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Rebecca He 201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 [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 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0000 00000 0000 0000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Reb

ecca

He

2013

秋国际

关系史(

上)笔记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000000000

000000000

Page 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目录第一讲 三十年战争、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2第二讲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国际关系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8第三讲 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民主革命与维也纳体系的崩溃................................................16第四讲 “ ”德国统一、 东方问题 与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26第五讲 19世纪 70年代到 20世纪初的欧洲与世界....................................................................37第六讲 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重新调整 1890-1914......................................................................44第七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5第八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衰败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63第九讲 德意日的侵略扩张与全面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关系........................................................74第十讲 “ ”从 我们时代的和平 到全球战争....................................................................................83第十一讲 战略进程、战略与外交 1941-1945.............................................................................88

2

Page 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第一讲 三十年战争、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引言 当前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关切:以前没有固定的国界,而现代国际社会的领土是固定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面临新的挑战?西方关于当前国际关系体系的辩论 人权高于主权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影响

------似乎回到了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之前?民族国家不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 新中世纪主义什么是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民族国家体系一、 近代早期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法、西民族国家的形成百年战争及其影响收复失地运动(摩尔人战争)

哈布斯堡王朝领土分散、民族庞杂、宗教分裂、缺乏政治凝聚力

瑞典、波兰、俄罗斯【近代民族国家萌芽出现,“是混乱中的一点秩序,黑暗中的一点光明,散铁中的几块磁石。” 1. “现代国家”逐渐形成了明确而稳固的边境;2. 在边境之内,它们宣称拥有绝对的主权。】 法西逐鹿

意大利半岛战争 西班牙/哈布斯堡两番称霸的失败 奥地利-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查理五世的霸业图谋:法西和约、《奥格斯堡条约》1555 飞利浦二世的霸业图谋:荷兰的独立、英国的支持

1588年无敌舰队被歼二、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三十年战争之前欧洲主要民族国家概况 a. 英国 1215年《自由大宪章》就开始限制国王的权力,英国对宗教上的冲突处理得也比较好。英国人的折衷的性质很强。1588年摧毁西班牙无敌舰队;经济上对于自由贸易的追求。1688光荣革命-其中的妥协

b. 法国比较强大c. 德意志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d. 瑞典(在三十年战争中发挥了比较独特的作用,对战争的走向和结局有很大影响),荷兰(联合行省,在 17世纪的时候,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意大利(还是四分五裂,统一是在 19世纪中期)

e. 波兰与俄国,不强大,连年战争,两国是死对头3

Page 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1. 战争的起因 三十年战争是 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宗教冲突(新教和天主教)不断升级的产物。

这场战争首先爆发于中欧(波西米亚-捷克,比较富饶,而且是选帝侯,是天主教和新教都想争夺的地方),并由宗教冲突【扔出窗外事件等】发展成为几个重要国家之间的争疆拓土、维护主权的战争。

两大阵营: 哈布斯堡联盟(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并得到波兰-立陶宛的支持)(波兰有非常强大的天主教力量,波兰曾经亡国 123年)

反哈布斯堡联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组成,得到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英国在一定程度上参加{后来推出})

2. 战争的进程A. 波西米亚起义阶段 1618-1623 捷克反天主教B. 丹麦参战阶段 1624-1629 一开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哈布斯堡王朝名将华伦斯坦

C. 瑞典参战阶段 1630-1634 古斯塔夫二世D. 法国参战阶段 1635-1648 开始法国在幕后支持,然后最后黎塞留出面(黎塞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为红衣主教与哈布斯堡王朝作对,国家利益高于教会利益)

战事惨烈 中欧损失惨重 联盟跨越宗教,着眼于国家利益【三位代表人物-华伦斯坦、古斯塔夫二世、黎塞留】

3. 威斯特法利亚和会《威斯特法利亚条约》 哈布斯堡领土被割让、分割 德意志诸侯尽管仍被视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享有外交主权 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以确认 法国和瑞典得到土地(战略要地)和赔款,保证国地位 新教教派(卡尔文教、路德教)的权利和宗教宽容 莱茵河的自由航行权

4.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意义 是民族国家诞生以来第一次全欧战争;最后一场宗教战争(基佐):宗教之争最终让位于世俗政治,raison d’etat 得以确立;宗教平等,教随国定,宗随君定

近代绝对主义国家制度加强,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承认瑞士、荷兰的独立;国家主权原则取代了等级秩序;教皇体制的“纵向”安排,逐步被民族国家间的外交构建的“横向”安排所取代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 ;“国际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方可以进行集体制裁”的初步确立(集体安全的思想);确立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制度,职业外交官。

欧洲新兴各国可以赢得实际对付次一级政治实体的挑战以巩固地位;整个偶走避免持续分裂和内耗,让奥斯曼土耳其趁机侵入;

战争进程中,欧洲主要民族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国际秩序、国际关系的一些思考。- 法国 黎塞留 保证意大利的安全和德意志的自由

4

Page 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瑞典 古斯塔夫二世- 荷兰 《战争与和平法》 1625 格劳修斯

局限性:解决了过去遗留问题但缺乏应对未来变化的机制 丛林状态 无法对大国任意扩展其实力进行限制,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国=法国、瑞典 (到今天仍无法解决)

【1848年后的欧洲主要国家】 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上最大受惠国之一。取得阿尔萨斯、梅斯。开始追求“天然讲解”。

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周边重要港口、土地和保证国地位 荷兰迅速成为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 德意志的碎片化 奥地利被削弱,西班牙走向衰落 英国在哪里?

三、 17 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17世纪后半期,欧洲国际关系的核心是路易十四追求霸权的图谋被遏制。他通过

联姻、收买、结盟、战争等手段,力图建立天然疆界、支配欧洲,法国的文化也被扩展追随,这威胁到其他国家政治和文化的独立性,必定招致其他国家的联合反抗。法国受挫,英国的安全和革命得到巩固,居间制衡扶弱抑强的外交更加清晰。英国、荷兰和德意志人不让法国进入佛兰德和莱茵兰的传统形成了。多级政治体系再次被肯定。

西欧的势力从直布罗陀伸展到好望角、北美的东北部、墨西哥和加勒比、巴西、印度沿海、菲律宾。世界范围的经济秩序开始形成。

欧洲国家间的竞争也日益延伸到了欧洲以外。俄罗斯则把国界扩展到波罗的海和太平洋的霍次克海

法西战争和《比利牛斯条约》1659合约之后,法西战争仍然在打,阿尔萨斯/联合行省,在 1659年签订条约。法国将加泰罗尼亚占领的部分地区,在尼德兰和法兰斯-孔德的一些城堡还给西班牙,西班牙永久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追求。

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内战 1640-1688光荣革命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改变亲法政策,将法国作为主要对手,英法在欧洲和殖民地对抗,军事政策的形成英荷战争

奥土战争 ?? 欧洲的内战和对外扩张

遗产继承战争 法荷战争 大同盟战争 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和会最大受惠国之一。 朕即国家 l’etat,c’est moi 路易十四外交对威-和会后欧洲政治、外交的影响 法国陆续取得阿尔萨斯(位于日耳曼和法兰西之间)、斯特拉斯堡(位于日耳曼境内的自由城市)

英法交恶和欧洲均势实践 英法在北美、印度的角力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向世界扩张

四、 王朝战争与欧洲五强的崛起“现代欧洲是从战争的铁砧上敲打出来的。”

5

Page 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在欧洲历史上,18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但正是在 18世纪,欧洲战争不断。这些战争,是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中的战争,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战争使欧洲五强崛起,同时也推动了“欧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1.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1-1713 战争的起因与英荷奥反法 法国失利但英国求和 《乌得勒支和约》1713

波旁王室的菲利普为西班牙国王英国从西班牙得到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英国获得西属殖民地奴隶贸易垄断,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的势力加强;“ 均势原则”写进条约 “在欧洲大陆,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2. 北方战争 1700-1721 彼得一世及其改革、强国计划-“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北方大战

北方同盟“不可战胜的瑞典人”? - 瑞典真正的对手是彼得大帝领导下的俄国

瑞典和他的邻国波兰、丹麦、俄国的关系1700年,俄国向瑞典宣战,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波尔塔瓦战役1721,北方大战结束,瑞典战败,签订合约,俄国占领所有波罗的海省份

《尼斯塔特和约》瑞典丧失了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俄国占领芬兰湾、里加湾、爱沙尼亚及大部分的拉脱维亚。

3.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1748 奥地利 VS普鲁士(新兴国家,腓特烈大帝) 战争的起因:玛利亚特里萨继承王位,普鲁士腓特烈大帝追求西里西亚。 腓特烈大帝发难,出兵西里西亚,战争爆发。普鲁士一方有法国、西班牙、瑞典等,

奥地利一方有英国、荷兰、俄国。普奥对抗上升为一场欧洲战争。 《亚琛合约》:玛利亚保住了继承权,丢掉了西里西亚。普鲁士加入列强,普奥敌

对、英法敌对。4. 英法七年战争 1756-1763 背景

1756 外交革命 奥地利宰相考尼茨 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果 七年战争

战场在欧洲本土、北美和印度展开英普对抗奥法

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法国放弃在美洲的大部分属地;西班牙得到古巴;英国海上霸权得以确立。

同年,普奥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保有了西里西亚,由此成为在欧洲大路上与奥地利并驾齐驱的新兴强国。两国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5. 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 1772.1793.179518世纪将均势原则应用于领土扩张的最突出的例子 6. 欧洲五强格局的初步形成

6

Page 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英国和法国 普鲁士崛起 俄罗斯的海陆扩张(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 奥地利与神圣罗马帝国:下坡路 Raison d’etat

均势原则与外交

思考题 欧洲近代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 试述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特点 结合 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小结:“无序”的欧洲走向“有序” 欧洲五强崛起,大国外交渐现雏形 国家利益至上:对领土、资源、人口的争夺,对战略要地、海上霸权、海外殖民地的

争夺(宗教力量下降) 古典均势的黄金时代 推动力国际政治规则的制定和国际法(格劳修斯)的发展 欧洲观念的形成 欧洲协调的梦想还没有成为现实

7

Page 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第二讲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国际关系和维也纳体系的

建立

一、 美国的独立战争英法较量在国际关系史上,延伸到了北美的土地。英法较量,不完全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是从 1756-1763的七年战争开始,英国取得了优势。英国外交在七年战争之后,看到了北美殖民地,希望从北美殖民地拿到更多的税赋充实国库。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到波士顿 Boston Tea Party

1. 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1775年~1784年,英属北

美 13个殖民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英国的殖民统治 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镇压波士顿茶党的起义(真正全面打的是华盛顿组织军队)大陆会议

莱克星顿枪声 《独立宣言》和独立战争

独立宣言 1776.7.4•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 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接连不断的伤天害理和强取豪夺的历史,这些暴行的唯一目标,就是想在这些州建立专制的暴政。为了证明所言属实,现把下列事实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

• 因此,我们,在大陆会议下集会的美利坚联盟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呼吁,说明我们的严正意向,同时郑重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也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它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 为了支持这篇宣言,我们坚决信赖上帝的庇佑,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相互保证,共同宣誓。

8

Page 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北美独立战争的进程:三阶段•战争初期,双方力量相差悬殊。战争中英军占了上风,1776年侵占纽约,

1777年侵占费城• 1777年 10月萨拉托加战役——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北美军队从战略防御

转入战略反攻。•美国赢得了法国和荷兰的军事援助,约克镇大捷。

2. 法美同盟与俄、丹等国的武装中立1778年 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1778年 6月法英开战,

西班牙也于 1779年对英作战。 1780年 12月荷兰也加入法国方面对英作战。【法美同盟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法国的全面参战和支持-主要是财政支持,也有

军队,独立战争不可能打赢。】{本杰明富兰克林出使法国,一次全面成功的外交斡旋,取得了法国上下一致的支持。一位大科学家,其外交同学出色。}{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法国人对美国革命和精神的宣传是非凡的。}

俄国于 1780年联合普鲁士、荷兰、丹麦、瑞瑞典等国宣布“武装中立”,打破了英国的海上封锁。

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性反英战争,英国外交空前孤立。 3. 独立战争的胜利与《巴黎和约》的签订 1783

• 1783年 9月,英王代表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宫签订巴黎条约( Treaty of Paris ),英国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和约共 10条,英国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确认美国疆界东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两国人民从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陆上的一切敌对行动并互释战俘;英从美境内所有港口、地区、港湾撤出全部军队和舰只等。

•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又阻止了法西两国在北美的领土扩张。

独立战争对于国际关系的意义•独立:美国独立战争为世界历史上首次殖民地居民打败宗主国并获得独立的

战争,鼓舞了美洲其他殖民地的人民,推动了其后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人权和民主:立宪会议(1787年宪法)《联邦党人文集》 麦迪逊:《辩论:

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外交传统的初步形成:孤立主义(华盛顿的告别演说) •美国的崛起:美国在脱离英国独立后,其经济及军事迅速发展,很快便跃升

为世界主要强国之一。 •世界历史:美国是在一种理想化的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是基督教世界

第一个没有世袭统治者的国家,也是欧洲正统观念的反叛者。“它好像一个破卵而出的东西,它是从帝国和嫉妒加世界的最后遗迹里破土而出的一西欧文明”——西欧理念,北美实践

二、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的国际关系 威斯特法利亚和会上的“赢家”---法国

英国因为内部事务而顾不上欧洲大陆,俄国也顾不上。法国是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中民族国家的代表。

路易十四时代 从思想层面看路易十四时代的精神遗产。 黎塞留的外交思想和政策遗产

黎塞留在国内是全力镇压新教——因为挑战国王的权威,然而在国际上支持新教9

Page 1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这种表面的矛盾,可以看出黎塞留行为的出发点不是信仰和意识形态,而是国家利益。这与欧洲走出中世纪的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很有相似性。黎塞留外交政策的遗产,基本是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在路易十四时期登峰造极。因此,政治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来源于实践德尔思想。所以这些政治家的境界高度是盖世的,这不仅仅是用武力可以到达的境界。黎塞留不仅仅在国外打三十年战争,而且在国内建立法兰西学院。

法国对欧洲国际关系的额影响——政治影响不仅通过 武力,也通过外交、文化、语言、礼仪乃至生活方式。 维也纳会议的语言是战败国的法文。巴黎是欧洲的首都。她在语言、习俗、尤其是时装和上流社会上占有绝对优势。

要成为欧洲的引领,文治武功同样重要。语言,文学(彼得一世从欧洲回到俄国,规定俄国宫廷、贵族之间只能说法语。可见法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8世纪后期欧洲外交格局中各方力量此消彼长,“均势”的维持 在欧洲的国际舞台上,各个民族国家对超强的法国形成一种制衡。这谁“均势”

理念和原则的 实践。 1756年,奥地利“外交革命”,法奥联手。

奥地利总理建议奥地利女王,不仅要和英国联盟,还要和强大的法国联盟。女王把女儿嫁给了法国未来的国王,路易十六。这种外交革命,是动了欧洲全局的。

1.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789– 革命的爆发和各国的反应– 普、奥干涉和 1792年革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第一次反法同盟

雅各宾派与革命恐怖– 1794年热月政变

欧洲列强对法国大革命的初期反应 1789-1792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我丝毫不相信皮靴匠和鞋匠会具有政府和立法的天才,我认为,如果把其中一些人绞死,其他人就会清醒过来”。其非常清醒:俄国离得比较远,其必须让奥地利和普鲁士冲到第一线,对俄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腓特烈二世:“如果女王活着,就去贿赂周围的大臣,如果女王死了,其国内会一片混乱。”)普鲁士:希望法国革命破换奥法、俄法同盟,使普鲁士在军事上占优势。奥地利:维护与哈布斯堡有姻亲关系的法国波旁王室,但也开始与普鲁士开始秘密谈判。英国:静观事态发展,选择有利时机介入。思考:王室利益、意识形态、国内政治考虑、外交政策与手段各种因素交织交汇的最后沉淀:“国家利益如何最大化?”最后是一个德意志的问题:是否需要统一,何时统一?

2. 督政府与执政府的对外战争和外交•从防御性战争到进攻性战争 • 输出革命 解放欧洲•追求“天然疆界”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5年)

10

Page 1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打击英国 拿破仑远征埃及(1798) 第二次反法同盟

• 执政府的对奥战争与对俄拉拢3. 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和外交 英国是“制法”的核心。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第三次反法同盟

特拉法加海战,1805 –英国海军将领纳尔逊-19世纪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 莱茵联邦 神圣罗马帝国崩溃,1806

第四次反法同盟 耶拿战役,1806 《提尔西特和约》,1807 海上封锁 vs.大陆封锁 西班牙泥潭,1808-14

第五次反法同盟 《布伦申和约》 (维也纳) 梅特涅出场 奥地利嫁女 拿破仑帝国鼎盛

征俄与第六次反法同盟 法俄矛盾

    大陆封锁     波兰

兵败俄罗斯 1812 第六次反法同盟

    莱比锡会战      滑铁卢 1815.6.18     《肖蒙条约》

      拿破仑退位 拿破仑帝国瓦解 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

战略上的贪婪当地人不断增长的对法国占领军的憎恨 敌军中显著的改进和革新海洋和商业的世界主宰者英国对他的一贯反对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p.329

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拿破仑战争的结果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格局

实力均衡依赖两翼– 法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丧失了在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地位– 英国加强了对欧洲的影响,扩大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霸权– 俄国以欧洲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普、奥依然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11

18世纪英法1. 七年战争 1756-1763英胜法败- 牵涉北美、印度

2.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法胜英败-牵涉到北美

3. 英、普入侵荷兰 英外交胜利,法陷入外交孤立

4. 英、普、荷三国军事同盟 1788 发对法俄奥西,支持土耳其、瑞典-牵涉到波罗的海、中东

Page 1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欧洲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浪潮山雨欲来 七次反法同盟 1793-1815

“ ”反法联盟 ,法国外交和英国外交 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用全部外交力量动员普奥出面对法国。 普奥反法联盟-德意志联邦最重要的两个行为体 拿破仑战争开始后的欧洲国际关系(1796年,拿破仑波拿巴开始主导法国军事与

外交;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 最后是英法较量(英国的反法外交,拿破仑的和平攻势的军事胜利)俄国无论是从其地理位置、欧洲的利益、海外控制能力是比不上英国的。英国在安内之后,开始攘外。

18世纪后期欧洲外交的几个思考点 外交是国力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军事等国力支持下,外交也是可以动全局的。 大国外交,挟势而行;小国外交,顺势而动。 外交失势,就是被孤立;外交得势,就是最大限度争取同盟者。 18世纪后期的欧洲外交,已经走出欧洲,具有世界性,延伸到北美、中东(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亚洲(印度)

三、 俄土、俄瑞战争与瓜分波兰俄国的战略目标:瑞典-波罗的海——瑞典和丹麦(远一点)控制土耳其-黑海——主要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出海口是俄国的重要关切。大陆上:东欧俄国横跨欧亚大陆。中国东北方向大片的土地都是被沙俄占据的,中俄划界问题是很困难的。从国际关系上看,在十八、十九世纪,俄国领土扩张的重点还是欧洲。在黑海、巴尔干、波兰、东欧,而与我们的东北的划界区域,现在还是人烟稀少。是有了西伯利亚铁路,中东铁路(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等之后,才有所人烟。

•波兰问题 •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

12

Page 1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叶氏第一次俄土战争 1768-1774 《库楚克 开纳吉条约》:南方出海口 黑海北岸(乌克兰)和在土耳其的特权 叶氏第二次俄土战争 1787-1792 英国的外交反制:俄瑞战争 《雅西和约》:黑海北岸(克里米亚) 扩大了出海口

•波兰消亡-俄普奥瓜分波兰。维也纳和会上。– 第一次,1772– 第二次,1793– 第三次,1795

四、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1. 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维也纳会议是从 1814年 9月到 1815年 6月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等。

•大国利益中的核心问题-波兰萨克森问题•在会议上发挥重大作用的政治家有梅特涅、卡斯尔雷、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

国外交大臣塔列朗2. 大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矛盾和斗争开了一年的会 1814-15,表面上是豪华、排场、宴会,然而实质是 19世纪初酝酿的大国外交的结果。表面之下的精神,还是国家利益,不过是重新洗牌后的国家利益。(拿破仑重新洗牌:到了莫斯科、埃及、北非、意大利)波兰背后:俄罗斯萨克森背后:普鲁士战胜国是四强,两个集团:英德 VS俄普法国:四国还是无果?——争一个法国的合法地位

塔列兰坚决要求参加“四国委员会”,在卡斯尔雷和梅特涅的极力支持下,法国参加了“四国委员会”,“四国”变成了“五国“。法国一开始就看清了问题的症结:波兰萨克森的问题。这是法国外交在全面了解欧洲形势的准确判断。

塔列兰对局面的把控:利用波兰对于萨克森问题上的矛盾,去和英国首相以及奥地利的首相签订了《法奥英关于撒克逊问题的秘密协定》,把机密的文本送到了巴黎。知道拿破仑聚集了几十万人回到巴黎,在国王的办公室看到了这份文件,拿破仑心中足够聪明似乎与塔列兰有一种默契,他把这份文件送到维也纳,交给沙皇,沙皇十分尴尬,被背叛。

塔列兰在维也纳和会上为法国争得了最大可能的比较优势,他的外交才能,是那个时代外交能力、才干的集中代表;同样是塔列兰,在 1806年就知道拿破仑这样的扩张是没有希望的,在思考如何阻止他。于是塔列兰就见到了沙皇,表示愿意做内应,出卖拿破仑。然而等到维也纳和会的时候,他用他的全部外交才能,坚决维护法国的利益,从四强到五强,到利用矛盾,以至于在签订合约的时候,法国作为战败国已经把自己的利益保护到了极点。

奥地利:梅特涅与正统主义原则:精神层面上最能凝聚大国的,而法国是破坏了正统这个规矩的。正统背后的内容:君主的地位,各国的主权问题,既得利益的牵掣。“正统原则”表面具有道德高度和合法性的外表下,实则是要恢复大革命之前的秩序,尤其是法

13

Page 1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国的地位,这也是塔列兰要维护的。•俄国旨在夺取波兰,进军西欧,成为欧洲的新霸主•英国决心阻止任何一国,不论是法国抑或俄国在欧陆建立霸权,并着力保持

海上霸权、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运利益•奥地利不欲俄干预中欧事务,故反对其对波兰的领土要求,并因要应付普鲁

士希望提升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的野心,亦着手巩固自己在德意志的盟主地位。•会议上争执最大的问题是波兰及萨克森王国前途所属问题。 •除了现实利益冲突之外,在对革命的态度上各列强亦有分歧。奥地利、俄国、

普鲁士三国决心压制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的发展,但英国却无意参与。法国的塔列朗则在会议中希望借列强之利益矛盾及对革命见解之不同,从中维护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以免列强一致惩罚法国。梅特涅 1773-1859

• 19世纪上半期奥地利外交家、政治家 ,曾长期任奥地利外交大臣、首相。

• 在维也纳会议上积极推行欧洲大国均势政策,调和俄、英、普、奥列强瓜分领土和殖民地的矛盾。同时,又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与英、法代表签订反对俄、普的秘密协定,确保奥地利在意大利和德意志联邦中的优势地位。

• 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是神圣同盟及其后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

及其助手:职业外交家、国际法专家卡斯尔雷 1769-1822

• 英国政治家,曾任英国外务大臣• 在维也纳会议中,卡斯尔雷起着支配和斡旋作用。他的主要目的是遏制俄罗斯帝国向西扩张和加强软弱的中欧德、意大地区。在会议中带头抵制俄国、普鲁士领土要求。最后和约实际上体现了他公平均势的原则。他倡议为欧洲设立一种称为会议制度的集体协调安全制度。

以及英国驻奥地利、荷兰、俄国大使——信息最全塔列兰 1754-18381754-1838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及其后时期法国著名外交家。从 18世纪末到 19世纪 30年代,曾在连续 6 届法国政府中(从路易十六转向共和国,再转向督政府,又转向执政拿破仑,再转向复辟的波旁,最后又转向路易·菲力浦)担任外交部长、外交大臣、总理大臣等要职。在维也纳会议上首提正统主义原则,且长袖善舞,利用娴熟的外交技巧为战败国法国赢得了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以及其助手:干练的法国外交人员威廉三世普鲁士国王 助手:统计学专家,为讨论国王领土面积和人口数字提供精确数据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俄国沙皇 亲信:多为外国人(德意志、波兰、瑞士、科西嘉)

14

Page 1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3.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和欧洲协调• 1814年 3月,《肖蒙条约》,保证维持均势 20年• 1814年 5月,第一次《巴黎和约》• 1815年 6月 9日,《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 《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了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由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 (内容参见王绳祖主编教材 pp.55-56)

荷兰与比利时合并英国最关注的:所谓低地国家:卡斯尔雷开始就想清楚了,使低地国家在英国的把控之中,在法国之间建立屏障

德意志问题:新的德意志邦联的设立之后,中欧已经开始酝酿统一的因素;然而在维也纳和会上,仍然是一盘散沙;普奥之间不可能融合,巴伐利亚依然。因此,中欧的德意志,还是按法英俄所愿,一盘散沙。

割让挪威给瑞典:英国得到赫尔果兰岛毛里求斯等十几个,然而一次大战之前,英法的协约

瑞士问题:中立地位再次得到全欧保证 意大利问题:回到法国革命前的分裂状态

法国能接受,其他国家也能接受,因此,19世纪,意大利统一,接着德国统一,是真的动全局了。

• 1815年 11月,第二次《巴黎和约》 两次《巴黎和约》内容参见教科书 p.364.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神圣同盟 – 不被英国认可– 1815年 9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俄罗斯和普

鲁士三国君主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思想。

•四国同盟-反法同盟 担心法国报仇或者卷土重来 肖蒙条约?– 四国同盟由英国发起,英俄奥普四国参加,定期举行会议– 亚琛会议,1818– 五国同盟

5. 欧洲协调•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欧洲协调”(大国协调)•维也纳体系的影响:欧洲保持了近一百年的和平局面•评价

– 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 主要的批评关于维也纳体系(要点) 恢复旧观而不是建立新局!!!!

