对计划生育服务满意吗?

1□非常满意 2□满意 3□一般 4□不满意 5□非常不满意 6□不清楚

B2在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您或家人享有的服务有(最多可选三项)?

Page 13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29

1□免费查环查孕服务 2□免费获取避孕药具 3□免费避孕和节育的医学

检查

4□免费计划生育手术 5□计生优生、生殖健康咨询服务

6□未享受以上服务

C.公共文化体育

C1您家附近有图书馆(含流动图书馆)吗?

1□有 2□没有

C2您对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展览馆等)满意吗?

1□非常满意 2□满意 3□一般 4□不满意 5□非常不满意 6□不清楚

C3 您家附近有体育健身设施吗?

1□有 2□没有

C4您对深圳市公共健身设施或体育场馆满意吗?

1□非常满意 2□满意 3□一般 4□不满意 5□非常不满意 6□不清楚

C5 请您对深圳市公共文化体育相关服务按满意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

1□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2□文艺演出等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

3□公共图书等公共阅读服务 4□文化遗产门票减免 5□公共体育场馆开放

D.总体评价

D1 总体而言,您对深圳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吗?

1□非常满意 2□满意 3□一般 4□不满意 5□非常不满意

第二部分 基本信息

下面需要您填写部分个人信息,仅为分析处理数据需要,保证不会对外泄露,希望得

到您的理解和配合!

1 您的性别:

1□男 2□女

2 您的年龄:

Page 13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0

1□20 岁及以下 2□21—30 岁 3□31—40 岁 4□41 岁—50 岁

5□51-60 岁 6□60 岁以上

3 您的最高学历

1□小学及小学以下 2□初高中(含中专职高) 3□大专 4□本科 5□硕士及以上

4 您目前的职业

1□无业 2□学生 3□公务员 4□从事个体经济活动者 5□事业单位人员

6□军人 7□企业蓝领 8□企业白领

9□自由职业者(无归属单位的但依靠个人技艺维生)

5 您的居住地所在区_______; 您的工作单位所在区_______

1 罗湖区 2 福田区 3 南山区 4 盐田区 5 宝安区 6 龙岗区 7 光明新区

6 您的户籍状况:

1□深圳户籍 2□非深圳户籍,但持有深圳市居住证 3□非深圳户籍,不持有深圳市居

住证

7.您在深圳居住时间:

1□一年以下 2□一年至五年 3□五年至十年 4□十年以上

8 您目前的个人税后月收入(元/月):

1□无 2□低于 1500 3□1500-3000 4□3000-10000 5□10000 以上

再次感谢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麻烦您最后再检查一下是否有遗漏情况,以保证您所

填问卷的有效性。

Page 13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1

九、附录三:流动青少年认同整合及健康问卷

调查对象:在本地居住 6 个月以上,非深圳本地户口,10-18 岁的流动人口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更好的

了解您的生活状况,需要您帮助填写这个问卷。答案无正确与错误或好与坏之分,

请按照您的真实情况来描述您自己,您的回答绝对不会向外泄漏,因此您完全不

必要有这方面的顾虑。调查需要耽误您一些时间,请把您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告诉

我们。调查资料仅供研究使用,我们将为您的个人信息保密。对您的配合和支持

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清华大学流动项目组

2012 年 11月

一、基本信息

性别: ;年龄: (周岁);民族: ;来深圳是 年 月;

您的户籍所在地属于哪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若为广东具体到

市)。

1. 您的教育程度是:

①未上学 ②小学 ③初中 ④高中 ⑤中专 ⑥大学专科 ⑦大学本科 ⑧研究生

2. 您的户口性质是:

①农业 ②非农业

3. 您的流动范围是:

