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18 2018 EXHIBIT, SPONSORSHIP & ADVERTSING GUIDE MONTEREY CONFERENCE CENTER q OCTOBER 11-14 q EXHIBITS OCTOBER 12-1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 Upload
    others

  • View
    2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医学基础知识讲义

主讲:罗英瑾

Page 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 4

第一篇 运动系 ................................................................................................................................ 5

第二章 骨 学 ......................................................................................................................... 5

第一节 概述 ...................................................................................................................... 5

第二节 中轴骨骼 .............................................................................................................. 6

第三节 附肢骨骼 .............................................................................................................. 8

第三章 关节学 ..................................................................................................................... 11

第一节 概述 .................................................................................................................... 11

第二节 中轴骨连接 ........................................................................................................ 12

第三节 附肢骨的连结 .................................................................................................... 13

第四章 肌学 Myology........................................................................................................ 17

第一节 概述 .................................................................................................................... 17

第二节 头肌 .................................................................................................................... 18

第三节 躯干肌 ................................................................................................................ 19

第四节 上肢肌 ................................................................................................................ 22

第五节 下肢肌 ................................................................................................................ 24

第二篇 内脏学 .............................................................................................................................. 28

第五章 消化系统 ................................................................................................................. 28

第一节 口腔 .................................................................................................................... 28

第二节 咽 ........................................................................................................................ 30

第三节 食管 .................................................................................................................... 31

第四节 胃 ........................................................................................................................ 31

第五节 小肠 .................................................................................................................... 31

第六节 大肠 .................................................................................................................... 32

第七节 肝 ........................................................................................................................ 33

第八节 胰 ........................................................................................................................ 34

第六章 呼吸系统 ................................................................................................................. 35

第一节 鼻 ........................................................................................................................ 35

第二节 喉 ........................................................................................................................ 35

第三节 气管和支气管 .................................................................................................... 36

第四节 肺 lung ................................................................................................................ 36

第五节 胸膜 .................................................................................................................... 37

第六节 纵隔 .................................................................................................................... 37

Page 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七章 泌尿系统 ................................................................................................................. 39

第一节 肾 kidney ............................................................................................................ 39

第二节 输尿管 ureter ..................................................................................................... 39

第三节 膀胱 urinary bladder ......................................................................................... 40

第四节 尿道 .................................................................................................................... 40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41

第一节 男性内生殖器 .................................................................................................... 41

第一节 男性外生殖器 .................................................................................................... 42

第三节 男性尿道 male urethra ...................................................................................... 42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44

第一节 女性内生殖器 .................................................................................................... 44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 45

第十章 腹膜 Peritoneum .................................................................................................... 47

第三篇 脉管系统 .......................................................................................................................... 53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53

第一节 总论 .................................................................................................................... 53

第二节 心 ........................................................................................................................ 53

第三节 动脉 .................................................................................................................... 56

第四节 静脉 .................................................................................................................... 64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 69

第一节 淋巴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 69

第二节 人体的淋巴引流及各部的淋巴结 .................................................................... 72

第四篇 感觉器 .............................................................................................................................. 81

第十三章 视器 ..................................................................................................................... 82

第一节 眼球 .................................................................................................................... 82

第二节 眼副器 ................................................................................................................ 83

第十四章 前庭蜗器(位听器) .......................................................................................... 85

第一节 外耳 .................................................................................................................... 85

第二节 中耳 .................................................................................................................... 86

第三节 内耳 .................................................................................................................... 87

第五篇 神经系统 .......................................................................................................................... 88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总论...................................................................................................... 88

第十六章 周围神经系统...................................................................................................... 89

第一节 脊神经 ................................................................................................................ 89

第二节 脑 神 经 ............................................................................................................ 91

第三节 内脏神经 ............................................................................................................ 98

Page 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102

第一节 脊髓 .................................................................................................................. 102

第二节 脑干 .................................................................................................................. 105

第三节 小脑 .................................................................................................................. 107

第四节 间脑 .................................................................................................................. 108

第五节 端脑 .................................................................................................................. 110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 114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 114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 117

第十九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 .................................................................... 120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 120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 121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 124

第四节 脑屏障 .............................................................................................................. 124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 .................................................................................................................... 126

第二十章 内分泌系统........................................................................................................ 126

第一节 垂体 Pituitary Gland ........................................................................................ 126

第二节 甲状腺 Thyroid Gland ...................................................................................... 127

第三节 甲状旁腺 Parathyroid Gland ............................................................................ 129

第四节 肾上腺 Suprarenal Gland ................................................................................ 129

第五节 松果体 Pineal Body .......................................................................................... 130

第六节 胰岛 Pancreatic Islets ....................................................................................... 130

第七节 胸腺 Thymus Gland ......................................................................................... 130

第八节 生殖腺 Genital Gland ...................................................................................... 131

Page 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章 绪 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及分科 定义: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等的科学 地位: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分科: (一)按描述方式分 系统解剖学:按生理功能分 9 大系统:运动系、消化系、呼吸系、泌尿系、生殖系、脉管系、

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神经系 局部解剖学:局部的层次特点及重要器官的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等。分 7

大局部:头颈部、上肢、下肢、胸部、腹部、盆部及会阴部、背部及脊柱区 (二)按观察手段分 巨视(大体)解剖学(即狭义解剖学):肉眼观察 微视解剖学:借显微镜等放大仪器 (三)按应用分 断面解剖学、影象解剖学、外科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等

二、解剖学发展简史(略) 人体构造概况: 生物分子 细胞、细胞间质 组织 器官 系统 整体

三、人体解剖学常用术语 (一) 解剖学姿势 (二) 轴和面 轴:矢状、冠状、垂直 面:矢状、冠状、水平

(三) 基本方位术语 上(颅侧)、下(尾侧);前(腹侧)、后(背侧);内侧(尺侧、胫侧)、外侧(桡侧、腓侧);

浅、深;内、外;近侧(端),远侧(端)。

Page 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作用:运动、支持、保护等

第二章 骨 学

第一节 概述 共 206块 一、 骨的分类和表面形态 (一) 分类 按形态分 长骨:骨干、骺、骨髓腔; 短骨:立方形 扁骨:板状 不规则骨:不规则 按分布部位分 颅骨(23块)、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 下肢骨(62块);听小骨(6块)

(二) 表面形态 1. 突起:突、棘、粗隆、结节、嵴、隆起 2. 凹陷:窝、凹、沟、压迹、切迹 3. 内腔、开口:腔、窦、小房、管、口、孔、裂孔 二、 骨的构造 1. 骨质: 分布及力学特性: 密质:长骨骨干,其余骨表面;致密,抗压、抗扭曲力强 松质:骨内部;按承受的压力和张力规律排列 功能:骨主体,贮存钙、磷

2. 骨膜 分布:外骨膜:骨表面,并伸入骨质内

内骨膜:髓腔、骨松质内 结构特点:含大量血管----供血,营养骨

含大量神经----调节骨代谢 含成骨细胞----促进骨生长发育,修复、再生

功能:对骨的存活,生长发育、修复有重要作用 3. 骨髓 构成:红骨髓:生长发育中的各期血细胞 黄骨髓:主要为脂肪 分布:红骨髓:幼年分布于髓腔和松质内,成年分布于松质内

黄骨髓:分布于成人髓腔内

Page 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功能:造血 三、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有机质:骨胶原等,韧性和弹性 无机质:无机钙盐等,硬度和脆性 有机质与无机质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及该年龄段骨的特性 年龄 有机质 : 无机质 骨的特性 儿童 1 : 1.2 弹性、韧性好,硬度不够(青枝骨折) 成人 3 : 7 坚硬并富弹性(暴力性骨折) 老人 >3 : 7 坚硬但脆性大(易骨折)

第二节 中轴骨骼 一、躯干骨:包括 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 12对肋骨。 (一)椎骨(vertebrae):幼年 33~34块,颈椎 7块,胸椎 12块,腰椎 5块,骶椎 5块,尾椎 3~4

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 1块骶骨,3~4块尾椎融合成 1块尾骨。 1 椎骨的一般形态:一体:椎体

一弓:椎弓 七突起:棘突 2个,横突 2个,关节突 2对,椎体与椎弓组成——椎孔,容

纳脊髓,椎弓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椎弓根,椎弓根的上下缘切

迹——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上一椎骨的椎下切迹与下一椎骨的椎

切迹——椎间孔,脊神经与血管通过 2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上肋凹 肋凹

下肋凹 胸椎:

横突肋凹 (thoracic vertebrae) 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

棘突末端分叉(C2~6) (2)颈椎:A一般形态

(cervical vertebrae) 横突孔(C1~5)

B特殊形态:(A)寰椎: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B)枢椎:椎体上有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 (C)隆椎:即第 7颈椎,棘突长,不分叉 棘突板状水平向后 (3)腰椎: 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lumbar vertebrae) 棘突间隙宽,可作腰椎穿刺用

(4)骶骨(sacrum): 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上缘中分向前隆突——岬,中部有 4条横线,横线两端有 4对骶前孔。

背面粗糙隆凸,正中部——骶正中嵴 中间部——骶中间嵴

Page 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外侧部——骶外侧嵴 骶外侧有 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 骶管下端的裂孔——骶管裂孔 两侧向下突出——骶角 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耳状面相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骶粗隆 (5)尾骨(coccyx): (二)胸骨(sternum):分为柄、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柄——上宽下窄,上缘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 胸骨角——柄与体相接处微向前凸,两侧平对第 2肋,是记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骨体——呈长方形,外缘接 2~7肋软骨 剑突 ——下端游离,形状变化大

(三)肋(ribs):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 12对。 第 1~7对肋前端与胸骨相接——真肋

第 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假肋 第 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肉中——浮肋 1 肋: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 后端:肋头,肋颈,肋结节 肋体:肋沟,肋角

2 肋关节面(肋头上)与上下胸椎的上下肋凹相关节。 二、颅骨 组成:共 23块。脑颅:8块,构成颅腔 面颅:15块,构成面部支架

(一) 脑颅骨 成对的:顶骨、颞骨 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记忆口诀:蝴蝶展翅底中坐,后枕前筛前上额;一块顶骨顶中央,两块颞骨嵌两侧。 分离脑颅骨的形态:

1. 额骨 2. 顶骨 3. 筛骨 4. 蝶骨 5. 枕骨 6. 颞骨

(二) 面颅骨 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泪骨、下鼻甲、鼻骨 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 记忆口诀:鼻上泪,颧甲腭;不成对,犁下舌。

(三) 颅的整体观 1. 顶面观: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2. 后面观:乳突、枕外隆突、上项线 3. 内面观: (1) 颅前窝:鸡冠、筛孔、筛板 (2) 颅中窝:垂体窝、视神经管、颈动脉沟、破裂孔、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

Page 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孔、三 叉神经压迹 (3) 颅后窝: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枕内隆突、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

内耳门、枕内隆突 4. 外面观:

由前向后:骨腭、牙槽弓、鼻后孔、犁骨、切牙孔、腭大、小孔、卵圆孔、棘孔、下

颌窝、关节结节、破裂孔、颈静脉孔、枕骨大孔、枕髁、茎突、乳突、枕外隆突、茎乳孔 5. 侧面观

外耳门、颧弓、颞窝(颧弓上方)、颞下窝(颧弓下方)、翼区、翼上颌裂、翼腭窝(上

颌骨体、蝶骨翼突、腭骨间) 翼腭窝的交通:前 眶下裂 眶

后上 圆孔 颅中窝

后 翼 管 颅底外面

外 翼上颌裂 颞下窝

内 蝶腭孔 鼻 腔

下 翼腭管、腭大孔 口 腔

6. 前面观: (1) 眶:眶上孔、切迹;眶下孔/裂/沟/管;泪囊窝、泪腺窝 (2) 骨性鼻腔: 前:梨状孔 后:鼻后孔 中:骨性鼻中隔 外侧壁:上、中、下鼻甲/鼻道

(3) 鼻旁窦: 名 称 位 置 开 口 额窦 额骨 中鼻道前部(筛漏斗) 筛窦 筛骨迷路 前中群:中鼻道 后 群:上鼻道 蝶窦 蝶骨体 蝶筛隐窝 上颌窦 上颌骨体 中鼻道

(4) 新生儿颅的特征: 脑颅>面颅(8:1) 脑囟:前囟、后囟、乳突囟、蝶囟

上下颌不发达,鼻旁窦未发育,乳突不明显

第三节 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32*2) 组成: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Page 1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腕、掌、指) (一) 上肢带骨 1. 锁骨:横 S形

内外的区分:内 2/3凸向前,三棱形,粗大 外 1/3凸向后,上下扁

上下面的区分: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2. 肩胛骨

三角形扁骨。 二面:前面:光滑、有一浅窝 后面:有横位骨嵴,分成上、下两窝 三缘:外侧缘(腋缘):肥厚 上缘:短薄,外侧有一切迹 内侧缘(脊柱缘):薄、长 三角:外侧角:最肥厚,有一朝外的梨形关节面 上角: 下角:

(二) 自由上肢骨 1. 肱骨:上:球形膨大

下:扁 内:球形膨大朝内侧

前:光滑,骨干略前凸 2. 桡骨:上端:细小,上面有凹面,周缘有环形关节面

下端:粗大,外下方向下突出 内、外:上端稍下方内侧有一粗糙隆起,下端内侧有关节面,内侧缘薄、锐

3. 尺骨:上端:粗大,有半月形凹陷 下端:小,有环状关节面 内、外:下端内侧有向下突起,外侧缘薄、锐 前、后:上端月状关节面凹面朝前

4. 手骨: (1) 腕骨:排列:由近端向远端,由桡侧向尺侧:“舟月三角豆,大小多头钩” (2) 掌骨:由近到远端,分为掌骨底、体、头 (3) 指骨:拇指 2节,余指 3节;分为近节、中节、远节指骨 二、下肢骨(31*2)

(一)下肢带骨 (1)髋骨:内、外:上部内侧面有粗糙的关节面 (2)外侧面中央有一深窝:髋臼窝 (3)上、下:扇形的扁骨在上,圆孔在下由髂、耻、坐骨三骨融合而成。 (4) 髂骨:上部 髂骨体:髋臼的上 2/5 髂骨翼:髋臼上方的扇形广阔部分

(5) 坐骨:后下部 坐骨体:髋臼的后下 2/5 坐骨支:坐骨体向下伸出的突起

(6) 耻骨:前下部

Page 1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耻骨体:髋臼的前下 1/5 耻骨上支:耻骨体向前内延伸的部分 耻骨下支:上支末端急转直下的部分

(二)自由下肢骨 1. 股骨:上、下:上端有球形膨大,下端有两个向下后方的膨大

前、后:股骨体弓状向前凸 内、外:股骨上端球形膨大向内上方

2. 髌骨: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有两个光滑的关节面 3. 胫骨:上、下:上端膨大,两侧有隆起

前、后:上端前面有“V”形粗隆 内、外:下端内侧面有一向下的突起

4. 腓骨:上、下:上端略膨大 内、外:内侧面有关节面,内侧缘薄、锐

5. 足骨: (1) 跗骨(7):上距下跟舟外骰,楔 1楔 2楔外 3。 (2) 跖骨(5):近端向远端:跖骨底、体、头 (3) 趾骨(14)

Page 1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三章 关节学

第一节 概述

定义: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 一、直接连结 特点:无间隙,运动少或无 类型:纤维连结、韧带连结; 软骨连结:(透明软骨、纤维软骨连结) 骨性结合。

二、间接连结(滑膜关节) 特点:有腔隙,运动灵活

(一) 基本结构: 1. 关节面:被连接的两骨的邻接面:关节头、关节窝 特点及作用:有关节软骨覆盖,可少摩擦,吸收震荡;营养来自滑膜及滑液

2. 关节囊:分纤维层(外,厚而坚韧,连接稳固作用)和滑膜层(内,薄而疏松柔软,分泌

滑液) 3. 关节腔:关节软骨与滑膜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滑液,呈负压。 (二) 辅助结构: 韧带:囊内、外韧带 关节盘 关节唇 滑膜襞、滑膜囊

(三) 运动形式 1. 屈、伸:冠状轴 2. (内)收、(外)展:矢状轴 3. 旋转:垂直轴:旋内、旋外(前臂:旋前、旋后;足:内翻、外翻) 4. 环转:屈伸收展的复合运动 5. 移动:平面上位置微移 (四) 分类 按运动轴分:单轴关节:屈戌(滑车)、车轴关节

双轴关节:椭圆、鞍状关节 多轴关节:球窝、杵臼、平面关节

(五) 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1. 血供:关节血管网 2. 淋巴:关节囊纤维膜、滑膜

3. 神经:运动关节的肌的神经的分支

Page 1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二节 中轴骨连接

一、躯干骨连结

由 24块椎骨、1块骶骨、1 块尾骨借骨连接形成脊柱。12 块胸椎、胸骨和 12 对肋借骨连接共同形成胸廓。 (一)脊柱: 1 椎骨间连接: (1)椎体间连接: A 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起弹性垫作用。分为中央

部——髓核,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 周围部——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

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椎间盘脱出症

B 前纵韧带(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位于椎体前面,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先前脱出。

C 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位于脊柱后方,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2) 椎弓间的连接:包括椎弓板之间和各突起之间的连接。 A 黄韧带:连接椎弓板之间的韧带,协助围成椎管,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B 棘间韧带:位于相邻个棘突之间。 C 棘上韧带: D 横突间韧带:连接相邻横突间的韧带。 E 关节突关节: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属平面关节。

2 脊柱的整体观及运动 (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 2骶椎最宽,与椎体的负重有关。自骶骨耳状面以下,

重力传至下肢骨,体积渐缩小。 (2)后面观:椎骨棘突连贯成纵嵴,位于背部正中线。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

棘突 细长,斜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3)侧面观: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脊柱作用:维持人体的重心稳定和减轻震荡有重要意义。

(二)胸廓:12对肋,12个胸椎和 1个胸骨共同围成。 1 肋椎关节: (1)肋头关节:由肋头的关节面和相应胸椎肋凹构成。 (2)肋横突关节:由肋结节关节面与肋横突肋凹构成。

作用:运动时,肋骨沿肋头至肋结节的轴线旋转,使肋的前部上升或下降,以增大或缩小胸廓前后径和横径 ,改变胸腔容积。

2 胸肋关节:由第 2~7肋软骨与胸骨相应的肋切迹构成。 3 胸廓的整体观及运动: (1)整体观:近似圆锥形,前后径小于横径,上窄下宽,容纳胸腔脏器。胸廓有上、下两

口,前、后和外侧壁。 上口:较小,由胸骨柄上缘,第 1肋,第 1胸椎体围成,是胸腔与颈部的通道。 下口:宽而不整,由第 12胸椎,第 11、12肋前缘,肋弓和剑突围成。 胸骨下角: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

Page 1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 功能:除保护和支持功能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二、颅骨的连结 (一) 纤维连结、软骨连结 缝:颅盖骨间 软骨连结:颅底诸骨间

(二) 关节----颞下颌关节 组成:基本结构:下颌头、下颌窝、关节结节 辅助结构:关节盘、囊外韧带 运动形式:联动关节:可上提、下降、前进、后退、侧方运动

第三节 附肢骨的连结 一、 上肢骨的连结

(一) 上肢带骨连结

1. 胸锁关节: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

组成: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 1肋软骨的上面构成。

分类:多轴关节。

特点:关节囊坚韧,有囊外韧带加强(胸锁前、后韧带,锁间韧带,肋锁韧带)及关节盘。

运动:矢状轴-上下;垂直轴-前后;冠状轴-旋前、旋后。

2. 肩锁关节:

组成: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

分类:平面关节。

特点:韧带-肩锁韧带(上方);喙锁韧带(下方)。囊内有关节盘。

运动:活动度小。

3. 喙肩韧带:

形态:三角形扁韧带

位置: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

作用: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有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的作用

(二) 自由上肢骨连结

1. 肩关节:

组成: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肱盂关节)

分类:多轴球窝关节

特点: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上壁有喙肱韧带、前后壁也有肌腱加

入,增加关节稳固性;囊的下壁相对薄弱,肱骨头常从下份脱出,发生肩关节前下方脱位。

运动:全身最灵活的关节。

可作三轴运动,冠状轴-屈伸;失状轴-伸展;垂直轴-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2. 肘关节:

组成: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复关节

(1) 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

(3)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Page 1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特点:肘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壁厚而紧张,并由韧带加强。囊的后壁最薄弱,

故常见桡、尺两骨向后脱位,移向肱骨的后上方。

韧带:

(1) 桡侧副韧带:起于肱骨外上髁-向下-止于桡骨环状韧带;

(2) 尺侧副韧带:起于肱骨内上髁-向下-止于尺骨滑车切迹内侧缘;

(3) 桡骨环状韧带:

位于桡骨环状关节面的周围,两端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桡切迹共同构成一

个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维环-容纳桡骨头-防止桡骨头脱出。幼儿 4 岁以前,容易发生桡骨

小头半脱位。

运动:屈伸(肱尺关节);屈伸,旋前、旋后(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

联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后。

概念:提携角-伸前臂时,前臂偏向外侧,与上臂形成一约 163度角。

3. 桡尺连结:

组成: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和前臂骨间膜

(1) 前臂骨间膜:

纤维方向:从桡骨斜向内下-达尺骨

(2) 桡尺近侧关节(见肘关节)

(3) 桡尺远侧关节:

组成:关节头-尺骨头环状关节面;

关节窝-桡骨的尺切迹及自下缘至尺骨茎突根部的关节盘共同构成;

特点:关节囊松弛;

运动:与桡尺近侧关节联合作前臂旋转运动。

4. 手关节:

组成: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

(1) 桡腕关节:又称腕关节

组成:关节头-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

关节窝-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

特点:关节囊松弛,前后及两侧均有韧带加强。

运动:屈伸、收展及环转运动。

(2) 腕骨间关节:

特点:各腕骨间借韧带连结成一整体,各关节腔彼此沟通

运动:轻微滑动和转动,属微动关节。

(3) 腕掌关节:

拇指腕掌关节:

组成:由大多角骨和第 1掌骨底构成

分类:鞍状关节

特点:关节囊厚而松弛

运动: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

(4) 掌骨间关节:

(5) 掌指关节:

(6) 指骨间关节:

二、下肢骨的连接

(一)下肢带骨连结

Page 1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1.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 2.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接: ① 髂腰韧带:由第 5腰椎横突横行放散至髂嵴的后上部。 ② 骶结节韧带:位于骨盆后方,起自骶、尾骨的侧缘,呈扇形,集中附于坐骨结节内侧缘。 ③ 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起自骶、尾骨的侧缘,呈三角形,止于坐骨棘,其起始

部为骶结节韧带所遮掩。 坐骨大孔: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 坐骨小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

3.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构成。在耻骨联合的上、下方分别有连结两侧耻骨的耻骨上韧带和耻骨弓状韧带。

4.髋骨的固有韧带:即闭孔膜。膜的上部与闭孔沟围成闭膜管。 5.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 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

大骨盆:界线上方的髂骨翼和骶骨构成。 小骨盆:骨盆上口:即界线

骨盆下口: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

成,呈菱形。 骨盆腔:骨盆上、下口之间的腔。

(二)自由下肢骨连结

1.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属多轴的球窝关节。 髋臼唇、髋臼横韧带,起到扩大关节面,增加关节稳固的作用。 髋关节囊向上附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向下附于股骨颈,前面达转子间线,后面包罩股骨

颈内侧 2/3。关节囊周围加强的韧带有: ① 髂股韧带:起自髂前下棘,呈人字形向下经关节囊前方止于转子间线。 ② 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囊内,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作用:大腿半屈并内收时,韧带

紧张,外展时韧带松弛。 ③ 耻股韧带:起自耻骨上支,在关节囊前下壁与髂股韧带的深部融合。 ④ 坐股韧带:起自坐骨体,斜向外上与关节囊融合,附于大转子根部。加强关节囊的后部。 ⑤ 轮匝带:是关节囊的深层纤维围绕股骨颈的环行增厚。

功能:可作三轴的屈、伸、展、收、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2.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 接。主要韧带有: ① 髌韧带:为股四头肌腱的中央部纤维索,自髌骨向下止于胫骨粗隆。 ② 腓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外上髁,向下延伸至腓骨头。与外侧半月板不直接相连,呈 条索状。 ③ 胫侧副韧带:呈宽扁束状,位于膝关节内侧后份,起自股骨内上髁,向下附于胫骨 内侧髁及相邻骨体,与关节囊和内侧半月板紧密结合。 ④ 国斜韧带:由半膜肌腱延伸而来,起自胫骨内侧髁,止于股骨外上髁。 ⑤ 膝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中央稍后方。分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内侧,与外侧半月板的前角愈着,斜向后上方外侧,纤 维呈扇形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在伸膝时最紧张,能防止胫骨前移。 后交叉韧带:短且强韧,较垂直,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斜向前上方内侧,附着于股骨内 侧髁的外侧面。在屈膝时最紧张,可防止胫骨后移。 髌上囊:滑膜在髌骨上缘的上方,向上突起形成深打 5cm左右的髌上囊,位于股四头肌腱和

Page 1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股骨体下部之间。 翼状壁:位于髌骨下方的中线两侧,部分滑膜层突向关节腔内形成。 髌下深囊:为不与关节腔相通的滑液囊,位于髌韧带与胫骨上端之间。 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呈 C形,前窄后宽,外缘与关节囊及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呈 O形,较小,外缘也与关节囊相连。 3.胫腓连结:上端为胫腓关节,骨干间为小腿骨间膜、下端为坚强的胫腓前、后韧带。 4.足关节:包括以下关节: ① 踝关节(距小腿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和距骨滑车构成。关节两侧有韧带加强,内侧有内 侧韧带(三角韧带),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跟骨。外侧为外侧韧带(距 腓前韧带、距腓中韧带、距腓后韧带),3条韧带均起自外踝,止于距骨和跟骨。 ② 跗骨间关节:包括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色关节。 跗横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色关节联合构成,又称 Chopart关节。呈横为的 S形,内侧部突向前, 外侧部突向后。 跗骨间韧带:跟舟足底韧带、分歧韧带。 ③ 跗跖关节:由 3块楔骨和色骨的前端与 5块跖骨的底构成。 ④ 跖骨间关节:平面关节 ⑤ 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 ⑥ 趾骨间关节:由各趾相邻的两节趾骨的底与滑车构成。 5.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内侧的 3块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为距

骨头。内侧纵弓前端的承重点在第 1跖骨头,后端的承重点在跟结节。意义:具有弹性,可吸收外 力。 外侧纵弓:由跟骨、色骨和外侧的 2块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色骨。意义:传递重

力和推力,而不是吸收这些力。 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在中间楔骨。

Page 1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四章 肌学 Myology

第一节 概述 肌 muscle: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均属骨骼肌,又

称横纹肌、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于身体各部,总量约占体重的 40%。每块肌(以下所说的肌均指骨骼肌)都可看做

是一个器官。按分布部位肌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一、 肌的形态和结构 (一) 一般形态和结构

骨骼肌由中间的肌腹和两端的腱构成。 (二) 分类

按外形可分为 长肌:呈索条状,多分布于四肢。多头肌、二腹肌、腹直肌、羽肌和半羽肌均属于长肌。 短肌:短小,多分布于躯干深层。 扁(阔)肌:呈板状,多分布于胸、腹腔。 轮匝肌:呈环形,分布于口和眼的周围。

二、 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一) 肌的起止 1. 定义:骨骼肌的两端通常附着于 2 块以上的骨,中间跨过一个多个关节,肌收缩时,

使两块骨 彼此接近,从而使关节产生运动。一般来说,运动时两骨中总有一块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相

对移动。肌在相对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定点,也称起点,而在相对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动点,

也称止点。 2. 通常描述的定点和动点:大多数情况下,肢体远端部分较近端更为活动,所以在描述

各肌的起 止点时,常把接近身体正中线的附着点看做是定点,另一点则看成是动点。 3. 定点和动点的可置换性:肌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置换的,如果移动

骨被固定, 在肌的牵引下,固定骨即可变为移动骨。以胸大肌为例说明。 (二) 肌的配布 1. 配布原则:骨骼肌在骨骼周围的配布方式与关节运动轴有关,即在一个运动轴的相对

侧配有两 组作用相反的肌。拮抗肌和协同肌的概念:在一个运动轴的相对侧配有两组作用相反的肌,这 两组作用相反的互相协同,称为协同肌。 2. 肌组数目与关节种类的关系:通常,单轴关节配备 2 组肌,如肘关节和膝关节,前后

各有一组 屈肌和伸肌;双轴关节配备 4组肌,如桡腕关节和拇指腕掌关节,除屈肌和伸肌外,还有外展 和内收肌组;三轴关节则有 6组肌配布周围,如肩关节和髋关节,除有屈、伸、收、展的肌组 外,还有旋内和旋外的肌组。 (三) 肌的作用 1. 作用方式:肌收缩时,肌腹缩短变粗,牵引骨骼,产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作为

运动的杠 杆,关节作为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为运动的动力。

Page 1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 运动范围:肌的运动范围与肌纤维的长度密切相关。 三、 肌的命名法 肌的命名可根据 形态:如斜方肌、菱形肌和三角肌等。 位置:如肋间内肌、肋间外肌、骨间肌等。 起止点:如胸锁乳突肌、喙肱肌和肱桡肌等。 作用:旋后肌等。 形态和位置综合:肱三头肌、股四头肌等。 位置、形态和作用综合:桡侧腕长、短伸肌等。

四、 肌的辅助装置 (一) 筋膜 fascia: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遍布全身各处。 1.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位于真皮之下,包被整个身体。浅筋

膜内含有脂肪、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以及乳腺等。某些部位的浅筋膜

如腹前外侧壁下部和会阴部又可分为浅、深两层,深层为膜性层。 2. 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裹肌、血管和神经等,遍布全身。

深筋膜与肌的关系密切,随着肌的分层而分层。深筋膜的功能:①在四肢,深筋膜构

成肌间隔:分隔肌群和各个肌,保护肌免受摩擦,并保证各肌和肌群能单独进行活动;

②肌间隔、深筋膜、骨膜共同构成鞘状结构,称骨筋膜鞘,包绕肌群或单个肌以及血

管、神经等。③供肌附着;④形成支持带:在腕部和踝部增厚形成支持带,对经其深

方的肌腱起支持和约束作用。⑤改变肌的牵引方向,以调整肌的作用。 (二) 滑膜囊 synovial bursa:为结缔组织形成的封闭的囊,内有滑液。多位于肌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摩擦。关节附近的滑膜囊可与关节腔相通。

临床联系:滑膜囊炎症可影响肢体局部的运动功能。

第二节 头肌

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 2部分。

一、面肌

也称表情肌,为扁而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在口

裂、睑裂和鼻孔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状肌两种。面肌的作用是开大或闭合上述孔裂,并

能牵拉面部皮肤,做各种表情。

1. 颅顶肌 扁阔而薄,几乎覆盖颅盖的全部,主要由左、右枕额肌构成。枕额肌有两个肌腹, 后

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起自枕骨,称枕腹;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止于眉部皮肤,称额

