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KNUchina/CHR/chr2012/chr80pdf/chr80-12...318 l `l ` ` Qstu 9 ¡¢£7 '-Qstu7hd¤¥ktu 7 AC& Qstu- ¨©ª 015«7¬m ®-tu^¯ &G Qs-t u '± _ -Qstu²³7´JKµ_vwx ·7¸¹ º» ¼7½¾¿PÀÁÂp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

    侯 亞 偉 (中國 南開大學)

    Ⅰ. 序 言

    Ⅱ. 早期蒙古文化

    Ⅲ. 傳統漢文化

    Ⅳ. 其他文化

    Ⅴ. 整合與斷裂

    Ⅰ. 序 言

    元朝是蒙古族占主導地位的政權. 在它統治的版圖之內, 擁有蒙古、漢、

    女真、藏等許多民族. 這些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對元朝政治結構發生影

    響.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便是在繼承早期蒙古族的祭祖制度的同時, 融合了

    漢、契丹、女真、藏等民族祭祖制度而形成的.1)

    Ⅱ. 早期蒙古文化

    在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中, 早期蒙古文化佔有重要地位, “元之

    五禮, 皆以國俗行之.”2) 具體說來, 包括早期祖先崇拜、對成吉思汗的祭

    祀、薩滿主持祭祀諸因素.

    1) 高榮盛認為, 包括祭祖制度在內的元朝皇室祭祀制度, 是漢蒙二元的, 參見元朝祭祀三題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0-6).

    2) 元史 卷71, 祭祀志一 .

  • 中國史硏究 第80輯 (2012.10)318

    1. 早期祖先崇拜

    有關資料顯示, 早期蒙古族的祖先崇拜, 以“翁袞”崇拜為最早, 但這不是

    祖先崇拜的高級階段. 在它之後, 更具意義的崇拜形式應是對人文祖先的崇

    拜.

    蒙古族較早成文的祖先崇拜記載, 約發生於成吉思汗幼年, 即十二世紀

    末, 也速該祭奠忽必來. “忽必來為蒙古人篤愛的英雄, 他率軍去進攻中國

    還, 帶數人打獵, 遇到了蒙古朵兒邊(Dourban)部戰士, 從者皆逃, 並以為忽

    必來被殺.”3) 當得知忽必來的死訊後, “也速該把阿禿兒準備了食物, 送交

    給了俺巴孩合罕的人們—合丹太師, 禿刺以忽圖刺合罕的妻子, 為的是將訃

    聞傳給他們, 他們收下了盛有祭食的碗.”4) 從此事的經過看, 當時的祭祀較

    為簡單. 但由於也速該的祭祀, 實際上只是祭奠, 應比實際的祭祀儀式相對

    簡單: “其祖宗祭享之禮, 割牲、奠馬湩, 以蒙古巫祝致辭.”5)

    2. 對成吉思汗的祭祀

    早期的祖先崇拜直接和後來的成吉思汗祭祀相關, 而對成吉思汗的祭祀

    又是元朝皇室祭祖制度最為重視的.

    成吉思汗死後, “諸宗王及士卒等, 於葬祭成吉思汗後, 各還其駐所.”6)

    這裡所說的對成吉思汗的祭祀, 可能還不是窩闊台即位時的祭祀. “對於成

    吉思汗的祭祀, 窩闊台在即位以後已予以重視, 這是蒙古宗室祭祀祖先的開

    始, 並且形成了傳統.”7) 據載, 1229年窩闊台即位, 在結束了宴飲和贈賜後:

    3) 元史 卷71, 祭祀志一 .4)【波斯】拉施特, 史集 第一卷 第二分冊 (餘大鈞 譯, 商務印書館, 1997) , p.5.5) 元史 卷73, 祭祀志三 .6)【瑞典】多桑, 多桑蒙古史 (馮承均 譯, 中華書局, 1962), p.183.7) 白壽彝 主編, 中國通史 (第八卷)(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p.1019.