①跨省流动 ②省内跨市 ③市内跨县

Page 13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2

二、五、下面有 8 个句子,每个句子后面,都对应着 1~5 五个不同的数字,

每个数字代表不同的含义。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有些不符合”,3代表

“不确定”,4代表“有些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请仔细阅读每项描述,在最

能代表你真实感受和实际情况的数字上打"√"。每题只选一个数字,请不要漏

答。

完全

不符合

有些

不符合 不确定

有些

符合

完全

符合

1. 我在分别跟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交往中,农村人和城市

人的差异让我感到矛盾和困惑 1 2 3 4 5

2. 我觉得自己生活在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夹缝中,不知道

自己属于哪一方,这让我感到很困恼。 1 2 3 4 5

3. 我既能够过农村生活,也能过城市生活,我能分开这

两种生活。 1 2 3 4 5

4. 我觉得自己既是农村人,也是城市人,我是二者结合

的一份子。 1 2 3 4 5

5. 我对农村及城市不同的做事方式,感到冲突和不知所

措。 1 2 3 4 5

6. 我能转换自己的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身份。 1 2 3 4 5

7. 我感到我的农村及城市的生活工作能相容并存。 1 2 3 4 5

8. 我来自农村,现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这样让我感受到

冲突。 1 2 3 4 5

三、以下表格中列出了有些人可能有的问题,根据最近一星期以内下列问题影

响你,或者让你感到苦恼的程度,选择最适合的划一个“√”。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1. 感到苦闷 1 2 3 4 5

2. 对事物不感兴趣 1 2 3 4 5

3. 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1 2 3 4 5

Page 13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3

从无 轻度 中度 偏重 严重

4. 感到害怕 1 2 3 4 5

5. 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1 2 3 4 5

6. 一阵阵恐惧或惊恐 1 2 3 4 5

四、下列是人们有时出现的一些感受,对每项描述,请指出你具有那种感觉和

频度,并在最符合你情况的答案处进行选择。(1、从不;2、很少;3、有时;

4、一直)

从不 很少 有时 一直

1. 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 1 2 3 4

2. 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 1 2 3 4

3. 你常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 1 2 3 4

4. 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 1 2 3 4

5. 你常感到与别人隔开了吗? 1 2 3 4

6. 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就能找到伙伴吗? 1 2 3 4

7. 你常感到羞怯吗? 1 2 3 4

8. 你常感到有人围着你但并不关心你吗? 1 2 3 4

五、请仔细阅读下列五项,并根据在旁一至五的指标,圈上适当的数字,表达

你对各项的同意程度。请以开明和诚实的态度作答。

完全

不符合

有些

不符合 不确定

有些

符合

完全

符合

1. 我的生活大致符合我的理想 1 2 3 4 5

2. 我的生活状况非常圆满 1 2 3 4 5

3. 我满意自己的生活 1 2 3 4 5

4. 直到现在为止,我都能够得到我在生活上希望拥有的重

要东西 1 2 3 4 5

5. 如果我能重新活过,差不多没有东西我想改变 1 2 3 4 5

六、这个量表是用来了解您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在最

符合您情况的数字上划“√”(1-非常符合;2-符合;3-不符合;4-非常不符合)。

Page 14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4

非常

符合 符合

符合

非常

不符合

1. 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1 2 3 4

2. 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1 2 3 4

3. 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 2 3 4

4. 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1 2 3 4

5. 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 1 2 3 4

6. 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1 2 3 4

7. 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1 2 3 4

8. 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1 2 3 4

9. 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 1 2 3 4

10. 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1 2 3 4

七、以下 10个句子关于你平时对你自己的一般看法,请你根据你的实际感受,

在合适的位置上打“√”。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对每一个句子无须多考虑。

非常

符合 符合

符合

非常

不符合

1.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1 2 3 4

2.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1 2 3 4

3.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1 2 3 4

4.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1 2 3 4

5.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1 2 3 4

6.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1 2 3 4

7. 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1 2 3 4

8.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1 2 3 4

9.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1 2 3 4

10. 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 1 2 3 4

问卷到此结束,请您再次检查一下是否有漏答的地方。再次感谢您的支持,祝

您生活幸福!

Page 14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5

十、参考文献

白文飞, 徐玲. (2009). 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31(2), 18-25.

