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mglip.comcxcy.mglip.com/UpLoadFile/20171012600390612337.docx · Web view(羊在吃草的时候一些带刺的草会扎破羊皮,一旦扎破便失去了收购的价值,但很少有羊皮是完整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户可持续性脱贫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清水河县为例

项 目 组 成 员 编 写

二〇一八年三月

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户可持续性脱贫机制研究--以内蒙古清水河县为例

项目组成员编写

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户可持续性脱贫机制研究--以内蒙古清水河县为例

项目组成员编写

敬请指正! 35

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实践是一切的最终来源。秉承着这一思想,为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开展,进一步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户的现状,项目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内蒙古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的6个贫困村落进行了前期调研,为本项目中后期的开展工作积累经验。

前期调研中主要访谈对象为村干部、贫困户、非贫困户、脱贫户等,职业涵盖干部、农民、清洁工、小企业工人、个体户等,具有访谈对象的多样性。考虑到调研所选地区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受访对象文化水平偏低,选取了代填式问卷与非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项目组成员全部参加了前期调研,调研时间主要为2016年寒假以及2017年2月下旬。

受时间、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项目组所做的访谈尚少,本报告亦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2017年4月

1

2

敬请指正!

再版序

在学校、老师与社会的热心帮助与鼓励下,本项目开展已经有了一个年头,本着“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项目组成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社会调查与实践,更进一步地同贫困人群接触,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了一些新的成果。

本书正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项目组在前期工作中积累的资料,第二部分则为最近一年的新经验。在过去一年中,项目组成员开展了更进一步地实践。三名成员于2017年7月前往贫困(旗)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脑木更苏木和乌兰花镇进行社会调查,走访了大量的贫困农牧民,以及苏木政府、旗扶贫办、移民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更进一步地了解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户的具体状况,以及在该地区的扶贫政策与落实情况;同时两名成员于2017年6月到8月前往广州市社会工作机构实习,分别从事工伤康复工作和青少年工作,在此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受伤农民工、农民子女等,通过与其接触初步了解了较发达地区的一些社会中低层人士的状况,对于我们的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受本时期工作条件的影响,第二部分的内容以个人随笔日记的形式呈现,为遵守伦理保守受访者个人隐私,特将访谈对象的名字按照特定规则改为字母。本书尚有不完善的地方,望读者批评雅正!

2018年3月

目 录序1再版序1第一部分 前期清水河及周边地区调研报告- 1 -调研区域环境简介村干部访谈记录土默特左旗W村村长Z某某土默特左旗X村村长W某某贫困户访谈记录土默特左旗X村村民W某某清水河县J村村民S某某土默特左旗L村村民L某某和林格尔县B村村民L某某非贫困户访谈记录清水河县J村村民J某某清水河县D村一对姐弟脱贫户访谈记录案例:清水河县J村村民L某某返贫户访谈记录第二部分 四子王旗及广州社工实习等地调研调研- 14 -第一章 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调研一 孙冉冉日记二、陈泽日记三、郭春玲日记第二章 广州社工实习调研一、曹文兵日记二、朱敏日记- 77 “互联网+”大赛福建行调研日记...................................................87

结 语附录一、调研问卷- 95 -附录二、村干部访谈提纲- 99 -附录三、 村民访谈提纲- 100 -附录四、调查图片总汇- 101 -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调查二、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调查三、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调查四、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调查五、广州市社会工作实习调研致谢- 109 -

敬请指正!

1

2

敬请指正!

第一部分 前期清水河及周边地区调研报告调研区域环境简介

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东南以明代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平鲁县、偏关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相望,北连托克托县。

清水河县一带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属山西台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接的过渡带。岩石平缓,黄土覆盖较厚,地势由东南向西渐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376.6米。地形地貌多样,山、丘、川兼备,属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素有“五丘三山二分川”之说,总体地形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山岭约占总面积的20%,丘陵约占60%,多1000米以上的高山。该地区的地理地形条件复杂,多山地与丘陵,地形相对崎岖,整体上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地处中温带,属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境内地区气候变化差异明显。主要特点为冬长夏短,寒冷干燥,风多雨少,年温差大,无霜期平均为1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10mm,年蒸发量2577.2mm,为降水量的6.3倍,干旱年份可达14倍。气候主要特征为干旱、多风、寒冷,日光充足,温差大,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风多,不利于人类生存,也不利于农业生产。

由于远离呼和浩特市中心,交通条件较为不便。尽管有209国道相通,但沿途车辆很少。去清水河往返班车非常少,且等待时间很长。司机也主要以载更多的乘客为目的,车辆延误情况非常普遍。票价十分高昂,往返一趟就需70元钱。因而,高昂的票价与车辆的延误状况使得居民出行十分不便,与外界联系比较闭塞。

农牧业作为第一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呈现下滑趋势。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近年来减少,家畜存栏头数减少,肉类、鲜奶产量、禽蛋产量也出现下滑。工业总产值自2013年以来产值减少明显,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下滑。只有第三产业近年来呈稳步增长趋势。整体而言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较为滞后,且发展模式较为粗放,经济发展水平低。

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所调查村子,如清水河县J村、土默特左旗L村,青壮年很少,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妇女。人口老龄化严重。当地乡镇企业很少,企业雇用劳动力也最多二三十个人,难以雇用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使得当地经济难以催生内在动力,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使得更加落后。

由于环境较为恶劣,当地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已有开发资源中,资源开发存在不当之处。排放污水、废气等现象十分普遍,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在调查中,项目组就发现数例因水质不好或草质不好而导致的牲畜死亡现象。村内牛粪乱堆,给村容村貌造成不利影响,经过“十个全覆盖”,村子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变。

各个村子相距较远,对外沟通较为不便,村内的物资供应很不方便,一些物品往往要到呼市去买。与此同时,物价却与呼市中心相差不大,物价的高昂与收入的低下形成较大反差,村民生活幸福感较低。

总体而言,该区域与外界联系较为不便,产业结构滞后,贫困家庭较多,经济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村干部访谈记录

和林格尔县B村村干部L某某

L某某,村支部成员,村里较有权威的人,在村长和书记都不在的情况下成为了这个村子的代表人。

据李某某说,本村目前约有390人,贫困人口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这些贫困户从始至终都是贫困户,村中贫困户的数量一直在40户左右。评选贫困户时根据参评人员的信息,残疾的优先照顾,老年的优先照顾。按照现在国家的信息来看,信息核对正确、达到标准才可以。

每个老人在60周岁的时候就可以享有老年生活保障,每月130元左右,但是交的钱越多,老人的领的钱也就越多。如果交一千元,每月大致可以领二百多元,交够15年就不用再交了。获取补助的评定标准有很多,首先要看子女的情况,子女是否有车,每个子女给予老人多少赡养费,超了3644元,便不能得到补助了,而只能是子女赡养。

医疗保险都是私人交的,交了钱以后才有。为了消除城乡差别,从去年开始价格便涨到了190元,这是全国统一的标准。但是不能报销全部的医疗保险费用,住院的医疗器具费用不能报,输液的费用不能报,问诊检查的费用不能报,进口药不能报销,抗生素这类的药品也不能够报销,只有指定的药品才能报。这个村有很多的人看病住院,但给报销的只是少数。大病救助保险是私人性质的保险,但是有报销的年龄和范围。消费一定数目的钱才能报销,但是它也有封顶,达到一定数目就不再增加了,如果有子女,剩下的钱就是子女给垫付,没有子女的老人也没有办法了,但是村里的人一般得小病就自己忍着,大病只能等死了。现在国家提倡医疗卫生改革,在现在的农村还没有全面普及到。

村子里的人只能种地,没有其他的就业方向,两会提倡的政策还没有落实到每一个村子、每一村户中,庄户人信息都不了解。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只能靠补助生活,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会根据精准扶贫的政策被安排一定的工作,让其实现脱贫,比如有些贫困户在村子里做保洁员。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那些被评为贫困户的人家都是没有工作的。

土默特左旗W村村长Z某某

Z某某,性别男,年龄45岁,土默特左旗W村村长。W村村民平均一年的人均收入在两三千元左右。由于本村中的耕地比较少,现在打工的村民占大多数。另外,本村的贫困户大概有5、6户,其中老年人和残疾人居多。村中除了典型的资金帮扶和物资帮扶外,还响应国家号召,帮助贫困人员就业,使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人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摆脱贫困,村委会为本村的贫困户安排的大多是清洁工的工作。本村还积极引进一些工厂,现在就有牛肉干制作厂,能够雇佣20多个本村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村的一些失业人员和贫困人群解决了生计问题。

本村虽然有返贫的情况,但是数量较少,其中因病返贫成为返贫的主要原因。为了减轻居民治病的经济负担,预防脱贫人员因病返贫,本村的所有居民在村委会的劝说下基本都上了医疗保险,事实是因为医疗保险的存在,为那些得病人群减轻了许多经济负担。至于脱贫的标准,本村村委会主要是依据收入因素开会讨论而决定的。至于已经定下来的贫困帮扶户,村委会会定期派相关人员去贫困人家中家访,调查其家中的真实情况,避免出现“骗保”的问题,让国家的扶贫资金真正用到位,让贫困人群共享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早日摆脱贫困状况。

土默特左旗X村村长W某某

W某某,性别男,年龄48岁,土默特左旗X村村长。据村长说,X村人口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贫困户很少,大部分都是老人和残疾人。老年人有养老保险,一个月可以领取国家补助140至150元,还有国家补助的失地保险480元左右,一个月总共可以得到政府补助的600多元。村子里贫困户的评定采取公开选举的方式,每一位贫困户都是从村子里选出来的。两委会研究定下来接受补助的贫困户名额,然后在村子里公示,最后向上级领导报告。