调整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各国疆域、实现欧洲均势、重建欧洲和平 禁止贩卖黑奴 国际河流航行管理规定:实行“开放”制度

15

Page 1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对外外交人员位次和外交语言的规定 (大使、公使、代办;按到任日期决定位次;法语成为通用语言)

思考题:•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给国际政治增添了哪些新的内容?• 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内容为何?这次会议是恢复了战前的秩序,还是建立了一种新秩序?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为何如此不同?各国在会议之前所设定的战略目标在会议上有多大程度的实现?

• 大国协调作为一种安全机制在今天还有无意义?维也纳体系所体现的欧洲协调对当今国际关系有何启示?

第三讲 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民主革命与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815年的欧洲】维也纳和会是一次恢复旧观而不是建立新局的会议。正统王朝复辟、势力均衡再现。而为了恢复和维持旧观,维也纳会议确立了大国协调、正统原则、补偿原则、四国同盟等政策支柱。俄、奥、普还结成了神圣同盟。 一、 工业革命、新思想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 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传播

工业革命的发生•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指的是工场手工业转变为大机器工业的过

程。 • 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发生于英国?

– 资本(商业、农业资本)– 劳动力(人口数量、自由劳动力)– 原料、资源(煤和铁)– 市场– 运输便利– 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 纺织à煤铁à蒸汽动力à交通运输 工业革命的发展与传播

• 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法国、比利时、德国和美国东北部的传播。 •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更快的速

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 1838年,英国已拥有 500英里铁路;到1850年,拥有 6600英里铁路。

2. 工业革命的政治、经济影响– 农业产业化– 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私有财产制度、交换制度、劳动制度、金融制

度)– 世界范围内生产、市场、贸易、投资和金融制度的逐渐形成

16

Page 1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经济、政治分化 – 工业革命对权力分配和世界体系形成的影响

- 工业革命加剧世界权力的分化:拉大了欧洲和非欧地区差距

- 工业革命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强国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国家间

- 蒸汽机被用于陆路和水上运输-原料和市场– 人口的剧增、移民和城市化的大发展城市化– 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工业革命、童工、无产阶级与企业家

• 资本家和劳动大众: 工业革命在 1830年代由英国扩展至欧洲大陆,促进了各国自由民主运动的兴起。中产阶级追求政治与公民权利;工业化到导致的失业和贫富分化成为革命的温床

3. 新思想的兴起 自由主义:【理性、秩序、合作】

- 政治自由主义(立宪主义):通过议会、宪法限制国王权力- 经济自由主义:主张自由贸易- 科布登与自由主义思想

科布登(Richard Cobden,1804-1865),19世纪自由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代表(代表工业家利益)。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与斯密的观点相同)为当时议会中“反谷物法”的领导人。关于贸易与和平之间的关系。关于军事权势集团与战争的关系 攻击“均势”。另外还有李嘉图、边沁、密尔等

民主主义:民主革命与自由主义相关,不完全相同,强调【平等、自由、天赋人权】追求共和

• 始自 18世纪 70年代的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两大民主革命运动,它们直接提出了保障天赋人权、争取自由平等的世俗政治目标,具有较鲜明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色彩。《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奠定了“民主化”这个现代文明基本原则的合法性基础。

• 导致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力量实际上在法国大革命中已经蕴育起来了。人民主权观念,卢梭提出公意(public will),法国国民议会又提出“主权…属于整个民族”。大众政治与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惊人的能量。拿破仑的扩张虽然最后被击败了,但是其燃爆的国际革命,却并未停止。民主化从 18世纪开始逐步席卷欧美。

• 工业化、资本主义化促进了民主化的发展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 以明确的法律语言宣布了“主权在民” 的原则 《人权宣言》是对《独立宣言》的重要发展,其中已经包含了现代“民

主化”原则的全部基本要素 民族主义

• 何谓民族?何谓民族主义?– 民族– 民族主义:情感 思想 运动 政策

• 民族主义的道路17

Page 1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认为第一波民族主义运动源于美洲独立运动。第一波美洲的民族主义是反对

歧视和等级的“旅伴式”的民族主义,并不以语言为要素。第二波欧洲 19 世纪前 半的民族主义是民粹民族主义,以语言、文化为明确标记,具有群众性、民主性。第三波 19世纪后期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官方民族主义,是对群众民族主义的发动,即王朝为了避免被推翻,自上而下进行同化。官方民族主义的另一面是帝国主义,而20世纪的亚非民族独立运动则是对帝国主义的反动 。

• 民族主义兴起的国际关系后果 ---领土补偿、恢复君主专制等规则难以执行,大国间缓冲消失。

保守主义• 伯克(Edmund Burke):《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 与近代西方的保守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法国大革命把路易十六和王后

送上断头台,然而还出现了很多完全摧毁性的东西。反对革命的人面对的是白色恐怖;例如雅各宾派执政时期,反对革命的人被绞死。其目标很吸引人,然后目标的崇高是否能够合法化其手段?本来法国大革命出现的时候,英国人是同情法国的。然而伯克站起来,呼吁英国不能对法国的革命支持或置之不管,而英国加入反制法国的联盟中去。英国反对法国的霸权是毫无疑问的。对伯克这样的英国人来说,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激进思想是更加不能容忍的。

• 伯克反对一个完全由抽象的理性所引导的“启蒙”社会,担忧启蒙运动将会带来无法收拾的动乱。对于伯克而言,政府的架构不该是由抽象的“理性”所组成,而是应该遵循国家长久以来的既定发展模式、以及如家庭和教会等重要的社会传统。传统经历了数个世代的智慧和考验,更能作为立身处世的依据。

• 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 维也纳会议象征了保守主义在欧洲复兴的开端,抗衡经由法国大革命产生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

• 伯克的保守主义和俾斯麦的“保守性”是一样的,然而不能说是等同于俾斯麦思想的。

二、 1820s-1830s 民族主义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1. 1820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协调 西班牙、那不勒斯、萨丁革命

特洛波—莱巴赫会议(1820-21年)– 特洛波议定书(Troppau Protocol) 俄国希望干预,英国不希望俄国干预。奥地利普鲁士希望干预,支持俄国积极干预,然而奥普不愿意俄军大军过境。在特洛波协定书中,授权奥地利。

– 奥地利派兵镇压了那不勒斯和庇蒙特的革命 维罗纳会议(1822年)

– 商讨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 法军进入西班牙,扶植西班牙波旁王室复辟

期间英国明确表示不干涉,“欧洲协调”出现裂痕。英国认为这个和维 也纳和会的原则不一致,需要干涉的是改变欧洲边界现状的事件,而 不是国家的内政。英国没有在协定书上签字,然而主要的欧洲国家实 现了“大国协调”。然而也暴露出了英国的考虑。

18

Page 1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拉美各国的独立— 欧洲国家对西属拉美独立的态度 英国联合美国 劝阻法国 奥、俄无力 俄奥不具有海外干预的势力,真正有实力干预的只有英法。然而英国不愿意干预,可以削弱西班牙实力。法国愿意干预,然而英国明确劝告法国不要干预。英美第二次战争 1812-1814年刚刚打完,英美签订根特和约,虽然英国在军事上是占上风的(火烧华盛顿),然而英国做出妥协,考虑是希望美国支持英国在欧洲和拉美的外交。美国考虑之后,不和英国一起发表声明,而是在 1823年独立发表声明:门罗主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结果:拉美在 1820年纷纷独立,智力、哥伦比亚、巴西(从葡萄牙),共和制度。由于英国的阻挠,拉美各国纷纷独立,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正统主义、干涉主义、维持现状均无法实施。— 美国的态度:门罗主义—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

门罗宣言与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 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

• 门罗主义的含义– 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扩张

– 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 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希腊独立• 东方问题:如何对待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 一直到二十世纪初,都是牵动欧洲国际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 希腊起义 1821:俄、英、奥的立场 俄罗斯:在传统上由于东正教的原因,同情和支持在巴尔干的斯拉夫 族、包括希腊等反抗土耳其、争取独立的努力。此外,俄罗 斯一直希望在南方打开出海口(黑海)。(西方已经从瑞典手 里抢到了出海口)。因此,俄罗斯的考虑不仅有感情的、民族 宗教的、也有现实的利益。俄国希望奥土解体。 英国:一个统一的土耳其,可以帮助英国把俄国堵在里面。英国不愿 意看到土耳其衰落,希望土耳其撑过去。 奥地利:与俄罗斯是神圣同盟,在政治上有义务。然而奥地利与土耳 其同病相怜。今天土耳其下场就是明天奥地利的下场。? 梅特涅用“正统主义”来说服亚历山大干预。• 英俄谅解、伦敦条约与纳法林之役然而,土耳其大开杀戒,希腊起义军非常顽强。欧洲的民间舆论越来越同

19

Page 2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情希腊(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根,土耳其是伊斯兰教)。英国诗人拜伦 1822年“志愿军”到希腊帮忙打仗,捐躯。英国也受到舆论压力,且英国政府发生变化,于是思变。与俄国谈判。想用英俄的协议来离间俄奥神圣同盟。英俄谅解达成:在承认土耳其宗主权的基础上,维持希腊自治。在谅解达成时,俄罗斯已经大兵压境支持希腊,英法舰队也到达了土耳其

(开始不是为了打土耳其,是怕战争开始之后俄罗斯得利太多,想要制约俄罗斯。然而土耳其和埃及的舰队不期而遇,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发生了战争。土埃舰队在纳法林被全部歼灭。——不是英法的愿意。土耳其对整个基督教世界宣战。• 土欧之战、亚德里亚堡条约 俄罗斯大兵南下,英法也没法阻挡,打到亚得里亚堡城下,土俄签订条约 1829。多瑙河南方出口让与俄国,黑海和海峡贸易自由 。——俄国重要的外交势力。英法在亚得里亚堡之后的伦敦会议 1830之后,也承认了该条约。• 希腊独立的国际意义 --神圣同盟奄奄一息 奥地利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充分暴露 --英、俄、法的奇异合作

法国是维也纳体系中的战败国,法国主要经营的地方是埃及(土 耳其下的王国)。本来在土耳其俄罗斯争斗时,本来法国是要支持 土耳其的,然而英俄谅解达成后,法国发现自己的地位被动,为 避免走到英俄对立面,而一方面主动向土耳其施加压力,让土耳 其让步;另一方面,向英国俄国要求多边协商。 英国俄国在意识形态、利益上是冲突的,法国应该是被孤立的。

--奥国空前孤立 梅特涅的正统主义、维持现状难以为继 梅特涅在前期劝住了亚历山大。然而 1822年,卡索雷自杀,到 了 1825年,亚历山大去世。这些变化导致了奥地利劝不住英俄 合作。虽然是土耳其失去了多瑙河公国,然而对奥地利也非常不 利。 --成为巴尔干民族独立的榜样 打击土耳其,鼓舞巴尔干民族独立,打击正统原则,削弱神圣同 盟与大国协调(英俄互相猜忌,奥俄矛盾暴露,奥地利孤立)

2. 1830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维也纳体系一开始就建立在民族民主主义的火山口上,对其的挑战是一波一波的。

• 法国的七月革命 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很保守,引起法国国内强烈不满。法国的工业化造成了新的阶层:资产阶级。他们越来越不满查理十世的统治。1830年 7月革命爆发。路易菲利普上台,不是波旁王朝的,违背了正统原则。 神圣同盟的干预企图 俄国主张干预(尼古拉一世很强势),奥地利普鲁士也希望管,然而都劝

俄罗斯:法国既不是那不勒斯也不是西班牙,干预要慎重。 英国的同情 英国从意识形态上,愿意看到法国反对专制。然而担心革命后的法国是否会

改变疆界卷土重来。因此犹豫不决,采取观望态度。 路易·菲利普的对外政策 争取谁的支持?英国。

20

Page 2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比利时革命及独立 维也纳和会,比利时和荷兰合并,荷兰的国王威廉成为国王。主要考虑:制约法国的考虑。比利时民族主义:比利时一部分人说法语,一部分人说弗莱芒语。且比利时信天主教,荷兰式新教。 威廉国王的干预请求 一方面符合正统原则,一方面符合比利时要求,使得干预合法。 英 vs. 法 vs. 俄奥普 俄国希望干预,奥普希望干预。英国不希望干预,然而法国如果干预,英国

就干预;英国的考虑就是均势;如果法国派兵干预,法国的势力就会扩张。路易菲利普刚刚坐上王位,清楚地看到英国反对,因此法国不干预。

比利时独立对维也纳体系的破坏1. 改变了欧洲边界现状2. 法国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摆脱了反法联盟的限制。一方面,对法国的限制力量在法国上边被削弱了。另一方面,法国和英国再次达成了协调。

• 波兰革命 比利时离得比较远,波兰革命直接冲击到俄奥普(他们曾经几次瓜分波兰维也纳和会后,波兰有一大部分在俄国的控制之下)。亚历山大一世本来对波兰比较宽松,给了宪法和一定自治。然而这些并不能阻挡住法国大革命之后民族主义的浪潮,波兰宣布独立,免掉沙皇的职位。俄国十分生气。俄奥普关注重点移向波兰,英法劝说下,承认比利时独立。相应地,英法做出妥协,默认俄国对波兰革命的干预。 各国确认:1. 比利时独立,中立地位(继瑞士之后) 2. 卢森堡作为比利时的领土。荷兰急了:荷兰国王威廉大军南下,准备打仗。于是各国调解:把卢森堡分给荷兰和比利时 3. 国王问题:路易菲利普让儿子当国王,英国反对。最后从德意志公国选了:利奥波德一世(亲德)当国王。 被沙皇尼古拉一世镇压• 意大利半岛革命• 德意志关税联盟 1834-德意志统一的经济基础 在这期间 20-30,德意志没有出现明显的革命。一方面,德意志自由主义传统相对于西欧比较弱。另一方面,维也纳和会之后,奥普之间达成协定:卡尔斯巴德协定。如果德意志地区发生革命,两者共同镇压。 关税同盟:在几个小的关税同盟的基础上签订的。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兴阶层的出现,有减少贸易壁垒的需求。参加国有 18个,包括了普鲁士、主要的德意志邦国,然而没有包括奥地利。虽然初始目的不是政治的。然而有深远的政治影响。

三、 1848 年欧洲民族民主革命与维也纳体系的衰落1. 1848 年欧洲革命的蔓延

1848年革命的浪潮。之前的革命,发生在欧洲的边缘,然而这一次发生在欧洲的中心。1848年 1月于西西里开始,2月到巴黎(巴黎公社),3月到了德意志各邦和奥地利。相对于 20/30年代的革命,民主主义色彩更强,民族主义色彩较弱。

1848年革命发生于欧洲,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

1848年欧洲革命打击了欧洲各国的专制制度,动摇了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体系,21

Page 2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后来欧洲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 1860年代奥地利帝国日益自由化、意大利及德意志两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 梅特涅流亡 梅特涅到 1848年,为奥地利鞠躬尽瘁 30年。奥地利革命一发生,矛头首先指向梅特涅。奥地利革命之后,群众起来造反,梅特涅镇压。然而,此时奥王政府和其他人,准备和革命者妥协谈判。梅特涅气极了,跑了。

• 奥地利革命• 梅特涅流亡• 梅特涅体系(维也纳)再评价 1815-1848• 为什么维也纳体系克里米亚战争前能够维持运转?

3. 革命的溃败• 奥萨战争与萨丁保全

意大利是小的国家四分五裂,是奥地利和法国争相影响的地区。东北的庇蒙特萨丁地区一直是法国影响。此时奥地利要干预萨丁,导致了法国和奥地利的对峙。 在萨丁还没有完全时,匈牙利又有革命了。奥地利赶紧在与法国的对峙中妥协,保全了萨丁的宪法。

• 法国出兵教皇国教皇自己主张开放思想,结果被革命了。现在法国帮助教皇,加强了对天主教世界的影响。

• 奥、俄夹击匈牙利奥地利赶紧在与法国的对峙中妥协,反攻匈牙利,很快扑灭 匈牙利 1849.4宣布独立,奥俄一道夹击,8月绞杀了匈牙利革命。

• 小德意志计划与奥普对抗召开“法兰克福议会”,以这个形式宣布成立联邦,要统一,国王给普鲁士。普鲁士国王不敢接受。1,因为早前,1840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即当时维也纳和会丹麦补偿得到石勒苏亦格和荷尔斯泰因(德语公国),1840年丹麦说自己统治了,德意志地区不同意。有这个出兵苗头,英法不愿意。普鲁士国王从中看出欧洲对于德意志地区非常提防,不愿意看到他们统一,2,很正统专制,不希望通过这种人民低层革命方式授予权利。 但是自己也不甘心,提出一个“小德意志计划”,成立邦联,不要奥地利。 普奥之间有斗争也有合作。为了军权统治要合作;为了争夺德意志的地位要争斗。如果整合德语区,谁为主?奥地利当然反对,搞了个“大德意志计划”。 奥普矛盾表面化,英国、俄国都来调节。因为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地区。想要维持原状。 普鲁士1849.5建立普领导的德意志联盟,以替代奥地利领导的德意志邦联。两国进行战争动员,尼古拉一世出面干涉,支持奥地利。 1850《阿罗木茨协定》,普鲁士被迫放弃。普对俄国怀恨在心。

• 王权复辟4. 1848 年革命的后果: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维也纳体系衰落 ---正统主义受到破坏。 “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政治支配于神圣同盟及四国同盟之手。此等同盟在

政治上所持之原则,是所谓正统主义(principle of legitimacy, Legitimism)。它们持此主义,到处保持旧王朝,保护各国之主权者,抵抗革命运动。其时列强常干涉二三流国家之内政,为正统王室及专制政治张目。1830年法国革命成功,希腊及比利

22

Page 2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时两国之独立事业亦告完成,正统主义之势力渐就衰落。迨至 1848年,专制主义失败,自由立宪政治勃兴于欧洲,神圣同盟之势力,全然倾覆,正统主义一蹶不振。”--周鲠生

---大国协调受到重创 大国协调? 俄国势力抬头 为克里米亚战争埋下伏笔

(1)俄普结怨 (2)俄奥矛盾:俄国虽然帮助奥地利扑灭革命,恢复地位,然而俄国借此加强了在巴尔干地位。 (3)俄VS英法:海峡地区。俄国在多瑙河两公国扩张,导致与英法的争夺。 (4)奥普对立。

大国协调?• 1848年革命中的大国没有发生冲突,不是因为他们想继续梅特涅-卡索雷-亚历山大一世式的合作,而是因为它们有各自的利益:英国不支持奥国的革命是因为想维持奥国阻挡俄国;法国不支持意大利诸国是因为与一群小国为邻才更加安全;英法俄不支持普鲁士,因为谁愿意看到欧中中部一个新的强国诞生呢?

四、 克里米亚战争与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克里米亚战争是 1853年至 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

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法国、英国,后来萨丁王国也加入了这一方。因其耗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该战争是 19世纪爆发的伤亡最为惨重的战争之一。

1. 尼古拉一世的近东政策与英法奥的态度• “东方问题”:“对土耳其怎么办”• 沙俄的战略目标与尼古拉一世的如意算盘

俄国战略目标:寻找出海口,黑海海峡与君士坦丁堡。扩张障碍:土耳其。 1844年尼古拉访英,拉拢英国瓜分土,俄国误以为自己得到了英国的默认 尼古拉对奥期待:尼古拉一世知道奥地利有自己的想法(奥地利帝国与土耳其同病相怜),但是认为俄罗斯之前帮了奥地利,奥地利应该要报答,至少不会反对。但是想错了,奥地利处于对于自己公国的关切,站在英法一边。

• 英国和法国在奥-土问题上的考虑英法不愿意土耳其瓦解。 法国:路易·波拿巴 1851。想要恢复影响力、打破反法同盟。因此希望自己利用帮助教皇国,首先恢复在天主教国家中的地位。

2. 圣地保护权问题与战争的爆发• 圣地保护权:僧侣的争吵 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保护权问题。 法国支持天主教,俄国支持东正教,分别向土耳其施压。 • 1851,路易·波拿巴称帝,拿破仑三世,遭到沙皇敌视。• 1853年,重新分配教堂掌管权。俄罗斯向奥土要求宗教和行政特权。法国也施加压力。土耳其两头讨好、左右为难。俄罗斯在遭苏丹拒绝后决定采取军事行动。

• 1853年 5月,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出兵占领归土耳其管辖的两个23

Page 2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多瑙河公国,战争爆发。3. 战争进程及外交活动

• 1853年 7月,俄军开入原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管辖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

• 1853年 10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3年 11月,俄国海军攻击并全歼在锡诺普的土耳其舰队 Battle of Sinope,

1854

• 1854年 3月,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 4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该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 1854年 4-6月,奥地利进入瓦拉几亚地区,威胁俄军• 1854年 9月,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Sevastopol, 1854-1855

• 1854年 12月,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1855年 1月,萨丁王国加入战争 • 1855年 9月,英法联军在围攻 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 1856年 3月,巴黎条约签订,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

不愿坐视奥地利站到了英法一边,而撒丁已经独立,其独立的维护和发展需要英法的支持。因此撒丁提出要帮助英法打仗。总共4、5万军队,派出了1.5万

4. 战争的后果和影响:《巴黎和约》、废墟、南丁格尔和国际红十字会 1864 巴黎和约 1856

主要内容:– 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 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黑海海峡(海峡关闭);禁止俄、

土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军事基地。 主要影响

– 神圣同盟基本瓦解,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克里米亚战争的真正目的不是保障土耳其,而是围堵俄罗斯。俄国

地位下降,其西进意图受挫,此后摆脱巴黎和约的制裁,打开海峡,成为俄国外交的重点。1861年改革。

– 法国彻底打破了反法同盟,提升了天主教保护巴黎成为和会中心,外交胜利。

– 英国阻挡了俄国,重建欧洲权力均衡,加快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

– 奥地利为了多瑙河选择英法,忘记了德意志之争,触怒了俄国,外交渐渐陷入孤立。奥地利什么都没有得到,却失去了俄国。之后在德国统一过程中,尝到了苦果。且多瑙河流域政治的变化对奥地利也是有影响的。

– 萨丁这一次表面上空欢喜,但终将有所回报;而普鲁士拒不出兵,保持中立,赢得俄国,为日后的外交奠定了基础。

– 普鲁士拒不出兵,保持中立,赢得俄国,为日后的外交奠定了基础。【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几个事实】

• 战争期间士兵死亡总数为 615,378人,其中 118,895人在战斗中阵亡(俄罗斯 73,125人,联军 45,770人),其余为非战斗死亡。

– Russia:450,015(73,125+377,000)– France: 95,615 (20,240+75,375)

24

Page 2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Great Britain: 22,182(4,602+17,580)– Turks: 45,400(20,900+24,500)– Sardinians: 2,166(28+2,138)

• 战争中首次使用铁甲舰和电报,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战地记者首次参加并发回摄影报道。

五、 意大利统一1. 维也纳体系下的意大利

维也纳体系有两个分散。一是德意志的自由:有了德意志的自由,才有欧洲的自由——德意志要保留分散状态。二是意大利:撒丁王国,北意大利,教皇国,西西里。

2. 意大利复兴三杰:马志尼、加里波第、加富尔前两人:激进派:把意大利的一切(王权,教皇主导)打碎,在一张白纸上重建意大利。 而乔贝蒂是保守的:意大利的城邦之间谈判、建立议会,达成君主立宪。 加富尔:没有什么统一意大利的想法。“形势比人强”。加富尔是撒丁王国的首相(派兵去克里米亚战争),本来想统一撒丁和北意大利。实干家,想要自上而下的革命:通过外交、战争,来扩大撒丁的影响。为此,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找路易·拿破仑,愿意把萨伏伊和尼斯送给法国。

马志尼与加里波第 乔贝蒂 加富尔3. 拿破仑三世对加富尔的支持和出卖 路易 拿破仑的立场 1859年的萨奥战争

路易•拿破仑派兵支持撒丁。然而情况不同于加富尔设想。不仅在撒丁、伦巴第打起来了,战争迅速扩大到了意大利全境。路易•拿破仑改变主意:认为统一的意大利对法国不利,与奥地利妥协,不再支持加富尔。

战事的失控与俄普等的反应加里波第:军事将领,带领军队把意大利统一了,除了罗马和威尼斯。

意国统一!4. 意大利统一含义

• 维也纳和会后欧洲领土的巨大变更,中部又崛起了一个次强。• 奥地利的灾难开始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受到了鼓舞。本来意大利是奥

地利的势力范围。• 法国没有左右意大利半岛的局势,反倒被加富尔牵着鼻子走了。英国乐

见路易拿破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以 1850年为界,之前的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有左派色彩的,经常与自由主

义结盟的,而之后的民族主义的主流则主要表现为保守色彩,经常与国家权力相联系。

思考题:• 1815年到 1848年欧洲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否不同于 18世纪的均

势体系和 19世纪末的国际体系?导致体系变迁的因素是什么?• 试论保守主义政治家梅特涅的均势思想。• 工业、技术和社会变革会给国际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25

Page 2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国际合作?

