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址:云龙区富春路8号 邮编 221018 徐工商广字第 030003 号 总值班室 85690460 要闻采访部 85695710 85697229 融媒采集中心 85805907 85693598 85806880 报纸编辑部 85690457 85600164 融媒编辑中心 80805093 综合办公室 85600213 广告中心 85690469 发行中心 85690141 徐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承印 87799237 □责编:张琦 美编:范聪 校对:谭娜 2020 年 8 月 12 日 星期三 本版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12 在苏北县城周边的集镇上,烧饼锅是不 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它以两锅对扣的形式突 兀地驻立着,上锅外面涂满黄泥白灰,光秃 秃地豁着口,模样有点滑稽。我们本地人习 以为常,远方人则不解其意。 繁华的、充满智能时代产品的小镇能够 没有汉堡店,没有咖啡屋,但是不能没有烧 饼锅。它是小集镇的丰满和韵致,是本乡本 土人割舍不下的情愫。小集镇的烧饼锅,简 直就是苏北乡下地标小吃的经典。馋的时 候,就想吃一个烧饼。刚出锅的,带着丝丝缕 缕烟火气息,又酥又香,瞬间补充了味蕾的 饥渴。 三乡五里的村民,赶集饿了,看到烧饼 锅,买个烧饼吃是理所当然不能少的一件 事。从他乡归来的游子,走下小镇车站,到烧 饼锅上买个热烧饼,边走边吃,香酥甜咸,各 种味道涌满胸膛,一瞬间,内心温热,身轻眼 亮,童年时香脆满口的烧饼还是那样妥帖地 溢满思乡的情怀,家乡的味道吃进嘴里,乡 愁解去大半。想家的时候,不就是想家乡的 那一口温润可口的饭食?一枚烧饼,从小镇 到舌尖味蕾,没有千山万水的距离,却因为 离开了一年半载,想念就在胃口作梗,没有 那一口熟悉的味道,他乡的山珍海味怎么都 慰藉不了想家的情怀。 烧饼是和馒头一样可以作主食的面食, 更多时候,我们把烧饼当作零食,像吃点心 一样滋润饥馋的嘴巴。我坐在小店里常常看 到从大街上走过的人,手里托着烧饼,一边 走一边美滋滋地吃着。烧饼是刚出锅的热烧 饼,冒出阵阵烤熟的小麦气息,那人撕下一 块,填嘴里,慢慢咀嚼,满大街都是烧饼散发 出的清香,在空气里弥漫,像五月成熟的麦 野被阳光烤熟。 集市上的烧锅支在街头显眼的地方,远 远看到一个倒扣的大锅,锅外面那层厚厚的 黄泥白灰在常年的风吹日晒中呈灰白色,上 面裂开的口子龟背一样拼接在一起。我们习 惯光秃秃的烧饼锅支在路口案子上,大案子 稳稳地立在地下,打烧饼的两个人站着,一 个揉面一个贴烧饼,这是一种纯手工活,来 不得半点机器加工,而且要两个人一整天站 在案子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打烧饼的 都练就了一对钢铁腿,一年三百六十五日, 天天站着,岿然不动。 小街上两家烧饼锅上都是两口子,女的 贴烧饼,男的揉面包馅。两人配合默契,不急 不躁,恰好的时间里把一块面做成圆圆的烧 饼,手的速度、火候的掌握,都是那么精准。 男的先掐剂子,面剂子软软的,像一汪水,男 的握在手里揉,要轻轻地揉,面剂子那么软, 他不得用力过猛,只能小心地,一点一点地让 面剂子在手心里转。揉面剂子是一道重要工 序,烧饼熟后,只有揉倒醒透的面才能散发出 纯正的烧饼味道,柔韧而不黏腻。揉好后包 馅,馅是油盐五香粉调制。烧饼里面是咸味 的,外面却是甜的,涂有一层糖稀,所以它的 味道是别致的,独特的,是其它面食无法比拟 的。馅子包好,只见他操刀拍一下面团,之后 举刀向面,好像十分随意地在面团的边缘切 下一道美丽的花边。女的拿起包好馅子切好 花边的面团放到油盘子里,用细长的手指在 面剂子上按压,一边按压一边转圈,把面剂子 按压成一张饼。在饼的正面用小刷子刷上糖 稀,指尖轻轻沾一手芝麻,再把芝麻沾到糖稀 上,另一手已经托起烧饼,往锅里贴去。 锅口对锅口的两只锅,上下各锯开一个 小半圆型的口子,上锅贴烧饼,下锅烧木炭。 木炭是燃烧过的苹果木,没有烟火,只有红 光浅浅地亮着,还有一丝丝似有若无的甜 味。烧饼倒贴在锅上面,红热的木炭在下面, 它们相互对望,不能接触,只凭散发出来的 热烘烤面饼。这种古人研制出来的美食工艺 难道不是用心良苦吗?只为吃那一口酥香, 只为吃那一口外酥内软的烧饼,古人也是拼 尽了智慧。所谓文火焙烤是一道缓慢的工 序,而烧饼是不见火光的,只是烤,慢慢地 烤,把生水生面烤成金黄油亮的美食,这是 耐心,是修炼,是食物焕发出来的光芒。这是 那些仓促而成的食品无法比拟的。