本村的居民基本每人都有医疗保险,但都是私人缴纳参保费用。本村的人很少有人参大病补偿险,一方面因为参保价格高,另一方面因为医疗保险也会报销一部分的医疗费用,为治病减轻了许多经济负担。医疗保险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是给报销的,一些在指定范围内的药才会给报销,营养、进口药和医疗器材等是不给报销的。有些村民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解。现在的医疗保险一般在医院里就会直接给报销,报销时间一般在出院之前。

贫困户的选举标准是比较村子里最穷的住户,主要是按照家庭每月的收入标准,按照国家每月3000元的贫困标准,低于3000元的属于贫困户,有资格入选国家补助名额。这些入选的贫困人员有一小部分是有耕地的,主要是没有耕地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导致这些人贫困的原因主要是疾病。补助金额不定,按残疾等级和其他一些标准来决定。本村除了金钱补助还有物资补助,逢年过节政府都会发放给贫困户一些米、面、油之类的物资补助,还有失地保险的发放年龄是女人五十五周岁以上,男人六十周岁以上。

村中的返贫人群较少,大部分贫困户起初是贫困人群,后来在国家的帮扶下摆脱贫困。这些脱贫人群大部分都是自己放弃的帮扶指标,在达到村委会的标准后,一月收入超过3000元之后便达到了脱贫标准,不再接受国家补助。不存在关系户,村委会是拒绝“关系户”的关键,不会出现虚报的情况,要让国家的钱花在实处,国家的政策落实到位,让真正贫困的人群得到国家帮扶。据村长介绍,该村主要从事行业是农业,外出打工的人群较少。脱贫的人群大多是靠外出打工赚钱,让自己的生计有所依靠。在本村种地的人群每年的家庭总收入最多2至3万元。

最近政府下发了征地通知,本村的耕地可能要被占。目前还没有下发明确的政策条文说本村要被改造成什么样子。在村长看来,国家的扶贫政策非常好,村委会和村民都得到了政策的很多帮助和照顾。村委会的办公室桌椅都是国家给的,村委会的二层小楼也是上级政府拨款建的。贫困居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村民的房子和村子里的道路经过十个全覆盖之后被整修得非常整洁,所用费用都是由政府支出,村子里的危房都得到了重建和改造。

村长介绍,国家并没有给每村指定硬性脱贫指标,脱贫不会和个人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村长自己也很希望村子里的贫困户都能够早日脱贫,可是有一些贫困户因为客观和自身因素长年贫困,目前还没有能实际改变他们现状的办法。

贫困户访谈记录土默特左旗X村村民W某某

W某某,性别女,今年七十七岁,丧偶,家住在X村已经52年了。从十多年前她的老伴死后,她就一个人居住在这里。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腰腿疼等疾病,走路非常困难,视力也不好。她有三个子女,二儿子因为车祸去世,老人因伤心过度导致双眼基本失明。大儿子和女儿都离得很远,难以照顾到老人,女儿偶尔为老人买一些治病的药品和食品并过来看望老人。老伴也因癌症去世,只剩其一人独自生活。家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有女儿和侄子的帮助。

她的家就在村口,紧挨着马路边。经过十个全覆盖后的街道变得非常整洁,连住户的门都非常的阔气。但是老人的家中和亮红阔气的大门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很破旧的墙,院子里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远比不上外面的马路,只有一间能住的土房,唯一较为整洁的只是堆积在院墙一角的过季的老玉米。老人家中的墙皮因为居住太久而部分掉落。家中有农村传统的大炕头和烧火的炉灶,柜子和家里的摆设虽然都很陈旧,但是在表面上看上去打扫得很干净。看到唯一较为值钱的东西大概是旧式的电视和冰箱了。

据老人叙述,家中的顶棚经常掉落尘土,墙上的墙皮已经掉落的不成样子,只能用画来遮盖。老人爱干净,每天早上打扫屋子的时候都能在小角落里扫出许多虫子。村里的人看她可怜,时不时会帮助她。村里的人有时候会给她送一些菜。老人人品较好,整个村子里没有不说她好的。

老人给我们看了她家人的照片。首先拿出的是儿女的照片,上面是她的两个儿子和女儿年轻时候的样子,老人自豪地夸赞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说起二儿子的时候又露出伤心的神情。之后给我们看了她母亲的照片,然后是自己老伴的照片。老人谈起自己的家庭和人生的时候说到自己父母的家庭条件较好,母亲是位教师,亲戚中有两位舅舅都是会计,家境本是不错的;但自己的老伴家中很穷,没有像样的房子和家具,家中的炕头都是用沙棚磨出来的。老人面露笑容地和我们诉说了过去刚和老伴在一起时的情形:刚到他家的时候,被他家的家境吓了一跳,总要好奇地问问为什么这么穷。老伴一边解释,她在一边专注地听着,不时被逗得笑起来。老伴的工作是站前台的,每个月只有30多元的工资,一直都很穷。老伴的亲戚们都不是很喜欢她。一起住的时候有一回因为羊肉没了,被别人诬陷说她偷了羊肉,气得离开家在外面住了一宿。第二天亲戚们和丈夫过来,亲戚们都责备她,但老伴是个明白事理的人,看出其中的情况,让小舅子先把她带回去。自己的兄弟在年轻的时候当过书记,可是因为脾气不好,得罪了当地的领导,导致现在没有得到任何补助。后来老人拿出了一张小男孩的照片,用粗糙的手指着说,那是自己的孙子。老人很想念自己的孙子,希望经常见见自己的孙子,可是自己的儿媳妇不让孙子过来看望奶奶,老人认为是儿媳妇嫌弃自己,怕给孩子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因此才不让她看孙子。

上午的时候老人一个人跑到县里去申请自己的补助,那里的工作人员让老人先到自己村里的村委会申请,然后书记报给县里。老人一个人乘车回到村委会,强撑着已经很疲惫的身体,但是为了得到答复,撑着自己两条非常不方便的腿来到村委会的二楼找到书记。老人与书记谈论一番,说自己在完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是可以得到补助的,国家政策规定了这样的老人是应该得到补助的,钱也是国家发放的,为什么大家都有补助自己却没有。

老人很诚恳地描述了自己的一生,有悲伤也有快乐。这两天政府贴出通知,说这个村子的耕地可能要被政府征收,老人期盼着如果自己的房子也能被征收了,在有生之年应该可以住上楼房,可是自己年事已高,怕等不到能够享福的那一天。

清水河县J村村民S某某

S某某,性别男,年龄71岁。家中共五口人,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他及老伴儿。现在他和老伴儿和二儿子住在一起,租了一个院子。老伴今年69岁。没有经济来源,无退休金,除了医疗保险外没有接受政府的任何补助。两人靠捡破烂(垃圾)为生,卖了也能挣个几十元钱,买菜也足够了。老人年轻时曾在X水库工作,有工资还有点儿土地,赶上国家政策改革,给了一万块钱买断工龄了,后来就四处打工,到老了也没什么积蓄。

老伴儿在早些年的时候就就得了严重的病,老伴儿看病花了很多钱,全是在呼市的大医院,例如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病,看病花费很多,原先挣的钱也都看病花了,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得了病就得好好治。医疗保险为他们帮了很大的忙,老人有些激动到地说:

“医疗保险太有帮助了,真的好,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呀,老伴儿身体一直不好,看了半辈子的病,现在买个药啥的能省不少。”问及是否了解“五险一金”的时候,老人表示并不知道,未来老人想要块土地,小一点也行,自己种点儿蔬菜,生活就好过些。

在S某某的三个孩子中,只有闺女最为孝顺。闺女经常会给他们一些零用钱。闺女年轻时学过理发,后来找了个木匠嫁到了呼市,三个孩子中,现在只有闺女过得最好,每次回家都给她妈妈钱,有时三百元,有时五百元。在老人看来,他的两个儿子就没有出息。大儿子做了上门女婿,一直在他媳妇那里生活,孙子上了大学需要用钱,儿子家经济也不怎么好,自然没有办法顾及他们两个老人;二儿子找了个云南媳妇,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现在两个孩子都上大学了。二儿子去年膝盖上突然起了个包,到医院看医生说情况不太好,让到北京做详细的检查,结果是个肿瘤,后来儿媳妇离家出走了,说又是看病又是供孩子读书,她不想过这穷日子,他们两个老人也不知道人家去哪了。老人眉目间充满沧桑和悲凉,通过他的表情,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辛酸艰苦的一生。

老人身上穿得衣物几乎都是儿女们穿旧送给他的,近几年捡破烂的时候要是捡到好衣服,就拿回来洗干净自己穿。他说:“现在社会变好了,人们都有素质,心好,人家不想穿的衣服一看别人还能穿,就洗干净放在塑料袋里,自己捡上之后试一试,穿上挺合适的,反正人老了也不讲究。”

老人家中虽然电器比较齐全,有电饭锅、电视、冰箱等,但都是子女不用的。平时交通出行除了自家的自行车,就是公交车,他基本不出远门。对于现代的网络了解得不多,只是在每年过节回家的时候看电视。

土默特左旗L村村民L某某

L某某,性别男,今年82岁,当地村民。因为疾病花了大量的钱,虽然有医疗保险但是因为治疗时间长,药价贵,负担非常重。一共有6个孩子,有两个儿女在外地,家中只剩下他和老伴。在58岁的时候便得了脑血栓,高血压。因为不了解高血压的病情和用药情况,血压低就不喝药了,血压高就继续喝,没有连续喝药,后来血压过高难以控制,导致血管堵塞,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

得病前三年的时候,老人做过两次支架手术,花了四万七千元,医疗保险报销一万三千元。所喝的药物全部都是进口药,每月只是药物花费就要一千元左右,一年大致一万二千元左右的医药费。患上重大疾病的村民在这个村是较多的,然而这些老人得不到合适的补助。据老人说,子女虽然上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和难处,难以顾及到老人自己。老人五十多岁就得了这样的病,家中的药单就有很多。老人和村里的村干部汇报这些情况,但是因为子女较多,有两个还在外地上班,不给申报低保。剩下的几个孩子全在村里,都是村里的人,也没有多少钱。村子里的老人到了70岁的时候,普遍每月都有140元的补助,只有5个人没有,其中就包括自己,就是因为有两个子女在上班。生病花钱都是子女给的补助,如果子女要是没钱了就得贷款了。

