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朋友 「髮」展新方向 : 談染髮 FB: facebook.com/cuhkgreenpost 網址 : http://cuhkgp.blogspot.com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2011 年 11 月 12 日 issue no. 31

Issue no. 31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UHK Green Post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Issue no. 31

朋友三號

「髮」展新方向 : 談染髮

FB: facebook.com/cuhkgreenpost網址 : http://cuhkgp.blogspot.com電郵 : [email protected]

2011 年 11 月 12 日

issue no. 31

Page 2: Issue no. 31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近月有關機場 2030 規劃大綱的議題鬧得熱烘烘。機場管理局(下稱機管局)認為要配合未來經濟及航運業發展,就要採納新的發展模式;而環保團體則認為經濟發展不應凌駕於保護環境之上。如此的爭辯,在很多基建發展上也會出現,那麼,香港國際機場的未來發展,應該何去何從呢?

香港機場管理局一向透過擬定二十年規劃大綱,對機場未來發展作出計劃,並每五年作檢討更新。在最近一次檢討計劃中,當局預期到了二零三零年,現有的機場航運設施將不足以應付不斷增加的客、貨運需求。為配合未來經濟及航運業的發展,機管局用了約三年時間、並委託九家獨立顧問公司作研究,於本年中提出了《香港國際機場 2030規劃大綱》,當中提出了兩個方案可供考慮:

朋友三號

方案一:維持現有雙跑道系統

除維持現有雙跑道的運行模式外,機管局將於二零一六至二零三零年間,分階段擴建客運大樓及停機坪設施(例如客運廊、旅客捷運系統、行李處理系統、道路設施)等。工程完成後,機場可處理高達四十二萬架次的實際最高飛機起降量,但在這方案下,跑道容量到二零一九年至二零二二年間將會達到飽和。

方案一

紅綠燈 文、攝 : 劉珊岐

2 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3: Issue no. 31

方案二:擴建成為三跑道系統

發展項目將包括藉填海增加土地,作興建第三條跑道之用,以及相關的客運大樓、飛行區及上述停機坪設施。第三條跑道啟用後,機場可處理的實際最高飛機起降量,將可達六十二萬架次,而在這方案下,跑道容量足以應付直至二零三零年、甚至是其後的航空交通需求。

兩個方案之間最大的分別,明顯在於後者需透過大面積的填海工程,以興建第三條跑道。鑑於篇幅所限,文章將集中討論若然採用方案二,將會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朋友三號,完美任務?

機管局指若機場進行擴建,尤其是採納方案二,將能為經濟帶來的正面影響。綜合規劃大綱內容,工程完成後,預測經濟效益大可概括為以下三項。

首先,機場能為香港創造巨大經濟價值。目前在機場島上工作的人約有六萬五千人,預期擴建工程後,機場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香港航空業的經濟貢獻達七百八十億港元,佔本地生產總值四點六個百分點,預料擴充容量後,航空業可望繼續發展。因此,擴建機場無疑是為本港未來經濟作好預備的上策。

第二,擴建機場能提高香港競爭力。香港國際機場是國際航空樞紐,對於促進香港的環球連繫,以及保持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及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均舉足輕重。因此,若客貨運量得以增加,香港國際機場將能以更具市場競爭力的價格,為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使各行業都得益。

第三,機場發展項目能配合航空業未來發展。機管局預計到了二零三零年,本港全年的客貨運需求量,將達至九千七百萬人次及八百九十萬公噸,飛機起降需求量則約為六十萬零二千架次,這絕對是遠超出香港國際機場在現行雙跑道模式下的容量。因此,要維持香港作為樞紐機場的增長,機場容量也必須增加。

藉著擴建機場,增建第三條跑道,發展經濟的目標是達到了,可是那然後呢?

方案二

摘去海洋,種出機場

建設跟破壞,從來只差一線。建設第三跑道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可概括為以下數項。

第一,擴建計劃下增加的航空量,會產生噪音問題。根據珀麗灣業主委員會飛機噪音關注小組的文章,東涌及馬灣的住客長期受飛機噪音滋擾,後者甚至自嘲淪為「次等公民」。關注小組召集人曾文典指出,新一代的飛機可有效減低噪音,但據民航處數據顯示,去年於香港國際機場升降的飛機,只有六點五個百分點屬低噪音型號,反映當局只是依賴飛機機種汰舊換新,而沒有更積極有效的緩解方案,關注一旦落實興建第三跑道,噪音問題會惡化、且擴展至其他地區,例如屯門和青龍頭。

expansiongrowth

statisticscompetition

necessity

ambition

3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4: Issue no. 31

天天進化熱潮已記不起 用名利去建設歡喜?

看過了上述關於經濟和環保的立場,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大概已經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場。但請容許我問一句,你,會如何闡述「發展」一詞?

請留意,機管局在其規劃大綱中,不斷強調「若香港國際機場未能及時擴建,就不足以應付未來的航空交通需求、失去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削弱航空業及香港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但如果真的不擴建,就代表航空業會萎縮、香港經濟會崩潰嗎?

不。

是的,航空客運量飽和了、應付不了所有客貨運量、國際地位降低了,這充其量只能表示香港是「賺少了」,而非「蝕了」。而我們真的不甘心「賺少咗」、「地位低咗」,於是就不惜一切,只為「賺到最盡」、「攀上頂峰」,哪怕過程中要作出不可彌補的犧牲?