腹。两腹之间以帽状腱膜相连。此腱膜坚韧,与头皮紧密结合,而与其深部颅骨的骨外膜则隔

以疏松结缔组织。

作用: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横皱纹。

2. 眼轮匝肌 居皮下,在睑裂周围,呈扁椭圆形。

作用:使睑裂闭合。少量肌束可牵拉泪囊后壁,以扩张泪囊,促进泪液沿泪道流入鼻腔。

3. 口周围肌 围绕口裂周围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并使上、下唇与上、下牙弓紧

贴。此外还有较多辐射状肌,能提上唇、降下唇,或牵拉口角向上、向下、向外,从而产生各

种表情。辐射状肌中较重要的是颊肌,位于面颊深部,收缩时牵拉口角向外,并使颊与牙弓紧

Page 2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贴以助咀嚼和吸吮。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配布于颞下颌关节的周围,起于颅的不同部位,止于

下颌骨,参与咀嚼运动。

1. 咬肌 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肌束向后下,止于下颌支外面的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颌骨。

2. 颞肌 呈扇形,起自颞窝,肌束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深方,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作用: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可拉下颌骨向后。

3. 翼内肌 起自翼突后面,肌束向下外方,止于下颌支内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下颌骨,并可牵拉下颌骨向前;一侧收缩则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4. 翼外肌 位于颞下窝内,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面,向后外方止于下颌颈的前面。

作用:两侧同时收缩,可牵拉下颌骨向前;一侧收缩时则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第三节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颈肌、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一、颈肌

颈肌包括颈浅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 (一)颈浅肌群 1. 颈阔肌:为皮肌,拉口角向下 2. 胸领乳突肌:胸骨柄、锁骨胸骨端一乳突。作用:一侧收缩,头向同侧倾斜;脸向对侧;两侧收缩,头后仰。

(二)颈前肌群 1. 舌骨上肌群:介于舌骨、下颌骨和颅底之间。

名称: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颏舌骨肌 作用:下拉下颌骨、张口;上提舌骨助吞咽。

2. 舌骨下肌群:起于胸骨、肩胛骨~甲状软骨、舌骨。 名称: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作用:下拉和固定舌骨,提喉。

(三)颈深肌:起于颈椎横突~第1、2肋。 名称:外侧群:前、中、后斜角肌。

作用:一侧收缩颈侧屈;两侧收缩提1、2肋助深吸气。 内侧群:椎前肌。 作用:头前俯,颈前屈。

前、中斜角肌与第 1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 scalene space,内有锁骨下

Page 2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动脉和臂丛通过。

二、背肌

(一)背浅肌:大部分起于棘突~上肢带骨、肱骨。包括以下诸肌: 1. 斜方肌:起于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推棘突~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作用:肩胛骨向脊柱靠拢、提肩和降肩。

2. 背阔肌:起于第6胸推至腰椎棘突、骶中嵴和髂骨~肱骨结节间沟。作用: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后伸。

3. 肩胛提肌:1~4颈椎横突~肩胛骨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 4. 菱形肌:6、7颈椎和上4胸椎棘突一肩胛骨内侧缘。作用: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二)背深肌:位于脊柱两侧,主要为坚脊肌。 竖脊肌:起于能骨、髂嵴后部~椎骨、肋骨、乳突。作用:后伸脊柱和仰头。 包裹在竖脊肌周围的深筋膜特别发达,称为胸腰筋膜 thoracolumbar fascia,可分为浅、中、深 3

层。浅层在竖脊肌的表面。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深层位于腰方肌的前面,称为腰方筋膜,是

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三、胸肌

胸肌包括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一)胸上肢肌 1. 胸大肌:起于锁骨内侧、胸骨、上六肋软骨~肋骨大结节嵴。作用:内收、内旋肱骨,上肢固定时可引体向上;提肋助吸气。

2. 胸小肌:起于3~5肋骨一瞬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提助助吸气。 3. 前锯肌:起于上9肋骨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助举臂和深吸气。 (二)胸固有肌 1. 肋间外肌:起于肋骨下绿~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上缘。作用:提肋助吸气。 2. 肋间内肌:起于下肋骨上绿~向内上止于上一肋骨下线。作用:降肋助呼气。 四、膈

1.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 2.形态:向上呈穹窿形的扁阔肌。周围的肌束均止于中央的腹膜(中心健)。膈起于胸廓下口和腰

椎,可分为三部: ① 胸骨部(于剑突后); ② 肋部(于下6对肋 ③ 腰部(于第1~3腰椎)。

膈有3个裂孔: ① 动脉裂孔:在第12胸推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② 管裂孔:平第10胸椎,有食管、迷走神经通过; ③ 腔静脉孔:平第8胸推,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三部起始处之间,缺乏肌来,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筋膜,称胸肋三角和腰助三角,是

膈的薄弱区,腹腔脏器可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3.作用: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照下降,扩大胸腔,助吸气。松弛时,膈恢复原位,减小胸

腔,助呼气。与腹肌共同收缩可增加腹压,助呕吐、排便。

五、腹肌

按其部位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一)前外侧群

Page 2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1. 腹直肌 位于腹前外侧壁正中线的两侧,被腹直肌鞘包裹,为上宽下窄的带状肌。起自耻骨联

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 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 3~4条横行的腱划

分成多个肌腹,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结合,为肌节愈合的痕迹。在腹直肌的后面腱划不明

显,不与腹直肌鞘后层愈合,因而腹直肌的后面是游离的。

2. 腹外斜肌 为宽阔扁肌,位于最浅层。该肌以 8个肌齿起自下位 8个肋骨的外面,与前锯肌、

背阔肌的肌齿相交错。肌束由外上斜向前内下方,后下部肌束止于髂嵴,其余肌束向内移行为

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处与对侧腹外斜肌腱膜相互交

织,参与形成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

沟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一部分纤维走向后外下方,附着于耻骨梳,形成腔隙韧带,又称

陷窝韧带。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三角形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环,也称腹股

沟管皮下环。

3. 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束呈扇形放散走

向前上方。后部肌束几乎垂直上升,止于下位 3 个肋骨。中部肌束向前至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

膜,在腹直肌外缘处分为前、后 2 层,分别与腹外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

层;至腹正中线处参与构成白线。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呈弓形跨过精索后延续为

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腱膜的下部会合,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键经精索后方止于耻骨梳

的内侧份。自腹内斜肌下缘分出一些肌束,与腹横肌最下部的肌束一起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

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4. 腹横肌 在腹内斜肌的深面,起自下位 6 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

侧 1/3。肌束横行向前,延续为腱膜。腱膜的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形成腹直肌鞘后

层,并经腹直肌后方至正中线;腱膜的下部则参与构成腹股沟镰。

腹肌前外侧群的作用:保护腹腔脏器;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以增加腹压,参与排便、分娩、

呕吐;并能降肋以助呼气;也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二) 后群

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该肌起自髂嵴后部,向上止于第 12肋和第 1~

4腰椎横突。

作用:能下降和固定第 12肋,一侧收缩能使脊柱侧屈。

(三) 腹肌的相关结构

1.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

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 4~5 ㎝以下,由于构成腹直肌鞘后层的腱膜,完全转

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所以此处缺乏后层。从后方观察腹直肌鞘时,可见后层的游离

下缘形成凸向上方的弧形线,称为弓状线。此线以下的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2.白线:位于腹前外侧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 3层腹肌的腱膜纤维交织而

成。上起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白线坚韧而缺少血管,上部较宽,自脐以下变窄。在白线的中

点处有脐环,为胎儿时期脐血管通过处,出生后形成瘢痕,是腹壁的薄弱处,可发生脐疝。

3.腹股沟管:是位于腹前壁下部的肌、筋膜和腱膜之间的裂隙,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

过。此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沿腹股沟韧带的走行方向由外上方斜向内下方,长约 4~5 ㎝。

此管有内、外两口和前、后、上、下四壁。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

Page 2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上方约 1.5 ㎝处。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管的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上壁

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图 4-19)。腹横筋

膜是贴附在腹横肌内面的深筋膜(图 4-18)。

第四节 上肢肌 上肢肌名称多,学习时首先要掌握肌群的起止、分层和作用。参考教科书上所列之表格,结合

关节的运动,进行汇总加强记忆一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肌肉,更要予以重视。 (-)上肢带肌 起于肩胛骨、锁骨一肢骨上端。作用:使肱骨内收、外展、旋内和旋外。是运动肩关节的肌肉。

1.三角肌:起于锁骨外端、肩胛岗~三角肌粗隆。作用:使后关节屈(前部纤维)、伸(后部纤维)、

展(前、后部纤维同时收缩)。 2.冈上肌:起于冈上窝~肱骨大结节。作用:外展肩关节。 3.冈下肌:起于冈下窝~肱骨大结节。作用:肩关节旅外。 4.小圆肌:起于冈下窝一大结节。作用:肩关节旋外。 5.大圆肌:起于肩脚下角背面~肋骨小结节。作用:肩关节内收、旋内。 6.肩胛下肌:起于肩胛下窝~小结节。作用:肩关节内收、内旋。 (二)臂肌

主要运动肘关节,参与运动肩关节。 1.前群:包括肢二头肌、喙肢肌和肱肌。

1) 肱二头肌:起于肩胛盂上结节、喙突~桡骨粗隆。作用:肘;关节屈、旋后,屈肩。 2) 喙肱肌:起于喙突一肱骨中段内侧。作用:肩关节屈和内收。 3) 桡肱肌:起于肱骨下端~尺骨粗隆。作用:屈肘。

2.后群 肱三头肌:起于肩肿盂下粗隆、肋骨背面~鹰嘴。作用:伸肘,助肩关节后伸及内收。

(三)前臂肌 1.前群 起于肱骨内、外上髁,尺、桡骨和骨间膜~桡骨茎突、豌豆骨、掌骨、指骨。作用:屈肘、屈

腕、屈指、屈拇和前臂旋前。 (1)浅层:有5块肌,由尺侧向桡侧排列分别是: ① 尺侧腕屈肌:起于内上髁~豌豆骨。作用:屈腕并内收。 ② 掌长肌:起于内上沸~掌腹膜。作用:屈腕。 ③ 桡侧腕屈肌:起于内上髁~第2掌骨底。作用:屈腕并外展。 ④ 旋前圆肌:起于内上髁~桡骨中段外面。作用:前臂旋前。 ⑤ 肱桡肌:起于外上髁~桡骨茎突。作用:屈肘。 (2)中层:为第二层的指浅屈肌。 指浅屈肌:起于内上髁、尺、桡骨前面~第2~5指中节指骨体两侧。作用:屈腕、屈掌指

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 (3)深层:有3块肌肉。 ①指深屈肌:起于尺骨及骨间膜一2~5指末节基底。作用: 屈腕、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

②拇长屈肌:起于桡骨及骨间膜~拇指末节基底。作用:屈拇。 ③旋前方肌:起于尺骨下端前面~桡骨下端前面。作用:前臂旋前。

2.后群 起于肱骨外上髁、尺、桡骨和骨间膜~大部止于掌骨、指骨底。作用:伸腕、伸拇、伸指、

外展拇和前臂旋后。

Page 2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1)浅层:有5块肌,由桡侧向尺侧排列分别是: ① 桡侧腕长伸肌起于外上髁~第2掌骨底。作用:伸腕并外展。 ② 桡侧腕短伸肌:起于外上髁~第3掌骨底。作用:伸腕并外展。 ③ 指伸肌:起于外上髁~第2—5指的中节及末节指骨底。作用:伸腕、伸指。 ④ 小指伸肌:起于外上髁~小指中、末节指骨底。作用:伸小指。 ⑤ 尺侧腕伸肌:起于外上髁~第5掌骨底。作用:伸腕并内收。 (2)深层:有5块肌,由桡侧向尺侧排列分别是: ① 拇长展肌:止于第1掌骨底。作用:拇外展。 ② 拇短伸肌:止于拇近侧指骨底。作用:伸拇指。 ③ 拇长伸肌:止于拇末节指骨底。作用:伸拇指助手外展。 ④ 示指伸肌:止于示指指背腱膜。作用:伸腕、伸示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 以上四肌起于桡、尺骨后面和骨间膜。 ⑤ 旋后肌:起于防骨外上髁~桡骨上部。作用:前臂旋后。

(四)手肌 集中在手掌,可分为三群。

1.外侧群:称为鱼际。包括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指对掌肌和拇收肌。作用:拇指外展、屈、

对掌和内收。 2.内侧群:称小鱼际。包括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作用:小指外展、屈和对掌。 3.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1)蚓状肌:起于措深屈肌腱~2~5指的指背腱膜。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骨间掌侧肌:3块。作用:使2、4、5指向中指靠拢,屈掌指关节和伸指间关节。 (3)骨间背侧肌:4块。作用:使2~4指外展,屈掌指关节和伸指间关节。

(五)上肢运动的主要肌肉 1.运动上肢带的肌(胸锁关节)

胸锁关节上提(耸肩):叙方肌上部纤维。 臂上举:前银肌下部纤维。 前进:前锯肌。 后退:斜方肌。

2.运动肩关节的肌 (1)前屈:三角肌前部纤维、喙肱肌、胸大肌、肢二头肌。 (2)后伸:三角肌后部纤维、背阔肌、大圆肌。 (3)外展:三角肌、冈上肌。 (4)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北三头肌长头。 (5)旋内:胸大肌、背阔肌、肩脚下肌、大圆肌。 (6)旅外:冈下肌、小圆肌。

3.运动肘节关节的肌 ( 1 )前屈: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 (2)后伸:肱三头肌。 (3)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4)旋后:旋后肌、肱二头肌。

3.运动挠腕关节的肌 (1)前屈:挠、尺侧腕屈肌,指浅、深屈肌,拇长屈肌,掌长肌。 (2)后伸:桡例腕长、短伸肌,尺侧腕伸肌,各指伸肌。 (3)内收:尺侧腕屈肌、尺侧腕伸肌。

Page 2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4)外展:桡侧腕长、短伸肌,桡侧腕屈肌。 4.运动拇指腕掌关节的肌 (l)前屈:拇长、短屈肌。 (2)后伸:拇长、短伸肌。 (3)内收:拇收肌。 (4)外展:拇长、短展肌。

5.对掌:拇对掌肌。 (六)上肢局部记载 1.腋窝 (1)构成:前壁: 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像锁胸筋膜。 后壁: 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 外侧壁:肋骨上端。 内侧壁:前锯肌、上四肋间隙。 上口: 锁骨、肩胛骨上缘和第1肋围成。 下口: 由腋筋膜封闭。 (2)内容:由前向后依次为:腋静脉、臂丛内、外侧束,腋动脉、臂丛后束,脂肪和淋巴。

内侧壁有胸长神经,后壁有胸背神经。 2.肘窝 (1)构成:外界:肱桡肌;内界:旋前圆肌;上界:肋骨内、外上髁连线;底:肽肌;顶:

肱筋膜与肱二头肌腹膜覆盖。 (2)内容:肱二头肌腱、其内侧为肱动脉和正中神经、外侧有桡神经。

3.三边孔和四边孔 此两孔为位于肩胛下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上端之间的间隙。肱三头肌间隙为三

边孔,有旋肩胛血管通过;外侧的间隙为四边孔,有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通过。

第五节 下肢肌 下肢肌可分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髋肌 髋肌起于骨盆内、外侧面~股骨上端。分前、后两群:

1.前群:经髋关节前方~股骨前、胫骨。 (1)髂腰肌:即髂肌和腰大肌,起于腰椎侧面、横突、髂窝一股骨小转子。作用:屈髋、旋

外、躯干前屈。 (2)阔筋膜张肌:起于髂前上棘~股骨外侧髁。作用:紧张阔筋膜、屈髋。

2.后群 (1)臀大肌:起于髂翼和骶骨后面~臀肌粗隆。作用:大腿后伸、外旋。 (2)臀中肌:起于髂骨外面一大转子。作用:大腿外展、内旋(前部肌束)、外旋(后部肌束)。 (3)臀小肌:起于髂翼外面~大转子。作用:大腿外展、内旋(前部肌束)、外旋(后部肌束)。 (4)梨状肌:起于筋骨前面~大转子。作用:大腿外展、外旋。 (5)闭孔内肌:起于闭孔膜内面及周围骨面~转子窝。作用:大腿外旋。 (6)闭孔外肌:起于闭孔膜外面及周围骨面~转子窝。作用:大腿外旋。 (7)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转子间嵴。作用:大腿旋外。

(二)大腿肌 可分为前群、内侧群和后群。

Page 2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1.前群 1) 股四头肌:四个头起于股骨、髂前下棘~合成一条肌健~胫骨粗隆。作用:伸膝、屈髋。股四头肌包括: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2) 缝匠肌: 2.内侧群 为大腿内收肌群,可分为浅、深两层。起于坐骨支、耻骨支、坐骨结节~股骨粗线和胫骨上内

侧面。作用:股骨内收和外旋。 (l)浅层:自外向内为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 (2)深层:包括短收肌和大收肌。 收肌腱裂孔:为大收肌腱与股骨之间的裂孔,是收肌管的下口,有大血管通过。

3.后群 起于坐骨结节、股骨粗线~胫、腓骨上端。作用:屈膝、小腿旋内和旋外、伸髋。 1) 半腱肌和半膜肌:于股后内侧。起于坐骨结节~胫骨上内侧。作用:伸镇、屈膝、小腿内旋。

2) 股二头肌:起于股骨粗线和坐骨结节-腓骨小头。作用:伸碗、屈膝、小腿外旅。 (三)小腿肌

小腿肌分三群,参与运动膝关节、踝关节和足。 l.前群:起于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足内线和足底。由内向外为:

1) 胫骨前肌:起于胫骨上外侧~内侧换骨和第I跖骨底。作用:使足背屈和内翻。 2) 踇长伸肌:踇末节指骨底。作用:足背屈、伸踇趾。 3) 趾长伸肌:起于腿骨前,分4条肌腿一2~5趾背腱膜和第 5 跖骨底。作用:背屈足、伸

2~5趾。 2.外侧群:起于腓骨外侧,经外踝后方十足底和足内缘。作用:跖屈、外翻足心。

1) 腓骨长肌:起于腓骨外侧~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2) 腓骨短肌:起于腓骨外侧~第 5 跖骨粗隆。

3.后群:分浅、深两层。‘ (1)浅层:起于股骨内、外侧髁,胫、腓骨后面~合成跟腱~跟骨结节。作用:屈膝、足跖

屈。 ① 腓肠肌:以二个头起于股骨内、外侧踝~跟骨结节。 ② 比目鱼肌:起于胫、腓骨后面~跟骨结节。 (2)深层:起于股骨外侧髁、胫、腓骨后面,骨间膜~内踝后~足底内侧和趾骨。作用:两

屈、内翻足心、屈踇、屈趾。 ① 趾长屈肌:起于胫骨后面~第2~5末节趾骨底。作用:屈2~5趾,足跖屈。 ② 胫骨后肌:起于胫、腓骨后面和骨间膜~舟骨和楔骨。作用:足跖屈、内翻足心。 ③ 踇长屈肌:起于腓骨后面和骨间膜~跟末节趾骨底。作用:屈踇、足跖屈。 ④ 腘肌:起于股骨外侧髁~胫骨近端后面。作用:屈膝和小腿旋内。

(四)参与下肢运动的主要肌 1.运动髓关节的肌 (1)屈: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耻骨肌。 (2)伸:臀大肌、半键肌、半膜肌、股二头肌。 (3)内收:内收肌群。 (4)外展:臀中、小肌。 (5)旋内:臀中、小肌前部纤维。 (6)旋外:髂腰肌、臀大肌、臀中、小肌后部纤维。

Page 2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运动膝关节的肌 (1)屈: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缝匠肌、股薄肌、胖肠肌。 (2)伸:股四头肌。 (3)旋内:半膜肌、半腹肌、缝匠肌等。 (4)旋外:股二头肌。

3.运动踝关节的肌 (1)足跖屈:小腿后群肌和外侧群肌。 (2)足背屈:小腿前群肌。 (3)内翻:胫骨前、后肌。 (4)外翻:腓骨长、短肌。

(五)下肢局部记载 1.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在臀大肌深面,梨状肌上、下缘与坐骨大孔之间的二个孔洞。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 (1)梨状肌上孔:自外向内通过的结构有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 (2)梨状肌下孔:自外向内通过的结构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

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2.股三角:位于大腿前面。 (1)组成 上界:腹股沟韧带。

外界:缝匠肌内线。 内界:长收肌外缘。 顶:阔筋膜。 底: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 (2)内容 外:股神经。 中:股动脉。 内:股静脉。

3.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缝匠肌深面。 (1)组成 前壁:股内侧肌与大收肌之间的腱板。 内侧壁:大收肌。 外侧壁:股内侧肌。 上口:股三角尖。 下口:收肌腱裂孔通腘窝。 (2)内容:有血管等结构通过。

4.腘窝:在膝后,呈菱形。 (l)组成 上外界:股二头肌。 上内界:半腱肌、半膜肌。 下外界:腓肠肌外侧头。 下内界:腓肠肌内侧头。 顶:腘筋膜。 底:股骨腘面、膝关节囊、腘斜韧带、腘肌等 (2)内容:由浅至深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和腘窝外上缘的腓总神经。

Page 2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Page 2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二篇 内脏学

一、内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 1.中空性器官 管状或囊状,内有空腔,管壁分 4或 3层: –.粘膜 –.粘膜下层 –.肌层 –.外膜 2.实质性器官:器官内部没有特定的空腔,多属腺组织,表面包有结缔组织的被膜或浆膜。

二、胸部的标志线及腹部分区 (一)胸部的标志线 1.前正中线 2.胸骨线 3.锁骨中线 4.胸骨旁线 5.腋前线 6.腋后线 7.腋中线 8.肩胛线 9.后正中线 (二)腹部分区 1. 九分法: 上水平线:两侧肋弓最低点的连线 下水平线:两侧髂结节的连线 垂直线:双侧,腹股沟韧带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2. 四分法: 通过脐的水平线和垂直线

第五章 消化系统

组成: 消化道 (上消化道+下消化道) 消化腺 (大消化腺+ 小消化腺)

功能 :1.摄食、分解、吸收和排便 2. 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 口腔 分界:向前经口裂通于外界 向后经咽峡通于咽

Page 3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2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上界为腭 下界为口腔底 两侧壁为颊 组成:口腔前庭、固有口腔

一、唇 唇红:皮肤与粘膜的移行部,其内无粘液腺,含有皮脂腺。是体表毛细血管最丰富的部位之一。 临床结合:发绀 人中、鼻唇沟、上、下唇系带

二、颊 腮腺管乳头:位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粘膜上,其上有腮腺管的开口。

三、腭 口腔的上壁,分隔鼻腔与口腔。 硬腭 hard palate:前 2/3,骨腭 软腭 soft palate:后 1/3,由肌、肌腱和粘膜构成。 腭帆、腭垂 腭舌弓、腭咽弓:两弓间容纳扁桃体 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四、牙 (一) 牙的种类和排列

1.牙的种类:乳牙和恒牙 2.牙式排列及数目 乳牙:20个 恒牙:32个 3.乳牙和恒牙的名称 乳牙:切牙、尖牙、磨牙 恒牙:切牙、尖牙 h、前磨牙、磨牙 4.牙式 记录方法: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划分上、下颌及左、右两半,以 I-V标示乳牙,用数字 1-8

表示恒牙。 (二) 牙的形态 牙冠 牙颈 牙根

(三) 牙组织 牙质、釉质、牙骨质、牙髓

(四) 牙周组织 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对牙起保护、固定和支持作用。

五、舌 (一)舌的形态: 舌根后 1/3)、舌体(前 2/3)、舌尖 界沟 (二)舌粘膜 1.舌乳头 丝状乳头(无味蕾)、菌状乳头、 叶状乳头、 轮廓乳头

Page 3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舌扁桃体:舌根背面的粘膜内,许多由淋巴组织形成的丘状突起。 3.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 (三)舌肌 舌内肌:收缩时改变舌的形状 舌外肌:收缩时改变舌的位置 颏舌肌(单侧收缩,舌伸向对侧)

六、唾液腺 小唾液腺 大唾液腺:三对 (一)腮腺 1.位置:耳廓的前下方和下颌后窝内 2.开口:上颌第 2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腮腺管乳头) (二)下颌下腺 1.位置:位于下颌体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 2.开口:舌下阜 (三)舌下腺 1.位置:舌下襞深面 2.开口:大管:舌下阜 小管:舌下襞

第二节 咽 一、 咽的位置和形态

1.位置:位于第 1-6颈椎前方,上起自颅底,下至第 6颈椎体下缘续于食管,两侧是颈部的血管和神经。

2.形态:咽是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壁、后壁及两侧壁均完整,只有前壁不完整,由上向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二、咽的分部: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腔、口腔和喉腔 (一)鼻咽 1.位置、边界:位于鼻腔后方,上达颅底,下至腭帆游离缘平面,向前经鼻后孔通鼻腔。 2.位于鼻咽部的几个重要结构: 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体 (二)口咽

1. 位置、边界:位于腭帆游离缘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上续鼻咽部,下通喉咽部。

2. 位于口咽部的几个重要结构:腭扁桃体 3.咽扁桃体环的概念

(三)喉咽 1. 位置、边界:上起自会厌上缘平面,下至第 6 颈椎体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其前壁上份有喉口通入喉腔。

2. 位于喉咽部的几个重要结构:梨状隐窝 (四)咽壁肌

1. 咽缩肌:环形,上、中、下三部,吞咽时,将食团推向食管。 2. 咽提肌:纵形,收缩时上提咽和喉,会厌封闭喉口。

Page 3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三节 食管 一、 食管的位置和分部

1.形态、位置: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长 25cm。 上:C6下缘(环状软骨)

下:T11水平(胃贲门) 2.分部:颈部:环状软骨下缘~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 胸部:胸骨颈静脉切迹~膈的食管裂孔 腹部:食管裂孔~胃贲门

二、食管的狭窄部 第一狭窄:咽与食管交界处,距中切牙 15厘米,相当于第 6颈椎体下缘; 第二狭窄:左主支气管跨越其前方处(胸骨角或 T4、T5椎间盘水平),距中切牙 25厘米,相当

于第 4、5胸椎之间水平; 第三狭窄:过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 40厘米,相当于第 10胸椎水平。

三、食管壁的结构 消化管典型的四层结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肌层:上 1/3横纹肌,下 1/3平滑肌,中 1/3横纹肌+平滑肌

第四节 胃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二口:贲门、幽门 二弯:胃小弯(角切迹);胃大弯(贲门切迹) 二壁:前、 后壁 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窦+幽门管)

二、胃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前壁大部被左肋弓遮掩,左侧与膈相邻,贲门部

前邻肝左叶;幽门部紧贴两侧肋弓间的腹前壁;胃底与膈穹隆和脾门相邻;后壁与胰、横结肠、左

肾和左肾上腺相邻。 –贲门:T11左侧;幽门:L1右侧;

三、胃壁的结构 四层: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胃区、胃小凹、幽门瓣 肌层:三层平滑肌(由外向内:纵、环(幽门处增厚:幽门括约肌) ,斜纤维)

第五节 小肠 分三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一、十二指肠 胃与空肠间,“C”形,包绕胰头,约 20~25厘米,分四部: (一)上部 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 (二)降部

Page 3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十二指肠下曲、十二指肠纵襞、十二指肠大乳头、小乳头 (三)水平部 横过下腔静脉和第 3腰椎体的前方 (四)升部 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悬肌(Treitz韧带)

二、空肠与回肠 空肠 回肠 位置: 左腰区和脐区 脐区、右腹股沟区和盆腔

管径: 较粗 较细 管壁: 较厚,血管较多,粉红色 较薄,血管较少,粉灰色 环状皱襞: 多而密 少而疏 血供: 动脉弓级数较少 动脉弓级数较多 孤立淋巴滤泡: 多见 多见 集合淋巴滤泡: 少见 多见

第六节 大肠 全长 1.5米,分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结肠和盲肠的特征性结构: 结肠带:肠壁的纵形肌增厚形成三条 结肠袋:肠壁沿横径向外膨出 肠脂垂: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小突起

一、盲肠 大肠的起始部,长约 6-8cm。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称回盲口。回盲口呈水平裂隙,

上下两缘为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回盲瓣,有括约肌的功能。 二、阑尾

1.位置: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形如蚯蚓,长约 5-7cm。因人而异,盲肠后位、盆位、回肠后位多见。

2.阑尾的体表投影: McBurney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交点。 Lanz点:右、中 1/3连线交点。

三、结肠 (一)升结肠:盲肠向上的延续,至肝右叶下方转折,结肠右曲(或肝曲) (二)横结肠:左行,至左季肋区脾门下方转折,结肠左曲(或脾曲) (三)降结肠:在左肾外侧缘和腰方肌前面下行,至左髂棘高度,移行于乙状结肠。 (四)乙状结肠:沿左髂窝转入小骨盆腔,至第 1-2骶椎平面,移行为直肠。

四、直肠 位置:长 10-14cm,上端在第 1-2骶椎平面,向下经骶骨和尾骨前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 一个膨大:直肠壶腹,直肠横襞 二个弯曲:骶曲、会阴曲(矢状面) 三个横襞:上:距肛门约 11厘米 中:大而明显、恒定,距肛门约 7 cm 下:可缺如

Page 3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五、肛管 (一)肛管的形态 肛柱 肛瓣 肛窦 齿状线 白线 肛梳 (二)静脉丛病变 痔:齿状线以上为内痔,齿状线以下为外痔。 (三)肛门括约肌 肛门内括约肌:平滑肌 肛门外括约肌:横纹肌

第七节 肝 特点:人体最大的腺体,也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活体呈棕红色。质

地柔软而脆弱,易受外力冲击而破裂,从而引起腹腔内大出血。 功能:①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②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

③解毒功能,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

④胚胎时期还有造血功能等。 一、 肝的形态

可分上、下两面,前、后、左、右 4缘。 膈面:镰状韧带、肝右叶、肝左叶、冠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右三 角韧带

脏面:左纵沟、右纵沟和横沟 横沟:肝门,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以及神经、血管

等。这些结构在肝门附近由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肝左、右管在右前,肝固有

动脉左、右支在左前,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 左纵沟:前半为肝圆韧带裂、后半为静脉韧带裂: 右纵沟:前窝为胆囊窝,后窝为腔静脉沟。 借“H”形沟、裂和窝将肝分为四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前缘、后缘、右缘、左缘:

二、肝的位置及毗邻 1. 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可用 3点连线来表示:右锁骨中线与第 5肋的交点;前正中线与剑胸结合线的交点;左锁骨中线与第 5肋间隙的交点。 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右侧与右肋弓一致;中部超出剑突下约 3cm;左侧被肋弓掩盖。