这种手艺 和制作过程,如此细腻从容,从古人传到今 人,可谓历史悠久,传承的不仅仅是食品的 制作过程,而和修养心性有关,和禅意的美 有关,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美食的尊重。 烧饼作为苏北地区一道平常而又经典 的美食,人人食之,它是大众食品,平民食 品,达官贵人喜欢吃,平民百姓也吃得起,它 是主食,更多时候是主食之外的调剂品,引 诱我们素淡无味的舌尖做出更贪婪的选择。 我喜食烧饼,午饭有时候就是一个烧饼 和一碗鸡蛋茶,吃得满嘴生香。烧饼要吃热 的,刚刚下锅,外酥里嫩,先把外面中间的一 层沾满芝麻的地方撕下来吃掉,烧饼的精 华在这里,香甜酥脆。里面是一层薄而软的 芯,因烘焙,因揉压了多遍,这层烧饼芯柔 韧劲道,小麦面的质地体现得甘醇沉厚,食 进齿间舌尖,感觉到大地的醇厚和人间美味 的滋养是如此瓷实。 烧饼是小集镇人日常生活的点缀,更是游 子在外的思念。远走他乡的丰县人,走的时候 会买一大包烧饼带走,甚至有人用快递把烧饼 寄到外地,从天南到地北,有丰县人的地方,就 有烧饼的影子。家乡的美味,想念的时候,哪管 山高水长,就想贪婪地品一口那滋味。 时下“减”字打头引领了一批热词:减 耗、减压、减负、减龄、减肥……不 一 而 足 。 当前流行一种“减”文化,即给生活做一下 减法,减代表着科学、时尚和进步,无减不 生活。单说其中比较大众化的:减肥。其初 衷有为了抗 “三高” 的,有为了身材苗条 的,也有像我爸一样不想因体重费钱费力添 新衣的。减肥无良方,估计最好的方式就是 “管住嘴、迈开腿”吧,这句话是从《本草纲 目》到现代医学都得认可的金句。 先管住嘴。我爸从网上下载自认靠谱 的减肥三餐,照本宣科。一经对比,发现原 来多年居然吃下超量的、于健康完全无益 的食物。他在嫌弃自己体重的同时,也为 曾经吃下的不健康食物而扎心。因此暗下 决心,洗心革面,与美食“断舍离”,书写 生活“新篇章”。 随着食量的骤减,减肥负作用立时显现。 不到饭点时便饥肠辘辘,各种美食在脑海中 飞舞盘旋,搅得心神不宁。待急不可耐地坐回 饭桌前,欲卷土重来时,减肥大业又如利剑高 悬,只得收敛起张牙舞爪的胃口,细嚼慢咽。 学医的我曾向爸建言,慢进食,给胃一个缓 冲,很快就有饱腹感,连平时最不喜欢的食物 也会突然变得可以咽下去了。此言一出,妈妈 的批判如排山倒海:饿得轻!回到灾荒年月试 试!哪有什么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一说! 我立时噤声,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坚 持一些时日,嚣张的胃渐渐安稳,控制饮食 带来的益处逐一显现。我爸三餐既减,做与 吃也跟着简,不必在厨房烟熏火燎,伙食费 和饭后劳务也少了大半。富余下来的时间, 走出家门活动筋骨,治疗“亚健康”。最意外 的收获是,困扰他多年的偏头疼也一起改善 了。胃的消化负担小了,大脑供血相对充足, 加上适当的锻炼,气血活了,病痛自然减轻。 减肥减去病,实在是意外之喜。 少了三餐琐碎的打理,多出来的时间更 是我爸以前不敢想象的。该是重新规划八小 时之外的时候了。家里的花花草草在我爸的 精心照顾下日日茁壮,充满无限生机。久违 的书本被重新拾起,尘封多年的笔墨纸砚也 被重置于案头。每天依旧忙碌,多的是以前 不曾有的充实与向上。适逢搬入宽敞新居, 我爸把家也做了一次“减肥”。将留之无用 弃之可惜的旧物“断舍离”,分门别类处理, 或送或捐或卖或扔。生活除了必需品,别的 都是浮云,散了才神清气爽。 减,之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大行其道,大 概是因为人都不想为物所累。少了对物的索 求,精神的元气够充足,就更有了目标和奔 头,这就是生活版的能量守恒定律吧! 刚刚打开手机,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闪入我的眼帘:原商业部部长、福建省原 省长、中国商业文化的奠基人胡平同志于 2020 年 8 月 4 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 90岁。我当时先是呆住了,脑子一片空白, 然后就泪如泉涌,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一 位令人敬仰的师长、学者,就这样突然离 开了人世。 我认识胡平同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 代中期,至今有二十余年了。他在任职前 后曾八次来过徐州,退休以后也来过五 次。退休后的胡平来徐州时,从不要求领 导陪同,不想打扰他们的工作。有时看似 在徐州各处闲逛,其实是一直在观察徐 州,看这座古城所发生的点滴变化。每次 吃饭,他从不要山珍海味,只是喜欢徐州 的地方小吃。就这样,胡平和“两来风”结 下了不解之缘。 每次同他一起吃饭,总能从他的言谈 中学到许多知识。