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05 天主教醫院牧靈義工通訊 Catholic Hospital Pastoral Care Volunteer Newsletter Feb. 2009 第五期 2009年2月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美麗的奇蹟 《義工日2008》 揭開CPE神秘的面紗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05天主教醫院牧靈義工通訊Catholic Hospital Pastoral Care Volunteer Newsletter

Feb. 2009

第五期 2009年2月

滿懷感恩之心–– 聖保祿的分享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美麗的奇蹟• 《義工日2008》• 揭開CPE神秘的面紗•

Page 2: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2

編者的話

今年是聖保祿宗徒誕生二千週年 (「聖保祿年」),教宗指出,教會需要一群基督

徒,能夠仿效保祿宗徒的傳教動力和犧牲精神。在本期的《心窗》中,梁達材神父亦與

我們分享聖保祿宗徒的教導,訓勉醫院牧靈工作者,要滿懷感恩之心及喜悅之情。本期

轉載吳君凱兄弟的病中分享,他在病中仍對天主懷感恩之心,感人至深;亦刊出一位菲

籍病人對牧靈工作者的感激之言。有些讀者反映,希望多點牧靈工作者的分享,本期特

邀現任牧靈義工,細訴探訪紓緩病人時遇上「美麗的奇蹟」;一位醫學院學生,分享她修

讀牧靈義工課程時,帶著新身分上病房的患得患失。《心窗》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了,希

望大家繼續給我們寶貴意見,甚或參與我們的編輯團隊,讓《心窗》不斷進步!

「我一想起你們,就感謝我的天主;我每次

祈禱,總懷著喜悅為你們眾位祈禱。」(斐1:3)

聖保祿的分享,可作為醫院牧靈工作者的生

活借鑑。

為病者,面對病苦,常懷感恩之心,並非易

事。但身旁的人,卻可以以行動帶出這個訊息。

在一間護養院,入住了一位脾氣甚差的老

伯,大家都盡量避免與他接觸。過了一段日子,

不知怎樣,那位老伯竟安靜過來。有些好奇份

子,便設法了解真相。後來他們發現,最近來了

一位清潔女工。那位女工只是對每位老人家微

笑著打招呼。完工後,亦只是低聲對房間的每一位院友說:「祝你平安!」

「懷著喜悅的心」的問安,改變了那位老伯的情緒。

為醫院牧靈工作者,祈禱更是不可或缺,而且要滿懷感恩之心及喜悅之情。

牧靈工作者容易受到環境所影響,甚至個人的信仰也受到挑戰。假若缺少了祈禱,

自然容易墮入失望的陷阱。

如果有數位同工一起工作的話,共同祈禱,更是相得益彰。

感恩 梁達材神父

Page 3: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3

感謝

我是一位出生便領洗的教友,但很少到聖

堂。二零零四年與太太一同做身體檢查後,意外

發現患了第一期肺癌,立即安排做切除肺葉手

術,之後身體亦完全康復。

當時在想,身為天主教徒的我能以甚麼身

份返回天國呢?如何向天主交待自己在世的使

命呢?在兩名子女年幼時,我已為他們安排接受

領洗成為教徒,但我們均沒有參與彌撒的習慣,

想到此感覺慚愧,因未有盡好父親的責任。自始

以後,每一個主日都偕同子女參與主日感恩祭。

因很久沒有領受修和聖事,所以未敢領聖體。幸

好認識了林勝文神父,在他帶領下,辦了一次妥

善的修和聖事。之後,頓覺身心靈平安,修和聖

事真是天主教徒的一份寶貴禮物。世上有各樣

不同的保險,保障各種可能發生的境況;其實天

主才是最大的保險,有衪在你心中,衪會與你共

渡重重難關。在患病期間感覺辛苦和失望時,

玫瑰經是我身體及心靈的止痛藥。尤其在打血

管針前,我一定先誦念聖母經,這樣我如在母親

的懷抱中,打針帶來的痛楚便會消失無踪。我

鼓勵教友勤念玫瑰經,以獲得內心的平安。

怎料到在年二零零五癌細胞已擴散到肋

骨,後來到了肝臟,發現時已是第四期。醫生估

計我還有約九至十八個月的生命,奇妙地我又繼

續生活到今天。二零零八年三月,又發現癌細胞

已擴散到腦部。

當約一百萬元的危疾保險賠償金快用完

時,我曾想過花費浩大去延續生命是否值得?

