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通識單元 今日香港 學習範圍 生活素質 教學目標 1) 說明「生活素質」的定義及衡量標準 2) 探討香港人對生活素質追求 3) 探討香港最關注的事件與生活素質的關係 4) 比較其他城市生活素質的優劣之處 製作日期 2016 11 16 關鍵詞 生活素質、非物質生活、物質生活、客觀標準、主觀意欲、幸福感、經 濟、自由、價值觀 香港電台「通識網」通識教案 www.LiberalStudies.hk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註:1.有關更多學習及網上通識互動學習單元,可登入香港電台「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 ) 2.香港電台「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 )歡迎學校與我們合作製作通識教育互動學習單元。如果貴 校也有興趣或更多查詢,請即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電話:233931903.版權歸香港電台所有,本教案只提教育用途,如有任何查詢,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話:23393190﹚。 資料提供:香港電台「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 )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狀態 (Being) 。時移世易,但這三種指標還是很值得大家參考: 4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 通識教案 1) 擁有 - 在物質環境中,賴以生存及避免困苦的需要;量度指標包括: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通識單元 今日香港

    學習範圍 生活素質

    教學目標 1) 說明「生活素質」的定義及衡量標準

    2) 探討香港人對生活素質追求

    3) 探討香港最關注的事件與生活素質的關係

    4) 比較其他城市生活素質的優劣之處

    製作日期 2016 年 11 月 16 日

    關鍵詞 生活素質、非物質生活、物質生活、客觀標準、主觀意欲、幸福感、經濟、自由、價值觀

    香港電台「通識網」通識教案

    www.LiberalStudies.hk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註:1.有關更多學習及網上通識互動學習單元,可登入香港電台「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

    2.香港電台「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歡迎學校與我們合作製作通識教育互動學習單元。如果貴

    校也有興趣或更多查詢,請即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電話:23393190﹚

    3.版權歸香港電台所有,本教案只提教育用途,如有任何查詢,可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電

    話:23393190﹚。

    資料提供:香港電台「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

    http://www.liberalstudies.hk/http://www.liberalstudies.hk/http://www.liberalstudies.hk/http://www.liberalstudies.hk/http://www.liberalstudies.hk/

  • 1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切入點──關我咩事?

    我們有時會問:「生活過得好嗎?」,這句話背後隱含了我們對自己、對親朋生活素質的關注和追

    求。甚麼是「生活素質」?如何判斷它的好壞?

    有說香港生活素質較不少外國城市遜色,生活逼人、壓力過大、工時過長、社會矛盾持續等批評不

    絕於耳。現時香港人的生活素質處於怎樣的境況?我們是否都是金錢掛帥,只以經濟財富為生活素

    質的重要指標?香港社群對生活素質抱持怎樣的追求?

  • 2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甚麼是「生活素質」?

    「生活素質」泛指一個地區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和狀態,一般通過巿民對生活不同層面的滿意度反

    映其高低優劣程度。不同學者對「生活品質」、「美好生活」、「快樂」、「幸福」、「豐裕生

    活」等概念的研究,其實都是與生活素質相關的探索。在第二次大戰後,各地人民的經濟生活逐步

    得到改善,但卻同時出現了環境污染、人際關係疏離等問題。於是,有學者和國際組織提出人不應

    再只著重物質生活水平,並定下以不同分類 (classification)和指標( indicators)去衡量生活素質。

    如何衡量生活素質?

