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3 责任编辑:行 电话:(010)6500110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学评论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新作聚焦 莫言戏曲文学剧本 莫言戏曲文学剧本 锦衣 锦衣 》: 》: 莫言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为我们呈 现了清朝末期的这样一方图景:粗砺、质 朴、封闭而又暗流涌动的古老土地上,人们 容忍着愚昧、戕害,也在滋生着坚韧、抗争; 承受着苦难、贫穷,也创造着希望、传奇;魑 魅魍魉与蝇营狗苟当道,民间智慧与欲望 情感张扬,恰似一幅拷问世道人心的世俗 画卷。这幅画卷在莫言以往的小说创作 中,熟悉而又真实,但对于其戏剧创作而 言,却是陌生亦复新奇的。尽管中国的传 统戏曲以民间为底色,然而真正从民间智 趣、民间文化、民众接受的层面,回归文体 本真、打捞民间记忆、雕琢人物性格的戏曲 作品,却凤毛麟角。莫言怀揣“剧作家的野 心”,将他的叙事乡愁、生活经验、民间故事 带进戏曲,以朴拙奇崛、惟妙惟肖的“匠心之 笔”,开辟出一块戏曲与传统、民间融会贯通 的试验田,营造了一段亦真亦幻、亦正亦邪、 真假难辨的历史传奇之旅。 如果说话剧《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 中,莫言还是在借历史人物的“言行”传当 代人的意旨、追求历史与当下的共性的话, 《锦衣》则转向了对历史叙事本身的关注, 探求的是讲故事的门道,以及历史与传奇、 世情与志怪、民间与革命之间的隐秘关 联。小说中那个膨胀着魔幻、诡异、想象的 “高密东北乡”,在《锦衣》中变成了立体可 观的戏剧世界,剧作者仿佛是剧场中的“说 书人”,潜伏在世俗舞台的边缘,绘声绘色 地描述着他所熟悉的乡土人情,尖刻老辣 地透视着人性的丰富和世事的更迭。《锦 衣》中交织着两条主要的叙事线索,一条是 以季星官、秦兴邦为代表的革命党举义攻 打县城的宏大叙事,一条是以春莲的命运 以及“公鸡变人”的志异故事为主的民间微 观叙事。围绕两条主要线索,季王氏、王 婆、王豹、庄雄才等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显 然,依托着民间故事养分的第二条线索被 剧作者赋予了更多的笔墨。从被父亲贱卖 到抱着公鸡拜天地,从独守空房到与锦衣 公子“两情缱绻”,春莲的命运不仅牵连出 民间的众生相,而且展现了一种稳固僵化 的宗法秩序、道德伦理、人情世态,这里有 婆媳的纠葛、财产的觊觎、情感的压抑,更 有官匪的沆瀣、公理的颠倒、人性的变异。 在剧作家眼中,民间是生命被遮蔽、被漠视 的居所,也是滋养着传奇、生长着志异、催 生着变化的地方。人与公鸡之间荒诞的婚 姻旧俗,因“公鸡变人”成为民间的传奇,它 改变了春莲对于情感和自我的认识,重新 激活了她生命中的真善美。 这种传奇性因为“公鸡变人”也成为了 推动第一条线索发展的重要关节。实际 上,剧中的第一条线索是以强力的方式介 入到第二条线索中的,它力图改造甚至改 变这条线索中逐步走向没落、蒙昧、反动的 东西,但是以王豹、王婆、庄雄才等为代表 的民间世界的卫道士、维护者们却拒绝了 他们先进的理念、进步的文化,于是乎革命 的策略转向了依靠民间自身。季星官巧施 谋策,“披一件彩光闪烁的锦衣”亮相,借公 鸡的形象和身份,完成了由人到鸡的安全 掩护,又在爱情与革命的双重激发下,实现 了由鸡变人的自由转换。这种戏剧性十足 的障眼法、换身术,在民间的叙事传统中比 比皆是,但该剧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与非人 之间的跨界爱情只是剧作情节叙事 的一个“表”,真正的“里”却是对民 间故事多种叙述可能性的探求, 尤其是如何处理民间与历史、革 命的关系。该剧没有遮蔽民间 的丰富和自足,也没有将革命 妖魔化、庸俗化,而是将民 间的智慧嫁接到了革命 叙事、历史变革的当口, 用一种容易被民众接 受且带有神怪志异色 彩的故事期待,以及 “有情人终成眷属”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伦理 观,完成了民间世界的再叙事、再重构。 “一朵芙蓉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 果然是个英雄汉,一唱千门万户开。”在民 间传统里,“锦衣”往往成为公鸡的象征和 隐喻,它的外表华彩艳丽,它的性格桀骜不 驯,顽强、好斗,烈性十足。剧中,“锦衣”是 季星官的伪装,是情节走向的一个伏笔;同 时,“锦衣”也是春莲“丈夫”的形象,嫉恶如 仇、锄强扶弱,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更是民 众心中朴素而美好的愿望,“锦衣”报晓,驱 走邪恶,迎来光明,寄托着生命的光泽、吉 祥的期盼。莫言用“锦衣”这一极富传统意 义的民间符号和“人鸡幻化”的民间传说, 为“晚清”的世态人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不 仅唤醒了戏剧舞台上沉睡的民间,而且让 生命回归大地,赋予民间以野性和真实,让 这部历史传奇文本真正变成了观照当下的 “警世文本”。 莫言的文学创作深受民间文艺、民俗 文化的滋养,小说《檀香刑》的构思、素材、 结构、人物形象等就是借鉴地方戏茂腔进 行的一次文体探索。《锦衣》也贯穿着茂腔 的特色,其幽怨悲怆、通俗易懂、自然质朴 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茂腔经典剧目 《罗衫记》。应当说,从戏曲文体的特色而 言,《锦衣》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守格”之 作。全剧没有故弄玄虚、标新立异,而是完 全采用了民众熟悉的语言讲述民众熟悉的 故事,用规范、甚至传统的戏曲结构来演绎 人间世情,特别是戏曲剧本“豹头、熊腰、凤 尾”的结构框架在剧中特色鲜明。像第一 场“桥头卖莲”引出主要人物,埋下重要伏 笔:春莲最终卖给了谁?季星官的革命行 动会不会成功?他们二人在后面会不会走 到一起?一系列的疑问,都被莫言埋藏在 了“豹头”之中,而且季星官从出场就扮演 “娘子”,到后来伪装“锦衣仙”,这种扮演的 身份也前后呼应、贯穿始终。 第二场到第十三场,莫言以线性时间 为主轴,编织情节网络,虽然人物分散、空 间频转,但是每一场的设计都非常讲究,节 奏张弛有度,内容相互衬托,既在环环相扣 中突出了主线,又时刻不忘塑造人物,让整 个“熊腰”环环相扣、厚重坚实。此外,剧中 的人物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多为“高密东北 乡”的老面孔,但是这次莫言没有给他们充 分展示人性的机会,而是进行了合乎戏曲 规律的“脸谱化”设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 的行当,赋予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青 衣”如春莲,“小生”如季星官,“老生”如季 王氏,“丑角”如王豹、王婆等。他们看似性 格单一,实为一个个或狡黠、或贪婪、或隐 忍、或忠义的典型人物,正是这些不同的面 孔,衬托着民间世界的丰盈与多彩。 在以往的戏剧创作中,莫言更善于做 “加法”,将小说化 的 叙 事 雄 心 与 现 代 的 语 言、思维、价值观托付于戏剧中的人物,抒 写今人的所思、所为。而《锦衣》玩起了 “减法”,回到了历史、民间,在深耕“高密 东北乡”这片沃土的同时,借力传统艺术 资源,呼应民众审美文化心理,用地域化 的人物景观、汪洋恣肆的语言腔调、自由 流畅的文学匠心,凿出了一口滋养人心、 紧贴生活的深井。这口深井打出了遥远 的乡土、瑰丽的想象,也为戏剧创作开辟 了无限的可能。 剧作家的 剧作家的 野心 野心匠心 匠心《锦衣》没有遮蔽民间的丰富和自足,也没有将革命妖魔化、庸俗化,而是将民间的 智慧嫁接到了革命叙事、历史变革的当口,完成了民间世界的再叙事、再重构。 莫言用“锦衣”这一极富传统意义的民间符号和“人鸡幻化”的民间传说,为“晚清” 的世态人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唤醒了戏剧舞台上沉睡的民间,而且让生命回归大 地,赋予民间以野性和真实,让这部历史传奇文本真正变成了观照当下的“警世文本”。 