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内容提要] 2011 袁野阿拉伯之春改变了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生态美国加速全球战略调整高调重返 亚太冶曰全球政治思潮空前激荡世界仍面临形形色色的恐怖威胁西方主要经济体表现低迷新兴经济体强 劲增长势头放缓遥2012 多个主要国家大选世界政治版图会以何种方式重建值得关注欧债危机继续在欧盟干预下有可能得到缓解中东局势将是全球政治最大聚焦场所未来大国关系因中东局势如何调整 是事关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新挑战[关键词]国际局势 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朱锋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和平与发展研 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敏,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01-09 [1]Jessica T. Mathews, 野 the World 2011,冶 December 29, 2011, 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1/12/29/world-in-2012/8ria. 在今后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中,2011 年会是一 个不断被提起的年份。冷战结束 20年以来,全球局 势从来没有象2011年那么动荡、起伏、并不断出现 富有历史意义的区域局势新变化。即便是世界经 济, 2011 年被认为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 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的关键一年。世界各大经济 体的低迷走势让全世界都对 2012 充满了忐忑不安 的心态。如何总结2011 年的国际局势,在各种纷繁 复杂的变化中寻找到可以衔接过去、解释现实和展 望未来的“线索”,对于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 挑战。美国著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洁 西卡·马修指出, 2011 年世界局势变化所带来的问 题远远还“没有答案”。 [1] 尧2011 年国际局势的总体特点 首先,中东政局的大变动无疑是 2011 年国际 局势的最大特点。这个长期因为“强人政治”、宗教 势力和石油经济而被认为是全球区域政治中最稳 定、最缺乏惰性且寻求民主变革的地区,忽然在一 年之内发生了自 1952 年埃及“纳赛尔革命”、 1979 年“伊朗革命”以来最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今天,依然还在延续的“阿拉伯革命”究竟将会如 何改变和重建中东政治秩序,无疑是 2011 年给世 界留下的最大问号。 2010年 12 月 17 日,一位 25 岁的突尼斯失业大 学毕业生,为了抗议政府官员对自己做小贩生意的 野蛮执法,在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点火自焚。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划亮的一根火柴,不仅点着 了自己,也点着了整个中东、北非的伊斯兰世界。 2011 年 1 月初开始兴起的突尼斯 “茉莉花革命”, 在1 月11 日赶走了执政 23 年之久的总统本·阿里, 随后蔓延到埃及。埃及首都开罗胜利广场的集会人 群迅速扩大为埃及全境之内的抗议浪潮, 2 月 11 日,执政 30 年之久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放弃权 力,将政府转交给军人组成的过渡委员会。随后,这 圆园12年第 1 总第 员25 No.1, February 2012 Seq. No. 125 Peace and Development 1 UnRegistered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年展望

○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2011 年袁野阿拉伯之春冶改变了中东尧北非地缘政治生态曰美国加速全球战略调整袁高调野重返

亚太冶曰全球政治思潮空前激荡袁世界仍面临形形色色的恐怖威胁曰西方主要经济体表现低迷袁新兴经济体强

劲增长势头放缓遥2012 年袁多个主要国家大选袁世界政治版图会以何种方式重建值得关注曰欧债危机继续袁但在欧盟干预下有可能得到缓解曰中东局势将是全球政治最大聚焦场所袁未来大国关系因中东局势如何调整

是事关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新挑战遥[关键词]国际局势 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朱锋袁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尧中国和平与发展研

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曰 王敏,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01-09

[1]Jessica T. Mathews, 野 the World 2011,冶 December 29, 2011,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1/12/29/world-in-2012/8ria.

在今后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中,2011 年会是一

个不断被提起的年份。冷战结束 20 年以来,全球局

势从来没有象 2011 年那么动荡、起伏、并不断出现

富有历史意义的区域局势新变化。即便是世界经

济,2011 年被认为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

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的关键一年。世界各大经济

体的低迷走势让全世界都对 2012 充满了忐忑不安

的心态。如何总结 2011 年的国际局势,在各种纷繁

复杂的变化中寻找到可以衔接过去、解释现实和展

望未来的“线索”,对于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

挑战。美国著名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洁

西卡·马修指出,2011 年世界局势变化所带来的问

题远远还“没有答案”。[1]

一尧2011 年国际局势的总体特点

首先,中东政局的大变动无疑是 2011 年国际

局势的最大特点。这个长期因为“强人政治”、宗教

势力和石油经济而被认为是全球区域政治中最稳

定、最缺乏惰性且寻求民主变革的地区,忽然在一

年之内发生了自 1952 年埃及“纳赛尔革命”、1979

年“伊朗革命”以来最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今天,依然还在延续的“阿拉伯革命”究竟将会如

何改变和重建中东政治秩序,无疑是 2011 年给世

界留下的最大问号。

2010年 12 月 17 日,一位 25 岁的突尼斯失业大

学毕业生,为了抗议政府官员对自己做小贩生意的

野蛮执法,在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点火自焚。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划亮的一根火柴,不仅点着

了自己,也点着了整个中东、北非的伊斯兰世界。

2011 年 1 月初开始兴起的突尼斯 “茉莉花革命”,

在 1 月 11 日赶走了执政 23 年之久的总统本·阿里,

随后蔓延到埃及。埃及首都开罗胜利广场的集会人

群迅速扩大为埃及全境之内的抗议浪潮,2 月 11

日,执政 30 年之久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放弃权

力,将政府转交给军人组成的过渡委员会。随后,这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1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股“阿拉伯之春”的变革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

中东和北非。24 个中东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或穆斯

林国家中,除卡塔尔和阿联酋之外,都爆发了各种程

度的民众抗议和政治示威。结果是,2011 年 3 月 18

日,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禁飞区”决议的当天,北

约国家开始空袭利比亚。在西方的支持下,利比亚反

对派在 8 月 22 日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并在 10 月 2

日杀死了执政 42 年之久的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卡扎

菲。也门在“阿拉伯之春”的冲击下,执政 19 年的总

统萨利赫在 11 月 15 日宣布辞职。目前,只有叙利亚

的巴沙尔·阿萨德政府还在苦苦支撑。

2011 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和蔓延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中东和北非地区长期存在的“强人政治”

和“家族统治”是激起民怨最重要的原因。中东、北

非虽然并非世界经济繁荣的地区,但由于盛产石

油,人均 GDP 在全球处于中上水平。由于传统、宗

教和政治问题,该地区在联合国社会发展指数排名

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在“强人政治”长期统治下,北

非地区国家的人均失业率高达 35%。加之人口年

轻,“思变” 的情绪压抑已久。[1] 在 “推特”

(Twitter)、“脸谱”(Facebook)等现代传播手段的

发动和组织之下,年轻人的不满与抗争情绪很快爆

发出来,并因为相互接近的阿拉伯文化而在整个地

区迅速蔓延。

“阿拉伯之春”是 2011 年决定性地改变中东

和北非政治与地缘生态最重要的标志。随着阿拉伯

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象“穆斯林兄弟会”等伊

斯兰政党和组织开始进入政治主流,从而证实了已

故学者亨廷顿的名言“民主化不等于西方化”。埃

及、突尼斯和利比亚目前出现的过渡期的动荡景象

充分说明,“阿拉伯之春” 终结了中东和北非地区

传统的“强人政治”,但发生革命的这些国家是否

将因此而平稳地建立法治和在民主基础上形成新

权威和新秩序,恐怕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中东和

北非地区的政治转型最好的结果,是出现“土耳其

化”,即在经历 10-15 年的转型期之后,最终走上一

条较为稳定的、以代议制民主为政体核心的、包容

各种社会和宗教势力在内的法制道路。但实际上在

这一过渡期内,中东几乎所有经历革命洗礼的转型

国家都将进入一个新的、不稳定的、甚至继续充满

社会暴力和冲突的政治转型期。埃及军政府对国内

民众示威的严厉镇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但是

这一过程究竟是加剧欧美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

明冲突、成为对西方世界的重大政治挑战,还是在

美欧势力的积极干预和介入下、逐步协调各方的利

益、最终重建中东和北非的地区政治秩序,目前还

需要进一步观察。至少,美国与欧洲对“阿拉伯之

春” 发生之后中东和北非地区政治转型的强势干

预,已是一个基本事实。[2]

在世俗文化培养、现代教育和科技发展和推广

等诸多问题上,阿拉伯和伊斯兰社会具有明显的发

展缺陷,穆斯林世界的整体现代化转型是一个长期

的艰巨任务。目前,穆斯林兄弟会势力大增的埃及

是否能成为阿拉伯世界新的领袖?至少美国和西方

已经承认了穆斯林兄弟会势力的重新崛起。[3]土耳

其是否会放弃欧盟?它在“新奥斯曼主义”的路程

上能走多远?中东另外一个大国———沙特阿拉伯面

临社会变革和领袖断层,成为中东和世界能源政治

的重要变数。与此同时,在欧美近年操控下完成政

权更替的三个主要国家———伊拉克、利比亚和也

门,是否会出现世俗专制政权被宗教势力取代的共

同结局?整个大中东的宗教化趋势究竟会把中东政

治推向什么样的新阶段?未来的这些革命洗礼过后

的国家,究竟是“土耳其化”还是“伊朗化”?这些

问题在 2011 年还远远没有答案。但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美国和欧洲对以色列施压以谋求弱化巴以和

阿以冲突,西方至少认为,未来中东地区的主要冲

突可能会转化成为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教派冲突,或

者转变成为温和的阿拉伯国家和激进的伊朗之间

的冲突。[4]因此,“阿拉伯之春”并不必然恶化以色

[1]有关野阿拉伯之春冶爆发原因的详细分析袁请参见院Kenneth Pollack,etc., Arab Awakening: Americ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ddle East,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1; Shadi Hamid,野The FirstTrue Arab Revolution,冶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3, 2011.

[2]例如袁美国官员直接参加了埃及境内各派势力之间的对话袁对埃及军政府既野拉冶尧又野打冶遥 而利比亚的国内政治与经济秩序重

建袁更是在美国和欧洲的直接指导下进行遥 请参见: 野Egypt to ReturnSeized Equipment and Money,冶 The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1, 2011.

[3]Shadi Hamid, 野The Muslim Brotherhood爷s New Power in EgyptParliament,冶 Foreign Affairs, December 23, 2011; at 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11/1223_muslim_brotherhood_hamid.aspx.

[4]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袁请参见院Paul Salem, 野A New Balance ofPower if Syria Shifts Away from Iran,冶 The National, December 9, 2011.

2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列的安全处境,但这一过程并不能确保奏效。

其次,美国继续加速全球战略的调整,奥巴马

政府在继续推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军战略同

时,高调宣布亚太地区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新的重

心。美国军事、外交、经济和战略力量在中东的

“收”和在亚太地区的“放”构成了 2011 年美国全

球战略的显著特点。

2011 年奥巴马总统兑现了 2008 年总统竞选时

的承诺,在 12 月 18 日完成了从伊拉克的全部撤军。

12 月 14 日奥巴马在发表演说时并没有承认美国在

伊拉克战争中获得了胜利,只是含糊地表示这是美

国取得的“重大军事成就”。尽管全部撤军行动遭到

了共和党鹰派的强烈批评,认为美国是“完全丢弃

伊拉克”,但对急于减少军费开支和为 2012 年争取

竞选连任的奥巴马总统来说,从伊拉克撤军既是为

了“甩包袱”、又是为了让自己在国内政治中加分,

同时又可以腾出手来实现未来 10 年美国将战略重

心转向亚太地区的新承诺。2011 年 12 月 31 日,奥

巴马签署了总额为 6,620 亿美元的新财政年度国防

拨款法案,比 2011 年减少了近 200 亿美元。[1]

这一撤军的时间表虽然比奥巴马竞选中所提

出的 18 个月内撤军要晚得多,但至少结束了美军

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使奥巴马达到美国人不想再

在伊拉克“耗下去”的目的。而 2011 年 5 月 1 日美

国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的行动,也表明了奥巴马政

府在 2001 年“911 事件”发生近 10 年之后,终于给

美国人一个“交代”。伊拉克战争是越南战争以来

美国发动的最不得人心的战争,这场战争大大降低

了美国的全球声望,耗费了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并

增加了美国的联邦赤字。现在,奥巴马终于实现了

竞选的诺言,结束了这场让美军 4,500 人死亡、15,

000-20,000 人受伤、打了 9 年的战争,把在伊拉克

剩余的 4.3 万美军“带回了家”。[2]

美国在阿富汗撤军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

之中。2011 年美国在阿富汗作出了两个实质性的战

略转变,一是谋求和塔利班对话,不再以全部击溃和

打败塔利班武装为美国在阿富汗的最终目的,并正

式宣布“塔利班并非是美国必然的敌人”;二是收缩

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美国和北约多国安全部队已

大大减少了在阿富汗全境的主动军事攻势,而是将

战斗重点放在无人飞机的攻击和维持阿富汗境内秩

序方面。其结果,2011 年美国在阿富汗的伤亡人数

明显下降,从 2010 年最高记录的 499 人,下降到了

417 人;整个北约多国部队的死亡人数,从 2010 年

的 711 人下降到了 2011 年的 565 人。[3]从 2011 年 8

月开始,已经有 1 万名美军士兵从阿富汗撤军,到

2011年 12 月底驻阿美军从 9.4 万人减少到 9.1 万

人,2012 年夏天美军将计划再撤走 2.3 万人,并在

2014 年完成全部撤军。2011 年 12 月 12 日,美国国

防部长帕内塔突然访问驻阿美军时特意强调,美国

已经取得了在阿富汗的“重大安全目标”。驻阿美军

司令约翰·艾伦随后表示,美军在 2012 年在阿富汗

的主要责任将转向“充当阿富汗政府顾问”的角色。[4]

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奥巴马政府准备从阿富汗撤

军的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2011 年 11 月奥巴马政府所发起的亚太攻势,

则宣告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已经形成。这一战略的

核心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国不再首先谋求以“中美合作”的方

式来应对美国心目中的地区安全问题,而是侧重在

以美国继续强化战略存在和战略主导地位的方式

稳定地区安全秩序。因此,在区域外交的优先次序

上已经全面转向推动以扩大“制衡中国”为主体的

区域安全体系。美国上世纪 90 年代后的东亚安全

战略一直以“制衡中国”为战略中心,其主体是美

国的前沿驻军和同盟支柱。2003 年之后,这一体系

又进行了主次的调整,转变为更具有战术战役展开

能力的“轴 - 辐体系”。但这一波的美国亚太战略

调整最显著的特点,是美国利用南海、东海和黄海

问题来扩大“制衡中国”的区域体系。其中最典型

的例子是美国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设立新的军事

基地、与越南结成“准军事同盟”以及在新加坡准

备派驻新型舰艇等等。

其次,全面加强和中国进行直接军事冲突的准

备,其亚太军事战略从“看管和威慑中国”转向与

[1]Mark Landler,野After Struggling on Detainees, Obama Signs Def-ense Bill,冶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1, 2011.

[2]Patrick Markey and Joseph Logan, 野Elated, Last AmericanTroop Leaves Iraq ending the War,冶 The Reuters, December 18, 2011.

[3]Laura King, 野U.S. Troop Death in Afghanistan War Fell in2011,冶 Las Angeles Times, January 1, 2012.

[4]野U.S. Plans A Major Shift to Adversary Role in Afghanistan,冶La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13, 2011.

3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中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对抗”。这方面,最有代表性

的措施是五角大楼正在实施的 “空海一体战”部

署。其直接用意,是压制中国的“区域拒止”和“反

区域介入”的军事能力发展。2011 年 11 月 10 日希

拉里在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发表演说时提出,

“今天,与中国的关系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有挑战

和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需要进行审慎、稳定

和动态的管理”。[1]在这样的措辞中,中国对美国的

“威胁度”甚至被视为超越了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

国,也超越了冷战时期的苏联。在美国的中国政策

定义中,这样来形容中国,还是第一次。

第三、改变 2009 年奥巴马上台伊始美国在中

国政策上的所谓“一头热”做法,从鼓励中国和美

国一起“分担责任”和“分享领导地位”,到转而强

调所谓“中国崛起”是亚太地区安全与经济领域最

大的不确定因素,寻求全面提升美国的领导地位,

不再寻求任何给人以“G2”印象的外交和战略操作

手法;将稳定和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 “领导作

用”作为实现区域内国家与美国全面合作的“政治

保证”。希拉里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中特意

强调,让美国“在整个世纪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与

此同时,在对华政策上,强调“立足现实、注重实效,

忠实于美国的原则和利益”。[2]

第四、在外交、经济和战略等领域 “多管齐

下”,谋求美国从亚太经济中获益和让亚太区域贸

易成为美国出口振兴战略的突破点的同时,主导区

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此,奥巴马在 2009

年宣布加入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计划”

(TPP),并一直将推动 TPP 框架的成型作为美国参

与亚太投资与贸易自由化进程最重要的手段。为

此,希拉里国务卿特意在檀香山表示,美国将“在未

来十年加大在外交、战略和军事等方面对亚太地区

的投入”。[3]

美国的亚太战略已经“焕然一新”。对于奥巴

马政府这种高调升级的新版亚太战略和其明显不

过的“中国指向”,中国国内再度吵嚷是否“狼来

了”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狼”是真的来了,这肯定

对中国人来说构成了至少一个世纪的战略难题。但

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寻求与中国的全面对抗,

因为无论是美国和中国都不希望看到“新冷战”。

第三、2011 年是全球政治思潮空前激荡的一

年。2011 年初北非的“茉莉花革命”被认为是年轻

的阿拉伯民众渴望世俗化的变革和追求“西化”潮

流中的政治与社会进步。但进入 2011 年下半年,随

着宗教政治势力在突尼斯、埃及和伊拉克的兴起,

“世俗化”和“伊斯兰化”的两股潮流正在中东地

区碰撞和激荡。而 2011 年 10 月开始曾一度在美国

和欧洲 20 个国家中出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却

实实在在地反应了草根民众对于西方主流社会价

值的抗争。此外,在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一贯超级

稳定的美国,“茶党” 势力的兴起也代表了民粹主

义在美国社会和政治中的抬头。

2011 年 5 月 1 日,“基地组织” 首领本拉登被

击毙,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为是美国反恐行动的重

大胜利,全球反恐活动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但这

并不意味着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已经被消灭、或者基

地组织已经土崩瓦解。由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持

续紧张和伊拉克面临宗派分裂危险的扩大,国际反

恐形势依然任重道远。2011 年发生的挪威枪击事件

则说明,世界仍然面临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威胁。

第四、西方主要经济体表现低迷,结构性的经

济调整困难重重,下一个经济增长点难以迅速出

现,全球金融形势持续动荡,这是 2011 年全球经济

的总体特征。但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2011 年世界

经济的重大挑战是几乎各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各

种各样的困境。2011 年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很可能

为世界带来持续而又深远的影响。

美欧日发达国家的金融评级都出现了不同程

度的下调。《华尔街日报》为此称 2011 年为二战以

来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最为让人心惊肉跳的

变动”。[4]美国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在 2011 年 12 月

30 日最后一个交易日显示比 2010 年上升了 6%。

2011 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 0.9%,下半年估

计为 0.5%,全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估计为 0.7%,而

失业率将继续保持在 8%以上。2012 年美国经济同

样面临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受欧洲

[1]"Obama to China:Behave like a耶grown up爷", Reuters, November14, 2011.

[2]Hillary Clinton, 野U.S. Century of the Asia -Pacific,冶 Foreign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2011, p. 4.

[3]Hillary Clinton, 野American Century of the Asia-Pacific,冶 p. 5.[4]Jonathan Cheng and Gregory Zackman, 野Dow Ends Year of

Tumult up 6%冶,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31, 2011.

4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经济衰退打击等诸多问题。2012 年美国经济增长率

难以突破 2%,这将和 2010 年美国经济年度增长

3.1%有较大的差距。[1]与此同时,投资者更多地将钱

从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中抽取出来,转而投向美国

国债等收益率相对较低、但风险也很低的领域。这

显示出全球的投资信心面临重大挫折。

除了美国经济的低迷之外,欧债危机集中爆

发,前所未有地威胁到欧元区的稳定和以欧盟为核

心的欧洲团结进程。2011 年 3 月 11 日的日本地震

和海啸灾难,给日本经济带来重创,也让一直处于

增长乏力状态的日本经济内在困境加剧。2011 年的

欧债危机、曼谷受洪水浸泡以及日元兑换美元创历

史新高等一系列因素,持续打击了日本的工业产品

出口,迫使日本制造业规模继续缩水,出现了企业

向海外迁移的新浪潮。[2]日本已习惯于听到层出不

穷的坏消息:中国于 2010 年 8 月取代了日本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东京日经指数目前只是其

1989 年高峰值的四分之一,2010 年日经指数下跌

了近 15%。日本房地产的估值也只有其 1974 年估

值的四分之一,[3]等等。 2011 年日本经济发展中的

“日本病”似乎正在加重。

印度股市在 2011 年出现了三年以来第一次明

显下滑。2011 年 10 月,印度的工业生产指数比

2010 年同期萎缩了 5.1%。[4]一度曾被称为“大象经

济”(Elephant economy) 的印度在 2011 年的全球

经济低迷中暴露出一系列的内在弊病,包括因教育

体制改革落后而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官僚

体制和腐败、低种姓人口的经济地位难以改善等

等。[5] 中国经济在 2011 年也出现了经济增长率和进

出口明显下降的态势。2011 年中国全年的经济增长

率下降到 9.4%,比 2010 年的 10.2%明显放慢。西方

经济学界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向出现了 2011 年版的

“唱衰论”。中国经济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近十年来全球经济观察家对中国经济始终存在

着较为明显的乐观看法。但进入 2011 年之后,国际

媒体和分析界对中国经济未来看法突然间风向一

变,开始纷纷出台各种各样的中国经济“问题论”

和中国经济“危机论”。连已经成为“笑料”的章家

敦 (Gordon Chang) 也抛出了新版的 “中国崩溃

论”。[6] 虽然这些看法都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但

2011 年确实暴露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严重问

题。西方更倾向于把中国经济遭遇到的各种“瓶颈

因素” 同中国 2012 年的领导人换届以及日趋严重

的社会冲突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

前景有可能进入“失速”时代。[7]

二尧2012年全球选举年院变革时代来临尧或者加深冲突钥

2012 的全球局势最重要的看点,一是全球范围

内的选举,究竟会以什么方式重建世界政治版图;

二是全球经济的走向,世界是否会跌入新的经济低

谷,还是在调整的同时有缓慢的“爬升”态势。

2012 年,全球将有 58 个国家进行大选。其中,

对全球局势影响最大的当数美国和俄罗斯的选举。

美国大选的选情将吸引全球的目光。对谋求连任的

奥巴马总统来说,面对共和党占据多数的美国国会

的连连发难已经伤透脑筋。对于持续打压民主党政

府、不惜在一系列国内经济问题上“政治化”的共和

党来说,利用国会让奥巴马总统彻底成为“跛鸭总

统”,是争取夺回白宫的关键。因此,2012 年美国政

府与国会的争斗将持续下去。奥巴马总统将通过不

断地抨击不得人心的美国国会来力争打压共和党候

选人,[8] 但奥巴马 2012 年的选情并不乐观。

美联社 2011 年 12 月 16 日援引民意调查结果

表明,52%的受访者认为奥巴马 “应下台”,43%的

受访者“支持连任”。而在 2011 年 5 月的同一调查

[1]Las Angeles Times,野U.S. Economy 2012 Forcast,冶 January 2012,http://moneymorning.com/ppc/USecon_forecast_110518.php?code=X304M512&gclid=CKyQ34zarq0CFSFz4godDkH_kw

[2]James Simms, 野Japan爷s Year of Industrial Size Problem,冶 The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30, 2011.

[3]日本经济衰退尧繁荣不再[J]. 环球时报袁2011-01-11.[4]Karsh Joshi,野India爷s Slow Growth will Test Banks爷 Resilience,冶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31, 2011.[5]Paul Beckett,野India爷s Flawed Miracle,冶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30, 2011.[6]Gordon Chang,野China爷s Coming Collapse:2012,冶 Foreign Policy,

December 28, 2011.[7]Tom Orlik, 野New Leaders, Last Chance, for China,冶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28, 2011.[8]David Nakamura,野President Obama爷s Political Strategy in 2012:

Keep Attacking Unpopular Congress,冶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31, 2011.

5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6: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中,43%受访者认为奥巴马 “应下台”,53%受访者

支持奥巴马连任。对于奥巴马总统任期内工作表现,

44%的受访者“认可”,54%的受访者则表示“不认

可”。[1]奥巴马连任呼声走低,部分归咎于奥巴马掌

控国家经济不力。经济是美国选民关切的主要议题。

民意测验中 46%受访者选择“糟糕”一词来描述美

国现阶段经济,34%受访者选择“非常糟糕”。

即便如此,奥巴马在 2012 年的选情可能并不

会比目前预测的差。在对外关系上,奥巴马总统还

是有一系列的利好因素。虽然很多人把他在对外关

系上的成就归结于强势的国务卿希拉里及其政策

班子,但奥巴马上台以来在一系列对外政策的处理

上确实显示出过人的能力。例如 2009 年 6 月 6 日

访问埃及时在开罗大学的演讲,对以色列采取的相

对严厉的态度,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不把“先发

制人”和“反恐战争”作为美国的战略重点,提出

“核安全倡议”并组织核安全峰会,高调宣布“重返

亚洲”,宣布要和穆斯林世界和解,支持“茉莉花革

命”,推动北约成为军事打击和干预利比亚的主力、

而让美国躲在英、法、意等国的背后,等等,这一切,

都被人们誉为奥巴马上台以后确实发挥了 “巧实

力”(smart power)的外交魅力。美国《时代》杂志

称奥巴马政府是用实力相对下降的美国的 “巧实

力”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国际权力收益。[2]

其次,2012 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目前推出的

候选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现有的共和党总统候

选人阵容似乎难以给奥巴马 2012 年的竞选连任带

来实质性的威胁。尽管奥巴马目前选情“看紧”,但

与共和党候选人相比奥巴马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优

势”,奥巴马在 2012 年 11 月 6 日的美国大选中可

能不会象 2008 年的选举那样以压倒性的优势获

胜,但至少还是有希望以比较微弱的优势击败共和

党候选人,在最后一刻胜出。在奥巴马和共和党热

门候选人罗姆尼之间,46%的受访者选择罗姆尼,

47%倾向奥巴马;在奥巴马和共和党另一热门候选

人纽特·金里奇之间,42%的受访者选择金里奇,

51%青睐奥巴马。[3]

俄罗斯 2012 年大选的参选阵容,除了现任总

理普京之外,俄罗斯共产党、公正俄罗斯党、俄罗斯

自由民主党也已分别推选久加诺夫、米罗诺夫、日

里诺夫斯基为总统候选人。另外,俄罗斯富商米哈

伊尔·普罗霍罗夫等人也宣布参加总统选举。2011

年 12 月 16 日俄罗斯官方民调机构俄罗斯舆论研

究中心公布数据,42%的选民将在明年 3 月总统选

举中投票支持普京,低于首轮当选所需的 50%。[4]如

果这一支持率维持到明年的投票日,将意味着普京

将与竞争对手一同进入第二轮选举。而在 2004 年

总统选举中,普京以超过 70%的选票高票当选。目

前,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根纳季·久加诺夫支持率

为 31%,仅次于普京。就这一数据看,如果普京和久

加诺夫进入第二轮选举,普京胜选可能仍相当大。

近来由于俄罗斯国内民众示威要求调查 2011 年 12

月 4 日的俄罗斯杜马选举舞弊案,普京的声望在其

执政的十多年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在民意

支持率方面,普京仍然大幅度领先于其他政党候选

人。2011 年 12 月 17 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

吁统俄党进行彻底改革,以应对各种挑战,尽一切

努力使该党推举的总统候选人普京在总统选举中

“当之无愧地”获胜。

给 2012 年俄罗斯大选带来最大变数的,是

2011 年 12 月 4 日的俄罗斯杜马选举。执政党统一

俄罗斯党预计将在下一届国家杜马 450 个席位中

占据 238 席,取得多数席位。统一俄罗斯党在上届

国家杜马选举中赢得 315 个席位,而本届议会选举

所获席位直落 77 席,意味着统一俄罗斯党大幅失

分。俄罗斯共产党被认为是本次选举的最大赢家。

2007 年国家杜马选举时,俄共得票率仅在 11%左

右,本次投票却上升至接近 20%。俄共得票率猛增

9%。统一俄罗斯党在本次选举中失去三分之二多数

优势,但仍将保持多数席位。统一俄罗斯党得票率

一直在 50%左右徘徊。针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责

俄罗斯 12 月 4 日杜马选举不公正问题,俄罗斯总

理普京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公开责备美国煽动俄

[1]新华社. 美俄大选在即尧民调显示奥巴马可能输普京不易赢

[EB/OL].2011-12-18.http://news.sohu.com/20111218/n329376100.shtml.[2]Kevin Johnston, 野GOP Not Promising in Candidates冶,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30, 2011.[3]Massimo Calabresi, 野Head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is An Expert

at Deriving Maximum Benefit from Limited Power -which MeansObama爷s Top Diplomat Is Using A Whole New Set of Tools,冶 Time,November 7, 2011.

[4]普京支持率跌至新低或难在选举中首轮胜出[N].成都商报袁2011-12-18.

6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7: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罗斯国内的政治抗议和骚乱。目前普京在俄罗斯国

内的支持率已经从 2010 年之前的 74%下降到了

2011 年 12 月的 48%。[1]虽然普京在俄罗斯政治人物

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气”,但民众对政治变

革期待正在逐步上升。民意调查显示,39%的受访者

认为普京重返总统席位将不会带来任何变化;但有

43%的受访者认为,他的归来将给国家发展带来新

的活力。只有 8%的人认为国家会停滞不前。但满意

现状的俄罗斯人从 5 年前的 52%减少到了 47%。[2]

2012 年 4 月的法国大选也将对欧洲合作进程

和欧债问题带来重要政治影响。美国和法国的选举

有可能加深市场对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心和降低投

资欲望,全球金融投资的下挫很可能造成对欧洲各

国债券需求的进一步下降。目前,欧洲主权债务深

重的各国都在纷纷推出新的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

计划。西班牙已经提出在 2012 年要减少 150 亿欧

元的债务,将 2011 年占 GDP 总额 8%的政府赤字

控制到只占到 GDP 的 1.5%。希腊新政府的目标则

是将 2011 年占 GDP 9%的政府赤字减少到 2%。从

短期来看,欧洲的债务危机还将持续下去。但在欧

盟的强势干预之下,欧洲的债务问题有望逐步得到

缓解。然而,欧盟制度设计上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欧

洲债务问题严重性的下降而下降。虽然 2011 年 12

月 27 个欧盟国家除英国之外,在德国和法国的努

力之下通过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监督和协调的

协议,有助于控制欧债危机对欧元区和欧盟的冲

击。但从欧债危机的爆发和深化来看,欧盟的体制

和能力都将继续受到质疑和打击。

2011 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 2012 年将会出

现“分水岭式”的变化。最重要的判断指标并非欧

洲经济是否衰退、而是欧洲的市场信心。2011 年,欧

洲股市全年跌幅为 11%,远低于中国股市所出现的

15%的跌幅。欧洲经济整体并没有严重衰退的征兆。

为了防止欧洲债务问题继续恶化欧洲经济,2011 年

12 月末,欧洲央行向欧洲各大银行系统注资 6,400

亿欧元,帮助整个欧洲金融系统的稳定、增加欧元

流通性和刺激欧洲经济的发展。[3]虽受到欧洲主权

债务冲击的欧元是否持续走衰的疑问在 2012 年很

可能会有分晓。有的英国智库甚至已经预测,2012

年欧元有 60%的几率将会崩溃。[4]

三尧2012 年的中东局势院会有伊朗战争吗钥

2012 年的中东局势仍将是全球政治最大的聚

焦点。2012 年全球战略形势除了大选年带来的大国

关系复杂化之外,整个中东和南亚局势恐怕是最大

的看点。

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用军事手段攻击伊朗的可

能性非常微弱。这一方面是因为伊朗的核武器问题

并没有最终“明朗化”,美伊目前的角力在很大程

度上是外交、经济和战略意志的角力。另一方面是,

奥巴马为了顺利谋求 2012 年竞选连任,会刻意回

避对伊朗动武的最坏选项。在目前美国联邦赤字迟

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美国刚刚从伊拉克撤军的情

况下,在中东重新点燃战火显然无法得到美国民众

的理解和支持,只会对奥巴马的选情造成直接打

击。虽然奥巴马政府不会放弃对伊朗动武的军事选

择,但至少在短期内没有对伊发动直接军事行动的

打算。因为,从伊拉克撤军和美国谋求直接对伊朗

动武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行动。

伊朗虽然强调不会对美国的军事恫吓低头,并

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攻击油轮来对抗美国,但

内贾德政府恐怕也难以冒直接的战争风险与美国

及欧洲彻底“摊牌”。2011 年 11 月 30 日,伊朗建议

和美欧就伊核问题重启谈判,显示出内贾德政府的

灵活性。伊朗问题的外交和战略对峙还会持续下

去。这不仅有利于美国继续在中东地区影响和掌控

海湾国家,也有利于美国的军火销售。2011 年,美国

宣布将向沙特阿拉伯出售 300 亿美元的 F15 战斗

机等先进军事装备之后,又向阿联酋出口了 38.6 亿

美元的军事装备。[5]而伊拉克的马利基政府也准备

花费数十亿美元向美国购置先进的重武器。

如果伊朗核问题外交解决的局势在 2012 年继

[1]Alan Gullison, 野Putin Says Clinton Encouraged Protests冶, The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9, 2011.