但女兒對我說,天主給我每天的生命都有其價

值和意義。這幾年間我與癌病同行及克服病苦

的態度,給了她十分正面和積極的榜樣,讓她明

白人應怎樣在際遇中學習生活。在今年的「父親

節」卡上,他們寫了「你是我們生命中的最好典

範,我們以你為傲」,我感到十分高興和安慰。

在「葛量洪醫院」紓緩醫學病房住院期間,

很高興認識了一班醫療團隊,包括醫生、護士、

專職醫療人員、牧靈工作者等,尤其後者常協助

我與堂區接觸,聯絡神父安排修和聖事、傅油聖

事及領受聖體等;亦常和我祈禱,使我更接近天

主。因他們的悉心照顧,使我安心又放心。

當我五十七歲生日時,原打算請假出外與

家人慶祝,後來醫院為我在紓緩醫學部的「李

嘉誠寧養中心」安排了一個非常難忘的生日會,

令我很開心。這次聚會完全是個意外驚喜:我可

以和妻子與親人、同學、同事、朋友共聚;各人亦

精心炮製各款食物共同分享。寧養中心提供了

各式各樣的服務及活動,無論在佈置、音樂、拍

攝等各方面都有悉心安排,給我一個溫馨美麗

的回憶。在生日會結束前,由牧靈部帶領參與者

一同讚美及感謝天主。我衷心多謝各人的參與

和協助。

在這數年間,一波數折。支撐著我繼續走

這條苦路,是得到太太、兩名子女、親友、教友

及義工等的扶持,還有時刻堅持對上主的信賴。

這篇見證亦是我的心願之一,寧養中心亦將我

的見證拍攝下來,為的是可以為天主做點事。

最後,我將摯愛的太太,交托給我最心愛的

子女照顧。命運從來不由我們掌握,是天主掌管

一切,包括我們的生命。當盡了自己的本份,持

續恆心祈禱及將自己交托給天主,衪自會照料

一切。衪的計劃往往令我們讚嘆和感恩。我會

在天主台前等候與你們重聚。

吳君凱兄弟的病中分享 口述:吳君凱撰文:袁小咪(葛量洪醫院天主教牧靈部)

**吳君凱兄弟已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七日安息主懷,回歸父家,享年五十七歲。 此文曾於「公教報」刊登,篇幅所限,「心窗」編輯部將內容略為刪減。

Page 4: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4

More than two weeks af ter being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Ruttonjee Hospital in Wan Chai, Gerlie Bacuo recalls what she describes as a happy day. The chaplain to the Filipino migrants in Hong Kong, Father Emil Lim, became her first visitor, bringing her the Sacrament of the Sick and the Eucharist.

It happened because her sister Grace Cabrara, who attends Sunday Mass at the Hope Workers Centre for migrant workers in Taipei, asked Father Peter O’Neill if he knew of a priest in Hong Kong who could visit her sister in hospital . A call to Mabuhay from the Australian priest enabled us to call Father Lim and Bacudo’s life changed.

Father Lim notified the hospital chaplaincy that Bacudo was a patient and arranged for one of the pastoral care workers to put her on the visitation roster.

Bacudo told Mabuhay that a delightful person came to see her. “She brought me communion and interesting books to read,” she explained. “We also had enjoyable chats. She was really very nice.”

The Friday Visitation Group also dropped in . Then members of the Buhay Ka group for the support of the sick made contact through text messaging and personal visits. One of them, Evelyn Cabucos, was able to make arrangements for some support when Bacudo was discharged after two months confinement in hospital.

Bacudo, who was diagnosed with meningitis, says it was a real lesson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pport communities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She said that on her weekly days off, after Mass she usually spent her days alone in the park. Now she hopes to join a group with an apostolate when she recovers.

Currently she is in The Philippines with her family for rest and recuperation. She says that a big blessing during her sickness was her employer who covered her medical costs and assured her that she could return to her job.

Bacudo also has a message for those who go to the hospital. All the major hospitals in Hong Kong have chaplaincy services and the sacraments are available when you ask for it. A good time is while you are filling in the admission papers.

There are many lonely souls in Hong Kong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eople who really do care and are ready to stretch out a helping hand.

Appreciation

Sick and alonebut not abandoned

** This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on Sunday Examiner, 12 Oct 2008. The Newsletter has made minor revisions to shorten the text.

Page 5: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5

Sharing

It all started with a bedside encounter with an old lady. She was a small woman, with an empty look on her face. When we approached her she talked of being forsaken by her sons. In her own words, she was waiting for her death. That look of despair on her face I could never forget – as if all hope was gone and she was dragging her feet into a never ending darkness. There was nothing I could do – she was deaf and could not understand my words.