疾病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第二天是娘娘(村子里祭拜神仙,也是该村的传统)的生日,老人去庙里看娘娘,可是因为身体不好,只能走几步就缓缓,大概走了一个半钟头的时间,别人全回来了,只有自己慢慢地回来。本村的村长和书记都不在本地,但是因为过节的缘故,村长今天回来了。村里村委会总是没有人,没有人管这个地方的事情。想要申请贫困户补助非常困难,满足贫困的条件,还得是所谓的“关系户”才能得到。那些家里不是很贫困的,不残疾的人家却因为关系能够得到国家的补助。

再者,那些贫困人员(得到补助的)不全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还有那些所谓的“懒人”,这些人是因懒致贫。这些人四肢健全,没有疾病,但是因为懒惰导致的贫困,每月也会得到补助,如果一直领取补助自己又不去劳动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脱贫。

和林格尔县B村村民L某某

L某某,性别女,年龄60岁,本村村民。家中只有她和老伴两个人,有六至七亩土地,但是因为自己和老伴都到了年老体衰的时候了,已经无法再耕种土地了,只能将土地出租出去,每年可以得到土地出租费3000元左右,也因为土地出租,得不到国家的土地补助费。她和老伴两人除医疗保险外没有得到政府的其他补助,连养老金也没有。因为近几年和老伴不居住在本地,没有得到本村的烤火费。据老人说因为村里评定的时候说有子女的老人不能享受政府补助,且不说子女不在身边,没有办法照顾老人,子女也有自己的家庭,二儿子在乌海的乌兰乡担任镇长职务,但是工资也不高。去年刚结婚,买车买房花销巨大,虽然有兄弟姐妹的帮助,但后期也要供房供车,经济较为紧张。自己和老伴也岁数大了,年老体衰,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更多补助,安度晚年,可是却没有得到该得的福利。

自己和老伴都是农村人,在这个村子里已经生活了六七十年了,一直以种地为生,像手机电脑这样的现代科技产品也不会使用,已经和现代社会脱节了,没有合适的信息渠道,也没有可以使用的“关系”,想要申请国家补助非常困难。希望子女帮忙向上级反映一下自己和老伴的情况,但是子女并不上心。前几天村里有人上门登记家里的生活状况,但那个时候自己不在家,后来医疗保险每年每人要缴纳190元,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一个月享受的一百五十元钱,两人每月大致可以领到300元左右的补助。老伴和自己都患有较为严重的疾病,每月都要花费500元左右的医药费。去年腊月时候感冒的人很多,老伴因为感冒,气管炎又犯了,住院治疗花费了很多钱。去年七月份在集宁住了一次院,花了一万一千元,去年腊月在呼市又住了一次院,自己也患了感冒,两人一起住院花了两万三千元左右,但是在呼市,只给报销两千至三千元。

据老人介绍,村里的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的一部分还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在村里养牛。可是近几年,本地的牛奶厂不再收购当地的牛奶了,要从外国进口,牛奶卖不了,牛就没有很高的价值了,所以许多人都已经把自己家的牛卖掉了。当地种的玉米主要是牛的粮食作物,牛没有了,自然玉米就没有人买了,这导致了玉米价钱一再降低,后来农田也没有人耕种了。农村最大的资源—土地,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又没有相关政策的帮扶,整个村子的未来不知何去何从。但只是少部分的,而且是青年,认识字的人一般才会被录用,剩下不识字的和年纪较大的人的就业问题依旧无法解决,这部分人目前只能靠国家发放的低保等补助生活。村委会目前正在想一些办法让这些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脱贫。

老人无奈地诉说着自己的生活:“当了一辈子农民,终于到该享福的时候了,还要接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民又能怎么样呢?”

非贫困户访谈记录清水河县J村村民J某某

J某某,性别男,65岁,退休前在司法局上班。家中只有他和自己的老父亲,老父亲今年89岁了,身体不好,一直是他在照顾老父亲,J某某的孩子们都在城里生活。问及生活状况,老人感觉自己很满意,还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老人对医疗保险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非常多,不仅自己购买了医疗保险,而且购买了商业人身保险,在老人看来,在这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多买一份保险就是对自己负责任。虽然老父亲治病买药每月也需要很多钱,但是有医疗保险可以报销,再加上自己生活经济状态较好,对生活构不成很大的影响,自己的儿女也不用很操心自己的生活,既方便了自己,也给儿女减少了生活的压力。老人告诉我们这山上面,有下岗工人和农民,都是典型的贫困户。顺着老人指引的方向,我们向山上走去,崎岖的山路在农田之上,放眼望去,周围都是广阔的农田,中间夹着住户的房子。

清水河县D村一对姐弟

采访对象是一对姐弟,姐姐正在上大学,弟弟在上初二,全家人只有一间面积狭小的房子。家中共有四口人,父母和他们俩。家中经济来源全靠父母打零工。据姐弟俩描述,对现在的生活整体还算满意,就是房子太小,只能放下两张床和电器,四口人住在一起有些挤。家中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都有,能够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全家人身体健康。

家中每个人都有医疗保险,每年必交,虽然家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但父母仍然坚持让他们俩上学。调研时因为只有姐弟俩在家,一些情况难以全面了解,但从询问上来看这个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勉强能支持全家人生活和两个孩子上学,经济状况仍在贫困线上下徘徊。

脱贫户访谈记录案例:清水河县J村村民L某某

L某某,性别女,年龄49岁。家中有四口人,她和丈夫,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丈夫52岁,儿子16岁,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只剩三个人一起生活。有医疗保险,村里集体组织入保险,一个人140元。以前的时候家中有低保,但后来在评估中因为不符合“没有工作”这一标准被取消了低保,没有任何政府的补助。尽管现在家庭并不富裕,但用她的话说是“勉强还可以,说得过去”。她经历了由贫困户向非贫困户的转化,算是脱贫户。

二月出头,刚进村,映入眼帘的是崎岖不平的道路,冰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她家的院墙是破烂的砖房,外围还有许多土墙,可见这里的交通极为不便,经济水平较差。详见(图一)只有一处小院子和一间平房。

她看起来明显比同龄人显老一些,体型略胖。家中经济来源全靠丈夫一个人,自己没有工作,在家给孩子做饭不挣钱,儿子还在上学,一年下来花销最少得3万元,经济状况非常紧张。在评估其社会资本能力时问到如果遇到什么紧急状况在亲戚朋友那里最多能借到多少钱,她回答道目前也没什么大事需要借钱,但估计也借不到多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贫穷亲戚也不会借给自己很多钱,最多只能借到5000元。

她年轻时候曾学过唱戏,在剧院唱过戏,但是过去全国人民都很穷,自己的工资也不高,后来因为生病,住院做手术之后再也没回去唱过戏。她患过囊肿,后期因为贫穷没有好好治疗便恶化成了胆结石,不得不做手术。但是家中十分贫穷,根本无法负担自己大量的医疗开支,只好向亲戚借钱,大病期间中还要负担儿子上学的开销,家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问及政府相关的补助政策和信息时,不知道什么是‘五险一金’。但知道有私人保险的存在,因为电视的媒体宣传再加上有人上门推销过人身保险,对商业保险有一些了解,但是因为其价钱过高而放弃购买。在她看来,要省下一切能省的钱为孩子的念书。

她的家中虽然有电视机,电饭锅,冰箱,但是没有略微现代的微波炉,电饼铛,烤箱等,总体来说设备还算齐全,但都是老式的,看起来很陈旧了,不能满足生活的需求。家中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如果去稍微远的地方,为了省钱即便在公交车很挤的情况下也会乘公交,从来不打车。她目前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全家人身体健康,未来自己的儿子能够学业有成,摆脱贫穷的生活,儿子成为了全家最大的希望。

返贫户访谈记录

案例:清水河县J村村民L某某

L某某,性别女,年龄80岁,家中共四口人,体弱多病,医疗负担很重。她有医疗保险,每年缴纳一百元左右。每次看病开销都很大,虽然有医疗保险的报销,但剩下的部分仍然难以承担。家里的大部分开支都在医疗花费上。

老人家原来属于贫困户,后来家庭生活有所改善被取消了贫困名额,属于脱贫人群。再后来自己生病后花了很多钱,只报销了一部分,又返贫了,但村里没有再给她贫困户的名额。据老人说,尽管在过去几年她家里日子稍微好过一点,但自从生病后家庭状况又变差了,现在其家中依旧很贫困,主要还是看病花销最大。她自己只是贫困户中的一户,整个山上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贫困户,交通也非常不便利。山上的居民大多都是外来户,本村的人大部分都走了,只剩下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

老人希望能够再获得一些补助,还一下因看病而欠亲戚家的钱,解决燃眉之急,盼望着未来能过上好日子。

敬请指正!

