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系 專題個案研究期末報告 臺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 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指導老師:連佳振 教授 組員名單: 959M112 959K110 959V063 959V061 專題編號:TLM-98-4212 中華民國 99 5

臺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 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 三、 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之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構面中並不會受到 性別與婚姻狀況所影響。

  • Upload
    others

  • View
    1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系

    專題個案研究期末報告

    臺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

    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指導老師:連佳振 教授

    組員名單: 959M112 江 嘉 文 959K110 李 曄

    959V063 吳 文 傑

    959V061 林 曉 君

    專題編號:TLM-98-4212

    中華民國 99年 5 月

    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系

    臺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五月

  • 1

    誌 謝 辭

    本項專題製作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老師連佳振先

    生,在撰寫研究過程中,不論從題目的確立、研究方法的導正及研究

    架構與邏輯性得以釐清,老師悉心指導和鼓勵,並且不辭辛勞的幫我

    們修飾論文,若沒有老師的嚴格督促,我們不可能完成此篇論文。本

    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到了許多知識,從思考到處事態度,都讓我們

    受益不盡,在此謹致上內心最誠摯的感謝。

    再者,亦感謝論文口試委員謝永茂教授、林妏嬪教授、洪嘉鴻教

    授,於百忙當中抽空審閱論文,所給予的種種寶貴意見與指導,我們

    將永記在心。此外,也要感謝熱心的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幫忙填答

    問卷,在組員互動間,我們更學會了如何溝通、分工及相處,這也是

    製作專題的另一項收穫。

    專題製作的過程雖然非常辛苦,但收穫及成就感也是前所未有

    的,相信透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未來我們將能更無懼的迎接各種人生

    的挑戰。最後,對於所有關心我們的老師與同學們,為我們所做的一

    切指導與協助,本組組員除了感謝,並在此致上無限的感恩之意。

    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

    組員 江嘉文

    李 曄

    林曉君

    吳文傑 謹職

  • 2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分析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之

    行為,本研究之變項包括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

    以業餘的自行車參與者為發放對象,於台中市八個行政區域的捷安特門市

    及其他自行車專賣店以分層隨機抽樣法進行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 589

    份。統計方法係以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皮爾森相關分析來驗證

    本研究所建構之假設,經分析後本研究有以下結論:

    一、 在 589 份有效樣本中,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以 21-30 歲族群最多,共

    佔 222 人,男性多於女性,未婚者居多,教育程度大多為大學,且多

    從事「商業」與收入介於「40,000~60,000」為最多。

    二、 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之參與者,在「參與動機」構面中,僅有「健

    康體適能」會受到性別影響,女性重視程度大於男性。

    三、 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之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構面中並不會受到

    性別與婚姻狀況所影響。

    四、 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有正相關存

    在。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對自行車休閒運動之推廣提出建議,亦對未來

    研究者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關鍵詞: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

  • 3

    目錄

    誌 謝 辭 ..................................................... 1

    摘要 ........................................................... 2

    目錄 ........................................................... 3

    表目錄 ......................................................... 5

    第壹章 緒論 ...................................................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10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10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自行車演進與發展 ..................................... 12

    第二節 參與動機相關文獻 ..................................... 22

    第三節 休閒效益相關文獻 ..................................... 28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35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4

    第三節 研究程序 ............................................. 45

    第四節 問卷設計 ............................................. 47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 50

    第六節 抽樣方法 ............................................. 51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53

    第一節 人口統計變項分析 ..................................... 53

    第二節 研究工具信度與效度分析 ............................... 57

    第三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對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上之差異

    分析 ........................................................ 63

    第四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對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上之差異

    分析 ........................................................ 69

    第五節 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分析 ......................... 74

  • 4

    第六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 ....................................... 7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80

    第一節 結論 ................................................. 80

    第二節 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6

    一、中文: .................................................. 86

    二、英文: .................................................. 92

    三、網路文獻 ................................................ 94

    附件 .......................................................... 95

    一、 問卷 ................................................... 95

  • 5

    表目錄

    表 2-1-1自行車演進史表 ........................................ 13

    表 3-4-1參與動機量表 .......................................... 48

    表 3-4-2休閒效益量表 .......................................... 49

    表 3-6-1臺中市政府九十九年二月各區人口數統計表 ................ 52

    表 4-1-1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性別統計分析表 .............. 53

    表 4-1-2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年齡統計分析表 .............. 54

    表 4-1-3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婚姻狀況統計分析表 .......... 54

    表 4-1-4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教育程度統計分析表 .......... 55

    表 4-1-5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職業統計分析表 .............. 56

    表 4-1-6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薪資收入統計分析表 .......... 56

    表 4-2-1KAISER-MEYER-OLKIN 檢定分析摘要表 ..................... 58

    表 4-2-2參與動機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 59

    表 4-2-3休閒效益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2-5參與動機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 62

    表 4-2-6參與動機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 63

    表 4-3-1不同性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 64

    表 4-3-2不同年齡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 64

    表 4-4-1不同性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的差異性 ........ 69

    表 4-4-2不同年齡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的差異性 ........ 71

    表 4-4-3不同婚姻狀況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的差異性 .... 70

    表 4-4-4不同教育程度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的差異性 .... 72

    表 4-4-5不同職業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的差異性 ........ 73

    表 4-4-6不同薪資收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的差異性 .... 74

    表 4-6-1 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 76

  • 6

    圖目錄

    圖 2-1-1 自行車騎乘者類型序列圖(SIMONSEN & JORGENSON,1996) ... 22

    圖 2-2-1休閒動機追求和逃脫特性ISO-AHOLA(1989) ............... 27

    圖 2-3-1休閒效益系統模式(MANNEL及STYNES,1991) ............... 30

    圖 3-1-1研究架構圖 ............................................ 43

    圖 3-3-1研究程序圖 ............................................ 46

  • 7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跟隨著國家進步的腳步,國民平均所得和休閒時間大幅增加,人們較

    過去更重視休閒活動。更由於週休二日的實施,國人閒暇時間增多,工作

    已不再是生活的全部,相對的,愈來愈多人想透過休閒運動參與來紓解工

    作壓力,進而提昇健康體適能,體會休閒的樂趣,並瞭解自我及週遭人們

    與環境互動的關係,因此休閒運動已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休閒活動乃是社會文明的產物,「休閒」不再只是傳統意義的休息,

    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或生活品質的提升。休閒同時涵蓋多樣化的內容、很多

    型式、很多地點、場所、社交環境、投入參與的強度和程度等各有不同。

    休閒(Leisure)是在工作、家庭及社會種種義務之外,個人依自身喜

    好所從事的活動休閒,也是個人除了工作及其他必要責任外,可以自由運

    用 以 達 到 鬆 弛 、 娛 樂 、 社 會 成 就 及 達 成 個 人 發 展 目 的 時 光

    (Jackson&Burton,1999)。休閒參與隱含不同內在的感受與認知的差異,

    透過運動與休閒或許是達到健康,追求高品質生活及擁有幸福的必經途

    徑。

  • 8

    運動參與者的年齡、所得、性別、興趣、教育程度、職業及個性皆會

    影響運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而休閒運動是一種動態性的身體活動,對於

    個人的身心健康、生活情趣以及人際關係的建立,較其他靜態的休閒活動

    更具有功能性。

    兩百多年來,自行車在全球人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歷久不

    衰,綜觀世界各先進國家,自行車近年來更成為健康、環保、祥和及親和

    力的代名詞。騎自行車本身只是一件簡單不過的行為,低門檻、高自主

    性,可以悠閒的代步或閒晃,也可以設定困難的目標讓自己挑戰到精疲力

    竭,也就是藉由一項活動得到感受的宣洩過程 (陳柏蓉,2005)。

    台灣近幾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對於無污染、無車日的逐漸重視,政府

    對於自行車使用上的推展更加努力,從「台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

    置」(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2)、行政院觀光局(2002)「挑戰2008 年

    國家發展重點計劃-觀光客倍增計畫」中的自行車觀光計劃、台灣自行車島

    計畫與「推展校園自行車運動及走路上學實施計畫」(行政院教育部,

    2006),都相繼的顯現出政府對於台灣自行車環境發展與建設的重視。由

    經濟部技術處所主持、自行車既健康科技中心與捷安特共同執行的策略性

    服務導向科技計畫的「台灣自行車島計畫」,為了促使台灣不只製造、行

  • 9

    銷、設計自行車為全球第一,更要讓國際友人和國人都熱愛到台灣騎自行

    車,再造台灣為全方位的自行車王國(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研究發

    展中心,2005)。使生長在台灣的每一個人都能享受騎乘自行車的優閒與

    快樂,可見除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廣外,更需自行車製造廠商與相關協會

    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讓台灣的自行車休閒得到更多重視與推廣。

    也由於全民運動之推廣及休閒生活之盛行下,自行車運動以成為近年

    來盛行許多運動參與者其參與動機以及參與目的不盡然完全相同,有的人

    希望從參與運動的過程讓身體更加健康;有的人是希望可以在同一種運動

    團體中結識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有人參與運動的動機卻只是希望從運

    動中獲得樂趣。而在眾多的休閒活動中,自行車運動是一種需要較體能性

    的休閒活動,所以想要獲得更進一步的體驗與感受,必須還要有良好的體

    能以及適合的裝備。本研究以自行車運動為例,探討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

    者的參與動機、休閒效益之間的關係研究。

  •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希望透過實證研究達成以下目

    的:

    一、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差異性。

    二、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休閒效益差異性。

    三、分析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其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的相關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過去研究顯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上達到顯著差

    異的人口統計變項有:婚姻、教育程度、職業、收入。自行車休閒運動參

    與者在休閒行為上達到顯著差異的人口統計變項有:婚姻、年齡、職業、

    收入。故由上述之研究文獻與依循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

    下:

    一、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差異性為何?