2. 毗邻:上方:为膈,膈上有右侧胸膜腔、右肺及心等 下方:肝右叶下面,由前向后分别与结肠右曲、十二指肠上曲、右肾上腺和右肾邻接,

肝左叶下面与胃前壁相邻。 三、胆道系统 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

Page 3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一) 胆囊 1.功能:贮存和浓缩胆汁。 2.分部:底、体、颈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充满胆汁时,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4.胆囊三角(Calot三角):

(二) 肝管与肝总管 肝左、右管合成肝总管。

(三) 胆总管 1.由肝总管和胆囊管合成胆总管。 2.开口:胆总管在十二指肠后内侧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开

口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3.胆汁的排出途径 空腹时:肝胰壶腹括约肌收缩,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 进食时: 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肝细胞分 泌的胆汁→肝左右管→ 肝总管

↘ 胆囊内贮存的胆汁 → 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

第八节 胰 一、胰的功能:人体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内含多

种消化酶,有分解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作用;其内分泌部即胰岛,主要分泌胰岛素,调节血

糖浓度。 二、胰的位置、形态

1.形态:位于腹后壁的狭长腺体,质地柔软。胰横置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平对第 1~2腰椎体。 2.分部:头、颈、体、尾 3.胰管及开口: (主)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Page 3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六章 呼吸系统

组成: 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组成

下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肺 肺实质——支气管树和肺泡 肺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N 功能:气体交换;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 鼻 概述:呼吸道起始部,嗅觉器官。分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

一、 外鼻 骨部 软骨部 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唇沟

二、 鼻腔 鼻腔:以鼻域为界 鼻前庭

固有鼻腔 鼻腔前下方:鼻前庭富于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 鼻腔内侧壁:鼻中隔,易出血区 鼻腔外侧壁:上、中、下鼻甲 上、中、下 鼻道 蝶筛隐窝、半月裂孔、筛漏斗 鼻粘膜 嗅粘膜:呈苍白色 呼吸粘膜:呈红色

三、 鼻旁窦 功能:温暖湿润空气,对发音产生共鸣。

(一)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有上颌窦口开口于中鼻道。 (二)额窦:位于额骨体内,向下开口于筛漏斗(中鼻道)。 (三)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四)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鼻道)。

第二节 喉 概述:由软骨和喉肌组成,既是呼吸的管道,又是发音的器官。成人位于第 3~6 颈椎之间,上

界是会厌上缘,下界达环状软骨下缘,借喉口通咽喉部的后部,以环气管韧带连接气管。 一、喉软骨

(一) 甲状软骨:左右两个四边形软骨板愈着而成,愈着处称前角,前角上端向前突出,在

成年男子尤为明显,称喉结 (二) 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是喉软骨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它由前部低窄的环

状软骨弓和后部高阔的环状软骨板。软骨板上有勺关节面与勺状软骨相关节,板弓交界处

有甲关节面,与甲状软骨相关节。 (三) 会厌软骨:位于舌根和舌骨体后上方,呈叶状,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于甲状软骨。

Page 3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会厌软骨被覆粘膜称会厌,是喉口的活瓣,吞咽时随咽上提并向前移,会厌封闭喉口。 (四) 勺状软骨:成对,底与环状软骨上缘构成环勺关节。

二、喉的连接 (一) 甲状舌骨膜:舌骨与甲状软骨上缘之间的结缔组织膜。 (二) 环甲关节:环状关节外侧部关节面和甲状软骨下角构成,属联合关节。在环甲肌牵引

下,甲状软骨在冠状轴上做前倾和复位运动。前倾运动使声带紧张,复位时,声带松弛。 (三) 环勺关节:由环状软骨板上缘关节面与勺状软骨底构成。在该关节上勺状软骨可沿垂

直轴向内、外侧旋转。内旋缩小声门;外旋开大声门。 (四) 方形膜:起始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会厌软骨两侧缘,向后附着于勺状软骨前内缘。 (五) 弹性圆锥: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下,向后止于

勺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

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粘膜一起,称为声带。环甲膜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

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可在此进行穿刺。 (六) 环气管韧带:连接环状软骨下缘和第 1气管软骨环的结缔组织膜。

三、喉肌 (一)改变声门裂的大小:环勺后肌、环勺侧肌、勺斜肌和勺横肌。 (二)调节声韧带的紧张度:环甲肌、环勺后肌、甲勺肌和声带肌。 (三)变更喉口:勺会厌

肌和甲会厌肌 四、喉腔 (一) 喉口:喉腔上口,由会厌上缘、勺会厌襞和勺间切迹围成。喉腔的侧壁上、下分别有

一对突入腔内的粘膜皱襞,即上方的前庭襞和下方的声襞。 (二) 喉前庭:位于喉口与前庭襞之间。 (三) 喉中间腔:喉腔中前庭襞与声襞之间的部位,向两侧经前庭襞和声襞间的裂隙至喉室。

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勺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

隙。 (四) 声门下腔: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为声门下腔。

第三节 气管和支气管 一、气管 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由 16-20个 C形软骨环及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

成。 气管杈 气管隆嵴

二、支气管 (一)右主支气管:粗、短、直、高 (二)左主支气管:细、长、斜、低

第四节 肺 lung 概述:位于胸腔,膈肌上方,纵隔的两侧。

一、肺的外形 左肺狭长、右肺短宽,呈圆锥形。 一尖 一底 三面:肋面

Page 3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纵隔面:肺门、肺根 膈面:

两缘:前缘——左肺心切迹 下缘 肺的分叶:左二右三

二、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三、支气管树 一级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 二级支气管——肺叶支气管 三级支气管——肺段支气管 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或简称肺段。

第五节 胸膜 概述: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肺表面的一层浆膜。被覆于胸腔各壁内面的称壁胸膜,

覆盖于肺表面的称脏胸膜,两层胸膜之间密闭、狭窄,呈负压的腔隙称胸膜腔。

一、壁胸膜 1.肋胸膜 2.膈胸膜 3.纵隔胸膜 4.胸膜顶

二、脏胸膜 三、胸膜腔:是指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形成的左、右两个封闭的、呈负压的

胸膜间隙。 四、胸膜隐窝:是各部壁胸膜相互移行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达不到其内,称胸

膜隐窝。 1.肋隔隐窝:位置最低、容量最大 2.肋纵隔隐窝 3.膈纵隔隐窝

第六节 纵隔 概念: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纵隔胸膜 上达胸廓上口 下至膈 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 上纵隔 前纵隔

Page 3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下纵隔—— 中纵隔 以心包为界 后纵隔

Page 4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3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七章 泌尿系统

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功能:排出溶于水的代谢废物;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 肾 kidney 一、肾的形态–形 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分内、外两缘,前后两面及上下两端。 内侧缘:肾门、肾蒂、肾窦

肾蒂内结构排列关系(上→下:A、V、RP;前→后 V、A、RP) 外侧缘: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1.位置:左肾(T12-L3上);右肾(T12-L3下); 肾区 2.毗邻:左肾: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下部邻空肠和结肠左曲。

右肾:前上部与肝相邻,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 三、肾的被膜 由内向外,有三层被膜:纤维囊、脂肪囊和肾筋膜。 (一)纤维囊:为坚韧而致密的、包裹于肾实质表面的薄层结缔组织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弹

性纤维构成。纤维囊与肌织膜连结疏松,易于剥离。 (二)脂肪囊:位于纤维囊外周,包裹肾脏的脂肪层。临床上作肾囊封闭,就是将药液注入肾

脂肪囊内。 (三)肾筋膜:位于脂肪囊的外面,包被肾上腺和肾的周围,由它发出的一些结缔组织小梁穿

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有固定肾脏的功能。 四、肾的结构 肾皮质:肾小体、肾小管 肾髓质:肾锥体、肾乳头、肾柱、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五、肾段血管与肾段 肾动脉的第一级分支在肾门处通常有两支,即前支和后支。肾动脉的 5 个二级分支在肾内

呈节段性分布,称肾段动脉。每支肾段动脉分布到一定区域的肾实质,称为肾段 renal segment。

第二节 输尿管 ureter 概述:成对的、位于腹膜外位的肌性管道。约平第 2 腰椎上缘起自肾盂末端,终于膀胱。分为

三部。 一、输尿管腹部 起自肾盂下端,经腰大肌前面下行,与睾丸血管(男性)或卵巢血管(女性)交叉,通常血管

在其前方走行,达小骨盆入口处。 二、输尿管盆部 自小骨盆入口处,经盆腔侧壁和髂内血管、腰骶干和骶髂关节前方下行,跨过闭孔神经血管束,

达坐骨棘水平。 三、输尿管壁内部 位于膀胱壁内,长约 1.5cm斜行的输尿管部分。

Page 4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四、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上狭窄: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与髂血管交叉处 下狭窄:壁内段

第三节 膀胱 urinary bladder 概述: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

一、膀胱的形态及分部 三棱锥体形 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

二、膀胱的内面结构 膀胱三角 trigone of bladder: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此处膀胱粘膜肌层紧密连

接,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此三角区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

发部位。 输尿管间襞 interureteric fold:两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膀胱镜下所见的一苍白带。

三、膀胱的位置及毗邻 1.位置:小骨盆前部 2.毗邻: 前:耻骨联合 后:男:精囊腺、输精管壶腹、直肠 女:子宫、阴道 上:腹膜,男:邻小肠 女:子宫伏于其上

第四节 尿道 男性尿道(见生殖系统)

一、女性尿道 (一)特点:短、直、宽 (二)位置:尿道内口约平耻骨联合,走行向前下方,穿过尿生殖膈,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尿道

外口。

Page 4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概述: 生殖系统的组成:内生殖器:生殖腺、生殖管道和附属腺 外生殖器:两性交接器官 生殖系统的功能:繁殖后代;形成并保持第二性征 男性内生殖器:生殖腺:睾丸 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 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 男性外生殖器:阴茎 阴囊

第一节 男性内生殖器 一、睾丸 testis

(一)形态:微扁椭圆体 内、外侧面 前、后缘 上、下端 (二)结构:表面一层坚厚的纤维膜,称白膜,白膜凸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隔,从纵隔发出许

多睾丸小隔,将睾丸实质分为 100~200个睾丸小叶。 精曲小管:其上皮产生精子 精直小管:交织成睾丸网,睾丸网发出睾丸输出小管 (三)功能: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

二、附睾 epididymis (一)形态:新月形 分为 上端—附睾头 中部—附睾体 下端—附睾尾 (二)功能:储存精子并供给精子营养,促进精子进一步成熟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一)输精管 ductus deferens1. 1. 形态:呈圆索状

2.分四部:睾丸部 精索部- 又称皮下部,结扎输精管的良好部位 腹股沟管部 盆部:至膀胱底的后部扩大为输精管壶腹 (二)精索 spermatic cord 1.形态:经腹股沟管腹环,穿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后延至睾丸上端的圆索状结构 2.主要内容:输精管、睾丸动脉和蔓状静脉丛及神经、淋巴管等。 3.被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 (三)射精管 ejaculatory duct 由输精管的末端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而成,向前下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Page 4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四、精囊 seminal vesicle 1.形态:即精囊腺,为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

2.位置: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左右各一 3.功能:分泌的液体参与精液的组成

五、前列腺 prostate (一)形态:前后略扁的栗子形

分为 底—邻膀胱颈,宽大 体—后面较平坦,有一前列腺沟 尖—尖细,位于尿生殖膈上 (二)分叶:前、中、后叶和两侧叶

前列腺肥大:常发生在中叶和侧叶,结缔组织增生引起 (三)位置:膀胱和尿生殖膈之间 底与膀胱颈、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 前为耻骨联合,后为直肠壶腹

六、尿道球腺 bulbourethral gland 豌豆状球形器官,成对,位于会阴深横肌内,其排泄管开口于尿道球部 精液 spermatic fluid由输精管道及附属腺,特别是前列腺和精囊腺的分泌物组成,含大量精

子,乳白色,呈碱性。

第一节 男性外生殖器 一、阴囊 scortum

1.形态:囊袋状结构,阴囊壁由皮肤和肉膜组成。

肉膜:为浅筋膜,内含有平滑肌纤维,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舒缩,以调节阴囊内温度。

阴囊中隔:沿中线肉膜向深部发出,将阴囊分为左、右两腔。 2.睾丸下降 3.睾丸和精索的被膜:由外向内: 精索外筋膜

提睾肌 精索内筋膜 睾丸鞘膜

二、阴茎 penis 1. 分部:分头、体和根三部分。 2. 组成:阴茎海绵体(成对——阴茎脚(后端)

尿道海绵体(单个—— 阴茎头(前端) ——尿道球(后端)

3. 临床联系:包皮过长或包茎

第三节 男性尿道male urethra 1.功能:兼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 2.分部:前列腺部—射精管口 后尿道

膜部 海绵体部—前尿道

3.特点: 三个狭窄——尿道内口 膜部 尿道外口

Page 4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三个扩大——前列腺部 尿道球部 尿道舟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下弯(恒定不变) 耻骨前弯(不恒定)

Page 4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概述:内生殖器 生殖腺(卵巢) 生殖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 附属腺体(前庭大腺)

外生殖器 女阴

第一节 女性内生殖器 一、卵巢 ovary

(一)形态:微扁卵圆形 分内、外侧面,前、后缘, 上、下端 (二)固定装置: 1.卵巢悬韧带 suspensory ligament of ovary:起自小骨盆侧缘,向内下至卵巢上端 2.卵巢固有韧带 proper ligament of ovary:自卵巢下端连至输卵管与子宫结合处的后下方。 (三)功能: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四)卵巢的年龄变化

二、输卵管 uterine tube 1. 分四部:

输卵管子宫部 输卵管峡- 结扎处 输卵管壶腹-受精部 输卵管漏斗-输卵管伞(最大的为卵巢伞) 2.功能:输送卵子 三、子宫 uterus (一) 子宫的形态: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

可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子宫底—宽大

子宫体—底与颈之间 子宫峡—宫颈上端短而狭细的部分 子宫颈—子宫颈阴道上部 子宫颈阴道部长而细,肿瘤好发部位 子宫腔分为 子宫体腔(子宫底与子宫体内) 峡管(子宫峡内腔) 子宫颈管(子宫颈内)——子宫口 (二) 子宫壁的结构:

外层:浆膜,为腹膜的脏层 中层:肌层,由平滑肌组成 内层:粘膜,称子宫内膜 (三)子宫的位置: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 成人正常位置: 膀胱空虚时为前倾前屈位 前倾:子宫的长轴与阴道长轴之间夹角,正常近直角 前屈:子宫体与颈之间弯曲形成的钝角(约 120 -130°) 与腹膜的关系:形成膀胱子宫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腹膜腔最低点)

Page 4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四)子宫的固定装置:韧带及盆膈、尿生殖膈和阴道托持等 1.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倾倒 2.子宫圆韧带:对维持子宫的前倾位有一定作用 3.子宫主韧带:它是维持子宫颈不向下脱垂的重要结构 4..骶子宫韧带:此韧带向后上牵引子宫颈,与子宫圆韧带协同,维持子宫的前屈位。

四、阴道 vagina 1.形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组成的肌性管道

前为膀胱和尿道,后邻直肠 以阴道口开口于阴道前庭 2 阴道穹:分前部、后部和两个侧部。后部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相邻,经阴道后穹穿刺或引

流。 五、前庭大腺 greater vestibular gland 位于前庭球后端的深面,其导管向内侧开口于阴道前庭,阴道口的两侧。分泌物有润滑阴道口

的作用。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一、阴阜 二、大阴唇 三、小阴唇 ——阴唇系带和阴蒂系带 四、阴道前庭 五、阴蒂 六、前庭球

[附] 乳房 Breast

乳房(图 9-8)属皮脂腺。男性则为退化器官。女性在青春期后受雌性激素的影响开始发育,

妊娠和哺乳期有分泌乳汁的功能,并与生殖器的功能活动有关。

一、位置

乳房位于胸前部,胸肌筋膜的表面,第 3 至第 6肋之间,内侧至胸骨旁线,外侧可达腋中

线。未产妇乳头平第 4 肋间隙或第 5肋水平。乳房后面的包膜与胸大肌前面的深筋膜之间为乳

房后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

二、形态

成年未产妇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有弹性。乳房表面中央有乳头 mammary papilla,其表

面有输乳管的开口,称输乳孔。乳头周围色素较深的皮肤环形区,称乳晕 areola of breast。乳

晕区有许多小圆形突起,其深面有乳晕腺,可分泌脂状物润滑乳头。乳头和乳晕的皮肤薄弱,

易受损伤而感染。女性乳房的大小和形态,随着妊娠和哺乳期以及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

Page 4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三、结构

乳房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和脂肪组织构成。乳腺 mammary gland 被脂肪组织分隔

成 15~20个乳腺小叶 lobules of mammary gland,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小叶有一排

泄管,称输乳管 lactiferous duct,在近乳头处扩大成为输乳管窦 lactiferous sinuses,其末端变细

开口于乳头的输乳孔。乳房手术时应尽量采取放射状切口,以减少对乳腺的损伤。在乳腺与皮

肤和胸肌筋膜之间,连有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 suspensory ligament of breast 或

Cooper 韧带,对乳腺起支持作用。当乳腺有癌细胞浸润时,结缔组织纤维束缩短,牵拉皮肤向

内形成许多小凹陷,类似桔皮,临床上称为“桔皮样”变,是乳腺癌早期的一种体征。

[附] 会阴 Perineum

会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会阴是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所有软组织。其境界与小骨盆下

口一致,呈菱形:前为耻骨联合下缘,后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下支、坐骨支、坐骨结节和骶

结节韧带。通常以两侧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为界,将此区分为前、后 2 个三角:前方的称尿生

殖三角 urogenital triangle,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后方的称肛门三角 anal

triangle,有肛管通过。临床上,常将肛门与外生殖之间的狭小软组织称为会阴,即狭义会阴。

Page 4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十章 腹膜 Peritoneum

腹膜是指衬覆于腹、盆壁内面和被覆于腹、盆腔各器官表面的一层光滑、半透明薄膜。前者称

为壁腹膜 parietal peritoneum或腹膜壁层,后者称为脏腹膜 visceral 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脏、壁

两层腹膜在某些部位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 peritoneal cavity,

在男性它是完全封闭的;在女性则可藉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正常情况

下,这一通道完全被粘液所封闭,特别是在子宫颈管和输卵管段形成了粘液栓,但感染时可使粘液

栓溶解,感染可经这一通道扩散至腹膜腔。脏腹膜较薄,紧贴脏器表面,不易剥离,从组织结构或

功能上往往都将其视为该脏器的组成部分,如胃、肠壁最外层的浆膜即为脏腹膜。

腹腔和腹膜腔在解剖学含义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腹腔常指膈以下、小骨盆上口以上,由

腹壁围成的腔,广义的腹腔包括小骨盆腔在内。腹膜腔则指脏、壁两层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腔内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和减少脏器间摩擦的作用。临床应用时,往往对两者的区分并不严

格,但对腹膜外位器官的手术如膀胱和肾的手术等,可在腹膜腔外施行,不需进入腹膜腔,故

医生应明确两腔的概念。

一、腹膜与腹、盆脏器的关系

依据脏器被腹膜覆盖的情况,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 3种类型:

1.腹膜内位器官 脏器表面几乎均被腹膜包裹,这类器官活动性较大,如胃、十二指肠上部、

空肠、回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输卵管、卵巢和脾。

2.腹膜间位器官 脏器表面大部分或三面被腹膜包裹,如肝、胆、升结肠、直肠上段、膀胱和

子宫。

3.腹膜外位器官 脏器仅一面被腹膜包裹,如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和升部、降结肠、直肠中

段、肾、肾上腺、输尿管和胰。因这些器官多位于腹膜后间隙,临床常将它们称为腹膜后位器官。

掌握脏器被腹膜覆盖的情况,对手术的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如腹膜内位器官的手术,必

须通过腹膜腔才能进行;但对腹膜外位器官的手术,常可不经腹膜腔而在腹膜外进行,以避免腹膜

腔感染和减少术后脏器间粘连。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

Page 4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网膜 omentum是附着于胃大、小弯侧的双层腹膜结构,两层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结缔组

织等。

1.小网膜 lesser omentum 由肝门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中由肝门

至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 hepatogastric ligament;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

肠韧带 hepatoduodenal ligament。后者构成小网膜右侧游离缘,内有胆总管(右前方)、肝固有动脉

(左前方)和门静脉(前二者后方)。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后方有一网膜孔,约可容纳 1~2 手指,是

网膜囊与腹膜腔之间的惟一通道。

2.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是胃大弯连至横结肠间的腹膜结构。形似围裙,悬覆于横结肠和空、

回肠的前面。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构成,前两层由胃前后壁腹膜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起始部下垂而成,

当下垂至脐平面稍下方,而后返折向上,形成大网膜的后两层,继而包绕横结肠并与横结肠系膜相

延续。成人大网膜的四层常愈合在一起。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构成胃结肠韧

带 gastrocolic ligament。大网膜富含血管、脂肪及吞噬细胞,后者具有防御的功能。同时,大网膜可

以包围病灶,以防止炎症扩散蔓延,故有腹腔卫士之称。小儿大网膜较短,所以当阑尾炎或腹内其

它炎症时容易扩散,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3.网膜囊 omental bursa 是位于胃后壁和小网膜后方的潜在性腔隙,属于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称

小腹膜腔或腹膜小囊,网膜囊的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

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壁为肝尾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两

层与后两层的愈着处。其左侧为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侧经网膜孔与腹膜腔的肝肾隐窝相通。

网膜孔 omental foramen又称为Winslow孔,其高度约在第 12胸椎至第 2腰椎体前方的范围内。上

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于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胃后壁穿孔或胰腺破裂时,其溢出物早期常积聚在网膜囊内,然后可经网膜孔流至腹膜腔,引起弥

漫性腹膜炎,且积液易造成腹腔脏器粘连。

(二)系膜

由脏、壁腹膜相互延续移行而形成的许多将器官系连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称为

系膜,其内含有出入器官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等结构。主要的系膜有

1.肠系膜 mesentery 是将空、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

称为肠系膜根,长约 15cm,起自第二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跨过脊柱及其前方结构,止于右骶髂关节

Page 5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4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前方。系膜的肠缘系连空、回肠,长达 5~7m。由于肠系膜根与肠缘的长度相差悬殊,故肠系膜形

成许多皱褶,整体呈摺扇形。肠系膜长而宽阔,有利于空、回肠的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有促进作用,

但当肠蠕动失调时易造成系膜和肠袢的扭转。肠系膜内含有肠系膜上动、静脉的分支和属支、淋巴

管、淋巴结、神经丛和脂肪等。

2.阑尾系膜 mesoappendix 呈三角形,将阑尾系于肠系膜下方。阑尾的血管走行于系膜的游离

缘内,故阑尾切除时,应从系膜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

3.横结肠系膜 transverse mesocolon 是将横结肠系连于腹后壁的横位双层腹膜结构,与大网膜

的后两层相延续。其根部自结肠右曲起始,向左跨过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头等器官的前方,

继而沿胰前缘左行达左肾前方,直至结肠左曲止。横结肠系膜通常将腹膜腔分为结肠上区、结肠下

区两部分。横结肠系膜内含有中结肠血管及其分支、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

4.乙状结肠系膜 sigmoid mesocolon 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左下腹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附着

于左髂窝和骨盆左后壁。该系膜较长,故乙状结肠活动度较大,因而易发生肠扭转。系膜内包含有

乙状结肠血管、直肠上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

(三)韧带

与骨连结中的韧带不同,腹膜所形成的韧带是连接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连接相邻脏器之

间的腹膜结构,多数为双层腹膜,少数由单层腹膜构成,对脏器有固定作用。

1.肝的韧带 肝的上方有冠状韧带、镰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下方有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

带。

(1)镰状韧带 falciform ligament of liver: 是位于膈穹窿下方和肝上面之间矢状位的双层腹膜结

构,位于前正中线的右侧,其前部沿腹前壁上份向下连于脐,侧面观呈镰刀状。该韧带的游离下缘

肥厚,内含肝圆韧带 ligamentum teres hepatis,是由胚胎时的脐静脉闭锁后形成的遗迹。由于镰状韧

带偏中线右侧,故脐上腹壁正中切口应偏向中线左侧,以免伤及肝圆韧带及伴行的附脐静脉。

(2)冠状韧带 coronary ligament:呈冠状位,由前、后两层组成,为膈下面的壁腹膜返折至肝上

面所形成的双层腹膜构成。前层向前与镰状韧带相延续,前、后两层间无腹膜被覆的肝表面称为肝

裸区。在冠状韧带左、右两端处,其前、后两层彼此粘合增厚形成左、右三角韧带 left and right triangular

ligament,左三角韧带内常含有肝纤维附件,是新生儿特有的肝残留物。

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已在网膜结构中叙述。

Page 5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脾的韧带 包括脾肾韧带、胃脾韧带和膈脾韧带。

(1)胃脾韧带 gastrosplenic ligament:是连于胃底和胃大弯上份与脾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

向下与大网膜左侧部相延续。内含胃短血管和胃网膜左血管及脾和胰的淋巴管、淋巴结等。

(2)脾肾韧带 splenorenal ligament:为由脾门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结构,内含胰尾、脾血管,

以及淋巴管、神经等。

(3)膈脾韧带 phrenicosplenic ligament:为脾肾韧带的上部,由脾上极连至膈下。偶尔在脾下

极与结肠之间,有脾结肠韧带。

3.胃的韧带 包括胃脾韧带、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膈韧带等。前三者已述及,胃膈韧带

gastrophrenic ligament是胃贲门左侧、食管腹段连于膈下面的腹膜结构。

三、腹膜的皱襞、隐窝和陷凹

腹膜皱襞是腹、盆壁与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腹膜形成的隆起,其深部常有血管走行。

在皱襞之间或皱襞与腹、盆壁之间形成的腹膜凹陷称隐窝,较大的隐窝称陷凹。

(一)腹后壁的皱襞和隐窝

在胃后方,十二指肠、盲肠和乙状结肠周围有许多的皱襞和隐窝。常见的有:十二指肠上襞

superior duodenal fold位于十二指肠升部的左侧,相当于第二腰椎平面,呈半月形,下缘游离,皱

襞深面为口向下的十二指肠上隐窝 superior duodenal recess,该隐窝的下方为三角形的十二指肠下

襞 inferior duodenal fold,其上缘游离,此皱襞深面为口向上的十二指肠下隐窝 inferior duodenal

recess。盲肠后隐窝 retrocecal recess 位于盲肠后方,若是盲肠后位的阑尾则常位于其内。乙状结

肠间隐窝 intersigmoid recess位于乙状结肠左后方,乙状结肠系膜与腹后壁之间,其后壁内有左输

尿管经过。肝肾隐窝 hepatorenal recess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

右界为右结肠旁沟。仰卧位时,该处为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易于积存液体。

(二)腹前壁的皱襞和隐窝

腹前壁内面有 5条腹膜皱襞,均位于脐以下。正中为脐正中襞 median umbilical fold,位于膀

胱尖与脐之间,内含脐尿管闭锁后形成的脐正中韧带。一对脐内侧襞 medial umbilical fold,位于脐

正中襞的两侧,内含脐动脉闭锁后形成的脐内侧韧带。一对脐外侧襞 lateral umbilical fold,分别位

于脐内侧襞的外侧,内含腹壁下血管,故又称为腹壁动脉襞。在腹股沟韧带上方,上述 5 条皱襞

Page 5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之间形成三对隐窝,由中线向外依次为膀胱上窝 supravesical fossa、腹股沟内侧窝 medial inguinal

fossa和腹股沟外侧窝 lateral inguinal fossa。后两者分别与腹股沟管的皮下环和腹环的位置相对应。

(三)腹膜陷凹

腹膜陷凹主要位于盆腔内,由腹膜在盆腔脏器之间移行返折而形成。男性在直肠与膀胱之间

有直肠膀胱陷凹 rectovesical pouch。女性在直肠与子宫之间有直肠子宫陷凹 rectouterine pouch又

称 Douglas腔,膀胱与子宫之间有膀胱子宫陷凹 vesicouterine pouch。站位或坐位时,男性的直肠

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为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故腹膜腔积液多聚积于此。

四、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由于腹膜腔内器官和网膜、系膜、韧带诸结构的存在,将潜在的腹膜腔划分为许多区域和

间隙,常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将腹膜腔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一)结肠上区

结肠上区又称膈下间隙 subphrenic space,为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内含肝、胆囊、

胃、十二指肠上部等器官此区又以肝为界分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

1.肝上间隙 由镰状韧带分为左肝上间隙和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又以冠状韧带分为左肝上前

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右肝上间隙以冠状韧带分为右肝上前间隙,右肝上后间隙和冠状韧带前、后

层间的肝裸区即腹膜外间隙。

2.肝下间隙 借肝圆韧带分为左、右肝下间隙,后者即为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以小网膜和胃分

为前方的左肝下前间隙和后方的左肝下后间隙,后者即网膜囊。

(二)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与盆底上面之间的区域。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以及盆

腔脏器。该区常以肠系膜根和左、右结肠分为 4个间隙:

1.右结肠旁沟 right paracolic sulcus 位于升结肠外侧,向上通肝肾隐窝,向下经右髂窝通盆腔。

若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可经肝肾隐窝及升结肠旁沟到达右髂窝;反之阑尾的穿孔、脓肿,渗出

物也可逆行至肝肾隐窝,甚至形成膈下脓肿。

2.左结肠旁沟 left paracolic sulcus 位于降结肠外侧,向上有膈结肠韧带限制,不与结肠上区相

Page 5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通,向下可通盆腔。

3.右肠系膜窦 right mesenteric sinus 肠系膜根与右结肠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其下方有回肠末端

相隔,故间隙内的渗出物常积存于局部。

4.左肠系膜窦 left mesenteric sinus 位于肠系膜根与左结肠之间的斜方形间隙,向下通盆腔,因

此渗出液可向下进入盆腔。

Page 5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三篇 脉管系统 一. 组成

心血管系统――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二. 功能

物质运输 营养物质、氧气、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

内分泌功能 心肌细胞、心的神经、血管平滑肌、血管内皮细胞等分泌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 心血管的组成

心―――心肌构成、动力泵、有内分泌功能。四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动脉―――离心管道,壁厚,三层。

毛细血管―――动、静脉末梢间的管道,数量多,管壁薄,通透性大,分布广泛。

静脉―――回心血管,壁薄,管腔大。

两大循环:体循环: 血液-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冠状

窦-右心房

肺循环: 血液-右心室-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二. 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吻合形式: 动脉间吻合――交通支(脑底动脉)、动脉网(关节网)、动脉弓(掌浅、深弓)动

脉性怪网(肾内)

静脉间吻合――静脉丛。静脉性怪网(肝内)

动静脉吻合――血管支相连(指间、趾端等)

侧支吻合――与血管主干平行的侧副管彼此吻合。

概念:血管吻合

侧支循环

三. 血管的变异和异常

第二节 心 一. 心的位置、外形和毗邻

1. 位置: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2/3-正中线左侧;1/3-正中线

右侧;