- 1 -

第二部分 四子王旗及广州社工实习调研第一章 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调研一 孙冉冉日记

7月1日 周六 晴 初到脑木更

今天坐车去了脑木更,并通过所见所感初步了解了该地区的一些情况。

上午十一点从呼和浩特客运西站出发,走了差不多两三个小时,到了四子王旗旗政府驻地-乌兰花镇。乌兰花海拔1500米,那里天气极热,非常晒,还能感受到空气的稀薄。后来我们又倒一辆中巴去脑木更,非常远,走了整整一下午,到了下午六点多才到,路上经过了草原、沙漠与荒山,看到了牛、马、羊、骆驼,一眼望去看不到大地的尽头。云朵都难以遮蔽天空,以至于在地上能看到一片片黑(云的影子)。行车过程中还遭遇了太阳雨与沙尘暴,开车的司机从沙尘暴的位置便能推算出我们到前面时沙尘暴会“过去”,告诉我们不需要关窗户,从这里感受到了牧区人丰富的生活经验。

六点多到了脑木更,人口非常稀少的地方,苏木上好像只有几户人家,有两个小超市,许多房子都是土堆做的,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三十年前。这里气温非常高,炎热干燥,整体上条件非常简陋。我们住进了苏木政府大院后面的房子,8个男生住一起,空间非常小。晚上在脑木更饭店吃了西红柿鸡蛋面,那个“大师傅”人挺热情的。

感悟:

一、牧区的人口稀少与交通闭塞。脑木更苏木有四千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东部地区五到六个县或一个较小的地级市的辖区,人口却只有三千多人,几乎每家都有上千亩草场,走好远见不到一户人家;从乌兰花到脑木根只有一条路,而且那么远,这么闭塞的交通,假如发生意外事故,比如急性病之类的,根本来不及抢救。

二、戈壁草原环境恶劣。该地区遍地黄沙,风很大,气温高,还十分的干燥,下午六点多还能感到非常强的太阳辐射,不得不说戈壁草原的环境恶劣,这类地区的脱贫事业受自然条件限制极大。

整体而言,我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不太好,环境太恶劣了,若要脱贫,或许异地搬迁是个好办法。三千人不过一个社区,迁走难度不大,这是我现在的认识,以后20天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7月2日 周日 晴 初访满族S大爷

今天上午跟老师去了满族牧民S大爷家进行了访谈。

上午起床非常早,五点多就起来了。吃了早饭,和苏木里的一个大叔聊天,通过和那位Y所长的交流初步了解了牧区的禁牧政策,每亩草场给七块二的禁牧补贴。苏牧分六个嘎查,其中宝音花嘎查是最富裕的一个。许多户口在脑木更的人实际上都走了,现在留在脑木更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懒,实际居住人口只有几百人。

十点钟吃了泡面,坐老师的车去西南方向调研。走了许久,在一条草原路(草原上由车压出来的土路)入口下了公路进入了沙地,走了一段之后见到一处较大的房子,我们便入户了。里面住着一位老人,今年69岁,是个满族,现在和儿子、儿媳、孙子住在这里养牧。S大爷的老家是兴安盟的,上学上到了初二,赶上了文革,便离开了老家来到了这里,那时他十九岁。在呼市待过一年,在乌兰花待过两年,后来便在脑木更放牧近四十年。对于国家的禁牧政策,他有自己的看法:“禁牧不等于绝牧。绝牧是完全不能放牧,禁牧则应该是有限制的,上面没有什么详细的说法,不过禁牧嘛,首先保证自己有羊吃,饿不死,在这个基础上少放点羊,保证后代子孙有羊吃。”现在S大爷只养了二百多只羊,没有其他牲畜。他在牧区有一套比较新的房子,挺大的。在乌兰花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他现在和儿子、儿媳、孙子住在这里。儿媳妇在乌兰花给孙子陪读,儿子在牧区。有五个妹妹,分别待在兴安盟、锡盟、呼市等地。S大爷现在家里有孙子在乌兰花上学,儿媳妇在那里陪读,前几年是租房子住,后来给孙子买了套房子,孙子平时在乌兰花,只有寒暑假回来;教育投入较大,从和他交流中感觉他对教育事业挺支持的。自己是满族,但不会说满语,会说一点普通话,现在东北味已经没了。没有提及其宗教信仰,但从其对于禁牧的观点中可以感受到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朴素自然崇拜倾向,推测其可能信萨满教,以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检验。

中午十二点钟,我们离开了S大爷家回苏木。下午五点钟刮了一阵超大的沙尘暴。沙子满天飞,整个天空变成了黄色,连门都刮开了,地板上全是沙子。后来我们几个人合力抓住门用铁丝把门拴上。再过一会儿又下起了雨,雨点非常大,而且很脏。

感悟:

一、牧区人口迁移。牧区人口不多,但迁移性很强,范围很广。像宋大爷家从兴安盟迁到了脑木根、锡盟等地。牧区人口的强流动性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

二、贫困?通过对S大爷家住所的观察,感觉脑木根并不穷,他还给儿子在乌兰花买了房。该地区的贫困应该和农村的不属于同一类型,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7月3日 周一 阴转晴 初访宝音花嘎查的嘎查长Y

今天跟大车去东北方向调研,到了宝音花嘎查的嘎查长家,并在那里遇到了一对小学老师,我主要和二位老师聊了一些,观察周边环境。

上午七点半坐车出发,顺着路往北走。越走越荒凉,走了十八公里,先后放下了三组,走到第十八公里处,到了Y家,我们组和另一组便在那里下车了。嘎查长家里有一套比较新的房子,房子后面有太阳能发电板和风力发电用的风车。他们两口子住在这里,Y今年35岁了,刚好他的小学老师去他家串门,我就和那对小学老师聊了有一个半小时。

那对老师曾经是脑木根小学的,十三年前脑木根小学合并到四子王旗里后便内退。之后老两口到处旅行,现在老两口都六十岁了,男的是自然老师,女的是数学老师,老两口都是蒙古族,都是赤峰的人。三十多年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脑木更教书,十三年前内退,现在住在乌兰花。退休之后二老自己买了一辆蒙式房车(圆顶的)四处旅行,到过阿拉善、锡盟、呼伦贝尔等很多地方,数学老师在提及文化方面时谈到,现在蒙古族汉化比较严重,二三十年前蒙古族不贴春联,现在也都贴上了用蒙文写的“吉祥如意”了,这算是文化融合了,不过对于蒙古族本身而言,或许有问题。她没有明说,但从她说话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她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担忧。后来他们老两口带我们去了房子东面的一块空地上捡化石,大部分都是已经破碎的木化石,还有极少数的骨化石。听她们说在几十年前这里都是大块的完整植物化石,后来因缺乏保护而被破坏,有的大块的被人拉走了,剩下的都是碎片。现在想来挺可惜的。在提及关于脑木更小学时,她说在二三十年前脑木更比现在要繁华很多,有三四十户人家,有小学、商店等,不像现在连十户人家都不到了,孩子们只能到乌兰花去上学,成本非常高,来回坐车、家长陪读、租房各方面花销很大。不过现在好些了,国家对牧区的学生有补助。随后她又带我们看了羊粪砖,告诉了我们做法:在羊圈里羊粪自然堆积,慢慢变厚;到了冬天羊粪和尿冻结在一起,然后用硬板把它们切开,切成砖的形状,然后晒干就可以用了。和他们老两口儿聊天学到了许多,后来快中午时他们开车离开了。后来我和两个同学去房子西面看羊。走了十分钟进入了网围栏(后来据室内访谈组的同学所说,Y说自己家没有网围栏,可见其在说谎),有一个开着的门,进去后看到羊在吃草,地上有好多小蜥蜴。听Y说那些羊属于戈壁绵羊,耐旱。后来我们又和Y聊了一会儿,十一点多回苏木了。

中午休息了一下,下午四点钟开了个会,大家交流了一下自己的收获。

感悟:

一、蒙古族牧民的文化变迁。贴上用蒙文写的春联不过才二三十年,是蒙汉交融促进了这一切,当然这对于传承蒙古族文化或许不是什么好事,对于文化我认为应当整体上顺其自然,毕竟文化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其次在民族精粹文化上予以保护,即保护性开发。

二、对异地搬迁的看法。昨天我认为把该地区的人搬走是脱贫的好办法,今天调研中通过与牧民交流又有了新的认识。一方面,边疆需要有人戍守,另一方面,有些老牧民还有很深的民族情结、文化情节,而迁入地的人也不太欢迎从牧区来的人,整体而言存在着推力与拉力使得异地搬迁在执行起来存在着困难。

7月4日 周二 晴 初访B大爷与J大爷

今天又是个大晴天,上午跟老师去了B大爷那里,后来跟B去了他的夏营盘饮马,遇到了J先生,发现了很多牧民。下午去了边防所,晚上和边防官兵举行了联谊活动。

上午去了B大爷家,开车绕了一大圈,路上基本都有网围栏,后来走了好久,在南方路东的一个小道顺着走了一段,看到一个牧民家,但是进不去,外面有网围栏,我们不确定能否打开,便又退了回去。后来沿着大道继续往南走,走进了岔路口,往西拐顺着草原路到了B大爷家。在2号时我们班主任老师曾经带三个组长到过一次B大爷家,不过对于我们而言是第一次的。他今年54岁了,蒙古族,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在家养牧。他家的条件看上去比较好,家里有4辆车,有两万多牧草场,五六百只羊,两百多头骆驼,还有几百匹马。家里有贷款。她女儿是学蒙医的,刚毕业在家。听他说草原上的网围栏是可以自己打开的,不需要专门让主人给开。距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口井,平时喝水都到那里去打,井的水质很好打上来的水可以直接饮用。这周边的草比北面的要好一些,附近有一条河,不过已经干涸了,不下雨就没有水。最近几个月在修路,取水取土从草场上弄,国家给补贴。谈到补偿,他表示自己不清楚。B大爷家属于哈沙图嘎查的,有三百多人,他们家距嘎查长家有六七十公里,牧民平时开会去苏木里开,平时如果要选举投票就由专人挨家挨户记票。他家周边的较穷的牧民都去乌兰花打工了,现在留在牧区的人不太多,现在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万亩草场,他自己家有两万多亩。按人头分,家里的女人也分。他家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我们去时他大儿子在外面放骆驼,二儿子在家里躺着玩手机。和我们交流时他提到了“牧民”与“养羊的”存在区别。“养羊的”只养羊,而牧民则有一定的文化要素在里面。现在他家养的大部分羊市戈壁绵羊,有少部分山羊。骆驼有二百多头,品种和阿盟差不多。羊放出去后知道自己回来。平时如果年成不好就要花钱买草料了,今年还没有买,去年买了3万多斤,一斤六毛多,买了之后自己用拉水的大车去乌兰花拉草料。前年这里挺旱的,草拉了十几车,花了十多万,赶上旱情严重就没有收入了,还饿死四五只羊、骆驼,到现在家里还有贷款。B大爷提到牧民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十来万贷款,盖房子国家会给一定补贴,贷款如果还不上就借别的银行的来还,实在还不上就不放羊了,跑到城里去打工还钱。贷款主要从农业银行、信用社贷,一般都去乌兰花办理,属于商业贷款,三户、五户联保,贷款主要买草了,不过也有一些人是去赌博。在谈及关于彩礼时B大爷最开始认为蒙古族没有彩礼,后来在我们的追问下他提到,人情往来还是有的,关系好的一两千,一般的三五百,一年花费一两万,接下来我们跟B大爷去了他的夏营盘饮马。