    二、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休閒效益差異性為何?

    三、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其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的相關性為何?

  • 11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對象是以業餘自行車參與者,並以此族群為本研究量表發放的

    對象(本研究不包括有固定專長訓練時間的職業自行車選手)。因受限於

    財力、人力、物力,本研究問卷發放地點選擇以台中市八個行政區域的捷

    安特門市及其他自行車專賣店等消費群作為主要研究調查地區及問卷發放

    地區,且針對有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參與者做為研究調查及問卷對象。

  • 1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行車演進與發展

    一、自行車歷史簡介

    自行車的發展起初只是貴族們的休閒玩具(一種木製兩輪、沒有踏板的

    玩具)。最後慢慢演進為加上踏板與曲柄,形成以使用者為動力來源的陸

    上交通工具之ㄧ,其簡便性取代馬車而興起。但隨後工業革命的火速發

    展,漸漸被汽車而取代,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直到最近幾年,每桶油價不

    斷攀升與環保問題的重視,迫使人們重新使用這項簡易無污染的陸上運輸

    工具。自行車又稱自由車、單車、腳踏車、鐵馬、兩輪車、孔明車,台灣

    單車風情畫一書提到,自行車是一種靠人力踩踏,為動力前進的代步工

    具,它結合了人體工學、空氣力學、以及物理和機械原理 (林惠忠,

    2003)。節能減碳風潮興起,自行車獨特的人機一體設計,使得人們重新緬

    懷自行車所帶來的兼具休閒與運動功能。關懷地球的樂活族重新思考對生

    態的維護與關注,自行車所賦予的節能減碳與休閒生活的雙重角色愈益明

    顯,消費者對自行車產品的功能性也愈見重視。自行車已有100餘年歷

    史,在設計與功能的演進上,在50餘年來因配合市場需求,已有重大轉

    變,茲將自行車的演進過程整理如下表2-1-1

  • 13

    表 2-1-1 自行車演進史表

    發展階段 年代 單車演進史 發源期 1490 年 達文西在手稿上畫出一輛有踏板、兩輪的機

    具,類似今日單車的設計。

    1817 年 德國德萊司爵士(Karl von Drais)研發出木製兩輪,但沒有踏板的單車,並取名為

    Velocipede,暱稱為「休閒鐵馬」。

    1861 年 法國馬車製造商米尚(Pierre Michaux)改裝原本的休閒鐵馬,在前輪安裝曲柄及腳踏

    板,並成立公司,大量製造。 1869 年 單車設計有幾項重大突破,包括滾珠軸承式

    輪轂(單車車輪軸)、金屬輻條車輪、實心

    橡膠輪胎、飛輪、擋泥板等。

    1870 年 因為單車踏板裝置在前輪,導致車輪越大,車速越快。因此單車演變成前輪幾乎與人等

    高,騎乘起來不安全。這款設計稱為「普通

    單車」(Penny-Farthing)。

    成熟期 1885 年 英國人史達利(John Kemp Starley)設計出由鏈條驅動、兩輪同樣大小的單車,又稱為

    「安全單車」,這一款單車的設計,已與今

    日所見的單車相去不遠。 1887 年 英國人登路普(John Boyd Dunlop)替兒子

    的三輪車設計出充氣式輪胎。並於隔年申請

    專利,這一項發明,讓單車的騎乘更安全舒

    適。 1903 年 環法自由車賽首次於當年七月一日至十九日

    舉辦,吸引六十位參賽者,主辦比賽的

    L'Auto 報紙的發行量,由賽前的二萬五千份激增為六萬五千份。

    1921 年 島野庄三郎於日本大阪成立島野鐵工所(Shimano Iron Works),開始製造單速單車飛輪,並於一九三一年出口飛輪。

    沒落期 1945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汽車使用普及,單車做為交通工具的角色逐漸被取代。

  • 14

    1955 年 歐洲單車之都荷蘭有七五%的交通活動都透過單車,但在接下來的十五年間,逐漸衰退

    為二五%。 復甦期 1971 年 美國電影「On Any Sunday」造成緣起於加

    州的越野單車(BMX)在美國廣為流行,並在一九七○年代中期蔚為風氣。

    1972 年 巨大機械與美利達公司成立。

    1980 年 登山車出現,數量逐漸超過公路車。

    風潮再起期 1990 年 荷蘭政府推出為期七年的荷蘭單車大計畫(Dutch Bicycle Master Plan),提倡單車騎乘,改善單車路線、安全和停車問題。

    2002 年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推出單車政策計畫(Cycling Policy Plan),目標在二○一二年時,讓哥本哈根一半的通勤人口使用單車。

    2007 年 有鑑於單車改善城市交通,澳洲墨爾本政府公布四年計畫,希望墨爾本市中心單車使用

    率由二○○六年的三‧九%,提升為一○

    %。

    資料來源 : 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6期,2009年01月15號

    這些自行車歷史演進顯示,自行車為世界各國人民「行」需求上最早

    的代步工具,並且隨著人民「行」需求增加,自行車功能發展日益進步。

    而在今日21世紀的人類擁有高科技技術,在兩地往來的交通問題上已不會

    再有阻隔的困擾,反而由於民眾對於休閒娛樂需求增加,突顯出自行車除

    了在「行」的功能的方便性與實用性外,更富有遊憩趣味性及運動功能。

  • 15

    自行車已成為休閒娛樂一項新興的工具,而自行車騎乘活動也漸漸發展出

    兼具遊憩及運動的價值與功能。

    隨著工商業逐漸繁榮,人們有較多的時間去從事休閒與健身的活動,

    然而在所有的休閒活動與運動中,自行車運動為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自行車的休閒乘騎風氣隨著攸關社團與團體的推廣,正日益蓬勃發展;行

    政院體育委員會爲倡導全民運動,推展運動人口倍增計畫,補助地方政府

    建構優質運動環境,滿足民眾運動需求,改善國民休閒運動環境,陸續闢

    建休閒自行車道,建構區域運動設施網,輔導各地方政府與民間社團推展

    自行車休閒活動,列為其重要施政重點及計畫項目之一(行政院體育委員

    會,2004)。

    如今政府為維護國民健康,極力倡導全民參與運動,增進國民健康體

    適能以提升國家競爭力。過去許多研究結果指出,如持續規律地從事運動

    可以提高身體適應能力,增進或保持體能、維持健康;而體適能增進則以

    有氧運動可增加心肺耐力、促進全身性血液循環、熱量消耗與新陳代謝,

    長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發生;在其整個運動過程中強度能達到

    最高心跳率的70%至80%,而要達到此有氧運動的效果,自行車乘騎運動

    是最佳運動項目之ㄧ(郭翠玫,2006)。自行車休閒運動是一種體力消

  • 16

    耗、宣洩、及情緒發洩的陸域戶外遊憩活動型態,具備機動的移動性、容

    易接近及欣賞自然、環境美學欣賞與覺知,並可提供個人紓解、放鬆的機

    會及帶來愉悅滿足。可說是一項運動、休閒皆宜的休閒運動。騎乘自行車

    同時也被認為是一項良好的有氧休閒運動之一,適度地從事自行車騎乘可

    以改善心肺功能,鍛鍊身體的肌力、肌耐力與平衡感,同時調節身體各部

    位的運動機能,消耗身體多餘的脂肪,達到健身減重及身心舒緩鬆弛的效

    果(楊胤甲,2006)。

    再者,對於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而言,自行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休

    閒運動的重要媒介。因此,對於專業配備的追求會隨著對自行車休閒運動

    的投入及了解,不斷向上提昇,並且對自行車的遊憩環境也會有相對的要

    求。陳怡凱(2008)指出高遊憩專業化的騎乘者對遊憩環境的偏好比低遊憩

    專業化的騎乘者高。

    乘騎自行車活動可兼具休閒旅遊與健康運動的流暢體驗,已成為近年

    全民最夯且蓬勃發展的休閒運動。乘騎自行車為有氧運動,可促進健康暨

    預防疾病鍛鍊生活體適能:增加體力、預防機能退化與老化、改善自律神

    經與降低疾病發生。攸關國民重視健康保健,乘騎自行車最易實踐、經濟

    且又有效率的休閒體驗活動。

  • 17

    二、自行車的種類

    自行車的種類差異除了與其功能性有直接的影響外,也和騎乘者所偏

    好的環境類型有關連性,例如:擁有登山車的騎乘者可能較偏好於山路林

    道類型的環境,或者擁有公路車者可能較偏好路面平順的環境;另外,擁

    有的車種不同甚至會顯示出個人特質的差異性,例如:年輕的騎乘者由於

    體力較佳,可以勝任較陡的坡度,可能偏好騎乘登山車,而中壯年的騎乘

    者因為體力關係,可能偏好騎乘比較不需要攀升坡度的路線而是需要持久

    力的公路車。以下列出自行車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

    (一)休閒車:兒童協步三輪車、兒童輔助輪車、婦女車、休閒車、並列

    協力車、前後協力車、水上腳踏車。

    (二)競賽車:競技車、登山車、越野車、攀岩車、下坡車。

    (http://www.e-kin.com.tw/image-a/05/05c06.htm)