    (一)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的《量度人類福祉與進步》指出,衡量生活素質時,不應只從經濟資源,亦要從三個共同存在的方面入手:1) 物質 與 非物質生活,2) 客觀標準 與 主觀意欲,3) 不同社

    群的平均準則 與 個別差異 。以下是就這三種分類的闡述:

    (1)物質生活 VS 非物質生活

    i. 物質生活:人的衣食住行、經濟財富等實際生活狀況。經濟發展令人們的物質生活富裕,有更優越的生活享受,從而增加快樂感受。

    ii. 非物質生活:人尋求心靈滿足的精神生活,例如家庭和諧、人際關係、健康、自由、文化氛

    圍、人權等,是不能以金錢來衡量的快樂及生活滿意度。

  • 3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2) 客觀標準 VS 主觀意欲

    i. 客觀標準:用以量度社會和外在物質條件的狀況和變化的各項指標,可從經濟、文化、環境等不同角度出發,例如:消費水平、就業情況、實質工資、教育水平等數據。

    ii. 主觀意欲:個人對自己及社會條件的生活感受、評價及取向,跟個人目標、生活態度和價值等判斷相關。例如:兩位擁有相同財富及社會地位的中產人士,但一個人因為富裕的成長背

    景,對現況不滿意,自覺生活素質低;但另一人自基層社會向上流動成為中產,滿足於自己

    擁有的一切,會感到生活素質高。這便是主觀意欲的差距。

    (3) 平均準則 (average) 與個別差異 (disparities)

    i. 平均準則:

    來自不同地方、地理、經濟及人文生活背景的社群,如亞洲、歐洲或南美洲等,他們對生活的追求都有一些相近的準則,例如南美洲人一般喜歡熱鬧狂歡、愛享受自由參與戶外群體活

    動,對改善高犯罪率沒有太大期望;歐洲人一般著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期望低罪案及高素質

    的房屋。

    另一個例子是:香港在職婦女普遍希望能在工作外兼顧照顧家人,甚至會追求多點個人享受,公司、家庭、個人生活三方面都能平衡才滿意。但在巴基斯坦工作的女性,普遍欠缺發言

    權、男尊女卑、工作率只有 30%。她們只要在工作或家庭環境中,能有安全、免受暴力威脅便

    很滿意。

    ii. 個別差異:

    在同一個社會中的不同族群,根據其性別、年齡、社經地位、生活環境及其他背景,對生活素質的要求會出現差異。例如:香港在職青年希望得到工作機會及發揮才能的空間;退休長者

    沒有收入,更希望得到適當的陪伴、照顧與關懷。

    個別差異再仔細分類的話,即使是在同一群組的在職青年,他們可能會因為個人興趣不同,例如立志投身政治的在職青年會對公義、人權看得比較重;只是希望成家立室的在職青年,可

    能著眼於薪金、經濟狀況及前途;而文藝在職青年,可能會追求有文化創作空間和藝術氣圍。

    (二) 瑪莎‧努斯鲍姆和阿馬蒂亞.森

    根據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 和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 (Amartya Sen)《生

    活素質》(The Quality of Life)一書所述,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於 1972 年在多個北歐國家進行了一個大規

    模學術研究,並定下關於「生活水平和生活素質」的三種指標:擁有(Having)、愛 (Loving)、狀態

    (Being)。時移世易,但這三種指標還是很值得大家參考:

  • 4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1) 擁有 - 在物質環境中,賴以生存及避免困苦的需要;量度指標包括:

    經濟資源:收入與財富

    住屋情況:所擁有的空間及住屋設備

    就業:就業狀況及工作任期長短

    健康:痛苦及疾病症狀、醫療援助

    教育:正規教育年期

    2) 愛 - 聯繫他人的需要,從而建立社會身份認同;量度指標包括:

    與社區的聯繫

    與家庭及宗族的聯繫

    友誼及活躍的社交圈子

    與工作夥伴的關係

    3) 狀態 – 生活中融入社會及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需要;量度指標包括:

    參與影響個人生活的決定及活動的機會

    進行政治活動的機會

    進行休閒活動的機會

    得到具意義工作的機會

    享受大自然的機會 (如沉思、步行、園藝及釣魚)

  • 5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關於「生活素質」調查結果

    關於香港人生活素質的本地數據,較大型及連續式的調查研究有:「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標」調

    查。以下將以這個調查結果說明近年香港生活素質的變化。

    *2002年是基準年,是年的數值被訂定為 100。如某年的指標高於 100,表示該年香港的生活質素較 2002

    年高;如低於 100,代表該年的生活質素比 2002年差。

  • 6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由「中大生活質素研究中心」編製的「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統計數據,自 2003 年開始向公眾發布,至今超過十年時間。由 2015 年起,研究中心將涵蓋指標的數目由 21 項增加至 23 項,並分