第四讲 德国统一、“东方问题”与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19世纪 70年代,德国统一,震动全欧,从此改变维也纳会议以后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和欧洲外交格局。

20世纪 90年代,分裂达 45年之久的德国再次统一,又一次震动世界。当时我参加的中国国际关系形势讨论会上最吸引人的问题之一是:“今后是欧洲的德国,

还是德国的欧洲”? •19 世纪欧洲民族主义问题 •民族主义兴起的国际关系后果: •领土补偿、恢复君主专制等规则难以执行,大国之间的缓冲消失。 (第四讲)

•“我们是谁?” ——国际关系中一个古老课题一、 普法战争与德国的统一

1. 统一的若干背景• 1861年意大利的统一给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德意志北方诸侯以很大影响。同年,

在普鲁士,威廉一世即位。次年,俾斯麦被起用担任宰相。•普鲁士要统一德国,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诸侯收归麾下。挑战之一是经济纽

带(已通过关税联盟大大加强);挑战之二是政治统一(诸侯中有独立的、亲奥的亲法的);三是大国的态度(英、俄、奥、法)俾斯麦

• 1859年出任驻俄公使,1862年出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后兼外相。

• “当代的重大问题(维也纳条约规定的普鲁士边界)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 “我常常不得不在埋伏处守候多时,忍受昆虫缠身和叮咬,直到射击时机的来临。”

2. 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 普丹战争 1864- 波兰起义与普俄接近-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之争- 各国的态度- 普奥 VS丹麦 → 《维也纳和约》- 俾斯麦促成普奥联手打击丹麦,普奥得胜 普奥战争 1866- 德意志人之间的内战- 普丹战争为普奥战争留有伏笔- 中立法国与普意同盟

26

普鲁士的强国之路: 沿袭发展军事力量传统、形成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自上而下地发动德意志统一运动 !  对照: !  英国(海外殖民地、内部政治协调) !  法国(欧洲传统大国优势、综合优势) !  俄国(在欧亚大陆扩张,并不断寻找出海口)

Page 2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萨多瓦战役 1866- 普军大胜,奥地利从此被排出德意志国家,以普鲁士为首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布拉格条约》与对奥宽容 1866- 北德意志联邦的成立 1867

3. 普法战争 完成德意志国家统一的最后一仗 普法对决局面的形成与法国外交的孤立 战争的导火索-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埃姆斯电报”1970.7 色当会战 1870.9

修改前和求改后的埃姆斯电报• 国王陛下有手书给我:“贝内代蒂伯爵在散步时向我走来,以最后的强迫方式要求我:我应当授权他立即发出电报说,如果霍亨索伦家族重提自己的王位继承权,我有义务在将来永不予以同意。最后我相当严肃地拒绝了他,因为人们永远不允许,也不应该承担类似这样的义务。自然,……我的政府再度持不参与的立场。”此后国王陛下收到了亲王的来信……根据我(阿贝肯)和欧伦堡伯爵的报告,决定不再接见贝内代蒂伯爵,而只是吩咐副官告诉贝内代蒂说,对他从巴黎得来的消息国王陛下已从亲王那里得到证实,所以已不再有其他事情通告大使了。是否立即把贝内代蒂的新要求和对新要求的拒绝通知我们的公使并在报刊上公布,国王陛下听凭阁下斟酌处理。

• “在西班牙王国政府将霍亨索伦亲王放弃继承王位的消息正式通知法兰西帝国政府之后,法国大使在埃姆斯向国王陛下又提出了要求,授权他向巴黎发电说,如果霍亨索伦家族重提自己的王位继承权,国王陛下有义务在将来永不予以同意。此后国王陛下拒绝再次接见法国大使,让值班副官告诉大使,国王陛下已不再有其他事情通告大使了。 ”

• 俾斯麦:“决定正确方针和错误方针常常在于最细微的、然而又是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有时还在于一个国际文件用语的语调和选词。稍一偏离正确路线,偏离的距离就会迅速扩大,以致要返回到原来轨道已做不到,就是返回到误入歧途的岔口也是无望的。流行的公文保密掩盖着造成脱轨的状况,达几代人之久。”

• 毛奇:“语调变了,原先的听起来好像是退兵号,现在就像是迎战的号角。”

27

Page 2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思考 1. 俾斯麦有“神机妙算”吗? 普奥战争(1866年): 德意志人之间的内战——萨多瓦战役——普军大胜,奥地利从此被排除德意志国家,以普鲁士为首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普法战争(187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埃姆斯电报”---完成德意志国家统一的最后一仗 2,在国际关系史上,“文明”的界限在哪里? “迟至 19世纪早期,德意志文化传统的代表还是奥地利。此外,就连 巴伐利亚王国都比普鲁士更关注德意志文化的培植。但是,正是这两个最致力于发扬德意志文化传统的邦国却在统一中失去得最多: 巴伐利亚失掉了它的中等强国的独立地位,奥地利甚至失掉了作为德国一个部分的资格。而300年前还被看成是“化外之民”的普鲁士现在却成了德国文化的当然代表和主宰。这再一次加强了这样一种说法,即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中,政治和强权的因素要优先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4. 《法兰克福和约》及其影响•《法兰克福和约》(1871)-德法关系

– 法国向德国赔偿 50亿金法郎;– 法国将阿尔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

•德意志帝国在成立。德国的统一与崛起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动 “欧洲少了一位女管家,来了一位男主人。”

•德法结怨5. 普法战争后的外交

各国基本的外交方向 德国:强大招致的危险 韬光养晦 防止法国复仇 拉拢英、俄、奥,孤立法国 英国:坐山观虎斗,更多考虑国内问题

警惕德国,但希望德国平衡法、俄,更担心俄 “英法合作应在近东而不是莱茵河” 奥匈:1867年组成奥匈帝国。在匈牙利看来,主要危险来自俄国而非普鲁士。

对德复仇无望,转向争夺巴尔干 俄国:趁机与 1871年单方面宣布废除黑海条约。《伦敦海峡公约》。承认俄国 要求,坚持保留各自的“国际义务”

不愿意看到法国被进一步削弱,但重点在海峡和巴尔干 法国:寻找一切机会复仇 联合俄、英 意大利:普法战争开始时,驻扎罗马的法军撤出。法军打败,意大利收复了罗

马,作为首都,意大利统一事业全部完成。对欧洲列强新考验:东方问题

【俾斯麦的外交对手-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戈夫、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法国总理甘必太】【三皇会晤 1872与三皇同盟 187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德皇威廉一世、奥皇弗兰茨约瑟夫】

6. 1875 年的战争警报??和法国的外交– 德法在天主教和法国重整军备上矛盾– 毛奇和拉多维茨的言论:先发制人?– 法国外长德卡兹(Decazes)的外交

28

Page 2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法国摆脱孤立的外交传统– 英国和俄国的反应(迪斯累利+戈尔恰科夫)– 俾斯麦的挫折– 三皇同盟的脆弱性

二、 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1. “近东危机”的历史和外交背景

•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给东南欧及巴尔干半岛的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围绕“东方问题”有三方面的力量:

– 巴尔干半岛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掺杂宗教因素:基督徒 vs. 穆斯林)

– 土耳其:日渐衰落,内部矛盾激化;反对列强插手,试图改革,但积重难返

– 欧洲列强:俄国、奥匈、英国 19世纪后期,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工业发展加速。欧洲列强更

加关注国际市场,关注与此紧密相关的国际航路问题。 英国: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的航道; 1875年保守政府上台,买下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的大部分股票。保

守政府支持土耳其苏丹,反对民族解放运动。 俄国:黑海出海口的问题、走出克里米亚战争和 1856“巴黎和

约”的阴影。 废除 1856年巴黎和约,直接或间接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

尔海峡,控制巴尔干半岛上斯拉夫人的解放事业。 奥匈帝国:保护在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多瑙河的航行权,在

1866年普奥战争后,完全失去了向北扩张的希望,目光转向巴尔干地区。 事件

2. 黑塞哥维那起义 1875 与列强的态度 (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波黑起义)• 1875年黑塞哥维那起义,扩展至波斯尼亚 塞尔维亚人希望联合土耳其境内的其他斯拉 夫人成立一个南斯拉夫国家

•俄罗斯支持:战略考虑、泛斯拉夫主义、 贸易和市场考虑

•奥匈帝国:维持现状•英国:支持土耳其镇压起义 防止俄国干预•德国:在巴尔干没有直接利益 但担心引发俄 奥冲突

•法国:尚待恢复元气3. “安德拉西照会”与“柏林备忘录”

•安德拉西照会” (1875年 12月 30日)– 要求土耳其进行各种改革(宗教自由、税制等)– 照会-1875.12.40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照会建议:波黑宗教自由,

废除苛税,建立穆斯林与基督教徒联合组成的委员会。—列强接受,土耳其同意,起义者否

– 各方同意。起义者要求列强监督• “柏林备忘录” (1876年 5月)

29

Page 3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俄、德、奥三国柏林商谈订立– 停火、难民、各国监督等五点内容→照会的放大版(戈尔恰科夫版) – 英国拒绝接受(担心俄国影响扩大),俄国被激怒了– 土耳其政府也拒不接受

4. 保加利亚起义与塞土战争•保加利亚惨案(1876)

– 土耳其非正式武装屠杀 15000人,震动世界– 6月,塞尔维亚与门的内哥罗向土耳其宣战。 – 国际协调:俄奥赖西斯塔协定,君士坦丁堡国际会议(失败),俄

奥 布达佩斯协定(分赃)•塞土战争(1876.6)

– 塞尔维亚首先宣战(4000名俄国支援者参战)– 塞军战败→土军抵塞京(10月)

5. 俄土战争与《圣斯特法诺和约》•俄土战争(1877年)• 1877年 4月,俄土宣战。德奥表面中立,英国中立,但随时准备行动。之后英

国派出舰队抵制俄军,威胁俄国断交。1878年 3月 3日,停火,俄土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独立。俄国得到 1856年失去的比萨拉比亚,得到土耳其的亚洲部分领土。“大保加利亚计划”:建立保加利亚公国,由基督政府管理,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

•《圣斯特法诺和约》( 1878年 3月)– 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受俄国保护并拥有爱琴海出海口);塞、

门、罗独立;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卡尔斯、巴统等地。– 英、奥坚决反对

•列强需要召开一次国际会议: 柏林被推上前台

6. 柏林会议 1878.6-7召开缘由:英国和奥匈对 san stefano条约不满。 时间地点:1878.6柏林。俾斯麦力图促使柏林成为欧洲事务中心,鼓励法国。 主要问题:保加利亚,波黑。

•会前的秘密外交 《英俄密约》(5月) 《英土防御同盟条约》(6月) 《英奥协定》、(6月) 为柏林会议铺平了道路

•《柏林条约》的主要内容– 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 奥匈取得波黑的占领权和管理权,控制了巴尔干西部– 塞门罗三国独立– 英国取得塞浦路斯岛– 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巴统和卡尔斯– 海峡通行条款:重申 1856巴黎条约和 1871伦敦海峡公约,即商船

自由航行,军舰禁止通过• 柏林会议的影响

30

Page 3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 柏林会议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俾斯麦、安德拉西、戈尔恰科夫、迪斯累里、索尔斯伯里、舒瓦洛夫)

— 各方在会议上的得失 英国:体面和平,打击了俄国 俄国:吐出了胜利果实,怨恨德国,俄国外交失败,俄德关系恶化 奥匈:不是完全成功,土耳其遭受了进一步打击,奥匈控制巴尔干西半部,超过奥俄协定范围,加深两国在巴尔干对立。 德国: 虽然称了欧洲外交中心,避免了俄奥决裂, 却导致俄德关系恶化,俾斯麦助奥抑俄 法国:可以向突尼斯发展 自己的所得即为德国所失

— 三皇同盟名存实亡 俾斯麦需另谋出路— 巴尔干的新民族主义值得肯定,然而仍然是大国宰割对象。巴尔干问题更复杂

围绕“东方问题”展开的几条主要线索 * 巴尔干半岛上的民族问题、泛斯拉夫问题 * 土耳其的政策、俄土矛盾 * 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列强的外交介入:安德拉西照会(1875-12-30)、柏林备忘录 (1876-5-13) * 围绕“东方问题”展开的战争与外交 * 俄土战争、“圣斯特法诺和约” (1877) * “ 大保加利亚问题”的出现 * 柏林会议 (1878)

三、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俾斯麦的欧洲外交布局 核心思想:利用外交和结盟,保证德国发展的和平欧洲国际环境 在打完三场战争之后,德国不想要再打仗了。工业革命之后,主题是工业发展。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联盟很容易

形成”。(俾斯麦) 外交总体思路:依靠奥匈,拉拢英、俄,彻底孤立法国 俾斯麦的欧洲外交对手们 *英国:迪斯累利、格拉斯顿:警惕德国崛起 *俄国:哥恰可夫:希望法国强大牵制德国 *法国:德卡塞:复仇 *奥匈帝国:安德拉西:关心巴尔干问题,德国警惕其把自己拖入巴尔干浑水 迪斯累里:英国外交的掌舵者 “普法战争绝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这场战争代表了德意志土地上的革命,这是比

法国大革命更重大的政治事件。我们处理外交事务的原则已经完全不复存在。均势已经完全被破坏,受冲击最大、最能感受到这种巨变带来的后果的国家,就是英国”。

在英国外交者看来,“俾斯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拿破仑”,是一个对现存外交秩序的破坏者,应该对其遏制。

哥恰可夫:俄国外交的重要决策者和执行者 俾斯麦在青年时代作为普鲁士的外交代表,出使过圣彼得堡、伦敦、巴黎。其在俄

国做外交官的时候,哥恰可夫很欣赏他,给他看过很多俄国秘密外交文件。而俾斯麦31

Page 3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内心始终认为哥恰可夫是老滑头。在其执掌德国外交之后,其俄国的外交对手就是哥恰可夫。

1872年,俾斯麦成功地将俄国、奥匈、德国三国皇帝安排在柏林会晤,向法国进行外交示威。

其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今天总算做到,让三位皇帝向天使一样坐着,不能说一句话。

哥恰可夫特向法国驻柏林大使说明:“我已经向您说过这一点,而且乐意再说一遍,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法国”。“法国,强大,强大,再强大”。

——强大的法国是符合俄国的利益的。 法国 从普法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始终把德国作为头号对手,复仇并

重提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一直是这种民族情绪的核心。 1875年的“战争警报”:德国在内外问题的交织下,主动制造欧洲紧张局势,法

国外交部长德卡兹立即利用时机,法国向欧洲发出德国要侵略法国的“战争警报”,引起了全欧的外交反应。

奥匈帝国 *本身是一个二元国家(奥地利和匈牙利) *普奥战争中的战败国 *企图不断把德国拖进奥匈与俄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争斗,要德国为奥匈帝国蹚浑

水 使得俾斯麦很警惕:一方面要利用奥匈帝国,另一方面要防止被拖入巴尔干问题。

“一群巴尔干的偷羊人。(无赖)德国决不能让他们把自己拖进去。” 德国式的“韬光养晦” 和奥地利打仗,撒多瓦战役,俾斯麦坚决反对进军维也纳。后来俾斯麦清楚看到,

东方问题进一步加剧,则俄国和奥匈帝国必然打起来。 *对德国地理特点的承认和判断 *对欧洲强国林立,国际局面错综复杂的承认和判断 *对“强者必招嫉妒”的人世通律的承认和判断 俾斯麦是一个可以和别人说外交辞令,但是始终对自己说真话的人。(不会被虚

荣心迷障,总是直面问题。) 俾斯麦的总体思路:1877年“基辛根备忘录” 受到 1875年“战争警报”的打击,很困惑:欧洲战略环境很恶劣。痛定思痛。 他对东方问题一直很担忧,认为德国千万不能被牵扯进去。一直到其临死前,其

最后做一次外出,说的话:“战争必起于东方”。 “反对我们的联盟可能有两个西方大国和奥地利组成,而俄国-奥地利-法国的联盟

则更加危险。两个大国关系过于密切都会使我们面临第三个大国非常令人不安的压力。考虑到这些可能性,我希望看到(不是立刻,而是在一年时间中)东方危机产生以下结果:

1、俄国和奥地利的利益和竞争中心进一步向东移; 2、俄国有理由在东方问题上采取强硬的防御立场并防卫它的海岸线,从而需要和

我们联盟; 3、一种使英国和俄国都满意的现状,这样保持现状符合他们的利益,正如符合我

们的利益一样;

32

Page 3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4、由于埃及和地中海问题使英国和一直敌视我们的法国分裂; 后来,在马耳他、埃及问题上,英法一直有战争的苗子。 5、俄国和奥地利之间的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它们很难形成一种反对我们的阴

谋。 如果我能继续工作,我将完成这一图画并使它变得更加精确。这不是一种获取领土的远景图,而是一种政治上的总体态势,其中每一个大国(除了法国以外)都需要我们的支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将防止出现反对我们的联合”。1. 德奥同盟 1879.10

德俄交恶1879德奥同盟。不是因为大家都说德语,俾斯麦最关注的是圣彼得堡。哥

切科夫希望得到德国的支持来对抗奥匈。俾斯麦越是看明白俄罗斯需要德国的支持,而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要把俄国的胃口吊的足够大,把态势摆足。安德拉西的去职给了俾斯麦紧迫感,让他认为一定要在其离职之前把这件事做完。谈判焦点:德国希望将反法写到条约中,而奥地利不希望。 目的:盯住奥匈,在奥匈和英法之间划一道鸿沟。

奥匈国内政治的变化 俾斯麦的对策 德奥同盟内容:

一国遭俄攻击,另一国全力援助 一国遭其他国家攻击,另一国保持中立 为期五年且保密

俾斯麦签订的第一个同盟条约,影响重大 是一个防御性的同盟,或者说外交技巧性的。德国拉住奥地利,绝对不是最后目标。

2. 新三皇同盟 1881.6 → 笼络俄国 缔约国与第四国发生战争,其他成员保持中立 保持土耳其现状 保持继续封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军事中立,禁止各国军舰通过海峡-吊起了英国的胃口。既是在帮助英国维持海峡的封闭,更核心的是在维持现状,符合德国利益。如果黑海中立被打破,俄国海军力量=0,英国海军可以直达俄国的粮仓-乌克兰,打破均衡,不符合德国利益。

与 1873年的三皇同盟不同,有具体内容,但只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政治同盟,具有不稳定性

3. 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2.5 意大利外交和法意矛盾(突尼斯、教皇领地矛盾)意大利一边是奥地利,一边是法国,不好处理,则要和柏林联通。俾斯麦:“通向柏林的道路必须经过维也纳。”也就是说,虽然意大利与奥匈有积怨,然而德国还是逼迫它与奥结盟。然而,1881年底,法国甘必大政府上台,愿意与俄、英接近,与意大利妥协。而俄国与法国结盟的愿望强烈。俾斯麦改变态度,希望与意大利结盟。希望在未来的德法战争中,意大利支持德国。

1880年意大利主动要求加入德奥同盟 主要内容(1)三国互不攻击(2)如果意大利遭法国攻击,或德国遭法国攻击,另两国援助。

33

Page 3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意大利声称条约不是针对英国。意大利不愿意与英国为敌。 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的扩大,构成俾斯麦同盟体系新的一环 意义:

(1)对德国:拉拢意大利针对法国,进一步孤立了法国。 (2)对奥匈:当同俄国发生战争时不再有西顾之忧,暂缓同意大利的领土争端。 (3)对意大利:跻身大国,受到法国攻击可以得到援助。

+ 奥赛同盟 1881 →针对俄国+ 奥德罗同盟 1883 →针对俄国

分析俾斯麦体系评价:(1)相互矛盾: 三皇同盟:奥俄合作为基础。三国同盟:为奥俄战争做准备。 三皇同盟:针对法国英国,主要是英国。三国同盟:针对法俄,不针对英国。 (2)这样互相抵触的外交体系,本身带有脆弱性。致命弱点是:在俄奥争夺巴尔干过程中,德国要站在奥匈一边,势必恶化德俄关系,促进俄法接近,使得孤立法国的政策破产。 (3)为欧洲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买下了祸根。

4. 保加利亚危机 1885-1886 大保加利亚问题是柏林会议上讨论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保加利亚危机 危机期间的俄、奥、英矛盾 危机表明:在三皇同盟框架中的俄奥关系已经遭到尽头。1887年到期后未再续

34

Page 3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订。5. 德法战争危机 1886-1887

“布朗热运动”1886- 重提阿尔萨斯-洛林问题- 加强陆军 俾斯麦再次拉响战争警报 1887 德奥意三国同盟续约,增加了德意之间相互军事援助的内容

6. 两次《地中海协定》 1887 1887年 2月,英、奥、意第一次《地中海协定》,维护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矛头主要针对法国,也有反俄的性质。俾斯麦逼迫英国暂缓“光荣孤立”,签订约束性不大的协定。

英法在埃及、北非等整个地中海南岸,都有冲突。第一次地中海协定,给国际社会一个信息:伦敦也进入了这个体系,保障地中海的安全。

1887年 12月,英、奥、意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的现状,保护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宗主权。主要是巴尔干-反俄维持东方现状,反对外国在土耳其建立优势。允许英国与各国在黑海的航海自由。德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做对其 6个月前向俄国做的承诺的反悔。 俾斯麦巧妙利用英俄矛盾,用三国同盟中的奥匈与意大利,把英国拉到德奥意一边。

7. “再保险条约”1887 年 德俄之间的协定,俾斯麦明显支持俄罗斯向巴尔干和海峡方面发展,以图保持俄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

内容:秘密向俄国承诺,如果俄国夺取黑海海峡,德国将保持善意大的中立。 充分体现俾斯麦的外交风格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完成 体系错综复杂,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但却是武装的和平

德国承认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最核心的是其秘密条款:秘密向俄国承诺,如果俄国夺取黑海海峡,德国将保持善意大的中立。——很慷慨的承诺。

十年的时间,俾斯麦向魔术师一般,织出了密密麻麻的外交关系网络,最后的结果:法国在外交上被孤立。德国式的韬光养晦,其实是大有作为的。然而其中心目的是: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发展自身的经济。他也做到了。 1890年老皇帝死了,威廉二世继位,是一个非常刚愎自用的人。对德国地理位置、自身能力的判断,以及“对自己讲真话”都不如俾斯麦。于是俾斯麦下台,德国的钢产量在普鲁士很差的基础上,比法奥俄三者的总和还要多。这一阶段思想、科学、文学、艺术也经历了大繁荣。

35

Page 3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四、 一个外交时代的小结 俾斯麦(1815-1898)的外交和新生的德国所著《思考与回忆》并非信史,但却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来源(怀特) 俾斯麦主要从事政治实践,提倡“国家利己主义”,均势政策的实践者普法战争之后,苦心经营以柏林为中心,孤立法国的俾斯麦同盟体系 全局考虑:不得罪英国; 拉住俄国、奥匈帝国; 彻底孤立法国俾斯麦的外交遗产 关于俾斯麦外交思想: *回忆录:《思考和回忆》 *有关俾斯麦的传记、档案和研究文献 核心思想:一个崛起大国应该尽可能避免成为矛盾焦点。 外交关系网:把很多矛盾都分散了。 如何对待英国? • “在事物和利益的经常变动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强国的政策也将不断变化;此外,英国的政策取决于通常平均每五至十年在国会和内阁的组成人员的变动。 • “英国属于机敏的强国之列,和这种强国不仅不能结永久之盟,甚至对他们也不能信赖,因为在英国一切政治关系的基础比其他国家更多变动;这是由于选举以及由选举而产生的多数派统治造成的结果。 • “只要德国政策得到正确的指导,英国便会更早的在实际上更需要我们的友