    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大度山區騎乘者為

    三、自行車結構簡介

    (一)車架:材質有鋼、鋁、碳纖維、及鈦合金。

    (二)坐墊:可調整適當高度,影響騎乘的舒適。

  • 18

    (三)變速器:不同的坡度,適當的變擋,可維持踩踏速度的穩定。

    (四)把手:可控制方向,亦是剎車拉桿連接處。

    (五)剎車:控制前後輪剎車,分別有鋼絲、油壓、碟煞等

    (六)輪胎:紋路及尺寸的大小,依路面狀況選擇。

    (http://www.e-kin.com.tw/image-a/05/05c06.htm)

    四、自行車騎乘環境類型

    (一)依自行車道功能

    1.遊憩型自行車道:提供休閒、遊憩、運動之用。

    2.運輸型自行車道:提供通勤、通學、日常之用。(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2)

    (二)依層級分類

    1.環島性路網:為串連全島自行車系統的主要動線,沿線具有自然景觀美

    質與人文特色,選擇避開高度干擾的路線。

    2.區域性路網:依據台灣之地形、地勢區分為大台北地區、桃竹台地、苗

    中丘陵、雲嘉南平原、高屏沖積平原、墾丁(恆春半島)、花東縱谷海

    岸、宜蘭平原等區域,銜接環島性路網。

    3.地方性路網:台灣地區二十五個縣市之各地方政府,配合民眾日常通

  • 19

    勤、購物與運輸需求設置,並銜接區域性路網。

    (三)依設置環境分類

    1.山岳類型:花東縱谷地區。

    2.海岸類型:東北角海岸、墾丁沿海。

    3.平原類型:雲嘉南平原、宜蘭平原、高屏沖積平原。

    4.都市類型:台北市路網、宜蘭市路網。

    5.離島類型:金門、蘭嶼、綠島等地區。(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

    (五)依困難度分類(路徑,2001)

    依台灣目前的自行車路線環境,周盟桂(2001)依照騎乘困難程度

    (路面狀況、坡度、可及性)差異性,將台灣著名自行車路線分為休閒

    ( Beginner ) 、 進 階 ( Advanced ) 、 挑 戰 ( Trail ) 三 種 等 級 。

    (http://www.trongman.com.tw/bike/serow.html)黃顗芳(2003)也將自行

    車路線形式分為初級路線、進階路線與挑戰路線三種,故本研究依相關文

    獻整理歸納此三種不同等級的騎乘環境如下:

    A:休閒型路線(Beginner)

    路線大多屬於自行車專用道,次多屬於都市郊區型的路線,此類型路

    線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達,其路況較安全、平坦且坡度也為平緩(5%

  • 20

    以下)、長度平均約為15 公里之短程路線,適合一般大眾騎乘,但相對而

    言,車道周邊的人為干擾性較嚴重以及環境自然程度也較不高。

    B:進階型路線(Advanced)

    此種類型大部分為都市邊緣的郊山與公路沿線,道路使用狀況為與汽機

    車共用的路線,故在騎士的安全上些微降低,到達此種類型自行車路線大

    眾交通可及程度稍微降低。相對於自行車專用道路線騎乘的困難度提高,

    坡度隨著郊山的地形呈現變化及挑戰性。在車道周邊景觀上,自然程度提

    升、人為干擾性降低,此類型路線適合具有一定騎乘經驗及裝備的民眾騎

    乘。

    C:挑戰型路線(Trail)

    此種類型的騎乘路線大部分指山區中之林道,林道係屬專用公路之一

    種,為林業經營長期使用之道路,林道為林業經營管理機關為林業經營需

    要而開闢之道路,其目的為提供森林育樂、造林、林地管理、保林、防火

    及救災等工作之使用。由於接近自然山林環境,路況呈現未開發原始狀

    態,通常是汽機車無法進入的區域,大眾交通可及程度低。沿途路況多為

    碎石子路(off road),安全性較低,坡度變化多且時有陡峭路段,相對而

    言,車道周邊的景觀呈現的自然程度最高、人為的干擾最低,可以獲得最

  • 21

    接近自然景觀的體驗與感受。適合騎乘的對象需具有相當經驗、裝備及維

    修知識的自行車騎乘者。

    五.自行車騎乘者類型

    東英格蘭旅遊局建議以旅遊頻率與對象來劃分自行車騎乘者,分之為

    四個種類型: 1.非經常性的休閒騎士(Infrequent Leisure Cyclists)、2.偶發性

    的休閒騎士(Occasional)、3.經常性的休閒騎士(Frequent Leisure Cyclists)、4.

    自行車愛好者(Cycling Enthusiasts)(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

    1.非經常性的休閒騎士:這類型的騎乘者可能只有在他們小時後騎過自行

    車,大部分沒有自己的自行車,或者就算有自行車也幾乎沒有騎乘。

    2.偶發性的休閒騎士:這類型的騎乘者大部份擁有自己的自行車,在暑假

    期間偶爾騎自行車外出遊玩,但會受限於天候季節好壞,尤其在冬天時很

    少騎乘。

    3.經常性的休閒騎士:這類型的騎乘者幾乎都擁有自己的自行車,暑假大約

    每兩週就出遊1~2 次,較不會受限於天候季節,冬季也會出遊1~2 次。

    4.自行車愛好者:這類型的騎乘者必定用有自己的自行車,且無論何種季節

    都會騎乘自行車外出遊玩。

    Simonsen & Jorgenson(1996)則提出自行車騎乘者可分為A 與B 兩種類

  • 22

    型:類型A 為自行車狂熱者,只以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從騎自行車獲得遊

    憩體驗;B類型騎乘者為偶爾騎乘者,只有在天氣好時才騎乘自行車,並

    且自行車只是交通工具的選擇之一,兩類型的騎乘者之間的序列圖,

    Simonsen & Jorgenson 以連續的序列圖來表示自行車騎乘者程度高低,和

    Bryan (1977) 所提出在遊憩專業化程度研究中「一個遊憩活動的參與者不

    能看作一個同質性的群體」意義相同。

    圖 2-1-1 自行車騎乘者類型序列圖(Simonsen & Jorgenson,1996)

    第二節 參與動機相關文獻

    一、參與動機的定義

    王碧媜(1998)將動機是為一種行為的內在因素,是由個人的內在需

    求所引發,以達成滿足需求的行為能力。因此可以得知,動機是促使個體

    A 類型:自行車狂熱者 B 類型:偶爾騎乘自行車

    A 丹麥的騎乘者比較介於中間類型

    B 紐西蘭的騎乘者比較趨向於自行車狂熱

    A B

    a

  • 23

    發生行為的內在力量。張景然(1991)指出人們從事休閒活動的動機,可

    歸納成心理動機的滿足:1.追求快樂與樂趣2.在束縛的工作中暫時脫身,

    於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中製造一點變化3.追尋及維持友誼4.消極是打發時

    間、積極是體會新經驗5.發揮創造力體驗成就感等。

    人類的動機是很複雜的,是無法以單一事項來解釋的,而是有許多相

    關因素連結而構成的,動機背後牽涉到個人成長過程、經驗累積、需求滿

    足、目前現況等,是由一連串事件形成的,任何一種行為的背後,都可能

    蘊藏著多種不同的動機,因此,動機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行為產生的原

    因,進而解釋個人的行為方向(張月芬,2004)。

    林連禎(1990)研究從運動社會科學探討大學休閒運動的組織功能與

    學生參與,其結果發現參與休閒和運動的動機,依序為:1.追求流行2.提

    高生活品質3.促進健全身心4.達成慾望5.環境影響等五大類因素。

    鄧景衡(1990)也指出休閒動機有:1.為解放日常生活世界的禁忌和

    壓力2.換個空間找回生命的狂野性3.休閒旅遊會帶給人們莫名的興奮感與

    期待4.發掘人地的新關係5.透過空間恢復人的整體感6.找回休戚與共,相互

    依存的互助精神等。

  • 24

    陳秀華(1992)研究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歸納出其動機

    有下列五種:1.健康與適能2.知性的追求3.成就性需求4.社會性需求5.刺激

    的避免。而其中休閒動機的特徵較傾向於健康與適能以及刺激的避免等兩

    個。張良漢(1997)發現名仕健康俱樂部的會員就生活形態的構面而言,

    較傾向於「健康與適能」,其次依序為成就感的獲得、休閒生活、歸屬

    感,最後為社交的獲得。

    陳文長(1995)在「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

    析」,歸納出五個因素:1.健康適能2.心理需求3.社會需求4.刺激避免5.知

    識需求。 謝秀芳(1996)研究技職院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經因素分

    析後可以歸納為三個因素:1.健康追求2.自我充實3.成就需求。其中並發現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自我充實以及成就需求動機因素上達到顯著性差異。戴