    為「社會」、「健康」、「文化與休閒」、「經濟」、「環境」五個範疇。「社會分類指數」

    包含言論自由指數、報紙批評指數、政府表現指數、整體罪案率、教育公共開支、資助學士學

    位入讀率等;「健康分類指數」包含壓力指數、預期壽命、醫療公共開支、平均住院日數、生

    活滿意程度指數;「文化與休閒分類指數」包括文化節目觀眾指數、康體活動參與指數、海外

    出遊指數;「經濟分類指數」包括置業負擔比率、實質租金指數、失業率、經濟現況指數、實

    質工資指數;「環境分類指數」則包括空氣質素指數、水質指數、噪音指數及都市固體廢物循

    環再造率。

    根據這個調查,由 2002 年起,香港人的整體生活質素指數曾經不斷攀升,由 100 一直升至 2007年的 108.68。不過,在 2008 年,香港人的生活質素指數便大幅滑落至 104.14。同年 7 月,政府

    推出 110 億元的紓困措施,而生活質素指數在 2009 年輕微回升至 106.72,但之後又再度下滑至

    2011 年的 102.71。接著,整體生活質素指數就一直徘徊在這個水平。

    「社會分類指數」的走勢跟整體生活質素指數相近,同樣於 2008 年經歷大幅度下跌和 2009 年的回升,近年社會分類指數再度下跌,2015 年跌至 25.93 的有調查以來的最低點。當中,「言論

    自由指數」持續而明顯地下跌,由 2013 年的 4.28,下跌至 2014 年的 3.49,2015 年更跌至有調

    查以來最低點的 2.86。

  • 7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近十數年來表現最理想的,是「環境」範疇的分類指數 (見圖),雖然中間有起有跌,2010 年以後環境分類指數持續有輕微下跌,但整體上都有顯著的改進,環境分類指數由 2002 年 17.39 升

    至 2015 年的 21.12。這可能與這些年間,政府在各個環境範疇所推行的政策略見成效有關。

    「文化與休閒」的升幅相當明顯,由 2003 年的 12.28 逐步上升至 2015 年的 16.96,升幅超過30%。當中,「文化節目觀眾指數」由 2008 年一直偏低,而「海外出遊指數」則由 2007 年起一

    直持續上升。

  • 8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健康分類指數」大致平穩,由 2003 年起一直在 22.73 至 24.78 之間上落。由 2006 年起,「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類指數」一直有顯著改善、而「生活滿意程度分類指數」則隨整體指數而

    上落,直至 2014 年起才有相反的結果。

    經濟分類指數的走勢是整體生活質素指數中最惡劣的一環。由 2002 年的 21.74 升至 2006 年最高點的 23.81 後,跟整體指數同樣於 2008 年大幅下降,而且跌勢一直沒有減緩,直至 2015 年跌至 13.67。在這段期間,香港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其實不斷上升,由 2002 年的約 19萬元上升至 2015 年的約 33 萬元。不過,在經濟分類指數中的「置業負擔比率」卻由 2002 年的

    正數 4.35 跌至 2015 年的負數(-6.13),實質租金指數亦由 2002 年的 4.35 跌至 2015 年的 2.5,跌幅

    都最為嚴重。這反映了住屋問題是最困擾香港人的生活質素的因素。

  • 9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香港人對生活素質的不滿與追求

    雖然不同市民對生活素質的優次、主觀和客觀標準都有差異,但從以上民調可見,近年香港整體生

    活質素有稍為轉差的趨勢。以下為一些香港人對生活素質的不滿及追求的範疇:

    1. 更佳的勞工及社會福利 在知識型經濟下,僱員的福利經常被僱主剝削,超時工作情況普遍;香港勞工團體一直爭取訂

    立標準工時,令基層可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從而提升生活素質。

    另外,針對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民間亦爭取全民退休保障,並要求政府提升各項社會福利服務,如醫療、安老服務等,以提高基層的生活素質。