再 者, 工 程 將 嚴 重 破 壞 海 洋 生 態。興 建 第 三 條 跑 道 的 方 案, 將 涉 及六百五十公頃的填海工程,面積約等於半個現時的機場島、或是三十四個維園;而施工範圍,亦正是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雖然當局建議採用「深層水泥拌合」的新填海技術,標榜無須挖掘海床污泥,因此可以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干擾云云。或許此舉可望減低施工過程中製造的部分污染,但請別忘記,施工期間無可避免會有工程船隻出入,造成水底聲音污染,

破壞海底環境;工程完成的同時,亦意味著海洋面積減少,海豚棲息地遭到永久損失,嚴重破壞牠們原有的生態。

紅綠燈

另一方面,填海會使香港的地形變異,同時亦改變機場島附近地區的微氣候,例如風向和風速、海浪大小、海水流動速度等。雖然暫時未有足夠研究顯示上述微氣候改變屬負面,但無可否認,這都是興建第三跑道帶來的環境隱憂。

除此之外,發展項目還會製造空氣污染。即管撇除施工期間所製造的空氣污染物,我們也必需承認,飛機升降時會產生大量污染物,包括導致全球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少不了二氧化硫、氧化氮、碳氫化物、一氧化碳和沒有燒完的燃料等。若然將來三條跑道同時運作,航班量的增加,也就代表著空氣污染的惡化。屆時,東涌和屯門的空氣質素將進一步下降,對該處環境及居民健康造成影響。

4 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5: Issue no. 31

經過我們兩、三個月來的努力研究、採訪及撰寫文章, 我們第三十一期終於面世了!我要衷心感謝所有莊員,因爲您們當中每一位在這段期間都非常盡責,為《中大綠色報》出盡一百分力,積極準備第三十一期出版、擺藝墟攤檔以至搞迎新夜及傾莊!大家都很努力為綠色報宣傳、努力派報,將綠色報發揚光大開去。莊員們,謝謝您!親愛的讀者,看著這份報紙、這篇文章的您,亦已經顯示您對綠色報最大的支持!讀者們,謝謝您!

做了大半年總編輯,發覺自己原來最喜歡排版過程(雖然我一點都不專業)。加圖和設計版面原來只是其次,最重要就是怎樣包裝報刊的封面,以及裡面的排序。理論上,我們所有人均需要寫稿,不過有一位莊員一直默默耕耘,犧牲自己的寫作自由,一直主力負責排版——大家在下一期留意一下誰的名字在第三十及三十一期從沒出現過!

這一期,我們趁機場 2030 規劃大綱咨詢期過去不久,以「應否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作封面故事,透過環境及經濟兩方面出發,討論對興建第三條跑道的正反意見。其他焦點包括:染髮的討論,甘肅考察後的感想,中大「樂步健行校園」的構思以及對政府環保政策失誤的分析。希望大家喜歡!

「發展」,是「不斷建設」的同義詞、是「必需爭取所有名和利」的代名詞嗎?為何香港人就要以「發展」為堂而皇之的理由,只懂盲目地追求經濟和名譽上的長進?何解我們就要像隻已叼著一條魚的海鷗,貪婪地想再多叼一條魚,結果一張開口,連原本的那條魚也丟掉了呢?

退後一步,想清楚。你希望你的下一代會將白海豚理解作史前生物、以為海洋是從沒出現過在香港的地貌、誤當最佳的空氣污染水平是稱為「嚴重」,而偏偏這一切,只是為了給你的口袋多換來數張紅色紙幣?

這,真的是你希望見到的嗎?

後記我永遠愛你 但我未能投降讓步答允

說白了,我很喜歡機場,總認為他是一本見盡悲歡離合的故事書。但這刻,我沒勇氣伸手翻去下一頁,因為我害怕下一段情節下一幅插畫,會是灰濛濛的天空下,隱約透出擴建成三跑道的機場島的剪影。

因為愛他,所以我不想他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理性;也因為愛他,所以我不希望他會成為破壞環境的兇手。

就在事情未發展到無法挽救時,收一收腳步,為環境拍拍滿身的塵土,好嗎?

資料來源 : 環保觸覺、綠色和平、香港民航處、香港獨立媒體、珀麗灣業主委員會飛機噪音關注小組特別鳴謝 : 香港國際機場、香港機場管理局

編者的話文 : 梁彥翹

5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6: Issue no. 31

環境局成立於二零零七年七月一日,由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分拆而來,為香港政府其中一個決策局,落實特首在參選政綱中「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減少染污,管制排放,促進有效使用能源,希望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在香港鼓勵市民與各團體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承諾。

行政長官曾蔭權曾雄心壯志,在零六年帶領「藍天行動」,一心改善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及多個環境問題,但現屆政府將於明年七月卸任,而環境局可謂在眾多決策局之中最多災多難的一個,政績亦乏善可陳。膠袋徵費、更新空氣質素指標、處理固體廢物政策、慳電膽現金券計劃、停車熄匙立法等不同政策不是胎死腹中,便是成效不彰、本末倒置,又或是遲遲未能落實。

香港環保政策予人落後、未能急市民所急、「講多過做」的印象。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政策停滯不前的原因與環境局計劃及推行政策時所犯的過失不無關係。

政府政策錯漏百出 環境保護停滯不前文:葉宏豐、李民浩

第一階段膠袋徵費已實施兩年,雖令徵費的背心袋及穿孔袋用量分別下跌六成八及兩成,但不織布袋及垃圾袋卻分別增加了九成六及六成三,令整體塑膠原料使用率上升兩成七。其實,要解決膠袋污染的問題,可從回收方面著手。回收業人士表示膠袋(包括不織布袋)可循環再造成垃圾袋,但政府遲遲不肯提供土地及技術等協助,加上欠缺教育,令市民誤以為不織布袋比一般膠袋環保,最終膠袋回收亦無從入手。