曹蓓, 胡炜, & 李海燕. (2013). 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创新机制 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 科技管理研究(09), 48-52.

曹慧, 张妙清. (2010). 认同整合——自我和谐之路. 心理科学进展, 18(12), 1839-1847.

曹阳, 洪亮, 宋文, & 茅宁莹. (201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 SCP分析. 中国新药杂志(04),

411-416.

曾守锤, 李其维. (2007). 流动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 心理科学,

30(6), 1426-1428.

曾守锤. (2008). 流动青少年的幸福感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19(9), 37-41.

柴静. (2012). 看见.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国华. (2010). 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主观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 . 中国青年研究,

22(7), 61-67.

陈丽羽, & 陈娟. (2009). 浅析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契机. 保险

职业学院学报(04), 57-59.

陈向明. (2002). 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 社会学研究, 17(2), 1-11.

陈新, 刘杨. (2010). 我国流动青少年城市适应研究述评. 社会心理科学, 26(11), 62-67.

从俊杰, 周婧博, & 彭翠莲. (2013). 天津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天

津经济(02), 21-23.

崔丽娟, 丁沁南, 程亮. (2009). 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入特点, 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 思想理

论教育, 27(16), 25-29.

丁锦希, 张金凤, 方玥, 王中, 何梦云, & 顾艳. (2013). 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产业专利

质押融资现状评价及其政策成因分析. 中国科技论坛(02), 72-77.

杜赛花. (2013).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08), 150-152.

杜越, 汪利兵, 周培植. (2004).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 政策与革新. 杭州: 浙江

大学出版社.

段成荣, 梁宏. (2004). 我国流动青少年状况. 人口研究, 28(1), 53-59.

范兴华, 方晓义, 刘杨, 蔺秀云, 袁晓娇. (2012). 流动青少年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

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心理学报, 44(5), 647-663.

方晓义, 范兴华, 刘杨. (2008). 应对方式在流动青少年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

Page 14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6

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4), 93-99.

嘎日达, 黄匡时. (2009). 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 国外社会科学, 32(2), 20-25.

高水红. (2009). 学校教育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 当代教育科学, 21(2), 11-15.

龚田波 . (2007). 城市边缘群体青少年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

Unpublishe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大学.

巩在暖, 刘永功. (2010a). 农村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2(3), 82-87.

巩在暖, 刘永功. (2010b). 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过程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 , 27(3),

106-108.

顾朝林, 蔡建明, 张伟, 马清裕, 陈振光, 李王鸣, et al. (1999).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

移规律研究. 地理学报, 54(3), 204-212.

关信平. (2008). 农民工参与城镇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制度及社会基础. 教学与研究, 35(1),

12-17.

郭钢. (2013).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策略. 合作经济与科技(07), 74-75.

郭良春, 姚远, 杨变云. (2005). 公立学校流动青少年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深圳市 JF

中学的个案调查. 中国青年研究, 27(9), 50-55.

郭志巧. (2007). 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在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运用. 江南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学版), 6(1), 35-38.

国家统计局. (2012). 中国统计年鉴-2012. 深圳: 中国统计出版社.

韩世强. (2009). 农民工子女:类型分化及其社会融入的制度逻辑. 中国青年研究, 21(10),

61-65.

何梅念, 郭田友. (2008). 深圳外来工子女社会认同的内隐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12),

917-921.

侯舒艨, 袁晓娇, 刘杨, 蔺秀云, 方晓义. (2011). 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青少年孤独

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4), 401-411.

胡进 . (2002).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 教育科学研究 , 11(5),

98-102.

胡韬 , 郭成 . (2007). 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中国学校卫生 , 28(8),

745-746.

黄锦华. (2013). 全球价值链下南宁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大众科技(06),

284-287.

黄匡时, 嘎日达. (2010).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新视野, 27(6), 86-88.

黄囇莉. (2007).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Page 143: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7

季益富, 于欣. (1999). 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SES). In 汪向东, 王希林 &

马弘 (Eds.),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修订版) (pp. 251-252). 深圳: 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社.