  •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 (侯亞偉) 319遵照“餘輩實以一種信仰以供奉吾人之父祖的風俗”, 他下令為成吉思汗在天

    之靈連續準備三天的祭品, 又吩咐從那些容色可愛、性格溫和、美中帶甜、顧

    盼多恣【姿】、舉動優美、起坐文稚【雅】……的月兒般處女中, 挑選四十名

    出身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 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 穿上貴重衣服, 與

    良馬一道, 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8)

    窩闊台奠定的對成吉思汗的祭祀, 並不僅僅限制在蒙古高原上, 在蒙古人

    所征服的地方, 均有體現. 據出使蒙古記記載, 在欽察草原上, 蒙古人“為第一代皇帝做一個偶像, 他們把這個偶像放在一輛車子裡, 這輛車子則放在

    一座帳幕前面的敬禮偶像的地方, 像我們在現今皇帝的宮廷前面所看到的

    那樣.”9) 此處第一個皇帝顯指成吉思汗. 他們還向這個偶像奉獻包括馬匹

    在內的許多祭品. 除此之外, “他們朝南向這個偶像鞠躬, 像向神鞠躬一樣

    .”10) 不僅如此, 他們還要求被征服者照樣去做. 斡羅思的主要公爵之一米

    克勒(Michael)前來謁見拔都時, 便被要求按蒙古禮儀祭祀成吉思汗, 而被

    拒絕. “這時拔都通過雅羅思老(Jaroslaus)的兒子傳話給他: 如果他不鞠躬

    他就將被處死.”11) 蒙哥也十分重視祭祀成吉思汗. 憲宗七年(1257)年夏,

    “蒙哥謁成吉思汗行宮, 祭旗鼓.”12) 只是在規模和程度上, 不能和窩闊台時

    代相比. 而在日月山祭天活動中, 也曾經有過配祭成吉思汗的行為, 這對元

    朝的成吉思汗祭祀, 影響很大.

    窩闊台和蒙哥時期對成吉思汗的祭祀, 直接為元朝所繼承. 在元朝太廟

    中, 成吉思汗的神主放在最中間, 萬世不替. 他被認為是蒙元帝國的創立者,

    是黃金家族甚至整個蒙古人的祖先, 為後人所崇敬. 在為數不多的幾次郊祀

    的配祭中, 成吉思汗也是主要對象. 如至大二年(1309)冬十一月乙酉, 尚書

    省及太常禮儀院合奏: “今年冬至祀天南郊, 請以太祖皇帝配;明年夏至祀

    地北郊, 請以世祖皇帝配”,13) 獲得批准. 另外, 在神禦殿祭祀中, 如表一,

    8) 志費尼, 世界征服者史 (上) (何高濟 譯,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p.220.9)【英】道森 編, 出使蒙古記 (呂浦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p.10.10)【英】道森 編, 出使蒙古記, p.10.11)【英】道森 編, 出使蒙古記, pp.10-11.12)【瑞典】多桑, 多桑蒙古史 (馮承均 譯, 中華書局, 1962), p.32.13) 元史 卷23, 武帝紀二 .

  • 中國史硏究 第80輯 (2012.10)320

    寺廟 祭祀對象 寺廟 祭祀對象

    翰林國史院 太祖、太宗、睿宗 大崇恩福元寺 武宗

    興教寺 太祖 永福寺 仁宗

    石佛寺 太祖、太宗、睿宗 大永福寺 順宗

    大承華普慶寺 太祖、太宗、睿宗、仁宗、

    昭獻元聖皇后

    大天源延聖寺 明宗

    萬佛寺 太祖、太宗、睿宗 大承天護聖寺 文宗皇帝及太皇

    太后

    大聖壽萬安寺 世祖、裕宗、仁宗、英宗 慶壽寺東之鹿頂殿 文宗太子

    天壽萬寧寺 成宗 延徽寺 甯宗

    大天源延聖寺 顯宗 宣政院 顯懿莊聖皇后

    翰林國史院、興教寺、石佛寺、承華普慶寺、萬佛寺等場所都祭祀成吉思

    汗, 在蒙元諸帝中占首位.

    元代神禦殿祭祀

    *資料來源: 《元史》、《元典章》.

