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c1.dlu.edu.cnjwc1.dlu.edu.cn/__local/7/66/CE/321235AC732FE994DAD2188C... · Web view课程性质:限选 英文名称:flute 总 学 时:240 学时 学 分:16学分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目 录

3《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5《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8《外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10《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13《基本乐理》教学大纲

16《视唱练耳》教学大纲

19《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大纲

25《和声学基础》教学大纲

27《音乐作品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30《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35《乐器常识》教学大纲

38《器乐表演主科(单簧管)》教学大纲

43《器乐表演主科(萨克斯管)》教学大纲

47《器乐表演主科(圆号)》教学大纲

51《器乐表演主科(长号)》教学大纲

55《器乐表演主科(大号)》教学大纲

58《器乐表演主科(长笛)》教学大纲

65《器乐表演主科(大管)》教学大纲

70《器乐表演主科(小号)》教学大纲

73《器乐表演主科(古典打击乐)》教学大纲

78《器乐表演主科(双簧管)》教学大纲

81《器乐表演主科(大提琴)》教学大纲

89《器乐表演主科(低音提琴)》教学大纲

93《器乐表演主科(小提琴)教学大纲

98《器乐表演主科(中提琴)》教学大纲

105《乐队合奏》教学大纲

107《器乐表演主科(二胡)》教学大纲

112《器乐表演主科(古筝)》教学大纲

118《器乐表演主科(柳琴)》教学大纲

124《器乐表演主科(琵琶)》教学大纲

130《器乐表演主科(阮)》教学大纲

136《器乐表演主科(笙)》教学大纲

141《器乐表演主科(唢呐)》教学大纲

146《器乐表演主科(扬琴)》教学大纲

152《器乐表演主科(竹笛)》教学大纲

157《乐队合奏》教学大纲

159《键盘表演主科(电子琴双排键)》教学大纲

164《键盘表演主课(手风琴)》教学大纲

174《键盘表演主科(钢琴)》教学大纲

182《钢琴伴奏》教学大纲

186《钢琴文献》教学大纲

190《钢琴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193《合唱》教学大纲

197《声乐表演主科(流行演唱)》教学大纲

209《声乐表演主科(民族声乐)》教学大纲

222《声乐表演主科(美声演唱)》教学大纲

240《台词》教学大纲

242《钢琴副科》教学大纲

246《钢琴伴奏》教学大纲

250《形体》教学大纲

252《合唱》教学大纲

256《20世纪西方音乐概论》教学大纲

260《音乐英语》教学大纲

263《音乐美学》教学大纲

266《流行音乐》教学大纲

270《电脑音乐制作基础》教学大纲

272《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大纲

278《民乐器沿革与作品赏析》教学大纲

281《配器常识》教学大纲

284《钢琴调律》教学大纲

287《意大利语语音》教学大纲

290《歌剧欣赏》教学大纲

294《声乐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296《艺术实践》教学大纲

298《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304《创新教育》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Brief introduction of arts

总 学 时: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 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音乐学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就是艺术理论。它简明概括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概述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的基本规律,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研究艺术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课程共分六个部分:①艺术的本质特征;②艺术的门类划分;③艺术的发生与发展;④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⑤艺术作品;⑥艺术的接受与艺术的功能。

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艺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特征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概论的主要框架结构,掌握艺术的本质特征,了解以往研究中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理论,理解艺术与政治、宗教、经济、道德、哲学之间的关系。掌握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第二章:艺术发展论 (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起源的几种理论、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实践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起源的学说: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掌握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了解艺术发展规律(他律性和自律性),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第三章:艺术门类论 (6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艺术门类的划分标准,掌握五大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理解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第四章:艺术创作论 (6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家的涵义、艺术家的修养、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创作过程及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艺术创作方法、流派、与艺术思潮。

教学要求:了解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创作的主要创作方法,对各种创作主张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正确认识。了解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的基础知识。理解艺术家的概念,了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与能力,了解什么是艺术创作。掌握艺术创作中的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了解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因素。重点掌握形象思维定义、特点以及与抽象思维的异同,明白它们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相互作用。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 (6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和意境。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作品的定义,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情况。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有:内容、形式、主题、题材、结构、手法等等。特别使学生掌握艺术作品里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掌握艺术作品层次的具体内容、艺术意蕴及其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6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审美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区别,了解艺术传播的基本方式,主要因素等等。掌握艺术批评的基础知识,能够简单的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批评。了解艺术欣赏的一般性过程:准备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了解艺术传播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接受者、传播效果。通过学习,掌握艺术批评的定义和主要特点,重点掌握艺术批评的作用在于正确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使学生能够简单的进行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学期中间根据所学内容组织两次关于艺术相关问题的课堂讨论。

2.提交一篇艺术作品评论。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出勤:满勤为30分。旷课五次(含五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五次以下1次扣1分。艺术评论:70分。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70%。撰写一篇论文。论文内容为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王宏建.艺术概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2.主要参考书: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撰写人:苗苗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苗苗

《中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to Famous Pieces

总 学 时: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 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1、 课程简介

《中国音乐史》是一门专门阐述中国音乐发展历史的学科,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课之一。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开阔艺术视野,使其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为专业学习,艺术实践和音乐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将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讲起,概略地讲述代表性的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流派------他们的生平、作品、创作道路和历史贡献以及各时期的乐器、演唱、创作道路和历史贡献以及各时期的乐器、演唱、演奏艺术、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概要,使学生有所启迪。并结合音乐欣赏教学,为学生创造直接感受音乐作品的体会,使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

2、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

第一章:上古音乐(先秦时期) (10学时)

教学内容:上古音乐(先秦时期 )

教学要求:了解音乐的起源及其传说、掌握远古乐舞远古乐器的发展、了解夏代音乐文化的面貌、了解商代的“巫乐”和“淫乐”对音乐发展的影响、了解西周的雅乐的常识、掌握西周的音乐教育发展、掌握八音的概念、了解“礼崩乐坏”的意义、掌握先秦的音乐论著和音乐美学的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第二章:中古音乐(秦、汉、魏晋 、南北朝音乐和隋唐时期) (10学时)

教学内容:上古音乐(先秦时期)

教学要求:掌握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掌握西汉的歌舞音乐(琴曲和琴歌)的发展、了解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音乐家、掌握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西域音乐和音乐家的情况、掌握隋、唐的歌舞音乐的发展、了解隋、唐的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了解隋、唐时的乐律学与记谱法、了解隋、唐的音乐著作和音乐文化交流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第三章:近古音乐(宋、元时期) (8学时)