江彩霞. (2013).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 特区经济(03), 35-37.

江琦, 李艳霞, 冯淑丹. (2011). 流动青少年班级人际关系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

节作用.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7(6), 103-108.

解压宁. (1999).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In 汪向东, 王

希林 & 马弘 (Eds.),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修订版). 深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雷鹏, 陈旭, 刘妍洁, 彭丽娟. (2012). 个体因素对流动青少年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及身份认

同的调节作用. 教学研究, 35(4), 99-103.

雷有光. (2004). 都市 “小村民” 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

究. 教育科学研究, 16(6), 27-31.

李虹, 梅锦荣. (2002). 测量企业雇员的心理问题: GHQ-20 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 心理

发展与教育, 18(1), 75-79.

李虹, 倪士光, 黄琳妍. (2012). 流动人口自我身份认同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49(4), 68-74.

李荔. (2004). 社会歧视: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无形屏障. 基础教育研究, 5(5), 37-38.

李明欢. (2000). 20 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2(4), 12-18.

李宁雁. (2011). 浅论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改革与开放(04),

152-154.

李霞. (2013). 试论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 金融经济(10), 72-74.

李晓巍, 邹泓, 王莉. (2009). 深圳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青少年学校适应的比较

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6(9), 81-86.

李扬, 王国辉, 刘煜辉. (2005).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深圳: 人民出版社.

李征途, & 王旭辉. (2008). 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组织架构探析. 保险研究(07), 79-80.

梁鸿, 叶华. (2009). 对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条件与机制的思考 . 人口与发展, 15(1),

43-47.

林崇德. (2007). “心理和谐” 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1), 1-5.

林崇德. (2011). 追求创新: 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必由之路——纪念朱智贤教授逝世 20

周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2), 113-117.

林孟平. (2005). 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蔺秀云, 方晓义, 刘杨, 兰菁. (2009). 流动青少年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

理机制. 心理学报, 41(10), 967-979.

Page 144: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8

蔺秀云, 张锦涛, 方晓义, 赵俊峰, 兰菁, 李晓铭. (2010).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歧视知觉在

歧视经历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59-66.

刘建娥. (2010). 从欧盟社会融入政策视角看我国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

17(11), 106-112.

刘霞, 申继亮. (2010a). 环境因素对流动青少年歧视知觉的影响及群体态度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4), 395-401.

刘霞, 申继亮. (2010b). 流动青少年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 心理科学, 33(3), 695-697.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 (2011). 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2),

216-223.

刘霞. (2008). 流动青少年的歧视知觉:特点、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Unpublished 博士学位

论文, 深圳师范大学.

刘杨, 方晓义, 蔡蓉, 吴杨, 张方. (2008). 流动青少年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

研究的结果. 深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3(3), 9-20.

刘杨, 方晓义, 张耀方, 蔡蓉, 吴杨. (2008). 流动青少年城市适应标准的研究. 应用心理学,

14(1), 77-83.

刘杨. (2008). 流动青少年城市适应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Unpublished 博士学位论

文, 深圳师范大学.

鲁沐洋. (2013). 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现状以及发展的研究. 中国外资(06), 46-49.

陆淑珍. (2011). 居住时间与新生代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 调研世界,24(7), 23-27.

吕青. (2005). 新市民的社会融入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江南论坛,17(5), 12-13.

马良. (2007). 全纳教育视野:流动人口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的实证分析. 宁夏社会科学,

26(5), 67-71.

马勇, 罗守贵, 周天瑜, & 陈可达. (2013a).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服务联动创新

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13), 72-77.

欧阳静. (2011). 女性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实证分析——基于对深圳女性流动人口调查数据

分析. 人民论坛:中旬刊,32(5),15-19.

庞海波. (2009).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心理科学, 32(5), 216-219.

彭丽娟, 陈旭, 雷鹏, 邹荣. (2012). 流动青少年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集体自尊的中介

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 237-239.