    2. 保育郊野公園及自然環境 早在董建華管治的年代,便有提出要積極釋出部份郊野公園土地,用作房屋發展用途,但卻一

    直遭到不少關注團體和社會人士極力反對,而整體而言,香港人對於可持續發展和珍惜大自然

    的意識亦有所增長,要求不論貧富老幼,均可共享這個「香港後花園」的公共空間。

    香港人對於一些綠化帶和自然環境被破壞的擔憂,表現在一連串的環保行動上,包括反對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反對大埔龍尾興建人工沙灘及反對大嶼山發展等,進而要求政府要考慮公

    眾利益,更妥善地作出城市規劃。

    3. 保障人權與自由 近年,人權與自由已經成為香港的核心價值。隨著公民教育意識增強,市民爭取保障人權與自

    由的社會參與行為亦有所增加,並以不同的示威遊行方式表達對法治、新聞自由、言論自由、

    保障人權的訴求。例如:2003 年的七一遊行,共 50 萬市民上街示威,抗議政府企圖為《基本法

    第 23 條》立法,並對當年的董建華管治表達不滿;2014 年爆發持續 79 日的佔領行動,抗議人

  • 10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大常委會的「8·31 決定」並爭取真普選;2015 年,銅鑼灣書店五名負責人先後「失蹤」,後來

    店長林榮基召開記者會講述被拘留經過,事件令市民擔憂人身自由、出版自由和破壞一國兩

    制。

    2016 年立法會選舉中,候選人周永勤選前在電視選舉論壇中表示,「不想身邊支持自己的人惹上較高層次的麻煩,或賠上代價」,暗示自己和身邊的家人受到威脅,後來向傳媒指三個自稱

    北京來的人在深圳要求他停止選舉工程,所以最後宣布棄選。香港人一直引以為傲的法治、選

    舉公正性及廉潔選舉制度備受考驗。同年 10 月,行政長官梁振英與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入稟申請

    司法覆核,要求推翻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容許兩名青年新政議員梁頌恆和游蕙禎再宣誓的決定,

    被外界批評是破壞三權分立。而人大常委會就此釋法,亦被指破壞香港法治。

    新聞自由能讓巿民更了解社會的發展,並起着監察政府的作用,從而推動政府改善施政,提高管治效能。然而,過往不少傳媒工作者被襲擊或恐嚇。2014 年,《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更

    被兇徒斬至重傷。同年,佔領運動期間,多名記者在採訪時受襲,新聞團體及機構均譴責襲

    擊記者的暴力事件,要求政府交代,並保障記者人身安全。

    4. 更理想的居住環境 香港人居住在擠迫的環境,付出高昂的樓價或租金,仍欠缺足夠的生活空間,「無殼蝸

    牛」、「劏房蟻民」及「網吧或快餐店難民」、「太空艙」、「棺材房」等的出現

    都反映香港人居住環境質素差劣。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於 2015 年的調查發現,本港劏房戶平均租金佔收入比率升至 41.1%,人均居住面積下跌至 47.8 平方呎。姚松炎教授認為市區重建局應撥出重建項目發展出租公共房屋,

    政府亦可將「非公屋、非綜援住戶生活津貼」恆常化,並為申請公屋達三年、面臨被政府部門

    迫遷的劏房租戶家庭提供過渡性房屋安排。

    2016 年國際樓價負擔能力調查報告亦顯示,香港樓價是全球 87 個主要都會中最難負擔,連續 6年排名第一。香港人要工作 19 年並不吃不喝才能買樓「上車」,置業艱難;若果租住私人樓