    遐齡(1995)研究台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指出

    參與動機有:1.健康與適能2.獲得成就感3.提升社會地位4.球場氣氛與服務

    5.休閒娛樂6.自我成就7.便利實惠等七個因素,其中以健康與適能為最重要

    因素。

    賴森林與吳兆欣(1999),探討臺灣地區民眾參與體能活動的動機,

    其研究發現可以歸納為六個因素:1.健康取向2.自我挑戰3.自尊與知性4.關

  • 25

    係取向5.放鬆避免6.成就避免。沈易利(1999),研究發現有高達63.9﹪的

    省民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是為了追求身體更健康;第二有52.3﹪的省民是

    為了讓心情更愉快;第三則有43.6﹪的省民是為了舒解壓力。其餘因素則

    為純為娛樂、消磨時間、學習技能、增加社交經驗、滿足成就感、改變人

    生觀以及知識追求等

    二、參與動機的理論

    (一)Harter的能力動機理論(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Harter

    (1978)認為個體會有想要體驗或表達社會行為、認知、或身體等

    三方面的慾望。此種動機通常又與自我認知有關,尤其是能力自我

    知覺與控制自我知覺。因此,當兒童自認為有足夠的能力及能控制

    環境某些因素而達成目標時,兒童就會參與該方面的活動。從這個

    動機理論看出:參與運動的兒童屬於自認較有能力及控制力來完成

    某項技能;相對的,不參加或中途退隊者,持相反的看法。

    (二)Nicolls的成就取向理論(Αchievement Or ientation theory)此派理論

    亦以自我知覺能力為主,而且已考慮到有關成就的客觀條件也能影

    響到動機,且客觀條件及其影響情況是有個別差異存在的。Nicolls

  • 26

    (1984)認為如競技運動這類的動機,可分工作涉入目標取向及自

    我涉入目標取向兩種。工作涉入者所謂成就是指個人的進步或動作

    的熟練。自我涉入者則解釋成功為表現比別人好,是以社會行為比

    較訊息來決定是否成功。

    (三) Smith的社會交換理論(Smith’s conceptual model of sport withdrawl)

    Smith(1986)認為行為的動機是希望正面經驗的機會達到最大,而負

    面經驗的機會減至最小。如果正面經驗的機會逐漸減少,那退隊的行

    為就會出現。

    Iso-Ahola(1989)提出個人參與休閒運動的理由,如圖2-2-1所示,具有

    兩個基本的動機特性,分別為追求與逃脫。逃脫是一個有力的休閒動機,

    在逃脫每天環境方面,離開人際社交的世界,以應付個人生活中的自然性

    阻礙,例如:逃離個人問題、麻煩、朋友、及家庭。另一個休閒動機的特

    徵則是追求參與休閒運動的心理滿足,主要是自我決定勝任能力、挑戰、

    學習、研究及放鬆,而休閒運動的參與也常受到社會及人際關係所影響。

  • 27

    圖 2-2-1 休閒動機追求和逃脫特性 Iso-Ahola(1989)

    引自:王勳禾(2004)

    Iso-Ahola(1997)認為休閒參與並不能保證個體從休息中獲得益處,

    除非個體能夠真正體認到休閒的價值,且自發地參與正當的休閒活動,因

    此,休閒內在動機是引領個體休閒行為並從中獲得益處的基本要素,而休

    閒之所以對個體的成長發展有幫助,是因為個體在所參與的休閒活動具有

    適當的挑戰性且符合個人體能條件。這些恰當的經驗使個體獲得認知、生

    理或社會能力的心理滿足而提升心理健康的程度。

    三、本章小結

    雖然以上各研究的所提出的參與動機因素不盡相同,且各自研究的

    主題亦不同,但可知的是這些歸納出的動機因素,均與參與者的的人口統

    計特徵及其參與行為有所關聯。因此綜合以上學者所研究歸納出的動機因

    追求個人獎賞

    逃脫人際關係 追求人際獎賞

    逃避個人環境

  • 28

    素,本研究因此依據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並輔以相關動機理論為基礎,

    來訂定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動機需求的構面, 其中健康體適能需求動機

    是以生存理論為理論基礎發展而成, 人際互動需求動機與體重控制需求動

    機則是以Maslow的需求層次論為理論基礎發展而成, 而身心釋放需求動

    機是以平衡模式為理論基礎發展而成。因此本研究參考上述理論, 將自行

    車休閒運動參與之參與者, 其動機分成, 健康體適能需求動機、人際互

    動需求動機、體重控制需求動機、身心釋放需求動機, 等四個因素之構

    面。

    第三節 休閒效益相關文獻

    一、 休閒效益的定義

    在瞭解休閒效益之前, 先瞭解效益( benefit ) 的定義。根據牛津字典

    的定義, 效益乃指個人所獲得有關經濟或其它方面的正向助益 (We

    hmeier,1993 )。在評估休閒效益時, 最重要的是要去評估休閒活動是否能

    幫助個人達成自身需求的目標, 而非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去評估達成目標的

    過程。根據韋氏大辭典對於休閒效益的定義, 包括外在及內在的價值。外

    在價值如工作之餘所從事的活動, 可以讓人恢復精神; 內在價值則為參

  • 29

    與休閒活動滿足其體驗及效益。根據此一定義, 可以解釋休閒效益是一種

    工作餘暇時所從事的活動, 除了恢復精神外, 也能達到生理、心理、心

    靈的滿足感。休閒效益是指透過休閒活動的進行, 個人主觀評價所產生的

    一種體驗效益。蔡文慈(2006)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個人在自由時間裡,

    基於個人自願、自主意識, 對於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所產生之體驗,

    主觀評估其對於身心有正向助益之個人感受。

    Mannel&Stynes(1991)將休閒效益整合為一系統模式,並認為人們

    在參與休閒時受到環境、活動、時間、心境的刺激,而產生生理、心理、

    環境、經濟、社會之影響, 這些影響經由人們的評價後, 就產生了休閒

    效益,Mannel&Stynes休閒效益系統模式如圖2-3-1(林欣慧,2002)。

  • 30

    輸入或刺激

    輸出或影響

    效益

    圖 2-3-1 休閒效益系統模式(Mannel 及 Stynes,1991)

    休閒效益是一種主觀的個人經驗感受。林欣慧(2002)認為,休閒效益

    是一個人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對活動有所體驗,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

    有益的影響。本研究中所指休閒效益之範疇,係針對個體參與自行車運動

    過程及參與後的經驗,以瞭解個體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體主觀感

    受。而所謂的休閒效益,則是參與休閒活動後主觀感覺所得到的生理、心

    政策與管理資訊之需求

    生理

    評 價 過 程

    價值

    經濟 環境 社會 心理

    產 出 過 程

    環境 活動 時間 心境

    社會價值觀

  • 31

    理與社交等方面的改善。無論是目標的達成,或者是獲得,休閒效益都必

    須透過休閒活動參與者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獲的不同休閒的體驗與感

    受,這些主觀的感受與體驗在經過個人主觀的評價過程後,進而對個人產

    生不同的影響,這些影響就是所謂的休閒效益。

    二、 休閒效益的內涵

    Edgintonetal(1998)的研究結果指出, 不論參與遊戲、休閒運動及競

    技, 對於身體的、社會的、心理的成長, 都具有無限的潛能(引自顏妙

    桂審譯,2005)。而透過參與運動、休閒活動, 對於個人一生有許多遞延

    價值(carryovervalue)。休閒運動有助於個人的健康及體能狀態, 並幫助

    發展自信、自尊、快樂及個人滿足的情感。參與休閒運動能使個人善盡做

    為團體成員的職員—培養接納、友誼及合作的感情。參與活動中可以學習

    遵守則、接受權威及別人的判斷、指揮與領導(顏妙桂,2002)。

    高俊雄(1995) 指出休閒具有正面的功能與意義, 將休閒效益歸納

    為三個構面:

    ( 一) 均衡生活體驗: 包含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整精神情緒

    及放鬆心情。

  • 32

    ( 二) 健全生活內涵: 包括維持健康體適能、結交新朋友、拓展知識領

    域、增進家庭親子關係、促進社會關係及關心生活環境品質。

    ( 三) 提升生命品質: 欣賞真善美、獲得成就感、肯定自我能力、自我超

    越、實踐自我理想。

    馬上鈞(2002)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 整理出休閒效益的三個面

    向: 心理、生理、社交等三個效益:

    ( 一) 生理效益: 包含提升心肺功能、鍛鍊體能、改善睡眠情況等四個類

    別。

    ( 二) 心理效益: 包含獲得成就感並肯定自己、增進自我滿足、實踐心中

    理想、消除緊張、紓解壓力、使心情愉快、增添生活樂趣、發洩情緒、舒

    暢身心等五個類別。

    ( 三) 社交效益: 分為促進工作同儕及朋友的感情、促進家人間的感情、

    拓展社交圈、結交新朋友等三個類別。

    林宜蔓(2004)針對游泳者個人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將效益分為

    心理、生理及社交效益三個面向:

    ( 一) 心理效益: 紓解壓力、放鬆心情、使人心情愉快、讓身體得到適

    度的休息、平衡精神情緒、消除疲勞、培養挑戰性、啟發智慧。

  • 33

    ( 二) 生理效益: 激發潛力、培養獨立性、考驗自己的活動力、得到滿

    足。

    ( 三) 社交效益: 促進朋友之間的和諧關係、體貼別人、瞭解同伴不同

    的想法、與同伴分享相同的看法、和同伴之間相處得更親近、得到同伴

    的支持、支持同伴的想法、得到別人的信賴、信任同伴。

    李晶(2005)整理國內外學者, 並參酌Winthrop的4R 及林欣慧

    (2002)的整理方式, 將休閒效益分為心理效益、生理效益、社交效益

    及經濟效益等四個層面:

    ( 一) 心理效益: 分為輕鬆、休息、娛樂及求新四類。

    ( 二) 生理效益: 分為維持身心健康、鍛鍊機能二類。

    ( 三) 社交效益: 分為人與人之關係、人與環境之關係二類別。

    ( 四) 經濟效益: 分為折扣優惠與旅遊補助二個類別。

    陳珠淑(2005)針對大學圖書館員, 提出四種休閒效益:

    ( 一) 心智效益: 培養多元興趣、增進技能、激發潛力、自我滿足、發

    洩情緒、獲得成就感、享受刺激體驗。

    ( 二) 家庭效益: 可以減少家人間意見不合、增進家人關係、得到家人

    信賴。

  • 34

    ( 三) 生理效益: 可以恢復精力、改善疾病、增加體能。

    ( 四) 社交效益: 可以促進朋友間、同儕間的感情、結交新朋友、得到

    認同、了解同伴的想法及觀念。

    施凱鈞(2006)綜合醫院志工特性、認真休閒的回饋項目和一般休

    閒活動的生理休閒效益, 將志工的休閒效益歸類為生理、心理、社交三

    方面, 其項目如下:

    ( 一) 生理方面: 維持體能、保持健康、獲得休息、消除疲憊、恢復精

    神、心情愉快、紓解壓力。

    ( 二) 心理方面: 自我充實、自我實現、自我表現、自我形象、自我滿

    足、個人重建共六項。

    ( 三) 社交方面: 社會吸引、集體成就、團體維持與發展之貢獻共三

    項。

    三、本章小結

    本節所述有關休閒活動的休閒效益研究中,可發現不同研究者依照其

    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及休閒效益量表的編排構面,會產生不同的因素。休

    閒效益的概念可區分為個人效益及社會效益兩大向度, 個人效益乃是對個

  • 35

    人有直接影響的休閒效益, 如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等; 而社

    會效益的範疇超越個人效益, 係對於社會大環境有益的休閒效益, 如經

    濟效益、社會福利效益及環境效益等。綜觀上述,自行車運動的確帶來廣

    大的生理、心理、社交效益及自我成就,觀察現在自行車運動的盛行,也

    帶動國內自行車的風潮,本研究僅針對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所獲得的

    休閒效益加以探討,並參考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

    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對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成就進

    行探討。

    第四節 本章總結

    一、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

    (一)參與動機的相關研究

    運動休閒參與動機的種類根據不同研究者,依照個別研究目的、研

    究對象、及休閒動機量表編制的構面,會產生不同的因素出現。楊元卉

    (2003)針對北部地區登山者之個人特質,與休閒自由度的關係進行研

    究,研究結果如下:(一)應答者以男性、已婚、高中職及大學畢業、自

    覺健康狀態為「好」者居多,年齡平均為42歲,職業以學生居多。(二)

  • 36

    格特質傾向內控。(三)休閒自由感以「休閒需求」構面得分最高。

    (四)背景特性中,除了個人所得與居住地外,性別、年齡、學歷、婚姻

    狀況、自覺健康狀況及職業的不同,在休閒自由感上會有顯著差異。

    李嘉慶(2001)則將研究對象轉為屏東縣偏遠地區的教職人員,以東縣

    偏遠地區345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研究發現:受試教

    師在參與動機之優先順序分別為:「健康與適能」、「社會需求」、「成

    就性需求」、「知性追求」。

    陳秀華(1992)研究運動俱樂部會員消費行為,歸納出其動機有下列五

    種:(1)健康與適能(2)知性的追求(3)成就性需求(4)社會性需求

    (5)刺激的避免。

    (二)休閒效益的相關研究

    張良漢(2002)探討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及

    休閒效益之特徵、差異及相關情形之研究中發現不同背景變項的受試者在

    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無聊

    感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且有二個典型相關係數達到顯著水準。休閒覺知

  • 37

    自由與休閒無聊感能有效預測休閒效益,其中以「休閒投入」的預測力最

    佳。

    Kelly(1996)認為因為以下的休閒利益,人們才發現他們真正在從事休

    閒,包括:自我表達、社會交往、身心或全部的結合、身體健康、需求與工

    作時間的節奏有所差別、休息與釋放、改變嘗試新事物或結交新朋友、建立

    新的人際關係、鞏固家庭、接觸大自然、考驗自我冒險性或競爭性、期待與

    人們接觸一些重要的主題、及感覺到一切是美好的。

    陳中雲(2001)探討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

    研究,以453位合格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在休閒效益的感受方

    面,台北縣國小教師在整體休閒效益感受頗高,以「心理效益」最高,而

    以「教育效益」的感受最低,同時在不同性別、年資、年齡、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的教師,閒效益感受並無差異,而不同職務及任教類別之教師在

    休閒效益感受有顯著的差異存在。休閒參與、休閒效益對工作滿意正向關

    係,以教育效益對工作滿意助益較高,而社交效益、休憩性休閒活動及服

    務性休閒活動對工作滿意亦有正向的影響。

  • 38

    高俊雄(1995)綜合休閒行為理論,發現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休閒具有

    正面的功能與意義,這些內從可整合成休閒參與促進個人效益的三大因

    素:(1)均衡生活體驗。(2)健全生活內涵。(3)提升生活品質。

    二、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間的相關性

    本節回顧分析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定義與相關理論以及相關實證研

    究,以下將根據文獻探討所得進行評估。由前述理論指出動機是造成行為

    的原因,任何可以引起個體從事某些行為及活動、追求某種目標或滿足某

    種需求的動力,其就是動機,也是本論文所研究之自行車運動參與者的動

    機為何?是什麼樣的因素影響其動機?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發

    現:「休閒參與」、「休閒效益」兩者之間有正相關,說明了人們參與休

    閒活動是有目的性的,代表人們會存著不同的動機而參與休閒活動,經由

    文獻可以知道參與動機發生在休閒效益之前,表示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該

    是具有前後因果之關係。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參與動機對持續涉入登山健行活動的關係,

    該論文研究結果發現:參與登山健行遊客,在「參與動機」、「持續涉

    入」、「休閒效益」有正相關存在。

  • 39

    在綜合休閒效益文獻回顧後,主要發現休閒活動為使人們獲致健康幸

    福的生活,提供了身心放鬆、壓力釋放、自我認同、生活滿意及社會交際

    等效益。此外透過相關文獻可歸納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透過自行車休

    閒運動可以獲致下列心理上的效益;例如,提高自信心、促進自我實現、

    幫助睡眠、回復活力等。綜合上述研究發現休閒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

    益之間有正向關係存在,同時上述二項變數與人口統計變項從事自行車休

    閒運動的動機需求有差異影響之關係。

    三、自行車休閒運動的相關研究

    黃清光(2009)屏東蘭花蕨自行車道乘騎者之環境感受與休閒效益之研

    究,探討:乘騎體驗者之背景不同,其對休閒效益感受程度大部分有顯著

    差異。根據本研分析結果發現,自行車乘騎休閒運動者能持續參與活動之

    主要動機,是想獲得相當高程度且強調於生理健康的助益與促進上,也是

    參與自行車乘騎運動的主要休閒效益之一。

    黃淑君、薛毓屏林育慧(1999)遊憩單車使用者對單車活動的實質環

    境偏好之研究,探討遊憩單車使用者的社經背景(性別、年齡、職業、收

  • 40

    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地)、活動經驗(年資、單車價位、一年

    參與活動次數、一天平均騎多少公里)、活動動機(健身、興趣、冒險、

    交友、成就感、練車、輕鬆一下、展現技能、接近自然)及心理狀態(安

    全感、刺激感、滿足感、受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尊重、環保意識、遠離塵

    囂)等對於環境屬性偏好的影響,並將環境屬性分為自然環境、人為設施

    環境、人文資源環境。研究結果顯示:唯性別對於環境屬性偏好無顯著影

    響;動機對於三類環境屬性偏好皆有影響;過去經驗中的騎乘資歷對於環

    境屬性偏好影響最大;騎乘者最偏好自然環境,其次人文資源環境,最不

    偏好人為設施環境。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

    感之研究,探討參與休閒活動體驗者從社會心理學層面而言,熱衷參與某

    一項休閒運動的愛好者,是不是具有某種程度的運動流暢體驗,自行車休

    閒運動愛好者選擇加入運動社團展現更積極的參與態度,與他人維持互動

    連結之生活網絡,透過參與此項休閒運動,他們如何經歷流暢體驗,體驗

    與感受程度是否有所不同;對身體、心理健康或其他效益如何;他們投入

    社團中積極參與騎乘活動,開拓視野、改善人際關係、提升自我形象及增

    強自信心等,所獲得的休閒效益及生活幸福感,是研究想要進一步瞭解與

  • 41

    探究的。質性研究結果如下:

    質性研究發現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凝聚團體歸屬感,創造一種互動密切

    的社會關係,由於自行車運動本身的吸引力、不斷變化的騎乘路線並從中

    獲得獎賞,讓他們總是維持高度的流暢體驗。他們決心付出行動並完成挑

    戰,找到生活的平衡與主控權,建立與身體和自我對話並省察自我。他們

    是一群業餘休閒中的專業愛好者。此外,自行車運動催化生活美感的啟發

    與感動,讓人放慢生活,享受騎乘樂趣,自行車休閒運動愛好者似乎有認

    真性休閒參與的傾向。

    賴允荃(2008)自行車專用道使用者環境知覺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

    究,探討休閒活動參與者的日趨重視,提供良好的休閒運動環境也就顯的

    相對的重要,然而休閒環境的好壞、常出自於民眾平時生活上的學習、體

    驗累積而來的認知,也因此探究長期從事自行車休閒運動者的心理行為成

    為一門有趣的課題。透過研究希望能夠為將來在推廣休閒教育與自行車環

    境設計、規劃、建設下能帶來更為人性化的使用環境,讓人人都能夠在安

    全、舒適、方便的環境下,輕鬆悠閒的享受騎乘自行車的快樂。

    在綜合自行車休閒運動的相關文獻回顧後,可以發現近年來,以觀

    光、休憩、渡假旅遊的行為,促使休閒產業的發展形成國內經濟成長的重

  • 42

    要一環。如今已窺視到國民健身渡假、休閒運動的行為顯著增加。又多元

    化的運動休閒活動中,近期來以自行車乘騎運動蓬勃發展,在於工作外或

    休假日,處處皆可看到成群結隊、闔家共騎自行車奔馳於道路上溫馨畫

    面。

  • 4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重點在了解並探討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與休閒

    效益之間的關係。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提出研究架構如圖 3-1-

    1 所示。

    H2

    H1

    H1

    H2

    H3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與者人口統計變項

    參與動機

    休閒效益

    生理效益 社交效益

    心理效益 自我成就

    性別

    年齡

    職業

    婚姻狀況

    教育程度

    收入

    社交性

    體重管理

    健康體適能

    壓力釋放

  • 4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第二章的文獻探討及本章第一節的研究架構,本研究提出研究假

    設,包括了差異性假設及相關性假設,分述如下:

    假設一: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人口統計變項對參與動機有差異存在。

    1 - 1 不同性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

    1 - 2 不同婚姻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

    1 - 3 不同年齡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

    1 - 4 不同教育程度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

    1 - 5 不同收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

    1 - 6 不同職業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二: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人口統計變項對休閒效益有差異存在。

    2 - 1 不同性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存在。

    2 - 2 不同婚姻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存在。

    2 - 3 不同年齡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存在。

    2 - 4 不同教育程度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存在。

    2 - 5 不同收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存在。

  • 45

    2 - 6 不同職業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休閒效益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三: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有相關性的存在。

    第三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流程圖如圖3-3-1,確立研究主題後,以文獻回顧為基礎對研究

    主題進行歸納整理,進而擬定研究架構及假設,研究範圍以台中市市民且

    有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的參與者。問卷發放以業餘的自行車參與者為發放

    對象,以確定受訪者符合本研究所需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的自行車休閒

    運動參與者,總計發放問卷600份。

  • 46

    圖 3-3-1 研究程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分析

    設定研究範圍及內容

    相關文獻回顧

    自行車演進與發展文獻回顧

    參與動機相關文獻回顧

    休閒效益相關文獻回顧

    建立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研究範圍相關資料蒐集、紀錄

    問卷設計及調查

    研究動機及目的

    資料分析與解釋

    結論與建議

  • 47

    第四節 問卷設計

    本研究之變項包含了三部份,分別是人口統計變項、參與動機、休閒

    效益等。分類如下:

    (一)人口統計變項:

    本研究之人口統計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

    業、每月收入等。

    (二)參與動機量表:

    本研究所採用的參與動機量表主要參考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

    慢跑消費者活動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

    刊,6(1)、83-93,所發展的慢跑參與動機量表,全量表共14題,計有1.社

    交性2.體重管理3.健康體適能4.壓力釋放等四個分量表。每個量表有3-4

    題,各分量表Cronbach’ s α係數從 .84~.98,各分量表間的相關係數

    在 .68~.78間,顯示出量表具有相當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原量表採用

    Likert五點量表評量休閒參與動機,量表採五點尺度衡量,分別從「非常

    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

    1 至5 之分數。

  • 48

    表 3-4-1 參與動機量表

    因素名稱 題目

    社交性

    體重管理

    健康體適能

    壓力釋放

    資料來源: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慢跑消費者活動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研究

    1.讓我與某些人共享知識及技巧

    2.提供我親密的人際關係

    3.讓我獲得他人的支持與鼓勵

    4.讓我獲得歸屬感

    5.幫助我控制體重

    6.讓我減輕體重

    7.讓我保持良好身材

    8.讓我達到運動效果

    12.減少焦慮不安的感覺

    13.獲得身心釋放

    14.釋放或降低緊張情緒

    9.讓我保持健康

    10.讓我達到更好的體適能

    11.避免疾病產生

  • 49

    (3)休閒效益:

    本研究所採用的休閒量表主要參考陳中雲(2001)、蕭雅方(1998)所發

    表的休閒量表,全量表共12題,計有1.生理效益2.自我成就3.心理效益4.社

    交效益等四個分量表。每個量表有3題,各分量表的Cronbach’ s α係數介

    於.84-.87,總量表為.93, 顯示量表具有一定的內部一致性。原量表採五點

    尺度衡量, 分別從「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分別給予1 至5 之分數。而總分越高者, 表示其主觀知

    覺到較大的休閒效益。

    表 3-4-2 休閒效益量表

    因素名稱 題目

    生理效益

    自我成就

    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

    資料來源 :陳中雲(民90),休閒效益量表

    1.可以提升心肺功能,鍛鍊體能

    2.可以消除疲勞、恢復活力

    3.可以有效改善睡眠情況 4.可以改善或控制疾病

    5.可以獲得成就感並肯定自己

    6.可以增進自我滿足、實踐心中理想

    7.可以消除緊張,紓解壓力

    8.可以使心情愉快,增添生活樂趣

    9.可以發洩情緒,舒暢身心

    10.可以促進工作同儕及朋友的感情

    11.可以促進家人間的感情

    12.可以拓展社交圈、結交新朋友

  • 50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問卷回收後,首先對問卷進行整理,剔除無效問卷後,將有效問卷進

    行編碼及建檔,並以SPSS for Windows12.0統計套裝軟體。茲將本研究所

    採用的統計方法說明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以次數分配與百分比方法統計問卷中各問項的答題結果,用以描述樣

    本的特性,了解人口統計變項及參與行為變數所呈現的分佈情形。再以平

    均數方法做比較用以描述受訪者之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資料分佈情形。

    (二)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

    以項目分析檢定量表題目的鑑別力(CR值),在鑑定方法上採相關分

    析以及t考驗方式,視項目是否有顯著以作為刪除題目的標準。

    (三)因素分析(Factpr Analysis)

    將複雜的共變結構予以簡化,使得許多有相似概念的變項,透過數學

    關係的轉換,簡化幾個特定的同質性類別,作為量表效度的參考,並探討

    本研究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關係上的因素。

    (四)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

  • 51

    本研究信度採Cronbach的α係數來衡量參與動機、休閒效益量表的內

    部一致性。Guielford(1965)建議,在0.7以上€者表示「高信度」;

    0.7~0.35為可接受信度;0.35以下表示「低信度」。

    (五)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以t檢定分析不同性別、婚姻狀況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

    與休閒效益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使用目的在檢定兩個以上群組間的顯著差異。本

    研究將用於分析不同年齡、職業、收入及教育程度之受訪者在參與動機與

    休閒效益關係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七)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

    探討參與者在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是否具有顯著相關。

    第六節 抽樣方法

    本研究流程圖如表3-6-1,確定研究主題後,以文獻回顧為基礎對研究

    主題進行歸案整理,進而擬定研究架構及假設。研究範圍選擇以台中市市

    民且有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發放之抽樣地點,以台中市八個行政

  • 52

    區的捷安特門市及其他自行車專賣店之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本研

    究範圍不包括有固定專長訓練時間的職業車手。

    本研究的抽樣方法以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為主,並針對台中市政府99年

    2月份所公佈之各區人口數統計表為依據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如表3-6-1,

    共計問卷發放600份,有效問卷589份,無效問卷11份。

    表 3-6-1 臺中市政府九十九年二月各區人口數統計表

    人口總計 人口比例 發放份數 總計 1,074,897 100% 600份 中區 23,129 2.15% 13份 東區 73,850 6.87% 41份 西區 117,431 10.93% 66份 南區 112,682 10.48% 63份 北區 147,653 13.74% 82份 西屯區 204,145 18.99% 114份 南屯區 151,214 14.06% 84份 北屯區 244,793 22.78% 137份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53