彭丽娟. (2012). 群体文化启动情境下,流动青少年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研究., 西南大学, 重庆.

钱正荣. (2010). 珠三角政府工作人员看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以社会距离为视角.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12(5), 84-89.

Page 145: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39

邱培媛, 杨洋, 吴芳, 曹欣, 赵首年, 马骁. (2010). 国内外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研究进展及启

示(综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4(1), 64-68.

任远, 乔楠. (2010). 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 人口研究, 24(2),

11-20.

任远, 邬民乐. (2006).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人口研究, 30(3), 87-94.

阮晓东. (2013). 生物医药产业之障. 新经济导刊(03), 63-65.

桑标, 席居哲. (2005).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

育, 16(1), 80-85.

申菲菲, & 申俊龙. (2013).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与提升路径研究. 中国医药

导报(07), 160-162.

申继亮, 方晓义, 王建平, 刘霞, 刘翔平, 辛涛, et al. (2009).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现

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深圳: 经济科学出版社.

申继亮, 胡心怡, 刘霞. (2009).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留守儿童歧

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9(6), 116-121.

师保国, 申继亮, 许晶晶. (2008). 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 9(8),

58-61.

师保国, 徐玲, 许晶晶. (2009). 流动青少年幸福感、安全感及其与社会排斥的关系. 心理科

学(6), 1452-1454.

宋韬, & 楚天骄. (2013). 美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供给及其启示——以生物医药

产业为例. 世界地理研究(01), 65-72.

宋月萍. (2010). 社会融合中的性别差异:流动人口工作搜寻时间的实证分析. 人口研究,

34(6), 10-18.

孙志国, 钟儒刚, 刘之杨, 黄莉敏, 王树婷, & 张敏, et al. (2013). 武陵山片区中药

材规范化栽培(GAP)现状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江西农业学报(05), 142-145.

锁凌燕, & 完颜瑞云. (2013). 国际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与医疗体系绩效研究. 保险研究

(02), 61-68.

谭千保. (2010). 城市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1), 68-70.

唐琼一. (2008). 基于公民教育视角的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入问题.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

教育教学版, 28(9), 3-4.

田凯. (1995). 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社会科学研究, 17(5), 90-95.

王斌, 朱司宇, & 张青. (201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环境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17),

75-77.

Page 146: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40

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 (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 7(1),

37-40.

王登峰. (1995). Russell 孤独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 23-25.

王薇, 罗静, 高文斌. (2011). 影响城市流动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因素探析. 心理科学, 34(2),

447-450.

王雁飞. (2004).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27(5), 1175-1177.

王毅杰, 高燕. (2010). 流动青少年与城市社会融合. 深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毅杰, 梁子浪. (2007). 试析流动青少年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 . 人口与发展, 14(6),

58-63.

王征宇. (1984).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上海精神医学, 2(2), 68-70.

王宗萍, 段成荣, 杨舸. (2010). 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状况研究——基于 200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中国软科学, 25(9), 16-24.

韦有华, 汤盛钦. (1998). 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 心理科学, 21(5), 441-444.

温忠麟, 侯杰泰, 马什赫伯特. (200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 心理学

报, 36(2), 186-194.

吴新慧. (2004). 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社会排斥”的视角. 社会, 24(9),

10-12.

席居哲, 左志宏, 桑标. (2011). 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 . 心理学报, 43(9),

1026-1037.

辛素飞, 辛自强. (2012).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 理论, 方法与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3),

433-442.

邢淑芬,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 (2011). 歧视知觉对流动青少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内部

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6), 654-661.

熊承清, 许远理. (2009). 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在民众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 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 17(8), 948-949.

熊猛, 叶一舵. (2011). 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9(12),

1798-1813.

熊易寒. (2009).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 中国农村观察, 30(2),

2-11.

徐丽敏. (2010).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融入研究. 学术论坛, 33(1), 197-201.

许传新. (2009a). 家长的认知与意愿: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 中国青

年研究, 21(5), 58-61.