    宇,租金亦往往佔收入大部分,打工仔大半生成為「樓奴」,在狹窄的居住環境又容易發生磨

    擦,生活素質大打折扣。因此,中產人士希望政府壓抑樓價,而申請公屋戶或未有固定居所者

    就希望盡快上樓,大家都期望能有較理想的居住環境。

    5. 更便捷的交通配套

    香港個別地區的交通配套仍欠理想。隨著新界西不斷發展,愈來愈多公私營屋苑的出現,元朗和屯門的交通配套都出現難以負荷的跡象。而在未來城市計劃上,政府將計

    劃在薄扶林五幅土地用作重置華富邨和增加公屋單位供應,但對已經接近飽和的薄扶林

    交通配套將進一步加重負擔。

    香港樹仁大學可持續發展房地產研究中心於 2015 年底進行「生活素質的需求」研究,21 歲以上界別的受訪者認為交通設施是影響生活質素最重要的因素。負責該研究的李綺

    雯博士表示,交通設施的便利程度會影響居民上班的時間和支出,例如從屯門到中環上

    班需超過一小時,來回車費昂貴,對低收入又沒有交通津貼的居民構成沉重的經濟負

    擔,也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素質。

  • 11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6 . 更清新的空氣質素 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根據健康空氣行動發表 2016 年上半年的空氣質素調查指出,香港路

    邊污染水平遠超於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上限,反映大部分市民長期生活於高度健康風險的環

    境。

    由於香港高樓大廈林立,空氣難以流通,加上路面交通頻繁,車輛總數不斷上升,排放更多的廢氣污染路面環境;根據 2014 年交通諮詢委員會指出,私家車佔整體車輛數字超過 70%,

    是交通擠塞的主因。

    香港路邊空氣污染問題惡化,空氣污染物濃度增加,刺激市民鼻部、咽喉及氣管,更影響長者與幼童的呼吸系統和心臟,甚至引致肺癌;所以香港不少環保團體都要求運輸署加快巴士

    路線重組,減少繁忙時段擠塞和總汽車流量,亦促請政府落實「與污染掛勾」的電子道路收

    費計劃、抑制私家車數量增長及多設立行人專區。

    以上各項香港人對生活素質不同範疇的不滿或追求,要改善一點也不容易,當中亦有緩急輕重之

    分,而且不同的群體組合的需求亦會有差異。

  • 12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香港重要大事與生活素質的關係

    要探討港人生活素質,很多時會由「政、經、社、文、環、物、精」(即政治、經濟、社

    會、文化、環境、物質及精神) 這七種分類切入。不過,大部份對生活素質追求的相關事件

    都是跨分類的,分類之間亦有相互影響的關係,例如 2012 年「反對龍尾灘變人工泳灘事

    件」,主要是關注生態保育及可持續發展(環境),但還涉及市民希望改變政府在龍尾灘興建

    人工泳灘的政策決定(政治)、市民渴望享受美麗泳灘 (社會)等需求。

    以下就以近年香港發生的三件重要事件為例,探討香港人在事件中所爭取的訴求,而訴求又

    與哪方面的「生活素質」相關。

    1.佔領運動

    涉及範圍:政、經、社、物、精

    背景:

    2014 年 9 月尾至 12 月發生的全港大規模佔領運動,要求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撤回《關於香

    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 2016 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俗稱「8.31 決定」),

    並爭取真普選。示威由佔領政府總部的公民廣場開始,演變並擴展至癱瘓了金鐘、銅鑼灣及

    旺角等重要交通樞紐,更釀成多次警民衝突。

    事件與生活素質的關係:

    佔領運動的起因是夾雜著複雜的元素:部份市民未能認同政制改革及「8.31 決定」,故以抗

    爭形式爭取實現真正普選及捍衛民主及公民權利 (政治);當時一般市民持續被房屋問題困

    擾,房價高升令年青一代置業近乎不可能,領匯商場不斷加租、物價、房租不斷飆升,市民

    的物質生活不進反退 (物質);內地人湧港、搶購奶粉,經常觸發衝突,引發社會上愈多愈大

  • 13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的中港矛盾 (社會),不滿聲音不斷加大;青少年長期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積壓的燥動和不

    滿 (精神)一下子爆發出來。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佔領運動時,由於港九區,尤其是中環商業地段主要交通樞紐都癱瘓了,對

