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1 《证道歌》听法记录 01 证道歌 20121201 这里有一个科判,这个科判不是原文中有的,是滇津桑摩,就是 《心要庄严疏》早期译本的译者,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翻译过来的, 我把这个科判加在里面,便于大家读这部论。 分为前行、正行、结行三部分。前行就是礼赞,正行就是宗大师 自述他自己是怎么学习的,结行就是回向和劝大家怎么修行。我们先 来看前行礼赞: གས་བད་མན་ལགས་མ། 《证道歌》(宗喀巴大师自传) 宗喀巴大师著 江波(仁钦曲札)译 甲一、前行——书首礼赞 ༈ ཨ་བད་ལགས་་ར་ཅག 嗡 愿成乐善! 藏人包括印度人都是这样,他们在写论典的时候最前面都要有个 礼赞,首先是调整自己的相续、端正自己的动机,同时也祈祷写这部 论与弘扬这部论的过程会一帆风顺等等有好多种目的,礼赞写在前面 一般是固定的一个格式,这个礼赞具体来说是礼赞谁呢?礼赞宗喀巴 大师的上师,我们一般理解说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上师这个词玄奘法 师翻译成“师长”,法尊法师翻译成“尊重”,如果按照“师长”的 译法来说,佛经中处处讲尊敬师长,处处讲依止师长,处处讲视师长 为佛。这是佛说的道理,不是我们自创的道理。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 样的印象呢?是因为汉传佛教,或者说汉地整体的风气,在五四以后 已经变成打倒一切了,现在你不要说尊敬师长了,老师稍微打一下学 生,家长就开始告状,媒体就开始报道,我听说前两年有好几起学生 把老师给杀了的事情,稍微报道一下大家也就不关注了,老师要是对 学生不好一点,全社会开始批判,人也做不了了。比如说我是八十年

《证道歌》听法记录 - beita.orgŸ³频/北塔法师讲法音频/云丹法师专辑/2012年12月云丹... · 最后他变成一个大成就者,比如我们的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就是

  • Upload
    others

  • View
    2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

《证道歌》听法记录

01 证道歌 20121201

这里有一个科判,这个科判不是原文中有的,是滇津桑摩,就是

《心要庄严疏》早期译本的译者,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翻译过来的,

我把这个科判加在里面,便于大家读这部论。

分为前行、正行、结行三部分。前行就是礼赞,正行就是宗大师

自述他自己是怎么学习的,结行就是回向和劝大家怎么修行。我们先

来看前行礼赞:

གས་བ ད་མ ན་ལགས་མ།

《证道歌》(宗喀巴大师自传)

宗喀巴大师著 江波(仁钦曲札)译

甲一、前行——书首礼赞

༈ ཨ ་བད་ལགས་ ་ ར་ཅག

嗡 愿成乐善!

藏人包括印度人都是这样,他们在写论典的时候最前面都要有个

礼赞,首先是调整自己的相续、端正自己的动机,同时也祈祷写这部

论与弘扬这部论的过程会一帆风顺等等有好多种目的,礼赞写在前面

一般是固定的一个格式,这个礼赞具体来说是礼赞谁呢?礼赞宗喀巴

大师的上师,我们一般理解说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上师这个词玄奘法

师翻译成“师长”,法尊法师翻译成“尊重”,如果按照“师长”的

译法来说,佛经中处处讲尊敬师长,处处讲依止师长,处处讲视师长

为佛。这是佛说的道理,不是我们自创的道理。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

样的印象呢?是因为汉传佛教,或者说汉地整体的风气,在五四以后

已经变成打倒一切了,现在你不要说尊敬师长了,老师稍微打一下学

生,家长就开始告状,媒体就开始报道,我听说前两年有好几起学生

把老师给杀了的事情,稍微报道一下大家也就不关注了,老师要是对

学生不好一点,全社会开始批判,人也做不了了。比如说我是八十年

2

代出生的人,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基本上还行,比如在学校里面孩子被

老师修理了,回家之后家长还是帮着老师说话的,这其实非常明智,

我发现九 0后的同学们,家长一个比一个横,简直要跟老师对着干,

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个举动。不管是从佛法来说还是世间法而言,我

们不管是汉地、印度还是藏地,自古以来尊师重道都是一个非常好的

传统。我们佛教里说,佛法僧对于人而言恩德非常大,但是现实具体

到每一个人一生的修学过程中,你的上师、你的师长,就是教你什么

是佛,教你怎么修法,教你怎么礼敬僧的人,佛法僧具体体现在你的

师长这儿,佛法僧通过你的师长来加持,这不是看不见、摸不着,这

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罗藏格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他们这些从小

就出家的藏人而言,从小在寺院里面,跟师长的感情就跟父母一样,

从小为师长烧饭、打扫卫生这些活也做,师长对弟子也是照顾有加。

在藏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小孩子根本就没有钱,家里特别

穷,但是师父发现他特别有潜力、学习特别好、修行特别好,就把他

照顾到寺院里来,给他吃、给他住,管他一切生活资具还教他东西,

最后他变成一个大成就者,比如我们的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就是

这样的情况。

有人说藏传佛教对师长要怎么样、怎么样,太复杂了,花不起钱

啊。你实际去藏地看一看是不是这个情况,看看藏地的实际情况,师

长和弟子之间良心互动的关系,会觉得非常感动。现在是礼崩乐坏的

时代,我们回顾一下古代非常清明的实景,我们会觉得非常感动。上

师是三宝的代表这是没错的,罗藏格西说:一条狗,如果你给它一点

东西,你走了,它会冲你摇摇尾巴,一个老师教了你好多年,你最后

对他一点感激之情也没有,人之为人,不如畜生。这是很实在的话。

对于我们而言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为什么要尊敬师长呢,并不是我

们尊敬师长,师长会有什么好处。跟大家讲课时反复说过我自己的一

个理解,人越大权力就越大,权力越大,自己的控制欲就越薄弱。比

如我们小时候,爸爸、妈妈、长辈的话都听,因为小时候知道自己不

足,但凡是小孩都知道自己的不足,那么师长说的话、父母说的话我

们就会听,就会去改变,等到大了觉得他跟我也差不多,没有什么了

不起的,三十几岁更是,人过三十不学艺嘛,觉得自己已经差不多了,

如果你谁的话都不听,那么你也就不会再往高处走了。假如说你有一

个善知识,你把它当作一个你自己非常尊敬的,你很服的这么一个对

3

象,那么他说的法你才会当作真正的东西来学、来修。仁波切也说过,

有好多弟子把师父看得特别轻,看成朋友一样,没有一个师长的概念,

没有一个视师如佛的概念,对他而言,你拿到一堆法本就如果读小说

差不多,你不是当作法宝来看的,这样的话你心里面修的东西,你修

的感受就不一样。给大家打一个比方,医院大家可能都待过,不管是

自己住还是照顾病人,同样一句话,比如说几点钟吃药,实习护士说

的话、护士说的话、护士长说的话、实习医生说的话、医生说的话,

主任说的话效果不一样吧?主任说的话你就听了,听了之后就照着做

了,一般的小医生说的话会产生怀疑,说不定就会耽误。所以对我们

而言真正的教授,我们依据一个合适的方法找到一个具德的善知识,

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把他视之为佛?不是对他有好处,对我们自己

有好处。

具体这里宗喀巴大师礼赞的上师是谁呢?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所

说的文殊菩萨。因为宗喀巴大师从小就与文殊菩萨的法有缘,后来他

就能够跟文殊菩萨沟通,一开始的时候不能跟文殊菩萨直接沟通,要

通过乌玛巴中观师来沟通,这个中观师没有在大寺院学习很长时间,

但是他从小就能跟文殊菩萨说话,宗大师认识他之后两人的关系特别

好,因为宗大师特别有学问,乌玛巴又特别神奇,两人关系特别好,

有些疑问通过他来请教,乌玛巴虽然能跟文殊菩萨说话,但是他没学

过那么多,所以有的他听不懂,文殊菩萨说没关系,你转述给宗大师

就行了。后来终于有一天宗喀巴大师能直接跟文殊菩萨对面沟通,一

直伴随他到最后,所以文殊菩萨就是宗喀巴大师的上师。

从这个方面来说,大家经常听说宁玛派、噶举派有耳传、秘密宝

典、无字经,天上飞的、看不着的、放着光的,格鲁派也有,但是格

鲁派不太说,就是文殊菩萨亲自教给宗喀巴大师的一些秘诀,所谓《甘

丹幻化经函》,听起来很神奇。格鲁派很少提这个东西,其实在我们

平时的这些耳传里面,上师供等等,许多里面都有其中的一部分,但

是完整的经函,据格鲁派的传承说,历代只传给一个人,而这个人不

能告诉任何人,所以现在在谁手里我不知道。从文殊菩萨单独传下来

的有这么一些东西,这就是我们格鲁派的耳传。比如说,仁波切这一

年都给我们灌文殊法藏,这就是文殊菩萨亲自给宗大师灌的,这也是

近传,不是远传。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宗大师当时在他的

上师囊卡坚赞这位上师面前听法的时候,就得到了非常重要的窍诀,

4

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把自己的上师观为是佛一样,观为跟诸佛菩萨无二

无别。尤其是宗大师,他这一生主要追求的是智慧,他就把他的上师

文殊菩萨观为与佛无二无别。提到藏传佛教大家都说修密法,修密法

大家基本上就是念个咒,没钱了念个财宝天王,生病了念个药师佛等

等,可是真正修密法,好一点的人可能念个本尊,念个仪轨,观观天

身,这些用武打片里来说都是招式,不是内功心法,内功心法,密法

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上师瑜伽,为什么修密法之前要修加行,加行的第

一个就是归依发心修上师瑜伽。上师瑜伽比如在格鲁派面前以米字玛

或者甘丹上师瑜伽兜率百尊为主,我们把宗喀巴大师跟我们的诸上师

看成是一体,如果这个不修好的话,修密法是没有意义的。佛在密续

的经里面讲如果你对上师没有一种上师瑜伽的状态,你修密法多少年

基本上也等于是修地狱而已,这非常重要。在宗喀巴大师看来,他的

善知识与佛真的是无二无别,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个窍诀,这话可不

是宗大师发明的,是佛亲自说的。在密续的经中有说,在戒律的论典

里也有说,戒律论典里小乘大乘都说,受戒的时候出家人都知道,要

把这个戒观成跟佛一模一样,为什么?因为只有佛有权力传戒,这时

善知识代表佛来给你传戒,你不观师为佛的话,你的戒律基本上不太

容易生起来,所以对我们来说依止善知识是一个前提,他这里赞的也

就是善知识。

具体来说文殊菩萨是他的善知识。那么他用什么方式来赞叹的

呢?看下面的偈颂:

འཇག་ ན་མཐ་རས་ ང་ ལ་ ་བའ་མག །

能见善趣解脱眼,

把善知识比喻为眼睛一样,有了眼睛我们出去走路时才不会迷失

方向,善知识就像眼睛一样,善知识能见到两个:善趣和解脱。保证

我们今生和来世在人道当中、在天道当中能够过上好日子,简单说就

是这样。这辈子能过上好日子,吃穿不愁、长寿,下辈子继续做人、

做天不会投生到三恶道,这就叫善趣,这是佛法修行的第一个目的。

有些人说咱们佛法不讲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全都是虚的,只要成佛,

只要成阿罗汉都好了,你自己还一点条件都没有,你自己还为下顿饭

发愁,你怎么修这些东西?再说好多好多众生,他们的需求层次是不

一样的,你不能够因为你有高等需求你就蔑视低等需求,这是很片面

5

的做法,因此今生和来世的善趣要看你怎么去运用了,你仅仅当作今

生来世的享用的话那是我们应该抛弃的,当作以后解脱成佛的一个基

础而言那是应该取的,取舍要分清楚。所以说善趣是佛法修行的第一

个阶段,善趣是下士道。下士道修的是今生来世我们能够取得善趣、

取得圆满或者完美的人生,这就是下士道。

解脱眼不仅是下士道,进一步能够观察到三界六道哪怕是在人

道、天道当中都没有绝对永恒的乐,你哪怕到有顶的非想非非想处天

都为行苦所摄,八万大劫之后你仍然会流转六道生死轮回,甚至有可

能堕入三恶道。因为你越往上去你的身体越微细,你感觉到的种种苦

乐就越小,尤其到有顶的非想非非想处,想也不是、不想也不是,粗

想不是,只有微细想,到那个状态人们一般认为很高了,首先种种苦

脱离了,然后觉得乐的感受也脱离了,到了不苦不乐的状态,已经很

了不起了,到了不苦不乐的状态后大概是四禅,觉得还有色身,关于

色身老子说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有这个身体还是不行,这个色身

应该把它清虚掉,清虚无为之体,再修再修到无色界,空无边处、识

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非想非非想处,连想都想不

要了,没有粗想只有很微细的想。再说第四禅有一个无想天,无想天

根本就没有想了,没有心识,就待在那儿,很了不起了吧?基本上解

脱了吧?不是的,他出来之后还得继续轮回,不仅还得继续轮回,因

为这些人在没有心识当中或者心识非常微劣当中活的时间太久了。我

们说有三个果,其中有个等流果,你之前怎么样之后还会留下那个习

气,因为之前心思长久不去运作,可能就会很愚痴,有可能会堕入畜

生道。这是很实际的事情,那就很可怕,修了半天修到畜生道去了,

那就不值当了。所以说其实三界六道当中,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

道一直到有顶整个都是痛苦的体性,观察痛苦的体性,觉得自己在这

里面轮回实在没有一个尽头,应该脱离这种轮回束缚的体性而求解

脱,解脱在这里来说代表中士道,中士道求的是跟声闻缘觉共同的部

分,求出离心的那部分,求出离整个三界六道轮回痛苦的部分。不过

对于我们而言,我们修习这部分不是片面为了追求自己的如声闻、缘

觉般的解脱,而是为了先生起出离心,继而去度一切众生,这很重要。

我们取的是和小乘共同的出离心的部分,舍的是他们自求的自成的自

了汉果位的部分。有的人又说了,大乘佛教是度一切众生,怎么能求

解脱呢?求解脱不就出去了嘛,出去了怎么度众生?其实跟大家说,

6

许多人说这些话只是个借口,他根本也不想持戒,也不想修行,为什

么现在好多人骂大乘佛教,就是这些人害的。他就认为你精进地持戒、

修定,学习这些都是小乘人干的事情,大乘人应该跟众生打成一片。

世间即是出世间,出世间即是世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一

切即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刚经》里不是

这么说吗?他可能什么都没学过,所以看到《金刚经》里这句话就特

别高兴,这就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什么意

思呢?大乘是不仅自己解脱,让一切众生都解脱,但是你自己首先不

想解脱,你怎么让一切众生解脱。但是大乘佛教确实有菩萨不怕轮回

中的痛苦,他愿意在轮回的世界中待着,可是他的心态、他的出发点

是不一样的。《现观庄严论》中言: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智慧

的方面来说,他不想在轮回的痛苦当中安住,但是他用自己的大悲策

励,所以他会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来度众生。智不住诸有,悲不滞

涅槃。这很重要,他不是因为自己的智慧想继续在这里享乐,因此对

我们来说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你自己都不想得度你怎么度众生。

因此大小乘共同的出离心很重要,对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求的东西。江

波老师曾经说过对于我们来说道次第还没修到那个程度,相对来讲还

比较遥远,但是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行苦的体性是不能忘记的,苦

分三种: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表现为痛苦的苦,坏苦是表现

为快乐的苦,从寒冷的外面进入到一个暖和的屋子,感到很快乐,我

们说这是坏苦。因为如果继续加热的话,你会受不了,又想凉快一点,

它始终没有一个绝对值,它只是你现前的状态。佛经中有一个比喻,

挑特别重的一个担子,这个肩累了,换个肩觉得特别舒服,这个肩真

的舒服吗?不舒服,只是两种痛苦相较而言取其轻,其实还是痛苦。

佛经中还有一个比喻,长了个疮,这个疮特别疼、特别痒,实在没办

法,拿凉水往上浇一浇吧,浇了凉水后觉得特别舒服,其实不是真正

的舒服,只是缓解一下痛苦而已,这叫坏苦,表现为快乐的痛苦。这

两种痛苦还是比较容易认知的。苦苦谁都能认知,只要不是神经有问

题基本上都能认知,坏苦外道也能认知,甚至有些外道比有些佛教徒

认知得还要好。佛教徒如果修得不好有些坏苦根本看不出来,有些外

道修苦行折磨自己,这不是正道,但确实他们对坏苦的认识是有的。

但是行苦只有佛教徒才能认知。行苦是既不表现为快乐又不表现为痛

苦,看起来无所谓的东西,也能觉知到苦的体性,这就很不容易了,

7

这是苦的最根本的本质。意思是说我们在三界六道轮回的痛苦当中,

你不管怎么样,因为没有修行解脱道,心里都被烦恼和业力所束缚,

因为这样我们会继续在轮回中流转,没有自在,好像被绳锁捆绑着一

样,这个状态本身就是痛苦,哪怕是没有苦乐的表现也是痛苦。这就

非常难以认知,佛经中说:一粒灰尘落到你的手上,你没有什么感觉,

如果一粒灰尘落到你的眼睛当中你可能就难受了,苦苦、坏苦、行苦

当中的行苦对于我们众生而言就像灰尘落到手上一样,对于阿罗汉而

言就像灰尘落到眼睛里一样。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而且现在我们的

条件越来越好了,这样很难经常意识到我们处于痛苦之中,所以要提

醒自己。

ད་ལམ་འ མས་པས་ བ་པའ་ངལ་བསའ ་གནས །

倦游有道休憩处,

把上师比喻成在轮回之中飘摇的时候,能够稍微休息一下的这样

的一个休息室,在三有之中不断漂泊流转,觉得都厌倦了、疲乏了,

可还是出不去,那么谁能够给我们提供休息的时间和机会呢?就是我

们的上师,上师其实代表了三宝。

བད་ལགས་ ་བ་ ན་ཅན་ ་མ་དང་ །

乐善根本具恩师,

乐善可以指到成佛为止,世出世间一切的乐善。前面的三句话包

含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你在求解脱的同时你再追求一切众生

皆解脱,光求自己解脱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呢?佛经中说得很清楚,

由于轮回是无始的,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生的父母,而且过去生中

曾经无数次地做过我们的父母,焉有父母在受苦,做儿女的置之不理

之理?因此我们生起出离心之后,但凡你是大乘佛教修行人你得生起

一种感同身受。在座诸位,假如做父母的对孩子肯定都有这种感觉。

法尊法师很有趣,他在讲一部论的时候说:佛经当中经常说观一切众

生为父母,现在对父母马虎的人真不少,不如观为儿女。在座有儿女

的话你不妨这样观想一下,你的孩子生病的时候你是不是想自己替他

受这个罪?死了都愿意,对不对?做母亲的人都有这个感觉。自己在

受种种痛苦的时候你想象一下,假如说你自己也在受这样的痛苦你能

忍受吗?坐立不安对不对?为什么大乘人要生起这种心呢?因为实

8

际上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事实上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换

而言之似乎也可以说都是我们的儿女,而且是未来世的诸佛。你今天

骂了张三两句、骂了李四两句,等于骂了诸佛两句,你欠了多少人情?

佛不会找你算帐,但是你心里会不安的。你真正生起菩提心之后,你

就不会说我自己生起出离心,我自己出离就得了,还得度一切众生,

所以出离心、菩提心这是有次第的。出离心又分一般的出离和殊胜的

出离,就是我们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安乐,以及摆脱一切三界六道的痛

苦,这是一个基本的次第,这个也不能少。

赐予种种乐善,种种世出世间的三世道的乐善,根本就是我们的

具恩上师,具体到宗喀巴大师就是“至尊智藏”,智慧的核心,指文

殊菩萨,敬礼文殊菩萨的双足。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ཞབས་ལ་འ ད །

至尊智藏足前礼!

在座有些居士可能是新来的。“足前礼”是印度的一个规矩,就

是用我们身体最高的部分——头,去接触我们所敬礼的对象的双足,

这表示的是最高的一种恭敬,它的核心在于头面接足,用手稍微接一

下,不在于磕头。有的人到一个新的寺院里,看到佛像,啪地跪下,

咚咚咚三声磕得特别响,中国人不是讲磕响头嘛。印度不是这个礼节,

印度人表示自己的尊敬是用你最高的部分去接触对方最低的部分。还

有些人要讲,都现代社会了,还磕头干嘛,那么原始、那么封建、那

么迷信,你们去韩国看看,晚辈都要给长辈磕头。在东方文化当中有

一个你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虔诚、恭敬、敬仰的一种心情,这是非常好

的一个方法。你什么时候能低头了,向别人看齐了,你才有成长的空

间,你才能报恩。好的传统还是应该保持,你遇到具恩的人——我们

的父母、我们的师长,磕头是件很自然的事情,是自己心的自然流露。

但是磕头一定要庄严,像给山神磕头一样咚咚咚的这样不行,慢慢地、

有条不紊地去做。这就是第一个,礼赞。

礼赞之后是正行,正行就讲宗大师修行的经历。

甲二、正行

乙一、以陈述心意之方式说明旨趣

宗大师讲到自己为什么要写这部论。他讲道:

9

འབད་པ་ ང་ ས་ བས་ཆན་ཚ གས་ ད་ལ། །དག་བ་ ས་ ་ཡ་རང་མཆག་ ་ག ངས། །

ད་པར་རང་གས་ ན་ ས་དག་བ་ལ། ། མ་སམས་ ལ་བས་དགའ་བ་ཆར་བ ད་ན། །

ན་ ས་དག་བ་གང་ ་འཕལ་ལ་ཞས། ། ལ་བས་ག ངས་པའ་དན་ད་བ བ་ ར་དང་། །

དགས་པ་གཞན་ཡང་མང་ ་མཐང་བས་ན། །སམས་ ད་དགའ་བ་འད་ ར་བ ད་ན་ལགས། །

少勤能积广资粮,随喜善业谓最上,别于自昔所作善,远离傲慢生喜者,先前诸善得增长,佛说之义能成办,复见其他需要故,善哉心者当随喜!首先宗大师讲到了随喜这件事。“少勤能积广资粮,”你用非常

少的努力就可以积累非常广大的资粮,这是很便宜的方法,我们平时

要积累点资粮非常累,我们平时要磕头很辛苦,供灯、供水、绕塔都

挺累,当然这样也非常好。宗大师告诉你一个窍诀,用一点点功夫你

就能积非常广大的资粮,就是随喜。“随喜善业谓最上, ”是最划算

的一件事情。有时候别人花了好多力气去做一件善事,而你自己没做,

可是你表示身心的随喜,说不定你的功德跟他一样大,经中有这么说

的。假如做那件事的人发心不好,或者中间有许多缺漏,最后回向也

不完整,而你随喜的前行、正行、结行都非常圆满,说不定你的正行

还超过他。这是一般的说法。我们再来看佛教论典,比如龙树菩萨解

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中言:声闻辟支佛行是布施,菩萨于傍

见之,一心念随喜赞言善哉。声闻辟支佛烦恼已断尽在那里行善布施,

菩萨看到了之后,随喜功德。以此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为度一切众生故,以此为得无量佛法故,以二种功德,过求声闻

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比声闻独觉所做功德还要大。随喜的时候如果

先发起一个菩提心,哪怕是造作的菩提心也行,然后你再随喜一下,

你的这个功德超过二乘人,超过声闻缘觉,那多厉害。你可能一辈子

都修不成阿罗汉,只要随喜一下,他就服你了。

02 证道歌 20121201

《法华经》中言: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灭度后,其

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有人学习《法华经》,《法华

经》是一个代表,代表大乘的经典,有人在那里学习,你在旁边随喜,

10

他随喜能得多少福德呢?他问:世尊灭度后有人闻经,旁人随喜能得

多少福德呢?佛回答时讲了个故事: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

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

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

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

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

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若四百万亿

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

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车磲、

马脑、珊瑚、虎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

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

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

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

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

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

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

汉果。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

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

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

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

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

不可得比。意思是说:我圆寂之后,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四众弟子,或者不是佛教徒,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他听到了

不管是《法华经》还是其它的大乘经典,听到这个经学习了,心里非

常高兴,从法堂出来了,到了一个村里或者乡里,就跟别人随着自己

的力量解说,那些听到的人又很高兴,再去给别人讲,这样辗转五十

次,这是随喜的一种功德。还有一种功德,在六趣四生众生中,有人

求福,供养给他充满整个阎浮提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

虎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等,而且活了七、八十

年全都做这样的善法,他忽然想到给他们这样的东西有用完的时候,

而且我死后就不能继续供养了,对方以得到这些东西为满足也得不到

究竟的好处啊,于是决定给他们讲佛法,讲经的结果这些人成为了须

11

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等等,世间与出世间的利益都

满足了,佛问弥勒菩萨:这样的人功德大吗?弥勒菩萨说:功德当然

大,就算你不给大家讲法,仅仅布施的功德都非常大,何况你还让他

们证得阿罗汉果。佛说:这个人给大家布施那么多东西又使大家得到

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所得功德百分、

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术譬喻所不能知。刚才说辗转五

十次,第五十个人的功德是这样,那么第一个人的功德是不是更大

呢?这是很便宜的事情,大家应该养成这个习惯,平时也许我们看到

别人做好事会想: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会觉得自以为是,还会觉得心

里不平衡,有时候还会发火。看到别人与自己同时进一个单位,人家

升得特别快,自己还不知道干什么呢,自己特别不平衡,就会说人家:

升得快的原因是因为他诡计多端。你看到人家上去,你不能光看人家

不好的地方,你还可以找到人家好的地方,这样给自己添堵又没有任

何实际效果,平常心来说人家比你升得快一定有值得你学习的部分,

随喜人家的功德你就可以学习,总有一天你有超过他的可能。如果你

认为:那有什么了不起的?说这个的时候就把人家和自己划成两块

了,你自己成长的空间就没有了。

随喜有这么多功德,假如大家嫉妒嗔恨的话,嗔恨有多大的过失

呢?《入行论》里面寂天菩萨说了:百千劫中所积集,布施妙供供如

来,所有一切诸善行,一念嗔心能摧毁。大家平时点灯、磕头、供水、

在寺院里服务,做了好多好多的功德,很多年都这样,很了不起,如

果起了一个嗔心,就全部白做了。所以平时我们行善的时候一定要控

制好自己的心态,发一个随喜心、发一个高兴的心。如果实在没有把

握控制嗔心的话,你做完善事赶紧回向,回向就像你把钱储存到银行

一样,你回向给成佛,成佛是一个大仓库,你把你善行回向到成佛里

面,小的自然能保存。雷锋叔叔不是说过:一滴小水滴放到大海里去,

它永远不会干涸。我们所行的那点小的善如同风中飘摇,如果把它放

到成佛的大海的回向当中去,就永远不会枯竭。一定要做到随喜,哪

怕装也要装出来。真诚地发自内心来随喜,人家能这样做为什么不随

喜,为什么要嗔恨?为什么要嫉妒?嫉妒没有好处。嫉妒是拿人家的

好处变成自己的坏处,不但不是双赢而且是损人不利己。

一般我们随喜都是随喜别人的事情,宗大师这里说:“别于自昔

所作善,远离傲慢生喜者,”意思是尤其是对于我们自己所做的善业远

12

离傲慢地生起欢喜心。自己过去所做的善业也可以随喜,也需要随喜。

但是这个随喜是远离傲慢的随喜,不是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而是

觉得自己进步这么多,真好啊!我希望再继续进步。是有增长潜力的

这样的一种随喜,这样可以鞭策自己的善业力。宗大师说:“先前诸

善得增长,佛说之义能成办,”你之前做善事的功德就能增长,并且能

够成办佛陀所说的种种的目标。所以对于自己所做的善行也要随喜,

每天检查进步了多少。但是同时伴随忏悔,今天做的错事有多少。做

的善事要往上增长,做的不好的事情要改正。我们每天做早晚课就是

为了每天自己做了多少错事要改正,每天做了多少善事要增加。《成

就盛宴》每天念的就是这些嘛,包括积功累德、积集种种福德智慧资

粮就是为了这个目的。道次第对这方面讲得非常好,对于初修道次第

的人而言,千万不要养成随便念过去的习惯,从初一错到十五,你最

后就变成一个法油子了。一开始就要慎重,念到内心里去。等到你念

不到内心里去了,再改回念到内心里去你已经念不出来了。你一开始

就养成很好的方式,然后再继续加快加量那就方便了,所以一开始就

要进入自己的内心,前提是你把它背下来。

比如你在第二周、第三周修道次第的时候,这时就不是以背诵为

前提了,第一周已经背好了,这时候侧重看看有没有进入到内心。我

的一个做法是:比如特别重视效果的时候,你念一段,然后闭上眼睛

思维思维是不是这样,这才能改变自己内心。我们有时候一边念经,

思路还一边打架呢,因为念经念得非常熟了,但是好像念了半天也进

不去,不知道什么意思,那不行。经不是摆在那里供着,是为了改变

我们内心的。

“复见其他需要故,善哉吾心当随喜!”所以宗大师就写了《证道

歌》叙述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学修过来的。目的就是随喜,随喜自己

过去所做的善事。确实宗大师认为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有值得讲出来

的部分。

自己先前的诸善得增长,佛说之义能成办,再说有别人祈请,确

实可以给弟子提供一个参考的方案,还有别的种种的需要,所以就造

了这部论,这就是写了宗大师为什么造《证道歌》的理由。

下面就是正式的内容。

乙二、趣入正传

丙一、略述

13

དང་པར་ ་ཆན་མང་ ་ཐས་པ་བཙལ། །བར་ ་ག ང་ གས་ཐམས་ཅད་གདམས་པར་ཤར། །

ཐ་མར་ཉན་མཚན་ ན་ ་ཉམས་ ་ ངས། ། ན་ ང་བ ན་པ་ ས་པའ་ཆད་ ་བ 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最初常求广大闻,中达经论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为弘法!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这句话大家最好能背下来,这是最核心的一句话,整个《证道歌》

