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ISSN 2409-9651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 · 其中期刊的平台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橋樑。運動表現期刊(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JSP) 創刊於2014 年6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ISSN 2409-9651

I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第 3 卷 第 2 期2016 年 12 月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目 錄

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特別議題

II 主編的話(專刊)

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III 主編的話

翁梓林 Tzu-Lin Wong

49 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The trend of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張簡旭芳 相子元

Hsu-Fang Chang Chien Tzyy-Yuang Shiang

55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陳美綺 洪聰敏

Mei-Chi Chen Tsung-Min Hung

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A case study

王翔星 朱木炎 湯惠婷

Hsiang-Hsin Wang Mu-Yen Chu Hui-Ting Tang

69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蔡偉奇 王瑞翔 陳家祥 吳怡昌 涂瑞洪

Wei-Chi Tsai Jui-Hsiang Wang Chia-Hsiang Chen Yi-Chang Wu Jui-Hung Tu

75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侯彥竹 王翔星 相子元

Yen-Chu Hou Hsiang-Hsin Wang Tzyy-Yuang Shiang

79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李昱叡 王漢忠

Li-Yu Jui Han-Jhong Wang

85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Ⅱ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主編的話(特刊)

奧運會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體育運動賽會在訓練期間各國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盡

全力爭取更多獎牌其中運動科學團隊之支援更是扮演重要角色有鑑於此本期特刊

針對奧運之運動科學及訓練比賽之後勤支援等方面議題探討其科學方法與理論基礎

並經由研究的落實與論文的發表分享這些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成果讓教練與運科人員

能藉由知識分享協助優秀運動員突破瓶頸並推動科學化訓練之落實執行與普及

本次特刊為運動表現期刊首次嚐試稿件內容涵蓋國際運動表現研究趨勢國內外

競技訓練之運動科學輔助案例國內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政策規劃以及奧運參賽期間之

支援做法希望能提供競技運動發展之參考依據本次特刊能順利出刊要感謝投稿者

的用心支持審稿者的嚴謹把關以及主編翁梓林教授的費心規劃希望各位體育先進能

繼續支持本刊

相子元

2016年 12月 20日

運動表現期刊 Ⅲ

第 3卷 第 2期(2016年 12月)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主編的話

三年有成期刊因您而成長

現今體育學術研究已蓬勃發展從科技部人文司體育學門每年平均近有 300 多件申

請數及收錄在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下體育學門共有 54 本中文期刊等兩項

數據上獲得支持因此已經完全跳脫「體育學術沙漠」刻板框架也證明了體育人不再

是只會講了一嘴好球會藉由理論的轉化及詮釋將體育運動的實踐論述得更有說服力

其中期刊的平台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橋樑運動表現期刊(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JSP)

創刊於 2014 年 6 月(半年刊)發行後至今已滿 3 年共收錄有 6 期 39 篇文章為了能持

續收錄實際應用文章提供運動表現與相關運動科學間的交流園地一直是期刊主要經

營的方向適逢今年為里約奧運年本期以「競技運動科學」徵稿為主題特邀請 相子

元博士擔任專刊主編專刊內容最主要在檢視競技運動表現有關之實際案例包括情報

蒐集體能訓練心智訓練運動傷害及運動技術等面向作為政府單位未來挹注運動

科學經費來支援國內競技運動時主要參考依據之一

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期刊在2015年完成架設專屬網路服務平台(httpwwwtwjsporg)

內容包括投稿資訊表單下載編審組織及要點電子全文查詢及線上投稿服務等旨

在提供投稿者或瀏覽人便利性網站亦提供 2015-2016 年運動表現期刊趨勢分析報告

瞭解期刊在引用率及下載率等之數據再者期刊除了提供紙本出刊之外也與多家期刊

收錄單位合作包括華藝數位有限公司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簽訂 DOI 代理註冊合

約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資訊系統及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索引系統等透過以

上合作單位來增加文章之曝光率及閱覽率進一步由網路無弗界概念使文章能見度不僅

侷限於我國更能向國外拓展增進國際學術交流機會

隨著編輯團隊這三年不斷耕耘於文章品質的要求及推動方向修正運動表現期刊所

收錄的文章內容已日漸趨向完整且在學術影響指數方面有一定影響力因此預計 2017

年 1 月~3 月參加科技部所舉辦【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之評比及暨核心期刊收錄】之

評比希冀透過跨學門間之知識交流期刊評比平台讓本期刊未來更有活力在運動科學

學術領域裡成長及茁壯亦期盼能順利收錄於核心期刊第一二級名單中最後 主編謹

代表期刊編輯委員審稿委員與行政團隊向投稿者及閱讀者這三年愛護支持致上最高謝

意「三年有成期刊因您而成長」

翁梓林

2016 年 12 月 20 日

運動表現期刊 49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1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相子元 Emailtyshianggmaillcom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汀洲路四段 88 號

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The trend of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張簡旭芳 1Hsu-Fang Chang Chien 相子元 1Tzyy-Yuang Shia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1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投稿日期2016 年 7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9 月

摘 要

前言期刊奠定學術重要基礎隨著全球期刊數量增加將「大數據分析」概念套用至運動表現領域瞭解運動表現

之研究現況以利國內專家學者更了解國內外學術研究及產業應用方向做為運動訓練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本篇文

章主要分析1) Elsevier 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 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

3) 運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方法透過國內外近十年的學術文獻蒐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利用 CATAR 分

析軟體進行書目對與共現字分析並同時進行專家問卷及座談會議審查以取得各次領域之關鍵字結果結合 Elsevier

出版商提供里約奧運學術分析之結果詳加探討結果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

正流行的研究趨勢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某些熱門議題逐漸被淘汰反

之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且出現比例漸增結論與建議十

年的熱門議題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針對連續十年國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

務應用的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域之人員更明確之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方向

關鍵字學術期刊大數據分析里約奧運體適能

壹緒論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競賽成績日趨激

烈如何讓選手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有效地加強運

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運

動科學藉由高科技的儀器監控體能剖析動作例如

利用攝氧量或乳酸偵測並量化選手體能變化藉由高

速攝影機的影像辨識及動作分析給予選手及教練即

時的視覺回饋 (莊銘修張立羣2014)穿戴於軀幹

的運動感測器監控選手在練習或比賽等實際環境下

的體能 (Scanlan Wen Tucker amp Dalbo 2014 Lovell

Sirotic Impellizzeri amp Coutts 2013)運動科學的發展

方便教練隨時掌握選手的身體狀況提供訓練或選拔

選手的量化工具這些都是為了促進選手在競技場上

的運動表現並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期刊奠定學術之重要基礎為更了解學術領域的

研究趨勢進行期刊分析是必需的全球期刊數量迅

速累積文章數量遍布各領域範疇唯有利用「大數

據分析」才能有效率地將無形的數字轉化為有形的資

訊許多國家已經善用大數據概念例如2012 年美

國以大數據分析做為國家經費分配依據2016 年歐盟

強調大數據在各學術社群中的連結日本透過大數據

提高生產效率與生活品質韓國利用大數據監控中小

學的教育質量新加坡藉由大數據制訂國家教育政策

與學校發展 (蔡明學黃建翔2015)由此可知許多

國家已將數據分析應用至國家教育等領域因此確實

了解國內外運動表現領域的方向對於國內研究領域

有其必要性

運動表現 (Sport Performance) 的好壞廣義而言

會受到能量輸出 (無氧有氧能力)神經肌肉功能 (肌

力爆發力協調性及技巧)關節活動度 (肌肉延展

性) 及心理因素 (動機及戰術) 等條件所影響 (林正

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2003)因此瞭解運動

表現之研究現況掌握熱門議題之趨勢使國內研究

能夠在理論與實務上有更明確之方向做為運動訓練

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有其必要性本篇文章主要分析

1) Elsevier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3) 運

5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

貳里約奧運前之運動研究議題

因應 2016 年巴西奧運熱潮Elsevier 出版商在

2016 年七月整理與運動相關的研究發現從 2000 年

至今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在德國英國和俄羅斯

的文章產量分別提升了 9888及 85其中巴西

和中國增加幅度更大分別為 360及 775自 2011

至 2015 年間產出的文章合作形式來看巴西屬於國際

合作的文章有 80886 篇其中 3741 篇為產學合作的

文章 中國及巴西的文章產量增加幅度最大但其

產學合作比例低 (12)反而德國有最高比例的產學

合作文章 (36)同時也有最高比例的國際合作文章

產出 (圖 1)此結果顯示目前國際趨勢不僅在乎文章

數量同時更強調產學合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另外與「運動表現」相關的研究從 2011 至

2015 年期間全球文章總產量達到 1910 篇從 2011 年

開始每年增加 282 篇至 2015 年每年增加 490 篇文

章增加幅度每年不斷擴大 (圖 2)顯示運動領域中的

「運動表現」議題在國際受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

圖 12011 至 2015 年各國家的文章數量 (圈大小)產學合作 (橫

軸) 及國際合作 (縱軸)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

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版商許可翻印

圖 2全球「運動表現」領域之文章數量於各年度增加的情形 (縱

軸該年度文章增加篇數橫軸年代)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

根據 2016 年 Elsevier 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 2011

至 2015 年期間與「運動表現」領域相關的關鍵字中

出現比例漸增的關鍵字為疲勞 (Fatigue) 和足球

(Soccer)反之出現比例逐漸降低的關鍵字為肌力

(Strength) 和武術 (Martial art) (圖 3)與「運動表現」

領域相關的文章篇數巴西(194 篇) 的篇數僅次於美

國 (467 篇)在全球與「運動項目」相關的文章篇

數由高至低分別為網球 (2228 篇)馬拉松 (1540

篇)橄欖球 (1526 篇)排球 (1081 篇)手球 (681

篇)田徑 (532 篇)柔道 (503 篇) 及桌球 (411 篇)

與「網球」相關的文章篇數發表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407 篇 )但澳洲和英國則擁有較好的文章品質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與「橄欖球」

相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澳洲及紐西蘭且產量於這五

年內不斷增加 (40)與「排球」及「手球」相關的

文章大部分都發表於歐洲國家巴西是發表「柔道」

相關文章最多的國家 (87 篇)中國在「桌球」的發表

文章篇數 154 篇達全球該領域的 37發表篇數更

是德國 (名列第二的國家) 的四倍多

圖 3 2011 至 2015 年「運動表現」關鍵字出現比例漸增 (方框

字體漸大) 與漸減 (圓框字體漸小)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由這些分析資料可知自 2011 至 2015 年間全球

的運動研究趨勢多集中在網球馬拉松橄欖球及排

球且各運動項目的文章篇數皆超過千篇顯示近年

內這些運動是全球接受度較高且不退流行的項目但

隨國家盛行的運動不同各運動項目的研究產量在各

國之間有所差異例如網球在美國發表篇數居冠橄

欖球在澳洲及紐西蘭排球及手球在歐洲桌球則在

中國藉此了解這些運動項目對於該國家文化經濟

的影響力也能熟知各運動項目最頂尖的研究身在何

處將最新結果分享給國內頂尖選手或教練作為訓練

運動表現期刊 51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或監控的參考依據總結上述所言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

參國內外之運動表現研究議題

由國際期刊 Thomson Reuters 中的 ISI Web of

Knowledge文獻資料庫統整SCI的期刊並加以分析

蒐集隸屬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學門的期刊共 81

本透過學術文獻整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再經由

專家評選隸屬體育領域之重要期刊蒐集從 2006 年至

2015 年共十年的文獻資料利用 CATAR 軟體進行書

目對分析 (曾元顯2011)挑選與運動表現相關的文

獻共 1084 篇而針對國內體育領域學術研究則選取

兩本 TSSCI 期刊2006 年至 2015 年 《體育學報》 376

篇文獻及 《大專體育學刊》 493 篇文獻再各經由

CATAR 軟體進行共現字分析 (篇名及摘要)最後經

專家篩選完成國際運動表現及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

題關鍵字結果 (表 1 及 2)

表一國際近十年運動表現領域之熱門議題

由表一結果將國際近十年在運動表現領域的熱門

議題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為評量運動表現的「監測指

標」動作分析回饋肌力爆發力耐力乳酸疲

勞心率有氧能力自覺用力係數等不同「運動

項目」的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團隊運動

跑步衝刺自行車足球等由此判斷國際上運動

表現的研究趨勢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利用不同的

監測指標評估整體的運動表現及訓練成效反觀國

內近十年在體育領域的熱門議題結果評量運動表現

的「監測指標」肌電圖回饋身體活動攝氧量肌

力老化滿意度身體質量指數乳酸速度睪

固酮等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表現棒球網球

中華職棒尚有其他無法被歸類的關鍵字例如結構

方程式生物力學自我決定理論環境賦使直接

知覺等

表二國內近十年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比較國內外分析結果國內外都利用肌力乳酸

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另外探討肌電圖訊號

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是著重在動作分

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上上述結果顯示國內外熱

門研究議題大部分仍有相似之處但唯有各「運動項

目」的運動表現國內外結果完全分歧國內偏重在

棒球及網球國際則是跑步自行車及足球足以顯

示國際文化差異之處這也正好突顯在地文化特色

相較國際的熱門議題國內研究的熱門議題涉略範圍

較為廣泛因為國內研究分析對象為《體育學報》及

《大專體育學刊》這兩本期刊屬於綜合性的學術期刊

過去學者分析 1999 年至 2013 年《體育學報》觀察到

自然科學類的論文數量都多於人文社會科學類以穩

定比例 64 產出文章自然科學中又以運動生理學

(佔整體 2567) 比例最多但其發表比例逐漸降低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2014)與本篇

國際運動表現熱門議題 (Top20)

1 訓練(Train) 11 團隊運動 (Team sport)

2 表 現

(Performance)

12 跑步 (Run)

3 健 身 運 動

(Exercise)

13 衝刺 (Sprint)

4 競技運動 (Sport) 14 心率 (Heart rate)

5 肌力 (Strength) 15 自行車 (Cycle)

6 爆發力 (Power) 16 美式英式足球 (Football)

7 耐 力

(Endurance)

17 有氧能力 (Aerobic capacity)

8 運動員 (Athlete) 18 動作分析 (Motion analysis)

9 乳酸 (Lactate) 19 自 覺 用 力 係 數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10 疲勞 (Fatigue) 20 全球定位系統 (GPS)

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Top20)

1 身體活動 11 自我決定理論

2 訓練 12 棒球

3 結構方程式 13 身體質量指數

4 攝氧量 14 乳酸

5 肌力 15 網球

6 老化 16 環境賦使

7 滿意度 17 中華職棒

8 運動表現 18 直接知覺

9 生物力學 19 速度

10 肌電圖 20 睪固酮

5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文章結果相呼應國內熱門議題雖大部分與運動生理

領域相關但仍會參雜其他次領域議題但國外則無

此現象另有學者認為造成運動生理出刊數量逐年減

少的原因可能由於現今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及科技部

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案獎勵的因素運動生理學研究學

者紛紛轉往國際 SCI 期刊投稿 (張育愷洪聰敏

2014)

肆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

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

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正流行的研究趨勢但根據

Elsevier 提供資訊顯示「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

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熱門議題中

某些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反而「運動表現」「健

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

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並且出現比例漸增由 Elsevier

提供的資料國際 SCI 等級及國內 TSSCI 等級期刊了

解運動表現的學術領域正蓬勃發展全球文章數量

每年增加的幅度不斷擴大但在追求文章數量前先

進國家 (如德國美國英國) 更強調的是產學合

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跳脫學術領域來看看屬於實務層面的體適能趨

勢 (Thompson 2015)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自

2006 年開始每年都會針對未來一年的全球體適能趨

勢進行調查自 2007 至 2016 年共連續十年的體適能

趨勢預測針對 2016 年的全球體適能趨勢調查挑選了

40 項可能的趨勢其中前 25 名是過去幾年所調查出

來的結果利用電子問卷調查世界各地體適能相關領

域的專家每個項目評分標準為 1 到 10 分分數越高

表示發展潛能越好2016 全球體適能趨勢預測新上榜

的是第一名的穿戴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商業

分析專家認為2016年穿戴科技的市場高達60億美金

是其高居預測冠軍的原因而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私人健身教練 (Personal training)教育認證

課 程 (Educated certified an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功能性體適能 (Functional fitness) 和銀

髮族體適能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在這十

年的趨勢預測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侯彥竹相子元

2014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年輕族群或慢性疾病族群會利用體重訓練去增

加或維持肌力肌力訓練也常見於醫療院所的心血管

肺部復健或代謝症候群的訓練項目中2015 年美國統

計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預估體適能訓練員和指導員的工作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會成長 13因此認為「私人健身教練」

會逐漸增加並且重心將轉移到「教育認證課程」的

部分體適能專家也認為「私人健身教練」持續是未

來健康體適能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和「銀

髮族體適能」利用肌力訓練促進平衡協調力量和

耐力等使之能夠完成日常生活近年來社會結構逐

漸演變為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銀髮族在金錢和時間

上的運用相對更有能力參與運動這個趨勢調查的

結果提供明確的體適能未來走向與發展對於相關

產業的業者來說能夠提供塑造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善用此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市場進行擴充並且也要

了解退潮項目的原因藉以擬定對策並加以改善

綜觀以運動表現的層面而言除了仍以觀察競技

運動員的表現為主也拓展研究對象至休閒運動員

一般民眾與病人透過多樣化的訓練策略嶄新的運

動科技與監測儀器以及具目的性的運動檢測來瞭

解人體內在(例如心率心肺能力乳酸濃度等)與

外在(例如競技運動表現健身運動表現疲勞等)

反應的變化儼然已成為一股研究新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本篇結果發現國內外熱門議題共同都利用肌力

乳酸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額外探討肌電圖

訊號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另外著重在

動作分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但其中「肌力」「耐

力」兩個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認知並理解其退潮

原因有其必要性分析國內外十年研究結果發現運

動表現領域不論在學術或產業同時都談論到「科技」

「健康」及「本土化」之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發展應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穿戴式裝置的生

理與動作訊息監控雲端運算等這些「新創科技」

無疑都是突破傳統的使用不便耗費人力及花費時間

等缺點隨著醫療環境成熟全球演變為高齡化社會

「健康樂活」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因此肌力訓練

高齡化體適能等研究議題廣被探討本土相關議題就

字面上而言即是在地化意謂著本土自身文化的深耕

例如棒球 (在地化) 這個議題相較於足球網球 (全球

化) 在台灣更具有獨特性與影響力十年的熱門議題

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建議已長期

鑽研運動表現領域之學者能以「流行」之結果作為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I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第 3 卷 第 2 期2016 年 12 月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目 錄

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特別議題

II 主編的話(專刊)

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III 主編的話

翁梓林 Tzu-Lin Wong

49 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The trend of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張簡旭芳 相子元

Hsu-Fang Chang Chien Tzyy-Yuang Shiang

55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陳美綺 洪聰敏

Mei-Chi Chen Tsung-Min Hung

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s A case study

王翔星 朱木炎 湯惠婷

Hsiang-Hsin Wang Mu-Yen Chu Hui-Ting Tang

69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蔡偉奇 王瑞翔 陳家祥 吳怡昌 涂瑞洪

Wei-Chi Tsai Jui-Hsiang Wang Chia-Hsiang Chen Yi-Chang Wu Jui-Hung Tu

75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侯彥竹 王翔星 相子元

Yen-Chu Hou Hsiang-Hsin Wang Tzyy-Yuang Shiang

79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李昱叡 王漢忠

Li-Yu Jui Han-Jhong Wang

85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Ⅱ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主編的話(特刊)

奧運會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體育運動賽會在訓練期間各國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盡

全力爭取更多獎牌其中運動科學團隊之支援更是扮演重要角色有鑑於此本期特刊

針對奧運之運動科學及訓練比賽之後勤支援等方面議題探討其科學方法與理論基礎

並經由研究的落實與論文的發表分享這些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成果讓教練與運科人員

能藉由知識分享協助優秀運動員突破瓶頸並推動科學化訓練之落實執行與普及

本次特刊為運動表現期刊首次嚐試稿件內容涵蓋國際運動表現研究趨勢國內外

競技訓練之運動科學輔助案例國內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政策規劃以及奧運參賽期間之

支援做法希望能提供競技運動發展之參考依據本次特刊能順利出刊要感謝投稿者

的用心支持審稿者的嚴謹把關以及主編翁梓林教授的費心規劃希望各位體育先進能

繼續支持本刊

相子元

2016年 12月 20日

運動表現期刊 Ⅲ

第 3卷 第 2期(2016年 12月)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主編的話

三年有成期刊因您而成長

現今體育學術研究已蓬勃發展從科技部人文司體育學門每年平均近有 300 多件申

請數及收錄在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下體育學門共有 54 本中文期刊等兩項

數據上獲得支持因此已經完全跳脫「體育學術沙漠」刻板框架也證明了體育人不再

是只會講了一嘴好球會藉由理論的轉化及詮釋將體育運動的實踐論述得更有說服力

其中期刊的平台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橋樑運動表現期刊(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JSP)

創刊於 2014 年 6 月(半年刊)發行後至今已滿 3 年共收錄有 6 期 39 篇文章為了能持

續收錄實際應用文章提供運動表現與相關運動科學間的交流園地一直是期刊主要經

營的方向適逢今年為里約奧運年本期以「競技運動科學」徵稿為主題特邀請 相子

元博士擔任專刊主編專刊內容最主要在檢視競技運動表現有關之實際案例包括情報

蒐集體能訓練心智訓練運動傷害及運動技術等面向作為政府單位未來挹注運動

科學經費來支援國內競技運動時主要參考依據之一

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期刊在2015年完成架設專屬網路服務平台(httpwwwtwjsporg)

內容包括投稿資訊表單下載編審組織及要點電子全文查詢及線上投稿服務等旨

在提供投稿者或瀏覽人便利性網站亦提供 2015-2016 年運動表現期刊趨勢分析報告

瞭解期刊在引用率及下載率等之數據再者期刊除了提供紙本出刊之外也與多家期刊

收錄單位合作包括華藝數位有限公司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簽訂 DOI 代理註冊合

約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資訊系統及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索引系統等透過以

上合作單位來增加文章之曝光率及閱覽率進一步由網路無弗界概念使文章能見度不僅

侷限於我國更能向國外拓展增進國際學術交流機會

隨著編輯團隊這三年不斷耕耘於文章品質的要求及推動方向修正運動表現期刊所

收錄的文章內容已日漸趨向完整且在學術影響指數方面有一定影響力因此預計 2017

年 1 月~3 月參加科技部所舉辦【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之評比及暨核心期刊收錄】之

評比希冀透過跨學門間之知識交流期刊評比平台讓本期刊未來更有活力在運動科學

學術領域裡成長及茁壯亦期盼能順利收錄於核心期刊第一二級名單中最後 主編謹

代表期刊編輯委員審稿委員與行政團隊向投稿者及閱讀者這三年愛護支持致上最高謝

意「三年有成期刊因您而成長」

翁梓林

2016 年 12 月 20 日

運動表現期刊 49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1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相子元 Emailtyshianggmaillcom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汀洲路四段 88 號

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The trend of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張簡旭芳 1Hsu-Fang Chang Chien 相子元 1Tzyy-Yuang Shia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1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投稿日期2016 年 7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9 月

摘 要

前言期刊奠定學術重要基礎隨著全球期刊數量增加將「大數據分析」概念套用至運動表現領域瞭解運動表現

之研究現況以利國內專家學者更了解國內外學術研究及產業應用方向做為運動訓練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本篇文

章主要分析1) Elsevier 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 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

3) 運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方法透過國內外近十年的學術文獻蒐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利用 CATAR 分

析軟體進行書目對與共現字分析並同時進行專家問卷及座談會議審查以取得各次領域之關鍵字結果結合 Elsevier

出版商提供里約奧運學術分析之結果詳加探討結果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

正流行的研究趨勢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某些熱門議題逐漸被淘汰反

之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且出現比例漸增結論與建議十

年的熱門議題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針對連續十年國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

務應用的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域之人員更明確之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方向

關鍵字學術期刊大數據分析里約奧運體適能

壹緒論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競賽成績日趨激

烈如何讓選手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有效地加強運

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運

動科學藉由高科技的儀器監控體能剖析動作例如

利用攝氧量或乳酸偵測並量化選手體能變化藉由高

速攝影機的影像辨識及動作分析給予選手及教練即

時的視覺回饋 (莊銘修張立羣2014)穿戴於軀幹

的運動感測器監控選手在練習或比賽等實際環境下

的體能 (Scanlan Wen Tucker amp Dalbo 2014 Lovell

Sirotic Impellizzeri amp Coutts 2013)運動科學的發展

方便教練隨時掌握選手的身體狀況提供訓練或選拔

選手的量化工具這些都是為了促進選手在競技場上

的運動表現並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期刊奠定學術之重要基礎為更了解學術領域的

研究趨勢進行期刊分析是必需的全球期刊數量迅

速累積文章數量遍布各領域範疇唯有利用「大數

據分析」才能有效率地將無形的數字轉化為有形的資

訊許多國家已經善用大數據概念例如2012 年美

國以大數據分析做為國家經費分配依據2016 年歐盟

強調大數據在各學術社群中的連結日本透過大數據

提高生產效率與生活品質韓國利用大數據監控中小

學的教育質量新加坡藉由大數據制訂國家教育政策

與學校發展 (蔡明學黃建翔2015)由此可知許多

國家已將數據分析應用至國家教育等領域因此確實

了解國內外運動表現領域的方向對於國內研究領域

有其必要性

運動表現 (Sport Performance) 的好壞廣義而言

會受到能量輸出 (無氧有氧能力)神經肌肉功能 (肌

力爆發力協調性及技巧)關節活動度 (肌肉延展

性) 及心理因素 (動機及戰術) 等條件所影響 (林正

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2003)因此瞭解運動

表現之研究現況掌握熱門議題之趨勢使國內研究

能夠在理論與實務上有更明確之方向做為運動訓練

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有其必要性本篇文章主要分析

1) Elsevier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3) 運

5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

貳里約奧運前之運動研究議題

因應 2016 年巴西奧運熱潮Elsevier 出版商在

2016 年七月整理與運動相關的研究發現從 2000 年

至今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在德國英國和俄羅斯

的文章產量分別提升了 9888及 85其中巴西

和中國增加幅度更大分別為 360及 775自 2011

至 2015 年間產出的文章合作形式來看巴西屬於國際

合作的文章有 80886 篇其中 3741 篇為產學合作的

文章 中國及巴西的文章產量增加幅度最大但其

產學合作比例低 (12)反而德國有最高比例的產學

合作文章 (36)同時也有最高比例的國際合作文章

產出 (圖 1)此結果顯示目前國際趨勢不僅在乎文章

數量同時更強調產學合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另外與「運動表現」相關的研究從 2011 至

2015 年期間全球文章總產量達到 1910 篇從 2011 年

開始每年增加 282 篇至 2015 年每年增加 490 篇文

章增加幅度每年不斷擴大 (圖 2)顯示運動領域中的

「運動表現」議題在國際受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

圖 12011 至 2015 年各國家的文章數量 (圈大小)產學合作 (橫

軸) 及國際合作 (縱軸)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

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版商許可翻印

圖 2全球「運動表現」領域之文章數量於各年度增加的情形 (縱

軸該年度文章增加篇數橫軸年代)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

根據 2016 年 Elsevier 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 2011

至 2015 年期間與「運動表現」領域相關的關鍵字中

出現比例漸增的關鍵字為疲勞 (Fatigue) 和足球

(Soccer)反之出現比例逐漸降低的關鍵字為肌力

(Strength) 和武術 (Martial art) (圖 3)與「運動表現」

領域相關的文章篇數巴西(194 篇) 的篇數僅次於美

國 (467 篇)在全球與「運動項目」相關的文章篇

數由高至低分別為網球 (2228 篇)馬拉松 (1540

篇)橄欖球 (1526 篇)排球 (1081 篇)手球 (681

篇)田徑 (532 篇)柔道 (503 篇) 及桌球 (411 篇)

與「網球」相關的文章篇數發表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407 篇 )但澳洲和英國則擁有較好的文章品質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與「橄欖球」