云南作家张昆华老是自称“老兵”,他无论写 信还是赠书,落款必定是这两个字,而信的抬头则 称我为“老战友”。 “老战友”让我汗颜,因为张昆华1951年入伍 时我刚出生,我们之间是隔一辈的“战友”,可张昆 华总是放下身段,他让我每每回忆起云南边彊和 军营。在去年的中国作协九代会上,我和张昆华 在会场相见时,他照例是敬一个军礼,然后递来 一包散文剪报,说上海文汇出版社要出版他的散 文集《冰心的木香花》。张昆华在住地把一包厚 厚的剪报稿递给我时,也递过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和希望,因为书稿附有短札中写道:“我今年这个 月(即 2016 年 11 月)满 80 岁,已出版小说、散文、 诗歌集 38 本,其中散文集 11 本;其中又有 3 本是 冯部长(冯牧)、袁鹰、顾骧分别写的序言。很珍 贵,很宝贵!最近上海文汇出版社即将出版我的 散文集《冰心的木香花》,都是写文化名人聂耳、 巴金、冰心、闻一多等,其中写冯部长的 5 篇,是 你经手发表和编过的文集,即使是写林则徐、张 学良、陈毅等总督、将军、元帅,都与诗词文化有 关。”张昆华接下去自信满满地写了一句话:“这 是我最有文学品味、历史文化价值的一本散文集, 比如写沈从文、汪曾褀、丁玲、荒煤、艾芜等,都受 到赞赏。” 张昆华的短札用的是驻地北京饭店的便笺, 时间是九次作代会即将召开的 2016 年 11 月 29 日, 我拿到书稿则是在三天后的会场上,我们在北京 饭店金色大厅辉煌的灯光下见面,像两个地下工 作者一样碰头,周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朋友, 张昆华一点儿也不像80岁的人,他更像18岁的小 伙子。 张昆华的心灵的确一直处于18岁,洋溢着春天、阳光和诗意,不 知道是性格使然还是经历造就?或者是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激情铸 造了这个“18 岁”的滇军伙伴?总之,每次与张昆华相见,他总是用 军礼和目光里流泻的快乐冲刷你、洗涤你,和他在一起,你无法不被 他的快乐感染,即便听他讲述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可他的表情与叙述 方式也让你感到轻松和放松,这是一个心里贮满阳光并时刻释放的 诗人,一个对人生与世界充满善意的好人。 张昆华的这本书中,诚如他的信中自述,文学品味浓郁,历史文 化价值丰厚,加上与所描写的人物大多有过近距离接触,读来栩栩如 生,引人入胜,且有身临现场之感,这体现了张昆华的文学修养与文 学功力,也证实了一个能操十八般兵器的作家非同一般的才气。 在《巴金与个旧》中我知道“个旧”居然是张昆华本民族(彝族)语 言“种苦荞的地方”,长知识。张昆华写到自己 2000 年 3 月 11 日,在 中国现代文学馆赠25本个人专著时推开文学馆大门的感受:“巴老 的铜手模是多么的亲切与温暖”,张昆华的感受是作家们共同的感 受,因为文学馆的门把手便是巴老的铜手模,张昆华把个人感受融入 对巴老的无尽怀念,借手模体会出来,巧! 《冰心的木香花》写寻找藤蔷薇的心路历程,不经意间描摹出鲜 明的滇中风情与习俗,木香花和小粉团花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与发 现的欣喜,极富感染力。张昆华写道: “在剑川路上,见到一大蓬一大 蓬开得洁白如雪的木香花,那花在山野间一开就是几十里,漫延到田 畴天边,甚至于让人感到连云彩也浸透了香气。”色、香、味齐俱,“连 云彩也浸透了香气”,诗意引领你如入仙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信然。 《回忆张光年》纪念文集中收录的《光未然的昆明情结》一文,张 昆华写光年看过自己的《蓝色象鼻湖》后在日记中写的几句话:“《蓝 色象鼻湖》,此书好看,有很好散文描写,富于知识性和吸引人……很 好的青少年读物。”(见张光年《文坛回春纪事》第 349 页,即 1982 年 4 月 21 日日记)此时,张昆华集万千感念为一句话:“想说声‘谢谢’,可 他却再也听不见了。”令人荡气回肠。 类似这样的例子和细节,书中比比皆是,譬如《往事不曾忘却》中 写冯牧家中巧遇丁玲: “说丁玲,丁玲就到”。令人思俊不禁。 