讲的也是这句话。“最初常求广大闻,”先得多闻,多闻用现在的话

说就是学习,古代尤其在印度,主要学习的方式就是听闻,不像现在

有那么多教材可以看,上网查资料等等。这是最初通过听闻来学习。

学完之后,学的东西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傲慢,学的东西不是仅仅为

了增长自己的知识,是为了去指导实践、指导修行。这个过程就是“中

达经论皆教授,”,教授一般的意思是能够指导我们实修的方案,就

是把听闻的东西都当成指导实践的方案,“最后日夜勤修持,”把听

闻的内容反反复复串习,这三个是一切修习的步骤,“一切回向为弘

法。”,目的是为了弘扬正法。我们每天念《成就盛宴》最后一部分

说:“最上大宝圣教未普及,或虽普及转衰诸方所,便由大悲动摇我

心意,光显如是利益安乐藏。”希望佛法能够弘扬十方,利益一切有

情众生。有人觉得弘法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其实你自己修法,作为

一个典范你也是在弘法。你身为大乘佛教徒不能说你自己没有弘法的

责任,有的人是用理论来弘法,有的人是用自己的实践来弘法,种种

方式都是弘法。为了圣教弘扬广大你做回向,为了一切有情得到究竟

的安乐你做回向,这就叫做“一切回向为弘法”。

下面是广说,首先解释什么是“最初常求广大闻”。

丙二、广说

丁一、寻求听闻经续之情形

经指的是显宗,续指的是密宗。一般我们用经续这两个词可以代

称显宗和密宗。

戊一、必须寻求听闻之理由

ང་དར་གནས་ལ་ ན་ནས་འཐམས་པའ་ ན། །ཡང་དག་ཐས་པའ་ ན་མས་མ་བསལ་བར། །

ལམ་མ་ཤས་ན་ཐར་པའ་ ང་མཆག་ ། །འ ག་པར་འ ར་བ་ ས་ ང་ཅ་ཞག་དགས། །

痴迷暗覆取舍处,正闻明灯未洞烛,

14

若于正道未了知,如何趋入解脱城?有人说学那么多干什么,学得那么累,花那么多功夫,学也学不

明白,还不如直接打坐修行,马上就能成佛。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

越多本性就障蔽得越深。佛经里面说:“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

由闻断无意,由闻得涅槃。”听闻你才可以知道佛法是怎么回事,听

闻你才可以知道自己不好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听闻你才可以去斩断

自己去做毫无意义的事情,由于听闻你最后才可以得到涅槃。经中又

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一个屋子里面有种种花、绫罗绸缎种种装饰品特

别好看,你也有眼睛,可是没有灯光,你什么也看不到。我们有生得

的智慧,修行的基道果的次第也非常严整,可是你没听也没学,你就

是再有智慧也无法了知。这是佛经里说的。就像这里所说的“痴迷暗

覆取舍处,”你不知道该取什么、该舍什么,也就是你不知道该做什

么,不该做什么。因为被自己的愚痴所障碍,你正确听闻的明灯没有

点起来,“正闻明灯未洞烛,”你对于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还不了

知,怎么可能做个趣入解脱者,怎么可能达到最后的解脱。必须先学

习、先听闻。佛法里说闻思修,这是呈次第的。仁波切对闻思修有一

种通俗的解释方法:闻是你从不知道到知道,比如原来你是一个特别

容易发火的人,通过学习你知道嗔恚发火有什么过患,不嗔恚慈悲有

什么功德,我应该怎样使自己变成一个慈悲的人,这样一步步有方案

可寻,完成这个方案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些全部从不知道变成知

道,这是第一部,这就叫做闻。思是什么呢?你虽然知道了,但是没

想通。比如大家都知道佛教教人要行善,有些人就说了,知道佛教教

人要行善,说得好像也挺有道理,但并不是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

骑,人不能太善良,太善良你混不下去,人还是得邪恶一点,厚黑学

还是有道理,这说明没想通。有一种完整的理论告诉你为什么行善必

定是得到好,为什么行恶必定是得到不好,这需要学习,不学习怎么

会断掉疑惑呢?在藏传佛教具体的表现就是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辩论,

这就是从想不通变成想通,这就是思。那么你学习到了,也知道了,

也想通了,但没习惯。抽烟的人都知道抽烟不好,没有人不知道抽烟

不好,可他还是戒不了,为什么?他已经习惯了抽烟,不抽烟他还没

习惯。有许多我身边的人,知道发火不好,知道激动不好,天天提醒

自己,可是情绪一来还是激动,还是发火。发火之后这个人会特别后

悔、特别惭愧,又去道歉,这个人比较直。修是什么,修行可不是你

15

到一个山洞闭关,十年二十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那就叫修行,那只

是一个形式而已。修行的核心在于你把自己不习惯的东西变成习惯的

东西。

修是什么意思?藏文里面 མ就是串习的意思。串习就是你一遍

一遍反复改变自己的内心,反复去串习、反复去修改,从不习惯变成

习惯就是修。《俱舍论》和大乘的一些论典里面对闻思修有具体的解

释,跟这个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去看。从这可以看出来,假如说你之

前没有闻过,你怎么思啊?如果你都不知道你断除什么疑惑,你怎么

想通啊?没有想通你怎么去串习啊?怎么去变成习惯啊?本来你没

有想通的事情,如果变成习惯的话,你会出问题啊。如果你先前不闻

的话,你去哪里修啊?有些人说根本就不用闻,直接顿修就行了。请

问你不用闻,你只要顿修,这种修行方法也是师父教给你的,不是你

自己悟出来的,这不是还需要闻吗?说白了这种方法还是需要闻。用

那种不靠谱的闻的方式还不如靠谱的闻的方式,所以说多闻是非常重

要的。

有些人又说了,佛经里面不是说有些人闻多了会起傲慢心吗?起

了傲慢心会出种种障碍吗?起了傲慢心还不如不闻呢。好多人都有这

种想法,觉得特别有道理,这就叫因噎废食。你听闻多了,最后起傲

慢心,你不能怪听闻啊,你要怪你的听闻没有转化成实践。就像钱多

了,起贪心了,干坏事了,被抓起来了,要枪毙了,后悔了。后悔不

该有那么多钱,钱有什么错?怪你不修心嘛。有钱人做好事的很多啊,

自利利他的、每年帮助穷人的、资助寺院的。

还有人说,当然这种说法很流行,但是这个现象总体没错,说:

当代科技越发展,人性越堕落。这是一种现象,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理

解成为因果关系的一种现象,不是因为科技的发展,人性才堕落,只

是因为这两者有关联,可能因为科技发展过程中,人们不重视心灵的

发展,但是科技本身是没错的。科技发展有很多益处,比如科技发展

了,我们想听听佛经多方便啊,上网都可以听到。查资料多方便,我

们搞翻译的非常能体会得到,以前那些大德我们不得不佩服,那真是

厉害,什么佛经都装在脑袋里,他那个时代想要求本佛经,不说别人,

仁波切当年在印度三大寺学习的时候,他想找本《心要庄严疏》,我

们现在《心要庄严疏》人手一本,有的人还有一两本,放在屋里不受

重视,仁波切当时为了求一本《心要庄严疏》,向别人借,借了以后

16

黑灯瞎火地在那儿抄,抄了好几个晚上把这本书抄全了。现在仁波切

说了,我们的条件多好,想查什么资料敲一个键盘全都出来了,有这

样的条件了你再不学习,你对得起谁呀?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多好

啊。所以听闻也是一样的,听闻本身是个好东西,你如果因为听闻产

生傲慢你不能怪听闻,而应该怪烦恼增长自己的傲慢心。听闻本身是

没错的,你学得多有什么坏处呢?

还有人认为学得越多所知障越多,其实所知障不是这个意思,所

知障是障碍所知的东西,你知道得越多,你的障碍越少,只要认真看

过佛经的,认真看过大德的论典的都会知道所知障不是他们所说的意

思,正好是相反的。

一切众生没有解脱、没有成佛有两种障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

是解脱障,烦恼障的核心就在于贪、嗔、慢、无明、见、疑,所知障

从一般的角度来说,只要是障碍成佛的一切相智的,佛是一切相智,

在一个时边际之中就能够了知一切诸法,只要能障碍这种智慧的所有

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是所知障。这样的话,佛比起阿罗汉,阿罗汉断了

所有的烦恼障,佛又断尽了什么呢?《俱舍论》言:“由于佛法极远

时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不杂无知犹未断故。”极远时指八万大劫以

外的,这个阿罗汉不知道,但是佛知道;极远处三千大千世界以外的,

这个阿罗汉不知道,但是佛知道;义类就是种种事,比如一支孔雀羽

毛上到底有多少颜色,微细的事情,种种世间的道理,这个阿罗汉不

知道,但是佛知道;种种差别,一切众生当中A和 B有什么差别,

种种法相当中A和 B有什么差别,这个阿罗汉不知道,但是佛知道。

佛知道他才是一切相智,佛是一切相智他才能度众生。只要有一个不

知道,说不定就有一个众生度不了。当年在佛的时代有一个人琴弹得

特别好,就是现在所说的文艺青年,特别傲慢,除了琴之外什么都不

想学,可是佛看出来这个人可以解脱,可以成阿罗汉,有这个种子,

佛就去度他。大家要去度他怎么度他?你别弹琴了,别不务正业,跟

我来学佛。那人肯定想你这个人脑子不太正常,大家在家里面劝别人

学佛千万不要用这种方式。佛是怎么教化他的呢?佛给他弹琴,佛弹

琴弹得比他好,佛在外面弹琴,琴声声声入耳,那个人听着特别激动,

知道还有人比我弹琴弹得好,因此就跟佛学习弹琴,学着学着,佛说:

我还有更好的你学不学。用八正道之弦弹七觉知之琴,谈的全都是佛

17

法,最后那个人归依了佛法。你不能不服佛,佛弹琴弹得确实好。所

以大家劝别人学佛时,有本事你做得比他厉害。

03 证道歌 20121201

《大智论》里面还有这样的例子,在一个城市里,这个城市里的

人昼夜行五逆十恶,大家看到如果这样下去的话这个城市就毁了,智

慧第一的舍利弗去调伏他们:说要修十善,要修习佛法。被那里的人

乱棍打出来了,舍利弗说这些人太难度了,文殊菩萨就跟他说:你的

善巧方便不够,还是我来吧。文殊菩萨去了之后,跟他们打成一片,

他们打麻将,文殊菩萨也跟着打麻将,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问:你

这个人这么聪明,这么厉害,你师父是谁?文殊菩萨说:我师父是佛。

这些人于是来到佛那里,听佛说法,大家都改过自新,有的人还证了

阿罗汉。这就说明善巧。顺便提到一个问题,《涅槃经》里说烦恼即

菩提,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烦恼本身就是菩提的话,那现在烦

恼着吧,现在就是佛了。不是这个意思,烦恼即菩提是说烦恼和菩提

都是空性,都是空意味着可以转化,烦恼可以断,菩提可以证。因此,

文殊菩萨可以利用烦恼,转贪嗔痴为道用。密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转

贪嗔痴为道用。就像这种,你有一点东西不知道就不能成佛,就不能

度众生,所以说一切东西都得知道,这是从成佛的遥远的角度来说。

当然,现在需要有侧重点,遥远的角度来说一切东西你都得知道,那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才能变成一个圆满的果位。所以学习是非常

重要的一件事情。佛当时不仅学佛法、不仅学修行,他还学习共通的

四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没出家之前就学了好多东西,

你去读佛的传记,佛还学习方言学,我特想学习方言,四无碍辩里面

有,到了广东跟人家说广东话,到了东北跟人家说东北话,到了北京

跟人家说北京话,到了藏地说藏语,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

其解,学了好多好多东西,你不学你成不了佛。

听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加行,有的时候学不进去、背不下来、搞

不明白了,你去做做加行,去寺院做点服务,去供点灯、去磕个头、

念归依,这些都能增长你学习的东西。宗大师为了学习,为了求得中

观正见,他在石头上供曼陀罗,把骨头都磨出来了,磕了好几百万长

头。曼陀罗一定要重视,你供养曼陀罗的时候你把里面供的那些珍宝

18

就想象成为你想要求的那些东西,供养给你的上师本尊,而且你心里

一定要想是为了成佛。

这就是听闻的重要性,那到底怎么听闻呢?我们看下面。

戊二、寻求多闻之方法

己一、因 ——波罗蜜多乘寻求多闻之方法

因就是波罗蜜多乘寻求的方法,波罗蜜多乘指的是显宗。为了区

分,显宗叫做波罗蜜多乘,密宗叫做金刚乘。

ད་ཉད་ ར་ན་མ་ཕམ་ཆས་ ་དང་། །འཛམ་ ང་ ན་ ག་མཆག་གཉས་ཞས་ གས་པའ། །

ག ང་ལ་ གས་ར་པ་དང་རགས་པ་རས། །ཚ མ་པར་མ་ ས་ ན་ལ་ཞབ་ ་ ང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是故我于慈氏主,瞻洲六胜二庄严,所有大论细研习,不以偏粗为满足。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慈氏指弥勒菩萨,南瞻部洲六胜指中观的两位:龙树菩萨和提婆

菩萨,这两位主要弘扬中观,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主要弘扬唯识,陈

那菩萨和法称菩萨主要弘扬因明,二庄严指功德光和释迦光,这两位

主要研究戒律,这是一个代表,他们各有所长,这是在印度大家都非

常认可的几位大德。 对于他们所著的大论都细细地去研究、去学习,

并非只学习一个理论的要素就行了。宗大师学习大论不是像我们,学

一个就够了,他的广学博闻是有次第的、有线索的,比如后来我们格

鲁派就归纳出五部大论这个线索。先学因明,再学五部大论这样的一

个线索,通过这样的线索去学习六胜二庄严的一切的大论,那么对于

在座的比较有时间的想要再多学一点的这样的居士们,你们就要注

意,我们在学习比如《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就要注意宗大师的这个口

授耳传,你学习一部《现观庄严论》并非仅此而已,比如仁波切讲课

就是这个风格,我们学静虑无色,《瑜伽师地论》也看了,《经庄严

论》中的九住心也看了,看了好多东西,其实学习《现观庄严论》是

一个切入点,以学习《现观庄严论》为契机同时又学习了弥勒菩萨的

五部大论,包括相关的佛经比如《般若经》、《宝积经》等等,都可

以学习,现在又不是说资料找不到,大家也都处在一个文化昌明的时

代,其实都看得懂,没什么看不懂的问题,以这部论为线索,通过这

19

部论来看其他的经论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所有大论细研习,不以偏

粗为满足。”

说实话这不是大家的问题,连有一些格西都有这个问题,学得有点太

机械化了,可能有的人《现观庄严论》整个都学完了,《般若经》在

哪儿都不知道,他可能辩论特别好,佛经他没读过太多,这就很值得

注意了,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式。再比如学中观的时候,你学习

《入中论》,龙树菩萨的中观六部论,中观六论你也得读,相关的这

些中观论典你有能力的话也都要去读。它只是一个提纲,说白了是一

个借口,你以这个借口为契机去学别的东西。这是文殊菩萨给宗大师

的一个方法,宗大师有一个评价,“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

哉!”,意思是说:您的计策实在是太妙了,您的恩德实在是太大了!