相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澳洲及紐西蘭且產量於這五

年內不斷增加 (40)與「排球」及「手球」相關的

文章大部分都發表於歐洲國家巴西是發表「柔道」

相關文章最多的國家 (87 篇)中國在「桌球」的發表

文章篇數 154 篇達全球該領域的 37發表篇數更

是德國 (名列第二的國家) 的四倍多

圖 3 2011 至 2015 年「運動表現」關鍵字出現比例漸增 (方框

字體漸大) 與漸減 (圓框字體漸小)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由這些分析資料可知自 2011 至 2015 年間全球

的運動研究趨勢多集中在網球馬拉松橄欖球及排

球且各運動項目的文章篇數皆超過千篇顯示近年

內這些運動是全球接受度較高且不退流行的項目但

隨國家盛行的運動不同各運動項目的研究產量在各

國之間有所差異例如網球在美國發表篇數居冠橄

欖球在澳洲及紐西蘭排球及手球在歐洲桌球則在

中國藉此了解這些運動項目對於該國家文化經濟

的影響力也能熟知各運動項目最頂尖的研究身在何

處將最新結果分享給國內頂尖選手或教練作為訓練

運動表現期刊 51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或監控的參考依據總結上述所言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

參國內外之運動表現研究議題

由國際期刊 Thomson Reuters 中的 ISI Web of

Knowledge文獻資料庫統整SCI的期刊並加以分析

蒐集隸屬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學門的期刊共 81

本透過學術文獻整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再經由

專家評選隸屬體育領域之重要期刊蒐集從 2006 年至

2015 年共十年的文獻資料利用 CATAR 軟體進行書

目對分析 (曾元顯2011)挑選與運動表現相關的文

獻共 1084 篇而針對國內體育領域學術研究則選取

兩本 TSSCI 期刊2006 年至 2015 年 《體育學報》 376

篇文獻及 《大專體育學刊》 493 篇文獻再各經由

CATAR 軟體進行共現字分析 (篇名及摘要)最後經

專家篩選完成國際運動表現及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

題關鍵字結果 (表 1 及 2)

表一國際近十年運動表現領域之熱門議題

由表一結果將國際近十年在運動表現領域的熱門

議題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為評量運動表現的「監測指

標」動作分析回饋肌力爆發力耐力乳酸疲

勞心率有氧能力自覺用力係數等不同「運動

項目」的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團隊運動

跑步衝刺自行車足球等由此判斷國際上運動

表現的研究趨勢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利用不同的

監測指標評估整體的運動表現及訓練成效反觀國

內近十年在體育領域的熱門議題結果評量運動表現

的「監測指標」肌電圖回饋身體活動攝氧量肌

力老化滿意度身體質量指數乳酸速度睪

固酮等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表現棒球網球

中華職棒尚有其他無法被歸類的關鍵字例如結構

方程式生物力學自我決定理論環境賦使直接

知覺等

表二國內近十年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比較國內外分析結果國內外都利用肌力乳酸

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另外探討肌電圖訊號

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是著重在動作分

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上上述結果顯示國內外熱

門研究議題大部分仍有相似之處但唯有各「運動項

目」的運動表現國內外結果完全分歧國內偏重在

棒球及網球國際則是跑步自行車及足球足以顯

示國際文化差異之處這也正好突顯在地文化特色

相較國際的熱門議題國內研究的熱門議題涉略範圍

較為廣泛因為國內研究分析對象為《體育學報》及

《大專體育學刊》這兩本期刊屬於綜合性的學術期刊

過去學者分析 1999 年至 2013 年《體育學報》觀察到

自然科學類的論文數量都多於人文社會科學類以穩

定比例 64 產出文章自然科學中又以運動生理學

(佔整體 2567) 比例最多但其發表比例逐漸降低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2014)與本篇

國際運動表現熱門議題 (Top20)

1 訓練(Train) 11 團隊運動 (Team sport)

2 表 現

(Performance)

12 跑步 (Run)

3 健 身 運 動

(Exercise)

13 衝刺 (Sprint)

4 競技運動 (Sport) 14 心率 (Heart rate)

5 肌力 (Strength) 15 自行車 (Cycle)

6 爆發力 (Power) 16 美式英式足球 (Football)

7 耐 力

(Endurance)

17 有氧能力 (Aerobic capacity)

8 運動員 (Athlete) 18 動作分析 (Motion analysis)

9 乳酸 (Lactate) 19 自 覺 用 力 係 數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10 疲勞 (Fatigue) 20 全球定位系統 (GPS)

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Top20)

1 身體活動 11 自我決定理論

2 訓練 12 棒球

3 結構方程式 13 身體質量指數

4 攝氧量 14 乳酸

5 肌力 15 網球

6 老化 16 環境賦使

7 滿意度 17 中華職棒

8 運動表現 18 直接知覺

9 生物力學 19 速度

10 肌電圖 20 睪固酮

5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文章結果相呼應國內熱門議題雖大部分與運動生理

領域相關但仍會參雜其他次領域議題但國外則無

此現象另有學者認為造成運動生理出刊數量逐年減

少的原因可能由於現今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及科技部

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案獎勵的因素運動生理學研究學

者紛紛轉往國際 SCI 期刊投稿 (張育愷洪聰敏

2014)

肆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

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

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正流行的研究趨勢但根據

Elsevier 提供資訊顯示「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

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熱門議題中

某些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反而「運動表現」「健

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

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並且出現比例漸增由 Elsevier

提供的資料國際 SCI 等級及國內 TSSCI 等級期刊了

解運動表現的學術領域正蓬勃發展全球文章數量

每年增加的幅度不斷擴大但在追求文章數量前先

進國家 (如德國美國英國) 更強調的是產學合

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跳脫學術領域來看看屬於實務層面的體適能趨

勢 (Thompson 2015)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自

2006 年開始每年都會針對未來一年的全球體適能趨

勢進行調查自 2007 至 2016 年共連續十年的體適能

趨勢預測針對 2016 年的全球體適能趨勢調查挑選了

40 項可能的趨勢其中前 25 名是過去幾年所調查出

來的結果利用電子問卷調查世界各地體適能相關領

域的專家每個項目評分標準為 1 到 10 分分數越高

表示發展潛能越好2016 全球體適能趨勢預測新上榜

的是第一名的穿戴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商業

分析專家認為2016年穿戴科技的市場高達60億美金

是其高居預測冠軍的原因而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私人健身教練 (Personal training)教育認證

課 程 (Educated certified an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功能性體適能 (Functional fitness) 和銀

髮族體適能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在這十

年的趨勢預測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侯彥竹相子元

2014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年輕族群或慢性疾病族群會利用體重訓練去增

加或維持肌力肌力訓練也常見於醫療院所的心血管

肺部復健或代謝症候群的訓練項目中2015 年美國統

計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預估體適能訓練員和指導員的工作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會成長 13因此認為「私人健身教練」

會逐漸增加並且重心將轉移到「教育認證課程」的

部分體適能專家也認為「私人健身教練」持續是未

來健康體適能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和「銀

髮族體適能」利用肌力訓練促進平衡協調力量和

耐力等使之能夠完成日常生活近年來社會結構逐

漸演變為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銀髮族在金錢和時間

上的運用相對更有能力參與運動這個趨勢調查的

結果提供明確的體適能未來走向與發展對於相關

產業的業者來說能夠提供塑造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善用此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市場進行擴充並且也要

了解退潮項目的原因藉以擬定對策並加以改善

綜觀以運動表現的層面而言除了仍以觀察競技

運動員的表現為主也拓展研究對象至休閒運動員

一般民眾與病人透過多樣化的訓練策略嶄新的運

動科技與監測儀器以及具目的性的運動檢測來瞭

解人體內在(例如心率心肺能力乳酸濃度等)與

外在(例如競技運動表現健身運動表現疲勞等)

反應的變化儼然已成為一股研究新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本篇結果發現國內外熱門議題共同都利用肌力

乳酸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額外探討肌電圖

訊號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另外著重在

動作分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但其中「肌力」「耐

力」兩個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認知並理解其退潮

原因有其必要性分析國內外十年研究結果發現運

動表現領域不論在學術或產業同時都談論到「科技」

「健康」及「本土化」之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發展應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穿戴式裝置的生

理與動作訊息監控雲端運算等這些「新創科技」

無疑都是突破傳統的使用不便耗費人力及花費時間

等缺點隨著醫療環境成熟全球演變為高齡化社會

「健康樂活」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因此肌力訓練

高齡化體適能等研究議題廣被探討本土相關議題就

字面上而言即是在地化意謂著本土自身文化的深耕

例如棒球 (在地化) 這個議題相較於足球網球 (全球

化) 在台灣更具有獨特性與影響力十年的熱門議題

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建議已長期

鑽研運動表現領域之學者能以「流行」之結果作為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Ⅱ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主編的話(特刊)

奧運會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體育運動賽會在訓練期間各國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盡

全力爭取更多獎牌其中運動科學團隊之支援更是扮演重要角色有鑑於此本期特刊

針對奧運之運動科學及訓練比賽之後勤支援等方面議題探討其科學方法與理論基礎

並經由研究的落實與論文的發表分享這些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成果讓教練與運科人員

能藉由知識分享協助優秀運動員突破瓶頸並推動科學化訓練之落實執行與普及

本次特刊為運動表現期刊首次嚐試稿件內容涵蓋國際運動表現研究趨勢國內外

競技訓練之運動科學輔助案例國內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政策規劃以及奧運參賽期間之

支援做法希望能提供競技運動發展之參考依據本次特刊能順利出刊要感謝投稿者

的用心支持審稿者的嚴謹把關以及主編翁梓林教授的費心規劃希望各位體育先進能

繼續支持本刊

相子元

2016年 12月 20日

運動表現期刊 Ⅲ

第 3卷 第 2期(2016年 12月)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主編的話

三年有成期刊因您而成長

現今體育學術研究已蓬勃發展從科技部人文司體育學門每年平均近有 300 多件申

請數及收錄在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下體育學門共有 54 本中文期刊等兩項

數據上獲得支持因此已經完全跳脫「體育學術沙漠」刻板框架也證明了體育人不再

是只會講了一嘴好球會藉由理論的轉化及詮釋將體育運動的實踐論述得更有說服力

其中期刊的平台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橋樑運動表現期刊(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JSP)

創刊於 2014 年 6 月(半年刊)發行後至今已滿 3 年共收錄有 6 期 39 篇文章為了能持

續收錄實際應用文章提供運動表現與相關運動科學間的交流園地一直是期刊主要經

營的方向適逢今年為里約奧運年本期以「競技運動科學」徵稿為主題特邀請 相子

元博士擔任專刊主編專刊內容最主要在檢視競技運動表現有關之實際案例包括情報

蒐集體能訓練心智訓練運動傷害及運動技術等面向作為政府單位未來挹注運動

科學經費來支援國內競技運動時主要參考依據之一

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期刊在2015年完成架設專屬網路服務平台(httpwwwtwjsporg)

內容包括投稿資訊表單下載編審組織及要點電子全文查詢及線上投稿服務等旨

在提供投稿者或瀏覽人便利性網站亦提供 2015-2016 年運動表現期刊趨勢分析報告

瞭解期刊在引用率及下載率等之數據再者期刊除了提供紙本出刊之外也與多家期刊

收錄單位合作包括華藝數位有限公司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簽訂 DOI 代理註冊合

約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資訊系統及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索引系統等透過以

上合作單位來增加文章之曝光率及閱覽率進一步由網路無弗界概念使文章能見度不僅

侷限於我國更能向國外拓展增進國際學術交流機會

隨著編輯團隊這三年不斷耕耘於文章品質的要求及推動方向修正運動表現期刊所

收錄的文章內容已日漸趨向完整且在學術影響指數方面有一定影響力因此預計 2017

年 1 月~3 月參加科技部所舉辦【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之評比及暨核心期刊收錄】之

評比希冀透過跨學門間之知識交流期刊評比平台讓本期刊未來更有活力在運動科學

學術領域裡成長及茁壯亦期盼能順利收錄於核心期刊第一二級名單中最後 主編謹

代表期刊編輯委員審稿委員與行政團隊向投稿者及閱讀者這三年愛護支持致上最高謝

意「三年有成期刊因您而成長」

翁梓林

2016 年 12 月 20 日

運動表現期刊 49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1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相子元 Emailtyshianggmaillcom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汀洲路四段 88 號

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The trend of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張簡旭芳 1Hsu-Fang Chang Chien 相子元 1Tzyy-Yuang Shia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1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投稿日期2016 年 7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9 月

摘 要

前言期刊奠定學術重要基礎隨著全球期刊數量增加將「大數據分析」概念套用至運動表現領域瞭解運動表現

之研究現況以利國內專家學者更了解國內外學術研究及產業應用方向做為運動訓練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本篇文

章主要分析1) Elsevier 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 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

3) 運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方法透過國內外近十年的學術文獻蒐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利用 CATAR 分

析軟體進行書目對與共現字分析並同時進行專家問卷及座談會議審查以取得各次領域之關鍵字結果結合 Elsevier

出版商提供里約奧運學術分析之結果詳加探討結果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

正流行的研究趨勢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某些熱門議題逐漸被淘汰反

之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且出現比例漸增結論與建議十

年的熱門議題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針對連續十年國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

務應用的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域之人員更明確之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方向

關鍵字學術期刊大數據分析里約奧運體適能

壹緒論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競賽成績日趨激

烈如何讓選手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有效地加強運

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運

動科學藉由高科技的儀器監控體能剖析動作例如

利用攝氧量或乳酸偵測並量化選手體能變化藉由高

速攝影機的影像辨識及動作分析給予選手及教練即

時的視覺回饋 (莊銘修張立羣2014)穿戴於軀幹

的運動感測器監控選手在練習或比賽等實際環境下

的體能 (Scanlan Wen Tucker amp Dalbo 2014 Lovell

Sirotic Impellizzeri amp Coutts 2013)運動科學的發展

方便教練隨時掌握選手的身體狀況提供訓練或選拔

選手的量化工具這些都是為了促進選手在競技場上

的運動表現並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期刊奠定學術之重要基礎為更了解學術領域的

研究趨勢進行期刊分析是必需的全球期刊數量迅

速累積文章數量遍布各領域範疇唯有利用「大數

據分析」才能有效率地將無形的數字轉化為有形的資

訊許多國家已經善用大數據概念例如2012 年美

國以大數據分析做為國家經費分配依據2016 年歐盟

強調大數據在各學術社群中的連結日本透過大數據

提高生產效率與生活品質韓國利用大數據監控中小

學的教育質量新加坡藉由大數據制訂國家教育政策

與學校發展 (蔡明學黃建翔2015)由此可知許多

國家已將數據分析應用至國家教育等領域因此確實

了解國內外運動表現領域的方向對於國內研究領域

有其必要性

運動表現 (Sport Performance) 的好壞廣義而言

會受到能量輸出 (無氧有氧能力)神經肌肉功能 (肌

力爆發力協調性及技巧)關節活動度 (肌肉延展

性) 及心理因素 (動機及戰術) 等條件所影響 (林正

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2003)因此瞭解運動

表現之研究現況掌握熱門議題之趨勢使國內研究

能夠在理論與實務上有更明確之方向做為運動訓練

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有其必要性本篇文章主要分析

1) Elsevier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3) 運

5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

貳里約奧運前之運動研究議題

因應 2016 年巴西奧運熱潮Elsevier 出版商在

2016 年七月整理與運動相關的研究發現從 2000 年

至今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在德國英國和俄羅斯

的文章產量分別提升了 9888及 85其中巴西

和中國增加幅度更大分別為 360及 775自 2011

至 2015 年間產出的文章合作形式來看巴西屬於國際

合作的文章有 80886 篇其中 3741 篇為產學合作的

文章 中國及巴西的文章產量增加幅度最大但其

產學合作比例低 (12)反而德國有最高比例的產學

合作文章 (36)同時也有最高比例的國際合作文章

產出 (圖 1)此結果顯示目前國際趨勢不僅在乎文章

數量同時更強調產學合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另外與「運動表現」相關的研究從 2011 至

2015 年期間全球文章總產量達到 1910 篇從 2011 年

開始每年增加 282 篇至 2015 年每年增加 490 篇文

章增加幅度每年不斷擴大 (圖 2)顯示運動領域中的

「運動表現」議題在國際受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

圖 12011 至 2015 年各國家的文章數量 (圈大小)產學合作 (橫

軸) 及國際合作 (縱軸)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

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版商許可翻印

圖 2全球「運動表現」領域之文章數量於各年度增加的情形 (縱

軸該年度文章增加篇數橫軸年代)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

根據 2016 年 Elsevier 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 2011

至 2015 年期間與「運動表現」領域相關的關鍵字中

出現比例漸增的關鍵字為疲勞 (Fatigue) 和足球

(Soccer)反之出現比例逐漸降低的關鍵字為肌力

(Strength) 和武術 (Martial art) (圖 3)與「運動表現」

領域相關的文章篇數巴西(194 篇) 的篇數僅次於美

國 (467 篇)在全球與「運動項目」相關的文章篇

數由高至低分別為網球 (2228 篇)馬拉松 (1540

篇)橄欖球 (1526 篇)排球 (1081 篇)手球 (681

篇)田徑 (532 篇)柔道 (503 篇) 及桌球 (411 篇)

與「網球」相關的文章篇數發表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407 篇 )但澳洲和英國則擁有較好的文章品質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與「橄欖球」

相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澳洲及紐西蘭且產量於這五

年內不斷增加 (40)與「排球」及「手球」相關的

文章大部分都發表於歐洲國家巴西是發表「柔道」

相關文章最多的國家 (87 篇)中國在「桌球」的發表

文章篇數 154 篇達全球該領域的 37發表篇數更

是德國 (名列第二的國家) 的四倍多

圖 3 2011 至 2015 年「運動表現」關鍵字出現比例漸增 (方框

字體漸大) 與漸減 (圓框字體漸小)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由這些分析資料可知自 2011 至 2015 年間全球

的運動研究趨勢多集中在網球馬拉松橄欖球及排

球且各運動項目的文章篇數皆超過千篇顯示近年

內這些運動是全球接受度較高且不退流行的項目但

隨國家盛行的運動不同各運動項目的研究產量在各

國之間有所差異例如網球在美國發表篇數居冠橄

欖球在澳洲及紐西蘭排球及手球在歐洲桌球則在

中國藉此了解這些運動項目對於該國家文化經濟

的影響力也能熟知各運動項目最頂尖的研究身在何

處將最新結果分享給國內頂尖選手或教練作為訓練

運動表現期刊 51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或監控的參考依據總結上述所言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

參國內外之運動表現研究議題

由國際期刊 Thomson Reuters 中的 ISI Web of

Knowledge文獻資料庫統整SCI的期刊並加以分析

蒐集隸屬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學門的期刊共 81

本透過學術文獻整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再經由

專家評選隸屬體育領域之重要期刊蒐集從 2006 年至

2015 年共十年的文獻資料利用 CATAR 軟體進行書

目對分析 (曾元顯2011)挑選與運動表現相關的文

獻共 1084 篇而針對國內體育領域學術研究則選取

兩本 TSSCI 期刊2006 年至 2015 年 《體育學報》 376

篇文獻及 《大專體育學刊》 493 篇文獻再各經由

CATAR 軟體進行共現字分析 (篇名及摘要)最後經

專家篩選完成國際運動表現及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

題關鍵字結果 (表 1 及 2)

表一國際近十年運動表現領域之熱門議題

由表一結果將國際近十年在運動表現領域的熱門

議題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為評量運動表現的「監測指

標」動作分析回饋肌力爆發力耐力乳酸疲

勞心率有氧能力自覺用力係數等不同「運動

項目」的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團隊運動

跑步衝刺自行車足球等由此判斷國際上運動

表現的研究趨勢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利用不同的

監測指標評估整體的運動表現及訓練成效反觀國

內近十年在體育領域的熱門議題結果評量運動表現

的「監測指標」肌電圖回饋身體活動攝氧量肌

力老化滿意度身體質量指數乳酸速度睪

固酮等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表現棒球網球

中華職棒尚有其他無法被歸類的關鍵字例如結構

方程式生物力學自我決定理論環境賦使直接

知覺等

表二國內近十年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比較國內外分析結果國內外都利用肌力乳酸

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另外探討肌電圖訊號

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是著重在動作分

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上上述結果顯示國內外熱

門研究議題大部分仍有相似之處但唯有各「運動項

目」的運動表現國內外結果完全分歧國內偏重在

棒球及網球國際則是跑步自行車及足球足以顯

示國際文化差異之處這也正好突顯在地文化特色

相較國際的熱門議題國內研究的熱門議題涉略範圍

較為廣泛因為國內研究分析對象為《體育學報》及

《大專體育學刊》這兩本期刊屬於綜合性的學術期刊

過去學者分析 1999 年至 2013 年《體育學報》觀察到

自然科學類的論文數量都多於人文社會科學類以穩

定比例 64 產出文章自然科學中又以運動生理學

(佔整體 2567) 比例最多但其發表比例逐漸降低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2014)與本篇

國際運動表現熱門議題 (Top20)

1 訓練(Train) 11 團隊運動 (Team sport)

2 表 現

(Performance)

12 跑步 (Run)

3 健 身 運 動

(Exercise)

13 衝刺 (Sprint)

4 競技運動 (Sport) 14 心率 (Heart rate)

5 肌力 (Strength) 15 自行車 (Cycle)

6 爆發力 (Power) 16 美式英式足球 (Football)

7 耐 力

(Endurance)

17 有氧能力 (Aerobic capacity)

8 運動員 (Athlete) 18 動作分析 (Motion analysis)

9 乳酸 (Lactate) 19 自 覺 用 力 係 數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10 疲勞 (Fatigue) 20 全球定位系統 (GPS)

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Top20)

1 身體活動 11 自我決定理論

2 訓練 12 棒球

3 結構方程式 13 身體質量指數

4 攝氧量 14 乳酸

5 肌力 15 網球

6 老化 16 環境賦使

7 滿意度 17 中華職棒

8 運動表現 18 直接知覺

9 生物力學 19 速度

10 肌電圖 20 睪固酮

5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文章結果相呼應國內熱門議題雖大部分與運動生理

領域相關但仍會參雜其他次領域議題但國外則無

此現象另有學者認為造成運動生理出刊數量逐年減

少的原因可能由於現今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及科技部

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案獎勵的因素運動生理學研究學

者紛紛轉往國際 SCI 期刊投稿 (張育愷洪聰敏

2014)

肆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

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

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正流行的研究趨勢但根據

Elsevier 提供資訊顯示「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

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熱門議題中

某些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反而「運動表現」「健

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

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並且出現比例漸增由 Elsevier

提供的資料國際 SCI 等級及國內 TSSCI 等級期刊了

解運動表現的學術領域正蓬勃發展全球文章數量

每年增加的幅度不斷擴大但在追求文章數量前先

進國家 (如德國美國英國) 更強調的是產學合

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跳脫學術領域來看看屬於實務層面的體適能趨

勢 (Thompson 2015)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自

2006 年開始每年都會針對未來一年的全球體適能趨

勢進行調查自 2007 至 2016 年共連續十年的體適能

趨勢預測針對 2016 年的全球體適能趨勢調查挑選了

40 項可能的趨勢其中前 25 名是過去幾年所調查出

來的結果利用電子問卷調查世界各地體適能相關領

域的專家每個項目評分標準為 1 到 10 分分數越高

表示發展潛能越好2016 全球體適能趨勢預測新上榜

的是第一名的穿戴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商業

分析專家認為2016年穿戴科技的市場高達60億美金

是其高居預測冠軍的原因而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私人健身教練 (Personal training)教育認證

課 程 (Educated certified an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功能性體適能 (Functional fitness) 和銀

髮族體適能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在這十

年的趨勢預測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侯彥竹相子元

2014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年輕族群或慢性疾病族群會利用體重訓練去增

加或維持肌力肌力訓練也常見於醫療院所的心血管

肺部復健或代謝症候群的訓練項目中2015 年美國統

計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預估體適能訓練員和指導員的工作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會成長 13因此認為「私人健身教練」

會逐漸增加並且重心將轉移到「教育認證課程」的

部分體適能專家也認為「私人健身教練」持續是未

來健康體適能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和「銀

髮族體適能」利用肌力訓練促進平衡協調力量和

耐力等使之能夠完成日常生活近年來社會結構逐

漸演變為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銀髮族在金錢和時間

上的運用相對更有能力參與運動這個趨勢調查的

結果提供明確的體適能未來走向與發展對於相關

產業的業者來說能夠提供塑造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善用此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市場進行擴充並且也要

了解退潮項目的原因藉以擬定對策並加以改善

綜觀以運動表現的層面而言除了仍以觀察競技

運動員的表現為主也拓展研究對象至休閒運動員

一般民眾與病人透過多樣化的訓練策略嶄新的運

動科技與監測儀器以及具目的性的運動檢測來瞭

解人體內在(例如心率心肺能力乳酸濃度等)與

外在(例如競技運動表現健身運動表現疲勞等)

反應的變化儼然已成為一股研究新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本篇結果發現國內外熱門議題共同都利用肌力

乳酸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額外探討肌電圖

訊號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另外著重在

動作分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但其中「肌力」「耐

力」兩個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認知並理解其退潮

原因有其必要性分析國內外十年研究結果發現運

動表現領域不論在學術或產業同時都談論到「科技」

「健康」及「本土化」之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發展應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穿戴式裝置的生

理與動作訊息監控雲端運算等這些「新創科技」

無疑都是突破傳統的使用不便耗費人力及花費時間

等缺點隨著醫療環境成熟全球演變為高齡化社會

「健康樂活」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因此肌力訓練

高齡化體適能等研究議題廣被探討本土相關議題就

字面上而言即是在地化意謂著本土自身文化的深耕

例如棒球 (在地化) 這個議題相較於足球網球 (全球

化) 在台灣更具有獨特性與影響力十年的熱門議題

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建議已長期

鑽研運動表現領域之學者能以「流行」之結果作為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Ⅲ

第 3卷 第 2期(2016年 12月)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主編的話

三年有成期刊因您而成長

現今體育學術研究已蓬勃發展從科技部人文司體育學門每年平均近有 300 多件申

請數及收錄在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下體育學門共有 54 本中文期刊等兩項

數據上獲得支持因此已經完全跳脫「體育學術沙漠」刻板框架也證明了體育人不再

是只會講了一嘴好球會藉由理論的轉化及詮釋將體育運動的實踐論述得更有說服力

其中期刊的平台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橋樑運動表現期刊(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JSP)

創刊於 2014 年 6 月(半年刊)發行後至今已滿 3 年共收錄有 6 期 39 篇文章為了能持

續收錄實際應用文章提供運動表現與相關運動科學間的交流園地一直是期刊主要經

營的方向適逢今年為里約奧運年本期以「競技運動科學」徵稿為主題特邀請 相子

元博士擔任專刊主編專刊內容最主要在檢視競技運動表現有關之實際案例包括情報

蒐集體能訓練心智訓練運動傷害及運動技術等面向作為政府單位未來挹注運動

科學經費來支援國內競技運動時主要參考依據之一

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期刊在2015年完成架設專屬網路服務平台(httpwwwtwjsporg)

內容包括投稿資訊表單下載編審組織及要點電子全文查詢及線上投稿服務等旨

在提供投稿者或瀏覽人便利性網站亦提供 2015-2016 年運動表現期刊趨勢分析報告

瞭解期刊在引用率及下載率等之數據再者期刊除了提供紙本出刊之外也與多家期刊

收錄單位合作包括華藝數位有限公司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簽訂 DOI 代理註冊合

約國家圖書館台灣期刊論文資訊系統及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索引系統等透過以

上合作單位來增加文章之曝光率及閱覽率進一步由網路無弗界概念使文章能見度不僅

侷限於我國更能向國外拓展增進國際學術交流機會

隨著編輯團隊這三年不斷耕耘於文章品質的要求及推動方向修正運動表現期刊所

收錄的文章內容已日漸趨向完整且在學術影響指數方面有一定影響力因此預計 2017

年 1 月~3 月參加科技部所舉辦【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之評比及暨核心期刊收錄】之