教学内容:近古音乐(宋、元时期)

教学要求:掌握宋的词调歌曲与白石道人歌曲、了解宋的戏曲音乐、掌握宋的说唱音乐的发展、了解宋的音乐论著和宫廷雅乐的发展、掌握元杂剧的发展、了解元代的南戏和散曲的发展、了解元代我国最早的声乐论著《唱论》的观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包括2学时的古代史部分)

第一章:明、清时期的音乐 (2学时)

教学内容:明 、清时小曲与琴歌以及器乐、明 、清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音乐美学论著。

教学要求:了解明 、清时小曲、掌握明 、清时琴歌、掌握明 、清时器乐、掌握明、清的说唱音乐、了解明 、清的戏曲音乐、了解明 、清的音乐美学论著。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第二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新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以及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发展 (10学时)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新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以及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发展、学堂乐歌时期代表性音乐家——沈心工 、李叔同、曾志愍以及本世纪以来我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新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掌握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发展、掌握沈心工的音乐作品和特点、掌握李叔 同的音乐作品和特点、了解曾志愍的音乐作品和特点、了解本世纪以来我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上)(下) (8学时)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的音乐现象、工农革命歌曲和根据地的音乐、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音乐教育以及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

教学要求:掌握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的音乐现象、掌握工农革命歌曲、掌握根据地的音乐、了解20世纪30年代城市音乐生活、音乐教育、掌握黄自等人的音乐创作、掌握“左翼”音乐运动、掌握聂耳音乐特点和作品、了解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第四章: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贺绿汀等人及冼星海和其音乐创作 (12学时)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贺绿汀等人及冼星海和其音乐创作、国统区与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解放区的音乐生活和各类音乐。

教学要求: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音乐创作及作曲家贺绿汀等人的作品、掌握冼星海和其音乐创作、了解国统区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音乐生活和各类音乐、掌握解放区的音乐生活和各类音乐。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发现和分析的能力,本课程同时给学生听一些相关的CD以及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采取课堂学生主讲,教师指导的授课方式。

可以采取平时小测试,让学生提高理论总结能力,并把此成绩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60学时,两个学期内完成,其考核采用开卷和小论文的方式。

结业成绩由期末成绩及平时考勤和表现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评分采取五级制。

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0%。(5次旷课取消考试资格、3次迟到算一次旷课)。

2.期末考核:书面笔答,开卷形式,可借用教材或参考书。占总成绩的20%论文占总成绩的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

(2)汪硫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2.主要参考书:

(1)陈秉义.中国音乐史.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撰写人:孙伟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孙伟

《外国音乐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总 学 时:60学时 讲授学时: 60学时

学 分:4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音乐史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外国音乐史》是一门为音乐专业(除外国音乐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共同课,是一门专门阐述外国音乐发展历史的学科,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课之一。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西方音乐(主要指欧美各国专业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历史(20世纪和21世纪的音乐除外)有一个比较概括的了解,特别是对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的演变及其深层的文化、历史的根源有所认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的整体的艺术素质。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开阔艺术视野,使其对西方音乐文化传统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为专业学习和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第一章:古希腊到巴洛克的音乐 (16学时)

教学内容:古希腊和中世纪的音乐、文艺复兴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教学要求:了解古希腊的音乐遗产。掌握中世纪的单音音乐(格里哥利圣咏、中古调式、记谱法、世俗音乐)。掌握早期的复音音乐(奥加农、节奏模式、圣母院乐派)。了解向文艺复兴的过渡(“新艺术”,英国音乐、勃垦弟乐派)了解尼德兰乐派。了解民族风格的崛起。牧歌的发展。掌握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了解文艺复兴的器乐。掌握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般特征。了解歌剧的发展。其他声乐形式,器乐的进步及其成就。掌握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特点。

授课方式:教授与作品介绍相结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第二章:古典时期的音乐 (12学时)

教学内容:古典时期的社会背景、代表作曲家、风格总结。

教学要求: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形成与发展。掌握歌剧的新发展。掌握海顿与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特点。

授课方式:教授与作品介绍相结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第二学期

第一章:浪漫时期——初期和中期浪漫乐派 (16学时)

教学内容:浪漫初期的德国浪漫乐派的音乐、中期的巴黎乐坛的浪漫乐派音乐19世纪意大利和法国浪漫乐派歌剧 、19世纪上叶意大利歌剧的特点、乐剧与瓦格纳。

教学要求:了解历史文化背景。掌握韦伯和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和特点。了解门德尔松和舒曼的音乐作品掌握门德尔松和舒曼的音乐特点。柏辽兹、萧邦和李斯

特的音乐作品掌握柏辽兹、萧邦和李斯特的音乐特点。了解罗西尼、贝利尼和 多尼采蒂的音乐作品。掌握威尔第的音乐特点。了解法国大歌剧与喜歌剧。了解法国轻歌剧与抒情歌剧。掌握比才的音乐特点。掌握乐剧概念。掌握瓦格纳的生平与主要作品。

授课方式:教授与作品介绍相结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第二章:19世纪下叶的德奥音乐 以及民族乐派与俄罗斯音乐 (16学时)

教学内容: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主要作品、19世纪下叶的法国音乐、捷克民族乐派、俄罗斯音乐。

教学要求:了解轻音乐的发展、了解弗兰克、圣桑的作品、了解其它法国音乐家的作品、掌握: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的音乐作品和特点、了解挪威民族乐派:格里格的音乐作品和特点、掌握:格林卡和“强力集团”的音乐作品和特点。

授课方式:教授与作品介绍相结合、讨论、自学、播放音像资料。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发现和分析的能力,本课程同时给学生听一些相关的CD以及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采取课堂学生主讲,教师指导的授课方式。可以采取平时小测试,让学生提高理论总结能力,并把此成绩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60学时,两个学期内完成,其考核采用开卷和小论文的方式。

结业成绩由期末成绩及平时考勤和表现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评分采取五级制。

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讨论占总成绩的20%。(5次旷课取消考试资格、3次迟到算一次旷课)。

2.期末考核:书面笔答,开卷形式,可借用教材或参考书。占总成绩的20%论文占总成绩的6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2.主要参考书:

(1)万木.外国音乐简史.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

(2)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撰写人:孙伟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孙伟