36

Page 3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谊,而不是我们更需要它的友谊。 如何对待俄国? • “始终致力于不仅保障德国不遭受俄国的侵犯,而且关心安抚俄国的情绪和维护对我们的政策的非进攻性的信任。 如何对待奥匈? • “我们给予友好国家的好意和经济上的恩惠并不能防止潜伏于未来之中的危险,而是增强我们的暂时的朋友的贪欲,并使他们估计为我们感到需要这样做。 • 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弱者决定强者”的局面。 在欧洲体系之外 •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 • 晚清中国与欧洲

影响外交的因素- 国际格局(国际结构)- 国内政治- 社会舆论- 国家领导人及外交人员的素质、气质与政治倾向- 国际社会中新的因素(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以及观念) 地区冲突和大国协调 同盟、同盟的管理与同盟困境

思考题:• 德国的兴起对欧洲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俾斯麦的欧洲战略是什么?他是关心维持均势还是破坏均势?• 简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方问题”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特点。

第五讲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的欧洲与世界

一、 列强与列强的殖民扩张政策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开始探险、殖民活动,主要控制了中、南美洲。英、法则殖民北美、加勒比。荷兰自 17世纪初长期在印尼的香料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后来建立了殖民统治。17世纪初,英国来到印度,很快排挤葡萄牙和荷兰。18世纪,英国经过七年战争掠去了法国的多处海外领地(如北美)。欧洲列强在海外的争夺与欧洲内部的平衡是相互作用的。海外扩张或为各国欧洲政策的延伸,但海外争夺导致的妥协、对抗反过来又促成欧洲内部外交体系的调整。舞台变宽了,有时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1. 殖民的动因和条件37

Page 3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传教 探险 猎奇 和 征服斯科特-攀登高峰沙克尔顿-英国南极探险家

重商主义“地理大发现以后,海上贸易一天一天扩大,终于形成所谓重商主义。在重商主义下,西、葡、荷、法、英各国的商人先后到世界各地活动。几百年中,竟使亚洲各国震动不安,非洲土人加速奴化,南北美洲被欧洲移民者所占领。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上,确实成了重点。这是事实,不能否认。没有欧洲的向外扩张,今日的民族解放运动就没有根据。” --周谷城

寻求生存空间 工业革命作为背景

2. 列强的殖民扩张目标英国

海外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的生命。除了守护海上航线和印度以外,扩张重点为亚非地区的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等地。“C-C计划”。传统的竞争对手是法国、俄国,新兴的对手是德国。

法国殖民传统,一直与英国竞争。扩张重点为地中海(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西非和东南亚(越南和中国)。“V-S计划”(从佛得角到索马里)。

德国后发殖民强国。俾斯麦的殖民政策服务于他的大战略,后被威廉二世抛弃,以致对英国造成威胁。德国扩张重点为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以及亚洲的中国、部分太平洋岛屿。

俄国 俄国西进受挫后,转向其南部和东部,重点在中亚和远东,与英国、日本发生冲突。

日本 明治维新后开始对外扩张,主要目标是朝鲜、中国东北。对手主要是俄国和后起的美国。代表人物:罗德斯 茹尔费里 利奥波德二世 亨利斯坦利

二、 列强在西亚及中亚的争夺1. 英俄在阿富汗和波斯的争夺 俄罗斯克里米亚战争后矛头转向中亚和远东 俄罗斯向南扩张至阿富汗,与从印度向北、向东和向西扩张的英国迎头相撞 从班吉到巨文岛(1885) 伊朗南北分别成为英、俄的势力范围(1890) 英俄殖民冲突的加剧给俾斯麦构建三皇同盟提供了机会2. 列强在土耳其的争夺 德国势力在土耳其的增长:巴格达铁路建设 1889、1898德皇威廉二世两度访问土耳其 德国在西亚的扩张加剧了英德和德俄矛盾 但俾斯麦时期相对克制

38

Page 3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三、 列强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

19世纪前半期,英国通过不同方式(战争、结盟等)对印度的逐步占领,后建立直接统治;马来亚据点新加坡(1819)、缅甸(1824-26)、在澳大利亚(1787-1859)和新西兰拓殖(1837)。

1838-42鸦片战争,1830-40s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占领,1850s第二次英缅战争,1859法国在印度支那登陆。

马嘉理事件与中英烟台条约(1875-76),第三次英缅战争(1880s)法国侵略越南与中法战争(1883-85)

《顺化条约》(1883)中法《越南条款》(1885)

英法暹罗和解(1896) 暹法冲突结束后,英法两国就双方在中南半岛划分势力范围事宜进行多次谈判,1896年,两国达成协议,维持暹罗当时的边界,不允许任何第三国在暹罗挑起事端 俄国侵略中国新疆

阿古柏 “海防”与“塞防”之争

39

Page 4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崇厚与《里瓦吉亚条约》(1879) 曾纪泽与《中俄伊犁条约》(1881)

四、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1. 在非洲的扩张

英法争夺埃及阿拉比“祖国党”起义,1881-82英国绕开法国炮击埃及亚历山大港,9月占领开罗,继而整个埃及。俾斯麦“对炮击完全满意英国进而掠取尼日利亚、好望角等法意争夺突尼斯(1881) 法国深入西非、中非 意大利转向红海在刚果的争夺 斯坦利的探险:《穿越黑暗大陆》(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 利奥波德二世的活动 法国、英国和葡萄牙的活动 柏林会议(1884-85) 刚果归比利时国王所有,列强则取得在刚果河地区的自由贸易 和通航的权利 “有效占领”原则 德国在哪儿?

2. 法绍达事件 1898 起因:埃及 意大利侵阿(埃)失败 经过马尔尚(Marchand) VS.克其纳(Kitchener)

危机:英法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法国最终让步 英法协定(1899),规定以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分水岭,作为英法在苏丹地区的殖民边界

法绍达事件的解决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英国势力完全控制埃及,法国势力被彻底赶出尼罗河流域 分散了英法两国在远东和中国的注意力 暴露了俄法同盟的脆弱

•英国沙文主义——南非3. 列强对南非的争夺

英德南非之争 德兰士瓦 “詹姆森攻击”(1895):英国南非公司经历詹姆森率 800人偷袭德兰士瓦。 德国威胁断交。英国失败。 “致克鲁格电报”:

您依靠您的人民的支持,在没有求助于友邦的情况下,就以积极的行动成功地挫败了武装匪徒的入侵,维护了和平保障了独立。对此我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德国面对英国的愤怒4. 英布战争

战争爆发及进程40

Page 4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游击战—英国的越南战争、焦土政策《费雷尼欣条约》

英国取得在南非的统治权 两个布尔共和国丧失独立,承认臣属大不列颠王国,但保留相当大

的自治权战争影响

英帝国共动员 45 万士兵,伤亡 10 万人(其中亡 22,000人,战斗死亡 6,000人,伤重和因病死亡 16,000),战费 3亿英镑

英国被拖住三年,无力太多顾及其他地区,俄国在远东(中国)趁虚而入

布尔战士死亡 7,000(共约 88,000人,含 2,100外国志愿者和 13,000开普殖民地人士)

英国孤立,外交酝酿调整,英德关系恶化, 尝试走出“光荣孤立” 日本!

五、 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41

Page 4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1. 日本的改革和扩张黑船来袭与日本开国明治维新和日本的“西化” “五条誓文”、“岩仓使团” 日本的西化思想吞并琉球(1874)、台湾交涉(1874)与朝鲜开国(《江华条约》1876)

2. 中日甲午战争 1894-95 战争的起因朝鲜

战争的进程海战陆战

失败原因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德租胶州湾 俄租旅顺口 英九龙威海卫 瓜分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

3. 日俄战争 背景

甲午战争之后俄国势力在远 东 地 区 的 增 长 ( 方p488)

英日同盟(1902) 战争的爆发与经过 辽阳会战旅顺口会战奉天战役对马海战

俄国战败,俄军人员损失约11.5 万人,被俘 79,454 人;日军人员死亡 11.8 万人,被俘2000人。

日俄签订《朴资茅斯和约》(1905年) 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 俄国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及中东铁路一段原来俄国的权益然给日本

日俄战争的后果与日本的崛起 --“东方打败西方”

--远东地区的主要矛盾由英俄矛盾转变为美日矛盾 --牵扯英、法、德关系

1905年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自由派和社会主义派共同发起,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於 1906年制

42

Page 4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定等同於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日本的崛起军国主义文化

“肉弹三勇士”六、 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

1. 美西战争 背景

× “命运天定” ???× 内战后资本主义大发展× 马汉的“海权论”× 外交准备:谋求英国支持× 缅因号事件(1898.2)× 战争喧嚣

过程(1898.4)加勒比海菲律宾马尼拉湾西班牙战败

《巴黎和约》 美国的崛起

2. “门户开放”政策 1899 背景美西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海约翰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门户开放;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

影响:美国与日本、德国乃至英国和俄国的矛盾加深3. 美国成为拉美警察

普拉特修正案(干涉拉美合法化) 古巴不能进行独立外交,其财政、金融、防务受美国控制。干涉古巴内政权力。 对加勒比和中美洲的保护和干涉:美元 海军 选举

【小结】 殖民扩张与 19世纪后半期的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思潮和工业革命有关。

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思想 欧洲内部暂时平衡,列强为俾斯麦复杂的外交体系所缠绕,相互牵制,不能动弹,所以目光向外。殖民扩张、海外争夺使传统强国搏斗的舞台扩大了,又与欧洲内部列强关系的张弛密切互动。

日本和美国加入强国俱乐部,传统的欧洲中心--侧翼或者大陆—海权的模式即将发生巨变。

欧洲列强在海外的扩张,导致欧洲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不断扩大,非欧地区被不断卷入、受到冲击,亚非国家政治经济变革浪潮汹涌。20世纪反帝反殖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43

Page 4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第六讲 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重新调整 1890-191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改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电气、化学、交通、通讯等 在 1870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

(冶金、通讯、石油化工等),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 德国在科学领域领先,美国长于大批量生产技术(标准化、流水线) 科学和大量生产的方法不仅影响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化肥)。而且,

这又是发生在科学应用方面领先的德国和大量生产方面领先的美国。 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一

个完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法估量地提高了。世界工业生产在 1860至1890年间增加了三倍,在 1860至 1913年间增加了七倍。世界贸易的价值从 1851年的 64100 万英镑上升到 1880年的 302400 万英镑、1900年的 404500 万英镑和 1913年的 784000 万英镑。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实力的改变 ↑↑ 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促成了惊人的进步:煤铁资源增加、有效的新式机械、建立运河网和铁路网、必要时提供关税保护和津贴,以及培养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技师教育制度。

这些因素使德国到 1914年时能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欧洲其他所有的国家,能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跟随英国之后。1914年,德国工业中的工人人数上升为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二,而农业中的劳动者人数则下降为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实力的改变 ↑↑ 美国凭借独特的有利条件,到 20世纪初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例如,在钢铁生产方面,1910年时,美国生产 2651 万吨钢,而其最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德国则生产 1370 万吨钢;在煤的生产方面,美国的产量 6 万多吨,而居于第二位的大不列颠的产量则为近 3 万吨。

英国:开始考虑放弃“光荣孤立”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到 1914年,工业革命已从它在不列颠群岛的最早的中心地大大地向外传播。实际上,这一传播已达到如此巨大的规模,以致英国这时不仅面临可怕的竞争,而且已为德国和美国所超过。】

工业化对国际政治的持续改变 工业社会前景的出现,在欧洲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骚动。马尔萨斯 1798 《人口论》约翰 斯图亚特 《论自由》

44

Page 4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法国画家库贝尔:反对工业化的情绪欧文、傅里叶:空想社会主义 乌托邦 生产合作社,使工业化和人道兼容路易 勃朗、普朗东等:主张和平改良 社会民主主义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者,主张革命和专政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和谈判的技术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利益集团 政党政治 公众舆论 国内政治压力

德国放弃了再保险条约,法国变化,俄国虽然意识到了孤立地位,还是想缓和与德国的地位。然而一件事情毁灭了这种努力。德国在国内压力下,通过关税法案,很大打击了德国对俄国的出口。于是俄国坚定了与法国结盟的决心。

工业化与海外扩张工业革命还产生了剩余资本,剩余资本又致使各强国寻找殖民地作为其投资的去处。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 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 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 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 1914 年,欧洲已成为世 界的银行家。在 1871至 1900年的 30年间,英国使其帝国的土地增加 425 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 6600 万,法国使其土地增加 350 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 2600万,俄国在亚洲增加了 500 万平方英里土地和 650 万人口,德国增加了 50 万平方英里土地和 1300 万人口。甚至小小的比利时也设法获得了 90 万平方英里土地和 850 万居民。这些征服地加上原有的殖民地,产生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形势:世界的一小部分地区统治了其余地区。

一、 法俄同盟的建立 1891-18941. 俾斯麦之后的欧洲局势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思想的核心:联奥、拉俄、中英、反法

俾斯麦的思路:以德奥同盟为基础,拉住俄国避免两线作战,利用了法国、意大利在地中海与意大利的矛盾,中立英国

俾斯麦下台对欧洲国际政治的影响 俾斯麦下台一方面,威廉一世下台,二世上台,俾斯麦的外交思想受到怀疑,年轻的德国皇帝好大喜功,另一方面,1871年与 1890年的德国不一样,在“韬光养晦”之后,德国本身的实力也增长了。1890年,两人再次冲突,俾斯麦下台。

继任者的政策调整卡普里维、霍尔斯泰因认为俾斯麦的外交体系中有一些相互冲突的地方,

认为即使有了再多的小条约,也不保险,认为法国和俄国迟早要走到一起去,要对付而不是防止这种情况。如果俄国是拉不住的,德国努力去拉住的话,反过来还会影响到德奥关系。于是,他们认为要去联合英国。 希望把俾斯麦的含糊、复杂、灵活的体系,变得明晰和简单。

1890年,德俄《再保险条约》期满未再续订“俄国自由了。” 奥地利也自由了俾斯麦在任期间,很大的努力就是拉住俄国不要去接近法国。现在俄国自

45

Page 4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由了。 以前德俄之间的关系对奥地利是一种制约,奥地利变得更大胆:认为德国会支持。在德奥的关系中,更出现了弱国主导强国的局面。----法国耐心等待 20年后,机遇来了(因为俄国自由了以后,法国可以找盟友)

德国卡普里维的“新路线”1890-1894年前后,德国想要拉近与英国的关系。欧洲如果呈现“德奥意英”的联合,就很好。 《赫尔果兰条约》1890

德国用自己的桑尼巴尔岛(苏伊士运河出口南边)和英国占领的赫尔果兰岛交换。表面上看是互利的,德国希望以此拉拢英国。然而在大的战略上,是德国的失败。俾斯麦:在和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上,要使得其他国家对德国的需求大于德国对他国的需求。然而在这个交换中,桑迪巴尔岛非常重要:红海出口,如果是德国控制的,会是英国的一个心病。在交换之后,英国再也不用担心穿越地中海到红海的航线了(因为埃及也是英国的),因此英国的战略地位改善了:不再会有求于德国了。德国:失去了 bargaining power,因而之后在说服英国加入三国同盟中时,英国一直若即若离。 失去了俄国的友谊,然而没有换来英国的同盟!

于是在 1894年之后,德国的外交有一些混乱。想要挽回与俄国的关系,同时给英国施加压力。

英国的政策不想参与三国同盟,若即若离

1891年三国同盟条约第三次续订1891年三国同盟条约第三次续订,对意大利做了实质让步:支持意在北非的主张,而拉拢意

2. 法俄同盟建立的经过 法俄要摆脱各自的孤立状态,急需加强合作 俄国的考虑

德国放弃了再保险条约,俄国也孤立了。亚历山大三世:“我们必须与法国有所协议,一旦德法开战,我们要立即对付德国,使其没有时间在打败法国后,再来对付我们。我们必须改正过去的错误,在第一时间击败德国。一旦德国被击败,奥国就不敢惹是生非” ——对于德国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虽然俄国并不知道德国的史蒂芬计划(在 1905年才被接受),然而非常正确。 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德国真的发生了改变。之前军事上采取毛琪的战略:先把俄国打退,再掉头打法国。1892年的时候,换了总参谋长:史蒂芬:要先打法国,再打法国,“闪电战”的概念。

法国的姿态 财政 金融支持:当时俄国财政困难。法国的银行家、企业纷纷涌入俄国,在2年时间内提供 100亿法郎的资金支持。

逮捕恐怖分子:俄国当时比较专制,有一些民运分子,跑到法国去了,法国抓住他们,向沙皇示好。

军方数度访俄:法国派军舰访问俄国。亚历山大三世登上军舰,听奏响马赛曲。这件事很有历史意义:沙皇历来对法国的革命精神敌视,马赛曲是其代表。

46

Page 4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法国总统在 20年后的回忆:“那些在 1890年达到成年的人,对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友好的表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就算在今天回想起来,也不能不感到振奋。对共和党人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在传统和形式方面与我们和我们的制度相差很远的政府承认我们共和国,也可说是法国本身长期的孤立告一段落,并标志着它的复兴。” 但结盟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英国对法怀柔 英国不希望其两个主要的敌人联合起来。对法国采取了怀柔的政策。 •两国的各自考虑 (1)两国考虑法国希望在条约中针对德国,“德攻法则俄攻德”,俄国的关切巴尔干:主要在奥地利,土耳其:主要在英国,“奥攻俄则法攻奥” (2)国内因素:在俄国内部有不同的意见。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希望继续改善和德国的关系。然而 1893年,德国通过了关税法,对俄不利。

1891年法国舰队访问俄国 但结盟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893,俄舰访问土伦成功 1894,法俄同盟正式换约

{1892年法俄军事专约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其全部军队进攻德

国。如果德国或在德国支持下的奥地利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其全部军队与德国作战。

如果三国同盟或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其军队,法、俄应立即动员。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 130 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 70 万

或 80 万人。使德国两线作战,不与其单独媾和。有效期与三国同盟相同}——典型的针对三国同盟“德奥意”

3. 对法俄同盟的几点分析 明显针对三国同盟的军事同盟。欧洲开始出现武装的和平。 法国外交大突破,欧洲外交形式大反转。德国外交由盛转衰;俾斯麦同盟体系不

再独占欧洲。 法俄同盟对两国的弊端? 法俄同盟实现的原因

地缘政治因素(远交近攻?) 经济因素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不同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制度 VS国家利益

二、 德国和它的“世界政策”1. 1890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普法战争后,德国迅速从农业国发展成重要的工业国。威廉二世执政时期正是德国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以化学和电力工业为先导,掀起了新工业革命的高潮。从 1895到 1911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一步。大垄断企业如克虏伯、西门子等控制了市场,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领导层的改变国家实力的改变国内的政治压力:扩张偏好与强硬偏好

2. 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47

Page 4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1895 德皇“世界政策”演说“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秦奋要漂洋过海。”“德国的未来在海上。”

3. 德国的强势外交 在土耳其咄咄逼人 三国干涉还辽 “克鲁格电报”和布尔战争 德国在整个南非站在与英国的对立面上 萨摩亚之争

英美德都不去损害萨摩亚的独立,德国提出瓜分,英国由于在布尔战争,只得接受。英国觉得德国趁人之危。

1898-1900年的海军计划1898年制定《海军法》,1898-1900鼓吹建立大海军,1900新法案:“德国必须保持这样的海军力量,当和最大的海军国家作战时,能够威胁到那个国家的优势。”

1900年 7月的“匈奴演说”;瓦德西为八国联军总指挥 德国的“世界政策”把遥远的海外殖民地定义为核心利益,但又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海外利益的外交政策。其外交政策无论在大国关系还是海外殖民地问题上都是杂乱的、摇摆的,很难找到一条主线。唯一明确的是以建立大海军为目标的“蒂尔皮茨”计划。瓦德西曾说:我们被认为在推行一种“世界政策”,但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徐弃郁《脆弱的崛起》 190页大意三、 英德矛盾的加深与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在协约国与同盟国出现之前,其实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如何走向最后格局?1. 1898-1901年的英德结盟试探英国在布尔战争中损失惨重,且在道义上很孤立,英国只感到“孤立”,没有“光荣”了。

张伯伦的联德思想英国与法国打了几百年,与俄国也有积怨。英国产生结盟念头的时候,是在布尔战争几乎同时——与法国之间的冲突仍然在高潮。 然而,德国是一个新兴的、高调的国家。然而德国不是很积极。

1898-1901的英德试探1897 张伯伦-哈兹菲尔德 没有成功1900 扬子协定 俄国在东北不走,英国觉得俄国是主要威胁,就与德国签订扬子协定。英国 本来想要针对俄国的,然而德国否认。因此实际上没有达到目的。1901 是否在摩洛哥问题上达成一项协议

失败的外交努力布尔战争的影响,两国的敌意很深。德国虽然放弃了俄国的再保险条约,然

而一直不愿意把俄国推到对立面去,双方态度很暧昧。 德国还想创造一个和法国和解的局面。德国想把自己放在俄、英、法之间的一个灵活有利的位置。因此就失败。

48

Page 4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在十字路口的欧洲国际政治到底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英国此时看不出路线图:法国俄国是旧敌人,德国是新兴的大国。对于德国也一样:到底谁是敌人,到底是想要复仇的法国,还是英国?俄国亦然。因此 20世纪末是欧洲的十字路口,没有明确的因素:谁和谁会结盟。唯一明确的:法德之间没有结盟可能性(虽然德国存在一定幻想,希望法德联合对付英国,然而法国放弃了和英国在海外的竞争,回到了欧洲)

2. 法意修好在十字路口,法国又走了一步:不仅缓和了于俄国的关系,还缓和了与意大利的关系。

法国 19世纪末 20是基础外交人才辈出,积极摆脱孤立地位,除了成功拉到俄国以外,又去修好意大利,分化三国同盟。

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受阻后,觉得德国没有坚定支持它;克鲁格电报后,英国为表示对德不满,拒绝续订地中海协议。这些导致意大利有孤立无援之感,希望缓和与法国的冲突。

德卡塞与法国驻意大使巴黑赫和意大利秘密磋商。意大利外长普利捏提耍两面派,一方面与德国续约,一方面达成与法国换文(1901-02)。承诺两国互不攻击,在另一方受到攻击时保持中立,在摩洛哥与利比亚相互尊重。

三国同盟动摇,法国免去腹背受敌。3. 英日同盟 1902 英日同盟谈判的背景

主要针对俄国。英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放弃了光荣孤立。和日本,表现欧洲的战略环境的复杂。

《日英同盟条约》内容 1905有修订 双方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英日两国“无侵略的意向”; 双方之一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则严守中立;

英日同盟是反对俄国的军事同盟 英日同盟的潜在含义

同盟的成立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了“光辉孤立”政策英日同盟的缔结是日本外交的重大胜利(为日后日发动日俄战争埋伏笔)英日同盟对德、法外交的影响

4. 英德海军竞争 德国的海军法案

1898 通过了为期 20年的庞大造舰计划 1900 通过新的海军法案

英国海军的“两强标准” 1889年开始执行 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

海军竞争恶化了英德关系,迫使英国在增强军力的同时寻求外交帮助四、 三国协约的形成

德国外长:自己的老婆(意大利)出去和别人(法国)跳了一场舞,我们的婚姻出现了一定问题。 法国一直努力改变自己的外交地位。1. 《英法协约》

49

Page 5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20世纪初英国外交的转向张伯伦 JOE 和兰斯多恩法国在法绍达之后,放弃了海外的争夺。英法之间妥协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俄国与日本的竞争。英国想和德国拉近关系不成,于是考虑缓和与原来两个老对手之间的关系。英国外交灵光一现的想法,被法国抓住了。

法国外交思维的重大突破代表人物:德尔卡塞、保罗甘本保罗·甘本(Paul Cambon, 1843-1924)

法国外交家。曾任法国驻西班牙、土耳其大使。1898年法绍达危机爆发后出使英国,一直任职到 1920年。对英法关系的改善居功至伟。

泰奥菲勒·德尔卡塞 Théophile Delcassé 法国政治家、外交家。使法国摆脱自俾斯麦时代以来的外交孤立形势。德尔卡塞 1898年 6月接手法国外交事务,甫上任时,面对法绍达冲突,与英国缔结协议,成功解决法绍达危机,又争取逐渐与英国交好。德尔卡塞作为外交部长时,继续维持其一贯反德的立场,德皇威廉二世甚至称他为"对德国最危险之法国人"。德尔卡塞逐渐将法国的外交孤立打破,反之向德国进行外交攻势,开始将德奥同盟围堵起来。他改善了法国与意大利的关系、透过对圣彼得堡进行两度访问,加强法俄同盟的关系。在 1900年 6月与西班牙达成协议,划分了长久以来争议的边境地带。最终于 1904年与英国达成了挚诚协定。