That brief encounter convinced me of the need for more personal patient care in the hospital. Looking back I am still stunned by my naivety when I attempted to enroll as a volunteer into the Pastoral Care Unit. When it proved impossible due to the tight school schedule, I surprised even myself by proposing a special volunteer training programme for medical students . Never quite a student organizer myself, the task proved taxing at times. Were it not for the support of my good classmates the plan would never have been realized. But the ways of God are intricate and when I look back it was a wonder how everything came together.

Since then the course has continued to surprise. What I expected to be a grilling eight sessions of boring theories and technicalities turned out to be a journey of self exploration that was both stimulating and rewarding. We were taught to look inwardly at ourselves in order that others could be seen more clearly. Initially skeptical of the idea, I began to

realize how every conversation consists of a delicate interplay between two persons whose relationship go beyond simple logic and mere words. When I did my verbatim – the most dreaded part of the course, a word for word account of a patient visit – I was surprised by the way with which hindsight allowed me to reexamine myself in a different light.

That said, my experience as a volunteer has not always been sweet and easy. There were times of guilt, when I knew I could have done better; times of helplessness, when there was nothing I could offer. There were times of frustration, when unfamiliar dialects of old ladies were incomprehensible; times of estrangement, when I felt strangely out of place without the security of my white coat. There were also times of stagnancy, when my presence in the wards seemed redundant. But most of these barriers taught me something new about myself, new ways of improvement, new possibilities.

Although not entirely pleasant at times, because of such visits the hospital became an unexpected place for my personal growth. They reminded me of the humanity in every patient, that beyond the routine history taking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every person in bed carries with him his own stories, hopes and disappointments. I thought that patient visit is a giving exercise. I worried about giving too much of my time. In the end, I received more than I could give.

A Fruitful EncounterAnnie Chiu (A medical student who is also a volunteer of the Pastoral Care Unit)

Page 6: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6

CPE - 對很多牧靈義工來說都很陌生。它

背負着什麼使命?為牧靈工作貢獻了什麼呢?

這次的訪問為大家一一解答!