無可否認,任何環保政策或多或少會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甚至帶來不便,所以環境局在制定政策時應從市民的角度出發。一方面要改善環境,但另一方面亦要盡力減少市民對該政策的反彈,例如考慮提供誘因及配套設施等。可惜,環境局往往忽視這一點。例如,在停車熄匙立法上,政府並無顧及到政策對職業司機工作環境的影響,若考慮加建配套設施,如在的士站建上蓋遮擋太陽,必令司機更易接受新的政策,定能減低反對聲音。

罪狀一:政策非以人為本,終致擾民

罪狀二:欠周詳考慮、未能對症下藥

另外,環境局在停車熄匙立法上作多次讓步,令環保團體批評政策「整色整水」,形同虛設。要針對空氣污染,實應規管排放最多污染物的舊式車輛。正如有醫學界人士指出,要真正減少空氣污染,港府應對症下藥,首先控制舊式柴油車輛數目及遠洋輪船的燃油質量。

今年一月,東方日報曾作一個民意調查,四成受訪者認為環境局的決策欠深思熟慮,終致多項政策爛尾。由此可見,避重就輕、捨難取易,可說是港府環保政策的最佳寫照。

申訴專員公署去年十一月接獲環保團體的投訴,指責環境局一直採取「拖字訣」,於零九年完成更新空氣質素指標的諮詢後,仍未提出具體措施,而過去十年間,本港空氣污染超標情況暴增達七倍。

罪狀三:「講多過做」

另外有民間智庫批評邱騰華「重要事做唔到」,但公關宣傳就做得太多。

地球之友亦跟港府翻舊帳,發現自環境保護署在八十年代成立以來,一早已預料到廢物會大幅增長,九十年代已提出「刻不容緩」的字眼,又預告堆填區快將爆滿,於是承諾推出生產者責任制、廢物收費等源頭減廢措施。可是,當局在減廢上「講多過做」,並未提出全盤的處理固體廢物政策。直至近年問題迫在眉睫之際才落力推銷焚化爐,硬要燒掉大量未回收的資源,浪費公帑。

台灣 - 膠袋稅與膠袋回收

綠政

無可否認,環境局曾提出不少美好的環境政策理念,但往往在政策執行的細節上犯上不少毛病,長遠而言,環境局有必要改變現有制度,應該多聽取民意,及參考國外的成功例子,研究出切合本港環境的環保政策,以及優化現有的環保政策,以改善本港環境為局方的大原則,為香港市民服務,締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早於二零零二年,台灣開始推行限塑政策,禁止使用厚度少於零點六亳米的購物用膠袋,而塑膠類免洗餐具亦一併禁用,厚度多於零點六亳米的膠袋則不可以免費提供。措施實行後,膠袋使用數目大幅下降百分之五十八。台灣不單限制膠袋的派發,更積極推動膠袋回收計劃,自二零零六年起在十四個縣市試辦,並逐步推廣至其他縣市。膠袋回收處理方法可分為乾、濕式兩種形式,乾式處理方法對膠袋要求較高,所有回收膠袋必須要乾淨,至於濕式處理方法,膠袋在經熱融過程前先進行清洗,因此可以處理骯髒的膠袋。膠袋經回收再處理後可再造成各類塑膠製品。

圖片來源:香港環境保護署

6 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7: Issue no. 31

環境局成立於二零零七年七月一日,由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分拆而來,為香港政府其中一個決策局,落實特首在參選政綱中「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減少染污,管制排放,促進有效使用能源,希望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在香港鼓勵市民與各團體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承諾。

行政長官曾蔭權曾雄心壯志,在零六年帶領「藍天行動」,一心改善香港的空氣污染問題及多個環境問題,但現屆政府將於明年七月卸任,而環境局可謂在眾多決策局之中最多災多難的一個,政績亦乏善可陳。膠袋徵費、更新空氣質素指標、處理固體廢物政策、慳電膽現金券計劃、停車熄匙立法等不同政策不是胎死腹中,便是成效不彰、本末倒置,又或是遲遲未能落實。

香港環保政策予人落後、未能急市民所急、「講多過做」的印象。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政策停滯不前的原因與環境局計劃及推行政策時所犯的過失不無關係。

政府政策錯漏百出 環境保護停滯不前文:葉宏豐、李民浩

第一階段膠袋徵費已實施兩年,雖令徵費的背心袋及穿孔袋用量分別下跌六成八及兩成,但不織布袋及垃圾袋卻分別增加了九成六及六成三,令整體塑膠原料使用率上升兩成七。其實,要解決膠袋污染的問題,可從回收方面著手。回收業人士表示膠袋(包括不織布袋)可循環再造成垃圾袋,但政府遲遲不肯提供土地及技術等協助,加上欠缺教育,令市民誤以為不織布袋比一般膠袋環保,最終膠袋回收亦無從入手。

無可否認,任何環保政策或多或少會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甚至帶來不便,所以環境局在制定政策時應從市民的角度出發。一方面要改善環境,但另一方面亦要盡力減少市民對該政策的反彈,例如考慮提供誘因及配套設施等。可惜,環境局往往忽視這一點。例如,在停車熄匙立法上,政府並無顧及到政策對職業司機工作環境的影響,若考慮加建配套設施,如在的士站建上蓋遮擋太陽,必令司機更易接受新的政策,定能減低反對聲音。

罪狀一:政策非以人為本,終致擾民

罪狀二:欠周詳考慮、未能對症下藥

另外,環境局在停車熄匙立法上作多次讓步,令環保團體批評政策「整色整水」,形同虛設。要針對空氣污染,實應規管排放最多污染物的舊式車輛。正如有醫學界人士指出,要真正減少空氣污染,港府應對症下藥,首先控制舊式柴油車輛數目及遠洋輪船的燃油質量。