    3. 薩滿主持祭祀

    部落時代和帝國時代的蒙古, 薩滿教及其領袖在生產生活中起著十分重

    要的作用:

    蒙古人尚無知識文化的時候, 他們自古以來就相信這些珊蠻的話;即使如

    今, 蒙古宗王依然從他們的囑咐祈禱, 倘若他們要幹某件事, 非得這些法師表

    示同意, 否則他們不做出決定.14)

    如帝國時代的闊闊出, 已經能夠對大汗的統治地位產生重大影響了, 迫使

    成吉思汗不得不授意其弟將其殺死. 正因為薩滿教的影響力如此之大, 所以

    作為國家重要典禮的祭祖, 也要由薩滿巫師來主持. 這一點, 整個元朝均如

    14) 志費尼, 世界征服者史 (上), p.65.

  •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 (侯亞偉) 321此. 如蒙古秘史記載: “蒙古之制, 有為別乞官之道……別乞之制, 在俺(蒙古)中, 自古(有之)……衣以白衣……坐於上座而行祭祀, 又使其歲中、月中議之.”15) 元史·祭祀志六“國俗舊禮”條中也明確提到: “每歲, 太廟四祭, 用司禋監官一員, 名蒙古巫祝. 當省牲時, 法服, 同三獻官升殿, 詣室戶告腯, 還至牲所, 以國語呼累朝帝后名諱而告之.”16)

    Ⅲ. 傳統漢文化

    傳統漢文化祭祖規模的形成, 始於三代時期, 到西周已經具備了相當規

    模. 經春秋和戰國, 在西漢初年形成了一部重要的禮書: 禮記. 它的出現,標誌著傳統漢文化祭祖制度的形成. 其中所記述的有關祭祖的禮儀規範也

    基本為歷朝歷代所傳承, 這些規範多數也為元朝皇室祭祖制度所繼承.

    1. 宗廟營造

    中國古代, 國君在營建宮室的時候, 必須首先建宗廟. 正是“君子將營宮

    室. 宗廟為先, 廄庫為次, 居室為後.”17) 墨子指出: “昔者虞夏、商、周三

    代之聖王, 其始建國都日, 必擇國之正坮置以為宗廟.”18) 至元元年(1264),

    徐世隆奏稱: “陛下帝中國, 當行中國事. 事之大者, 首惟祭祀, 祭必有廟

    ”,19) 並繪製了太廟的圖形呈送給世祖, 為世祖所聽從. “逾年而廟成. 遂迎

    祖宗神禦, 奉安太室, 而大饗禮成.”20) 這即是至元二年(1265), 建成於上都

    開平的最早太廟. 至元四年(1267)三月, 在燕京建設之初, 又“詔建太廟於燕

    15) 道潤梯步, 新譯簡注〈蒙古秘史〉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 p.242.16) 元史 卷77, 祭祀志六 .17) 禮記·曲禮下.18) 墨子·明鬼下.19) 元史 卷160, 徐世隆傳 .20) 元史 卷160, 徐世隆傳 .

  • 中國史硏究 第80輯 (2012.10)322京.”21)

    2. 廟制與祭制

    傳統漢文化的祭祖習俗, 有一定的等級限制, 一般是“天子七廟, 三昭三

    穆, 與太祖之廟而七. 諸侯五廟, 二昭二穆, 與太祖之廟而五. 大夫三廟, 一

    昭一穆, 與太祖之廟而三. 士一廟, 庶人祭於寢.”22) 元初實行的是七室之

    制、八室之制, 沒有廟號和諡號. 至元元年(1264)冬十月, 奉安神主於太廟,

    初定太廟七室之制:

    皇祖、皇祖妣第一室, 皇伯考、伯妣第二室, 皇考、皇妣第三室, 皇伯考、

    伯妣第四室, 皇伯考、伯妣第五室, 皇兄、皇后第六室, 皇兄、皇后第七室.

    凡室以西為上, 以次而東.”23)

    至元三年(1266)秋十月丁醜, 太廟成, “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群臣議, 定為

    八室.”24)

    延祐七年(1320), 仁宗崩, 史載“太常禮儀院下博士檢討歷代典故, 移書禮

    部、中書集議曰: ‘古者天子祭七代, 兄弟同為一代, 廟室皆有神主, 增置廟

    室.’”25) 泰定三年(1326)四月辛巳, 中書省臣上奏:

    太祖皇帝居中南向, 宜奉睿宗皇帝神主祔左一室, 世祖祔右一室, 裕宗祔睿

    宗室之左. 顯宗、順宗、成宗兄弟也, 以次祔世祖室之右, 武宗、仁宗亦兄弟

    也, 以祔裕宗室之左, 英宗祔成宗室之右.26)

    並將之繪成圖本獻上, 為泰定帝採納.

