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阅读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金鑫 视觉 胡颖 但雯婷 责校 王志洪 11 11 “春天是花的季节,恋爱的季节,是青年人的季节。放 春假了,春假后二星期校中就要开美术展览会,王哲想在 春假中完成几幅写生。谁也不知道他真能完成几幅,他 妈妈不知道,先生不知道,他自己更不知道。也许是六七 幅,也许是一幅也没有……”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和重庆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道,在一页页早已泛黄的页面上看 到金庸的这些文字时,心里有些难以置信—原来,为万 千世人构筑起庞大“江湖”的“金大侠”,笔下还有另一片 “桃花源”! 上述文字,不仅是金庸在重庆写的,他还将其编进了 自 己 和 另 外 三 位 同 学 于 1945 年 2 月 始 创 的《太 平 洋 杂 志》首期。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在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 心见到了这本杂志的原本。 现状 金庸那时的笔名叫“查理” “太平洋”三个字用粗体美术字做成了立 体的式样,繁体的“杂志”二字稍小但做了标红 处理,这就成了刊名。封面的下半部分被三行 蓝色的方块填满,最下面标注着“太平洋出版 社发行”。这就是1945年金庸在重庆期间创 办的那本杂志给人的第一印象。 记者在重庆图书馆见到这本杂志的原本 时,它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品相。据重庆图书馆 特藏文献中心副主任周道霞介绍,在图书馆系 统下查询,包括重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在内, 该原本总数不到 10 册。 重庆图书馆收藏的这本是当年“国立中央 图书馆”搬离重庆时留下的部分藏书中的一 册。 “我们也做了高清扫描的影印版,市民可以 到图书馆来查阅。” 翻开封面, “本期目录”和“下期要目预告” 都直接印在了封二上。看到这里时,周道霞特 别提到: “虽然最后这本杂志只发行了一期,但 实际上金庸已经准备好了两期内容的。” 紧随封面之后,金庸作为“编辑人”的小心 思显露无余:为了方便读者快速了解杂志内 容,他在封面和正文第一页之间还订入了一张 约四指宽的纸条,上面用红字将本期杂志重要 篇目做了内容提要。 我们也特意留意了一下,他自己创作的长 篇小说《如花年华》配发的红字内容提要是这 样写的:长篇创作。描写孩童的天真,青年的 热情,爱情的真挚,人生的命运等,格调高超, 意境清艳( 此处原文为“豔” ),每章自成一段 落。 在目录中,此文的作者署名为“查理”。 《如花年华》首章占了 7 页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在后世众多学者针对 金庸及其作品的研究中,大多将这部《如花年 华》视为金庸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小说。创 作时,金庸20 岁。 记者专门数了一下,1945年2月通过这 本创刊号和读者见面的《如花年华》第一章占 据了7个页面,大约有9000字。 本文开头节选提到的“王哲”就是《如花年 华》的主角。在金庸笔下,他是一位南洋侨商 的儿子,母亲是一位美术素养极高的女性,从 小有绘画天赋,但他父亲不幸去世,遗留了大 笔财产等他继承。年仅19岁的他,回国到江 南某城海滨大学外文系念书,一天,他和母亲 在海滨游玩,绘画写生,邂逅了一个失去妈妈 的 8 岁女孩,故事由此展开。 在《如花年华》中,除了本文开头的开场白 让人觉得和“江湖” “大侠”完全违和外,金庸还 有更多充满柔情的书写。比如记者特别留意 到,在描写男主角王哲和小女孩相遇的场景 时,他是这样描绘环境的: “随便在那一处坐下 来面前就构成了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个燕子 轻轻掠过柳梢,偶然落下的几片花瓣在水上 流,远远的海面上飘着几个白帆。早晨的太阳 晒得人浑身软软的不得劲,空气中浮动着花的 香甜,鸟的歌唱。” 金庸一个半月薪水才够买这本杂志 当然,创刊人金庸的长篇小说,只能说是 《太平洋杂志》偏文艺的“一面”,紧扣当时时事 的深度资讯以及科普性的人物传记文章也位 列其中,包括《齐格菲防线大战记》和《意大利 投降内幕》这种关注战事的译文,科普性的有 《飞弹之谜》《最近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有意思的是,记者留意到在《飞弹之谜》一 文的内容提要中,金庸用了数十年后大行其道 的“无人驾驶飞机”形容飞弹,并且称该文是国 内第一篇解释飞弹真相的文章。 金庸到底想把《太平洋杂志》办成什么 样?从发刊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倪:“一本 理想的综合刊物应该能传授广播的知识,报道 正确的消息,培养人们高尚的艺术兴趣与丰富 的幽默感。”为此,杂志封三( 即版权页 )的征稿 启事上,金庸对来稿的要求是“内容不拘,凡时 事,学术,文艺,趣味的创作,翻译等均所拜 嘉。”