《汪曾褀的白莲花》写汪老其人其事,在昆明黄土坡艺术学院讲 课情景,“摸脉”的写作诀窍形神毕现,尤其引一首汪老小诗: “莲花池 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由 此写出汪老赠作者的画作,浓重的思念,让我读出白莲花蕊沁出的点 点泪痕。 张昆华的重情重义的文字,在《当〈双眼井之恋〉获奖》中写到荒 煤时径直说到“泪花融不开雪花”,写冯牧的诸多文字更让人感触良 多,我觉得张昆华与这些文坛前辈的情谊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 文友,他用自己真诚甚至虔敬的文字,表达出对前贤、对传统、对历史 的尊重,也表达了如今80高龄的老作家对后生晚辈的示范引导,一 种不忘初心的文化造型。 张昆华这本书中不仅写了文坛前辈,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云南资 源,居然写到林则徐、张学良和陈毅元帅,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写了音 乐家聂耳与雷漫天,前者是《国歌》作曲者,又有当年赵丹饰演的同名 电影,几乎无人不知,但雷漫天则属于云南本土文化名流,张昆华把 他演奏小提琴的艺术造诣与可悲可叹的命运揭示出来,让人读出别 一种滋味。张昆华或许借雷漫天之酒浇自己胸中块垒,可见,快乐的 张昆华也有一副沉郁的情怀,只不过深藏不露而已。 老兵张昆华,永远年十八,一个行走高原的赤子,一段文坛心路 的历程,一部云南文化的记录与简史。 插图 插图杨学光 杨学光 插图 插图杨学光 杨学光 广 真文学 好作品 经由生活此岸,抵达精神彼岸 时代镜像 少年……………………………………… 叶延滨 叙事中国 花儿锁(短篇小说) ……………………… 林渊液 N-3721(长篇小说) …………………… 黄金明 洞幽烛远 守夜草…………………………………… 王鲁湘 丁玲与冯雪峰…………………………… 李美皆 90 后推 90 后(本栏与《文艺报》联办) 失灯(短篇小说) …………………… 祁小鹿 (女) 窗外的黑色马(短篇小说) ………… (男) 90后文学新粤军的两驾马车:路魆、索耳比较论 —90 后小说观察之三 ………… 稿 快乐即自足(散文) …………………………………… 短歌行………………… 姜庆乙 牛庆国 黄沙子 彭争武 小布头 封二 朱文颖 封三 陈希我 社长:杨克。副社长:郑小琼。副总编:王十月。邮政代号:46—37。主办单位:广东省作家协 会。定价:10.00 元。零售:15.00 元。地址:广州市天河龙口西路 552 号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七楼。 邮政编码:510635。电话:020-38486216。传真:020-38486389。 邮发代号:14-353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459-5993179 作家简扎 好地方还数咱老三边 ……… 李江树 夜雨寄情忆文彦 …………… 安顺国 小说区块 证人李整齐 ………………… 尹德朝 撩开神秘的面纱 …………… 陈启兵 我不需要陪读 ……………… 散文井群 与井站有关的记忆 ………… 胡志松 三边访记 …………………… 郝随穗 西域香草 …………………… 朱凤鸣 胡奎和他的阿黄 …………… 张素军 ……………………… 游黄河 羊背上的国家 ……………… 王明新 小城花令 …………………… 孔繁宇 茶缘心语 …………………… 玉无双 诗歌油流 大地花开(六首) …………… 安顺国 季节深处的石油人生(组诗) 再致青春(组诗) …………… 远握的油气(组诗) ………… 申广志 我的石油背景(组诗) ……… 郭志凌 一个人生活 ………………… 地(组诗) ……………… 张永波 诗瓣缤纷 ……… 齐琳琳 炼塔融思 一种铁人情结 两样精彩人生—长篇报告文学 《大庆扛旗人》序 ……………………… “铁人”的精神在成长—评长篇报告文学《大庆 扛旗人》 ……………………………… 李炳银 纪实管道 海外石油逐梦路—记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技一公司 南苏丹 3/7 区固井项目经理包香文 孙玉芹 石油工匠的油塑人生 ……………………… 尹建国