[2]中新社. 俄民众对普京重返总统席位后国家前景评价不一[EB/OL]. 2011-11-23. http://news.sohu.com/20111123/n326636218.shtml.

[3]Nicholas Kulish, 野No Firework for Euro as It Reaches 10-YearMark,冶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 2012.

[4]Simon Nixon, "Taking a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The WallStreet Journal, January 2, 2012

[5]野U.S. Sales Deal on $ 3.8 Billion Missile, Technology to UAE, aKey Allies,冶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30, 2011.

7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8: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续不明朗,美军 2012 年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将如

期进行,甚至有可能适当加速。随着美军在阿富汗

撤兵进程的开始,北约多国部队已经开始逐步向阿

富汗政府军和警察移交地方治安任务。美国现在准

备向阿富汗派遣军队的文职官员和年轻的政府官

员前往阿富汗,协助卡尔扎伊政府实现过渡。未来

美军也将从直接战斗行动转为向执行正面战场任

务的阿富汗军队和警察提供直升机支持、后勤保障

和应对突发事件。[1]只是 2012 年的阿富汗局势究竟

如何发展,对美军海外军事战略动向来说,将具有决

定性影响。2009 年奥巴马上台之后,宣布了阿富汗

新战略,增加了驻阿美军人数;2010 年,有关阿富汗

局势的悲观论调不仅让奥巴马撤换了驻阿美军司

令,也曾继续增兵希望打垮塔利班武装。目前,奥巴

马政府为了国内政治利益和全球战略的需要,严格

执行撤军计划。问题是,美军开始撤兵之后的阿富汗

武装反抗势力将会加大对卡尔扎伊政府的打击,很

可能在阿富汗境内扩大占领和控制范围。美国招安

塔利班的政治谋划是否能够成功?美军减少驻军之

后是否意味着阿富汗局势更加失控?这些问题将会

持续困扰 2012 年的阿富汗局势。[2]总的来说,美国和

塔利班势力达成正式交易、并最终实现阿富汗境内

各派势力和解的可能性非常微弱。阿富汗问题将会

给急于脱身的美国带来持续的战略压力。

即便伊朗问题难以恶化到兵戎相见,但以色列

与巴勒斯坦和平进程停滞、伊拉克局势继续紧张、

叙利亚问题的国际争议有可能再度兴起,埃及、利

比亚以及也门等转型国家进展困难等一系列因素

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使之继续处在

不安和焦虑的氛围之中。该地区是否会在 2012 年

出现新的“爆炸点”?全球石油价格是否会继续飙

升?这些问题将和全球经济困境一道,给世界政治

带来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

叙利亚局势究竟如何发展恐怕是一个非常值

得关注的话题。北约在 2012 年对叙利亚进行直接

武装干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更重要的是,叙利亚

骚乱和内部冲突是否会扩展到叙利亚境外,是一个

非常令人担忧的事。叙利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

在伊朗、沙特和以色列这三大中东势力的连接通道

上,而且叙利亚的宗派、部落等各种势力非常复杂。

执政的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府信奉伊斯兰阿萨

维特教派,这是伊朗所支持的什叶派力量的一个分

支。而大多数的叙利亚人则是得到沙特支持的逊尼

派穆斯林。在政治上和在贸易通道上,叙利亚都位

于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叙利亚政府得到伊朗和黎巴

嫩真主党的支持,而其国内的大多数逊尼派穆斯林

则得到来自沙特和科威特的支持。叙利亚局势失

控,很可能导致冲突和暴力直接蔓延到海湾国家。[3]

2011 年 12 月末,在西方国家的积极斡旋之下,

叙利亚境内的两大反对力量———“叙利亚国家委员

会”和“叙利亚民主变革全国协调组织”在黎巴嫩

首都贝鲁特达成了合作协议,将采取共同行动来建

立取代阿萨德政府的过渡政府,并团结叙利亚国内

外的所有反对势力。[4]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最终想

达到的目标,是推翻阿萨达政权,削弱伊朗在整个

中东的政治影响力。除此之外,叙利亚阿萨德政权

的垮台,也可以让美国更好的组织和拉拢中东政治

变革中的“新政治势力”,包括容忍并不反美的宗

教政治力量,共同孤立和打击伊朗。这是美国在借

助这一波“阿拉伯之春”想要达到的基本战略目标

之一。[5]因此,叙利亚问题在 2012 年持续动荡,几乎

是难以避免的。俄罗斯和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究竟

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未来的大国关系应对中东局

势应作出如何调整,这将是一个事关全球地缘战略

格局的新挑战。

2012 年 2 月 4 日,中国和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

[1]有关今后美军在阿富汗行动的总体考虑袁请参见: Anthony H.Cordesman, Afghanistan War and Its End at 2011, Washington, DC:CSIS, December 25, 2011; 野Pakistan Crisis and Its Impact on theAfghanistan Transition,冶 CSIS, November 18, 2011; http://csis.org/publication/pakistan-crisis-and-its-impacts-afghan-transition; AnthonyH. Cordesman, and David Kasten, Creating Effective Afghan SecurityForce, Washington, DC: CSIS, May 2009.

[2] 有关美军在阿富汗面临复杂局势的综合分析袁 请参见院LauraKing,野Afghans Uneasy despite Security Gains by U.S.Military Buildup,冶La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6, 2011; 野Postwar U.S.-Afghanistan Tiesare Expected to Remain Rocky,冶 La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8, 2011.

[3]Bill Spindle and Nour Malas, "High Stakes for Arab Spring inSyria, Egyp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3, 2012.

[4]Kareem Fahim, 野Syrian Opposition Groups Aims for Unity,冶 The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1, 2011.

[5]有关这方面的分析袁请参见院Michael Doran, 野Nexus and theOlive Tree,冶 Brookings Up Front Bog, August 22, 2011; at 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11/0823_middle_east_doran.aspx.

8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9: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会表决中,联袂否决了有关让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下

台的决议,显示了在叙利亚变局中中俄所代表的稳

健立场,也避免了美欧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像对

利比亚一样进行直接军事干涉。这是自 2011 年 11

月 4 日以来中俄第二次在安理会否决叙利亚问题

的决议草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叙利亚问题上将出现

大国分裂。争取叙利亚局势的平衡过渡、尽快结束

叙利亚内部的暴力冲突、避免出现内战,仍然是国

际社会的共同愿望。这为未来叙利亚问题上的国际

合作带来了希望。而中俄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共同

行动,将对中俄就世界和区域性的重大议题上继续

增强和发展战略协作关系带来新的动力。

结 论

虽然 2011 年带来了众多没有能够得到答案的

“问号”,但 2012 年全球局势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问

题。由于国内大选的现实需要,再加上削减国防开

支的压力,奥巴马政府已经无意于在 2012 年进行

一场新的干涉性军事行动,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

在也将持续收缩。和塔利班进行政治对话、提前到

2013 年结束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已经成为美国尽

快从阿富汗“抽身”的务实战略。2012 年 1 月 5 日

美国宣布在未来 10 年内削减军费 4,850 亿美元的

“新军事战略”,清晰地反映了奥巴马政府竭力想

重新振兴保障美国霸权的经济竞争力、在区域热点

问题上争取盟友和伙伴共同分担责任、力争保持美

国外交优势、而非加大地区军事干预这一战略主

轴。美国目前急的不是其军事力量的下降,急的是

美国经济困境的深化。这方面,美国朝野上下已将

显示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五角大楼宣布为美军

“瘦身”的国防军费削减计划,并不会实质性地降

低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地区事务的军事干预能力。由

于十年削减军费是逐年进行,即便到 2017 年完全

实现,美国的军费将依然保持在 5,670 亿美元的高

位,这一数字仍然是 2011 年中国国防军费总数的 6

倍。在中美实力差距依然巨大、两国经贸和社会关

系相互依赖程度深化的现实条件下,即便美国高调

宣布“重返亚洲”,将全球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

区,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2012 年的中东和东亚局势将继续存在巨大的

不确定性。美国已经在 2012 年 2 月 7 日宣布冻结

伊朗所有在美国的资产、欧盟也宣布了对伊朗石油

禁止进口的决定。美欧将联手对伊朗加大制裁的力

度,但伊朗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后金正日时

代的朝鲜虽然充满变数,但保持朝鲜过渡期的稳定

仍然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主张。然而,由于接班的金

正恩政权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权力的稳定和继续

发展经济,平壤出现内政和外交重大调整的可能性

微弱。六方会谈恢复的前景依然并不明朗。

然而,2012 年全球局势的最大看点是美欧日等

国的“改革浪潮”究竟会走多远。德国和法国正在

力推主权债务国家的财政支出“瘦身计划”,为此,

加大欧盟的财政监管是重要方向。在美国,民主党

主政的白宫和共和党占据优势的国会围绕着经济

振兴、财政赤字削减、增税、提高政府债务上限、以

及如何刺激经济等诸多领域内的政治和观念较量

将持续进行。从二战结束以来,美欧日西方经济体

与中俄等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之间围绕着经济

成长道路的 “模式之争” 将是全球经济的一大看

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代表了“自由资本主

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目前,西方对这两种模式的利弊争论正在方兴未

艾。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各有各的问题、各有

各的强项。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可

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通过改革来实现兴利除弊、

革旧迎新。目前,全球经济比的不仅是谁先走出低

迷和窘境,比的更是谁先下决心改革。在后全球金

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增长的表现之争,最终取决

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的体制修补、调整和革新的能力

与意志之争。大国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说到底,是

经济、金融、工业制造业与科技创新能力间的竞争

和较量。在当前全球经济纷纷吹响“改革号角”的

同时,目前经济总体表现不错的中国能否顺势而

上、加速国家、社会和市场体制的改革和进步,在很

大程度上将决定未来 10-20 年中西方之间的力量

对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全球政治格局,将取

决于 2012 年的世界改革竞赛。中国人在这方面应

该显示出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收稿日期院2012-01-04][修回日期院2012-02-08]

9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0: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2012年国际战略与安全走势分析

○ 高祖贵

[内容提要]2012 年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将承接 2011 年出现的新态势向前发展遥全球经济发展依旧困难

重重袁美欧等西方家金融经济危机的政治社会效应更趋突出曰中东地区动荡呈长期化趋势曰美国将战略重心

向亚太转移袁导致亚太地区格局重组加速曰国际规制将进一步变革重塑袁中国扩大参与规制重建和提升国际

话语权的紧迫性将进一步上升袁与外部世界互动不断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遥[关键词]2012 年国际形势 国际战略 安全走势

[作者简介]高祖贵袁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尧博士生导师尧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

员遥[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10-06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2012 年的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将承接 2011 年

出现的新态势向前发展,国际力量重组、关系重塑、

格局重构、体系重建将变得更加突出,其中五大趋

势将显得比较突出。

全球经济发展依旧困难重重袁大选政治催化美

欧等西方国家金融经济危机的政治社会效应更趋

突出

2012 年,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和风险上升。

正如 2011 年 12 月 1 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业部

发表的《2012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所预

测,由于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缺乏协调,无法采取

强有力的全球行动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美国、

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具备强劲复苏的基础,

增长疲弱,情况持续恶化,财政实施紧缩措施;对

出口依赖越来越强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出口机会

减少,可能面临非常不利于发展的问题。这些因素

将使全球经济发展有着很大下行风险,未来两年

有继续减速甚至再度衰退的可能,2012 年增长为

2.6%,低于 2011 年的 2.8%,和 2010 年的 4%相比

更是明显减速。

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将与世界包括美法德俄

在内的数十个国家相继展开的国内选举交互影响,

使全球政治和社会生态变得更加脆弱。就依然在世

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欧等西方

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在愈演愈烈的金融经济危机及

其催化的政治和社会矛盾的巨大压力之下,早已推

出各种刺激经济复苏的战略,以变革求振兴:对外

积极维护并充分利用作为国际体系主导者的优势

取得帮助,并向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

既要新兴大国承担更多责任又不愿意相应让渡更

多的权利,还过度担心新兴大国对其扩大投资造成

安全威胁;对内近期着力刺激增长和增加就业,中

长期着力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竞争力。

美国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在重建教育和基

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技术创新和确立新的

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力图发挥其在互联网领域的优

10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1: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势,通过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来打造支撑美国竞

争优势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技术和产业支柱,酝酿变

革美元以便重新强化国际金融霸权地位。欧盟一方

面进一步改革退休、移民和税收等方面的制度,制

定和实施教育、科技、产业、社会等方面的中长期规

划,增强内生优势;另一方面力图通过缔结新的同

盟条约、制定与统一货币相适应的统一财政政策等

措施,推进一体化建设和合力应对债务危机。

但是,在经济发展下行风险增大,金融经济危

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深刻性日显突出的大背景

下,美欧等发达国家至今推行的变革措施尚未深入

触及前述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和弊端。对这些问

题,它们需要大幅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缩小贫富

差距,实现“经济公平”,缓解大幅凸显的社会矛

盾;改革选举和网络舆论管理制度,为第三股政治

力量和互联网时代的公众力量提供施展空间;改革

文化、教育和移民管理制度,在确保社会安全的同

时,提供有利于多元文化和外来人才发挥创造力的

宽松环境;在国际体系的变革调整中,让新兴经济

大国分享更多权利以便发挥更大作用。

2012年,在大选政治背景下,美国和欧盟多个

国家国内的党派内斗都可能进一步加剧,将使推进

结构性和制度性改革变得愈加艰难,执政者仍然只

能见机而行。这就意味着,美欧等西方国家在 2011

年凸显的政治社会矛盾还将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

势力可能进一步崛起,种族和文化矛盾激化推升极

右翼和暴力恐怖势力,危机的综合性和深刻性可能

更显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危机所暴露和催化的主要

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问题和劣势。尽管如此,这并不

足以表明它们已经开始衰落。因为,它们的多数优

势依然存在,仍具有较强的调整适应与自我矫正和

恢复的潜力。如果条件适当,它们仍可能在变革中

再度释放生命力和彰显强势。也就是说,如果它们

在经济脱困的基础上,推进前述制度性变革,那么

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可能再度获得发展。

中东地区动荡呈长期化趋势袁阿拉伯国家探求

符合伊斯兰文明和国情发展道路的新努力可能遭

遇曲折

中东大变局作为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最为重大

的地缘政治变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在 20 多

个国家引发不同程度的动荡和变革,使整个地区格

局发生深刻变化:

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四国政府发生

更迭,已经或通过选举或寻求通过选举产生新的议

会和政府,重建国家和社会秩序。

沙特、约旦、摩洛哥、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等其

他国家将继续推进不同程度的改革,包括以扩大民

主和分享权力为主要特点的政治改革、以改善民生

和增加就业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改革等,来缓解矛盾

和稳定政局。

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府与反对派的冲突愈

演愈烈,在阿盟框架内化解危机难度较大,之后被

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加以讨论并由此引来外部更大

干预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局势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美欧继续对叙保持强大制裁压力,同时加大对叙反

对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力度,以压促变,并加

紧为变局之后预做准备。

伊朗保守派与改革派之争继续,酝酿把总统直

选制度改为议会选举总统制度。伊朗因冲击英国驻

伊使馆、击落美国无人飞机、继续推进核开发进程

以及霍尔木兹海峡军事对峙等事件,和美欧以等西

方国家围绕制裁与反制裁、军事打击威胁与反威胁

的较量不断升温,双方关系将持续紧绷。特别是伊

朗坚持推进核技术开发,可能促使沙特、阿联酋等

其他海湾国家再度酝酿开发核技术,进而引发核竞

赛,迫使美国、以色列调整相关政策,从而增加地区

局势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叙伊两国局势持续在高位酝酿,与美欧以持续

激烈的博弈因误判引发危机,进而给整个地区造成

严重冲击的危险较大。此前已经发生政府更替的国

家,各派围绕未来政治权力分割和国家政治框架继

续角逐,内阁更迭、街头抗议和流血冲突仍可能不

断发生。伊拉克在美国作战部队撤离之后,什叶派

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随着已经发生政府更迭的国家开始

重建秩序,进一步推进改革,越来越多国家政局的

进一步变化,伊斯兰主义及其政治代表作为在中东

伊斯兰国家社会基础最为广泛、影响最为突出的政

治思潮和政治力量,可能获得更加有利的外部条

11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2: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件,并在更多的国家上台执政。从 2011 年的情况

看,以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黎巴嫩的“真主

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等为代表的伊斯兰组织,

早已纷纷加快政党化步伐,加紧调整内外政策,以

政党的身份和形象参与政治重建和变革进程,谋取

政治权力,以实现其长期被压制的政治理想。经过

努力,多个力量已经或即将相继上台执政。

突尼斯 2011 年 10 月 23 日,突尼斯由加努西

领导的“伊斯兰复兴党”在本·阿里政府垮台之后

举行的首次制宪会议选举中,赢得超过 41%的选

票,成为第一大党,有望出面组建联合政府。

埃及 2011 年 4 月 30 日,埃及的“穆斯林兄

弟会”宣布组建“完全的世俗政党”即“自由和正

义党”,并在 12 月 5 日举行的首次人民议会选举的

首轮投票中获得 36.6%的选票,成为埃及第一大政

治力量。由于在随后举行第二和第三轮投票的地区

“穆斯林兄弟会” 的社会基础更加雄厚,预计到

2012 年 1 月第三轮投票结束之后,该党的第一大政

治力量地位将变得更加巩固。

摩洛哥 摩洛哥伊斯兰政党“正义与发展党”

在 2011 年 11 月 25 日提前举行的立法选举中,获

得新一届议会 395 个议席中的 107 个,大大超过其

他政党。该党总书记阿卜杜拉·本·基兰已被国王穆

罕默德六世正式任命为首相。

利比亚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

勒也在宣布全国解放的庆典上表示,“将伊斯兰教

法作为立法的源头,任何与伊斯兰教规相矛盾的法

律在法律上都将是无效的”, 并宣布计划引入伊斯

兰银行的做法,遵从禁止利息的原则。阿尔及利亚

的伊斯兰主义力量利用取消紧急状态法获得的活

动空间加紧扩展实力。

这些国家的政治变迁,加上早在 2006 年 1 月

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赢得绝对多数席位

并在 2011 年 12 月宣布要加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法塔赫)的“哈马斯”,以及在在 2011 年 6 月由

黎巴嫩“真主党”支持出任总理并成功组阁的米卡

提政府,都已表明伊斯兰主义的力量正在上升为中

东政坛上的主导性力量。随着中东大变局的进一步

发展,这些力量的发展空间和政治影响还可能进一

步扩大,推动有关国家重新确立内政外交框架,进而

深刻影响区域内各国国内政治生态和对外关系的

演进。

可以预计,在此轮大变局的冲击下,中东除以

色列之外的各国已经开启了对符合伊斯兰文明和

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的新探求,各种矛盾和力量在

全面释放之后要重新构建某种秩序势必经历诸多

曲折,特别是那些“革命”不够彻底或“革命”成果

被打折扣的力量可能不断走上街头继续“革命”引

发动荡,相继上台执政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伊斯兰

主义力量如要适应新的现实,势必经历调整磨合,

区域外力量可能不断调整介入的政策和策略并给

地区局势发生增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有这些因

素的交互作用,将使整个地区经历较长时期的转型

和动荡。

美国继续努力避免再度深陷中东袁将对外战略

重心向亚太转移袁 导致亚太地区格局加速重组袁中美在亚太的博弈将进一步展开

冷战结束 20 多年来,美国的对外战略重心长

期放在中东。如今,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的

新变化,美国再度开始调整对外战略。基于 2011 年

的实施情况,2012 年美国对中东大变局,总体上很

可能继续坚持发挥“巧实力”,把主要责任外包给

第三方力量,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把美国利益所受损

害降到最低限度,并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特

别是随着大选逐步拉开序幕,美国的中东政策可能

变得更加谨慎和灵活多变。这意味着,它无论是使

用外交手段,实施经济制裁,还是使用武力,都会更

加注重通过多边机制,借助国际力量推动西方盟友

和地区伙伴走上前台发挥更大作用。就像推动七国

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对突尼斯和埃及提供

政治和经济援助,推动法国、英国和阿拉伯国家联

盟在北约或联合国框架下发挥更大作用,支持沙特

和卡塔尔及其主导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巴林和也

门等国局势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样,美国对叙利

亚,也有可能在联合西方盟国加强制裁的同时,让

阿拉伯国家联盟、土耳其和法国站在前排发挥更大

作用,并借助联合国机构施加更大压力。对伊朗,美

国将进一步通过加强军事打击准备和加大经济金

融制裁力度来因应伊朗的强势姿态和作为,在协调

12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3: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西方盟友更加一致地加大政治、外交和军事压力的

同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新的制裁决议。

从目前情况看,美国的中东政策能否沿着上述

路径继续发展,存在两个重要变数。其一是中东变

局之后相继获得主导地位的伊斯兰主义力量,诸如

突尼斯的伊斯兰复兴党和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等,

能否与美国相互磨合适应。其二是伊朗如果继续坚

定地推进核开发计划,与美国在海湾地区进行强硬

对峙,并对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局势发展

施加影响,以色列是否会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军事

打击进而将美国拖入冲突。如果伊斯兰主义力量主

导下的中东多个国家与美国和以色列爆发更多冲

突,如果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打击或者伊朗

与美国的紧张关系激起严重冲突,那么美国的有关

政策就可能发生对抗性调整,从而给中东乃至其他

地区的局势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但迄今为止,美国

在决意完成从伊拉克撤军的任务之后,将继续为

2014 年从阿富汗撤军进行各种准备,包括进一步与

塔利班接触谈判,并力图避免再度陷入中东困局。

美国在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大中东”地区的战

略之所以将继续沿着上述方向推进,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为了在美国综合实力相对削弱的情况下,把对

外战略重心转移到对美国的未来更为重要也更加

紧迫的亚太地区。正如 2012 年 1 月 5 日发布的军

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 世纪国防

的重点》所指明的[1],这既是美国目前摆脱危机、重

振权势的需要,更是美国未来 10 年维持领导地位

的需要。为此,美国将进一步明确而坚定地要“重新

强化”美国在亚太的领导地位,搭乘亚太地区经济

发展快车以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亚太地区

新一轮战略角逐中确保优势地位,防止任何力量挑

战美国在亚太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主导权。

美国将继续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多个

方面着手,包括强力推进“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

协定”(TPP)谈判,力图在 2012 年 7 月完成此事;

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驻扎,海军陆战队员力图五年

内增加到 2,500 名;加强与菲律宾的安全合作,积极

挤进并现身东亚峰会等多边机制,推动美日韩、美

日澳、美日印、美澳印等多层次的小多边合作机制

相互整合,构成新的以美国为核心地区安全网络,

并在亚太地区重新制定各种规则。

美国新一轮调整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应对“中

国崛起”,防止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进一步朝有利

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换言之,就是要在中美之间已

然拉开的亚太大博弈中实现“再平衡”,避免被过

快过早地边缘化。可以预料,随着美国有关部署进

一步推进,中美在亚太的博弈将进一步展开,两国

关系将由此进入一个更加复杂、敏感和充满风险的

阶段。特别是随着美国大选拉开帷幕,“中国因素”

势必成为两党选战的主要焦点,两国关系势必遭受

一些冲击。一方面,两国发生碰撞、摩擦和对抗的风

险将明显增大,保持双边关系稳定和实现互利共赢

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对抗冲突给两国

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两国仍将努力以已有的日益

拓宽加深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积极探求通过包括领

导人访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亚太事务磋商等

机制在内的各种途径来加强沟通,减少误判和更有

效地进行危机管理。而其他国家,特别是参与亚太

地区角逐的主要力量,则更有可能利用中美分歧谋

取更多利益,整个地区范围内的关系重组和局势变

化都将变得更加复杂。朝鲜半岛局势变动、中日领

土领海争端、南海争端等方面的新事态将继续成为

中国、美国与中国邻国复杂互动的焦点,对各方尤

其中美关系的发展造成不容低估的影响。

国际规制将进一步变革重塑袁网络空间秩序构

建更趋凸显袁将进一步增加中国扩大参与规制重建

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紧迫性

在金融经济危机背景下加速进行的国际规则

和机制的改革、调整甚至重新制定,在 2011 年因为

各方角力加剧而经历曲折之后,将在 2012 年继续

深入进行,相关博弈将随之而激烈展开。在经济金

融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 年提出的治理与

份额改革方案尚未获得全体成员国批准,执行董事

会改革倡议尚未落实,2012 年仍需新兴经济体努

力,能否取得进展仍有疑问。世界银行完成投票权

[1]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Defense, 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Defense Strategic Review,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1/05/remarks-president-defense-strategic-review.

13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4: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改革和普遍增资的法律程序、进一步优化内部结

构,仍将是讨论焦点。二十国集团的发展方向和相

关建章立制仍处于争议之中,美国希望将 G20 变为

处理政治和安全问题的重要平台,甚至部分取代联

合国安理会的职能;法德等国希望 G20 着力于搭建

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新兴经济体则更希望 G20 发挥

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作用。各方立场将继续在

墨西哥峰会前后角力。欧盟开征国际航空碳税引发

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热议,美国力推“跨太平洋经

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取得突破,彰显在亚太地区

构建新版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和在国际经贸领域树

立更高标准的战略意图,这都将成为 2012 年国际

贸易和投资秩序之争的焦点。在政治和安全领域,

联合国 2005 年确立的“保护的责任”在利比亚问

题上实现了突破,军事手段再度被西方用于保护和

促进人权,由此“利比亚模式”成为美国干预全球

事务的“新药方”,西方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推出

的“人道主义干预”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有了

新的诠释,在 2012 年可能在叙利亚等问题上有的

新实践。

2012 年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国际互联网领域的

规制建设问题。特别是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

级大国,白宫、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在 2011 年先后

发表 《国际网络安全战略》、《网络空间行动战

略》、《确保未来网络安全的蓝图:美国国土安全相

关实体网络安全战略报告》之后,将在 2012 年进一

步推行和落实这些规划和设想。经美国的推动,各

国在互联网领域的规制建设也可能进一步升温。目

前,全球网民已经达到 20 亿人,并将进一步增长。

在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各国加快拓展和国际竞争日

趋激烈的“全球公地”和“新边疆”的新形势下,美

国此举意在巩固和发挥其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

展及运用方面的突出优势,牵头制定相关国际规

制,打造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网络秩序,使之成为 21

世纪确保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新支柱。就像二

战后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建立联合国体系、在经济金

融领域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构成的

体系,进而长期支撑美国霸权地位至今一样。正基

于此,奥巴马总统称其在 2011 年签署公布的《国际

网络安全战略》 为 21 世纪最重要的历史文献。由

此,美国在国内通过加强政企、军民合作等多方面

措施来加强互联网发展与安全建设的同时,将在国

际上使互联网规制建设问题成为焦点之一,就像

2009 年和 2010 年使核安全成为国际焦点一样,围

绕规制权的博弈很可能在 2012 年乃至更长时期内

逐渐趋于激烈。

当今中国作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上

升的大国,不仅是推动上述国际规制变革调整的重

要力量,更是美欧等西方国家力图通过构建新的国

际规制加以制约和规范的对象。与二战结束后国际

规制制定和国际秩序形成时期相比,当今中国已经

具备一定的资源和能力,理应抓住国际新旧体系转

换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扩大参与新一轮国际规

制改革、调整和重建。一方面,应继续积极参与前述

既有地区和国际规制的变革和重塑,就像 2008 年

以来通过努力促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改革增加中国等新兴大国的份额一样,推动现有国

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的方向发展;另一方

面,应积极参与互联网等方面新的国际规制的创

建,就像 2005 年以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建章立

制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促使该机制从一开始就有

利于增加国际网络空间新秩序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进而为维护中国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利益和安全利

益提供比较有利的国际条件。

中国的新“网情”是 4.85 亿人的网民、3.18 亿

手机网民、3.9 亿宽带网民、3 亿微博用户,中国网民

到 2013 年可能占世界网民总数的 17%。因此,从国

际网络空间秩序构建之初就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

相应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更

有利于借助国际规制来更好地维护中国在网络空

间的利益。而要进行这样的努力,又对中国提出了

及早加强相关战略和政策设计以及加紧相关人才

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而这也正是中国把增长的国家

综合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进而提升国际话语权

的重要实践之一。

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袁在与外

部世界互动中不断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袁在外部环

境复杂敏感度不断增加时袁尤需持冷静谋划和积极

塑造的态度

展望 2012 年,中国作为 GDP 总量世界第二的

14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5: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继续

保持提升态势,成为牵动国际格局变动的一个重要

因素。从作为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的角度看,这种态势将使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继

续朝着有利于新兴大国的方向发展;从世界主要大

国力量消长的角度看,这种态势将使中国与其他大

国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大国力量格局进一

步调整;而从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动的牵带作用

角度看,这种态势将使亚太地区快速隆升的态势更

趋突出。概而言之,世界格局变动中的中国因素将

进一步凸显,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将继续朝着全方

位、多层次、高敏感、深触动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中国国际地位的新提升以及中国与世

界的新互动,将为中国沿着和平发展道路更好地维

护和拓展自身利益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有

利的条件,也将给中国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为世界

的发展和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提供更为有利的条

件。但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世界主要力量纷纷针对

国际格局的变动特别是不同程度地针对亚太地缘

板块的隆升加快调整战略,将使得亚太地区格局的

重组加快,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也将更加不确

定和充满风险。

2012年 1 月正式开启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进

程将引发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的

进一步变动。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正日逝世后相关国

家的政策调整和互动导致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

亚地区局势酝酿变化。日本野田佳彦政府提出名为

“太平洋宪章”的外交构想,要与美国共同主导太

平洋地区的未来,给亚太主要力量的博弈注入新变

数。澳大利亚和印度也可能在亚太地区采取新的重

大举措。俄罗斯将利用主办亚太经合作组织

(APEC)之机进一步提升其亚太影响力。其中,相

当多的调整和变动,不是直接针对中国,就是与中

国紧密相关,它们将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给中

国的周边环境带来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给中国在

和平发展取向下掌控周边环境的复杂变动和更好

地推进对外战略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所有这些变动中,美国对外战略重心东移带

来的影响将最为突出。它不仅将直接给中美相互尊

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造成更多困

难,而且将给中国与周边邻国和平解决争端制造更

多障碍,甚至进一步激化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潜

在矛盾,刺激地区范围诸多矛盾的演变,一言以蔽

之,就是使中国的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中

国维稳与维权的压力和难度明显增大。

然而,也应清晰地看到,美国此轮咄咄逼人的

攻势中虚张声势和掣肘因素不少。亚太地区许多国

家注重搞大国平衡外交,它们在利用中美角力,讨

好和借助美国的同时多少表现出勉强、犹豫和无

奈,担心过度靠向美国会激起中国反弹而无法继续

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这既表明中国的周边环

境尚未从好变坏,更表明中国塑造环境的资源和条

件依然在随着综合实力增强而增加。2012 年,面对

美国可能采取的更多动作以及由此引发的外部环

境的新变化,中国仍应冷静观察和理性分析,以重

新审视周边环境为重点,在坚持睦邻友好政策的同

时,也应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老问题的新形

势创新思路,提早谋划、积极应对和主动塑造。特别

是中国尤其应把西亚纳入周边范围,把海陆、东西、

南北联系起来加以谋划,把美国、俄罗斯、日本、印

度、澳大利亚等多方力量放到同一个棋盘上来进行

运筹,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综合运用经

济、军事和外交等多种资源和手段,虚实并举,驾驭

危机,推动中国、美国和中国的邻国逐步形成积极

互动架构,为中国主动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确立坚

实有力的地区支撑。

[收稿日期院2012-01-08][修回日期院2012-02-08]

15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6: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论当前中美俄三边关系新特征和新趋势

○ 王郦久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袁中美俄三边关系进入以合作为主的新阶段遥 在普京重新出任总统后袁美俄能否在欧洲反导问题上形成共识袁将成为影响美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遥 未来袁中美俄三边关系将会是各

国在争取自身战略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妥协袁将彼此间的竞争控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遥 基于美国实力

相对衰弱尧俄中实力上升尧解决全球性和地区问题上需要合作等因素袁三国关系仍可能以继续保持建设性合

作的基本态势向前发展遥[关键词]中美俄 三边关系

[作者简介]王郦久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尧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16-04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自 2008 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美俄三