2.毗邻:前方-平对胸骨体和第 2-6肋软骨;

后方-平对第 5-8胸椎;

Page 5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两侧-胸膜腔和肺相邻;

上方-连出入心的大血管;

下方-邻膈。

3.外形:形似倒置、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大小与本人握拳相似

一尖、一底、两面、三缘、4条沟。

心尖:左心室构成,左前下方。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1-2CM处心尖搏动。

心底:左心房、小部分右心房构成。右后上方。

两面:前面(胸肋面)-朝向前上方。大部分右心房、右心室,小部分左心房、左心室构成。

下面(膈面)-几呈水平位。大部分左心室、小部分右心室构成。

三缘:下缘(锐缘)-膈面与胸肋面之间

左缘(钝缘)-胸肋面与肺面之间

右缘(不明显)

四沟:四腔的表面分界。

冠状沟(房室沟)――额状位、近似环形。

前室间沟――胸肋面,与室间隔前缘一致。

后室间沟――膈面,与室间隔下缘一致。(概念:心尖切迹)

后房间沟――心底,与房间隔后缘一致。(概念:房室交点)

二. 心腔

(一) 右心房:壁薄腔大。

前部――固有心房。(概念:右心耳、梳状肌)

后部――腔静脉窦。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

(概念:界沟、界嵴、卵圆窝)

(二) 右心室:

右心室流入道(窦部、固有心腔)―肉柱、乳头肌、隔缘肉柱、三尖瓣复合体

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动脉圆锥)―肺动脉窦

(三) 左心房:

前部――左心耳

后部――左心房窦(固有心房)

(四) 左心室:

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窦部)-二尖瓣复合体、乳头肌

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圆锥或主动脉下窦)-主动脉窦

三.心壁的构成:

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构成。(心瓣膜是心内膜向心腔折叠而成)

心肌层――心壁的主要成分。(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外膜――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四.心传导系:

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区、

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

窦房结――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

的界沟上 1/3 的心外膜下。

结间束――前、中、后结间束。

房室结区――(房室交界区)位于房室隔内。包括:房室结、

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房室束的近侧部

(概念:房室结)

Page 5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房室束――又称 His束。起自房室结前端,止于室间隔膜部

后下缘。

左、右束支――发自房室束的分叉处。

浦肯野纤维网――左、右束支的分支在心内膜下交织而成。

五.心的血管:

动脉――左、右冠状动脉;静脉-冠状窦。

1. 左冠状动脉:

起始-主动脉干的左冠状动脉窦

行径-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

分支- 前室间支:也称前降支。

分布 ―― 左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室前壁

一小部分、室间隔的前 2/3以及心传导

系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

分支 ―― 左室前支:左室前壁、左室前乳头肌和

心尖部。

右室前支:右心室前壁一部分、肺动脉

圆锥(左圆锥支)。

室间隔前支:室间隔的前 2/3。

旋支:也称左旋支。

分布 ―― 左房、左室前壁一小部分、左室侧壁、

左室后壁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可达

左室后乳头肌,部分分布于窦房结。

分支 ―― 左缘支:心左缘及邻近左心壁。

左室后支:左室隔面的外侧部及左室后乳头肌。

窦房结支:窦房结(40%)。

心房支:细小分支。左房前壁、外侧壁和后壁。

左房旋支:左房后壁。

2. 右冠状动脉:

起始-主动脉的右冠状窦。

行径-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沿冠状沟右行,绕心锐缘至膈面

的冠状沟内。

分支- 后室间支:亦称后降支。后室间沟附近左、右室壁及室

间隔后 1/3(室间隔后支)。

右旋支:房室交点与左心缘之间。

右缘支:沿心锐缘左行,分布至附近心室壁。

右房支:右心房。

房室结支:房室结和房室束的近侧段。

分布- 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

后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后 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以及

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

3. 静脉:

(1) 冠状窦:位于心膈面,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

以左心房斜静脉与心大静脉汇合处作为起点,

最终注入右心房的冠状窦口。

Page 5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冠状窦属支:

(上行) (绕心左缘)

心大静脉:前室间沟 进入冠状沟

至膈面移行为冠状窦(左心房斜静脉注

入处)

心中静脉:心尖部 伴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上行

冠状窦末端

心小静脉:心锐缘 伴右冠状动脉向左 冠状窦

右端或心中静脉

(3)心前静脉:起于右室前壁,越过冠状沟注入右心房。

(4)心最小静脉:心壁内的小静脉,直接开口于心房或心室腔。

六.心包

1. 定义: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

2. 组成:内外两层。外:纤维心包; 内:浆膜心包。

纤维心包:坚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

上方- 包裹出入心的升主动脉、肺动脉

干、上腔静脉和肺静脉的根部,并

与这些大血管外膜相延续。

下方- 与膈中心腱愈着。

浆膜心包: 心包囊的内层。又分脏、壁两层。

壁层- 衬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与

纤维心包紧密相贴。

脏层- 包于心肌的表面,称心外膜。

3. 概念:

1) 心包腔(pericardial cavity)- 脏壁两层在出入心

的大血管根部相互移行,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

2) 心包窦(pericardial sinus)-在心包腔内,浆膜心包脏、壁两层返折处的间隙。

心包横窦:心包腔在主动脉、肺动脉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前方间的间隙。

心包横窦:位于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

心包前下窦:心包腔的前下部,心包前壁与膈之间的交角处,由心包前壁移行

至下壁所形成。该处人体直立时,位置最低。是心包穿刺比较安全的

部位。

第三节 动脉 动脉: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主动脉;肺动脉;器官内动脉;器官外动脉。

(一)器官外动脉分布基本规律:

1)动脉配布与人体结构是相适应的。

2)每一大局部(头颈、躯干和上、下肢)都有 1-2条动脉干。

3)分壁支和脏支。

4)动脉常有静脉、神经伴行。

5)动脉在行程中,多居于身体的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的部位。

6)动脉常以最短距离到达它所分布的器官。

Page 5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7)动脉分布的形式与器官的形态有关。

8)动脉的管径与该器官的功能和大小有关。

(二)器官内动脉分布基本规律:

器官内动脉分布与器官的结构形式有关,结构相似的器官其动脉分布状况也大致相同。

1) 实质性器官:放射型、纵走型和集中型分布。

2) 分叶状结构的器官:肝、肾、肺等,动脉自门进入器官,呈放射型分布。

3) 肌内动脉:常沿肌纤维束走行,其间以横支构成吻合。

4) 中空性或管状器官:动脉呈纵行型、横行型或放射状分布。

一. 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位于心包内。

右心室 升主动脉前方 主动脉弓下方

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

左肺动脉:较短,左主支气管前方横行,分 2支进入左肺上、下叶。

右肺动脉:较长而粗,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向右横行,至右肺门处分 3支进入右

肺上、中、下叶。

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的韧带,连于主动脉弓下缘,是胚胎时

期动脉导管闭锁后遗迹。

二. 体循环的动脉

1. 主动脉:体循环的动脉主干。

2. 行径: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第 2胸肋关节高度)-胸主动脉(第 4胸

椎体下缘)-腹主动脉(第 12胸椎体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左、右髂总动脉

(第 4腰椎体下缘)-髂内、外动脉(骶髂关节)。

3. 分支:

1)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

2)主动脉弓-凹侧:细小的支气管支和气管支。

凸侧:右-左,3大分支,

头臂干-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胸锁关节后)

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3)概念:

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弓壁外膜下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

化学感受器:主动脉弓下,靠近动脉韧带处有 2-3个粟粒样小体,称主动脉小

球。

4. 全身各大局部的动脉主干:

颈总动脉-头颈部;锁骨下动脉-上肢;胸主动脉-胸部;腹主动脉-腹部;髂外动脉-

下肢;髂内动脉-盆部。

(一) 颈总动脉

行径:

主动脉弓 左颈总动脉

头臂干 右颈总动脉 上行(胸锁关节后方,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

(甲状软骨上缘高度)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Page 5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概念:

1)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窦壁外膜较厚,

其中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

2)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

化学感受器。

1. 颈外动脉:

行径: 颈内动脉前内侧-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

穿腮腺- 颞浅动脉

上颌动脉 (下颌颈处)

分支: 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枕动脉、耳后

动脉和咽升动脉。

(1) 面动脉:

行径:

平下颌角-下颌下腺深面-咬肌前缘-绕过下颌骨下缘-面部-口角及鼻翼外侧-上行到

内眦(内眦动脉)

分支分布:

下颌下腺、面部和腭扁桃体等。

(2) 颞浅动脉:

行径:

外耳门前方上行-越颧弓根-颞部皮下。

分支分布:

腮腺和额、颞、顶部软组织。

(3) 上颌动脉:

行径:

下颌颈深面-颞下窝-翼内、外肌之间-翼腭窝

分支分布:

外耳道、鼓室、牙及牙龈、鼻腔、腭、咀嚼肌、硬脑膜等。

脑膜中动脉:

分布于硬脑膜。

下颌颈深面发出-向上-穿棘孔-入颅腔-前、后支-贴颅骨内面走行-分布于颅骨和

硬脑膜。

2. 颈内动脉:

行径:

颈总动脉发出-垂直上升-颅底-经过颈动脉管-入颅腔

分支分布:

视器和脑(详见中枢神经系统)

(二) 锁骨下动脉

行径:

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 胸锁关节后方

头臂干-右锁骨下动脉 向外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

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 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

分支: 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

(1) 椎动脉:

行径:

Page 6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5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前斜角肌内侧起始-向上穿第 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

分支分布:

脑和脊髓(详见中枢神经系统)

(2) 胸廓内动脉:

行径:

椎动脉起点的相对侧发处-向下入胸腔-沿第 1-6肋软骨后面下降。

分支分布:

胸前壁、心包、膈和乳房等处。较大的终支称腹壁上动脉。

腹壁上动脉:穿膈-进入腹直肌鞘-在其深面下行-营养该肌和腹膜。

(3) 甲状颈干:

行径:

椎动脉外侧、前斜角肌内侧缘起始-迅速分支。

分支:

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肋颈干、肩胛背动脉及主干腋动脉。

分布:

甲状腺、咽和食管、喉和气管以及肩部肌、脊髓及其被膜等处。

1. 腋动脉:

行径:

腋窝深部-大圆肌下缘-肱动脉。

分支:

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1) 胸肩峰动脉:

行径:

胸小肌上缘起于腋动脉-穿胸锁筋膜-迅分数支。

分布:

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和肩关节。

2) 胸外侧动脉:

行径:

沿胸小肌下缘走行

分布:

前锯肌、胸大肌、胸小肌和乳房。

3) 肩胛下动脉:

行径:

肩胛下肌下缘附近发出-向后下行

-分为 胸背动脉-分布背阔肌、前锯肌

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冈下窝-营养附近诸肌-与肩胛上动脉吻合。

4) 旋肱后动脉:

行径:

伴腋神经-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后外侧-分布到三角肌和肩关节等处。

另外,腋动脉还发出分支:

胸上动脉-分布到第 1、2肋间隙

旋肱前动脉-分布肩关节及邻近肌。

2. 肱动脉:

Page 6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行径:

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肘窝-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尺动脉。

分支:

肱深动脉(主要)、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肱骨滋养动脉和肌支。

肱深动脉:

行径:

斜向后外方-伴桡神经-绕桡神经沟下行

分支分布:

分支营养肱三头肌和肱骨,终支参与肘关节网。

3. 桡动脉:

行径:

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 1掌

骨间隙-到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

分支:

掌浅支、拇主要动脉及发分支参与肘关节网和营养前臂肌。

1) 掌浅支:

行径:

桡腕关节处发出-穿鱼际肌或沿其表面-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构成掌浅弓。

2) 拇主要动脉:

行径:

桡动脉出现于手掌深部处发出,分 3支。

分布:

拇指掌面两侧缘、示指桡侧缘。

4. 尺动脉:

行径:

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间下行-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构成掌浅弓。

分支:

骨间总动脉、掌深支及发分支营养肘关节网和前臂尺侧诸肌。

1) 骨间总动脉:

行径:

肘窝处起自尺动脉-行于指深屈肌与拇长屈肌之间-前臂骨间膜近侧端-分为骨间前、后动脉

-沿骨间膜前、后面下降-分支到前臂肌和尺、桡骨。

2) 掌深支:

行径:

豌豆骨远侧起自尺动脉-穿小鱼际-至掌深部-与桡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深弓。

5. 掌深弓和掌浅弓:

1) 掌浅弓:

定义: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位置:掌腱膜深面,弓的凸缘约平掌骨中部。

分支:3支指掌侧总动脉、1支小指尺掌侧动脉。

分布:指掌侧总动脉-掌指关节附近-每支再分为 2支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别分布到第 2-5指

相对缘;小指尺掌侧动脉分布于小指掌面尺侧缘。

2) 掌深弓:

定义:由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的掌深弓吻合而成。

Page 6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位置:屈指肌腱深面,弓的凸缘在掌浅弓近侧,平腕掌关节高度。

分支:3支掌心动脉-掌指关节附近-分别注入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

(三) 胸主动脉:

分支:

壁支和脏支两种。

1) 壁支:

分支: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膈上动脉。

分布:胸壁、腹壁上部、背部和脊髓等处。

2) 脏支:

分支:支气管支、食管支和心包支等细小分支。

分布:支气管、气管、食管、心包等。

(四) 腹主动脉:

分支:脏支和壁支,但脏支远较壁支粗大。

1) 壁支:

分支:腰动脉(主要)、膈下动脉、骶正中动脉等。

分布:腹后壁、脊髓、膈下面和盆腔后壁等处。其中,膈下动脉还发出细小的肾上腺上动脉分

布到肾上腺。

2) 脏支:

成对脏支: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男性)或卵巢动脉(女性);

不成对脏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1) 肾上腺中动脉:

行径:平第 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分布到肾上腺。

(2) 肾动脉:

行径:平第 1-2腰椎椎间盘高度起自腹主动脉-横行向外-肾门附近-分为前、后干-经

肾门-入肾-肾内-再分肾段动脉-营养各肾段组织。

分支:肾上腺下动脉(肾动脉入肾门之前发出)-分布到肾上腺-在腺内与肾上腺上、中

动脉吻合。

(3) 睾丸动脉:

行径:细长,肾动脉起始处稍下方-腹主动脉前壁发出-沿腰大肌前面-斜向外下方走

行-穿入腹股沟管-参与精索组成(精索内动脉)-分布到睾丸和附睾。

卵巢动脉:

行径:经卵巢悬韧带-下行-入盆腔-分布卵巢和输卵管壶腹部。

(4) 腹腔干:

行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即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1) 胃左动脉:

行径:向左上方行-至胃贲门附近-沿胃小弯向右行-在小网膜两层之间-沿途分支至

食管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2) 肝总动脉:

行径:向右行-至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

二指肠动脉。

A. 肝固有动脉:

行径: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肝门静脉前方、胆总管左侧上行-至肝门-分为左、

右支-分别进入肝左、右叶。

分支:

Page 6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右支进入肝门之前发出-分布于胆囊。

胃右动脉:在小网膜内行-至幽门上缘-沿胃小弯向左-与胃左动脉吻合-沿途

分支到十二指肠上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B. 胃十二指肠动脉:

行径: 经胃幽门下缘-分为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沿胃大弯向左-沿途分出胃支和网膜支-分布到胃和大网膜-终末

支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后两支-在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的前、后面下行-分

布到胰头和十二指肠。

3) 脾动脉:

行径: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分数条脾支入脾。

分支:胰支-至胰体和胰尾;

胃后动脉-在网膜囊后壁腹膜后面-经胃膈韧带上行-分布于胃体后壁上部。

胃短动脉-在脾门附近发出-经胃脾韧带-至胃底。

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右行-发出胃支和网膜支-分布到胃和大网膜-终末支与

胃网膜右动脉吻合。

(5) 肠系膜上动脉:

行径:在腹腔干稍下方-约平第 1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经胰头与胰体交界处

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向右髂窝方向走行。

分支:

1)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行径:行于胰头与十二指肠之间-分前、后支-与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后支吻合-营养

胰和十二指肠。

2) 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

行径: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壁发出-行于小肠系膜内-反复分支并吻合形成多级动脉弓-由

最后一级动脉弓-发出直行小支-进入肠壁-分布于空肠和回肠。

3) 回结肠动脉:

行径: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壁发出-最下一条分支-斜向右下-至盲肠附近-分数支营养回

肠末端、盲肠、阑尾(阑尾动脉:经回肠末端的后方进入阑尾系膜,分支营养阑尾)和升结肠。

4) 右结肠动脉:

行径:回肠动脉上方发出-向右行-分升、降支-与中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吻合-分支

至升结肠。

5) 中结肠动脉:

行径:胰下缘附近-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向前并稍偏右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分左、右支

-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分支营养横结肠。

(6) 肠系膜下动脉:

行径:约平对第 3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在壁腹膜后面-沿腹后壁向左下走行

-分支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1) 左结肠动脉:

行径:横行向左-至降结肠附近-分升、降支-分别与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吻合-

分支分布于降结肠。

2) 乙状结肠动脉:

行径:斜向左下方-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各支间相互吻合成动脉弓-分支营养乙状结肠。

3) 直肠上动脉:

Page 6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行径:肠系膜下动脉的直接延续。在乙状结肠系膜内下行-至第 3骶椎处-分为 2支-沿

直肠两侧-分布于直肠上部-在直肠表面和壁内-与直肠下动脉的分支吻合。

(五) 髂内动脉:

行径:沿盆腔侧壁下行-发出壁支和脏支。

1. 壁支:

(1) 闭孔动脉:

行径:沿骨盆侧壁-行向前下-穿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支到大腿内侧群肌和髋关

节。

(2) 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

行径:分别经梨状肌上、下孔穿出-至臀部-分支营养臀肌和髋关节。

此外,髂内动脉还发出: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分布于髂腰肌、盆腔后壁以及骶管

内结构。

2. 脏支:

(1) 脐动脉:

行径:远侧端闭锁-形成脐内侧韧带;近侧端管腔未闭-与髂内动脉起始端相连。

分支:发出 2-3支膀胱上动脉-分布于膀胱中、上部。

(2) 子宫动脉:

行径:沿盆腔侧壁下行-进入子宫阔韧带底部两层腹膜之间-在子宫颈外侧约 2cm处

-从输尿管前上方跨过-再沿子宫侧缘-迂曲上升至子宫底-分支营养子宫、

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并与卵巢动脉吻合。

(3) 阴部内动脉:

行径:在臀下动脉前方-下行-穿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再经坐骨小孔-至坐骨肛门

窝-发出肛动脉、会阴动脉、阴茎(蒂)动脉等支-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

生殖器。

此外,膀胱下动脉:分布于膀胱底、精囊和前列腺。在女性,则分布于膀胱和阴道。

直肠下动脉:分布于直肠下部、前列腺(男)或阴道(女)等处。

(六) 髂外动脉:

行径: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行为股动脉。

分支:

腹壁下动脉: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韧带稍上方发出-腹壁下动脉-进入腹直肌鞘-分布到腹

直肌-并与腹壁上动脉吻合。

旋髂深动脉:斜向外上-分支营养髂嵴及邻近肌。

股动脉: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

1. 股动脉:

行径: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

分支:

股深动脉:

行径:在腹股沟韧带下方 2-5cm处-起于股动脉-经股动脉后方向后内下方发出分支。

分支:旋股内侧动脉-至大腿内侧群肌;

旋股外侧动脉-至大腿前群肌;

穿动脉-至大腿后群肌、内侧群肌和股骨;

腹壁浅动脉-至腹前壁下部;

旋髂浅动脉-髂前上棘附近的皮肤及浅筋膜。

Page 6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 腘动脉:

行径:在腘窝深部下行-至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分支:在腘窝内发出数支关节支和肌支-分布于膝关节及邻近肌,并参与膝关节网。

3. 胫后动脉:

行径:沿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转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动脉和足

底外侧动脉。

分支:

(1)腓动脉:

行径:起于胫后动脉上部-沿腓骨内侧下行-分支营养邻近肌和胫、腓骨。

(2)足底内侧动脉:

行径:沿足底内侧前行-分布于足底内侧。

(3)足底外侧动脉:

行径:在足底向外侧斜行-至第 5蟅骨底处-转向内侧-至第 1蟅骨间隙-与足背动脉的

足底深支吻合-形成足底弓-由弓发出 4支蟅足底总动脉-向前-又分为 2支趾足底

固有动脉-分布与足趾。

4. 胫前动脉:

行径:由腘动脉发出-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在小腿前群肌之间下行-至踝关节前

方-移行为足背动脉-沿途分支至小腿前群肌-并分支参与膝关节网。

5. 足背动脉:

行径:胫前动脉的直接延续。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前行-至第 1跖骨间隙近侧-

分为第 1跖背动脉和足底深支。

分支:

(1)足底深支:

行径:穿第 1跖骨间隙-至足底-与足底外侧动脉末端吻合成动脉弓。

(2)第 1跖背动脉:

行径: 沿第 1跖骨间隙前行-分支至踇趾背面侧缘和第 2趾背内侧缘。

(3)弓状动脉:

行径:沿跖骨底-弓形向外-由弓的凸侧缘-发出 3支跖背动脉-向前-又各自分为 2

支细小的趾背动脉-分布于第 2-5趾相对缘。此外,足背动脉还分出数支跗内侧动脉和

跗外侧动脉-至跗骨和跗骨间关节。

第四节 静脉 定义: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的血管,起始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

特点:数量多、管径较粗、管腔较大、管壁薄而柔软、弹性小;标本上的静脉管壁塌陷,含有

瘀血。

结构和配布特点:

1) 静脉瓣向心。

2) 体循环静脉分浅、深两类。浅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不与动脉伴行,

后注入深静脉。深静脉位于深筋膜深面,与动脉伴行,又称伴行静脉。

3) 静脉的吻合比较丰富。浅静脉之间、深静脉之间和浅、深静脉之间,都存在丰富的交通

Page 6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支。

4) 结构特殊的静脉包括硬脑膜窦和板障静脉。

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静脉瓣;心收缩和舒张;呼吸;脏器运动和动脉搏动以及体位改变等均对静脉血回流产生影响。

全身的静脉:分为肺循环的静脉和体循环的静脉。

一、 肺循环的静脉

肺静脉:每侧两条,分别为左上、左下肺静脉和右上、右下肺静脉。

行径:起自肺门-向内-穿过纤维心包-注入左心房后部。肺静脉将含氧量高的血液输送到左

心房。

二、 体循环的静脉

包括: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和心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中收集腹腔内不成对器官(肝除外)静脉血液的血管组成肝门静脉系。

(一) 上腔静脉系

组成: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收集范围:头颈部、上肢和胸部(心和肺除外)等上半身的静脉血。

1. 头颈部静脉

浅静脉-面静脉、颞浅静脉、颈前静脉和颈外静脉;

深静脉-颅内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

(1) 面静脉:

行径:位置表浅,起自内眦静脉-在面动脉的后方下行-在下颌角下方-跨过颈内、外动

脉的表面-下行-至舌骨大角附近-注入颈内静脉。

交通:通过眼上静脉和眼下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交通;

通过面深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继而与海绵窦交通。

(2) 下颌后静脉:

行径: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

上颌静脉起自-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的翼静脉丛;

下颌后静脉下行-至腮腺下端-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注入面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

枕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收集:面侧区和颞区的静脉血。

(3) 颈外静脉:

行径: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处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

面下行-在锁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收集:头皮和面部的静脉血。

(4) 颈前静脉:

行径:起自颏下方的浅静脉-沿颈前正中线两侧下行-注入颈外静脉末端或锁骨下静脉。

概念:颈静脉弓-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柄上方吻合而成。

(5) 颈内静脉:

行径:在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窦-在颈动脉鞘内-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外侧下行-至

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属支:颅内-乙状窦和岩下窦,收集颅骨、脑膜、脑、泪器和前庭蜗器等处的静脉血。

颅外-面总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静脉和甲状腺中静脉等。

特点:颈内静脉壁附着于颈动脉鞘,并通过颈动脉鞘与颈深筋膜和肩胛舌骨肌中间腱相

连,故管腔经常处于开放状态,有利于血液回流。

(6) 锁骨下静脉:

Page 6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行径:在第 1肋外侧续于腋静脉-向内行于腋动脉的前下方-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

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概念:静脉角-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部,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属支:腋静脉和颈外静脉。临床上常经锁骨上或锁骨下入路作锁骨下静脉导管插入。

2.上肢静脉

(1) 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其属支。临床上常用手背静脉网、前臂

和肘部的浅静脉取血、输液和注入药物。

1) 头静脉:

行径: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下部的桡侧、前臂上部和肘部的前面以及肱二

头肌的外侧沟上行-经三角肌与胸大肌间沟-行至锁骨下窝-穿深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

骨下静脉。

交通:在肘窝处,通过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交通。

收集:手和前臂桡侧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2) 贵要静脉:

行径: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尺侧上行-于肘部转至前面-在肘窝处接受肘

正中静脉-经肱二头肌内侧沟-行至臂中点平面-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上

行注入腋静脉。

收集:手和前臂尺侧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3) 肘正中静脉:

行径:变异较多。通常在肘窝处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4) 前臂正中静脉:

行径:起自手掌静脉丛-沿前臂前面上行-注入肘正中静脉。

收集:手掌侧和前臂前部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2) 上肢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且多为两条。

行径:两条肱静脉在大圆肌下缘处汇合成腋静脉-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第 1

肋外侧缘续为锁骨下静脉。

收集:上肢浅静脉和深静脉的全部血液。

2. 胸部静脉:

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及其属支。

(1) 头臂静脉:

行径: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

左头臂静脉比右头臂静脉长-向右下斜越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头臂干的前面-

至右侧第 1胸肋结合处后方-与右头臂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

属支:椎静脉、胸廓内静脉、肋间最上静脉和甲状腺下静脉等。

(2) 上腔静脉:

行径: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至右侧第 2胸肋关节后方-

穿纤维心包-平第 3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房。

属支:在穿纤维心包之前,有奇静脉注入。

(3) 奇静脉:

行径: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 4胸椎体

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

收集:右侧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和半奇静脉的血液。

(4) 半奇静脉:

Page 6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行径:在左膈脚处起自左腰升静脉-沿胸椎体左侧上行-约达第 8胸椎体高度-经胸主

动脉和食管后方-向右跨越脊柱-注入奇静脉。

收集:左侧下部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血液。

(5) 副半奇静脉:

行径:沿胸椎体左侧下行-注入半奇静脉-或向右跨过脊柱前面注入奇静脉。

收集:左侧上部的肋间后静脉的血液。

(6) 脊柱静脉:

椎管内外有丰富的静脉丛,按部位将其分为:椎外静脉丛和椎内静脉丛。

行径:椎内静脉丛位于椎骨骨膜和硬脊膜之间,收集椎骨、脊膜和脊髓的静脉血;椎外

静脉丛位于锥体的前方、椎弓及其突起的后方,收集锥体和附近肌肉的静脉血。

特点:椎内、外静脉丛无静脉瓣膜,互相吻合,注入附近的椎静脉、肋间后静脉、腰静

脉和骶外侧静脉等。

(二) 下腔静脉系

组成:下腔静脉及其属支;

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

1. 下肢静脉

(1) 下肢浅静脉:包括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及其属支。

1) 小隐静脉:

行径:在足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下角处-穿深

筋膜-再经腓肠肌两头之间-上行-注入腘静脉。

收集:足外侧部和小腿后部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2) 大隐静脉:

全身最长的静脉。

行径:在足内侧缘起自足背静脉网-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面、膝关节内后方、大腿内侧

面上行-至耻骨结节外下方 3-4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属支:大隐静脉在注入股静脉之前,接受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

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等 5条属支。

收集:足、小腿和大腿的内侧部以及大腿前部浅层结构的静脉血。

(2) 下肢深静脉:

行径: 胫前静脉 汇合

胫后静脉 腘静脉-穿收肌腱裂孔-移

行为股静脉-股静脉伴股动脉上行-经腹股沟韧带后方-续为髂外静脉。

属支: 股静脉接受大隐静脉和与股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

2. 腹盆部静脉:主要由髂外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肝门静脉及其属支。

(1) 髂外静脉 :

行径:股静脉的直接延续。

左髂外静脉-沿髂外动脉的内侧上行;右髂外静脉-先沿髂外动脉的内侧-后沿

髂外动脉的后方上行-至骶髂关节前方-与髂内静脉汇合成髂总静脉。

属支:腹壁下静脉、旋髂深静脉。

(2) 髂内静脉:

行径:沿髂内动脉后内侧上行-与髂外静脉汇合成髂总静脉。

属支:与同名动脉伴行。

静脉丛:盆内脏器的静脉在器官壁内或表面形成丰富的静脉丛。

膀胱静脉丛、直肠静脉丛、子宫静脉丛和阴道静脉丛。

Page 6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这些静脉丛在盆腔器官扩张或受压迫时有助于血液回流。

(3) 髂总静脉:

行径:由髂外静脉和髂内静脉汇合而成。

双侧髂总静脉-伴髂总动脉上行-至第 5腰椎体右侧-汇合成下腔静脉。左髂总静

脉长而倾斜-先沿髂总动脉内侧-后沿后方上行;右髂总静脉短而垂直-先行于动脉

后方-后行于动脉外侧。

属支:髂腰静脉、骶外侧静脉,左髂总静脉还接受骶正中静脉。

(4) 下腔静脉:

行径: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 4-5腰椎体右前方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和脊柱右前方

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裂孔-进入胸腔-再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

属支:壁支和脏支两种,多数与同名动脉伴行。

1) 壁支:包括膈下静脉和腰静脉,各腰静脉之间的纵支连成腰升静脉-左、右腰升

静脉向上-分别续为半奇静脉和奇静脉-向下与髂总静脉和髂腰静脉交通。

2) 脏支:包括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和肝静脉。

睾丸静脉:

行径:起自睾丸和附睾的小静脉-吻合成蔓状静脉丛-蔓状静脉丛构成精索的一部分-经

腹股沟管进入盆腔-汇成睾丸静脉-左侧以直角汇入左肾静脉-右侧以锐角注入下腔静脉。

卵巢静脉:

行径:起自卵巢静脉丛-在卵巢悬韧带内上行-左侧注入左肾静脉-右侧注入下腔静脉。

肾静脉:

行径:在肾门处合为一干-经肾动脉前面向内行-注入下腔静脉。

特点:左肾静脉比右肾静脉长,跨越腹主动脉的前面。左肾静脉接受左睾丸静脉和左卵巢

静脉。

肾上腺静脉:

行径:左侧注入左肾静脉,右侧注入下腔静脉。

肝静脉:

行径:由小叶下静脉汇合而成。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在腔静脉沟处注入下腔静

脉。

(5) 肝门静脉系

组成:肝门静脉及其属支。

收集:腹盆部消化道(包括食管腹段,但齿状线以下肛管除外)、脾、胰和胆囊的静脉血。

特点:起始端和末端与毛细血管相连,无瓣膜。

1) 肝门静脉:

行径: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胰颈后面汇合而成-经胰颈和下腔静脉之间-进入肝十二

指肠韧带-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门-分为两支-分别进入肝左叶和肝右叶

-肝门静脉在肝内反复分支-最终注入肝血窦-肝血窦含有来自肝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的血液

-经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2) 肝门静脉的属支:

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

脉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

脾静脉:起自脾门处-经脾动脉下方和胰后方右行-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

胃左静脉:在贲门处与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属支吻合;

胃右静脉:接受幽门前静脉,幽门前静脉经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是手术中区

Page 7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6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别幽门和十二指肠上部的标志;

胆囊静脉:注入肝门静脉主支或肝门静脉右支;

附脐静脉:起自脐周静脉网-沿肝圆韧带上行-至肝下面-注入肝门静脉。

3)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途径:

A、 通过食管腹段粘膜下的食管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系的胃左静脉与上腔静脉

系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之间的交通;

B、 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系的直肠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

和肛静脉之间的交通;

C、 通过脐周静脉网-形成肝门静脉系的附脐静脉与上腔静脉系的胸腹壁静脉和腹壁上静脉或与下腔静脉系的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下静脉之间的交通;

D、通过椎内、外静脉丛-形成腹后壁前面的肝门静脉系的小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的

肋间后静脉和腰静脉之间的交通。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图 12-1)。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巴窦内含有

淋巴液,简称为淋巴 lymph。自小肠绒毛中的中央乳糜管至胸导管的淋巴管道中的淋巴因含乳糜微

粒呈白色,其它部位的淋巴管道中的淋巴无色透明。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动脉端时,一些成份经毛细

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吸收

入静脉,小部分水份和大分子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和淋巴结的淋

巴窦向心流动,最后流入静脉。因此,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系统,协助静脉引流组织液。

此外,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具有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第一节 淋巴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一、淋巴管道 Lymph Vessels

(一)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lymphatic capillary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互相吻合成毛细淋巴管网,然后汇入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由很薄的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无基膜和周细胞。内皮细胞外面有

纤维细丝牵拉,使毛细淋巴管处于扩张状态。因此,组织中的蛋白质、细胞碎片、异物、细菌和肿

瘤细胞等容易通过内皮细胞间隙进入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 central

Page 7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lacteal。上皮、角膜、晶状体、软骨、脑和脊髓等处无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管

淋巴管 lymphatic vessel 由毛细淋巴管吻合而成,管壁结构与静脉相似。与静脉比较,淋巴管内

有较多的瓣膜。淋巴管瓣膜 lymphatic valve 具有引流淋巴和防止淋巴液逆流的功能。由于淋巴管在

瓣膜附着处较狭窄,而相邻瓣膜之间的淋巴管段扩张明显,淋巴管外观呈串珠状或藕节状。淋巴管

分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两类。浅淋巴管 superficial lymphatic vessel位于浅筋膜内,与浅静脉伴行。内

脏器官的浅淋巴管位于粘膜和浆膜内。深淋巴管 deep lymphatic vessel位于深筋膜深面和内脏器官深

部,多与血管神经伴行。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

(三)淋巴干

淋巴干 lymphatic trunks淋巴管注入淋巴结,由淋巴结发出的淋巴管在膈下和颈根部汇合成较粗

大的淋巴管和淋巴干。全身的淋巴干包括成对的腰干、支气管纵隔干、锁骨下干、颈干和一条肠干,

共 9条。

(四)淋巴导管

淋巴导管 lymphatic duct淋巴干最终汇合成两条最粗大的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

别注入左、右静脉角。此外,少数淋巴管注入盆腔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和下腔静脉。

1.胸导管 thoracic duct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 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 cisterna chyli,

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 5 胸椎高度经食管

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

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也可注入左颈内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胸导管末端有

一对瓣膜,阻止静脉血逆流入胸导管。在标本上,胸导管末段常含有血液,外观似静脉。乳糜池位

于第 1腰椎前方,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肠干内主要含有由肠壁吸收来的脂肪成份,

呈乳白色。胸导管在注入左静脉角处接受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胸导管引流下肢、

盆部、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即全身 3/4 区域的淋巴。甲状腺、食管和肝的部

分淋巴管可直接注入胸导管。胸导管与肋间淋巴结、纵隔后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左锁骨上

淋巴结之间存在广泛的淋巴侧支通路,胸导管内的肿瘤细胞可转移至这些淋巴结。胸导管常发出较

细的侧支注入奇静脉和肋间后静脉。

2.右淋巴导管 right lymphatic duct为一短干,长仅 1~1.5cm,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

Page 7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右淋巴导管引流右头颈部、右上肢和右胸部的淋巴,即全身 1/4

的淋巴。

二、淋巴组织 Lymphoid Tissue

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类。除淋巴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外,消化、呼吸、泌尿

和生殖管道以及皮肤等处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起着防御屏障的作用。

(一)弥散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 diffuse lymphoid tissue 主要位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固有层。

(二)淋巴小结

淋巴小结 lymphoid nodule 包括小肠粘膜固有层内的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以及阑尾壁

内的淋巴小结等。

三、淋巴器官 Lymphoid Organ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和扁桃体。

(一) 淋巴结

淋巴结 lymph node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灰红色小体,一侧隆凸,另一侧凹陷,凹陷侧

中央处为淋巴结门 hilum of lymph node。与淋巴结凸侧相连的淋巴管称输入淋巴管 afferent lymphatic

vessel,数目较多。淋巴结门有神经和血管出入,出淋巴结门的淋巴管称输出淋巴管 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一个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可成为另一个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淋巴结多成群分布,数目不恒

定,青年人约有淋巴结 400~450个。淋巴结按位置不同分为浅淋巴结和深淋巴结。浅淋巴结 superficial

lymph node位于浅筋膜内,深淋巴结 deep lymph node位于深筋膜深面。淋巴结多沿血管排列,位

于关节屈侧和体腔的隐藏部位,如肘窝、腋窝、腘窝、腹股沟、脏器门和体腔大血管附近。淋巴结

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淋巴结内的淋巴窦是淋巴管道的一个组成

部分,故淋巴结对于淋巴引流起着重要作用。

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 regional nodes, 临床通常称哨位淋巴

结 sentinel lymph nodes。当某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细菌、毒素、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可沿淋巴管

进入相应的局部淋巴结,该淋巴结阻截和清除这些细菌、毒素、寄生虫或肿瘤细胞,从而阻止病变

Page 7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的扩散。此时,淋巴结出现细胞渗出和增殖等病理变化,引起淋巴结肿大。如果局部淋巴结不能阻

止病变的扩散,病变可沿淋巴管道向远处蔓延。因此,局部淋巴结肿大常反映其引流范围存在病变。

了解淋巴结的位置、淋巴引流范围和淋巴引流途径,对于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脾

脾 spleen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脾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 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 10肋一致。正常时在左肋弓下

触不到脾。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因体位不同而变化,站立比平卧时低 2.5cm。脾由胃脾韧带、脾肾

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支持固定。脾呈暗红色,质软而脆。

脾可分为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膈面光滑隆凸,对向膈。脏面凹陷,中央处

有脾门 hilum of spleen,是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之处。在脏面,脾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

尾和结肠左曲相毗邻。前端较宽,朝向前外方,达腋中线。后端钝圆,朝向后内方,距离正中线 4~5cm。

上缘较锐,朝向前上方,前部有 2~3个脾切迹 splenic notch。脾肿大时,脾切迹是触诊脾的标志。下

缘较钝,朝向后下方。

(三)胸腺

胸腺 thymus是中枢淋巴器官,培育、选择和向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和淋巴组

织(淋巴小结)输送 T淋巴细胞。胸腺还有内分泌功能。

胸腺位于胸骨柄后方和上纵隔前部。上端可突入颈根部,特别是小儿的胸腺。下端伸入前纵隔,

贴于心包的前面。胸腺可分为左、右两叶,每叶呈扁条状或锥体形。两叶借结缔组织相连。新生儿

和幼儿的胸腺重量为 10~15g,性成熟后可达 25~40g,此后逐渐退化萎缩,并被结缔组织代替。

第二节 人体的淋巴引流及各部的淋巴结

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约有 120ml 淋巴流入血液,每天回流的淋巴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每天

经淋巴管道引流入血循环的蛋白质 75~200g。淋巴流动缓慢,流量是静脉 1/10。相邻两对瓣膜之间

的淋巴管段构成“淋巴管泵”,通过淋巴管壁平滑肌的收缩和瓣膜的开闭,推动淋巴向心流动。淋巴

管周围的动脉搏动、肌肉收缩和胸腔负压对于淋巴回流有促进作用。运动和按摩有助于改善淋巴回

流功能。如果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和蛋白质不能及时吸收,可导致淋巴水肿。

Page 7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淋巴管之间不仅有多样的直接吻合,而且通过丰富的交通支形成广泛的回流途径。当炎症、寄生

虫、异物或肿瘤栓子的阻塞或因创伤切断淋巴管时,可借交通支形成代偿性的淋巴侧支循环 lymphatic

collateral circulation,实现淋巴回流。在因某种病变破坏情况下,淋巴管内皮迁移和增殖,也可形成

新的淋巴管和构筑新的淋巴侧支通路。淋巴侧支循环的建立,保证了正常组织或病变组织的淋巴回

流,但同时也为病变扩散或肿瘤转移提供了广泛的途径。

一、 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头颈部的淋巴结在头、颈部交界处呈环状排列,在颈部沿静脉纵向排列,少数淋巴结位于消化

道和呼吸道周围。头颈部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下行,直接或间接地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一) 头部淋巴结

头部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交界处,主要引流头面部淋巴,输出淋巴管直接或间接注入颈外

侧上深淋巴结。

1.枕淋巴结 occipital lymph nodes 分浅、深两群,分别位于斜方肌起点的表面和头夹肌的深面,

引流枕部和项部的淋巴。

2.乳突淋巴结 mastoid lymph nodes 又称耳后淋巴结 posterior auricular lymph nodes位于胸锁乳

突肌止点的表面,引流颅顶部、颞区和耳廓后面的淋巴。

3.腮腺淋巴结 parotid lymph nodes 分浅、深两群,分别位于腮腺表面和腮腺实质内,引流额、

颅顶、颞区、耳廓、外耳道、颊部和腮腺等处的淋巴。

4.下颌下淋巴结 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 位于下颌下腺的附近和下颌下腺实质内,引流面

部和口腔器官的淋巴。

5.颏下淋巴结 submental lymph nodes 位于颏下部,引流舌尖、下唇中部和颏部的淋巴。

(二)颈部淋巴结

1.颈前淋巴结

包括:

(1)颈前浅淋巴结 superficial anterior cervical lymph nodes:沿颈前静脉排列,引流颈前部浅层

结构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Page 7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颈前深淋巴结 deep anterior cervical lymph nodes:

1)喉前淋巴结 prelaryngeal lymph nodes:位于喉的前面,引流喉和甲状腺的淋巴,输出淋

巴管注入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2)甲状腺淋巴结 thyroid lymph nodes:位于甲状腺峡部的前面,引流甲状腺的淋巴,输出

淋巴管注入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和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3)气管前淋巴结 pretracheal lymph nodes:位于气管颈部的前面,引流喉、甲状腺和气管

颈部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4)气管旁淋巴结 paratracheal lymph nodes:位于气管和食管之间的沟内,沿喉返神经排列,

引流喉、甲状腺、气管和食管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感染或肿瘤转移可引起

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颈外侧淋巴结

颈外侧淋巴结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s包括:

(1)颈外侧浅淋巴结 superficial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沿颈外侧静脉排列,引流颈外侧

浅层结构的淋巴,并收纳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颈

外侧深淋巴结。

(2)颈外侧深淋巴结 deep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s:主要沿颈内静脉排列,部分淋巴结

沿副神经和颈横血管排列。以肩胛舌骨肌为界,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两群。

1)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superior deep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s:主要沿颈内静脉上段排列。

位于面总静脉、二腹肌后腹和颈内静脉之间的淋巴结称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jugulodigastric lymph

node,引流鼻咽部、腭扁桃体和舌根的淋巴。鼻咽癌和舌根癌常首先转移至该淋巴结。位于肩胛舌

骨肌中间腱与颈内静脉交叉处的淋巴结称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juguloomohyoid lymph node,

引流舌尖的淋巴。舌尖癌常首先转移至该淋巴结。沿副神经排列的淋巴结称副神经淋巴结 lymph node

around accessory nerve。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引流鼻、舌、咽、喉、甲状腺、气管、食管、枕部、项部

和肩部等处的淋巴结,并收纳枕、耳后、腮腺、下颌下、颏下和颈外侧浅淋巴结等的输出淋巴管,

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或颈干。

2)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inferior deep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s:主要沿颈内静脉下段排列。

Page 7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位于锁骨上大窝和沿颈横血管分布的淋巴结称锁骨上淋巴结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s,其中位于

前斜角肌前方的淋巴结称斜角肌淋巴结 scalene lymph nodes。左侧斜角肌淋巴结又称 Virchow淋巴结

Virchow’s lymph nodes。患胸、腹、盆部的肿瘤,尤其是食管腹段癌和胃癌时,癌细胞栓子经胸导管

转移至该淋巴结,常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锁骨上缘形成的夹角处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颈外侧下

深淋巴结引流颈根部、胸壁上部和乳房上部的淋巴,并收纳颈前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和颈外侧

上深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合成颈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

3.咽后淋巴结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s 位于咽后壁和椎前筋膜之间,引流鼻腔后部、鼻旁

窦、鼻咽部和喉咽部的淋巴,输出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二、 上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上肢浅、深淋巴管分别与浅静脉和深血管伴行,直接或间接注入腋淋巴结。

(一)肘淋巴结

肘淋巴结 cubital lymph nodes分浅、深两群,分别位于肱骨内上髁上方和肘窝深血管周围。浅

群又称滑车上淋巴结 supratrochlear lymph nodes。肘淋巴结通过浅、深淋巴管引流手尺侧半和前臂尺

侧半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沿肱血管注入腋淋巴结。

(二)锁骨下淋巴结

锁骨下淋巴结 infraclavicular lymph nodes位于锁骨下方,三角肌与胸大肌间沟内,沿头静脉排列,

收纳沿头静脉上行的浅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少数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三)腋淋巴结

腋淋巴结 axillary lymph nodes位于腋窝疏松结缔组织内,沿血管排列,按位置分为 5群。

1.胸肌淋巴结 pectoral lymph nodes 位于胸大肌下缘处,沿胸外侧血管排列,引流腹前外侧壁、

胸外侧壁以及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乳腺癌转移

至胸肌淋巴结时,可在腋前襞的深侧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2.外侧淋巴结 lateral lymph node 沿腋静脉排列,收纳除注入锁骨下淋巴结以外的上肢浅、深

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Page 7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3.肩胛下淋巴结 subscapular lymph nodes 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颈后部和背部的淋巴,其输

出淋巴管注入中央淋巴结和尖淋巴结。

4.中央淋巴结 central lymph nodes 位于腋窝中央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收纳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

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

5.尖淋巴结 apical lymph nodes 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引流乳腺上部的淋巴,并收纳上述四群

淋巴结和锁骨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合成锁骨下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

淋巴导管。少数输出淋巴管注入锁骨上淋巴结。

三、 胸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胸部淋巴结位于胸壁内和胸腔器官周围。

(一)胸壁淋巴结

胸后壁和胸前壁大部分浅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胸前壁上部的浅淋巴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胸壁深淋巴管注入胸壁淋巴结。

1.胸骨旁淋巴结 parasternal lymph nodes(图 12-10,11)沿胸廓内血管排列,引流胸腹前壁和

乳房内侧部的淋巴,并收纳膈上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参与合成支气管纵隔干。

2.肋间淋巴结 intercostal lymph nodes(图 12-4)多位于肋小头附近,沿肋间后血管排列,引流

胸后壁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胸导管。

3.膈上淋巴结 superior phrenic lymph nodes(图 12-11)位于膈的胸腔面,分前、外侧、后三群,

引流膈、壁胸膜、心包和肝上面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和纵隔前、后淋巴结。

(二)胸腔器官淋巴结

1.纵隔前淋巴结 anterior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位于上纵隔前部和前纵隔内,在大血管和心

包的前面,引流胸腺、心、心包、纵隔胸膜的淋巴,并收纳膈上淋巴结外侧群的输出淋巴管,其输

出淋巴管参与合成支气管纵隔干。

2.纵隔后淋巴结 posterior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内,沿胸主动脉和

食管排列,引流心包、食管和膈的淋巴,并收纳膈上淋巴结外侧群和后群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

Page 7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巴管注入胸导管。

3.气管、支气管和肺的淋巴结 这些淋巴结引流肺、胸膜脏层、支气管、气管和食管的淋巴,

并收纳纵隔后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在成年人,由于大量灰尘颗粒沉积在淋巴结内,淋巴结变黑色。

(1)肺淋巴结 pulmonary lymph nodes:位于肺叶支气管和肺段支气管分支夹角处,其输出

淋巴管注入支气管肺淋巴结。

(2)支气管肺淋巴结 bronchopulmonary lymph nodes:位于肺门处,又称肺门淋巴结 hilar

lymph nodes,其输出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3)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tracheobronchial lymph nodes:分为上、下两群,分别位于气管杈的

上、下方,输出淋巴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

(4)气管旁淋巴结 paratracheal lymph nodes:沿气管排列。气管旁淋巴结、纵隔前淋巴结

和胸骨旁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汇合成支气管纵隔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分别注入胸导管和右淋巴

导管。

四、 下肢淋巴管和淋巴结

下肢浅、深淋巴管分别与浅静脉和深血管伴行,直接或间接注入腹股沟淋巴结。此外,臀部的

深淋巴管沿深血管注入髂内淋巴结。

(一)腘淋巴结

腘淋巴结 popliteal lymph nodes分浅、深两群,分别沿小隐静脉末端和腘血管排列,引流足外侧

缘和小腿后外侧部的浅淋巴管以及足和小腿的深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沿股血管上行,注入腹股沟

深淋巴结。

(二) 腹股沟淋巴结

1.腹股沟浅淋巴结 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s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分上、下两群。上群

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排列,引流腹前外侧壁下部、臀部、会阴和子宫底的淋巴。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

分布,收纳除足外侧缘和小腿后外侧部外的下肢浅淋巴管。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注入腹股

沟深淋巴结或髂外淋巴结。

2.腹股沟深淋巴结 deep inguinal lymph nodes 位于股静脉周围和股管内,引流大腿深部结构和

会阴的淋巴,并收纳腘淋巴结深群和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外淋巴结。

Page 7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五、 盆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盆部淋巴结沿盆腔血管排列。

(一) 髂内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internal iliac lymph nodes沿髂内动脉及其分支和髂内静脉及其属支排列,引流大部

分盆壁、盆腔脏器、会阴深部、臀部和大腿后部深层结构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总淋巴结。

闭孔淋巴结 obturator lymph nodes沿闭孔血管和神经分布,引流子宫颈、阴道上部、膀胱以及阴蒂

或阴茎头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内、外淋巴结。

(二) 骶淋巴结

骶淋巴结 sacral lymph node包括骶外侧淋巴结 lateral sacral lymph node和骶正中淋巴结 median

sacral lymph node,分别沿骶外侧血管和骶正中血管排列,引流盆后壁、直肠、前列腺或子宫等处的

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髂内淋巴结或髂总淋巴结。

(三) 髂外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external iliac lymph nodes沿髂外血管排列,引流腹前壁下部、膀胱、前列腺(男)

或子宫颈和阴道上部(女)的淋巴,并收纳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注入

髂总淋巴结。

(四) 髂总淋巴结

髂总淋巴结 common iliac lymph nodes沿髂总血管排列,收纳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

输出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

六、 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位于腹后壁和腹腔脏器周围,沿腹腔血管排列。

(一) 腹壁淋巴结

脐平面以上腹前外侧壁的浅、深淋巴管分别注入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

Page 8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7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脐平面以下腹壁的浅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深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髂外淋巴结

和腰淋巴结。

腰淋巴结 lumbar lymph nodes(图 12-4)位于腹后壁,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分布,引流腹后

壁深层结构和腹腔成对器官的淋巴,并收纳髂总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其输出淋巴管汇合成左、右

腰干。

(二) 腹腔器官的淋巴结

腹腔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注入沿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1.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图 12-15) 胃左淋巴结 left gastric lymph nodes、胃右淋巴

结 right gastric lymph nodes、胃网膜左淋巴结 left gastroomental lymph nodes、胃网膜右淋巴结 right

gastroomental lymph nodes、幽门上淋巴结 suprapyloric lymph node、幽门下淋巴结 subpyloric lymph

nodes、肝淋巴结 hepatic lymph nodes、胰淋巴结 pancreatic lymph nodes和脾淋巴结 splenic lymph

nodes引流相应动脉分布范围的淋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位于腹腔干周围的腹腔淋巴结 celiac lymph

nodes。

2.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图 12-16) 肠系膜淋巴结 mesenteric lymph nodes

沿空、回肠动脉排列,回结肠淋巴结 ileocolic lymph nodes、右结肠淋巴结 right colic lymph nodes和

中结肠淋巴结middle colic lymph nodes沿同名动脉排列,这些淋巴结引流相应动脉分布范围的淋巴,

其输出淋巴管注入位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的肠系膜上淋巴结 superior mesenteric lymph nodes。

3.沿肠系膜下动脉分布的淋巴结(图 12-16) 左结肠淋巴结 left colic lymph nodes、乙状结肠

淋巴结 sigmoid lymph nodes和直肠上淋巴结 superior rectal lymph nodes引流相应动脉分布范围的淋

巴,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周围的肠系膜下淋巴结 inferior mesenteric lymph nodes。

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系膜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汇合成肠干。

第三节 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

一、 食管的淋巴引流

食管颈部的淋巴注入气管旁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食管胸部的淋巴除注入纵隔后淋巴结

外,胸上部的淋巴注入气管旁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胸下部的淋巴注入胃左淋巴结。食管腹

Page 8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部的淋巴注入胃左淋巴结。食管的部分淋巴管注入胸导管。

二、 胃的淋巴引流

胃的淋巴引流方向有 4个:①胃底右侧部、贲门部和胃体小弯侧的淋巴注入胃上淋巴结;②幽

门部小弯侧的淋巴注入幽门上淋巴结;③胃底左侧部、胃体大弯侧左侧部的淋巴注入胃网膜左淋巴

结、胰淋巴结和脾淋巴结;④胃体大弯侧右侧部和幽门部大弯侧淋巴注入胃网膜右淋巴结和幽门下

淋巴结。各淋巴引流范围的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

三、 肺的淋巴引流

肺浅淋巴管位于胸膜脏层深面,肺深淋巴管位于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肺血管和支气管的周围。

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交通,注入肺淋巴结和支气管肺淋巴结。通过淋巴管,肺的淋巴依次由肺淋

巴结、支气管肺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气管旁淋巴结引流。肺下叶下部的淋巴注入肺韧带处

的淋巴结,其输出淋巴管注入胸导管或腰淋巴结。左肺上叶下部和下叶的部分淋巴注入右气管支气

管淋巴结上群和右气管旁淋巴结。

四、 肝的淋巴引流

肝浅淋巴管位于肝被膜的结缔组织内。肝膈面的浅淋巴管多经镰状韧带和冠状韧带注入膈上淋

巴结和肝淋巴结,部分淋巴管注入腹腔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冠状韧带内的部分淋巴管注入胸导管。

肝脏面浅淋巴管注入肝淋巴结。深淋巴管位于门管区和肝静脉及其属支的周围,沿静脉出肝,注入

肝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和膈上淋巴结。肝浅、深淋巴管之间存在丰富的交通。

五、 直肠的淋巴引流

齿状线以上的淋巴管走行有 4个方向:①沿直肠上血管上行,注入直肠上淋巴结;②沿直肠下

血管行向两侧,注入髂内淋巴结;③沿肛血管和阴部内血管进入盆腔,注入髂内淋巴结;④少数淋

巴管沿骶外侧血管走行,注入骶外侧淋巴结。齿状线以下的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Page 8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六、 子宫的淋巴引流

子宫的淋巴引流方向较广。子宫底和子宫体上部的淋巴管:沿卵巢血管上行,注入腰淋巴结;

沿子宫圆韧带穿腹股沟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子宫体下部和子宫颈的淋巴管:沿子宫血管行向

两侧,注入髂内、外淋巴结;经子宫主韧带注入闭孔淋巴结;沿骶子宫韧带向后注入骶外侧淋巴结

和骶正中淋巴结。

七、 乳房的淋巴引流

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有 3个: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大肌

下缘深面的胸肌淋巴结;②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

骨旁淋巴结。乳房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

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第四篇 感觉器 一.感觉器 是指一种特殊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

二.感受器 是指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特殊装置。 1.特点 (1)能够接受机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神经冲动。 (2)分布于机体各部,结构多种多样,功能也各不相同。 2.分类 内、外感受器 (2)内感受器 (3)本体感受器

Page 8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十三章 视器

第一节 眼球 一.眼球壁 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膜、中膜和内膜。 1.外膜或纤维膜 (1)致密结缔组织组成。 (2)具有保护眼球内容物的作用。 (3)分为角膜和巩膜。 外膜:

角膜:外膜前1/6;透明天血管,有屈光作用;内含丰富神经末梢,故感觉灵敏 巩膜:外膜后5/6;不透明,呈乳白色;与角膜交界处深部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 2.中膜或血管膜: 外膜深面。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 中膜: 脉络膜:中膜后2/3;含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供给眼球营养;吸收眼内散射光线 睫状体:角膜与巩膜移行处的内面;呈环行,前部有向内的突出——睫状突;睫状突上有睫状

小带与晶状体相连;有平滑肌——睫状肌;睫状肌的收缩与舒张,通过睫状小带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虹膜:是中膜的最前部,在角膜的后方;呈圆盘状,中央有一圆形孔称瞳孔;内有平滑肌——

—瞳孔括约肌、开大肌,缩小、开大瞳孔 眼后房- 虹膜(经过瞳孔)-晶状体- 角膜- 眼前房(有虹膜角膜角) 3.内膜或视网膜:分睫状体部、虹膜部、视部。 (1)睫状体部:盲部; (2)虹膜部:盲部; (3)视部:色素部(外层,保护感光细胞)。 神经部(内层,感光作用)。 神经细胞由外向内为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 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颜色,在黄斑处较密集。 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广泛分布于视部。 盲点:在视神经起始处呈白色圆形隆起,称视神经盘,此处无感光细胞。 黄斑:在视神经盘领例稍下方,为一黄色的区域。黄斑中央下陷处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

部位。 (4)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来自视网膜中央动脉,中央动脉在盲点 中心进入眼球分成许多分支。

二.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1.房水 (1)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眼房中;

(2)由睫状体产生; (3)从眼后房经瞳孔人眼前房; (4)由虹膜角膜角人巩膜静脉窦,再注入眼静脉,循环更新; (5)对角膜和晶状体有营养作用; (6)具有屈光、维持限内压的作用;

Page 8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7)房水循环出现障碍,限内压增高视力受损,临床称之为青 光眼。 2.晶状体 (l)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 (2)呈双凸透镜状,具有弹性; (3)无色透明,表面包有透明的晶状体囊,周绿借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 (4)晶状体的曲度可随睫状肌的舒、编而改变; (5)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回缩,曲度加大,屈

光力加强; (6)视远物时,与(5)相反; (7)老年人,晶状体逐渐失去弹性,睫状肌也逐渐萎缩,调节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老视; (8)因疾病或创伤而变浑浊,称为白内障。 3.玻璃体 (1)位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 (2)是无色透明的胶状物,具有屈光和支撑视网膜作用; (3)若变浑浊,可影响视力。若支撑减弱,可导致视网膜剥离。 以上结构与角膜一样透明而无血管分布,具有屈光作用,称为眼的屈光系统。

第二节 眼副器

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球外肌以及筋膜和眶脂体等。 一、眼睑 1.形态 (1)分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眼裂3 (2)上,下睑在臭、叙两侧的夹角,称内毗和外毗; (3)近内毗处,上、下睑线各有一小孔为泪点; (4)游离缘生有睫毛,睫毛根部有睫毛腺,此腺的急性炎症称 麦粒肿。 2.构造:自外向内有5层。 (l)皮肤(薄); (2)皮下组织(疏松); (3)肌层(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平滑肌); (4)睑板(致密结缔组织、有睑板腺); (5)脸结膜。 3.功能 (1)保护眼球防外伤; (2)防眼球干燥。 二、结膜 1.为透明的粘膜。 2.按其分布分为三部 (1)睑结膜——被覆在眼睑内; (2)球结膜——衬在眼球表面; (3)结膜穹鹿——脸结膜和球结膜的移行处,形成结膜上穹(较深)和结膜下穹。 3.结膜囊——结膜围成的囊状腔隙。 4.为沙眼的发病部位。

Page 8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三、泪器 泪腺——位于眼的泪腺窝内,分泌泪液;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具有湿润角膜,清除灰

尘和杀菌作用 泪道: 泪点——位于上、下睑线内侧端乳头状隆起的中央小孔 泪小管——起于上、下泪点,开口于泪囊 泪囊——位于泪囊窝内,上部为盲端,下部续为鼻泪管 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

四、眼外肌 共有7条 1.运动上睑的肌肉: 提上睑肌——提上睑 2.其余6条为运动眼球的肌肉: 内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侧 外直肌——使瞳孔转向外侧 上直肌——使瞳孔转向上内方 下直肌——使瞳孔转向下内方 上斜肌——使瞳孔转向下外力 下斜肌——使瞳孔转向上外方 眼球的正常运动由这6条肌肉协作完成

Page 8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十四章 前庭蜗器(位听器)

组成 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内耳是接受声波和位置觉刺激的感受器;外耳和中耳是传导声

波的装置。 前庭蜗器(位听器): 外耳: 耳郭 外耳道 鼓膜 中耳: 鼓室 咽鼓管 乳突小房 内耳: 耳蜗 前庭 半规管(位觉器)

功能

1.内耳是接受声波和位置觉刺激的感受器。 2.外耳和中耳是传导声波的装置。

第一节 外耳 包括耳郭、外耳道、鼓膜三部分。

一、耳廓 耳廓中部的深窝内有外耳门。

二、外耳道 1.位置:外耳门与鼓膜之间。 2.分部 (1 )外1/3为软骨部。 (2)内2/3为骨都,两者交界处较窄。 3.形态特点 (1)全长作不同方向的弯曲。 (2)由于软骨部的可动性,在检查外耳道鼓股时,应向后上方牵拉耳郭,将外耳道拉直。 (3)儿童较短而平直,且鼓膜位置较水平,检查时应拉耳郭向后下方。

三、鼓膜 1.位置:位于外耳道底,呈倾斜位。 2.分部 (1)前上1/4为松弛部。 (2)后下3/4称为紧张部。 3.形态特点 (1)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周围固定于骨上。 (2)中心向内凹陷,为锤骨末端附着处,称鼓膜脐。