評比希冀透過跨學門間之知識交流期刊評比平台讓本期刊未來更有活力在運動科學

學術領域裡成長及茁壯亦期盼能順利收錄於核心期刊第一二級名單中最後 主編謹

代表期刊編輯委員審稿委員與行政團隊向投稿者及閱讀者這三年愛護支持致上最高謝

意「三年有成期刊因您而成長」

翁梓林

2016 年 12 月 20 日

運動表現期刊 49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1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相子元 Emailtyshianggmaillcom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汀洲路四段 88 號

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The trend of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張簡旭芳 1Hsu-Fang Chang Chien 相子元 1Tzyy-Yuang Shia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1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投稿日期2016 年 7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9 月

摘 要

前言期刊奠定學術重要基礎隨著全球期刊數量增加將「大數據分析」概念套用至運動表現領域瞭解運動表現

之研究現況以利國內專家學者更了解國內外學術研究及產業應用方向做為運動訓練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本篇文

章主要分析1) Elsevier 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 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

3) 運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方法透過國內外近十年的學術文獻蒐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利用 CATAR 分

析軟體進行書目對與共現字分析並同時進行專家問卷及座談會議審查以取得各次領域之關鍵字結果結合 Elsevier

出版商提供里約奧運學術分析之結果詳加探討結果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

正流行的研究趨勢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某些熱門議題逐漸被淘汰反

之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且出現比例漸增結論與建議十

年的熱門議題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針對連續十年國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

務應用的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域之人員更明確之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方向

關鍵字學術期刊大數據分析里約奧運體適能

壹緒論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競賽成績日趨激

烈如何讓選手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有效地加強運

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運

動科學藉由高科技的儀器監控體能剖析動作例如

利用攝氧量或乳酸偵測並量化選手體能變化藉由高

速攝影機的影像辨識及動作分析給予選手及教練即

時的視覺回饋 (莊銘修張立羣2014)穿戴於軀幹

的運動感測器監控選手在練習或比賽等實際環境下

的體能 (Scanlan Wen Tucker amp Dalbo 2014 Lovell

Sirotic Impellizzeri amp Coutts 2013)運動科學的發展

方便教練隨時掌握選手的身體狀況提供訓練或選拔

選手的量化工具這些都是為了促進選手在競技場上

的運動表現並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期刊奠定學術之重要基礎為更了解學術領域的

研究趨勢進行期刊分析是必需的全球期刊數量迅

速累積文章數量遍布各領域範疇唯有利用「大數

據分析」才能有效率地將無形的數字轉化為有形的資

訊許多國家已經善用大數據概念例如2012 年美

國以大數據分析做為國家經費分配依據2016 年歐盟

強調大數據在各學術社群中的連結日本透過大數據

提高生產效率與生活品質韓國利用大數據監控中小

學的教育質量新加坡藉由大數據制訂國家教育政策

與學校發展 (蔡明學黃建翔2015)由此可知許多

國家已將數據分析應用至國家教育等領域因此確實

了解國內外運動表現領域的方向對於國內研究領域

有其必要性

運動表現 (Sport Performance) 的好壞廣義而言

會受到能量輸出 (無氧有氧能力)神經肌肉功能 (肌

力爆發力協調性及技巧)關節活動度 (肌肉延展

性) 及心理因素 (動機及戰術) 等條件所影響 (林正

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2003)因此瞭解運動

表現之研究現況掌握熱門議題之趨勢使國內研究

能夠在理論與實務上有更明確之方向做為運動訓練

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有其必要性本篇文章主要分析

1) Elsevier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3) 運

5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

貳里約奧運前之運動研究議題

因應 2016 年巴西奧運熱潮Elsevier 出版商在

2016 年七月整理與運動相關的研究發現從 2000 年

至今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在德國英國和俄羅斯

的文章產量分別提升了 9888及 85其中巴西

和中國增加幅度更大分別為 360及 775自 2011

至 2015 年間產出的文章合作形式來看巴西屬於國際

合作的文章有 80886 篇其中 3741 篇為產學合作的

文章 中國及巴西的文章產量增加幅度最大但其

產學合作比例低 (12)反而德國有最高比例的產學

合作文章 (36)同時也有最高比例的國際合作文章

產出 (圖 1)此結果顯示目前國際趨勢不僅在乎文章

數量同時更強調產學合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另外與「運動表現」相關的研究從 2011 至

2015 年期間全球文章總產量達到 1910 篇從 2011 年

開始每年增加 282 篇至 2015 年每年增加 490 篇文

章增加幅度每年不斷擴大 (圖 2)顯示運動領域中的

「運動表現」議題在國際受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

圖 12011 至 2015 年各國家的文章數量 (圈大小)產學合作 (橫

軸) 及國際合作 (縱軸)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

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版商許可翻印

圖 2全球「運動表現」領域之文章數量於各年度增加的情形 (縱

軸該年度文章增加篇數橫軸年代)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

根據 2016 年 Elsevier 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 2011

至 2015 年期間與「運動表現」領域相關的關鍵字中

出現比例漸增的關鍵字為疲勞 (Fatigue) 和足球

(Soccer)反之出現比例逐漸降低的關鍵字為肌力

(Strength) 和武術 (Martial art) (圖 3)與「運動表現」

領域相關的文章篇數巴西(194 篇) 的篇數僅次於美

國 (467 篇)在全球與「運動項目」相關的文章篇

數由高至低分別為網球 (2228 篇)馬拉松 (1540

篇)橄欖球 (1526 篇)排球 (1081 篇)手球 (681

篇)田徑 (532 篇)柔道 (503 篇) 及桌球 (411 篇)

與「網球」相關的文章篇數發表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407 篇 )但澳洲和英國則擁有較好的文章品質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與「橄欖球」

相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澳洲及紐西蘭且產量於這五

年內不斷增加 (40)與「排球」及「手球」相關的

文章大部分都發表於歐洲國家巴西是發表「柔道」

相關文章最多的國家 (87 篇)中國在「桌球」的發表

文章篇數 154 篇達全球該領域的 37發表篇數更

是德國 (名列第二的國家) 的四倍多

圖 3 2011 至 2015 年「運動表現」關鍵字出現比例漸增 (方框

字體漸大) 與漸減 (圓框字體漸小)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由這些分析資料可知自 2011 至 2015 年間全球

的運動研究趨勢多集中在網球馬拉松橄欖球及排

球且各運動項目的文章篇數皆超過千篇顯示近年

內這些運動是全球接受度較高且不退流行的項目但

隨國家盛行的運動不同各運動項目的研究產量在各

國之間有所差異例如網球在美國發表篇數居冠橄

欖球在澳洲及紐西蘭排球及手球在歐洲桌球則在

中國藉此了解這些運動項目對於該國家文化經濟

的影響力也能熟知各運動項目最頂尖的研究身在何

處將最新結果分享給國內頂尖選手或教練作為訓練

運動表現期刊 51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或監控的參考依據總結上述所言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

參國內外之運動表現研究議題

由國際期刊 Thomson Reuters 中的 ISI Web of

Knowledge文獻資料庫統整SCI的期刊並加以分析

蒐集隸屬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學門的期刊共 81

本透過學術文獻整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再經由

專家評選隸屬體育領域之重要期刊蒐集從 2006 年至

2015 年共十年的文獻資料利用 CATAR 軟體進行書

目對分析 (曾元顯2011)挑選與運動表現相關的文

獻共 1084 篇而針對國內體育領域學術研究則選取

兩本 TSSCI 期刊2006 年至 2015 年 《體育學報》 376

篇文獻及 《大專體育學刊》 493 篇文獻再各經由

CATAR 軟體進行共現字分析 (篇名及摘要)最後經

專家篩選完成國際運動表現及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

題關鍵字結果 (表 1 及 2)

表一國際近十年運動表現領域之熱門議題

由表一結果將國際近十年在運動表現領域的熱門

議題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為評量運動表現的「監測指

標」動作分析回饋肌力爆發力耐力乳酸疲

勞心率有氧能力自覺用力係數等不同「運動

項目」的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團隊運動

跑步衝刺自行車足球等由此判斷國際上運動

表現的研究趨勢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利用不同的

監測指標評估整體的運動表現及訓練成效反觀國

內近十年在體育領域的熱門議題結果評量運動表現

的「監測指標」肌電圖回饋身體活動攝氧量肌

力老化滿意度身體質量指數乳酸速度睪

固酮等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表現棒球網球

中華職棒尚有其他無法被歸類的關鍵字例如結構

方程式生物力學自我決定理論環境賦使直接

知覺等

表二國內近十年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比較國內外分析結果國內外都利用肌力乳酸

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另外探討肌電圖訊號

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是著重在動作分

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上上述結果顯示國內外熱

門研究議題大部分仍有相似之處但唯有各「運動項

目」的運動表現國內外結果完全分歧國內偏重在

棒球及網球國際則是跑步自行車及足球足以顯

示國際文化差異之處這也正好突顯在地文化特色

相較國際的熱門議題國內研究的熱門議題涉略範圍

較為廣泛因為國內研究分析對象為《體育學報》及

《大專體育學刊》這兩本期刊屬於綜合性的學術期刊

過去學者分析 1999 年至 2013 年《體育學報》觀察到

自然科學類的論文數量都多於人文社會科學類以穩

定比例 64 產出文章自然科學中又以運動生理學

(佔整體 2567) 比例最多但其發表比例逐漸降低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2014)與本篇

國際運動表現熱門議題 (Top20)

1 訓練(Train) 11 團隊運動 (Team sport)

2 表 現

(Performance)

12 跑步 (Run)

3 健 身 運 動

(Exercise)

13 衝刺 (Sprint)

4 競技運動 (Sport) 14 心率 (Heart rate)

5 肌力 (Strength) 15 自行車 (Cycle)

6 爆發力 (Power) 16 美式英式足球 (Football)

7 耐 力

(Endurance)

17 有氧能力 (Aerobic capacity)

8 運動員 (Athlete) 18 動作分析 (Motion analysis)

9 乳酸 (Lactate) 19 自 覺 用 力 係 數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10 疲勞 (Fatigue) 20 全球定位系統 (GPS)

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Top20)

1 身體活動 11 自我決定理論

2 訓練 12 棒球

3 結構方程式 13 身體質量指數

4 攝氧量 14 乳酸

5 肌力 15 網球

6 老化 16 環境賦使

7 滿意度 17 中華職棒

8 運動表現 18 直接知覺

9 生物力學 19 速度

10 肌電圖 20 睪固酮

5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文章結果相呼應國內熱門議題雖大部分與運動生理

領域相關但仍會參雜其他次領域議題但國外則無

此現象另有學者認為造成運動生理出刊數量逐年減

少的原因可能由於現今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及科技部

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案獎勵的因素運動生理學研究學

者紛紛轉往國際 SCI 期刊投稿 (張育愷洪聰敏

2014)

肆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

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

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正流行的研究趨勢但根據

Elsevier 提供資訊顯示「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

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熱門議題中

某些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反而「運動表現」「健

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

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並且出現比例漸增由 Elsevier

提供的資料國際 SCI 等級及國內 TSSCI 等級期刊了

解運動表現的學術領域正蓬勃發展全球文章數量

每年增加的幅度不斷擴大但在追求文章數量前先

進國家 (如德國美國英國) 更強調的是產學合

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跳脫學術領域來看看屬於實務層面的體適能趨

勢 (Thompson 2015)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自

2006 年開始每年都會針對未來一年的全球體適能趨

勢進行調查自 2007 至 2016 年共連續十年的體適能

趨勢預測針對 2016 年的全球體適能趨勢調查挑選了

40 項可能的趨勢其中前 25 名是過去幾年所調查出

來的結果利用電子問卷調查世界各地體適能相關領

域的專家每個項目評分標準為 1 到 10 分分數越高

表示發展潛能越好2016 全球體適能趨勢預測新上榜

的是第一名的穿戴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商業

分析專家認為2016年穿戴科技的市場高達60億美金

是其高居預測冠軍的原因而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私人健身教練 (Personal training)教育認證

課 程 (Educated certified an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功能性體適能 (Functional fitness) 和銀

髮族體適能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在這十

年的趨勢預測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侯彥竹相子元

2014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年輕族群或慢性疾病族群會利用體重訓練去增

加或維持肌力肌力訓練也常見於醫療院所的心血管

肺部復健或代謝症候群的訓練項目中2015 年美國統

計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預估體適能訓練員和指導員的工作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會成長 13因此認為「私人健身教練」

會逐漸增加並且重心將轉移到「教育認證課程」的

部分體適能專家也認為「私人健身教練」持續是未

來健康體適能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和「銀

髮族體適能」利用肌力訓練促進平衡協調力量和

耐力等使之能夠完成日常生活近年來社會結構逐

漸演變為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銀髮族在金錢和時間

上的運用相對更有能力參與運動這個趨勢調查的

結果提供明確的體適能未來走向與發展對於相關

產業的業者來說能夠提供塑造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善用此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市場進行擴充並且也要

了解退潮項目的原因藉以擬定對策並加以改善

綜觀以運動表現的層面而言除了仍以觀察競技

運動員的表現為主也拓展研究對象至休閒運動員

一般民眾與病人透過多樣化的訓練策略嶄新的運

動科技與監測儀器以及具目的性的運動檢測來瞭

解人體內在(例如心率心肺能力乳酸濃度等)與

外在(例如競技運動表現健身運動表現疲勞等)

反應的變化儼然已成為一股研究新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本篇結果發現國內外熱門議題共同都利用肌力

乳酸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額外探討肌電圖

訊號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另外著重在

動作分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但其中「肌力」「耐

力」兩個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認知並理解其退潮

原因有其必要性分析國內外十年研究結果發現運

動表現領域不論在學術或產業同時都談論到「科技」

「健康」及「本土化」之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發展應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穿戴式裝置的生

理與動作訊息監控雲端運算等這些「新創科技」

無疑都是突破傳統的使用不便耗費人力及花費時間

等缺點隨著醫療環境成熟全球演變為高齡化社會

「健康樂活」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因此肌力訓練

高齡化體適能等研究議題廣被探討本土相關議題就

字面上而言即是在地化意謂著本土自身文化的深耕

例如棒球 (在地化) 這個議題相較於足球網球 (全球

化) 在台灣更具有獨特性與影響力十年的熱門議題

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建議已長期

鑽研運動表現領域之學者能以「流行」之結果作為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49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1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相子元 Emailtyshianggmaillcom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汀洲路四段 88 號

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The trend of sport performance research

張簡旭芳 1Hsu-Fang Chang Chien 相子元 1Tzyy-Yuang Shia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1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投稿日期2016 年 7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9 月

摘 要

前言期刊奠定學術重要基礎隨著全球期刊數量增加將「大數據分析」概念套用至運動表現領域瞭解運動表現

之研究現況以利國內專家學者更了解國內外學術研究及產業應用方向做為運動訓練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本篇文

章主要分析1) Elsevier 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 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

3) 運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方法透過國內外近十年的學術文獻蒐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利用 CATAR 分

析軟體進行書目對與共現字分析並同時進行專家問卷及座談會議審查以取得各次領域之關鍵字結果結合 Elsevier

出版商提供里約奧運學術分析之結果詳加探討結果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

正流行的研究趨勢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某些熱門議題逐漸被淘汰反

之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且出現比例漸增結論與建議十

年的熱門議題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針對連續十年國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

務應用的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域之人員更明確之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方向

關鍵字學術期刊大數據分析里約奧運體適能

壹緒論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競賽成績日趨激

烈如何讓選手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有效地加強運

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運

動科學藉由高科技的儀器監控體能剖析動作例如

利用攝氧量或乳酸偵測並量化選手體能變化藉由高

速攝影機的影像辨識及動作分析給予選手及教練即

時的視覺回饋 (莊銘修張立羣2014)穿戴於軀幹

的運動感測器監控選手在練習或比賽等實際環境下

的體能 (Scanlan Wen Tucker amp Dalbo 2014 Lovell

Sirotic Impellizzeri amp Coutts 2013)運動科學的發展

方便教練隨時掌握選手的身體狀況提供訓練或選拔

選手的量化工具這些都是為了促進選手在競技場上

的運動表現並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期刊奠定學術之重要基礎為更了解學術領域的

研究趨勢進行期刊分析是必需的全球期刊數量迅

速累積文章數量遍布各領域範疇唯有利用「大數

據分析」才能有效率地將無形的數字轉化為有形的資

訊許多國家已經善用大數據概念例如2012 年美

國以大數據分析做為國家經費分配依據2016 年歐盟

強調大數據在各學術社群中的連結日本透過大數據

提高生產效率與生活品質韓國利用大數據監控中小

學的教育質量新加坡藉由大數據制訂國家教育政策

與學校發展 (蔡明學黃建翔2015)由此可知許多

國家已將數據分析應用至國家教育等領域因此確實

了解國內外運動表現領域的方向對於國內研究領域

有其必要性

運動表現 (Sport Performance) 的好壞廣義而言

會受到能量輸出 (無氧有氧能力)神經肌肉功能 (肌

力爆發力協調性及技巧)關節活動度 (肌肉延展

性) 及心理因素 (動機及戰術) 等條件所影響 (林正

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2003)因此瞭解運動

表現之研究現況掌握熱門議題之趨勢使國內研究

能夠在理論與實務上有更明確之方向做為運動訓練

推動重點研究之參考有其必要性本篇文章主要分析

1) Elsevier提供里約奧運相關之學術分析2) 國際SCI

期刊以及國內 TSSCI 期刊近十年的現況分析3) 運

5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

貳里約奧運前之運動研究議題

因應 2016 年巴西奧運熱潮Elsevier 出版商在

2016 年七月整理與運動相關的研究發現從 2000 年

至今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在德國英國和俄羅斯

的文章產量分別提升了 9888及 85其中巴西

和中國增加幅度更大分別為 360及 775自 2011

至 2015 年間產出的文章合作形式來看巴西屬於國際

合作的文章有 80886 篇其中 3741 篇為產學合作的

文章 中國及巴西的文章產量增加幅度最大但其

產學合作比例低 (12)反而德國有最高比例的產學

合作文章 (36)同時也有最高比例的國際合作文章

產出 (圖 1)此結果顯示目前國際趨勢不僅在乎文章

數量同時更強調產學合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另外與「運動表現」相關的研究從 2011 至

2015 年期間全球文章總產量達到 1910 篇從 2011 年

開始每年增加 282 篇至 2015 年每年增加 490 篇文

章增加幅度每年不斷擴大 (圖 2)顯示運動領域中的

「運動表現」議題在國際受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

圖 12011 至 2015 年各國家的文章數量 (圈大小)產學合作 (橫

軸) 及國際合作 (縱軸)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

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版商許可翻印

圖 2全球「運動表現」領域之文章數量於各年度增加的情形 (縱

軸該年度文章增加篇數橫軸年代)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

根據 2016 年 Elsevier 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 2011

至 2015 年期間與「運動表現」領域相關的關鍵字中

出現比例漸增的關鍵字為疲勞 (Fatigue) 和足球

(Soccer)反之出現比例逐漸降低的關鍵字為肌力

(Strength) 和武術 (Martial art) (圖 3)與「運動表現」

領域相關的文章篇數巴西(194 篇) 的篇數僅次於美

國 (467 篇)在全球與「運動項目」相關的文章篇

數由高至低分別為網球 (2228 篇)馬拉松 (1540

篇)橄欖球 (1526 篇)排球 (1081 篇)手球 (681

篇)田徑 (532 篇)柔道 (503 篇) 及桌球 (411 篇)

與「網球」相關的文章篇數發表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407 篇 )但澳洲和英國則擁有較好的文章品質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與「橄欖球」

相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澳洲及紐西蘭且產量於這五

年內不斷增加 (40)與「排球」及「手球」相關的

文章大部分都發表於歐洲國家巴西是發表「柔道」

相關文章最多的國家 (87 篇)中國在「桌球」的發表

文章篇數 154 篇達全球該領域的 37發表篇數更

是德國 (名列第二的國家) 的四倍多

圖 3 2011 至 2015 年「運動表現」關鍵字出現比例漸增 (方框

字體漸大) 與漸減 (圓框字體漸小)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由這些分析資料可知自 2011 至 2015 年間全球

的運動研究趨勢多集中在網球馬拉松橄欖球及排

球且各運動項目的文章篇數皆超過千篇顯示近年

內這些運動是全球接受度較高且不退流行的項目但

隨國家盛行的運動不同各運動項目的研究產量在各

國之間有所差異例如網球在美國發表篇數居冠橄

欖球在澳洲及紐西蘭排球及手球在歐洲桌球則在

中國藉此了解這些運動項目對於該國家文化經濟

的影響力也能熟知各運動項目最頂尖的研究身在何

處將最新結果分享給國內頂尖選手或教練作為訓練

運動表現期刊 51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或監控的參考依據總結上述所言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

參國內外之運動表現研究議題

由國際期刊 Thomson Reuters 中的 ISI Web of

Knowledge文獻資料庫統整SCI的期刊並加以分析

蒐集隸屬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學門的期刊共 81

本透過學術文獻整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再經由

專家評選隸屬體育領域之重要期刊蒐集從 2006 年至

2015 年共十年的文獻資料利用 CATAR 軟體進行書

目對分析 (曾元顯2011)挑選與運動表現相關的文

獻共 1084 篇而針對國內體育領域學術研究則選取

兩本 TSSCI 期刊2006 年至 2015 年 《體育學報》 376

篇文獻及 《大專體育學刊》 493 篇文獻再各經由

CATAR 軟體進行共現字分析 (篇名及摘要)最後經

專家篩選完成國際運動表現及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

題關鍵字結果 (表 1 及 2)

表一國際近十年運動表現領域之熱門議題

由表一結果將國際近十年在運動表現領域的熱門

議題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為評量運動表現的「監測指

標」動作分析回饋肌力爆發力耐力乳酸疲

勞心率有氧能力自覺用力係數等不同「運動

項目」的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團隊運動

跑步衝刺自行車足球等由此判斷國際上運動

表現的研究趨勢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利用不同的

監測指標評估整體的運動表現及訓練成效反觀國

內近十年在體育領域的熱門議題結果評量運動表現

的「監測指標」肌電圖回饋身體活動攝氧量肌

力老化滿意度身體質量指數乳酸速度睪

固酮等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表現棒球網球

中華職棒尚有其他無法被歸類的關鍵字例如結構

方程式生物力學自我決定理論環境賦使直接

知覺等

表二國內近十年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比較國內外分析結果國內外都利用肌力乳酸

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另外探討肌電圖訊號

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是著重在動作分

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上上述結果顯示國內外熱

門研究議題大部分仍有相似之處但唯有各「運動項

目」的運動表現國內外結果完全分歧國內偏重在

棒球及網球國際則是跑步自行車及足球足以顯

示國際文化差異之處這也正好突顯在地文化特色

相較國際的熱門議題國內研究的熱門議題涉略範圍

較為廣泛因為國內研究分析對象為《體育學報》及

《大專體育學刊》這兩本期刊屬於綜合性的學術期刊

過去學者分析 1999 年至 2013 年《體育學報》觀察到

自然科學類的論文數量都多於人文社會科學類以穩

定比例 64 產出文章自然科學中又以運動生理學

(佔整體 2567) 比例最多但其發表比例逐漸降低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2014)與本篇

國際運動表現熱門議題 (Top20)

1 訓練(Train) 11 團隊運動 (Team sport)

2 表 現

(Performance)

12 跑步 (Run)

3 健 身 運 動

(Exercise)

13 衝刺 (Sprint)

4 競技運動 (Sport) 14 心率 (Heart rate)

5 肌力 (Strength) 15 自行車 (Cycle)

6 爆發力 (Power) 16 美式英式足球 (Football)

7 耐 力

(Endurance)

17 有氧能力 (Aerobic capacity)

8 運動員 (Athlete) 18 動作分析 (Motion analysis)

9 乳酸 (Lactate) 19 自 覺 用 力 係 數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10 疲勞 (Fatigue) 20 全球定位系統 (GPS)

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Top20)

1 身體活動 11 自我決定理論

2 訓練 12 棒球

3 結構方程式 13 身體質量指數

4 攝氧量 14 乳酸

5 肌力 15 網球

6 老化 16 環境賦使

7 滿意度 17 中華職棒

8 運動表現 18 直接知覺

9 生物力學 19 速度

10 肌電圖 20 睪固酮

5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文章結果相呼應國內熱門議題雖大部分與運動生理

領域相關但仍會參雜其他次領域議題但國外則無

此現象另有學者認為造成運動生理出刊數量逐年減

少的原因可能由於現今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及科技部

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案獎勵的因素運動生理學研究學

者紛紛轉往國際 SCI 期刊投稿 (張育愷洪聰敏

2014)

肆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

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

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正流行的研究趨勢但根據

Elsevier 提供資訊顯示「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

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熱門議題中

某些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反而「運動表現」「健

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

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並且出現比例漸增由 Elsevier

提供的資料國際 SCI 等級及國內 TSSCI 等級期刊了

解運動表現的學術領域正蓬勃發展全球文章數量

每年增加的幅度不斷擴大但在追求文章數量前先

進國家 (如德國美國英國) 更強調的是產學合

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跳脫學術領域來看看屬於實務層面的體適能趨

勢 (Thompson 2015)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自

2006 年開始每年都會針對未來一年的全球體適能趨

勢進行調查自 2007 至 2016 年共連續十年的體適能

趨勢預測針對 2016 年的全球體適能趨勢調查挑選了

40 項可能的趨勢其中前 25 名是過去幾年所調查出

來的結果利用電子問卷調查世界各地體適能相關領

域的專家每個項目評分標準為 1 到 10 分分數越高

表示發展潛能越好2016 全球體適能趨勢預測新上榜

的是第一名的穿戴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商業

分析專家認為2016年穿戴科技的市場高達60億美金

是其高居預測冠軍的原因而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私人健身教練 (Personal training)教育認證

課 程 (Educated certified an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功能性體適能 (Functional fitness) 和銀

髮族體適能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在這十

年的趨勢預測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侯彥竹相子元

2014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年輕族群或慢性疾病族群會利用體重訓練去增

加或維持肌力肌力訓練也常見於醫療院所的心血管

肺部復健或代謝症候群的訓練項目中2015 年美國統

計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預估體適能訓練員和指導員的工作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會成長 13因此認為「私人健身教練」

會逐漸增加並且重心將轉移到「教育認證課程」的

部分體適能專家也認為「私人健身教練」持續是未

來健康體適能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和「銀

髮族體適能」利用肌力訓練促進平衡協調力量和

耐力等使之能夠完成日常生活近年來社會結構逐

漸演變為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銀髮族在金錢和時間

上的運用相對更有能力參與運動這個趨勢調查的

結果提供明確的體適能未來走向與發展對於相關

產業的業者來說能夠提供塑造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善用此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市場進行擴充並且也要

了解退潮項目的原因藉以擬定對策並加以改善

綜觀以運動表現的層面而言除了仍以觀察競技

運動員的表現為主也拓展研究對象至休閒運動員

一般民眾與病人透過多樣化的訓練策略嶄新的運

動科技與監測儀器以及具目的性的運動檢測來瞭

解人體內在(例如心率心肺能力乳酸濃度等)與

外在(例如競技運動表現健身運動表現疲勞等)

反應的變化儼然已成為一股研究新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本篇結果發現國內外熱門議題共同都利用肌力

乳酸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額外探討肌電圖

訊號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另外著重在

動作分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但其中「肌力」「耐

力」兩個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認知並理解其退潮

原因有其必要性分析國內外十年研究結果發現運

動表現領域不論在學術或產業同時都談論到「科技」

「健康」及「本土化」之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發展應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穿戴式裝置的生

理與動作訊息監控雲端運算等這些「新創科技」

無疑都是突破傳統的使用不便耗費人力及花費時間

等缺點隨著醫療環境成熟全球演變為高齡化社會

「健康樂活」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因此肌力訓練

高齡化體適能等研究議題廣被探討本土相關議題就

字面上而言即是在地化意謂著本土自身文化的深耕

例如棒球 (在地化) 這個議題相較於足球網球 (全球

化) 在台灣更具有獨特性與影響力十年的熱門議題

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建議已長期

鑽研運動表現領域之學者能以「流行」之結果作為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5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動表現學術與實務之趨勢分享