《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总 学 时:28 讲授学时:28学时

学 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立足于介绍当今世界中西方两大文明系统在宗教、哲学、道德、科学、自然价值观、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族性格、历史沿革历程等领域中的各自特点和差异。课程意在通过对两大文化体系的介绍、分析、比较、研究,使大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体系的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基本内容,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不同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从而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人文知识不足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增强其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把握与运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对人文现象美丑的鉴赏力,达到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讲:文化的概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属性

(三)文化的结构与分类

(四)文化的变迁

教学要求:

了解文化的概念及不同角度文化的不同内涵;掌握文化的基本属性及特征;掌握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二讲:中西方文化形成的比较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二)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三)民族、语言及国家的形成

教学要求:

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了解中西方在民族、语言及国家方面形成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影响是造成双方差异的重要原因。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三讲:中西方文化自然价值观的比较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西方文化天人相分的自然价值观

(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

(三)两种自然价值观的影响

教学要求:

掌握什么是天人相分的自然价值观?什么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了解两种自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理解两种自然价值观产生的不同影响,明确人类应构建怎样的自然价值观。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讲:中西方宗教信仰的比较 (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宗教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二)中西方宗教的介绍

(三)中西方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宗教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掌握中西方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研究性学习

第五讲:中西方人生观的比较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生观的基本内涵

(二)西方人生观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三)中国人生观及影响

教学要求:讲授、自学

了解人生观的基本内涵;了解西方人生观的主要流派及特点;掌握中国修齐治平人生价值观的内容及社会影响;引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六讲:中西方文化民族性格的比较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动与静 (二)内向与外向

(三)心与力 (四)面子与实惠

(五)马虎与精确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人和西方人民族性格的不同特点;掌握不同的民族性格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第七讲: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形成原因

(二)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三)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哲学直觉思维的特征;了解西方哲学思维中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思维的特征;掌握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讲:中西方艺术比较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

(二)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放

(三)中西艺术的形式构成

教学要求:

理解中国艺术的风格在“写意”、西方艺术的风格在“写实”,了解其具体表现形式;掌握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理解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中和之美”。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次录像课

四、考核方法

成绩评定: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平日成绩占30%(其中考勤15分,课堂测验、检查笔记15分);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试卷满分100分,占总成绩70% 。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自编讲义.2.主要参考书:

(1)董广杰. 魅力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4)[美]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5)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7)许苏民.比较文化研究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8)[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9)赵林.西方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李麟. 东方人与西方人.北京:中华联合出版社,1999年.

(12)王祥云.中西传统文化比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撰写人:李明锋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李明锋

《基本乐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Basic musiclogy

总 学 时: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 分:4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基本乐理》是一门阐述音乐基本理论法则的基础课程,是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以五线谱为主进行教学,结合讲授简谱记谱法。其主要内容有:音及音的标记与属性、音律知识、五线谱记谱法、节拍、节奏、音值组合法、音程、和弦、调和调式、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转调、调式变音与半音阶、移调、装饰音及常用音乐术语等。

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下一步的音乐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从事音乐教育、音乐研究、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所需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音、音高与十二律 (4学时)

教学内容:乐音与噪音;乐音的特性;音体系;音列、音级、音域、音区。

教学要求:掌握音的分组、全音与半音的类型、变音记号;理解乐音与噪音、乐音的特性、乐音体系及音名与唱名。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音符及其时值的划分 (4学时)

教学内容:音符与五线谱;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休止符;增长时值的补充记号;音符时值的特殊划分。

教学要求:掌握音符时值的特殊划分;理解音符与五线谱、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休止符;增长时值的补充记号。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谱号、律制 (2学时)

教学内容:谱号;谱表;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

教学要求:掌握谱号、谱表;理解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节奏与节拍 (6学时)

教学内容:节奏与节拍的基本概念;拍子与拍号;各种拍子;切分音;音值组合法;节拍的正确划分;中国传统音乐的板眼。

教学要求:掌握音值组合法;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基本概念、拍子与拍号、各种拍子、切分音、节拍的正确划分;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板眼。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音程 (6学时)

教学内容: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音程的度数与性质;音程的扩大与缩小;单音程与复音程;等音程;音程的转位;构成与识别音程的方法;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教学要求:理解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掌握音程的度数与性质、音程的扩大与缩小、单音程与复音程、等音程、音程的转位、构成与识别音程的方法、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六章:自然大小调式 (6学时)

教学内容:自然大小调式及其音阶结构;自然大小调的调号;自然小调式及其音阶结构;关系大小调及小调的调号。

教学要求:掌握自然大小调式及其音阶结构、自然大小调的调号、自然小调式及其音阶结构、关系大小调及小调的调号。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七章:自然大小调的变体 (8学时)

教学内容:和声大小调式;旋律大小调式;大小调式色彩音程的比较;大小调式音级的特性;同主音大小调;辨明各种大小调式的要点。

教学要求:掌握和声大小调式、旋律大小调式、大小调式色彩音程的比较、大小调式音级的特性、同主音大小调、辨明各种大小调式的要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习题相结合。

第八章:民族调式、中古调式 (8学时)

教学内容:五声音阶及其调式;五声音阶的省略形态;传统七声音阶;七声音阶的省略形态;同宫系统调及其调号;中古调式。

教学要求:掌握五声音阶及其调式、传统七声音阶、同宫系统调及其调号;了解七声音阶的省略形态、五声音阶的省略形态、中古调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九章:和弦 (8学时)

教学内容:三和弦和七和弦;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和弦的构成;等和弦;和弦标记;不协和和弦的解决。

教学要求:掌握三和弦和七和弦、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和弦的构成、等和弦、和弦标记、不协和和弦的解决。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十章:调的关系 (2学时)

教学内容:大小调的近关系调;同主音大小调的骨干和弦;同宫系统各调式及近关系调;同主音五声调式。

教学要求:掌握大小调的近关系调;理解同主音大小调的骨干和弦、同宫系统各调式及近关系调、同主音五声调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十一章:调式变音及调的交替与转换 (4学时)

教学内容:调式变音;调式半音阶;移调;离调;转调;交替调式。

教学要求:掌握移调;了解调式变音、调式半音阶、离调、转调、交替调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第十二章:装饰音、演奏法记号及音乐术语 (2学时)

教学内容:装饰音;演奏法记号;略写记号;常用音乐术语。

教学要求:了解装饰音、演奏法记号、略写记号、常用音乐术语。

授课方式: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使学生把基本乐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主要以讲授教学为主习题练习为辅。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习题练习,采取老师指导的授课方式。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