跟着他的车走,他开车很快,到了那条公路沿着路往南走了好远。走到了距苏木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在一个西面小红房子对着的东面路口拐,穿过了三道网围栏,来到了夏营盘。路的两边低中间高,老是刮车的底盘。在夏营盘看了饮马的过程,由于那里太旱打不上水来,B大爷家在营盘打了口旱井,说白了就是一个三十吨的蓄水池,用大车拉水倒在池子里然后用机器抽上来饮,在那里还遇到J大爷。

J大爷今年四十三岁了,蒙古族,会说蒙语,普通话也说的挺好的,住在B夏营盘往南大约一公里远的红色房子里,他年轻时曾经在乌兰花,呼市,锡盟,蒙古国等地打工二十多年,开过大车,采过矿,做过零活,现在刚回来三四年,他的孩子才两岁,回牧区后才结婚生子的。他的思想和一般的牧民不太一样,比较有想法。去年夏天他在自己的冬营盘种了三十亩草,冬天时,不但自己不用贷款买草了,反而卖草卖了3万多。我们和他开玩笑说,为什么不干脆改行种草呢,他以传承文明者自居,从他的笑声中能感受到牧民的朴实。他有一辆二手车,价值二十多万,房子看上去挺新的,据我们猜测他的家境应该是相对较好的。我们打算过一段时间去一趟他家。

中午我们就回来了,下午休息了一下,没有再出去。

四点钟我们应边防官兵的邀请去边防所参观了一下,官兵们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区域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工作,某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说,他们平时工作很辛苦,前几天有个牧民丢了羊半夜十一点打电话让他们过去,他们在那里什么都管,帮扶牧民,打击犯罪,身份登记,工作挺繁杂,收入也高,他一个月收入1万多,就是条件太艰苦了。

晚上官兵们买了些吃的带到苏木,和我们办了一个联谊晚会。

感悟:

牧业经济的脆弱性。戈壁草原牧业经济十分脆弱,受气候影响极易引发旱灾。一旦雨水偏少,冬季牲畜便没有草料了,便需要花大量的钱购买草料,而连续几年的大旱,则会导致牧民破产。针对这种问题,认为政府应当号召牧民储备草料,如果多一些像金柱那样的牧民,或许灾年便不会蒙受太大损失了。其次还应当规范牧民贷款,对牧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保护性政策,比如降低利息,延长还款期限,打击高利贷等,通过这种方式保护牧业经济的发展。

7月5日 周三 晴 初访L大娘

上午我们组在苏木休息,下午本想去找金柱家,结果没找到,顺道遇到了一位牧民L大娘家,便和她聊了两个小时,晚上回来的路上又遇到了大沙尘暴。

上午整理了一下昨天在B大爷和J大爷那里的访谈资料。下午四点钟跟老师出去,沿着昨天的路往南走,进入了草原路后不断往前走,想去找B大爷家的夏营盘和金柱家。结果走偏了,走到了南面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没办法又原路返回,到一个路口,见到一个有摩托车的牧民和房子,我们便进去访谈。是老两口,男的姓Z,女的姓L。L大娘今年62岁了,是蒙化汉族,小学在脑木根小学读的蒙文学校,上到四年级,会说蒙语。他家只有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油三轮。养了鸡和羊,有100多头羊,30多只鸡。鸡是自己吃的,有8000亩草场,两个儿子,三个孙子,九个人的草场8000亩。她的大儿子家在乌兰花种地养羊,二儿子在呼市开大车。大娘家在脑木更已经57年了,1960年来的,九岁就开始在这里放羊。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现在哥哥已经去世了,一个弟弟和妹妹在乌兰花教小学。在我们和大娘交谈的过程中,大爷出去赶羊了,他讲到自己和大爷19岁结婚,养过马、牛、羊。孩子在妹妹家上学,后来气候旱的不行,就和丈夫50多岁去呼市打工八九年。在那里盖房子,做各种杂活,现在刚回来四年。他们两口子在同一个工地打工,有时候就去二儿子家串门儿,给儿子在呼市买了房。现在自己住的这个砖房是走之前盖的,用了十几万,国家给了1万8。刚回来买了79只羊,花了4万,现在已经100多只了。羊病了就自己给羊打针,去年卖了30多只小羊卖了2万多。家里的面是儿子从四子王旗往这里送,喂鸡的玉米面,一冬天就用四五吨。家里的收入都是卖羊。有低保,一人一年3000元,平时儿子给买米、面、菜。平时有医保,低保户看病全免。大爷腿不好,家里有止疼片。平时没事就去苏木找一些老太太打麻将,看电视。大娘家里贴着财神的画像,但不祭祀灶王爷,可见同内地的汉族在文化上以出现差异。

通过在L大娘这里的访谈,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打算过几天再来,晚上六点多回去,在路上遇到了挺大的沙尘暴。

感悟: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以往提民族融合一般都是蒙族汉化,对于汉族蒙化曾经在民理课上听老师说过,兴安盟有的地方汉族说蒙语。当时还感觉有些难以置信,今天见到说蒙语的汉族L大娘,我真正了解到了民族融合是双向的,是各民族相互学习、互动的过程。

7月6日 周四 下雨祭敖包,没遇到牧民

今天是个阴雨,凌晨下了一些雨,上午的时候道路湿没有出门,下午坐大车出去了一趟。

今天早上起来时天下着小雨,老师和司机师傅商量后考虑道路不干,容易陷进去,为了安全决定下午出发。上午我们便在苏木休息整理资料。下过雨的天非常蓝,云层很白,很厚,有种触手可及的感觉,就像是画上去的。

下午四点多我们坐拉羊的车出发往东北方向走,老师带一个小组的人往另一个方向走。因为今天下雨的原因以及一个地方在举行祭敖包,牧民几乎都不在家,只有一个小组跟的牧民在家,司机带着我们一直走到了嘎查长家,他家也没人。后来我们经过和老师的商量,没有继续往远处走,而是选择回苏木,5点48分回到了苏木。

今天因为天气以及祭敖包的原因,没有遇到合适的访谈对象,不过见识到了雨后戈壁草原,壮丽的自然风景,也算是一种客观收获。

感悟:

外出调研时一定要占“天时、地利、人和”,要考虑天气、文化、节日等各种因素,不然便会像今天这样。

7月7日 周五 晴 初访Q大娘

昨天下午我在陪一位同学去苏木诊所找医生时,在苏木后面遇到一位Q大娘,是个外地人,感觉信息量很大的,今天我们小组便去了她家。

上午7点45分,在苏木见到了杀羊的,蒙式杀法,肚子开个小口,伸进手去用手掐断命脉。可惜没能看到完整版的,只看到了手在里面的过程。7点56分,我们到了Q大娘家,她家在苏木大街后面的厕所旁边,家里是土房。

她家的情况比较特殊,那个很旧的土房子是Q大娘的四兄弟的。四兄弟在18年前从四子王旗供济堂乡来到了脑木更,在这里放羊。这18年来他都没户口。最近这几个月,四兄弟比较忙,就把五兄弟和二姐Q大娘叫来帮忙干活儿。因为我们去访谈时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Q大娘了解的,所以便以Q大娘作为主访对象。通过和她交流,同时也了解了外来户、无户(指户口)户、临时户等多种类型的信息。

Q大娘名叫钱二莲,今年62岁了,家住四子王旗供济堂乡。现在来给四兄弟帮忙,来了两个月了。她从小在供济堂,一直都是种地的,用她的话说就是从小就受苦。平时外出务工,在四子王旗干拔草的活儿,等各种零碎活。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在乌兰花住的平房,干的给人装修房子的工作。二儿子在呼市,是给楼房灌土料、做土板的。女儿在呼市的宾馆里做保洁。她兄弟姐妹九个,排行老二,兄弟姐妹有的在呼市卖水果,有的在旗里开店、开超市,有的在供济堂种地,有的在脑木更苏木放牧,整体上她的家族比较贫困,是较为典型的社会下层劳苦大众。她的四兄弟有400只羊,因为没有这里的户口,所以也没有草场,放羊都是偷偷去别人的草场上放,后来她四兄弟骑摩托车回来了,早上赶羊出去,半上午回来修房子。她四兄弟又说草场不是去偷偷放,而是租的别人家的。后来,他搬了一个借来的梯子到房子后面,他家是土房,后墙有个洞,他弄了些稀泥在补洞。我们见他们在忙,便离开了。

晚上八点钟我们又到了Q大娘家看她家羊归圈的过程。她家房子东面有个用铁网围成的简易羊圈,四兄弟和五兄弟往圈里赶。有的羊就赶到院子里,因为她家小羊平时不出去放,而是关在院子里喂。大羊出去放,晚上大羊回来后没小羊的大羊回羊圈,有小羊的就要去院子里喂小羊,其中有一只小羊找不到羊妈妈了,Q大娘就抱着小羊到羊圈里去找,便有只大羊跟着进来院子。