边关系总体呈现相互对抗(或许是阶段性)减弱、

合作行动明显增多的新特点。随着 2012 年俄美总

统大选来临,特别是双方在反导谈判上陷入僵局,

俄美关系出现趋紧之势,但综合各类因素看,未来

中美俄三边关系仍将维持合作为主,伴随竞争甚至

局部对抗的复杂特征。认清三方相互关系的这一特

征,予以积极应对,将有利于降低国际热点问题“温

度”、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国际关系进一步

缓和。

一尧三边关系新特征

新一轮中美俄三边互动,始自 2008 年 11 月

“20 国集团” 华盛顿峰会和 2009 年奥巴马政府

“重启” 美俄关系,2010 年美俄同时参与东亚峰会

则赋予三角关系新的内涵。新时代条件下,中美俄

关系具有鲜明的新特点。

首先袁 关系性质发生有利于彼此合作的新变

化遥 冷战时期的三角对立和“拉一打一”格局不再,

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中俄对美“二对一”关系也逐渐

淡化,三国都更重视发展每一对“双边”关系,并注

重避免过分刺激第三方。如俄美“重启”关系以缓

和布什时期日益紧绷的双边关系,防其滑向新冷

战,同时开启双边合作的新阶段,并非为了对付中

国;中美加强经济与安全对话,但不炒作“G2”话

题,也是避免刺激俄罗斯;中俄加强“全面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但也低调处理诸如在上海合作组织等

机制中的安全合作,不使之成为针对美国的军事安

全组织。三国都能谨慎处理双边和与第三方利益攸

关的问题,恪守底线。如在阿富汗问题上美以反恐

名义打击塔利班,尽管俄认为美战略目标不会局限

于此,但仍提供过境物资运输通道予以支持,中国

也在联合国等场合讨论阿富汗问题时予美以必要

的配合。这是全球化、多极化时代大国关系的新特

点。

其次袁 共同目标的增多为合作创造了新条件遥2008 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源自美欧,波及

世界,而解决危机问题已不能单靠西方世界,而是

需要包括中俄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与美欧的合

16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7: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作。尤其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俄迅速摆脱危机

保持中速增长都有助于美国和国际社会克服经济

危机。事实上,近年来三国在反恐怖、反扩散、反衰

退、反危机、防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共识增多、合作

面不断增大,譬如处理伊朗核问题上,三国都以维

护国际核不扩散条约体系为基础,通过适当制裁和

对话相结合,努力促成伊朗放弃核武开发企图。又

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中俄在联合国都投票反对有关

制裁叙利亚的决议,也主要是双方对叙问题的看法

相近或相同,并非刻意连手对付美国。在此问题上,

三方尽管立场不完全一致,但仍在联合国人权理事

会上通过要求叙利亚当局停止镇压示威者的决议。

这说明以往那种单线条、粗放式的三角互动模式正

在转向异常复杂的多元合作格局。

其三尧力量消长因素使关系结构发生改变遥 近

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国

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逐年上升;而美国虽未出现明

显衰退趋势,但债务危机累及综合国力发挥,在很

多方面表现出政治野心与经济实力难以匹配的

“窘境”;俄综合实力虽难与美抗衡,但其军事、科

技、资源等“国家资本”不容小觑,特别是近十年来

在普京及“梅普组合”强势领导下,俄综合国力恢

复加快,争当世界强国已成坚定的国家战略目标,

对美在国际上的肆意妄为日益不满,反制意识不断

增强。面对这些变化,美紧迫感、焦虑感明显上升。

在美全球战略布局中,中美矛盾上升,中国正成为

美首要竞争对手和防范对象,尤其在东亚地区,美

正以“重返亚洲”为口号,不仅持续增兵,还极力推

进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企图压缩中国在亚太的活

动空间和影响力。但双边经济关系基础雄厚,相互

依存度超过以往各个时期,这些因素促使双方在处

理各类问题时均非常慎重,谁都不敢贸然行事。从

俄美关系看,北约东扩、反导系统两大核心矛盾一

度趋缓,梅、普发展经济、稳定对美关系意志坚定,

美俄正面冲突概率减少、烈度降温。近来俄对美在

反导问题上的“毫不妥协”强烈不满,宣布以强硬

反制措施促美改变立场,但俄也留有通过谈判解决

问题的余地,仍希望继续发展与美战略合作关系。

凡此种种表明,中美俄关系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

三边关系的旧矛盾和新问题依然不少,但通过谈判

解决问题的意愿强烈,发生正面剧烈冲突的可能性

在下降。

二尧普京再任总统对三边关系的影响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新变化既是时代发展的结

果,也是三国领导人及其所实施的政策所致。过去

四年梅德韦杰夫作为俄总统而奉行的政策基本还

是普京所制订的,这在他上任后修改的《俄罗斯外

交政策构想》上得到充分体现。该文件只对 2002 年

普京主持制订的同名文件作了少量政策调整,在政

策实施中梅普也基本保持一致。现在普京已经正式

登记成为代表“统一俄罗斯党”的总统候选人,参

加将于 2012 年 3 月举行的俄总统选举,如不出意

外,他能在选举中获胜,并第三次出任俄总统,任期

6 年,直到 2018 年。根据普京的行事作风和所确定

的“强国”战略,现在就有人担心他执政后未来俄

美关系的紧张度会否上升,中俄关系的竞争面是否

将有所扩大,中美俄三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性会否增加。综合分析普京的执政理念和俄美、俄

中关系,可以认为这种担忧有一定理由,但维持三

边良性互动关系也并非不可能。

分析普京对美政策,可以看出合作与对抗呈动

态并存状态,但双边关系对抗烈度均在双方可控范

围内,也就是说双方对抗程度不可能使国家关系完

全破裂。这是因为俄美关系大都因美主动对俄施压

而变坏,俄方以被动回应为主,有时俄方也以“挑

战”的姿态出现,但也主要是为回应美方的挑战。普

京对美不断推动北约东扩、压缩俄“战略空间”非

常不满,反对美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对美在

亚太、中亚、中东等地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保持警

惕,坚决反对美在独联体地区搞“民主”渗透和纵

容“近邻”国家加快“脱俄”的行动。普京在第二任

期与美国布什政府的关系跌入低谷,主要还是基于

美国和北约在 2004 年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

伐克、斯洛文尼亚和波罗的海三国同时拉入北约,

将北约东部边境直接推进到与俄接壤。在此背景

下,2007 年普京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著名

的反美和反北约讲话,直到在当年的国情咨文中将

美国称为“狼同志”,双边关系跌入谷底。2008 年的

俄格冲突实际上也是俄美上述冲突的延续,其中包

含梅普以惩罚格的方式来“回击”北约东扩。2007

17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8: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兀. 兀. 乇劐劁刳剡 剡匮 赜劂劁剽刂亻刂 劂 乇剽刂卣劂刂卣匮劁刂剌刂剞 乇剜劂劁剜伛剡剡剜卦剜剀剜剞刳劁刂劁匮 兀劂刂剀刳劁匮刿劂剀剜卦剜 劂剜匾剽匮剡刳伛 剡匮剽剜卣剡仨冂 蒯剽刂卣劂劁匮赜刳劁刂剌刂刿 氐丌匮剡卦剜, 14 劂刂剡劁伛匾剽伛 2011. http://premier.gov.ru/events/news/16478/.

[2]关于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冶签署十周年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 2011-06-17, 第 4 版.

[3]胡锦涛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N]. 人民日报 , 2011-10-13,第 1 版.

年以后,普京也未再访美。

奥巴马“重启”美俄关系后,双边关系确有明

显改善,双方签署了“进一步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并就俄入世、重启双边民用核合作等达成一致,两

国航天合作、能源合作等也取得进展。但两国在欧

洲反导问题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已经严重影响

双边关系。2011 年 11 月 23 日,梅德韦杰夫发表声

明,对双方未就反导问题达成协议表示失望和不

满,宣布多项反制措施,同时仍留有余地,并敦促美

方认真对待俄建议,期望最终能达成妥协。从各方

面分析看,美方已将解决该问题的议程推迟到 2012

年 5 月的北约-俄罗斯芝加哥峰会,届时普京可能

就任新总统,若双方达成妥协,这将可视为美国为

普京上任所送的一份“厚礼”,否则将是美对普京

的严重“挑战”,到那时不论奥巴马是否连任,俄美

关系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倒退”,也有可能为未

来整个普京执政时期的双边关系蒙上“阴影”。俄

美关系重新陷入冷淡,也将不可避免地使中美俄三

边关系发生新的变化。

中俄关系不论在普京还是梅德韦杰夫任总统

期间均得到稳定发展和提升。普京是新时期中俄关

系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正是在他任总统的 2001

年,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它为两

国关系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可靠的法律基础。普

京也反复强调中俄有着“特殊关系”,“这不仅是因

为我们是邻国,还因我们在解决共同的任务,共同

的问题,我们对国际社会中的很多事务有共识”。他

认为中国是俄罗斯“可靠的战略伙伴”。[1]

事实上,目前的中俄关系确实进入历史最好时

期,它充分体现在两国政治上不断增强互尊和互

信、经济上积极谋求互利和共赢、安全上注重互依

与配合、人文上促进相互交流与借鉴,双边合作领

域的广度、合作深度和高度均在不断拓展。2011 年

6 月两国元首在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十

周年声明中重申,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平等信

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

伙伴关系”,[2]这是对现实和未来中俄关系发展提出

的新指导方针,普京作为现任总理和俄未来总统,

直接参与了这一方针的制定,有利于未来两国关系

的持久健康发展。现在普京作为总统候选人已经提

出了未来施政的基本框架和目标,其中包括经济上

将在 2020 年前进入世界前五强和发达国家行列,

军事上将与美国保持战略平衡等。在发展中俄关系

上,他表示“愿同中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增进战略互

信,保持高层交往势头,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把俄

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前进”。[3]中国一直重视发

展双边关系,将俄视为国际上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

伴之一,这表明,中俄关系未来应能继续保持平稳

发展势头。

三尧中美俄三边关系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多极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美俄作

为三个具有完全独立自主决策权的世界大国,对世

界形势的发展走向仍将保持独特的影响力,三国之

间的关系好坏也必须会影响到国际局势的未来走

向。

未来三国无疑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各自走强,

相互之间走向或明或暗、有意无意的竞争应是常

态,关键是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彼此能否保持必

要和合理的包容、妥协与合作,能否将彼此间的竞

争努力控制在国际法和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现在美国虽被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及债

务危机折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其执意 “领导世

界”的雄心犹存,布满世界的军事力量仍在,科技创

新能力和以金融和知识经济为龙头的整体经济实

力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对国际社会的综合影响力

仍不可小视。同时应当看到,美“以实力作后盾”、

以冷战思维为指导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已不再畅

行无阻,而是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抵制。中俄作为

两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

领域中的对美制约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这将使美国

不论在国际事务中,还是在对华对俄关系中被迫选

择更多妥协,而非一味用强。

俄罗斯将在普京领导下继续实现雄心勃勃的

18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19: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强国”计划,因此更需要稳定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只要美在政治上不过分刺激俄罗斯,安全上不过

分挑战俄的重要战略利益,俄仍愿意与美维持建

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的发展和走强同样不可逆转,而中国的

未来发展也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良好的中

俄和中美关系作为外部支撑。中国无意与美在政

治、经济和安全上一争高下,而是希望按照本国实

际情况和既定目标保持稳步发展,不断改善人民

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中国与美国

和俄罗斯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方面可能会有一些

竞争。而美国在对待竞争的态度上,因受“实力决

定一切”的传统思维和“在不断树敌和对抗中求

发展”的冷战思维影响,在处理与中俄关系时,容

易把一般的国家间发展差异上升到战略对抗层面

去看待,并试图从“战胜”对手的心态出发处理问

题,容易充当“挑事者”角色。

俄罗斯现处在实力恢复和养精蓄锐期,一般

不会主动向美挑战,即使以坚定甚至强硬姿态维

护俄罗斯利益著称的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后,他也

会以尽可能理性的方式去处理对美关系,为俄罗

斯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俄中战略协作

关系已非常成熟,双方都有真诚的愿望继续扩大

和深化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使双边关系向着

世代友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中国愿意在遵守

有关国际规则的前提下,与美国和俄罗斯开展有

益的合作与竞争,愿意通过谈判解决彼此间出现

的问题。因此,未来三边关系发展是否和平与稳

定,关键取决于美国在对俄和对华关系中是否采

取富有理性和建设性的政策,同时也取决于俄中

是否长期坚持奉行与美合作的意愿和政策。只有

三方相互不断释放善意,良性互动才能成为可能,

否则,彼此一味增加猜疑,互信空间必将不断被压

缩,相互关系也会陷入日趋紧张。

现在和未来需要三国共同参与的议题持续增

多,使得中美俄可以利用多种平台继续开展有益合

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人与人的交往方式

日益便捷,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也在不断增多,“一荣

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比比皆是。气候变化导致南

北和冷暖地域不时出现“同此凉热”的景象,它的

影响所及也绝非一个国家或一个洲区,而可能是大

半个地球甚至全球;此次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传导

速度之快之广也是过去难以想象的,而治理它也需

要全世界“总动员”,仅靠实力强大的美国和欧盟

是不能胜任的;国际航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

全、核不扩散、太空安全、网络安全等都需要中美俄

联合应对。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建立

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治理制度

和有效治理机制,如何适应国际力量和格局变化所

带来的影响,如何实现人类渴望和平与幸福生活的

理想目标,都需要中美俄这样的大国来思考和推

动,更需要中美俄三国的密切协调与合作。

随着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现在中美俄合作的

平台也越来越多,除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以及亚太

经济合组织等区域组织外,全球气候大会、“G20”

峰会、东亚峰会等新平台不断出现,尽管各方的利

益和立场不尽相同,但有了这些平台,三国就有了

更多互相了解、沟通与合作的机会,也就为解决各

类三国彼此间和其它国际间重大问题创造了条件。

阿富汗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东亚或

亚太安全机制的建立等都需要中美俄相互配合,这

也会使未来三国间合作只会增多,不会减少。三国

关系的实践也证明,三国合作越多越紧密,各自获

利也越多、损失越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也

越大,相反则不仅相互消耗巨大,对世界也无益。

诚然,中美俄作为三个大国也不能独立解决世

界的主要问题,即使三国一起合作所能解决的问题

仍然有限,还需有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密切配合,

才能解决世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但三国之间形

成良性互动与合作,无疑将对解决一些世界性和地

区性难题发挥主导作用,这正是目前和未来国际社

会所需要的。因此,中美俄的良性互动,不仅是三国

本身的需要,更是世界的期待。

[收稿日期院2011-12-20][修回日期 2012-02-02]

19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0: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2011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特点及未来趋势

○ 李福川

[内容提要]2011 年俄罗斯经济表现出较高速度和持续性增长的势头袁 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遥当然袁俄经济中的严重依赖能源尧投资环境较差等老问题依然存在袁但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仍然被看好遥 主要

是俄国内政治和社会形势稳定尧国际经济危机的持续以及北非中东政治动荡渊严重影响国际能源安全冤袁都将有助于俄罗斯坐收经济红利袁从而成为其经济崛起的机遇遥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 经济特点 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李福川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20-04

2011年欧美经济深陷战后最严重的债务危机,

虽经努力,但仍未找到摆脱危机的有效途径。北非

和中东地区发生严重政治动荡,国际能源安全受到

现实威胁。然而,在国际经济和政治危机的不利外

部条件下,2011 年俄罗斯经济却一路走强。这既体

现了俄罗斯在国际经济中的结构性资源优势,也是

判断其在未来中短期内经济发展前景的基本参考

因素。

一尧2011 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特点及其分析

2011 年俄罗斯经济形势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渊一冤经济中高速增长尧持续增长的潜力增加遥主要表现在院

根据 2011 年 11 月 23 日俄

罗斯经济发展部数据,1-10 月 GDP 增长 4.3%。由

于 9 月和 10 月份分别增长 5.2%和 5.6%,所以,可

以预计 2011 年全年增长不会低于 4.3%。

俄罗斯经济曾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

2009 年俄罗斯 GDP 跌幅达 8%。由于俄罗斯政府实

施了积极和有效的由反危机措施,2010 年经济增长

4%。在经济连续第二年增长的条件下,2011 年俄罗

斯 GDP 总量指标可达到或超过 2008 年即危机前

的最好水平,填平 2009 年深幅下跌造成的缺口。从

横向比较看,2011 年俄罗斯 GDP 增长速度虽低于

中国和印度,但高于巴西,也高于“八国集团”中的

其他 7 个发达工业国家。

2011 年 10 月联邦预算盈余

1.4 万亿卢布。如果 11 月和 12 月各联邦预算单位

不突击花钱,预计全年盈余将接近或超过 1.8 万亿

卢布(约 600 亿美元),约占 GDP 的 3.5%。

2011 年俄罗斯预算执行情况远好于上年所做

的预算计划,而且也比其他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要

好得多。此外,俄罗斯国债占 GDP 的比例只有约

12%,这比所有发达经济体要低得多。例如,日本、美

国和德国相应比例分别为 200%、100%和 82%。

俄罗斯经济连续两年中高速增长、预算扭亏为

盈以及相当低的国债比例,表明至少在未来 6 年内

俄罗斯不存在债务风险。

2011 年俄罗斯风调雨顺,粮

食产量 9,200 万吨,较上年增长 45%。在粮食大丰收

条件下,俄罗斯通过反垄断调节、行政调控、控制货

币供给以及调节外汇占款等措施,有效控制并降低

了通胀。2011 年 1-10 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20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1: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5.2%。考虑到 10 月份当月增长 0.5%以及新年效

应,预计全年约为 6.1%。虽然在其他一些国家看来

这一指数仍略显偏高,但却是俄罗斯近 20 年来最

低的。

在欧美国家经济深陷危机的条件下,2011 年俄

罗斯经济不仅实现了较快增长,而且有效降低了通

胀,这不仅对于发达经济体,而且对于其他转型国

家来说也是十分难得的。在越来越多国家经济陷入

滞胀或受到滞胀威胁时,俄罗斯经济可以称得上是

当年世界经济中的一个亮点。

在俄罗斯应对危机的过程

中,国家投资和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发挥

了明显作用,既保障了经济增长,也有效降低了失

业率。2011 年失业率由上年的 9%降到了约 6%,与

2008 年即危机前基本持平。

目前在“八国集团”中,俄罗斯的失业率虽然

高于德国 (5.8%) 和日本 (4.1%),但低于法国

(9.9%)、美国(9.1%)、意大利(8.3%)和英国

(8.3%)。低失业率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俄罗

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2011 年 1-10 月俄罗斯进

出口总额 6,866 亿美元。其中出口 4,253 亿美元,进

口 2,613 亿美元,顺差 1,641 亿美元。预计全年进出

口总额将超过 8,000 亿美元,增长 32%,超过 2008

年即危机前最好水平 (7,637 亿美元)。顺差约

2,000 亿美元,增长 30%。

2011 年商品出口,特别是能源和初级材料出口

仍然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经常项目

顺差也仍然是俄罗斯国际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未

来中短期内这一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仍会对俄罗

斯经济增长发挥主要作用。尽管这一动力模式显得

有些低端,且有严重的脆弱性,但在国际市场对能

源的需求不发生实质性转折前,它对推动俄罗斯经

济增长仍是有效的。

2011 年 11 月 1 日俄罗

斯国际储备达到 5,255 亿美元,较 1 月 1 日增加了

461 亿美元,预计全年将增加 10%,到 2012 年将达

到 2008 年 8 月即危机前最好水平 (约 6,000 亿美

元)。

俄罗斯是位于中国和日本之后的国际储备大

国。充裕的国际储备不仅增强了俄罗斯应对国内外

市场和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使俄罗斯成为有能力对

深陷债务危机的欧盟提供援助的少数国家之一。

2011 年 12 月俄罗斯政府表示可向国际货币组织提

供 200 亿欧元用于援助欧盟国家。这是 20 年来俄

罗斯与发达国家之间第一次经济角色转换。俄罗斯

的以欧元援欧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象征意义。

俄罗斯的财政储备

是指由联邦财政部管理的储备基金和国家福利基

金。两个基金的前身是稳定基金。前者用于补充联

邦预算,即稳定经济;后者用于补贴国家养老基金,

即稳定社会。基金来源都是原油出口超额收入。

2009-2010年在俄罗斯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两基金

发挥了重要的“安全气囊”的作用。

设立并专项使用储备基金和国家福利基金,集

中体现了俄罗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合理结合。

两个基金是俄罗斯联邦政府既可用于调节宏观经

济,又可用于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和有效的财政手

段。经济增长、盈余预算、合理的债务比例以及相当

的财政储备,这是在一片降级声中国际评级机构仍

维持对俄罗斯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的主要原因。

2011年俄罗斯经济还积蓄了持续增长的潜力。

由于同时实现了 GDP 增长、预算盈余和低通胀,这

为 2012 年及以后时期实行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

策,如降费、降税和降息预留了一定的政策空间。

2011 年 12 月 23 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降息 25 个

基点,这预示了 2012 年俄罗斯货币政策的基本方

向。未来俄罗斯可能采取的税费政策是,降低企业

的社会保险费率(原统一社会税),以及实行定向

降税,或称结构性降税。例如对中小型高科技创新

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以及地区差别税率。此

外,2011 年末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是 8%,如

果 2012 年第一季度仍能保持低通胀,则继续降息

是十分有可能的。2012 年俄罗斯积极的财政和货币

政策将会对刺激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渊二冤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遥经过 18 年谈判,2011 年 11

月 10 日俄罗斯签署了入世条约最终文本。经 12 月

16 日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批准,俄罗斯已成为该组

织正式成员。这是俄罗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方面所

取得的十分重要的进展。

18 年来俄罗斯一边谈判,一边充分利用作为非

21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2: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世贸成员国的便利,经常使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

护和发展本国市场和相关工业。目前,在发达经济

体普遍面临危机甚至衰退的时候,俄罗斯加入世贸

组织,这可使它倚仗绝对资源优势和相对资本优势

有选择地进入欧美市场,从而快速融入国际经济一

体化进程。从时机上看,明显利大于弊。同时俄罗斯

也将利用加入世贸及市场开放的时机,既可积极收

购欧洲的高科技资产,也会有选择地吸引外国投

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其基础设施、加工业和高科

技领域。在未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将

会更多听到来自俄罗斯的声音。

2011 年 11 月 18 日,俄

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欧亚经济委员

会条约、欧亚经济一体化宣言和欧亚经济委员会工

作条例三份重要文件,标志着关税同盟三国开始建

立欧亚经济联盟,也标志着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内

经济一体化进入了实质性的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上下两院在最短的时间

内批准了欧亚经济委员会条约,联邦总统梅德韦杰

夫在 12 日 1 日批准了该条约。这一切似乎刻意发

生在 12 月 8 日前。正是在 20 年前的 12 月 8 日,俄

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签署了导致苏联解体

的“别洛韦日协定”。俄、白、哈建立欧亚经济联盟,

表明经过 20 年的发展,部分独联体国家将在俄罗

斯的主导下再次走上联盟路。随着越来越多的独联

体国家加入经济一体化进程,欧亚经济联盟将对欧

亚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建立欧亚经济联盟都会对

俄罗斯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效应,可称为入世效应

或一体化效应。而且这一效应在初期会更明显些。

渊三冤经济中的老问题依然存在遥能源出口是推动俄

罗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联邦预算也严重依

赖能源和原料的生产和出口。高油价是 2011 年俄

罗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条件。2011 年 1-10 月俄

产乌拉尔牌原油均价 109.4 美元 / 桶,较上年同期

高 43.1%。尽管同期原油出口的实物量减少 2.3%,

但出口收入却增加了 32.3%。天然气出口的实物量

仅增加 10.5%,但出口收入却增加了 36.4%。能源类

产品(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占全部

出口收入的比例高达 68.9%,而机器、设备和交通工

具出口合计只占全部出口收入的 4.7%。高科技产品

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而出口收入完全取决

于俄罗斯无法控制的国际能源市场价格。2009 年俄

罗斯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充分暴露了

俄罗斯经济的致命缺陷。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再次

使俄罗斯意识到了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性。2011 年俄

罗斯为经济现代化做了大量启蒙和宣传活动,并采

取了部分实际行动,但短时间内还难以看到经济结

构方面的积极变化。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俄罗

斯经济还无法摆脱对能源的依赖。例如,12 月 1 日

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批准了 2012-2014 年联邦预

算,其基础仍然是国际油价(2012 年预算基础是油

价 100 美元 / 桶)。

腐败一直是不利于俄罗

斯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根据 12 月 1 日 “透明国

际”发布的 2011 年度全球清廉指数报告,俄罗斯在

183 个国家中位列第 143 位,表明腐败现象十分严

重。此外,2011 年 1-10 月俄罗斯资本净流出 640 亿

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 800 亿美元。尽管外流的资

本中包括正常的对外投资,但净流出额过大仍然表

明境内外投资者对俄罗斯投资环境缺乏信心。在严

重腐败的环境下,是难以真正实现经济现代化的。

对于转型国家,特别是对于俄罗斯来说,反腐败既

是政治任务,也是迫切的经济任务。

二尧对俄罗斯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在发生金融危机后的 3 年里,俄罗斯经济先后

经历了一年深度下跌,两年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

指标基本恢复到 2008 年时的最好水平。尽管欧美

债务危机日益严峻,世界经济可能面临长期衰退的

危险,但如果 2012 年俄罗斯国内不发生特别意外

情形,预计未来中短期俄罗斯经济仍有可能保持年

4-5%的增长。除了加入世贸组织和建立欧亚经济

联盟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外,还有以下主

要依据:

渊一冤国内政治和社会形势稳定

2011 年 12 月 4 日的选举结果表明,普京的统

一俄罗斯党仍将在新一届国家杜马中居多数党地

位。如果不出意外,2012 年普京将再任俄罗斯总统。

22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3: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如果是这样,在未来 6 年甚至更长时期里,俄罗斯

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发展方向将保持连续性,社会形

势也将保持稳定。这是俄罗斯经济加速崛起的有利

内部条件。

尽管俄罗斯国内部分政治和社会组织对国家

杜马选举结果表示了强烈不满,并提出了政治体制

改革的要求,但它们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俄罗

斯宪法框架内解决。因选举而引发的阶层矛盾,不

会导致改变俄罗斯的宪政制度。俄罗斯不存在发生

类似中东“革命”的充分条 –件。只要执政党 “统一

俄罗斯党”保持统一,以及全俄人民阵线保持团结,

俄罗斯政权和制度就不会发生“革命”性变化。

俄罗斯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及其权力的集中

程度是否合理,可以是外部观察家们议论或者批评

的话题,但外部议论和批评不会对俄罗斯的发展进

程产生实质性影响。俄罗斯公民能够在宪法和法律

规定范围内表达本阶层的意见和观点,甚至组织较

大规模但却有序的游行和示威活动,这是俄罗斯政

治和社会制度正在成熟的表现。公民能够利用宪法

权利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这将有利于俄罗斯加快

探索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家和社会管理模式。

20 年来俄罗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权、社

会和公民在政治上日趋成熟。稳定仍将是俄罗斯未

来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基本诉求,稳定和渐进式发展

符合俄罗斯大多数居民的利益。这一点在国际经济

和政治危机日益严峻的外部条件下,显得尤为重

要。俄罗斯是事实上的总统制国家。从某种意义上

说,2012 年 3 月总统大选是俄罗斯人对本国未来发

展命运的政治抉择。国家杜马选举后俄罗斯国内政

治生活中的变化似乎也在证明,俄罗斯人能够在重

要的历史时刻表现一次成熟的理性。所以,未来中

期内俄罗斯国内政治和社会形势基本稳定是有理

由期待的。

渊二冤 国际经济危机可以成为俄罗斯经济崛起

的机遇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

30 美元 / 桶。但随着第二波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原

油价格一路走高,2011 年均价保持在约 100 美元 /

桶的水平。这一现象表明:

1.国际经济危机没有影响到对原油的基本消费

需求。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不能

没有原油。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扩大,国际市

场已经形成了对高油价的强大的消化能力。

2.欧美国家应对危机时采用的量化和非量化宽

松货币政策,以及其他财政刺激措施,都可能会推

高国际原油价格。此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刺

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也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3.在严重的危机条件下,西方国家和国际大资

本暂时难以聚起足够的做空俄罗斯经济的意愿和

能力。或者还有另一种可能,即西方国家和国际大

资本未来首先要做空的不是俄罗斯经济。这样,由

于俄罗斯年出口原油约 2.6 亿吨,国际原油价格年

均上涨 1 美元,俄罗斯就可多收入 20 亿美元。国际

经济危机在持续着。但只要世界经济不发生体系性

崩溃,俄罗斯就会坐收危机红利。

渊三冤 国际政治危机也可成为俄罗斯经济崛起

的机遇

北非和中东国家严重的政治动荡以及不断积

聚的战争风险,将严重影响国际原油供给安全,并

成为推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强有力的现实和心

理因素。从 2011 年底的形势看,中东地区政治动荡

依然无解,且有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中东地区

笼罩战争风险或爆发战争,必将推动国际原油价格

难以预测的上涨。俄罗斯无须动手,就会坐收危机

红利。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预测,在未来 6 年内,无论

俄罗斯的伙伴和非伙伴是否愿意看到,俄罗斯经济

崛起可能是一个自然和必然的过程。俄罗斯以往的

对外政策和国际行为表明,它在国际原油价格问题

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2011 年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高

调提出 2020 年前 6,000 亿美元军队现代化计划。如

果单靠高油价筹措上述军费,每桶油价格只需上涨

30 美元就够了。这也许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俄罗斯

似乎为高油价做好了预期。

俄罗斯经济崛起对中国有利有弊,利明显大于

弊。中国如何利用好俄罗斯经济崛起这一因素,特

别值得研究。

[收稿日期院2011-12-24][修回日期院2012-02-02]

23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4: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新普京时代的开启———2011 年俄罗斯政治形势综述

○ 庞大鹏

[内容提要]2011 年俄罗斯政治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遥 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政治竞争和政治妥协促成野梅普组合冶走向野普梅组合冶遥 第六届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表明全面现代化战略对俄罗斯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

影响遥 俄罗斯当前依然处于民主化的初期阶段袁它所实行的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被大多数俄罗斯民众所认

可袁这表明俄罗斯政局的稳定是可以预期的遥 但当前政治体制缺乏现代化改革的动力袁必将严重制约俄罗斯

现代化的有序进行遥 俄罗斯发展战略不会有大的变化袁但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将面临调整遥[关键词]俄罗斯政治形势 国家杜马选举 政治体制

[作者简介]庞大鹏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24-052011年俄罗斯政治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梅普

组合”王车易位,普京交班计划顺利实施。“统一

俄罗斯”党未能在新一届国家杜马中占据 2/3 的绝

对多数席位,但普京赢得 2012 年总统大选没有悬

念。

一尧基本特点院野梅普组合冶走向野普梅组合冶

渊一冤全俄人民阵线的成立是 2011 年俄罗斯政

局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2011 年 5 月 6 日,统一俄罗斯党在伏尔加格勒

举行了关于俄罗斯南部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普京提议,为了凝聚支持统一俄罗

斯党的政治力量,需要建立广泛的全俄人民阵线。

随后 5 月 8 日人民阵线协调委员会成立,5 月 13 日

统一俄罗斯党网站公布了全俄人民阵线成立宣言

的草案,5 月 23 日负责起草统一俄罗斯党竞选纲领

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研究所宣告成立。全俄人民阵线

的成立及其随后的宣传攻势充分证明普京希望参

加 2012 年的总统选举。普京在梅德韦杰夫 5 月 18

日召开大型记者招待会前宣布成立全俄人民阵线,

打乱了梅德韦杰夫有可能宣布准备参选总统的布

局。从此后的事态发展来看,梅普竞争的天平开始

完全倒向普京。梅德韦杰夫在此次记者招待会上已

经开始表态希望得到统一俄罗斯党的支持。这与

2010 年 11 月梅德韦杰夫对统一俄罗斯党垄断政治

资源的严厉批评形成鲜明对比。

渊二冤 统俄党十二大第一阶段会议确立最高权

力的交班计划

2011 年 9 月 24 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

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提议由现任总理普京参

加总统选举。普京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统,梅德韦杰

夫将出任总理一职。梅德韦杰夫同时接受普京提议

领衔统一俄罗斯党竞选名单,带领该党参加新一届

国家杜马选举。围绕俄罗斯最高领袖权力更迭的上

述政治布局揭晓了 2012 总统大选的谜底。

普京再次竞选的政治基础一是梅普政治硬实

力对比悬殊,二是梅普根本利益一致,三是国民心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24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5: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态的决定性影响。2011 年 9 月 30 日,梅德韦杰夫在