字数更是“短至百字以内,长至万以外,均 所欢迎。” 有趣的是,金庸在编后记的末尾写上了这 样一句话: “我们不敢说好,但我们希望你能喜 欢,一本书就像一个女人,一碟菜,一朵花。要 做到真正美丽是一件难事,但要讨你喜欢,却 是可能的。” 整本杂志的封底,金庸则留作了自家太平 洋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的广告。一本是《基 督山伯爵( 全译本 )》( 原文翻译如此 ),另一本 是《二十世纪英文选》。 此外,关于这本杂志和金庸在封底做广告 的书的价格,我们也专门留意了。月刊《太平 洋杂志》的定价是 75 元,订户可以一次交 300 元,可以享八折优惠。《基督山伯爵( 全译本 )》 的定价是 250 元。 我们粗算了一下,这个价格的确不便宜。 参考此前报道,金庸的表兄、在当时“国立中央 图书馆”做馆长的蒋复璁月薪为560元,金庸 在图书馆做馆员月薪仅 50 元左右。算下来, 他买一本自己出版的小说需要当时一个半月 的薪水。 编辑、印刷都在弹子石完成 1943年到1945年,金庸在重庆待过的地 方除了小泉的“中央政治学校”外,就是位于两 路口长江路的“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昨天下午 记者发现,他在南岸弹子石留下的足迹也不 少。 因为《太平洋杂志》的版权页上显示,杂志 编辑部位于“弹子石大有巷 4 号”,印刷着“警 声合作社印刷部”的地址也是“弹子石大佛段 六十一号”。 那“弹子石大有巷”到底是在今天的哪个 位置?记者从出版于1980年代的《四川省重 庆市南岸区地名录》中查询到,大有巷在该书 出版时隶属于弹子石街道。该地名清末就有 了,起源是该地设有一家“大有锅厂”而得名。 随后,南岸区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 示,大有巷的隶属有过调整:一度划归过大佛 段街道,2001年大佛段街道与弹子石街道合 并,它又回到了弹子石街道辖区范围内。该负 责人表示, “因为近年周边旧城改造、房屋拆迁 很多,我们大致能确定的是,现在弹子石派出 所靠南滨路方向,就是原来大有巷的核心位 置。” 可惜的是,这本《太平洋杂志》只出了创刊 号一期( 印数3000余册,全部售完 ),就因金庸 和同伴没筹措到印刷费而夭折。后有报道称, 金庸的《如花年华》当时已经写完第二章,但因 杂志无法付印,而被他自己中断了。 本报记者 裘晋奕 聂晶 《金庸小说人文萃取》 入选市级精品选修课 重庆市巴蜀中学有一个语文老师团 队,4年前集体开发了《金庸小说人文萃 取》高中选修课。所以课堂上,高中生们跟 老师一起细细品读过金庸。2017年,语文 老师们开发出 8 本相关教材、讲义,如今该 课程已入选重庆市精品选修课。 昨天,金庸选修课课程组负责人、语文 老师曾艳燕介绍,按照课程设置,这门课程在 高一年级开设,一周一节课,共18 个学时,分 金庸小说武侠概论、人文精神、人性探索、人 情冷暖、人格高尚、文化隽永六大板块。 第一学期开设学选课,选修的同学仅 有20来人,2017年申报的同学突然爆棚, “原本一个班招收60名同学,最后有70多 位同学来申报。”曾艳燕说,一些同学自带 小板凳,坐在教室过道上听。 金庸在重庆办过杂志 登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 这本《太平洋杂志》只发行了一期,编印地点都在弹子石附近; 刊载了长篇小说《如花年华》第一章,当时他用的笔名是“查理” 曾经的大有巷。(网络资料图) 《太平洋杂志》创刊号的封面 首期《太平洋杂志》的目录,金庸的 《如梦年华》收录其中,笔名是“查理”。 位于封三的版权页显示,月刊《太 平洋杂志》定价七十五元,编辑人是查 良镛。 中学生读不读金庸? 鲁能巴蜀中学历史老师刘浪: 金庸先生走完他94年的人生旅程,这 一次真正退出“江湖”了。但似乎我们每个 人都明白,这个本来就由金庸创造出的文 学江湖,它从未褪色,始终都在影响着我们 的生活,影响着文学的世界。 起码在零零后之前,大多数中国学生 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谁不是在课本下面偷 偷放过一本金庸的小说?谁没有一夜之间 在昏暗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读完过一本金 庸的小说? 这种地位,首先来自于金庸的开宗立 派。金庸的武侠文学本身成为文学研究中 的一个现象,研究金庸,解读金庸小说成为 某种经久不衰的潮流。还有就是,金庸文 学为我们的文化娱乐提供着强大而稳定的 资源,无数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主题 歌,也在华人文化圈内传唱不息。缘由只 有一个,因为它是经典。 大足城南中学语文老师李联川: 现在中学生当然在读金庸先生的作品。 但兴趣减弱,也需要引导,因为武侠小说有积 极意义,也有时代和思想局限性。 学校、教师层面,我们学校一直鼓励学 生课外阅读,我校图书室就有金庸等四大 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全套,借阅率也比较 高。学生层面,学生喜欢看武侠作品尤其 是金庸的作品。但是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 和影视节目的普及,加之年代较为久远,学 生的兴趣渐渐减弱,逐渐向文学色彩较淡 的网络玄幻文学转移。 本报记者 黄晔 观点

