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 (2016年修订版)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Š海市控制性... · 2. 术 语 2.1.1. 主城区:指本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包括中心城和宝山、闵 行、虹桥等主城片区,其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  ( 2016 年修订版)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印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 1

    目 录

    1.  总 则 ........................................... 1 

    1.1.  目的和依据 .............................................................................................................. 1 1.2.  适用范围 .................................................................................................................. 1 1.3.  基本要求 .................................................................................................................. 1 1.4.  编制范围 .................................................................................................................. 1 1.5.  规划原则 .................................................................................................................. 2 1.6.  编制深度 .................................................................................................................. 2 1.7.  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 3 

    2.  术 语 ........................................... 4 

    3.  土地使用 ........................................... 7 

    3.1.  规划导向 .................................................................................................................. 7 3.2.  用地分类 .................................................................................................................. 7 3.3.  综合用地 ................................................................................................................ 12 3.4.  混合用地 ................................................................................................................ 12 

    4.  开发强度 .......................................... 15 

    4.1.  规划导向 ................................................................................................................ 15 4.2.  控制方法 ................................................................................................................ 15 4.3.  主城区开发强度控制 ............................................................................................ 15 4.4.  新城、新市镇开发强度控制................................................................................. 16 4.5.  其它 ........................................................................................................................ 16 

    5.  空间管制 .......................................... 18 

    5.1.  规划导向 ................................................................................................................ 18 5.2.  空间景观构架 ........................................................................................................ 18 5.3.  建筑高度 ................................................................................................................ 20 5.4.  建筑界面 ................................................................................................................ 21 5.5.  公共空间 ................................................................................................................ 23 5.6.  风貌保护 ................................................................................................................ 24 5.7.  地下空间 ................................................................................................................ 25 5.8.  其它 ........................................................................................................................ 25 

    6.  住 宅 .......................................... 27 

    6.1.  规划导向 ................................................................................................................ 27 6.2.  基本要求 ................................................................................................................ 27 6.3.  具体标准 ................................................................................................................ 27 

  • 2

    7.  公共服务设施 ...................................... 29 

    7.1.  规划导向 ................................................................................................................ 29 7.2.  基本要求 ................................................................................................................ 29 7.3.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 29 7.4.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 31 7.5.  基础教育设施 ........................................................................................................ 34 

    8.  生态环境 .......................................... 35 

    8.1.  规划导向 ................................................................................................................ 35 8.2.  基本要求 ................................................................................................................ 35 8.3.  生态建设 ................................................................................................................ 36 8.4.  防护距离 ................................................................................................................ 36 

    9.  综合交通 .......................................... 39 

    9.1.  规划导向 ................................................................................................................ 39 9.2.  基本要求 ................................................................................................................ 39 9.3.  道路系统 ................................................................................................................ 40 9.4.  轨道交通系统 ........................................................................................................ 44 9.5.  交通枢纽 ................................................................................................................ 44 9.6.  常规公交 ................................................................................................................ 45 9.7.  出租车 .................................................................................................................... 46 9.8.  加油(气)站 ........................................................................................................ 47 9.9.  静态交通 ................................................................................................................ 47 9.10.  慢行系统 ................................................................................................................ 48 9.11.  地块机动车出入口控制......................................................................................... 49 

    10.  市政设施 .......................................... 51 

    10.1.  规划导向 ................................................................................................................ 51 10.2.  基本要求 ................................................................................................................ 51 10.3.  给水 ........................................................................................................................ 51 10.4.  雨水 ........................................................................................................................ 53 10.5.  污水 ........................................................................................................................ 54 10.6.  供电 ........................................................................................................................ 55 10.7.  燃气 ........................................................................................................................ 57 10.8.  通信 ........................................................................................................................ 59 10.9.  邮政 ........................................................................................................................ 59 10.10.  环卫 ........................................................................................................................ 60 10.11.  水系 ........................................................................................................................ 61 10.12.  市政设施的设置方式 ............................................................................................ 62 

    11.  防灾避难 .......................................... 64 

    11.1.  规划导向 ................................................................................................................ 64 11.2.  基本要求 ................................................................................................................ 64 11.3.  防洪除涝 ................................................................................................................ 64 

  • 3

    11.4.  消防 ........................................................................................................................ 64 11.5.  应急避难场所 ........................................................................................................ 65 

    12.  地 名 .......................................... 67 

    12.1.  规划导向 ................................................................................................................ 67 12.2.  基本要求 ................................................................................................................ 67 12.3.  道路命名 ................................................................................................................ 67 12.4.  河流和湖泊命名 .................................................................................................... 68 12.5.  公共绿地命名 ........................................................................................................ 69 12.6.  公共广场命名 ........................................................................................................ 69 