    第肆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章節總共分為六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回收有效樣本之人口統計

    變項分析;第二節分析研究工具之信度與效度;第三節為不同人口統計變

    項在參與動機上之差異性分析;第四節為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休閒效益上

    之差異性分析;第五節為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分析;第六節為研究

    假設之驗證,以下分述之。

    第一節 人口統計變項分析

    本章節分析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的人口特性,以下分述之

    (一) 性別

    從表 4-1-1 分析之結果顯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人口有效樣本

    數為 589 人。其中男性為 352 人,佔樣本總數之 59.8% ,女性為 237 人,

    佔樣本總數之 40.2%。

    表 4-1-1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性別統計分析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男性 352 59.8 59.8 女性 237 40.2 100.0 總和 589 100.0

  • 54

    (二) 年齡

    從表 4-1-2 分析之結果顯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人口有效樣本

    數為 589 人。其中以 21 歲至 30 歲年齡層所佔比例最高,計 222 人,佔樣

    本總數之 37.7% ;最少的為 51 歲以上者,計 28 人,佔樣本總數之 4.8

    %。

    表 4-1-2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年齡統計分析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20歲以下 29 4.9 4.9 21歲-30歲 222 37.7 42.6 31歲-40歲 220 37.4 80.0 41歲-50歲 90 15.3 95.2 51歲以上(含) 28 4.8 100.0 總和 589 100.0

    (三) 婚姻狀況

    從表 4-1-3 分析之結果顯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人口有效樣本

    數為 589 人。其中已婚為 274 人,佔樣本總數之 46.5%,未婚為 315 人,

    佔樣本總數之 53.5%。

    表 4-1-3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婚姻狀況統計分析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已婚 274 46.5 46.5 未婚 315 53.5 100.0 總和 589 100.0

  • 55

    (四) 教育程度

    從表 4-1-4 分析之結果顯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人口有效樣本

    數為 589 人。其中教育程度在國小以下的有 5 人,佔樣本總數之 0.8%,

    國中以下的有 35 人,佔樣本總數之 5.9%,高中職以下的有 235 人,佔樣

    本總數之 39.9%,大學專科者為 286 人,佔樣本總數之 48.6%,研究所含

    以上為 28 人,佔樣本總數之 4.8%。

    表 4-1-4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教育程度統計分析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國小(含自修或以下) 5 .8 .8 國中 35 5.9 6.8 高中職 235 39.9 46.7 大學專科 286 48.6 95.2 研究所(含)以上 28 4.8 100.0 總和 589 100.0

    (五) 職業

    從表 4-1-5 分析之結果顯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人口有效樣本

    數為 589 人。其中以商業所佔人數最多,計 167 人,佔樣本總數之 28.4

    %;最少的為退休人員,各計 1 人,各佔樣本總數之 0.2%。

  • 56

    表 4-1-5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職業統計分析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軍公教 77 13.1 13.1 學生 40 6.8 19.9 工業 40 6.8 26.7 商業 167 28.4 55.0 服務業 162 27.5 82.5 自由業 46 7.8 90.3 農林漁牧 11 1.9 92.2 退休人員 1 .2 92.4 家管 41 7.0 99.3 其他 4 .7 100.0 總和 589 100.0

    (六) 薪資收入

    從表 4-1-6 分析之結果顯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人口有效樣本

    數為 589 人。其中以收入在 40,001~60,000 者所佔人數最多,計 225 人,佔

    樣本總數之 38.2%;最少者為 80,001~100,000 元以上者,計 10 人,佔樣

    本總數之 1.7%。

    表 4-1-6 台中市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薪資收入統計分析表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20,000元(含以下) 78 13.2 13.2 20,001~40,000元 184 31.2 44.5 40,001~60,000元 225 38.2 82.7 60,001~80,000元 92 15.6 98.3 80,001~100,000元 10 1.7 100.0 總和 589 100.0

  • 57

    第二節 研究工具信度與效度分析

    一、項目分析

    研究調查量表進行項目分析的方法有兩種,一為相關分析法

    (Correlation analysis), 另一為內部一致性效標法(criterionofinternalcon

    sistency)。本研究回收之有效問卷, 先採內部一致性效標法作為選題的

    依據, 將受試者在預試量表的得分總和依高低分排序, 然後得分高者約

    25 % 為高分組, 得分低者約 25 % 為低分組, 以t考驗求高分組在每題

    的平均數是否高於低分組, 取其決斷值(criticaration, 即 CR值)有無達

    顯著水準(α=0.05 或 0.01),若達顯著水準即代表該題具有鑑別力

    (discriminatorypower),該題應予於保留,反之則刪除該題。另外以相關

    分析法計算每一題目與總分的積差相關,一般選題的標準是項目與總分的

    相關達 0.3 以上,且達顯著水準(0.05 或 0.01)(李金泉,1993),以此

    表示該題能區分受試者反應的程度,反之則代表該題目不明確,應予以刪

    除。經內部一致性效標法及相關分析後的結果顯示,皆達顯著水準,故未

    刪任何題項。

  • 58

    二、因素分析

    項目分析完後,為考驗量表的「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應

    進行因素分析。所謂建構效度係指態度量表能測量理論的概念或特質的程

    度。因素分析目的在找出量表潛在的結構,減少題項的數目,使之變為一

    組較少而彼此相關較大的變項,此種因素分析法,是一種「探索性的因素

    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在因素分析中,各變項的淨相關係

    數愈大表示共同因素愈少,故此依公式正好反映出各變項共同因素的多

    寡。根據發現 KMO 值會介於 0~1 之間,當 KMO 值愈大時,表示變項的

    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Kaiser 指出,當 KMO 值低於 0.50

    時,即不宜進行因素分析。本研究中自行車運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和休閒

    效益之 Kaiser-Meyer-Olkin 檢定值大於 0.5 及 p 值小於 0.05 表示適合因素

    分析。

    表 4-2-1Kaiser-Meyer-Olkin 檢定分析摘要表

    項目 KMO 值 Bartlett’s 檢定值 自由度 p 值 參與動機 0.811 4262.933 91 0.000 休閒效益 0.848 3356.957 66 0.000

    (一) 參與動機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本研究之參與動機量表共分為4個因

    素,每個因素均依選項之特性分別命名為社交性、體重管理、健康體適

  • 59

    能、壓力釋放。本研究之「參與動機量表」經分析後結果顯示,「8.讓我

    達到運動效果」與「11. 避免疾病發生」,未達標準故刪除。

    本量表累積變異量為 75.680%,換言之,可解釋台中市自行車運動參與者

    之參與動機達到 75.68%。

    表 4-2-2 參與動機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成份 社交性 體重管理 健康體適能 壓力釋放 04.讓我獲得歸屬感

    .825

    02.提供我親密的人際關係 .802 03.讓我獲得他人的支持與鼓勵 .759

    01.讓我與某些人共享知識及技巧 .657

    06.讓我減輕體重 .917 05.幫助我控制體重 .892 07.讓我保持良好身材 .882 12.減少焦慮不安的感覺 .857 13.獲得身心釋放 .841 14.釋放或降低緊張情緒 .803 09.讓我保持健康 .803 10.讓我達到更好的體適能 .765 特徵值 2.837 2.583 2.308 1.618 變異量 21.822% 19.867% 17.753% 13.483% 累積變異量 21.822% 41.688% 59.422% 75.680%

    (二) 休閒效益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本研究之休閒效益量表共分為4個因

    素,每個因素均依選項之特性分別命名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交因

    素、自我成就。本研究之「休閒效益量表」經分析後結果顯示,在休閒效

  • 60

    益構面之自我成就「1.可以提升心肺功能,鍛鍊體能」與在休閒效益構面

    之社交性「4.可以改善或控制疾病」,未達標準故刪除。

    本量表累積變易量為73.003%,換言之,可解釋台中市自行車運動參與者

    之休閒效益達到73.00%。

    表 4-2-3 休閒效益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成份 生理效益 心理效益 社交效益 自我成就 12.可以拓展社交圈、結交新朋友 .843 11.可以促進家人間的感情 .758 10.可以促進工作同儕及朋友的感情 .698 7.可以消除緊張,紓解壓力 .849 9.可以發洩情緒,舒暢身心 .782 8.可以使心情愉快,增添生活樂趣 .742 3.可以有效改善睡眠情況 .718 2.可以消除疲勞、恢復活力 .565 6.可以增進自我滿足、實踐心中理想 .876 5.可以獲得成就感並肯定自己 .845 特徵值 2.612 2.468 1.858 1.823 變異量 21.763% 20.566% 15.485% 15.189% 累積變異量 21.763% 42.329% 57.814% 73.003%