臨 床 牧 靈 培 訓 課 程 ( C L I N I C A L

PASTORAL EDUCATION) 簡稱 CPE,是一

項關懷和牧養處於困境人仕的專業牧職訓練

課程。為期十週之400小時CPE全日制密集式

課程,特別為在職醫院牧靈同工和有志從事醫

院牧靈服務者而設,使學員從培訓過程中發展

及肯定自己作為一個醫院牧靈人員的使命和

專業身份。課程包括:臨床實習、逐字報告、個

人及神學反省、專題講座、小組研討以及個別

督導等。

在培訓過程中,學員在臨床牧靈導師的引

導下,與內在的自我、同組學員及服務對象建

立彼此信任、關愛關係和相互承擔的境況中,

學習有關牧靈關顧的知識和技巧,並到指派的

醫院,為病人、病者家屬及醫療團隊提供牧靈

關顧服務;在特別情況下,學員或會被指派到教會、堂區、學校或監獄服務。

參與此項課程的每一個學員必須抱持開放的學習態度,願意檢視自我內在的

真實關係、心態、價值觀及對生命、痛苦、死亡的承擔。

委員會現在開辦不同的牧靈訓練班,「醫院牧靈義工基本班」學習牧靈理

論及探訪技巧,「進階班」是一個臨床探訪實習之培訓,可說是CPE的導修課

程。而CPE則是一個專業持續牧養關懷之培訓課程。

CPE的起源

CPE早在1925年,由美國的一位牧師柏易遜 (Anton T Boisen) 推動下誕

生,他堪稱為CPE的創始人。由於他曾受精神困擾之苦,覺得心理上和靈性╱

宗教上的關顧和支持十分重要,於是與醫療人員組成團隊為病人提供全人關

顧,更開辦CPE課程予牧職人員和神學生,學習如何為病人提供適切的牧養

關懷。

牧靈服務

揭開CPE 神秘的面紗

Page 7: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7

撰稿:陳柊妤 採訪、攝影:陳柊妤、范少熊

香港教區CPE的發展

早於七十至九十年代,CPE課程和督導培訓已

由CPE督導先峰–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的何桂

萍修女開始。1991年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成立後,

CPE培訓由主席暨CPE督導、寶血會的王秀玲修女

負責至1993年,杜敏萍女士於1995年加入委員會為

CPE署理督導,繼續為牧靈同工、神學生和有興趣

人士提供CPE培訓。在2006至2007年期間,先後亦

委派資深牧靈同工繆怡怡女士和麥嘉欣女士赴菲律

賓接受CPE督導訓練,委員會更在2007年成立CPE

督導團並開辦督導培訓課程,和在2008年成立督導

考核小組以及督導支持小組。

為配合牧靈專業化之發展,提昇牧靈同工服務

質素和擴濶其視野,令CPE培訓達至國際水平,委

員會先後邀請美國、澳洲及菲律賓的CPE專業督導

來港開辦課程、研討會,給予我們專業意見,並制定

相關課程的標準。踏入2009年,已計劃於1月、6月及

9月開辦三班CPE,且有另一位新血加入CPE督導培

訓的行列,她就是我們牧靈義工班導師---印菊紅女

士。

有志加入牧靈專業行列的義工,修畢CPE後在

某些醫院將可列為「榮譽心靈關顧員」。凡天主教之

學員更可向教區教友培育基金申請學費資助。

督導員的心聲

杜敏萍女士:我感受到聖神臨在於每一學員當

中,我每次開班都很開心和恩惠,因

為在學習過程中看見學員在個人及

牧養上的掙扎、降服、轉化和成長。

發掘到上主給予獨特的恩賜並能醒

覺個人限制,按著上主給予不同恩典

服務教會,能夠忠誠讓自己作選擇回

應上主召叫。尤其在課程最後一星期的檢討分享,看

見學員臉上那份自由、自主和自信,由內在散發出來

的美麗,是一份任何事都不能媲美的愉悅。教學相

長,他們的生命也豐富了我的生命,使我的生命活得

更精釆更有意義;正如基督所說「白白得來、白白分

施」(瑪10:8),並且賴著各人之擔待互禱,在心靈黑

夜時真感到上主恩慈同在。這一切,何等美妙,何等

甘貽!

繆怡怡女士:「天主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創

1:27) 「人不但造得好,天主把人安

置在衪的友誼中」(ccc 374) 。CPE

課程讓我接觸到「人」的「好和獨

特」,透過真誠和互信而置身於「主的

友誼」當中。每位學員都好像一面鏡

子,透過彼此而看到自己、認識自己,

欣賞自己的好,接納自己的限制。學習如何增添信心

和能力與患病的兄弟姊妹同行,好讓他們在失落的

境況下,重新認定自己的能力和限制,積極面對目前

的困境。在我的經驗中,不少參與者都認為每一次

CPE旅程為他們都會帶來一份驚喜。而至於本人,我

的第一次CPE,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觸「自己」,何

其陌生,何其Surprised!

麥嘉欣女士:參與CPE課程,讓我學習到怎樣

去關顧面對生活挑戰和限制的人。不

單只病者或其家屬、照顧病患者的人

士,甚至自己,每天都面對著或大或小

的困難。過去,藉著不同導師的幫助,

我學懂跨越自己的障礙。經歷成長的

過程確實很辛苦、很累,但我沒有後悔

接受如此艱苦的鍛鍊,因為上主撒下的這顆種子現

已札根成長,享受著逾越的喜樂。成為一位CPE督

導是上主給我的召叫,我仍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在

課程中的小組討論或個別督導中也看到我自己的限

制,我樂於與學員一同進步、一同面對、一同跨越。

與他人同行令我有很大的滿足感!

與CPE督導團的一席話,讓我們了解到醫院牧

靈同工的牧靈「內功心法」,CPE居功不少,更有賴

各督導及學員的全情投入和付出,實在應該得到我

們的致敬。願CPE在基督的愛內、聖神的帶領下繼

續茁壯成長,將牧靈關顧的工作發揚開去!加油、努

力啊!