金庸在重庆办过杂志 登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有趣的是,金庸在编后记的末尾写上了这 样一句话“:我们不敢说好,但我们希望你能喜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金庸在重庆办过杂志 登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有趣的是,金庸在编后记的末尾写上了这 样一句话“:我们不敢说好,但我们希望你能喜

深阅读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主编 江前兵 责编 金鑫 视觉 胡颖 但雯婷 责校 王志洪

1111

“春天是花的季节,恋爱的季节,是青年人的季节。放春假了,春假后二星期校中就要开美术展览会,王哲想在春假中完成几幅写生。谁也不知道他真能完成几幅,他妈妈不知道,先生不知道,他自己更不知道。也许是六七幅,也许是一幅也没有……”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和重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道,在一页页早已泛黄的页面上看到金庸的这些文字时,心里有些难以置信——原来,为万千世人构筑起庞大“江湖”的“金大侠”,笔下还有另一片“桃花源”!

上述文字,不仅是金庸在重庆写的,他还将其编进了自己和另外三位同学于1945年 2月始创的《太平洋杂志》首期。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在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见到了这本杂志的原本。

现 状

金庸那时的笔名叫“查理”

“太平洋”三个字用粗体美术字做成了立体的式样,繁体的“杂志”二字稍小但做了标红处理,这就成了刊名。封面的下半部分被三行蓝色的方块填满,最下面标注着“太平洋出版社发行”。这就是1945年金庸在重庆期间创办的那本杂志给人的第一印象。

记者在重庆图书馆见到这本杂志的原本时,它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品相。据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副主任周道霞介绍,在图书馆系统下查询,包括重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在内,该原本总数不到10册。

重庆图书馆收藏的这本是当年“国立中央图书馆”搬离重庆时留下的部分藏书中的一册。“我们也做了高清扫描的影印版,市民可以到图书馆来查阅。”