因为这些人写的论那是大家都认可的,这些人所写的论不会错,虽说

有宗义的了不了义的区别,可是毕竟大家都是认可的,是你修行、学

习、认识的一个阶梯。现在很多人就是追求那些枝末的东西,如果现

在你去书店看一看,讲佛教的东西一堆一堆的,我都不知道那些人是

怎么写的。我自己知道,因为我帮人攒过书,我自己也本来试图攒书,

但是没攒成,我也不想攒了。我们要趋入大德的论典、经典中才行,

初学这些经典的时候会觉得很累、很枯燥,但是回味无穷。后人写的

东西读一两遍就差不多了,经典为什么叫经典,是因为常读常新,不

仅这辈子,生生世世大家一起来读,一定会读出好的东西来,所以一

定要趋入大论。

ད་པར་ ་རལ་མཐང་བས་དངས་པ་ཡ། །ད་ཉད་གཏན་ལ་འབབས་པའ་ ་གཅག་ ། །

ཡང་དག་རགས་པའ་ག ང་ག་དཀའ་གནས་ལ། །འབད་པ་ ་མས་ཡང་ནས་ཡང་ ་ ང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别于异生所抉择,事物真理唯一门,正理论典诸难处,以大励力数研习。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

异生:梵文是 prthagjana 藏文是ས་ “别于异生所抉择, ”我们凡

20

夫怎样判断事物真理呢?怎么去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是这样不是那样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正理,正理就是正确

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比如现量,比如比量,现量比如我们能看得见、

摸得着的,我们的经验。比量比如说正确的推理的方式,因明逻辑学,

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学习。那么开示这些因明的论典,以及种种这些论

典的难处,以非常强大的努力来学习。

有人觉得学习因明没有用,学习逻辑没有用,思维特别清晰没有

用,有的人还说修行就是去掉自己逻辑的一个过程,修行就是反逻辑

的一个过程,修行就是把自己的框架全部去掉的一个过程。我以前经

常跟大家说,当你说出这些奇怪的话的时候,比如现在有个老头,穿

的破破烂烂的,行为疯疯颠颠的,跑到你跟前跟你说:你也不是你,

我也不是我,院子也不是院子,塔也不是塔。你会觉得他就是三个字

——神经病。改天他换上一身衣冠楚楚的样子,跟你说一串是即是非,

非即是是,对就是不对,不对就是对,善也不要,恶也不要,你觉得

这是善知识、大德。我觉得这是把低俗的、庸俗的、简单的、粗俗的

逻辑矛盾当作佛的甚深智慧,你这不是诋毁佛嘛。比如佛所说的既不

是善也不是恶是什么意思啊?意思是你不要执著善、恶的自性,你要

以性空的方式去看,《金刚经》里面不是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

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你做善事的时候没有人相,不把自己当成是实有

的,不把布施的对象当成是实有的,也不把你布施东西当成实有的,

你都看得很淡,但是你要做这些善事,你的心态是轻松的,你做的事

情是认真的。不是说你心态轻松了索性你就不做事儿了。

为什么心态要轻松呢?为什么要有空的心态呢?比如说当你遇

到逆境的时候,你不要灰心,我们佛教说一切法皆是无自性的,空不

是他自己就那么存在的,不是自己确定的铁板钉钉那么一块,是可以

变的,这样你不就想通了嘛。当你遇到顺境的时候也是一样,你如果

认为一切都是自性实有的,铁板钉钉的,你就会一味沉溺于顺境之中。

得到这样的顺境你可以认为是好多因缘促成的,感谢师长、感谢父母、

感谢我的朋友们,以感恩的心态来做事,你会继续成长,你就不会变

成一个傲慢的人,这就是什么叫非善非恶,什么叫涅槃与世间皆无少

分别,这是空性的意思,绝对不是说不要逻辑,不要正确的思维,是

就是不是,不是就是是。我就整天烦恼吧,烦恼可以成佛,生死就是

涅槃,说这话的人就是嘴硬,如果他生病的时候照样要说谁来救救我

21

吧,他健健康康的时候说生死涅槃,生病的时候生死就不是涅槃了。

所以说我们凡夫抉择生死唯一的门就是正确的道理,就是推理、现量、

比量这些东西,你就得好好地学,我们没有现量见空性,我们没有现

量见到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就得学习,通过正确的道理来推理、来思

维,在佛经中所说的无分别是去除不正确的分别,而要正确的分别,

去除对自性的分别,取对缘起的思维。因为我们还没有见道,我们还

有分别心。佛经中也说这个道理,包括禅宗大德也说这个道理,你现

在去掉你的分别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现在只有分别,你用好的分别去

掉坏的分别,最后你的这个好的分别自然就没有了,最后变成按孔子

的话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就不需要分别了,你自己做的事

情自然已经很好了。但是前一个阶段你还是要经历的。你用你的正分

别去掉你的邪分别,最后你的正分别也没有了。《金刚经》中言:“知

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最后舍的时候连法都要

看空,不是说不要这个法,当你到了彼岸的时候,作为到彼岸工具的

那个筏也要舍。那你说现在我就要舍,我不要筏了,这样不行,因为

你还没有到达彼岸。所以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抉择正理的唯一门就是

具备正理的这些论典。“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这个非常重要。

མད་ གས་ག ང་ལ་ངལ་བ་མང་ ས་ ང་། །ཟབ་དན་ཉམས་ ་ལན་དང་ ་བ་ན། །

གང་ཡང་མ་བ བས་ཅ་ཡང་མ་ཤས་པའ། ། ་བའ་ ལ་ལས་རང་ ་མ་སང་བར། །

虽勤苦学显密典,若于甚深义讲修,任何不学亦不知,于正见理难深入。你虽然学了好多论典,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的“弥勒五论”等等,

这里特别强调你得学习关于空性的论典,假如你前面的论典学了很

多,你对关于空性的论典一点也不学,一点也不知道,就会导致“于

正见理难深入。”有人觉得好像中观正见,不用学太多,因为中观是

破,空性是破,你学那么多,你脑子里的东西就多,那最后破的时候

不就困难了吗?这是一个很错误的看法,首先学习空性是非常重要

的,这个我们得知道。为什么重要呢?从现实的状况来说,我们是不

是现在在受苦啊?苦苦、坏苦、行苦,当然一切众生求安乐我们也要

求安乐,但是求安乐你就要断除苦的根源,佛教告诉我们苦来自我们

的业力,我们造业所以受苦,业力从何而来呢?业力是从烦恼来的,

22

烦恼根源最根本的有六种烦恼——贪、嗔、慢、无明、见、疑,最根

本的就是无明,无明当中最根本的就是无明我执,所以你想要现在不

受苦,最根本的就是拔除无明我执。所以为什么说方便智慧?布施、

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都是方便,积累福德资粮,最终解决痛苦

的根源在于拔除自己和他人相续中的无明我执,无明我执是一种心

理,是一种思想,你把本来不是我的东西执成我是一种很强烈的心理,

当这种强烈的心理存在的时候,你只有用另外一种强烈的心理把这种

强烈的心理对治掉那才行,另一种强烈的心理就是对于空性的认知,

因为对空性的认知,或者对无我的认知与对我的执著这两者同样都是

心,缘的虽然是一个事物,但是它们的行相正相反。想要除掉必须通

过学习空性的论典,好多人说我不要烦恼怎么办,我打坐就行,那你

不学习怎么打坐,什么都不想,善也不想、恶也不想,不想也不想,

不想不想也不想,非想非非想,我给大家四个字:想入非非。因为你

这两个心理都不要了,你的心就会渐渐暗淡下去,一直到非想非非想

或者无想。我们看起来好像确实都没有了,但是根还在。佛教告诉我

们你只有生起智慧,具有空性的见解你才能拔除这个根。“非三摩地

不能成佛,唯三摩地不能成佛。”这两句话并不矛盾。你不修禅定不

能成佛,但是只修禅定也成不了佛,这是辩证的。

很多人认为学佛就是净心,佛教是一种让人非常静心的好的手

段,有些人看到我们整天在这学习,又辩论,说我们学佛不应该学成

这样,都学偏了。应该先静再动,你之前是躁动,然后你静下来,然

后再有规律的动,这才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是分三个阶段吗?

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对空性的道理你也得好好学习才行。你用空性的

智慧对治我见的执著两者都是强烈的东西,那你不学这些东西你怎么

生起智慧?你学一点点就行了吗?学歪了怎么办?学歪了很危险。因

为空性一学偏容易变成断见,许多人讲空一开始就告诉你,佛教的空

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佛教的空是缘起性空。最后讲到轮回解脱的时候

他们又讲了,佛教又讲轮回,又讲空,那怎么可能呢?无我谁轮回啊?

你说这种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他自己先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后来

又说空了就不能轮回了,很容易就堕到断边去,觉得空了就没有了。

做好多的恶事,也不持戒,整天放放荡荡的,问他怎么回事儿,他说

一切皆空嘛。这不就是典型的断见嘛,空是什么?空是不执著,不是

叫你不做。

23

མཐང་ནས་ ག་པར་ ་ བ་ག ང་ གས་ ། །ཟབ་མ་འ ད་པའ་ ་བའ་རགས་ལམ་ནས། །

ཡང་དག་ ་བ་འ ན་པའ་གནད་ ན་ལ། །ལགས་པར་ ངས་ཏ་ཐ་ཚ མ་ཆད་པར་ 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见己别于龙猛论,分析深义细理路,引导正见诸扼要,善加研习断疑惑。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龙树就是龙猛,玄奘和法尊法师翻译成龙猛,龙树六论是《中论》、

《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六十正理论》、《宝

鬘论》,在汉传佛教中还有一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这些论是我

们依循的中观的最根本的论,这些都得花大力气来研习才行,不然的

话你研究空性,你只看一些后人写的东西,你看不明白。

龙树菩萨对空性有非常详细的论证,一品一品地论证,都是讲逻

辑。所以有些人说龙树菩萨不讲逻辑,龙树是反逻辑的,不知道这些

人是怎么想的。《中论》多讲逻辑,没有比这个更讲逻辑的了。但这

个逻辑与一般的逻辑还是有点区别。因为我执不好对治,如果对治我

执你不用龙树菩萨的理路,你认为空就空呗,这样是不行的。再说我

们从次第的角度来说,先学毗婆沙宗,再学经部宗,再学唯识宗,再

学中观宗,你空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微,那你这个空才算学到

家了,你什么都不学直接学中观宗,学了半天其实你什么都没学会。

既不是空也不是有。

看过宗大师传记的人都知道,宗大师有一天见到文殊菩萨了,宗

大师见到文殊菩萨前就已经是格西了,已经学得非常好,给大家广泛

讲法,中观讲得也特别好,他就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啊,我现在的

见解到底是自续派的见解还是应成派的见解呢?文殊菩萨回答他:自

续派的见解也不是,应成派的见解也不是。当然在宗大师角度来说是

示现,告诉我们:我们认为我们好像学过一点空,其实差着十万八千

里呢,只是一个影像而已。后来他在文殊菩萨的指导下去磕头、供曼

扎等等,经过好多年他终于证悟空性。所以对于这些论典你不要轻视,

现在有这样一个特点,中观或者空性,阿猫阿狗都可以说两句,讲得

全都是错的,可是讲现观、讲唯识他就不敢讲了。他知道他一讲就错,

因为他没学过,其实空性比现观、比唯识的深度更深,难度也更大,

千万不要看轻了,今天读了《中论》,读得好像差不多了,你理解的

24

都是你自己的理解,不是龙树菩萨的理解,你的脑子还没转换,这就

危险了。必须要细细地去研读、去理解才行。但对于我们来说你先学

现观再学中观,你得先有一个基础然后再来破。为什么?抓贼,先得

知道贼长得是什么样儿,什么都不知道你瞎抓一气,最后抓到好人你

不就惨了吗?汉传佛教也说: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你得先有所

破你才能破,所破都不知道你破什么?对于我们来说先学现观,现观

里面也有很多关于空性的部分,比如说我们下一步学习智慧资粮的时

候,说白了就是讲空性。尤其是辨析唯识和中观的区别很重要。这就

是学习因乘波罗蜜多的方法,这里龙树菩萨强调了一定要广泛地学习

所有大论,应该特别注重它的正理,推理的方式,一定要特别注重其

中关于空性论典的研习,强调了这么几个方面。这就是波罗蜜多乘,

学习显宗的方法。

04 证道歌 20121201

己二、果——金刚乘寻求多闻之方法

庚一、听闻金刚乘之理由

འད་ན་ གས་སངས་ ས་ ་བ ད་པ་ལ། །ཟབ་མ་ ་ ་ཐག་དང་ཕར་ ན་ཐག །

མ་པ་གཉས་ཡད་གསང་ གས་ཕར་ ན་ལས། །ཤན་ ་ ད་པར་འཕགས་པ་ཡན་ན་ཞས། །

据说此中成佛道,甚深金刚波罗蜜,共有二乘密咒乘,较波罗蜜极超胜。大家都说在整个佛法当中成佛的道路有两条:一个是甚深的金刚

乘,一个是波罗蜜多乘,也就是显宗和密宗。在这两种当中密咒乘较

波罗蜜更超胜,密乘比显宗更厉害。为什么叫密乘呢?因为这种宣说

不是广泛宣说,而是师徒相授,以一个较为秘密的方式来进行,藏文

里面叫 གས,咒的梵文是 mantra,man是心的意思,tra是救护的意思,救护自己的心,所以叫咒乘,这种说法是《密集释续》第十八品中说

的。关于为什么叫金刚乘,《时轮无垢光论》中说:言金刚者最不可

坏及不可断,此大乘名金刚乘,真言与波罗蜜多乘果性因性融合为一。

密乘的果与显宗的因因果合一,犹如金刚不可摧坏,所以叫金刚乘。

这里说密宗比显宗更为超胜,为什么超胜呢?首先要明白密宗与

显宗有什么区别。密宗和显宗的区别,首先在发心上面。从共同的角

度来说,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都是需要的,但是菩提心具体的

实现形式不一样。在显宗里面菩提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为了利益一

25

切众生我愿意成佛,这就是显宗的菩提心。密宗里面菩提心是为利有

情愿速速成佛,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他们在受苦,我一秒钟都不想耽

搁,想速疾成佛,这就是密乘的发心。大家假如没有这种发心,又来

修密宗,这可能是相似的密宗,不是真正的密宗。所以这是密乘特别

的菩提心。但是现在许多人学习密宗却不是这样发心的,为了求财修

密宗,为了身体健康修密宗,为了其他原因修密宗,这也是原因,但

是不是跟密乘正相顺的因,跟密宗相顺的因是出于一种特别强烈的大

悲心而策发出的菩提心,那就是为了一切众生速速成佛。因为密宗的

发心跟密宗的修法有关,密宗的修法比显宗要快,显宗说三大阿僧祇

劫才能成佛,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密宗特别快,甚至在无上瑜伽部密

法里面你可能会即生成佛,这个当然也不是那么简单,但是至少有这

种方法,你听说有这种方法之后你就用这种发心,来圆满这种即身成

佛的道理。这是发心,从修行的方法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显宗叫因

乘,密宗叫果乘。乘就是运载、车子,英文中就把这个“乘”翻译为

vehicle交通工具。为什么叫因乘和果乘呢?果就是成佛,你在修行的时候就把你已经成佛了之后的那些道理,那些功德作为你现在修行的

时候的方便,这就叫做果乘,因乘里面没有这些东西。比如密法与显

宗最大的一个区别,它当中有一个自观本尊,念大威德时:嗡 室支 微

根尔 达那那 吽呸 嗡 娑跋瓦许达 萨尔瓦达尔麻 娑跋瓦许多 杭

从空性当中自身转成大威德,而且要生起本尊佛慢,你的自心确立:

那个时候我自成本尊的时候我就是佛、我就是本尊。然后修行四个:

第一刹土清净,这个时候你已经转化成为本尊了,那么你所居住的世

界是一个清净的世界,不是一个污浊的世界;第二身清净,自己的身

体是无漏的身体,清净的身体;第三受用清净,你所受用的一切色声

香味触等等,都是清净的受用,不是染污的受用;第四事业清净,你

所做的种种弘法利生的事业能够遍度一切众生,与佛的事业同等。我

们说佛才有这四个特点,可是密宗的修行,你在你因位修行的时候,

你就用果位的这些特点来作为你修行的方便,所以叫果乘,显宗没有

这些。显宗虽然有观本尊,比如说《观无量寿经》,观阿弥陀佛,但

只有对生修法,没有现前生修法,没有自生修法,没有把自己观成为

本尊的修法。我们密宗里面虽然也有对生修法,两个修法一个是对生,

一个是自生。所谓对生就是在你面前观一个佛、或者本尊、或者菩萨,

所谓自生就是观自己成为或者佛、或者本尊、或者菩萨。密宗里面的

26

对生是以自生为前提的,这是经过很多大德辨析之后得出的一个正确

的结论。显宗里面可以有单纯的对生,佛经里面有很多,但是它没有

自生,只有自生的时候你才可以满足四种清净,所以叫果乘。有人就

问了:干嘛要修这个东西?深的道理讲不了,可能我也讲不透,但是

类似的道理仁波切曾经反复强调过,打一个比方,我们在修菩提心的

时候有一个窍诀,叫转恶缘为菩提道。汉传佛教也有一个说法,印光

大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生死凡夫。密宗里面告诉我

们把自己看成佛,那一切众生更是佛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对于你自

己,当受到不好的种种痛苦、障碍、违缘,遇到生气、恼乱的这些人,

你别往心里去,他还是菩萨、还是佛,你用这种心态来对待他,为什

么呢?因为一切众生对我们造成的种种损害,你当作是损害那就是损

害了,你当作是磨炼自己的因素,当作是锤炼自己的因素你就可以进

一步地成长,这就是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转恶缘为菩提道。仁波切经

常强调,一个人只要想做事就一定会有障碍,你没有障碍说明你做不

了大事,除非你整天睡觉,或者是个植物人,但凡你想要做事你都有

障碍,而这些障碍是不是好事呢?得承认是好事。那些大成就者无不

是经历数数的灾难而成长起来,不然他的心性不可能磨炼得这么利。

哪一天你把这些东西都看成是好的东西了,都看成是对自己有利的东

西了,你自己的心性不也就提升了吗?这里所说的刹土清净、身清净、

受用清净、事业清净不是阿 Q精神,是你能够转化,所以密乘所说的以道为果,或者以果为因是一个转化的道理。这个转化又意味着你

要把它承担下来,我们没有这个勇气,我们也知道这对我们有利,但

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就达不到了,知道道理是对的,不过还是控制不

住自己的嗔恨心,遇到恶缘的时候还是起不了作用,因为我们没有这

个决心、没有这个毅力,密法的修行就是要有大决心、大毅力才能达

到这个效果,本尊佛慢的效果也是在这个地方,它是你心里非常清楚

认知的,绝不是说你修这个密法你就真的成佛了,你修生起次第,你

修有相瑜伽的时候你只是一个假想,这个假想能够促进自己的一个真

实的转换。这只能类似说点这个道理。这就是密法与显宗最大的差别。

由于你有这种方便,由于你能够把果拿到因的位置来修行,所以

它积累福德资粮的方便、积累智慧资粮的方便就比单纯的显宗要来得

快。比如你自成本尊的时候,你供养的时候可以用意供来供养,尤其

是当你禅定修得非常好的时候,你供养的功德就比你单纯供养要多得

27

多了,你的供养可以化出无数,《华严经》中言:一一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这时候你修密宗就特别能增长福德,因为你做一些