Page 8: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8

剛參與了天主教教區醫院牧

民委員會舉辦的《義工日2008》,主題是

「奉獻真愛」。兩年一度的義工日,已是第三次

參加,見證著自己的服務歷程。

主禮嘉賓,瑪嘉烈醫院行政總監趙莉莉醫生,分享時講到,醫生有時

會忘記病人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病,不是一個器官(肝臟專科、肺科、腸科

……)。病人需要得到身體和心靈的照顧,即全人關顧(Holistic care)。醫

生主力照顧病人的生理、藥物和治療,而牧靈部照顧病人的心靈,用聆聽和

關愛疏導他們的心情,打通他們的心靈。牧靈關

顧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橋樑,使治療更見成效。

牧靈關顧協助燃點珍惜生命的奮鬥心。在重要關

頭,讓病人得到心靈急救和信仰支持。

頒發牧靈義工嘉許狀的時候,見到有心人真

的很多,大家都是懷著愛心和耶穌的奉獻精神做

服務的。

今年共完成九期牧靈探訪課程,看著一班一

班的畢業同學上台領取畢業證書,心裡充滿著感

動。今年最特別的是,除了為一般義工而設的基本、進階和綜合班,還有兩班是專為醫學院的醫科學生和菲

籍人士開的。醫科學生是未來接觸病人的醫生,見到他們年輕有朝氣,願意付出精神時間去學習牧靈關顧,

肯定對他們日後的工作有很大幫助。會後與菲籍修女導師傾談時,她表示在港工作的菲傭,把每星期的休假

奉獻出來,到醫院服務病人,十分難得。

陳志明副主教派遣在場所有義工時,選用了這兩段聖經章節勉勵我們。

「耶穌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於是對自己的門徒說:

『莊稼固多,工人卻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衪的莊稼。』」(瑪9:36–38)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若15:16)

整個聚會的高潮,是剛成立的義工合唱團獻唱的《奉獻真愛》。這首很有意思的歌曲,是由熱心義工福

頭創作的,合唱團獻唱時配合動作,好有動感。聚會完結前,全場一眾嘉賓、神父、牧靈同工和義工,一起跟

著唱和做動作,場面感人。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奉獻真愛,把耶穌的光明照亮在人前!

奉獻真愛 - 記《義工日2008》撰文:李明珊 攝影:馮道生

趙莉莉醫生強調全人關顧的重要性委員會副主席黃太作報告及展望未來發展

Page 9: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9

直擊報導

今年共完成九期牧靈探訪課程,共83位畢業生,恭喜各位!

港、九、新界區的熱心義工,過去一年辛苦大家了!