    與此同時, 中書省臣還議了太廟的排列秩序: “世祖皇帝始建太廟. 太祖

    21) 元史 卷74, 祭祀志三 .22) 禮記·王制.23) 元史 卷74, 祭祀志三 .24) 元史 卷6, 世祖紀三 .25) 元史 卷74, 祭祀志三 .26) 元史 卷74, 祭祀志三 .

  •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 (侯亞偉) 323皇帝居中南向, 睿宗、世祖、裕宗神主以次祔西室, 順宗、成宗、武宗、仁

    宗以次祔東室.”27) 可見, 元初的廟制, 與傳統漢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 到了

    英宗、泰定帝之後, 便基本繼承了傳統漢文化的廟制.

    傳統漢文化中的祭祀一般是一年四祭, 從英宗開始, 實行了四孟月祭祀制

    度. 英宗延祐七年(1320)三月即位, 是年十月戊子, 將以四時躬祀太廟, “命

    太常禮官與中書、翰林、集賢等官集議其禮制, 曰: ‘此追遠報本之道也, 毋

    以朕勞而有所損焉, 其一遵典禮.’”28) 這反映至遲在延祐七年(1320)十月,

    英宗便開始動議實行太廟四時祭祀了. 至治三年(1323)八月, 英宗遇刺, 不

    久, 也孫貼木兒即位, 是為泰定帝. 是年(1323)十二月乙亥, 太常院臣上奏

    稱: “世祖以來, 太廟歲惟一享, 先帝始復古制, 一歲四祭, 請裁擇之. ”泰定

    帝回答: “祭祀, 盛事也, 朕何敢簡其禮”,29) 並命令以後仍然一年四祭, 表

    明四孟月祭祀已成為定制. 此後該制度一直為後來諸帝所堅持, 直到至正十

    六年(1356).

    3. 祭物

    皇室宗廟祭祀的祭物和諸侯士大夫以及庶人均有不同, 單以天子宗廟祭

    祀的祭物而言, 一般是“大牢”:

    凡祭宗廟之禮, 牛曰一元大武, 豕曰則鬣, 豚曰腯肥, 羊曰柔毛, 雞曰翰音,

    犬曰羹獻, 雉曰疏趾, 兔曰明視, 脯曰尹祭, 魚曰商祭, 鮮魚曰廷祭, 水曰清滌,

    酒曰清酌, 黍曰薌合, 梁曰薌萁, 稷曰明粢, 稻曰嘉蔬, 韭曰豐本, 鹽曰鹹鹺,

    玉曰嘉玉, 幣曰量幣.30)

    以上除了牛、豕、羊三者合稱太牢以外, 其他的應是時享的物品. 所謂時

    享, 即指在太廟祭祀中, 在一定的時間將時鮮的物品作為祭物以奉獻祖先.

    元朝的太廟祭祀, 在祭物方面多和歷代相同, 如至元八年(1271)十月八日,

    27) 元史 卷74, 祭祀志三 .28) 元史 卷74, 祭祀志三 .29) 元史 卷29, 泰定帝紀一 .30) 禮記·曲禮下.

  • 中國史硏究 第80輯 (2012.10)324“太廟牲為有見用儀, 問得太常寺丞, 稱為此已曾聞奏, 今來參詳祭享太廟,

    國家大事. 三牲之禮, 自古為重, 今特用羊, 合行複奏, 以備供祖宗之禮, 天

    下幸甚!”31)

    4. 祭禮

    祭禮方面, 也要遵守一定的禮節. 比如“天子將祭, 必先習射於澤.”32) 其

    意是顯示天子以親射所得到的物品用來祭祀祖先, 以昭示天子祭祀的虔誠

    程度. 而祭祀又有三重: “獻之莫重於裸, 聲莫重於升歌, 舞莫重于武、宿夜, 此周道也.”33) 元朝在英宗以後實行親祀制度以後, 可以清晰地看到漢文化對祭禮的影響. 如親享儀有以下程式: 齋戒、陳設、車駕出宮、省牲