出勤:10%。旷课五次(含五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五次以下1次扣1分。

课堂讨论发言:10%

作业:10%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7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记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童忠良.基本乐理简明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2.主要参考书: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2)斯波索宾.基本乐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3)B.赫伐斯琴科.音乐基本理论习题.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撰写人:何玉纯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视唱练耳》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Solfeggio ear training

总 学 时:180学时 讲授学时:180学时

学 分:1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视唱练耳是一门系统发展学生音乐听觉与音乐记忆能力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培养发展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的必修课。

本课程通过视唱、听觉分析、听记等练习,使学生接触到各种旋律风格、节奏特点、及不同时代和声风格等丰富内容.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其参与大型乐队、合唱队合奏、合唱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听觉分析、判断、鉴别各种现实音响,近而掌握音乐信息的识别与处理能力,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无升降号各调式视唱

教学内容:

1.五线谱与基本节拍节奏、掌握大小二度音程。

(4学时)

2.c宫系统各调式视唱,大小三度音程,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练习及附点节奏.十六分音符、休止符。 (8学时)

3.c大调视唱、纯四度纯五度音程、切分节奏、弱起节奏。 (10学时)

4.a和声小调a旋律小调视唱、调内音程连接、简易二声部节奏、三连音。(6

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能够熟练构唱、对比听辨上述音程。准确把握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节拍特点及所学节奏型。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第二学期:

(二)调式调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

1.G宫系统各调式视唱、原位大小三和弦、各类节奏综合练习。 (8学时)

2.G大调视唱、纯一度纯八度音程、大小度音程。

(8学时)

3.e小调视唱、大小三和弦第一转位、第二转位。 (8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以上各调视唱.掌握所学音程、掌握大小三和弦及其转位。能够熟练构唱、听辨色彩、辨清音名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三)二声部视唱[I]

教学内容:和声性二声部视唱、二声部旋律。 (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二声部视唱的基本要求:声部均衡;音准协和;音乐风格表达要统一;明确各声部在乐曲中的地位。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四)较复杂节拍节奏[I]

教学内容:掌握六拍子九拍子、三连音的视唱、连续的切分音节奏(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六拍子、九拍子的节拍特点,准确把握三连音及连续的切分音节奏。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第三学期:

(五)调式调性的训练[Ⅱ]

教学内容:

1.F宫系统各调式的视唱、调内和弦连接 (6学时)

2.F大调视唱、音程增四度减五度及解决

(6学时)

3.d小调视唱、减三和弦原位、第一转位及解决

(8学时)

4.D宫系统调的视唱,减三和弦第二转位及解决

(8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以上各调视唱。掌握减三和弦原位、转位及解决、掌握增四度减五度及解决。能够熟练构唱、听辨色彩、辨清音名。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第四学期:

(六)调式调性的训练[Ⅲ]

教学内容:1.D大调的视唱,大小七度音程,听辩自然音程小结 (8学时)

2.b小调的视唱,属七和弦原位及解决 (6学时)

3.降B宫系统调,属七和弦第一转位及解决 (6学时)

4.降B大调视唱,属七和弦第二转位、第三转位及解决 (8学时)

5.g小调视唱,属七和弦综合练习 (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二升二降各调式视唱;掌握大小七度 、掌握属七和弦转位及解决,能够在指定音、指定调上熟练构唱、对比听辩、辨清音名及色彩。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第五学期:

(七)调式调性训练[四]

教学内容:

1.A宫系统调视唱,调内和弦连接 (8学时)

2.A大调视唱,了解变化音程增二度增五度、减七度减四度,了解增三和弦原位转位及解决。 (8学时)

3.升f小调视唱,小七和弦原位及解决。 (4学时)

4.降E宫系统调视唱,小七和弦第一转位、第二转位及解决。 (8学时)

第六学期:

教学内容:1.降E大调视唱,小七和弦第三转位。 (6学时)

2.C小调视唱,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综合练习 (6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三升三降各调式视唱;掌握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转位及解决;能够在指定音、指定调上熟练构唱;对比听辩;辨清音名及色彩;掌握和弦连接。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八)较复杂节拍节奏[Ⅱ]

教学内容:

1. 十二拍子,混合节拍视唱;二连音、四连音;半减七和弦原位、转位及解

决(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二连音、四连音节奏。了解 十二拍子、混合节拍;了解半减七和弦原位、转位及解决。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九)二声部视唱[Ⅱ]

教学内容:和声性与复调性二声部视唱,二声部节奏 (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和声性与复调性二声部视唱及二声部节奏,分清复调性二声部视唱的性质(模仿 、对比)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十)带变化音的乐曲

教学内容:带变化音的乐曲,半音阶、减减七和弦及解决。 (8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带变化音的乐曲,半音阶 了解减减七和弦及解决。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十一)带有转调的乐曲

教学内容:转平行调、转属调及平行调的视唱,七和弦综合练习 (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转平行调、转属调及平行调的视唱,七和弦综合练习。

授课方式:讲授与参与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一)视唱采用固定调与首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有所侧重。

(二)为更好的督促学生课外自习,在课堂教学中除教授新课指导练习外,还必须要求学生每周在课堂上进行还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内心听觉”和音乐记忆力培养。

(三)坚持按指挥图式划拍视唱,以加强对节拍节奏的感受。

(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可采用分组、个别、交替、背、默唱等多种形式;多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二声部乐曲要求唱一声部倾听另一声部,随时调节音量、音准、节奏、速度,保持声部和谐均衡。

四、考核方式

采用平时课堂检查记分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每学期的总成绩。

1.平时成绩:20%;2.期末考核:80%总成绩按百分制纪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单声部视唱教程(上、下).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二声部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组.

2.主要参考书:

(1)孙从音,范建明.基本乐科视唱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2)孙从音,范建明.基本乐科练耳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

(3)槐瑞珍.视唱练耳.