翻开封面,“本期目录”和“下期要目预告”都直接印在了封二上。看到这里时,周道霞特别提到:“虽然最后这本杂志只发行了一期,但实际上金庸已经准备好了两期内容的。”

紧随封面之后,金庸作为“编辑人”的小心思显露无余:为了方便读者快速了解杂志内容,他在封面和正文第一页之间还订入了一张约四指宽的纸条,上面用红字将本期杂志重要篇目做了内容提要。

我们也特意留意了一下,他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如花年华》配发的红字内容提要是这样写的:长篇创作。描写孩童的天真,青年的热情,爱情的真挚,人生的命运等,格调高超,意境清艳(此处原文为“豔”),每章自成一段落。

在目录中,此文的作者署名为“查理”。

《如花年华》首章占了7页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在后世众多学者针对金庸及其作品的研究中,大多将这部《如花年华》视为金庸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时,金庸20岁。

记者专门数了一下,1945年2月通过这本创刊号和读者见面的《如花年华》第一章占据了7个页面,大约有9000字。

本文开头节选提到的“王哲”就是《如花年华》的主角。在金庸笔下,他是一位南洋侨商的儿子,母亲是一位美术素养极高的女性,从小有绘画天赋,但他父亲不幸去世,遗留了大笔财产等他继承。年仅19岁的他,回国到江南某城海滨大学外文系念书,一天,他和母亲在海滨游玩,绘画写生,邂逅了一个失去妈妈的8岁女孩,故事由此展开。

在《如花年华》中,除了本文开头的开场白让人觉得和“江湖”“大侠”完全违和外,金庸还有更多充满柔情的书写。比如记者特别留意到,在描写男主角王哲和小女孩相遇的场景时,他是这样描绘环境的:“随便在那一处坐下来面前就构成了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个燕子轻轻掠过柳梢,偶然落下的几片花瓣在水上流,远远的海面上飘着几个白帆。早晨的太阳晒得人浑身软软的不得劲,空气中浮动着花的香甜,鸟的歌唱。”

金庸一个半月薪水才够买这本杂志当然,创刊人金庸的长篇小说,只能说是

《太平洋杂志》偏文艺的“一面”,紧扣当时时事的深度资讯以及科普性的人物传记文章也位

列其中,包括《齐格菲防线大战记》和《意大利投降内幕》这种关注战事的译文,科普性的有《飞弹之谜》《最近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有意思的是,记者留意到在《飞弹之谜》一文的内容提要中,金庸用了数十年后大行其道的“无人驾驶飞机”形容飞弹,并且称该文是国内第一篇解释飞弹真相的文章。

金庸到底想把《太平洋杂志》办成什么样?从发刊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倪:“一本理想的综合刊物应该能传授广播的知识,报道正确的消息,培养人们高尚的艺术兴趣与丰富的幽默感。”为此,杂志封三(即版权页)的征稿启事上,金庸对来稿的要求是“内容不拘,凡时事,学术,文艺,趣味的创作,翻译等均所拜嘉。”字数更是“短至百字以内,长至万以外,均所欢迎。”

有趣的是,金庸在编后记的末尾写上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敢说好,但我们希望你能喜欢,一本书就像一个女人,一碟菜,一朵花。要做到真正美丽是一件难事,但要讨你喜欢,却是可能的。”

整本杂志的封底,金庸则留作了自家太平洋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的广告。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全译本)》(原文翻译如此),另一本是《二十世纪英文选》。

此外,关于这本杂志和金庸在封底做广告的书的价格,我们也专门留意了。月刊《太平洋杂志》的定价是75元,订户可以一次交300元,可以享八折优惠。《基督山伯爵(全译本)》的定价是250元。

我们粗算了一下,这个价格的确不便宜。参考此前报道,金庸的表兄、在当时“国立中央图书馆”做馆长的蒋复璁月薪为560元,金庸在图书馆做馆员月薪仅50元左右。算下来,他买一本自己出版的小说需要当时一个半月的薪水。