他没有一点官架子,不 论谁在座,他都和蔼可亲,在谈笑风生中, 给大家讲了很多哲理。有一次在 “两来 风”吃饭,他突然向“两来风”的经理曹念 焱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您能不能用 一句话回答我,什么叫好菜?”曹念焱同 志正在思索如何回答,胡平突然说:“很简 单,一是要吃就吃了,二是吃了以后忘不 了。”太精辟了!在座的人无不叫绝。 有一次用餐,市领导也在场,胡平指 着满桌的徐州小吃,深沉地说:“徐州的 小吃不简单,这一道道的菜点,就是一部 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不论再过多少 年,社会如何发展,小吃是永远少不了 的,因此,我要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 是—— 小吃万岁!”没过几天,他回到北 京后,就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小 吃万岁》 这篇源于徐州的文章,竟然轰 动了世界。 还有一次,胡平在用餐时,突然问在座 的市领导:“吃,算不算生产力?”领导们还 没怎么反映过来,他就单刀直入地说:“我 看,吃就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他 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是吃出来的,农 民种粮食、蔬菜水果,由此出现了许多的食 品加工企业。自古以来,吃的市场就是最大 的市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吃 出来的。回北京后,他又在《中国烹饪》杂 志上发表了《吃是第一生产力》的文章,在 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胡平对徐州的两来风有限公司有很 深的感情,他多次为 “两来风” 亲笔题 词,有一次,他来到店中,挥毫题写了“汉 风徐来 香飘中华”八个字。他还为徐州 辣汤、 汤题写了“喝汉汤 唱大风”六 个大字。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徐州的汉 文化和饮食文化都有十分深刻的见解。 2017 年,徐州市金悦饮食公司在大同街 原址恢复了“三珍斋”这个老字号。他欣 然挥毫题写了 “三珍斋徐州人的美食记 忆”几个雄浑有劲的大字,为这个徐州美 食名店增添了光辉。 胡平每次来徐州,“两来风”总会引 起他无限的遐想、深沉的思索,而且还引 发了许多研究课题。为什么对“两来风” 会如此情有独钟?主要是他认为,徐州的 饮食文化发展史,就是徐州古城历史变迁 的一部史诗。他曾向市领导认真地提出了 一个建议:“你们能不能组织人写出一部 《徐州饮食文化发展史》?”他的要求也算 是兑现了,2018 年,在几位热心同志的不 懈努力下,正式出版了《徐州饮食文化简 史》一书。 胡平对“两来风”倾注了心血,也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它的一往情深。 每次和我通话时,他都要提到“两来风”, 他总是在关心着“两来风”的近况,即使 在疫情期间,还问疫情期间的“两来风” 怎么样了。 有一次,我到胡平家去看望他,当我 向他汇报 “两来风” 荣获商务部颁发的 “全国中华老字号先进单位” 称号时,他 兴奋得像个孩子,连说:“太好了,太好 了,应该的!你回去一定告诉小曹,就说我 胡平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这就是共和国的一位商业部长,一 位国际级的商业文化理论家,和 “两来 风 ”结 下 的 深 厚 的 不 解 之 缘 。胡平对“ 两 来风”的关 心 、关 注 和 厚 爱 ,将 激 励 着 徐 州的烹饪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创 造新的辉煌。 徐州人的乡愁是独具特色的饮食习 惯与节日习俗。 民以食为天。 如果清晨带着外地朋友来到马市 街早餐馆,来上一碗汤,大都会有“这 是啥汤”的疑问,徐州人一定会骄傲地 回答,“这就是 汤”,据说就是因为当 时乾隆也是这么问的,才有了这样一个 妙趣横生的名字。 汤已有四千多年的 历史,传说由彭祖创制。马市街“ 汤” 始于清光绪年间,约有一百多年的历 史 。“ 汤” 主料有母鸡、猪肘子、麦 仁、猪大骨等,配料有葱、 姜、八角、花椒、盐、胡椒、中 草药等,制作工序复杂,历 经十几个小时才能熬成出 锅。味道醇厚、鲜香爽口、老 少皆宜是其特色,是徐州地 区寻常百姓常年食用的早 点之一。