在那里待了一会后,他们家开始吃饭,我们便离开了。

感悟:

1.社会分层两极化严重。前几天我们接触到的B大爷家有好几辆汽车,J大爷家有20多万的车,住着新房子,Q大娘及其家族如此贫困,强烈的反差反映了牧区经济的马太效应。

2.外来户问题。外来居民因文化、习惯、历史等原因往往很难融入迁入地区,而户籍壁垒更是麻烦。Q大娘四兄弟居住18年却没有户口,因而没草场、没医保、没低保,在脑木更所有一切都享受不到。针对该问题,应当打破地域壁垒,在人口流动、户籍迁移方面进行改革。

7月8日 周六 晴 再访Q大娘

今天上午我们继续去了Q大娘家跟踪调查。下午跟老师去了苏木西面的一个湖。

上午八点我们去了Q大娘家,她的四兄弟早已出去放羊。她正在打扫院子,喂羊,家里的羊吃的饲料用用专业饲料和玉米粒拌起来的。在院子里看到了一只昨天刚出生的小羊,身上还有脏东西(据说是羊比较“癞”)。后来她四兄弟回来吃饭,我们便到了苏木北面转了一圈。大约九点半回到她家,她坐在屋门口挑骆驼毛呢,那是她从外面捡来的骆驼毛,挑过后可以去卖钱。她和我们提到了四兄弟和五兄弟的一些情况。四兄弟有老伴儿,有儿子,她的老伴儿原来在脑木更和他一起放羊的,三四年前得了病,后来在呼市医院里治也没治好,现在正在供济堂的儿子儿媳妇那里养病。因为这边还有400多只羊,供济堂自己又没什么家业,只好呆在这里耗着。为了给媳妇儿看病,贷了十多万的高利贷,因为没有户口,也没有办法办理正规贷款。我们估计四兄弟继续呆在脑木更,有一定的原因是为了躲避高利贷。而五兄弟其实是在兄弟中排行老五,兄弟姐妹中排老九,今年才40多岁,也是供济堂的普通农民工,有个媳妇儿,后来离婚了,现在有个14岁的女儿,在乌兰花上小学。我们今天没有问她离婚的原因,感觉这问题有点敏感。过了一会儿她家来了一个串门儿的,是苏木里管征地的人,他主要负责征地和因地纠纷的调解。听他讲以前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纠纷,两家邻居因划网围栏时起了冲突,一个邻居用网围栏把草场围住,没留门,导致另一家去拉水要多绕一大圈。后来差点打起来。干部家是乌兰花的,妻子和孩子都住乌兰花,自己每个月有半个月时间住在脑木更工作。后来他接了一个电话,便走了,我们继续和Q大娘聊。苏木周边的供水都是自来水,有苏木里的一口井供应,每天九点来水,免费的,没有水龙头,来水时就把水管接到槽里接水,加满后就任其自流,十点钟便断水啦。一天一小时,后来他四兄弟又说那是要交钱的,和他继续聊了一会儿,我们见快中午啦,便回苏木了。

下午四点多钟跟老师去了查干淖尔湖,老师多年观察那个湖,现在已经没水啦,但能明显感觉到湖盆的草比别处的草好很多,绿很多,地上有好多马粪、羊粪。如果草原继续干下去,将有更多的湖泊会消失。

感悟:

牧区干部人事任用问题。通过这几天早晚和苏木里的干事聊天,以及今天上午和那位管征地的干部交流,得知苏木的的干部几乎没几个当地人,都是乌兰花或者别的乡镇农区的,这些人每月在脑木更住半个月,然后回家,家和家人都不在这里。我认为这种干部任用制度不利于牧区的发展,应当更多的任用一些当地人,以脑木更人服务脑木更人。像这种人用的基本都是外地人,对牧区很难感情,怎能带动牧区发展。要发展就需要一群与牧区休戚与共的干部。

7月9日 周日 晴 再访L大娘

今天下午我们又去了一趟L大娘家了解关于精准扶贫的一些情况,并遇到了一位姓C的收病羊的人,了解了关于牧区病羊处理的事。

下午四点出发去了L大娘家,去时就她自己在家中,老师上去直接和她用蒙语交流。据老师说,L大娘的蒙语说的很标准。L大娘这次和我们详细的讲了一下她所享受的政策补助。她家养羊打的所用的疫苗、预防针是免费的。家里有低保,自己和老伴儿一人一年3000元,而且作为低保户,他家看病是不需要花钱的。她感觉挺幸福的。在2013年她和老伴儿从呼市打工回到脑木更后盖了现在的房子,国家补贴了1万9,这属于危房改造工程。她家原来的旧房子是土的,在现在房子的东北方约200米处。她说原来的房子不能拆,拆了别人就不认可她们是当地人了;此外她家还在冬营盘有房子,但没有这个这么好。她家还是精准扶贫户,有本子和证,她把那些材料拿给我们看,在本儿上写着她家的脱贫方式应该为生态脱贫和异地脱贫。生态脱贫角度主要是一亩七块二的禁牧补贴,一年能拿6万多。而异地脱贫则是异地搬迁,Z大爷说他家其实可以到乌兰花去领一处50多平的楼房住,但因为之前享受过危房改造的1万9,所以就不分给他家房子。对此他很不满意。他们家的精准扶贫证由一个苏木里管扶贫的干部负责,应该每月登记一次的,但后来慢慢人家也不来了,证也就没人管了。听她说证上的脱贫方式以及致贫原因是扶贫干事通过观察她家的情况填上的,她家的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生态致贫。

后来我在门口看到有个人在那坐着,听L大娘说是个收病羊的,我便去和那人聊了聊。这个收病羊的姓C,收的羊好羊大羊卖700,小羊好的也六七百,病羊也就一两百。家是察右后旗的,一直都在干收病羊的工作,把病羊收回农区圈养起来,灌点儿营养药,治好后卖了一只羊,能赚一两百。一车能拉几十只,就是不容易收,卖的不多。一般人病羊不愿意卖。收上来的羊,如果治不好,死了,那自己就赔钱。他从察右后旗开车过来,走到哪住到哪,今晚打算在L大娘这里住。现在病羊少,草太好了,一天都没收到一只。有的疯羊也收回去,不吃不喝,只转圈的那种,调养好之后就可以按正常的羊价卖了。有的病羊还要把头切开取瘤,是个技术活儿。平时在家是养羊的,也出来收羊。像有瘟疫的羊就不能收,收了,连好羊都传染死了,白给也不要。在乌兰花附近,有一个据点,收个十来只就运到那里的据点调养。和他交流一会儿后,我进屋继续和L大娘聊,听L大娘说收病羊的有的收走压根儿不给看,直接杀了当好羊肉卖。而牧民一般也不愿意卖病羊,其实病羊卖给收病羊的是一种打赌,牧民赌那羊治不好了,必死,卖给人家还能收回几百块钱。而收羊的都赌可以治好赚钱。

六点半我们离开了L大娘家,回苏木了,晚上开会交流了近几天的经验。

感悟:

精准扶贫能否落实。L大娘家就那扶贫的本子上,只登记了几个月,便没人管了,我担心在边远基层地区精准扶贫的政策难以深入落实下去,贫困户无法真正获利。政策的贯彻,或许也是一个大问题,在边远基层应当进一步健全对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

7月10日 周一 晴 初访S大爷

上午我们坐大车去了西北方向,到了S大爷家。中午他的一个朋友请我们吃了手抓羊肉。

上午七点多坐车往西北方向走,走了20多公里,见到了一个小敖包,听司机说那个是私人家的敖包。后来我们继续往前走,在路边看到了一个小房子,西面连着一个旧房子,我们便进去了。这家户主是脑木更苏木的一个饭店老板的哥哥,大庙活佛的小舅子,他媳妇是大庙活佛的妹妹。因为昨天他在隔壁邻居那里和老师有过接触,对我们的行为有所了解,所以对我们很热情。听他说以前他还见过中央民大去调研的学生。

S大爷今年50岁了,家所在地属于乌兰希热嘎查。他家东面几公里处便是嘎查长家,他和嘎查长关系挺好的。他的老家是土左旗的,后来到了脑木更苏木,曾经在脑木更苏木上过小学。在年轻的时候自己就是牧民,后来因为禁牧政策的实施外出打工,离开过八年时间,开过大货车,开过饭店,前段时间刚回来。他家现在的房子是前年盖的,当时他还在乌兰花,有个危房改造的项目,嘎查长就给他报上去了,后来就有了现在的房子。由于刚回来,现在家里还没有通上电,手机充电都要到邻居家去充。他还用微信。家里有三口人,自己,妻子,儿子。有个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妻子得了病,好像是偏瘫,他对妻子不离不弃,伉俪情深。

后来他家来了一位朋友,非常有钱的朋友,有几百头骆驼,中午他们带我们到馅饼店那里吃了手把羊肉。

S大爷有很长的在外工作经历,我们感觉他家信息量挺大的,打算明天再来回访。

感悟:

1.牧民的朴实。那位大叔太实在了,只是一面之缘,居然就请我们吃饭。通过这以及其他的一些所见可以反映出牧民的朴实性。

2.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反映。按正常逻辑来说,危房改造的项目指标下达后嘎查干部应优先考虑在牧区的、贫困的家庭,而S大爷已经离开六七年,还在城里开饭店,却因为和嘎查长的关系而被优先考虑,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关系的特征。

7月11日 周二 晴 再访S大爷

今天上午我们组又去了S大爷家。

上午八点左右就到他家了,给他提了个西瓜。到他家时他们还没吃饭,见他在做饭,给他媳妇洗脸。真的感觉其其格嫁了个好男人。他说,他的大舅哥大庙活佛每次见到他和妻子都会保佑他们的,保佑他们健康、平安,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宗教带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通过看他们吃早餐的过程我了解了奶茶的简易做法。首先用开水沏熟砖茶,然后在一个空碗里倒上纯牛奶,然后再倒进去砖茶,这样奶茶便沏好了。如果要当饭吃,那还可以在里面放入黄油、炒米等。