陳副主教主持派遣禮

Page 10: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10

義工心聲

一起走過牧靈課程的日子能夠參加牧靈進階課程,對我來說,是

無限的得著。首先,在課程中,我們學習去

認識及感受自己的心情和情緒,原來我們每

個人在成長中,都受著過往的經驗 (歷) 影

響著,常常不知不覺間在言行上顯露出來,

而這些行為態度,卻又影響著我們是否可以

聽到病人的說話,或進入他們的心。完成課

程後,我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或感受的敏

感度大了,會嘗試用心來觀察和分析。

在學習的過程中,導師和學員的互動

是十分重要的。每次在課堂的上半部份,先

來一個「逐字報告」研習,導師會引導我們

理解、討論和分析內容,讓學員從中學習牧

靈的技巧,在這個環節中,導師的帶領很重

要,因為如果沒有她的引導,有時我們會把

一些不顯著、不著意的要點忽略了。同時,

學員們的參與也不可少。在第一課的時候,

由於大家不熟悉對方,在討論時很拘緊,但

接著下來,情況漸漸改善,各人都很積極、

坦誠的分享自己的意見,最後那份「逐字報

告」經過大家的討論過、修正過後,「好像」

變得無懈可擊,接近完美!當然了,俗語有

云: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何況我

們共有九位學員呢!足可媲美三個 …… 。

課堂的下半部份,是上病房實習,把學

來的理論和技巧,應用在探訪病人身上。我

們九位學員一起踏出課室,一起步往病房,

「一起」使我們有一種團體的力量、互相支

持的感覺,所以每次我們都盡量「一起」出

發。約一小時後,各人陸陸續續的返回課

室,把在病房的經驗匯報。上去前,每個人

有點點兒的興奮、盼望、緊張等,不知迎接

自己將會是一幅如何的畫面?回來後,緊張

少了,盼望少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些沮

喪、失望、滿意、平和的情緒。每人帶回來的

東西各有不同,所以在分享的過程中,我們

會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感受和經歷說出來,但

有時候,我們仍未能真正懂得表達或分析

個人感受,有一些情緒隱藏了而不自知,這

時候,又是導師發揮引導的時刻了,她慢慢

的把我們帶回問題的核心,跟大家一起討

論、分析、分享,你一言、我一語的,好不熱

鬧,好不投入,我們學員間的感情,就是這

樣子培養起來了。

在課堂的日子,實在有說不完的回憶

和感受,有笑、有淚,有喜樂、有希望、有失

望、有沮喪 ……,其中一定少不了我們的導

師繆姑娘的悉心教導,同學們的坦誠和真

摯的相處,大家無私的分享、支持和鼓勵等

等,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感受到聖神的臨

在,祂燃起了我們的心火,使我們勇敢地站

在天主的面前等候派遣。

林晴

Page 11: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11

義工心聲

九年前,我與草菇在骨髓移植門診

部覆診時認識,她是個活潑可愛的女孩

子,剛發現患上血癌時才二十一歲。與

她同行的六年裡,收藏了很多十分珍貴

的回憶。記得有一次送給她一串玫瑰唸

珠和玫瑰經經文,幾天後,她興奮的跟

我說,已懂得背誦整篇信經,也即時背了

一次給我聽。

當我鼓勵她接受天主教信仰時,她

表示媽媽是拜神的,由於不想令她不開

心,所以一直只是瞞著媽媽向天主祈禱

和唸玫瑰經。直至草菇病危在床,我擔

心再不向伯母說出草菇的心願,以後便

沒有機會。經祈禱後,我鼓起勇氣向伯

母說出一切。當時的片段,我仍歷歷在

目。

記得中午時分,伯母走到草菇床

邊說:「女,媽媽好想完成妳的心願。妳

是不是好想領洗?」看見草菇移動著軟

弱的身軀,瞪大眼睛望著媽媽,好像不

信這是真實的。伯母深知草菇的心意,

再說:「女,妳不用擔心媽媽怎樣想,只

要是妳喜歡,即管說出來。媽媽見到妳

開心,我就開心。」草菇當時這樣回答:

「我想。多謝妳,媽媽。」

我的淚水不斷湧出,我見在場的

醫生、牧靈部同工和親友也被感動了。

我感受到做母親對女兒無條件的愛和

付出,也感受著草菇作為女兒的感激之

情。我見到的,是耶穌基督的真實臨在

和祂的慈愛,祝福著草菇和她的家人。

牧靈部同工在短短一小時內安排好

一切,神父趕到……草菇就在臨終前一

天領洗,主診醫生、牧靈部同工、親友和

我,一起見證著這個美麗的奇蹟。初為

代母的我,內心的喜樂無法形容。見到

草菇的家人,因完成了草菇的最後心願

而得著平安,這是我最感欣慰的。

早前害怕面對草菇離去的恐懼和

負面情緒一掃而空,內心被平安和喜樂

取代了。從那時起,我把陪伴臨終病人

的沉重感覺放下,開始到紓緩病房作牧

靈探訪。在聖神的引導下,我有幾次經

歷了病者安祥的離去,家屬得到平安,

我知道有一天我們會在天家重聚。平安

是上主臨在的標記!「我把平安留給你

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

你們的,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你心裡

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若14:27)

二零零八年下半年起,我開始到寧

養中心做服務,相信一切自有上主的帶

領。感謝主!

美麗的奇蹟 李明珊 (牧靈探訪義工)

Page 12: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12

好書推介

本欄圖片取自互聯網

作者在書中提及很多痛苦的個案,我們在生活中

都有機會遇上。面對情感上痛苦的人應如何應付?作

者從經驗中指出,要有耐性、要陪伴、要精神同在、要

提供空間讓他如大哭一場般抒發出來,要了解他的看

法,一步一步的「與他一起」走出痛苦。具體地說,我

們應抱什麼態度、如何回應及幫助,從而達致為他人

療傷的作用呢?以下是作者提供的部份技巧:

我們不可能完全明白他的感受,所以不要作出推測及批判;相反,要給他空間、尊• 嚴、信心。

細心聆聽他的話,讓他自己說出當時的心情和感受。不要急於提出自己的意見,而要用心• 對話。

給受挫折的人一本合適的書,讓他了解自己痛苦的因由。•

失去工作或服務別人能力的人,很容易同時失去自我的認同。讓他明白這只是人生的一個• 階段,引導他回想自己走過的路是多麼的燦爛及有建設性,在生活的轉變中,重新建立自信。

我們要明白,憂鬱可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對憂鬱的人應多加關心,讓他傾訴,有需要時為• 他介紹心理輔導。

可為病人搜集相關資料,但要給病人自己選擇的空間。•

待檢驗報告期間及手術前均是心情複雜的時刻。「你不會有事的」這些話既沒有說服力,• 還會妨礙病人說出自己的憂慮。

病人家屬或朋友也有擔心、害怕、抱怨、被忽略的感覺。多一點陪伴他們。•

建議至親離世的人寫信給死者,或到死者生前經常到的地方走走,讓他有空間跟死者說• 「再見」,從而使心情平伏下來。

療傷的對話或過程需要耐心、勇氣、包容、觀察力,要互信、坦誠、開放。不要懷疑療傷對話

的效力,只要願意陪伴與聆聽,已是走向成功的一大步;加上天主的臨在和祂幫助雙方打開心

扉,療傷的對話必定得到應有的效果。

作者跟我們大部分人一樣,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心理學訓練,但她證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治療