貳里約奧運前之運動研究議題

因應 2016 年巴西奧運熱潮Elsevier 出版商在

2016 年七月整理與運動相關的研究發現從 2000 年

至今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在德國英國和俄羅斯

的文章產量分別提升了 9888及 85其中巴西

和中國增加幅度更大分別為 360及 775自 2011

至 2015 年間產出的文章合作形式來看巴西屬於國際

合作的文章有 80886 篇其中 3741 篇為產學合作的

文章 中國及巴西的文章產量增加幅度最大但其

產學合作比例低 (12)反而德國有最高比例的產學

合作文章 (36)同時也有最高比例的國際合作文章

產出 (圖 1)此結果顯示目前國際趨勢不僅在乎文章

數量同時更強調產學合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另外與「運動表現」相關的研究從 2011 至

2015 年期間全球文章總產量達到 1910 篇從 2011 年

開始每年增加 282 篇至 2015 年每年增加 490 篇文

章增加幅度每年不斷擴大 (圖 2)顯示運動領域中的

「運動表現」議題在國際受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

圖 12011 至 2015 年各國家的文章數量 (圈大小)產學合作 (橫

軸) 及國際合作 (縱軸)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

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版商許可翻印

圖 2全球「運動表現」領域之文章數量於各年度增加的情形 (縱

軸該年度文章增加篇數橫軸年代)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

根據 2016 年 Elsevier 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自 2011

至 2015 年期間與「運動表現」領域相關的關鍵字中

出現比例漸增的關鍵字為疲勞 (Fatigue) 和足球

(Soccer)反之出現比例逐漸降低的關鍵字為肌力

(Strength) 和武術 (Martial art) (圖 3)與「運動表現」

領域相關的文章篇數巴西(194 篇) 的篇數僅次於美

國 (467 篇)在全球與「運動項目」相關的文章篇

數由高至低分別為網球 (2228 篇)馬拉松 (1540

篇)橄欖球 (1526 篇)排球 (1081 篇)手球 (681

篇)田徑 (532 篇)柔道 (503 篇) 及桌球 (411 篇)

與「網球」相關的文章篇數發表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407 篇 )但澳洲和英國則擁有較好的文章品質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FWCI)與「橄欖球」

相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澳洲及紐西蘭且產量於這五

年內不斷增加 (40)與「排球」及「手球」相關的

文章大部分都發表於歐洲國家巴西是發表「柔道」

相關文章最多的國家 (87 篇)中國在「桌球」的發表

文章篇數 154 篇達全球該領域的 37發表篇數更

是德國 (名列第二的國家) 的四倍多

圖 3 2011 至 2015 年「運動表現」關鍵字出現比例漸增 (方框

字體漸大) 與漸減 (圓框字體漸小)資料來源rdquo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rdquoElsevier2016已獲得版權特有者 Elsevier 出

版商許可翻印並經同意修飾

由這些分析資料可知自 2011 至 2015 年間全球

的運動研究趨勢多集中在網球馬拉松橄欖球及排

球且各運動項目的文章篇數皆超過千篇顯示近年

內這些運動是全球接受度較高且不退流行的項目但

隨國家盛行的運動不同各運動項目的研究產量在各

國之間有所差異例如網球在美國發表篇數居冠橄

欖球在澳洲及紐西蘭排球及手球在歐洲桌球則在

中國藉此了解這些運動項目對於該國家文化經濟

的影響力也能熟知各運動項目最頂尖的研究身在何

處將最新結果分享給國內頂尖選手或教練作為訓練

運動表現期刊 51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或監控的參考依據總結上述所言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

參國內外之運動表現研究議題

由國際期刊 Thomson Reuters 中的 ISI Web of

Knowledge文獻資料庫統整SCI的期刊並加以分析

蒐集隸屬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學門的期刊共 81

本透過學術文獻整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再經由

專家評選隸屬體育領域之重要期刊蒐集從 2006 年至

2015 年共十年的文獻資料利用 CATAR 軟體進行書

目對分析 (曾元顯2011)挑選與運動表現相關的文

獻共 1084 篇而針對國內體育領域學術研究則選取

兩本 TSSCI 期刊2006 年至 2015 年 《體育學報》 376

篇文獻及 《大專體育學刊》 493 篇文獻再各經由

CATAR 軟體進行共現字分析 (篇名及摘要)最後經

專家篩選完成國際運動表現及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

題關鍵字結果 (表 1 及 2)

表一國際近十年運動表現領域之熱門議題

由表一結果將國際近十年在運動表現領域的熱門

議題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為評量運動表現的「監測指

標」動作分析回饋肌力爆發力耐力乳酸疲

勞心率有氧能力自覺用力係數等不同「運動

項目」的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團隊運動

跑步衝刺自行車足球等由此判斷國際上運動

表現的研究趨勢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利用不同的

監測指標評估整體的運動表現及訓練成效反觀國

內近十年在體育領域的熱門議題結果評量運動表現

的「監測指標」肌電圖回饋身體活動攝氧量肌

力老化滿意度身體質量指數乳酸速度睪

固酮等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表現棒球網球

中華職棒尚有其他無法被歸類的關鍵字例如結構

方程式生物力學自我決定理論環境賦使直接

知覺等

表二國內近十年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比較國內外分析結果國內外都利用肌力乳酸

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另外探討肌電圖訊號

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是著重在動作分

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上上述結果顯示國內外熱

門研究議題大部分仍有相似之處但唯有各「運動項

目」的運動表現國內外結果完全分歧國內偏重在

棒球及網球國際則是跑步自行車及足球足以顯

示國際文化差異之處這也正好突顯在地文化特色

相較國際的熱門議題國內研究的熱門議題涉略範圍

較為廣泛因為國內研究分析對象為《體育學報》及

《大專體育學刊》這兩本期刊屬於綜合性的學術期刊

過去學者分析 1999 年至 2013 年《體育學報》觀察到

自然科學類的論文數量都多於人文社會科學類以穩

定比例 64 產出文章自然科學中又以運動生理學

(佔整體 2567) 比例最多但其發表比例逐漸降低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2014)與本篇

國際運動表現熱門議題 (Top20)

1 訓練(Train) 11 團隊運動 (Team sport)

2 表 現

(Performance)

12 跑步 (Run)

3 健 身 運 動

(Exercise)

13 衝刺 (Sprint)

4 競技運動 (Sport) 14 心率 (Heart rate)

5 肌力 (Strength) 15 自行車 (Cycle)

6 爆發力 (Power) 16 美式英式足球 (Football)

7 耐 力

(Endurance)

17 有氧能力 (Aerobic capacity)

8 運動員 (Athlete) 18 動作分析 (Motion analysis)

9 乳酸 (Lactate) 19 自 覺 用 力 係 數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10 疲勞 (Fatigue) 20 全球定位系統 (GPS)

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Top20)

1 身體活動 11 自我決定理論

2 訓練 12 棒球

3 結構方程式 13 身體質量指數

4 攝氧量 14 乳酸

5 肌力 15 網球

6 老化 16 環境賦使

7 滿意度 17 中華職棒

8 運動表現 18 直接知覺

9 生物力學 19 速度

10 肌電圖 20 睪固酮

5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文章結果相呼應國內熱門議題雖大部分與運動生理

領域相關但仍會參雜其他次領域議題但國外則無

此現象另有學者認為造成運動生理出刊數量逐年減

少的原因可能由於現今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及科技部

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案獎勵的因素運動生理學研究學

者紛紛轉往國際 SCI 期刊投稿 (張育愷洪聰敏

2014)

肆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

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

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正流行的研究趨勢但根據

Elsevier 提供資訊顯示「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

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熱門議題中

某些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反而「運動表現」「健

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

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並且出現比例漸增由 Elsevier

提供的資料國際 SCI 等級及國內 TSSCI 等級期刊了

解運動表現的學術領域正蓬勃發展全球文章數量

每年增加的幅度不斷擴大但在追求文章數量前先

進國家 (如德國美國英國) 更強調的是產學合

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跳脫學術領域來看看屬於實務層面的體適能趨

勢 (Thompson 2015)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自

2006 年開始每年都會針對未來一年的全球體適能趨

勢進行調查自 2007 至 2016 年共連續十年的體適能

趨勢預測針對 2016 年的全球體適能趨勢調查挑選了

40 項可能的趨勢其中前 25 名是過去幾年所調查出

來的結果利用電子問卷調查世界各地體適能相關領

域的專家每個項目評分標準為 1 到 10 分分數越高

表示發展潛能越好2016 全球體適能趨勢預測新上榜

的是第一名的穿戴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商業

分析專家認為2016年穿戴科技的市場高達60億美金

是其高居預測冠軍的原因而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私人健身教練 (Personal training)教育認證

課 程 (Educated certified an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功能性體適能 (Functional fitness) 和銀

髮族體適能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在這十

年的趨勢預測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侯彥竹相子元

2014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年輕族群或慢性疾病族群會利用體重訓練去增

加或維持肌力肌力訓練也常見於醫療院所的心血管

肺部復健或代謝症候群的訓練項目中2015 年美國統

計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預估體適能訓練員和指導員的工作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會成長 13因此認為「私人健身教練」

會逐漸增加並且重心將轉移到「教育認證課程」的

部分體適能專家也認為「私人健身教練」持續是未

來健康體適能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和「銀

髮族體適能」利用肌力訓練促進平衡協調力量和

耐力等使之能夠完成日常生活近年來社會結構逐

漸演變為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銀髮族在金錢和時間

上的運用相對更有能力參與運動這個趨勢調查的

結果提供明確的體適能未來走向與發展對於相關

產業的業者來說能夠提供塑造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善用此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市場進行擴充並且也要

了解退潮項目的原因藉以擬定對策並加以改善

綜觀以運動表現的層面而言除了仍以觀察競技

運動員的表現為主也拓展研究對象至休閒運動員

一般民眾與病人透過多樣化的訓練策略嶄新的運

動科技與監測儀器以及具目的性的運動檢測來瞭

解人體內在(例如心率心肺能力乳酸濃度等)與

外在(例如競技運動表現健身運動表現疲勞等)

反應的變化儼然已成為一股研究新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本篇結果發現國內外熱門議題共同都利用肌力

乳酸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額外探討肌電圖

訊號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另外著重在

動作分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但其中「肌力」「耐

力」兩個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認知並理解其退潮

原因有其必要性分析國內外十年研究結果發現運

動表現領域不論在學術或產業同時都談論到「科技」

「健康」及「本土化」之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發展應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穿戴式裝置的生

理與動作訊息監控雲端運算等這些「新創科技」

無疑都是突破傳統的使用不便耗費人力及花費時間

等缺點隨著醫療環境成熟全球演變為高齡化社會

「健康樂活」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因此肌力訓練

高齡化體適能等研究議題廣被探討本土相關議題就

字面上而言即是在地化意謂著本土自身文化的深耕

例如棒球 (在地化) 這個議題相較於足球網球 (全球

化) 在台灣更具有獨特性與影響力十年的熱門議題

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建議已長期

鑽研運動表現領域之學者能以「流行」之結果作為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51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或監控的參考依據總結上述所言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

參國內外之運動表現研究議題

由國際期刊 Thomson Reuters 中的 ISI Web of

Knowledge文獻資料庫統整SCI的期刊並加以分析

蒐集隸屬運動科學 (Sport Sciences) 學門的期刊共 81

本透過學術文獻整理資料剖析並分類後再經由

專家評選隸屬體育領域之重要期刊蒐集從 2006 年至

2015 年共十年的文獻資料利用 CATAR 軟體進行書

目對分析 (曾元顯2011)挑選與運動表現相關的文

獻共 1084 篇而針對國內體育領域學術研究則選取

兩本 TSSCI 期刊2006 年至 2015 年 《體育學報》 376

篇文獻及 《大專體育學刊》 493 篇文獻再各經由

CATAR 軟體進行共現字分析 (篇名及摘要)最後經

專家篩選完成國際運動表現及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

題關鍵字結果 (表 1 及 2)

表一國際近十年運動表現領域之熱門議題

由表一結果將國際近十年在運動表現領域的熱門

議題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為評量運動表現的「監測指

標」動作分析回饋肌力爆發力耐力乳酸疲

勞心率有氧能力自覺用力係數等不同「運動

項目」的運動表現健身運動競技運動團隊運動

跑步衝刺自行車足球等由此判斷國際上運動

表現的研究趨勢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利用不同的

監測指標評估整體的運動表現及訓練成效反觀國

內近十年在體育領域的熱門議題結果評量運動表現

的「監測指標」肌電圖回饋身體活動攝氧量肌

力老化滿意度身體質量指數乳酸速度睪

固酮等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表現棒球網球

中華職棒尚有其他無法被歸類的關鍵字例如結構

方程式生物力學自我決定理論環境賦使直接

知覺等

表二國內近十年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比較國內外分析結果國內外都利用肌力乳酸

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另外探討肌電圖訊號

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是著重在動作分

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上上述結果顯示國內外熱

門研究議題大部分仍有相似之處但唯有各「運動項

目」的運動表現國內外結果完全分歧國內偏重在

棒球及網球國際則是跑步自行車及足球足以顯

示國際文化差異之處這也正好突顯在地文化特色

相較國際的熱門議題國內研究的熱門議題涉略範圍

較為廣泛因為國內研究分析對象為《體育學報》及

《大專體育學刊》這兩本期刊屬於綜合性的學術期刊

過去學者分析 1999 年至 2013 年《體育學報》觀察到

自然科學類的論文數量都多於人文社會科學類以穩

定比例 64 產出文章自然科學中又以運動生理學

(佔整體 2567) 比例最多但其發表比例逐漸降低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2014)與本篇

國際運動表現熱門議題 (Top20)

1 訓練(Train) 11 團隊運動 (Team sport)

2 表 現

(Performance)

12 跑步 (Run)

3 健 身 運 動

(Exercise)

13 衝刺 (Sprint)

4 競技運動 (Sport) 14 心率 (Heart rate)

5 肌力 (Strength) 15 自行車 (Cycle)

6 爆發力 (Power) 16 美式英式足球 (Football)

7 耐 力

(Endurance)

17 有氧能力 (Aerobic capacity)

8 運動員 (Athlete) 18 動作分析 (Motion analysis)

9 乳酸 (Lactate) 19 自 覺 用 力 係 數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10 疲勞 (Fatigue) 20 全球定位系統 (GPS)

國內體育領域之熱門議題 (Top20)

1 身體活動 11 自我決定理論

2 訓練 12 棒球

3 結構方程式 13 身體質量指數

4 攝氧量 14 乳酸

5 肌力 15 網球

6 老化 16 環境賦使

7 滿意度 17 中華職棒

8 運動表現 18 直接知覺

9 生物力學 19 速度

10 肌電圖 20 睪固酮

5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文章結果相呼應國內熱門議題雖大部分與運動生理

領域相關但仍會參雜其他次領域議題但國外則無

此現象另有學者認為造成運動生理出刊數量逐年減

少的原因可能由於現今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及科技部

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案獎勵的因素運動生理學研究學

者紛紛轉往國際 SCI 期刊投稿 (張育愷洪聰敏

2014)

肆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

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

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正流行的研究趨勢但根據

Elsevier 提供資訊顯示「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

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熱門議題中

某些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反而「運動表現」「健

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

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並且出現比例漸增由 Elsevier

提供的資料國際 SCI 等級及國內 TSSCI 等級期刊了

解運動表現的學術領域正蓬勃發展全球文章數量

每年增加的幅度不斷擴大但在追求文章數量前先

進國家 (如德國美國英國) 更強調的是產學合

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跳脫學術領域來看看屬於實務層面的體適能趨

勢 (Thompson 2015)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自

2006 年開始每年都會針對未來一年的全球體適能趨

勢進行調查自 2007 至 2016 年共連續十年的體適能

趨勢預測針對 2016 年的全球體適能趨勢調查挑選了

40 項可能的趨勢其中前 25 名是過去幾年所調查出

來的結果利用電子問卷調查世界各地體適能相關領

域的專家每個項目評分標準為 1 到 10 分分數越高

表示發展潛能越好2016 全球體適能趨勢預測新上榜

的是第一名的穿戴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商業

分析專家認為2016年穿戴科技的市場高達60億美金

是其高居預測冠軍的原因而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私人健身教練 (Personal training)教育認證

課 程 (Educated certified an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功能性體適能 (Functional fitness) 和銀

髮族體適能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在這十

年的趨勢預測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侯彥竹相子元

2014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年輕族群或慢性疾病族群會利用體重訓練去增

加或維持肌力肌力訓練也常見於醫療院所的心血管

肺部復健或代謝症候群的訓練項目中2015 年美國統

計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預估體適能訓練員和指導員的工作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會成長 13因此認為「私人健身教練」

會逐漸增加並且重心將轉移到「教育認證課程」的

部分體適能專家也認為「私人健身教練」持續是未

來健康體適能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和「銀

髮族體適能」利用肌力訓練促進平衡協調力量和

耐力等使之能夠完成日常生活近年來社會結構逐

漸演變為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銀髮族在金錢和時間

上的運用相對更有能力參與運動這個趨勢調查的

結果提供明確的體適能未來走向與發展對於相關

產業的業者來說能夠提供塑造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善用此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市場進行擴充並且也要

了解退潮項目的原因藉以擬定對策並加以改善

綜觀以運動表現的層面而言除了仍以觀察競技

運動員的表現為主也拓展研究對象至休閒運動員

一般民眾與病人透過多樣化的訓練策略嶄新的運

動科技與監測儀器以及具目的性的運動檢測來瞭

解人體內在(例如心率心肺能力乳酸濃度等)與

外在(例如競技運動表現健身運動表現疲勞等)

反應的變化儼然已成為一股研究新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本篇結果發現國內外熱門議題共同都利用肌力

乳酸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額外探討肌電圖

訊號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另外著重在

動作分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但其中「肌力」「耐

力」兩個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認知並理解其退潮

原因有其必要性分析國內外十年研究結果發現運

動表現領域不論在學術或產業同時都談論到「科技」

「健康」及「本土化」之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發展應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穿戴式裝置的生

理與動作訊息監控雲端運算等這些「新創科技」

無疑都是突破傳統的使用不便耗費人力及花費時間

等缺點隨著醫療環境成熟全球演變為高齡化社會

「健康樂活」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因此肌力訓練

高齡化體適能等研究議題廣被探討本土相關議題就

字面上而言即是在地化意謂著本土自身文化的深耕

例如棒球 (在地化) 這個議題相較於足球網球 (全球

化) 在台灣更具有獨特性與影響力十年的熱門議題

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建議已長期

鑽研運動表現領域之學者能以「流行」之結果作為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5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文章結果相呼應國內熱門議題雖大部分與運動生理

領域相關但仍會參雜其他次領域議題但國外則無

此現象另有學者認為造成運動生理出刊數量逐年減

少的原因可能由於現今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及科技部

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案獎勵的因素運動生理學研究學

者紛紛轉往國際 SCI 期刊投稿 (張育愷洪聰敏

2014)

肆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過去十年談到與運動表現相關的國內外熱門議題

主要是訓練 (Training)表現 (Performance)乳酸

(Lactate)攝氧量 (Aerobic capacity)肌力 (Strength)

等這些代表目前國內外正流行的研究趨勢但根據

Elsevier 提供資訊顯示「肌力」「耐力」一詞雖仍為熱

門議題但其出現比例卻逐漸減少代表熱門議題中

某些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反而「運動表現」「健

身運動」「競技運動」「運動員」及「疲勞」一詞

不僅被認為是熱門議題並且出現比例漸增由 Elsevier

提供的資料國際 SCI 等級及國內 TSSCI 等級期刊了

解運動表現的學術領域正蓬勃發展全球文章數量

每年增加的幅度不斷擴大但在追求文章數量前先

進國家 (如德國美國英國) 更強調的是產學合

作及國際之間合作的能量

跳脫學術領域來看看屬於實務層面的體適能趨

勢 (Thompson 2015)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自

2006 年開始每年都會針對未來一年的全球體適能趨

勢進行調查自 2007 至 2016 年共連續十年的體適能

趨勢預測針對 2016 年的全球體適能趨勢調查挑選了

40 項可能的趨勢其中前 25 名是過去幾年所調查出

來的結果利用電子問卷調查世界各地體適能相關領

域的專家每個項目評分標準為 1 到 10 分分數越高

表示發展潛能越好2016 全球體適能趨勢預測新上榜

的是第一名的穿戴科技 (Wearable technology)商業

分析專家認為2016年穿戴科技的市場高達60億美金

是其高居預測冠軍的原因而肌力訓練 (Strength

training)私人健身教練 (Personal training)教育認證

課 程 (Educated certified an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功能性體適能 (Functional fitness) 和銀

髮族體適能 (Fitness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在這十

年的趨勢預測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侯彥竹相子元

2014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年輕族群或慢性疾病族群會利用體重訓練去增

加或維持肌力肌力訓練也常見於醫療院所的心血管

肺部復健或代謝症候群的訓練項目中2015 年美國統

計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預估體適能訓練員和指導員的工作從 2012

年到 2022 年會成長 13因此認為「私人健身教練」

會逐漸增加並且重心將轉移到「教育認證課程」的

部分體適能專家也認為「私人健身教練」持續是未

來健康體適能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體適能」和「銀

髮族體適能」利用肌力訓練促進平衡協調力量和

耐力等使之能夠完成日常生活近年來社會結構逐

漸演變為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的銀髮族在金錢和時間

上的運用相對更有能力參與運動這個趨勢調查的

結果提供明確的體適能未來走向與發展對於相關

產業的業者來說能夠提供塑造符合自己的商業模式

善用此趨勢針對未來可能的市場進行擴充並且也要

了解退潮項目的原因藉以擬定對策並加以改善

綜觀以運動表現的層面而言除了仍以觀察競技

運動員的表現為主也拓展研究對象至休閒運動員

一般民眾與病人透過多樣化的訓練策略嶄新的運

動科技與監測儀器以及具目的性的運動檢測來瞭

解人體內在(例如心率心肺能力乳酸濃度等)與

外在(例如競技運動表現健身運動表現疲勞等)

反應的變化儼然已成為一股研究新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本篇結果發現國內外熱門議題共同都利用肌力

乳酸及攝氧量作為監測指標國內則額外探討肌電圖

訊號回饋老化及睪固酮等議題國際則另外著重在

動作分析判讀耐力及疲勞議題但其中「肌力」「耐

力」兩個關鍵字正逐漸被淘汰中認知並理解其退潮

原因有其必要性分析國內外十年研究結果發現運

動表現領域不論在學術或產業同時都談論到「科技」

「健康」及「本土化」之議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的發展應解決人類的問題例如穿戴式裝置的生

理與動作訊息監控雲端運算等這些「新創科技」

無疑都是突破傳統的使用不便耗費人力及花費時間

等缺點隨著醫療環境成熟全球演變為高齡化社會

「健康樂活」的概念逐漸深植人心因此肌力訓練

高齡化體適能等研究議題廣被探討本土相關議題就

字面上而言即是在地化意謂著本土自身文化的深耕

例如棒球 (在地化) 這個議題相較於足球網球 (全球

化) 在台灣更具有獨特性與影響力十年的熱門議題

即為「流行」代表短時間內興起的潮流建議已長期

鑽研運動表現領域之學者能以「流行」之結果作為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53

第 3 卷 第 2 期49-54 頁 (2016 年 12 月)

基礎將本研究分析國內外十年之熱門議題作為訓

練或監督之應用另外結合 ACSM 體適能預測產業之

趨勢引領運動表現之潮流以提升選手未來競爭能力

培養學科及術科兼優的教練人才

本篇蒐集的資料來源僅包含 SCI 期刊但與「運

動表現」相關的研究也可能出現於 SSCI 期刊中例

如運動心理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等因此本篇的推論

仍存在限制但就本篇結果依舊可知全球關注「運動

表現」議題的程度日益漸增而國際研究趨勢不再只

是著重文章篇數反之更強調文章品質 (FWCI)國

際合作及產學合作的能量唯有更深入了解學術合作

的產業種類國際合作的熱門議題及國家並即早分

析及擬定未來研究方向才能有利於國內學者或業者

在運動領域的發展總結上述所言針對連續十年國

內外學術研究期刊的熱門議題分析與全球實務應用的

體適能趨勢調查希望能提供給國內運動表現相關領

域之學者專業技能人員與業者更明確之未來研究

與實務應用方向

陸 參考文獻

林正常林貴福徐臺閣吳慧君(譯)(2003)運動生

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藝軒

侯彥竹相子元 (2014)從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

探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33-37

徐振德林聯喜戴玉林蔡清華 (2014)本土體育

運動學術的發展趨勢分析 以 1979-2013《 體育

學報》為例體育學報47(3)325-337

張育愷洪聰敏 (2014)臺灣運動與體育領域學術期

刊論文發表之現況分析體育學報47(1)1-9

曾元顯 (2011)文獻內容探勘工具-CATAR-之發展和

應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7(1)31-49

黃香萍蘇玫尹林嘉志謝伸裕王鶴森 (2014)

咖啡因對中高強度間歇運動後超額攝氧量的影響

體育學報47(3)349-358

莊銘修張立羣 (2014)世界大學抓舉冠軍選手之槓

鈴運動學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01-9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蔡明學黃建翔 (2015)大數據分析在我國教育發展

應用上之探討教育脈動4154-164

Elsevier (2016)The Global Research of Sports取自

httpswwwelseviercomresearch-intelligencecam

paignsthe-global-research-of-sports

Lovell T W Sirotic A C Impellizzeri F M amp

Coutts A J (2013) Factors affecting perception of

effort (session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rugby league training Inter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8(1) 62-69

Scanlan A T Wen N Tucker P S amp Dalbo V J

(201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load models during basketball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8(9) 2397-2405

Thompson W R (2015)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6 ACSMs Health amp Fitness

Journal 19(6) 9-18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5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55

第3卷 第2期55-62頁 (2016年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2

03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陳美綺 Email meichi0203gmailcom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世運大道 399 號

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 Sport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archers

12陳美綺 Mei-Chi Chen 1洪聰敏 Tsung-Min Hung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Center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目的眾人的期待射箭比賽規則比賽場地的挑戰等等均為射箭選手帶來許多心理上的挑戰如何協助射箭選手

在巨大奧運壓力下順利地調節自己的狀態專注在表現任務上自信沉穩地射出手上那隻箭是運動心理介入的目

標方法結合正念與運動心理技能訓練以三階段目標提高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熟練再專注策略與提高比賽

情境的熟悉度為準則提供運動心理介入結果自我覺察與接納的部分雖然有提高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

專注策略在訓練時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奧運比賽時效果就有所差異模擬情境有助於提高選手準備比賽的動機

然而與奧運比賽狀況的差距大提升對比賽熟悉度的協助因人而異結論與建議本研究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思考

情緒不反應的模式提高專注與再專注的能力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強化壓力下的

專注焦點藉此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表現的程度建議之後如欲更成功地進行運動心理介入關鍵為清楚地讓

選手了解並接受介入目標促進選手的主動性與運動心理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接受心理介入的動機讓心理介入能

順利地協助選手達成目標

關鍵字正念運動心理技能運動表現競賽壓力

壹緒論

在奧運的舞台上各國菁英運動員相互較勁要

能在眾多菁英中脫穎而出贏得勝利的獎牌是結合

技術體能心理綜合性的展現射箭屬精準性的運

動要能反覆不斷精準地執行相同的動作與掌握身

體感覺除了技術上的穩定與體能的支持外如何在

緊張自我懷疑擔心害怕觀眾分心等情境下

不受干擾地專注在此時此刻掌握身體感覺與技術

自信地射出手上的這支箭更是決勝的關鍵尤其奧

運不同於一般國際性的比賽是各國競相較勁的舞台

選手背負著國家榮耀出征其受媒體矚目的程度足讓

選手感受到巨大被期待的壓力壓力下造成在認知上

與生理上的焦慮對於手上的這支箭產生懷疑原本

訓練時不會產生的想法不斷地出現擔心射不進不

確定風大的瞄點這些認知上的焦慮破壞選手表現自

動化的歷程而生理上的焦慮反應造成肌肉身體狀

態的改變降低選手對身體感覺的掌握度如未能對

此現象有所覺察並調節將導致選手辛苦訓練出的技

術體能無法在最重要的場合中展現基於此射箭

的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在於協助選手覺察壓力狀態下

認知與生理的改變並且針對這些改變作準備當在

比賽場上覺察到生理認知上的焦慮時該如何面對

並且進行調整以發揮應有的水準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認知行為取向的策略為主

強調對生理覺醒認知內容進行調整控制將選手的

生理與想法狀態調節到個人最佳的表現水準其主要

的策略包括放鬆技術自我對話目標設定意象能

力與認知重建 (Whelan Mahoney Meyers 1991)放鬆

技術藉由呼吸肌肉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能有效地調節生理的激發意象訓練能夠在缺乏外在