    器、晨稞、車駕還宮、酌獻、進饌, 這些程式全是傳統漢文化所遵守的. 當

    然其中不可避免地融入蒙古因素, 但總體來看, 應主要是傳統漢文化因素影

    響的結果. 另外, 祭樂和祭舞也受到傳統漢文化因素影響比較大. 如在祭樂

    方面, “樂則效祀天地, 祭宗廟, 祀先聖, 大朝會用雅樂. 蓋宋徽宗所制大晟

    樂也.”34)

    Ⅳ. 其他文化

    除了早期蒙古文化和傳統漢文化之外, 以契丹、女真為代表的北方少數

    民族文化, 藏文化, 甚至西域和西方文化也都參與了元朝皇室祭祖制度建

    構.

    31) 李修生 主編, 全元文 卷264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4).32) 禮記·射義.33) 禮記·祭統.34) 葉子奇, 草木子·雜誌篇.

  •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 (侯亞偉) 325

    1. 契丹、女真文化

    我國古代, 北方蒙古高原曾經活動過許多民族, 由於他們大致活動在相同

    的地域, 自然環境大致相同, 所以, 蒙古文化和此前活動在北方的一些民族

    如匈奴、鮮卑、突厥在祭祀文化方面有所類似, 元朝祭祖制度受到這些民

    族的影響是符合邏輯的. 但真正直接產生深遠影響的是契丹和女真, 主要表

    現在所謂的“燒飯”習俗中. 契丹人是“以盆焚酒食, 謂之燒飯.”35) 而女真人

    “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 謂之燒飯.”36) 王國維、陳述、賈敬顏、宋德金、

    蔡志純諸先生對之均有研究.37) 據草木子記載: “元代人死, 致祭曰燒飯,其大祭則燒馬.”38) 普蘭迦兒賓尼也提到: “他們把吃了馬的骨頭燒掉. 婦女

    們也常聚到一起, 焚燒骨頭, 為男人們的靈魂祝福.”39) 而蒙古秘史亦載:其春, 俺巴孩合罕之妃斡兒伯、莎合台二人, 往行祭祖之禮, 時訶額侖夫人

    行遲而後至. 以其後之, 訶額侖夫人問斡兒伯、莎合台二人曰: 豈以也速該巴

    禿兒已死, 謂我子不長, 祭祖之祚物中、餘胙中、供酒中, 何以俾後之也? 乃

    至俾視而食, 不喚而徙也耶?40)

    道潤梯步的注釋認為這就是元朝實行的燒飯祭祀: “大的每行地裡燒飯祭

    祀”,41) 王國維以為這是遼代以來北方民族的遺風,42) 筆者亦以為是, 唯須

    指出, 這裡的北方民族, 主要應系指契丹和女真, 證據有:

    元史·祭祀志“國俗舊禮”條:每歲九月內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後, 於燒飯院中, 用馬一, 羊三, 馬湩, 酒醴,

    35) 葉隆禮, 契丹國志 卷23, 建官制度 .36)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 卷3.37) 陳述, 論遼金元“燒飯”之俗 (歷史研究 1980-1); 賈敬顏, “燒飯”之俗小議(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2-1); 宋德金, “燒飯”瑣議 (中國史研究 1982-2),蔡志純: 元朝“燒飯”之禮研究 (史學月刊 1984-1).

    38) 葉子奇, 草木子·雜誌篇.39) 【英】道森 編, 出使蒙古記 (呂浦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p.13.40) 道潤梯步, 新譯簡注〈蒙古秘史〉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 p.33.41) 道潤梯步, 新譯簡注〈蒙古秘史〉, p.33.42) 道潤梯步, 新譯簡注〈蒙古秘史〉, p.33.

  • 中國史硏究 第80輯 (2012.10)326紅織金幣及裹絹各三匹, 命蒙古達官一員, 偕蒙古巫覡, 掘地為坎以燎肉, 仍

    以酒澧, 馬湩雜燒之. 巫覡以國語呼累朝禦名而祭焉.43)

    陶宗儀南村綴耕錄:內翰儒者文康公鶚……植秋丁……奏行釋奠禮. 世祖說, 即命舉其事. 公為

    祝文, 行三獻禮, 禮畢, 進胙於上. 上既飲福, 熟其胙, 命左右均所賜, 自是春

    秋二仲, 歲以為常. 蓋上之所以尊師重道者, 實公有以啟之也.44)

    可見蒙古元朝所謂的燒飯, 和契丹、女真的習俗是基本相同的, 有理由相

    信蒙古人的燒飯習俗應是從契丹、女真那裡繼承而來的.