首脑外交英法改善关系有困难:两国长期对立,民意,法绍达事件被法国人视为奇耻

大辱。通过首脑外交解决:破冰之旅,暖春之旅,等。 动员英国国王访问法国,之后法国总统回访英国。两国的气氛有了改善。法国虽然和俄国是盟国,然而不愿被俄国拖入巴尔干或者远东中去,希望对付德国。俄法结盟虽然改善了法国的战略地位,然而法国一直怀疑其效果:觉得俄国一直在分散注意力(例证:法绍达事件中俄国无所作为)。这也是法国向转过来改善和英国的关系,共同对付德国。

1904年英法协定的三个文件埃及和摩洛哥;纽芬兰和西非、中非;暹罗等规定英国与法国在海外的一些解决办法。是英法在海外殖民地矛盾问题上的一个妥协,以便双方在海外争斗中腾出手来加强在欧洲事务中的作用。 意义:不是军事同盟,而是政治协定:变对手为联手。看上去和俄国、德国无关,然而扫清了英法合作的障碍,实际上对德国俄国有影响。 通过以后的一些危机,英法协约越来越强化,逐步从政治协定到军事同盟。

2.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与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的发生 1905 法胜德败

法国在摩洛哥的扩张 德皇“丹吉尔演说”:捍卫德国在摩洛哥利益 英国支持法国与德国对抗 英法政治协定具有了军事同盟的性质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1906 德国在会议上孤立

50

Page 5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摩洛哥名义上仍是独立国家,但受法国实质控制 英法协约得到加强

3. 1907年《英俄协定》 英国对英俄关系的考虑

日俄战争俄罗斯战败 英法协约 苏伊士运河——土耳其介入,英国控制了埃及和苏伊士运河——英俄缓和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德国、法国对英俄关系的考虑德国试图利用英俄矛盾,拉拢俄国对抗英国。(主要利用日俄战争中,1904

年俄国误击沉英国渔船,与 1905年俄国战败为由),然而失败。 对于法国来说,老朋友俄国与新朋友英国是敌人,对于其不利。于是其促成和解。

“克劳备忘录” 1907.1.1 1907年前后英国外交政策系统化、理论化的最好表述 国关史上,把“克”和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相提并论。对德国与英国的外交做了总结,认为英国是维持军事的,德国是要破坏均势的。英国一定要联合他国遏制德国。“不管德国是不是图谋不轨,英国都要遏制它”——非常现实主义

英俄协定的三个主要部分与《英法协定》一样不是一个军事协定,只是解决两国在海外的矛盾:波斯、阿富汗、西藏

- 波斯:北部俄国,南部英国- 阿富汗:归英国,俄国放弃- 西藏:不干涉西藏内政

协定的签订标志着 19世纪末以来欧洲大国的外交政策调整告一段落。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三国同盟对三国协约的态势形成。此后,法日、日俄关系也得以改善。但三国协约也并非十分稳固。特别是英俄之间的基础是薄弱的,然而后来发生的危机使得薄弱之处得以加强。薄弱之处:(1)英国希望对俄国在远东的承认,换取俄国对英国在中亚地位的承认。俄

国更希望协议取得俄国在海峡地位的改变,希望黑海海峡对俄国开放。 (2)民意与政治制度:英国人认为俄国的制度是欧洲最反动的。 (3)不愿意直接把自己放在与德国对抗的第一线去,特别是俄国,希望让自

己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此后,法日、日俄关系也得以改善。

1907年之后,德国越来越焦虑“被包围感”。希望突围,然而越希望突围,三国协约就变得越来越紧密。

51

Page 5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克劳备忘录 “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者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起以抵制某一时期内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把这个普遍的法则应用到一个特殊的事例,就要探讨一下,在一定时期

内,某一个强大的和有野心的国家是不是和英国处于天然的和必然的敌对地位;目前德国的地位或许可以这样考验一下。” …… “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对立的矛盾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两个国家的相对地位之中,它不是英国长期耐心地采取一种暂时权宜办法所能消除的。根据这样的看法,应该认定,德国是故意奉行在本质上反对英国的重大利益的政策,而且除非英国牺牲这些利益,使它自己失去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或者英国变得十分强大,使德国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否则一个武装的冲突是终究不可避免的。” 实力的分布和演变比意图更重要,即使德国没有“图谋不轨” 。

4. 日俄协定和密约 第一次日俄密约签订于 1907年,划定了南满、北满的分界线。日俄依据该约实际

上瓜分了中国东北及外蒙古和朝鲜。 第二次签订于 1910年 7月,是日俄为共同对抗美国提出的“满洲铁路中立化”计

划而达成的秘密协议。确认如两国特殊利益受到危险,缔约双方将采取联合行动或提出援助。这次密约具有明显的军事同盟色彩。

第三次签订于 1912年 7月,主要划定日俄在中国内蒙古和东三省西部的势力范围。日俄进一步把侵略势力深入内蒙古。

第四次签订于 1916年 7月,将日俄势力范围从中国东北和内、外蒙古夸大到整个中国,并准备相互以武力支援来“保卫”其侵华权益,从而日俄正式结为军事同盟。

五、 战争危机的出现和不断升级1. 波斯尼亚危机

52

Page 5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德奥关于东方问题所达成的协议 1897、1903任何一国不得破坏巴尔干现状。俄奥想冷冻,然而巴尔干自己有变化。然受到冲击。1906年之前,德奥同盟是一个手段,之后,德奥同盟变为德国的一个目的。

1908年《布赫劳协议》奥地利与俄国谈判的结果,俄国同意奥地利兼并波黑,奥地利支持海峡向俄国开放。对俄国不利:奥地利说了不算,英国说了才算。于是俄国外长回国之后遭到反对,没有在俄国发挥效力。然而奥地利还是宣布要兼并。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哥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引起俄、英、塞、土等国反对---波斯尼亚危机德国坚定站在奥地利后面,给奥地利无条件的保证:战争支持。于是英国法国退缩了,而且他们也不愿意因为巴尔干问题打仗。德国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式的照会:只允许俄国对召开国际会议说:“是/否”。俄国妥协。 ——波斯尼亚危机

外交对马事件 1909俄国舰队在日俄战争、对马海峡被全歼:耻辱 波斯尼亚危机使俄国与德奥之间的关系以及塞奥之间的关系恶化到无法挽救的程度,虽然德奥吓退了英法、羞辱了俄国,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德奥张牙舞爪使英法对德国戒心更重,俄国进一步向英法靠拢,并大规模整顿军备。

波斯尼亚危机使俄国与德奥之间的关系以及赛奥之间的关系恶化到无法挽救的程度,虽然德奥吓退了英法、羞辱了俄国,取得了表面上的胜利,但德奥张牙舞爪使英法对德国戒心更重,俄国进一步向英法靠拢,并大规模整顿军备。

俄意《拉克尼基协定》1909:巴尔干奥地利兼并波黑,意大利很不高兴。意大利希望在巴尔干有一块地方:阿尔巴尼亚。他看到奥地利扩张而不顾意大利的利益很不高兴。 协定:两国不寻求改变巴尔干的现状。是一个俄意关系的改善。——对于三国同盟来说也不是好消息。

2.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以法国的胜利告终,德国很孤立。

1911年,摩洛哥奇异,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 德国的反应:“豹”的跳跃-阿加迪尔事件

派军舰“豹”号进入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既然法国可以把军舰开进菲丝(首都),为什么德国不能把军舰开进阿加迪尔,维护德国的利益呢?” 法国是犹豫的:在军力上,如果离开了英国,德国的力量已经超过法国不止一倍。

劳合 乔治的强硬演说表示英国对于法国的支持。劳合乔治一般被认为对德国态度较缓和的大臣:德国人认为是故意的。一场法德之间可能达成的妥协变成了英德的直接对抗。

与第一次危机不同第一次危机中,英国给法国当后台,公开表现为法德、矛盾。第二次危机中,法国走到英国后面,英德矛盾公开化。

德国退让与德法协定德国承认了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得到“一小块沼泽地”——法属刚果的一块地,德国一开始要求全部法属刚果。1912年,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殖民地。

危机使英法关系愈加巩固 德国加紧扩充海军 通过另外 3、4个海军法案

53

Page 5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法国政府因“割地”垮台,新政府也加紧备战3. 意土战争 意法、意俄利益交换 1911年,意大利出兵的黎波里,意土战争爆发 意土《洛桑和约》和各国的态度 战争期间,意奥矛盾激化,三国同盟裂痕显现4. 军备竞赛、英德海军谈判与《英法海军协定》 军备竞赛的加剧

德国通过第三、第四个海军法案和英国的反应 1906-08 英德海军谈判 1908-1912 《英法海军协定》, 1912-13两国互换信件然后缔结协定,规定英国海军承担保卫

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区的责任,法国海军则负责保护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两国战略上的合作都过去了,现在几乎是战术上的合作:分工!

5. 两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

巴尔干同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门得内哥罗)VS土耳其→伦敦和约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 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

VS 保加利亚、土耳其→ 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进入了同盟国

两次巴尔干战争,导致大国矛盾激化,效果恩怨叠加,并且在大国两盟之间站队。

三国同盟、协约在巴尔干半岛 的延伸

【小结】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成定局,欧洲处于武装的和平的局面 地区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发生矛盾愈演愈烈,欧洲已经处于大战的前夜 国际法上的进展:两次海牙和平会议 18999、1907

裁军问题的正式提出 有关战争规则的公约 建立常设仲裁法庭

54

Page 5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思考题:1、德国 19世纪 90年代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何在?2、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形成到底是由于德国进攻性政策的愚蠢? 还是由于英国实力下降的恐惧?亦或是由于法国外交的高明?(俾斯麦灵活的外交体系是怎样转变成僵硬的对立军事同盟的?)3、结合史实分析地区冲突是如何影响大国关系之间关系的

第七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程和后果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集团整合、军备竞赛与战争计划 英法俄协约的加强美日同盟续约 1911 日俄协议/密约 1912美国的态度 赛、罗、希美国没有一个明显的偏好:偏向同盟或者协约,然而美国在利益结合

上与英国(协约国)联系更紧密。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国家与土耳其之间,把土耳其打败之后,其自己之间乱起来了,反对保加利亚,保加利亚被打败了。保加利亚没有得到俄国的支持,转向德国。协约国站在了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国家的后面。

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力量对比人口:德国的人口增长,相对于英法来说很快。煤钢产量等经济数据

55

Page 5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陆军:德国强,海军:英国远远超过德国。总的来说,协约国相对于同盟国,在总体的经济实力与战争力量上是略占上风的。一战这种大规模的总体战,对一国的经济能力是要求很高的。然而,德国在战争的计划、准备、动员方面做的更好,且陆军具有优势。 征兵政策的改变。军费投入。

各主要国家的军备努力和战争计划“施利芬计划”1905取道比利时,6周击败法国,回师东进,击败俄罗斯1891年,施利芬代替毛琪成为陆军总参谋长。毛琪:先打俄国,再打德国,且是一个有限战争:不是要全部占领。施利芬:先德国再俄国,且要全部占领。一方面,有技术进步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个人的因素。施利芬计划从 1892年提出,1905年,正式成为德军的作战计划(在英法协约签订后)。法国的 17号作战计划 俄国的 19号作战计划

萨拉热窝事件 普林西普刺杀奥地利王储费迪南 1914年 6月 28日 事件的偶然性:塞尔维亚与奥地利对立的气氛在,然而这件事并找不到由塞尔维亚或者俄国主谋。之后普林西普被当做塞尔维亚的民族英雄。

各国的反应: 奥匈:除掉塞国、争取德国-一口咬定塞国主使,然而知道需看俄德反应德国:支持奥国、分化协约-准备充分,希望吓退俄国,望巴尔干成为同盟

——德国在德奥同盟中的想法与俾斯麦时期不同。 俾斯麦:德奥同盟是工具,拉拢俄国,使俄奥有求于德且无冲突 当时:放走俄国,放松奥地利,反而受制于奥地利

俄国:保护塞国、团结英法-和平但不消极,不同意奥打塞,无战争准备法国:忠于俄国、指望英国-不想打仗,劝德不打英国:避免大战、支持俄法-德国的顾虑在英国。英国的表态很暧昧,如果 战争仅仅涉及到俄,英中立。——但没说法国加 入,英国会怎么样。导致德奥认为英不想打

七月危机7月 23日,奥匈发出最后通牒7月 25日,塞尔维亚拒绝接受最后通牒的某些内容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的总动员,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

地利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7月 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危机。

德奥反对7月 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 30日,俄国和奥匈进行总动员7月 31日,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取消总动员;俄国拒不答复8 月 1 日,德国对俄国宣战 8月 2日,德国要求比利时提供通道8 月 3 日,比利时拒绝德国的最后通牒;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 4日,德国军队开进比利时;英国向德国宣战

英国对比利时和荷兰很敏感七月危机=从 6.28费迪南大公被刺杀的萨拉热窝世界-8.4英国对德宣战

56

Page 5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可以绝对确定的是,1914年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强国的政府想打一场全面的欧洲战争— 对立和僵化的体系。源于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情势的必然?

— 民族主义、利益集团和公众压力。军事决定政治。(战争狂热等)国内政治因素?

— 威廉二世、弗兰茨 约瑟夫、尼古拉二世领袖个人的错误?

— 沟通错误:英国模棱两可危机处理错误?

— 地区冲突导致大国卷入2. 战争的进程与战中外交

1914-1916年的战争四条战线总体战对战争的目标、手段、大众动员、整个国家的资源的使用,包括在战争中广

泛应用各种新技术(潜艇鱼雷,宣传战等),与以前的战争大为不同,使得战争非常残酷。广泛的社会动员与参与,与之前的王朝战争非常不同。基辛格:“一战已不是首相之间的,而是民众之间的争斗”。一战之后不是和会,而更像一个审判。 由于英国的介入,没有像德国想象的闪电战,而是长达数年的残酷的堑壕战。以前战争是政治目标的手段,用有限的战争取得政治目标。一战中,追求战争的全胜成为目的。 残酷的西线 《八月炮火》

- 马恩河战役 1914- 凡尔登战役 1916- 索姆河战役 1916- 日德兰海战 1916

争取同盟和美国参战 对于意、土、希、罗的争取意大利在 1916年 8月才参战,同盟国。土耳其:1914年 11月宣战,协约国。罗马尼亚:1916.8,协约。希腊:1917.6(基本快打完了),同盟保加利亚 1915.10:在得到了德国与奥地利对其领土的允诺,且在东线取得优势之后,才答应参战。

贝尔福宣言:争取犹太人支持的因素 日本对德宣战 美日在华争夺

1914年打起来后没多久,占领了胶州湾、青岛、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

美国的态度: 大战初期美国的态度:中立 豪斯两度访欧调停 1915、1916

57

Page 5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德国并不希望美国帮自己,只是希望美国保持中立。1917年 2月,俄国打不下去了,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德国立即从东线抽了 40个师,到西线打英法,如果美国不参战,法国危在旦夕。平衡:一开始是中欧的国家在平衡,后来德国崛起了,是英国与俄国帮助欧洲平衡;在一战时,美国帮助了欧洲的平衡。

齐默尔曼电报 1917

德国政府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齐默尔曼的电报。美国对拉美国家是干涉政策,美墨关系紧张。德国统治墨西哥,让齐默尔曼游说墨西哥参战,并允诺在胜利后将墨西哥被美国抢夺的土地抢回来。这份电报被英国截获,告诉美国。 美国虽然中立,然而与英国联系更密切。且之前德国误打沉美国的一艘船,德国战争。当时制定:潜艇不应该攻击中立国,不应该越过大西洋中线。

德国宣布无限制潜水艇战 1917

在德国集中力量打西线的时候,希望切断对英国的供应线和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供应线,把英国隔离起来。这伤害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卖了很多物资给英国,美国不能接受。

美国参战 1917.4.16

美国的参战是决定性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战的格局,帮助欧洲恢复了平衡。美国一开始比较慢,然而到 1918年夏天,美国已经有 200万人在作战,且计划派出 400个师。

十月革命胜利与俄国退出战争 俄国十月革命 1917此时苏维埃政权的首要目标是在国内站稳脚跟(国内的白匪等),因此要停战

苏维埃政府的战时外交《和平法令》 “立即签订合约,终止这场战争“,进行谈判,缔结不兼并不赔款 的和平条约。在舆论上争取交战国的支持。更多是道义制高点。《告东方…人民书》 争取非西方国家的支持。苏维埃放弃之前沙皇俄国签订的条约得来 的特权。废除对土耳其、伊朗的密约,废除对俄奥普瓜分波兰条 约,废除对中国密约。《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1918.3 德国以最后通牒的形式交给苏俄。苏俄完全接受。条件苛刻。 权宜之计。

~ 苏俄割让 323 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 60亿马克 ~ 苏俄退出一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 1918 年 11 月, 苏联宣布废除该条约3. 大战的结束及其影响

58

Page 5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保、土、奥匈投降与同盟国瓦解保加利亚 9.29 被英法联军打败了以后,国内起义。土耳其 10月:在英军的打击之下,在 1918.10 停战。奥地利:被意大利打败了。加上奥属波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纷纷独立。奥斯曼-土耳其彻底解体了。

德国战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贡比涅停战协定 1918.11.11条件苛刻: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德国负担协约国给养,交出海陆空主要装备

战争所带来的损失1000 万人死于战场,2000 万人受伤,波及人口 13亿,占全球人口 75%,

经济损失 3000亿美元;在空袭、瘟疫饥荒中死去的平民多于军人。 英:(1)100 万人死,几百万人伤(2)国内对于领导层的信心动摇:工

会、工潮兴起,工党兴起,改变了政治的性质。 法:150 万人阵亡,经济彻底崩溃 德:伤亡总人数在 600 万以上,(在停战的那一刻,损失没有完全暴露

出来),损失在战后暴露:阿尔萨斯-罗林没了,且有很大的领土损失。 俄:发生了革命,沙皇帝国不存在,人口少了三分之一,失去了大片领

土。死伤 360 万人,219 万人被俘。 英国外长各类:欧洲大陆上的灯火正在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再不会看到它点燃。

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土耳其四个帝国的覆灭德国:威廉二世逃跑,避难。德意志帝国覆灭。

英法乃至整个欧洲力量的衰落英国战前是债权国(美国欠英国 30亿美元),战败后是债务国(欠

美国 47亿元),然而海军依然强大,殖民地依然强大。 法国:工农业损失 60%,欠美国 38亿美元,欠英国 20亿英镑;法国虽然打赢了德国,然而国际环境恶化了:法国失去了俄国,而且英国开始“扶德抑法”战略,法国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个随时可能复仇的、仍然强大的德国。

俄国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改变 美日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

美国:钢铁生产增长 70-90%,外贸增长 2倍,20多个国家欠美国 100多亿美元的债务,代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在战争爆发 30 万人军队100 万人。 日本:工业增长 4倍,农业 2两倍,贸易 3倍,债务国债权国,得到了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上的好处。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趁宗主国虚弱,殖民地革命

二、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体系1. 主要战胜国的战略考虑

巴黎和会的召开 1919.1.18-6.28 英国(劳和-乔治)

59

Page 6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维持海上优势和殖民霸权 反对美国十四点 保持大陆均势 反对法国过分价值德国

法国(克里蒙梭) 建立欧陆霸权 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美国(威尔逊) 领导作用 “十四点”计划 –公开外交、航海自由、全面裁军、消除贸易障碍、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恢复比利时、撤出俄罗斯领土、国际联盟、法国收复阿-洛、奥土民族自决、调整意大利边界、撤出巴尔干、海峡国际化、建立拥有出海口的波兰。

意大利 (奥兰多) 东地中海地区 阜姆问题 (即里耶卡,现克罗地亚第三大城市)

日本 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占的德国的势力范围,需要得到认可。21条。 山东问题 人种平等问题:主要西方国家制定针对中国、日本的种族歧视的移民法案等。

2. 成立国际联盟的问题 威尔逊“十四点” 1918必须根据专门公约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组织,目的在于使大小各国同样获得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国联盟约起草过程中的斗争:程序国际部队:法国提出,借此以武装力量压制德国,英美反对委任统治制度 对原德国领地和土耳其领地实行委任统治,英法对美妥协?反对??

3. 德国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 德国疆界的变更

西部疆界:阿尔萨斯-洛林、萨尔?“莱茵共和国”?萨尔怎么办?美国不愿意法国占领。其他国家希望以莱茵河为界限制德国,包括莱茵河上的桥梁由战胜国占领。英国美国都不同意:不应该把德国分成两个国家。

东部疆界:“大波兰”?但泽走廊 战争赔款问题

赔款数额:暂不确定,交赔款委员会研究解决 分配比例:未达成协议

4. 凡尔赛条约体系及其内在矛盾 《凡尔赛条约》 两部分《国际联盟盟约》&对德合约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4月通过 国联 1920年成立 委任统治制度 对德合约 – 割让领土、瓜分其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赔款问题

割让领土 领土损失 13%(法国,波兰,小部分给比利时、丹麦),人口损失八

60

Page 6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分之一。 萨尔:矿山归法国,行政权力交给国联,15年后公投决定归属。 莱茵:分区分时占领,德国不得驻军。 石勒苏益格:公投,北部归丹麦 瓜分其殖民地 限制德国军备 只能保持很小的一个舰队。莱茵区:非军事区。

赔款问题 凡尔赛条约体系

对德《凡尔赛条约》(1919)对奥地利《圣日尔曼条约》(1919) 承认捷、南、波、匈独立。哈布斯堡王朝覆灭,奥无空海军。对保加利亚《纳伊条约》(1919) 损失并不大,基本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损失的对匈牙利《特里亚农条约》(1920)对土耳其《色佛尔条约》(1920)

《洛桑条约》(1923) 最苛刻。土耳其丧失五分之四。海峡国际共管。不是一次议和,而是一次审判。德国没有议价的余地。在德国人看来,这是一个强制的和平,没有一个道义基础。虽然所有的战后合约都有一定的强制性和严苛性,然而这次的严苛程度甚至超过了战胜国的想象。

三、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形势

《凡尔赛条约》未解决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国参议院否决《国联盟约》对凡尔赛条约提出“十大保留案”

主要矛盾由战前的英俄矛盾转变为日美矛盾洛奇等公开声明美国不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美日矛盾尖锐化,美国对英日同盟感到为吸纳。还应该削弱英日的海上力量。*在中国的竞争*海军竞赛:美国计划造舰 130多艘,英国,日本*战争舆论

英日同盟问题美国和日本在亚洲与太平洋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英国也会卷入,英国很担心。英国国内很多人反对英国针对美国,希望修改英日条约。

2. 美英法日《四国条约》以非常体面的方式结束了英日同盟。一开始想以美日英三国条约,然而美国不想处于少数,于是拉进法国。 华盛顿会议召开 1921年 11月 12日 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九国与会 美英法日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1921.12.13从三国协定到四国协定同意互相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占领岛屿的权利——暂时调和了列强远东矛盾同时规定,英日同盟自动终止

3. 《五国海军协定》61

Page 6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英美法日意五国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1922.2.6 规定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限额,及五国比例为 5:5:3:1.75:1.75 美国获得了再海上力量方面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英国被迫放弃了其长年奉行的“两强标准” 日本的野心受到一定牵制

4. 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中国问题是华盛顿会议欲处理的核心问题。核心是美日争霸。 中国参会代表 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 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1922.2.4

归还胶州旧租借地 日本撤军 归还青岛海关 开商埠,保证列强利益 胶济铁路及支线交还中国中国在山东的主权虽然得到一定恢复,但是为更多的外国势力提供了机会。日本在山东的政治经济特权得以部分保存

日本在山东的政治经济特权得以部分保存5. 《九国公约》 1922.2.6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尊重中国主权× 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

公约的作用及局限部分满足中国的要求,抑制了日本在华扩张势头美国外交胜利:门户开放以条约形式确定

四、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和矛盾 列宁的评论: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 凯恩斯的评论:《合约的经济后国》:我们早晚会为这个修约感到耻辱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德国与英法,特别是法国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小国与战败国小国之间的矛盾捷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小协约国和奥、匈、保有很多矛盾波兰和立陶宛,捷克与匈牙利的矛盾,等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英法矛盾:英军事政策与法安全政策矛盾,英不愿法削弱德国 美国置身于凡尔赛体系之外 意大利和英法之间的矛盾 中国和日本的不满

帝国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矛盾错综复杂,体系不稳固

思考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吗?你认为下面哪个因素最能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同盟体系;b.公共舆论;c.军事学说和军事指挥(具体说明哪个国家);d.