在老徐州的眼里, 这碗汤非同寻常,它不但有温热暖胃的 功效,而 且 那 缕 鲜 香 是 每 个 人 清 晨 最 美 好的期待。 徐州人有吃伏羊的习惯,据说吃伏 羊的悠久历史可以远溯到尧舜禹三代之 前。相传,彭祖之母有食羊的饮食习惯, 彭祖因此还创制了“羊方藏鱼”的食用 技艺。伏天吃羊的习俗,与科学养生的道 理相符。三伏天人体内易积热,趁热喝了 加入辣椒油的羊肉汤后,增加排汗,有祛 除积热之效。徐州人吃羊还有个不为外 地人所知的癖好,大家习惯性地认为只 有街角深巷的小馆才有着 “最徐州”的 羊肉味道,许是因为感觉只有那种碗筷 中、桌椅上甚至墙壁间都长时间浸润了 羊肉的鲜美气味,才能使箸间口内的美 食完全氤氲在香气中,才够酣畅淋漓,才 称得上大快朵颐。 徐州人也吃狗肉,而且吃出了文化。 至今徐州人还津津乐道鼋汁狗肉与刘 邦、樊哙的掌故。鼋汁狗肉始于秦末,历 经后人的改良加工,成为一道风味独特 的美食。鼋汁狗肉肉鲜味美,咸淡适宜, 韧而脱骨,烂而不腻,醇香可口。沛县狗 肉以凉食为主,食时用手撕肉不用刀切, 其味尤佳。沛县因此而成了古今闻名的 “狗肉之乡”。 徐州特色饮食数不胜数,新沂明帝 捆香蹄、窑湾绿豆烧,沙沟香油、辫子辣 汤,睢宁豆腐、王集香肠、沙集粉皮、古 邳苔干等传统食品滋养了徐州人,成为 徐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无法忘 却的一份牵挂。 庙会是传统集市贸易的形式之一,极 富地方民俗色彩。徐州地区影响较大的有 泰山庙会和云龙山庙会。旧时逢会,方圆 几十里的人们像过节一样前来 “赶会”。 各门艺人摩拳擦掌,各地商贩也应有尽 有,场面热闹非凡。 泰山庙会又称泰山庙市,是融民间 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 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盛会。泰山上 的寺庙被称为“显济庙”,是在明朝嘉庆 年间兴建的。清乾隆五十二年,被徐州知 府永龄改名为 “碧霞宫”,民间称之为 “奶奶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左右, 敬香者纷至沓来 ,朝 拜“ 泰 山 奶 奶 ”,求 得多子多福。除来自徐州及所属县区的 敬香者外,甚至鲁南、豫东、皖北地区的 善男信女都会来此进行朝拜活动,可见 影响之大。而今泰山庙会已从宗教活动 变为集商贸、旅游、娱乐、民间艺术于一 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徐州人趋之若 鹜的民俗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习俗 的变化,传统的民俗活动“拴娃娃求子” “求福驱邪”“工艺品买卖”“饮食小 吃”等依然存在,而一些民间文娱活动 如打场子、搭台子、唱戏、说书、渔鼓、琴 书等则已逐渐湮灭,偶尔提及,总会勾起 老徐州人的无限眷恋。 云龙山庙会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后 逐渐影响到徐州周围县区,经过二百多年 的发展,成为徐海地区第一大庙会,延续 至今。云龙山是徐州著名的风景名胜之 地,云龙山庙会也就成为徐州民俗、旅游 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二月 十九日,苏鲁豫皖周边数万人络绎不绝来 此参会。庙会内容包括拜神求子、民俗活 动、游览活动等。庙会上少不了平日不常 见的传统工艺品,尤其是泥玩具、塑料玩 具、生活用品、民间小吃等非常丰富,一些 民间艺人也来卖艺。 此外还有农历四月初八的茅村季山 庙会、农历九月十三土山关帝庙会等。说 起这些庙会,现在四十岁以上的徐州人还 是会心旌摇荡如数家珍,那是因为这些人 儿时的玩具多半购买于斯,彩绘的木质关 公大刀,推起来咯哒作响的长柄木料小 车,甚至还有惟妙惟肖神气异常的玩具驳 壳手枪……这些玩具无论昂贵精巧还是 廉价粗陋,在伙伴前展现一下,幸福感和 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 民俗还体现在物质生产中,在徐州大 地,勤劳的民众继承了先民的聪慧,也创 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优秀工匠技艺。俗谚有 “隔行如隔山,行行出状元”“一艺在身, 天下通行”等说法,都强调了技艺在手工 业匠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这其中较为出名 的有新沂的草桥柳编、邳州的蒲编、汉王 的石刻、贾汪的石雕等。 徐州人的乡愁是谈古论今时对这方 热土的情愫,是静默深思时心灵深处的 一方净土,是彻夜难眠时对故乡绵绵的 思念。 永远地拥有这份乡愁,也是徐州人的 一种幸福吧。