剧作家的“野心”与“匠心”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3B170911_Print.pdf乡”的老面孔,但是这次莫言没有给他们充 分展示人性的机会,而是进行了合乎戏曲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剧作家的“野心”与“匠心”download.people.com.cn/zuojia/wyb3B170911_Print.pdf乡”的老面孔,但是这次莫言没有给他们充 分展示人性的机会,而是进行了合乎戏曲

33责任编辑:行 超 电话:(010)6500110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学评论 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新作聚焦 莫言戏曲文学剧本莫言戏曲文学剧本《《锦衣锦衣》:》:

莫言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为我们呈

现了清朝末期的这样一方图景:粗砺、质

朴、封闭而又暗流涌动的古老土地上,人们

容忍着愚昧、戕害,也在滋生着坚韧、抗争;

承受着苦难、贫穷,也创造着希望、传奇;魑

魅魍魉与蝇营狗苟当道,民间智慧与欲望

情感张扬,恰似一幅拷问世道人心的世俗

画卷。这幅画卷在莫言以往的小说创作

中,熟悉而又真实,但对于其戏剧创作而

言,却是陌生亦复新奇的。尽管中国的传

统戏曲以民间为底色,然而真正从民间智

趣、民间文化、民众接受的层面,回归文体

本真、打捞民间记忆、雕琢人物性格的戏曲

作品,却凤毛麟角。莫言怀揣“剧作家的野

心”,将他的叙事乡愁、生活经验、民间故事

带进戏曲,以朴拙奇崛、惟妙惟肖的“匠心之

笔”,开辟出一块戏曲与传统、民间融会贯通

的试验田,营造了一段亦真亦幻、亦正亦邪、

真假难辨的历史传奇之旅。

如果说话剧《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

中,莫言还是在借历史人物的“言行”传当

代人的意旨、追求历史与当下的共性的话,

《锦衣》则转向了对历史叙事本身的关注,

探求的是讲故事的门道,以及历史与传奇、

世情与志怪、民间与革命之间的隐秘关

联。小说中那个膨胀着魔幻、诡异、想象的

“高密东北乡”,在《锦衣》中变成了立体可

观的戏剧世界,剧作者仿佛是剧场中的“说

书人”,潜伏在世俗舞台的边缘,绘声绘色

地描述着他所熟悉的乡土人情,尖刻老辣

地透视着人性的丰富和世事的更迭。《锦

衣》中交织着两条主要的叙事线索,一条是

以季星官、秦兴邦为代表的革命党举义攻

打县城的宏大叙事,一条是以春莲的命运

以及“公鸡变人”的志异故事为主的民间微

观叙事。围绕两条主要线索,季王氏、王

婆、王豹、庄雄才等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显

然,依托着民间故事养分的第二条线索被

剧作者赋予了更多的笔墨。从被父亲贱卖

到抱着公鸡拜天地,从独守空房到与锦衣

公子“两情缱绻”,春莲的命运不仅牵连出

民间的众生相,而且展现了一种稳固僵化

的宗法秩序、道德伦理、人情世态,这里有

婆媳的纠葛、财产的觊觎、情感的压抑,更

有官匪的沆瀣、公理的颠倒、人性的变异。

在剧作家眼中,民间是生命被遮蔽、被漠视

的居所,也是滋养着传奇、生长着志异、催

生着变化的地方。人与公鸡之间荒诞的婚

姻旧俗,因“公鸡变人”成为民间的传奇,它

改变了春莲对于情感和自我的认识,重新

激活了她生命中的真善美。

这种传奇性因为“公鸡变人”也成为了

推动第一条线索发展的重要关节。实际

上,剧中的第一条线索是以强力的方式介

入到第二条线索中的,它力图改造甚至改

变这条线索中逐步走向没落、蒙昧、反动的

东西,但是以王豹、王婆、庄雄才等为代表

的民间世界的卫道士、维护者们却拒绝了

他们先进的理念、进步的文化,于是乎革命

的策略转向了依靠民间自身。季星官巧施

谋策,“披一件彩光闪烁的锦衣”亮相,借公

鸡的形象和身份,完成了由人到鸡的安全

掩护,又在爱情与革命的双重激发下,实现

了由鸡变人的自由转换。这种戏剧性十足

的障眼法、换身术,在民间的叙事传统中比

比皆是,但该剧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与非人

之间的跨界爱情只是剧作情节叙事

的一个“表”,真正的“里”却是对民