刺激下利用意象引發類似運動表現時所產生的神經

迴路與反應加強自動化的神經連結目標設定如同

地圖一樣提供運動員前往目標的指引而認知重建

與自我對話則強調正向的言語帶來自信與激勵的感

受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調節壓力下的生理反

應處理認知焦慮與強化正向的神經連結對運動員

的壓力表現有所助益然而當運動員試圖改變認知

行為的內容時可能會因為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的認

知行為造成白熊效應反而強化不利表現的認知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5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行為的產生 (Wegner 1994)或者是當將注意力努力

帶回到表現任務上時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化的歷

程造成表現的災難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前

者即為矛盾表現理論 (theory of ironic mental process)

此理論指出當要控制心智運作時主要有兩個歷程

一為達成目標的執行系統一為檢查失敗訊號的監督

系統執行系統需要較多的認知資源當壓力下認知

資源變少時監督系統較快速地啟動所以對不符合

目標訊號的敏感度增加反而造成反效果(如高爾夫

選手避免將球打到水坑)這常發生在刻意控制心理狀

態(想法情緒身體感覺行為)的情境因為專

注力放在不利於表現的線索上反而造成不想要的結

果發生另一以調節為前提解釋調節可能造成運動

表現不佳的理論為再投資理論 (theory of reinvestment)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此理論強調當選手刻意將

注意力拉回到與表現相關的任務上但是使用敘述性

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反而破壞原本表現自動

化的歷程原本熟練的技術因為不斷地接收到動作技

術的指令思考改變自動化的歷程專家變成生手

因此造成表現失常矛盾表現理論與再投資理論均指

出傳統運動心理技能以調節為出發點在協助壓力

下的運動表現時有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

運動心理學家近年來開始推展以正念為本的運動

心理策略 (mindfulness based interventions)正念為對

此時此刻的經驗充分的覺察並且以開放接納不

評價的態度來面對此經驗純然的覺察而且對經驗

接納所以不會啟動監督系統過度聚焦於不利表現

的認知情緒與想法也不會再投資專注力用敘述性

的知識去指導原本自動化的技術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不同於傳統的運動心理技能正念要

改變的是與想法情緒身體的關係而非其內容

文獻回顧過去正念為本的介入研究整理出正念介入

的三個改變機轉對專注力的控制情緒的調節與自

我覺察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在注意力控制

的部分正念訓練包含專注力訓練(選擇性注意力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相關刺激注意力身體感覺想

法的注意)注意力網絡測驗 (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研究證實正念訓練在初階時對導向 (orienting)

注意力執行 (executive) 注意力有幫助在進階時對

警覺 (altering) 注意力有幫助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正念訓練對大腦結構與功能亦有所影響尤其

在前扣帶迴皮質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部

分其重要功能之一為控制目標導向行為研究發現

靜坐介入者在注意力冥想與預期痛苦刺激時其 ACC

活化較控制組高但僅對初階者如此對於高階的禪

修者ACC 活化反而低但其 ACC 皮質厚度較高

有助注意力的維持在情緒調節的部分正念調節情

緒機制為注意力分配提高對情緒覺察對情緒不予

以評價並且對情緒採取不回應的態度舉例來說

當運動員出現緊張的情緒時純然地覺察自己有一個

緊張的情緒接納這個情緒而不是否定這個情緒

但是同時很清楚地知道那只是情緒看到就好不需

要跟著情緒走可以選擇將注意力帶回到表現任務上

並不對緊張的情緒做調節正念的介入在情緒調節上

的實徵效果為降低不愉快事件引起的情緒干擾降低

壓力事件的生理反應提高回到穩定情緒的速度(降

低負面效果的強度與頻率提高正向情緒的效果)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大腦結構與功能

上也發現對正念初學者其杏仁核活化降低前額葉

活化提高杏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負相關也就是前

額葉控制杏仁核活化程度 (top-down control)表示初

學者正用注意力來改變習慣性的內在情緒回應

(Teper Segal Inzlicht 2013)而對進階者而言其杏

仁核與前額葉活動呈正相關杏仁核活化與前額葉活

動均低也就是說對進階者而言由於對情緒有更多

的接納杏仁核不會輕易地被活化因此也不需要使

用前額葉活動來控制情緒反應 (bottom-up control)

(Chiesa Serretti amp Jakobsen 2013)在自我覺察的部分

正念為對注意力的覺察(後設覺察)有助於自我概念

自我接納與去依附 (non-attachment) 的效果主要證

據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

變化研究發現靜坐者在休息時的 DMN 內側區域活

動較少且靜坐者在休息時靜坐時其 DMN 與前額

葉的連結較高(認知控制 DMN) (Tang Houmllzel amp

Posner 2015)另外在腦島 (Insula) 的部分亦有改變

腦島主要的功能在於提高覺察將感官知覺賦予情緒

偏好研究發現靜坐者的腦島活化程度高且皮質層較

厚研究證明正念為本的介入能有效提高專注力控制

情緒調節與自我覺察而這三種能力對於調節壓力下

的運動表現非常重要 (Birrer Roumlthlin amp Morgan

2012)

傳統運動心理技能協助選手進入最佳的生理認

知表現狀態然而為避免再投資理論與矛盾表現理論

所造成在調節壓力部分可能副作用利用正念訓練提

高對當下經驗的覺察與接納有效節省壓力下有限的

認知資源分配本研究目的為藉由正念訓練建立對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57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思考情緒不反應的模式目標為提高對射箭表現來

說重要的心理技能-專注能力 (Kim Kim amp So 2015)

再加上傳統心理技能在放鬆意象與心理計畫的策略

加強調節壓力的能力並建立有效的專注焦點結合正

念訓練與心理技能訓練降低射箭選手因壓力而破壞

表現的程度

貳研究方法

為達上述目標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結合正念

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主要藉由三階段進程性目標

協助選手在奧運壓力下仍能夠發揮應有的水準從

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8 月共 10 個半月期間三階

段時程與目標如表一所示第一階段參與者8男8女

第二階段 3 男 3 女(與第一階段重複)年齡分布為

21~33 歲

表一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時程與目標

階段 期間 階段性目標 重要比賽事件

I 2015109~

2106321

提高選手在壓

力狀態下的覺

察與接納

1018~1024 全運會

1101~1121 亞錦賽總

統盃

0105~0301 奧運資格

選拔賽

II 2016321~

2016621

制定學習並熟

練壓力下自我

調節的策略

0419~0520 上海移訓

與兩站大獎賽

0604~0621 世界大獎

賽-土耳其站

III 2016621~

2016717

提高對大賽壓

力的熟悉度與

準備度

0630~0701奧運模擬賽

0709 棒球場表演賽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結合主觀評估(觀察問卷訪談)與客觀紀錄

(心跳放箭時間)加上國際賽國內資格賽的比賽

紀錄分析提高選手對自己在壓力下的覺察清楚知

道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劣勢優勢成為自信的來源需

要加強的地方也能正向面對成為心理訓練的目標

在壓力下挑戰自己當對自己的覺察提高時相對也

會降低不安與焦慮感加上心理目標的制定讓選手

在訓練時能夠更穩定地調整技術降低情緒對技術調

整的負面干擾除了主觀評估與客觀紀錄協助選手覺

察壓力下自我狀態外每天利用五到十分鐘的正念訓

練提高選手對內界(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的覺

察並以接納的態度面對這些覺察到的身體感覺情

緒與想法這五到十分鐘的練習除了正念專注之外

輔以傳統心理技能之放鬆技術與意象訓練放鬆專

注意象能力與身體感覺覺察為壓力調節的必備基礎

因此在訓練中實施放鬆訓練專注訓練與身體感覺

意象訓練讓選手熟練這些技術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運動心理介入第二階段的目標為再專注策略的制

定與熟練當選手發現自己在壓力下胡思亂想或身體

有些變化時能夠利用放鬆技術執行再專注策略

包括重設態度正向自我對話動作焦點等四要點

協助選手回到有利表現的注意力焦點上降低壓力下

干擾性的想法與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穩定再專

注策略使之成為自動化的過程要求選手在不同的

壓力下去熟練此策略先藉由幾次的測驗之後確定每

個人在好的表現時所呈現出來的態度想法與動作焦

點確立每個人的再專注策略之後再藉由意象訓練

對抗訓練等讓選手不斷地執行再專注策略結束之

後對於再專注策略的執行進行檢視看是否有需要調

整的地方之後再利用影像模擬測驗奧運模擬賽等

提高競賽壓力檢視再專注策略的執行與進行修正

輔以影像回饋讓選手將專注力放在過程中是否進行

有效調整而非結果的好壞藉由不斷地執行檢視

調整的過程協助選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壓力下再專注

策略並熟練成為自動化的歷程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為協助選手熟悉大賽的壓力教練們安排奧運模

擬對抗棒球場表演賽等讓選手孰悉每隻箭均被檢

視的感覺同時感受大場面群眾歡呼的壓力螢幕模

擬準備對手遇到對手時要採取的心態思考等利

用這些模擬提高選手對在奧運時會面臨的壓力的熟

悉度利用攝影回饋再專注策略的檢視協助選手

將焦點放在壓力調節的過程並且看到自己在過程中

的成長提高對壓力調節的信心另外在準備大賽壓

力部分輔以比賽計畫表與情境因應表提高選手面

對比賽情境的準備度比賽計畫協助選手清楚從到達

比賽會場到比賽前與比賽過程中的挑戰每個小階段

在心理準備上的重點有點像是檢核表讓選手的心

在面臨壓力時能有所遵循降低焦慮不安感另外

也能將選手的注意力導向有助於表現的準備方向上

當選手到選手村之後由於無法提供及時的協助因

此準備激勵影片選手想要在奧運會上展現的靈魂

激勵電影等方式調節選手在選手村備戰期間的心理

能量引導選手能依循著有利於其在大賽壓力下有良

好發揮的方向前進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5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每個階段的執行重點與時程如表二所示

表二射箭隊運動心理介入執行重點與時程

階段 期間 正念與傳統心理技能訓練 執行重點 歷時

I

2015109~1017

20151026~1118 20151026~1118

1018~201631

學習並熟練正念與傳統心理技

能訓練階段正念訓練包括身體

覺察專注呼吸接納情緒與想

法傳統心理技能訓練包括放鬆

訓練意象訓練

主觀

教練訪談

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選手訪談

比賽訓練觀察

1 周

3 周

3 周

持續

20151124~1210 201631~~320

201631~~412

2016426~51

客觀

放鬆能力檢測

放箭心跳模式分析

比賽紀錄分析

比賽放箭時間與得分關係

2 周

3 周

8 周

1 周

II 2016321~621

正念心理技能訓練與再專注策

略結合階段協助選手制定再專

注力策略心理訓練時利用聲音

或情境引導模擬進入比賽情

境熟練再專注策略

再專注力策略的制定

再專注力策略的應用與檢視

(紀錄攝影回饋)

13 周

III

2016621~717

2016630~71

201679 2016629~717

2016711~717

2016711~717 2016718~85

螢幕模擬對抗

奧運模擬賽

棒球場表演賽

影片欣賞

比賽準備計畫

情境因應計畫靈魂的準備

激勵影片

4 周

2 天

1 天

3 周

1 周

1 周

3 周

參結果與討論

一提高選手對壓力狀態的覺察與接納

(一)教練訪談

從與教練的訪談我們更清楚射箭運動核心心理

能力與選手的狀態同時跟教練建立合作默契教練

表示射箭成績要好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能夠射進黃心

的能力與持續射進黃心的維持力前者需要選手對自

己的動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從舉弓拉弓

靠弦持續用力瞄準到放箭的過程環環相扣

選手是否能掌握自己的身體感覺與動作技術影響是

否能射進黃心的關鍵當選手過度放大射不好的箭時

忽略環境身體狀況的因素對自己的動作技術產生

懷疑導致整個環環相扣的動作流程無法順暢造成

射不進黃心的結果進而驗證其動作技術出問題的假

設惡性循環影響選手在訓練場上的心情在煩躁

的情緒下更難有清楚的動作技術與身體感覺負向表

現循環就此展開在持續射進黃心的能力上強調當

選手被各種因素影響專注時如害怕射不進的想法

體力不足風大等往往會讓選手在時間與表現壓力

下出現失誤的情況選手是否針對這些影響專注的

因素進行有效的調節掌握射進黃心的身體感覺與動

作技術是另一個射箭運動重要的心理特性除了普

遍性的原則也會瞭解教練對選手心理特質的看法

並與之後選手訪談問卷結果做比較相同處讓選手

教練與運動心理人員可以站在同一個起點出發如果

發現相異處有可能是選手對運心人員信任度不夠

不願意揭露心理上的挑戰或者是選手尚未覺察到自

己的心理挑戰甚至是教練與選手間認識不足這部

分都需要做進一步了解在與教練訪談後了解教練

們對運動心理的期待將運動心理訓練整合於課表中

原則上是每天早上訓練開始前十分鐘進行身體覺察

專注呼吸意象與放鬆的練習

(二)比賽訓練觀察

比賽觀察可以協助運動心理人員更熟悉射箭運動

在比賽時可能會遇到的壓力狀況由於射箭動作非常

精細對於非射箭專業的人來說要看到選手動作的

好壞或是否失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觀察

時最能夠看到的就是表情與非語言的行為用這些線

索來推估選手的心理狀態在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

配合選手射出去的分數來建立表情非語言行為與射

箭結果的連結如果無法很清楚看到射出去的分數

只能看大分(箭靶下的局分)至少可以觀察選手在領

先時落後時非語言行為的展現要對選手有正確

的了解需要一段時間觀察訓練與比賽狀態配合訪談

更深入地探索選手內在心理狀態訓練觀察的部分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59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除了建立對選手平常射好與射不好的非語言行為的基

準外另外也可以觀察教練在訓練上如何結合心理設

計訓練課程如教練在測驗對抗快射跑步後的

靜坐射 N 支 X 才可以休息(對質的要求)每天訓

練量達 N 支(對量的要求)等

(三)射箭心理技能問卷

利用翻譯自韓國版的射箭運動心理技能問卷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Kim Kim Lee amp Lee 1999) 了解選手的心理技能

此問卷邀請選手自評其在射箭訓練與比賽時的覺醒調

節注意力不安動機意象能力自信等六大項

心理技能在選手填問卷的時候強調這問卷重要的

地方為檢視自己在訓練與比賽時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上

是否足夠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需要跟他

人做比較更重要的是藉由此問卷了解自己的心理優

勢與劣勢如何擴大化優勢並且藉由訓練改善劣勢

才是此測驗的目的整隊的測驗結果也可做為隊上運

動心理技能訓練的主要方向在個人的結果上可以跟

教練對選手的瞭解進行核對是否有差距針對差距

的部分可以進行了解提高選手與教練間的共識另

外藉由問卷也是很好跟選手建立關係的開始回饋選

手問卷的結果同時對選手的運動心理挑戰產生好奇

建立好的關係為之後合作的開始從測驗結果來看

參與者在自信上的得分高這結果與湯金蘭 (2005)

研究發現高技術水準組的射箭選手其自信得分顯著

高於較低技術水準組選手的結果相同男隊的動機

注意力與覺醒調節為主要的心理訓練目標相對來說

女隊的動機比較上還不是問題比較大的挑戰跟男隊

相同的是覺醒調節與注意力訓練另外女隊在不安程

度上也比較高

(四)選手訪談

選手訪談的時間在全運會之後利用全運會的經

驗與對選手的觀察配合選手之前國際賽的經驗整理

與射箭心理技能問卷結果了解選手在心理上的優勢

在比賽上最大的心理挑戰與接下來想要加強的心理方

向這是第一次跟選手接觸目標除了要讓選手了解

自己在心理上的優勢與挑戰與清楚接下來心理訓練

的目標外也趁機跟選手建立好合作關係

(五)比賽紀錄分析

在國內奧運資格選拔賽三場決賽結束之後針對

每位選手每趟的得分紀錄作分析並將每趟得分與平

均進行 t 檢定看是否有顯著差異對於選手的優點

(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分數顯著高於平均加射的

勝率高)回饋讓選手知道提高選手的信心對於負

面的差異(如四比四之後下一趟顯著低於平均加

射勝率低)只讓教練知道除了觀察更多的比賽情境

來驗證這樣的結果外還可以將此不利表現的情境做

為模擬情境訓練時的重點或是進行情境因應的意象

(六)放箭心跳模式紀錄

分別在選手訓練與測驗時戴上心跳表由後方人

員協助在安卡與放箭的時間點做記號另一人員在每

次選手每次放箭後詢問選手動作焦點的感覺做到的程

度(1~5 分)與該箭的分數心跳模式除了安卡 (AK)

與放箭 (RL) 時的心跳還包括最大心跳 (Max)放

箭前兩秒 (pre2)前一秒 (pre1) 與放箭後心跳

(ptRL)總共六個資料點形成放箭時的心跳模式再

依測量情境測驗 (test)訓練 (pra) 與得分九分以

上 (high)八分以下 (low) 畫出四條心跳模式圖由

這四條心跳模式圖瞭解選手是否有固定的放箭心跳模

式並且比較其心跳模式在測驗與訓練時是否有差異

結果發現放箭的心跳模式主要有三種我們以三位選

手的心跳模式為例A 類型心跳模式(圖 1)與 B 類

型心跳模式(圖 2)相同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安

卡到放箭時心跳快速下降這與過去針對射箭射擊

心跳變化的研究發現相符越靠近出手時間點心跳

會有減速的情形 (Salazar Landers Petruzzello Han

Crews amp Kubitz 1990)然而不同的是 A 類型心跳在

訓練測驗與高分低分上有差距而 B 類型均無當

我們發現 A 類型心跳模式在得分上有差距可以大膽

假設心跳為此類型選手重要的生理調節指標另外 A

類型心跳在測驗與訓練時有差距有可能是 A 選手讓

自己進入在意成績的狀態引發的生理反應這也是

我們希望的結果因為 B 類型心跳模式在測驗與比賽

沒有差異有可能是對選手來說測驗的結果重要性太

低所以沒有辦法引發生理壓力反應也有可能是選

手調節能力強讓測驗與訓練時的心跳調節一致這

部分需與選手核對才能更清楚C 類型心跳模式(圖

3)較不穩定安卡到放箭的心跳在測驗時是往上的

而在訓練時是往下的而且在得分上並沒有差距跟

選手核對發現選手還在動作調整的階段因此放箭時

的心跳模式不穩定與放箭感覺上不固定有關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6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1A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2B 類型心跳模式圖

圖 3C 類型心跳模式圖

(七)放鬆能力檢測

利用以腦波訊號評估之放鬆燈檢測選手的放鬆能

力放鬆燈的燈號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越

往紫色方向靠近表示越放鬆測驗的方式為邀請選手

閉上眼一分鐘用自己的方式放鬆藍燈以上的燈號

即代表放鬆狀態計算一分鐘的時間內藍靛紫的燈

號出現時間的比例選手平均都在 60最好可達 98

的時間均呈現藍色燈號以上的狀態

(八)例常的正念訓練意象訓練

在第一階段的時侯(資格賽結束前)每天訓練前

都有固定的十分鐘心理訓練時間階段性地提高選手

身體感覺的覺察放鬆能力專注呼吸的練習(接納

情緒與想法)意象練習並在每次的練習後填寫紀錄

表運動心理人員根據紀錄表了解選手遇到的問題並

進行溝通這十分鐘的訓練在剛開始以基本放鬆身

體覺察專注與完美動作意象為主在持續一段時間

等選手熟練基本技術之後再加以變化例如用不同

姿勢做覺察放比賽聲音干擾專注用比賽聲音進行

比賽意象進階做情境意象等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

選手提高基本的運動心理技能訓練的目標為熟練專

注呼吸身體感覺覺察放鬆與意象的能力因此第

一階段為學習並熟練如何專注呼吸身體感覺放鬆

與意象第二與第三階段要求選手在十分鐘內進行專

注放鬆身體覺察與意象並無太多的引導唯在

意象部分增加比賽情境意象 (針對可能造成分心的情

境作意象如加射)同時播放剪輯過的比賽聲音提

高意象的真實度由於第一階段每次都要做紀錄對

於有些選手來說感覺不斷地重複有些選手回饋意象

的感覺會越來越清楚因為做意象所以在射箭訓練

時會提高對身體感覺的覺察有些選手在這十分鐘很

容易睡著有些選手則表示專注的練習可以應用在比

賽情境中感覺吐氣時將焦慮煩惱放掉身體放鬆

二制定學習並熟練壓力下自我調節的策略

先協助選手找出在表現好的時候其身體感覺

自我對話態度等內容為何再搭配選手的自我調節

策略制定包括調節態度自我對話與動作焦點四

面向的自我調節策略這策略讓選手在壓力下時有所

依歸這策略從制定到修正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不

僅僅在訓練時或模擬壓力時不斷地使用還要不斷地

檢視自己進行記錄書寫這對於不喜歡紀錄書寫的選

手來說是很惱人的過程而且時時檢視自己的狀態並

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選手願意實際去執行檢

視調整將更能面對大賽壓力我們也發現在這過

程中書寫越仔細的選手對自己的覺察度高準備的

壓力的內容也能更細膩這樣的選手在面臨壓力時

不會因為進入細節而慌亂往往選手在準備壓力時缺

乏這樣的細膩度當真正面臨比賽壓力時想法與情

緒會不斷地湧出此時才想要細膩地去準備比賽壓力

卻因此而破壞自動化過程 (Masters amp Maxwell 2008)

然而這部分運動心理人員僅能站在協助的立場利用

紀錄表影像回饋的方式協助選手更聚焦於調整的過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61

第 3 卷 第 2 期55-62 頁 (2016 年 12 月)

程至於選手是否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去落實此策略

端視選手願意面對與準備壓力恐懼的程度與其跟運動

心理人員間的信任度

三提高對大賽壓力的熟悉度與準備度

奧運比賽會帶來的壓力是選手們要準備的內容

眾人的期待媒體採訪每一隻箭都受到檢視對手

的狀態等等利用螢幕模擬奧運模擬棒球場表演

賽讓選手去經驗這樣的壓力雖然無法與真實相同

但如果選手願意配合演出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去

感受想像在真實的比賽場其效果會更佳外界的

模擬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奧運大賽壓力選手是否願意

讓自己去經驗成為大賽壓力準備有效程度的關鍵

願意讓自己進入壓力狀態的選手即表示在模擬賽中

會想像自己真的在比賽想像大家的歡呼然後感覺

到自己心跳加速這時候再進行調節去習慣這樣的

感覺除了準備奧運比賽會面臨的壓力外利用電影

欣賞來提高選手心理能量選擇 KanoFacing the

GiantsRemember the Titans 等團隊電影強調團隊凝

聚感除了可以調劑選手的壓力外還可以引導心往

有助於表現的方向前進在團隊離開前一周準備比賽

計畫從搭飛機集訓期到比賽期的每天心理挑戰與

準備重點都仔細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除了可以

做心理準備外這些內容也可以提供自己當實際處於

壓力下時調節焦慮的錦囊妙計情境因應計畫則有

如逆境準備要求選手針對那些會影響自己表現的情

境(如風大練習時感覺不好對手神準加射等)

做準備除了書寫之外還要意象例如讓自己進入

比賽加射的情境感覺到自己的緊張然後進行調節

計畫大賽前的焦慮會不斷地累積然而大賽壓力所

引發的生理反應不盡然對表現有害過去研究即指出

較高的生理覺醒水準與較少的負面思考有助於運動表

現(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因此在大賽壓

力下利用比賽計畫與情境因應計畫協助選手將注

意力與心力導往有助表現的方向降低負面思考的機

會藉此提高運動表現最後利用選手準備比賽所經

驗的過程製作成激勵影片肯定選手這過程的努力與

成長這些策略都為了協助選手能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在奧運的賽場上精彩表現

肆結論與建議

整體而言階段目標與執行內容符合射箭專項的

特性與運動心理的原則與教練建立良好的溝通合作

關係例常的正念意象訓練等配合比賽做內容調整

螢幕模擬結合訓練與比賽情境協助選手更進入比賽

的狀態等然而反思此介入的過程提出以下六點建

一紀錄比賽箭值提高對選手壓力反應的掌握度

要能正確地了解選手的表現與非語言行為的連結選

手的箭值比局分更有幫助因為對抗賽的局分除了自

己的表現之外還受對手表現的影響可能選手射得

不錯但是因為對手射得更好所以結果是輸了用

輸贏的結果來建立非語言行為的連結可能會出現不一

致的觀察不易對選手產生正確的行為情緒理解

因此建議在觀察時如能有望遠鏡或能知道選手每一

箭的分數將有助於建立正確的選手競賽壓力反應

二善用多重資訊來源建立對選手有更正確的認識

運動心理技能問卷為主觀的評量工具如能將心理問

卷的結果與教練對選手的評量核對當兩者一致性高

表示選手自我覺察接納的程度高了解自己的狀態

並且願意在量表中呈現出來當兩者結果有衝突時

有可能是教練與選手合作不夠熟悉或者是選手自我

覺察或接納的程度較低由於自我覺察接納與教

練的關係都深深影響著選手的運動表現因此配合訪

談與教練核對等才能對量表測驗的結果有更正確

的詮釋三利用團體課程介紹運動心理介入的目標

與方向提高選手對心理介入的主動性與認同感心

理介入的成功前提為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在心理

介入前如能從團體的課程開始清楚地讓選手知道

運動心理技能的目的並且對其優勢與挑戰好奇提

出問題加強主動性的改善動機之後再視選手在團

體課程中的狀態或個別的意願進行個別會談提高

對心理人員的信任感與選手的主動性四定期檢視

放箭的心跳模式因為選手的狀態不同可以反應在

心跳模式上當選手狀態不穩時可以看到心跳模式

的混亂回饋心跳模式的客觀資料提高其在放箭前

調節生理狀態的動機再者如果心跳模式的測驗可以

讓選手找到有效調節表現的生理指標在訓練時可以

以此生理指標檢核壓力情境是否有效地被誘發並且

針對此生理指標設計訓練內容提高選手對此生理指

標的調節能力將有助於地提高選手面對壓力時的表

現五利用生理回饋儀器客觀評估選手的放鬆能力

放鬆燈腦波儀的生理回饋可以客觀地評估選手的放

鬆能力提高選手對放鬆狀態的掌握度建議縮短放

鬆能力測驗的時間從 60 秒改為 20 秒(對抗賽的放

箭時間)更具專項運動的特定性六最後運動

心理介入策略要能達到效果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選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6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手願意花時間在這些心理策略的執行與調整上投入

比賽模擬訓練中去感受不安緊張然後進行調

節願意面對壓力接納自己在壓力下會有失常狀態

的選手才有機會藉由這些策略來提高壓力下的表現

如何提高選手在面對壓力的動機在過程中協助選手

檢視自己的狀態成為這套心理介入策略成功的關

伍參考文獻

湯金蘭(2005)國內射箭選手與教練對心理技能的

認知態度與應用情形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女子壘球投手的狀

態焦慮自信心與控球精準性一個實地觀察

運動表現期刊120-24

Birrer D Roumlthlin P amp Morgan G (2012)

Mindfulnes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

mechanisms Mindfulness 3(3) 235-246 doi

101007s12671-012-0109-2

Chiesa A Serretti A Jakobsen J C (2013)

Mindfulness Top-down or bottom-up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1) 82-96 doi 101016jcpr201210006