福德、积累一些功德,这个善业是你内心里思心所的一个种子,如果

你的密乘真修好了,你的内心也达到这个标准了,你再加上别的一些

方便,比如说你自己成佛,自观成佛,那你这个功德自然要比显宗大

得多、方便得多。再比如我们修空性的时候,一般我们修空性,你观

面前的佛像,有的观种子字、有的观色声香味触等等,这就是单纯修

止,最多积点资粮。假如你在自成本尊身上修空性,那么你的空性与

福德资粮就是无二无别的,体性一而返体异,空中显现出自成本尊等

等,这样修智慧资粮就快了。特别是从无上瑜伽部密法角度来说的话,

有成佛的不共的方便。为什么呢?在我们的粗的身心当中,有一个微

细身和一个微细心,大家看过《生死之旅》就会知道这个道理,但是

这个微细身和微细心是被我们的左脉和右脉堵住了,中脉没有打开,

微细身和微细心开发不出来。你修无上瑜伽部密法的一些方便,先修

生起次第再修圆满次第,你逐渐逐渐训练,你可以把自己的风脉打通,

风脉打通之后你的微细身会显现出来,微细身显现出来就会把微细心

带动出来,微细身和微细心两种有时候我们说不分家。微细身和微细

心证悟空性能力就比一般我们的粗心,乃至于一般我们禅定的心要深

得多、要快得多、要有效得多。所以大家注意了,密法着重讲的是一

个方便的问题,它所证悟的空性和显宗是没有区别的,有人说密法和

显宗不一样,密法的道理也不一样,其实空性是一样的,但是证悟空

性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密宗有本尊瑜伽,有大乐和智慧合一的乐空智,

这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但是学密之前你没学过空性,显宗这些东西你

都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如果微细身、微细心都来了,

贪嗔痴都装进去了,那你不是越修越麻烦嘛。这就像是纸,平时这张

纸就好像是塑料布一样,塑料布划过水,拿上来了,留下两滴,但还

是干巴巴的。禅定的心似乎就是一张打印纸,纸接触到水会完全被湿

润,你不能再写字了。如果是密法当中微细身、微细心开发出来的细

心,你用这个去证悟空性,就像一张面巾纸一样,接触水后里面会全

都是水,空性跟它简直就是无二无别了。就这个道理,可是,你之前

根本就没有水,或者你之前的水是脏水,那你修密法没有用,这就是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简单讲到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有两方面,第一、

先要有空性的智慧。为什么宗大师说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是共

28

同道,“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如果你根本

不懂空性理,哪怕你开发出来微细身和微细心,没有用,说不定你就

修到贪嗔痴去了,那会更厉害。再说我们修本尊瑜伽的时候,我们怎

么修观空,不就什么都没有嘛,所以这个空我们也观不出来啊。那样

达不到效果的,那样只能为我们种一些修密法的种子而已。真正的是

你在显现之上显现为虚空一样,你在内心的定解上定解为真正的应成

派的空性。如果你不修空性,只修密法基本上只是一个样式,或者积

点福德,积点习气,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再有一个一定要重视

菩提心,修密法的前提是菩萨心,它决定你修密法的效果,这两个东

西假如没有,那么修密法和外道没有任何区别,比如胜乐金刚,胜乐

金刚其实跟大自在天特别像,其实胜乐金刚是降伏了自在天,把他所

住的地方全都给占据了,又调伏了,回来就变成胜乐金刚了。如果你

到印度去,佛教徒和外道参拜的胜乐金刚的圣地都是一样的,外道认

为他们参拜的是自在天,我们佛教徒认为我们参拜的是胜乐金刚。连

穿戴都差不多,头上有一个半月形的图案。所以如果你不修,你不知

道空性和菩提心的区别,你感觉差不多,你修着修着修成外道也说不

定,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打个比方,以前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人修大威

德修得特别好,种种成就,我们自观本尊的时候,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他观得很彻底,头上都长角,然后种种成就:隐身、飞行、神通无比,

这样的一位善知识,下辈子修行修成了蓝色的大水牛一样的饿鬼,这

是帕绷喀大师在《掌中解脱》里面说的。这就是他没有出离心、没有

菩提心、也没有性空正见的情况下,自观本尊就自观成一头牛了。其

实大威德身体上每一个手势、形象都是有意义的,代表着度众生方便

的意义,果硕仁波切写了一个曼陀罗表义,写大威德的种种方便,密

集金刚、胜乐金刚都是这样,你不了解这个意义,你就像变戏法一样

变来变去,没什么结果,或者结果可能更惨。所以有时候修密法的人

两个结果,要么上去,要么下去。如果你不了解越修会越糟糕。

密法我们讲有出世间成就和世间成就,出世间成无非是解脱和成

佛,世间成就好多好多,概括起来有四种:息增怀诛,息是息灾,平

息灾难;增是增长,比如增长福禄寿财等等;怀是怀爱,让别人都喜

欢你,人缘好;诛是诛灭种种邪魔。这是息增怀诛这四大事业,说白

了许多人学密法就是为了这四个而学的。打个比方,你修增长法,增

29

长福禄寿财等等,你之前没学密宗,你大概就那么点贪心,你学密宗

了,你学得不好也就罢了,你学得好了,你修得好了,财源滚滚,你

的菩提心、出离心又没调整好,那你会越贪越重,你下地狱的速度比

人家要快好多倍,人家骑着自行车,你乘大巴堕落的速度更快,这就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诛法就更厉害了,你没出离心、没菩提心修诛

法,那就变成了杀生的不二法门了,你杀了别人还不会追究你行事责

任,你念个咒就把人杀了,那就很麻烦了。真正修诛法的人你杀了他

之后你要能够把他迁到极乐世界,只有这样你才能修诛法,那是什么

样的大成就者。从中也可以看出,你没有出离心、你没有菩提心、你

没有性空正见,你修密法,虽说密法是高级法,但是也可能堕落得更

快。因此密法有人把它比喻成原子弹,你如果用好了,它可以造福很

多人,不用太多成本就能发好多好多的电,特别好。如果弄不好就成

了日本了,害人害己,据说放射性元素几十万年都无法消失,我们现

在住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忧心忡忡。密法没有修好就是这样,后患无

穷。你还带一帮弟子,都很危险。这就是密宗的一般的状况,跟大家

简单说一下。

但是密宗要学,为什么要学呢?尤其是无上部瑜伽,假如大家确

定了对显宗的一些认识了,学习也到一定程度了,那你不学密法确实

是非常可惜。

ཉ་མ་ ་བ་ ་ ར་ ན་ ་ གས། །ཚ ག་ད་བདན་པའ་ཚ ག་ ་འདད་བཞན་ ། །

ཟབ་མའ ་ཐག་ད་ཇ་ ་ ་ཞག་ཞས། །འཚ ལ་བར་མ་ ད་མཁས་པའ་ ར་འཛ ན་པ། །

ད་འ ་ད་ཡང་ཤས་རབ་ཅན་ཡན་ན། །ད་ལས་གཞན་པའ་དབང་པ་ ལ་པ་གང་། །

犹如日月共称颂,虽许此语为谛实,彼甚深乘究为何,未作探求充智者,如是之辈若具慧,较彼根钝更有谁?连日月都来称赞这样稀有的密法,有人甚至说密法比佛陀还要难

得,为什么呢?因为不是每尊佛都说密法的,只有几个佛说密法,释

迦牟尼佛说密法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能遇到这个世界,我们自己

觉得太苦了,其实我们够幸运的了。能够值遇这样的世界,能够值遇

佛法,能够值遇善知识,应该值得珍惜。你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密法,

再遇到八暇十满的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30

你虽然知道密法非常甚深、非常厉害,但是你不去学习密宗的道

理到底是什么东西,比这更愚笨的人还有谁呢?所以说在我们格鲁派

里面,大家平时对密宗的一个感观都觉得密宗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

天上飞、水里游、坐上几十年不动,胡子一大把脏兮兮的又冒着香味,

唱着山歌给佛听,这是个错觉。在格鲁派里密宗的修行也是非常严格

的,显宗学习二十多年之后,你到上、下密院,你可以翻翻资料看看

上、下密院以前是怎么修行的,一天睡四个小时,基本上只有一个斗

篷,人和人之间只隔着一个披单,像叠萝卜这样叠着,每天修习四座

时间不间断,修习的时候就在大坑里面,弄点石子,天气非常冷,修

不好拙火就会被冻死,实话说上、下密院虽然条件艰苦,我们给他们

的供养还是挺多的,藏地以前的状况是这样的。但是如果你是为了供

养,到上、下密院去你是待不住的,你是会被冻死的,也非常苦,铁

棒喇嘛打起人来是不长眼睛的,这是非常辛苦,修行得非常严格,条

件也非常艰苦,一天修习四座,有人还要修习密宗的理论,有时还要

游行去转山,去几个圣地这样修行。不说格鲁派的,就说米拉日巴大

师,你就知道密宗有多难修了,密宗以贪嗔痴为道用,你不转化怎么

行。要经过非常系统的学习才行,所以格鲁派密宗的理论是非常系统

的,绝对不亚于显宗当中比如我们学的《现观庄严论》的《金鬘疏》、

中观等等,是非常系统、非常有理论可辩论的。宗大师三父子的论典

中大多数也都是关于密法的。比如法尊法师翻译宗大师写的《密集金

刚五次第论释》,反正我是看不明白,智慧不够,跟《金鬘疏》一样,

你找不到自宗在哪儿,然后就感觉头痛,还是很细、还是很深,得发

这样的心,你不发这样的心你觉得密乘殊胜你也不知道殊胜在哪儿,

你想修你也不知道从哪开始修,你修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修,你断

除不了疑惑,那没用,所以说还得学。

ཤན་ ་ ད་དཀའ་གང་ན་མད་པའ་ལམ། །འད་འ ་ཡལ་བར་འདར་བ་ ་མའ་མཚར། །

ད་ཉད་ ར་ན་ ལ་བའ་ཐག་པ་མཆག །སངས་ ས་ལས་ ང་དཀན་པའ་ ་ ་ཐག །

དངས་ བ་གཉས་ ་གཏར་ ར་ཟབ་མ་དར། ། གས་ནས་འབད་པ་མང་པས་རང་ ་ ང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极难值遇无上乘,轻易抛弃真怪哉!是故趣入胜佛乘,较佛难遇金刚乘,二种悉地甚深藏,以大精勤久研习。

31

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二种悉地是世间悉地和殊胜悉地,悉地就是高级的成就,世间的

悉地比如息增怀诛、飞行、隐身等等你可以得到,那都是度化众生的

方便, 殊胜的悉地就是你成佛。所以说你要学习密宗。那么密宗具

体怎么去听闻呢?分四个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其

实我们大家平时都听说过这四个部,仁波切基本都灌过顶,大家都特

别想灌无上部的顶,无上部灌得越多越好,无上部肯定很殊胜,大家

可能天天都修大威德生起次第那个短的,假如你们大家看过大威德广

轨,你眼睛是什么菩萨、鼻子是什么菩萨、嘴巴是什么菩萨、六根是

什么菩萨、六识是什么菩萨、六境是什么菩萨、脉当中是什么菩萨,

你连一个菩萨都观不清楚你还观那么多菩萨,可能事部中你先观一个

本尊,那不是也挺好嘛,你修的时候再组装起来,就变成完整的身坛

城了。这是简易这样说。再说无上瑜伽部的戒律特别多,有人说修无

上瑜伽部密法不要戒律,这是谬论,你们好好看看宗大师种种关于戒

律的论典,无上瑜伽部的密法戒律要比显宗的戒律多得多,特别多,

尤其是时轮金刚,这个戒律简直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特别容易

犯,不像别解脱戒,五戒还不太容易犯,只要不是特别放逸的话不太

容易犯。菩萨戒已经比较容易犯了,密乘戒更容易犯,对心的要求更

高。所以宗大师说你得一步一步学上去。

庚二、自述追求听闻金刚乘之方法

辛一、修学事续

ད་ ་འག་མ་ག མ་ ་ལམ་ ་ ལ། །མ་ཤས་ད་ཡས་ ལ་འ ར་ ་མད་ ད། །

ད་ ་ ན་ ་མཆག་ ་ཐག་བཅད་ ང་། །དམ་བཅའ་ཙམ་ ་ཟད་པར་ལགས་མཐང་ནས། །

不知下三部修法,而于无上瑜伽续,断为续部之最上,亦唯空说善见己。如果你不了解下三部,你就说无上瑜伽部是最好的,只不过是空

谈而已,你不知道殊胜在什么地方,所以先得学下三部。事部最强调

外事,比如怎么摆水、怎么布置坛城这些外事,内心的修行跟外事比

起来外事占得更重,这个在藏传佛法里体现得还不是特别明显,因为

藏传佛法实话说不是以事续为主的,是以无上瑜伽部为主。再说藏地

条件也有限,比如准备一堆鲜花,现在还行,古代到哪里去找鲜花。

日本东密,东密大部分都是事部,弄得特别复杂,缠线、画坛城,做

32

手印的时候还要拿布遮着,因为严格来说手印不能给别人看,我们也

受一些无上部的影响,所以都有一些影子,事部特别注意外事的修行,

有人说外事的修行都是执著,你开始就不执著最后你怎么能不执著,

这就是修行的一个次第,你先一步步把它往心里去。行部外事和内心

可能各占一半,到瑜伽部的时候可能内事为主,外事为辅,到了无上

瑜伽部,真正修行无上瑜伽部的大成就者,对于外事不会太在意。所

以有的人在山洞里修行,拿椰子壳他也可以做供养,因为他的意供已

经很好了。你说我就修无上瑜伽部就行了,事部太麻烦了,问题是你

观不起来,人家能观起来,你还得先从事部一步一步来,先积累资粮。

事部怎么学呢?宗大师在这里提到四部续典,续指的就是密宗的佛

经,续是相续的意思。修行之前我们的这个身体,成佛之前我们的身

叫根续,那么我们所修行的密宗的道比如说有相瑜伽、无相瑜伽、生

起次第、圆满次第,这叫做道续,最后成就的佛果叫做果续,这是一

脉相承的。根续、道续、果续合在一起就叫续,阐述这些续的论典也

叫做续,续指的是密宗的佛经。事部的密法有总续和别续,总续是讲

整个续部密法的综合的道理,共有四部:

གསང་བ་ ་ ད་ལགས་པར་ བ་པ་དང་། །ད ང་བཟང་གས་ ས་བསམ་ཏན་ ་མ་སགས། །

་ ད་རགས་ག མ་ ་དང་ ་ ག་ག། ། ད་ ་ མས་ལ་རང་ ་འ ས་པར་ 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秘密总续》、《苏悉地》,《妙臂问经》、《静虑后》,事续三部总与别,各种续部久谙习。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克珠杰大师著了一部论叫《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在《宗喀巴大

师集》的第五卷。如果灌过顶的可以看,没灌过顶的听听有个印象就

行了。具体来说事部密法有三部: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如来部

的部尊是释迦牟尼佛,部主是文殊菩萨;莲花部的部尊是阿弥陀佛,

部主是观世音菩萨;金刚部的部尊有讨论,有说是不动佛,部主是金

刚手菩萨。所以我们说事部三本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

分别代表如来部、莲花部和金刚部。这三部各自都有密宗的经典,这

里就不详细说了。《秘密总续》、《苏悉地续》、《妙臂问经》、《静

虑后续》这四部是事部的总续。对于这些论典要好好学、好好看,宗

33

大师写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关于这部分内容写得特别详细。坛城怎

么画,一步一步怎么去做。

辛二、修学行续

ད་ ་གཉས་པ་ ད་པའ་ ད་ མས་ ། །གཙ ་བར་ ར་པ་ མ་ ང་མངན་ ང་ག། །

ད་ལ་ ངས་པས་ ད་པའ་ ད་ ་ གས། །གང་ཡན་ད་ཡང་ལགས་པར་ངས་པར་ 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第二续部诸行续,《毗卢现证续》为主,学己于诸行续类,是何能善获决定。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行部怎么学呢?学习行部续的时候,虽然行部密法有很多本尊,最主

要的是《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续》,也就是汉地所说的《大日经》。

辛三、修学瑜伽续

ད་ ་ག མ་པ་ ལ་འ ར་ ད་ མས་ ། །གཙ ་བར་དཔལ་ ན་ད་ཉད་བ ས་པའ་ ད། །

བཤད་ ད་ ་ ་ ་མ་ལ་སགས་ལ། ། ངས་པས་ ལ་འ ར་ ད་ ་དགའ་ ན་ ང་།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第三续部瑜伽续,《吉祥摄真实》为主,释续《金刚顶》等等,研习享用彼续宴 。善思此理计策妙, 至尊智藏恩大哉!《吉祥摄真实续》汉文也有。《金刚顶经》是《吉祥摄真实续》

的释续,就是解释这部经的经,佛自己对密续经典的解释叫释续,

把经典比喻成宴会,享用这个宴会。

辛四、修学无上瑜伽续

བཞ་བ་ ལ་འ ར་ ་ན་མད་པ་ལ། །འཕགས་ ལ་མཁས་པ་ མས་ལ་ཉ་ ་ ར། །

ཡངས་ ་ གས་པའ་ཕ་ ད་འ ས་པ་དང་། ། ལ་འ ར་མ་ ད་ ་ ར་བད་མཆག་ག། །

་ ད་བཤད་པའ་ ད་ལ་སགས་པ་དང་། །མད་ ད་གཞན་དང་བཤད་ ལ་མ་འ ་བའ། །

第四无上瑜伽部,圣地智者共称颂,犹如日月父《集密》,瑜伽母续《喜》、《胜乐》,诸本续与释续等,与他显密说不同。无上瑜伽部密法当中,圣地在这里指印度,印度诸智者共同称赞

的最核心的几部:《密集根本续》、《喜金刚》、《胜乐金刚》,其

中集密金刚我们叫父续,《喜金刚》和《胜乐金刚》叫母续,也叫瑜

34

伽母续。父续如日,母续如月。什么叫父续、什么叫母续呢?藏地有

好多不同的分法,我们格鲁派最终确立的一个分法是什么呢?有的人

说讲方便的是母续,讲智慧的是父续,宗大师、克珠杰反驳,因为所

有无上瑜伽部既讲方便又讲智慧,那既是父续又是母续吗?显然不是

这样的。基本上我们是这样确定的:侧重于讲空性智慧的,具体到密

法来说,侧重讲光明为主的称之为父续;侧重讲方便为主的,密法中

我们叫幻身称之为母续。侧重点不一样,可能在父续中方便部分也说,

但是说的不是特别详细,母续中智慧也说,但是说得不是特别详细,

这样来区分父续和母续。宗大师特别强调一切父续之王就是密集金

刚,同时密集金刚也是诸续之王,这一点非常重要。 “诸本续与释

续等,”本续就是这个本尊的根本续,比如《密集金刚根本续》、《喜金刚根本续》、《胜乐金刚根本续》。尤其在我们格鲁派非常强调密

集金刚和胜乐金刚,再加一个大威德金刚。修密集金刚特别注重修幻

身的部分,修胜乐金刚特别注重修光明的部分,修大威德金刚遣除魔

障。这是我们一般配合修三大本尊的一个特点。他们本身的根本续叫

本续,佛自己解释根本续的续叫释续,后面有一个特别的,是时轮金

刚,时轮金刚与其他种种续典都不太一样,它安立的方法有自己的特

色。

ཤང་ འ་ ལ་འ ད་ ས་ ་འཁར་ལའ ་ ད། །གསལ་ ད་ ་མ་མད་པའ་འད་ལ་ ང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开辟车轨《时轮续》,《无垢光释》皆研习。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时轮金刚可以单独开辟一个车轨,单独成立一个宗。时轮金刚的

解释是白莲尊者写的《无垢光释》,这个没有汉译本。里面的空性部

分与中观是一样的。时轮金刚其实是特别巧妙的一个东西,你如果学

过时轮就会同天地宇宙日月的运转配合起来,从养生的角度你可以延

年益寿。我学不懂,太难了,你首先得学藏文,可能还得学天文历算,

藏医藏药你也得学一点,这是非常深的一门学问,很多人学习时轮不

是为了修本尊,我们的藏医藏药和藏地的天文历算跟时轮特别有关

系,拉朴楞寺有两个密宗学院,一个是喜金刚学院,一个是时轮学院。

喜金刚学院研习汉历,时轮学院研习藏历,没有时轮学院藏地历法都

颁布不了,有人拿它来算命,据说算的也不错。这只是一个说法而已。

35

还有我们现在有些人不是在研究星座嘛,时轮中也有星座。时轮金刚

关于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有许多特别不共的一些方便,是非常殊胜

的。可是时轮金刚这个教法在当时西藏这块土地上被人视为是邪法,

因为时轮金刚的一些说法跟一般的密法不一样,跟显宗也不一样,再

说弘扬时轮金刚的是觉囊派,觉囊派现在还行,当时大家都认为觉囊

派是邪教。因为这派的理论很多人都不接受,觉囊派所提倡的他空见

非常有特色,宗大师说:见解或许有问题,但是你不能说你倒掉洗澡

水的时候把婴儿一起倒掉吧。宗大师就拜了很多觉囊派的上师学法,

尤其是学习时轮金刚这个教法,就把觉囊派挽救回来了。现在时轮金

刚研习最多的是觉囊派和格鲁派,宗大师在觉囊派的基础上又做了很

多的详细的分析辨别,让这个教法发扬光大。现在一灌时轮金刚顶就

有几十万人,这都是宗大师的功劳。这个法现在在觉囊派还不是广传,

还是密传。在格鲁派里已经研习成风了。

到这里为止就是最初寻求广大闻,到底学哪些东西,都列在这儿

了,宗大师就学了这些内容。

དང་པར་ ་ཆན་པའ ་མང་ ་ཐས་པ་བཙལ་བའ་ བས་ཏ་དང་པའ། །

【第一章最初寻求广大闻说讫】

05 证道歌 20121201

学了这么多内容怎样转化成实践呢,就是第二部分要讲的。

丁二、经义现为要诀之情形

戊一、通说

ད་ནས་ག ལ་ འ་ ་ ན་སལ་བའ་མཆག །འཇམ་པའ་ད ངས་ལ་ གས་ ག་ ན་རང་ག། །

དད་པ་བ ན་པས་ག ང་ གས་གདམས་པ་ ། །འཆར་ ར་གསལ་བཏབ་ ་ཚ གས་ ན་ལ་འབད།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次以久猛坚固信,启请文殊除心暗,令达经论皆教授,如是诸因悉力行。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怎样把你学习的内容都成为你修行的窍诀呢?首先要有坚固的

信心,祈请文殊菩萨来告诉我这个窍诀,遣除我心中的黑暗,让我来

了达经论怎么转化成修行的方便。对我们现在而言就是祈请善知识的

教授,祈请上师的口诀,祈请我们这一派的口诀或者各派的口诀。这

36

样才能够“深论现为般若诀”,甚深的诸大论都能化成修行深广般若

的诀窍。上里就是仁波切讲《上师供》时提到的经论和教授的关系。

有很多人认为有口诀了,经论就不用看了,这是不正确的。学习论典

是材料,你从上师那里求来的教授是你把材料组装起来的方法,或者

按仁波切的说法,你学习经论是一个装满珍宝的宝库,上师的教授就

像钥匙,现在你只有钥匙没有宝库,你开什么东西啊?如果你只有组

装的方法,没有组装的材料,你组装什么东西呢?所以宗大师强调,

好的窍诀、好的师父对你的传授,第一、一定能在经论当中找到依据。

比如雍增耶喜坚赞《上师供》的讲授,大家读着会有点累,反反复复

引各种经典、论典、密典,从本续到释续、到再解释,从印度大德的

解释到藏地大德的解释,一路引用下来,太广太广,雍增耶喜坚赞就

想告诉我们,宗大师所谓的窍诀不是自己编的,是有经典依据的,只

不过化成我们能够听得懂的,实修起来比较快的那些诀窍而已。第二、

你有了上师的诀窍,这个诀窍掌握了之后,你去看经典、你去看论典

更快、更深,更能方便地转化你自己的实修,这就是好的教授。假如

有一个教授,这个教授吹得特别神,某某大德修行三四十年修出一个

教授,修了这个教授马上就能成佛,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你特

别欢喜,就去听,听了之后觉得这个教授太好了,学了这个教授其它

都不用学了,那么这个教授一定是邪法,因为它与佛经大论不相顺。

现在存在一种特别怪的现象,认为学经学论的人是不谦虚的人,是骄

傲的人,认为只学一两个教授而不去看经论的人是特别谦虚的人,这

是颠倒的观点。教授和经论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

一不可。这就是为什么说现为教授。

戊二、别说

己一、经部典籍

庚一、波罗蜜多

ད་ ར་འབད་པས་ ་ བ་ཐགས་མད་ལས། །རམ་བཞན་བ ད་པའ་ ང་ བ་ལམ་རམ་ལ། །

ན་མང་མན་པའ་ངས་པ་ ད་ ར་ནས། །ཟབ་མའ ་ག ང་མཆག་ཕར་ ན་གདམས་པར་ཤར།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如是龙猛与无著,依次传来道次第,获得不共决定己,深论现为般若诀。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

37

龙树菩萨的甚深见,无著菩萨的广大行这二者合一,就是我们所说的

道次第,它的作者并不是宗大师,也不是阿底峡尊者,它的来源就在

佛那儿。其实在印度,他们根本不需要道次第的论典,好多大德拿着

《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就可以分章修习,拿着《瑜伽师地论》、《大

乘经庄严论》就可以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就可以

这样次第修行。但是后人的智慧不行,所以阿底峡才编了一部《菩提

道灯论》,所以宗喀巴大师才编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谓的道 次

第在佛的心要当中向来都是大家修行的一个口诀,它融合了龙树菩萨

的见解以及无著菩萨唯识宗的修行次第,仁波切曾经说过我们格鲁派

叫瑜伽行中观应成派,空性见方面随顺月称菩萨,修行次第方面其实

全都是《瑜伽师地论》,跟无著菩萨的广大行随顺,二者合一,这是

我们不共的窍诀。菩提道次第在藏地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那些格西大

德们学完五部大论之后,通过学习菩提道次第来转化为实修。我们还

没有学过,直接实修也行,但是效果可能没他们那么好,我们应该加

倍努力学习,一边修道次第一边学经论。道次第在宗大师看来主要的

用途是钥匙,能够把龙树、无著的论转化成我们修行的窍诀。

庚二、因明

ང་ གས་འད་ན་ཚད་མའ་ག ང་ གས་ལ། ། ངས་དང་མ་ ངས་ ་མ་མ ན་གཅག་ ། །

མད་དང་ ་བ ན་ ན་ལ་ ང་ བ་ ། །བ ད་པའ་ཉམས་ལན་རམ་པ་ཡད་མན་ཟར། །

འཇམ་པའ་ད ངས་ ས་ གས་ ་ ང་པ་ལ། །དངས་ ་འད་ མས་འད་ན་མ་འངས་ ས། །

འ ་བ་ ན་ ་མག་ ་འ ར་ར་ཞས། །ག ང་ག་གནང་བ་ ལ་པའང་ཚད་མར་ ད། །

ད་ན་མ་རགས་ ་བའ་ ལ་ ང་ ། །མཐང་ནས་ ག་པར་ ལ་དར་ད ད་པ་ན། །

ཚད་མ་ ན་ལས་བ ས་པའ་མཆད་བ ད་དན། །ཚད་མ་ བ་པར་ གས་འ ང་ གས་ ག་གས། །

མ་ ལ་དན་ ་གཉར་ལ་བཅམ་ ན་འདས། །ཚད་མར་བ བས་ཤང་ད་ལས་ད་ཡ་ན། །

བ ན་པ་ཁ་ན་ཐར་འདད་འ ག་ངགས་ ། །ངས་པ་གཏང་ནས་ ད་པས་ཐག་གཉས་ ། །

ལམ་ ་གནད་ ན་འ ལ་བར་རགས་ལམ་ནས། །ལགས་པར་ཐན་པས་ ག་པར་དགའ་བ་ ད།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北方藏地于量论,学与未学同声说:

38

“趣向菩提修次第,经与七部论1中无”文殊现身于陈那,垂赐许可应为量:“汝此著作于未来,当成一切众生眼”故见上说极非理,别于观察彼理时,彼《集量论》供赞义,成量品中顺逆理,诸求解脱众者中,立佛为量唯佛教,是求解脱之津梁,至心决定由正理,善能引发集二乘,诸道关要获胜喜。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

“北方藏地于量论, 学与未学同声说:”藏地以前所说的因明直译

就是量论ཚད་མ,管他学过还是没学过都说:学因明是没有用的啊。“趣

向菩提修次第,经有七部论中无。”他们认为因明论典当中没有趣入菩

提的因素。大家都这么说,第一个原因是:因明是跟外道辩论用的,

印度有外道,藏地又没有外道,你跟谁辩论去呀?第二个原因:学因

明耗费脑子、浪费时间,还不如直接学些修行的东西。第三个原因:

学因明容易产生执著,因为执著而产生傲慢,对于修法是巨大的障碍。

第四个原因:因明基本上是唯识和中观的见解,我们趣向解脱应该是

应成派的见解,那你学下部宗义做什么,和解脱又没有关系。虽然有

这些说法,文殊菩萨却对陈那菩萨亲自现身,陈那菩萨是法称菩萨上

师的上师,他也是因明非常重要的弘扬者,有个关于他的很有趣的一

个故事。陈那菩萨出家在犊子部,犊子部讲不可说我,不可说我所观

的我是非有也非无,与蕴非一非异,学了之后他就在那儿观。我们修

空观就观自性无,犊子部修空观就观这样的我,观来观去最后观得有

点不正常了,就跑到他师父那儿去说:你让我找的我到底是有还是无,

到底与蕴是一还是异,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师父听了气死了,你这分

明是在毁谤我们的根本宗义嘛。因为印度的犊子部不说无我,是说有

一个不可说我,其他派的佛教说无我,犊子部说有我。因为他毁谤本

宗的根本宗义,就被师父赶走了。之后又跟世亲菩萨学,尤其学习其

中的因明,后来就成为因明的非常重要的一位开创者。他写了好多因

明的论,特别想写一部系统的因明的论,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集量

1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相属论,悟他论与诤理论。

39

论》,写《集量论》的归敬颂的时候: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

护者,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把归敬颂写在石板上后,

他出去,回来发现被人擦掉了,再写,回来再被擦,再写回来再被擦,

他就生气了,在旁边写了一个:这是谁在捣乱,我是要干正事儿的,

假如说你是讲道理的你就不要这样了,或者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出来跟

我讨论嘛。还是被擦掉,后来出来一个外道跟他辩论,外道辩不过他,

于时用神通就是不让他写,陈那灰心丧气,心想:众生如此难度,想

写部论也不行。他就准备抛开石板,说:什么时候石板掉落在地上,

我就放弃菩提心修小乘。等了一会儿觉得奇怪,石板怎么不落下来

呢?抬头一看文殊菩萨在上面接着那块板呢,文殊菩萨对他说:孩子

啊,你不能舍弃菩提心啊,尤其你写的这部因明《集量论》后世会成

为众生的眼目啊!你还是写吧。陈那菩萨不买他的帐:众生这么难调

伏,我的内心充满了烦恼,您老人家又不加持我,我怎么能写出来呢?