间故事多种叙述可能性的探求,

尤其是如何处理民间与历史、革

命的关系。该剧没有遮蔽民间

的丰富和自足,也没有将革命

妖魔化、庸俗化,而是将民

间的智慧嫁接到了革命

叙事、历史变革的当口,

用一种容易被民众接

受且带有神怪志异色

彩的故事期待,以及

“有情人终成眷属”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伦理

观,完成了民间世界的再叙事、再重构。

“一朵芙蓉头上戴,锦衣不用剪刀裁。

果然是个英雄汉,一唱千门万户开。”在民

间传统里,“锦衣”往往成为公鸡的象征和

隐喻,它的外表华彩艳丽,它的性格桀骜不

驯,顽强、好斗,烈性十足。剧中,“锦衣”是

季星官的伪装,是情节走向的一个伏笔;同

时,“锦衣”也是春莲“丈夫”的形象,嫉恶如

仇、锄强扶弱,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更是民

众心中朴素而美好的愿望,“锦衣”报晓,驱

走邪恶,迎来光明,寄托着生命的光泽、吉

祥的期盼。莫言用“锦衣”这一极富传统意

义的民间符号和“人鸡幻化”的民间传说,

为“晚清”的世态人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不

仅唤醒了戏剧舞台上沉睡的民间,而且让

生命回归大地,赋予民间以野性和真实,让

这部历史传奇文本真正变成了观照当下的

“警世文本”。

莫言的文学创作深受民间文艺、民俗

文化的滋养,小说《檀香刑》的构思、素材、

结构、人物形象等就是借鉴地方戏茂腔进

行的一次文体探索。《锦衣》也贯穿着茂腔

的特色,其幽怨悲怆、通俗易懂、自然质朴

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茂腔经典剧目

《罗衫记》。应当说,从戏曲文体的特色而

言,《锦衣》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守格”之

作。全剧没有故弄玄虚、标新立异,而是完

全采用了民众熟悉的语言讲述民众熟悉的

故事,用规范、甚至传统的戏曲结构来演绎

人间世情,特别是戏曲剧本“豹头、熊腰、凤

尾”的结构框架在剧中特色鲜明。像第一

场“桥头卖莲”引出主要人物,埋下重要伏

笔:春莲最终卖给了谁?季星官的革命行

动会不会成功?他们二人在后面会不会走

到一起?一系列的疑问,都被莫言埋藏在

了“豹头”之中,而且季星官从出场就扮演

“娘子”,到后来伪装“锦衣仙”,这种扮演的

身份也前后呼应、贯穿始终。

第二场到第十三场,莫言以线性时间

为主轴,编织情节网络,虽然人物分散、空

间频转,但是每一场的设计都非常讲究,节

奏张弛有度,内容相互衬托,既在环环相扣

中突出了主线,又时刻不忘塑造人物,让整

个“熊腰”环环相扣、厚重坚实。此外,剧中

的人物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多为“高密东北

乡”的老面孔,但是这次莫言没有给他们充

分展示人性的机会,而是进行了合乎戏曲

规律的“脸谱化”设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

的行当,赋予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青

衣”如春莲,“小生”如季星官,“老生”如季

王氏,“丑角”如王豹、王婆等。他们看似性

格单一,实为一个个或狡黠、或贪婪、或隐

忍、或忠义的典型人物,正是这些不同的面

孔,衬托着民间世界的丰盈与多彩。

在以往的戏剧创作中,莫言更善于做

“加法”,将小说化的叙事雄心与现代的语

言、思维、价值观托付于戏剧中的人物,抒

写今人的所思、所为。而《锦衣》玩起了

“减法”,回到了历史、民间,在深耕“高密

东北乡”这片沃土的同时,借力传统艺术

资源,呼应民众审美文化心理,用地域化

的人物景观、汪洋恣肆的语言腔调、自由

流畅的文学匠心,凿出了一口滋养人心、

紧贴生活的深井。这口深井打出了遥远

的乡土、瑰丽的想象,也为戏剧创作开辟

了无限的可能。

剧作家的剧作家的““野心野心””与与““匠心匠心””□□徐徐 健健

《锦衣》没有遮蔽民间的丰富和自足,也没有将革命妖魔化、庸俗化,而是将民间的

智慧嫁接到了革命叙事、历史变革的当口,完成了民间世界的再叙事、再重构。

莫言用“锦衣”这一极富传统意义的民间符号和“人鸡幻化”的民间传说,为“晚清”