许传新. (2009b). 融入还是隔离?——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社会距离实证研

Page 147: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41

究. 教育学报, 5(3), 68-75.

杨宝琰. (2012). 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来自文化心理学的启示. 当代教

育与文化, 4(4), 11-16.

杨国枢. (2008). 本土化心理学的意义与发展. In 杨国枢, 黄光国, 杨中芳 (Eds.), 华人本

土心理学 (pp. 3-56).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杨红升, 黄希庭. (2012). 社会分类与面孔识别的内群体偏向.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8(1), 52-57.

杨菊华. (2009).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人口研究,

33(1), 17-29.

杨菊华. (2010).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

研究. 人口与经济, 31(2), 64-70.

杨威. (2013).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科技投资(07), 52-55.

杨晓莉, 刘力, 张笑笑. (201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心理科学进

展, 18(5), 840-848.

杨星. (2013). 商业保险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基本思路. 中国医疗保险(01), 65-67.

杨中芳, 杨国枢. (1994). 中国人真是集体主义的吗?——试论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 Paper

presented at the 中国人的价值观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杨中芳, 赵志裕. (1987). 中国受测者所面临的矛盾困境: 对过份倚赖西方评定量表的反省.

中华心理学刊, 29(2), 113-132.

余益兵, 邹泓. (2008). 流动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5(4),

78-83.

袁晓娇, 方晓义, 刘杨, 蔺秀云, 邓林园. (2010). 流动青少年社会认同的特点, 影响因素及

其作用. 教育研究, 30(3), 37-45.

翟振武, 段成荣, 毕秋灵. (2007). 深圳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 人口研究, 31(2),

32-42.

张登浩, 武艳俊. (2012). 人格宽恕性与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 20(4), 577-579.

张国杰, 贾莉英, 袁蓓蓓, 杨冰一, 马东平, & 赵世超, et al. (2013). 健康保险费用

分担对参保者急诊服务利用影响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01), 5-12.

张绘, 龚欣, 尧浩根. (2011). 流动青少年学校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含义. 人口与经济,

16(2), 95-100.

张文宏, 雷开春. (2008).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 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学研究,

23(5), 117-139.

Page 148: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42

张希. (2008). 流动人口子女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求助的研究. Unpublishe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

赵定东, 许洪波. (2004). “关系” 的魅力与移民的 “社会适应”: 中哈移民的一个考察. 市

场与人口分析, 10(4), 22-28.

赵淑娟, 郑秀娟, 刘嘉邦. (2009). 流动青少年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启示. 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 17(8), 1020-1022.

赵喜仓, & 杨星. (2013). 基于单项指标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 科技管

理研究(06), 151-154.

赵志裕, 温静, 谭俭邦. (2005).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

社会学研究, 20(5), 202-223.

郑信军, 岑国桢. (2006). 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29(3),

747-751.

钟年, 彭凯平. (2010). 心理学中国化的超越. In 彭凯平, 钟年 (Eds.), 心理学与中国发展:

中国的心理学向何处去? (pp. 1-10). 深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周皓. (2006). 流动青少年心理状况及讨论. 人口与经济, 27(1), 48-54.

周亮, 黎芝, 胡宓, 肖水源. (2012). ULS-8 孤独感量表信效度检验及其应用. 中南大学学

报 (医学版), 37(11), 1124-1128.

周莹, & 彭丽娟. (2013). 科技情报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03), 24-26.

朱力. (2002).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江海学刊, 6(6), 82-88.

朱艳梅, 席晓宇, & 褚淑贞. (201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新药

杂志(08), 900-904.

邹泓, 屈智勇, & 张秋凌. (2004). 我国九城市流动青少年生存和受保护状况调查. 青年研

究, 27(1), 1-7.

Benet-Martínez, V., & Haritatos, J. (2005).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BII): Components

and psychosocial anteced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4), 1015-1050.