个揉面一个贴烧饼,这是一种纯手工活,来epaper.cnxz.com.cn/xzrb/page/1/2020-08/12/12/2020081212_pdf.pdf不得半点机器加工,而且要两个人一整天站 在案子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打烧饼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社址:云龙区富春路 8号 邮编 221018 徐工商广字第 030003 号 总值班室 85690460 要闻采访部 85695710 85697229 融媒采集中心 85805907 85693598 85806880 报纸编辑部 85690457 85600164融媒编辑中心 80805093 综合办公室 85600213 广告中心 85690469 发行中心 85690141 徐州日报社印务中心承印 87799237

    □责编:张琦 美编:范聪 校对:谭娜 2020 年 8月 12日 星期三

    本版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12

    ◎张新科

    ﹃最

    ﹄,

    在苏北县城周边的集镇上,烧饼锅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它以两锅对扣的形式突兀地驻立着,上锅外面涂满黄泥白灰,光秃秃地豁着口,模样有点滑稽。我们本地人习以为常,远方人则不解其意。

    繁华的、充满智能时代产品的小镇能够没有汉堡店,没有咖啡屋,但是不能没有烧饼锅。它是小集镇的丰满和韵致,是本乡本土人割舍不下的情愫。小集镇的烧饼锅,简直就是苏北乡下地标小吃的经典。馋的时候,就想吃一个烧饼。刚出锅的,带着丝丝缕缕烟火气息,又酥又香,瞬间补充了味蕾的饥渴。

    三乡五里的村民,赶集饿了,看到烧饼锅,买个烧饼吃是理所当然不能少的一件事。从他乡归来的游子,走下小镇车站,到烧饼锅上买个热烧饼,边走边吃,香酥甜咸,各种味道涌满胸膛,一瞬间,内心温热,身轻眼亮,童年时香脆满口的烧饼还是那样妥帖地溢满思乡的情怀,家乡的味道吃进嘴里,乡愁解去大半。想家的时候,不就是想家乡的那一口温润可口的饭食?一枚烧饼,从小镇到舌尖味蕾,没有千山万水的距离,却因为离开了一年半载,想念就在胃口作梗,没有那一口熟悉的味道,他乡的山珍海味怎么都慰藉不了想家的情怀。

    烧饼是和馒头一样可以作主食的面食,更多时候,我们把烧饼当作零食,像吃点心一样滋润饥馋的嘴巴。我坐在小店里常常看到从大街上走过的人,手里托着烧饼,一边走一边美滋滋地吃着。烧饼是刚出锅的热烧饼,冒出阵阵烤熟的小麦气息,那人撕下一块,填嘴里,慢慢咀嚼,满大街都是烧饼散发出的清香,在空气里弥漫,像五月成熟的麦野被阳光烤熟。

    集市上的烧锅支在街头显眼的地方,远远看到一个倒扣的大锅,锅外面那层厚厚的黄泥白灰在常年的风吹日晒中呈灰白色,上面裂开的口子龟背一样拼接在一起。我们习惯光秃秃的烧饼锅支在路口案子上,大案子稳稳地立在地下,打烧饼的两个人站着,一

    个揉面一个贴烧饼,这是一种纯手工活,来不得半点机器加工,而且要两个人一整天站在案子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打烧饼的都练就了一对钢铁腿,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站着,岿然不动。

    小街上两家烧饼锅上都是两口子,女的贴烧饼,男的揉面包馅。两人配合默契,不急不躁,恰好的时间里把一块面做成圆圆的烧饼,手的速度、火候的掌握,都是那么精准。男的先掐剂子,面剂子软软的,像一汪水,男的握在手里揉,要轻轻地揉,面剂子那么软,他不得用力过猛,只能小心地,一点一点地让面剂子在手心里转。揉面剂子是一道重要工序,烧饼熟后,只有揉倒醒透的面才能散发出纯正的烧饼味道,柔韧而不黏腻。揉好后包馅,馅是油盐五香粉调制。烧饼里面是咸味的,外面却是甜的,涂有一层糖稀,所以它的味道是别致的,独特的,是其它面食无法比拟的。馅子包好,只见他操刀拍一下面团,之后举刀向面,好像十分随意地在面团的边缘切下一道美丽的花边。女的拿起包好馅子切好花边的面团放到油盘子里,用细长的手指在面剂子上按压,一边按压一边转圈,把面剂子按压成一张饼。在饼的正面用小刷子刷上糖稀,指尖轻轻沾一手芝麻,再把芝麻沾到糖稀上,另一手已经托起烧饼,往锅里贴去。