的世态人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仅唤醒了戏剧舞台上沉睡的民间,而且让生命回归大

地,赋予民间以野性和真实,让这部历史传奇文本真正变成了观照当下的“警世文本”。

老兵张昆华:行走高原的赤子

□高洪波

云南作家张昆华老是自称“老兵”,他无论写

信还是赠书,落款必定是这两个字,而信的抬头则

称我为“老战友”。

“老战友”让我汗颜,因为张昆华1951年入伍

时我刚出生,我们之间是隔一辈的“战友”,可张昆

华总是放下身段,他让我每每回忆起云南边彊和

军营。在去年的中国作协九代会上,我和张昆华

在会场相见时,他照例是敬一个军礼,然后递来

一包散文剪报,说上海文汇出版社要出版他的散

文集《冰心的木香花》。张昆华在住地把一包厚

厚的剪报稿递给我时,也递过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和希望,因为书稿附有短札中写道:“我今年这个

月(即 2016 年 11 月)满 80 岁,已出版小说、散文、

诗歌集 38 本,其中散文集 11 本;其中又有 3 本是

冯部长(冯牧)、袁鹰、顾骧分别写的序言。很珍

贵,很宝贵!最近上海文汇出版社即将出版我的

散文集《冰心的木香花》,都是写文化名人聂耳、

巴金、冰心、闻一多等,其中写冯部长的 5 篇,是

你经手发表和编过的文集,即使是写林则徐、张

学良、陈毅等总督、将军、元帅,都与诗词文化有

关。”张昆华接下去自信满满地写了一句话:“这

是我最有文学品味、历史文化价值的一本散文集,

比如写沈从文、汪曾褀、丁玲、荒煤、艾芜等,都受

到赞赏。”

张昆华的短札用的是驻地北京饭店的便笺,

时间是九次作代会即将召开的2016年11月29日,

我拿到书稿则是在三天后的会场上,我们在北京

饭店金色大厅辉煌的灯光下见面,像两个地下工

作者一样碰头,周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朋友,

张昆华一点儿也不像80岁的人,他更像18岁的小

伙子。

张昆华的心灵的确一直处于18岁,洋溢着春天、阳光和诗意,不

知道是性格使然还是经历造就?或者是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激情铸

造了这个“18岁”的滇军伙伴?总之,每次与张昆华相见,他总是用

军礼和目光里流泻的快乐冲刷你、洗涤你,和他在一起,你无法不被

他的快乐感染,即便听他讲述一件不快乐的事情,可他的表情与叙述

方式也让你感到轻松和放松,这是一个心里贮满阳光并时刻释放的

诗人,一个对人生与世界充满善意的好人。

张昆华的这本书中,诚如他的信中自述,文学品味浓郁,历史文

化价值丰厚,加上与所描写的人物大多有过近距离接触,读来栩栩如

生,引人入胜,且有身临现场之感,这体现了张昆华的文学修养与文

学功力,也证实了一个能操十八般兵器的作家非同一般的才气。

在《巴金与个旧》中我知道“个旧”居然是张昆华本民族(彝族)语

言“种苦荞的地方”,长知识。张昆华写到自己 2000年 3月 11日,在

中国现代文学馆赠 25本个人专著时推开文学馆大门的感受:“巴老

的铜手模是多么的亲切与温暖”,张昆华的感受是作家们共同的感

受,因为文学馆的门把手便是巴老的铜手模,张昆华把个人感受融入

对巴老的无尽怀念,借手模体会出来,巧!