Kim P H Kim Y S Lee P K Lee H K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skills questionnaire for

shooters and archers Sports Scholarly Research

10(2) 55-69

Kim H Kim S amp So W (2015)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formance factors in Korean

archer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9(5) 1211-1218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0687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63

第 3卷 第 2期63-68頁 (2016年 12月) 0996512016 0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3

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對跆拳道踢擊速度及

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kicking veloc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ite Taekwondo athlete A case study

王翔星 1Hsiang-Hsin Wang 朱木炎 1Mu-Yen Chu 湯惠婷 1Hui-Ting Tang

1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8月通過日期2016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本研究揭示我國 2004 年奧運跆拳道第一量級朱木炎選手為強化下肢肌群快速收縮的能力接受 7 週之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增強效果方法受試者接受 7 週每週 3 次

之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踏板上下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 赫茲(Hz)推蹬力量設定為 60~80最大自

發性等長收縮肌力(MVC)每次訓練共 8 個組數每組數維持 10~20 秒以全身反應器三軸加速規及多頻道

訊號擷取系統等儀器擷取四個連續踢擊動作之速度及總合時間進行分析比較以分段計時器及測力板擷取 60

公尺衝刺及垂直跳之成績結果專項踢擊速度部分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進步 0156 ms右腳連續 5 次中端

旋踢進步 003 秒左腳連續 5次中端旋踢進步 005 秒一般體能部分60 公尺衝刺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

進步 002 公尺結論接受 7 週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後不僅一般體能之 60 公尺衝刺及下蹲跳獲得

增強效果多數專項動作之踢擊速度亦有進步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成功強化菁英選手不易突破的高水

準肌力有助於朱木炎選手發揮更快速的踢擊能力

關鍵字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快速肌力踢擊能力垂直跳60 公尺衝刺

壹緒論

肌力體能技術與戰術是所有運動項目奪標的

決定因素缺一不可「好的技戰術出現在好的體力

之延長線上」此話一語點破菁英運動員應具備的最基

本條件(陳全壽2014)眾所皆知在競爭激烈的競

技殿堂上如何運用科學儀器進行訓練與分析以突

破菁英選手技術肌力與體能的瓶頸已成為運動競

技場外另一項激烈的競爭自跆拳道競賽改以電子護

具計分後選手賽場對戰模式改採主動快速踢擊連

續踢擊衝撞後第二波近身纏鬥踢擊的策略這些策

略與能力的建構除了技能的精進之外更須強化選手

快速且能連續踢擊的肌肉收縮速度

跆拳道對打項目屬於敏捷的加速運動型態故其

動作經常被要求在極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在賽場上發

動攻擊的瞬間肌肉能展現快速的收縮能力即可掌握得

分的絕對優勢此外所有敏捷的加速運動所需的重

要條件是高的動力及快速加速無減速的肌肉收縮

條件(Newton et al 1996 )Behm及 Sale (1993)提出

「阻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觀點其表示最大力量及

動力的獲得來自訓練時的速度或接近訓練時的速度

許多運動科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選手以較慢的收縮速

度訓練所獲得的最佳力量只出現在較慢的動作中

(Komi 1986Sale 1988)Hakkinen (1993)表示所有

的競技運動選手想要有優秀的動作表現一致的條件

就是肌肉在盡可能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而

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例如彈跳訓練讓肌肉快速收縮的

肌力訓練方式讓肌肉具備高的發力能力張木山等

人(2012)也表示運動員的跳躍高度代表爆發力優劣

欲達快速的起跳能力則需要有系統的下肢肌力訓練

現階段多數選手所使用的機械式或自由式肌力訓練器

確實可讓選手獲得很好的肌力訓練效果亦可提升肌

肉收縮的力量以及爆發力但是無論是使用機械式或

自由式肌力訓練器進行肌力訓練選手在自主收縮的

模式下無法展現極快的肌肉收縮動作更無法突破既

有的肌肉收縮速度模式此外若選手想要進行快速

且連續的肌肉收縮訓練在沒有運科儀器的偵測下

自然無法精準掌握訓練當下肌肉收縮的速率這些問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6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集訓期間獲得運動科學人員與

國家訓練中心跆拳道教練團研討後共同解決

我國朱木炎選手在基礎肌力建構完備後利用被

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器(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Machine簡稱 PLP訓練器)進行 7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

訓練目的是強化朱木炎選手連續快速踢擊的專項能

力PLP 訓練器主要是利用馬達的驅動由特殊的傳

導機構使活動踏板能快速的上下移動如此能促使站

於活動踏板的訓練者能以突破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

模式以及一般肌力訓練方式所無法達到的高頻率反

覆動作速率進行訓練不但能適當的激發更高神經興

奮頻率並強迫訓練者做更快速的收縮由於肌肉收

縮的速度是透過馬達被動的驅動因而具有控速的功

能可配合肌力訓練不同階段或選手特殊需求進行微

調提供符合實際動作頻率的需求(陳全壽相子元

1998)事實上PLP 訓練自 2000 年起即廣泛應用於

競技運動訓練的領域中溫怡英等人(2002)以 20 名優

秀男子跆拳道選手接受 4 週每週 2 次的 PLP 訓練研

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肌力與動力有顯著的進步效果

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期 6 週 PLP 訓練後

在下肢最大肌力與爆發力均有明顯的進步

因此研究證實 PLP 訓練可提升優秀選手的肌力

與爆發力有鑑於跆拳道競賽規則之變異(電子護具)

使得踢擊力量已非得分首要但踢擊速度(特別是連續

踢擊速度)仍為得分關鍵根據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

PLP 訓練對連續踢擊動作速度具有增強效果並以一

般體能(衝刺跑及下蹲跳)佐證 PLP 訓練對於強化肌肉

快速收縮之訓練成效綜合以上本研究目的在揭示

我國跆拳道奧運選手接受 7 週被動反覆推蹬肌力訓練

後透過運科儀器所掌握到的專項踢擊動作速度及一

般體能之訓練效果除讓國人了解 2004 年奧運跆拳道

選手所接受的特殊肌力訓練策略外欲藉此提供一個

非常符合當下跆拳道賽場所需的踢擊能力之肌力訓練

方法或可作為備戰 2017 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以及

2018 年雅加達亞洲運動會之訓練參考依據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 2004 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跆拳道第

一量級選手朱木炎其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 23

歲173 公分60 公斤接受訓練時無肌肉與骨骼相

關傷害且已具備 15 年跆拳道運動經歷該年度亦已

取得 2004 年希臘世界大學運動會第 3 名及 2004 雅典

奧運資格賽(法國巴黎)第 1 名成績

二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 2004年 6月 29日至 8月 14日進行

(共 7 週)訓練課程每週實施 3 次訓練前由教練陪

同選手於田徑場進行約 30 分鐘之熱身運動包括 5

至 10 分鐘伸展(動態與靜態伸展交替)20 分鐘慢跑與

漸速跑完成熱身運動後選手進入肌力與體能訓練中

心並由運動科學專家向教練及選手說明訓練課程

本訓練課程於擬訂前進行專項踢擊能力檢測分析選

手連續 5 次旋踢踢擊測試結果發現選手平均單次踢

擊時間為 045 秒約為 22Hz故依據漸進超載原則將

活動頻率設定為 05~30Hz震幅為 114 公分因 PLP

訓練器之活動踏板下裝置壓力計故可擷取推蹬動作

之最大自主等長收縮力量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並即時顯示於力量監控面板(左右

腳力量值及整體力量值)讓選手依訓練課程規範之

MVC進行訓練本訓練計畫下肢推蹬力量前 4組(set)

設定為 60MVC後 4 組設定為 70MVC推蹬維

持時間前 2 組設定為 10 秒第 3 至第 6 組設定為 15

秒而第 78 組則設定為 20 秒每一次選手訓練前

會先以自覺舒適的 MVC 負荷進行 05Hz 及 1Hz 的推

蹬速度練習並在確認身心狀態無疑慮且教練允許下

進行訓練訓練計畫詳如下表

表一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課程表

組次

週次

1 2 3 4 5 6 7 8

第一週 05

Hz

05

Hz

05

Hz

05

Hz

10

Hz

10

Hz

10

Hz

10

Hz

第二週 15

Hz

15

Hz

20

Hz

20

Hz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第三週 20

Hz

20

Hz

25

Hz

25

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第四五週 20 Hz

20Hz 25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第六七週 20

Hz

25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30

Hz

下肢推蹬力 60 MVC 70 MVC

持續時間 10 sec 15sec 20sec

三檢測項目與方法

(一) 最大自主等長收縮(MVC)

以 PLP 訓練器(裝置壓力計)擷取朱木炎選手之

MVC 力量值當聽到「GO」的口令後朱木炎選手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65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必須盡最大努力向上頂住槓鈴並向下推蹬踏板並維持

5 秒向下推蹬之 MVC力量值由壓力計所偵測並即時

顯示於監控面板上紀錄此 MVC 力量值作為訓練課

程負荷安排之依據

(二) 專項踢擊動作檢測

本研究之專項踢擊動作測試包括左右腳 5 次中

端旋踢跑步左腳下壓踢及 360 度右腳旋踢

專項踢擊能力測試於PLP訓練課程開始當週及結束後

一週內實施在專項動作測試時朱木炎需站立於人

型靶前完成備戰準備狀態並集中注意力於聲光反應

器之光源訊號箱當光源訊號箱發出紅色光源訊號時

朱木炎必須儘速完成所指定的專項動作踢擊動作之

速度擷取部分是以全身反應器( Whole Body Reaction

Machine)執行同步擷取功能(Trigger)其光源亦作為

攻擊之訊號將三軸加速規固定於人型攻擊靶背部

當靶遭踢擊之瞬間加速規產生之訊號可作為動作時

間之結束點同時以多頻道訊號擷取系統 (Biopac

system)擷取全身反應器及三軸加速規之訊號並經由

MP-150 將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測試時量測並

記錄受試者攻擊腳(腳食指)至踢擊目標靶中心點之攻

擊距離此距離除以全身反應器及加速規所擷取到的

時間即可獲得攻擊平均速度(Velocity = distance

time)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動作則記錄光源訊號亮起至

第 5 腳踢擊到人型靶使加速規產生訊號之總和時間

本研究中每項專項踢擊動作必須測試 3 次每次測試

中間休息 30 秒而每項動作之間休息 1 分鐘測試場

地及相關儀器如圖 1 所示

圖 1測試場地及相關儀器

(三) 一般體能檢測

除檢測專項踢擊動作速度之外受試者於專項踢

擊測試前 2 小時進行下蹲跳測試及 60 公尺衝刺下蹲

跳測試時受試者以手插腰膝關節角度呈 180 度自然站

立聽到「開始」口令後下蹲跳至膝關節角度 90

度後迅速跳起經由 Kistlter 測力版系統(9281B)之軟

體擷取跳躍高度根據自由落體運動 h=12gt2將騰

空時間(選手起跳瞬間測力板產生訊號至落地瞬間測

力板產生訊號)除以 2 帶入公式可得跳躍高度共測

試 3 次每次中間休息 30 秒60 公尺衝刺則於下蹲跳

測試後移至田徑場進行以分段計時器擷取 3 次 60

公尺衝刺秒數每次中間休息 3 分鐘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各項統計數據以平均數標

準差表示並以描述性統計以統計表格呈現方式比較

受試者接受PLP訓練前與訓練後專項踢擊速度與一般

體能之增強效果

參結果與討論

由表二可知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跑步

左腳下壓踢動作速度增強268進步0156(公尺秒)

而 360 度右腳中端旋踢則無進步

研究結果亦顯示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之全程時

間表現進步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測比前測增強

133進步了 003 秒而左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後

測比前測增強 222進步 005 秒

表二踢擊速度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由表三及可知代表速度之 60 公尺衝刺及代表爆

發力之下蹲跳表現均有進步60公尺衝刺增強 003

進步 0023 秒下蹲跳則增強 42進步 002 公尺

專項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跑步左腳下壓踢(ms) 5674plusmn008 5518plusmn024 268

360度右腳中端旋踢(ms) 4381plusmn006 4388plusmn012 -017

右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14plusmn003 2284plusmn006 133

左腳中端 5 次旋踢(s) 2374plusmn004 2321plusmn007 222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6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表三一般體能前測與後測比較表

研究結果顯示朱木炎接受 7 週 PLP 訓練後衝

刺速度增強 003爆發力增強 42且多數測試動作

之踢擊速度分比進步 268133及 222朱木炎

選手的賽場對戰特色是積極搶攻動作連續且多波攻

擊左右腳連續 5 次中端旋踢的增強有助於多波攻

擊速度可製造更多得分機會換言之PLP 訓練突

破了菁英選手高水準的肌肉收縮速度能力強化了朱

木炎原已具備的快速且連續攻擊的踢擊能力在 60

公尺衝刺(快速肌收縮)及下蹲跳(爆發力)的增強部分

本研究結果與其他菁英選手透過被動式快縮肌力訓練

研究的結果相符合劉強等人(2015)以 8 位優秀女子

排球選手為實驗組實施 4 週被動反覆等速訓練7 位

優秀女子手球選手為對照組實施 4 週傳統半蹲式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訓練效果顯著優於對照組且實

驗組的菁英排球選手膝伸肌之等長肌力進步1224

120 度秒等速向心肌力進步 10成功強化了菁英排

球選手的快速肌力李雲光等人(2004)以參加第十四

屆韓國釜山亞運會之 14 名男籃選手為受試者經過為

期 6週 PLP 訓練後下肢爆發力獲得顯著增強效果(進

步 1952)以上研究均佐證 PLP 訓練確實可強化菁

英選手肌肉快速收縮能力

競技運動場上速度決定一切01 秒的時間可能就

是金牌與銀牌的差距因此競技運動員的肌力訓練計

畫所強調的不只有最大力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肌肉

快速收縮的能力本研究中朱木炎之衝刺速度與爆發

力均獲得增強效果對於跆拳道賽場上快速移動及跳

躍攻擊(如空中雙腳旋踢或跳後踢)有正面的助益此

增強效果與被動驅使肌肉快速收縮的訓練方式有關

Hollmann (1980)認為快速肌力是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

發揮的力量運動員如想要有好的速度或爆發力表現

肌力訓練時必須在力量及速度二方面下功夫

Hakkine(1985)同樣支持這個論點其表示以重的阻力

及慢的收縮速率並不能有效的增進速度與爆發力因

此阻力訓練的方式應以超載的原則讓肌肉訓練的收縮

速度超出選手固有的肌肉收縮速度頻率David 等

人(2016)的研究也驗證快速肌力訓練能提高足球運動

員的速度與爆發力表現其以 30 名年輕足球運動員為

受試者隨機分配為維持既有模式訓練的控制組(技術

體能與肌力)及強調高速度收縮阻力訓練的實驗組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之最大肌力垂直跳高度以及

衝刺的速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David 等人認為讓運

動員的肌肉學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力量可讓足

球員有快速的移動能力因此建議所有想展現速度與

敏捷技術動作的運動員都應該接受快速收縮的肌力訓

練Liu 等人(2013)以 30 名未經過系統阻力訓練的大

學生為受試者隨機分成傳統阻力訓練組進行頻率

05Hz 之下蹲訓練低頻率(0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

組及高頻率(25Hz)被動下肢推蹬訓練組研究結果

顯示傳統的阻力訓練只強化了 30 公尺衝刺速度和峰

值力低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

增加垂直跳高度30公尺衝刺速度爆發力和峰值力

而高頻率被動下肢推蹬組受試者經過訓練後顯著增加

垂直跳高度落地反彈跳高度30 公尺衝刺速度爆

發力峰值力SSC效率且增強效果顯著優於傳統

的阻力訓練組綜合本研究結果及上述研究可知需

要展現速度與敏捷動作的運動員應該接受快速收縮

的肌力訓練以增強其專項動作與一般體能之速度與

爆發力

本研究以 PLP 訓練器強化了朱木炎選手的速度

爆發力以及專項踢擊速度能力可謂一次菁英選手專

項與一般體能增強的成功經驗整體而言不同種類

阻力運用於訓練的方式與動作性質甚異在各種運動

領域均有不同訓練方式與訓練後表現不同的效果(戴

一涵等人2015)但相關的研究也證實肌力增加但

跑步速度卻不見得相對增加運動表現無法隨肌力改

變而進步的可能原因是阻力訓練時的動作型態沒有接

近實際運動的動作型態(張恩崇等人2015)PLP 訓

練器以高頻率的踏板上下讓選手能以接近真實踢擊的

速度進行肌力訓練掌握了肌力訓練的速度特殊性

並強化的專項踢擊速度的能力

肆結論與建議

PLP 訓練器最大的特色是提供訓練者進行連續且

快速的肌收縮訓練並能突破長期建立的肌肉收縮速

度模式本研究之核心本質是一項幫助優秀運動員提

升快速肌力水準的訓練課程企圖讓優秀運動員的專

項表現變得更優秀以提高競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

動作名稱 前測

MplusmnSD

後測

MplusmnSD

進步百分比

60 公尺衝刺(s) 757plusmn011 7550plusmn010 003

下蹲跳(m) 047plusmn001 0496plusmn001 42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67

第 3 卷 第 2 期63-68 頁 (2016 年 12 月)

多數測試動作之踢擊速度均有進步合理推論優秀跆

拳道選手的身體能力進步空間有限能夠縮短其專項

踢擊速度實屬不易特別是讓朱木炎征戰各國所累積

的得分踢擊能力(連續踢擊能力)進步 0156(公尺秒)並

縮時 003 秒及 005 秒相信可讓受試者在競技場上

掌握更優勢的賽場主導權

利用肌力訓練提升競技選手的競技表現已被國內

教練與選手肯定與接受各種的肌力訓練方式與技巧

只要選手積極投入訓練均能獲得肌力增強效果但在

微秒必爭的高度競技運動世界中所追求的是更高的

增強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 PLP 訓練器能有效增強肌

肉快速收縮能力在提升競技運動員肌力水準成效上

亦已具數個成功的經驗可做為企圖突破自我極限的

菁英運動員一個優勢的肌力訓練策略

伍參考文獻

李雲光謝素貞東方介德 (2004)被動反覆衝擊式

訓練對中華男籃選手之最大腿肌力及爆發力之影

響大專體育學刊6(1)235-243

陳全壽相子元(1998)反覆衝擊式肌力增強器對肌

力肌動力訓練效果之探討1998 國際大專運動

教練科學研討會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大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莊銘修張立羣 (2010)舉重抓舉之杠鈴運動學分析

2010 臺灣生物力學學會及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

會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

討會台南市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溫怡英王宏正狄昌蔡昆霖 (2002)陳氏肌力增

強器對跆拳道選手下肢肌力與動力訓練之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4(2)109-118

張榮三湯惠婷王翔星(2005)2004 年雅典奧運

跆拳道選手-朱木炎肌力訓練執行計畫國立體

育學院論叢16(3)176-184

張木山連健智王令儀廖韋任(2012)排球前

後排扣球技術起跳期下肢動作特性之生物力學分

析體育學報45(1)67-78

張恩崇侯彥竹陳梅苓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

(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訓練器材選擇依據

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13(1)33-39

劉強王星翔相子元陳全壽(2010)四週被動

反覆等速肌力訓練對優秀女子選手膝伸肌等速肌

力之影響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327-32

戴一涵謝振芳相子元(2015)年長族群之阻力

訓練器材選擇依據運動表現期刊2(1)01-06

Behm D G amp Sale D 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

374-388

David R R Felipe F M Fernando P B Ricardo M

C Juan M Jose G S amp Juan G B (2016)

Effects of 6 weeks resistanc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lyometric and speed exercises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pre-peak-height-velocity soccer

play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mp Performance 11(2) 240-246

Komi P V (1986) Training of strength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7 10-15

Hakkinen K amp Komi P V (1985) The effect of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on

electromyographic and forc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g extensor muscles during

concentric and various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exercis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7 65-76

Haumlkkinen K (1993) Changes in physical fitness profile

in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the competitive

season including explosive type strength training

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3(1) 19-26

Hollmann W amp Hettinger T (1980)

Sportmedizin-Arbeits-und Trainingsgrundlagen

Schattauer Stuttgart New York

Liu C Chen C S Ho W H Fule R J Chung P H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6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amp Shiang T Y (2013) The effects of passive leg

press training on jumping performance speed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7(6) 1479-1486

Newton R U Kraemer W J Hakkinen K

Humphries B J amp Murphy A J (1996)

Kinematic 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uring

explosive upper body move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2(1) 31-43

Sale D G (1988) Neural adaptation to resist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 S133-S145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69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4

9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蔡偉奇 Email william-tsaiyahoocomtw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軍校路 553 號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The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ale gymnasts before competition A case study

1蔡偉奇 Wei-Chi Tsai 2王瑞翔 Jui-Hsiang Wang 3陳家祥 Chia-Hsiang Chen 4吳怡昌 Yi-Chang Wu5涂瑞洪 Jui-HungTu

1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復健科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Section Zuoying Branch off Kaohsiung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2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National Sport Training Center

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國防部軍醫局 Surgeon General of Defense and Director-General Medical Affairs Bureau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Republic of China

5國立屏東大學體育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8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0 月

摘 要

前言體操運動傷害中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本篇研究探討當體操選手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適當

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進而能夠完成賽事是一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課題方法本篇個案分析

對象為一位 20 歲優秀男子體操選手個案長時間患有下背痛的症狀於重要賽事前求助於復健科門診經由詢問病

史 理學徵兆等安排其復健及運動復健治療計畫結果個案因為體操技術操作特性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腹部兩側肌力失衡情況下產生骨盆歪斜此外因個案下肢肌肉無力使個案必須使用不良著地策略進而

造成腰薦椎關節承受較大壓力結論與建議透過正確的評估診斷及適當的復健治療介入並且重新學習正確的動作

技巧對於個案改善下背痛的問題有明顯幫助進而完成重要賽事

關鍵字慢性下背痛體操骨盆歪斜運動傷害

壹緒論

體操是一項極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在動作表現中

為了兼顧穩定度及活動度必須同時具備強大的肌力

及超乎常人的關節活動度體操運動因為其本身動作

技術的特性以及長時間的訓練課表因此常被視為一

項高受傷風險的運動 (Kolt amp Caine 2009)體操運動

的訓練時間一週長達 30 至 40 小時對於高運動水準

的體操選手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中肌肉骨骼系統

容易產生許多微小創傷而這些微小創傷原本只需足

夠的時間治療便可以康復但往往選手於受傷之後低

估了這類傷害的嚴重性又未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

以及過早投入專項訓練造成休息調養及治療時間不

足而容易在同一部位造成重複性的傷害最終演變

成慢性運動傷害 (Kolt amp Kirkby 1999)

根據統計體操運動最常發生傷害的部位在下肢

因為體操選手必須長時間重複練習各種項目的著地動

作對於下肢關節帶來很大的衝擊其中又以膝關節

的傷害最為常見接著依序為踝關節及下背部 (Caine

2003Caine amp Nassar 2005Caine amp Harringe 2013)

其中膝關節及踝關節傷害多數發生於著地時的失誤

因此多屬於急性傷害如急性膝前十字韌帶扭傷急

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等(DiFiori amp Caine 2012)另

外在慢性傷害中則以下背部的慢性傷害最為常見

(李娜 2007Caine amp Nassar 2005)

在體操動作中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需

要較大範圍的關節活動度例如團身屈體空翻的

下背部屈曲(圖 1A)後手翻雙槓車輪下擺期的下背

部伸展 (圖 1B)鞍馬全旋側手翻的腰部側彎 (side

banding)(圖 1C) 等另外體操選手下背部肌肉骨骼

系統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肌肉力量來維持動作的穩定性

例如地板動作中的倒立動作吊環動作中的水平支撐

等除了上述動作外當選手進行直體或團身空翻動

作時會合併轉體動作以增加動作難度轉體的角度

越多則得分越高因此轉體技巧在體操運動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執行轉體技巧時需要依賴收縮腹內

外斜肌以帶動軀幹做出扭轉動作 (twisting)如同陀螺

旋轉時旋轉軸心越穩定則旋轉角度較多旋轉速度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7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較快進行轉體動作時為了增加轉體角度及速度

下背及核心肌群必須維持軀幹穩定 (郭文杰陳佑

林惠婷張家豪 2007)

下背部肌肉骨骼系統對於體操選手執行技術動作

極為重要若體操選手感到長期下背部疼痛及不適

卻未積極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可能對其運動表現上

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篇研究主要在探討當優秀

體操選手於重要賽事前罹患慢性下背痛時如何以最

適當之復健及運動治療介入以有效改善其症狀

A屈體空翻 B雙槓車輪下擺 C側手翻

圖 1體操技術中下背及腰部動作示意圖

貳 研究方法

研究的個案為一位 20 歲男子體操選手從事體操

專項訓練約 15 年從高中時期起入選國家隊長期在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培訓接受高強度的體操技術訓練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中個案逐漸出現下背痛的症

狀於是求助於復健科門診個案主訴進行軀幹屈曲

及伸展時右側下背關節處會產生疼痛自覺疼痛指

數為 6當軀幹向左側旋轉及側彎動作時疼痛指數

加劇至 8從身體理學檢查 (圖 2) 中發現在治療介

入前個案於站姿時呈現骨盆傾斜(左高右低)平

背(Flat Back)骨盆後傾(back tilt)腰薦椎角度減少

腰椎前凸角度減少被動關節活動度測試方面個案

的左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及外旋角度較右側髖關節小

第五腰椎-薦椎關節活動度受限腰部向左側彎曲

(side bending) 角度較小肌力測試方面左側臀大肌

股四頭肌呈現肌力減損無力及身體核心肌群穩定度不

個案經復健科醫師診斷並與隨身照護的運動防護

員討論進而制定選手專屬治療計畫及項目後積極

安排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介入策略策略一針對關

節活動度受限的左側髖關節利用主動及被動伸展放

鬆週邊軟組織其中每周進行三次特別加強伸展左側

腿後肌群 (hamstring)(圖 3A)臀大肌 (圖 3B)內收

肌群 (adductor muscle group)(圖 3C)如表一策略二

針對右側胸腰筋膜及下背肌群進行徒手軟組織及肌筋

膜放鬆術策略三為加強個案第五腰椎-薦椎關節之

關節活動度對脊椎施予關節鬆動術以增加其活動角

度同時安排個案每周進行三次核心肌群下背及下

肢肌群之強化訓練其中加強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的肌

肉離心收縮訓練如表二執行半年後追蹤個案下

背痛症狀及身體理學檢查皆明顯改善(圖四)自覺疼

痛指數降為 1~2於動作訓練過程較少產生疼痛日

常生活與訓練均恢復正常也提升了個案的運動表

A 站姿正面觀--骨盆傾斜 B 站姿側面觀--平背骨盆後傾

(左高右低) 腰椎前凸角度及腰薦椎角度減少

圖 2身體理學檢查(介入治療前)

A 腿後肌群伸展 B 臀大肌伸展 C 內收肌群伸展

圖 3被動伸展髖關節周邊軟組織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71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A 介入治療前 B 介入治療後