    锅口对锅口的两只锅,上下各锯开一个小半圆型的口子,上锅贴烧饼,下锅烧木炭。木炭是燃烧过的苹果木,没有烟火,只有红光浅浅地亮着,还有一丝丝似有若无的甜味。烧饼倒贴在锅上面,红热的木炭在下面,它们相互对望,不能接触,只凭散发出来的热烘烤面饼。这种古人研制出来的美食工艺难道不是用心良苦吗?只为吃那一口酥香,只为吃那一口外酥内软的烧饼,古人也是拼尽了智慧。所谓文火焙烤是一道缓慢的工序,而烧饼是不见火光的,只是烤,慢慢地烤,把生水生面烤成金黄油亮的美食,这是耐心,是修炼,是食物焕发出来的光芒。这是那些仓促而成的食品无法比拟的。这种手艺和制作过程,如此细腻从容,从古人传到今人,可谓历史悠久,传承的不仅仅是食品的制作过程,而和修养心性有关,和禅意的美有关,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美食的尊重。

    烧饼作为苏北地区一道平常而又经典的美食,人人食之,它是大众食品,平民食品,达官贵人喜欢吃,平民百姓也吃得起,它是主食,更多时候是主食之外的调剂品,引诱我们素淡无味的舌尖做出更贪婪的选择。

    我喜食烧饼,午饭有时候就是一个烧饼和一碗鸡蛋茶,吃得满嘴生香。烧饼要吃热的,刚刚下锅,外酥里嫩,先把外面中间的一层沾满芝麻的地方撕下来吃掉,烧饼的精华在这里,香甜酥脆。里面是一层薄而软的芯,因烘焙,因揉压了多遍,这层烧饼芯柔韧劲道,小麦面的质地体现得甘醇沉厚,食进齿间舌尖,感觉到大地的醇厚和人间美味的滋养是如此瓷实。

    烧饼是小集镇人日常生活的点缀,更是游子在外的思念。远走他乡的丰县人,走的时候会买一大包烧饼带走,甚至有人用快递把烧饼寄到外地,从天南到地北,有丰县人的地方,就有烧饼的影子。家乡的美味,想念的时候,哪管山高水长,就想贪婪地品一口那滋味。

    时下“减”字打头引领了一批热词:减耗、减压、减负、减龄、减肥……不一而足。当前流行一种“减”文化,即给生活做一下减法,减代表着科学、时尚和进步,无减不生活。单说其中比较大众化的:减肥。其初衷有为了抗“三高”的,有为了身材苗条的,也有像我爸一样不想因体重费钱费力添新衣的。减肥无良方,估计最好的方式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吧,这句话是从《本草纲目》到现代医学都得认可的金句。

    先管住嘴。我爸从网上下载自认靠谱的减肥三餐,照本宣科。一经对比,发现原来多年居然吃下超量的、于健康完全无益的食物。他在嫌弃自己体重的同时,也为曾经吃下的不健康食物而扎心。因此暗下决心,洗心革面,与美食“断舍离”,书写生活“新篇章”。

    随着食量的骤减,减肥负作用立时显现。

    不到饭点时便饥肠辘辘,各种美食在脑海中飞舞盘旋,搅得心神不宁。待急不可耐地坐回饭桌前,欲卷土重来时,减肥大业又如利剑高悬,只得收敛起张牙舞爪的胃口,细嚼慢咽。学医的我曾向爸建言,慢进食,给胃一个缓冲,很快就有饱腹感,连平时最不喜欢的食物也会突然变得可以咽下去了。此言一出,妈妈的批判如排山倒海:饿得轻!回到灾荒年月试试!哪有什么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一说!

    我立时噤声,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坚持一些时日,嚣张的胃渐渐安稳,控制饮食带来的益处逐一显现。我爸三餐既减,做与吃也跟着简,不必在厨房烟熏火燎,伙食费和饭后劳务也少了大半。富余下来的时间,走出家门活动筋骨,治疗“亚健康”。最意外的收获是,困扰他多年的偏头疼也一起改善了。胃的消化负担小了,大脑供血相对充足,加上适当的锻炼,气血活了,病痛自然减轻。减肥减去病,实在是意外之喜。

    少了三餐琐碎的打理,多出来的时间更是我爸以前不敢想象的。该是重新规划八小时之外的时候了。家里的花花草草在我爸的精心照顾下日日茁壮,充满无限生机。久违的书本被重新拾起,尘封多年的笔墨纸砚也被重置于案头。每天依旧忙碌,多的是以前不曾有的充实与向上。适逢搬入宽敞新居,我爸把家也做了一次“减肥”。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旧物“断舍离”,分门别类处理,或送或捐或卖或扔。生活除了必需品,别的都是浮云,散了才神清气爽。

    减,之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大行其道,大概是因为人都不想为物所累。少了对物的索求,精神的元气够充足,就更有了目标和奔头,这就是生活版的能量守恒定律吧!