(4)蒋维民.和声听觉分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撰写人:许波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olk Music

总 学 时:60学分

学 分:4学分

先修课程:乐理、视唱练耳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概述:

民间歌曲音乐是一门课,是全国高等音乐教育,大学艺术专科音乐专业的必修课。设本课程的意义是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国优秀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风格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本土音乐文化感情,建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思维,为学生毕业后用于社会实践、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1.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2.民歌的基本特征

3.民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

4.学习民歌对专业工作者的功用

5.民歌的分类

(二)劳动号子 (2学时)

(三)山歌 (1学时)

(四)小调 (1学时)

(五)风俗性长歌及多声部民歌 (50学时)

(六)学唱十个汉族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歌(4学时)

教学要求

1.本课程要求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民间歌曲音乐有一概括的认识,掌握其特征和基本知识。

2.熟悉并能演唱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和背景资料;

3.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具有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

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述、口传心授的授课方式。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布:

上学期:

周次

章 次

教学内容

重点和难点

学时

第一周

第一章

第一节 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民歌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民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

第四节 学习民歌对专业工作者的功用

第五节 民歌的分类

重点:学习民歌对专业工作者的功用

难点:民歌的分类

2

第二周

第二章

劳动号子

第1节 概述

1、 什么是

2、 劳动号子的功用

3、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

第2节 劳动号子的种类

1、 工程号子

2、 搬运号子

3、 船渔号子

4、 农事号子

5、 作坊号子

重点: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

难点:劳动号子的种类

2

第三周

第三章

山歌

第1节 概述

1、 什么是山歌

2、 山歌的产生和流传

3、 山歌的艺术特征

4、 山歌的分类及其特征

重点:山歌的艺术特征

难点:山歌的分类

2

第四章

小调

第1节 概述

1、 什么是小调

2、 小调的产生和流传

3、 小调的社会功用

4、 小调的艺术特征及分类

重点:小调的艺术特征

难点:小调的分类

第四周

第五章

东北民歌

第1节 东北民歌的体裁

劳动号子、小调、秧歌调、叫卖调、单鼓调

第2节 东北民歌曲目

《煤黑子苦》《新东北风》《摇篮曲》《回娘家》《打椿歌》《打路基歌》《工人04号》

重点:东北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东北民歌演唱时的风格、韵味

2

第五周

第五章

东北民歌

第3节 东北民歌曲目

《茨儿山》《茉莉花》《正对花》《反对花》《气死龙王》《庆新年》《卖饺子》

重点:东北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东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六周

第五章

东北民歌

第4节 东北民歌曲目

《姐妹上场院》《梅花开得好》《翻身五更》《小拜年》《绣云肩》《放风筝》《生产忙》《瞧情郎》

重点:东北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东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七周

第六章

河北民歌

第1节 河北民歌简介

第2节 河北民歌曲目

《小白菜》《绣灯笼》《十二月观灯》《对十》《小放牛》《清水河》

重点:河北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河北民歌演唱时的风格、韵味

2

第八周

第六章

河北民歌

第3节 河北民歌曲目

《走河东》《好八路》《青羊传》《饿肚肠》《探亲家》《打花鼓》《打保运船》《补汗塌》

重点;河北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河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九周

第七章

山东民歌

第1节 山东民歌简介

第2节 山东民歌曲目

《小巴狗》《山东小调》《太阳出来满天红》《对花之一》《对花之二》

重点;山东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山东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周

第七章

山东民歌

第3节 山东民歌曲目

《花蛤蟆》《专打日本鬼儿》《挂红灯》《老汉也唱个跃进歌》《沂蒙山小调》《大实话》《唱秧歌》《唱起歌儿心里甜》

重点:山东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山东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一周

第八章

河南民歌

第1节 河南民歌简介

第2节 河南民歌曲目

《懒婆娘骂鸡》《老汉放羊》《迎闯王不纳粮》《王大娘钉缸》《八路军的辎重营》

重点:河南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河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二周

第九章

山西民歌

第1节 山西民歌简介

第2节 山西民歌的艺术风格

第3节 山西民歌曲目

《人家都在你不在》《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山里兔兔满沟跑》《人在外心在家》《等不上哥哥上了房》

重点:山西民歌体裁特征

难点:山西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三周

第九章

山西民歌

第4节 山西民歌曲目

《三天的路程两天道》《割莜麦》《绣荷包》《卖菜》《看秧歌》《姐妹俩》《闹元宵》

重点:山西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山西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四周

第九章

山西民歌

第5节 开花调的艺术风格

第6节 山西民歌曲目

《爬山越岭寻你来》,《会哥哥》《扁担歌》《当个抗日英雄真光荣》《卖烧土》《送鞋袜》《十里墩》《逃难》

重点:开花调的艺术风格

难点:山西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五周

复习

第十六周

考试

下学期:

周 次

章 次

教学内容

重点和难点

学时

第一周

第十章

陕西民歌

第1节 总结

针对上学期民歌课中产生的问题做一个全面地总结,纠正错误,引导学生用民族音乐的思维逻辑来继续本学期的民歌学习。

第2节 陕西民歌简介

第3节 《信天游》的艺术风格

第4节 陕西民歌曲目

《兰花花.》《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人人都说咱们两个好》《脚夫调》《赶牲灵》

重点:陕西民歌体裁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用民族音乐的思维逻辑来继续本学期的民歌学习。

2

第二周

第十章

陕西民歌

第5节 陕西民歌曲目

《走西口之一》《走西口之二》《揽工调之一》《揽工调之二》《卖娃娃》《三十里堡》《跑旱船》《骑青马》《船夫曲》

重点:陕西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陕西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三周

第十一章

四川民歌

第1节 四川民歌简介

第2节 《晨歌》的艺术风格

第3节 四川民歌曲目

《拴住太阳好干活》《摘葡萄》《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葫豆开花》

重点:四川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四川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四周

第十一章

四川民歌

第4节 四川民歌曲目

《跟着太阳一路来》《郎打哨子应过沟》《尖尖山》《苦麻菜儿苦茵茵》《黄杨扁担》《采花》《绣荷包》

重点:四川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四川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五周

第十二章

云南民歌

第1节 云南民歌简介

第2节 《西南高原山歌》的艺术风格

第3节 云南民歌曲目

《绣荷包》《小河淌水》《赶马调》《放马山歌》《弥渡山歌》

重点:云南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云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六周

第十二章

云南民歌

第4节 云南民歌曲目

《大河涨水沙浪沙》《猜调》《十大姐》《高高山上》《祝英台》《今年梅花开》《蛤蟆调》《雨不洒花花不红》

重点:云南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云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七周

第十三章

湖南民歌

第1节 湖南民歌简介

第2节 湖南民歌曲目

《打硪歌》《好郎好姐不用媒》《马桑树儿搭灯台》《禾眉豆》《一根竹竿容易弯》

重点:湖南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湖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八周

第十三章

湖南民歌

第3节 湖南民歌曲目

《一根扁担两个箩》《天上太阳红彤彤》《乡里妹子进城来》《铜钱歌》《上四川》

重点:湖南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湖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九周