S大爷说他打算过段时间,如果下雨,草场好,就用自己的禁牧款买上几头牛,养牛。今天我们还了解了关于他孩子们的一些事,儿子是天津大学毕业的,毕业时,因为赶上她妈妈生病就没有找工作,而是伺候他妈妈,现在在乌兰花呢,今天可能要回来。而他的女儿已经结婚了,嫁到了乌兰花,生了个儿子。S大爷的儿子现在有了女朋友,是在医院工作的。

S大爷在外打工时一年收入四五万,跑大车时到过河北、北京、江苏、山东、安徽等省份,往那边拉土豆,然后在那边拉蔬菜回来卖。整体来说他见识也比较广。妻子得病后为妻子治病,贷了3万多元的贷款,去年年底已还清,现在基本没有收入。由于两人都是精准扶贫户(两口子户口不在一起,妻子属于另一个嘎查,所以两口子是两户,而且两户都是精准扶贫户)每月两人都有500元补贴。S大爷有1万多亩草场,S大爷的妻子在娘家有2500亩草场,但是都没有牲畜,打算以后养点牛。

在距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口井,他平时打水都是开车到那里去打,每次拉上两桶。在他房子后面有许多砖,半上午他在那里砌墙,我们便给他帮忙,他说想在房子旁边盖一个车库,以后还要弄牛圈,为养牛做准备。

中午11点多,我们坐大车离开了他家回苏木,下午没有出去。

感悟:

宗教的作用巨大。S大爷家尽管日子过的很艰难,他妻子还有偏瘫,S大爷对他妻子照顾细致,不离不弃,而他们的儿子也非常孝顺,为了照顾妈妈放弃在东部沿海发展的机会,毅然返回牧区。用他的话说,这都是活佛大舅哥在保佑他们。从此也能看出宗教对人的精神鼓舞及教化功能是巨大的。

7月12日 周三 晴 三访Q大娘

今天上午我们又去了一趟Q大娘家,详细了解了一下关于其五兄弟的一些事。

早上八点多,我们去她家时只有她和五兄弟在家,他们俩在吃饭。吃的比往常要早,因为今天五兄弟要坐十点多的车回乌兰花接孩子。他的女儿今天已经放假了,在乌兰花没人管,打算接到脑木更来。今天我们试探性地问了一些关于他妻子的事儿。五兄弟的前妻是个蒙古族,俩人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当时因为五兄弟家里很穷,也没怎么考虑就结婚了,后来生了女儿。结婚后生活在一起便看出问题来了,妻子作为文化较为纯正的蒙古族和五兄弟在饮食、习俗、节庆等各方面格格不入,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在孩子六七岁时离了婚。离婚后他就自己带孩子,打工赚钱,供其上学。

四兄弟的妻子有心脏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在呼市由女儿照顾。(和第一次去她家时所听到的不一样,估计这次说的相对可信一些)三兄弟在锡盟当过兵。

聊了一会儿后,四兄弟回来了,后来又骑摩托车带一个邻居出去,后来Q大娘送五兄弟去坐车,我们便离开她家去苏木东面的井看了看。在苏木东面有口井,井旁边有个水槽,旁边有几头骆驼,估计是苏木上的的牧民家养的,后来因为太热,而且附近有一条野狗,我们就回去了。

晚上我们专业的又一个老师来了,他和其他老师商量了一下,决定明天派我们几个去乌兰花扶贫办弄些材料。

感悟:

族迹通婚的文化障碍。以前也了解过一些关于族际通婚的事,知道族际通婚在语言、习惯、信仰等许多方面存在障碍,今天是亲眼见识到了族迹差异导致五兄弟的家庭破裂,族际通婚是需要慎重的。

7月13日 周四 晴 乌兰花扶贫办取材料

今天我们几个人跟班主任老师的车去了乌兰花。

早上五点钟出门,非常困,坐上车往城里走,中间路过了红格尔苏木,在七八点钟到了。吃了早饭,找了个宾馆住下休息了一会儿,就十点多了。老师联系了四子王旗纪委的朋友,纪委副主任W大叔,W大叔中午带我们吃饭,吃到了一点半,后把我们送回宾馆,后来我们休息了一下,三点多钟送走了两位老师,再过一会儿W大爷来了,开车带我们去旗扶贫办。扶贫办所处的位置非常偏,进去后在一个管财政的副科长的办公室和他们交流。

扶贫办一共不到20个人,因为人员少,部门分类也很有限,但是工作量很大,每个人都很忙。我们采访了扶贫办办公室部门的一位科员,今年28岁,锡盟人,内师大毕业,大学时曾学习管理和经济。

据干部介绍,从农牧区移民过来的民众虽然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工作和生活住所,但政府为他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和补助,帮助他们融入迁入地。工作和生计问题的解决是首要问题。扶贫选出其中的贫困户,这些贫困户们只要满足16到60岁之间有劳动能力,就业局就会为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其解决基本的就业问题。

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去年脱贫2103人。贫困户的医疗保险的报销可以达到90%以上,有一些地方可以全免。孩子的上学也有很多补贴:小学生一年1890元,初中一年2160元,高中一年4050元,大学一年10000元,整体上而言数量不小,但对于牧区的学生而言正常就学依然需要顶住巨大的压力。

我们还了解了一下关于精准扶贫异地搬迁的事,Z大爷所说的一个牧户给一套50平房子只是谣言,根本就没有详细的明文说明。

五点多钟扶贫办下班了,我们便离开了。整体而言,今天收获非常大。

感悟:

金融扶贫的有效机制。今天我们了解了关于金融扶贫。扶贫办通过与农行合作项目“金融扶贫富民贷款”解决贫困。贫困户可以实现每户5万元的小额无息贷款,利息由扶贫办贴现。农牧民5万元贷款会直接打到公司的账户上,还有2万的整合资金,也就是每户有7万元的资金。投资的农牧民每年都会有7000的分红,其中4000元分到农牧民手中,剩余的3000元作为企业入股资金。到民众将5万元贷款还清,四年时间,从分红中抽取的投资共12000元,加上扶贫办的2万,一共32000元,就是贫困户的入股股金,然后牧民通过这些入股资金可以以后慢慢吃红利,而且还可以去工作再挣一份收入。这种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相结合的方式非常有效,能够充分发挥资金运用效率,防止牧民因个人原因而造成资产减值,具有可持续性的优势。目前的缺点是能够参与进来的企业不多,且种类、行业较为单一。

7月14日 周五 晴 乌兰花发问卷

今天我们继续呆在乌兰花。上午去了兴康社区,下午去发问卷。

上午八点多纪委副主任W大爷开车带我们去了兴康社区,首先去了社区居委会,在那里开了证明。然后社区里的一位阿姨带我们去脑木更人居住的社区四号楼入户访谈。首先去了一位老太太家,那老人有点糊涂,我们也没呆多久就出来了,后来去了脑木更苏木某一嘎查的嘎查长家,和他聊了一个小时。

这位嘎查长姓W,今年44岁了,靠养牧为生,分了9000亩草场。学历是高中。现在除在牧区有家外,还在兴康社区买了这处90多平的房子,平时他自己一个人住在牧区养牧,媳妇在这里住着,给孩子陪读。他家有180多只羊,30只牛和20多匹马。近年来家中经济持平,以前有低保,自从2012年当上嘎查长之后,就取消了名额。城镇里每月花销4000到5000元,满足母子俩的生活。

现在嘎查长家在农业银行有5万元贷款,在乌兰花买的房子享受了半价补助,总共花了五六万。此外,享受每亩七块二的禁牧补贴,享受国家修路占地补贴每亩2463元。十个全覆盖时政府出25500给盖了40平的房子。

在他家聊了之后,我们便离开了,开始发问卷。通过这次发问卷真正感受到了城镇调研的困难。在城镇里面调研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在这个信任缺失的年代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怀疑为“骗子”,感觉今天下午挺锻炼心理素质的。

感悟:

城镇调研的困难。在城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很低,这种状况下调研难度非常大,上午有阿姨带我们入户还好,下午自己在街上发问卷,被拒绝无数次。

7月15日 周六 晴 返回脑木更

今天我们坐车回了脑木更。

上午起床退了房,开了发票,去买了同学让捎的东西,然后去车站坐了班车。真是见识到了,班车后半截不让坐人,装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后备箱装了啤酒、饮料,拉了一大车东西。十点多钟出发,走了四个多小时,两点多才到脑木更,到了之后把发票东西给了老师,收拾了一下就去休息了。今天实在太热了。

感悟:

牧区的物资供应问题。班车简直成货车了,塞了半车的蔬菜水果等。而且即便如此,脑木更依然物资匮乏,在苏木能够深刻感受到物价极高,这造成了牧区生活成本奇高,牧民到手的十几万禁牧款或许仅仅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已。交通闭塞的牧区物资运输是一个大问题。

7月16日 周日 晴 三访L大娘

今天我们又一次去了L大娘家回访。

上午七点多坐大车出发往西南走。到了L大娘家,去时她和老伴儿都在家呢,我们给他们解释了一下据扶贫办所说那个所谓的免费领50平米房子是个谣言,没有那样的规定。之后继续聊了聊。中间看到他家房子南面有一个小房子,就过去看了看,原来是修路的工人临时住的,听说现在也有一部分工人住在了L大娘家,在那里吃住,给他们钱。

后来我们跟Z大爷去北面放羊,走了很远,后来有些远了我们便回房子了,和大娘聊了一些关于娱乐方面的事。大娘平时出去打麻将,自己骑三轮去苏木,家里有电视,但是电不太够,也不咋看。