62

Page 6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政治领导(具体说明哪个国家);e.经济压力;f.错误认知;g.民族主义(具体说明哪个国家);h.技术因素;i.其他因素

•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终结了欧洲的均势? • 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中各大国的主要关切。• 试析威尔逊主义与传统欧洲国际关系思想的差异。

第八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衰败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初冲击1. 反叛西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1919-1926,各个非欧洲的地方,都发生了暴动、起义、独立等 五四运动和反帝运动 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凡尔赛合约》反帝运动、民族主义

20年代,中国政治风向变了: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与英美主导的国际体系合作“,五四之后,想要和德国、苏俄合作,反抗苏美法、反帝

朝鲜三一起义 1919-1910日本吞并朝鲜-朝鲜未实现民族自决-由武断政治到怀柔政治-文化 {美国说这不是民族自决而是日本内政} 1919.3.1汉城学生召开大会,宣读《独立宣言》,遭日残酷镇压。动摇了日本的统治。之后不得不采取一些怀柔措施。

印度和埃及的反英斗争-阿姆利则惨案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国大党会议确认该决议-华夫脱党-1922年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1922 非洲第一个独立)

1914.12,英国宣布取消奥土对埃及的宗主权,成为埃保护国,许诺一战后独立。 1919.3英埃矛盾激化。1922.2,英政府宣布承认埃及“独立”,但控制苏伊士运河,保留英国在埃及军队,保留英国人特权。——“形式上”的独立

土耳其的民族独立战争-凯末尔革命与《洛桑条约》19231921土耳其起义军打败了希腊(英国),苏丹政府完全崩溃土耳其世俗化,把自己定义为欧洲国家-1922.11列强洛桑会议,1923洛桑条约,黑海自由通行,协约国承认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土耳其政教分离-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土耳其成为世俗国家

印尼起义 1926-27 失败 摩洛哥里夫起义 1921-25 失败 尼加拉瓜对于美国干涉而主义的反抗 1925-33-桑蒂诺-桑蒂诺民族解放阵线 殖民地骚动虽然发生在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但也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产生冲击

和影响 考验民族自决以及托管原则(委任统治)的有效性、正当性和权威性-对凡-华概念、理念、战后安排的冲击

分散大国注意力和资源-美英法之间的关系-意英法(意占领阿比西尼亚) 日本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分化、调整联盟结构 2. 打破孤立:苏德《拉巴洛条约》1922

63

Page 6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凡华体系:保卫德国,把苏联边缘化1921年,苏俄本身变了:第一,自身稳定下来了,第二,“和平共处”取代“世

界革命”。1921年,英苏之间签订贸易协定,之后,德国、意大利和苏联恢复了贸易关系。此时,欧洲一方面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赔款也没有落实的机制,因此英国人提议召开欧洲经济会议,也邀请苏联参加。然而有一件事情争议比较大:苏俄不承认沙皇的战争借款。1922.1西方国家在戛纳召开会议,决定在意大利热内亚召开欧洲经济会议,并约定:参加经济会议的国家,不能拖欠战争欠款,不能对其他国家进行宣传。俄国虽然来开会了,然而欠钱被攻击,德国虽然来开会了,然而被孤立。 基辛格,“《拉巴洛条约》是历史意外,然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意外。因为凡尔赛合约孤立了俄国和德国,也制造了一大堆小国(波兰和波罗的海小国)。在没有这些小国的时候,德国与俄国是接壤的,是对立的。而有了小国,两国有了共同利益。因此要阻止俄国和德国站在一起,对英法来说是不可能的。要拉拢德国,除非改变德国的东部——不可能。要拉拢苏俄,也涉及到波兰。在构建“大波兰”的时候,占了一些俄国的土地,(波兰有很多问题:波兰甚至强过了意大利,意大利是大国中最小的,因此意大利与波兰之间也有问题),除非恢复到寇松线,损失波兰已经得到的领土。”契切林代表苏俄参加,后半夜找到德国代表,第二天,两国代表就跑了,跑到热内亚旁边的小城拉巴洛,签订条约。 热那亚会议 1922.4.10

× 会议背景:苏俄的和平共处 债务(英法)、赔款、裁军 × 会议上的矛盾和斗争

(苏俄与英国、德国、意大利-传统贸易伙伴-贸易协定-一定程度上承认苏俄地位) 《拉巴洛条约》:1922 年 4 月 16 日 德苏在意大利拉巴洛签订

1922年 4月,德苏在意大利拉巴洛签订双方相互放弃战费以及战争损失的赔偿两国建立外交和领事关系根据互利原则发展双方经贸关系,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拉巴洛条约对德苏的意义: 凡尔赛合约后德国同一个大国的第一个平等条约,相互最惠国待遇德苏在凡-华中处于不利地位-通过签订此协议,冲击了凡华体系俄国德国打破孤立苏联改善了自己的地位,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统一战线,为与其他国家

的建交做了准备。1924年英国建交,之后和除了美国意外的西方国家建交。

3. 德国问题:赔款与安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质疑和冲击* 战争罪犯和军备限制

维也纳与凡尔赛和会的不同:维亚纳和会,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分,然而没有对错之分。凡尔赛: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维也纳:对法国尽量宽大(知道总有一天会复兴),在宽大的同时,由于怕法国翻案,搞了四国同盟(消防条约?)。然而凡尔赛,一方面对德国非常严厉,另一方面其他国家没有防止德国翻案的机制。

战争罪犯:第一,荷兰的威廉二世,荷兰拒绝交出,自称不是缔约国。之后抓了 12人,对 6人判刑。 军备限制:德国不能有空军,陆军不超过 10 万人。然而有一个问题:光有军备控制没有核查机制。不能进入莱茵区,德国不高兴,找茬:说法国人在莱茵区煽动民族情绪。法国的驻军中有很多北非人。后来希特勒进入了莱茵区,英国:“德国人占了德国人的

64

Page 6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地方,有错吗?”* 战后赔款问题- 经济 斯帕会议(1920):只确定了德国的赔款的分配比例 52% :22%:10%:8% 伦敦会议(1921):确定了德国赔款金额 1320亿金马克 (66亿英镑)*鲁尔危机:德国赔款延期申请 1922 法国人借口德国拖延战争赔款,联合比利时,出兵十万,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区。德

国不合作,消极抵抗:邮局不送信、工人不上班等。两败俱伤:对于法国:占领也有成本。没有了鲁尔,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德国政府倒台。斯特莱斯曼1923年 8月上台,建议停止消极抵抗,而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赔款问题。法国的普恩加莱也倒台了。

法国比利时占领德国鲁尔区 1923 “生产保证”-鲁尔区的生产资料补偿 德国消极抵抗-鲁尔区瘫痪-不干活 法德政府相继更迭:斯特莱斯曼上台 德国马克贬值 从 1:20到 1:3 万 5到 1:50兆 德国经济崩溃

*道威斯计划 1924 美国人道威斯担任赔款委员会的主席,规定以后再有纠纷,不允许一国单独对德国制裁——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丧失了。

主要内容:给德国“输血”,协约国贷款给德国,挽救德国货币危机削减赔款数额

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法国比利时撤军 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意义 •是对凡尔赛条约的重大修改。 •德国重新恢复,法国地位下降,英国力保均势 •美国重新在政治、经济上对欧洲事务取得较大发言权。 执行了 5年期间,各国给德国贷款,德国利用贷款经济快速恢复。1927年就达到了战前的水平。1929年,工业生产能力再次超过英法。

安全: 洛迦诺会议 1925 法国防止德国复仇-法国寻求安全保障 保证外交 结盟外交 :比 1920 波兰 1921

小协约国 1924-1927(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两两签订了合约 和法国签订了合约

小协约国:都是凡尔赛体系的受益国都存在跨界民族问题都和周边国家有领土边界争议三国之间在 1920-21 年两两签订盟约;后分别与法国签约反对对象包括匈牙利、立陶宛、保加利亚、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苏联

日内瓦议定书失败 法国寻求多边协议保障《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65

Page 6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斯特莱斯曼的莱茵保障公约- 德国承认西部边界、保障法不入侵德 法英同盟拆散 《洛迦诺公约》8个文件 影响: 对凡尔赛条约和国联有效性的否定 德国两线突围成功 德国东部边界未予保证 英国不愿保证东部边界? 法国无奈强化和小协约国的关系 边界仲裁条约 德国与英法达成妥协 否定了凡尔赛条约 德国加入国联 1926和苏联签订柏林条约【约瑟夫张伯伦 奥斯丁张伯伦 内维尔张伯伦 】

*边界:-德国边界问题 冲击凡尔赛条约 *裁军凡尔赛体系:法国外交的困境

压制和削弱德国? 缺少响应 而且德国赔不起

与德国和解? 国内公众不支持

包围德国的障碍: 意大利?苏联?

不合作的合作伙伴: 英国 安全政策与均势政策冲突

构筑自己的小体系? 无力单独支撑:“英国不会为波兰冒损失一兵一卒的危险”洛迦诺会议 1925 法国寻求外交保障:结盟外交,保证外交:法国开始担忧,要求英国和美国保证。

英法、美法都签订了安全保障条约。英法条约的前提是:美法条约的有效。然而凡尔赛条约在美国被否决了,相当于无效,则英法也无效了。法国开始寻找小国:法国寻求安全保障:捷克 VS匈牙利,南斯拉夫 VS罗马尼亚。而且希望和英国继续谈:1924年日内瓦议定书。然而回去之后,工党被保守党代替(内政对外交的影响:一个国家往往是国内脆弱的时候,对外比较强硬)。

斯特莱斯曼的莱茵保障公约:1925.1-2,德国向英法提交备忘录。内容:各国保证莱茵区现状和非军事化,德国承认阿尔萨斯-洛林归法国,保证德法边境安全。——法国部分满意,然而保证了德国西部边界不变,未提东部边界。

德国与比利时、德国与法国的边界是不能改变的。然而法国还要保障德国东部的边界(波兰捷克等),后者德国、英国都不同意。英国、法国都想要维护凡

尔赛体系,然而方式不同:英国觉得太严厉了,不应该制造一个大波兰来限制德国。最后,德国的东部由德国与波兰、捷克签订双边仲裁条约。——有问题:仲裁不代表认可这个边界,只是说,如果边界发生问题,可以提交国联仲裁而不是诉诸战争。——因此东部没有达到法国的期望。只是用这样一个条约打散了英法、美法之间以后签订安全保障的可能性。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让步,放弃就东部边界缔结安全保证

66

Page 6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的要求。 洛迦诺公约内容:英法德比意波捷,1925.10.5-10.16,8个文件。英国主导,扶德、抑

法、反苏。 (1)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条约,或莱茵保证公约。 (2)德国与法比波捷签订双边仲裁协定。 (3)法国与波捷签订互相保证条约,如果受到侵略,彼此给予帮助。 •影响: [英国]外交胜利:提升欧洲地位,扶德抑法成功。 [法国]战后法国单独制裁德国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本身安全却要依赖英德保证。

德国西部边界表面的保证,东部边界面临巨大危险。法国地位下降。 [德国]两线突围成功:德国也保障了西部的边境。——利用拉巴诺条约保证了东部

边境,利用洛迦诺条约保障了西部边境。由于公约没有给德波、德捷边境提供保证,则为德国东侵略打开方便之门。

道威斯计划——经济基础 洛迦诺公约——政治和军事条件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英法关系紧张]法国觉得被英国出卖了! 柏林条约 1926.4 苏德柏林条约——友好中立条约:苏德双方在对方遭到攻击时保持中立。——相当

于“集体安全”原则已经不适用与苏德了。 德国加入国联(1926),且要求成为国联的常任理事国。 斯特莱斯曼:塔列兰被俾斯麦灵魂附体?利用拉帕洛条约、洛迦诺公约和柏林条约

三个条约,成功地拆散了反德同盟,为德国复兴打下基础。他继承了俾斯麦的事业,甚至可以说超越了俾斯麦,因为他的德国缺乏俾斯麦德国的实力。斯特莱斯曼的力量来自于他能调整自己,接受德国战败这一事实,因为他能抑制住自己的民族主义意愿,创立合理的外交政策,并有复兴的信心。

给皇太子的信:德国要做的第一件事:摆脱赔款的压力,巩固和平。第二,保护所有在海外的德国人。第三,要修改东部边界。

4. 集体安全问题与“非战”公约1925年之后,欧洲出现了一个和解的气氛,持续到 29年。突出表现就是《非战公

约》以及赔款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 “二十年危机”1919-1939年也可分为两个阶段:20s初步冲击,30s完全瓦解。 欧洲集体安全问题的背景

修约舆论:德国 意大利德国人不满:原来是德国的要还给德国。意大利:一方面觉得自己挤不进领导集团,希望成为大国俱乐部的正式成员。墨索里尼 1922年上台,“意大利要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荣”“凡尔赛条约不能木乃伊化”。

裁军失败:27年的日内瓦会议 国联裁军筹备会议德国偷偷发展军备。美国英国日本,五国海军条约(华盛顿条约)只是对

主力舰,没有对非主力舰和潜艇。这些国家在上述领域没有限制。1927年,试图在日内瓦谈判,然而失败。 国联的裁军:英美法意日的裁军在裁军之外,国联本身也在裁军。1929之

前,国联“裁军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会议”,然而无果。法国:国际部队。英国:重质量不重数量:裁减进攻性的武器,然而对定义无法达成。

67

Page 6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因此,安全问题还是有隐患,尤其是法国,看到在安全、赔款问题上似乎对德国有利。因此法国抓住机会。1927年,美国老兵到法国去纪念美军参战 10周年,法国试图与美国签订条约,两国放弃战争作为手段。法国在外交孤立中,想显示法美关系的亲密性和特殊性。然而美国人不想给法国人一个特殊的待遇,于是想多请一些人,签订多边。法国无法拒绝,然而心里觉得受到损害:因为法国与波兰、捷克有同盟条约,如果后者有战事,法国要援助。如果签订非战条约,则会损害双边的同盟。

《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条约》(白里安-凯洛格条约)1928到 1933年,共 68个国家。英国也不太积极,万一印度造反,也得参与。于是提出豁免条约:自卫。 法国的考虑:借美扬法 美国的考虑:多边化 取代英法支配国联 与法不一致“非战公约”内容: 放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谴责这种行为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任何国家均可加入之前对非战公约批评为主,然而这还是很有“新意”,起码在态度上那些使用武力的国家失去了道义上的正当性,因此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杨格计划 1929:莱茵撤军 德国进一步摆脱束缚洛迦诺会议、非战公约之后,欧洲一片和解的气氛。白里安,凯洛格,斯特莱

斯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斯特莱斯曼要求法国提前从莱茵撤军(当时 10年还没有到),法国则要求新的赔款计划——杨格计划:法国提前撤军,德国有一个新的赔款计划:道威斯计划没有说一共赔多少钱,赔到几年,相当于伦敦会议上的1320亿还有效。1929年,美国人杨格提出新计划,1139亿马克,规定 59年(1988年)赔完,每年的三分之一必须赔,剩余三分之二可以推迟两年。然而实际上,马上爆发了经济危机,德国还是没有执行。 英国计算:在道威斯计划执行期间,德国赔偿了 5亿英镑,得到了 9亿英镑。

二、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的冲击1. 危机的发生和特点 1929年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世界 特点:

危机持续的时间最长,生产下降的幅度最大 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猛增 农业危机、工业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同时并发 国际贸易额和资本输出量急剧下降 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2. 分化与重组:西方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关税战与贸易战

美国的《霍斯-斯穆特关税法》1930 德奥关税同盟 1931 德国没有殖民地了,只能找到奥地利。意义重大:凡尔赛规定,德奥之间必须分开。如果形成关税同盟,则奥地利在经济上很依赖德国,无法独立;之后与奥地利有很强经济联系的捷克也必须依附于德国。这是法国和英国不能接受的:虽然关税同盟不会在经济上直接打击英法,然而会引发中欧的经济混乱。于是英国提出要

68

Page 6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提交国联,国联否决,德奥关税同盟失败。德国怨气很深:压制了经济。 英国的“帝国特税制”1932 与其殖民地 自由贸易?

货币战停止金本位制,贬值本国货币英镑集团 1931美元集团 1933金本位集团 (法国等)1935-36

3. 胡佛延债宣言和洛桑会议:赔款问题不了了之德国找到了美国,然而美国也是自顾不暇。因此 30s各国对于德国的崛起,各国本身自顾不暇,而凡是举国体制的国家(如苏联)都反应比较迅速,对抗德国比较坚决;凡是民主的国家,都比较慢。三角谈判(1939年)德国和苏联谈成了,和英法都没有谈成。

德国经济困难,要求延期偿付各国赔款和贷款 胡佛《延债宣言》

“美国政府建议,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的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

“德国赔款与协约各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 各国反应不同:英国想一笔勾销,法国不同意,意大利统一

洛桑会议 1932与赔款和战债问题不了了之 德国赔款与协约各国所欠美国战债没有关系 再赔 30亿马克(德国没有执行) 法国带头拒不偿还对美战债。英国、意大利还了。再过了一年,所有国家都赖账了。

4. 政治后果:民主化退潮民主体系应对不佳,对强人政治期待大增。1930年代初,立陶宛、波兰、拉托维亚和爱沙尼亚脆弱的民主制被军事政变推翻。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建立了更加严酷的独裁。1933年希特勒终止了魏玛共和国基础薄弱的民主。西班牙在 1936年发生政变。希腊混乱的民主局面在 1936年被埋葬。巴西和阿根廷在 1930年发生了军事接管。乌拉圭在 1933年退回威权体制。日本在经历了有限的大正民主时代后,到 1930年代初最终被军事统治取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引入民主制度的 17个国家中,只有 4个在二战前维持下来。

5. 伦敦海军会议与日内瓦裁军会议 伦敦海军会议 1930

英美日法意五国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签订有关限制建造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及其他轻型舰只的协议,作为对 1922年缔结的《五国海军条约》的补充

规定了美英日三国主力舰和非主力舰的比例主力舰 5:5:3 非主力舰 10:10:7 潜艇 1:1:1 法意拒绝

没能制止各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国联日内瓦裁军会议 1923-1934

各国裁军计划的矛盾:苏联向全部裁掉,各国不同意。1933希特勒上台,提出无理要求,各国不同意,1933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6. 1933年的四国条约69

Page 7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四国条约的背景裁军会议 意大利的目的英国首相到意大利动员裁军,而墨索里尼建议四国条约。

意大利的提议四国协调 和平修约 德国可以重整军备 殖民地

法国的反应强烈反对,虽然没有明确拒绝,然而改成了面目全非:四国应该维持国联框架和现有秩序云云——温和的废话。然而四国都签字了

四国条约的后果虽然本身是空话,然而在外交有意义:第一,提高了意大利的地位,法国的盟国波兰很不高兴。波兰一直觉得不必意大利差。第二,法国与波兰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第三,在小协约国中,意大利一直站在匈牙利之后,匈牙利一直与捷克、小协约国有矛盾,意大利站在保加利亚后面,后者与小协约国有矛盾。——因此,对法国不利。

凡尔赛体系:法国外交的困境在凡尔赛体系中,法国是最坚定的,希望维持体系。在 20年代到 30年代初,法国有几种选择维护体系,然而每一种都很难达到目标。 第一种:压制和削弱德国(25之前),然而美国英国不支持,而且德国赔不起。第二种:法国与德国和解:然而法国的民众不同意,因为战争留下的伤痛太大,很难原谅德国。 第三种:包围德国。然而靠一帮小国不行,必须有意大利与苏联才行。然而在20-30s,法国和意大利比较对立。争取苏联更不可能,这时苏联反倒被德国笼络。 第四种:不合作的合作伙伴:依靠英国?英国从大的方面应该在法国一边,然而英国给予法国的保证总是若隐若现,且对于如何制裁德国意见不一。 第五种:构筑自己的小伙伴:波兰捷克。一方面效果有限,另一方面也需要英国的支持。英国:不愿意为了波兰损失一兵一卒。

三、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 “九 一八事变”背景:(1)国内的矛盾。日本在整个 20年代不太好:凡华体系中,裁军等,被压制,且学习西方民主的“大众民主”不是很成功,在国内引起了“是否西化”的讨论,尤其是军方和传统力量对文人主导国家产生质疑。(2)1923年东京大地震,20世纪日本最严重的地震,死 9 万多人,伤几十万人,损失几百亿美元。给日本人造成的心理影响:自己国家狭小而资源有限,多灾多难,使得日本需要对外扩张,走出去。(3)中国民族主义因素:20年代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潮,“不管是什么政党都需要打着反帝的旗号”。很多反帝运动都是针对日本和英国的,中国的民族主义对日本的心理也是一个打击。(4)东北势力受到威胁:在日俄战争之后,东北一直是日本的保护地,而张作霖之后割据日本,28年,张作霖与蒋介石达成协议,试图摆脱日本的影响,被炸死 。1929,张学良接任,表示接受中华民国的领导,统一、整合的趋势对日本也是一个打击。(5)1925年日本在新加坡修建军事基地。1928年北伐过程中,蒋介石军队在山东与日本发生了小规模的军事冲突。 张学良东北易帜 经济危机对日影响

70

Page 7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满蒙”——日本的“生命线”日本对满蒙的重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延续下来的。田中奏折:欲征服世界,先征服中国。《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1931)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1931——918万宝山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挑起事端,寻找武装侵占

中国东北的借口而蓄意制造的。日军利用侨居在长春附近万宝山的朝鲜人与当地农民因租地挖渠引起的冲突,以保护朝鲜人为由,开枪镇压中国农民,打伤多人。日本事后反而颠倒事实,在朝鲜大肆宣传华人排斥朝鲜人,在朝鲜煽动了一场骇人的暴动排华事件。 《中村事件》系 1931年 6月,日军参谋部大尉中村震太郎,到中国东北从事间

谍活动,6月 26日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所部拘获,由于间谍罪证确凿无疑,团长关玉衡遂下令将中村等人处死而引发的事件。1931年 9月 18日,日本军队突然向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袭击,炮轰沈阳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村事件是其中的借口之一。

“九一八事变”1931 满洲事变 柳条湖事件1931年 9月 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短短 4个多月内,1932年 1月初,东北全部沦陷。

刺杀犬养毅 1932.5犬养毅之前(1922-1932),首相来自于政党,而之后来自于军人。1929年滨

口雄幸由于海军政策惹怒军人被刺,1932年犬养毅被刺。 日本首相犬养毅满洲事变后想用东北形式上的主权同中国换取东北经济利益的实际支配权,被一伙没有政治头脑、不讲“游戏规则”的日本激进军人杀害。

2. 英美法的立场和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英美法的在华利益及当时的考虑 国联对中国申诉的最初反应:停止冲突、不扩大事态

英美法的在华利益及当时的考虑:当时英美已经深陷危机,自顾不暇。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比美中贸易关系更紧密。而且英美的一些人看出了关东军与日本文人政府之间是有分歧的,他们认为不能过分刺激关东军,避免其进一步挑起事端。

日本的步步紧逼:锦州乃至控制整个东北 “不承认主义”(“史汀生主义”),1932

“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者领土和行政的完整,或者损害统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

“不承认主义”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但毕竟在道义上和法律上划清了侵略与非侵略的界限,使日本侵略的事实难以合法化。

3. 苏联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苏联在 1929年与中国断交,因为张学良收回铁路,与苏军发生冲突。一方面,道义上同情:1932年,恢复了外交关系。另一方面,谨慎的自保措施: “严格的不干涉政策” 多次建议同日本缔结互不侵犯协定 将中东路出售给伪满(相当于承认了满洲国的合法地位)

71

Page 7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加强与中亚(新疆)、蒙古与美国的关系4. 伪“满洲国”、李顿调查团报告和日本退出国联 伪满洲国的建立 1932

1932.3 日本人把溥仪从天津 à 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日本人之前与溥仪的弟弟联系,溥仪、郑孝胥(国务总理)、张景惠

溥仪、郑孝胥、张景惠 “李顿报告书”1932

李顿调查团姗姗来迟,先听取了日美的意见,余 4月才到达东北。 国联的报告,一方面对中国有利的:满洲国是完全捏造的事实;然而对中国

不利:想要让东北退回到 918之前的状态也不可能,因此提议中日和谈,主张东北地区高度自治——中日都不同意。 西方态度:既要向日本妥协,又不甘心放弃在华利益。 满洲国是完全捏造的事实 主张东北地区高度自治 既要妥协,又不甘心

日本退出国联 193342:1,松冈洋右国联大会 42:1:1接受李顿报告书。日本国联代表松冈洋右: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凡华体系在亚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于亚洲是一个重大的变化:(1)日本从民治维新开始,总的方向是和西方大国合作、学习。退出国联表明这种取向的根本改变。(2)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联成立以后,第一次一个大国侵占另一个国家的大片领土,而国联没有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因此中国代表:“国联的原则都停止在了满洲的边界上”。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四、 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 希特勒上台 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沉重打击 国内垄断财团的支持(“哈尔茨堡阵线”-右翼阵线,1931) 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凡尔赛条约) 左派政党的分裂,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不合作,1932兴登堡当选总统 纳粹党的组织与宣传 1932年大选,230席,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史称“第三帝国”,德意志帝国

希特勒上台引起的系列外交反应: 波兰:波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4

法国在一战之后在德国周边缔造了小协约国,波兰是法国重要的德国。然而法国支持这些小盟国有些力不从心,英国也不给力,法国到了 1933年四国条约的时候,意大利的地位上升;对于法国来说,法国惹怒了波兰:第一,意大利相对波兰地位上升,第二,波兰的安全没有保证。1933-34,波兰心理极度不安全:历史上几次亡国,在一战后是占了周边国家的土地营造出来的一个大波兰,而且波兰把德国分开了。波兰认为有两个敌人:德国与俄国。其与法国结盟,然而法国如果不能保证其安全,他就会在两边的敌人之一中,选择一个盟友。 对于德国来说,希特勒刚上台,他要先占奥地利,与波兰签订条约是权宜之计,先安抚波兰。

72

Page 7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苏联:美苏建交 1934 法苏互助条约 1935 法苏:如果一个国家遭到进攻,另一个国家要援助。像 1893年的条约。基辛格:法苏协议是有限度的,因为法国在签订条约的时候,又怕英国犯罪,又怕国内不接受,又怕得罪东欧的盟国,因此法国的态度不是很坚定。

奥地利:内政 V.S.外交 经济危机中,德国试图与奥地利成立关税同盟,在法国的反对下未遂。在希特勒(本身是奥地利人)上台后,奥地利也出现了纳粹党。奥地利内政:政府纳粹化,而在外交上反而得到了英法的支持(担心纳粹的上台)。

意大利:联法扶奥 1934没有站在德国一边,因为不愿意看到奥地利被德国支配,而宁愿自己对奥地利施加影响。意大利与法国与英国搞“斯特莱沙阵线”。

法国:法苏条约 法意接近 小协约国:捷克、南斯拉夫

法意接近的时候,得罪了东欧的盟国。因为奥地利有可能被德国支配,有可能被意大利影响。南斯拉夫:宁愿看到前者,以为意大利与南斯拉夫有利益冲突。捷克:宁愿看到后者,因为捷克与德国相邻。【思考】(1)在民主政治中,什么时候强人政治、有独裁倾向的人会被选上来?