第十四章

湖北民歌

第1节 湖北民歌简介

第2节 湖北民歌曲目

《石榴开花叶儿青》《柑子树》《龙船调》《催咚催》《幸福歌》

重点:湖北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湖北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周

第十五章

青、甘、宁民歌

第1节 青、甘、宁民歌简介

第2节 《花儿》的艺术特征

第3节 观摩甘肃省莲花山的花儿会采风录像

重点:青、甘、宁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花儿的艺术特征

2

第十一周

第十五章

青、甘、宁民歌

第4节 青、甘、宁民歌曲目

《远看黄河是一条线》《一对鸽子虚空里飞》《》《下四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康定情歌》《花儿唱给英雄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重点:青、甘、宁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重点:青、甘、宁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二周

第十六章

内蒙民歌

第1节 内蒙民歌简介

第2节 《爬山调》的艺术风格

第3节 内蒙民歌曲目

《小路》《大青山来乌拉山》《听见哥哥走河套》《你走那天刮了一阵风》《城墙上跑马》《想亲亲》

重点:内蒙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内蒙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三周

第十七章

少数民族

部分

第1节 蒙古族民歌简介

第2节 蒙古族民歌曲目

《拉骆驼》《小情人》《森吉德玛》《故乡的景色》《诺恩吉娅》《脑门达莱》《达呀波莱》《嘎达梅林》《达古拉》

重点:内蒙民歌的背景资料

难点:内蒙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四周

第十七章

少数民族

部分

第3节 藏族民歌简介

第4节 藏族民歌曲目

《翻身不忘共产党》《伊马亚吉松》《年轻的朋友》《布谷鸟的歌》

《毛主席的思想放光芒》《洁白的哈达献给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我是日喀则人》《巴塘连北京》

重点:藏族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藏族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五周

第十七章

少数民族

部分

第四节藏族民歌简介

第五节藏族民歌曲目

《翻身不忘共产党》《伊马亚吉松》《年轻的朋友》《布谷鸟的歌》

重点:藏族民歌的体裁特征

难点:藏族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第十六周

第十七章

少数民族

部分

第六节《毛主席的思想放光芒》《洁白的哈达献给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我是日喀则人》《巴塘连北京》

难点:藏族民歌演唱的风格、韵味

2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取抽签命题演唱的方式。其成绩根据平时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其中课堂提问10/、出勤20/。

2.期末考试成绩70/。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 材:

(1)谭家盛.中国民歌. 吉林:沈阳音乐学院教材科,1999年.

2.主要参考书:

(1)江明敦.汉族民歌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民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

撰写人:谭家盛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和声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oundational Harmony

总学时: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基本乐理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和声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在大量分析、借鉴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和声经验与规范的和声语言同时,通过传统和声功能学说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和声的基本功能选择与声部进行的技术内容,较好地掌握四部和声的写作技法,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及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和弦(和弦音);和弦外音;复调结构与主调结构;旋律。

教学要求:掌握和弦,和弦外音;理解复调结构与主调结构。

授课方式:讲解为主。

第二单元:正三和弦的连接 (16学时)

教学内容: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四部和声;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原位三和弦的连接;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和弦的转换;为低音配和声;三音跳进;终止、乐段、乐句;终止四六和弦。

教学要求:在各类调性上熟练掌握正三和弦,运用调式功能的理论;掌握和声进行的基本逻辑;在各类调性上做T、S、D三个和弦的四声部写作练习;熟练掌握T、S、D和弦为高音或低音旋律配和声;各种终止式的练习,从结构上会合理安排半终止与全终止。

授课方式:讲授与习题教学相结合。

第三单元:正三和弦的第一转位 (10学时)

教学内容:正三和弦的六和弦;三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跳进。

教学要求:熟悉正三和弦第一转位在四声部写作中重复音的规律;掌握六和弦在和声写作中的运用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习题教学相结合。

第四单元:正三和弦的第二转位 (4学时)

教学内容: 两个六和弦的连接;经过与辅助的四六和弦。

教学要求:熟悉正三和弦第二转位在四声部写作中重复音规律;掌握四六和弦在和声写作中的运用方法;熟知四六和弦的典型用法及声部进行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习题教学相结合。

第四单元:属七和弦 (6学时)

教学内容:属七和弦;属七和弦的转位;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教学要求:熟练地掌握原位和转位属七和弦的解决写作。

授课方式:讲授与习题教学相结合。

第五单元:副三和弦与副七和弦 (14学时)

教学内容:大调与和声小调的完全功能体系、自然音体系;二级六和弦与三和弦(SII6与SII);和声大调;VI级三和弦(TSVI)、阻碍终止、扩展乐段的方法;下属七和弦(SII7);导七和弦(DVII7)。

教学要求:熟练地掌握各副和弦的功能属性,前后的和弦安排,重复音与声部进行;在各类调性上熟练掌握上述各种副和弦。

授课方式:讲授与习题教学相结合。

第六单元:属九和弦(D9)及属功能组中较少使用的六和弦 (4学时)

教学内容:属九和弦;VII级减三和弦的六和弦;大调III级三和弦;加六音的属和弦。

教学要求:了解属九和弦和下属九和弦;属功能组中较少使用的六和弦。

授课方式:讲授与习题教学相结合。

第七单元:和声分析 (4学时)

教学内容:选一些实际音乐作品的片断进行综合的和声分析。

教学要求:学习掌握用和声思维来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方法及做正确的分析标记。

授课方式:讲授与习题教学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每周课堂讲授2课时、结合课堂答疑,每周小组练习或个别辅导1课时。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

出勤:10%。旷课五次(含五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五次以下1次扣1分。

课堂讨论发言:10%

作业:10%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70%

闭卷考试按百分制记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

2.主要参考书:

(1)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撰写人:何玉纯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音乐作品分析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usical Based Analysis

总 学 时: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 分:4学分

先修课程:基本乐理、和声学、西方音乐史。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音乐作品分析基础是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是从音乐曲式结构的角度对西方古典音乐及浪漫派音乐加以分析研究,掌握音乐作品的基本构成规律及不同的音乐风格特性。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曲式为主线讲授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理论,包括音乐的构成、音乐的主题发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

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从结构上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与了解,掌握曲式的基本结构及特点,了解曲式的基本类型。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和声学、曲式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分析方法提高分析能力,促进学生音乐表演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古典音乐、浪漫音乐以及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成就,培养学生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挖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第一章:音乐的构成 (4学时)

教学内容:1.音乐构成的要素;2.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3.乐思发展和音乐的结构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1.音乐构成的单纯因素,2.音乐构成的复合因素。