Page 8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3)鼓膜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第二节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为一含气不规则腔道。

一、鼓室 1.位置;是颈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位于鼓膜与内耳之间。 2.结构 (l)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肉等。 (2)内面及其内部各结构皆覆有粘膜,故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的粘膜相延续。 (3)鼓室6壁: 上壁:为盖壁,与颅中窝相邻 下壁:为颈静脉壁,与颈内静脉起始部相邻 前壁:为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管相邻,在上部有2个小管的开口,上方为鼓膜张肌半管,下方

为咽鼓管半管 后壁:为乳突壁,上部为乳突窦开口~乳突窦~乳突小房 内侧壁:为迷路壁,与内耳相邻。中部隆凸称岬,它的后上方为前庭窗,后下方为蜗窗。在前

庭窗的后上方有面神经管凸,面神经管凸上方为外半规管凸 外侧壁:为鼓膜壁组成其下部分,顳骨鳞部组成其上部分 (4)听小骨:有3块,彼此连接,连手鼓膜与前庭窗之间。 锤骨:与鼓膜接触; 镫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 砧骨;连手上述两骨之间。 当声波振动鼓膜时,3个听小骨的连续运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并能增大压强 20余倍。 (5)听小骨运动有关的肌肉 鼓膜张肌:调节鼓膜的紧张度 镫骨肌:调节对内耳的压力。对鼓膜和内耳有保护作用

二、咽鼓管 是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烟鼓管取得平衡。 1.位置:鼻咽侧壁和鼓室之间。 2分部 (1)内 2/3为软骨部。 (2)外1/3为骨部,两者之间较狭窄。 3.开口:咽鼓管有2个开口。 (1)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 (2)咽口位于鼻咽侧壁(下鼻甲后方)。 4.幼儿特点 (1)较短。 (2)管腔相对较宽。 (3)呈水平方向。 (4)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人鼓室,引起中耳炎症。

三、乳突案及乳突小房 乳突内有许多大小、形状不等而互相交通的含气空腔称乳突小房,向前~乳突窦~鼓室(后壁)

Page 8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三节 内耳 位置 (1)颈骨岩部的骨质内。 (2)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 分部:由骨迷路和睦迷路组成。 骨迷路:骨性管道 膜迷路:包含于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 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一、骨迷路 1.前庭 (1)位置:在骨迷路中部。 (2)形态:略似椭圆形空腔。 (3)结构 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 前壁有孔通耳蜗; 后壁上有5个小孔通3个骨性半

规管。 2.骨半规管 ( 1)为前、后、外 3个呈“C”形的弯曲小管。 (2)每个半规管各有1个单骨脚,1 个壶腹骨脚。 (3)互成直角排列。 (4)膨大处称骨壶腹。 (5)3个半规管有5个口开口于前庭(后壁)。 3.耳蜗 (1)为骨迷路的前部。 (2)由螺旋形的骨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圈半。 (3)蜗须向前外方。 (4)锅底对着内耳道底。 (5)从蜗轴向骨性蜗管中伸出一骨螺旋板,此板未达外侧壁, 其缺损处由股蜗管填补封闭。 (6)蜗顶处有一蜗孔,是前庭阶和鼓阶彼此相通的地方。

二、膜迷路 1.位置:骨迷路内。 2.分部 (1)椭圆囊、球囊 位于前庭内; 椭圆囊前接球囊,后接膜性半规管; 椭圆囊与球囊内有囊斑,是位觉感受器,接受直线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 在骨半规管内; 膨大部称膜壶腹,壁上有壶腹呢,是位觉感受器,接受旋转 运动的刺激。 (3)蜗管 在耳蜗内; 纵切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外壁为增厚的骨膜,下壁为基底膜;

Page 8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基底膜上有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 蜗管的上方为前庭阶,通向前庭; 下方为鼓阶终于蜗窗上的第二鼓膜; 上述两阶在蜗项措蜗孔相通。

三、内耳道 位于颧骨岩部,自内耳门~内耳道底,有第Ⅶ、Ⅷ对脑神经通过。

声音的传导:声波传入内耳有 2条途径,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1.空气传导 声波经外耳道传至鼓膜,中耳的听骨链将鼓膜振动传至前庭窗,引起前庭阶外淋巴的

波动。该部外淋巴的波动经前庭膜传到内淋巴,内淋巴的波动影响螺旋膜(基底膜),刺激螺旋器产生

兴奋,自此发出冲动经蜗神经传入脑,产生听觉。由于前庭阶外淋巴的波动,鼓阶外淋巴也产生波

动,传至封闭蜗窗的第二鼓膜亦随之振动。假若第二鼓膜固定不动,镫骨运动时,内、外淋巴只能

有压力的改变而不产生波动,此时螺旋器将不产生正常的听觉冲动。在鼓膜和听小骨缺损时,声波

可经第二鼓膜传入,产生部分听觉。

2.骨传导 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的途径称骨传导。主要是指声波引起的振动经颅骨(包括骨迷路)传

入,使耳蜗内的淋巴液产生波动,刺激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产生神经冲动。临床工作中,可将击响的

音叉的柄底直接压置于颅面(如将音叉柄底放在耳后乳突部)以检查骨传导的情况。骨传导的效能与正

常空气传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空气传导被严重破坏时,骨传导对保存部分听力有一定

意义。

第五篇 神经系统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它们相连并遍及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组成,它在人体各器官、系统

的功能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主要分布于头颈及胸腹器官 脊神经: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内脏感觉 内脏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脑、端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脊髓31节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Page 9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8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1.神经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

起(树突、轴突)。神经元的分类可按其突起的多少(分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或按其功能(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进行分类,神经元之间以突触相连接。 2.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包卷轴突形成髓鞘等重要功能,中枢神经有少突

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周围神经有施万细胞。 (三)反射及反射弧的概念 1.反射:人体在人脑皮质的控制和调节下,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叫反射,反射是神

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反射孤: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叫反射弧,由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和效应器

5个部分组成。 (四)常用术语 白质、髓质;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神经、纤维束等的名词概念在神经系统的学习中

非常重要。如果单独记忆它们对于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且易混淆,其实它们有着极为密切的内

在联系,弄清这些名词的由来是至关重要的。

第十六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神经 1.脊神经的组成、纤维成分、分支分布及性质: (1)组成: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2)纤维成分及分布 ①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将皮肤的浅感觉冲动和运动系的深感觉冲动传入中枢; ②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心血管、胸腹腔内脏和腹体,传导来自这些结构的感觉冲动; ③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 (3)性质:脊神经出椎间孔后主要分为前后两支,均包含上述4种纤维成分,因此一般认为

脊神经的性质属混合性神经。 2.颈丛

(1)组成:颈神经l~4前支。 (2)位置: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 (3)分支:分布:皮支~自胸锁乳突肌后线中点浅出,分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预横神经、

锁骨上神经等。 肌支~膈、舌骨下肌群和颈深肌群 膈神经(混合性) 组成:颈神经3~5前支。 走行:前斜角肌前面~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肺根前方~心包外侧~隔 分布:运动纤维支配隔肌;感受纤维分布到心包、部分胸膜、腹膜及(右隔神经)肝、胆道 3.臂丛 (1)组成:颈神经5~8和胸神经1的前支的一部分。 (2)走行:穿斜角肌间隙~锁骨后方~胶窝。在腋窝内,在腋动脉周围形成外侧束、内侧束

和后束。 (3)分支: 至胸、背部的主要分支: 胸前神经(~胸大、小肌)

Page 9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胸长神经(~前锯肌) 脚背神经(~背阔肌) 至上肢的主要分支: 内侧束:尺神经一正中神经 外侧束:肌皮神经 后束:腋神经和桡神经 ①尺神经走行、分布概况: 走行:起自内侧束~肱动脉内侧~臂中点穿内侧肌间隔~肱骨尺神经沟~穿尺侧腕屈肌,在尺

侧腕屈肌与指深屈肌之间豌豆骨外侧、腕横韧带浅面~手掌 肌支~尺例腕屈肌及指深屈肌的尺侧半 掌深支~小鱼际、拇收肌、骨间肌和第3、4蚓状肌 掌浅支~尺例1个半手指掌面和小鱼际皮肤 手背支~手背尺侧半及尺侧2个半手指背侧皮肤 ②桡神经走行、分布概况 走行:起自后来~肋骨的桡神经沟~肱骨外上髁前方~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分浅深二终支。 浅支:经肱桡肌探面~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背侧~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个半手指背

侧的皮肤 深支:发支支配桡侧腕短伸肌和旋后肌后穿旋后肌~前臂背侧~前臂伸肌 分布:肌支~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伸肌。 皮支~臂后面、前臂后面皮肤及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个半手指背侧的皮肤 ③腋神经走行、分布概况 走行:起自后来~穿四边孔~绕肋骨外科颈~三角肌深面 分布:分布~三角肌~小圆肌~肩部皮肤 ④肌皮神经走行、分布概况 走行:起自外侧束~穿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间下行,在肘关节稍上方穿出深筋膜更名为前

臂外侧皮神经。 分布:肌支~臂前肌群 皮支~前臂外侧皮肤。 ⑤正中神经走行、分布概况 走行:发自内、外侧束(两根会成)沿脑二头肌内侧沟,自肱脉外侧~前面~肱动脉内侧穿~

旋前圆肌~指浅、指深屈肌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腕管~掌腱膜深面 分布: 肌支~前臂屈肌(除肱桡肌、尺例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外)、第 1、2蚓状肌、鱼际肌(除

拇收肌) 皮支~掌心、桡侧3个半手指的掌面和鱼际的皮肤

4.胸神经前支

(1)走行、分布概况:胸神经前支共12对,第1~11对行手间隙(肋间神经),第12对

行于肋下(助下神经)。肋间神经在肋内、外肌之间循肋沟前行,于腋前线处发出外侧皮支。上6对

在骨侧缘浅出,下6对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腹直肌鞘内。于腹白线附近浅出,这些均称前

皮支。肌支支配肋间肌、腹前外 肌群。。 皮支的节段性分布(皮支至胸腹壁皮肤,呈节段性分布): 胸2一胸骨角平面; 胸个一乳头平面;

Page 9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胸十一剑突平面; 胸 8一肋弓平面;, 胸IO一脐的平面; 胸12一耻骨联合与脐相连线中点平面。

5.腰丛

(1)组成:第 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和第 1~3腰神经前支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 (2 )位置:腰大肌深面 (3)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 ①髂腹下神经分布:腹外侧阔肌、皮下环上方皮肤; ②髂腹股沟神经分布:腹外侧阔肌、皮下环周围皮肤; ③股外侧皮神经分布:股外侧皮肤; ④股神经走行及分布:腰大肌与髂肌之间~腹股沟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大腿,终支称

隐神经~伴随股动脉(大腿段)及大隐静脉(小腿段)至足的内侧缘、分布至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

线的皮肤; ⑤生殖股神经走行及分布:从腰大肌前面穿出,至明囊(大阴唇)及附近的皮肤、提睾肌; ○6 闭孔神经走行及分布:自腰大肌内侧缘走向小骨盆闭膜管~大腿内收肌群及大腿内侧面

皮肤。 6.骶丛

(1)组成:腰躯干(腰神经4的一部分前支和腰神经5前支合成)、骶、尾神经前支。 (2)位置:小骨盆内梨状肌前面。 (3)走行与分布: 臀上神经:出梨状肌上孔~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出梨状肌下孔~臀大肌 阴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坐骨小孔~坐骨直肠窝~会阴诸肌、肛门外括约肌及会阴部、肛门

和外生殖器的皮肤、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臀大肌深面十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大腿后

面、在股二头肌与半腹肌、膜肌之间下行~胭窝,沿途分支~大腿后群肌,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

和腓总神经 胜神经:在小腿,深、浅层屈肌之间(支配小腿后群肌)~ 内踝后~足底(足底内、外~侧神

经)~足底肌及皮肤。 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壁~经腓骨颈外侧向前行,分为用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腓深神经:小腿前群肌、足底肌、第1趾间隙 背面皮肤 腓浅神经:腓骨长、短肌、足背及趾背的皮肤

第二节 脑 神 经 一 概述:

⑴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 1.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肌、肌腱和口、鼻大部分粘膜。

2.特殊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外胚层演化来的特殊感觉器官视器和前庭蜗器。 3.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头、颈、胸、腹的脏器。 4.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味蕾和嗅器。 5.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中胚层演化来的眼球外肌、舌肌等横纹肌。 6.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Page 9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7.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咀嚼肌、面肌和咽喉肌等。 ⑵ 脑神经性质: 嗅神经:感觉性 视神经:感觉性 动眼神经:运动性 滑车神经:运动性 三叉神经:混合性 展神经:运动性 面神经:混合性 前庭蜗神经:感觉性 舌咽神经:混合性 迷走神经:混合性 副神经:运动性 舌下神经:运动性 ⑶ 其他特点: ① 脊神经中所含内脏运动纤维多数属于交感成分,且存在于每对脊神经中,仅仅第 2~4骶神经 中含副交感成分。而脑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均属于副交感成分,仅存在于第 3、7、9、10对脑神 经中。 ② 第 3、7、9、10对脑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副交感性)从脑的相应中枢发出后,先终止于 相应的副交感神经节,节内的神经元再发纤维到达其所支配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与第 10对脑神 经相连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近旁或壁内。 ③ 脑神经中,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纤维的神经元胞体多为假单极神经元,在脑外集中成神经节 (V 三叉神经节、VII 膝神经节、IX和 X的上、下神经节)。其性质与脊神经节相同,均为感觉性神 经节。VIII 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均位于耳内,它们是与平衡、听觉穿入相关的神经节。 二 、各脑神经走行及分布:

I嗅神经:嗅细胞中枢突聚集成嗅丝→穿过筛孔→进入颅前窝 →嗅球→ 大脑 II视神经:视网膜节细胞轴突→视盘处聚集,穿巩膜筛板,形成视神经→视神经管→颅中窝→

视交叉→视束→间脑 III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核(一般躯体运动) ↘ →二者发纤维合并成动眼神经→脚间窝出 动眼神经副核(一般内脏运动)↗ 脑→紧贴小脑幕切迹缘和蝶鞍后床突侧方前行→穿行于海绵窦外侧壁上部前行→眶

上裂入眶→分为上、下支。 ①上支:细小,分布于上睑提肌、上直肌。 ②下支:粗大,分布于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 ③下支→下斜肌支→睫状神经节短根→睫状神经节(在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眼

球(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睫状神经节:扁平椭圆形的副交感神经节 位置: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2mm×2cm大小。 ① 副交感根:(睫状神经节短根)来自动眼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在此节换元后

→节后纤维加入睫状短神经→眼球→达效应器 ② 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穿过该节→加入睫状短神经→进入眼球(支配

瞳孔开大肌和眼球血管)

Page 9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③ 感觉根:来自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的鼻睫神经支→穿过该节→睫状短神经→进入眼球→司眼球的一般感觉

睫状短神经:一般 6~10条,自睫状神经节发出后,经眼球后极,视神经周围进入眼球。 损伤表现:其所支配肌肉瘫痪,出现上睑下垂,瞳孔斜向外下方,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

失等症状。 IV 滑车神经:滑车神经核→下丘下方出脑→绕过大脑脚外侧前行→穿经海绵窦外侧壁前行→眶

上裂→入眶后,越过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向前内侧行→进入并支配上斜肌。 V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段,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由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交界处出脑→位于感觉根下内侧→进入三叉神经第 3支下颌神经中→经卵圆孔出颅→随下颌神经分布于咀嚼肌等。运动根中还含有与三叉神经中脑核有关的纤维,主要传导咀嚼肌的本

体感觉。 三叉神经节:位于三叉神经压迹处,包裹于硬脑膜形成的美克尔腔内。该神经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中枢突组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由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交界处入脑,止于三叉神经

脊束核(温痛觉)、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周围突分别形成⒈ 眼神经、⒉ 上颌神经、⒊下颌神经→分布于面部皮肤、眼、眶、口腔、鼻腔、鼻旁窦的粘膜、牙、脑膜等(传导痛、温、触觉) 1.眼神经:

三叉神经节→发纤维行于海绵窦外侧壁,位于伴行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的下方→眶上裂→分布于眶、眼球、泪腺、结膜、硬脑膜、部分鼻粘膜、额顶部及上睑和鼻背部的皮肤。

① 额神经:眼神经分支中最上面、较粗大的一支,在眶腔顶部骨膜与上睑提肌之间前行→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

② 泪腺神经: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方行向前外→泪腺 泪腺神经与颧神经之间有交通,由此导入副交感纤维控制泪腺分泌。

③ 鼻睫神经:在上直肌和视神经之间前内行达眶内侧壁。发出滑车下神经、筛前、筛后神经、睫状长神经。 睫状长神经在眼球后方穿入眼球,分布于角膜、睫状体、虹膜等;并有分支至睫状神经节,构

成其感觉根。 2.上颌神经:

仅含躯体感觉纤维,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处上部→眶下裂→延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主要分布于上颌牙齿、口腔和鼻腔粘膜、硬脑膜及睑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 ① 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主干的终末支→眶下裂→贴眶下壁向前→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

② 颧神经:在翼腭窝处分出→眶下裂入眶→分为两支→穿过眶外侧壁→分布于颧、颞部皮肤。 颧神经还借交通支将来源于面神经的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导入泪腺神经控制泪腺的分泌。 ③ 上牙槽神经: 上牙槽后神经:在翼腭窝内上颌神经本干发出后→上颌骨体后方穿入骨质。

上牙槽中、前支:分别在眶下沟和眶下管内自眶下神经分出。 三支在上颌骨内相互吻合成上牙槽神经丛后→分布于上颌牙齿、牙龈、上颌窦粘膜。 ④ 翼腭神经:(神经节支)始于上颌神经行至翼腭窝处,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穿过该节后→分布于腭、鼻腔的粘膜及腭扁桃体,传导这些区域的感觉冲动。

3.下颌神经: 是三叉神经 3大分支中最粗大的一支(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躯体运动纤维),由卵圆孔出颅→在翼外肌深面分为前、后两干。

前干:细小,肌支分布于咀嚼肌、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还发出一支颊神经。 后干:粗大,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 2/3及口腔底的粘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皮

Page 9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肤外,还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① 耳颞神经:以两根起于下颌神经后干,两根夹持脑膜中动脉向后合成一支→下颌颈内侧→转向上行,与颞浅血管伴行穿过腮腺→经耳前向上→分布于颞区皮肤,并有分支至腮腺,该分支将来

源于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导入腺体,控制腮腺分泌。 ② 颊神经:沿颊肌外面向前下行→分布于颊部皮肤及口腔侧壁粘膜。 ③ 舌神经:分出后在下颌支内侧下降→沿舌骨舌肌外侧呈弓形越过下颌下腺上方→前行,到达口腔粘膜深面→分布于口腔底及舌前 2/3粘膜→传导一般感觉。

舌神经行程中有鼓索(来自面神经)加入,从而将面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和味觉纤维导入舌神经→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 2/3粘膜,接受舌前 2/3的味觉;副交感纤维在舌神经途经下颌下腺时,向下分出至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控制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④ 下牙槽神经:(混合性神经)在舌神经后方,沿翼内肌外侧下行→穿下颌孔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支组成下牙丛→分支分布于下颌牙及牙龈→终支自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

皮肤和粘膜。 下牙槽神经中的运动纤维支配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 ⑤ 咀嚼肌神经:(运动性)分支有:咬肌神经、颞深神经、翼内肌神经、翼外肌神经,分别支配

4块咀嚼肌。 三叉神经损伤表现: 一侧三叉神经损伤时,出现同侧面部皮肤及眼、口和鼻粘膜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因角膜感觉

丧失而消失;一侧咀嚼肌瘫痪和萎缩,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三叉神经痛可波及三叉神经全部分支

或某一分支,此时,疼痛部位与 3大分支的皮肤分区完全一致,而且,压迫眶上孔、眶下孔或颏孔时,可以诱发患支分布区的疼痛,借此有助于诊断。

VI 展神经:(躯体运动) 起于展神经核,纤维向腹侧自脑桥延髓沟中线两侧出脑→前行至颞骨岩部尖端→自后壁穿入 海绵窦→在窦内沿颈内动脉外下方前行→眶上裂→分布于外直肌

损伤表现:外直肌瘫痪,产生内斜视。 VII 面神经:

纤维成分:①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支配面肌运动。 ②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涎核,属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相关副交感神经

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腭的粘膜腺,控制上述 腺体的分泌。

③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纤维)胞体位于膝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内,面神经管 弯曲处),周围突分布于舌前 2/3粘膜的味蕾,中枢突止于孤束核。

④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传导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 走行:面神经由两根组成,运动根(较大)和混合根(中间神经,较小),自桥延沟外侧出脑,两根进入内耳门合成一干→穿内耳道底→进入与中耳鼓室相邻的面神经管→先水平走行,后垂直下

行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达面部。在面神经管内部的弯曲处有膨大的膝神经节。 1.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① 鼓索:在面神经出茎乳孔上方约 6mm处发出→向前上行→进入鼓室→穿岩鼓裂→出

鼓室→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加入舌神经→随舌神经走行分布。 鼓索含两种纤维: 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 2/3的味蕾,传导味觉冲动。 副交感纤维:进入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

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② 岩大神经:(岩浅大神经)含副交感分泌纤维,自膝神经节分出后→岩大神经裂孔穿

Page 9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出→前行→穿破裂孔→颅底→与岩深神经(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合成翼管神经→

穿翼管→翼腭窝→进入翼腭神经节,副交感纤维在此节换元后,随神经节的一些分

支及三叉神经的分支到达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支配其分泌。 ③ 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2.颅外分支: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 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

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实质,形成腮腺内丛,由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呈辐射状穿出,分

布于面表情肌。 ① 颞支 ② 颧支 ③ 颊支 ④ 下颌缘支 ⑤ 颈支:支配颈阔肌。 与面神经有关的副交感神经节有 2对: 翼腭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 位置:翼腭窝上部,上颌神经的下方,为一不规则扁平小节。 神经根:① 副交感根:来自面神经的岩大神经,在节内换元。 ② 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随岩深神经而来。 ③ 感觉根:来自上颌神经向下的几条短的翼腭神经。 分布:由翼腭神经节发出一些分支分布于泪腺、腭和鼻的粘膜,传导粘膜的一般感

觉和支配腺体的分泌。 下颌下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 位置: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 神经根:① 副交感根:来自鼓索的副交感纤维伴舌神经到达该节换元。 ② 交感根:来自面动脉的交感丛。 ③ 感觉根:来自舌神经。 分布:自节发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传导一般感觉和支配腺体分泌。 损伤表现:① 面神经管外损伤表现为:损伤侧表情瘫痪,如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

说话时唾液从口角流出;伤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平坦;眼轮匝肌瘫痪使

闭眼困难、角膜反射也消失等症状。 ② 面神经管内损伤同时伤及面神经管段的分支,因此,除上述面肌瘫痪症状外,

还出现听觉过敏、舌前 2/3味觉障碍、泪腺和唾液腺的分泌障碍等症状。 VIII 前庭窝神经:(位听神经) 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 1.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前庭神经节(双极神经元)位于内耳道底,其周围突穿内耳

道底分布于内耳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中的毛细胞,其中枢突组成前

庭神经,经内耳门入颅,在脑桥小脑角处,经桥延沟外侧部入脑,止于前

庭神经核群和小脑等部。 2.蜗神经:传导听觉;蜗神经节(螺旋神经节,双极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蜗轴内,其周

围突分布于内耳螺旋器上的毛细胞,中枢突聚集成蜗神经,经内耳门入颅,

于脑桥小脑角处,经桥延沟外侧部入脑,止于蜗神经腹侧、背侧核。 损伤表现:伤侧耳聋和平衡功能障碍;由于前庭刺激可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而且,又

因为前庭与网状结构和植物性神经的联系,所以多同时伴有呕吐等症状。 IX 舌咽神经:

Page 9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纤维成分:①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支配茎突咽肌。 ② 副交感纤维:起于下泌涎核,在耳神经节内换元后,分布于腮腺,支配腮腺

分泌。 ③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处的舌咽神经下神经节,周

围突分布于咽、舌后 1/3,咽鼓管和鼓室等处粘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中枢突止于孤束核。传导一般内脏感觉。

④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也位于舌咽神经下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的味觉,中枢突止于孤束核上部。

⑤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很少,其神经元胞体位于舌咽神经上神经节内,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走行:舌咽神经的根丝,在橄榄后沟上部连于延髓,与迷走神经、副神经同穿颈静脉孔前部出颅,在孔内神经干上有膨大的上神经节,出孔时又形成稍大的下神经节。舌咽

神经出颅后→先在颈内动、静脉之间下降→弓形向前→经舌骨舌肌内侧打舌根。 分支: 1.舌支:为舌咽神经终支,经舌骨舌肌深面分布于舌后 1/3粘膜和味蕾,传导一般感

觉和味觉。 2.咽支:3~4条细支分布于咽壁,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交织成神经丛,由丛发分支

分布于咽肌和咽粘膜。 3.鼓室神经:发自下神经节→鼓室小管下口→进入鼓室→在鼓室内侧壁粘膜内与交感

神经纤维形成鼓室丛→发小支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粘膜→传导

感觉。 鼓室神经的终支为岩小神经,含来自下泌涎核的副交感纤维,在颞骨岩部

前面经鼓室小管上口出鼓室→前行出卵圆孔达耳神经节(在此换元)→节

后纤维随三叉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走行→分布于腮腺,控制其分泌。 4.颈动脉窦支:1~2支,在颈静脉孔下方发出后,沿颈内动脉下行分布于颈动脉窦和

颈动脉小球→将动脉压力变化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刺激传入中枢,反射

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 耳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

位置:卵圆孔下方,贴附于下颌神经内侧。 神经根:① 副交感根:来自岩小神经,换元后,节后纤维随耳颞神经至腮腺,支配腺体分

泌。 ② 交感根:来自脑膜中动脉交感丛 ③ 运动根:(相当于肌支)来自下颌神经,分布于鼓膜张肌和腭帆张肌。 ④ 感觉根:来自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传导腮腺一般感觉。 损伤表现:一侧舌咽神经损伤表现为同侧舌后 1/3味觉消失,舌根及咽峡区痛觉消失,同

侧咽肌无力。 X 迷走神经:混合性神经,行程最长,分布最广。 纤维成分:① 副交感纤维:起于迷走神经背核,属副交感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分支分布

于颈、胸、腹等多种器官,并在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其节

后纤维控制这些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②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疑核,随迷走神经分支支配咽喉部肌。 ③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迷走神经下神经节内,

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随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颈、胸、腹部等多种器官,

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冲动。

Page 9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④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迷走神经的上神经节内,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随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硬脑膜、耳廓和外耳道

皮肤,传导一般感觉。 走行:以多条根丝自橄榄后沟中部出延髓→在舌咽神经偏后方也经颈静脉孔出颅,此处有膨

大的迷走神经上、下神经节→迷走神经干出颅后,在颈部下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

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颈根部。 ① 左迷走神经→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过主动脉弓的前方→左

肺根的后方下行→至食管前面分成许多细支,分别形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行于食

管下段又逐渐集中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 ② 右迷走神经→越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沿气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达食管

后面→分支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继续下行又集中构成迷走神经后干。 迷走神经前、后干伴食管穿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分布于胃前、后壁→终支为

腹腔支。 分支: ⑴ 颈部的分支: 1.喉上神经:起于下神经节处→在颈内动脉内侧下行→舌骨大角水平分成内、外

支。 外支:细小,含躯体运动纤维,伴甲状腺上动脉下行,支配环甲肌。 内支:感觉支,伴喉上动脉穿甲状舌骨膜入喉腔,分布于咽、会厌、

舌根和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及味觉。 2.颈心支:有上、下 2支,在喉与气管两侧下行→进入胸腔,与颈交感神经节发

出的心神经交织构成心丛,调节心脏活动。上支有一分支称主动脉神

经或减压神经,分布于主动脉弓壁内,感受血压变化和化学刺激。 3.耳支:发自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含躯体感觉纤维。 4.咽支:起于下神经节,参与构成咽丛。 5.脑膜支:发自上神经节,分布于颅后窝硬脑膜,传导一般感觉冲动。 ⑵ 胸部的分支: 1.喉返神经:右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干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发出→由下后方

钩绕此动脉上行→返回颈部。 左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干跨过主动脉弓前方时发出→绕主动脉弓

下后方上行,返回颈部。 在颈部左、右喉返神经均走行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至甲状腺

侧叶深面、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终支为喉下神经。→分数支分

布于喉。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之外的所有喉肌,内脏感觉纤维分布

于喉粘膜。 2.支气管支和食管支:为左右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若干小支,与交感神经的分

支共同构成肺丛和食管丛,自丛再发细支分布于气管、支气管、肺

和食管。主要含内脏感觉纤维,传导脏器和胸膜的感觉同时支配器

官的平滑肌和腺体。 ⑶ 腹部的分支:全部由副交感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构成 1.胃前支:在贲门附近发自迷走神经前干。胃前支沿胃小弯向右,沿途发小支分

布于胃前壁,终支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部前壁。 2.肝支:也在贲门附近发自迷走神经前干,向右行于小网膜内,参与构成肝丛。

Page 9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3.胃后支:右迷走神经后干在贲门附近发出,沿胃小弯后面走行,沿途分支分布于胃后壁。终支也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后壁。

4.腹腔支:为迷走神经后干的终支,向右行至腹腔干附近,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腹腔丛。

XI 副神经:脑根:起于疑核→自橄榄后沟下部,迷走神经根丝下方出脑后,与脊髓根同行→经颈静脉孔出颅→加入迷走神经→随其分支支配咽喉部肌。

脊髓根:起自颈髓的副神经核→自脊髓前后根之间出脊髓后,在椎管内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再与脑根一起经颈静脉孔出颅→此后又与脑根分开→绕颈

内静脉行向外下方→经胸锁乳突肌深面分出一支入该肌后→终支进入斜方

肌→支配此 2肌。 损伤表现:

脊髓根损伤时,由于胸锁乳突肌瘫痪使头不能向患侧侧屈,也不能使面部转向对侧。由

于斜方肌瘫痪,患侧肩胛骨下垂。 XII 舌下神经:由舌下神经核发出后→以若干根丝自延髓前外侧沟出脑→向外侧,经舌下神经管

出颅→颈内动、静脉之间弓形向前下走行→达舌骨舌肌浅面→在舌神经和下颌下

腺管下方穿颏舌肌入舌内→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舌外肌。 损伤表现: 一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时,患侧半舌肌瘫痪,伸舌时,由于患侧半颏肌瘫痪

不能伸舌,而健侧半颏舌肌收缩使健侧半舌强力伸出,致使舌尖偏向患侧;

若舌肌瘫痪时间过长,可造成舌肌萎缩。

第三节 内脏神经 分部:中枢部和周围部

内脏神经:内脏神经系统的周围部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所以称内脏

神经。

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

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所以内脏运动神经又称为自主神经系或植物神经系。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1.支配的器官不同: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控制;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2.纤维成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 内脏运动神经有交感和副交感 2种纤维成分,多数脏器同时接受 2者的双重