今年一月,東方日報曾作一個民意調查,四成受訪者認為環境局的決策欠深思熟慮,終致多項政策爛尾。由此可見,避重就輕、捨難取易,可說是港府環保政策的最佳寫照。

申訴專員公署去年十一月接獲環保團體的投訴,指責環境局一直採取「拖字訣」,於零九年完成更新空氣質素指標的諮詢後,仍未提出具體措施,而過去十年間,本港空氣污染超標情況暴增達七倍。

罪狀三:「講多過做」

另外有民間智庫批評邱騰華「重要事做唔到」,但公關宣傳就做得太多。

地球之友亦跟港府翻舊帳,發現自環境保護署在八十年代成立以來,一早已預料到廢物會大幅增長,九十年代已提出「刻不容緩」的字眼,又預告堆填區快將爆滿,於是承諾推出生產者責任制、廢物收費等源頭減廢措施。可是,當局在減廢上「講多過做」,並未提出全盤的處理固體廢物政策。直至近年問題迫在眉睫之際才落力推銷焚化爐,硬要燒掉大量未回收的資源,浪費公帑。

台灣 - 膠袋稅與膠袋回收

綠政

無可否認,環境局曾提出不少美好的環境政策理念,但往往在政策執行的細節上犯上不少毛病,長遠而言,環境局有必要改變現有制度,應該多聽取民意,及參考國外的成功例子,研究出切合本港環境的環保政策,以及優化現有的環保政策,以改善本港環境為局方的大原則,為香港市民服務,締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早於二零零二年,台灣開始推行限塑政策,禁止使用厚度少於零點六亳米的購物用膠袋,而塑膠類免洗餐具亦一併禁用,厚度多於零點六亳米的膠袋則不可以免費提供。措施實行後,膠袋使用數目大幅下降百分之五十八。台灣不單限制膠袋的派發,更積極推動膠袋回收計劃,自二零零六年起在十四個縣市試辦,並逐步推廣至其他縣市。膠袋回收處理方法可分為乾、濕式兩種形式,乾式處理方法對膠袋要求較高,所有回收膠袋必須要乾淨,至於濕式處理方法,膠袋在經熱融過程前先進行清洗,因此可以處理骯髒的膠袋。膠袋經回收再處理後可再造成各類塑膠製品。

圖片來源:香港環境保護署

7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8: Issue no. 31

甘肅行

尋古探祕大地情

文、攝:阮程欣

上期綠悠遊介紹了「中大樹木徑」,這次決定衝出香港,帶大家去甘肅!

圖: 彩色劣地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地資系的甘肅省野外考察,考察完結後還在當地多待了五天,旅程從七月十七日開始,八月四日結束,為期一共十九天,沿途更路經青海和內蒙古,絕對是大開眼界。不知道大家對甘肅省有多少認識?可能大家會聽過敦煌和蘭州,這兩個地方都在甘肅裡面。甘肅省位於中國西北部,是屬於絲綢之路的其中一段。也是處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地。當地氣候乾旱,長年面對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當地旅遊資源分佈甚廣,由於冬季過於嚴寒,只有夏天才是當地的旅遊旺季。

內蒙古的旅程最令筆者深刻。筆者在旅途接觸的都只是一片荒漠,直至那天去了巴丹吉林沙漠,是筆者人生第一次接觸到真正的沙漠。一望無際的沙海裡,看見那百多米高的沙丘,頓時令人望而生畏,既感到畏縮,又感到興奮。跟著大隊沿著沙丘的中分線爬,每踏一大步,腳就陷進沙裡,人卻又退了半步,每次抬頭眼看就要到頂了,卻怎麼還是那麼遙不可及。酷熱又乾旱的沙漠裡,熱力毫不留情的把人體內的水份不留痕跡地抽乾,炙熱的沙子烤著腳,而且越往上風沙越大,半路上還真的恨不得直接滾下沙丘,只是回頭看,下面的人已經小得像顆米,沒有退路,筆者完全體驗到行走沙漠時的絕望。

大自然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去發掘和探索的地方,你甘心每天被困在狹窄的四壁裡過活嗎?其實不一定要像筆者千里迢迢逃到甘肅才行,只要有心,找個晴天到山間青蔥處走走,聽聽大自然想跟你說甚麼吧!

後記

習慣了甘肅的環境,回港後,回復到原來的生活,不禁有所反思。看著水龍頭一碰就有清水源源不住地噴出,腦裡浮現出一幕幕在乾旱的民勤縣裡發生的一切,尤其是那水龍頭慢慢滴出來的水,均提醒我們要珍惜用水。商場內,冷氣就像氾濫似的湧出街上,又想起在敦煌三十六度高溫下,坐在空調開三十三度的店裡已是無比奢侈。生活在資源豐富的香港,容許我們放肆地用水用電,只是我們可曾想過真的有必要揮霍無度地生活嗎?雖然我們節約一點,生活簡樸一點可能對資源匱乏的地方幫助微小,但也算是我們對大自然和後代的一份尊重。

綠悠遊

這次旅程中看了很多古時候的遺址和地貌,記得在青海湖研究考察古湖泊岸堤時,教授在荒蕪中,指著一條微微隆起的土壆告訴我們這就是一條古湖泊岸堤,接著很興奮的講解著它形成的過程。每次聽著一個地貌的形成,我都會驚嘆大自然的力量,眼前這片土地就像訴說著千萬年來的歷史。從前在地理課上畫那些板塊碰撞圖時,是想像不了那種震撼的。活在城市裏面的我們,可曾想過在瀝青和水泥底下,埋著一段悠長的故事?

一望無際的沙海

玉門關上的日出

青海湖邊的油菜花田

請不要小看這個沙丘!