    13.  规划执行 .......................................... 70 

    13.1.  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适用范围和程序 ................................................................. 70 13.2.  地块边界、用地面积的适用................................................................................. 70 13.3.  土地使用性质的适用 ............................................................................................ 71 13.4.  容积率的适用 ........................................................................................................ 71 13.5.  建筑高度的适用 .................................................................................................... 71 13.6.  建筑控制线、贴线率的适用................................................................................. 72 13.7.  住宅套数的适用 .................................................................................................... 72 13.8.  保留用地的适用 .................................................................................................... 72 13.9.  现状用地的适用 .................................................................................................... 72 13.10.  特定建(构)筑物的适用..................................................................................... 73 13.11.  建筑面积、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退界线的适用 ......................................... 73 13.12.  地下空间的适用 .................................................................................................... 73 

    14.  附 则 .......................................... 74 

    14.1.  动态更新 ................................................................................................................ 74 14.2.  用词说明 ................................................................................................................ 74 14.3.  生效日期 ................................................................................................................ 74 

    附 录 ................................................ 75 

    附录一 主城区强度区划分方法 ....................................................................................... 75 附录二 轨道交通站点 300 米服务范围示意 ................................................................... 76 附录三 建筑控制线和贴线率的计算规则 ....................................................................... 77 附录四 小型公共空间布局引导 ....................................................................................... 81 附录五 准则用词说明 ....................................................................................................... 82 

  • 4

  • 1

    1. 总 则

    1.1. 目的和依据

    为适应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规范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高规划

    成果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审批办法》、《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参考相关

    技术标准和规范,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准则。

    1.2. 适用范围

    1.2.1. 本准则适用于本市主城区、新城、新市镇镇区等集中城市化地区控

    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应用。

    1.2.2. 本准则未涉及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本市现行的相关技术标准和

    规范执行。

    1.3. 基本要求

    1.3.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

    要求,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郊区总体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

    应当与风貌保护、交通、市政、防灾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

    1.3.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人口

    和建筑规模、强度分区、高度分区、公共空间体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慢

    行体系、市政设施等要求,结合公众参与,明确地块的具体控制要求。

    1.4. 编制范围

    1.4.1.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范围应为上位规划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完整编制

    单元。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规定程序,经研究后合理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范围。

  • 2

    1.4.2.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和增补图则的规划编制范围,应为一个或

    多个完整街坊。

    1.5. 规划原则

    1.5.1. 坚持统筹发展原则。科学统筹城市发展的各项要素,推动经济、社

    会、环境协调发展。

    1.5.2.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生态环境,落实节能减排,建设可持续

    发展的城市。

    1.5.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满足人的工作、生活需求,塑造舒适便捷、生

    态宜居、文脉传承的城市空间环境。

    1.5.4. 坚持集约节约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设施等各类资源,提高资源的

    综合利用效率。

    1.5.5. 坚持公共优先原则。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优先保障公共要素,改

    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

    1.5.6.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功能类型和发展建设条件,区分

    新建地区和建成区,提出差异化的控制要求,实现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

    1.6. 编制深度

    1.6.1.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可分

    为一般地区、重点地区和发展预留区三种编制地区类型,分别适用不同的规划

    编制深度,且应符合《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的要求。

    1.6.2. 重点地区包括公共活动中心区、历史风貌地区、重要滨水区与风景

    区、交通枢纽地区以及其它对城市空间影响较大的区域。对于规划编制时发展

    用途不明确的用地,可划定为发展预留区。重点地区、发展预留区以外的地区

    为一般地区。

    1.6.3. 一般地区提出普适性的规划控制要求,形成普适图则。

    1.6.4. 重点地区除提出普适性的规划控制要求,形成普适图则外,需要通

    过城市设计或专项研究提出附加的规划控制要求,形成附加图则。

    1.6.5. 发展预留区以街坊为单位提出主导功能、强度分区、高度分区、公

  • 3

    共服务设施、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等的总体要求。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增补普

    适图则。

    1.7. 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

    1.7.1. 经法定程序批准纳入法定文件的规划控制要求均为规划实施的强制

    要求,法定文件包括文本和图则。

    1.7.2. 控制性详细规划普适图则应确定各编制地区类型范围,划定用地界

    线,明确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容积率、混合用地建筑量比例、建筑高度、住

    宅套数、配套设施、建筑控制线和贴线率、各类控制线等。其中,容积率为上

    限控制(工业用地可同时控制上下限)、住宅套数为下限控制、建筑高度为上限

    控制(特殊要求地块可同时控制上下限)。

    1.7.3. 根据普适图则确定的重点地区范围,通过城市设计、专项研究等,

    形成附加图则,明确特定的规划控制要素和指标。

  • 4

    2. 术 语

    2.1.1. 主城区:指本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包括中心城和宝山、闵

    行、虹桥等主城片区,其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

    2.1.2. 郊区:指主城区以外的区域。

    2.1.3. 新城:指郊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重要集中城市化地区,一般是郊区

    各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范围由郊区总体规划确定。

    2.1.4. 新市镇:指郊区除新城以外,依托郊区各乡、镇历史基础和发展优

    势,在郊区一定区域范围内承载公共配套、社会服务等各项功能的集中城市化

    地区,其范围由郊区总体规划确定。

    2.1.5. 居住社区:指由城市干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5 万人)相对应,配建有较完善的、能满足该社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