他人內心創傷的能力。透過作者提供的一些技巧,相信我們都可以為身邊的人療傷,這也是「愛

你的近人」的一種實質行動。

中譯本《療傷的對話:怎樣說才能安慰他》譯者:林雨蒨

撰文:梁韻賢

Healing Conversationswhat to say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to say

by Nance Guilmartin

Page 13: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13

醫院牧民委員會合唱團正式成立於2008年

11月8日(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義工日)。合唱團

的成員包括:醫院牧靈工作者、探訪義工、醫護

人員及一些有志為病人服務的教友。我們來自不

同的堂區,大家都懷著同一信念 — 希望用我們

不靈巧的嘴巴去讚美天主!我們願意做院友的同

行者,耐心去聆聽、真心去關懷,用愛心去唱好

每一個音符,為院友及家人送上真摯的關愛和支

持。只要有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都很樂意去傳

揚福音。

現在誠意邀請您加入我們這「愛的團隊」,

用歌聲去振奮人心,讓更多的院友及家人能夠感

受到基督的關愛。

合唱團

《奉獻真愛》天主教牧靈探訪義工主題曲

曲/詞:福頭

編曲:王醒陶先生

一根蠟燭,燃燒了,照亮了別人,

一點光,千點愛,感動了每一顆心!

燃亮了愛火心中載,幻變出耀眼的光彩,

生命延續,信心不改,

懂得關心活得精彩!

我願意奮勇走接力賽,將真愛延續到未來,

把那燭光變成陽光,奉獻身心去服務,

獻上真的愛!

結伴行,心緊扣,分享這無私的愛。

荊棘裡找到了人間熱愛!

醫院牧民委員會合唱團誠意邀請您加入!

工作範圍:以歌聲讚頌天主、追思亡者、聖誕報佳音、 帶給院友及家人平安和喜樂……

工作地點:各大醫院

條件:一顆無私的愛心

招收員團日期:時時刻刻

練習日期及時間:每月第一及第三個星期日下午5點至7點

練習地點:九龍明愛醫院懷仁樓六樓

聯絡:天主教香港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Winnie Leung(電話:2714 4492) 醫院牧民委員會合唱團團長 申雲紅小姐(電話:9755 1633)

會 員 招 募 通 告

Page 14: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2009年 醫院牧靈探訪義工進階訓練課程課程目的:培訓有志投身義務工作,參與醫院牧靈探訪行列的天主教徒及慕道者。

課程內容:自我認識、人際關係、探訪須知、心靈關顧。(共六節)

導 師:資深牧靈員工;課程以廣東話教授。

課程編號A

上課日期、時間 (下午2:00–5:00) 3月25日至4月29日(逢星期三)

上課地點明愛醫院

上課人數30~35人

費 用:HK$200.00

報名辦法:填妥報名表格,寄回下列地址:九龍深水埗永康街111號 明愛醫院懷仁樓六樓 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辦事處。

報名表格:可於各醫院天主教牧靈部索取。

備 註:學員出席率須達80%或以上、經筆試合格及完成20小時醫院牧靈服務後,方可獲頒發證書。

2009年 CPE 臨床牧靈培訓課程 課程目的:旨在協助醫院牧靈工作者/牧職人員/牧靈義工,發展並增進其對牧靈工作之認

識;應用其個人之知識及經驗於牧靈工作中;以其獨特之牧靈風格融合於神學知識上。

課程內容:學員跟從導師的引導,學習與內在的自我、同組的學員及所服務的對象建立彼此信任、彼此關愛的親密關係,並到指派的醫院病房,為病人、病者家屬及病房員工提供牧靈服務。

課程夏季秋季

400小時全日制 (10週)400小時全日制 (10週)

上課日期6月15日至8月22日9月21日至11月27日

截止報名日期2月28日5月31日

學 費:HK$6,000.00

上課時間:逢星期一至五 上午9時至下午12時30分

牧民探訪:逢星期一至五 下午2時至5時30分,包括個別督導。

上課地點:九龍深水埗永康街111號明愛醫院懷仁樓六樓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人 數:4至6人