了解: 1.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 2.乐思发展和音乐的结构功能。

授课方法:讲授、讨论、自习。

第二章:音乐的主题 (4学时)

教学内容:1.主题;2.主题基本发展手法;3.高潮。

教学要求:掌握:1.音乐的主题; 2.音乐主题基本发展手法。

了解:音乐的高潮。

授课方法:讲授、讨论、分析、自习。

第三章:一部曲式 (10学时)

教学内容:1.单乐段;2.复乐段及多重乐段、一气呵成的乐段;3.乐段的扩充、补充、缩约、乐段的应用范围。

教学要求: 掌握:1.乐段的结构及特点; 2.乐段的基本类型;3.乐段的分析方法。了解:1.复乐段及多重乐段、一气呵成的乐段; 2.乐段的扩充、补充、缩约、乐段的应用范围。

授课方法:讲授、讨论、分析、自习。

第四章:单二部曲式 (10学时)

教学内容:

1.单二部曲式;2.单主题二部曲式;3.对比主题二部曲式;4.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

教学要求:

掌握:1.单二部曲式的结构及特点;2.单二部曲式的基本类型;3.单二部曲式的分析方法。

了解:单二部曲式的应用范围。

授课方法:预习、讲授、讨论、分析、作业。

第二学期

第五章:单三部曲式 (10学时)

教学内容:

1.单三部曲式;2.单主题中部;3.对比主题中部;4.混合中部和合成性中部;5.单三部曲式各部分的反复及应用范围。

教学要求:

掌握:1.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及特点;2.单三部曲式的基本类型;3.单三部曲式的分析方法。

了解:单三部曲式的反复及应用范围。

授课方法:预习、讲授、讨论、分析、作业。

第六章:复三部曲式 (16学时)

教学内容:

1.复三部曲式;2.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3.复三部曲式的插部;4.复三部曲式的合成性中部;5.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的反复及应用范围。

教学要求:

掌握:1.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及特点;2.复三部曲式的基本类型;3.复三部曲式的分析方法。

了解:复三部曲式的反复及应用范围。

授课方法:预习、讲授、讨论、分析、作业。

第七章:回旋曲式 (2学时)

教学内容:1.回旋曲式2.回旋曲式的类型;3.回旋曲式的应用范围;

教学要求:

掌握:1.回旋曲式结构及特点;2.回旋曲式的基本类型。

了解:回旋曲式的应用范围。

授课方法:自习、讲授、讨论。

第八章 变奏曲式 (2学时)

教学内容:1.变奏曲式 2.变奏曲式的类型; 3.变奏曲式的应用范围。

教学要求:

掌握:1.变奏曲式的结构及特点;2.变奏曲式的基本类型。

了解:变奏曲式的应用范围。

授课方法:自习、讲授、讨论、分析。

总复习:(2学时)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综合分析能力,本课程以分析教学为主,以学生小组讨论及研究性学习为辅助。

2.针对不同表演方向的学生在课堂音乐分析及布置作业上对音乐作品分析的选用会有所侧重。

四、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开卷考试

1. 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音乐作品,以作业形式进行开卷考试。

2. 成绩评定采用五级制A B C D F。

第二学期:闭卷考试

1.平时成绩:30%。出勤:10%

课堂讨论发言:1 0%

音乐分析作业:10%

2.期末考试:70%

3.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钱仁康,钱亦平. 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

(2)方智诺 .音乐构成论.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

撰写人:史红彬

审核人:张红兵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usic Appreciation

总 学 时:60学时 讲授学时:60 学时

学 分:4学分

先修课程:基本乐理、中西音乐史

适用专业: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以审美的方式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主要分为讲授、欣赏两部分。欣赏中选用学生通俗易懂的中外作品合理分配学时,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声布局、艺术特点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创作特点,民族特征等进行比较细致的介绍,然后进行赏析(包括听觉与视觉欣赏)。

该门课程内容涵盖各种音乐作品及相关资料。其教学目的是从多角度选取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从而使学生们在学习其音乐专业的基础上,能够多角度地欣赏到各种音乐精品。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的学习,扩展音乐视野,对世界音乐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歌曲与合唱部分 (4学时)

教学内容:

1.独唱内容:穆索尔斯基的《跳蚤之歌》、贺绿汀的《嘉陵江上》、舒伯特的《魔王》、《野玫瑰》、《圣母颂》等,及夜曲等其它歌曲;

2.合唱部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黄自的《长恨歌》选曲、亨德尔的《弥赛亚》、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部分等。

教学要求:

1.了解独唱和合唱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特点;

2.掌握各位代表作曲家的代表性创作领域;

3.熟悉代表性作品的旋律。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乐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的欣赏作业。

第二单元:进行曲及圆舞曲部分 (6学时)

教学内容:

1.声乐进行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苏萨的《星条旗永不落》等;

2.器乐进行曲:门德尔松和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柏辽兹的《匈牙利进行曲》等。

教学要求:

1.掌握进行曲体裁的特点;

2.了解各位代表作曲家的代表性创作领域及其影响;

3.了解不同的表演者在阐释相同类型音乐作品时的不同之处。

授课方式:讲授、欣赏、播放相关音乐资料、布置作业。

第三单元:民族器乐部分 (6学时)

教学内容:

1.华彦钧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十面埋伏》;

2.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赛马》等。

教学要求:

1.掌握各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形式特点;

2.了解各个音乐家在这种体裁创作中的特点和意义;

3.熟悉常见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和代表作。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乐资料进行欣赏、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钢琴曲及钢琴协奏曲 (6学时)

教学内容:

1.钢琴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肖邦《雨滴前奏曲》、《A大调波罗奈兹》、《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等;

2.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冼星海《黄河》协奏曲等。

教学要求:

掌握各位音乐家的生平经历和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点;

3.熟悉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作业。

第五单元:小提琴曲及协奏曲 (6学时)

教学内容:

1.小提琴曲: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等;

2.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陈钢、何占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教学要求:

1、掌握各位音乐家的生平经历和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点;

3、熟悉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作业。

第六单元:组曲部分 (6学时)

教学内容:

1.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2.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选听;

3.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舍赫拉查达》等。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点;

3.熟悉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作业。

第七单元:序曲部分 (4学时)

教学内容:

1.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2.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

3.歌剧序曲: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的序曲、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的序曲等。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点;

3.熟悉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作业。

第八单元:交响诗及交响童话部分 (4学时)

教学内容:

1.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河》;

2.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

3.辛沪光的《嘎达梅林》等。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点;