    ■民间

    ◎孙爱雪

    ■浮世

    ◎张玺

    减之获

    ■追思

    ◎陈正刚

    ﹃两

    ﹄情

    刚刚打开手机,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闪入我的眼帘:原商业部部长、福建省原省长、中国商业文化的奠基人胡平同志于2020 年 8 月 4 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0 岁。我当时先是呆住了,脑子一片空白,然后就泪如泉涌,怎么也想不到,这么一位令人敬仰的师长、学者,就这样突然离开了人世。

    我认识胡平同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有二十余年了。他在任职前后曾八次来过徐州,退休以后也来过五次。退休后的胡平来徐州时,从不要求领导陪同,不想打扰他们的工作。有时看似在徐州各处闲逛,其实是一直在观察徐州,看这座古城所发生的点滴变化。每次吃饭,他从不要山珍海味,只是喜欢徐州的地方小吃。就这样,胡平和“两来风”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次同他一起吃饭,总能从他的言谈中学到许多知识。他没有一点官架子,不论谁在座,他都和蔼可亲,在谈笑风生中,给大家讲了很多哲理。有一次在 “两来风”吃饭,他突然向“两来风”的经理曹念焱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您能不能用一句话回答我,什么叫好菜?”曹念焱同志正在思索如何回答,胡平突然说:“很简单,一是要吃就吃了,二是吃了以后忘不了。”太精辟了!在座的人无不叫绝。

    有一次用餐,市领导也在场,胡平指着满桌的徐州小吃,深沉地说:“徐州的小吃不简单,这一道道的菜点,就是一部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不论再过多少年,社会如何发展,小吃是永远少不了的,因此,我要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小吃万岁!”没过几天,他回到北京后,就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小吃万岁》 这篇源于徐州的文章,竟然轰动了世界。

    还有一次,胡平在用餐时,突然问在座的市领导:“吃,算不算生产力?”领导们还没怎么反映过来,他就单刀直入地说:“我看,吃就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他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是吃出来的,农民种粮食、蔬菜水果,由此出现了许多的食品加工企业。自古以来,吃的市场就是最大

    的市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吃出来的。回北京后,他又在《中国烹饪》杂志上发表了《吃是第一生产力》的文章,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胡平对徐州的两来风有限公司有很深的感情,他多次为 “两来风” 亲笔题词,有一次,他来到店中,挥毫题写了“汉风徐来 香飘中华”八个字。他还为徐州辣汤、 汤题写了“喝汉汤 唱大风”六个大字。字里行间,看得出他对徐州的汉文化和饮食文化都有十分深刻的见解。2017 年,徐州市金悦饮食公司在大同街原址恢复了“三珍斋”这个老字号。他欣然挥毫题写了 “三珍斋徐州人的美食记忆”几个雄浑有劲的大字,为这个徐州美食名店增添了光辉。

    胡平每次来徐州,“两来风” 总会引起他无限的遐想、深沉的思索,而且还引发了许多研究课题。为什么对“两来风”会如此情有独钟?主要是他认为,徐州的饮食文化发展史,就是徐州古城历史变迁的一部史诗。他曾向市领导认真地提出了一个建议:“你们能不能组织人写出一部《徐州饮食文化发展史》?”他的要求也算是兑现了,2018 年,在几位热心同志的不懈努力下,正式出版了《徐州饮食文化简史》一书。

    胡平对“两来风”倾注了心血,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它的一往情深。每次和我通话时,他都要提到“两来风”,他总是在关心着“两来风”的近况,即使在疫情期间,还问疫情期间的“两来风”怎么样了。

    有一次,我到胡平家去看望他,当我向他汇报 “两来风” 荣获商务部颁发的“全国中华老字号先进单位” 称号时,他兴奋得像个孩子,连说:“太好了,太好了,应该的!你回去一定告诉小曹,就说我胡平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这就是共和国的一位商业部长,一位国际级的商业文化理论家,和 “两来风”结下的深厚的不解之缘。胡平对“两来风”的关心、关注和厚爱,将激励着徐州的烹饪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饣它

    徐州人的乡愁是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与节日习俗。

    民以食为天。如果清晨带着外地朋友来到马市

    街早餐馆,来上一碗汤,大都会有“这是啥汤”的疑问,徐州人一定会骄傲地回答,“这就是 汤”,据说就是因为当时乾隆也是这么问的,才有了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名字。 汤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传说由彭祖创制。马市街“ 汤”始于清光绪年间,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汤” 主料有母鸡、猪肘子、麦