    2. 藏文化

    藏文化對蒙古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直到今天, 蒙古人仍信仰藏傳佛

    教. 蒙古皇室十分尊崇藏傳佛教, 這種文化偏好, 使皇室祭祖制度不可避免

    地受到藏文化的影響.

    至元六年(1269)冬十二月乙丑, “命國師僧薦佛事於太廟七晝夜……為太

    廟薦佛事之始.”45) 自此以後, 在太廟中作佛事便成了一種制度. 元朝的國

    師, 均由藏傳佛教薩迦派領袖擔任, 而國師“薦佛事”, 反映其太庙受到藏文

    化的深刻影響. 在神禦殿祭祀中, 也大量作佛事. 如至順二年(1331)五月甲

    辰, 宣政院臣言: “舊制, 列聖神禦殿及諸寺所作佛事, 每歲計二百十六, 今

    汰其十六為定式.”46) 不僅如此, 如表一, 元朝諸帝的神禦殿, 除最早的翰林

    國史院外, 均是佛教寺廟. 它們是興教寺、石佛寺、普慶寺、萬佛寺、大承

    華普慶寺、大聖壽萬安寺、天壽萬寧寺、大天源延聖寺、永福寺、大永福

    寺、大崇恩福元寺. 當然, 必須指出, 這些寺廟不一定全是佛教特別是藏傳

    佛教的寺廟, 但考慮到藏傳佛教在有元一代對蒙古統治階級的深刻影響, 此

    43) 元史 卷77, 祭祀志六 .44) 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卷2, 丁祭 .45) 元史 卷74, 祭祀志三 .46) 元史 卷35, 文宗紀四 .

  •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 (侯亞偉) 327神禦殿中所作佛事, 應有藏佛教僧侶的參與.47)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還可能受到西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 如天曆元年

    (1328)九月丁醜, 元文宗“命高昌僧作佛事於延春閣, 又命也裡可溫於顯懿

    莊聖皇后神禦殿作佛事.”48)

    Ⅴ. 整合與斷裂

    總體看來,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是在融合了蒙古、漢、契丹、女真、藏等

    民族祭祖制度的基礎上而形成的, 其中尤以蒙古、漢文化佔據主要地位. 這

    種情況大約在憲宗二年(1252), “蒙哥採納孔元措之言, 在日月山祭天時”49)

    便已開始, 在世祖時期初步形成. 在開始了一系列太廟建設之後, “至元元

    年(1264)冬, 奉安神主於太廟. 定太廟七室之制.”50) 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

    十二月甲午, “始遷太祖以下神主於太廟.”51) 但是此時的蒙漢文化還未有機

    融合. 此時不僅太廟祭祀還沒有最後定型, 傳統漢文化中的配祭和神禦殿祭

    祀也未形成. 到了至治元年(1321)“正月, 始以四孟月時享, 親祀太廟”,52)

    實行了傳統漢文化中行之已久的四孟月祭祀制度, 標誌著元朝太廟祭祀的

    定型.

    從至大二年(1309)開始, 始行神禦殿祭祀, 到英宗、泰定帝時期, 開始大

    量建設神禦殿. 文宗時期, 神禦殿祭祀的時間、名目、種類、方式漸趨複

    雜、規範化, 標誌著神禦殿祭祀的制度化, 也標誌著以蒙漢文化為主的祖先

    祭祀制度的最終形成.

    在融合的過程中, 也發生了斷裂的現象. 首先是傳統漢文化的斷裂. 元朝

    47) 參見析津志輯佚·太廟.48) 元史 卷32, 文宗紀一 .49) 趙琦, 金元之際的儒生與漢文化, (人民出版社, 2004), p.280.50) 陳邦瞻, 元史紀事本末 卷十, 廟祀之制 .51) 陳邦瞻, 元史紀事本末 卷十, 廟祀之制 .52) 陳邦瞻, 元史紀事本末 卷十, 廟祀之制 .