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对于他为什么决定不参加竞选

解释说,普京是最有权威的政治家,他的支持率更

高。遵从民意也就意味着尊重社会多数民众的选

择,而社会多数人选择了普京,也就表明俄罗斯多

数民众依然认可普京的主权民主理念及其代表的

政治经济体制。

渊三冤 第六届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为普京再次

竞选总统奠定基础

2011 年 12 月 6 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主

席丘罗夫宣称,已经统计的 99.99%的国家杜马选举

选票表明,有 60.2%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其中,“统

一俄罗斯”党获得 49.3%选票,约占 238 个议席;俄

罗斯共产党获得 19.2%选票,占 92 个议席;“公正

俄罗斯”党获得 13.25%选票,占 64 个议席;俄罗斯

自由民主党获得 12%选票,占 56 个议席。

普京再次当选总统没有悬念。尽管统俄党没有

取得 2/3 绝对多数,但依然是国家杜马第一大党,而

且当前俄罗斯社会的共识是统俄党获胜和普京参

选总统是俄罗斯国家稳定发展的需要,而政治稳定

是俄罗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前提和保证。

渊四冤政治形势的其他动态

大幅裁减公务员,是梅德韦杰夫任内反腐败改

革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此前他已经力推反腐败国

家计划、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内务部改革等举措。

裁减公务员的目标是到 2012 年 4 月 1 日,俄罗斯

政府将裁减 10%的国家公务人员,并在一年后最终

完成裁减 20%的目标。裁减工作完成后,将每年为

联邦财政节省 430 亿卢布 (约合 13.76 亿美元)开

支。梅德韦杰夫表示,优化国家公务人员数量并不

意味着机械地减少人数,而是要提高国家公务人员

和国家机构的工作效率。

2011 年 4 月 5 日,拉姆赞·卡德罗夫开始了他

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卡德罗夫从 2007 年 3 月 2 日

起担任这一职务,2011 年 2 月梅德韦杰夫提名让卡

德罗夫连任,3 月 5 日车臣议会批准这项提名。车臣

总统任期 5 年。卡德罗夫表示,他致力于把车臣打

造成俄罗斯最繁荣的地区之一。2011 年 8 月 24 日,

普京建议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其他共和国政府提

高对反腐败斗争以及保障公正对待普通公民问题

的关注。他说,这些问题对整个俄罗斯都具有现实

意义,但是在高加索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得不到解

决,形成了滋生极端分子的温床。

米罗诺夫从 2001 年 12 月起开始任联邦委员

会主席,2011 年 5 月 18 日被圣彼得堡立法会召回,

同时也失去联邦委员会主席的职务。2011 年 9 月 1

日,圣彼得堡市市长波尔塔夫琴科签署命令任命前

市长马特维延科为该市市政府代表进入联邦委员

会。2011 年 9 月 21 日,马特维延科当选为联邦委员

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就职当日就遵循普京在政府工

作报告中的倡议,建议联邦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放在

修改税收和预算制度上,并赋予各地区和自治市更

多的权利。

2011 年 6 月,普罗霍罗夫任右翼事业党主席,9

月即被解除。其深层原因是普罗霍罗夫过于张扬,

试图成为一个实际的反对派和著名独立政治家,以

便随后参与角逐俄罗斯总统之位。这一事件充分反

映了普京团队对于政局的掌控能力。

二尧国家杜马选举的情况

渊一冤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分析

统俄党未能取得 2/3 的绝对多数席位。这说明

金融危机以来民众对俄当前社会状况的不满情绪

一直存在。一些民众对当局的态度已发生了一些变

化,有些人感到梅普决定了政治高层变动,没有顾

及普通民众意见,“去普京化” 运动在过去四年中

有所扩大。自 2010 年以来的地区选举中,统俄党在

多数州的选票都低于 50%。尽管统俄党在国家杜马

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该党行政资源基础依然深

厚。

选举结果是否说明统俄党遭受重挫?如果对比

2007 年的 64.3%的得票率,可以说是严重受挫,但

如果对比统俄党(其前身为统一运动竞选联盟)参

加的 1999 年和 2003 年国家杜马选举的 23.32%和

25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6: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37.1%的得票率,49.3%的得票率还是非常高的。更

为重要的是,所谓 2/3 绝对多数的含义是指在国家

杜马面临以下两种情况时可以发挥作用:一是修改

宪法,二是制定或者修改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

指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例如,俄罗斯宪法规定俄

罗斯实行多党制,根据该宪法条文制定的《俄罗斯

政党法》就属于宪法性法律。从国家杜马立法实践

来看,修改宪法或者制定和修改宪法性法律都非常

罕见。统俄党虽然在第五届国家杜马占据 315 席的

2/3 绝对多数,但是真正体现 2/3 绝对多数的作用

的情况只出现了一次,就是根据 2008 年梅德韦杰

夫的国情咨文修改总统和国家杜马议员任期的规

定。在日常立法实践中,只需要简单多数就可以通

过普通法案。因此,过半数的席位就能控制局面,而

2/3 绝对多数则是锦上添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统

俄党 49.3%的得票率完全符合执政当局的政治需

要。如果不考虑民意的变化,单纯从政治立法的实

践和配合政府通过法案的角度看,统俄党 49%左右

的得票率不存在严重受挫的问题,可谓失分不失

势。

俄共的支持者多为因上世纪 90 年代私有化改

革而产生的弱势群体以及怀念苏联的群体。同统俄

党相比,此次选举中俄罗斯共产党得到了 19%左右

的选票,高于 2007 年的 11%和 2003 年的 13%。除

了金融危机后俄社会思潮有所左倾这一关键因素

外,此次俄共的竞选纲领紧紧围绕现代化展开,为

它赢得不少选票。2010 年 4 月 3 日,俄共中央全会

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核心是俄共以前所坚持的要将自然资源和战

略性部门收归全民所有,认为国有化是发展科学、

振兴技术和社会变革的主要资金来源。在 2011 年 9

月 24 日的十四大上,俄共以“没有停滞的现代化”

为施政方案重申了上述思想,提高了与统俄党的政

策辨识度。从政治组织结构上看,俄共在经历了中、

右翼力量不断挤压、无所作为、党内上层分裂等挫

折之后,处于恢复上升时期。

2011 年以来公正俄罗斯党的支持率一直徘徊

在 5%左右,但在 11 月 15 日以后,公正俄罗斯党

的支持率开始突破 7%,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这次

选举,一举拿下 13%左右的得票率。公正俄罗斯党

的异军突起主要是 9 月以来该党的竞选策略起到

了重要作用。一是该党主打社会公正的理念。在 9

月 24 日的六大上,该党提出意识形态是新社会主

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不平等。10 月 28 日

纪念党成立五周年的集会主题依然是 “反对社会

不平等”。二是该党在统俄党民意下滑的关键时

刻,反复强调公正俄罗斯党是现政权唯一真正的

反对党。9 月 24 日党的领袖米罗诺夫不仅重申了

这一点,同时强调该党还是富有建设性的反对党。

一方面,倡导社会公正,主张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

活,吸引了一批中下层民众,另一方面,强调反对

党的地位又吸引了渴望政坛变化的一部分民众,

公正俄罗斯党因而在统俄党民意下滑之际取得了

从统俄党手中流出的选票。而公正俄罗斯党本身

具有的左派背景,也使它赢得了原本应属于俄共

的部分选票。

渊二冤国家杜马选举的特点

在竞选过程中,其他党派对统俄党的批评主要

集中在三个方面:政治垄断、政治精英流动性不强

和政治腐败。对此,统俄党的应对策略是提出反命

题,就是如果没有统俄党俄罗斯政局会怎样,以此

引导民众认识统俄党的重要地位。

普京指出: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与议

会的协调行动具有积极意义,而统俄党议员团的工

作非常积极,把俄罗斯公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俄

罗斯政府 20 年来首次展示了自己的可靠性,包括

在应对危机时的可靠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统俄党

的参与和直接支持下做到的,统俄党比任何其他人

都更清楚,在俄罗斯发展的新阶段应当做什么,应

当怎么做。为了实行国家的现代化,“统一俄罗斯”

党必须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欧债危机也为普京政府提供了政治机遇。普京

说,如果统俄党在选举中落败,俄罗斯就会发生像

欧洲一样的经济危机。普京表示如果一个政党无法

控制杜马,俄罗斯就不能及时做出必要的决定,从

而面临欧洲所面临的困境。普京把希腊、葡萄牙、意

大利和法国作为反面例子,称赞俄政府没有将国家

拖入债务深渊。梅德韦杰夫也强调:除了统俄党,俄

26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7: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罗斯没有其他党派能够承受各种危机与冲击。

过去四年中,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

重创了俄罗斯的经济,也较彻底地暴露了俄政治体

制的弊端,从而促使俄反思发展道路。这种变革的

必要性首先体现在对如何解决事关俄民族生死存

亡的问题上:如何克服长期性的衰落,摆脱对能源

出口的依赖,打击腐败;如何在全球市场的严酷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化战略对此作出了回答。

本次国家杜马选举表明:现代化战略已经成为各主

要社会派别的主要政治议程并对俄罗斯政治生态

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俄罗斯社会思考以现代化战略为主导的俄

罗斯新的发展模式之际,普京政府因势利导,确立

了保守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2010 年 6 月 15 日,

统俄党提出要成为国家现代化的动力和面向未来

的党。统俄党提出了“保守主义现代化”的理念。

“保守主义现代化”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主张以

妥协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冲突。2011 年

10 月 15 日,统俄党刊登纲领性宣言。宣言内容延续

了保守主义现代化的政策理念,提出了包括改革经

济和教育体制,承担社会义务,根除腐败等十大措

施。11 月 28 日,梅德韦杰夫向俄罗斯小型企业家和

统俄党积极分子保证,国家的现代化与经济改革进

程将在他卸任后得到延续。统俄党确立的保守主义

现代化发展方向符合俄罗斯国情,最终确保统俄党

获得大选过半数的成绩。

进入 2011 年以后,普京反复强调政治稳定问

题。普京强调的稳定,实质是在加强俄主权原则的

同时,不妨碍民主制度的发展,以便保持发展势头,

维护政治稳定。普京认为,有了稳定的政治体制,才

能团结整个社会抵御包括经济危机在内的危机现

象,从而使所有公民和社会集团享受物质福利、拥

有自由和公道。普京明确提出:俄罗斯民主处于初

级阶段,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机制,以确保俄罗斯

在未来数十年内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他以俄罗斯

以往的历史动荡和变革失败告诫质疑者,任何政治

改革都必须是渐进、稳定、连贯的。

从这次选举的整体进程看,加强国家政权、法

制与秩序是俄罗斯民众的普遍要求,这也是俄罗斯

强国的首要保证。在俄罗斯民众的意识中,政治稳

定已被提到首要位置。稳定、效率、秩序、社会公正

方针具有团结人心的潜力。正因为如此,各个党派

均打出了这一旗号。

渊三冤国家杜马选举的影响

统一俄罗斯党获得绝对多数席位,是普京所说

的政治稳定局面的主要指标。因为统一俄罗斯党的

直接政治作用就是和总统相互配合,通过适合国家

发展战略的法案。在国家杜马中普京以“统一俄罗

斯”党为支柱,不仅帮助通过决议,还推动实施。在

普京看来,这比建立责任制政府的权力制衡体系要

容易得多,见效得快,更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他的

既定目标。本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失

去 2/3 的绝对多数席位,表明该党一党主导的政党

格局有所改变。普京团队对此有所准备。2010 年 11

月 18 日,普京团队的核心成员、总统办公厅第一副

主任苏尔科夫表示,俄罗斯社会在稳定期过后,分

散权力的倾向将会加剧。俄罗斯需要加强联盟文

化,管理模式要逐步转变为更加温和并富有弹性的

方式。当时苏尔科夫就认为统俄党未必能在 2011

年国家杜马选举中获得类似前两届国家杜马选举

中的绝对多数席位。可见,执政当局对于俄罗斯形

势的发展是有预案的。

选举结果表明,梅德韦杰夫全面现代化理念对

于俄罗斯政治生态已经产生冲击和影响,观察未来

俄罗斯形势发展的关键是看普京在当选总统后如

何调整内外政策以适应俄罗斯发展道路的要求。同

时,权威主义政治依然是未来一个时期俄罗斯的主

要政治形态。俄罗斯历史上发展的常态是利用强有

力的国家机构和行政手段,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

步。国家机构及其领导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普京是强势总理。普京政府与历届政府的本质

区别,不在于它的人员构成,而在于政府在政权体

系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与历届政府相比,普京政

府的政治色彩非常浓厚。以往的政府是执行总统的

政治决定,自己不提出任何政治任务,而普京政府

是提出并去完成这些政治任务。但梅德韦杰夫完全

27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8: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不具备这些要素。很难预测他能在总理的职位上干

多久以及发挥多大作用和影响力。

俄罗斯公有制占全国固定资产 40%的比例是

近 20 年来俄罗斯在私有化过程中保持的基本底

线。目前,国家借助国有企业掌控着约 50%的国内

生产总值。国企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例高达

31.5%。俄罗斯已经确立了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多

种所有制结构。与此相应,优先发展社会领域的战

略不会改变。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特别强调优先

发展社会领域,坚定地执行有利于所有居民的分配

政策。这是俄罗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本质所在。

即使在国际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尽管俄罗斯经济在

2009 年下降近 7.9%,但由于政府实行了优先保民

生的分配政策,贫困人口并未增加。

俄罗斯一直面临来自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的

压力。美国副总统拜登 2011 年 3 月访俄时甚至公

开表示,不赞成普京再次竞选总统。西方散布舆论,

如果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外国投资者就会被俄罗斯

的反西方情绪和缺乏安全感吓跑。普京在统俄党召

开的大会上警告其他国家不要干涉俄罗斯内政,认

为一些国家正付钱给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试图干

预俄罗斯的选举进程。他称西方国家图谋影响俄罗

斯选举过程的举动丝毫不会起作用,俄罗斯永远不

会听任外来势力的支配。统俄党过半数的选举结果

以及其他党派对于主权问题上的支持缓解了西方

的压力。

俄美矛盾难以真正消解,双方总体关系仍然难

有大的突破。两国在北约接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

欧洲安全新结构乃至世界新秩序等问题上的矛盾

依旧。俄欧关系利益交织,但原则问题分歧依旧。双

方在欧洲安全结构问题和对独联体地区的争夺问

题上分歧依旧。在欧美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

外交政策调整的方向在于亚太并积极参与亚太事

务,其核心则是回归独联体。10 月 4 日普京欧亚联

盟的建议已经发出了调整信号。梅德韦杰夫确立的

通过与西方建立现代化联盟以实现全面现代化的

外交战略定位将有所变化。

三尧结论

评价一国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是否适合本国

国情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是否符合大多数民众的意

愿,二是是否符合本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这

两条标准又与一国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俄

罗斯当前依然处于民主化的初始阶段,政治转型依

然处于艰辛探索的进程之中。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

需要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而这种体制从第六届国

家杜马选举的结果看是被大多数俄罗斯民众所认

可的。因此,既然民众意愿和发展需求一致,那么俄

罗斯政局的稳定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有预期不等

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当前政治体制缺乏现代化

改革的动力必将严重制约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序进

行。它至少面临以下三个挑战。第一,如何摆脱行政

效率低下和政治腐败?威权政治的有效发挥必须依

赖于强力高效的官僚政治阶层,这直接造成了俄罗

斯官僚集团的膨胀。但是,这个官僚集团由于缺乏

监督和竞争,腐败在所难免,而且在危机情况下,并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如何树立法律权威?梅

德韦杰夫一直强调法律虚无主义是俄罗斯政治弊

端的原因,但在这种官僚集权的政治体系下,法律

权威本身也难以建立。第三,官僚集权体系对推行

创新经济是否有利呢?创新经济需要多元化和竞争

性,需要中小企业的活力以及产权保护,这意味着

要推行深层体制改革,而这将对官僚制度和原料贸

易构成打击。缺乏动力,就意味着制度的自我调节

能力弱。如果说适宜的制度,即能自我调整和修复

的制度就是好制度,那么这种政治体系显然不能称

得上是完善的。尽管如此,在挑战面前,俄罗斯的政

治精英集团对形势发展有比较清醒的认识,2020 年

前创新发展战略也已经开始调整。普京团队会有足

够的政治智慧处理好俄罗斯的问题。我们对俄罗斯

的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收稿日期院2011-12-07]

28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29: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回顾 2011 年的国际形势,美国高调 “重返亚

太”非常引人注目。美此举不仅对我周边、亚太地区

正在产生重大的冲击,而且对世界战略格局有着深

刻影响。认真分析美“重返亚太”的内涵、行动特

点、背景、意图和前景,对于了解美战略动向以及观

察亚太乃至世界形势都有重要意义。

一尧美国野重返亚太冶的内涵

奥巴马政府高调推出“重返亚太”的口号,扬

言要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亚太地

区”,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奥巴马甚至称其

本人是美国首位“太平洋总统”。奥巴马政府“重返

亚太”之说,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被炒得沸沸

扬扬,不胫而走。

然而,仔细推敲,美国“重返亚太”的提法并不

科学,至少不够准确。说到“重返”,人们自然会问,

美国何时“离开”过亚太?事实上,自二战结束以

来,美国始终以太平洋国家自称,从未放弃过对亚

太地区的经营,只不过在不同时期重视程度有别,

投入资源有别,策略手法有别。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

侵越战争惨败,被迫从越南撤军,的确出现过“撤出

东南亚”之说。但“重返东南亚”,却是早已有之的

历史过程。至于对亚太地区的关注,也并非自奥巴

马政府开始。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里根政府就曾预

言:“亚太世纪即将到来”。老布什政府于 1991 年

11 月就提出了建立“太平洋共同体”的主张。1993

年,克林顿政府进一步推出“新太平洋共同体”的

战略构想。1993 年 11 月,在克林顿总统的倡议下,

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了首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凡此种种,表明美国从未“离开”过亚

太,那么“重返亚太”就无从谈起。按照奥巴马政府

官员的解释,“重返亚太” 针对的是前任小布什政

府由于过于集中关注反恐作战而“忽视”亚太地区。

奥巴马政府因此制定了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

争中逐步撤军的计划,把战略关注的重点转向亚

太。这种说法似有一定道理,即从过于集中关注全

球反恐战争回归到全面经营亚太。从这个意义上

讲,“重返亚太”标志着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又一

次大转向。但是,简单说成从阿富汗和伊拉克“重返

亚太”并不妥当,因为阿富汗和伊拉克也是亚太国

家,只能说,从中东转向东亚。

关于美国“重返亚太”的几点看法

○ 萨本望 喻舒曼

[内容提要]2011 年美国高调野重返亚太冶的实质是从过去集中关注全球反恐战争回归到全面经营亚太遥其主要特点有院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倾斜袁加大对经济手段的倚重袁加大军事上进攻色彩袁加强对中国的防

范遥 美国高调野重返亚太冶具有深刻的背景和出于多重战略考虑袁并且迄今已收到一些效果遥 但也应看到袁美国野重返亚太冶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阻力和制约因素袁这些因素既有亚太地区内和外部的袁也有美国国内

经济尧政治尧社会方面的遥[关键词]美国战略 野重返亚太冶[作者简介]萨本望袁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尧叶和平与发展曳杂志编委尧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

究员曰喻舒曼袁女袁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尧博士尧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29-03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29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0: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无论如何,美国“重返亚太”已经是一种约定

俗成的说法。我们对其内涵做些探讨,无非是力求

准确理解,免生歧义。

二尧美国野重返亚太冶的行动特点

美国加快“重返亚太”的步伐,全面加大对亚

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其“重返亚太”的行动主要

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在维持全球各大战略区域相对均衡的同

时袁重点向亚太地区倾斜遥 在美全球战略版图中,世

界各大战略区域始终是一盘棋,不同区域有各不相

同、又难以互相取代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维持各

大战略区域在美全球战略中的相对均衡地位,是美

建立和维系全球霸权地位的重要举措。只不过在不

同时期,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特别是各大战

略区域局势的变化以及美国自身利益的变化,美国

的关注重点有所调整。如,冷战结束后的十余年间,

美大力推动北约东扩,以欧洲作为干预全球事务的

基石。2001 年“9·11”事件以来,美又将关注的重心

转向“全球反恐战争”,突出表现为在阿富汗和伊

拉克先后发动了两场战争。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

仅制定了从两场战争中脱身的计划,而且停止使用

“全球反恐战争”等提法,转而强调“以亚太为战略

轴心,以印度为决定性伙伴,以美洲为补充”的“泛

太平洋战略”,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其战略

关注重点逐渐向亚太地区倾斜。

(二) 在重视各种战略手段综合运用的同时袁加大对经济手段的倚重遥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维护并

扩展美全球利益,是美历届政府的一贯做法。只不

过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重点有所不

同。小布什政府反恐优先,发动先发制人战争,军事

手段成为运用的重点手段。当前,奥巴马政府重视

“巧实力”的运用,确定了以“重振美国经济实力”

为核心的战略目标。而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最

富活力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美“重返亚太”首

先看重的是在亚太地区谋求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因此加大了对经济手段的倚重。最近,美国在夏威

夷亚太经合组织第 19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 3

届美国东盟峰会等场合,强势推进美国关注的经济

议程,力促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谈判

(TPP),都显现出美国在亚太地区谋取经济实惠之

迫切心情。

(三)在重视传统联盟关系的同时袁加大对多边

机制的经营遥 奥巴马“重返亚太”举措的立足点,仍

是继续巩固和强化与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以及

澳大利亚五大传统联盟的关系。以此为依托,奥巴

马政府加大了对中国周边亚太国家的拉拢,例如,

与越南和菲律宾加强海上安全合作,缓和与缅甸的

紧张关系,与印尼重启军事合作,加大力度做印度

的工作,支持印度“东向”战略,积极开辟“美国一

湄公河下游国家框架合作”等小多边、次区域合作

渠道,加强与东盟的接触与合作,等等。美国力图最

终在亚太地区构建类似北约的、以美国为首的多边

机制。

(四) 在推行威慑加实战的军事战略的同时袁加大军事上的进攻色彩遥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军事战

略,在继承传统的“威慑加实战”战略的基础上,进

攻色彩明显加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不断

加强。目前,亚太地区已成为美海外常驻兵力规模

最大、军事基地数量最多、军事演习最频繁、侦察监

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近期,美国防部新设“空海一

体战”办公室,制定“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文件,

并将据此举行实兵演练。美还不断完善西太平洋

“三线”岛链体系,不久前宣布在澳大利亚首次派

驻作战部队。

(五) 在奉行接触加遏制的两手对华政策的同

时袁加强对中国的规制与防范遥 奥巴马政府在继续

奉行接触加遏制的两手对华政策的同时,针对中国

国力的迅速增强,对华规制与防范的一面明显上

升,“重返亚太”具有明显的针对中国的指向。美国

政要公开督促中国 “承担起世界大国的责任”,在

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人权以及“军事

透明度”等问题上遵守“国际法则”。美以“维护航

行自由”为幌子,支持有关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向中

国发难,并不顾中国的一再反对,在东亚峰会、东盟

峰会等场合渲染南海问题,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

化、多边化。

三尧美国高调野重返亚太冶的背景和意图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具有深刻背景和多重战

30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1: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略考虑。

(一)世界力量中心东移趋势加快遥 亚太地区已

成为世界上最富活力的地区。与美、欧金融债务危

机的爆发和蔓延形成强烈对比,亚太新兴国家蓬勃

发展。美国进一步认识到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地

位,力图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把巩固并维护

美国在亚太的霸权地位作为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

位的关键环节。

(二) 美国的全球反恐作战既取得了重大战果袁又严重加剧了美财政尧金融乃至制度危机遥 奥巴马

政府急于摆脱全球反恐战争进退两难的局面,企图

腾出手来,着力经营亚太地区。特别是希望搭乘亚

洲新兴国家经济腾飞的“便车”,从中捞取经济实

惠,以缓解美国的金融财政危机,为美国持续低迷

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亚太地区局势复杂袁矛盾和纠纷难解难分遥朝鲜的核危机、印巴长期的争斗、南海复杂的主权

之争、柬泰的边境冲突、东盟各国内部的问题等等,

既对美国提出了挑战,又为美国插手亚洲事务提供

了契机。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显然有着乘虚而

入,以调解者和仲裁者的身份,干预并操控亚洲事

务的用心。

(四)应对中国迅猛发展的挑战遥 当前,中国已跃

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视中国为可能挑战

其全球特别是亚太领导地位的主要潜在竞争对手,

对中国的疑虑和戒备加重。美强势“回归亚太”,带

有明显的制约中国的战略意图。

四尧美国野重返亚太冶的前景

应当承认,美国多管齐下,全面推进,“重返亚

太”,迄今已收到一些效果。美国不仅与亚太不少国

家的双边关系有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善,而且在亚太

多个多边合作机制中的话语权也呈增大之势。与此

同时,也应看到,尽管此次美国“重返亚太”决心很

大,调门很高,但仍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阻力和制

约因素。

首先袁从亚太地区内部看袁这一地区是世界上

国家最多尧各种体制共存尧多种文化共生的地区遥 多

数国家曾长期受外来侵略之害,因此对于来自太平

洋彼岸的超级大国的霸权野心,早有察觉和警惕。

多数国家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会任由美

国操纵,轻易加入美国围堵中国的行列。多数国家、

特别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的道路,经

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非美国所能左右。美国要

在亚太地区组建以它为首的类似北约的机制,难以

实现。

其次袁从亚太地区以外看袁对美制约因素更多遥在大中东地区,美国虽从两场战争中逐步实现了撤

军,但该地区动乱频发,“伊斯兰”革命像多米诺骨

牌,不断蔓延扩大。今后,大中东地区将何去何从,

至今仍不明朗。美国在大中东地区有着重要战略利

益,特别是石油利益,不可能从该地区脱身。在欧

洲,欧洲金融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波及英国、法国、

德国等许多美国的老盟友。美国不会听任欧洲大陆

形势继续恶化,动摇美国的发祥之源。此外,“全球

反恐战争”一词美国虽已停用,但全球恐怖主义的

威胁依然存在,仍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

胁,美国不能坐视不顾。这些都对美国“重返亚太”

构成重大牵制。

第三袁从美国本身看袁最关键的不利因素是美

国自身经济尧政治和社会危机深重遥2011 年以来,美

民主、共和两党恶斗不断,“三高”(高赤字、高债务、

高失业率)长期缠身,“占领华尔街”运动加剧美民

众不满情绪和国内社会分裂,美实力地位逐步削

弱。美要借“重返亚太”向亚太地区转移危机,难以

如愿。加之美国内由于利益集团的不同,历来存在

重欧派和重亚派之争,美轻视欧洲而“重返亚太”,

必遭国内强烈抵制。

上述种种,决定了美国“重返亚太’’必定是一

个反反复复、一波三折的长期过程。可以断言,美国

一家独霸亚太的美梦难以成真,亚洲仍将是亚洲人

的亚洲,太平洋仍将是沿岸国家合作共处的大洋。

[收稿日期院2011-12-08]

31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2: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2011年美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 陶文钊

[内容提要]2011 年国际局势中的许多事态对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形成新的挑战遥 西亚北非的动荡和变

局可能导致中东地缘政治版图重新绘制袁对美国未来的中东外交必将带来许多变数曰美国-巴基斯坦之间发

生的事态可能对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及南亚战略提出新的挑战曰 巴勒斯坦不顾美国阻挠申请加入联合

国袁使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面临新的考验遥 这些挑战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发酵袁对美国全球战略产生影

响袁其中包括对奥巴马政府当前高调进行的野重返亚洲冶形成牵制遥[关键词]美国外交 中东外交 中东北非变局 美-巴关系 巴勒斯坦入联

[作者简介]陶文钊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尧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241(2012)01-0032-052011年的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复杂因素,许多

事态仍然尘埃未定,但对美国外交的挑战却已经显

现,在今后若干年中美国将必须面对这些问题,从

而可能对美国的外交战略产生长远影响。

挑战一院西亚北非的动荡和变局

今年年初开始的西亚北非剧变,现在仍在继

续。这场剧变是阿拉伯世界内忧外患、各种矛盾长

期积累起来的一个总爆发,对许多阿拉伯国家来

说,是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一次“凤凰涅般木”的痛

苦转型。这场剧变对美国的战略意味着什么,现在

也还不完全清楚。但它给美国中东政策带来了许多

变数则是无疑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随着穆巴

拉克的下台美国在中东最忠诚的盟友一去不复返

了;第二,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变得更加困难;第三,

温和的伊斯兰势力崛起,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可能

重新绘制,美国必须与穆斯林兄弟会这样的伊斯兰

势力打交道。

在过去三十年多中,埃及,尤其是穆巴拉克

1981 年上任后的埃及是美国在阿拉伯世界和中东

地区的最忠诚的盟友。美国每年给埃及数亿或十几

亿美元的援助,换来的是埃及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持

久支持。1979 年,在美国总统卡特斡旋下,埃及与以

色列单独媾和,这保障了以色列有一个稳定的后

方,对以色列的安全至关重要。埃及因此一段时间

内在阿拉伯世界相当孤立,但埃及毕竟是个地区大

国,挺一挺也就过来了。埃及被公认为阿拉伯世界

的“领头羊”,而且奉行温和政策,实际上起着降低

阿拉伯世界反美和反以情绪的作用。埃及还是以色

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传话人、调解人。最后公开

支持穆巴拉克的两个领导人居然是阿巴斯和内塔

尼亚胡,这也不是偶然的。奥巴马上任以后,还把调

解巴勒斯坦内部法塔赫和哈马斯冲突的艰巨任务

外包给了穆巴拉克。总之,穆巴拉克领导的埃及对

美国贯彻其中东战略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当

埃及局势开始动荡时,奥巴马政府内部是有分歧

的:以拜登为首的一派支持穆巴拉克,以希拉里·克

林顿为首的一派支持埃及的民主运动。但穆巴拉克

大势已去,即使美国支持大概也无能为力了。穆巴

拉克的去职意味着美国在这一地区最忠诚的盟友

已不可再求,因为这样的盟友必须是一个独裁者,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32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3: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而现在埃及的强人时代结束了。后穆时期埃及的对

美政策仍未可知,但失去这样一个忠诚的盟友将对

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对阿拉伯世界的政策产生深远

的影响却是没有疑问的。

西亚北非的变局对于如何确保以色列的安全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色列在中东向来没有很多朋

友,但在 1991 年马德里中东和会重启中东和平进

程后,它的安全形势还算有所改善。这在很大程度

上要感谢埃及这个以色列的大后方。埃及变天对以

色列安全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在穆倒台后,埃及

就决定让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并开放其与加

沙接壤的拉法口岸,为哈马斯松绑。埃及还很快成

为反以恐怖活动的前线,2011 年 8 月 18 日,在毗邻

红海、与埃及接壤的以色列港口城市埃拉特附近,

多辆公交车、军车和私家车遭遇枪手袭击,导致 8

名以色列人死亡。以怀疑埃及武装人员跨境进行袭

击,便空袭埃以边界地带,造成一名埃及警察和 2

名边防部队士兵丧生。9 月 9 日成千上万的埃及人

冲击以色列大使馆,大使馆人员望风而逃,埃以关

系恶化。穆倒台后,埃及决定取消对以色列天然气

出口的优惠,表示“今后埃及不会再是以色列的战

略资源库”,这也使对以色列十分重要的埃以经济

关系蒙上阴影。

叙利亚虽然在阿拉伯国家中属于强硬派,要求

完全收回戈兰高地,并在幕后支持反以的黎巴嫩真

主党和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但巴沙尔行事低

调,又有西方教育的背景,总体上仍是温和派,以叙

两国也基本相安无事。如今叙利亚局势动荡,巴沙

尔可能为解决内部矛盾把矛头指向以色列;一旦巴

沙尔下台,也可能换上一个更激进的领导人,甚至

导致穆斯林兄弟会掌权。那就是以色列的噩梦了。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土耳其认定这是土在