编辑、印刷都在弹子石完成

1943年到1945年,金庸在重庆待过的地方除了小泉的“中央政治学校”外,就是位于两路口长江路的“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昨天下午记者发现,他在南岸弹子石留下的足迹也不少。

因为《太平洋杂志》的版权页上显示,杂志编辑部位于“弹子石大有巷4号”,印刷着“警声合作社印刷部”的地址也是“弹子石大佛段六十一号”。

那“弹子石大有巷”到底是在今天的哪个位置?记者从出版于1980年代的《四川省重庆市南岸区地名录》中查询到,大有巷在该书出版时隶属于弹子石街道。该地名清末就有了,起源是该地设有一家“大有锅厂”而得名。

随后,南岸区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有巷的隶属有过调整:一度划归过大佛段街道,2001年大佛段街道与弹子石街道合并,它又回到了弹子石街道辖区范围内。该负责人表示,“因为近年周边旧城改造、房屋拆迁很多,我们大致能确定的是,现在弹子石派出所靠南滨路方向,就是原来大有巷的核心位置。”

可惜的是,这本《太平洋杂志》只出了创刊号一期(印数3000余册,全部售完),就因金庸和同伴没筹措到印刷费而夭折。后有报道称,金庸的《如花年华》当时已经写完第二章,但因杂志无法付印,而被他自己中断了。

本报记者 裘晋奕 聂晶

《金庸小说人文萃取》入选市级精品选修课

重庆市巴蜀中学有一个语文老师团队,4年前集体开发了《金庸小说人文萃取》高中选修课。所以课堂上,高中生们跟老师一起细细品读过金庸。2017年,语文老师们开发出8本相关教材、讲义,如今该课程已入选重庆市精品选修课。

昨天,金庸选修课课程组负责人、语文老师曾艳燕介绍,按照课程设置,这门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一周一节课,共18个学时,分金庸小说武侠概论、人文精神、人性探索、人情冷暖、人格高尚、文化隽永六大板块。

第一学期开设学选课,选修的同学仅有20来人,2017年申报的同学突然爆棚,

“原本一个班招收60名同学,最后有70多位同学来申报。”曾艳燕说,一些同学自带小板凳,坐在教室过道上听。

金庸在重庆办过杂志登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

这本《太平洋杂志》只发行了一期,编印地点都在弹子石附近;刊载了长篇小说《如花年华》第一章,当时他用的笔名是“查理”

曾经的大有巷。(网络资料图)

《太平洋杂志》创刊号的封面

首期《太平洋杂志》的目录,金庸的《如梦年华》收录其中,笔名是“查理”。

位于封三的版权页显示,月刊《太平洋杂志》定价七十五元,编辑人是查良镛。

中学生读不读金庸?

鲁能巴蜀中学历史老师刘浪:金庸先生走完他94年的人生旅程,这

一次真正退出“江湖”了。但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个本来就由金庸创造出的文学江湖,它从未褪色,始终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文学的世界。

起码在零零后之前,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谁不是在课本下面偷偷放过一本金庸的小说?谁没有一夜之间在昏暗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读完过一本金庸的小说?

这种地位,首先来自于金庸的开宗立派。金庸的武侠文学本身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研究金庸,解读金庸小说成为某种经久不衰的潮流。还有就是,金庸文学为我们的文化娱乐提供着强大而稳定的资源,无数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主题歌,也在华人文化圈内传唱不息。缘由只有一个,因为它是经典。

大足城南中学语文老师李联川:现在中学生当然在读金庸先生的作品。

但兴趣减弱,也需要引导,因为武侠小说有积极意义,也有时代和思想局限性。

学校、教师层面,我们学校一直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我校图书室就有金庸等四大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全套,借阅率也比较高。学生层面,学生喜欢看武侠作品尤其是金庸的作品。但是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和影视节目的普及,加之年代较为久远,学生的兴趣渐渐减弱,逐渐向文学色彩较淡的网络玄幻文学转移。 本报记者 黄晔

观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