    於香港的經濟亦造成了衝擊 (經濟),市民交通亦構成了不便,人們的民生亦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佔領運動後,特區政府強調要改善民生。但根據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所述,過去幾

    年,民意對政府在民生的表現或社會評價不差,只是在法治、新聞自由、人權方面卻都失分,所以

    市民整體滿意度仍略為遜色。如此說來,政府以圖用改善民生來化解市民不滿,而不是增加市民對

    法治、自由等信心的做法似乎並未必見效。

    2.食水含鉛事件

    涉及範圍:政、社、物、精

    背景:

    2015 年 7 月,啟晴邨食水被揭發含鉛量超標,政府由最初否認,到承認水喉的接駁位使用

    含鉛的燒焊物,以至披露工程總承建商資料,被外界批評為「擠牙膏」式的處理手法。其

    後,鉛水風波愈鬧愈大,由啟晴邨供水系統的總承建商承辦的另一屋邨葵聯邨,亦發現食水

    含鉛量遠超世衞標準。及後發現共 11 條屋邨被驗出食水含鉛超標,超過 150 人的血液含鉛量被驗出高於世衞標準,甚至有小孩懷疑在飲用鉛水後出現發展遲緩症狀。

    事件與生活素質的關係:

    受鉛水影響的居民,不但未能獲得合乎標準的基本物質生活──清潔食水的要求 (物質),也承受心理上的擔憂和恐慌 (精神),失去了對政府管治的信任;而因受影響的屋邨範圍十分廣泛,令整個社會對於飲用食水的安全性都引起疑慮 (社會),故強烈要求政府要徹查及交代事件,對政府的管治做成衝擊 (政治)。最後,政府向受影響居民更換水喉部件,公布了事件調查報告,並承認房屋署和水務署在其監管制度上有不善之處。

    3.橫洲公屋發展

    涉及範圍:政、經、社、環、物

    背景:

    2016 年 9 月,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指元朗橫洲棕地的房屋發展計劃中,政府原先於 2012 年建

    議,在該幅 33 公頃的棕地上興建 1.7 萬個公屋單位,但有關地段其中 17 公頃露天車場由新

    界鄉紳控制,後來政府改為在旁邊的三條非原居民村(鳳池村、永寧村及楊屋新村)的綠化

    地帶興建,單位數目則大減至 4000 個。

    市民及立法會議員對於政府回應指會分階段發展横洲項目不滿,最後更引致行政長官梁振英

    會同三司局長要召開記者招待會,解釋整個横洲公屋計劃,回應「官鄉商黑」勾結的指控。

  • 14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事件與生活素質的關係:

    香港人長期對住屋有急切的需求 (物質),在樓價高企、地產霸權下,社會上早已長期積壓著不滿,事件並涉及城鄉矛盾的激化 (社會)。橫洲公屋發展事件出現,一方面市民批評政府向鄉紳妥協,為棕地上原有的經濟效益而犧牲市民利益 (經濟),卻又對三條非原居民村民的進行迫遷,更認為政府在處理這計劃時的不夠公開和透明,甚至質疑有利益輸送問題 (政治);另一方面,政府對棕地和綠化地帶優次發展政策未定,被批評缺乏對綠化地帶的環境保護及

    過度開發 (環境)。

    以上的事例反映了一些香港人對生活素質的追求,以及事件如何影響香港人的生活素質。大

    家不妨想想,其他持續或突發性議題,與生活素質之間存在甚麼關係。

  • 15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其他地區的生活素質比較

    我們經常以香港的生活素質與外國作比較:不丹國民快樂指數高、瑞典擁有優良教育制度、加拿大

    享受完善的退休保障與清新空氣……反觀香港生活素質則仍然有提升的空間。不過,當大家討論其

    他地區的生活素質時,應該思考的是:因不同地理、經濟及人文背景等,每個地區對生活素質高低

    的詮釋、要求和指標亦會不同。以下列舉的一些地區,它們在某些方面比香港優勝,但同時亦有一

    些香港沒有的限制和缺點。若果香港人居住在這些地區,真的會快樂嗎?