    仁、猪大骨等,配料有葱、姜、八角、花椒、盐、胡椒、中草药等,制作工序复杂,历经十几个小时才能熬成出锅。味道醇厚、鲜香爽口、老少皆宜是其特色,是徐州地区寻常百姓常年食用的早点之一。在老徐州的眼里,

    这碗汤非同寻常,它不但有温热暖胃的功效,而且那缕鲜香是每个人清晨最美好的期待。

    徐州人有吃伏羊的习惯,据说吃伏羊的悠久历史可以远溯到尧舜禹三代之前。相传,彭祖之母有食羊的饮食习惯,彭祖因此还创制了“羊方藏鱼”的食用技艺。伏天吃羊的习俗,与科学养生的道理相符。三伏天人体内易积热,趁热喝了加入辣椒油的羊肉汤后,增加排汗,有祛除积热之效。徐州人吃羊还有个不为外地人所知的癖好,大家习惯性地认为只有街角深巷的小馆才有着 “最徐州”的羊肉味道,许是因为感觉只有那种碗筷中、桌椅上甚至墙壁间都长时间浸润了羊肉的鲜美气味,才能使箸间口内的美食完全氤氲在香气中,才够酣畅淋漓,才称得上大快朵颐。

    徐州人也吃狗肉,而且吃出了文化。至今徐州人还津津乐道鼋汁狗肉与刘邦、樊哙的掌故。鼋汁狗肉始于秦末,历经后人的改良加工,成为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鼋汁狗肉肉鲜味美,咸淡适宜,韧而脱骨,烂而不腻,醇香可口。沛县狗肉以凉食为主,食时用手撕肉不用刀切,其味尤佳。沛县因此而成了古今闻名的“狗肉之乡”。

    徐州特色饮食数不胜数,新沂明帝捆香蹄、窑湾绿豆烧,沙沟香油、辫子辣汤,睢宁豆腐、王集香肠、沙集粉皮、古邳苔干等传统食品滋养了徐州人,成为徐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无法忘却的一份牵挂。

    庙会是传统集市贸易的形式之一,极富地方民俗色彩。徐州地区影响较大的有泰山庙会和云龙山庙会。旧时逢会,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像过节一样前来 “赶会”。各门艺人摩拳擦掌,各地商贩也应有尽有,场面热闹非凡。

    泰山庙会又称泰山庙市,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盛会。泰山上的寺庙被称为“显济庙”,是在明朝嘉庆年间兴建的。清乾隆五十二年,被徐州知

    府永龄改名为 “碧霞宫”,民间称之为“奶奶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左右,敬香者纷至沓来,朝拜“泰山奶奶”,求得多子多福。除来自徐州及所属县区的敬香者外,甚至鲁南、豫东、皖北地区的善男信女都会来此进行朝拜活动,可见影响之大。而今泰山庙会已从宗教活动变为集商贸、旅游、娱乐、民间艺术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徐州人趋之若鹜的民俗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习俗的变化,传统的民俗活动“拴娃娃求子”“求福驱邪”“工艺品买卖”“饮食小吃”等依然存在,而一些民间文娱活动如打场子、搭台子、唱戏、说书、渔鼓、琴书等则已逐渐湮灭,偶尔提及,总会勾起老徐州人的无限眷恋。

    云龙山庙会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后逐渐影响到徐州周围县区,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徐海地区第一大庙会,延续至今。云龙山是徐州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云龙山庙会也就成为徐州民俗、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鲁豫皖周边数万人络绎不绝来此参会。庙会内容包括拜神求子、民俗活动、游览活动等。庙会上少不了平日不常见的传统工艺品,尤其是泥玩具、塑料玩具、生活用品、民间小吃等非常丰富,一些民间艺人也来卖艺。

    此外还有农历四月初八的茅村季山庙会、农历九月十三土山关帝庙会等。说起这些庙会,现在四十岁以上的徐州人还是会心旌摇荡如数家珍,那是因为这些人儿时的玩具多半购买于斯,彩绘的木质关公大刀,推起来咯哒作响的长柄木料小车,甚至还有惟妙惟肖神气异常的玩具驳壳手枪……这些玩具无论昂贵精巧还是廉价粗陋,在伙伴前展现一下,幸福感和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

    民俗还体现在物质生产中,在徐州大地,勤劳的民众继承了先民的聪慧,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优秀工匠技艺。俗谚有“隔行如隔山,行行出状元”“一艺在身,天下通行”等说法,都强调了技艺在手工业匠人心目中的重要性。这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新沂的草桥柳编、邳州的蒲编、汉王的石刻、贾汪的石雕等。

    徐州人的乡愁是谈古论今时对这方热土的情愫,是静默深思时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是彻夜难眠时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永远地拥有这份乡愁,也是徐州人的一种幸福吧。

    饣它

    饣它饣它

    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