中东强势出头的机会,连连打出外交牌,大有当中

东“第一主角”的态势。从 2010 年 5 月以色列以武

力拦截土耳其赴加沙的救援船并造成人员伤亡以

来,以土关系也恶化了。双方在以色列对加沙的军

事封锁等问题上争执不休,土甚至降低与以外交级

别,召回驻以大使,断绝与以军事往来。

以色列的安全永远是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目

标,对以色列安全的挑战就是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挑

战。在新情况下,美国如何才能确保以色列的安全,

是奥巴马政府遇到的新难题。

也门也值得注意。这个国家不大,但很麻烦。它

相当贫穷;虽然那里有总统、议会等现代名词,实际

上没有脱离部族政治的传统;美国在阿富汗打击基

地组织,基地组织就逃到也门去发展势力;它的地

理位置又很重要,扼守亚丁湾,与索马里隔海相望。

现任总统萨利赫在位 33 年后已经同意交权,接下

来形势会怎样发展,实在难以预料。

西亚北非变局的一个后果是温和的穆斯林政

治势力的崛起。2011 年 10 月,在突尼斯,被严厉禁

止了几十年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选举中取得惊人

的胜利。11 月在摩洛哥的选举中,穆斯林政党公正

与发展党获得了议会多数。埃及选举的第一阶段已

经结束,也是穆斯林兄弟会组建的自由与正义党领

跑选举。这对西亚北非各国将会产生示范效应。在

利比亚,伊斯兰主义者也日益得势。一种比较开放、

比较宽容因而更加适合现代世界的政治化的伊斯

兰教似乎正在形成,这势必给西亚北非的地缘政治

带来改变,而美国则不得不与这种变化打交道。

挑战二院美国-巴基斯坦关系

今年来,美国的“阿富 - 巴”战略格外引起人

们注意。这中间有“好消息”,如本·拉登被击毙,许

多基地组织高官丧命,但更多的是坏消息。这些事

态对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及南亚战略提出了新

的挑战。

奥巴马一上任,就把美国反恐的主战场从布什

时期的伊拉克转移到了阿富汗 - 巴基斯坦。这个转

变本身并没有错。奥巴马把阿巴边界斯瓦特山谷地

区称作“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并提出了阿—巴

新战略,然后调兵遣将,把驻阿美军增加到了 10 万

人,又要求北约部队增加到近 5 万人。巴基斯坦对

美国的新战略进行了配合,但巴基斯坦毕竟有自己

的国情。美国总觉得巴反恐并非全心全意,双方之

间时有争吵。

今年 5 月 2 日,美国在对本·拉登跟踪了 10 年

之后,终于突然袭击,一举击毙了这个恐怖元凶。这

次袭击从行动本身来说,情报准确,计划周密,行动

利索,“该出手时就出手”,可以说是一个完胜。但

是,美国忘了,这是在巴基斯坦,不是在阿富汗。这

33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4: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次袭击激怒了巴全国,从精英到普通老百姓的感觉

是,这是对巴主权的肆意侵犯,美国根本没有把巴

当作一个主权国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巴国内反

美情绪高涨。

乘着击毙本·拉登的余威,驻阿美军继续剿灭

基地组织的头头脑脑。到 9 月,美国负责情报工作

的国防部副部长迈克尔·维克斯说,现在基地组织

的战略失败已经在望。最近数月,在基地组织的 20

名最高领导人中,美国已经除掉了 8 人,也干掉了

基地在也门的头目奥拉基,美国的反恐是有成绩

的。在这一背景下,6 月 23 日,奥巴马宣布了从阿富

汗撤军的计划:今年夏季结束前撤出 1 万人,明年

夏季前撤出 3. 3 万人,使驻阿美军恢复到 2010 年

12 月增兵前的人数,到 2014 年底撤出全部驻阿美

军。美军实现撤军计划是可能的,但美军和北约部

队撤出以后,阿富汗安全部队和警察能不能维持一

个勉强过得去的安全形势,就象现在的伊拉克那

样,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共和党人则严厉批评这

一计划,说计划“不是建筑在令人信服的军事和战

略的理性论证基础上的”;它等于告诉恐怖主义,美

军已经丧失了斗志,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美军都

要走人。

9 月 13、14 日,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哈卡尼

网络”对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和北约驻阿富汗总部

进行攻击,袭击者与军警对峙了约 20 个小时,这是

从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袭

击。9 月 20 日,阿富汗高级和平委员会主席、前总统

布尔汉丁·拉巴尼又遇袭身亡,而拉巴尼本来是可

能在阿富汗的和平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角色。一

个星期之内发生这样两件大事,实在增加了人们对

阿富汗的安全形势的担心。

9 月 19 日,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与在纽约出

席联大的巴外长西娜·拉巴尼·哈尔会见,双方进行

了长达 3 个半小时的会谈,最后达成了一项内容广

泛的反恐协议,其中一部分条款是要求巴对“哈卡

尼”采取行动。

9 月 22 日,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在参议

院军事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指责巴基斯坦,说“哈卡

尼”简直就象巴三军情报机构的左膀右臂。巴坚决

否定这一指责。巴外长回击说:如果他们继续指责

伊斯兰堡在反恐中耍两面派手法,美国将冒失去盟

友的危险。“我敢肯定中情局与世界各地许多恐怖

组织有联系,我们说的是情报联系。而且特别是这

个哈卡尼网络。在很多年里它本身一直是中情局的

宠儿”。

美巴不仅仅是隔空喊话。在两国政界和民众中

的敌对情绪越来越强烈。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敦

促国务卿把“哈卡尼”列为恐怖主义组织。美国先

前已经将“哈卡尼”的几位领导人列为制裁对象。

一些共和党人还威胁,如果巴基斯坦对“哈卡尼”

不采取行动,美国将对巴实行制裁,诸如中止对巴

的援助(2009 年美国会批准 5 年援巴 75 亿美元),

召回驻巴大使,调整在阿驻军和经过巴基斯坦的后

勤补给路线,对巴部落地区的“哈卡尼”实施无人

机打击,改变撤军计划,并与欧洲盟友采取协调行

动,等等。巴官方则称,十年反恐战争,巴损失了军

警等安全人员约 1 万人,巴的付出“超过了任何其

他国家”。至于“哈卡尼”,巴认为它对巴国家利益

不构成威胁。数千名巴基斯坦部落成员则威胁说,

如果美国对靠近巴边境的北瓦济里斯坦“哈卡尼”

网络成员发起单边行动,他们就会发动圣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 月 26 日,数架北约武

装直升机对巴基斯坦的两个军事哨所进行了长达

两个小时的袭击,炸死 24 名巴基斯坦军人,包括 2

名军官。这是十年反恐战争以来最严重的一起“误

炸”事件,使今年以来一直紧张的美巴关系真正跌

入谷底。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国防部长帕内

塔联合发表声明,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并表示支

持北约“立即展开调查”。但这不能平息巴基斯坦

的愤怒。 巴方宣布了一系列的报复措施,要求美国

在 15 天内从沙姆西空军基地撤出,并立即中止对

驻阿美军和北约军队的一切后勤补给运输线。本来

已经非常困难的美巴关系真是雪上加霜了。上任不

久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 11 月 28 日

说,他个人认为,美巴关系倒退了大约 20 年。现在

美国国内有一种声音,要对巴基斯坦采取“遏制政

策”,美国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利益有冲突,而不是并

行不悖的,美国必须遏制巴基斯坦军队的野心,直

到它恢复真正的文官统治,并为外交政策确定新的

方向为止。(但这一种意见目前不是主流的看法。)

奥巴马已经宣布了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本来

美国国内外对于撤军后阿富汗的安全局势就怀疑

34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5: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甚多,如果巴基斯坦再不配合,形势肯定会更遭。到

那时,塔里班卷土重来,(十年反恐战争就真的一无

所获),哪个美国总统也承受不了这个后果。更何况

巴基斯坦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希拉里·克林

顿说过,巴基斯坦是最危险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指它的核武器。这些因素,美国决策者都不能

不考虑。

这十年来,美巴关系就象一对争吵不断又谁也

离不开谁的夫妻。从一开始,美国政界和学界就普

遍认为,塔里班的问题主要是巴基斯坦的问题。苏

联从阿富汗撤军后,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人大量拥

进阿富汗,使塔里班迅速壮大起来,占领了 85%以

上的国土,建立了全国政权。没有巴基斯坦的支持

就没有阿富汗的塔里班政权。巴基斯坦勉强支持了

美国的阿富汗战争,但仍然三心二意,国内仍有强

大的极端主义的势力。现在许多美国人仍然认为,

美国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问题上一直就是同床异

梦。美国支持一个非塔里班的(塔里班可以参加民

族和解进程)稳定的强大的民主政权,而巴基斯坦

需要一个虚弱的实际上受巴基斯坦控制的塔里班

政权。这个矛盾不可调和。这不是说美国不想挽救

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只要两国不公开决裂,巴基斯

坦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和参与反恐战争,美国就

更容易达到它在阿富汗的目标。总之,两国关系错

综复杂,现在巴基斯坦这个盟国对美国还是很有用

的。

对巴基斯坦来说,与美国的关系也是重要的。

从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巴关系改善。布什政府时期

公开的和不公开的援助成为经济不振、财政十分困

难的巴基斯坦政府的一个重要财源。奥巴马当政

后,2009 年美国国会批准 5 年援巴 75 亿美元,这也

是个不小的数目。有的巴基斯坦媒体表示,“事实

上,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们已

经变得如此依赖美国,我们只能忍着。”这话说得难

听,但反映了部分实情。所以双方恐怕还是斗而不

破。自然,关系转圜需要一个过程,双方要谈,美国

需要作出一些新的承诺。究竟如何,且拭目以待。

挑战三院巴勒斯坦申请入联

9 月 23 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不顾美国和

以色列的反对,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加入联合国

的申请,于是,巴勒斯坦入联问题盖过了阿拉伯世

界的变局,成为此次联大的最热门话题。从 1974 年

以来,巴勒斯坦第一次在联合国获得国际社会这样

的注意。对于阿巴斯来说,这实在是忍无可忍不得

已而为之,但此举却把美国放到了炉子上烤,使美

国与穆斯林世界关系面临新的严峻考验。

由于“9·11”以后的两场战争,由于美国长期

以来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拉偏架,致使穆斯林世界反

美主义蔓延,连美国国务院官员自己也承认,穆斯

林世界的反美主义是对美国的仇恨。布什政府时期

也搞了一些“公共外交”,并设立了专门负责公共

外交的副国务卿,但由于伊拉克战争压根是错的,

美国再做什么装点门面的事情都于事无补,美国在

海外的形象越来越差,连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也承认,伊拉克战争损耗了美国的软实力。奥巴马

对这一点看得十分清楚。他决心改善与穆斯林世界

的关系,并把它列在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位置。

2009 年 4 月 6 日,他在访问土耳其时发表了《我们

与穆斯林世界的伙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的讲话,

接着,他又于 6 月 4 日在开罗大学发表了经过精心

准备的讲话,再一次向穆斯林世界喊话,表示他“寻

求美国与穆斯林世界关系的新开端,这种新开端是

基于互利和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美国和穆斯林

世界不应该互相排斥,伊斯兰从来都是美国的一部

分。他甚至说,现在是一个叫巴拉克·侯赛因·奥巴

马的非洲裔美国人当总统。他发誓要继续推动巴以

和平进程,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当然他也表示要确

保以色列的安全。他时不时地引用《古兰经》的教

义,激起全场一阵阵的掌声。那次讲话可以说是用

足了功夫,也引发了穆斯林世界对与美国改善关系

的期望。

巴以问题本来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不到 3 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两千万人口,在过去 60 多年中

却持续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力,持续成为国际政治

中一个热点,这是世界历史中的特例。20 年来,以色

列的主要盟友和保护国美国主持的谈判一次一次

重启,又一次一次地失败。各种各样的方案、路线图

提了不少,但都以失败告终。以色列一边与巴勒斯

坦谈判,一边不断在约旦河西岸增建定居点,挤压、

蚕食巴勒斯坦。1993 年《奥斯陆协定》奠定了两国

35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6: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解决方案的框架,当时只有 10 万多以色列人生活

在约旦河西岸,现在达到了 30 万人。这几年来的一

个关键问题仍然是定居点问题。定居点不断占领本

该属于巴勒斯坦的地盘将从根本上销蚀巴勒斯坦

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基础。奥巴马政府在推动巴以

和平进程方面不是没有作出努力,但他遇上了以色

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这个以色列强硬派的代表成了

奥巴马的克星。奥巴马和希拉里·克林顿一次一次

严厉批评内塔尼亚胡,美以关系一次一次紧张,但

最后总是美国退让,以色列得逞。经过数十年翻来

覆去的斗争,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已经成为美国的政

治文化,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不能背离这种

文化。内塔尼亚胡想要拖延时间维持现状,最终使

得占领的后果 (超过 50 万人生活在本该属于巴勒

斯坦的领土上)变得不可逆转。为此,美国前国防部

长罗伯特·盖茨愤愤地把内塔尼亚胡称做 “忘恩负

义的盟友”。

巴勒斯坦在今年联大正式要求联合国承认以

1967 年阿以战争前边界线为基础,以东耶鲁撒冷为

首都建立巴勒斯坦国,给予联合国第 194 个会员国

身份。对于巴“入联”问题,美、以坚决反对,欧盟有

分歧,中、俄予以支持。以、美等国坚持,只有谈判才

是结束巴以冲突和巴建国的唯一途径,任何单方面

绕过和谈的活动都有悖巴以协议。9 月 21 日,奥巴

马在联大发表讲话,一方面表示要继续推动和谈进

程,一方面表示反对巴入联。这次讲话与他 2009 年

6 月 4 日的讲话大相径庭。有的阿拉伯外交官说,听

完他的讲话,都不知道到底谁占了谁的领土了。内

塔尼亚胡现在表示要立即恢复和谈,阿巴斯回应:

只要以色列停建定居点,巴就回到谈判桌旁。美国

则威胁说,如果巴坚持入联申请,美国每年给巴的

近 5 亿美元援助就将停止;以色列也威胁说,以将

停止转交每年代收的约 10 亿美元税款。这两项占

到了巴预算的近 60%。但巴也不是没有反制措施,

巴可以 “用怒火点燃阿拉伯世界的每一条街道”,

在中东掀起反以风暴。这也是以色列吃不消的。所

以美以还是不敢那样做。

虽然巴勒斯坦的入联申请因为安理会仅有 8

票赞成而没有实现,美国也不必动用否决权,但 10

月底巴成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成员,投

票结果是 107 票赞成,14 票反对,52 票弃权 (包括

美国的坚定盟国英国),美国站在输的一边。这是巴

勒斯坦的重大外交胜利。巴勒斯坦人第一次在一个

国际组织中被当作与所有国家一样平等看待,这也

是走上国际承认道路的第一阶段,随后巴勒斯坦将

可能更加大胆地谋求加入其他机构,如世界知识产

权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民航

组织等。按照美国的法律,美国不能向巴勒斯坦为

成员国的联合国机构提供资金,因此美国必须停止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每年 8000 万美元的资

金。当美国发出这一威胁时,国际社会却没有什么

反应。这是美国政策的一个重大挫折。对于奥巴马

政府来说,其严重性在于:第一,它宣告了美国谋求

与穆斯林世界和解政策的失败;第二,它突显了美

国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上的无能为力和虚伪嘴脸。

以上是美国外交在 2011 年遭遇的三个重大挑

战。这些挑战在明年还将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发

酵,从而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产生影响。当然除了以

上三个挑战,美国还有别的棘手问题,如伊朗的核

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许在明年会更加充分地

暴露出来,成为对美国的一个真正紧迫的挑战。这

些挑战对于奥巴马政府当前正在高调进行的“重返

亚洲”是一个牵制。现在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美国从

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美国在西线和中线都将搞

定,美国将集中力量到东线,来对付中国。笔者以为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有的美国学者也认为,奥巴马

的战略重点转移没有降低中东事态对美国的挑战,

以及应对这种挑战的紧迫性。笔者深以为然。美国

现在是捉襟见肘,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虽然来

势汹汹,但底气不足。

[收稿日期院2011-12-08]

36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7: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奥巴马政府《国家反恐战略》评析

○ 孙逊 卓华

[内容提要]2011 年 6 月 29 日美国公布了新版叶国家反恐战略曳袁这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发布的首份反恐

战略袁既是对其执政以来反恐实践的总结袁也是今后美国反恐的指导性框架文件遥 这一战略是奥巴马政府对

美国十年反恐战争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对反恐的定位尧框架和方式等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果袁但其局限性依然

存在袁对今后美国反恐成效的影响还待观察遥[关键词]奥巴马政府 叶国家反恐战略曳 美国战略

[作者简介]孙逊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尧教授曰卓华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

专业硕士研究生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1)06-0037-04

[1]文件全文参见院The White House, 野National Strategy for Counterterrorism冶, June 2011.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counterterrorism_strategy.pdf. 以下引自该文件的内容不再另行标注.

[2]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野 Fact Sheet:National Strategy for Counterterrorism冶, June 29, 2011. http://www.whitehouse.gov/the -press -office/2011/06/29/fact -sheet -national -strategy-counterterrorism .

2011年 6 月 29 日,美国公布了新版《国家反恐

战略》(以下简称《新战略》),[1]这是“9·11”事件

后美国公布的第三份反恐文件,也是奥巴马政府首

次对美国反恐战略的重新定义。《新战略》明确抛

弃了小布什政府早期的“全球反恐战争”框架,总

体上表现出更加理性、务实、合作等特点。《新战

略》既是对过去两年半以来奥巴马政府反恐实践的

总结,也是指导和规范美国未来反恐的纲领性文

件。这一战略是奥巴马政府面临国内外困境和反恐

新形势,在对美国十年反恐战争进行反思、对恐怖

主义理解逐渐加深的基础上,对反恐的定位、框架

和方式等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果。虽然如此,该战略

实际上仍然只是对小布什政府后期反恐战略调整

的延续,问题仍然不少。

一尧美国反恐新战略的实质内涵

《新战略》正文共 19 页,分为引言、概述、对威

胁的判断、战略指导原则、总体战略目标、重点关注

区域和对象、结论等七部分,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袁野基地冶组织及其分支和追随者是美国面

临的最突出和直接的安全威胁袁美国仍然处于战争

状态遥在对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做总体分析时,《新

战略》认为,虽然“伊朗、叙利亚、真主党和哈马斯

等国家和组织仍在支持恐怖主义反对美国利益”,[2]

但是美国安全最突出的威胁来自“基地”组织及其

分支和追随者。首先,尽管“本·拉登被击毙是美国

击败 ‘基地’ 组织努力进程中最重要的战略里程

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基地’组织的终结”,该

组织不仅曾经给美国造成重大伤亡,而且“仍将集

中力量伺机攻击美国及其海外利益”;其次,“基

地”组织网络在拓展,其分支已经扩展到了中东、非

洲、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通过

攻击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地区利益甚至美国本

土,推进‘基地’组织的地区和全球议程”;最后,由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37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8: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MacKenzie C. Babb, 野Presidential Adviser Announces NewCounterterrorism Strategy冶, 29 June 2011.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english/article/2011/06/20110629172553eiznekcam0.2292139.html#axzz1XVfcMziS

[2]野Text: President Bush Addresses the Nation冶. Sep 20, 2001.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nation/specials/attacked/transcripts/bushaddress_092001.html .

[3]小布什政府的两份反恐战略报告全称为叶抗击恐怖主义国家

战略曳渊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冤遥 根据 2001 年美国

国防部颁布的叶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则曳袁美国军方将反恐细分为了三

种形式院反恐(counterterrorism, CT)尧防恐(antiterrorism, AT)与打击恐

怖主义(combating terrorism, CbT)遥 其中袁反恐是一种军事行动袁包含

防止尧吓阻与响应恐怖主义的攻击措施曰防恐则是降低个人与财产

遭受恐怖攻击伤害的防卫性措施袁同时亦涵盖地方的军事与民间对

恐怖攻击的有限响应与围堵曰而打击恐怖主义指的是对抗恐怖主义

威胁各种层面的反恐与防恐措施袁 也就是前面两者的总和遥 2009年袁美国军方在反恐准则中重新定义了反恐院直接针对恐怖分子网

络与间接影响全球或地方的环境袁而使恐怖分子无法生存的所有行

动袁用词上统一使用野counterterrorism冶一词遥 因此袁小布什政府发布

的两份反恐战略文件使用的都是野combating terrorism冶这一术语遥

于美国的反恐压力,“基地” 组织正利用通讯技术

的进步,宣扬其意识形态,“鼓动其追随者以它的名

义发动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有些追随者甚至是美

国公民。因此,美国本土受到恐怖袭击的危险在增

大,“美国仍然处于与‘基地’组织的战争中”。

第二袁 美国新反恐战略的根本目标在于打击尧瓦解和击败野基地冶组织及其分支和追随者遥

具体包括八项目标。(1)保护美国人民、本土

和国家利益;(2)铲除、削弱、瓦解和击败“基地”

组织及其分支和追随者;(3) 防止恐怖分子发展、

获取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4)扫除恐怖分子

的避难所;(5) 建立持久的反恐伙伴关系和能力;

(6)分化、破坏“基地”组织与其分支和追随者之

间的联系;(7)反击“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消除

其影响并减少能被用以鼓动暴力的因素;(8)切断

恐怖分子的活动基础,包括经济来源和活动资金、

后勤支持和通信等。

第三袁美国的反恐行动应遵循四项原则遥具体包括:(1)坚持美国价值观,包括塑造负

责任的政府,尊重个人隐私、自由和权利,在安全与

信息透明之间找到平衡点,依法反恐等;(2)与所

有具有反恐意愿的国家建立安全伙伴关系,充分利

用多边机制,以保持伙伴的参与力度、减轻财政负

担并增强反恐行动的合法性;(3)制定“政府一盘

棋”(Whole-of-Government)的行动计划,在与美国

法律、价值观和长期战略目标相符的基础上,因地

制宜地运用包括情报、军事、立法等在内的各种手

段进行反恐;(4)创建具有韧性的文化,以便美国

一旦遭到袭击可以迅速恢复。

第四袁明确关注对象遥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总体反恐战略目标,《新

战略》 按重要性列出了九个重点关注区域和对象,

以因地制宜地制定针对各“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和

追随者的反恐对策。其分别是:美国本土、南亚、阿

拉伯半岛、东非、欧洲、伊拉克、马格里布和萨赫勒

地区(即北非地区)、东南亚、中亚。除此之外,《新

战略》还将“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理念和信息等

的传播列入了重点关注清单。

二尧美国反恐新战略的主要特点

根据《新战略》及相关情况说明书,结合有关

官员的声明与发言,我们认为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反

恐新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袁 重新界定反恐新战略在美国国家安全战

略中的地位遥“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不仅公开将

反恐问题提升到战略层次,而且将反恐战略当作国

家安全战略的主体,可以说,小布什政府是以反恐来

主导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奥巴马政

府改变了这一思维。正如奥巴马的国土安全及反恐

事务助理约翰·布伦南(John O. Brennan)所说:“国

家反恐战略是奥巴马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制定

反恐战略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利益,它并不

起到定义外交政策的作用。”[1]这意味着美国的反恐

新战略将不再起到主导美国安全议程的作用。

第二袁 新战略摒弃了扩张性的反恐战略模式遥其目标集中、明确,战略重心回归美国本土,海外反

恐主战场东移至南亚地区,态势上转向威慑性防

御,总体上表现为战略收缩。

“9·11”事件后小布什随即便表示“美国的反

恐战争始于‘基地’组织,却决不会止于此”。[2]此后

布什政府先后于 2003 年和 2006 年发布了两份《抗

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3]其中,前者确立了“全球

38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39: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The White House, 野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冶,Feb 2003.[EB/OL].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security/library/policy/national/counter_terrorism_strategy.pdf .

[2]The White House,野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冶,Sep 2006. http://www.cbsnews.com/htdocs/pdf/NSCT0906.pdf

[3]Oliver Burkeman, 野Obama administration says goodbye to 耶waron terror爷冶, 25 March 2009.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09/mar/25/obama-war-terror-overseas-contingency-operations .

[4]Karen DeYoung, 野Brennan: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y focusedon al -Qaeda爷s threat to homeland冶, June?30, 2011.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national-security/brennan-counterterrorism-strategy -focused -on -al -qaedas -threat -to -homeland/2011/06/29/AGki1LrH_story.html

[5]The White House, 野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unterterrorism冶,June 2011.

[6]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野Remarks ofJohn O. Brennan,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Homeland Security andCounterterrorism, on Ensuring al-Qa' ida' s Demise冶, June 29, 2011.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06/29/remarks-john-o-brennan-assistant-president-homeland-security-and-counter.

[7]Jackson Lears,How a War Became a Crusade冶, Mar 11, 2003.http://www.nytimes.com/2003/03/11/opinion/how -a -war -became -a -crusade.html .

[8]The White House,野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冶,Sep 2006.

[9]The White House, 野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unterterrorism冶,June 2011.

反恐战争”[1]战略框架,形成了“恐怖分子 - 恐怖主

义 - 支持恐怖主义国家 -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国 - 邪恶轴心 - 暴政前哨”的打击链条;而后者更

是把反恐战争明确定性为 “武器之争和观念之

战”,完全异化为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冲

突”,并将推广民主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实现途径,[2]

不仅将反恐目标扩大为穆斯林群体和伊斯兰宗教,

还将民主改造、政权更迭等也纳入了反恐议程,从

而导致美国反恐战线越拉越长,反恐目标泛化、模

糊,反恐方向出现偏离,反恐行动长期处于进攻性

态势。

新战略对此做出了重大修正。首先,摒弃了“全

球反恐战争” 的概念,代之以 “海外紧急行动”

(overseas contingency operations),[3] 将反恐目标集

中锁定为“基地”组织及其分支和追随者。布伦南

表示:“新战略并非用来对付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个

恐怖组织, 而是限于应对基地组织及其袭击美国的

能力。”[4]“美国的敌人是一个具体的组织,即‘基

地’组织”。[5]其次,新战略首次将针对美国本土的

恐怖袭击作为首要防范对象,指出“美国反恐的首

要任务仍然是防止国内再次遭到‘基地’组织直接

发起的恐怖袭击”。[6]此外,新战略还首次将美国内

部受到“基地”组织煽动的恐怖分子纳入视野。再

次,新战略将海外反恐主战场转移至巴基斯坦和阿

富汗。报告将南亚作为仅次于美国本土的重点关注

对象,而将伊拉克战场放在了第六位,中亚放在了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新战略着重论述了“巴基斯坦

反恐对美国全球反恐行动的深远影响”。[5]最后,新

战略明显降低了采取大规模进攻性军事反恐行动

的可能性。布伦南表示,“在未来的反恐战争中,最

好的进攻并不总是向国外部署大规模军队,而是对

恐怖组织进行定点的、外科手术式的行动”。[6]这预

示着奥巴马政府将继续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军

计划,重点转向本土防御。综上可以看出,新战略走

向战略集中、战略转移和战略收缩的态势明显。

第三袁新战略不再针对宗教信仰袁同时弱化了

对反恐领域内绝对安全的追求袁 总体上趋于务实遥其一,小布什政府公开将针对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斗

争形容为一场“新十字军东征”,[7]指责“伊斯兰教

已被扭曲并被用于‘邪恶’目的”,[8]认为“极端伊

斯兰主义”是重大威胁,需要对中东进行“民主改

造”。而奥巴马政府的新战略在对恐怖主义的判断

和界定上更为准确和反映现实;在措辞上使用“暴

力极端分子”代替了“极端伊斯兰主义”;在性质界

定上,强调美国的反恐战争并非针对伊斯兰宗教的

战争;[9]在内容上,不再公开将推广民主作为战略实

现途径。其二,新战略十分重视国内的应急能力和

恢复能力建设,这说明美国一方面意识到了恐怖主

义威胁的特殊性,在反恐领域内淡化了对绝对安全

的追求,另一方面担心美国再次出现类似“9·11”

后的“过度反应”。总体上看,奥巴马的新战略趋于

务实。

第四袁新战略弱化了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倾

向和对武力的片面依赖袁更多地体现了民主党政府

自由主义的战略思维特点袁以及传统的实用主义原

则遥其一,新战略强调国际合作、多边机制和立法。

新战略要求建立广泛的“安全伙伴关系”,努力构

39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0: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建“包括国际、洲际和地区三大层面的多边反恐合

作机制”,认为“对法律的坚持有利于在国际、地区

等层面打击恐怖主义”。

其二,新战略注重软实力的运用,争取综合多

重手段反恐。新战略十分重视削弱“基地”组织意

识形态对民众的影响力和煽动性,而这是无法通过

军事手段实现的。因此,新战略强调提升美国的形

象,指出“道义的正当性、成为他国典范的举止以及

谦虚和自制才能创造出安全的环境”。同时,新战略

也认识到反恐是一项系统工程。布伦南表示,“奥巴

马政府重视政治和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打击

恐怖主义方面的作用,并已将政治、外交、经济等多

重手段纳入反恐战略”。[1]

此外,道德与政治之间,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实

用主义这一传统战略原则也在新战略中更加彰显。

新战略一方面为了“减轻美国的负担”,寻求同“与

美国意识形态相左的‘异类’国家也进行合作,把

它们拉进美国的反恐阵营”,并趁机加以“同化”;

一方面为了“增加反恐行动的合法性”提倡多边机

制,却又要“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反恐标

准,为美国的反恐战略服务”。

第五袁新战略在具体实施上将更具有针对性和

灵活性遥 针对恐怖组织向分散化、网络化、本土化方

向发展的态势,新战略强调要“合理运用反恐工具

和能力”,对不同的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进行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布伦南指出,美国“认识到

对付不同地区的不同恐怖威胁需要使用不同的工

具,避免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one-size-fits-all

approach),要在正确的地方使用正确的工具通过正

确的方式,进行“点射式打击”(laser focus)。[2]

三尧对美国反恐新战略的评估

渊一冤反恐新战略的出台背景和意义

首先,小布什政府的反恐战略已经陷入困境。

“全球反恐战争”是小布什对“9·11”事件做出的

“过度反应”,它导致诸多问题:(1)美国对国际环

境和国家利益的判断和界定出现偏差;(2)美国长

期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难以脱身,不仅造成沉

重的经济负担,还导致国内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分

裂;(3)单边主义和穷兵黩武的反恐行动使得美国

与包括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间关系遭受损害;(4)

针对某一宗教的反恐战争使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处

于敌对状态;(5)美国对国际法和人权的藐视和践

踏导致美国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其结果,美国的软、

硬实力都受到严重损害,全球反恐的十年成为美国

“失去的十年”,原有的战略框架已经与美国的国

家利益不协调。

更让美国尴尬的是,反恐形势却依然严峻。一

方面,“基地”组织及塔利班分支正在阿富汗和巴

基斯坦重整旗鼓,大有卷土重来之势。2007 年美国

的反恐情报专家甚至认为“基地组织比过去任何时

候都更加危险”;[3]另一方面,恐怖主义更加灵活,网

络更加分散和本土化,美国本土再次遭受恐怖袭击

的危险增大,美国国内还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未遂

案件。这说明,原有的战略已经过时,美国亟需以新

的反恐战略打击恐怖主义。

其次,奥巴马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

分歧、社会分裂和心理负担等国内问题,战略向内

转是必然的。由于金融危机的打击,美国的经济实

力遭到削弱,国内失业率高企,社会改革举步维艰;

同时反恐问题在国内被当成了政治斗争工具,导致

美国政治分歧严重,在 2008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伊

拉克问题便是辩论的焦点;此外反恐还导致了美国

社会分裂,心理上长期处于恐怖主义的恐惧和阴影

之中。而美国的力量首先是建立在国内力量的基础

之上,[4]因此,解脱反恐对美国物质和精神的束缚,

解决国内难题就成为奥巴马政府的首要任务。

再者,美国反恐战略调整虽然早已在进行之

中,却始终缺乏明确的框架。事实上,小布什后期已

[1]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野Remarks ofJohn O. Brennan,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Homeland Security andCounterterrorism, on Ensuring al-Qa' ida' s Demise冶, June 29, 2011.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1/06/29/remarks-john-o-brennan-assistant-president-homeland-security-and-counter.

[2]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野Remarks ofJohn O. Brennan,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Homeland Security andCounterterrorism, on Ensuring al-Qa' ida' s Demise冶, June 29, 2011.

[3]Bruce Riedel, 野Al Qaeda Strike Back冶,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2007.

[4]E.J. Dionne Jr. , 野Time to leave 9/11 behind冶, Sep 8, 2011.http://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time -to -leave -911 -behind/2011/09/07/gIQA0dpUAK_story.html?wpisrc=nl_opinions .

40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1: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小布什政府后期开始实施从伊拉克撤军计划袁2007 年底至

2009 年初之间袁 先后三次宣布从伊拉克撤军袁2008 年美伊签署了

叶驻军地位协议曳袁 制定了 2011 年 12 月 31 日之前从伊拉克撤军的

时间表遥 同时袁小布什政府提高了对阿富汗的关注度袁执行向阿富汗

增兵的政策.[2]The White House,野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冶, May 2010;Depa-

rtment of Defense, 野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冶,2010; United StatesDepartment of State, 野Country Reports on Terrorism 2009冶,August2010.

[3]The White House, 野White Paper of the Interagency PolicyGroup' s Report on U.S. Policy toward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冶,Mar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assets/documents/Afghanistan -Pakistan_White_Paper.pdf .

[4]Michael Gerson, 野Vindicating George Bush: How his doctrinebecame President Obama爷s冶. Sep 9, 2011.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the -ugly -gash -of -911/2011/09/08/gIQA2vzDDK_story.html?wpisrc=nl_opinions# .

[5]野9窑11冶事件后袁美国国会 10 月便通过了该法案袁又被称为

叶反恐怖法曳遥 该法存在重要的争议条款袁规定院执法部门只需得到法

院一次授权袁就可监听监视一名嫌疑人多种通信设备曰一名非美籍

涉恐嫌疑人即使与恐怖组织没有关联袁也可被列为监视对象袁可调

查个人或商业记录遥这被指责侵犯了个人隐私权遥但是袁2011 年 5 月

26日袁美国国会决定再次延续这一法律.[6]奥巴马在 2009 年上任后即表示袁要在 员 年内关闭因虐囚丑

闻而臭名昭著的关塔纳摩监狱袁但他却未能遵守这一诺言.