只是大自然奇妙之處真的很難說清楚,沙漠裡的白天讓人痛苦難耐,可是到了晚上竟然看見了一片讓我一輩子難忘的星空,漫天星宿,銀河高掛,渺小的我嘗試解讀著這天上的一切,但最後還是安份的躺在地上好好享受這份付出過後,收穫帶來的甘甜。

8 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9: Issue no. 31

甘肅行

尋古探祕大地情

文、攝:阮程欣

上期綠悠遊介紹了「中大樹木徑」,這次決定衝出香港,帶大家去甘肅!

圖: 彩色劣地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地資系的甘肅省野外考察,考察完結後還在當地多待了五天,旅程從七月十七日開始,八月四日結束,為期一共十九天,沿途更路經青海和內蒙古,絕對是大開眼界。不知道大家對甘肅省有多少認識?可能大家會聽過敦煌和蘭州,這兩個地方都在甘肅裡面。甘肅省位於中國西北部,是屬於絲綢之路的其中一段。也是處於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地。當地氣候乾旱,長年面對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當地旅遊資源分佈甚廣,由於冬季過於嚴寒,只有夏天才是當地的旅遊旺季。

內蒙古的旅程最令筆者深刻。筆者在旅途接觸的都只是一片荒漠,直至那天去了巴丹吉林沙漠,是筆者人生第一次接觸到真正的沙漠。一望無際的沙海裡,看見那百多米高的沙丘,頓時令人望而生畏,既感到畏縮,又感到興奮。跟著大隊沿著沙丘的中分線爬,每踏一大步,腳就陷進沙裡,人卻又退了半步,每次抬頭眼看就要到頂了,卻怎麼還是那麼遙不可及。酷熱又乾旱的沙漠裡,熱力毫不留情的把人體內的水份不留痕跡地抽乾,炙熱的沙子烤著腳,而且越往上風沙越大,半路上還真的恨不得直接滾下沙丘,只是回頭看,下面的人已經小得像顆米,沒有退路,筆者完全體驗到行走沙漠時的絕望。

大自然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去發掘和探索的地方,你甘心每天被困在狹窄的四壁裡過活嗎?其實不一定要像筆者千里迢迢逃到甘肅才行,只要有心,找個晴天到山間青蔥處走走,聽聽大自然想跟你說甚麼吧!

後記

習慣了甘肅的環境,回港後,回復到原來的生活,不禁有所反思。看著水龍頭一碰就有清水源源不住地噴出,腦裡浮現出一幕幕在乾旱的民勤縣裡發生的一切,尤其是那水龍頭慢慢滴出來的水,均提醒我們要珍惜用水。商場內,冷氣就像氾濫似的湧出街上,又想起在敦煌三十六度高溫下,坐在空調開三十三度的店裡已是無比奢侈。生活在資源豐富的香港,容許我們放肆地用水用電,只是我們可曾想過真的有必要揮霍無度地生活嗎?雖然我們節約一點,生活簡樸一點可能對資源匱乏的地方幫助微小,但也算是我們對大自然和後代的一份尊重。

綠悠遊

這次旅程中看了很多古時候的遺址和地貌,記得在青海湖研究考察古湖泊岸堤時,教授在荒蕪中,指著一條微微隆起的土壆告訴我們這就是一條古湖泊岸堤,接著很興奮的講解著它形成的過程。每次聽著一個地貌的形成,我都會驚嘆大自然的力量,眼前這片土地就像訴說著千萬年來的歷史。從前在地理課上畫那些板塊碰撞圖時,是想像不了那種震撼的。活在城市裏面的我們,可曾想過在瀝青和水泥底下,埋著一段悠長的故事?

一望無際的沙海

玉門關上的日出

青海湖邊的油菜花田

請不要小看這個沙丘!

只是大自然奇妙之處真的很難說清楚,沙漠裡的白天讓人痛苦難耐,可是到了晚上竟然看見了一片讓我一輩子難忘的星空,漫天星宿,銀河高掛,渺小的我嘗試解讀著這天上的一切,但最後還是安份的躺在地上好好享受這份付出過後,收穫帶來的甘甜。

9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10: Issue no. 31

試想像由利黃瑤璧樓走路上逸夫書院。太遠?太熱?辛苦得不堪設想?若時間允許,大家可嘗試一下,其實真的不算特別辛苦。在迎新營中,我要幫某位新生拿宿位申請表格上逸夫,心想,反正已是最後一天了,又有空餘時間,所以決定走路上去。沿著崇基路漫步上蒙民偉工程學大樓,綠樹成蔭,加上陣陣清風,令我覺得非常舒服。進入士林路,左轉下坡,踏足逸夫書院,望見吐露港全景和藍天白雲,簡直令我心曠神怡,雖然旅程是以汗流浹背告終。

步行的樂趣,可能你感受不到,因爲你自己根本未曾嘗試過,只懂得依賴校巴。我明白,可能你趕時間;在十五分鐘内從王福元樓飛奔上鄭棟材樓的確比較有挑戰性,所以當然要搭轉堂巴。但當大家有點時間或空檔,不妨將步行放為首選的運輸模式。譬如,當你要在非繁忙時間由火車站上本部,又剛剛趕不及上校巴,除了在校巴站呆等,你亦可以嘗試走路上去,途經教堂、穿梭機、工程學大樓、百萬大道,流一身汗。反正你在校巴站等待也是在浪費時間,背脊亦慢慢滲出汗來。(編者按:寫稿時正適逢炎炎夏日,要在深秋甚至初冬達到相似效果,可以嘗試從崇基教堂跑上工程學大樓,再跑回教堂,來回十次。)

隨著大批三三四學生在二零一二年入學,大學的首要任務是建設一個以步行為核心的校園。人流倍增,加上一成不變 (business as usual) 的以車代步態度 , 只會讓校巴服務供不應求;增加班次亦只會令校園空氣質素變得更差。早前,《中大綠色報》受校園環境委員會委託,進行一項有關實行「樂步健行校園」(Pedestrian-Friendly Campus) 構思的問卷調查,藉此瞭解七百一十一位不同年紀的中大人,對行人設施配套的意見及期望。

仲去逼巴士 ? !