  • 中國史硏究 第80輯 (2012.10)328

    年號 春正月 夏四月 秋七月 冬十月 十一月

    延祐七年(1320) 庚戌 丁未 丁醜(親)

    至治元年(1321) 丙戌(親) 丁醜 庚戌(親)

    至治二年(1322) 戊辰

    至治三年(1323) 乙未

    皇室祭祖制度從傳統漢文化中吸收了重要能量, 但並不是毫無選擇的吸收,

    也不是用極短的時間就能完成. 比如, 對傳統廟制的吸收就發生過很多曲

    折. 世祖朝初期, 奉行八室之制、帝王無廟號、諡號, 在這一段時間, 便可

    以看作是傳統漢文化的中斷. 中國古代宗廟祭祀中有所謂的禘祫制度, 而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太廟, 十七年(1281)奉遷神主, 舉大享之禮而

    未嘗行禘祫.”53) 可見禘祫制度也沒有被繼承. 到嘉靖十年(1531), 明世宗以

    禘祫詢問張璁、夏言, 二人奏複: “民有一定的號召力. 親盡之主, 禮合祧

    遷, 至禘祫則合食如常”,54) 始得以恢復. 中國傳統漢文化中的宗廟祭祀一

    般推崇親享, 但從世祖起, 直到英宗才有比較正式的親享制度, 中斷了約60

    年. 但僅過三年, 泰定帝即位後, 便不再實行. 其後文宗、順帝雖也有實行,

    但至正十六年(1256)後, 又被取消. 傳統漢文化的宗廟祭祀一般都是四孟月

    祭祀, 而從世祖起, 直到仁宗時期, 實行的都是冬祭制度. 而即使英宗時期

    實行了四孟月祭祀制度, 也未很好遵守, 如表二:

    元英宗宗廟祭祀情況

    *資料來源: 元史.

    在祭物方面, 傳統漢文化一般都是太牢、少牢和一些時鮮物品, 野生物一

    般不用於祭祀, 但至元八年(1271)九月“丙子, 敕冬享毋用犧牛”,55) 直到至

    元十三年(1276)“九月丁醜, 敕太廟牲複用牛.”56) 才重新恢復了漢制的規定.

    神禦殿祭祀和配祭也有類似情形. 神禦殿祭祀至少在晚唐已經形成, 宋朝已

    53) 嵇璜 等, 續通志 卷130, 禮略 .54) 明史 卷51, 禮制五 .55) 元史 卷7, 世祖紀四 .56) 元史 卷74, 祭祀志三 .

  •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 (侯亞偉) 329經完備, 元初卻並沒有立即引用這一制度. 至大四年(1311)六月“丁巳, 敕翰

    林國史院春秋致祭太祖、太宗、睿宗禦容, 歲以為常.” 57) 這時距離元朝建

    立已有50多年, 距離宋朝滅亡也已32年. 配祭自殷周時候開始制度化, 以後

    為歷朝歷代沿用. 但元朝不重視郊祀及與之有關的配祭制度. 蒙古帝國時

    代, 雖有蒙哥“合祭昊天后土, 以太祖、睿宗配享”,58) 並未能沿續下去. 直

    到至大三年(1310)十一月“丙申, 有事於南郊, 尊太祖皇帝配享昊天上帝”,59)

    才又有一次. 以後只有至順元年(1330)才有舉行, 綜計之, 有元一代近百年

    間, 不過舉行三次.

    和早期蒙古文化相比, 元朝因為吸收了太多異文化, 使早期蒙古文化在一

    定程度上被沖淡甚至消失了. 薩滿教巫師主持祭祀是地道的早期蒙古文化

    的遺存. 但在元末的史料中已經很少見到有關薩滿教巫師主持祭祀, 這是否

    說明, 在元朝後期, 這一文化已經發生中斷呢? 在祭物方面, 除了對傳統

    漢文化的繼承之外, “常饌外, 益野豕、鹿、羊、葡萄酒.”60) 這些野物的供

    奉, 也顯然是對早期蒙古文化的一種繼承. 但在世祖發佈上諭之前, 應是在

    採用傳統漢文化中的祭物規定, 這也造成了文化的間斷. 元初實行的是八室

    制度, 但自從全面採用傳統漢文化的祭祖制度後, 八室制度在有元一代未再

    重現.