经开始调整反恐战略,将重心东移,[1] 淡化宗教色

彩,改善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并寻求多边外交合

作。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继续调整反恐战略。一方面,

通过 《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四年防务评估报

告》、美国国务院年度《国别恐怖主义形势报告》等

文件,对反恐战争进行了澄清,对恐怖主义威胁做

出了重新界定;[2]另一方面,发布《美国对阿富汗和

巴基斯坦政策白皮书》,[3]制定了将阿富汗与巴基斯

坦反恐相联系的“阿富 - 巴战略”,并出台了阿富

汗增兵和撤军方案,等等。但奥巴马政府仍缺少一

个明确的全面的战略框架替代“全球反恐战争”框

架。而今年 5 月本·拉登被击毙、以及“9·11”事件

十周年的来临为奥巴马出台《新战略》提供了重要

契机。

结合以上对 《新战略》 出台背景和时机的分

析,不难看出,《新战略》的出台对美国反恐具有几

点重要意义。一是对美国十年反恐经验和教训做历

史性总结,有利于弥合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分歧;二

是将美国从“全球反恐战争”的现实困境和精神束

缚及氛围中解脱出来;三是指导和规范美国未来的

反恐行动。

(二)反恐战略的局限性

从前文对《新战略》内容和特点的分析可以看

出,与前一个战略相比,《新战略》做出了引人注目

的反思与改变。但这种转向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在国

内外困境以及恐怖主义新形势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其局限性在所难免。

首先,《新战略》 延续和扩展了小布什政府后

期的反恐战略调整,没有形成全新的战略框架。虽

然《新战略》抛弃了“全球反恐战争”的概念,但这

一概念绝不单纯是一个术语和学术问题,它更是一

个政策和法律问题,涉及到反恐组织结构、反恐力

量使用和反恐立法等问题。《新战略》铺开的仍然

是一副全球反恐版图,而且明确表示“立足于以往

制定的战略和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采用的反恐方

法”。而在实践中,越境打击、无人机轰炸等小布什

的反恐方法甚至使军事行动明显升级。对此,《华盛

顿邮报》也认为奥巴马实际上执行的还是小布什的

反恐战略。[4]

其次,《新战略》 存在严重的内部矛盾。一方

面,《新战略》力求遵循自由主义的战略思维范式,

宣称要坚持美国价值观,尊重人权,依法反恐,而另

一方面,《新战略》 仍然继承了小布什的某些强硬

做法,在国内继续执行《反恐怖法》,[5]在国外拒绝

关闭关塔纳摩监狱,[6] 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继续扩

大军事行动并升级为越境打击和定点清除等,直接

违背了《新战略》宣示的政策。

最后,《新战略》继续坚持反恐双重标准。美国

一方面打击危害本国安全的恐怖威胁,一方面又暗

中支持他国的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作为破坏或颠

覆“不民主政权”的工具。这一点在新战略中并没

有改变。

[收稿日期院2011-10-01]

41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2: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前景

○ 丁原洪

[内容提要]一年多来袁欧洲债务危机一直是国际上谈论的焦点之一遥 美国出于转移世人对美国经济低

迷尧债务沉重的关注和原本对欧元影响美元霸主地位的不满袁也在竭力指摘欧债危机拖累美国经济遥 欧债危

机原本是二战后欧洲国家长期实行野高工资尧高福利冶政策导致经济发展迟滞的结果袁当前不可能有野立竿见

影冶的解决办法遥 然而袁当今的欧盟袁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袁虽经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袁经济实力并未大为削

弱袁只要从实际出发袁开源节流袁着眼长远袁欧元区就不会解体袁欧洲一体化必将会以野多速欧洲冶推进遥[关键词]欧债危机 欧元区经济 欧盟

[作者简介]丁原洪袁中国前驻欧盟大使尧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241(2012)01-0042-04自从 2010 年 5 月希腊暴露出资不抵债的情况

后,欧洲债务危机问题一直是国际上谈论和关注的

焦点之一,而且在媒体的炒作下有越炒越热之势,

似乎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已岌岌可危。因而,正确

认识欧洲债务危机对于准确判断欧洲形势的发展

变化十分必要。

德国总理默克尔 2011 年 11 月 14 日发表谈话

说,欧洲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场灾难,或

许是最艰难的时期。其困难之处在于这场(债务)

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

果。在我们面前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在此前

不久,默克尔在向德国国会演讲时说,解决债务危

机需要一个过程,关键是提高经济竞争力。默克尔

的讲话应该说有助于外部世界正确认识这场欧洲

债务危机。

一尧欧洲债务危机并非源于欧元自身的缺陷

不少人将欧洲债务危机归咎于欧元本身的缺

陷,即它是欧元区成员国的“统一货币”,但财政政

策依然掌握在各国政府手中,而成员国的财经状况

和执行的财政政策又有不小的差异。这种看法似是

而非,并不确切。如果说欧洲债务危机源于欧元,那

么没有使用欧元的英国、美国、日本等各大经济体为

什么也面临着沉重的债务负担问题呢?欧元区 17 国

都使用欧元,但它们的财政状况却大有差异。这说明

出现债务问题与使用的货币本身并无多大干系,而

是与各国奉行的财经政策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由

于欧盟是个主权国家联合体,而非单一主权国家,欧

元又是主权国家联合体的“统一货币”,而非单一国

家的货币,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各成员国协商一致,

因而解决债务问题较之单一国家更为复杂、困难。

二尧欧洲债务危机的根子在于二战后

欧洲国家普遍实行的野高工资尧高福利冶政策

各大发达经济体出现沉重债务问题,其形成的

原因各有不同,但其性质都是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就欧洲债务危机而言,它产生的根源早于欧元问

世。这也就是默克尔所说的“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

果”。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普遍实行

的“高工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在开始阶段有

利于欧洲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一政策削弱了欧洲国家的经济竞争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42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3: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力,迟滞了经济的发展,加重了各国的财政负担。加

之,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入不

敷出,财政赤字攀升,只得靠举债度日。要改变这种

局面,就必须紧缩开支,削减福利,这必然会触及民

众的切身利益,引发民众抗议和社会动荡。各国政

党领导人和政治精英们明知这一局面难以持久,但

出于选票的考虑,迟迟没有采取应有的改革措施,

反而无视经济财政状况盲目提高福利,以取悦于

民。结果是,背的债务越来越重。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了引发欧洲债务危机的

导火线。欧盟各成员国共推出超过 3 万亿欧元的刺

激经济和金融危机救助计划,从而导致财政赤字猛

增,债台高筑。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欧元区

各成员国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 3%,

公开债务水平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 60%,而欧

元区财政赤字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7%,公共债务

水平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 79.3%,包括德国、法国等

欧元区 16 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几乎都突破了公约规

定的上限。加入欧元区时财政状况就不符合规定的

希腊,情况更为严峻,资不抵债,面临破产风险,迫使

欧元区不得不出面救助,从而引发国际上的关注。

三尧仍从弥补欧元本身的缺陷

寻找解决欧债危机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为解决欧洲债务危机,有人建议欧元区统一财

政政策,建立“欧洲经济政府”,成立“欧罗巴合众

国”等等。且不说这些建议“远水解不了近渴”,更

关键的是这些主张过去都不能为欧盟各国所一致

同意,现在就更难实现。从欧洲一体化进程一开始,

各国对一体化的终极目标就没有共识,各有自己的

算盘。当欧洲一体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时刻,各

国都把本国利益前置于联盟集体利益,对任何与其

他国家“分享”部分主权的意见都极力抵制,试图

从推进一体化来解救债务危机根本上说是徒劳的。

前些时候,法国、德国商议成立欧元区“经济委

员会”,荷兰、奥地利就表示反对;欧盟委员会提出

进一步推进一体化以期解决债务危机,英国、波兰

等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随即提出异议,认为这将

导致“多种速度欧洲”的出现,人为地将 27 个成员

国分成“三六九等”。就连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

欧元区委员会主席容克大力推动的欧洲央行发行

“共同债券” 这一举措,不仅德国坚决不同意,芬

兰、荷兰等国也表示反对。从《欧盟宪法条约》制订

到以《里斯本条约》形式问世,前后用了十年时间,

由此可见成员国协商一致是多么艰难。欧元问世前

订立的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明文规定欧洲央行

和各成员国央行不得参与援助有关成员国,要发行

“共同债券”则首先涉及修改公约的难题,如果不

是不可能的,起码是很不现实。

欧洲债务危机出现的根源在于现行的 “高工

资、高福利”政策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变化。要想解

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这一基本政策进行必要的然

而又是痛苦的改革。由于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紧缩

财政、降低福利而在伦敦、马德里、雅典等地爆发的

群众抗议示威浪潮,有力地说明进行改革之不易。

德国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虽也受到不小影响,然

而其经济表现依然是在各发达国家中 “一枝独

秀”,社会保持相对平稳,其原因之一就是它得益于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2005 年初促使德国议会通过名

为“2010 年议程”的改革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

降低工资、削减福利、增加就业。这项计划虽导致施

罗德政府倒台,但其效益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有力地

显示出来。加之,德国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发展实体

经济,而没有像美国等一些国家过度发展金融衍生

品为主的虚拟经济,因而德国得以保持强劲的经济

竞争力。

欧洲债务危机的出路在于改革,但这需要时间

和统一认识。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的,经济债

务危机需要一个过程,关键是提高经济竞争力。解

决债务危机没有,也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办法。

四尧外部因素的干扰激化了欧洲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一年多来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

扬,甚至被美国官方指责为拖累世界经济的“罪魁

祸首”。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欧盟

(含欧元区)这一主权国家联合体的特性以及其重

大决策必须各成员国协商一致的机制,延缓了它作

出共同决策的过程,而且在磋商过程中由于利益诉

求不一而造成的分歧暴露在外,给外界炒作提供了

机会。

43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4: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外部因素的干扰对欧洲债务危机似乎愈演愈

烈,起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从欧元诞生之日起,美国

就视其为威胁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的最大挑战,从未停止利用汇率等手段打压欧元。

欧洲出现债务问题更给了它以可趁之机。它利用金

融工具积极插手,评级机构火上浇油,舆论传媒造

势鼓噪,极力唱衰欧元。对希腊债务问题负有一定

责任的美国高盛公司带头散布欧元五年内必 “崩

溃”的论调。标普、惠誉、穆迪三家美国评级机构格

外活跃。针对欧元区成员国轮番下调信用评级。一

年来已多达二、三十次。每当欧盟试图稳定有关国

家情势时,必有美国评级机构对该国下调信用等

级,借以动摇市场的信心。为渲染债务危机不断扩

散的印象,甚至比利时已有 500 多天未能成立联合

政府此时也成了给它降级的“理由”。对法国银行

先是威胁降级,其后又自行“更正”。对比它们对美

国债务危机的做法,很难令人信服美国评级机构的

公正性。就连力挺欧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

卡恩因“性侵犯”案倒台,背后也有美国方面参与

搞鬼之嫌。

日前,在法国召开的“G20 峰会”本意是讨论

振兴世界经济、改革金融体系,可是由于希腊首相

帕潘德里欧在会前突然提出要就欧盟援救方案进

行“公投”而被打乱,无果而终。据传,“公投”的主

意是帕潘德里欧会前去美后确定的。联系到峰会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财长盖特纳连连指责欧洲债

务危机拖累了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向欧盟施加压

力。很显然,搞乱“G20 峰会”,是企图借以转移世

人对美国经济低迷、失业高企、债务沉重的注意力。

欧洲债务危机的起伏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元

与欧元两大国际储备货币之间的较量。

五尧野开源节流冶袁着眼长远袁是唯一可行之路

为应对债务危机,欧盟各成员国频繁磋商、折

中,尽管达成一致不容易,但欧元区领导人已基本上

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主要体现在

2011 年 7 月 23 日欧盟峰会商定的方案:建立统一

的救援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基金,逐步扩充该基

金的规模,提升其运作灵活性,亦即对接受救援国家

给以贷款、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以外,还

可以在欧洲央行批准下在二级市场购买该国债券;

允许私营机构(主要是银行)通过债务延期、回购债

券等方式,协助有关国家减缓债务负担;接受救援的

国家必须在接受救援的同时实行财政紧缩政策,采

取削减福利、裁减冗员、减少开支、增加税收、推进私

有化等措施,亦即“自救与他救”相结合方式,实即

以救援作为推动有关国家改革的驱动力;在欧元区

范围内强化财经纪律,减少赤字,提高经济竞争力,

增加惩罚性条款,以期真正实现《稳定与增长公约》

关于赤字和债务水平上限的有关规定,等等。简而言

之,从实际出发,“开源节流”,着眼长远。

尽管欧盟迄今出台的救援方案被批评为治标

而不治本,但应该说对于欧盟这一主权国家联合体

来说,还是现实可行的唯一办法。即使对于赤字超

标的国家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也是说起来容

易做起来难。正如欧元区委员会主席容克所指出

的,加强金融监管将涉及欧盟条约部分文本的修

改,这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对于解决欧洲债

务危机问题,没有也不可能采取任何“快速疗法”。

继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德国经济显示令人羡慕的

强劲竞争力之后,德国在应对当前的债务危机的斗

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表明欧洲的德国正加速向

德国的欧洲推进。

六尧欧元不会野崩溃冶袁欧元区不会解体

自从欧洲债务危机凸显以来,国际上尤其是美

国“唱衰”欧元、“唱衰”欧盟的论断一直未断,有

的甚至鼓吹欧元区迟早必会解体。尽管欧洲债务问

题还在折腾,欧盟成员国对如何走出危机还意见纷

纭,但是客观地说对欧元的命运做如此悲观的判断

是缺乏依据的。

首先,出台统一货币,建立欧元区,是半个多世

纪的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成果,是欧盟各国的骄

傲。欧盟是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欧盟各成员国,无论参加欧元区与否,都不愿看到,

也承受不了欧元的“崩溃”和欧元区的“解体”给

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正如德、法两国领导人

多次申明的,没有欧元,就没有欧盟,也就没有欧洲

的和平与发展。欧洲一体化与二战后欧洲历史密切

相关,不管在推进一体化中间犯了多少“错误”,它

44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5: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约稿启事《和平与发展》双月刊是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性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发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

方面的分析文章和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国际关系中出现的重大事件。本刊真诚欢迎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关

心国际问题的读者投稿。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一.凡涉及出现引文或者引证的观点、重要事实,请注明出处。注释采用方括号脚注,依次编号。

二.文中首次出现不常见的外国人名、地名、机构名称或其他专用名称时,请在中译名称后加圆括号注明原文。

三.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联系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子信箱,以便于联系。

四.来稿 8000-10000 字。打印三号字为宜,留出行距。

五.请勿一稿多投。稿件寄出三个月后未收到刊用通知可自行处理。来稿一经刊用即付稿费,并赠样刊两本。未用稿

件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稿底。

六.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作者电子版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费

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七.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登,请及时通知本刊编辑部。

《和平与发展》编辑部

是个不可逆转的进程。解决欧洲债务危机事关一体

化的成败,它已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重大

政治问题。欧盟各国正是从这一大局出发积极探索

解决危机的办法。

其次,欧盟现已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欧元

问世十多年来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储

备货币,在国际外汇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已占 26.6%,

即使经过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这一比重基

本未变。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指

数,2011 年 8 月欧元是 95.80,比 1994 年 1 月的

98.50(欧元前身货币单位)只下跌 2.2%,而同期美

元则从 94.21 降至 84.22,下跌 10.6%。这一数字表

明尽管欧债危机闹得沸沸扬扬,但市场对欧元的信

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动摇。另外,根据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预测,2011 年美国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为 98.5%(2012 年将达到 102%),而欧元区

16 国平均债务水平为 85%,除去希腊、爱尔兰、葡萄

牙、意大利以外,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债务水平都比

美国低,即使意大利,其 2011~2012 年到期国债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 36%,而美国是 39%。美国

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只不过它凭借美元的

特殊地位,利用各种手段,将债务负担转嫁给其他

国家,这多少有助于它掩盖债务负担的严重性。欧

洲债务问题确实严重,但其危险性被人为夸大了,

或者说“被政治化”了。

再有,欧盟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总量

超过美国,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实力并没有

多少削弱。希腊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欧盟经济总量

的 2%;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的经济规模合计

不足德国的 30%。怎么可能设想由于希、爱、葡几个

小国出现债务问题会导致欧元“崩溃”,欧元区解

体呢?意大利曾经是七大工业国之一,在欧盟国家

中经济总量一度位居第三,它依然拥有相当的经济

竞争力,当前遇到的债务问题与长期执政的贝卢斯

科尼政府的腐败、无作为不无关联,因而它的债务

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比希、爱、葡等小国要容易些。

意新政府已承诺 2013 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认定

欧盟自己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身的债务危机是有

道理的,不是“放空炮”。只不过由于欧盟是个主权

国家联合体,非单一国家,它的财经实力分布不均

衡,解决债务问题需花费更多时间。默克尔作为实

力最强的德国总理一再申明,解决债务危机需要多

年时间,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此话不假。

综观近二年的起伏演变,欧洲债务危机势将延

缓欧洲国家的经济复苏,欧盟经济将会经历相当长

的一段低迷过程。但经过欧盟各国的共同努力,采

取必要的甚至是痛苦的改革措施,欧元不仅不会

“崩溃”,而且作为第二大国际货币将进行存在下

去;欧元区更不会解体,但内部机制将会有不小的

调整;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会倒退,将会以某种形式

的“多速欧洲”继续推进。欧盟仍将会是国际上一

支重要的、不可或缺、影响重大的力量。

[收稿日期院2011-12-08]

45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6: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欧债危机与当前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 房乐宪

[内容提要] 欧债危机暴露了欧盟经济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袁使得欧洲一体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遥 伴

随欧债危机的社会经济动荡和欧盟内部纷争将是近期欧洲政治生态的主色调遥 同时袁欧债危机也促使欧盟

内部尧特别是欧元区必须加快财政经济政策一体化的步伐遥 完善和强化经济治理体系袁意味着欧盟需要进行

必要的条约修改袁展现更强有力的政治意志袁并需要推动政治联盟建设的配套措施遥 因此袁欧债危机也可能

成为深化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催化剂和契机遥[关键词]欧债危机 欧洲一体化 欧元危机

[作者简介]房乐宪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袁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46-05

[1]Kirsty Hughes, European Politics and the Euro Crisis: Ten Failures,Policy Paper, Friends of Europe, Brussels. November 2011/12.

[2]构建野新欧洲冶应对野欧债冶[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15/c_122284453.htm.

一尧引言

曾经让世人赞叹的欧洲一体化建设事业,近

来处境堪忧。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引发的欧元危机,

严重暴露了欧盟经济及其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和

痼疾;北非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及其引发的难民

潮,让欧盟内部分歧更加暴露无遗;近期欧洲一些

国家出现的社会冲突和骚乱,更是让一向和平稳

定的欧洲光环受损失色。特别是近期欧债危机的

加深和扩大引发了关于欧元前景的激烈争论———

欧元区是否能够度过这次欧债危机,是否会分裂

甚至彻底崩溃?这类争论表明欧元区和整个欧盟

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正如有分析指出的,

“欧元危机不仅是欧元区的政治经济危机,也是整

个欧盟的政治经济危机,将具有深远的影响。”[1]

所有这些都让人忧虑欧洲及其一体化事业的命

运。难怪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历时 60 多年的欧

洲一体化进程正面临威胁。默克尔甚至在 2011 年

11 月 14 日出席她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年度党

代会上宣称,欧洲正处于二战以来“异常艰难、或

许是最艰难的时期。”[2]

二尧欧债危机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严峻挑战

持续了将近两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区

和整个欧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欧洲一体化建

设面临着严峻困境。主要表现为 3 个方面:

首先,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市场信心面临

被摧毁的危险,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动力严重受损。

当前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势头确实让欧洲政

界和学界都为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命运和走向捏着

把汗。自 2010 年年初以来,欧元区成员国的主权债

务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般接连爆发。受美国债务危

机和欧洲债务危机风险外溢的消极影响,全球股市

陷入剧烈动荡。目前让欧盟乃至整个世界都感受到

冲击的欧洲债务危机地域范围不断扩展:从最初的

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直至 2011 年下半年

扩展到意大利(意大利是欧洲早期一体化的创始国

和欧元区第 3 大经济体),甚至有可能波及法国。欧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46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7: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 张越男. 惠誉下调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24/c_111192503.htm.

[2]纪双城袁胡国泰. 欧美弥漫野降级潮冶阴影[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30/c_122357884.htm.

洲债务危机呈现从边缘国家正向欧洲核心国家蔓

延的危险。尽管欧盟及欧元区国家多次尝试解决欧

债危机,一些欧盟领导人也设法传递积极信息,但

市场信心持续脆弱,市场对欧元前景的担忧进一步

加重。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于 2011 年 9 月

14 日正式下调了法国两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

和农业信贷银行的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

司 2011 年 11 月 24 日宣布,已将葡萄牙主权信用

评级由 BBB-下调至 BB+(该评级即被市场

认定为垃圾级)。惠誉还将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前

景展望定为“负面”,这意味着未来葡萄牙或遭进

一步降级。葡萄牙是继希腊和爱尔兰之后第三个接

受外部援助的欧元区国家。[1]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在

2011 年 11 月 25 日已将比利时主权评级由“AA+”

下调一档至 “AA”;11 月 27 日,穆迪再次对准欧

洲,称 27 个欧盟成员国的信用评级或将全部被下

调。有媒体援引美联社 2011 年 11 月 2 9 日报道说,

新一轮“降级潮”让外界感到,当前欧债危机确实

已演化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2] 国际评级机构标

普在 2011 年 12 月 5 日甚至将包括德国和法国在

内的 15 个欧元区国家也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并认为不断发酵的主权债务危机正在对欧元区最

稳固的经济体造成影响。继标普 2012 年 1 月 13 日

下调欧洲九国主权信用评级后,惠誉公司也于美国

当地时间 1 月 27 日宣布下调意大利、西班牙等五

个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把欧元区第三大经济

体意大利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两个级别至 A-,将

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从 AA- 下调两个级别至 A。

此外还分别调降比利时、塞浦路斯以及斯洛文尼亚

的主权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盟多国

主权信用,虽被指有炒作嫌疑,但欧元区多个国家

主权信用危机的加剧,导致市场的恐慌和担忧有增

无减,欧洲经济形势普遍不被看好。根据经合组织

预计,由于欧元区国家领导人不能有效应对债务危

机,欧洲大陆经济或陷入破坏性衰退。这对以经济

一体化成就而自豪的欧盟而言的确是个严峻挑战。

第二,欧债危机引发欧洲多国社会经济形势出

现动荡,成员国政策重点有可能更加优先转向国内

事务。伴随欧债危机的扩散和蔓延,近期欧洲国家

接连出现的社会冲突和罢工事件,将促使欧洲国家

反思社会经济政策,很可能会促使他们把政策重点

更多转向国内事务。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

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多次出现抗议罢工

浪潮,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紧缩政策。

2011 年 11 月 30 日,即便并未像欧元区一些国家那

样深陷债务危机的英国,也爆发了 30 多年来罕见

的大罢工,加上此前英国伦敦街头曾经出现的严重

骚乱,一再提示英国政府: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也

已经外溢到英国社会经济之中,现在的英国百姓同

样不满本国政府采取的紧缩政策。2011 年 12 月,意

大利和比利时接连发生恶性枪击事件,造成大量无

辜人员伤亡。这和此前的挪枪击案等社会暴力犯罪

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很相似,即欧洲社会过去那种

稳定祥和的光环在褪色,这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

显得格外瞩目。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暴露出

不容忽视的危机,给多国政府造成更大政治压力。

可以清楚地看到,因欧洲债务危机引发社会经济动

荡和不满而导致欧洲国家政府领导人更迭,已经成

为现今欧盟多国政治生态引人注目的景象:欧洲债

务危机爆发以来,爱尔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

萄牙等多个成员国政府更迭此起彼伏,政局变迁和

社会经济动荡交互影响。受此冲击影响,许多欧盟

成员国目前更要着眼于国内社会经济稳定,重新反

思本国经济和社会政策。欧债危机和社会矛盾如果

持续恶化,这种内向性关注很有可能会影响它们推

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动性。

第三,欧债危机促使怀疑欧盟及其一体化的声

音再次凸显,进一步加剧了欧盟内部分化。对一体

化建设问题,在欧盟内部本来一直就存在尖锐争

议。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疑欧派对

欧盟的质疑和批评更为瞩目。例如,欧债危机使现

任首相卡梅伦所在的英国保守党内很多 “疑欧”、

甚至“反欧”者士气大振,许多保守党议员要求“借

机从欧盟要回更多权力”的言论频起,一些激进议

员甚至要求英国趁机彻底退出欧盟。欧洲债务危机

前,德国和英国在欧洲一体化态度上就明显不同:

德国一向主张更为深入地推进欧盟的政治一体化,

而英国则更为关注欧盟搭建的自由贸易平台和单

47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8: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新华网驻欧洲三国记者谈英德龃龉的背后玄机[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25/c_122336143.htm.

[2]Kirsty Hughes, European Politics and the Euro Crisis: TenFailures, Policy Paper, Friends of Europe, Brussels. November 2011/12.

一市场。近来,英国和德法两国在如何解决欧洲债

务危机问题上分歧加剧。2011 年 11 月 18 日,英国

首相卡梅伦到访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

晤。然而此次会晤未能弥合两国在征收金融交易

税这一核心议题上的分歧,对德国提出有限度地

修改欧盟现有条约的要求,两国领导人也未能达

成共识。德国强烈呼吁在欧元区 17 国内部加强财

政政策的统一性,推动建立“财政联盟”,英国担

心这会导致欧元区内部形成类似 “贸易保护主

义”的政策,改变欧洲单一市场的运转模式,担心

自己失去重要决策权。英国首相卡梅伦和财政大

臣奥斯本多次指责欧元区领导人应对债务危机不

力,尤其对欧债危机给英国经济形势带来的负面

影响表达不满。因此,在 2011 年 12 月 8 日 -9 日

欧盟领导人峰会上,英国果然以捍卫英国利益为

由,抵制了德法极力倡导的强化欧盟经济治理体

系的计划,使欧盟内部纷争更加凸显。法德等欧元

区国家被迫放弃修改欧盟条约的最初设想,选择

另立条约推动欧元区向着财政联盟方向迈进。这

对目前本已处境艰难的欧盟一体化建设来说显然

是极为不利的因素。

总之,欧元区成员和非欧元区成员虽然都已意

识到欧债危机的严峻性,但对如何解决危机问题上

依然存在分歧。正如欧洲政策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费

边?祖里格(Fabien Zuleeg)指出的,债务危机迫使

欧盟深化政治一体化进程,以确保欧元无虞,“如果

相关改革和政策能限定于欧元区范围内,则英国或

许会允许其推行。但这些政策和措施往往会有‘溢

出效应’,影响到欧元区以外欧盟其他国家。因此,

英国明确反对所谓的‘政治联盟’。”[1]在欧债危机

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欧盟内部成员国能否积极行动

起来,能否能像以往那样善于相互妥协、寻找最低

公分母式的合作机会,这事关欧元区的命运,也事

关整个欧盟的命运。

三尧欧债危机是否会成为欧洲一体化

深化发展的转机

欧洲债务危机对当前的欧盟来说是前所未有

的挑战。危机发展到目前这种局面,说明它已不仅

是经济债务危机,而是体现出深层次的制度性危

机,涉及完善和强化欧盟经济治理问题,必须有进

一步的一体化推动。能否最终化解这场债务危机,

对今后的欧洲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应对有效

得当,这场危机还是很有可能成为欧洲一体化深化

发展的重要转机。至少 2 大因素值得关注。

其一袁取决于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政治公信

力的重建和政治勇气是否强劲有力遥过去 60 多年的欧洲一体化建设,欧洲建设之

父们和对一体化事业抱有激情的欧洲领导人的政

治勇气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欧洲一体化面临

重要转折点的时刻更是如此。从舒曼到让·莫内,从

阿登纳到科尔和密特朗等,都曾以各自的政治勇气

和政治智慧,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不断走向更高阶

段。现在欧盟似乎缺乏那种真正富有政治远见和政

治勇气的欧洲级领导人,类似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那些既有显著人格魅力又具有深刻政治远见的杰

出欧洲领导人难以在当下的欧盟领导人中间找到。

正如有分析指出的,欧债危机爆发后很长一段时

期,欧盟内部虽然举行了一系列全体成员峰会、法

德双边峰会、欧元区核心成员小范围峰会,以及面

对脆弱而恐慌的市场所采取的一些类似普通灭火

式的反应举措,但是在涉及确定欧盟向何处去的积

极并具有全局性的远见或战略方面,欧盟内部并没

有展现严肃的高层政治领导力和勇气。[2]被寄予厚

望的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领导着一个实力卓群的

最强大的欧盟成员国,但似乎还没有完全做好成为

欧洲级领导人的心理准备,她最初在欧债危机中的

迟疑不决以及在德国国内面临的掣肘使得她未能

抓住化解欧债危机的最佳时机。更为糟糕的是,深

陷欧债危机的一些欧元区国家政府,直接应对债务

危机的举措更是不力,临时采取的系列紧缩政策又

遭遇国内民众的强烈抵制和反对,甚至引发社会动

荡和骚乱。这表明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领导人的政

治公信力出现下滑,政治勇气和政治意志明显不

足。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证明,越是危机关头,政治公

信力和领导人的政治意志重要性就越发突出。欧洲

48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49: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Toward a closer, stronger economic union - 17/11/2011.http://ec.europa.eu/news/economy/111117_2_en.htm.

[2]Toward a closer, stronger economic union - 17/11/2011.http://ec.europa.eu/news/economy/111117_2_en.htm.

[3]韩梁.默克尔促建财政联盟默克尔促建财政联盟[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 -12/04/c_122372462.htm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4/c_122372462.htm.

民众在遭受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带来的苦果后,更

关注本国政府的公信力和解决他们面临实际问题

的行动能力,如果政府反应决策得当,民众权益得

到保障,自然皆大欢喜,否则,他们就会对本国政府

失去信任,更可能对欧洲一体化事业失去热情。在

当前欧债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要在欧洲民众和金融

市场重建信心和信任,特别需要更大的政治意志和

领导力。

其二袁取决于财政联盟建设能否顺利落实遥这次欧债危机暴露出的机制性缺陷已被欧盟

领导人深切感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充分表明,没有

财政政策一体化的货币联盟是脆弱的,欧盟的经济

治理体系必须完善。而要完善欧盟经济治理体系,

就必须考虑修改条约的问题。因此,以保欧元、解危

机为首要目标,修改欧盟条约曾被欧盟及成员国主

要领导人提上日程。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

2011 年 11 月 16 日对欧洲议会发表演说时强调,

欧元区政府应当迅速行动起来支持共同货币欧元,

结束债务危机并建设一个更深刻的经济联盟。他

说,欧元区更强有力的治理对于共同货币的生存和

加强至关重要,市场、投资者要求欧元区的更强有

力治理,这对抱有建设更强大欧洲热情的人而言不

仅是个政治问题,实际上也是欧元区当然也是整个

欧盟更强有力治理的共同意识问题。[1] 德国总理默

克尔明确呼吁,必须进一步改革欧盟的结构,推进

更深层次的一体化,确保欧元的未来。法国总统萨

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意大利新任总理蒙蒂于

2011 年 11 月 24 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小型峰

会后表示,三国决心采取措施捍卫欧元,阻止欧洲

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

也承认,欧洲目前面临的债务危机实际是个制度性

的危机,需要欧盟各方作出更强有力的承诺,需要

进一步强化一体化建设,这就需要修改条约。[2] 但

是,修改条约难度极大,需要欧盟内部协商一致才

能做成。默克尔在 2011 年 12 月初欧盟峰会前夕表

示,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是信任危机。欧洲要继续前

行,就必须赢回信任;为赢回信心,就必须做更多。

达成协议不够,“我们今后必须拿出有法律约束力

的规定”。[3]由于英国阻挠,修改条约的尝试于 2011

年 12 月 8-9 日的欧盟峰会被迫中止,欧元区国家

只好寻求另行缔结新的政府间条约。虽然除英国之

外,其他 26 国表示愿意参加新条约的缔结,但非欧

元区的几个欧盟成员国还需要本国议会审议才能

最终决定。2012 年 1 月 30 日的欧盟峰会上,不仅

英国未参加欧盟多数成员国缔结的财政新约草案,

捷克也暂时未签署草案。英国和捷克拒绝签约,被

分析者解读为进一步凸显欧盟内部分歧,可能为欧

债危机的全面解决留下隐患。因此,2011 年 12 月

欧盟峰会有关强化财政政策及其一体化建设的努

力,最终能否真正落实,对欧债危机的缓解和根本

解决十分关键。

简言之,欧债危机既构成欧盟能否有效运作的

挑战,也可能化为促进欧洲一体化深化发展的压力

和动力。如果欧盟能够切实展现强有力的政治意

志,重新树立政治公信力,并通过落实财政政策的

统一协调,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将有利于推动成

员国进行结构性改革,也有利于欧盟从整体上提高

竞争力,从而为最终摆脱债务危机的困扰奠定坚实

基础。

四尧结语

欧洲债务危机不仅让欧盟一体化模式受到质

疑,更让欧盟的软实力受损。“欧元解体论”抬头,

甚至出现“欧盟解体论”的疑问。个人认为这有些

言过其实。

首先,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哪国愿意主动退出

欧元区或欧盟。欧盟内部大国也不会坐视欧盟解

体。即便对欧盟一体化一向消极谨慎的英国,虽然

在 2011 年 12 月欧盟峰会上抵制了修改欧盟条约

的倡议而受孤立,但近期看也不会彻底离开欧盟,

因为留在欧盟依然符合英国的根本利益。就欧盟而

言,如何凝聚成员国共识,尽快果断有力地采取切

实措施缓解债务危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头

等任务。鉴于这次欧债危机的复杂性和规模,目前

49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0: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European Council袁Statement by the Euro Area Heads of Stateor Government, Brussels, 9 December 2011.