行多啲 健康啲

文、攝 : 梁彥翹

早上等校巴的人龍伸延到火車站出口及教師宿舍

10 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11: Issue no. 31

中大有很多行人設施,例如路邊行人道、樓梯捷徑、行人天橋、穿梭升降機、有蓋通道、斑馬線及防護欄等等。當中,增加斑馬線比增設防護欄更被受訪者廣泛接受,支持度分別有六成五及四成四人。增加斑馬線可以令過路更便利和安全,而不增設防護欄亦同樣保持過路方便。不過説到底,斑馬線和防護欄增加與否均要看實際情況,絕不能一概而論,因爲最終都要在安全、方便及實際中找一個平衡點。除了以上兩種行人設施外,受訪者亦提出改善交通標誌、增加有蓋通道及增加安全島的要求,並且建議增加無障礙通道、小捷徑、行人隧道及扶手電梯等等。當然,校方沒可能實行每一個提議。不過受訪者提出這些建議,足以顯示其實中大人也想校園環境有所改變,讓各位在校園遊走時,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下以最自然的方式抵達目的地。

至於路面及行人路闊度方面,受訪者的反應雖然是傾向反對任何擴闊措施,但是支持者提出的窄路「黑點」同樣值得考慮。特別是在行人路方面,相信大家都會發覺由崇基教堂上斜坡到蒙民偉工程學大樓兩旁的行人路均比較窄(甚或會消失),而在進入逸夫書院的士林路及環迴西路,以及大學體育中心對出的大學道行人路,亦存在同樣的問題。不過,擴闊行人路不能在所有路段實行,因爲這不設實際。不過在多人途經的行人路,特別是考慮到以後數年的雙倍人流,我們不得不承認擴闊行人路有其迫切需要,以容納更多步行的師生。

可見,行人配套對鼓勵我們走路是多麽的重要。增加配套設施,令我們可以更快捷、更舒適、同時亦更「環保」地抵達目的地。現有的系統根本不能負荷未來的人潮,而在二零一二年實施的號碼制校巴系統在剛運作的適應期也可能產生混亂。所以,透過改善及建設更多行人配套設施,增加大家對步行的興趣,相信也能減少中大人對校巴的依賴,從而令校園更加環保。

然而,到最後的「其它建議」部分,很多受訪者始終認爲應該增加校巴班次及校巴站數量。這不禁令我很失望,因爲很多受訪者根本不瞭解建設「樂步健行校園」(和做這份問卷)的本意。我從中瞭解到改變生活習慣的困難——中大人好像一定要乘校巴似的,寧願在大學體育中心站等十五分鐘校巴搭一個站都堅決不走花圃路搭穿梭機上本部。走路是人類最自然的移動方式;看見一架又一架迫爆的校巴,看見這麽多趕頭趕命的人……究竟這幾分鐘對你來説是真的這麽重要嗎?身為兩萬六千個中大人中的一分子,大家應該以身作則,行多啲,健康啲呀嘛!

別說逸夫聯合新亞太遠,事實上,從本部步行去三大書院只需五至十分鐘 ; 從火車站經蒙民偉工程學大樓上本部,亦只需走大約十至十五分鐘的路程;在崇基區教學樓上課的就更只需走大約五分鐘就到了。這二十五分鐘,就是我由利黃瑤璧樓走路上逸夫書院所用的時間。好久嗎?也不是吧。

增加班次不單是空氣污染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實際而簡單的承載能力 (carrying capacity) 問題——當來年入學人數比正常增加一倍,莫非校巴數量要增加一倍,班次要比正常還頻密多一倍?就算校巴數量上能配合,上客速率始終有限制,而道路系統一定會不勝負荷——步行會是唯一的出路。到時候,連想上校巴的機會也沒有,更別想要有位子坐。在長長的人龍中等上校巴趕上堂趕吃飯趕返宿趕上 PE 的你,還是走路吧,好嗎?

究竟從火車站走路上逸夫或新亞書院能消耗多少卡路里呢?究竟要走多少步路呢?要瞭解更多,就不妨上 http://www.cuhk.edu.hk/healthpromotion/walking/phase2.pdf 看看!

11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12: Issue no. 31

積少難成多

圖片來源:http://lohassky.com/userfiles/image/A30.jpghttp://ext.pimg.tw/group2010/160413e7c6687a42ff04c87948d29a1b.gifhttp://ext.pimg.tw/magicfishes/normal_0918b7e8f071fd393d48541b6e5bbc3c.jpg

直攻重大環境議題方能有效保護環境

環保觸覺在一份關於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新聞稿當中提及:若第三條跑道不幸興建,那麼就算我們做儘少開空調、停車熄匙、更換舊巴士等等,也抵銷不了多了五成飛機所帶來的碳排放。看到這句,不禁令人慨嘆個人的能力是多麼的少。一個決策,一個建設,已可毀了眾人多年的努力。要更有效地保護環境,環保思維應由個人層面轉移至社會層面,並且積極參與。

筆者認為,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對整體環境的改善作用不大。回收報紙膠樽汽水罐,自備購物袋,節水節能……一切無法改變大環境的污染。或許你會想,哪怕是一點點的力量,集結起來也會變得強大!不過,你那丁點的環保生活,如何補償你對環境的破壞?撫心自問,你會因為環保罷買零食,少去旅行,三餐減量,罷玩迎新營,甚至放下書本耕田嗎?想在日常生活中貫徹環保,一是過著飢民般的生活,一是去死(注意,水葬破壞水質!火葬增加溫室氣體!)。至於那些開自家農場吃有機食物的隱士生活,抱歉,我沒有錢沒有地,只能吃基因改造薯仔和喝三聚氰胺奶。