    國家/地區 生活素質較香港優勝的範疇 背後思考和其他範疇的考量

    不丹 一個窮得快樂的國度。在上世紀,當時不

    丹第四代國王吉格倫梅.旺楚克已經以

    「國民快樂指數」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代替「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人民生活狀

    況。不丹政府對國民精神健康、教育、傳

    統文化保護比物質生活更重視。由於貧富

    懸殊差距低,人民生活強調公平共享原

    則,所以容易培養喜悅、知足的心境。

    作為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的不丹,政府重

    精神、環境,而輕經濟、發展的取態,令

    不丹人生活水平長期處於低位,國民收入

    不高,普遍貧窮人口多,而且國家封閉、

    旅遊業沒有全面開放,基礎建設不足,經

    濟相對落後。港人習慣了舒適便捷的生活

    配套,若果生活在這公共設施簡陋、物質

    欠缺的國度裡,我們忍受得了嗎?

    挪威

    聯合國人類幸福指數名列首位的國家。挪

    威空氣質素佳、教育水平高、而且對勞工

    福利保障很全面,標準工時是每周 37.5 小

    時,國民可以享受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

    衡,生活較繁忙的香港寫意和舒適。

    雖然被譽為世界最宜居城市,對比空氣質

    素欠佳的香港有吸引力,但跟許多北歐國

    家一樣,挪威是福利國家,個人所得稅率

    很高,要繳交超過三成的收入,酒稅和燃

    油費都十分昂貴。辛苦賺來的錢用來繳

    稅,享受慣了低稅率的港人又願意嗎?

  • 16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新加坡

    根據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布

    2015 年「開心指數研究」調查結果發現,

    新加坡人對當地的環境、娛樂消閒、醫療

    制度、組屋政策等都相當滿意。新加坡的

    管治、經濟、科研、環境保護、競爭力等

    亦經常被不少香港政經界人士,以至普羅

    市民視為仿效或參考的對象。

    英國《經濟學人》2016年調查中,新加坡

    的「生活指數」是排第一,物價是全球最

    貴,生活成本很高。另外,在無國界記者

    的調查中,新加坡的新聞自由指數偏低,

    在 180 個國家中排 153位。政府對傳媒和

    人權的監控嚴謹,香港人又可以接受嗎?

    日本 日本在保護文化古蹟、建築保育、國民秩

    序、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育之間比很多

    國家優秀。而幼童教育特別注意學習生活

    態度、自我照顧能力,而並非純學術知識

    灌輸、鬥成績,讓幼童在健康的全人發展

    下成長。不少香港人對日本人於日常生活

    細節的講究都很嚮往。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日本自殺率高

    企,一度是英國的三倍;在不抱怨加上從

    小訓練重視秩序的文化,令很多青年或成

    年人在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容易湧現焦

    慮、抑鬱情緒。另外,因子女面對沉重的

    生活壓力,很多孤獨長者被遺忘而衍生了

    安老問題;再加上日本位處環太平洋地震

    帶,對日本國民構成安全的威脅。香港人

    能適應並久居於日本嗎?

    台灣 台灣與香港常被用作比較。台灣人常被指

    人文素質高、人情味濃、文化藝術氛圍較

    強,住屋也較香港便宜。而其慢活生活令

    人嚮往。

    台灣近年經濟一直處於蕭條狀態,2014 年

    太陽花學運後,鼓吹與中國聯繫劃清界

    線,及支持兩岸經貿合作的兩股政治力量

    產生矛盾,令政治與經濟都存在不少隱

    憂。要是港人在台灣生活,可會想像到就

    業上遇到的困難?講求效率的港人,是否

    可適應台灣的慢拍子?