[2]参阅西班牙驻华大使布雷格拉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尧欧洲所承办的野社科论坛院欧洲债务危机及欧洲经济治理冶的发言. http://ies.cass.cn/Article/sdtl/201111/4331.asphttp://ies.cass.cn/Article/sdtl/201111/4331.asp.

[3]尼尔窑弗格森. 欧洲的逐步解体院为什么货币联盟必然导致分

裂 [EB/OL]. (德 )明镜周刊 , 2011-11-07.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4/c_122358983.htm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04/c_122358983.htm.

的欧洲一体化建设确实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欧洲一

体化的历史又告知人们,欧盟正是在不断克服种种

危机的基础上一再得到壮大和巩固。危机常常会转

化为欧洲一体化深化的动力。围绕这次危机化解方

案的探寻,以 2011 年 12 月欧盟峰会上达成的欧元

区国家领导人关于强化财政政策协调统一的声明

为标志,[1] 欧盟已经开始了进一步推动一体化的新

进程。2012 年 1 月 30 日举行的本年度首次欧盟领

导人峰会取得多项共识:欧盟 27 个成员国中的 25

国 (英国和捷克除外) 同意缔结更严格的财政契

约,若协议获得成员国立法机构批准,将在 2013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永久性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

(ESM)将于 2012 年 7 月正式启动。这是欧盟向更紧

密的财政和经济联盟迈出的重要步骤,意味着欧元

区向更紧密的财经一体化与更有力的经济治理迈

出重要一步。正如西班牙驻华大使布雷格拉特近期

指出的,当前的债务危机将会促进欧洲一体化的深

化,因为危机会促进欧盟各国在财政政策一体化及

其他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

会促进政治一体化的深化和发展。[2]

其次,欧盟内部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相互间

的基本共识也在增强。这就是已经走过 60 多年的

欧洲一体化进程不能逆转,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

欧盟必须捍卫。现有欧盟成员国谁都无法承受欧盟

解体的代价,欧元区国家也无法承受欧元崩溃的代

价。正如默克尔多次强调的,欧元的崩溃意味着欧

洲、欧洲观念及欧洲联合的终结。因此欧洲绝不会

坐视欧元的崩溃。唱衰欧盟的分析者也承认,欧洲

货币联盟虽然会退化,但不会轻易死亡。哈佛大学

教授尼尔·弗格森在 2011 年 11 月撰文指出,如果

所有弱小国家都退出货币联盟,只剩下德国、奥地

利、荷兰、芬兰和法国,那么接下来的欧元升值将严

重困扰这些国家的出口工业。因此没有人能从共同

货币的解体中获益。这正是成员国政府今天在激烈

争吵中费尽力气去修补货币联盟的原因。[3]

就目前看,欧盟内部虽然在欧债危机具体解决

方式和条约修改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基于共同

利益和共同命运的基本认知,欧盟已经开始在寻求

更多共识的道路上付出显著努力。比如丹麦,虽然

不是欧元区成员,也已经明确表示将在其作为欧盟

轮值主席任期内(2012 年上半年)把寻求化解欧债

危机问题作为首要议题和目标。德国最近在欧债危

机问题上表现更为积极。默克尔反复强调,如果其

他欧元国家被推入危机,德国也无法独善其身,德

国离不开欧盟,对欧盟负有责任,需要在必要时为

解决危机做出妥协,甚至做出一定牺牲。德国这种

姿态如果真正落到实处,应该会得到多数欧盟成员

国的积极回应,2011 年 12 月欧盟领导人峰会的结

果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只能竭尽全力继续前

行,以设法化解债务危机为契机,再次推进欧洲一

体化建设,除此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退缩选项。完

善和强化经济治理体系,意味着欧盟需要展现更强

有力的政治意志。特别是对欧元区来说,目前当务

之急是要尽快推进财政政策协调,其他经济政策领

域也需要协调。从长远看,要真正落实财政经济政

策的一体化,需要推动财政及政治联盟建设的配套

措施,实行更紧密的政治一体化。就此而言,欧债危

机也孕育着深化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动力和机遇。当

然,这个过程会异常艰难,毕竟这次欧债危机暴露

出的制度性缺陷不可能短期内很快获得解决。制度

性危机和制度性缺陷当然需要着眼于长远的制度

性调整和改革才能完成。这正是当前欧盟面临的首

要困境。

[收稿日期院2011-12-20][修回日期院2012-02-02]

50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1: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20 年来袁双方经贸迅猛增长袁双向投资快速扩大袁合作机制逐步建

立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遥 这些成就对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尧对东盟经济发展与稳定以及对提升地

区的国际经济地位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遥 未来袁为增强应对区域和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袁中国-东盟

经贸关系还应在健全配套合作机制尧均衡发展投资关系尧积极推进货币金融合作尧夯实重点合作项目方面取

得进一步发展遥[关键词]中国-东盟 经贸关系

[作者简介]江瑞平袁外交学院副院长尧教授尧博导尧叶和平与发展曳杂志编委尧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51-05

全面发展中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纪念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建立 20周年

○ 江瑞平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 20 年,也是中

国—东盟经贸关系全面发展的 20 年。中国—东盟

经贸关系迄今仍是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和

组成部分,并在中国对外经贸关系总体格局中占据

重要地位。展望未来,伴随国际经济形势和区域经

济格局的全新变化,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仍将保持

全面发展的势头,尽管也将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

甚至不排除出现一些波折。中国、东盟及有关各方

应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中国—经贸关系的全面、快速

发展。

一尧中国要东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

东盟是中国的近邻,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

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东盟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

同、发展水平各异,产业结构、市场格局、资源禀赋

各具特色,中国可从不同东盟成员中找到不同层面

的互补,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具有坚实的经济

基础。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20 年来,官方交往

频繁,民间总体友好,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具

有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尤其是中国—东盟

自贸区建设启动和最终建成,更为中国—东盟经贸

关系的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制度保证。正是在以上各

层面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在近

20 年中取得了全面、快速发展。

渊一冤双方贸易快速增长

双方贸易是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基础。建立

对话关系 20 年来,中国—东盟贸易额快速增长,成

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集

中表现。在建立对话关系之初的 1991 年,中国—东

盟贸易额只有 79.6 亿美元,而到 2000 年已跃升至

395.2 亿美元,10 年间增长了 3.96 倍;从 2000 年到

2010 年更是达到 2,927.76 亿美元,10 年间增长了

6.4 倍。2010 年,双方贸易相当于建立对话关系 20

年前的 36.8 倍!在 2010 年中国对东盟贸易总额中,

对马来西亚贸易居第一位,达 742.15 亿美元,占

25.3%;对新加坡贸易居第二位,570.58 亿美元,占

19.5%;对泰国贸易居第三位,529.47 亿美元,占

18.1%;对印尼贸易居第四位,427.50 亿美元,占

14.6%;对越南贸易居第五位,300.94 亿美元,占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51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2: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0.3%;这五个经济体加在一起,已占到中国对东盟

贸易的 87.8%,说明中国对东盟贸易高度集中于这

五个国家。[1]

渊二冤双向投资快速扩大

双向投资是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另一重要

内容,双向投资的快速扩大,是建立对话关系之后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全面、快速发展的主要表现。

在建立对话关系之初,无论是东盟对华直接投资,

还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规模都十分有限,1991

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只有 1.5 亿美元,东盟对华

直接投资当年也只有 3.3 亿美元;而到 2000 年,中

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累计达到 4.6 亿美元,比 1991 年

增长了 2.54 倍;而当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更达到

28.4 亿美元,比 1991 年增长了 7.61 倍。此后的 10

年是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尤其是

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对东盟直接

投资得到了迅速发展。到 2010 年,中国对东盟直接

投资(流量)达到 44.05 亿美元,累计(存量)更达

到 143.5 亿美元,比 2000 年增长了 30.2 倍,更比建

立对话关系初的 1991 年增长了 94.7 倍。[2] 与此同

时,东盟对华直接投资也在快速扩大,到 2010 年已

达 63.2 亿美元,比 2000 年增长了 1.2 倍,相当于建

立对话关系之初的近 20 倍。[3]截止 2010 年,在中国

对东盟直接投资累计额中,第一位是新加坡,占

42.3%,达 60.7 亿美元;第二位是缅甸,占 13.6%,达

19.5 亿美元;第三位是印度尼西亚,占 8.01%,为

11.5 亿美元;第四位是柬埔寨,占 7.87%,为 11.3 亿

美元;第五位的是泰国,占 7.53%,为 10.8 亿美元;

第六位是越南,占 6.90%,为 9.9 亿美元;第七位是

老挝,占 5.92%,为 8.5 亿美元;第八位是马来西亚,

占 4.95%,为 7.1 亿美元;第九位是菲律宾,占

2.72%,为 3.9 亿美元;文莱居最后一位,占 0.35%,

只有 0.5 亿美元。[4]

渊三冤合作机制逐步健全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关系的快速发展,与双方

合作机制的不断健全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东盟对

话关系的建立,本身即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

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或政治基础,而此后多层面经

济合作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尤其是 2002 年双

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更是直接推动

了双方经贸关系的扩展和提升。之后,通过相继签

署《货物贸易协定》、《服务贸易协定》和《投资协

定》,直至 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和全

面启动,每一步都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扩展和

深化提供了直接的制度保证,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

用。

渊四冤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建立对话关系 20 年来,在双方贸易和双向投

资依然构成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主体的同时,其他

领域的经贸合作也在全面展开和快速推进。迄今双

方已确定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

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

卫生和环保等 11 个重点合作领域,并正式签署了

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

高速公路、交通、文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新闻媒体、

知识产权、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东盟东

部增长区、建立中国—东盟中心等 12 个合作谅解

备忘录和合作框架。[5]

二尧发展中国要东盟经贸关系的现实意义

建立对话关系 20 年来,中国始终把发展与东

盟经贸关系作为总体外交和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发展对东盟经贸关系,对夯实中

国—东盟关系的基础,维护周边安全稳定,推进区

域合作战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建

立对话关系 20 年后的今天,中国—东盟经贸关系

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致不少人

开始对发展对东盟经贸关系的的意义和重要性产

生了怀疑。我们认为,即便是在建立对话关系 20 年

后的今天,即便是相关环境和条件已经并仍在发生

全面、深刻变化,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仍然具

有多层面的现实意义:

[1]综合数据[EB/OL]. 商务部亚洲司官方网站, http://yzs.mofcom.gov.cn/static/date/g/date.html/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等. 2010 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

报[R]. 20 页袁表 10.[3]新华网. 中国对东盟累计直接投资已超百亿美元[EB/OL].

2011-03-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等. 2010 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

报[R]. 42 页袁表 21.[5]外交部官方网站 . 中国要东盟关系渊10+1冤[EB/OL]. http://

www.fmprc.gov.cn/chn/pds/wjb/zzjg/yzs/dqzz/dnygjlm/zghdny/.

52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3: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渊一冤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稳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或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立小康社会

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中国

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确保对外经贸

关系的稳定发展,仍是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

要动力。而进一步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又是

实现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稳定发展的主要支点。因为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仍在中国对外经贸关系格局

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面向东盟的贸易投资在中

国对外贸易投资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地位重要。

2010 年,对东盟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

9.85%,东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位列欧盟、美

国和日本之后,后三者占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总

额的比重分别为 16.13%、12.96%和 10.02%。[1]2011

年 1-8 月,对东盟贸易占比又提升至 9.97%。[2]东盟

也是中国引进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和对外投资的主

要对象地。如在 2010 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猛增

63.2%,在除香港外的全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达

到 31.59%,高居第一位,并明显高于其他主要投资

对象地。[3]其次,扩大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有利于促

进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多元化,有利于改变中国对

外经贸关系对欧美的过度依赖,从而有利于中国对

外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在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不断深化,欧美陷入“财政—金融—经济”三重危

机的风险日趋增大的背景下,我更应强化与东盟的

经贸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世界经济

展望》再次下调了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其中

欧盟 2011、2012 年的实际 GDP 增长率分别被调低

为 1.6%和 1.1%,美国也分别被调低为 1.5%和

1.8%;受东部大地震影响日本在 2011 年可能出现

负增长。[4]在当前欧、美、日前三大贸易伙伴同时面

临衰退风险之时,稳定和发展与作为中国第四大贸

易伙伴的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

义。再次,东盟许多国家资源丰富,是中国多种战略

资源的主要进口来源地,稳定和发展中国—东盟经

贸关系,对确保中国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最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稳定,需要稳定的周边环

境。东盟是中国周边近邻,稳定和发展中国—东盟

经贸关系,对稳定中国周边环境同样具有战略意

义。

渊二冤对东盟经济发展与稳定的现实意义

稳定和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对东盟各国

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同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

义。首先,中国是东盟最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进一

步推进对华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对东盟对外经贸

关系的发展与稳定意义日趋重要。其次,在欧美日

等世界主要国家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稳定与发展

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经贸关系,对依

然保持外向型特色的东盟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至关

重要。最后,对华贸易的快速增长,已越来越成为东

盟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就中国、美国、欧盟和

日本等东盟四大贸易伙伴在其对外贸易总额中的

占比变化来看,2000 年分别为 4.4%、16.7%、13.2%

和 16.1%,中国明显低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水平,

分别低 12.3 个、8.8 个和 12.7 个百分点;而到 2009

年,相应数据已分别变为 12.6%、9.4%、10.6%和

10.0%,中国已成为东盟区外第一大贸易伙伴,且占

比分别比其他三个主要伙伴分别高出 3.2 个、2 个

和 2.6 个百分点。东盟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同

样如此。2000 年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东盟出口

贸易的占比分别为 3.8%、19.0%、15.0%和 13.4%,中

国占比分别比其他主要出口对象国低 15.2 个、11.2

个和 9.6 个百分点,而到 2009 年,相应数据已变为

11.5%、11.1%、10.4%和 9.4%。中国已跃升为东盟区

外第一大出口对象国。从 2000 年到 2009 年,东盟

出口总额增长了 95.8%,而对华出口却增长了 4.9

倍,对华出口对东盟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18.7%。

同期东盟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分别仅增长了

45.6%、7.8%和 36.8%。[5]由此不难看出,在欧美日等

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对东盟经济

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

[1]商务部亚洲司官方网站. 2010 年 1-12 月我对亚洲国家渊地区冤贸易统计[EB/OL].http://yzs.mofcom.gov.cn/aarticle/g/date/n/201101/20110107385479.html.

[2]商务部亚洲司官方网站. 2011 年 1-8 月我对亚洲国家渊地区冤贸易统计[EB/OL]. http://yzs.mofcom.gov.cn/aarticle/g/date/p/201109/20110907760963.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等. 2010 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

报[R].20 页袁表 10.[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网站 , http://www.imf.org/external/

pubs/ft/weo/2011/02/pdf/tables.pdf.[5]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官方网站.ASEAN 的贸易和产业统计[EB/

OL].http://www.jetro.go.jp/world/asia/asean/.

53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4: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决于对华出口的增长。

渊三冤对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包括经济合作在内的东亚区域合

作,都是以东盟为主导的。以东盟为轴心的多对

“10+1”自贸区建设,对推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发

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在以东盟为轴心的

“10+1”自贸区建设进程中,中国—东盟自贸区建

设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国与东盟早在

2002 年即率先签署了 《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开始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之后顺利签署

《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 和 《投资协

议》,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并于 2010 年顺利建成自

贸区,这其中的每一进展,无一不是对东亚区域经

济合作发挥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中国还是率先

加入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的域外大国(2003

年),这对其他域外大国加入该条约,从而为 2005

年“东亚峰会”(EAS)框架下的区域合作,同样产

生了不容忽视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做实与东盟的

“10+1”经济合作,全面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

也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战

略。此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东盟经贸

关系自身也在东亚整体经贸关系中占有很大比重,

具有重要地位。中国—东盟自贸区人口近 20 亿,远

远超过欧盟的 5.2 亿和北美自贸区的 4.5 亿,占到

10+3 总人口 91.6%,且中国和东盟各国均属新兴经

济体,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其他经济体参与东亚

区域经济合作具有极大吸引力。

渊四冤对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现实意义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格局加速变化,国际利

益关系加速调整,一大批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

经济体的整体崛起,成为影响乃至决定这一变化和

调整的重要因素。但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

体的崛起,势必受到传统国际经济格局和利益关系

的制约,很难一帆风顺。为消除障碍、化解阻力,发

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必须加强合作,协调

行动。中国和东盟经济体均属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

市场经济体,提升国际经济地位,扩大在国际经济

格局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是共同的诉求,因而也

必须加强合作,协调行动。中国和东盟经济体在现

存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利益架构中有很多共同点,面

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在现存的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金融体系中,都处于被动受害地位。1997/98 年

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曾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货币金

融体系受到剧烈冲击,经济发展出现严重波折,正

是在此背景之下,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东亚经济

体才启动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并使之不断推进。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

衰退,同样使中国和东盟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许多

东盟经济体都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如泰国、柬埔

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实际 GDP 增长率在 2009

年就分别为 -2.4%、-2.0%、-1.6%和 -0.8%。[1]目前

欧盟日趋恶化的主权债务危机正冲击着十分脆弱

的国际金融体系。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和东盟

必须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提升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中的地位,共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共同应对

连续不断的国际金融冲击和危机。

三尧进一步发展中国要东盟经贸关系的建议

由建立对话关系 20 年奠定的扎实基础、中

国—东盟内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力推进、区

域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的强烈要求共

同决定,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还将进一步扩展、深

化和提升。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拟

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渊一冤加快健全配套合作机制

2010 年建成的自贸区,是中国—东盟经济合作

机制建设中的里程碑。自贸区建成近两年来,对中

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0 年双边贸易增长了 37.5%,其中东盟对华出口

增长了 44.8%,分别比中国对外贸易和进口总体增

速高出 2.8 个和 6.1 个百分点。2011 年 1-8 月又分

别增长了 26.6%和 28.6%,仍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和

进口的总体增速。[2]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贸区

全面启动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货物贸易、服务贸

易和投资等协议的高效落实,还需要中国—东盟双

方付出艰苦的努力,多层面后续配套合作机制还有

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如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层面,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展望[R]. 2011 年 9 月: 179尧183.

[2]综合数据[EB/OL]. 商务部亚洲司官方网站, http://yzs.mofcom.gov.cn/static/date/g/date.html/1.

54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5: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政策法规、通关程序、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等具体机

制都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此外,中国—东盟双方

企业对自贸区的利用度依然很低,如何帮助双方企

业有效利用自贸区提供的优惠政策,也需采取有效

措施。

渊二冤均衡发展贸易投资关系

均衡发展是保持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可持

续性的保证。目前无论在贸易方面,还是在双向投

资方面,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关系发展失衡状况依

然存在甚至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在自贸区全面启

动后的 2010 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一下子增加

到 163.62 亿美元,2011 年头 8 个月达 156.78 亿美

元。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失衡状况更加严重,

2010 年对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逆差分别达 266.04 亿

美元和 134.53 亿美元,而对越南和新加坡则分别为

161.33 亿美元和 76.38 亿美元的顺差。[1]目前中国与

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很不均衡。截止 2010 年 6 月,东

盟对华直接投资累计达到 594 亿美元,而中国对东

盟直接投资累计只有 96 亿美元,2010 年 1-6 月东

盟对华直接投资也相当于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

2.6 倍。[2]此外,在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关系的不同

领域,也存在发展失衡的状况,如在贸易领域,就存

在货物贸易发展超前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失衡

状况[3]。由此可见,中国—东盟应积极采取措施来促

进双方经贸关系的均衡发展,尤其应加大中国对东

盟直接投资力度,鼓励中国企业“走向”东盟;采取

有效措施推动双边服务贸易发展,尤其应采取有效

措施加快金融、管理、咨询等高端服务贸易的发展。

渊三冤积极推进货币金融合作

从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到货币金融合作,是现

代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发展规律。中国—东盟经贸

关系的发展,也是循着这一轨迹展开的。建立对话

关系 20 年来,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关系的快速发

展,一方面为货币金融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

方面也为货币金融合作提出了强烈需求。为了服务

和服从贸易投资关系、拓宽经贸合作领域,应加快

推进中国—东盟货币金融合作,尽快改变中国—东

盟经贸关系中贸易投资合作超前而货币金融合作

滞后的格局。第一,加强双方商业金融之间的金融

业务合作,拓展银行业务,扩大债券市场,创新金融

产品,提升合作层次。第二,加强双方金融监管机构

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适度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

槛,强化金融优惠政策,鼓励中国金融机构“走向”

东盟国家。第三,加强双方货币合作和汇率协调,进

一步增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共同防范和抵御国际

金融风险。第四,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有效利用

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定,扩

大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使用量和覆盖面,尤其要积

极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4]

渊四冤着力夯实重点合作项目

历史经验表明,启动和推进重点合作项目,是

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有效支撑。为进一步推

动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全面、快速发展,应着力夯

实已启动的重点合作项目,适时推出待开发的重点

合作项目。共同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应是目前中

国—东盟双方必须重点发展、着力夯实的首选项

目。中国与东盟之间和东盟内部在交通、运输、物

流、通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近些年虽有一定进展,

但水平仍很低,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东盟经贸

关系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要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

经贸关系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突破这一瓶颈、消

除这一障碍。目前中国、东盟及有关各方已经认识

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2010 年第 17 届东盟领导人

会议已推出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包括制

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制度互联互通等层面的具体

战略。2011 年 4 月东盟还专门成立了互联互通协调

委员会,总体负责《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执

行。中国—东盟也应在互联互通层面加强合作,具

体措施可包括成立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常设机制、

积极引导私营部门参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

有效利用中国—东盟投资基金及其他相关金融安

排等。

[收稿日期院2011-10-23]

[1]综合数据[EB/OL]. 商务部亚洲司官方网站, http://yzs.mofcom.gov.cn/static/date/g/date.html/1.

[2]杨凤鸣. 盘点中国要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J]. 国际目 望袁2011(1).

[3]张久琴.中国要东盟只有贸易区院问题与对策[J]. 国际经济合

作袁2010(7).[4]苏保祥,等.CAFTA 框架下深化中国要东盟银行业与监管合

作的研究[J].经济研究资料袁2011(31).

55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6: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一尧三重危机困扰西方世界

渊一冤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从冰岛主权债务危机、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到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国债风险,全球债务危机

愈演愈烈,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

2008年 10 月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冰岛主权债

务问题浮出水面,成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一个倒

在债务面前的国家,国家几近破产。然后是中东欧

国家,由于救助及时未酿成较大的国际金融动荡。

2009 年 12 月,希腊由于财政收支赤字问题日益严

重,全球三大评级公司先后调低其主权信用评级,

希腊债务危机爆发。2010 年 4 月,希腊主权信用评

级被调降至垃圾级。随后,国际评级机构对葡萄牙、

意大利、爱尔兰及西班牙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提出

警告或者负面评价,欧洲债务问题“普遍性”逐步

显现,并持续恶化。2011 年 6 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

权信用评级连降三级至 CCC 的全球最低等级。7

月,穆迪相继将葡萄牙与爱尔兰的主权信用评级调

降至垃圾级。9 月,标准普尔调低意大利主权信用评

级,并给予负面展望。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面对成

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不但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和日本也同

样面临严重政府债务问题。早在 2010 年 2 月,美国

总统奥巴马签署通过了将债务上限从 12.4 万亿美

元提高到 14.294 万亿美元的法案。而到了 2011 年

5 月 16 日,美国政府债务就已经触顶。8 月 2 日,美

国两党虽然就调整债务上限再次达成协议,同意在

短期内至少将美债上限提高 2.1 万亿美元。但是,标

普还是在 8 月 6 日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

AAA 下降至 AA+。这是标普百年来首次下调美国

信用评级,其主要依据是美国政府与国会达成的上

调债务上限及减少财政开支的妥协方案未能满足

美国财政中期稳定的要求。美国主权债评级下调引

起不小震动,纽约金融市场 8 月 8 日遭遇“黑色星

期一”,道琼斯指数暴跌 634.76 点,跌幅达 5.55%,

标准普尔 500 种股票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重

挫 6.66%和 6.90%,原油价格暴跌 6.4%。

日本的情况同样严重:截至 2011 年二季度,包

括国债、借款和政府短期证券在内的日本国家债务

总额共计 943.81 万亿日元,创历史最高记录,达到

GDP 的两倍多。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日本人负债

785 万日元(约 63 万元人民币)。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预计,如果加上地方政府的负债额,到 2011 财年

西方世界深陷三重危机

○ 竺彩华

[内容提要]西方的金融危机导致财政状况空前恶化袁引发主权债务危机袁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造成金融

市场和实体经济剧烈震荡袁西方世界进入野财政危机要金融动荡要经济停滞冶的严重恶性循环中袁经济财政

危机引起了西方社会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再思考遥[关键词]财政危机 金融动荡 经济衰退 资本主义体制

[作者简介]竺彩华袁女袁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副院长尧副教授尧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遥[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56-06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56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7: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IMF: Fiscal Monitor Sept, 2011.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fm/2011/02/fmindex.htm.

[2]欧洲银行监管局 2011 年欧盟压力测试总报告[EB/OL]. http://stress-test.eba.europa.eu/pdf/EBA_ST_2011_Summary_Report_v6.pdf.

[3]郑联盛. 欧洲银行业风险在加大[EB/OL]. 一财网袁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59188.html.

[4] 金融危机 3 周年院 美国银行业内外交困 未来增长堪忧[EB/OL]. 新华网袁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9/15/c_131140211_2.htm.

[5]世界经济展望[EB/OL].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1/02/index.htm. [2011-09-11].

日本国家负债总额将达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233.1%。[1]在大地震重创日本经济、出口受到严重打

击后,经济的脆弱性进一步削弱了日本的偿债能

力,债务前景堪忧,继续被降级的可能性加大。

渊二冤银行系统风险日趋增大

伴随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经济状况最严重的

“欧猪五国”(葡、意、爱、希、西)所在的欧元区银

行金融系统风险日益加大,同时也给美国的银行系

统带来了巨大风险。

欧洲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不强。2011 年欧

洲银行监管局在欧洲 21 个国家 90 家大银行进行

的压力测试显示,欧洲银行业仍需强化其资本金。

截止到 2010 年底,90 家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

8.9%,其中 20 家银行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

5%,需要在未来两年内补充 268 亿欧元的资本金。[2]

在目前形势下,欧元区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融资难

度越来越大。而同时,欧洲银行业的风险敞口却很

大,特别是对“欧猪五国”的国债,规模大致超过

5,000 亿欧元[3]。债务违约将对欧洲银行业造成实质

性冲击。目前,欧洲已有多家银行信用评级被下调。

就目前欧洲采取的以市定价(Mark to Market)会计

准则和以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为基础的资产负

债管理模式而言,银行对其问题资产只有两个选

择:一是低价抛售资产,二是补充资本金。前者将导

致资产价格的下跌,后者将导致市场流动性的紧

缺,最后可能引发严重的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

另外,美国和欧洲金融业务联系紧密,其银行

等金融机构对欧洲国家的净风险敞口约有近 2,000

亿美元,仅花旗银行在“欧猪五国”估计就有 220

亿美元的风险敞口。[4]为此,美国部分银行因为持有

欧洲国债,其资产负债表明显面临风险,并因此可

能被降低评级而引发全球银行业的风险。

渊三冤全球经济回升出现波折

全球经济目前面临主权债务危机、金融体系脆

弱、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国家通胀

压力增大四大风险,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进一

步增加。在今年 9 月 IMF 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的

预测值,2011 年全球增长率将从 2010 年的 5.1%降

至 4%,此前 IMF 预测 2011 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

4.3%。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力,部分国家或陷

入衰退。IMF 预测,先进经济体实际 GDP 预计将以

缓慢步伐增长,2011 年仅增长约 1.6%,2012 年约为

1.9%。而此前 IMF 预测 2011 年和 2012 年发达经济

体的经济增长将超过 2.2%和 2.6%。[5]美国、欧洲、日

本等发达经济的增长幅度将大大低于过去几轮经

济衰退后的复苏程度。IMF 特别指出,原本就在不

断减弱的美国经济活动可能会遭受更多打击,这些

打击可能来自于财政整顿的政策僵局、疲弱的住房

市场、住户储蓄率的迅速增长以及不断恶化的金融

状况。

目前,新兴经济体贡献了更多的经济增长动

力,但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国际资本大量持

续流入新兴经济体,推动新兴经济体各国流动性和

信用的过度扩张,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和资

产价格。面对通胀压力,新兴经济体都需要实行紧

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而这将明显约束总需求水平。

另外,如果全球复苏乏力、资本流动逆转、融资成本

上升,新兴经济体也将面临新的金融风险。在通胀、

财政、金融、结构等因素的约束下,新兴经济体持续

增长的动力不足,对全球总需求的边际拉动将日益

弱化。

二尧金融危机恶化财政状况

2008 年金融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债务危

机,其源头就是美国次贷危机,不足万亿美元的银

行债务危机把全世界拖入了百年难遇的大衰退,过

度杠杆化的债务型经济终尝恶果。在解救危机的过

程中,西方国家的银行和私人部门逐渐去杠杆化,

原有危机貌似缓解,其实只不过是把私人部门的债

务转移至政府部门,以国家信用来代替私人信用而

已。

57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8: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1]OECD Economic Outlook No.89. http://www.oecd.org/document/61/0,3746,en_2649_34573_2483901_1_1_1_1,00.html.

[2]一年期国债收益率飙至 117%袁希腊违约恐难避免[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fortune/2011/09-14/3327012.shtml.

[3]全球股市本周缩水 2.5 万亿美元[EB/OL]. 中国日报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gjj/2011-08-05/content_3416559.html.