主辦機構:天主教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查詢電話:2713-0301 杜小姐

14

牧靈資訊

Page 15: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15

參加過2008年義工日的朋友們,

應該對這件意境清新的T-shirt

有印象。T-shirt是醫院牧民委

員會首次推出,胸前寫了瑪竇

福音金句,背後印著“We

Listen, We Care”,彰顯

牧靈服務的精神。現尚餘

少量白色款式,有大、中、小

尺碼,定價$60,有意購買者

請聯絡醫院牧民委員會辦

事處 (詳情見封底)。

天主教牧靈部電話表 (如有需要牧靈服務,請隨時致電各醫院牧靈部。)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25955508 律敦治/鄧肇堅醫院 22911835 東華醫院 25898587葛量洪醫院 25531506 黃竹坑醫院 28737269 瑪麗醫院 28553767麥理浩復康院 28727413 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 28556158 根德公爵夫人醫院 29740310

伊利沙白醫院 29587066 九龍醫院 31296954 廣華醫院 27826635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 23542867 明愛醫院 34087051 基督教聯合醫院 35134689將軍澳醫院 22080863

港 島 區

九 龍 區

新 界 區 瑪嘉烈醫院 27443904 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 27498210 葵涌醫院 29598471仁濟醫院 24178077 屯門醫院 24685230 青山醫院 24568453博愛醫院 24868448 北區醫院 26702319威爾斯親王醫院/沙田醫院/白普理寧養中心/沙田慈氏護養院 26323591大埔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26076606

紀念版T-shirt欲購從速!

心窗招募義工《心窗》是一份為你們而編製的刊物,讓大家從中分享、學習,也

是委員會及義工溝通的一道橋樑。誠邀大家踴躍參與:

編輯組:《心窗》大概每年出版兩期,編輯委員會因應需要而開會(每期約一、兩次)。只要你喜歡寫作,願意付出時間,幫忙出點子、搜集資料、採訪、寫稿、對稿、拍照,我們無任歡迎。

派送組:《心窗》出版時需要派發給各堂區、醫院等地點,我們需要義工幫忙派發前的準備及分配。

有興趣參加的朋友請聯絡醫院牧民委員會辦事處 (電話:2714 4492)。

Page 16: 滿懷感恩之心 - Catholichpc.catholic.org.hk/images/6th issue newsletter0209.pdf · 滿懷感恩之心 –– 聖保祿的分享 • Sick and alone but not abandoned • 美麗的奇蹟

16

承蒙社會各界人士、教友及商號慷慨捐助,支持本會活動,本會謹此鳴謝,致以萬二分謝意!

鳴謝

點滴關懷,已是生命的瑰麗漣漪Your affection will spread a graceful ripple in life

我願意以下列方式支持關懷病弱者的工作:I pledge to support the mission of hospital pastoral care by:

□ 每日祈禱 □ 義工服務 Daily prayer Volunteer service

捐款贊助以下事項 Donation:□ 醫院牧靈服務 Hospital Pastoral Care Service,款額Amount:HK$

□ 義工通訊《心窗》的印製Volunteer Newsletter printing,款額Amount:HK$

請將劃線支票寄回九龍深水埗永康街111號明愛醫院懷仁樓六樓收,支票抬頭請註明「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Please send a crossed cheque made payable to “Diocesan Commission for Hospital Pastoral Care” to 6/F Wai Yan Block, Caritas Medical Centre, No. 111, Wing Hong Street, Sham Shui Po, Kowloon.

姓名 Name: 日間聯絡電話 Daytime contact:

地址 Address:

捐款在港幣一百元或以上者將獲收據,以作申請扣稅之用。Donations of HK$100 or above are tax-deductible with a receipt.

天主教香港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 辦事處:九龍深水埗永康街111號明愛醫院懷仁樓六樓電話:27144492 傳真:22445744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 http://hpc.catholic.org.hk

督印:曾慶廉醫生

顧問:黃馮玉棠、梁成珏、李聚權、曾繁興

編輯委員:葉彥、李明珊、唐御翎、陳柊妤、劉鳳霞、梁韻賢、吳妙音、

繆怡怡、蔡秀美、梁麗桃 排版及設計:游大志

封面攝影:Benoit Yeung

歡迎投稿我們歡迎各讀者投稿,稿件內容以有關醫院牧靈工作、探訪經驗與心得、對牧靈同工和義工的鼓勵為佳,800

字以內,中英文均可。我們保留刊登及修改稿件之權利。

請將來稿及寶貴意見,連同你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號碼(出版時可使用筆名),傳真、電郵或郵寄至「天主教香港教區醫院牧民委員會」並註明《心窗》編緝委員會收。多謝大家的支持。

心窗網絡版、牧靈訓練課程、牧靈文章、義工分享、義工心聲

委員會網頁煥然一新!網頁將於2009年3月開始換上新裝,歡迎大家即上瀏覽 http://hpc.catholic.org.hk/

新增內容 加強內容醫院訊息、活動預告及花絮、留言版、感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