Benet-Martínez, V., Lee, F., & Leu, J. (2006). Biculturalism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

Expertise i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7(4),

386-407.

Benet-Martínez, V., Leu, J., Lee, F., & Morris, M. W. (2002). Negotiating Biculturalism Cultural

Frame Switching in Biculturals with Oppositional Versus Compatible Cultur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3(5), 492-516.

Berger, P. L., & Huntington, S. P. (2003). 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149: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43

Berry, J. W. (2002).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 symbiosis of 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3), 197-205.

Berry, J. W., Phinney, J. S., Sam, D. L., & Vedder, P. (2006). Immigrant youth: Acculturation,

identity,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55(3), 303-332.

De Merode, J. (2011). Two halves make a whole: Evidence of integration in bicultural adults'

chosen visual symbols of self-identity., Fielding Gradu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

California.

DeLongis, A., & Holtzman, S. (2005). Coping in context: The role of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ity in co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3(6), 1633-1656.

Devos, T. (2006). Implicit bicultural identity among Mexican American and 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2(3), 381-402.

Downie, M., Koestner, R., ElGeledi, S., & Cree, K. (2004). The impact of cultural

inter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n well-being among tricultural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0(3), 305-314.

Folke, C., Carpenter, S. R., Walker, B., Scheffer, M., Chapin, T., & Rockström, J. (2010).

Resilience thinking: integrating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Ecology and

Society, 15(4), 20-43.

Friedman, R., Liu, W., Chi, S. C., & Hong, Y. (2006). Western exposure: The effects of foreign

experience on Taiwanese managers' cognition.Unpublished manuscript, Vanderbilt

University,Nashville, TN.

Fu, J. H. Y., Chiu, C. Y., Morris, M. W., & Young, M. J. (2007). Spontaneous inferences from

cultural cues: Varying responses of cultural insiders and outsider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1), 58-75.

Gawronski, B., & Bodenhausen, G. V. (2005). Accessibility effects on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activation and retriev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5), 672-685.

Gil, A. G., Vega, W. A., & Dimas, J. M. (2006). Acculturative stress and personal adjustment

among Hispanic 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2(1), 43-54.

Haslam, S. A., O'Brien, A., Jetten, J., Vormedal, K., & Penna, S. (2005). Taking the strain:

Social identity, social support, and the experience of str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4(3), 355-370.

Heckathorn, D. D. (2002).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II: deriving valid population estimates

from chain-referral samples of hidden populations. Social problems, 49(1), 11-34.

Hong, Y. Y., Benet-Martinez, V., Chiu, C. Y., & Morris, M. W. (2003). Boundaries of Cultural

Influence Construct Activation as a Mechanism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Page 150: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44

Perceptio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4(4), 453-464.

Ibarra, H., Kilduff, M., & Tsai, W. (2005). Zooming in and out: Connecting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ities at the frontiers of organizational network research. Organization Science,

16(4), 359-371.

Jackson, K. F., Yoo, H. C. B., Guevarra Jr, R., & Harrington, B. A. (2012). Role of identity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multiracial peop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9(2), 240-250.

Johansen, S. V. L. (2011).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family ethnic socialization as moderators of

acculturation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 Colorado.

Kemmelmeier, M., & Cheng, B. Y. M. (2004). Language and Self-Construal Priming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in a Hong Kong Sampl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5(6), 705-712.

Keyes, C. L. M. (2005). Mental illness and/or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ng axioms of the

complete state model of healt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3(3),

539-548.

Kim, B. S. K., & Omizo, M. M. (2005).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Collective Self-Esteem, Acculturative Stress,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among Asi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3), 412-419.

Kim, U., Yang, K. S., & Hwang, K. (2006).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 Springer.

Knights, D., & Willmott, H. (2011). Power and identit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3(1), 22-46.

Kuperminc, G. P., Darnell, A. J., & Alvarez-Jimenez, A. (2008). Parent involvement in the

academic adjustment of Latino middle and high school youth: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school belonging as mediato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1(4), 469-483.