3.熟悉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作业。

第九单元:室内乐部分 (4学时)

教学内容:

1.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嬉游曲》;

2.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3.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等。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关音乐家的生平创作,及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点;

3.熟悉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作业。

第十单元:管弦乐曲部分 (6学时)

教学内容:

1.茅沅、刘铁山的《瑶族舞曲》;

2.李焕之的《春节序曲》;

3.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

4.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

5.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点;

3.熟悉相关音乐作品的主题。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作业。

第十一单元:歌剧及音乐剧部分 (6学时)

教学内容:

1.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选段;

2.比才的《卡门》选段;

3.威尔第《茶花女》选段;

4.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蝴蝶夫人》等;

5.韦伯音乐剧《猫》、《歌剧院的幽灵》。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剧情节;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曲家的创作特点;

3.熟悉相关歌剧的主要唱段。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作业。

第十二单元:其它部分(舞剧及音乐会等) (2学时)

教学内容:

1.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

2.中国舞剧《白毛女》等;

3.经典的音乐会内容等。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关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相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特点;

3.了解各种音乐会的形式和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播放相关音响资料进行欣赏、布置课后作业。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除上述课程内容外,可随机安排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选音乐内容,并自备讲稿带到课堂上来给大家共同赏析,以增强课程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的参与性,活跃课堂气氛。

2.上述音响资料会因为学生的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可能会有相应的调整。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所有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28学时,第二学期30学时,每学期末的考核均采用笔答形式进行。结业成绩由期末成绩及平时考勤和表现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评分采取百分制。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及课堂表现等,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

(1)上课出勤:占平时成绩的70%。无故旷课五次以上即免考试资格,三次无故迟到或早退相当于一次旷课。

(2)课堂提问及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30%。

2.期末考核:以下两部分组成,共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

(1)论文:书面笔答,开卷形式,题目自拟,可借用辞典、教材等工具书。要求论文中对音乐作品的作者、形式、背景、内容、特点等方面论述清楚,此外还要对所论述的音乐作品阐述出个人的理解,语言流畅。(占期末成绩的80%)

(2)在60学时完成时,除论文外,还有主观问答题。要求通过思考,对所问题目进行阐述,且语言清晰流畅。(占期末成绩的2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许民.音乐作品欣赏实用教程(上、下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主要参考书:

(1)冯伯阳.音乐作品欣赏导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外国音乐家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

(3)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4)科贝.西洋歌剧故事全集(第一、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5)Peter Williams.BBC音乐导读.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

(6)The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80年.

(7)Daniel T. Politoske .Music.Prentice Hall, Inc. 1992年.

撰写人:李晓颖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乐器常识》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Syllabus of Instruments’Common Sense

总 学 时:28学时

学 分:2学分

先修课程:《基本乐理》、《合奏》等课程。

适用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乐器常识》是音乐表演专业的选修课程。

通过概要的学习,了解并熟悉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的特点与乐器常识,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等,使其对乐器的发展历程具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为其专业学习、艺术实践及以后的表演及教学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将从乐器与器乐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讲起,介绍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以及乐器在演奏中的常用技法与符号等,并结合作品赏析,以丰富乐器常识,积累音乐语言,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拓展视野,以适应于今后专业工作与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乐器与器乐的 (1课时)

(二)民族乐器的基本状态与发展 (1课时)

1.乐器的形成;2.历史上的分类;3.丰富多彩的组合形式;4.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中国民族乐器

1.吹管乐器 (4课时)

——以气流吹入吹孔激起管柱振动的:箫、笛等乐器

——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唢呐、管子等乐器

——以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笙、巴乌等乐器

(1)竹笛 (2)笙 (3)唢呐

(4)用吹管乐器在演奏中的常用技法与符号

(5)分少数民族乐器

2.弹拨乐器 (4课时)

——横式的:琴、筝、扬琴、伽倻琴、独弦琴等

——竖式的:琵琶、阮、柳琴、三弦、冬不拉等

(1)柳琴 (2)琵琶 (3)阮 (4)筝

(5)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6)常用弹拨乐器在演奏中的常用技法与符号

(7)部分少数民族乐器

3.拉弦乐器 (4课时)

——皮鸣的:高胡、二胡、中胡、革胡等

——板鸣的:板胡、椰胡等

(1)高胡 (2)二胡 (3)中胡 (4)革胡

(5)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6)常用拉弦乐器在演奏中的常用技法与符号

(7)部分少数民族乐器

4.打击乐器 (4课时)

——响铜类:大锣、小锣、铓锣、云锣、大钹、小钹、碰钟等

——响木类:板、梆子、木鱼等

——皮革类:、大鼓、小鼓、缸鼓、板鼓、排鼓等

(1)大、小锣与大、小钹 (2)云锣 (3)大、小鼓 (4)手鼓、排鼓

(5)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6)常用打击乐器在演奏中的常用技法与符号

(7)部分少数民族乐器

(8)古代乐器

5.鼓吹乐、吹打乐、弦索乐、丝竹乐的艺术特点

6.各种形式的乐队组合与作品赏析

(四).西洋乐器

1.乐器的分类 (1课时)

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弓弦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弹弦乐器

2.木管乐器 (1课时)

(1)长笛与短笛 (2)双簧管 (3)英国管 (4)单簧管 (5)大管 (6)萨克斯

(7)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3.铜管乐器 (1课时)

(1)小号 (2)圆号 (3)长号 (4)大号

(5)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4.弓弦乐器 (2课时)

(1)小提琴 (2)中提琴 (3)大提琴 (4)低音提琴

(5)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5.打击乐器 (2课时)

(1)定音鼓 (2)军鼓 (3)大鼓 (4)钹、三角铁 (5)木琴 (6)排钟

(7)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6.键盘乐器 (1课时)

(1)钢琴 (2)手风琴 (3)电子琴

(4)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7.弹拨乐器 (1课时)

(1)竖琴 (2)吉他 (3)其它乐器

(4)音域、常用音域、音区、乐器特点、常用技术与特点

8.各种形式的乐队组合与作品赏析 (1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在着重介绍主要乐器的演奏特点与在乐队中所具有的作用的同时,还将涉及到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如:乐队的配置与发展、各种乐队组合的发展趋势等。

通过着重介绍常见乐器的特点与发展的同时,听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等。

三、其它教学环节安排

1.将在适当的时间以观摩演奏会的形式以强化课程内容的教学;

2.将结合《合奏》课程中的作品,以深化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

1.以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或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