文殊菩萨说:不要怕,直至你见道,我都加持你,后来他就写成了《集

量论》,文殊菩萨亲自加持陈那菩萨写《集量论》。

“汝此著作于未来,当成一切众生眼。”会成为众生的眼目。“故见

上说极非理,”所以上面这种说法是非常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呢?我

们一般众生,理解正量唯一的途径就是正确的逻辑、正确的思维。你

脑子都不清楚,你怎么学佛?仁波切曾经说过:你想成佛你得有次第,

得有蓝图,不要说成佛了,你做一个电风扇都要有说明书,都要有步

骤。你成佛不学怎么行呢?你就指望睡觉第二天一起床你就成佛了,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做电风扇是做一个器具,成佛是改变自

己内心,步骤更复杂。心要比物更难控制。如果你没有正确的道理你

怎么去推理?你没有推理你怎么去认识佛教基道果的修行次第,你怎

么成佛?所以量论虽然看起来讲的是推理,实际上讲的是我们认知的

一种模式。凡夫怎样由颠倒识变成犹豫识,犹豫识变成伺察识,伺察

识变成比量,比量变成比度再觉识,然后变成现量,这些我们以后学

习因明都会学到。这是一步一步我们的心智成熟的一个过程。所以印

度也好、藏地也好量论有好几派,其中有一派印度叫庄严派,藏地就

是我们宗大师这一派,针对因明是不是佛教的争议,我们格鲁派认为

因明假如不是佛教的话,那还有什么是佛教呢?为什么呢?见道以上

就是现量,现在我们有根现量,见道以上有瑜伽现量,比如现在我们

40

谈论怎样用比量来证悟空性,怎样推理才能得出那个结论,怎样才能

做出正确的取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就是这个范畴所摄。一步一

步去学习,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量发展的一个过程,那么量论如果不

是佛教还有什么是佛教?再说,在我们看来,你只要完全根据条件,

做正确的推理,你推理出来的一定符合佛所说的,这是我们相信的一

个道理,佛说的一定是有道理的,佛说的一定是经得起推敲的。这是

佛自己这样说的。佛在《阿含经》中说:我所说的东西你们不要轻

易接受,要像炼金一样锻打火烧,汲取其中的精华,去考验它是不是

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推敲的你再接受,不然你这就是迷信。关于随信

行和随法行佛自己说的。佛教和外道最大的不同其实也就在这个地

方。

“别于观察彼理时, 彼『集量论』供赞义,成量品中顺逆理,”特别是观察因明的道理的时候,对于《集量论》当中的供赞义:“敬礼

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把释迦牟尼佛称为定量或者成量,

因为他是具备一切正确的量的人,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他是欲利众

生也就是具有大悲心的人,第三点他是大师,因为他有非常正确的见

解,有智慧,“善逝救护”他具有圆满的自利身和利他身。把释迦牟

尼佛肯定为是这样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写完就行了

吗?不是的,证明他。因明在藏传佛教里,尤其是格鲁派里面,特别

强调你学因明你去证明你所相信的业果也好、轮回也好、佛是一切相

智也好是有道理的,佛教之所以称之为理性的宗教和外道不同的也就

在这个地方。“彼《集量论》供赞义”就是这个道理,去证明为什么

说我们相信的是合理的,我们所依循的佛道是正确的,这个道理在什

么里面有详细的解释呢?法称菩萨写的《释量论》的第二品成量品里

详细解释了《集量论》中供赞的意思。用顺的逆的好多好多道理去推

证佛是具量士夫,确实是大师、善逝、救护者,这是证明出来的,不

是信口胡说的。“诸求解脱众者中,立佛为量唯佛教, ”求解脱者很多,内道也有、外道也有,为什么只把佛立为是量?为什么只有佛所说的

是真正的求解脱的道?你是推理出来的。“是求解脱之津梁,至心决定由正理,善能引发集二乘,诸道关要获胜喜。”这样之后你才会引发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不管是显宗密宗,你才能去引发出种种的关

要、种种的窍诀。

41

所以因明对于我们格鲁派而言,乃至对于整个佛教都是至关重要

的。在印度自从因明学弘扬之后,没有一个人是不学因明的,没有一

个人觉得因明不重要的,因为因明是正确推理的一种方式。没有这个

方式你怎么学习?所以说,觉得因明不重要,认为因明不是佛教这是

很奇怪的一个想法。就像你写论文不要逻辑一样,做事情不要步骤一

样。

这里宗大师讲了如何把因明转化为道次第,就是你把它作为一个

道理去推,怎么证明你所修的内容是有道理的,这就是化为教授。只

有确定了这个,你修三宝、修一切相智才合理,如果你是怀疑的,心

里还没想明白,修了半天也没用,或者不坚固。

庚三、慈氏论著

ད་ནས་ ང་ས་མད་ འ་ ན་གཉས་པ། །ལགས་པར་ ར་ཏ་ ལ་བཞན་རབ་འབད་པས། །

མ་ཕམ་ཆས་ འ་ག ང་དང་ ས་འ ང་ག། །ག ང་ ན་ཉམས་ ་ལན་པའ་གདམས་པར་ཤར།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次《菩萨地》、《经庄严》,二论配合勤研学,慈氏诸论与随行,诸论现为修行诀。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弥勒菩萨的“五部大论”,二辨、二庄严、一宝性当中能够把这些论

化为我们的实修次第的最主要的两部论:一个是《菩萨地》,一个是

《经庄严论》。《菩萨地》指《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第十五品。

《庄严论》是弥勒菩萨解释的《大乘经庄严论》,这两部论在科判上

基本是一致的,都是阐释所有的,从种姓开始,种姓、归依、发心一

步一步怎么成佛。《广论》里面大量引用了《菩萨地》和《经庄严论》,

这两部论要配合在一起学。可别觉得没有什么新意,这可是宗大师的

不共耳传。“弥勒五论”转换成实修次第就要学习这两部论。可惜现

在学习这两部论的人不多,不说别的,连格鲁派学习这两部论的人都

不多。这是应该反思的一件事情。我们仁波切特别重视这两部论,这

结合了宗大师的窍诀,一提到唯识学觉得都是一帮不修行的只是在磨

嘴皮子的人,这也很奇怪,唯识宗自己人也不服气,瑜伽行派最强调

42

瑜伽修行次第了,宗大师告诉我们转化的窍诀就是《菩萨地》和《经

庄严论》,这是学习唯识转化成实修的两部大论。讲得非常好,包括

从一开始,修行的第一科就是依止善知识,应该依止什么善知识?善

知识十德: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

体离厌应依止。出自《大乘经庄严论》。《瑜伽师地论》里面有详细

的解释,不看这个你连依止善知识都不会,那就麻烦了。

庚四、中观

ག་པར་ཟབ་ཅང་ ་ཆའ་ག ང་རབ་ཚ གས། །བ གས་པའ་ག་རམ་ཉད་ལས་ལམ་ ་གནད། །

ན་ལ་ངས་ ར་བ བ་པ་ ན་བ ས་ལ། །བ ན་ནས་མད་ ་ ན་ལས་བ ས་པ་སགས། །

་ བ་ གས་ ་ག ང་མཆག་ ་མའ་དན། །ཉམས་ ་ལན་པའ་རམ་པ་ལགས་པར་མཐང་།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别编深广经次第,于诸道要赐决定,依彼《集一切学论》,善见《集一切经》等,众多龙猛派论义,现为修持之次第。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有人觉得学中观、学空性都是磨嘴皮子,其实不是。道次第我们

修上士道最后的一科止观,即奢摩他毗钵舍那,在修奢摩他的时候其

实就是在修空性,所观的内容就是中观转化出来的。具体通过什么来

转化呢?有一个特别好的宗大师的耳传:对于所有深的和广的经里面

的种种次第,所有的道的关要,由龙树菩萨和寂天菩萨赐给我们的决

定的论著,一个叫做《集学论》,汉文大藏经里面叫做《大乘集菩萨

学论》,还有一部龙树菩萨著的集一切经的《经集论》。寂天菩萨和

龙树菩萨都是中观的大论师,而且都是中观应成派的,他们编的这两

部论是佛经的摘要,但是它是成系统的、有次第的。我们去看宗大师

写的《广论》引了好多经论,细心的人会发现好多都是从这两部论中

转引过来的,这是宗大师一个窍诀。佛经那么多,宗大师也说了佛经

要多读,如果作为我们来讲就会看晕了,好多人一开始学佛就学《般

若经》、学《金刚经》,有的人读《大般若》,空空空空空空空,空

得都晕了,你抓不到要害。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人家编的佛经的汇集、

摘编,可是编者到底什么水平,谁都说不好。你看龙树菩萨编的佛经,

你看寂天菩萨编的佛经,绝对没问题,又是结合寂天菩萨的见解的。

43

编成修行的体系,那多好。这就是宗大师的窍诀,这两部论不管是汉

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看的人都很少。不过这两部论翻译得不是那么尽

如人意,其实可以重译,大家以后发心,有这个能力,整理整理,标

上标点,可以再考证考证,到底引用的出自哪部经的哪一页,那都是

很好,对我们格鲁派来说是真的窍诀。你读佛经通过这两部就抓住要

害了,以这两部为线索再读别的佛经就是纲举目张了,中观方面就参

考这两部。

己二、续部典籍

庚一、下二部

ད་ནས་བསམ་གཏན་ ་མ་ མ་ ང་ན། །མངན་པར་ ང་ བ་སངས་ ས་གསང་བ་ཡས། །

ལགས་པར་བཤད་པའ་མན་ངག་ལ་བ ན་ནས། །ལམ་ ་གནད་ ན་ལགས་པར་གདམས་པར་ཤར།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次于佛密《静虑后》,以及《毗卢证菩提》,善说教授依止己,一切道要现为诀。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

事部和行部主要看佛密论师的《静虑后》和《毗卢证菩提》。

庚二、瑜伽部

དཔལ་ ན་ད་ཉད་བ ས་པའ་ལམ་ ་གནད། །ཏང་འཛ ན་ག མ་ ས་བ ས་པར་མཐང་བ་ན། །

ང་ཟད་ ་ཡང་ལམ་དར་ཟབ་མའ ་དན། ། མ་ ལ་ གས་པར་དཀའ་བ་པཎ་ཆན་ན། །

སངས་ ས་གསང་བས་ ་བཤད་ཆ་མ ན་ ད། ། མ་ག མ་ ར་ཏ་ ལ་བཞན་བཤད་པ་དང་། །

ད་ ་ག མ་ ་ཟབ་མའ ་ཉམས་ལན་ མས། ། མ་རམ་ཇ་བཞན་བཤད་པས་ ་ ན་བསལ།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吉祥摄真实》道要,三三昧摄虽易见,然彼道中诸深义,修法难知大智者,佛密本释同品续,三种配合如理释,三续部诸深修法,如《修次》说除心暗。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这里所说的三三昧耶,也可以说是三种等持、三种定,第一步叫

做加行等持,意思是说你观本尊坛城净土等,一开始的时候,是力求

于所依住处及坛城的大致的情况,根本比如主尊生起根本的相。第二

步叫最胜曼陀罗王等持,即最胜坛城等持,你要生起圆满的坛城,坛

44

城就是佛的净土,你要圆满地生起。第三步叫最胜事业王等持,不仅

现起了本尊和本尊的净土,还要做种种事业。比如我们经常观本尊,

本尊又化现出无量的本尊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你真的能做这个事业

了,连他那个本尊化出去做的种种度众生事业你都观得一清二楚。三

三昧是《吉祥摄真实经》的次第。但是其中最为深的这些内容,大智

者都难知的,你就看佛密论师本释和同品续的注释,将本释、后续、

后后续三者配合起来详细的解释,那是非常深的,也是非常要诀的一

种修法及学习的方法。当然关于密法的这些细节大家可能灌了顶以后

再去看这些论典可以看出,宗大师他自己所提出的佛密论师解释的下

二部和瑜伽部的三部密续部修法,是适合我们学习的。

庚三、无上瑜伽部

辛一、集密现要诀

བ་པའ་ལགས་བཤད་ ན་ ་མཐར་ ག་པ། །དཔལ་ ན་ ལ་འ ར་ ་ན་མད་པའ་ ད། །

ད་ཡ་ནང་ནས་ཤན་ ་ཆས་ཟབ་པ། །དཔལ་ ན་གསང་བ་འ ས་པའ་ ད་ ལ་ལ། །

་བའ་དམ་པ་ ་ བ་འད་ ད་ག ང་། ། ་བའ་ ད་ ་ལམ་ ་གནད་ མས་ན། །

མཐའ་ ག་ ལ་བཞའ་ ་ཡས་བཏབ་ ་གནས། །ད་ ར་བཤད་པའ་ ད་ ་ ས་འ ངས་ནས། །

་མའ་མན་ངག་ལས་ན་ཤས་ ར་ག ངས། ། ལ་ད་གནད་ ་བ ང་ནས་མན་ངག་ག། །

མཐར་ ག་མདར་ ས་ ད་བ ས་ མ་གཞག་སགས། །འ ས་པ་འཕགས་པའ་ ར་ ་ ན་ ན་ལ། །

རང་ ་འ ས་པར་ ས་ཏ་ ་བའ་ ད། ། ན་མ་ ་ ར་གསལ་བར་ ད་པ་ལ། །

བ ན་ནས་བཤད་ ད་ཆན་པ་ ་དང་ན། །ལགས་པར་ ར་ལ་འབད་པ་ཆན་པས་ ངས། །

ངས་པས་འ ས་པའ་རམ་གཉས་ ་དང་ན། ། ད་པར་ གས་པའ་རམ་པའ་གནད་ ན་ ད།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能仁善说之究竟,吉祥无上瑜伽续,其中最极甚深者,《吉祥集密续王》是。说法正士龙猛说:“根本续中诸道要,六边四理所密封,故于随行诸释续,上师教授中了知。”以此为要摄教授,《摄行》、《建立次第》等,集密圣派细微处,长时谙习当依止,如炬显明本续义,配合五种大释续,以大励力而研习,总得集密二次第,别得圆次诸道要。

45

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密集金刚是所有能仁善说当中最为究竟、最为深、最为高的,这