圖 4介入治療前後之比較

参 結果與討論

骨盆位居身體的中樞位置上接軀幹下接兩側

下肢一旦骨盆長時間歪斜讓身體骨架長期處於不

當的壓力下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椎

間盤突出甚至還會出現假性長短腳引發膝蓋或足

踝疼痛的狀況 (黃惠姍2016)骨盆歪斜主要來自

於左右兩側肌肉張力失衡 (Nassar 2013)例如日常生

活的翹腳駝背三七步站姿等不良動作習慣導致

骨盆產生一高一低的情況另外運動技術特性如

田賽 (鉛球標槍鐵餅) 及羽球網球桌球等單

手持拍運動因長期訓練而造成慣用邊肌力大於非慣

用邊使得身體兩側肌力失衡都是可能肇致骨盆歪

斜的因子因體操技術訓練中選手會做出很多轉體

或是側手翻等單側動作經由對個案動作習慣的觀察

分析發現個案固定以左腳為支撐腳做出側手翻並

以逆時針旋轉進行轉體動作經年累月的訓練下個

案在其下肢及髖關節週邊肌群的軟組織張力部分檢測

左側較右側強因此限制了左側髖關節的關節活動度

同時也增加了左側下背肌群的肌肉張力及腰薦椎關節

之間的壓力因而在對個案施予肌筋膜放鬆術及關節

鬆動術之後個案的疼痛有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體操運動中幾乎所有項目都包含高處

著地的要素因此良好的著地生物力學機制扮演非

常重要的角色若在長時間訓練中使用不良的著地

技巧則可能伴隨許多潛藏的受傷風險著地技巧是

下肢多關節的協同動作主要藉由臀大肌及股四頭肌

離心收縮做為著地時的減速及緩衝根據運動防護

員觀察個案的著地技巧分析其著地策略發現個案

執行著地動作時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較小骨

盆後傾及腰椎前凸角度減少等現象個案使用的著地

策略容易產生腰椎吸震功能降低椎間盤易向後凸出

骨盆後傾易牽拉韌帶造成臀部疼痛等傷害風險

(Kisner amp Colby 2012)(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根

據身體理學檢查結果個案的股四頭肌及臀大肌肌力

呈現虛弱的狀態因此在著地時內收肌群及腿後肌群

活化程度較高的代償現象而造成髖關節膝關節屈

曲角度較小及骨盆後傾等現象假性虛弱是因肌群在

長時間訓練下神經為避免因肌肉張力過強而導致受

傷進而抑制了肌肉收縮的功能 (Jull amp Janda 1987)

Nassar(2013) 曾建議針對假性虛弱的肌群施做伸展及

放鬆以助於恢復肌群原有的收縮功能因此在運動

防護員協助個案放鬆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後肌肉收縮

能力恢復且進行訓練動作時的疼痛感降低進而動

作代償現象達到改善同時著地動作所需的髖關節與

膝關節於肌肉放鬆後有較大的屈曲活動角度由此可

知個案的臀大肌及股四頭肌是為假性虛弱除了將

受抑制的肌群放鬆之外同時也給予肌力訓練以增

加肌群抵抗張力的能力另外藉由核心肌力訓練加

強個案深層核心肌群對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能力讓個

案於著地動作可以更加穩定脊柱及骨盆等骨骼肌肉系

統使腰椎可以產生良好的避震效果同時也減少脊

椎椎間盤的壓力

此外建議在訓練前針對下背及髖關節週邊肌

肉肌腱等軟組織進行淺層熱敷目的在於增加皮膚

表層的溫度使血管擴張增加循環血液流量以恢復

軟組織彈性並提高疼痛閾值以減少因疼痛產生的肌

表一下肢肌群之強化伸展

動作名稱 時間 次數組數

被動腿後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臀大肌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躺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被動坐姿髖內收肌群伸展 20 秒 3 次

表二核心肌群下背及下肢肌群之強化訓練

動作名稱 訓練部位 次數時間 組數

棒式上舉支撐 腹橫肌及下背 10~20 秒 3 組

側棒式支撐 腹斜肌腹橫肌下

背髖關節及臀肌

10~30 秒 3 組

橋式 臀肌及膕旁肌 10 次 3 組

超人式 腹橫肌及豎脊肌 10 次 3 組

羅馬尼亞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單腳硬舉 下背臀肌及腿後肌群 10 次 3 組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7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肉抑制恢復肌肉運動功能另外在熱身課表當中

可加入輕量的核心肌群穩定訓練藉此喚醒核心肌群

穩定能力加強保護腰椎及骨盆等肌肉骨骼系統達

到減少傷害發生機率與提升運動表現而肌內效貼

布 (kinesio taping) 也被認為對肌肉放鬆及提供支撐

有幫助訓練前可以於針對豎脊肌腰方肌等進行支

撐性貼紮增加肌肉運動功能同時在第五腰椎-薦椎

關節處給予固定性貼紮提供較高的關節穩定性訓

練後則可以搭配冷敷及經皮神經電刺激超音波等物

理治療方式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另外配合軟組織按

摩和被動關節活動術等徒手治療恢復軟組織彈性

但經治療後症狀若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向復健科門

診求助進一步的檢查確定診斷與治療

肆結論與建議

慢性下背痛在體操運動中屬於十分常見的慢性傷

害而成因與其動作技術及長時間的訓練有極高相關

性而下背痛會嚴重影響體操選手的運動表現甚至

縮短運動生涯因此如何在日常訓練中預防慢性下

背痛發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單純的停止訓練及

休息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必須透過醫師正確的

診斷評估及制定適當的復健治療計畫介入才能根本

解決下背痛的問題提供此次選手的分析與探討給

予個案適當的復健及運動治療對於改善下背痛的問

題有明顯之幫助

由這次的經驗發現國訓中心許多運動選手有肌

肉張力失衡這類的情形普遍性存在然而在發生運

動傷害後才開始進行醫療處置作為與評估嚴格說來

時間上已經太遲若是無法全然恢復一個屬於國家

昂貴資產的運動選手便要就此停住其運動生涯相當

不具效益因此避免運動傷害發生就是要從預防開

始而非傷害發生後再來治療與檢討分析成因而所

謂預防的開始就是必須由運動醫學與運動科學提早

的介入選手進行全面性的醫學檢測與基本體能動作

分析選手一旦進入國訓中心便將其個人檢測分析

結果等資料進行建檔並彙整有系統的管理分析與

追蹤如此國家每年所投入選手的培訓經費得以提

升其效益無論任何賽事的成績和成果便指日可待

伍參考文獻

李娜 (2007) 我國藝術體操專業運動員腰部損傷的

分析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0(1)66-67

郭文杰陳佑林惠婷張家豪 (2014) 核心肌群

對於跳躍表現與落地之探討運動表現期刊1(2)

46-51

黃漢年山本高司 (2016)不同專項運動選手矢狀面

動態站姿能力之分析華人運動生物力學期刊

13(1)18-26

Caine D J (2003) Injury epidemiology In W A

Sands D J Caine amp J Borms (Eds) Scientific

aspects of womenrsquos gymnastics (pp 72ndash109) Basel

Karger

Caine D amp Harringe M L (2013)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K Russell amp

L Lim (Eds) Gymnastic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pp111-124)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ers

Caine D J amp Nassar L (2005) Gymnastics injuries

In D J Caine amp N Maffulli (Eds) 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sports injuries individual sport (pp

18ndash58) Basel Karger

DiFiori J P amp Caine D J (2012)

Gymnastics ACSMs Sports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G OrsquoConner et al(eds)

McGraw-Hill

Jull G A amp Janda V (1987) Muscles and motor

control in low back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L T Twomey amp J R Taylor

(Eds)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low back (pp

253ndash278) NY Churchill Livingstone

Kisner C amp Colby L A (2012) Therapeutic exercise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Fa Davis

Kolt G S amp Caine D J (2009) Gymnastics In D J

Caine P A Harmer amp M A Schiff (Eds)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Olympic Sports UK

Wiley-Blackwell

Kolt G S amp Kirkby R J (1999) Epidemiology of

injury in 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gymnasts a

comparison of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

312ndash316

Nassar L (2013)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mmon spinetrunkhead injuries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and Science 154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73

第 3 卷 第 2 期69-74 頁 (2016 年 12 月)

Masters R amp Maxwell J (2008) The theory of

re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amp

Exercise Psychology 1 160-183 doi

10108017509840802287218

Salazar W Landers D M Petruzzello S J Han M

W Crews D J amp Kubitz K A (1990)

Hemispheric asymmetry cardiac response and

performance in elite arch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351-359

doi10108002701367199010607499

Tang Y Y Houmllzel B K amp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 213-225

doi101038nrn3916

Teper R Segal Z V amp Inzlicht M (2013) Inside the

mindful mind How mindfulness enhance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improvements in executive

contro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449-454

doi 1011770963721413495869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Whelan J P Mahoney M J amp Meyers AW (1991)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 sport A cognitive

behavioral domain Behavior Therapy 22 307-327

doi 101016S0005-7894(05)80369-7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7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75

第 3卷 第 2期75-78頁 (2016年 12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5

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王翔星 Emailstatntsuedutw

地址333 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體能訓練中心的專業發展策略

-以美國 EXOS 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port training center The case of EXOS

1侯彥竹 Yen-ChuHou 2王翔星 Hsiang-HsinWang 3相子元 Tzyy-Yuang Shiang

13國立臺灣臺灣師範大學競技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國立體育大學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Department of Sport Training Science - Combats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因應我國運動人口倍增運動訓練中心的訓練品質與價值應走向專業並能邁向國際本文以當前世界上最具影

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構之一 EXOS 為例解析其如何系統性的整合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以最新的專業

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做為其訓練體系之優勢本文亦說明 EXOS 如何將市場行銷廣告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部門團

隊有效整合成一體進而發揮出更大的系統整合力內容EXOS 組織具有資源整合包裝行銷軟體與硬體跨領域

合作優勢EXOS 的系統架構則建構於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此系統會依據個別需求產出最適合

個別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而訓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脊柱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

力和爆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七個板塊內容每一個訓練方案和動作均以七個板塊為標準結論與建議 EXOS「明

確的理念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

數據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可作為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經營管理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體能訓練中心運動訓練營養恢復

壹緒論

我國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興國人參與路跑健身

自行車甚至極限運動的熱衷程度超乎想像運動訓練

不再專屬於運動員接受運動訓練的人口已從專業運

動員擴展至演藝人員企業主管上班族甚至高齡

者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重視健康議題投入象徵健康

的運動人口倍增自然而然也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機市

場(劉麗惠2014)有鑑於此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台

灣大學進行我國運動服務發展環境進行整體評估研

究建議因應運動人口倍增以及國人健身意識抬頭

政府與產業界應建立運動健康及運動觀光旅遊產業

或其他運動服務產業推動媒合平臺提供專業諮詢服

務擴大運動服務產業網整合不同業務主管機關的

業務內容以達到合作加成之效果並彰顯運動服務

業多元的政策及社會效益(陳良至2016)換言之

在運動風氣已提升的環境下可以預期的是參與健身

運動者將開始追求專業有規律的運動訓練已往這樣

的標準似乎只適用於運動員但現階段所有參與運動

訓練或健身者已將是否可提供先進科學有效的訓

練方法作為運動市場淘汰的基本門檻也是參與者對

所有學術界(體育相關科系)及產業界認同與關注的

焦點本文將以現階段最具影響力的運動訓練服務機

構之一也就是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機構 EXOP

(原名 AP Athletesrsquo Performance) 為例針對其組織特

色核心理念及獨特的系統架構進行介紹冀望 EXOS

所標榜的最新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方法可作為我國學

術界及產業界學習參考之依據

貳 訓練中心的需求與 EXOS的組織特色

一訓練中心的需求

隨著運動健身的意識抬頭國內開始出現相當數

量的體能訓練中心各個中心以訓練的原理原則為基

礎發展其獨特的訓練系統這些原理並非實驗室研

究出來的而是根據過去很多成功的選手訓練中找

到一些共同的因素歸類而得(陳全壽2015)除了發

展本身所具備的特色系統之外這些訓練中心也積極

引進國外優質訓練體系試圖將訓練方法品牌化標

準化規模化並嘗試將傳統訓練體系進行升級改造

訓練中心的需求其實就是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所需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7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的服務條件每一位參與運動訓練者均可能需要專屬

的運動訓練處方心理的建設營養的諮詢或增補劑

復健和恢復的技術支持而美國代表性體能訓練服務

機構 EXOS就是一個由個人需求所衍生而成的專業訓

練機構它提供所有接受運動訓練者一個完整且系統

化的服務體系事實上EXOS 創辦人 馬克沃斯特根

(Mark Verstegen)曾是橄欖球運動員在一次訓練中

脖子扭傷接受復健治療期間他意識到運動員訓練

有太多的損傷這些損傷在訓練中難以預防與避免

而且一旦受傷之後想要接受科學系統的恢復與復健並

非易事因此他產生了將傷害預防訓練恢復復

健及營養結合的專業服務概念系統性的整合了當前

世界上訓練心理營養和恢復等領域最新的專業理

論和實踐方法作為 EXOS 訓練體系的特色與優勢

二EXOS 的組織特色

EXOS 團隊陣容除了訓練心態營養和恢復等

專業團隊外馬克沃斯特根也整合了市場行銷廣告

設計運動表現創新等元素提供資源整合與包裝行

銷讓 EXOS 成為整個運動訓練專業市場的亮點在

EXOS 訓練場館內可以發現訓練所使用的各式器材

皆是與 EXOS 合作品牌包括訓練前使用按摩滾輪系

列的SKLZ教練與學員身上所穿的ADIDAS運動服

攀爬機VERSA CLIMBER無動力跑步機WOODWAY

等等都是資源整合成功的見證

EXOS 除了硬體設備與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外

而軟體方面 EXOS 內部也有一個名為 Performance

Innovation Team 的科學團隊支撐這個團隊是由運動

教練治療師電腦軟體工程師編輯者所組成的跨

領域 PIT 團隊負責蒐集新的資訊並討論訓練方法的

精進恢復飲食等等策略以達成如何使運動員表

現更高更快更遠的共同目標現階段 EXOS 與中

國奧運代表隊德國足球隊合作的模式就是由 PIT

團隊分析不同項目與需要給予的專業服務與訓練重點

除此之外PIT團隊也會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

透過影音教學與及時回饋方式提供不同需求的對象

進行體能訓練讓 EXOS 的運動課程商品化這讓所

有使用 EXOS 的運動課程者可以在學校或家庭中只

要開啟網路課程模組並挑選適合自己的訓練課程即可

進行訓練使用者面對螢幕進行訓練的同時EXOS

專業人員也可透過攝影鏡頭獲得訓練者之動作影像並

給予回饋或鼓舞讓使用者掌握所有訓練的細節與重

點(如圖 1)

圖 1PIT 團隊與合作廠商共同開發軟硬體配合影音教學與及時

回饋讓運動課程商品化

參EXOS 核心理念與系統架構

一四大核心理念的整合

EXOS 的訓練整合了四大核心理念包括心態

營養體能訓練恢復這同時是運動員接受訓練時

的必要過程與重點雖然在運動訓練中要如何產生良

好的「心態」其執行成效是非常抽象的但 2014 年 6

月我國拳擊選手備戰當年仁川亞運赴美國訓練中心

EXOS進行三週移地訓練隨行人員包括陪練員教練

醫師運動科學委員體能訓練師和物理治療師在

EXOS 三個禮拜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心態」建設的方

法與策略包括

(一) 在訓練期間必須要讓運動員知道為什麼而訓練

為什麼而吃為什麼而恢復這些認知決定了訓

練成效的優劣

(二) 在進行訓練課程前必須分析了解運動員的能力

並與技術教練與選手確認訓練的需求方規劃訓練

課程

(三)每一堂訓練課前詢問選手的身體狀況來確定選

手是否準備好訓練了在吃下營養補給品或是膳

食前必進行營養衛教課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

熱量與營養素等飲食需求

(四)訓練期間教練會拋出問題給選手要選手思考

為什麼現在要進行這項訓練讓選手大腦與身體

有效連結

EXOS 的專業教練在建立運動員心態前首先會

了解運動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進行體能訓練前運

動員會填寫病史表格並且透過營養師和運動員面談初

步了解運動員健康狀況緊接著依照 Okada Huxel

and Nesser(2011)所強調的功能性檢測透過儀器量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77

第 3 卷 第 2 期75-78 頁 (2016 年 12 月)

測運動員之身體組成與紀錄身體四面像建立訓練前

後之對照圖檢測運動員身體條件與體能狀態(如圖

2)透過檢測了解運動員的能力後進一步與技術教練

討論

圖 2檢測流程由左到右為運動員面談量測身體組成功能性

動作檢測

競技運動中有體重分級的項目減重一直是選手

關心與困擾的問題錯誤的減重方式不但不利技術訓

練的效率也會導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甚至爆

發力的衰退所有的研究也證實沒有正確減重策略將

造成選手在心理或生理層面上的傷害(游政達 詹智

能 湯文慈2012)因此EXOS 透過檢測取得選手

的身體組成後即由 EXOS營養師接手與教練團隊進行

會談並提供營養課程讓選手與教練了解每天熱量與

營養素等飲食需求並說明訓練期間 EXOS 所提供的

膳食與訓練前後的營養補充品該如何補充(如圖 3)

此外每個禮拜都會藉由尿液的監控來檢測是否因為

降體重而使身體有脫水的現象亦透過水分的攝取

練習前後軟組織的放鬆與伸展飲食的攝取練習後

的冷水療等來加快肌纖維修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

從而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這即是 EXOS 以

四大理念為核心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

需求靈活的設計整合性訓練方案兼顧了標準化和

個別化

圖 3由左到右分別為訓練前後營養補充品與膳食

二系統架構

EXOS 的核心價值和成功關鍵建立於一個標準化

流程化個別化整合的系統EXOS 認為系統應

該類似一個程式晶片再複雜的系統都是由環環相扣

的程式組成將運動員的身心條件帶入系統系統則

會產出最適合這位運動員的專屬訓練方案EXOS 訓

練系統中身體功能訓練主要包含七個板塊內容脊柱

準備動作準備動作技巧增強式訓練肌力和爆

發力訓練能量系統發展(表一)在 EXOS 系統引導

下得以逐步改善身體的弱連結以及針對不同運動

員的特殊情況和個體需求加強運動能力(圖 4)(身體功

能訓練動作手冊2015)

表一EXOS 身體功能訓練七大板塊構成一覽表

板塊 分類 功能作用

脊柱準備 髖部軀幹肩部 解決個體關節靈活性或穩定性的

限制因素糾正代償性動作模

式減少能量洩漏加強脊柱髖

部軀幹及肩膀的力量並協調

肌肉的發力順序為運動員姿態

調整和承受運動員負荷做準備

動作準備 啟動臀部 動態

伸展 動作技巧

整合神經活化

提高人體核心溫度激活人體惰

性較大的臀大肌加強神經系統

興奮整合動作模式增加肌肉

彈性從而提高訓練課的整體效

增強式訓練 雙腳跳單腳跳

交換跳

利用肌肉和肌腱儲存彈性位能的

特性以及牽張反射作用提升個

體加速和減速的能力及爆發力

動作技巧 一般技術 專項

技能

根據專項特點及訓練目標透過

直線速度側向速度和多向速度

等練習有效提高反應速度靈

敏性移動能力及爆發力並減

少損傷的風險

肌力和爆發力

訓練

上肢推上肢拉

下肢推下肢拉

旋轉全身

透過多關節多運動皮面的動作

力量訓練提高運動員穩定性力

量優化運動模式整合運動鍊

的能量傳遞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能量系統發展 有氧訓練 無氧

訓練混合訓練

根據運動強度對應的心律區間

有針對性的發展運動員心血管系

統和能量代謝系統

恢復再生 伸展技術 軟組

織再生

透過肌肉韌帶筋膜的伸展與

軟組織的放鬆有利於恢復個體

肌肉的起始長度加快肌纖維修

復刺激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

緩解個體疲勞和加速恢復過程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7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訓練過程由左而右由上到下分別為脊柱準備動作準備-

神經活化動作技巧-側向移動能力增強式訓練-藥球增強式訓

練-小欄架能量系統發展

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練團將以這七個板塊的

內容擬定運動員的訓練計畫計畫方案和訓練動作

的標準是統一的以確保訓練過程中針對各個狀況與

問題會有一致性記錄並處理每一個訓練計劃更依

照不同運動員的特殊情況個體需求與具體情況而設

計並能及時微調與修正

肆結論與建議

EXOS 除了靠著心態飲食訓練和恢復等四大

理念整合擦亮 EXOS 招牌更強調「Everyday is game

day」EXOS 體能訓練團隊希望每一位參與訓練者均

將每一個訓練日當成是比賽日並全力以赴EXOS 體

能訓練團隊強調為運動員量身打造的個別化訓練課程

打破傳統訓練先開設課程後讓全部的運動員來適應的

模式(所謂「大鍋炒」訓練)因為「大鍋炒」訓練可

能讓很多適應不良的運動員在沒有面對真正的競技挑

戰前即被淘汰事實上人體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身心的特殊性加上運動本身具有複雜與不確定性如

何精準掌控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必須發展一個以運動

員為核心的整合性訓練系統當然這也是 EXOS 獲

得肯定與認同的優勢條件在 EXOS 系統引導下教

練針對運動員的訓練方案和動作細化標準是統一的

確保在問題的處理和方案上保持一致性同時透過

評估檢測更有效率性的針對不同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

加以調整課表安排從而將標準化和個性化統籌兼顧

此外因為 EXOS 與許多運動知名品牌與廠商間的合

作訓練器材本身會顯示執行訓練動作的表現能力給

予選手即時回饋幫助運動選手更了解自己的進展與

數據化的呈現這樣的合作機制讓企業贊助者及被贊

助者達到雙向互惠的狀態企業和運動的連結不僅僅

可以讓受贊助者得到金錢器材設備人力支援

服務等幫助對企業而言亦可以達到行銷市場區隔

產品差異化的促銷目的對企業的品牌權益產生正面

的影響(Meenaghan 2011)

本文建議我國正在崛起的運動訓練中心他山之

石可以攻錯可學習並效法 EXOS 團隊「明確的理念

與目標」「標準化流程化個別化整合化的系統

專業垂直分工」「橫向無縫整合訓練」「科學與數據

化的訓練模式」等成功要素將我國運動訓練中心的

訓練品質與價值走向專業進而邁向國際

伍參考文獻

陳信中劉玉峯康正男(2014)運動贊助與關係行

銷整合模式之效益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6(1)

14 - 25

陳全壽(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

刊1(1)01-06

陳良至(2016)運動服務業發展環境整體評估及運

動服務業經營升級中期計畫教育部體育署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出版社(2015)身體功能訓練動

作手冊中國大陸人民體育出版

黃麗惠(2014)運動經濟時下最屌的健康商機商

業週刊28010-13

游政達詹智能 湯文慈(2012)拳擊選手減重之探

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2)212 ndash 218

Meenaghan T (2011) Sponsorship and Advertising 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Psychology

amp Marketing 18(2) 191-213

Okada T Huxel K C amp Nesser T W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mp Conditioning Research 25(1)

252-261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79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6

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 李昱叡 Email li542058gmailcom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朱崙街 20 號 教育部體育署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Sport sciences suppor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1李昱叡 Yu-Jui Li 王漢忠 2Han-Jhong Wang

12教育部體育署 Sports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投稿日期2016 年 10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2 月

摘 要 前言奧運為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之賽事依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

施計畫」為因應參加里約奧運會特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以務實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

加奧運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研究目的為探討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推動策略研究

方法透過質性研究評析我國運動科學實施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政

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究結果研究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等面相發現

我國參加 2016 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已有系統性之支援策略本研究期待可提供政府未來推動競技運動科學發

展之參考

關鍵字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運動

壹緒論

國際間運動發展先進國家為提升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與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水準均積極培養運動科學人

才藉由適當之補助及獎勵機制建置專責運動科學

訓練機構協助運動科學人員進行研究發展及競技運

動科學支援工作進而表彰運動科學人員之傑出表現

以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展環境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

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其中更透過運動科學積

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李昱叡于道弘洪

志昌2015林瀛洲2015邱炳坤李昱叡2015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侯彥竹相子元2014

陳家祥相子元2015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

署2016a2016b2016c湯馥君2015)巴西里

約熱內盧市於 2016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21 日舉行第 31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里約奧運)競賽種

類計有田徑等 28 種競賽種類306 個項目(教育部體

育署2014b)為參加里約奧運教育部體育署亦於

103 年 12 月 27 日核定「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

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教育部

體育署2014b)並將「成立運科專業支援團隊」列

為支援重點(教育部體育署20132014a)以務實

之作法提供運動科學及醫學資源協助我國參加奧運

之競技運動選手參賽以取得佳績綜上競技運動科

學策略的發展對於國家競技運動之實力提升有關鍵影

響而競技運動科學政策之規劃與支援策略之規劃

執行考核與回饋更對於國家競技運動發展具有重要

地位(教育部2013教育部體育署2016a2016b

2016c)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為參加里約奧運

於選手與教練培訓及參賽階段有關競技運動科學協

助之推動策略其具體目的有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二我國參加里約奧

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

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從政策依據目標

方案支援內容及評量標準來分析我國運動科學支援

策略並輔以文獻分析法從國家體育運動相關政策

方案及計畫等政府典章制度文書資料進行研析透過

研究者三角交叉法(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進行信效

度考驗本研究以教育部體育署「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

核定日 103 年 12 月 27 日起至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8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日 105 年 8 月 21 日止有關我國

支援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之政策法令

政策計畫施政報告與成果等相關政府出版文獻等為

研究範圍

參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分成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

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方案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

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

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等五部份加以討論

一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政策依據

(一) 政策依據

依據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競技運動專章中

明定「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運動科學之發展與應用在我國體育運動政策中

業已納入

(二) 法令規定

1「國民體育法」第 15 條規定「政府應獎勵運

動科學之研究及發展輔導有關機關學校團

體培養運動科學人才其獎勵條件方式撤銷

廢止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

之」

2「運動科學研究及發展獎勵辦法」由教育部

獎勵具有應用性及實務性之運動生理學運動心

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營養學運動醫學及

體能訓練等類別之運動相關研究發展成果或著

作進而提升我國競技運動發展學術水準

3「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第三條規定

有「運動科學支援訓練之執行」以建立運科介

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績效

二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

為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援系統提供運動醫學及

科學相關諮詢服務強化競技運動實力我國參加里

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目標如下

(一) 提升臺灣競技運動實力

以國家代表隊選手為對象藉由運動醫學及科學

支援國家級運動選手訓練增進運動訓練成效培養

我國運動醫學及科學實務整合人才以提升國家運動

代表隊的競爭實力

(二) 爭取最多參賽運動種類項目數及選手參賽資

格並達成獲得奧運獎牌目標藉由運科運醫團隊全

力支援及監控加強對選手身體狀況的檢查健康管

理醫務監督生化檢驗運動傷害防護及運動禁藥

檢測等以積極之醫學支援教練及選手協助選手以

最健康的身心培訓及參賽達成該項運動種類之競技

目標

三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方案

為參加里約奧運訂定有二項計畫作為推動競技

運動科學策略之依據

(一) 推動「我國參加 2016 年第 31 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設立運動科學小組

及運動醫學小組負責運動科學支援工作

(二) 推動「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

助計畫」透過運動醫學及科學建構運動訓練後勤支

援系統強化競技運動科學研究關鍵技術人才培育

高競技運動實力之選手及教練持續建構選手資料庫

並作為競技訓練監控之重要參考資料(如圖 1)

圖 1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架構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0)

四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支援內容

與具體案例

對於國家代表隊之選手依運動種類之特性及個

別需求結合優秀運科及運醫人員搭配協助有關支

援內容與具體案例分成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兩大部分

(如圖 2)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81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圖 2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科學輔助計畫支援策略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

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p 11)