Lerner, R. M., & Steinberg, L. (2009).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Individual Bases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Vol. 1). American: John Wiley & Sons INC.

Luna, D., Ringberg, T., & Peracchio, L. A. (2008). One individual, two identities: Frame

switching among bicultural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2), 279-293.

Lyubomirsky, S., & Lepper, H. S. (1999). A measure of subjective happiness: Preliminary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46(2), 137-155.

Maddox, J. E. (2005). Self-efficacy: The power of believing you can.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77-287). New York: Oxford.

Page 151: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45

Miller, M. J., Kim, J., & Benet-Martínez, V. (2011). Validating the Riverside Acculturation

Stress Inventory with Asian American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3(2), 300-310.

Miramontez, D. R., Benet-Martínez, V., & Nguyen, A. D. (2008). Bicultural identity and

self/group personality perceptions. Self and Identity, 7(4), 430-445.

Mok, A., & Morris, M. W. (2009). Cultural chameleons and iconoclasts: Assimilation and

reactance to cultural cues in biculturals’ expressed personalities as a function of identity

confli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4), 884-889.

Mok, A., & Morris, M. W. (2010). Asian-Americans' creative styles in Asian and American

situations: Assimilative and contrastive responses as a function of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6(3), 371-390.

Mok, A., & Morris, M. W. (2011a). An upside to bicultural identity conflict: Resisting

groupthink in cultural ingroup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7(2),

1114-1117.

Mok, A., & Morris, M. W. (2012). Managing Two Cultural Identities: The Malleability of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as a Function of Induced Global or Local Process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2), 233-246.

Mok, A., Cheng, C., & Morris, M. W. (2010). Matching versus mismatching cultural norms in

performance appraisal: Effects of the cultural setting and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10(1), 17-35.

Nguyen, A. M. T. D., & Benet-Martínez, V. (2007). Biculturalism unpacked: Components,

measure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outcome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 101-114.

Padilla, A. M. (2006). Bicultural social development.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8(4), 467-497.

Paradies, Y. (2006).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self-reported racism and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5(4), 888-901.

Parker, S. L., Jimmieson, N. L., & Amiot, C. E. (2009). The Stress‐Buffering Effects of

Control on Task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Goal Attainmen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Desire for Control. Applied Psychology, 58(4), 622-652.

Pascoe, E. A., & Smart Richman, L. (2009).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health: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4), 531-554.

Pepperell, J. L., & Rubel, D. J. (2009). The Experience of Gifted Girls Transitioning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o Sixth and Seventh Grade: A Grounded Theory. The Qualitative

Report, 14(2), 341-360.

Pepperell, J. L., Rubel, D. J., & Maki, L. A. (2012). Conceptualizing Gifted Adolescent Girls

Page 152: 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分析研究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020171101413021154617.pdf · 型特点。深圳市人口与健康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管理的问题,而社

146

Using the Bicultural Skills Model: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Counselors. Journal of School

Counseling, 10(10), v10n.

Pettigrew, T. F. (2009). Secondary transfer effect of contact. Social Psychology, 40(2), 55-65.

Remennick, L. (2012). Russian Jews on three continents: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Canad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Verkuyten, M., & Pouliasi, K. (2006). Biculturalism and Group Identifica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Identification in Cultural Frame Switching.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7(3), 312-326.

Ward, C. (2006). Acculturation, identity and adaptation in dual heritage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0(2), 243-259.

Ward, C., Stuart, J., & Kus, L. (2011).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thno-cultural Identity Confli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3(5), 462-473.

Wheeler, S. C., DeMarree, K. G., & Petty, R. E. (2007).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self in

prime-to-behavior effects: The active-self accou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1(3), 234-261.

Wright, M. O. D., & Masten, A. S. (2005).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In G. S & B. R.

B (Ed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 (pp. 17-37). USA: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Yang, R. P. J., Noels, K. A., & Saumure, K. D. (2006). Multiple routes to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pping the paths between self-construals, English

language confidence, and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0(4), 48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