金融危机爆发前,西方世界的财政状况已有明

显改善,主要表现为财政赤字明显减少,财政赤字

相当于 GDP 的比例明显降低。例如,到金融危机前

的 2006 年,美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财政赤字相

当于 GDP 的比例,已分别下降至 1.6%、2.2%、2.7%

和 1.4%。但由于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至少

从三方面对财政收支形成巨大压力,导致西方主要

国家的财政状况重新恶化,直至深陷财政赤字和主

权债务危机之中。第一,金融危机导致西方主要金

融机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债务负担无法承受,直

至濒临破产。为避免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引发经济社

会动荡,欧美主要国家政府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出

手救助,导致财政支出急剧增加。第二,金融危机导

致严重经济衰退,国民收入急剧萎缩,加上累进税

制的倍数效应,使西方主要国家的财政收入急剧减

少。第三,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尤其是由此引

起的失业问题日趋严重,西方主要国家不得不连续

推出以扩大公共事业投资、增加社会福利支出为中

心的紧急经济对策,从而使财政支出急剧增加。上

述三方面压力同时增大的直接结果,必然是西方主

要国家财政状况的快速恶化,直至诱发主权债务危

机。就美国、日本和欧元区财政赤字相对于 GDP 的

比例看,到 2008 年已分别提高到 6.3%、8.7%、4.8%

和 2.1%,2009 年更分别提高至 11.3%、8.7%、10.8%

和 6.3%,2010 年仍分别高达 10.6%、8.1%、6.0%和

10.3%,均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 3%的警戒线。与

此同时,公共债务(主权债务)规模也急剧增大,相

当于 GDP 的比例也随之快速提高。到 2010 年,这

一比例在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和

德国已分别提升至 199.7%、126.8%、94.1%、93.6%、

82.4%、84.2%和 87.0%,均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

60%警戒线。[1]

三尧财政危机增大金融风险

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和深化,是困扰目前西方

经济的最大问题。除了前述的给全球银行业带来系

统性风险之外,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它可能

通过多个途径,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系统造成

强烈冲击,甚至再度诱发金融危机。

首先,主权债务危机直接表现为国债市场的危

机,而国债市场又是西方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

分。伴随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化,势必对整个西方债

券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导致整个债券市场波动。例

如,2011 年 9 月 12 日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

至 117%,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接近 70%。对冲希腊

五年期国债风险的信用违约互换 (CDS) 价格飙升

937 个基点,达 4,437 点的历史新高,成为全球最贵

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希腊债务风险加剧,也引发

市场对危机蔓延的担忧,其他面临债务压力的欧洲

国家用于对冲债务风险的信用违约互换价格普遍

上涨。当天,意大利、葡萄牙和法国的信用违约互换

价格均创下历史新高。[2]

其次,财政危机造成了股市动荡。每当市场传

出新的国家信用被下调的消息,股票市场都会应声

而跌,其波动幅度甚至会远远超过主权债务危机恶

化的程度。这说明在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恶化的接连

冲击下,全球股市已经十分敏感和脆弱,甚至弱不

禁风,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过度反应。尤其当意大利

和西班牙被卷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时,投资者对

全球经济可能陷入下一场衰退的担忧不断增长,投

资信心严重不足,纷纷抛售股票,股票市场连续跳

水。仅在 2011 年 8 月初的一周时间里,全球股市市

值就缩水 2.5 万亿美元;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

指数(MSCI All-Country World Index) 下降了 8.6%,

下跌的市值相当于法国的 GDP,成为自 2008 年 11

月以来的最大的周跌幅。[3]

最后,财政危机加剧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在

目前外汇市场上,有两股颇值关注的力量。一是美

国经济形势尤其是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往往会导

致美元对欧元贬值;另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恶

化,它又会导致欧元基础动摇,从而导致欧元贬值,

美元升值。这两股力量轮番冲击着外汇市场,使外

汇市场波动不定,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投资系统的

正常运行。

58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59: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总之,曾因金融危机而严重恶化了的财政危

机,现在又通过债市、股市和汇市等多个渠道,强烈

冲击整个金融系统,再加上银行系统面临的系统性

风险,极有可能再度引发金融动荡,甚至金融危机。

四尧财政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恶性循环

目前在西方世界愈演愈烈的财政危机与金融

危机的恶性互动,极有可能再度引发经济衰退,因

为:第一,为缓解财政危机,改善收支状况,不得不

进行紧缩,压缩总需求,导致经济衰退;第二,财政

危机增大居民增税预期,恶化消费心理,收紧钱袋,

抑制消费;第三,财政金融危机冲击股市,产生“逆

资产效应”,抑制总需求;第四,在财政金融危机双

重冲击下,银行必须收紧银根,压缩流动性,影响投

资和消费需求;第五,财政金融危机导致汇市波动,

影响国际贸易投资的正常运行,妨碍全球经济平稳

增长。事实上,由于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

动荡愈演愈烈,已经对回升中的世界经济尤其是西

方经济造成了剧烈冲击,西方经济增长已经出现明

显下滑的迹象。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

2011 年发达国家的实际 GDP 增长率由上年的

3.1%下降为 1.6%,其中美国由 3.0%下降为 1.5%,

欧元区由 1.8%下降为 1.6%,日本更由上年的 4.0%

变为 0.5%的负增长。[1]再从主要西方国家的季度实

际 GDP 增长率看,美国 2009 年第四和 2010 年第

一、第二季度曾分别达到 3.8%、3.9%和 3.8%,之后

连续下滑,2010 年第三、第四和 2011 年第一、第二

季度已分别降至 2.5%、2.3%、0.4%和 1.0%。欧元区

始终处于波动不定状态,2011 年第一季度只有

0.6%。日本在 2010 年第四和 2011 年第一、第二季

度已经出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分别为 -2.

4%、-3.7%和 -2.1%,已经陷入典型的周期性衰退。[2]

而经济停滞甚至衰退又会加重财政金融危机,

尤其是增大根治财政收支危机的难度。救助措施只

能通过缓解短期流动性支付危机,暂时增强危机国

家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而不能根本改善财政收

支状况。同时,国际社会对危机国家的救助,实际上

就是危机国家向国际社会举债,这种举新债换旧债

的做法,不仅不能使债务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还会进

一步导致未来债务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财政状况的

根本改善还要仰赖经济增长、税收增加,但从陷入债

务危机国家的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的却是经济停

滞甚至严重衰退问题。从 2008-2012 年五年间的实

际情况看,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发达国家的经济

增长率要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发达国家中欧

盟是最差的,而在欧盟中,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希腊、

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五国又是差中之

差。这说明,在这些国家,已经出现了财政危机与经

济衰退的恶性循环。各种数据已经非常清楚地证明

了这一趋势。尤其是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希腊,

2009-2012 年,实际 GDP 增长率分别为 -2.3%、

-4.4%、-5.0%和 -2.0%,说明就在全球经济已经步

入回升进程之时,希腊经济依然深陷严重衰退之中。

五尧资本主义期待新的体制模式

西方世界的三重危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资本

主义的体制危机。历史表明,资本主义总是在放任

自流的自由资本主义和政府积极干预的国家资本

主义之间交替变动,因而资本主义总是周期性地爆

发体制性危机。某一特定的体制形式,可能在一段

时间内能有效刺激高利润和促进经济的扩张,但体

制矛盾最终会破坏其继续运行,导致体制危机爆

发。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转向新自

由主义,在各国国内和全球推行“自由化”、“私有

化”和“市场化”,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化进

程。但同时,在政府财政预算方面,凯恩斯主义的思

想却从未退潮。因此,今天的资本主义体制其实就

是新自由主义导致的经济金融化和凯恩斯主义导

致的经济财政化的畸形结合。这种结合反映在现实

层面就是政府和垄断资本的结合,更确切地说,是

政府已为根深蒂固、神通广大的政客金融寡头利益

共同体所绑架。西方国家对金融机构的救助本身就

是这种利益共同体的体现,因为这些金融机构“大

到不能倒”,其之所以能大,就是因为政府放任自

流、不予监管的“隐性保护”。西方国家使出浑身解

数刺激经济,之所以未能奏效,反而酿成今天三重

危机的局面,也正是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畸形

结合的产物。有限的干预无法维持岌岌可危的体制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展望[R]. 2010-09: 178.[2](日)外务省官方网站. 主要经济指标. 2011-09-28.

59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60: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危机,西方社会正在呼唤新的体制模式。

渊一冤凯恩斯主义与经济财政化

20世纪的“大萧条”给人类的经济思想带来革

命,即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指出,由于三大心理规律

作用,市场存在失灵的可能并且无法自我纠正错

误,而且在严重的经济衰退中,货币政策往往无效,

而财政政策却会非常有效。尽管凯恩斯主义思想在

上个世纪 70 年代由于西方世界深陷“滞涨”而被

摒弃,但其财政思想却仍被各国政府供奉为宝典,

因为它给政府增加开支、创造所谓的“有效需求”

打开了合法之大门。由此,经济日趋财政化,主要表

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财政收入占各国 GDP 的比重

越来越高,以 2010 年为例,美国、日本、英国、希腊、

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的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分别

就分别高达 30.9%、30.6%、36.6%、39.1%、46.0%、

43.7%和 49.6%;[1] 另一方面,由于支出增加速度过

快,财政赤字在各国也不断膨胀,直至引发当前债

务危机。

但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自身存在逻辑上的不

一致性,必然导致被滥用。例如,其对“政府理性”

的假设:市场可能失灵,政府却永不失灵;市场上有

交易成本,政府没有政策成本;市场上存在信息不

对称,政府却拥有充分信息。再例如,“政府为公”

的假设:政府是仁慈和高尚的,以社会福利为己任。

由此假设,根据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萧条时,

政府减税和增加开支可以刺激需求,财政赤字和政

府负债因此而上升;当经济转入繁荣时,财政政策

反向操作,政府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财政会出现

盈余。繁荣期的盈余抵消萧条期的赤字,在一个完

整的经济周期上,可实现财政预算平衡。理论上听

起来非常完美,但在实际执行中,各国政府却是负

债累累而鲜有盈余。其原因就是上述假设前提的错

误:政府既不可能有完美的理性,更不可能没有自

利动机。非完美的理性使政府不可能得到关于经济

周期波动的准确判断,而且即使判断准确,政策的

选择上还会存在偏向性 (主要受自利动机支配),

即使政策选择无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的掌握

上还有可能背离经济的真实面,从而扩大而不是熨

平经济波动幅度。而自利动机则促使政府行为短期

化倾向不断加重:政治家们不论“在朝”还是“在

野”,都在财政与税收政策等方面竭力取悦民众和

各利益集团。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如福利、补贴和

投资等等,对选民有实惠,有助于拉到选票,因此政

客们乐此不疲;而加税和减少财政开支却是不讨好

的事,即使经济形势好转,也没有人愿意为长期的

预算平衡而得罪选民。西方社会走向极端的社会保

障与福利制度就是这种偏好的结果,也是其财政赤

字难以压缩的一个重要根源。由此,长期被奉为灵

丹妙药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得许多西方国

家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长期处于膨胀状态,尤其

为应对 2008 年危机而上演的 “全球性经济刺激计

划”更是凯恩斯主义的登峰造极,同时也为今天的

苦果埋下了祸根。

渊二冤新自由主义与经济金融化

上世纪 80 年代初,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撒切尔

夫人成为英国首相,这两个标志性事件宣告了新自

由主义在西方世界成为主导,西方主流经济学离弃

了凯恩斯强调有效需求的“市场干预论”,转向强

调有效供给的“市场自律论”。新自由主义主张实

行自由放任,认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就能使资源配

置达到均衡点,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并“自动熨

平”周期波动。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在本质上是金融

化的垄断资本在国内和国际扩张的需要,是垄断金

融资本在意识形态上的对应物[2],主要表现就是经

济金融化。

经济金融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英等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点。当时的背

景是经济增长停滞,资本所有者面临的困境是:在

实体经济盈利性投资机会日渐稀缺的情形下,如何

为其巨额可支配盈余寻找出路?他们采取的主要应

对措施就是扩大金融产品需求,将金融产品作为货

币资本保值、增值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此,金融机构

推出了期货、期权、对冲基金等一系列花样繁多的

金融衍生工具。这种资本逐利的本性推动了当代资

本主义逐渐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金融资

本垄断资本主义 (由于金融资本的高度国际性,因

此也被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具

有市场垄断性的大金融公司控制着金融市场的交

[1]IMF: Fiscal Monitor Sept, 2011.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fm/2011/02/fmindex.htm.

[2]约翰窑贝拉米窑福斯特. 资本主义的金融化[J]. 国外理论动态,2007(7).

60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61: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易,从而使金融业能够获得更高的额外利润,成为

金融垄断资本“淘金”的沃土,而畸高的额外利润

又成为更大量的社会资本流入金融业、货币信贷活

动活跃和不断扩张的驱动力量;社会资本的流入和

信贷、投资活动的发展,使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房

地产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

大提升。[1] 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开始,新自由主义

由理论、学术转向政治化、国家意识形态化和范式

化,美英借助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

向全球输出以“华盛顿共识”为政策理论工具的新

自由主义思想,在全球推行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

化。其结果就是,全球经济也出现金融化和虚拟化。

新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的经济金融化至少带

来了两方面的危害。一方面,急剧膨胀的金融部门

获得了高度独立性,并高高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平等的竞争实际上并不存在,金融

大鳄利用其垄断地位和自由化旗帜下的政府“隐性

支持”,做出了许多“非自律”的贪婪行为,包括将

“有毒的”金融产品肆意推向市场。因此,缺乏有效

监管的经济金融化必然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

经济金融化在扩大南北差距的同时,也使西方社会

最富有和最贫穷阶层在金融财富和收入方面的差

距拉大到极端程度。根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

1%的最富有人口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从 1976 年的

8.9%上升至 2007 年的 23.5%,而同期经过通胀调

整的小时工资却下降了 7%[2]。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

也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政治风险。

因此,新自由资本主义在扩张经济的同时,也

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体制危机爆发的隐患,如不平

衡日益扩大、金融领域投机行为日趋频繁和一系列

大资产泡沫的出现等。[3]

渊三冤资本主义呼唤新的体制模式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失业率一直居

高不下。从 2009 年到 2011 年,美国失业率分别达

9.3%、9.6%和 8.8%,欧元区整体分别达 9.4%、9.9%

和 9.7%,英国分别为 7.6%、7.9%和 8.1%。[4]高失业

率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

这种背景下,“反资本主义”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早在 2009 年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期间,欧美

就掀起了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最大的世界反资本主

义浪潮,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地

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在全球范围内

掀起了对资本主义的声讨。2011 年 9 月 17 日,“占

领华尔街运动”始于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矛头直

指大金融机构的贪婪腐败。随后,运动演变成美国

各界民众向美国政府及整个权贵阶层刮起的一股

超强“反资本主义”风潮,并且带动波士顿、洛杉

矶、华盛顿等 50 多个大城市发出了占领口号。同

时,示威浪潮还蔓延至美欧亚,英国、意大利、加拿

大、韩国等多国民众热烈响应。尽管从目前来看,这

场运动最终可能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组织者以

及明确的目标和纲领而流于形式、无果而终,但它

绝不仅仅是一般的政治或经济方面的抗议活动,而

是 21 世纪掀起的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世界政

治运动。仅就“占领华尔街运动”而言,它折射出美

国民众对华尔街银行家贪婪逐利和社会不公的强

烈不满,对西方“制度困境”和体制的失望,从而正

式为美国及其主导的西方世界敲响了警钟。

可见,西方世界目前不仅面临经济层面的三重

危机,事实上还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西方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大困局。正如“大萧条”带来了

凯恩斯革命,当前的大困局也必将对西方的经济社

会思潮和制度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尤其可能对社会

保障与福利制度、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思想、市场理

念等带来深刻冲击。事实上,一贯高举经济自由主

义大旗的美国,已经率先开启贸易保护主义,要求

购买“美国货”。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民族主义普

遍抬头,发达国家政府正由“开放市场”向“保护社

会”转变。西方世界很有可能在未来很长时间里进

入一个“去高福利和去全球化”的调整转型期。相

应地,如果没有科技领域的突破性革命,世界经济

很可能进入较为漫长的“去高增长”过程。

[收稿日期院2011-11-04][1]刘诗白. 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与金融危机[J]. 求是, 2010(14).[2]Robert H. Frank: 野Income Inequality: Too Big to Ignore冶.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10/10/17/business/17view.html.

[3]大卫窑科茨. 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院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体制危机[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8).[4] 数据来源 院OECD Economic Outlook No.89 Annex Tables.

http://www.oecd.org/document/61/0,3746,en_2649_34573_2483901_1_1_1_1,00.html.

61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62: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G20视角下的沙特与全球经济治理

○ 邹志强

[内容提要]沙特阿拉伯于 20 世纪 30 年代发现石油袁自 70 年代以来袁随着石油价格的暴涨和世界石油

需求量的猛增袁使沙特迅速富有袁一跃成为 G20 成员国袁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占有重要一席遥 由于沙特经济发

展对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袁因此袁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治理中袁沙特还会发挥更大的作

用和影响力遥[关键词]沙特阿拉伯 G20 全球经济治理

[作者简介]邹志强袁上海理工大学讲师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2010 级博士生遥[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12)01-0062-05

圆园12年第 1 期

总第 员25 期

No.1, February 2012Seq. No. 125Peace and Development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旧有的以少数

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逐渐丧失了

控制与治理能力,一个有主要新兴经济体参加的新

的全球治理机制走向前台,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导权

逐步从八国集团(G8)过渡到二十国集团(G20)手

中。已有近十年历史的 G20 升级为首脑会议,从华

盛顿峰会到伦敦峰会再到匹兹堡峰会,通过快速推

进制度化建设和连续举办多次首脑会议,G20 取得

了丰富成果,获得了巨大影响力,成为国际经济合

作的主要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日益发挥核心作

用。

“当前,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和发达经济体

的影响正在快速上升。”[1]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

罗斯、韩国、印尼、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南非、墨西

哥、阿根廷等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即 E11)在 G20

中占有重要席位。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新兴国家

呈现出明显的此消彼长的活跃态势。新兴国家在经

济规模、发展速度、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对于

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已经具有世界性的影

响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发

展中国家中又具有广泛代表性。在世界金融危机爆

发后,新兴国家拥有的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更快

的经济发展速度、巨额的美元资产或丰富的能源资

源引起了世界更大的关注,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

位明显提升。G20 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地位的凸显,

扩大了新兴国家的参与权和代表性,也推动一些以

往并不太为人所关注的重要国家走到全球治理的

前台。沙特阿拉伯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特殊的国家,

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尧从沙漠王国到石油霸主的华丽转身

20 世纪的沙特阿拉伯王国经历了从建立民族

国家到成为石油富国的过程。20 世纪初的沙特还是

个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游牧国家,直到 1932 年才形

成统一的王国。建国之初,朝觐业是沙特国家收入

的主要来源,朝觐业的兴盛促进了工商业和服务业

的发展,也打破了以游牧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的经济

基础,促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现代石油工

业兴起之后,沙特的制造业开始出现,工商企业日

益增多,石油出口和生活用品进口的增加打击了传

[1]Michael Spence, 野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Income andEmployment冶, Foreign Affairs, Jul/Aug 2011.

62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63: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统的手工业,沙特经济开始卷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

之中。沙特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大量

乡村人口涌入城市,沙特开始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

程。

20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被称为“沙特现

代化之父”的费萨尔接任沙特国王,进行了一系列

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现代化改革。这场改革促

成了沙特从落后的农牧业国向现代石油富国的转

变。现代石油经济基础的形成,为其政治经济的发

展提供了资本和市场,而石油工业的巨额收入作为

财政预算的来源,又有计划地投入国家现代化建设

之中。1970 年沙特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

了现代沙特工业的基础,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进

程迅猛发展,沙特国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

着石油收入的增加,对五年计划的投入逐步大幅度

增加,“一五计划”投入 80 亿里亚尔,“二五”增加

到 7,000 亿,“三五”计划增至 2 万亿,之后逐次大

幅增加。在费萨尔国王领导下,沙特平稳度过了二

战后的动荡岁月,成为一个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领域

都颇有影响力的国家。[1]在内部深化改革和外部石

油价格飙升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凭借得天独厚

的石油资源优势和源源不断的石油收入,通过实施

多个“五年计划”,沙特迅速崛起,从一个封闭落后

的沙漠王国一跃而成为现代化的石油大国。

全球性的石油需求为沙特巨大的石油资源提

供了庞大的国际市场,源源不断的石油美元为沙特

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撑了沙特自 70 年

代以来的高速现代化进程,沙特人过上了安逸富足

的物质生活,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 20 大经济体之

一和世界第 12 大出口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

增大。这个沙漠王国在短短 50 年里搭上石油快车

向现代化猛冲,现已昂然进入世界经济和金融大国

的行列。多年来,沙特一直稳居世界最大的石油生

产国和出口国地位,石油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

25.7%,居世界首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四位,作

为最大的产油国和欧佩克的核心成员,沙特在世界

能源市场上可以说是叱咤风云、呼风唤雨,是名副

其实的石油霸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0

年沙特人口 2,611 万,GDP 达到 4,436.91 亿美元,

世界排名 23 位;人均 GDP 为 16,996 美元,世界排

名 40 位。[2]

二尧沙特能成为 G20 成员的原因分析

沙特之所以能成为 G20 的重要一员,在全球经

济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表现在它拥有丰富的

油气资源、巨额金融资金以及温和的亲西方外交政

策等方面。

第一袁沙特因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全球经济

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遥自 20 世纪 30 年代沙特发现石油以来,随着石

油产量的不断增加,石油产业成为沙特国民经济的

重要支柱,石油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

源,开启了沙特的石油繁荣时代。沙特是世界上最

大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世界

第一,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四位,丰富的油气蕴藏

量和产量使它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上有天然的特殊

地位。沙特是典型的“石油经济”国家,其经济发展

与世界石油价格密不可分。石油出口收入一直是沙

特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年均高达 500 亿到

700 亿美元,产值约占其 GDP 的 35%,财政收入的

83%以上依靠石油收入。[3]另一方面,沙特作为石油

输出国组织 (OPEC)、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OAPEC)及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重要成员,

其石油产量约占欧佩克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几十年

来在世界石油生产、出口及市场定价等方面具有其

他国家无可比拟的话语权,是牵动全球能源市场神

经的石油巨无霸,在全球能源领域拥有十分重大的

作用和影响。沙特通过自身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在世

界石油市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着世界经济形

势与格局,在全球经济治理特别是经济危机处理中

有着巨大而特殊的影响力,单单就此而言,全球经

济治理也离不开沙特这样的国家。

第二袁沙特凭借多年来累积的巨额的野石油美

元冶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遥由于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和结算绝大部分是

[1]吴彦. 费萨尔改革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现代化[J]. 阿拉伯世界研

究袁2006(1).[2]IMF DATA http://elibrary-data.imf.org/DataReport.aspx?c=1449

326&d=33061&e=169393.[3]赵韧. 风雨后的彩虹要要要乘风破浪的沙特金融业[J]. 银行家袁

2003(6).

63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64: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以美元进行的,石油出口国累计的出口收入盈余就

成为巨额的石油美元。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

于石油价格暴涨和世界石油需求日益增长,以沙特

为代表的海湾产油国依靠源源不断的石油出口收

入积累了巨额的石油美元,这些巨额财富又被产油

国投入到全球的消费、投资、金融等领域中,特别是

回流到美欧发达国家市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越来

越大的影响。在给石油输出国带来巨额顺差的同

时,石油美元也成为世界市场上一支不可小觑的金

融力量,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美国

能源部的统计,2005 年全球 21 个石油出口大国的

石油出口收入高达 7,428 亿美元,其中沙特居第一

名,为 1,620 亿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仅

2003-2007 年的 5 年中,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贸易顺

差就达到 1.7 万亿美元左右。

“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中东地区是一个重要

的资金来源,而且越来越成为亚洲—东亚和欧洲—

非洲之间的一个商业服务中心。”[1]沙特等海湾产油

国不仅将石油收入投入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购买

国外产品、留存油气领域专项资金,在设立主权财

富基金或金融公司投资本国股市的同时,还进行国

际投资。巨额的石油美元既促进了沙特等产油国的

经济增长,也使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与国际投

资额日益增大,高达数万亿美元的石油收入被投放

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市场,同时在世界各地寻找合适

的投资机会,这对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产生着越来

越大的影响。来自海湾国家的巨额石油美元流向世

界,在促进国际投资和活跃世界经济方面带来正面

效应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效应。石油美元主要回

流到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部分弥补了美国经常项

目的逆差,使全球经济维系着脆弱的均衡,但也增

加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的经济风险,加剧了世界

经济起伏的风险。鉴于现代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巨

额石油美元的投入可能造成资金流动的泛滥,埋下

金融危机的隐患,即石油美元成为引发全球金融市

场出现泡沫的原因之一。

第三袁沙特坚持温和尧合作尧亲西方的外交政

策袁国内政局始终稳定遥虽然中东地区一直是外部大国争夺、角逐的舞

台,长期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但现代沙特自立国

以来始终保持着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没有出现大

的社会动荡,社会秩序良好。面对着战争频发、持续

动荡的周边地区形势以及国内恐怖主义的威胁,沙

特政府总能控制局势,确保自身安然无恙,使社会

经济得以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稳步发展。即使面对

着 2011 年中东北非地区众多阿拉伯国家局势发生

的剧变,沙特依然保持了国内局势的稳定,未受到

多大的冲击和影响。丰富的石油美元对国家发展的

支撑加上与美国之间的特殊防务关系使沙特成为

海湾地区甚至整个中东地区最安全和最稳定的国

家。

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后,沙特一直是中东

地区的温和派国家,虽然没有像伊朗、伊拉克、土耳

其、埃及、以色列那样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它却凭

借自身的实力一直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并深深

影响着中东政治格局的发展,是中东政治舞台上不

可或缺的角色。[2]沙特是阿拉伯人的摇篮和伊斯兰

教的发祥地,尽管国际和地区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沙特政府始终坚持为伊斯兰和世界穆斯林服务,维

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

任。特别是沙特对其他阿拉伯国家和第三世界的慷

慨援助,其数量和质量都使世界上其他富有的发达

国家望尘莫及。作为伊斯兰教的发祥地和两大圣地

(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国,沙特政府一直以能为

到伊斯兰教两大圣地朝觐的穆斯林服务而感到自

豪,历届国王和政府都不惜花费巨资修缮和扩建麦

加和麦地那。通过主持世界穆斯林朝觐事务以及世

界穆斯林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开发银行

等一系列泛伊斯兰组织,沙特在伊斯兰世界拥有独

一无二的巨大影响力。

同时,沙特对外政策上的温和与合作突出地表

现出亲西方的特点。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相比,沙特

更加重视与西方国家的利益和政策的协调,在与西

方国家交往中总是持合作而非对抗的态度,长期以

来沙特与美国保持准同盟关系以保障自身安全。因

此,沙特在国际上赢得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信

任与保护,在中东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中美国与沙特

总是站在同一战线对抗外来威胁,即使是经历了

[1]Robert B. Zoellick, 野The End of the Third World冶, InternationalEconomy, Spring 2010.

[2]王京烈. 论沙特影响力院从叶非斯宣言曳到叶贝鲁特宣言曳[J]. 阿

拉伯世界研究袁2008(9).

64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65: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911”事件的巨大冲击,沙美关系依然经受住了考

验,保持了基本稳定。温和、合作及亲西方的外交政

策使沙特不仅保持了自身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

地位及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也赢得了美国等西方

国家的支持,为沙特在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中赢得

了更大的空间。

三尧沙特在 G20 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沙特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

也是世界能源市场的操牛耳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

深入以及全球经济治理议程的日益紧迫,沙特在全

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基于对全球化

趋势以及自身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判断,为获得更

大的发展机遇和发言权,沙特力求进一步融入全球

经济体系,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此沙特利用海合

会、伊斯兰银行、欧佩克等地区和专门组织稳固自

己在地区和国际上的既有地位,于 2005 年正式加

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作为 G20 的成员国积极参与

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机制的创建。随着 G20 逐步取代

G8 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与平台,沙特作

为 G20 中唯一的阿拉伯国家、产油国的代表以及巨

额石油美元的掌控者,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所发挥

的作用受到世界关注。

第一,典型的“石油经济”使沙特的经济发展

对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依赖性很强,促使其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而

沙特自身实力的增强也强化了其参与全球经济治

理的内在动力。沙特是个典型的“石油经济”国家,

其经济发展与世界石油价格密不可分。作为石油出

口国,沙特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有相对有利的地

位,但油价与世界经济增长是互相影响的,石油出

口国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的全球问题日益复杂,

单靠一国难以解决,而通过参与全球治理,在克服

全球共同问题的同时,可以在治理风险的过程中寻

求发展契机,更好地维护本国发展利益。在新兴国

家中,沙特由于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单一,对外资

和外贸依赖度很高,最易受到世界市场需求和资源

价格波动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因为能源价

格下跌、外资撤出和汇率波动而影响到本国经济稳

定,虽然受到的冲击与其他新兴国家相比并不算

大,但由于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其扩大财政支出的

能力受限,应对危机的能力不足,更凸显了沙特对

全球市场的依赖性。因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是沙特本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是切实维护本国

利益的需要,也证明了沙特对外政策具有全球视野

的特点。

第二,沙特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和其他主要国家一道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众所周知,油价是影响世界经济稳定运行的

最明显、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油价高企往往威胁着

世界经济稳定,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油价的波

动对世界经济形势有着立竿见影的影响。为应对油

价波动对全球经济稳定运行带来的风险,石油输出

国对本国石油生产进行提早规划和适时调整就具

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沙特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

国和欧佩克的领导成员,对于石油生产与出口进行

合理控制与调节,保持油价稳定,对于配合世界各

国恢复经济、度过经济危机具有重大意义。沙特对

全球经济稳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其石油政策上。

在参加 G20 金融峰会之前,沙特采取的直接或间接

措施时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又由于沙特是世

界石油市场的重要组织者,它也自然成为调节世界

经济平衡的重要角色。

例如,在 2008 年 11 月的 G20 华盛顿峰会上,

为了配合 G20 领导人一致承诺稳定经济的行动,沙

特表示将力保油价稳定,为世界经济复苏创造良好

环境。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在峰会结束后发表声明

说:“我们将继续发挥我们的作用,以确保石油市场

的稳定。沙特将继续推进在基础项目建设方面的投

资计划。”他预计沙特此后 5 年在政府和石油行业

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超过 4,000 亿美元。[1]同

时,国际社会也将沙特的石油美元看成解决金融危

机的“救命钱”。在之后的匹兹堡峰会、多伦多峰会

和首尔峰会上,沙特与其他国家一道就全球议题达

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共同承诺加强二十国集团作

用,妥善应对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新挑战。沙特财

政部部长阿齐兹在接受采访时说,沙特在世界经济

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发展中国家利益关注的问题

[1]沙特要稳住油价 [EB/OL]. 上海证券报袁2008-11-17. http://www.cnstock.com/paper_new/html/2008-11/17/content_65936888.htm.

65要 要

UnRe

gistered

Page 66: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 动荡中孕育变革、低迷里不乏希望 ———2011 年国际局势总结与 2012 年展望 朱 锋 王 敏 [内容提要]

上,沙特在二十国集团中有着较大影响力,G20 峰

会中多项决议对沙特国家事务有直接关系,其中最

重要的决议是关于国际基金的分配问题。这些话清

楚地表明了沙特参与全球治理事务的期待,也希望

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沙特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治理中将发挥更

大的作用和影响力。沙特具有自身独特的能源资源

与区位优势,全球经济治理特别是共同应对世界经

济危机离不开沙特的支持与参与,在全球经济治理

特别是能源资源治理方面沙特具有不可或缺的重

要地位。沙特作为 G20 的重要一员在经济、文化、地

理等方面都充实扩大了 G20 的代表性,体现了其包

容性和影响力,也极大地增强了新的全球治理机制

的可信度和调控能力。此外,沙特对外政策温和,富

有合作性,与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均十

分良好,可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沟通桥梁。

沙特作为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圣地,在阿拉伯

国家、伊斯兰世界、中东非洲地区拥有独特的影响

力,该地区其他国家难望其项背。同时,通过大规模

的长期的对外援助和接受外来务工人口、积极发展

对外友好关系等途径,沙特拥有温和合作、稳定关

系的较好声誉,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几十年来,无论

自身经济发展如何波动,沙特始终坚持对外援助,

从 1973 年到 2008 年,沙特对外援助总额达 1,170

亿美元。从 1975 年到 2008 年底,沙特发展基金已

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总额达 77.1 亿美元,2008

年一年就提供对外援助 12 亿美元。沙特之所以能

够参加 20 国集团金融峰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

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供资金援助中扮演

的角色。在其他大多数国家拿出国民生产总值 0.5%

支援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时,沙特的援助比例为

1%。[1]而沙特依靠长期经营的与西方国家的良好关

系及与美国的准同盟关系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在对外交往中获得了更大的

回旋余地,在国际舞台上可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G20 作为当前主要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涵盖

了欧美、中国以及沙特等全球主要的发达和新兴国

家,在自身地位日益提升的同时,也为身处其中的

新兴国家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机遇。考虑到目前世

界政治经济的现实状况,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化

发展、欧洲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中东阿拉伯国家

发生剧变等,欧美发达国家日益需要像沙特这样具

有重要地区影响力和充裕资源与资金实力的新兴

国家来共同应付世界和地区经济面临的一系列紧

迫问题,全球经济治理也更需要包括沙特在内的新

兴国家的更大程度地参与。如沙特财政大臣阿萨夫

近日在法国戛纳出席 G20 峰会时对媒体表示,欧债

危机对沙特的影响十分有限,沙特巨大的外汇储备

和经济潜力可以降低任何欧洲经济衰退产生的不

利影响。通过 G20 这一全球治理机制和平台,沙特

凭借自身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和未来的全球

经济治理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收稿日期院2011-10-06][修回日期院2011-11-24]

参考文献院1.渊美冤艾伦布坎南尧渊美冤罗伯特基欧汉院叶全球

治理机制的合法性曳袁叶南京大学学报曳袁2011 年第 2期遥

2.吴志成尧王天韵院叶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面

临的新挑战曳袁叶南京大学学报曳袁2011 年第 2 期遥3.王国兴尧成靖院叶G20 机制化与全球经济治理

改革曳袁叶国际展望曳袁2010 年第 3 期遥4.韦宗友院叶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与全球治理改

革曳袁叶国际论坛曳袁2011 年 3 月遥5.唐颖院叶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曳袁

外交学院博士论文袁2010 年遥6.崔光秀院叶论石油资源驱动下的沙特阿拉伯经

济现代化渊1932-1990冤曳袁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袁2006 年遥

7.王巍院叶试论沙特阿拉伯石油经济民族主义曳袁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袁2008 年遥

8.王京烈院叶论沙特影响力院从<非斯宣言>到<贝鲁特宣言>曳袁叶阿拉伯世界研究曳袁2008 年 9 月遥

9. 吴彦院叶费萨尔改革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现代

化曳袁叶阿拉伯世界研究曳袁2006 年第 1 期遥

[1]沙特经济逐步复苏[EB/OL]. 凤凰网袁2009-10-24.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024/1383183.shtml.

66要 要

UnRe

gis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