是我们格鲁派根本的一个观点。龙树菩萨曾经说:密集金刚根本续当

中,被六边四理所密封起来了,龙树菩萨解开密续的工作就是解开六

边四理,了解六边四理就要从密集金刚的诸释续、解释密集金刚根本

续的续以及上师的教授当中来了知。密集金刚最重要的两大派别:圣

派和智足派,圣派是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和月称菩萨这一派,为什么

我们特别重视这一派的密集金刚的解释呢?我们知道龙树菩萨、提婆

菩萨和月称菩萨同时是中观派最好的善知识,我们格鲁派有一个特

点,中观派和无上瑜伽部二者结合。既是弘扬中观的,又是弘扬无上

瑜伽部的,密集金刚当然就是非常好的依处。而且密集金刚当中所说

的种种修法及细节的问题,在别的当中解释的就很少,密集金刚解释

得最为清楚,我们把密集金刚的一些修法作为核心。所以圣派和智足

派两派当中我们依循的根本当然是龙树菩萨这一派的。他所写的这些

论典就应该长时去学习、去依止。

“如炬显明本续义,”比如《明炬论》,不是中观的《明句论》,而是密集金刚的《五次第明炬论》,密集金刚有五部大释续,释续就

是佛自己对续的解释,第一个叫《后续》,密集金刚共十八品,前十

七品是根本续,第十八品叫后续。其它还有《四天女请问续》、《金

刚鬘续》、《授记密意续》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好好研习,这样你就能

够得到密集金刚二次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关要,尤其是圆满

次第的关要。

辛二、以彼现其他之要诀及不广说之因

ད་ཡ་མ ་ལས་བད་ད ས་ ས་འཁར་སགས། ། ད་ ་མང་པའ ་གནད་དན་གདམས་པར་ཤར། །

ད་དག་བདག་གས་གཞན་ ་བཤད་པས་ན། །འདར་ན་ མ་ད ད་ཅན་ལ་ ་ཙམ་ཞག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由是《乐》、《喜》、《时轮》等,众续要义现教授,他处广说故此中,略示门径于具慧。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学习胜乐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也要学习这些教授,在其他地

方广说,这个地方就不多说了。

བར་ ་ག ང་ གས་ཐམསཅད་གདམས་པར་ཤར་བའ་ བས་ཏ་གཉས་པའ། །

46

【第二章中间一切经论现为教诫说讫】丁三、现要诀修持之情形

戊一、修持之情形

ད་ ར་གདམས་པའ་གཏར་ ་ ར་པ་ན། །ཐག་ཆན་གཉས་ ་ ན་མང་ལམ་དང་ན། །

ན་མང་མན་པའ་ལམ་ ་རམ་པ་གཉས། །གནད་བ ས་ཚང་བའ་ལམ་ལ་འ ས་པར་ ང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如是己成教授藏,精修二大乘共同,及不共道二次第,总摄扼要圆满道。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必须把显宗和密宗两个结合在一起学习,只学一个显宗不学密宗这不

是全圆道,只学密宗,那么没有前面的出离心、菩提心、性空见,就

没有基础,可能越修越歪。两个配合在一起学,我们格鲁派特别重视

这个问题。有人说藏传佛教全都是密宗,这样不对,应该说显密圆融,

这样说才对。以学习的道理作为基础,然后许多关要和窍诀密法里面

有好多殊胜的部分,这就是宗大师所阐述的核心的一个问题。

戊二、善根回向于佛教

ལ་ ས་ ན་ལམ་གང་ འ་ ང་ མས་ན། །དམ་ཆས་འཛ ན་པའ་ ན་ལམ་ནང་འ ས་པར། །

ག ངས་ ར་དག་ ་ཇ་ ད་བསགས་པ་ན། ། ན་ ང་ བ་བ ན་ ས་པའ་ཆད་ ་བ ས། །

ལ་འད་བསམས་ཤང་མ ན་མ་ལགས་ནས་གདའ། །བཀའ་ ན་ཆའ་ ་བ ན་མ ན་པའ་གཏར། །

“诸菩萨愿恒河者,摄于受持正法愿”,是故所集诸善根,一切回向弘佛教!善思此理计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所有菩萨的愿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受持正法的愿,我愿意承担

起正法受持的任务,愿正法弘扬一切时空方所。宗大师所做的一切都

是为了弘法,弘法核心还在于成佛度众生。有的人做了很多善事,一

说到弘法,认为弘法跟我有啥关系啊?我要求点东西全都得弘没了。

不是的。你一点功德放到大海里去,你这点功德还是能满足的。那么

你现在就回向你今生来世得到一点成果,可能现在得到来世就没了,

回向大的是最深的回向。

ཐ་མར་ཉན་མཚན་ ན་ ་ཉམས་ ་ ངས་པ་དང་། ། ན་ ང་བ ན་པ་ ས་པའ་ཆད་ ་བ ས་པའ་ བས་ཏ་

47

ག མ་པའ། །

【第三章最后遍诸日夜修持及一切回向弘扬圣教说讫】

甲三、结行

རང་ག་དག་བ་ ་ཆར་ ལ་ ར་དང་། ། མ་ད ད་ ན་པའ་ ལ་བཟང་མང་པ་ལ། །

འ ག་ ་མ་ནར་ ལ་བཞན་བ ན་པའ་ ར། །རང་ག་ གས་པ་བ ད་པ་འད་ ས་ས། །

ད་ལས་ཐབ་པའ་དག་བའ་ཚ གས་ མས་ ། །རམ་པ་འད་ཡས་འ ་བ་མ་ ས་ ན། །

བ་པའ་བ ལ་ གས་ ་ན་མད་བ ང་ནས། ། ལ་བ་ད ས་པའ་ལམ་ལ་འ ག་པར་ཤག །

为广增长自善根,及于具慧有缘众,开示无误如理门,我自作此证道歌。由此所得诸善聚,无余众生以此道,受持能仁禁行己,愿入佛陀欢喜道!

宗大师在这里最后告诉大家,以自己这个修持的方式来修行,

得到宗大师现在的成就,我们大家不管是作为修行者还是学习者,我

们可以各取所需,假如我们想翻译的、想学习的,我们学习这些论有

什么窍诀,窍诀全部在这里,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第。

我们宗大师的教法有个特点,中观应成见和无上瑜伽部密法两者

合一, 我们天天念《兜率天众上师瑜伽》,最后一句话:圣教心流

恒常普光映。佛法的核心、圣教的心要是什么?圣教的心要就是中观

应成见和无上瑜伽部密法两者合一,道次第作为中观应成见的前行,

方便分,真正的智慧分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观应成见。大家如果掌握中

观应成的见解,我们看这里面的核心,都是围绕这个来讲的,多次提

到中观应成见的见解。怎么学习,学习的方法,比如说通过道次第来

学习,通过因明来分析其中的道理,然后再持戒。最后一颂还讲到持

戒。“能仁禁行”禁行指的就是持戒的道理。我们要抓住格鲁派的特

色,中观应成见和无上瑜伽部密法这样一个核心,学修的方法你抓住

道次第、因明你就是抓住了格鲁派的核心。

宗喀巴大师曾在多生前身为文殊菩萨的大弟子,我们知道宗大

师和文殊菩萨无二无别,显现上有不同的方式,当时有位非常厉害的

佛叫王顶如来,他给好多好多弟子在那儿讲法,他就问:未来浊世中

有没有人能够发大愿,将空性的见解和无上瑜伽部密法, 像莲花的

香气和青莲花本身一样结合在一起弘扬呢?有人能够这样的话那就

48

是最胜最上了。我们的宗喀巴就是王顶如来座下的那位大菩萨就发出

大勇气:乳海激荡波浪涌,于大慧中速站起,不怯嘹亮而宣言,我于

无数不净刹,不顾生命当教诫,咒道结合空性见,弘扬佛喜之妙道。

中观应成见本身就不好理解,非常深,然后无上瑜伽部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非常难,大家都说密法,非常深,这两个合在一起来弘扬,宗

喀巴大师当时发出这样的大愿,后来大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大志,发

大心的意思。后来宗大师在我们的地方,示现他一生的行迹,踏踏实

实的行迹,他就示现从一个普通人,一步一步做,怎么样变成一个成

佛的善知识。最后宗大师还会示现在东北方佛刹稀有庄严世界中,成

佛名为狮吼佛。

我们能够值遇宗大师这样的教法,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就应该抓

住这样的教法的核心,他一步一步修的就是这些内容,学的也是这些

内容。如果大家没有太多时间抓住其中的道次第,那么他开示的一些

修习的方法,一个一个都讲到了。

ཅས་རང་ག་ གས་པ་བ ད་པ་མད་ཙམ་ ་བཤད་པ་འད་ན་མང་ ་ཐས་པའ་དག་ ང་ཤར་ཙ ང་ཁ་པ་ ་བཟང་

གས་པའ་དཔལ་ ས་འ ག་ར་བ་ཆ་དག་ ན་ མ་པར་ ལ་བའ་ ང་ ་ ར་བའ་ཡ་ག་པ་ན་དཀའ་བཞ་པ་

རན་ཆན་དཔལ་ལ། །འདས་ ང་བ ན་པ་རན་པ་ཆ་ གས་ ན་ ་ ས་པར་ ད་ ས་པར་ ར་ཅག། །།

此略说自之证道因缘者, 多闻比丘东宗喀巴善慧名称吉祥造于旷野山具

善尊胜洲,缮写者四难论师宝祥。以此善业愿大宝教法于诸方弘扬不没!一切吉

祥!

附录:

《善方策傳》

宗喀巴大師造頌 滇津顙摩中譯

甲一、前行——書首禮讚嗡 祈願吉祥!

觀見世間善趣解脫眼 漂泊有道疲憊休憩處

善樂根本具恩之上師 敬禮至尊智慧寶藏足【一】

甲二、正行

乙一、 以陳述心意之方式說明旨趣

以小勤奮積聚大資糧 佛言隨喜善行為最上

尤其於己往昔所行善 若離憍舉而生大歡喜

即說前善輾轉而增長 為修佛陀所言之義理

亦見眾多其餘之所需 內心如是生喜是為善【二】

乙二、趣入正傳

49

丙一、略述

初始尋求寬廣之多聞 復次所有經義現要訣

最後日夜全面作修持 皆為增廣教法而迴向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三】

丙二、廣說

丁一、尋求聽聞經續之情形

戊一、必須尋求聽聞之理由

取捨處皆迷惑之黑暗 以正聽聞燈炬未除前

則不解道是故何需言 將欲趣入殊勝解脫邑【四】

戊二、尋求多聞之方法

己一、因——波羅蜜多乘尋求多聞之方法故於所許法主慈氏尊 以及世間二勝六莊嚴

彼等經教片面或粗略 莫覺滿足一切詳研習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五】

尤其世俗凡夫於事物 真實法性唯一抉擇門

正確理路論典之難處 以多勤奮數數作學習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六】

縱然辛勤苦習顯密論 然於深義修持講說時

觀見竟然無別於未學 以及絲毫不知所持見

是故特於龍樹之教理 所闡甚深微細之理路

引出一切真確見解處 善加研習而將疑惑除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七】

己二、果——金剛乘尋求多聞之方法庚一、聽聞金剛乘之理由

此於行向佛陀正等覺 甚深金剛乘及波羅乘

二類之中乃說密續乘 尤較波羅殊勝與優越

普遍流傳猶如日月般 雖許彼詞係為諦實語

然於所謂甚深乘為何 未作探求卻持智者擔

如是之輩若為具智者 較彼有何其他鈍根器

極度難以值遇無上道 如是拋捨喔唷真奇異

由彼緣故殊勝之佛乘 較佛更是難得金剛乘

彼二悉地甚深之寶藏 趣入以多勤奮恆研習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八】

庚二、自述追求聽聞金剛乘之方法

辛一、修學事續

不知下三續部之道理 以此縱將無上瑜伽續

定為一切續部之最上 然僅承許善加觀見後

秘密總續以及蘇悉地 妙臂問續與後靜慮等

事續三部總體與各別 於諸續部長時作串習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九】

辛二、修學行續

續部第二於諸行續中 主為毘盧現證菩提續

藉由修學而於行續類 所有一切善加作確立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十】

50

辛三、修學瑜珈續

續部第三係於瑜伽續 諸等之首吉祥攝真實

以及釋續金剛頂等續 習而領納瑜伽續喜筵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十一】

辛四、修學無上瑜珈續

第四係為無上瑜伽續 聖域諸多智者如日月

所共承許父續為集密 瑜伽母續勝樂喜金剛

根本續部注釋之續等 以及別於他續之說法

開創軌轍時輪之密續 無垢光釋顯明作研習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十二】

初始尋求寬廣之多聞是為第一

丁二、經義現為要訣之情形

戊一、通說

復次勝除所化之心暗 長時深切堅信於文殊

為令所有經義成教誡 祈請並勤一切因資糧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十三】

戊二、別說

己一、經部典籍

庚一、波羅蜜多

如是精進龍樹及無著 依次所傳菩提道次第

獲得特殊不共之定準 甚深勝典波羅現要訣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十四】

庚二、因明

北方此地因明之理論 學與未學眾多皆同聲

量論以及七論皆不具 行向菩提修行之次第【十五】

然於文殊親示陳那言 此當著述此於未來時

將會成為所有眾生眼 賜予開許亦執為準則【十六】

觀見其乃絕頂非理說 特別於彼道理審察時

集量論之書首禮讚義 藉由成量順次與逆次【十七】

為諸追求解脫而證成 正量世尊故唯彼教法

方是欲求解脫之門徑 獲取深切定準於二乘【十八】

歸併道之關鍵以理路 善出之故獲得勝歡喜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十九】

庚三、慈氏論著

而後菩薩地及經莊嚴 善加結合如理勤策勵

法主慈氏論典與隨行 諸論現為修持之要訣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二十】

庚四、中觀

尤其甚深廣大諸經典 從而編列所成之次第

於道所有關鍵予定準 依集學論而於集經論

龍樹理路諸多勝論義 善加觀見修持之次第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廿一】

己二、續部典籍

庚一、下二部

51

後靜慮與毘盧證菩提 依據佛密尊者所著述

善說竅門而令一切道 所具關鍵善加現要訣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廿二】

庚二、瑜珈部

吉祥攝真實之道關鍵 以三等持所攝雖易知

然於彼道甚深之義理 難以通達修持之方式

佛密尊者本釋同品續 三類配合如理作解說

三續部之甚深諸修持 言如修道次第除心暗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廿三】

庚三、無上瑜珈部

辛一、集密現要訣

能仁所有善說之究竟 係為吉祥無上瑜伽續

於其之中最極甚深者 乃是吉祥集密大續王【廿四】

語聖龍樹菩薩說此言 根本續中道之諸關鍵

六邊四理封印而存住 是故指示隨行諸釋續【廿五】

藉由上師口訣而得知 取彼為要究竟之教授

乃是略集攝行安立等 集密所有零星勝類屬【廿六】

長久應作串習於本續 猶如燈炬顯明作憑依

並善配合五大注釋續 而以大力精勤作研習【廿七】

學故總於集密二次第 別於圓滿次第得關鍵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廿八】

辛二、以彼現其他之要訣&不廣說之因

以彼威德樂喜時輪等 諸多續部關鍵現要訣

吾於他處已說彼等故 今僅略示門徑於具智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廿九】

復次所有經義現要訣是為第二

丁三、現要訣後修持之情形

戊一、修持之情形

如是若成要訣之寶藏 大乘二類共通及不共

道之二次第上攝精要 並作串習修學具足道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三十】

戊二、善根迴向於佛教

猶如恆河沙之佛子願 攝為執持正法之祈願

言故所積一切之善根 皆為增廣佛教而迴向

思維此理存具善方策 具大恩呀至尊智慧藏【三一】

最後日夜全面作修持皆為增廣教法而迴向是為第三

甲三、結行

為廣增長自身善業故 及為眾多具智善緣者

指示無誤如理之門徑 是故撰述己之此傳記【三二】

以彼所獲一切善資糧 祈願眾生藉由此次第

持取能仁無上淨律儀 而後趣入佛陀歡喜道【三三】

簡略所述之此自傳,為多聞比丘東宗喀人士洛桑察巴尊者,著於軸大山.甘丹.尊勝林;

執筆者為噶希巴仁欽尊者。以此亦祈願教法珍寶能遍傳興盛於一切時地!

52

土登云丹法师于 2012年 12月 1日讲于沈阳北塔护国法轮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