支配。 3.神经元数目不同: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 2个神经元(肾上腺髓

质例外,只需一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为节前神 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

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一个节前神经元可

Page 10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9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以和多个节后神经元构成突出。 4.纤维粗细不同: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是较粗的有髓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5.节后纤维分布形式不同:躯体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 内脏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

应器(平滑肌、心肌和外分泌腺)。 一 、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T1~L2或 L3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此核的细胞。 2.周围部:交感干、交感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等;根据神经节所在位

置不同,又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 ① 椎旁节:位于脊柱两旁,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交感干上至颅底,

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 ② 椎前节:不规则节状团块,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包括:腹

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和主动脉肾节等。 3.交通支:连于交感干神经节与相应的脊神经之间。分为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名。节前神经元胞体仅存于

T1~12和 L1~3节段的脊髓侧角,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 T1~L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

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 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

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名。 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分布: 自中间外侧核发出后→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干→白交通支→进入交感干后,有 3个去向。

①止于相应的椎旁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节。 ③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节换神经元。 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 ① 发自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于头颈部、躯

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31对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都有灰交通支联系,脊神经的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② 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相应的神经丛,并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③ 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二 、交感神经的分布 ⑴ 颈部:颈交感干位于颈血管鞘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 颈上神经节,最大,呈梭形,位于第 1~3颈椎横突的前方,颈内动脉的后方;颈

中神经节,最小,位于第 6颈椎横突处;颈下神经节,位于第 7颈椎处,在椎动脉的始部后方,常与第 1胸神经节合并成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

颈部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的分布: ① 经灰交通支连于 8对颈神经,并随颈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

竖毛肌。 ② 分支直接至邻近的动脉,形成颈内动脉丛、颈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和椎

动脉丛。伴随动脉的分支至头颈部的腺体、竖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 ③ 发出咽支,参与构成咽丛。 ④ 3对颈交感神经节分别发出心上、心中和心下神经,下行进入胸腔,加入心

丛。

Page 10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⑵ 胸部:胸交感干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发下列分支: ① 经灰交通支连接 12对胸神经,并随其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② 从上 5对胸交感神经节发分支,参与构成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和心丛

等。 ③ 内脏大神经:由穿过第 5或第 6~9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向前下

方走行中合成一干,并沿椎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膈脚,终于腹腔节。 ④ 内脏小神经:由穿过第 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下行穿过膈

脚,终于主动脉肾节。 由腹腔节、主动脉肾节发节后纤维,分布于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和结肠

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⑶ 腰部:腰交感干位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内侧缘之间。 ① 灰交通支连接 5对腰神经,随腰神经分布。 ② 腰内脏神经:由穿过腰神经节的节前纤维组成,终于腹主动脉丛和肠系膜下

丛内的椎前神经节,并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

脏器,并有纤维伴血管分布至下肢。 ⑷ 盆部: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 2~3对骶交感干神经节和一个奇神经节。 ① 灰交通支连于骶、尾神经,分布于下肢及会阴部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② 一些小支加入盆丛,分布于盆腔器官。 三、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第 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为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节内的细胞为节后神经元。位于颅部的

副交感神经节有: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 1.颅部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行于第 3、7、9、10对脑神经内。 ① 随动眼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动眼神经副核发出,在睫状神经节内换

元,节后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② 随面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上泌涎核发出,一部分节前纤维经岩大神

经在翼腭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腔、口腔以及腭粘膜的腺体;另

一部分节前纤维经鼓索,加入舌神经,在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

颌下腺和舌下腺。 ③ 随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由下泌涎核发出,经鼓室神经至鼓室丛,由丛

发出岩小神经,到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④ 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由迷走神经背核发出,随迷走神经的分支到达

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 2.骶部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脊髓骶部第 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发出,随骶神经出骶

前孔,又从骶神经分出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随盆丛分支分布于盆腔脏器,

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

管和盆腔脏器。 四、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低级中枢部位不同: 交感神经: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外侧核。 副交感神经:脑干脑神经副交感核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核。 2.周围部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交感神经:椎旁节和椎前节 副交感神经: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因此,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比交

Page 10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感神经长,而节后纤维则较短。 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 交感神经: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副交感神经: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则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交感神经的作用范围较广泛,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较局限。 4.分布范围不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不如交感神经广泛。 5.对同一个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支配既是互相拮抗又是

互相统一的。 五、内脏神经丛 构成: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 位置:攀附在动脉周围或脏器附近和器官之内 分布:由这些丛发出分支,分布于胸、腹、盆腔的脏器 1.心丛:

组成:颈上、中、下神经节和 T1~4 或 5发出的心支和迷走神经心支构成 位置: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右肺动脉前方;深丛位于主动脉弓和气管杈之间。

2.肺丛: 组成:迷走神经的气管支和交感干的 T2~5节的分支组成 位置:肺根的前、后方,与心丛互相延续 3.腹腔丛:最大的内脏神经丛,丛内含有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主动脉肾节。 组成:由内脏大、小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干的腹腔支以及腰上部交感神经节的分

支共同构成。 位置:位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 4.腹主动脉丛: 组成:由内脏大、小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干的腹腔支以及腰上部交感神经节的分

支共同构成。 位置:位于腹主动脉两侧及前面,是腹腔丛在腹主动脉表面向下延续部分。 5.腹下丛:可分为上腹下丛和下腹下丛。 上腹下丛:位于第 5腰椎体前、腹主动脉末端及两髂总动脉之间,是腹主

动脉丛向下的延续部分。 下腹下丛:由上腹下丛延续到直肠两侧,并接受骶交感干的节后纤维和第

2~4骶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 牵涉性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

为牵涉性痛。

Page 10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椎体下缘。

全长粗细不等,存在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C4-T1)和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L2-S3)。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filum terminale)。 脊髓表面有 6条纵沟,前面正中有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有后正中沟

(posterior median sulcus),在侧方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和后外侧沟(posterolateral sulcus)。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存在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是薄束和楔束的分界标志。 因与 31对脊神经相连,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的范围即是一个脊髓节段,故脊髓分为

31个节段:8个颈节(C),12(T)个胸节,5(L)个腰节,5(S)个骶节,1(Co)个尾节。 因为脊柱生长速度快于脊髓,二者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上颈椎(C1~4)= 对应脊髓节段,下

颈椎(C5~8)和上胸椎(T1~4)+1 = 对应脊髓节段,中胸椎(T5~8)+2 = 对应脊髓节段,下胸椎(T9~12)+3 = 对应脊髓节段,第 1腰椎(L1)= 骶尾髓节段。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从相应的椎间孔穿出,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为马尾(cauda equina)。临床常选则第 3、4或第 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穿刺,以免伤及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其横切面上,中央部有一细小的中央管(central canal),围

绕中央管为“H”形的灰质,灰质外面为白质。 每侧的灰质,前部为前角(柱)(anterior horn, column),后部狭小为后角(柱)(posterior horn,

column),后角由后向前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在胸部和上腰髓(T1~L3)前后角之间有向外伸出的侧角(柱)(lateral horn, column)。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intermediate zone)带,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anterior gray commissure)和灰质后连合(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灰质前、后连合位于中央管周围又称为中央灰质。 白质借脊髓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anterior funiculus),前后外侧沟

之间为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后外侧沟和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posterir funiculus)。在灰质前连合前方的白质有纤维横过,称为白质前连合(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为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一) 灰质 在脊髓灰质横切面上,大多数神经细胞胞体聚集成群或成层,称为神经核或板层,在纵切面上,

灰质纵贯成柱。Rexed将灰质分为 10个板层(Ⅰ-Ⅹ)。

Ⅰ层相当于脊髓后角尖部(apex),与背外侧束相邻,内含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是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

Ⅱ层占据后角头的大部,不含有髓纤维,髓鞘染色呈胶状质样,故称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同源,调控脊髓丘脑束的传入。

Ⅲ层和Ⅳ层内有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其中Ⅳ层内的后角固有核是脊髓丘脑束的起

始细胞。Ⅱ-Ⅳ层相当于后角头部。

Ⅴ层相当于后角颈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外侧部占 1/3,形成网状结构(网状核);内侧部占

2/3。

Page 10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Ⅵ层相当于基底部,在颈、腰骶膨大处明显,Ⅴ、Ⅵ层内含有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并接受

皮质脊髓束的下行纤维。

Ⅶ层相当于脊髓中间带,背内侧有胸核(nucleus thoracicus),又称背核或 Clarke柱,但仅

在 C8-L3节段可见,是脊髓小脑后束的起始细胞;腹内侧有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外侧部(相当于外侧角)有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在 T1-L3节段,含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在 S2-S4节段,含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骶副交感

神经核 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在Ⅶ层还内含有少量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并接受

大量皮质脊髓束的下行纤维的终末。

颈、腰骶膨大处的Ⅶ层、Ⅷ层和Ⅸ层构成脊髓前角,在 L2-S3节段,Ⅶ层外侧部有脊髓边缘细

胞(spinal border cells),是脊髓小脑前束的起始细胞。在脊髓胸段,Ⅷ层位于前角基部,颈腰

骶膨大处,位于前角内侧部。此层细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板层和一些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的终末,并发出纤维到第Ⅸ层。

Ⅸ层由前角运动神经元组成,在颈、腰骶膨大处可分为前角内侧核(medial nucleus)(见于脊

髓全长,支配躯干肌)和前角外侧核(lateral nucleus)(见于颈腰骶膨大处,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细胞包括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另含有小型的中间神经元—Renshaw细

胞。位于颈腰骶膨大处的前角细胞具有一定的排列关系,有内向外为躯干肌和上肢肌(或下肢肌),

由腹侧向背侧为伸肌和屈肌。

Ⅹ层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

(二)白质 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可分为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

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紧

贴脊髓灰质分布,起止均在脊髓,完成脊髓节段内或节段间的反射活动。 躯干、四肢的感觉冲动经脊髓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由粗

的有髓纤维组成,沿后角的内侧进入后索或后角,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

髓或薄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 1~2节段,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dorsolateral fasciculus),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传导痛、温觉和内脏感觉。

1. 上行纤维传导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fas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位于后索,由同侧后根内侧部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上升形成,薄束成自 T5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

的中枢突,楔束成自 T4以上脊神经节的中枢突。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由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上行至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薄束和楔束在后索中有明确的定位关系:薄束位于内侧,见于脊髓后索全长,(T5以下占据整个后索),楔束位于外侧,(仅见于 T4以上)。T4以上的后索中,由内向外依次由来自骶、腰、胸、颈段的纤维排列而成。 脊髓后索病变导致患者闭目时不能确定肢体所处位置,站立时身体摇摆,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

和纹理。 (2)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和前束(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分别位于外侧索周遍的后部和前部,脊髓小脑后束主要起自脊髓 C8-L3的背核,在同侧上行并

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旧皮质。脊髓小脑前束主要起自脊髓 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主要交叉到对侧上行,经小脑上脚止于小脑旧皮质。 功能:均传导下肢的本体感觉,后束主要调节下肢个别肌肉的运动和姿势,前束调节下肢整体

的运动和姿势。 (3)脊髓丘脑侧束(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和脊髓丘脑前束(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 分别位于脊髓外侧索前半部和前索,并分别传导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和后根粗纤维

Page 10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传入的粗触、压觉信息。此束主要起自后角边缘核(Ⅰ层)、后角固有核(Ⅳ层),少部分起自Ⅴ-Ⅷ

层,纤维经白质前连合越边在上 1-2节对侧半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脊髓丘脑前束含有少量的不交

叉纤维)——脑干下部——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脊髓丘脑后束自成脊髓丘系上行——二者

均止于丘脑。

脊髓丘脑束在脊髓中有明确的定位关系:有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节的纤维。一侧脊髓

丘脑束损伤导致对侧损伤面 1-2节以下的分布区域的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2. 下行纤维传导束(运动传导束)

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分为锥体系和锥

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1)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起自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在锥体下端,

约 90%下行纤维交叉到对侧,并于对侧脊髓外侧索后部下行

——皮质脊髓侧束,直到骶髓。下行过程中逐节止于Ⅳ-Ⅸ层,支配四肢肌。

约 10%不交叉纤维行于前索的最内侧——皮质脊髓前束,但仅在中胸部以上。下行过程中,大

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到对侧止于Ⅳ-Ⅸ层,小部分不交叉纤维止于同侧,支配躯干肌。

皮质脊髓束在外侧索有一定的排列关系:有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部。此束损伤导致同

侧肢体的硬瘫。

(2)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起自中脑红核)——发出纤维交叉——脊髓外侧索(在皮质脊髓束前面)——止于灰质板层Ⅴ-Ⅶ

层的中间神经元。

功能:调节屈肌张力,与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的运动调控起重要作用。

(3)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

起自前庭神经外侧核——发出纤维在同侧前索中下行——止于灰质板层Ⅶ、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功能:调节伸肌张力,在身体平衡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4)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

起自延髓和脑桥的网状结构——发出纤维组成延髓网状脊髓束(行于同侧外侧索前部深方)和

脑桥网状脊髓束(主要行于同侧前索)——止于灰质板层Ⅶ、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功能:参与对躯干肌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调控。

(5)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

起自中脑上丘——发出纤维交叉并下行于前索(仅达颈髓)——止于颈髓灰质板层Ⅶ、Ⅷ层的

中间神经元。

功能:调控颈肌的活动以完成视听反射。

(6)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主要来自前庭核群——发出纤维行于前正中裂底的两侧(仅达颈髓)——止于颈髓灰质板层Ⅶ、

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功能: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三、脊髓的功能

脊髓功能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传导功能,由上、下传导束来完成;其二为反射功能,包括内

脏反射(指排便和排尿反射等)和躯体反射(分为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或依据刺激部位不同分

为浅反射和深反射)。如牵张反射为深反射,屈曲反射为浅反射等。

Page 10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二节 脑干 脑干(brain stem)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一、脑干外形 (一)延髓(medulla oblongata) 位于脑干尾侧部,呈倒置圆锥形。下部与脊髓外形相似,内腔为中央管,脊髓表面各沟上延到

延髓;上部内腔向背侧开方,形成第四脑室下部。上端腹侧部以延髓脑桥沟分界,背侧部以髓纹分

界。 在延髓腹侧面上端,前正中裂的两侧有纵形隆起的锥体(pyramid),在下端,锥体束的大部分

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在锥体背外侧有卵圆形的橄榄(oliva),内含橄榄核;锥体与橄榄之间为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根丝出脑。橄榄的背方有自上而下的舌咽、

迷走、副神经根丝出脑。 在延髓背外侧下部形似脊髓,脊髓的薄束和楔束向上延伸,分别扩展为薄束结节(gracile tubercle)

和楔束结节(cuneate tubercle),内含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结节的外上方为隆起的小脑下脚,构成第四脑室侧界的一部分。延髓上部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构成菱形窝下部。 (二)脑桥(pons) 脑桥腹侧面膨隆为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下端以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沟内自内而外有

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丝出脑。上端与中脑大脚相接。基底部正中有纵行的基底沟(basilar sulcus),内有基底动脉通过。基底部向外逐渐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其内纤维转向背方进入小脑。脑桥腹侧面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丝出脑。 脑桥背面形成第四脑室上部,小脑上脚构成室底的外侧壁,两侧上脚间的薄层白质板为上髓帆

(superior medullary velum),构成第四脑室顶上部。上髓帆上有滑车神经根丝出脑,是唯一一个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

(三)菱形窝(rhomboid fossa) 又称第四脑室底,由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构成。外上边界为小脑上脚,下外边界为薄束结节

和楔束结节及小脑下脚。窝的外侧角与背面的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此隐窝绕小脑下脚转向腹侧。菱形窝与中线之间表浅为髓纹,室底正中有纵行的正中沟(median sulcus),正中沟两侧各为一纵行的界沟(sulcus limitans)。界沟将一侧室底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外侧部为三角形,又称前庭区(vestibular area)内含前庭神经核,前庭区外侧角的一隆起为听结节(acoustic tubercle),内含蜗神经背核。位于界沟和正中沟的内侧部称为内侧隆起(medial eminence),其在髓纹以下的延髓部可见两个小三角:舌下神经三角(hypoglossal triangle)靠内上方,内含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vagal triangle)靠外下方,内含迷走神经背核。靠近髓纹上方的内侧隆起脑桥部有一圆形隆起,为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内含展神经核和面神经膝。界沟上端在新鲜标本上呈蓝灰色的区域,称蓝斑(locus ceruleus),深面为富含去甲肾上腺能的神经元。 (四)第四脑室 形如帐篷,顶朝小脑,底为菱形窝,内充脑脊液,向上与中脑导水管相通,向下与延髓中央管

相交通。第四脑室顶的上部由小脑上脚内侧端和上髓帆构成,顶的下部由下髓帆(inferior medullary velum)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构成。下髓帆以锐角与上髓帆相会,深入小脑。附与下髓帆和菱形窝之间的室管膜,其外面覆盖有软膜和血管,共同构成第四脑室脉络

组织。脉络组织上的血管反复分支,夹带软膜和室管膜突入室腔,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choroidea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是产生脑脊液的地方。 第四脑室借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菱形窝下角尖部正上方,median aperture of fourth ventricle)

和两侧的第四脑室外侧孔(位于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尖部,lateral aperture of fourth ventricle)与蛛网

Page 10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膜下腔相通。 (五)中脑(mesensephalon) 腹侧面上界为间脑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腹侧面有一对柱状隆起,称大脑脚(cerebral peduncle),

内有大量大脑皮质下行纤维。大脑脚之间的深窝为脚间窝(interpeduncular fossa),窝底有许多血管穿过,又称后穿质(pos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大脑脚内侧有动眼神经根丝出脑。 中脑背侧有两对圆形隆起,上方一对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下方一对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合称四叠体(corpora quadrigemina)。上丘与间脑外侧膝状体间的条形隆起为上丘臂(brachium of superior colliculus),下丘与间脑内侧膝状体之间的隆起为下丘臂(brachium of inferior colliculus)。 二、脑干内部结构 主要包括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上下行纤维束和网状结构。 (一)脑神经核 1. 躯体运动核柱:此柱紧邻正中线,自上而下有 4个核团:动眼神经核(oculomotor nucleus)、

滑车神经核(trochlear nucleus)、展神经核(abducens nucleus)、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nucleus)。

2. 特殊内脏运动柱: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柱腹外侧,自上而下有 4个核团:三叉神经运动核(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面神经核(facial nucleus)、疑核(nucleus ambiguus)和副神

经核(spinal accessory nucleus)。

3. 一般内脏运动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外侧,靠近界沟,自上而下有 4个核团:动眼神经副核

(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上泌涎核(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下泌涎核(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和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

4. 内脏感觉柱:为单一孤束核。位于界沟外侧,比邻一般内脏运动柱。上达脑桥下部,下达内

侧丘系交叉平面。此核包括上部的味觉核和下部的一般内脏感觉核。分别接受来自面神经、舌咽神

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的初级味觉纤维和来自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传入的初级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5. 一般躯体感觉柱:位于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自上而下为 3个核团:三叉神经中脑核

(mesencephalic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三叉神经脑桥核(pontine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6. 特殊躯体感觉柱:位于内脏感觉柱外侧,延髓上部和脑桥下部平面,菱形窝前庭区深面。由

蜗神经核(cochlear nuclei)、前庭神经核(vestibular nuclei)组成。

(二)非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与脑神经不直接相关,作为脑干低级中枢或上下行通路的中继核,与各部分脑部几

脊髓有广泛的联系。

1. 延髓的非脑神经核:

(1)薄束核和楔束核:

(2)下橄榄核:

(3)楔束副核和楔外侧束:

2. 脑桥的非脑神经核:

(1)上橄榄核(superior olivary complex):

(2)脑桥核(pontine nuclei):

3.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1)下丘:

(2)上丘:

(3)顶盖前区:

(4)红核:

Page 10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5)黑质:

(6)腹侧被盖区:

(三)长上、下行纤维束:

1. 长上行纤维束:

(1)内侧丘系:

(2)脊髓丘脑束:

(3)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脑后束:

(4)外侧丘系:

(5)三叉丘系:

(6)内侧纵束:

2. 长下行纤维束:

(1)锥体束:

(2)红核脊髓束和顶盖脊髓束:

(3)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

第三节 小脑 小脑皮质(cerebellar cortex)

髓体 (medullary center)

小脑核 (cerebellar nuclei)

顶核(fastigial nucleus)

中间核(interposed nuclei): 栓状核和球状核

齿状核(dentate nucleus)

(一)小脑的分叶和机能分区

1.小脑的形态学分叶

(1)绒球小结叶

(2)小脑前叶

(3)小脑后叶

2.小脑的机能区

(1)原小脑(archicerebellum)接受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固又称前庭小脑,与平

衡有关。

(2)旧小脑(paleocerebellum),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的纤维,固又称脊髓小脑,与肌张力

的调节有关。

(3)新小脑(neocerebellum),大脑皮质通过大脑、脑桥核与小脑后叶联系,固又称大脑小脑,

与调节肌肉的共济协调运动有关。

(二)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

1.分子层:

颗粒细胞的轴突进入分子层,呈 T形分叉,形成小脑叶片长轴平行的纤维。

Purkinje细胞树突

2.梨状细胞层

由单层体积较大的 Purkinje 细胞构成。

1条平行的纤维与 400个 Purkinje 细胞树突形成突触;而 1个 Purkinje细胞可与 200000条平

行的纤维形成突触

Purkinje细胞还接受来自对侧下橄榄核发来的传入纤维,攀缘纤维。

Page 10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3.颗粒层

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即颗粒细胞构成

其树突接受除下橄榄核以外的所有由小脑外发来的传入纤维,即:苔藓纤维。

(三)小脑纤维联系和功能

1.前庭(古)小脑:

传入 f:同侧前庭神经节和前庭神经核发 f—经小脑下脚

传出 f:小脑发 f∏ 同侧前庭神经核—经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

支配躯干肌的运动 N元。

功能:调整由于各种前庭刺激引起的肌紧张变化,维持身体的平衡。

2.脊髓(旧)小脑:

传入 f:运动中身体的变化信息—经脊髓小脑束(或其它)

传出 f:(1)发自蚓状皮质的 f— 顶核发 f— 前庭核、网状结构

经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支配同侧前角α- 和ϒ-运动 N元。

功能:控制运动中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2)发自半球中间部的皮质的 f—中间核发 f—经小脑

上脚—对侧红核(部分 f越过红核—对侧丘脑腹外核)

—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和红核

—经红核脊髓束和皮质脊髓束—前角运动 N元。

功能:控制运动中肢体远端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3.大脑(新)小脑:

传入 f:对侧脑桥核—经小脑中脚发 f(即:接受来自对侧大脑

皮质广泛区域信息)

传出 f:新小脑皮质的 f—齿状核发 f(组成小脑上脚主体)—绕过红核—对侧丘脑腹外核—对

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发出皮质脊髓束—经锥体交叉∏(回到同侧)前角运动 N元。

功能:主要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

(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1.小脑损伤的典型表现

不会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

交叉前一侧损伤运动障碍在同侧

典型体征:共济失调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2.原小脑综合征:平衡失调

眼球震颤

3.新小脑综合征: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第四节 间脑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中间有一窄腔即第三脑室,分隔左右间脑。可分

为 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一)背侧丘脑(丘脑)dorsal thalamus

Page 11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0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形态:卵圆形,成对的灰质团块。 前端突起称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 背面有终纹,内侧面有下丘脑沟。 内部结构:内髓板——Y形 灰质核群——前核 内侧核群:背内侧核 外侧核群:背侧组—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枕 腹侧组—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核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中线核、板内核和网状核,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

有纤维联系。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经这些核团的转接,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构成上行网

状激动系统,维持机体的清醒状态。 2.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传入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至躯体运动中

枢,调节躯体运动。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接受传导头面部感觉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

回下部头面部躯体感觉中枢。 腹后外侧核:接受传导上下肢和躯干感觉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至相应的大脑

皮质躯体感觉中枢 4. 联络性核团

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组 (二)后丘脑 metathalamus 位于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 包括内侧膝状体:接受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

并发出纤维投射至颞叶的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

并发出纤维投射至枕叶的视觉中枢 (三)上丘脑 epithalamus位于间脑的背侧部与中脑顶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

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四)底丘脑 subthalamus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 底丘脑核:与黑质、红核、苍白球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

(五)下丘脑 hypothalamus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的下半和底壁 上方:下丘脑沟 前端:达室间孔 后端:与中脑被盖相续 下方: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 主要核团: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核 纤维联系:

1. 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2. 与脑干和脊髓的联系 3. 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Page 11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4. 与垂体的联系

功能:神经内分泌中心,通过与垂体的密切联系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融为一体,调节机

体的内分泌活动。

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

广泛的调节。参与情绪调节,如发怒和防御反应。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第五节 端脑 包括大脑皮质、髓质、基底核及侧脑室

(一)外形与分叶 大脑纵裂——分隔左右大脑半球 胼胝体 大脑横裂——分隔大脑小脑 每侧大脑半球包括—— 外侧面:外侧沟

中央沟 分为额、顶、枕、颞叶及岛叶 顶枕沟

额叶:中央前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顶叶: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缘上回 角回 颞叶: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内侧面:距状沟

中央旁小叶 楔回 舌回 扣带回 底面:额叶:嗅束—嗅球—嗅三角—前穿质

枕颞沟 侧副沟 海马旁回 枕颞内侧回 枕颞外侧回 齿状回 ——海马结构 海马 边缘叶: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及岛叶 额叶: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Page 11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 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 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 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

(二)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1.第 1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

特点:1)上下颠倒,但头部为正。 2)左右交叉。 3)身体各部分投影区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 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纤维,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至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 2.第 1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特点:1)上下颠倒,但头部为正。 2)左右交叉。

3)身体各部分投射范围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 而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觉以及位置和运动觉。

3.视觉区: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即上方的楔叶和下方的舌回(17区) 接受来自外侧膝状体的纤维 4.听觉区:颞横回(41、42区) 接受内侧膝状体的纤维 5.平衡觉区:颞上回 6.嗅觉区: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附近 7.味觉区:岛叶 8.内脏活动中枢:边缘叶 语言中枢: 9.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22区),Broca区 损伤称运动性失语症 10.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 损伤称失写症 11.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 损伤后称感觉性失语症 12.视觉性语言中枢:顶下小叶的角回(39区)阅读中枢 损伤称失读症 Wernicke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和视觉性语言中枢的总称 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与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有关 右侧大脑半球---主要感知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时空概念

(三)内部结构 1.侧脑室: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经左、右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

中央部---顶叶内 前角---伸入额叶 后角---伸入枕叶 下角---伸至颞叶

Page 11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基底核 (basal nuclei)位于白质内,因靠近脑底,故名。 尾状核 壳 纹状体 豆状核 基底核 苍白球 屏状核 杏仁核 (1)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呈“C”形弯曲的蝌蚪状,分头、体、尾 3部,围绕豆状核和丘脑,伸

延于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的壁旁。 (2)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位于岛叶深部,在水平切面和额状切面上均呈尖向内侧的楔形,并

被两个白质薄板分为 3部: 外侧部最大——壳 putamen 内侧两部分——苍白球 globus pallidus 纹状体 corpus striatum: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

呈条纹状,故两者合称纹状体。 苍白球在鱼类已有,出现较早,称旧纹状体 壳和尾状核称新纹状体 (3)屏状核 claustrum:为岛叶与豆状核之间的一薄层灰质,其范围与壳相当。此核的内侧借外囊

与壳相隔,外侧借最外囊与岛叶皮质相隔 (4)杏仁体 amygdaloid body (5)纤维联系 : 传入纤维:来自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和顶叶)、背侧丘脑和黑质,终止于新纹状体。 传出纤维:苍白球是纹状体的传出部,由它发出纹状体的传出纤维。 来自黑质的纤维,携带黑质神经元合成的多巴胺至新纹状体,来自大脑皮质额叶的纤维,将发

动驱体运动的信息传至纹状体;最后由苍白球的传出纤维直接传至背侧丘脑(腹外侧核和腹前核),

再投射至额叶皮质。这样即将修正后的信息反馈至额叶皮质,对发动的运动进行调节。 (6)临床症状: ①运动减少 如震颤麻痹病(Parkinson 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

慢等系,系黑质病变后,新纹状体神经元内多巴胺减少所引起。 ②运动过多 如舞蹈病,主要表现是出现各种各样不自主无目的强制运动,肌张力下降。舞蹈病产生的

原因尚欠清楚,可能与损害纹状体或底丘脑后,苍白球失去新纹状体或底丘脑的控制,使苍白球对

脊髓前角的抑制性影响增强所致。 3.大脑皮质细胞构筑 神经细胞分类:传出神经元(包括大锥体细胞、梭形细胞和大星状细胞)联络神经元(包括小

锥体细胞、短轴星状细胞、水平细胞和Martinotti细胞) (1)大脑皮质分层: 原皮质(海马和齿状回)和旧皮质(嗅脑)-3层结构 新皮质-6层结构: Ⅰ分子层 Ⅱ外粒层 Ⅲ外锥体层 - 粒上层(Ⅰ-Ⅲ) Ⅳ内粒层 Ⅴ内锥体层 Ⅵ多形层 - 粒下层(Ⅴ-Ⅵ)

Page 11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2)相互作用方式:①反馈;②同步;③汇聚;④扩散;⑤局部回路 (3)大脑皮质的分区:Brodmann分区法(52区)

4.大脑半球的髓质 (1)连合系:连接左右半球 胼胝体-联系两半球的额、枕、顶、颞叶 前连合-连接左、右嗅球和颞叶 穹隆和穹隆连合-连接海马和乳头体 (2)联络系:连接同侧半球内的皮质 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称弓状纤维 长纤维-联系半球各叶 钩束-连接额、颞叶的前部 上纵束-连接额、顶、枕、颞叶 下纵束-连接枕叶和颞叶 扣带-连接边缘叶的各部 (3)投射系: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包括基底核、间脑、脑干、小脑和脊髓) 内囊 internal capsule: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呈“V”形,

分 内囊前肢-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内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 内囊后肢-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 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上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 内囊膝-位于前、后肢会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上辐射受损 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损伤 偏盲——视辐射受损

(四)边缘系统 1.定义:由边缘叶和有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和

中脑被盖等)组成。 2.纤维联系:复杂,较重要的有前脑内侧束、穹隆、乳头丘脑束、终纹(杏仁体——隔区)、丘

脑髓纹(隔区——僵核)等。 3.功能: ①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 ②参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如觅食、防御、攻击、情绪反应和生殖行为等) ③与高级神经活动记忆有关(海马)

Page 11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Pathways for Proprioception

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是指肌、腱和关节等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可分为 2条,一条是传向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感觉,称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该通

路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两点辨别觉和物体的纹理觉);另一条是传向小脑不产生意识性感觉,

称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该通路反射地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