    中國內地 近年中國經濟急速增長,經濟實力增強而

    被譽為「大國」,不少城市的國民生產總

    值亦不斷提升。

    不少香港長者認為內地生活條件的性價比

    高,在內地消費所得到的服務較香港優

    勝,所以有的會選擇退休回鄉度晚年。

    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軟實力及對

    普世價值的認知並沒有跟隨提升:法治體

    系不健全;人治社會漠視人權;政府限制

    國民的新聞、言論自由和民主發展。

    國民文化素養參差、食品黑心問題等也拖

    低整體的生活素質。香港人居於內地,可

    否接受到自由、人權的限制?食品安全及

    醫療配套是否成了擔憂?

    從以上例子,大家可進一步思考香港生活素質優秀之處,例如:城市安全度高、犯罪率低、未發

    生過巨大天災、教育水平高、工作效率快、國際金融地位穩固、交通網路四通八達、水電設

    備完整,以至至今仍擁有的自由等等,然後再審視一下,在港生活的素質如何?

  • 17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總結:

    美國學者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指出,「當一個人在社會的物質、財富達至一定水平後,再多

    的財富也不會令人的快樂指數上升;而當人擁有更多時,便有錯覺認為自己需要更多。這種對物質

    慾望的無止境追求,可能會產生對生活素質的不滿。」大家在審視自己的生活素質時,不妨思考一

    下:甚麼是自己必需和最重要的?

  • 18 香

    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延伸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生活質素研究中心: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標

    http://www.cuhk.edu.hk/hkiaps/qol/ch/qol.html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量度人類福祉與進步 (Measuring Well-being and Progress) P.6-P.7

    http://www.oecd.org/std/Measuring%20Well-Being%20and%20Progress%20Brochure.pdf

    Martha Nussbaum 和 Amartya Sen:The Quality of Life (Clarendon Press, Oxford ) .P.107-P112

    集師廣益:曾瑞明老師「甚麼是生活素質?(一)」

    http://www.liberalstudies.hk/blog/ls_blog.php?mode=showThread&id=2027&mother_id=2026

    相關概念 價值觀﹝Value﹞是個人對處理事情判斷是非對錯、作出選擇時取捨的標準。一個人的成長、生活

    模式和周遭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立場、行為和決定,亦會影響人生追求與目標價值取向。當社會

    集體、道德標準與個人利益有衝突時,價值觀尤其重要。社會普遍認為教育應承擔建構青年價值觀

    的責任,讓他們能建立健康、正向的價值觀。

    幸福感 ﹝well-being﹞是指每個人因自身的滿足感而主觀地產生喜悅的情緒,追求的方式因人而

    異。就客觀條件而言,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品質的逐漸提高無疑是幸福程度的因素。然而,

    http://www.cuhk.edu.hk/hkiaps/qol/ch/qol.htmlhttp://www.oecd.org/std/Measuring%20Well-Being%20and%20Progress%20Brochure.pdfhttp://www.liberalstudies.hk/blog/ls_blog.php?mode=showThread&id=2027&mother_id=2026

  • 19 香港人追求的生活素質

    |通識教案

    客觀福祉的提高卻不一定等於主觀幸福感的提升,因為幸福感往往取決於個人如何理解及追尋生命

    及生活的目標。

    物質生活﹝Material Conditions of Life﹞指衣食住行、經濟財富等實際生活狀況,跟尋求心靈

    滿足的精神生活相對。經濟發展令人們的物質生活富裕,有助提升生活質素,從而增加快樂感受。

    但個人對物質生活的渴求屬主觀感受,亦可能受文化背景、價值觀、個人期望等因素影響,過份追

    求物質生活有可能成為物質的奴隸。

    思考問題 1. 簡述何謂「生活素質」。 2. 你認為衡量生活素質的指標應包括哪些項目? 3. 香港是多元社會,你認為香港居民對生活素質的優次選擇有甚麼不同看法? 4. 試分析對生活素質的追求如何影響近年香港市民的社會政治參與。 5. 試選擇一個你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城市。在生活素質上,你認為它的優點怎樣抵銷缺點,以讓人民

    快樂地生活?

    2. 保育郊野公園及自然環境相關概念思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