    三、 信度分析

    在因素分析完後,為進一步了解問卷的可靠性與有效性,要進行信度

    考驗。較高的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值是一份適切的量表或優良的測驗

    所要具備的兩大特徵。

  • 61

    所謂信度(reliability)就是量表的可靠性或穩定性,在態度量表法常

    用以考驗信度的方法為 L.J.Cronbach 所創的內部一致 α 係數。測量或量表

    之內部一致性是表示題目間的關聯性(interrelatedness),但不必然是指試

    題所包括的向度(dimensionality)。 α 係數是內部一致性之函數,也是試

    題間相互關連程度的函數,一組試題之間或許有相當的關聯性且是多向度

    的(multidimensional)(Gardner,1995)。在一般的施測情境下,常見的

    信度係數值多半介於 0 到 1 之間(余民寧,2002)。當信度係數值愈接近

    1,表示量表的信度愈高;當信度係數值愈接近 0 表示信度愈低。

    (一) 參與動機因素構面

    從表 4-2-5 結果得知,在參與動機因素構面上,經研究者依題項之特

    性分為四個因素,其中社交性內含 4 個題項;體重管理內含 3 個題項;健

    康體適能內含 2 個題項;壓力釋放內含 3 個題項;總量表計 12 個題項,α

    值為 0.784,顯示內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62

    表 4-2-5 參與動機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構面 題項 Cronbach's Alpha 值

    社交性

    讓我與某些人共享知識及技巧 .657

    .796 提供我親密的人際關係 .802

    讓我獲得他人的支持與鼓勵 .759

    讓我獲得歸屬感 .825

    體重管理

    幫助我控制體重 .892

    .838 讓我減輕體重 .917

    讓我保持良好身材 .883

    健康體適能 讓我保持健康 .880

    .675 讓我達到更好的體適能 .765

    壓力釋放

    減少焦慮不安的感覺 .857

    .827 獲得身心釋放 .841

    釋放或降低緊張情緒 .803 總信度 .784

    註:(α值0.70以上表示有很高的可信度)

    (二) 休閒效益因素構面

    從表 4-2-6 結果得知,在休閒效益因素構面上,經研究者依題項之特

    性分為四個因素,其中心理效益內含 3 個題項;社交效益內含 3 個題項;

    自我成就含 2 個題項;;生理效益內含 2 個題項;總量表計 10 個題項,α

    值為 0.781,顯示內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63

    表 4-2-6 休閒效益量表之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構面 題項 Cronbach's Alpha 值

    心理效益

    可以消除緊張,紓解壓力 .860 .659 可以發洩情緒,舒暢身心 .778

    可以使心情愉快,增添生活樂趣 .774 社交效益

    可以拓展社交圈、結交新朋友 .854 .824

    可以促進家人間的感情 .804 可以促進工作同儕及朋友的感情 .699

    自我成就

    可以增進自我滿足、實踐心中理想 .884 .840

    可以獲得成就感並肯定自己 .867 生理效益 可以有效改善睡眠情況 .904

    .803 可以消除疲勞、恢復活力 .606

    總信度 .781

    註:(α值0.70以上表示有很高的可信度)

    第三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對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上

    之差異分析

    本節主要就不同的個人背景資料變數,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及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做差異性比較,分析哪些變數在

    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上會有顯著差異。

    一、 不同性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 64

    表 4-3-1 不同性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性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T值 P值 社交 男性 352 4.2150 .70870 .03777 1.544 .123 女性 237 4.1266 .63773 .04142 體重管理 男性 352 4.1847 .65153 .03473 1.042 .298 女性 237 4.1287 .61994 .04027 健康體適能 男性 352 4.3059 .52918 .02821 -.485 .628 女性 237 4.3263 .45664 .02966 壓力釋放 男性 352 4.2036 .54598 .02910 1.061 .289 女性 237 4.1533 .58980 .03831 註: * p<.05 ** p<.01 n.s. (為未達顯著) p>.05

    從表 4-3-1 t 考驗的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在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動機

    之「社交」(t=1.544,p>.05)、「體重管理」(t=1.042,p>.05)、

    「健康體適能」(t=-.485,p>.05)、「壓力釋放」(t=1.061,p>.05)

    等因素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出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參與動機上,

    皆不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影響,換言之他們參與的理由是相同的。

    二、 不同婚姻狀況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表 4-3-2 不同婚姻狀況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婚姻狀況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T值 P值 社交 已婚 274 4.3990 .57536 .03476 7.638 .000

    未婚 315 3.9884 .71001 .04000 體重管理 已婚 274 4.1934 .58639 .03543 1.109 .268

    未婚 315 4.1349 .68134 .03839 健康體適能 已婚 274 4.4088 .50313 .03040 4.342 .000

    未婚 315 4.2317 .48500 .02733 壓力釋放 已婚 274 4.3370 .47182 .02850 6.368 .000

    未婚 315 4.0497 .60313 .03398 註: * p<.05 ** p<.01 n.s. (為未達顯著) p>.05

  • 65

    從表 4-3-2 t 考驗的結果發現,不同婚姻狀況在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動

    機之「社交性」(t=7.638,p< .05)、「健康體適能」(t=4.342,p

    <.05)與「壓力釋放」(t=6.368,p<.05)等因素,均顯示出在婚姻狀

    況方面有顯著差異。不同婚姻狀況在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體重管

    理」(t=1.109,p>.05)因素無顯著差異,顯示出在婚姻狀況方面,沒有

    影響參與動機。

    三、 不同年齡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表 4-3-3 不同年齡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社交性

    組間

    組內

    總和

    20.580 197.855 218.435

    4 584 588

    5.145 .339

    15.186

    .000

    體重管理

    組間

    組內

    總和

    9.732 343.586 353.318

    4 584 588

    2.433 .588

    4.135

    .003

    健康體適能

    組間

    組內

    總和

    9.405 181.696 191.101

    4 584 588

    2.351 .311

    7.557

    .000

    壓力釋放

    組間

    組內

    總和

    11.978 93.258 105.236

    4 584 588

    2.994 .160

    18.752

    .000

    註: * p<.05 ** p<.01 n.s. (為未達顯著) p>.05

    從表 4-3-3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在自行車休閒

    運動參與動機之「社交性」(F=15.186,p<.05)、「體重管理」(F=

  • 66

    4.135,p<.05)、「健康體適能」(F=7.557,p<.05)及「壓力釋放」

    (F=18.752,p<.05)因素有顯著差異,顯示出在年齡方面有顯著差異,

    影響參與動機。

    四、 不同教育程度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表 4-3-4 不同教育程度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體重管理

    組間

    組內

    總和

    .952 352.366 353.318

    4 584 588

    .238

    .603

    .394

    .813

    健康體適能

    組間

    組內

    總和

    17.889 173.212 191.101

    4 584 588

    4.472 .297

    15.079

    .000

    壓力釋放

    組間

    組內

    總和

    8.230 97.006 105.236

    4 584 588

    2.057 .166

    12.386

    .000

    社交性

    組間

    組內

    總和

    25.965 192.471 218.435

    4 584 588

    6.491 .330

    19.696

    .000

    註: * p<.05 ** p<.01 n.s. (為未達顯著) p>.05

    從表 4-3-4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在自行車休

    閒運動參與動機之「體重管理」(F=3.94,p<.05)因素、「健康體適

    能」(F=15.079,p<.05)因素、「壓力釋放」(F=12.386,p<.05)與

  • 67

    「社交性」(F=19.696,p<.05)等因素,有顯著差異,顯示出在教育程

    度方面,會影響參與動機。

    五、 不同收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表4-3-5不同收入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體重管理

    組間

    組內

    總和

    13.741 339.577 353.318

    4 584 588

    3.435 .581

    5.908

    .000

    健康體適能

    組間

    組內

    總和

    21.900 169.201 191.101

    4 584 588

    5.475 .290

    18.897

    .000

    壓力釋放

    組間

    組內

    總和

    7.263 97.973 105.236

    4 584 588

    1.816 .168

    10.823

    .000

    社交性

    組間

    組內

    總和

    62.675 155.760 218.435

    4 584 588

    15.669 .267

    58.748

    .000

    註: * p<.05 ** p<.01 n.s. (為未達顯著) p>.05

    從表 4-3-5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發現,不同收入在自行車休閒運

    動參與動機之「體重管理」(F=5.908,p<.05)因素、「健康體適能」

    (F=18.897,p. <05)因素、「壓力釋放」(F=10.823,p<.05)與「社

    交性」(F=58.748,p<.05)等因素,有顯著差異,顯示出在收入方面,

    均影響參與動機。

  • 68

    六、 不同職業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表4-3-6不同職業之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的差異性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體重管理

    組間

    組內

    總和

    10.227 343.091 353.318

    9 579 588

    1.136 .593

    1.918

    .047

    健康體適能

    組間

    組內

    總和

    15.958 175.143 191.101

    9 579 588

    1.773 .302

    5.862

    .000

    壓力釋放

    組間

    組內

    總和

    10.838 94.398 105.236

    9 579 588

    1.204 .163

    7.386

    .000

    社交性

    組間

    組內

    總和

    39.653 178.783 218.435

    9 579 588

    4.406 .309

    14.269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