《冰心的木香花》写寻找藤蔷薇的心路历程,不经意间描摹出鲜

明的滇中风情与习俗,木香花和小粉团花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与发

现的欣喜,极富感染力。张昆华写道:“在剑川路上,见到一大蓬一大

蓬开得洁白如雪的木香花,那花在山野间一开就是几十里,漫延到田

畴天边,甚至于让人感到连云彩也浸透了香气。”色、香、味齐俱,“连

云彩也浸透了香气”,诗意引领你如入仙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信然。

《回忆张光年》纪念文集中收录的《光未然的昆明情结》一文,张

昆华写光年看过自己的《蓝色象鼻湖》后在日记中写的几句话:“《蓝

色象鼻湖》,此书好看,有很好散文描写,富于知识性和吸引人……很

好的青少年读物。”(见张光年《文坛回春纪事》第349页,即1982年4

月21日日记)此时,张昆华集万千感念为一句话:“想说声‘谢谢’,可

他却再也听不见了。”令人荡气回肠。

类似这样的例子和细节,书中比比皆是,譬如《往事不曾忘却》中

写冯牧家中巧遇丁玲:“说丁玲,丁玲就到”。令人思俊不禁。

《汪曾褀的白莲花》写汪老其人其事,在昆明黄土坡艺术学院讲

课情景,“摸脉”的写作诀窍形神毕现,尤其引一首汪老小诗:“莲花池

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由

此写出汪老赠作者的画作,浓重的思念,让我读出白莲花蕊沁出的点

点泪痕。

张昆华的重情重义的文字,在《当〈双眼井之恋〉获奖》中写到荒

煤时径直说到“泪花融不开雪花”,写冯牧的诸多文字更让人感触良

多,我觉得张昆华与这些文坛前辈的情谊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

文友,他用自己真诚甚至虔敬的文字,表达出对前贤、对传统、对历史

的尊重,也表达了如今 80高龄的老作家对后生晚辈的示范引导,一

种不忘初心的文化造型。

张昆华这本书中不仅写了文坛前辈,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云南资

源,居然写到林则徐、张学良和陈毅元帅,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写了音

乐家聂耳与雷漫天,前者是《国歌》作曲者,又有当年赵丹饰演的同名

电影,几乎无人不知,但雷漫天则属于云南本土文化名流,张昆华把

他演奏小提琴的艺术造诣与可悲可叹的命运揭示出来,让人读出别

一种滋味。张昆华或许借雷漫天之酒浇自己胸中块垒,可见,快乐的

张昆华也有一副沉郁的情怀,只不过深藏不露而已。

老兵张昆华,永远年十八,一个行走高原的赤子,一段文坛心路

的历程,一部云南文化的记录与简史。

■印 象

插图插图::杨学光杨学光

插图插图::杨学光杨学光

广 告

上半月刊

真文学 好作品视 点 经由生活此岸,抵达精神彼岸

记 录 时代镜像 少年……………………………………… 叶延滨

虚 构 叙事中国 花儿锁(短篇小说)……………………… 林渊液

N-3721(长篇小说)…………………… 黄金明

发 现 洞幽烛远 守夜草…………………………………… 王鲁湘

丁玲与冯雪峰…………………………… 李美皆

推 手 90后推90后(本栏与《文艺报》联办)

失灯(短篇小说)…………………… 祁小鹿(女)

窗外的黑色马(短篇小说)………… 路 魆(男)

90后文学新粤军的两驾马车:路魆、索耳比较论

——90后小说观察之三 ………… 徐 威

手 稿 快乐即自足(散文)…………………………………… 雷 达

汉 诗 短歌行………………… 姜庆乙 阿 斐 曹 群 牛庆国

夭 夭 横 黄沙子 彭争武 野 松 小布头

品 读 封二 朱文颖 彤 子 封三 陈希我

社长:杨克。副社长:郑小琼。副总编:王十月。邮政代号:46—37。主办单位:广东省作家协会。定价:10.00元。零售:15.00元。地址:广州市天河龙口西路552号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七楼。邮政编码:510635。电话:020-38486216。传真:020-38486389。

二○一七年第九期(总第七百零一期)要目

邮发代号:14-353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联系电话:0459-5993179

二○一七年第五期(总第十八期)目录

作家简扎 好地方还数咱老三边……… 李江树夜雨寄情忆文彦…………… 安顺国

小说区块 证人李整齐………………… 尹德朝撩开神秘的面纱…………… 陈启兵我不需要陪读……………… 齐 中

散文井群 与井站有关的记忆………… 胡志松三边访记…………………… 郝随穗西域香草…………………… 朱凤鸣胡奎和他的阿黄…………… 张素军斗 笠……………………… 游黄河羊背上的国家……………… 王明新小城花令…………………… 孔繁宇茶缘心语…………………… 玉无双

诗歌油流 大地花开(六首)…………… 安顺国季节深处的石油人生(组诗)… 犁 痕再致青春(组诗)…………… 李 皓远握的油气(组诗)………… 申广志我的石油背景(组诗)……… 郭志凌一个人生活………………… 安 然此 地(组诗)……………… 张永波诗瓣缤纷……… 齐琳琳 李 冰等

炼塔融思 一种铁人情结 两样精彩人生——长篇报告文学《大庆扛旗人》序……………………… 王 昆

“铁人”的精神在成长——评长篇报告文学《大庆扛旗人》 ……………………………… 李炳银

纪实管道 海外石油逐梦路——记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技一公司南苏丹3/7区固井项目经理包香文 … 孙玉芹

石油工匠的油塑人生……………………… 尹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