    元朝的八室制度, 在北元政權中, 又重新得以實行, 並重新成為祖先祭祀

    制度的主要方式. 史載脫歡篡奪了黃金家族的權力, “拜謁了主上的八室,

    表示了‘來取汗位’的意圖, 朝拜之後, 做了可汗.”61) 卻由此引來了殺身之禍:

    脫歡太師蒙受主上的恩惠和陶醉, 卻酒後狂言: “你若是福蔭聖上, 我便是

    福蔭皇后的後裔. 撞倒八室的金柱子, 正要轉身出去, 脫歡太師品鼻流血, 摟

    抱著馬的鬃頸, 這是什麼緣故? 抬眼一看, 只見主上裝滿撒袋的鷲翎箭冒著

    鮮血, 眾目睽睽之下尚在顫著.62)

    57) 元史 卷24, 仁宗紀一 .58) 元史 卷115, 睿宗傳 , 另見卷72, 祭祀志一 .59) 元史 卷23, 武宗紀二 .60) 元史 卷9, 世祖紀六 .61) 朱鳳、賈敬顏 譯, 漢譯蒙古黃金史綱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 p.58.62) 朱鳳、賈敬顏 譯, 漢譯蒙古黃金史綱, p.58.

  • 中國史硏究 第80輯 (2012.10)330

    脫歡之被射死, 應有其他的原因, 如楊建新認為是由於“非黃金家族而阻

    力重重, 得不到多方保護.”63) 但從有關史料可見, 八室祭祀還對北元政權

    和蒙古人民產生很大影響. 這表明, 文化的融合和斷裂有時是可以逆轉的.

    一旦環境發生變化, 以前被廢除的制度仍然會重新得以實行, 而已經實行的

    制度也可能廢棄.

    (Abstract)

    As a minority dominated regime, the Yuan dynasty contained a

    number of nations and lots of its institutional facilitie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royal ancestor

    worship system is inherited the culture of early ances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fu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lso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Khitan, Jurchen, Tibetan and other

    ethnic culture.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a way, also means that the culture of the

    fracture. In the appropriate environment,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reversible.

    63) 楊建新,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民族出版社, 2003), p.483.

  • 元朝皇室祭祖制度的多元構成 (侯亞偉) 331(한글요약)

    원대 황실의 조상 제사제도의 다원적 성격

    호우 야웨이 (侯亞偉)

    소수의 민족으로 지배 체제를 구성하고 있었던 원(元) 왕조는 많은

    수의 민족들을 포괄하고 있었고, 그들 제도적 요소들의 많은 부분이

    다문화적 요소가 복합된 성격을 갖고 있었다.

    원대 황실의 조상 제사 제도는 기본적으로 그들의 이전 선조들의

    문화를 계승하고 있었다. 그러나 동시에 전통 중국 문화와의 융화도

    있었는데, 이 역시 거란(契丹), 여진(女眞), 티벳 및 기타 소수민족들의

    문화의 기반 위에서 이루어졌다. 그러한 과정은 문화적 통합 과정이었

    을 뿐만 아니라 파괴의 문화라는 의미도 있었다.

    본고는 원 황실 조상 제사 의식의 성립 과정과 구성 요소를 중심으

    로, 원조 국가 의례의 다원적 특징을 분석하고자 하였다. 이를 위해 조

    상 제사 의례의 시기별 전개 과정과 중국과 기타 소수민족들과의 다원

    적 영향 관계를 추적하였다. 이를 통해 북방 민족이 세운 전통 왕조의

    문화적 다원성을 분석하는데 있어서 국가의례가 차지하는 중요성을 부

    각시키고자 하였다.

    주제어: 원조, 조상제사, 황실, 초기 몽고 문화, 전통 중국 문화

    關鍵詞: 元朝, 祖上祭祀, 皇室, 初期 蒙古 文化, 傳統 中國 文化

    Keywords: Yuan Dynasty, Ancestor Worship, the royal, the early Mongolian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원고접수: 2012년 7월 22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10월 10일, 수정원고 접

  • 中國史硏究 第80輯 (2012.10)332수: 8월 23일, 게재 확정: 8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