今天在大娘家待了近两个小时,由于前两次已经聊过很多,今天聊天便感觉有些无聊了,收获不大,中午10点30多大车就回来了,我们就坐大车回去了。

7月17日 晴 周日 休息一天

老师考虑到大家在这里这么多天很辛苦,便让大家休息了一天,在苏木整理了材料。

上午在大院里整理资料。下午四点多凉快了我去苏木东面看了看那口井(上次去时是中午,而且旁边有一条野狗,每能详细的观察)。那附近的那口井是在一个土堆上的(听说井上面有个土堆使井高出一块可以防止骆驼或其他动物糟蹋井水,因为砌高了它们就够不到了),旁边有一个电抽水机,阀门已经有些老化了,电线也裸露了,非常不安全。旁边有一个不明用处的小屋子。

晚上和苏木里的一位干部聊了聊。那位干部家也是乌兰花的,在这边工作。他的人生经验挺丰富的,而且善于说教,讲了很多道理。感觉和他交流收获挺大的。

7月18日 晴 周一 留守苏木

今天本来打算下午我们小组坐何老师的车去一趟S大爷家进行回访,但是今天上午老师带四个组的同学去了红格尔大庙调研。由于比较远,下午没能及时赶回来,所以我们也没能按计划出门,今天就在苏木了。

7月19日 周二 晴 整理材料

明天就要回去了,今天没有调研计划,便收拾了东西,整理了近二十天的材料,休息了一下。

晚上在苏木四周逛了一会儿,或许离开后再也不会回到这个戈壁草原苏木了。

7月20日 周三 晴 离开脑木更

今天上午起来后吃了早饭,和来的第一顿一样,西红柿鸡蛋面,然后班里合影留念,小组合影留念,后来车来了,坐上车走了,离开了脑木更。

早上大家起的都挺早的,6点多便起床了。去脑木更饭店吃了西红柿鸡蛋面,和来时的第一碗同样的味道,只不过第一碗是憧憬,最后一碗则慢慢的回忆。后来班里同学聚在一起,打开学院的大旗,照了照片;然后各个小组都分别合影留念,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戈壁草原苏木,后来车来了,大家上车了,带着慢慢的收获与回忆离开了这里。

感悟:

1.隔壁草原环境恶劣。来的第一天,我如此感慨,今天回去依然有此想法。这里降水稀少,温度很高,白天太阳辐射非常强。在这个地区生活的人们有很强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边疆地区脱贫的困难性。经过20天观察,我深切感受到了该地区脱贫的困难性:地处偏远、物资运输不便;相对封闭,内部小圈子明显;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稀少,且结构失常,老年人、女性比重偏高。整体而言该地区脱贫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陈泽日记

2017.7.1 晴转多云

从早上八点多醒来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坐上了乌兰察布的大巴车,我们班二十多人把行李箱放到了车中,我们坐在车中,大家有说有笑的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三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集宁,市里还有些堵车,不过很快我们就出了市里来到了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脑木更苏木的车,这个车很小 也没有空调很热,一路上欣赏了草原,荒漠,看见了成群的牛羊还有马群,这才到了真正的牧区,到了地方之后我们吃了一顿晚餐,开始了最艰难的洗漱。第二天因为没有休息好,早上起来的时候很难受。

2017.7.2 晴

由于昨晚没有休息好,今天起来非常不适,也没有精神,很担心影响工作效率。

今天在脑木更苏木政府听了Y所长对于脑木更苏木的简单介绍,脑木更苏木所辖面积4311平方公里,有646万亩草场共六个嘎查,户籍人口共1406户,有3024人,常驻户口388户,共计1351人,精准扶贫124户,汉族人口占据了60%。据统计当年均收入在2100元以下被定为扶贫户,在我们来的路上看见了很多彩旗迎风飘扬,那便是在修路,而当地的卫生所就在政府的前面,住在周围的基本是低保户口除了一些因病返贫,因劳返贫,甚至有些人家因为孩子过多扶养压力较大而导致的返贫,当地实行了大众旅游的项目来实现了脱贫。因自己昨天没有休息好,很难受所以休息了很长时间,有些耽误了进度,明天开始进行正式的调研。

2017.7.3 阴转晴

今天是正式调研的第一天,我们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吃饭后,我们一行人坐着敞篷车去了牧户家里。这是我第一次坐敞篷车,我们站在车上面一路上颠簸看着无边无际的草原和荒漠,心情舒畅。

我们是最后一组,从外观上来看这户牧民家,这两个栋房子是连在一起的,还有两只大黑狗来迎接我们,我们进去的时候非常干净整洁,男主人也很热情的招待我们。

这位户主男,35岁,牧民,他们家有一百只骆驼,一百只羊,二十匹马,有两万亩草场。他们家是非低保户,每亩草场补助7.2元。家中每个人上医疗保险120元,但近年来收成不好,一只羊大概有四十六七斤,羊肉的收购价格为22元每斤,骆驼精肉价格在28或29元每斤,骆驼骨头在6~9元每斤,汽车一年的费用大概是7.5万元,其中油钱大概有3~4万元,他们家打机井花了4万元左右,机井深度大概七十米左右,一共两到三层,他们家除了放牧外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女主人叫乌日娜,33岁,锡盟人,他们家另一所新建的房子是国家给的,大概有四十五平米,他们家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在红格尔蒙族小学上学。

下午开了两小时的会进行分享和整理,很期待明天的调研。

2017.7.4 晴

今天上午坐班主任老师的车去了B大爷家。从远处看B大爷家还是很好的。进去后B大爷的小女儿用奶茶招待了我们,B大爷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家有六百只羊,100多匹马,还向信用社借了贷款,他说现在的牧民家都会向银行或信用社借贷款,最少贷了10万元,贷款主要用于买草料等,随后我们跟B大爷去饮马,场面很是壮观,参观的途中我们还遇见了一位村民J大爷,43岁,牧民。他家有两个孩子,他之前的20年都在外面打工,最近才回来当牧民,他和他的哥哥一起经营着草场,他去年还种了30亩的草料,卖了3~4万元。

下午我们全班参观了边防所,参观了他们的会议室,党史室,武器装备,宿舍等他们还向我们展示了方块被的叠法,后来我们在会议室跟所长等人展开了愉快的交谈。

到了晚上,我们和边防兵进行了联谊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互相有了更深的的了解。

2017.7.5 晴转阴

今天上午我们小组没有出发,下午才开始乘坐班主任老师的车进行调研的。本来是想找J大爷的家,但是没有找到就进入了一位牧民的家。家中有一对老两口,大爷姓Z,66岁,土左旗人,大娘姓L,62岁,四子王旗人。大娘共有兄弟姐妹6人,她排行老四,而老两口家中有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大娘家是低保户,是精准投资的对象,她说60岁以上就没有贷款了,她家有800亩的草场,30多只鸡、100多只羊,平时也会有儿子给他们老两口补给,给他们拉菜。她家没有自己打井,用的是公共井(当然在开凿公共井的时候她家也出了钱)。老两口也上了医疗保险了,没什么大病。大娘上到小学四年级后开始放羊,50多岁的时候去呼市的工地打工,打了七、八年工又回到家中继续放羊一直到现在。

到了晚上,各个小组进行了调研分享,也说了些调研小组的调研心得,期待明天的调研。

2017.7.6 雨转多云

今天上午外面下起了雨,我们大家就在招待所里待着。

下午天气放晴,我们就乘坐敞篷车前往牧民家里,敞篷车一直往北走,就有一户牧民家里有人,直到最后一家嘎查长家也没有人,我们大部队就往回返了。

据说牧民今天都去祭敖包了,所以今天的收获很少,期待明天的调研。

2017.7.7 雨转晴

今天上午我们组去了离我们招待所不远的一户牧民家中,去的时候这位老大娘还在给羊喂水喂食。这位大娘姓Q,今年62岁,在九名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现在以放牧为生。家中有羊400多只,其中羊羔20多只。她们家中没有草场,就以吃公共草场为生,草料就是玉米,她们家也是低保户,是精准扶贫的对象。她说政府就给她一个精准扶贫的本子,并没有带来实际性的措施,政府说看大病不要钱,由于大娘没有什么大病,所以不知道这个措施是否可以得到真正的实行。政府一年给低保户3000元,存入了大娘的银行账户中。去年靠卖羊赚了10万元,买草料花了4万元,净收入大概在6万元左右,Q大娘之前在乌兰花种地,种地40亩。最近两个月才来到脑木更这里放羊,与她的四弟、五弟生活在一起。

Q大娘家中两二一女,子女平时工作都比较忙,有时过年都不回来,也很少给她打钱或买东西。

Q大娘的详细情况,来到这里放羊的具体原因,以及Q大娘老伴儿的情况有待于进一步了解。

2017.7.8 多云

今天上午我们小组去了Q大娘家进行回访。这次主要访谈的对象是Q大娘的弟弟。

“Q四弟”是这家的主人,他们家400多只羊,其中100来只是他外出打工的外甥留下的。他来到脑木更也有18年了,是因为在供济堂实在生活不下去了,才来到这里谋生的。因为他来的时候户口还没有迁过来,也很难迁过来,所以他没有被分到草场,只是借用别人的草场,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夏天会请自家的兄弟姐妹来帮忙,冬天就托付给别人家的冬营盘。他的老伴儿患有抑郁症、高血压等疾病,现在正在呼市的医院住院,并由唯一的女儿进行照顾,已经花费了近16万元。为了看病,女儿也没有工作,生活艰难也很难给两位老人进行帮助。

Q老四借了“2分利”,已经借了7万多元了,由于户口没有迁到这里,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也没有落实到他家。Q五弟和自己妻子离婚的原因是两人性格不合。

Q大娘来这里的原因是为了帮助她四弟,她之后还是要回到农村家中和老伴儿生活在一起,而且她的子女们过年还是要回到农村家中与Q大娘老两口团聚的。

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来了一位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