(2)德国与意大利,法西斯党派都有“社会主义”,日本没有。2. 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 政治上实行暴力统治,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1933年国会纵火案——反共产党2月 27日晚上,国会纵火案发生。希特勒的政府声称凶手是共产党员,并

取消了宪法中数项保障公民自由的条款,让纳粹党可以迅速并严厉地打击任何政治会议。 “授权法”,授予政府全部立法权,可以自行定理条约,不受宪法限制。

取消议会、工会,颁布法令宣布纳粹党是国内唯一合法政党 秘密国家警察组织(盖世太保 GESTAPO)、冲锋队、党卫军 希特勒青年团 清洗罗姆和“冲锋队”,拉拢并最终控制国防军

经济上实行以“总体战”为目标的高度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1934 年, 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取消总统职衔,自任国家元首和总理,成为第三帝国独裁者。3. 希特勒的扩张理论、计划和策略 扩张理论

种族优越论 : 反犹 反斯拉夫在战败的德国,种族优越论很有利于凝聚人心。然而对于外交政策不一定有利:例如反犹把犹太人赶跑了,使得他们到美国造出了原子弹。反斯拉夫也不利于在小盟国的支持。

生存空间论 Lebensraum :反凡尔赛 地缘政治学19世纪中期,德国的拉塞尔(人类学家)提出人类的生存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御用学者:豪斯浩佛

扩张计划73

Page 7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建立第三帝国:八千到一万的德意志人凝聚在一起,建立第三帝国。第一:神圣罗马帝国;第二:威廉。第三:希特勒。

与法国彻底清算:消灭法国,争夺英国的殖民地 消灭苏联,铲除世界共产主义 在各大洲建立德意志霸权,要有一个德国的非洲,美国的生活方式过于腐化

扩张策略“战争疯狂透顶”(刀剑决定一切)1933年上台初期,比较低调

4. 德国公开废止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 德国收回萨尔 1935 15年后公民投票,符合凡尔赛合约 德国重建空军 违反凡尔赛合约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撕毁《凡尔赛条约》军事条款5. “斯特莱沙阵线”1935和《英德海军协定》 1935.4,意大利斯特莱沙会议,英法意联合公报,谴责德国破坏凡尔赛协定。

然而三国同床异梦,没有实现真正的联合。之后国联决议,认为单方面废除国际条约义务势必危害和平。然而既往不咎。——软弱无力的决定。

《英德海军协定》1935:英德一起违约英国怎么了?——英国外交的“平衡”思想,认为法国对希特勒上台的反应

过了,希望通过这个安抚德国。 条约扩大了英 VS法意之前的矛盾与裂痕,斯特莱沙阵线瓦解。

6. 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1936 凡尔赛和洛迦诺条约的规定失效

莱茵区的非军事化的双重保证:凡尔赛条约,洛迦诺公约。 理由:法国与苏联签订了条约,德国遵守洛迦诺公约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洛迦

诺公约的核心是“莱茵保障”,因此德国进驻破坏了凡尔赛条约+洛迦诺公约。 此时,如果法国采取坚定的反对措施,以法军的实力,完全可以胜利。——希

特勒的冒险行为:进军莱茵区,合并奥地利等。 法国为何没有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大国的兴衰》:第一,法国自己很弱,政

治上软弱,政府不停换,经济上被危机打击,虽然陆军数量超过德国,然而军备没有做好准备,外交上英国不支持。 英国:德国人占领了德国自己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反对?

思考题 1、推动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2、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试析各国对 30年代后期日本侵华的反应 4、中日战争对中国国内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74

Page 7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第九讲 德意日的侵略扩张与全面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关系

一、 德意日的侵略和联合1. 德意日开始对外侵略

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 1935-36意大利经过斯特莱沙阵线,认为英法有求于自己,英法应该对自己有所

回报。英法的反应超出了意大利预期:国联通过了意大利的制裁(然而制裁没有起到实际阻止作用,因为英法美不敢惹怒意大利:绥靖),意大利仍然不满。德国抓住机会,承认意大利占领,离间意大利与英法关系。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缓和。 对德国来说:不再孤立:欧洲四强国 1:32:2.且再次看到了英法软弱。 意大利在地中海和东非 英法的考虑(《霍尔-赖伐尔协定》流产) 国联制裁和意大利疏远英法 《蒙特勒海峡公约》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6-39标志着法西斯国家点燃的战火已经蔓延到欧洲了。 西班牙 31年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国,36年左翼的“人民阵线”上台(与

共产国际相关)。对于西欧的国家是一个考验。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 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 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法西斯国家。西班牙的重要性:第一,直布罗陀海峡,第二,可以使得法国腹背受敌。 德意又走近了。 1936的佛朗哥叛乱 西班牙的战略地位 “不干涉政策”及其失败

日本侵略中国华北 1935-37 《塘沽协定》1933及英美等的反应《塘沽协定》是日本侵略华北的开始。国民政府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侵占,日本可以随时向中国进攻,取平津。

“天羽声明”1934天羽声明是亚洲的门罗主义的体现。日本以“东亚主人”自居,排斥其他列强。

《何梅协定》、《秦土协定》 1935《何梅协定》:何应钦 VS梅津美治狼,河北省丧失主权《秦土协定》:秦德纯 VS土原肥贤二,察哈尔丧失主权

日本对华盛顿体系的挑战排挤英美经济利益:铁路、煤矿、航空、贸易1934年非正式提出退出《五国海军条约》1936年正式退出

“广田三原则” 1936 二 二六事件75

Page 7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1936年 2月 26日,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约 1500名日本军人,袭击了首相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杀害了内大臣斋藤实、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和大藏大臣高桥是清,重伤天皇侍从长铃木贯太郎,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起事的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昭和维新”,实际上起事的缘由却是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部队军官与幕僚军官的长期矛盾,以至最终反目。事件的影响:广田内阁上台“五相会议”

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五相会议:南北并进,向外扩张,是日本的基本国策。这是 第一次具体表明了除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外,还 要向南亚扩张的侵略计划。

2. 德意志三国轴心的形成 德意《柏林协定》与德意轴心 1936.10

德意关系:从紧张到缓和再到亲密 (奥地利-阿比西尼亚-共同干涉西班牙)希特勒:国内制造神剑,国外寻找战友:意大利。德意虽然有矛盾,然而他们都对凡尔赛体系不满,都属于修约派。意大利目标:地中海,巴尔干,非洲

《齐亚诺-牛赖特协定》(五点方案)德国承认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共同支持弗朗哥,两国合作,共同

发展空军。是政治协定,不是同盟。齐亚诺意大利瓦张,牛赖特德国外长。 弗朗哥是一个神奇的人物:总统 3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的。

希特勒:“意大利本来就是一个累赘了,不要再加上西班牙了”。战后,西班牙创造了欧洲的第二个经济奇迹。 对德国意义很大:德国在凡尔赛之后,没有在政治与外交上正式得到任何大国的承认(拉巴诺协定的苏联除外,两个落魄者)。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11 德日关系中的历史因素

好的因素:日本在学习西方时,在军事上学习德国。两国都是修约派

不好因素:甲午战争时,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的时候,德国想要策动大陆联盟。在一战时,日本与德国有利益冲突。凡尔赛之后,德国在中国的利益被日本抢去了。中德关系在 20年代之后变好了。

德日的战略考虑及其彼此接近(大岛浩—驻德武官)日本内部:军政系统与军令系统(惹事者)

《反共产国际协定》及其秘密附件(以反苏为掩护)打起反共产主义的气质,才能减少英法对于德意日侵略扩张的阻碍。德日秘密附件:反苏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1937年 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从而形成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三国轴心以德国为核心,矛头首先指向英法,也反苏反美3. 霍斯巴赫备忘录《霍斯巴赫备忘录》是 1937年 11月希特勒主持的一次重要的秘密会议的记录。因该备忘录由希特勒的军事副官霍斯巴赫上校记录、整理而成,所以称为《霍斯巴赫备

76

Page 7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忘录》。该备忘录全面而完整地阐述了德国未来的侵略扩张计划,是希特勒德国总体战略的体现。根据备忘录的记载,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前途完全决定于如何解决生存空间的需要。要解决生存空间问题,首先要向欧洲发展,而不是到海外去寻找殖民地。 《霍斯巴赫备忘录》提到“先大陆,后海洋”的“三步曲”:第一步,建立一个“大德意志”作为核心,主要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北部的但泽走廊;第二步,打败法国,消灭苏联,夺取欧洲大陆霸权,作为称霸世界的基础;第三步,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

二、 中日战争与大国的反应1. 中日民族矛盾对国内政局的影响瓦窑堡会议 1935.12 中共的统一战线思想 中共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两广事变”1936.6 两广军阀的抗日倾向

两广事变是指 1936年 6-9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 地方实力派系:广西的新桂系和广东的陈济棠粤系,利用抗日运动 的名义,反抗国民政府中央首领蒋介石的政治事件。西安事变 1936.12.12 国民党内部的抗日要求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中国全国抗战。7.30平津失守 8。13-11.12 上海 12.13 南京 大屠杀 蒋介石 1937年 923 谈话 七七事变后,1937年 9月 23日蒋介石发表关于国共合作谈话,承认了中 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国共第二次合作

2. 各国对日本侵华的反应 苏联的反应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1937.8.21 苏联对国民政府的支援 德国的反应 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友好关系??(政治、军事、外交)陶德曼调停 1937.111937年 9月以后,中日战争的形势已经明朗化,战争必将成为一场长期的战争。德国在中日战争的立场问题上逐渐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一方面,不希望日本的实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日本完全占领中国、垄断中国市场和战略原料。因此德国在 1937年 10月初表示,希望中日双方通过谈判尽快停战。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展开了调停工作,转达了日本外务省提出的七项和平条件。蒋表示,只要日本不恢复到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他就不会接受日本的任何条件。12月 13日,南京沦陷,日本政府提出了更苛刻的和平条件。日本军部的主战势力变得强大,中日之间已不存在任何媾和的可能。12月 28日,国民政府召开非正式会议,讨论日本的第二次和平条件,最后一致认为中国无法接受如此屈辱的条款。当日,蒋中正通知陶德曼,中国拒绝接受日本的条件。1938年 1月 14日,日本内阁会议达成了“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并在1月 17日下午发表了《对华政策声明》,彻底终结了中日媾和的一切可能。陶德曼调停以失败告终。亲日派的里宾特洛普上台担任外长。

美国的反应美国拒绝出面调停 甚至认为中国与日本需要承担同等责任

77

Page 7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美国维持对日贸易 为日本输送战略物资罗斯福“隔离演说”1937与国内孤立主义 隔离演说谴责日本违反非战公约,然而在国内反对下,罗斯福退缩。

英国的反应克莱琪报告:英国应该对中日友好,拖延时间,直到双方精疲力竭,英国帮助解决。在未得到美国的支持的情况下,采取和美国一致的态度,免遭日本报复。

国联的态度和布鲁塞尔会议 中国向国联控诉日本侵略 1937.8 国联不肯明确宣布日本为侵略者,也未给中国任何实质性支持 ----为什么?? 英美法不愿意承担风险??

九国公约缔约国布鲁塞尔会议- 中国要求对侵略者进行经济制裁,对中国给予物质援助- 英法美:不承担风险- 会议的失败:只是重申九国公约的各项原则,未找出集体制裁日本侵略的方法

国联的无所作为和布鲁塞尔会议的无果而终助长了日本军部的气焰3. 日本限制和排挤英美在华利益

政治 ×以“建设东亚新秩序”对抗“门户开放”政策

军事方面ד帕奈号事件”和“瓢虫号事件”1937.12日本在进攻南京前夕,要求外国舰船退出南京附近的水域。英美抗议。炸沉美国炮舰帕奈号和英国炮舰瓢虫号和数艘英美商船。

经济× 劫夺海关× 管制外汇

      × 限制贸易      × 独占经济      × 垄断航运

英美表示不满:照会日本、道义禁运、美国向中国提供贷款(?)等4. “东方慕尼黑”?

1938年底的战略僵持,1938.10由战略进攻进入战略僵持阶段出现了日本诱降,英美劝降(英为主)、蒋介石积极酝酿投降的逆流。

陶德曼调停后的英日谈判 1938年夏因日本在广州武汉侵犯英国利益而破裂

《有田-克莱琪协定》1939.7 英日协定 酝酿召开“远东国际会议” 承认“中国之实际局势” 承认日本在其占领区享有“特殊之要求”太平洋会议未能召开,东方慕尼黑破产 1940年 3月,汪伪政府成立,美国第二天谴责日本,拒绝承认南京政府,继续支持重庆政府,向中国贷款。中国国内:反投降,共产党。英美和日矛盾。

78

Page 7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5. 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第二次近卫对华声明与对华诱降 1938.11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汪精卫的“抗日亡国论” “低调俱乐部” 第三次近卫对华声明:善邻友好、经济提携、共同防共 汪精卫出逃 《日汪协定》1939.12即《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接受日本要求。 1940.3在南京成立汪伪国民政府

三、 德国侵略和英法的绥靖政策1. 德国吞并奥地利

德国完成了国内的整合,初步完成了和意大利日本的联合。 德奥关系是凡尔赛条约非常根基的东西:德奥不能合并。德奥合并对欧洲力量的对比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德奥曾经想建立一个关税同盟 1931,由于国联的反对没有成功。由于德国向影响奥地利的政治,奥地利纳粹党崛起,英法意大利都是有顾虑的。到了 1937年,英法意都对奥地利问题有变化了,英法觉得比较难以阻止,意大利与德国走到了一起。因此德奥合并的外部阻力不存在了。 “祖国”回到“祖国” 奥地利(希特勒的祖国) 意大利、英法的态度 许士尼格与赛斯英夸特 德奥合并 1938.3法国本来有心对抗,然而英国 4月就承认德奥合并,没有英国的支持,难以反对,因此之后法国美国也承认。只有苏联坚决反对。德奥合并比希特勒想象得还要顺利。 德国领土增加 17%,人口增加 10%

2. 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1938在奥地利意外,日耳曼人聚集得较多的:捷克(350 万日耳曼)的苏台德(300万)和波兰。捷克是一个被造出来的国家。苏台德很早就开始闹独立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捷克在欧洲一直属于经济发达的地方,有较多的矿产,而德国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闪电战的重要原因,消耗战是打不起的。)捷克是法国在东欧的重要盟国,如果发生明显的政治变动,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外交体系会发生重大的变动。

苏台德日尔曼人党37-38年国际上到处活动,争取支持。38.5希特勒声称苏台德的日耳曼人遭到了压迫,需要援助。

贝奈斯总统与“五月危机”1938.5.20,贝奈斯总统战争动员,做好迎击德国准备。希特勒暴跳如雷,捷德关系恶化,五月危机。

法国、英国、苏联的态度法国表示,如果德国要用武力,由于法国与捷克的联盟,法国不能接受,要用武力解决;英国不愿意卷入战争,阻止法国履行法捷条约义务,只是警告德国。苏联表示要武力干涉。五月危机最后因为捷克自身动员成功,而暂时缓和。希特勒 5.23表示并没有侵略意图。

79

Page 8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3. 伯希特斯加登 9.15和哥德斯堡会谈 9.221938年 9月,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再度骚乱,9.12发生流血事件,希特勒表示不能忍了,要武力干涉。9.12法国外长在剧院中看戏得知此事,半夜与张伯伦打电话协商,张伯伦在 9.15飞到德国慕尼黑,再坐火车前往伯希特斯加登,与希特勒谈判,希特勒相当嚣张和怠慢,张伯伦 70多岁了,希特勒都没有去火车站迎接。张伯伦与希特勒讨论解决苏台德危机的方案 日耳曼人占半数以上的公投决定 试图在德捷之间调停 捷克勉强接受英法的调停 戈德斯堡备忘录被拒绝 9.22 张伯伦到了哥德斯堡之后,希特勒提高条件,捷克从该地区撤军,日耳曼人不到半数以上也要公投。 英法捷克拒绝,进行军事动员,气氛非常紧张。希特勒最后通牒:9.28没有得到答复,则战争。 张伯伦访德 ---哪个张伯伦?? 英法协调-公投 张伯伦二访德国 哥德斯堡备忘录被拒绝:法捷英动员

4. 慕尼黑会议 1938.9.29-30 …… 绥靖政策的标志性产物 背景:捷、英法、南罗进行战争动员,希特勒收敛,于 28日同意张伯伦的和谈请求,并将最后期限推迟 24小时。 四国首脑出席 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英法德意) 《慕尼黑协定》八条内容及附件苏台德割让,英法保障剩下的捷克边境的安全,苏台德本地在 10.1开始的 10天之内,一切设备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多数不确定的地方举行公投。——基本维持了戈德斯堡备忘录

割让苏台德;英法保障捷克的新国界不受侵犯对英法来说是出卖捷克利益保障自身利益。 德国没有信守诺言:1939.3动员斯洛伐克独立,最后占领了捷克全境。波

兰和匈牙利也占了捷克的一部分。整个捷克被肢解。给欧洲的国际关系带来了很大变化,本来苏台德就是捷克工业发达的地方,慕尼黑协定使得英法荷德意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了明显的变化。 张伯伦回去之后:“我们时代的和平”,受到欢迎。

德国虽然得到了好处,但也有不利:英国的绥靖政策开始变化,对德国的让步很难做下去了。比如丘吉尔、海军大臣库伯对张伯伦有很大的批评。慕尼黑也是绥靖政策走到头的标志。

5. 慕尼黑会议和绥靖政策的评价“在德国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面前,英法政府首脑为了‘自保’,为了把法

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竟明目张胆地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几个大国勾结起来,宰割一个小国,在国际关系史上造成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慕尼黑协定》是纵容侵略者的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加速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 487页约翰-惠勒·贝内特“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绥靖有它合理的、适当的地位。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绥靖是不能允许的。”

80

Page 8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慕尼黑事件的突出之处与其说是它的直接重要性,不如说是它作为世界各国领袖和人民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患政治近视症的病例分析的意义,因为那时候提出的问题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一样的——并且依然没有解决。“国际政治中的绥靖问题这一概念、这一政策的重要性“慕尼黑”对冷战时期各国决策者的影响丘吉尔:不能简答说绥靖是不好的,关键要看条件。 绥靖政策的失败:对二战之后英法美对苏联的政策产生的影响:坚决遏制。

绥靖政策的原因:(1)实力对比:德国的军费开支远远超过其他各国,(2)各国的国内制约:30-40年法国换了 24界政府,左翼势力很强大。要动员国内增加军费很困难。英法在 37-39年之间很虚,希望延后时间,来制造军工等。西方史学界关于绥靖政策形成原因的讨论“维护和平”说“军事力量软弱”说“舆论反战”说“经济因素至关重要”说“反苏反共”说“赎罪”说“误信敌人”说国民收入 国防开支 ??

四、 大战前的外交1.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从 38年末,德意日就在谈军事同盟(之前是政治同盟),分歧所在:同盟是针对英美法还是针对苏联(日本主张)。到 39年春天,日本政府发生了更替。且在此时,德国开始和苏联谈判,日本对此非常不满。因此德意先行单独缔约。

1939年 5月与柏林签订。又称《钢铁盟约》 内容:

缔约一方与一个或几个国家发生敌对行动时,其他缔约国将作为盟国全力从海陆空对敌国发动进攻

不能单方面缔约\媾和 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内加强合作并为此建立常设委员会 条约有效期是 10年

不以反共为前提,具体规定了双方的义务。具有进攻性。 日本的暂时退出

2. 英法反德意阵线的形成 英法协作的加强意大利占领阿比西尼亚之后,英法之间的军事沟通比较频繁 36-37

1939年 3月 21-22日,英法谈判 互换照会,达成战时相互支援的建议,再次承担大陆义务 实质上已经具备了军事同盟的性质 与轴心同盟相比,英法同盟处于守势

3. 德意和英法对巴尔干国家等的争夺 1933-1939年的欧洲同盟体系

德意: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西班牙等81

Page 8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是修约派,在一战中是支持德意的。先后加入反共产主义协定。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是小协约国,在一战之后都是受益国,(大南斯拉夫),是法国的盟国,然而在德国问题上有分歧:宁可奥地利被德国占,不要被法国占。 到了 30年代中期,原来亲法的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发生变化,一方面和

德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发生了亲德的政变。 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占领。

西班牙 36-39年内战,弗朗哥打赢了,他从政治上是亲德意的,然而在这个阶段一直以中立的身份出现,对于法国来说不安全感很强。

英法:对波兰保证后,对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作出安全保障英法能做的是尽量联合波兰。在 33-38年时,波兰发生动摇,因为 33年内的四国协定,波兰感觉被法国出卖了。波兰在两个敌国:德国与俄国中选择了前者34年签约。然而在德国侵占奥地利、捷克等,波兰不安全,意识到自己境内的日耳曼人可能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于是向英法靠拢,39年英法对波兰保障对希腊、土耳其的安全保障成功了。罗马尼亚拒绝了英国的安全保护。

4. 三角谈判 英法苏谈判 1939.4-8

政治谈判 1939.4-7 军事谈判 1939.8 双方互不信任,谈判破裂。英国还是很认真的,即使给苏联提供了真的情报,苏联也不相信。苏联建议签订具体的军事条约,然而英法代表无权确定,认为应该讨论一般原则。

英德秘密谈判 1939年 5-8月 双方的企图 张伯伦:祸水东引。希特勒:组织英法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谈判破裂 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决定要先打西线了,谈判就是为了麻痹英国,而更急于与苏联谈判。对于英国而言,国内反对绥靖力量太大,限制了张伯伦的活动余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谈判 1939.8 背景

- 德国不想“两线作战”,欲稳住苏联。德国已经确定了在 1939.9进攻波兰,因此急于要得到俄国的保证。

- 苏联防备英法祸水东引,同时也避免两线作战- 里宾特洛普与莫洛托夫会谈

内容及秘密附件 1939.8.23对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等国划分势力范围。

影响及评价(1)德日之间分化 (2)让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 (3)使得素的战争能够在一个更有利于苏联的环境下发生和进行。 (4)牺牲了小国的利益。 评价 苏联也是为了自保,对其他国家的牺牲一点不比英法在慕尼黑中少。

英法、苏联都想赢得时间做战争准备,然而最后苏联成功了,英法失败了。82

Page 8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关于慕尼黑的讨论和东方慕尼黑的讨论都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相关。5. 波兰危机

波兰欧洲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英法的侧翼,对德国东线的制约;对德国,向东进发的时候必须先占领波兰。 德波领土争端 法国在东欧的盟国 英法的侧翼 进攻苏联的必经之路

德波关系恶化 1939.31938-1939德波谈判《英波互助协定》签订。英国对波兰提供安全保证 1939.8.25德国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墨索里尼犹豫不决意大利不仅需要德国的物资援助,而且还会拖后腿。之后德国仅仅需要政治支持。