實際情況是,很少人會實踐一想生活中的環保。香港人其實不乏環保意識,只是實行起來有不少困難。這不難理解,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厭死求生,對於工作學業和日常事務尚且有惰性,更何況是沒有即效回報的環保瑣事?反思一下,縱然你有環保意識,你會付諸實行到甚麼程度?用環保袋裝著十包即食麵回宿舍的你,覺得自己環保了嗎?乘一小時巴士到郊野公園親親大自然的你,覺得自己環保了嗎?或許有人罵我悲觀,認為下苦功養成習慣後,環保便會

不自覺地體現在生活中。這誠然是美好的理想,而理想往往與現實相違背。不少環保團體努力舉辦環保活動讓市民養成習慣,可是活動過後市民又故態復萌。香港的環保教育掙扎了約二十年,最成功的是帶學生郊遊以及舉辦廢物再用活動(說白了,是用垃圾做垃圾),其成效之低大家有目共睹。即使是多年來聲勢最大的廢物分類回收,回收量的具體數字從來都是環保團體和政府之間的辯論對象。

不少學者的文章,同學的功課,甚至是環境局的報告,總是在總結的一段寫終極地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是從個人層面出發,多節用多回收。筆者對此感到唏噓,因為那是眾人皆知的事,無奈鮮有人做到。早前香港堆填區將近飽和一事,各界都疾呼源頭減廢,然後把焚化堆填加以鞭撻。事已至此,甚麼源頭減廢,甚麼廢堆填區告急,全都拋諸腦後。俗語話「唔急屎唔開坑」,恐怕到垃圾堆至家門口,石油耗盡,空氣極度混濁,世界快將末日之際,人們才會切實地貫徹環保生活。

其實筆者並非忽視日常生活的環保,而是希望環保團體和教育團體把資源集中投放於推動市民參與社會的大環保議題。多份調查顯示市民對環保議題的關注度高,唯獨是參與度低。現時的環境教育主要旨在推動市民欣賞大自然和在生活上實踐5R,卻沒有引導市民如何表達自己對環保的想法,甚至參與環保政策的議決。對於大環保議題,比如說機場發展,珠三角污染物排放,能源供應等議題,市民的參與可更加積極。少部分市民會參與網上討論和回應諮詢內容,環保團體亦會示威和發起簽名運動。無奈,那仍是少數的一群。

不少人抱著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心態,冷淡地對待宏觀的環保問題。比方說第三條跑道一事,大埔居民肯定沒屯門居民那麼著緊。事實是,我們住在同一屋簷下,逃避不了區域性污染。面對著經濟至上的氛圍和特區政府的假諮詢,如何動用群眾力量增強市民在環境決策中的影響力,將會是大家須共同思考的問題。

文: 楊頌恆

綠評

12 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13: Issue no. 31

積少難成多

圖片來源:http://lohassky.com/userfiles/image/A30.jpghttp://ext.pimg.tw/group2010/160413e7c6687a42ff04c87948d29a1b.gifhttp://ext.pimg.tw/magicfishes/normal_0918b7e8f071fd393d48541b6e5bbc3c.jpg

直攻重大環境議題方能有效保護環境

環保觸覺在一份關於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新聞稿當中提及:若第三條跑道不幸興建,那麼就算我們做儘少開空調、停車熄匙、更換舊巴士等等,也抵銷不了多了五成飛機所帶來的碳排放。看到這句,不禁令人慨嘆個人的能力是多麼的少。一個決策,一個建設,已可毀了眾人多年的努力。要更有效地保護環境,環保思維應由個人層面轉移至社會層面,並且積極參與。

筆者認為,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對整體環境的改善作用不大。回收報紙膠樽汽水罐,自備購物袋,節水節能……一切無法改變大環境的污染。或許你會想,哪怕是一點點的力量,集結起來也會變得強大!不過,你那丁點的環保生活,如何補償你對環境的破壞?撫心自問,你會因為環保罷買零食,少去旅行,三餐減量,罷玩迎新營,甚至放下書本耕田嗎?想在日常生活中貫徹環保,一是過著飢民般的生活,一是去死(注意,水葬破壞水質!火葬增加溫室氣體!)。至於那些開自家農場吃有機食物的隱士生活,抱歉,我沒有錢沒有地,只能吃基因改造薯仔和喝三聚氰胺奶。

實際情況是,很少人會實踐一想生活中的環保。香港人其實不乏環保意識,只是實行起來有不少困難。這不難理解,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厭死求生,對於工作學業和日常事務尚且有惰性,更何況是沒有即效回報的環保瑣事?反思一下,縱然你有環保意識,你會付諸實行到甚麼程度?用環保袋裝著十包即食麵回宿舍的你,覺得自己環保了嗎?乘一小時巴士到郊野公園親親大自然的你,覺得自己環保了嗎?或許有人罵我悲觀,認為下苦功養成習慣後,環保便會

不自覺地體現在生活中。這誠然是美好的理想,而理想往往與現實相違背。不少環保團體努力舉辦環保活動讓市民養成習慣,可是活動過後市民又故態復萌。香港的環保教育掙扎了約二十年,最成功的是帶學生郊遊以及舉辦廢物再用活動(說白了,是用垃圾做垃圾),其成效之低大家有目共睹。即使是多年來聲勢最大的廢物分類回收,回收量的具體數字從來都是環保團體和政府之間的辯論對象。