(一) 運動科學部分

1支援內容

運用體能營養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生

物力學運動禁藥情蒐等運動科學專業技術

使教練及選手調整至最佳狀態於參賽期間爭取

最佳成績重點支援方式如下

(1)協助選手監控體重提供營養控制與增補強化

選手營養攝取及落實運動禁藥管制

(2)輔導教練選手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及運科數據之

分析與回饋追蹤

(3)落實運動訓練之控制原則實施體能訓練過程監

控並執行選手體能診斷提出相關訓練課程建

(4)協助選手傷害復健傷害防護及各項運動貼紮與

緊急傷害處理

(5)以生理及力學之運動科學方法協助教練選手

解決運動訓練上之障礙加速提升運動表現

(6)運用運動心理技術與諮商機制協助選手保持優

質心理狀態及穩健心理特質參與訓練和比賽

(7)運用運動力學分析與專項訓練器材設計輔助選

手動作技能之修正與提升

(8)配合教練選手技術訓練之需求提供運動技術

診斷分析及立即回饋服務

(9)運用運動復健醫學及醫療恢復之專業以降低運

動傷害及維護運動表現

2具體案例

(1)藉由運動生物力學進行即時分析與動作回饋透

過提供即時影像回饋肌電量測協助評估運動表

現以協助修正動作測力板進行爆發力測試動

作分析等運動生物力學方法協助提升運動表

(2)透過運動營養學進行營養諮詢與輔導藉由專業

營養師以及運動營養專家學者之專業提供營養

諮詢了解選手飲食攝取狀況改善飲食習慣

協助教練針對體組成不佳之選手進行飲食調整

或進行營養增補劑之控管及補充教育

(二) 運動醫學部分

1支援內容

建置運動選手之內科外科復健科骨科婦

科等之醫學支援機制並統籌負責選手健康用

藥運動傷害防護及疲勞消除等事宜重點支援

內容如下

(1)強化國家代表隊成員運動醫學專業觀念強化運

動醫學團隊與培訓隊伍之合作關係

(2)依據檢測數據協助評估後就異常報告進行深

入診療安排定期追蹤以掌握身心健康狀況

(3)協助教練選手一般及特殊傷病診斷與治療

(4)提供用藥指導與醫療諮詢

(5)統計運動傷害發生之部位頻率嚴重程度等數

據結合運動醫學研究並歸納出運動傷害特殊

性以落實運動傷害預防

(6)協助選手降低疲勞並加速體能恢復避免過度訓

練而造成傷害以提升運動表現

(7)強化運動防護團隊能力使組織內各成員分工明

確讓選手的醫療照護無斷層

2具體案例

(1)強化運動保險內容

在運動員保險部分辦理有身故 300 萬元 醫療

30 萬元 失能險為每月 5 萬元至多給付1年

(2)茲卡病毒預防措施召開茲卡專案會議訂定相關

規範包括代表團因應茲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

計畫國內外應變小組組織架構選手村因應茲

卡病毒感染症疫情應變措施因應茲卡病毒感染

症疫情赴比賽館之作業原則賽會期間因應茲卡

病毒感染症作業流程自主健康管理紀錄表另

外強化醫療團隊以落實防疫方面代表團工

作團及支援團隊計有 6 位醫生14 位防護員

以防範茲卡病毒感染及照護團員健康

五我國參加里約奧運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評量標準

為落實建立運科介入運作及管理機制強化運動訓練

績效衡量標準作法如下

(一) 透過計畫執行檢核行動之循環進行評量

分析

1計畫透過運動科學與醫學之方法找出競技

運動訓練中相關問題並列舉改善目標設立競

技運動訓練之績效指標與時程透過運科與運

醫團隊之組織與分工推動計畫

2執行透過計畫執行與代表隊選手及運動科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82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學與醫學相關人員溝通按計畫內容於時效內執

行活動並落實有效回饋以協助競技運動訓練

3檢核依照計畫訂定之時程確實定期檢查追

蹤運動科學與醫學任務進度掌握績效達成情形

進而針對問題積極改善

4行動將競技運動訓練問題予以改善將成功

的案例推廣將問題加以解決未能解決的問題

持續進行改善

(二) 訂定評量指標作為績效評量之標準

為達成計畫目標依據運動醫學及科學人才培

育成效及交流與研習活動辦理之效益等面向訂定績效

指標量化評量項目如表一

表一競技運動科學策略之量化評量項目

績效

指標

量化評量項目

運動醫學及

科學支援

運動科學 運動醫學

1 成立專案運科團隊數

2 參與專家學者總人數

3 運科委員訪視及協助人次

4 身體機能監控人次

5 尿液生化檢測人次

6 身體組成檢測人次

7 體能檢測人次

8 最大攝氧量檢測人次

9 健康檢查項次

10 提供營養補充品人次

11 協助教練監控選手訓練強度及負荷人次

12 影像即時回饋動作分析人次

13 監控選手個人健康管理人次

14 專項技術報告資料分析份

1 成立專案醫療團隊數

2 醫師協助看診人次

3 醫療處置人次

4 隨隊支援人次

5 實施訓練前後冷熱療人次

6 物理治療(含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 動

術貼紮超音波短波電刺 激牽

引等)人次

7 訓練或比賽前協助貼紮處理人次

8 運動傷害處置(含復健訓練按摩伸展及

整復等)人次

9 選手教練滿意度

10 服務傳遞時間縮短

人才培育成

1 培育博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2 培育碩士級運科人才人次

3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參與人數

4 參與國際各項運動賽會成就

交流與研習

活動辦理之

效益

1 研習會辦理次數

2 教練訓練效能研習營

3 研習會及研習營參與總人數

4 運動醫學及科學工作人員成長營

5 研習會滿意度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體育署 105 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教育部體育署2016b)

(三) 建立評估機制以衡量績效結果

為落實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達成績效指標與

量化評量項目整體計畫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概算

編製暨審議作業建立推動計畫之審查成果之內部

自我評估以及外部評估機制以完成績效評估報告

作法如下

1推動計畫之審查於計畫推動前一年度依據政

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由專家學者進行審查

計畫之有效性以確保計畫之可行性

2由計畫執行團隊進行成果報告之自我評估執

行計畫之運科小組團隊依據年度績效指標及推

動成果進行成果報告編撰以及自我評量

3計畫推動單位辦理行政與業務審查由國家運

動訓練中心及教育部體育署依據行政程序辦理

審查

4主管機關籌組專家學者進行外部評估成果報

告書依據政府科技發展計畫審議作業交由外部

專家學者審查會審議及評估

肆 結論與建議

2016 年里約奧運參賽成果報告顯示我國參加 18

種競賽種類46 個競賽項目獲得 1 金 2 銅總獎牌

數 3 面的成績金牌數於 206 國家(地區)排名第 50 名

(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我國參賽種類及人數創

歷屆參加奧運之最(18 種運動取得參賽資格 59 人)

也首次取得馬術女子拳擊女子角力參賽資格田

徑舉重取得參賽資格選手超越歷屆而射箭桌球

取得滿額席次另也睽違多年讓體操(16 年)角力

(28 年)男子拳擊(20 年)跳高(32 年)標槍(32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83

第 3 卷 第 2 期79-84 頁 (2016 年 12 月)

年)再次參賽(教育部體育署2016c)而展望 2017

臺北世大運2018 雅加達亞運及 2020 東京奧運相

關培訓作業均不能中斷其中運動科學之投入更須持

續強化運動科學之推動有賴健全整體運動科學發

展環境吸引資源及人才投入運動科學領域才能透

過運動科學積極協助以提升競技運動實力綜上

我國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從政策依據法令規定目標方案支援內容及評

量標準等面相分析均顯示有明確之計畫與做法推動

惟考量國際間競技運動發展趨勢以及變化多元我國

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建議應朝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工

作方向邁進以即時掌握國際運動科學發展以及實務

應用之趨勢帶動我國競技運動實力持續提升

伍參考文獻

李昱叡于道弘洪志昌(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成

立之時代意義國民體育季刊1818-13

林瀛洲(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醫學團隊之角色與任務國民體育季刊181

66-69

邱炳坤李昱叡(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之行政組織

運作國民體育季刊18142-46

相子元石又何金山(2012)感測科技於運動健康

科學之應用體育學報45(1) 3-14

侯彥竹相子元(2014)以 2015 年全球體適能調查探

討未來趨勢運動表現期刊1(2) 33-37

侯傳方相子元(2011)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

之規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405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5455ampctNode=2

42ampmp=11

科技部(2015)科技發展計畫規劃撰寫及績效指標

訂定研習會手冊取自

httpsgstpstpinarlorgtwindexhtmdo

教育部(2014)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取自

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

BULLETINSPAPERPDF7123-15PDF

陳家祥相子元(2015)國訓中心之運動生物力學規劃

國民體育季刊18154-59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3)行政法人化國家運動訓練中心

規劃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a)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發展目標

及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4b)我國參加2016年第31屆里約

奧林匹克運動會選手培訓及參賽實施計畫臺北

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a)104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成果報告臺北教

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2016b)105年提升國家競技實力之運

動醫學暨運動科學輔助計畫臺北教育部體育

教育部體育署(2016c)2016年第31屆里約奧林匹克

運動會參賽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署

湯馥君(2015)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研與訓練-運

動營養之數位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160-65

Hung T M Tang W T amp Shiang T Y (2009)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sport sciences for an Olympic

archer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9 (4) 164-171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84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85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DOI 103966240996512016120302007

66240996512016040301001

通訊作者黃啟煌 Emailpedhoosiergmailcom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一路 250 號

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 The preparation of logistics support for 2016 Rio Olympic Games

黃啟煌 Chi-Huang Huang

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Training amp Health National Taiwan Sport University

投稿日期2016 年 9 月通過日期2016 年 11 月

摘 要

前言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除外運

動選手的後勤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的幕後英雄巴西里約奧運會已在 2016 年 8 月結束為期約一個月賽事我

國奧運代表團共派出 56 名運動員參與競技雖然最後的成績雖不如賽前預期的好卻也在舉重與射箭項目上拿下一

金二銅的成績在這些為了一登運動最高的奧運殿堂長年努力辛苦準備的教練與選手的汗水背後也有一群專業技

術人員默默的為我們的選手與教練提供服務本文就備戰 2016 里約奧運的醫療與運動防護工作針對健康檢查

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實施醫療會診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專業醫師駐診簽定醫療服務契約及奧運期間醫療團

等做一說明介紹並與日本與美國於奧運會期間所作之服務內容做為對照之參考結語比賽期間雖然隨行醫療團

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

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運動頂尖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

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成作為台灣未來學習改善之借鏡

關鍵字醫療照護運動防護里約奧運

壹緒論

2016 年八月巴西里約奧運會落幕我國奧運代表

團運動成績雖不如預期的好卻也拿下一金二銅的成

績而且在取得參賽的運動種類數量也是創下歷年

來的新高雖然今年在奧運開賽期間有因運動員不

滿協會退賽運動員使用運動禁藥而禁止出賽運動

員因單項協會簽訂的贊助合約內容與選手競賽個人需

求不一致所產生的一些困擾這些負面的因素大大

的覆蓋了其他運動員努力正面的能量與氣氛但無論

如何奧運期間各國不僅在競技場上一爭高下對於

運動員的生活起居打理也是各有千秋它山之石可攻

錯本文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現況與外國的經驗相

互比較作為未來改善精進的借鏡

利用科學的方法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是一門應

用科學也是門多學科整合應用科學 (陳全壽2014)

隨著時代變遷選手技能不斷提升有效地加強運動

表現並提升競爭力運動科學扮演極重要角色身處

於運動選手背後的支援團隊一直是不為人知幕後英

雄奧運會是全球競技強度最高賽事規模最大且賽

況最受矚目的競技場合除了運動員的精彩表現之外

賽程期間對於運動選手的後勤支援更是各國政府對

於體育運動支持程度的展現所以各國除了派出選手

與教練代表團外往往會同時派出包含醫師物理

治療師心理諮商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體能訓

練師與廚師等後勤服務團隊來照顧運動員在奧運期

間的各種生理心理與生活起居等問題

奧運會是四年一度的競賽因此在賽前運動員莫

不承受高度的生心理壓力而過去研究也指出高強度

訓練對於免疫功能運動傷害的與肌肉損傷的負面影

響 (Cheung et al 2003 Mackinnon amp Hooper 1994

Bessa et al 2016)根據統計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約有 10的運動員會發生運動傷害7的運動員會罹

患感冒等相關疾病而這些狀況發生時運動員心中

唯一的問題就是我甚麼時候可以恢復而再次上場

比賽因此了解這些運動員運動傷害經歷與訓練狀態

的醫療人員以便迅速做出維持表現與傷害恢復的合

適治療方式 (Engebretsen et al 2013)在 2008 年北京

奧運的運動傷害發生率統計發現運動員在奧運期間

最常見的運動傷害為踝關節扭傷與大腿肌肉拉傷

(725)而受傷率最高的競賽項目為足球跆拳道

舉重手球與拳擊等這些項目的受傷率約為 15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86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高於整體運動員的平均受傷率 (10) (Junge et al

2009)而跆拳道與舉重競賽項目更是台灣近幾屆奧運

的重點奪牌項目因此運動員在賽中受傷的醫療問

題處置可以說是台灣代表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奧運會的舉辦往往是跨國甚至跨洲飲食的適應

對於選手來說與環境適應一樣重要營養攝取的時機

與成分對於運動表現之影響並不亞於賽前的訓練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亦

有不同的飲食需求例如體重控制項目的運動員 (拳

擊跆拳道與舉重等) 每天只能攝取 1200-1500 大卡

的熱量肌力與爆發力項目運動員需要攝取 2500-5000

大卡但是耐力性運動員則可能需要攝取 4000-8000

大卡的熱量此外不同國家的飲食風格也有差異

許多運動員無法習慣它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自備食材

烹調外許多國家代表團的隨隊成員中還配有專業廚

師負責調理運動員每日之飲食運動心理學的介入對

於奧運會運動員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所熟知 (Elsborg

et al 2015)由於奧運賽會的獨特性質與在運動員心

中的重要性所以競技心理學的介入不僅運用在運動

員身上連教練或者其它隨隊人員都是服務的對象

為了給運動員最適當的服務運動心理諮商師應該對

於奧運會的特質與工作環境有所了解但是目前台灣

心理諮商師參與奧運賽會的經驗仍不足此次台灣代

表團並無心理諮商師隨行因此在進一步的服務上

仍有所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奧運會的醫療運

動傷害營養與生活起居等後勤支援工作確實會顯

著影響運動員之整體競賽表現因此此次筆者透過

隨隊前往里約奧運的機會將台灣與其它國家的後勤支

援服務進行論述比較希望未來可以藉此提供建議

讓代表團之隨隊成員與相關服務更符合運動員之所需

作為運動員創立佳績的最有力支持

貳台灣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在整個備戰里約奧運的過程中有一群較不為人

知的醫療運動科學與運動防護專業人員默默的為

我們台灣的運動員與教練提供服務希望能夠給這些

努力付出埋頭苦練的教練與運動員做最佳的支援

後盾以下就本次奧運醫療運科與運動防護團隊

針對奧運培訓與參賽期間台灣後勤團隊所做的服務

內容作說明

一 健康檢查

當各運動培訓代表隊選手名單公布後醫療團隊

即會著手安排進駐培訓隊選手進行健康檢查檢查之

內容除了一般身體功能的檢查外還會針對部分選手

心臟作進一步之篩檢如心臟超音波之檢查就是要

篩檢心臟結構有異常而可能會誘發不良反應的選手

如果體檢的結果有異常皆會安排專科醫師作進一步

的追蹤以確保運動選手接受訓練時之安全

二培訓隊注射流感疫苗

在流行感冒好發季節醫療團隊也會為培訓隊注

射流感疫苗感冒雖然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但對運動

員而言卻不能等閒視之當運動團隊成員有人感冒

其他的隊友既有可能因近距離的接觸而被傳染雖然

一般感冒在數天休息後即可恢復但會影響隊伍整體

訓練的安排與進行因此醫療團隊特別建議培訓隊教

練與選手接受流感疫苗注射

三 實施醫療會診

由於長期的高強度與大運動量的訓練運動員最

常受到的損傷多屬骨骼肌肉的傷害為了提供選手更

完善的醫療照護針對已取得奧運參賽資格舉重

跆拳道射箭等 3 隊重點培訓選手指定專責醫療團

隊彙整運動醫學委員及中心所有駐診醫師建議經

會診後協助選手在運動傷害所生之症狀提供協助改善

處方

四 防護人員隨隊支援照護

由於醫師平時並無法隨時跟隨運動隊伍進行訓練

因此每一支運動隊伍都會安排至少一位運動防護員

隨隊伍訓練的作習就近照顧運動員如當下發生運

動傷害防護員會做現場的處理隨後會陪同運動員

就診並依據醫師診斷後的醫囑作適當之運動防護

工作並將傷害的情況向教練報告這樣的做法可以

確保運動員之傷勢在醫師與教練之間可以得到充分

的溝通

五專業醫師駐診

聘請並安排國內專業醫師提供醫療照護醫療專

業包含內科家庭醫學科心臟科婦科骨科復

健科中醫新陳代謝科運動醫學科等運動員身

體在培訓期間所可能會發生的問題相當的多樣期待

透過不同專科醫師的駐診可以及時發現選手的問題

並提供最佳之服務

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

與長庚醫療體系及鄰近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

提供選手更加完善之醫療照顧特別是長庚醫療體系

更針對部分優秀運動員提供個人專屬運動防護員與

醫療經費補助在運動員出國征戰爭取世界個人排名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87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積分時長庚醫療體系會提供一名專屬運動防護員隨

行照顧如有後續醫療上之需求該體系也提供財務

上之補助使選手可以得到快速又優質的醫療照護

另外由壢新醫院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提供部分未集中在國訓中心訓練的運動員在中心外

的醫療服務

七奧運期間之醫療團

奧運期間代表團共出動了 6 位醫師2 位物理治

療師11 位運動防護員1 位傳統整復師這其中長

庚醫療體系就自費支援了2位醫師與3位運動防護員

這是歷年來所組最龐大的奧運醫療團隊醫師的專科

類別包括家醫科復健科與中醫科在奧運比賽期間

代表團在選手村內設有醫務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排

班提供所有隊職員最佳的醫療服務而物理治療師

與傳統整復師亦全天候的提供選手必要之支援運動

防護員則配合運動員之賽程隨隊提供支援與服務

參日本代表隊之後勤支援服務

我們的國家選手訓練中心在培訓期間除了上述

醫療照護之外也提供各代表隊相當充裕的運動科學

支援包括營養諮詢運動員訓練期間生理生化監控

心理諮商與力學技術分析但是在此看似龐大資源

投入的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鄰近的運動大國日本是怎

麼做的以作為日後我們改善與進步的參考與動力

本屆里約奧運日本共派出 331 位選手獲得 12

金8 銀21 銅的佳績為了提供日本奧運代表團選

手最佳的服務日本奧林匹克委員會在里約奧運開幕

前一年即在里約找尋一個後勤基地作為奧運期間

提供日本運動員最佳後勤服務的基地如圖 1 (日本後

勤支援基地)

該基地所提供的服務包括 賽前訓練場地提供

運動前後之運動傷害防護服務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與餐飲服務

不一而足

圖 1日本里約奧運後勤支援基地

圖 2運動防護室

圖 3肌力訓練室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88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圖 4水療區

一 訓練場地提供

由於賽會期間運動員的一切作息必須以比賽為主

而大會所提供之訓練場地必須排入所有參賽國的需求

因此時間上的安排往往無法滿足本身隊伍的要求因

此日本奧會透過細心的策劃事先取得各隊之需求

並租用訓練場地提供隊伍的訓練而不須因使用大會

安排之場地而擾亂自我作息之規劃

二 運動前後之運動防護

在運動訓練之前運動員所需之準備工作就由

運動防護站提供服務之內容包括肌肉之伸展運動

包紮儀器治療本體感覺功能訓練與復健等所需

使用之儀器部分是由日本帶去部分是在當地租用

如圖 2(運動防護室)

三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場地

由於賽會期間長達三個星期若是沒有規律進行

訓練可能會導致肌力與爆發力衰退而使比賽中無法出

現最佳成績所以運動員肌力的維持也是教練與選手

的重大課題因此日本奧會也租用了一個空間作為

運動員肌力訓練的場地如圖 3 (肌力訓練室)

四 訓練後之恢復(recovery)

在現今的運動訓練理論中除了科學的訓練之外

訓練後的恢復也是訓練的重要一環提供良好的恢復

環境以利運動員的身體面對下一場的訓練或比賽

而三溫暖或水療正是一種良好的方式促進運動員身體

功能的恢復除了一般水療之外他們還特別組裝一

個碳酸泉的三溫暖提供選手使用如圖 4 (三溫暖與水

療池)

五 餐飲服務

除了教育運動員平時該如何選擇對的食物並教

導運動員如何在選手村內選擇正確的食物以補充其

所需過去研究顯示教育選手正確選擇飲食內容

比代替選手選擇食物更能有效建立正確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奧會特別將平時在日本奧運訓練中心之廚師

帶到里約並在後勤支援中心設立廚房與餐廳提供

選手應有之營養素與習慣的飲食

肆美國代表隊之醫療防護服務

里約奧運美國共派出 555 人的龐大代表團最後

獲得 46 金37 銀38 銅的佳績奪牌數上穩坐世界

第一的寶座在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許多體育新聞

的焦點放在美國隊運動員身體上圓形血紅色的斑點

那是運動員進行中醫傳統拔罐治療後的痕跡這是一

種透過在人體皮膚上產生強大的吸力而增加血流量與

降低肌肉酸痛的古老方法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的

驚人成績與他身上的拔罐痕跡讓西方世界了解這傳統

療法的妙用已經有一些研究在討論是否拔罐療法實

際上是有效的或者只是偽科學的噱頭根據美國在里

約奧運的經驗拔罐似乎對運動員沒有害處運動員

只是試圖讓他們的肌肉潛力最佳化但是是否真得具

有增補效果可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次美國代表

隊的醫療團隊人員包含6 位運動傷害防護師2 位按

摩治療師2 位醫學博士人員2 位脊骨神經醫師2

位運動心理學家共 14 名醫療防護人員此外由於

此次里約奧運選手村的住宿環境並不理想因此美

國奧會還自費修繕選手村部分代表隊還自費在外租

借更好的選手村例如美國奧運籃球代表隊就租借

了豪華郵輪作為該項目運動員的選手村

伍結語

從上述之分析與外國的經驗可知我國在奧運培

訓階段對於運動員在訓練期的運科醫療與其他相關

後勤的支援尚屬足夠特別是在醫療方面的支援

受惠於許多醫學中心醫師群的鼎力協助所以尚足以

滿足教練與運動員的需求但是在比賽期間雖然隨

行醫療團隊的人數陣容並不亞於美日等體育大國但

是在奧運會當地的體能訓練場地賽後放鬆場所住

宿環境與餐飲服務等其它重要生活的服務上距離這

些國家仍有相當的差距在這些後勤資源的項目上

台灣並非沒有足夠的專業與能力供應而是在整體資

源與經費的提供上還需要政府與協會更加努力來促

成筆者謹以此文向奧運期間我國代表團醫療運科支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 89

第 3 卷 第 2 期85-90 頁 (2016 年 12 月)

援團致敬並感謝台灣奧運醫療團團長長庚醫院林瀛

洲醫師提供相關照片

陸參考文獻

陳全壽 (2014)追求卓越的運動表現運動表現期刊

1(1)1-5

Bessa A Oliveira V N de Agostini G G Oliveira

R J Oliveira A C White G Wells G

Teixeira D N amp Espindola F S (2016) Exercise

intensity and recovery Biomarkers of injury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0(2) 311-319

Cheung K Hume P A amp Maxwell L (2003)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factors Sports Med 33 145ndash164

Elsborg P Gregory M D amp Elbe A M (2015)

Psychology Consultantsrsquo Perceptions of their

challenges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9 183 -195

Engebretsen L Soligard T amp Steffen K (2013)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during the London

Summer Olympic Games 2012 Br J Sports Med

47 407ndash414

Junge A Engebretsen L amp Mountjoy M L (2009)

Sports injuries during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2008 Am J Sports Med 37 2165ndash2172

Mackinnon L T amp Hooper S (1994) Mucosal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responses to exercise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during overtraining Int J

Sports Med 15(3) S179-183

Melvin amp Williams (2008) Nutrition for Health Fitness

amp Sport 9th

edition McGrawHill New York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90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Volume 3 Issue 2 December 2016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須知

經 104331 編輯委員會通過

投稿者必須詳閱本投稿須知不依規定撰寫之文稿將不予受理並即時退稿

一性質凡與運動表現 (sports performance) 有關運動生物力學運動技術運動

科技運動器材體能訓練運動心理運動生理等運動科學與專業運動術科方面

綜評 (review article)或原創性文章(original article)均歡迎投稿運動表

現期刊於每年 6 月與 12 月出版全年徵稿採隨到隨審制度自收稿審查作

者答辯到接受刊登之期程平均大約 1-3個月

二篇幅以電子檔案 7000 字元數為上限包括中文摘要內文圖表及參考文獻審稿通過後排版總頁數以不超過 8頁為原則

三作者人數作者至多(含)5 位投稿時須確認作者與順序業經完成投稿後不得異動

四內容撰寫格式

(一)內容撰寫格式詳見 httptwjsporgPaperSubmissionExamplehtml

(二)於投稿系統基本資料表中標明投稿作者中英文姓名通訊作者中英文姓名服務單位中 英文名稱中文題目英文題目電子信箱投稿文章檔案

(三)來稿必須以 12號字用 A4紙打字中文字型為新細明體英文字型與數字為 Times

New Roman內文請加上頁碼以利審查

(四)上傳之文稿需含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key words) 3-5詞

(五)中文次標題表示法依序如壹一(一)1(1)①Aa(a)

(六)圖表須附上標題標題依序標示表 1表 2hellip及圖 1圖 2hellip等圖表內容應力求簡潔易懂可附加必要之說明

(七)外文名詞應盡量譯成中文並必須於文中第一次出現時以括號標出原文除非是專有名詞原文不用大寫字母

五投稿處來稿請將文中作者相關資料隱去後轉存成 pdf 檔或 word 檔後上傳至運動表現期刊之線上投稿系統【httpwwwtwjsporgmemberhtml】

六引用文獻以確實在內文中引用者為限且必須遵照 2010 年第 6 版美國心理學會 (APA)之格式書寫

七版權凡登載本刊之論文其版權轉讓為本學會所有經本學會核可通知投稿作者時需簽署版權轉讓同意書非經本學會同意也不得轉載於其他刊物

八其他文章刊登後電子全文請至凌網科技圖書館華藝數位圖書館國家圖書館ndash期刊文獻資訊網國家圖書館 ndash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進行文章檢索與下載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發 行 單 位 台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

地 址 臺灣(郵遞區號 111)臺北市

台北市士林區華岡路 55 號

編 輯 部 運動表現期刊 編輯部

電 話 +886-2-2732-1104 分機 63426

傳 真 +886-2-2737-3309

電 子 信 箱 jspsubmitgmailcom

印 刷 富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腦 排 版 圖爾資訊有限公司

發 行 日 期 2016 年 1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

I S S N 2409-9651

著作權聲明

本期刊繁簡體中文版權為本期刊所有未經授權任意拷貝引

用均屬違法

商標聲明

本期刊中引用之商標純屬介紹之用並無任何侵害之意

有限擔保責任聲明

雖然本期刊已全力編輯與製作唯不擔保本期刊無任何瑕疵亦

不為使用本期刊而引起之衍生利益損失或意外損毀之損失擔保

責任即使發行單位已事前宣告前述損毀之發生事件本期刊所

負之責任僅限於臺端對本期刊所付之實際價款下載本期刊如

有檔案損壞請洽 jspsubmitgmailcom

專屬網站

運動表現期刊 專屬網站

wwwtwjsporg

編輯委員會

主 編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副 主 編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涂瑞洪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

編輯委員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許太彥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立羣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競技運動學系

劉錦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審查委員(按筆劃排序)

王鶴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宗慶 亞東紀念醫院 復健科

相子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莊榮仁 中國文化大學 技擊運動暨國術系

吳志銘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系

吳柏翰 屏東科技大學 休閒運動健康系

翁梓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張育愷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 運動保健學系

黃崇儒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蔚順華 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偉奇 國軍高雄總醫院 左營分院復健科

劉 強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編 輯 部

執行秘書 吳佩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郭元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

翁瑞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體育學系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

運 動 表 現 期 刊

Journal of Sports Performance

  • 運動表現期刊-封面封底1223
  • 運動表現期刊3(2)目錄
  • 主編的話1
  • 主編的話2
  • 1226(1)運動表現之研究趨勢 49-54
  • 1226(2)射箭隊的運動心理介入55-62
  • 1226(3) 被動式下肢推蹬肌力訓練63-68對跆拳道踢擊動作速度及一般體能之影響-個案研究
  • 1226(4) 優秀男子體操選手69-74賽前運動復健介入策略-個案分析
  • 1226(5)體能訓練中心75-78的專業發展策略-以美國EXOS體能訓練中心為例
  • 1226(6)我國參加2016年79-84里約奧運之競技運動科學支援策略
  • 1226(7)備戰2016里約奧運85-90後勤支援
  • 運動表現期刊-投稿需知1223
  • 運動表現期刊-版權頁1223
  •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