思考题:1. 推动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角度: (1)国内政治:绥靖政策是英国民意的反应,议会民主在外交上的之后缓慢性 (2)凡尔赛体系的后果。-英法遏制为纲的凡尔赛体系。德国巨大的屈辱感和仇恨心理。在极端思潮盛行和纳粹党掌权上推波助澜。“绥靖政策应该在 20年代采用”。凡尔赛体系欠妥的安排:使得德国的邻国是一系列较弱的小国。 经济角度: (1)本国经济衰退,债台高筑,不重视军费“十年无战事”作为军备开支的指导思想。 (2)以经济贸易形势讨好德国。 历史角度 (1)和平主义思潮。 (2)传统外加政策的影响:均势政策,用德国牵制法国,隔离布尔什维克俄国。 评价 (1)带来和平。(2)改善关系。(3)转移矛盾。(4)保留权力。(5)等待时机。 (1)使均势超不利于绥靖国方向变化。(2)激发了德国的侵略野心(3)声誉损失(4)实行者付出道义代价。2. 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 试析各国对 30年代后期日本侵华的反应 4. 中日战争对中国国内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

83

Page 8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第十讲 从“我们时代的和平”到全球战争

一、 欧洲大战的爆发1. 德国突袭波兰

白色方案:德国突袭波兰 1939.9.19.1德国制造了一个边界事件,侵略波兰。9.3英法对德宣战。

“闪电战”(一战:沟壕战):制空权+坦克+机械化步兵闪电战是二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机械化步兵的快捷优势,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 9月 1日 4时 45分,德军以其 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 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 6个集团军约 80 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 10月 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 6.6 万人阵亡,20 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 3 万余人

苏联出兵波兰东部 9.17 “保护其中的俄罗斯同胞” 华沙陷落 9.28 卡廷大屠杀 1940春 2 万多波兰军官被苏联枪杀了

2. 英法宣战:奇怪的战争 ??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39.9 波兰陷落。德军在西线容易突破,英法手握主动权。第二阶段 1939.10-1940.5 德国不断扩充军备,取得西线主动权。1940.5德军 向西线进攻时,德军比英法多了(不加荷比)原因:军事:法德有防线,可能会出现堑壕战情况,没有统一参谋部 政治:英国想在同盟中当主角,法国不愿意。对希特勒存幻想,认为其 会先进攻苏联。

3. 美国:中立法的修改 1939.101935制定,1939.11修改。之前不运输武器,修改后可以,有利于英法。

4. 苏联: 东方战线 苏芬战争 1939.11-1940.3 英国帮助芬兰打苏联 波罗的海三国互助条约 1939.9-10 (吞并了)苏联为了保护自己,要把自己的国境线向德国那边推进 100-200公里,获得纵深。

二、 西线战争在进攻西线之前,需要解决北欧:丹麦、挪威、瑞典。(1)解除北部威胁,(2)铁矿石的供应(3)一战的教训,打开北海。1. 法国的陷落

德国侵占丹麦、挪威 1940.4-6丹麦很快,英国在斯堪地纳维纳登陆,援助挪威,挪威打了很久。

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5月

84

Page 85: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希特勒:保护这些国家的中立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 5.10 对西线的进攻,宣告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推进的非常迅速

法国的沦陷 1940.5-6 意大利对法宣战 “在一个倒下的人身上捅了一刀” 第三共和国的覆亡与维希政府的建立 法国南部的五分之二,维希政府:投降派

原因分析: 苏联强化东方战线:出兵罗马尼亚,吞并比萨拉比亚与北布科维纳是苏德关系破裂的前兆。德国派兵去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

2. 不列颠空战 1940.8 雷达:英国独享雷达技术,降低了空战的损失。且英国回报美国:在大西洋提供海军基地,雷达技术,原子弹研究的进展。 赫斯事件:1941.4,希特勒重要的密友赫斯飞到伦敦,迫降,找到英国领导人谈判。

希望用空军先摧毁英国的意志,以便登陆作战的意图没有成功,而英国不仅损失小于德国,而且对德国(柏林)进行空战。

3. 巴尔干和东北非 1939.11-1940 罗 匈 保加入德国方面。40.9德国保护其油田,11月加入。匈牙利、保11月宣布加入。

意大利 VS 希腊意大利进攻希腊,然而被希腊人民击败,成为笑柄。意军再次进攻,希腊是由英法安全保证的国家,英军涉入后,意大利不行了,德国支援,支援前先把南斯拉夫拉入轴心国。

南斯拉夫1941.3德国逼迫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人民不满,发生政变。4月希特勒进攻占领南斯拉夫。同时进攻希腊。英国再次撤退。。。悲剧

希特勒已经占领欧洲 1 4个国家:1波 2捷 3斯洛伐克 4挪威 5丹麦 678荷比卢 9法10罗11匈12保13 南斯拉夫14希腊

英意在埃及和阿比西尼亚的战斗意大利打不过英军支援部队,向德国请求支援,隆美尔“沙漠之狐”支援,胶着状态

三、 各方的战略抉择 1940.8-1941.61940.8-9月,希特勒基本拿到了整个西欧,希望发动对英国的战争而征服英国,然而在英国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例如在不列颠空战中,由于英国有雷达等,没有占到便宜,而一旦没有制空权,登陆计划很难执行)。因此,1940.9之后,欧战进入僵持阶段,各国面临选择。1. 德国:先苏后英?

德国在战争中的地位德国和日本本身都资源有限,长久战的话必须边打仗边寻找资源。德意已经占领了欧洲的 18个国家,在人口、资源方面有很大的改观。占领 500 万平方公里,

85

Page 86: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控制人口 2.9亿,钢产量、煤产量、汽车产量,缴获武器装备。且德军通过一年的战争,在军事作战经验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经验和装备上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然而英国打不下来怎么办?

德意日同盟条约 1940.9三国在柏林正式签署德意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是政治协定而不是军事同盟。而日本由于国内政治、以及德国和苏联谈判而没有加入德意军事同盟。1940.9,三国重新开始谈。 日本承认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相互合作,“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已过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该条约不影响缔约国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德苏 40年 11月谈判失败 苏德柏林谈判苏联通过建立东方战线,把国界向西推进,且赢得时间发展军工。然而40.11,德苏矛盾出现。其一是芬兰,在遭到苏联入侵后向德国求援,德国后期把军队派到芬兰去。其二是苏联出兵罗马尼亚,把比萨拉比亚拿走,威胁罗马尼亚的油田。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要求德国提供保护,德国同意。德苏关系变化。 德国职责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苏联职责德国把军队派到罗马尼亚、巴尔干。新的德苏谈判 40.11:试图签订德苏意日四国条约,然而破裂。德苏关系走向破裂。

先苏后英战略的确立40年底到 41年,确定了先苏后英的确立。先打败苏联,可以让英国依仗苏联的幻想破灭。开始制定东线作战计划。

2. 日本: 北进还是南进?总的来说,在北进和南进战略之间,转变为倾向于南进战略。 张鼓峰事件 1938、诺门坎事件 1939 ——苏日军事冲突

张鼓峰:中朝俄三国边界 诺门坎:中蒙边界,现在在内蒙古境内 2 万、5 万兵力 日军如果说没有被打败的话,至少没有占到便宜。这两个冲突让日本军方有了新的想法。本来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心理上蔑视苏俄。

《对外政策的方针纲要》(1939.12)与“建设东亚新秩序”针对英美:日本要自立,摆脱对英美的依赖束缚。

欧战形势 1940 与“北守南进”论的重新抬头恰恰在此之后发生了欧战,且德国打完波兰之后掉头拿下英法,英法被德国打得顾不及东南亚,日本想要趁机拿下东南亚。

德意日同盟条约,1940.9在柏林正式签署日本承认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相互合作,“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该条约不影响缔约国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日苏中立谈判 1940.7-1941.4

86

Page 87: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对日方:稳住北部。苏联:在与德国关系恶化时,争取改善自身地位。苏联在柏林的谈判失败了,然而在和日本的谈判。《苏日中立条约》(1940.4) • 维护彼此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

侵犯; • 如果缔约一方成为一个或几个其他强国的军事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

个冲突期间将严守中立; • 条约有效期为 5年。 • 双方还发表声明,称相互保证尊重“满洲国”和蒙古国的“领土完整和

不可侵犯” 等于苏联在事实上成立了伪满政府的合法性,和蒙古的利益。

苏联和日本都实现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情况。3. 苏联:

苏德柏林谈判 1940.11 :苏德关系紧张 苏日中立条约 1940.7-1941.4 避免了未来可能的两线作战

维持彼此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一个或其他几个强国的军事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期间将严守中立;

条约有效期为 5年 双方还发表声明,称相互保证尊重“满洲国”和蒙古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4. 美国:援英抗德 美德矛盾的加深 37-38之后(1)美德关系日益冷淡 战后德美经济金融贸易关系非常紧密:贷款等。29年杨格计划,然而从 29年到 41年的双边贸易急剧下降。 (2)美德在拉美矛盾加深。拉美有不少国家同情德国:智利,阿根廷,乌拉圭(有传言说希特勒没死跑到阿根廷去了),德国有不少移民,加剧了他们的法西斯化。德国向不少拉美国家派遣医生、技术援助人员等,拉美国家购买德国军火(尤其是乌拉圭),这让美国觉得很不舒服。 在欧战爆发后, 美国更加忧心忡忡。美国其实反感希特勒,然而美国国内有大量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思潮。

扩军备战 租借法案 1941.3

1940.9.2,英国用西半球的海空军基地租给美国,换取美国 50艘驱逐舰。 1941.3国会通过,总统可根据国防需要向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国防物资。

ABC-1计划:美英军事合作 先欧后亚5. 英国:团结美苏

四、 德国进攻苏联1. “巴巴罗沙”计划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之前迅速消灭____?

2. 苏德战争的爆发战争初期苏军失利

3. 《大西洋宪章》1941.8

87

Page 88: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英美合作宣言与行动基础该文件全文共 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

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

4. 苏美英莫斯科会议 1941.9三国战时合作与援助

5. 莫斯科保卫战和德国闪电战的破产五、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 大东亚新秩序 1939.122. 日本南进

荷属东印度 1940.1-11 日泰友好亲善条约 1940.6 逼英封闭滇缅公路 1940.7 进军法属印支 1940.8-9

3. 美国对日制裁 40年 9月禁止对日出口废钢铁 12月扩大对日钢铁禁运 41年 8月对日石油禁运 ABCD阵线

4. 日美谈判 1941.3-1941.12 《基本国策纲要》、《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1940.7 : 正式决定武力“南进“

《帝国国策实施要点》1941.9 :开战进入准备 《赫尔备忘录》1941.11.25

思考题: 在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后,作为欧洲头等军事强国的法国,在很短时间内便沦亡了原因何在?

英国为什么能赢得“不列颠空战”? 从威慑失败的角度来看,珍珠港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从决策的角度来看,该事件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主要国家之间是如何展开战略评估的?这些评估在现在看来准确性如何?

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20年,欧洲各主要国家便又兵戎相见?二战的原因,与一战有何不同?

88

Page 89: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第十一讲 战略进程、战略与外交 1941-1945

前言:珍珠港-各种宣战 中国正式对日、德宣战一、 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的加强 和苏英、苏美合作加强

1. 阿卡迪亚会议 1942.12 华盛顿郊外英美首脑和军事指挥官 (三军统帅?)确立大西洋第一 – 对德作战 在太平洋地区-防御计划开辟北非战场《联合国家宣言》1942.1.1

大部分国家 26国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原则 决心共同打败德意日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绝不与敌国单独议和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并为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 苏英同盟条约与苏美互助条约阿卡迪亚会议之后,英美合作很清楚了,然而俄国战场还是很危急。英美分别与苏联签订新的条约,支援苏联。

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 1942.5莫洛托夫访英。对德作战相互支援,不得单独媾和。战后重建要合作。

苏美互助协定 1942.5 战时美国队苏联援助的总协定租借法适用于苏联 苏得到美资金援助 讨论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压力

二、 战争转折:三大战役-三个主要战场-二战形势彻底扭转-42年夏秋至 43年1.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7-1943.2 伏尔加河两岸 二战转折点

德国集中兵力打南线-对苏联很重要-粮食、资源-战争能力苏联迁移主要工业到东部去(战争后方)-苏联军工生产能力增强-战略纵深、战略储备、军事优势显现

战役的三个阶段42.7-42.9 城郊攻防 红线 德军占优势42.9-42.11 战争最惨烈 城内攻防战 巷战 德军围攻苏军到街垒-苏军反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损失 150 万人,占整个苏德战场兵力的四分之一。苏军紧接着打了库尔斯克战役: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

苏联的国际威望和地位大为提高英国向斯大林赐予宝剑,大批国家与苏联建交。

轴心国阵营军心涣散 德国小盟国和同盟国私通 匈、芬、罗马尼亚 德国国内出现问题-德国军官密谋刺杀希特勒

2. 中途岛海战和瓜岛争夺战 中途岛海战 1942.6 日本希望与美决战来削弱美军力量美国战前已破获日本密码-对日军动向已掌握美军伏击日本太平洋战争形势转折点

89

Page 90: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瓜岛之战第一场比较大型的海岛之战(所罗门群岛一部分)日本试图在瓜岛建设军事基地 美军巩固了中途岛之战后的战略主动权

3. 英美北非登陆 苏美英围绕开辟第二战场问题的争论 英美北非登陆 1942.11

登陆前外交工作-法国控制北非-法国不是德国可靠伙伴 “火炬”计划

法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仍在维希政府控制下,美国与维希政府北非司令吉罗谈,于是英美登陆的时候,没有遭到抵抗,成功。希特勒大怒,出兵,维希政府覆灭。插曲:法国海军把那些军舰凿沉,使得他们不被德军获取。 法国到底是应该在戴高乐的领导下,还是美国支持的吉罗领导下?

阿拉曼战役 1942.10-11 蒙哥马利发动 埃及,隆美尔被英国打败。 北非登陆和北非战役 1942.11-1943.5 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尔、_____英美将德意军队围困在突尼斯,德意军队无处可逃-投降英美将德意赶出北非,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三、 “反攻大陆”:德国投降1. 卡萨布兰卡会议

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1 英美 北非登陆之中 对德作战,美国同意了英国的地中海作战计划(哈斯基计划-攻击意大利),推迟在法登陆行动,加强对德战略轰炸及反潜艇战;

对日作战,静态防御-保持攻势(美认为英美应在缅甸和中国……) 如果对待法国各派政治力量(戴高乐与吉罗之争),美英妥协,戴高乐和吉罗实行政治联合(很快吉罗被刺) 美支持吉罗-英支持戴高乐

注: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 “三叉戟”会议 1943.5 华盛顿 北非登陆之后丘吉尔-进攻意大利本土 美国-在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法国-霸王计划确定“霸王计划”但推迟执行 44.5、援华 苏联不高兴 讨论关于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计划(霸王计划) 援华:开通陆地(滇缅)和空中(驼峰)援助计划,英国积极美国消极 先促成德国无条件投降,再促成日本投降

2. 西西里战役与意大利投降 德意已丧失制海权和制空权

西西里登陆 1943.7 – 墨索里尼下台 <-心理攻势-意大利“体面的 投降” 第一次魁北克会议 1943.8

重申 1944年 5月 1日实施霸王计划的决心(欧洲大陆第二战场) 讨论对意作战问题,决定加强攻势,迫其退出战争 讨论在太平洋和缅甸对日作战问题,决定对德战争胜利一年内击败日本 批准生产原子弹 霸王计划美国负责 地中海计划英国负责

意大利的投降 1943.9 43.9一打,意大利政府就宣布投降,宣布加入对德作战。插曲:希特勒派了

90

Page 91: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一个小分队,把墨索里尼救走了。3.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关于战后安排。英美苏决定召开德黑兰会议,然而斯大林不同意蒋介石参加。因为苏联并不是太平洋战场上的参战国(苏日中立条约),不愿意参与太平洋战场谈判。且苏联不愿意给中国四大国地位。则英美采取两个会议。

开罗会议 1943.11 莫斯科外长会议 1943.10 英美苏三个国家提出建立普遍安全宣言-邀请中国参加-《中苏美英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四国正式宣布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安全组织(联合国的初想)-协调

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 1943.12 斯大林不愿蒋介石出席苏美英-所以分开 2次-开罗会议-日本要无条件投降、朝鲜独立等等

《开罗宣言》 1943.12- 日本须无条件投降-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朝鲜独立

确立中国的四强地位 大连作为自由港的问题-苏联参战条件-苏无不冻港-中让步 协调了中美英三国的步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战后处理对日问题的重要文件

德黑兰会议 43.11-12 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达成协议 最迟在 1944年 5月在法国开辟 关于战后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 斯大林-对德国实现永久占领和管制罗斯福同意斯大林想法-分裂德国 丘吉尔-担心欧洲大陆出现绝对支配性国家-把普鲁士和德国其他部分分开 ——》 没有明确结论

关于战后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问题丘吉尔和斯大林-区域性的-欧洲的 罗斯福-世界性的

关于波兰问题 重建波兰-波兰边界西移 但不明确 关于远东问题 苏联-不冻港 罗斯福-暗示斯大林罗斯福已与蒋介石谈判三大国战时首次首脑会议,对于盟国协调彼此战略,尽快打败法西斯具有重要意义。也显示出强权政治的色彩。

4. 盟军大反攻 苏军的“十次打击”-对德国有效歼灭-战线缩短、西移-苏军进入了罗马尼亚等,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地区和芬兰的部分地区—苏军将德军赶出苏领土

诺曼底登陆 1944.6.6 霸王计划的一部分英美动员了 200多万人 反击-火箭诺曼底登陆成功且迅速地扩大D-DAY

巴黎解放 1944.8 阿登反击战 1944.12-1945.1 盟军东西两线反攻???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与莫斯科会议 1944.9 1944.10百分比协定 对德、日 东欧

美国-将德国变成农业国-分割德国 丘吉尔- 反对美国的想法 波兰:英划分势力范围想法、美反对

91

Page 92: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东欧-丘吉尔&斯大林百分比协定 雅尔塔会议 1942.5 英美苏-最后作战和战后 德日失败已成定局

- 德国问题 德国分割 丘吉尔愿意法国参与分割且不损苏权益 达成-四国分割 德国赔偿问题

- 波兰问题- 联合国问题-创始国问题-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秘密议定书)

柏林战役 1945.4 柏林攻防 第三帝国的灭亡

胜利日:欧战结束 1945.5.8 波茨坦会议 1945.7 英国首相选举 去的是丘吉尔签字的是艾得利 美国杜鲁门 德国问题 – 放弃了分割德国的想法,而只是分区占领 赔偿问题 波兰问题 – 波兰西部边界 奥德和尼斯河-苏联边界? 意大利及附庸国 – 接纳意大利和其他德国附庸国进入联合国? 波茨坦公告 – 日本投降、主权

四、 击败日本:二战结束! 跳岛进攻-打后面的岛使后面的岛失去补给-塞班岛-南云中医剖腹自杀 莱特湾海战-莱特到在菲律宾岛中间-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日本失去海战能力

菲律宾战役-日军损失 45 万人 硫磺岛 冲绳之战- 冲绳地理位置重要 日军 9 万人,指挥官剖腹自杀 神风自杀式袭击 KAMIKAZE

本州轰炸 广岛长崎 1945年 8月 美国-原子弹-炸弹-水雷 苏联出兵 1945.8.15 日本无条件投降 玉音放送 1945.9.2 日本在密苏里号上签订投降书,二战结束

五、 战后的设计1. 布雷顿森林会议 – 战后经济重建

1944年 7月 美国新罕布什尔 联合国家 45个 战后贸易和货币体系 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与黄金挂钩 -(直到 70年代初石油危机)

成立国际货币组织 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行)2. 顿巴顿橡树园会议 – 战后政治秩序

1944 9 21 -9 28 英美苏 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 四要素:大会 安理会 秘书处 国际法庭 安理会:包括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 常任理事国有否决权 未决:涉及当事国是否可以否决?哪些国家为创始会员国?(美国希望要拉美-因为美国无殖民地 ————)苏要加盟国单独加入

3. 雅尔塔会议 安理会表决程序:雅尔塔公式 确认了当事国否决权 (……)? 创始会员国 – 妥协 乌克兰、白俄罗斯-苏

92

Page 93: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决定召开旧金山会议4. 旧金山会议 1945.4.25 50国-> 51国

雅尔塔公式引发争议 托管的目的:独立? 《联合国宪章》的通过和签字

【课程总结】 by Chloe Xia.一、对于主要国家的外交传统、利益关注与变化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了解。 英法俄,德美日,奥地利,意大利等。 英国。1648年,英国在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中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英国登上国际关系舞台,主要在 18世纪中期,奥地利王位继承 7年战争前后,伺候成为欧洲大陆主要的平衡者。到了 19世纪,达到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是其如日中天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国力衰退,走下坡路。然而用相对来说比较圆熟的外交支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主导地位让给了美国。英国的主要关切: (1)因为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要保证海上要道的畅通和战略要地的占据,例如苏伊士,直布罗陀,地中海,好望角,马六甲等。(2)为了英国能够放心经营海外的利益,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欧洲大陆不能有一个绝对的霸权来威胁英国的霸权。这种情况是在 19世纪,“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实现了:法国被削弱,德国还没有崛起。 法国。是在这一段国关史中,盛衰起伏最大的。两度试图称霸欧洲,路易十四“太阳王”时期,以及拿破仑时期。也两度衰落,先后于哈布斯堡王朝、于英国、德国、俄国相互竞争。一直到 1870年左右德国崛起之后,法德矛盾成为法国外交的核心:如何面对一个崛起的德国,保障其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 德国。欧洲讲德语的人不少,分布也很广。“德意志的自由”:德意志语言领土的极端碎片化,如果那些小领土继续零散“自由了”,那么欧洲就自由了。因此德国的成败都在其地理位置上。面对周边一圈的大国,自己是一盘散沙。德国统一之后,它最担心的就是周围国家联合起来对付自己。维也纳和会时,说德语的国家 30+个。俾斯麦认为,讲德语的国家最好有两个,因此他在统一德国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要把奥地利包括进来,否则奥地利永远会成为普鲁士的竞争对手。希特勒认为,讲德语的国家 1个最好,要把所有讲德语的国家都统一在一起。法国人认为讲德语的国家越多越好。一直到冷战结束,这个问题还在浮现:“到底是欧洲的德国,还是德国的欧洲?”在两个德国时期(俾斯麦,希特勒),都是出于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快速东西作战,打破自己认为的被包围感。

美国。与传统欧洲国家不一样,不仅要实力和发展,还要推广民主,对外政策中有强烈的价值观推广色彩。其对外政策又面临孤立主义 VS 积极推广的矛盾。且如果要积极加入世界体系,应该和哪个国家联手,也是困扰其的难题。美国不愿意走欧洲的路,是美国的独特之处。(例如威尔逊主义)。 日本。是主要国家中唯一不源于西方文明的国家。有些国家的伟大是通过奋斗得来的,有些国家的伟大是坐享其成的。日本是前者的典型例子,通过自己争强好胜得到危机感取得自己的地位。从生存到发展,在对外政策中留下了很强的现实主义、机会主义(选择盟友)思想。冈崎久彦回答美国记者问题:“贵国的外交有什么原则?”“我们两国的现实非常不

93

Page 94: 国际关系史(上)笔记整理›½... · Web view西班牙的右翼造反,法西斯弗朗哥起义。英法一开始宣布不干涉,意大利德国支持弗朗哥。苏联支持人民阵线。出现了一个“国际纵队”5-6万人,帮助西班牙人打。苏联VS德意。英法比较矛盾。之后,弗朗哥打赢了,西班牙成为新的

国关史(上)笔记整理 2013秋 Rebecca

同,贵国是建立在原则上的,日本是建立在群岛上的。”自从加入强国俱乐部后,深感势单力薄是不行的,一直在寻找结盟的对象。 二.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深层因素 1.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改变实力对比,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民主化,社会分层,利益集团),战争方式等。 2.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 3.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4. 民主主义。德国为什么外交政策有变化?公众舆论的作用等。包括美国的孤立主义等。 三.延续性、前后变化的问题 1. 均势的变化:均势是怎样屡次被建立,屡次被打破的。欧洲中心的均势的建立和打破。在重构均势(法国、德意志诸侯,瑞典等)的过程中,侧翼大国(英国、普鲁士、俄国)的加入,最典型地反映在拿破仑战争中:表明欧洲中心的国家难以重建欧洲均势了,反而是侧翼大国(英国,俄国)作用,亚历山大一世骑着白马打进巴黎。一战二战中,要靠美国的加入重新帮助欧洲恢复均势,日本的作用等。均势中心从欧洲外移,变为全球参与。 2. 一些同盟关系的演变:法俄同盟,英日同盟等。 3. 体系的建立和瓦解的过程,尤其是维也纳,俾斯麦,凡尔赛。 4. 东方问题。 四.对 400多年国关史主要的人物大致的了解 1.外交家,尤其是作为人臣的外交家。黎塞留,梅特涅,塔列兰,俾斯麦,德尔卡塞,卡塞尔雷。 2.政治家,一国之君。彼得大帝,古斯塔夫二世,玛利亚特雷萨,叶卡捷琳娜二世,拿破仑,威廉二世,家福尔/卡佛尔,威尔逊,张伯伦,罗斯福,希特勒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