不少學者的文章,同學的功課,甚至是環境局的報告,總是在總結的一段寫終極地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是從個人層面出發,多節用多回收。筆者對此感到唏噓,因為那是眾人皆知的事,無奈鮮有人做到。早前香港堆填區將近飽和一事,各界都疾呼源頭減廢,然後把焚化堆填加以鞭撻。事已至此,甚麼源頭減廢,甚麼廢堆填區告急,全都拋諸腦後。俗語話「唔急屎唔開坑」,恐怕到垃圾堆至家門口,石油耗盡,空氣極度混濁,世界快將末日之際,人們才會切實地貫徹環保生活。

其實筆者並非忽視日常生活的環保,而是希望環保團體和教育團體把資源集中投放於推動市民參與社會的大環保議題。多份調查顯示市民對環保議題的關注度高,唯獨是參與度低。現時的環境教育主要旨在推動市民欣賞大自然和在生活上實踐5R,卻沒有引導市民如何表達自己對環保的想法,甚至參與環保政策的議決。對於大環保議題,比如說機場發展,珠三角污染物排放,能源供應等議題,市民的參與可更加積極。少部分市民會參與網上討論和回應諮詢內容,環保團體亦會示威和發起簽名運動。無奈,那仍是少數的一群。

不少人抱著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心態,冷淡地對待宏觀的環保問題。比方說第三條跑道一事,大埔居民肯定沒屯門居民那麼著緊。事實是,我們住在同一屋簷下,逃避不了區域性污染。面對著經濟至上的氛圍和特區政府的假諮詢,如何動用群眾力量增強市民在環境決策中的影響力,將會是大家須共同思考的問題。

文: 楊頌恆

綠評

13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14: Issue no. 31

市面上不少染髮劑的成份含有化學物質醋酸鉛、硝酸銀和苯二胺。經常接觸醋酸鉛會影響神經系統、紅血球製造和腎臟機能;更會導致智力退減。而直接接觸硝酸銀則會傷害眼睛。此外,部份使用者接觸苯二胺後會出現皮膚過敏反應,例如頭皮發紅、紅腫和痕癢等。由此可見,使用染髮劑的潛藏風險大。倘若不妥當地處理上述疾患,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幸好,現時有些染髮產品的化學成份已經減少,例如現時流行不含阿摩尼亞的染髮劑。這種染髮劑不但避免肝臟受損,而且染髮時不會釋出難聞的氣味。

在選擇染髮劑顏色時,應儘量選擇較深的顏色。不同深淺色的染髮劑對環境和頭髮的傷害程度不一。愈淺色的染髮劑所含的化學物質就愈多,這些化學物不單單損害我們的髮絲,更會隨著我們染髮後的污水或器皿棄置到自然環境,染污水土。因此,慎重地選用傷害性較低的染髮劑是非常重要的。

染髮過程可以是天然的和令人享受的。自古以來,古人就懂得使用天然的方法去染髮。他們用散沫花 (Henna) 及槐藍屬植物 (Indigo) 來製作天然的染髮劑,為秀髮增添光彩。古時的年輕女子特別垂青此古法,染髮後令自己變得更加精神奕奕和可人愛慕。慶幸的是,這種染髮的方法沿用至今。現在有不少品牌有推出以散沫花及槐藍屬植物製成的染髮劑。雖然天然草本染髮劑的價格比普通染髮劑高,而且染髮過程需時更長。但使用天然染髮劑較有好處,例如:其天然成份令使用者皮膚過敏及致癌的機會減低,而同時又具有護髮及美髮功效,更能避免染髮帶來的化學污染問題呢!

雖然購買及使用天然染髮劑較有保證,但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仍然需要在購買染髮劑前,明確了解其成份,確保買到的染髮劑不含醋酸鉛、硝酸銀和苯二胺,以保障身體免受傷害。希望各染髮劑使用者染得明智。

展新方向:

每當走到街上或商場裡,總會看見不少染了髮的男女。為頭髮染上奪目的色彩來凸顯個性,早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然而,製造和使用染髮劑的過程會產生和釋放一些有害物質,例如:醋酸鉛 (Lead Acetate)、硝酸銀 (Silver Nitrate) 和苯二胺 (Phenylenediamine) 等。這會對人體及環境造成傷害,值得我們關注。現今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天然或已改良的染髮劑,在減低染髮對人體的傷害的同時,亦減少對地球自然環境的破壞。我們如何能做到美化一己之外貌,同時又讓我們的環境保持她的美貌呢?

談染髮

拾綠

文:陳錦輝、許婉婷

14 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15: Issue no. 31

海闊天空第一名:Yiu Fung Yee(後頁上圖)第二名:Emily Huang(後頁下圖)第三名:Wong Chun Yin(下圖)

多謝大家踴躍參與!

看看小小窗框中的

人們千里迢迢來到遠方,為的只是一睹大自然的造物力。大自然的美時常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但同時它也脆弱得經不起人們的蹂躝。當我們踏著這遍土地欣賞大自然的神奇時,是不是應該想想再過十年,五十年,如果沒有適當的保護措施,這裡會變成怎樣。

3rd

我們會於刊報一星期內與您聯絡,領取獎品 !

Wong Chun Yin

15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

Page 16: Issue no. 31

俯首細看,綠葉叢中發現依附著的紅色小甲蟲。我們每天匆匆忙忙來來回回重重複複,到底在追趕些甚麼?誰又願意停下來看身邊你的所有?放慢腳步,也許你會發現,原來藍天白雲綠草紅花一切一切,只要你想,便可擁有。

1st

我在 UGYM 後租了一塊田,種生菜。我喜歡種菜。種菜教我重新感受陽光、空氣和水,感受流汗,感受腳底下的土地。菜一日一日長大,善衡書院也將近完工。

2nd

Emily Huang

Yiu Fung Yee

16 中大綠色報 第三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