和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粗纤维)进入脊髓后

索。其中来自第 5胸节以下的升支在后索的内侧部形成薄束,来自第 4胸节以上的升支在后索的

外侧部形成楔束。两束上行至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薄束核和

楔束核内,由二核发出的弓状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在中线处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

叉,交叉后纤维行于延髓中线两侧锥体后方折向上行,称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在脑桥居被盖前缘,

在中脑被盖居红核的后外侧,向上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外

侧核,其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

部,其中部分纤维投射至中央前回。

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侧,内侧丘系交叉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同

侧。

(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二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肌、腱和

关节等处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C8~

L3的背核、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由背核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

后束,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脊髓边缘细胞发出纤维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外侧

索形成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这两束传导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由延髓

楔束副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传导上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该通路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Page 11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入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 1~

2个脊髓节段,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

束(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两束在脊髓合称脊髓丘脑束。进入脑干后合并

上行又称脊髓丘系。该束行经延髓下橄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向上止于丘脑

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

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脊髓丘脑束或脊髓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

的对侧。

(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

腔粘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其中传导痛、温觉的纤维下降形成三叉神经脊束,

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觉和压觉的纤维上升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其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

核。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其发出的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

射至中央后回下部。三叉丘系以上损伤,症状表现在损伤对侧,三叉丘系以下损伤,症状表现在损

伤同侧。

三、视觉传导通路

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所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 visual field。视野可分为颞侧半视野和鼻侧半视

野。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作用,鼻侧半视野物像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物像

投射到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物像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物像投射到上半视网膜。

(一)视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是位于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至视觉

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其中枢突至节细胞。第二级神经元是位于视网膜内的节细胞,其轴

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后,两侧视神经交互形成视交叉并延为视束。在

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而颞侧半的不交叉。因此,左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

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向后绕过大脑脚,主要终

止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

的纤维形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两岸(视觉区)。视束中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

Page 11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丘和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完成视觉反射。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一部

分。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可致不同的视野缺损:①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患侧视野全盲;②视

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垂体瘤压迫)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偏盲;③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

维)损伤(颈内动脉瘤压迫)可致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区的损伤可致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损伤可致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其中受照侧的瞳孔缩小称直接对光反射,

受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该反射通路为:视网膜产生的视觉冲动经视神经、视交叉及

视束传导,视束中的少数纤维经上丘臂至顶盖前区,并与顶盖前区的细胞形成突触,顶盖前区(对

光反射中枢)发出纤维联系两侧动眼神经副核,该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经动眼神经达睫状神经

节,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分布至瞳孔扩约肌。

一侧视神经损伤,由于传入信息中断,光照患侧瞳孔,两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但光照健侧瞳

孔,两眼瞳孔对光反射均存在。临床表现患侧直接瞳孔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的现象。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由于传出信息中断,无论光照哪一侧瞳孔,患侧对光反射都消失,但健侧对光

反射均存在(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

四、听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由四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双极细胞,胞体位于蜗螺旋神经节内,其周

围突分部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经内耳道入颅腔,在桥

小脑脚处入脑,止于蜗神经前核和后核。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的蜗神经前核和后核,其发

出纤维大部分横穿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越过中线至上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形成外侧丘系,而少部

分不交叉纤维进入同侧外侧丘系。外侧丘系在脑桥被盖部的外侧上行,大部分止于下丘,少部分直

接止于内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下丘,其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第四级

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其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颞横回(听觉区)。

下丘是听觉的反射中枢。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完成听觉反射。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生听觉明显

障碍。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Page 11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平衡觉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前庭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

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和前庭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和蜗神经一起经内耳门进

入颅腔,在脑桥小脑脚处入脑,止于前庭神经核。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其

发出纤维止于双侧的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其发出纤维投射

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部投影区。另外,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

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颈髓前角细胞,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

势的反射性调节。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角细胞,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

性调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③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入古小脑以维持身体平衡。前庭脊髓束和

前庭小脑束共同完成眼注视与躯干、四肢姿势反射和平衡。④至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

核等。当前庭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和呕吐等反应。

眼球震颤 nystagmus为眼球不自主和有规律的来回摆动,为平衡觉传导通路受到损害的特征性

症状。

六、嗅觉传导通路

嗅觉传导通路 olfactory pathway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是位于鼻腔上部嗅粘膜

的嗅细胞,兼有感受嗅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双重作用。其周围突分布于嗅粘膜,中枢突组成嗅丝

(即嗅神经,约 20余条)穿过筛板,止于嗅球与嗅球内细胞构成突触联系。第二级神经元为嗅

球内细胞,其发出二级纤维形成嗅束,经外侧嗅纹投射至海马旁回钩及其邻近皮质。由于两侧

间有较多纤维联系,中枢病变极少出现嗅觉丧失,但可出现幻嗅。

七、味觉传导通路

味觉传导通路 gustatory pathway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位于膝神经节和岩神

经节内的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舌和会厌的味蕾,中枢突组成孤束止于孤束核。第二级神经

元为位于脑干的孤束核,其发出纤维通过中央被盖束投射到同侧的丘脑腹后内侧核。第三级神

经元为丘脑腹后内侧核,其发出嗅纤维投射到顶叶岛盖和岛周皮质。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按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一、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锥体系是种习惯称法,因皮质脊髓束行径延髓锥体而得名。锥体系调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 upper motor neuron由位于中央前回

Page 11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和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Ⅴ层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细胞)和其它类型的锥体细胞组成。该神

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前角细胞的纤维束称为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脑神

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为皮质核束。下运动神经元 lower motor neuron由位于脊髓的前角细胞和位于

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组成,该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 final common

pathway。

(一)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是由起始于大脑皮质初级躯体运动区(头面部投影区除外)、运动前区、补充运动区

和初级躯体感觉区(头面部投影区除外)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而成,是哺乳动物最大的下行传导束。

该束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底中 3/5的外侧部、脑桥的基底部和延髓的锥体。在锥

体下端,约 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行于对侧脊髓外侧索的后部形成皮

质脊髓侧束。约 10%的不交叉纤维行于前索的最内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在下行过程

中逐节止于前角细胞,支配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程中,大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

叉至对侧,止于前角细胞,少部分不交叉纤维止于同侧前角细胞,这些纤维主要支配躯干肌。从中

可知,四肢肌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躯干肌受两侧大脑皮质的支配。所以,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

体交叉以上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的瘫痪,而对躯干肌的运动没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只有

起始于初级躯体运动区(主要是巨型锥体细胞)的皮质脊髓束(约 10万根)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

而起始于其它皮质区的皮质脊髓束基本经中间神经元的中继再与前角细胞联系。

(二) 皮质核束

皮质核束是由起始于大脑皮质初级躯体运动区和初级躯体感觉区头面部投影区的锥体细胞轴突

集合而成。该束下行经内囊膝、中脑大脑脚底中 3/5的内侧部,此后与皮质脊髓束伴行至脑桥和延

髓。该束在脑干的下行过程中陆续发出纤维至脑神经运动核,其中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

动核,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支配额肌和眼

轮匝肌)、疑核和副神经核,分别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

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下部(主要支配口周围肌)和舌下神经核,分别

支配面下部表情肌和舌肌。从中可知,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核束的单侧支配,

而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故当一侧皮质核束受损时(核上瘫),只出现对侧口

周围肌和对侧舌肌的瘫痪,表现为口角偏向患侧(健侧鼻唇沟消失),伸舌时舌头偏向健侧。而当一

侧面神经(包括面神经核)受损时(核下瘫),会出现患侧所有面肌的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

闭眼,口角偏向健侧。一侧舌下神经(包括舌下神经核)受损时,会出现患侧舌肌的瘫痪,表现为

患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头偏向患侧.

Page 12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1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三)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锥体系对随意运动的调控是通过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的完整性实现的,若其完整性受

到损伤(锥体束的损伤或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就会导致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①痉挛

性瘫痪(硬瘫);②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③浅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④出

现病理反射(如 Babinski征);⑤短期无肌萎缩。这些症状均为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抑制作

用丧失所致。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①迟缓性瘫痪(软瘫);②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③浅

反射消失;④无病理反射;⑤短期出现肌萎缩。这些症状均为失去神经直接支配所致。事实上,初

级躯体感觉区、运动前区和补充运动区的损伤并不引起瘫痪,但这些区发出大量纤维参与组成锥体

束。因此可认为起始于初级躯体运动区并直接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前角细胞的锥体束,是随意运

动调控的主体,而起始于初级躯体感觉区并终止于感觉核(如脊髓后角Ⅳ~Ⅵ层感觉神经元、脑干

的薄、楔束核等)的锥体束调控了上行感觉系统。

二、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主要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

小脑、丘脑、底丘脑核、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等。在种系发生上,锥

体外系较为古老,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则是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而到了哺乳类(特别是

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展,锥体外系逐渐退居从属地位。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

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完成习惯性和节律性的动作等,如走路时的双臂自

然摆动和某些防御性反应等。损伤后不出现瘫痪,而出现肌张力、肌协调和姿势障碍。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锥体外系是在锥体系的主导下进行的,

锥体系在随意运动的意识、发动上至关重要,而锥体外系为锥体系的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背景条件。

当锥体系意识和发动的如书法或刺绣这一精细运动时,必须在锥体外系的参与下来保持肢体的协调

与稳定才能完成。大脑皮质通过发出大量的下行传导束调控锥体外系,如通过皮质红核束直接调控

红核脊髓束,通过皮质网状束直接调控网状脊髓束,通过皮质丘脑束及丘脑皮质束和丘脑有往返的

纤维联系。

Page 12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十九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都有 3层被膜包裹,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这些被膜对脑和脊

髓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并通过被膜的血管使脑和脊髓得到营养。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硬脊膜 spinal dura mater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厚而坚韧的纤维膜,呈管状包裹脊髓与脊神经

根丝。上端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并与硬脑膜续连,下部从第 2骶椎平面变细,包裹终丝,附于尾

骨,两侧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外膜相续。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为狭窄的硬膜外隙 epidural

space,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椎内静脉丛。由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边缘与骨膜紧密愈

着,故此隙仅存在于椎管,不与颅腔内相通。隙内为负压,并有脊神经根经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

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间隙,阻滞脊神经根内的感觉神经传导。硬脊膜与其深面的脊髓蛛网膜之间

为潜在的硬膜下隙。

(二)脊髓蛛网膜

脊髓蛛网膜 spinal arachnoid mater为半透明、无血管的薄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衬于硬脊膜

的内面,也包裹脊神经根和脊神经节,并与脊神经外膜融合。脊髓蛛网膜与硬脊膜之间有潜在的硬

膜下隙,与软脊膜之间有较宽阔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两层间有许多纤细的结缔组织小梁

相连,隙内充满脑脊液。该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其下部,自脊髓下端至第 2骶椎平面扩大

为终池 terminal cistern,内有马尾和终丝。因此临床上可在第 3与 4或第 4与 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

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而不会伤及脊髓。

(三)软脊膜

软脊膜 spinal pia mater为薄而富有血管的透明结缔组织膜,紧贴于脊髓表面,并延伸入脊髓的

沟裂中,在脊髓下端延续为终丝,向下附着于尾骨。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锯

齿状的齿状韧带 denticulate ligament,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从枕骨大孔至第 1腰脊神经根间共约 21

对。齿状韧带、终丝和脊神经根将脊髓固定于椎管内并浸泡在脑脊液中,加之硬膜外隙内的脂肪组

织和椎内静脉丛的弹性垫作用,使脊髓不易受到外界震荡的损伤。齿状韧带也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

标志。

二、脑的被膜 Capsule of the Brain

Page 12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一)硬脑膜

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为厚而坚韧的双层膜,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行经其间。外层为颅骨内

面的骨膜,其与颅盖骨结合疏松,当颅盖骨发生骨折或此处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在硬脑膜与颅骨之

间易形成硬膜外血肿;但其与颅底骨结合紧密,若颅底骨折,易将硬脑膜和蛛网膜同时撕裂而发生

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脑脊液可流入鼻腔,形成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颅处移行于神经外

膜。内层在枕骨大孔周围与硬脊膜相续,并在某些部位形成一些板状隔,分隔颅腔,并伸入各脑部

之间,对脑起着保护作用。由硬脑膜形成的这些特殊结构有:

1.大脑镰 cerebral falx 形似镰刀,伸入大脑纵裂,分隔两大脑半球。其前端附于鸡冠,后部连

于小脑幕上面的正中线上,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2.小脑幕 tentorium of cerebellum 呈半月形,伸入大脑横裂,分隔大脑半球与小脑。它附着于

枕骨横窦沟和颞骨岩部的上缘。幕前缘游离,称幕切迹 tentorial incisure,切迹与蝶骨鞍背围成一环

形的孔,称小脑幕孔,中脑从中通过。小脑幕将颅腔后部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小脑幕上

部因颅脑病变而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压入小脑幕孔,形成小

脑幕切迹疝而压迫相邻的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3.小脑镰 cerebellar falx 位于颅后窝后分,自小脑幕下方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

4.鞍隔 diaphragma sellae 位于蝶鞍上方,张于鞍结节和鞍背上缘之间,形成垂体窝的顶,隔中

央有一小孔,容漏斗通过。

硬脑膜窦由硬脑膜两层在一些部位彼此分开,并衬以内皮细胞构成。脑的静脉血先注入窦内,

最终引流至颈内静脉。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若受到损伤则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

要的硬脑膜窦有:

1.上矢状窦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位于大脑镰上缘内,前端起自盲孔,向后逐渐增粗汇入窦汇。

窦汇 confluence of sinuses由上矢状窦与直窦在枕内隆凸处汇合扩大而成,向两侧移行为左、右横窦。

2.下矢状窦 inferior sagittal sinus 位于大脑镰的游离下缘内,向后注入直窦。

3. 直窦 straight sinus 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由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而成,向后

通入窦汇。

4. 横窦 transverse sinus 成对,位于小脑幕附着处的枕骨横窦沟内,行向外侧续为乙状窦。

5. 乙状窦 sigmoid sinus 成对,位于乙状窦沟内,向前内在颈静脉孔处移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Page 12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脑是人体内新陈代谢最旺盛的结构,故其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尽管人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 2%,

但其耗氧量却占全身总耗氧量的 20%,脑的血流量约占心搏出量的 1/6。各种因素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或中断超过一定的时间,就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缺氧甚至坏死,造成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直至死亡。

一、脑的血管

与身体其它部位的血管相比,脑的血管有以下特点:

① 动脉壁很薄,其中膜内只有一些弹力纤维,平滑肌也稀少;

② 动脉分支在脑表面有丰富的吻合,进入脑内的穿支则是终动脉;

③ 动、静脉不伴行;

④ 静脉壁也很薄,缺乏平滑肌

⑤ 硬脑膜窦是独特的结构;

⑥ 静脉和硬脑膜窦内无瓣膜

⑦ 血液与神经元间的物质交换要经过脑屏障。

(一)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前者供应大脑半球的前 2/3和间脑前部;后者供应大脑半

球后 1/3、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两者供应范围大致以顶枕沟为界,分别称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

动脉系的分布区。两系动脉的分支可分为皮质支 cortical branch和中央支 central branch,皮质支供应

大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1.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起自颈总动脉,从颈部向上行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

在破裂孔上方弯行向上至后床突处转行向前穿入海绵窦,紧贴窦内侧壁水平向前,在前床突内侧弯

行向上,穿出硬脑膜并转向后行,依次发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最后在大脑外侧

沟起始处的内侧,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两终支。根据颈内动脉的行程,可将其分为颈部、

岩部、海绵窦部和脑部。临床上把海绵窦部和脑部合称为“虹吸部”,呈“U”或“V”形弯曲,在

脑血管造影诊断时有重要意义,也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1)眼动脉

(2)后交通动脉

(3)脉络丛前动脉

(4)大脑前动脉

(5)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供血范围最广,沿大脑外侧沟走行。皮质支分布到岛

叶和大脑半球上外侧面顶枕沟以前的大部分,包括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和语言中枢。该动脉一

旦发生栓塞,将对机体的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中央支为多数小支,从大脑中动

Page 124: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3]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脉起始部发出后进入前穿质,分布于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其中最大的一支为豆状核纹状体动脉,

沿豆状核外侧上行至内囊。该动脉在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时容易破裂而导致脑溢血(即“中风”)的严

重后果,故又名为“出血动脉”。

2.椎动脉 vertebral artery 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穿经第 6至第 1颈椎横突孔,在寰椎侧块后方

向内侧弯曲,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在脑桥与延髓交界处腹侧,左、右椎动脉汇合为一条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基底动脉沿脑桥腹侧面的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支。

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1)脊髓前、后动脉;(2)小脑下后动脉

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有:

(1)小脑下前动脉

(2)迷路动脉

(3)脑桥动脉

(4)小脑上动脉

(5)大脑后动脉

3.大脑动脉环 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又称Willis环,由不成对的前交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前动脉

起始段、成对的颈内动脉末段、成对的后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构成。它位于大

脑底部,蝶鞍的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脑垂体及其漏斗、乳头体周围。大脑动脉环使两侧颈

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互吻合。在正常情况下,两侧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液很少混合,各

有其供应区;但当构成此环的某一主支发生阻塞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此环使血液重新分配而起

代偿作用。

(二)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浅、深两组,两组之间有吻合,但最终都是通过硬脑膜窦汇入

颈内静脉。

二、脊髓的血管

(一)脊髓的动脉

1.脊髓前动脉

2.脊髓后动脉

3.根髓动脉

(二)脊髓的静脉

脊髓的静脉较动脉多而粗,表面共有 6条静脉,即行于脊髓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内的脊髓前、

Page 125: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4]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后正中静脉;行于两侧脊髓前、后外侧沟内的脊髓前外侧和后外侧静脉。这 6条静脉彼此借交通支

相连,它们收集脊髓内的小静脉,汇入椎内静脉丛。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内无淋巴液,而代之以脑脊液 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

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液体,正常成人总量平均 150ml。脑脊液的功能主要是在脑

和脊髓形成水垫,起着缓冲和保护作用。同时又相当于外周组织的淋巴,对脑和脊髓起着营养、运

输代谢产物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

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至第四脑室,再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

后,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最后脑脊液流至大脑半球背侧蛛网膜下隙,通过

蛛网膜粒渗透入上矢状窦回流入血液中。经由动脉来的脑脊液再回到静脉,形成脑脊液循环。该循

环中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保持动态平衡。脑脊液循环途中若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

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此外,实验动物的研究发现,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在室管膜及

软脑膜毛细血管也有少量的双向物质转运,脑脊液也可能吸收入蛛网膜下隙附近周围神经的淋巴管。

在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既可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也可经脑室给药进行有效的治疗。

第四节 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正常活动,需要保持稳定的微环境,这个环境(如氧、有机物及无机

离子浓度)的轻微变化,都会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中枢神经统内有相应的结构对物质在毛细血管或

脑脊液与脑组织间转运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限制或选择,该结构即脑屏障。脑屏障由 3 个部分组成。

一、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BBB)位于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其结构基础是

①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为连续型,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封闭,使大分子物

质不能通过,但水和某些离子却能通过;②完整而连续的毛细血管基膜;③毛细血管基膜外有星形

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

Page 126: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二、血—脑脊液屏障 Blood-CSF Barrier

血—脑脊液屏障 blood-CSF barrier位于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其结构基础主要是脉络

丛上皮细胞之间有闭锁小带(属紧密连接)相连。但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窗孔,因而其有

一定的通透性。

三、脑脊液—脑屏障 CSF-Brain Barrier

脑脊液—脑屏障 CSF-brain barrier位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

其结构基础是室管膜上皮、软脑膜和软膜下胶质膜。但脉络膜上皮之间主要为缝隙连接,不能有效

地限制大分子通过,软脑膜的屏障作用也很低。因此,脑脊液的化学成分与脑组织细胞外液的成分

大致相同。

脑屏障的存在,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周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使脑和脊髓不致

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化学和物理因素变化的影响,以保障神经细胞的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若脑屏障

受到损害(如脑或脊髓的外伤、炎症或血管疾病)时,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或减低,脑或脊髓的神

经细胞则会直接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将导致脑水肿、脑出血、免疫异常等严重后果。

脑屏障的作用也是相对的。脑的某些部位缺乏血-脑屏障(如松果体、神经垂体等),这些

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窗孔,因而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脑-脑脊液屏障也不完善,脑脊液和脑

内神经元的细胞外液能相互交通。脑屏障的相对性使人体内的三大调节系统(免疫、神经和内分泌)

的物质之间的交流,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同样存在,即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immuno-neuro-endocrine network,它在全面调节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Page 127: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6]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

第二十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垂体 Pituitary Gland

垂体 pituitary gland又称脑垂体 hypophysis,不成对,是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它可分泌多种激素,并且影响其它许多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活动。

垂体借漏斗(垂体柄)部与下丘脑相连,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

一、位置与形态

垂体位于颅中窝蝶骨体上的垂体窝内。其前下方为蝶窦,上面被硬脑膜形成环行的

鞍膈所覆盖,鞍膈中央有漏斗孔穿过。成年人垂体的重量在 0.4~0.8g。

二、分部

垂体因胚胎发生、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腺垂体 adenohypophysis和神经垂体

neurohypophysis两部分。腺垂体又分为远侧部 pars distalis、结节部 pars tuberalis和中间部

pars intermedia;神经垂体分神经部 pars nervosa、漏斗部 infundibular stem和正中隆起

median eminence。远侧部和结节部称垂体前叶 anterior lobe。垂体前叶能分泌生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催乳素、黑色素细胞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中间

部和神经部称垂体后叶 posterior lobe。但神经垂体不具有内分泌功能,其释放的抗利尿

激素(ADH)和催产素(OT)是分别来自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产生,经视上垂

体束和室旁垂体束(见下丘脑部分),沿漏斗进入并储存在神经垂体(垂体后叶)。当机

体需要时由此释放入血。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由尿排出;

催产素有促进子宫收缩和乳腺泌乳的功能。

pars distali

adenohypophysis pars tuberalis anterior lobe

pituitary pars intermedia

gland pars nervosa posterior lobe

neurohypophysis infundibular stem

median eminence infundibulum

Page 128: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7]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在第三脑室侧壁最下部,位于结节区的漏斗核(哺乳动物又称弓状核),它与

邻近室周区合成分泌的多种激素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通过结节漏斗束(见下丘脑部分)

输送到漏斗上端周围正中隆起处的毛细血管网,再通过血液输送到腺垂体(垂体前叶),

影响垂体前叶细胞的内分泌活动。此通路的血管部分称垂体门静脉系统 portal veins of

hypophysis。

三、垂体的血管

(一)动脉

1.垂体上动脉 superior hypophysial artery 起自颈内动脉前床突上部和大脑前、后

动脉,分前、后 2支,供应正中隆起、漏斗上部,前支发出 1支小梁动脉至漏斗下部。

2.垂体下动脉 inferior hypophysial artery 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分内、外 2支,

主要供应垂体神经部。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在中间部和正中隆起处有毛细血管间的

吻合。

(二)垂体门静脉系统

下丘脑对垂体前叶腺细胞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特殊的垂体门静脉系统进行的,垂体

上动脉到达正中隆起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初级毛细血管网,此毛细血管网汇集成 12~

20条垂体门静脉至垂体前叶,垂体门静脉在前叶再反复分支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最后

汇集成静脉。垂体门静脉系统的初级毛细血管网,可将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物质带到前叶,

再经次级毛细血管网作用于前叶的腺细胞,从而调节前叶腺细胞的激素分泌。

(三)静脉

垂体前叶的次级毛细血管汇集成小静脉,小静脉最终汇成垂体下静脉,后者注入海

绵窦;神经部和中间部的静脉最终也汇入海绵窦。

第二节 甲状腺 Thyroid Gland

一、位置与形态

甲状腺 thyroid gland位于颈前部,舌骨下肌群深面。它略呈“H”形。由左、右两

Page 129: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8]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个侧叶和甲状腺峡 isthmus of thyroid gland构成。侧叶位于喉下部与气管上部的两侧,

一般分为前、后缘,上、下端和前外侧面与内侧面。上端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至第

6气管软骨。甲状腺峡多位于第 2~4气管软骨环前方,有时自峡部向上伸出一个锥状叶

pyramidal lobe(出现率 50%),长短不一,长者可达舌骨水平。少数人甲状腺峡可缺如。

甲状腺柔软,呈棕红色,富含血管,其大小依年龄、性别和功能状态而不同,青春

期和妊娠期略有增大。

二、被膜

甲状腺表面覆有 2层结缔组织被膜,内层称纤维囊 fibrous capsule(临床称真被膜),

包裹腺组织并随血管、神经伸入腺实质,将腺组织分隔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叶。外层

称甲状腺鞘或假被膜(临床称外科囊),由颈深筋膜中层的气管前筋膜形成。二者之间

形成的间隙为囊鞘间隙内含静脉丛、神经、甲状旁腺和丰富的血管吻合。甲状腺两个侧

叶内侧有增厚的纤维,连于环状软骨及第 1、2气管软骨环,称甲状腺侧韧带 side ligament

of thyroid gland,又名甲状腺蒂 stalk of thyroid gland或脚,有喉返神经及甲状腺下动脉

穿过。故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

三、毗邻

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依次有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舌骨下

肌群及气管前筋膜遮盖。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紧邻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及喉返神经;

2个侧叶的后外面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颈动脉鞘内包裹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

和迷走神经,鞘后方有颈部交感干。当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后内侧压迫喉与气管,可出

现呼吸与吞咽困难以及声音嘶哑;如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时,可出现 Horner综合征,

即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变窄及眼球内陷等。

四、功能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和降钙素。甲状腺素可调节机体基础代谢并影响生长和发育,

降钙素可调节机体的钙代谢。若甲状腺分泌旺盛(功能亢进),表现为基础代谢异常(心

动过速、多汗、消瘦等症状)和突眼性甲状腺肿(甲状腺不同程度地肿大、眼球突出);

若分泌不足,成人患粘液性水肿(皮肤变厚、毛发脱落、性功能减退),婴儿患克汀病

(身材异常矮小、智力低下)。

Page 130: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29]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三节 甲状旁腺 Parathyroid Gland

甲状旁腺 parathyroid gland 是两对扁椭圆形小体,呈棕黄色,大小如黄豆,通常

每侧有上、下 2个,共 4个(2对)。但其数目和位置不恒定,可多于或少于 2对。上甲

状旁腺 superior parathyroid gland位置比较恒定,一般位于囊鞘间隙中,甲状腺侧叶后

缘的中部(或稍高一些);下甲状旁腺 inferior parathyroid gland位置变异较大,多位于

囊鞘间隙中甲状腺侧叶后缘近下端甲状腺下动脉处,甲状旁腺也可在囊鞘间隙外或埋入

腺实质中。

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它与甲状腺分泌的降钙素之间保持着相互联系。甲状

旁腺激素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如甲状腺手术不慎误将甲状旁腺切除,则

引起血钙下降,肢体的肌肉出现搐搦性痉挛(手足搐搦症);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则

可引起钙离子从骨移出入血液,导致骨质疏松、发生骨折。

第四节 肾上腺 Suprarenal Gland

肾上腺 suprarenal gland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呈黄色,前后扁平,左、右

各一,成人每个肾上腺约长 5cm,宽 3cm,前后径 1cm,重约 5g。左肾上腺近似半月形,

右肾上腺呈三角形。它们分别位于左、右肾上极的上内方,包裹在肾前、后筋膜围成的

肾旁间隙内。但肾上腺有独立的纤维囊和脂肪囊,故肾下垂时肾上腺不随之下降。肾上

腺的前面有不太明显的肾上腺门,是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进出之处。肾上腺实质分为浅

部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 2部分。

肾上腺皮质 adrenal cortex由浅入深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球状带细胞

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调节体内水盐代谢;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调

节糖、蛋白质的代谢;网状带分泌性激素(孕酮、雌激素和雄激素),影响性行为和副

性特征。肾上腺髓质 adrenal medulla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与交感神经

Page 131: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30]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兴奋一致(心悸、多汗、面色苍白、高血压等)。

第五节 松果体 Pineal Body

松果体 pineal body(图 20-1)又称松果腺 pineal gland,是 1个椭圆形小体,色灰

红,长约 8mm,宽约 5mm,重约 0.2g。一般认为松果体随年龄而萎缩。在儿童期比较

发达,于 7岁左右开始退化,结缔组织增生,青春期后可有钙盐沉积,甚至钙化形成脑

砂,可作为 X线诊断颅内占位病变、口腔牙齿正畸的定位标志。

松果体位于上丘脑的缰连合后上方,以柄附于第三脑室顶的后部,第三脑室凸向柄

内形成松果体隐窝。

松果体的功能主要是抑制性的作用,它可以直接抑制腺垂体分泌细胞的分泌,也可

通过抑制下丘脑释放因子,间接地降低垂体前叶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松果体细胞分泌的

某些吲哚胺,比如,褪黑激素 melatonin能抑制人体性激素的释放,有防止儿童性早熟

的作用。松果体病变引起分泌不足时,可出现性早熟或生殖器官过度发育。若分泌功能

过盛,可导致青春期延迟。此外,松果体内还含有大量的 5—羟色胺(5—HT)和去甲

肾上腺素等多种活性物质,它们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改变。

第六节 胰岛 Pancreatic Islets

胰岛 pancreatic islets是胰的内分泌部分,由许多大小不等和形状不定的细胞团组成。

散在于胰腺实质内,胰尾较多。可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参与调节糖代谢。若胰

岛素分泌不足,则患糖尿病。

第七节 胸腺 Thymus Gland

胸腺 thymus gland是一个淋巴器官。胸腺还有分泌胸腺素 thymosin和促胸腺生成素

Page 132: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31]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thymopoietin 等具有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质。胸腺素可将来自骨髓、脾等处的原始淋巴细

胞转化为具有免疫能力的 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反应。促胸腺生成素可使包括胸腺

在内的淋巴细胞分化为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成分(见淋巴系统)。

第八节 生殖腺 Genital Gland

生殖腺 genital gland 的内分泌组织男、女有别。

睾丸 testis是男性生殖腺,位于阴囊内,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精子经输精管道排

出体外;雄性激素由精曲小管之间的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 cell产生,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循环。雄激素可刺激男性附属性腺的生长和功能活动,激发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并维

持正常性功能。

卵巢 ovary为女性生殖腺,产生卵泡。卵泡壁的细胞主要产生雌激素(雌酮和雌二醇),也可产生孕酮。卵泡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转变成黄体,黄体的主要作

用是分泌孕激素和一些雌激素。雌激素可刺激子宫、阴道和乳腺的生长发育,出现并维

持第二性征。孕激素能使子宫内膜增厚,准备受精卵的着床,同时还使乳腺逐渐发育,

以备授乳。

Page 133: 主讲:罗英瑾upload.htexam.net/jiangyi/1207130404423932.pdf解剖学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 第一篇 运动系 组成:骨:杠杆 骨连结:枢纽 骨骼肌:动力

解剖学

www.htexam.net 第[132]页 客服电话:400-67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