    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1.6. 产业园区:指由上位规划确定的以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科研设

    计用地、工业研发用地为主的集中区域。产业园区内,科研设计用地和工业研发

    用地的集中区域称为“生产研发区”。

    2.1.7. 公共活动中心区:指以商业、商务、文化等公共活动功能为主的、

    公共设施集中布局的区域,包括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新城中心、地区中

    心、社区中心等区域。

    2.1.8. 历史文化风貌区:指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

    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经市政府批准的历史

    文化风貌区。

    2.1.9. 公共空间:指可供公众自由进入并开展休憩、娱乐、运动、购物等活

    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也包括地块内向

    公众开放的空间。本准则“5.5 公共空间”章节中关于公共空间的相关规定不包

    括道路红线内的街道空间。

    2.1.10. 容积率:指地块内地面以上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总和与地块面积的比

    值。

  • 5

    2.1.11. 开发强度:用于控制地区建筑总量,相当于地区内可开发地块的平

    均容积率。

    2.1.12. 建筑高度:指建筑物设计室外地面到外墙顶部的总高度。当为坡屋

    顶时,应为建筑物设计室外地面到坡顶屋脊的高度。当为平屋顶时,应为建筑

    物设计室外地面到女儿墙墙顶或挑檐屋面檐口顶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

    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航空港、电

    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物或

    构筑物,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最高

    点计算。

    2.1.13. 基准高度:指地区内所占比例最大的建筑高度。

    2.1.14. 建筑控制线:指控制建筑轮廓外包线位置的控制线。

    2.1.15. 贴线率:指建筑物贴建筑控制线的界面长度与建筑控制线长度的比

    值。

    2.1.16. 连通道:指地块或街坊之间独立的或与建筑物及其它城市设施相结

    合的通道,包括街坊间跨道路的或跨地块边界的天桥、平台、地下通道等。

    2.1.17. 骑楼: 指沿街建筑的二层以上部分出挑,其下部用立柱支撑,形成

    半室内人行空间的建筑形态。

    2.1.18. 生态廊道:指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将分散的生态空间联系起来的带

    状空间,主要由植被、水体、湿地、农田等自然生态要素构成。

    2.1.19. 防护距离:指产生有害因素的用地或建筑的边界至其它用地或建筑

    边界的距离。

    2.1.20. 路网密度:指规划范围内平均每平方公里用地上的道路中心线总长

    度,与规划范围边界重合的道路中心线计入一半长度。

    2.1.21. 轨道交通:指快速、大中运量,以电能为动力,在轨道上行驶的公

    共客运系统,是地铁与轻轨的总称。线路可在地下、地面或高架上敷设。

    2.1.22. 配建停车场(库):指居住社区、公共建筑物等为满足自身停车需

    求,在所属地块内设置的停车场(库)。

    2.1.23. 公共停车场(库):指为社会公众停放车辆而设置的、免费或收费

    的停车场(库),也称社会停车场(库)。不包括配建停车场(库)。

    2.1.24. P+R 停车场:指为出行者提供停车服务,并能快速便捷换乘轨道交

  • 6

    通等其它公共交通方式的机动车停车场。

    2.1.25. 通名:用来指明地方的类型,为地定类。

    2.1.26. 专名:用来指明同类中的个体,和通名合起来为地定位。

    2.1.27. 规划执行:指在建设项目规划管理阶段,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

    控制要求的实施应用。

    2.1.28. 社区公益性设施:指社区行政管理设施、社区商业设施、社区文化

    设施、社区体育设施、社区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基础教育设施

    等。

    2.1.29. 非经营性设施: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设施,包括行政办公设

    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设施、福利设施、宗教设施、交通设施、市

    政设施、军事设施、外事设施、保安设施等。

  • 7

    3. 土地使用

    3.1. 规划导向

    3.1.1. 应根据地区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各类用地,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空

    间结构。

    3.1.2. 合理提升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空间。

    3.1.3. 促进土地使用功能的有效混合,提高城市活力。推进居住与就业相

    对均衡布局,减少远距离通勤交通。注重城市商业、商务、居住、文化等功能

    与交通设施的衔接,形成功能复合化的公共活动中心区。

    3.2. 用地分类

    3.2.1. 按土地的使用性质,城乡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农用地、水域和

    未利用土地,见表 3-1。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分为 11个大类、50个中类、54个小

    类,见表 3-2。

    表 3-1 城乡用地分类及代码表

    序号 代码 用地名称 范围

    一 H 城乡建设用地 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物流、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设施、

    绿地、特殊用地、城市发展备建用地等用地

    二 N 农用地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等用地

    三 E 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城乡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之外的土地

    E1 水域 江、河、湖、海、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水域,不包括公共绿地及

    单位内的水域

    E9 其它未利用土地 由于各种原因未使用或尚不能使用的土地

    表 3-2 城乡建设用地(H)分类及代码表

    序号 大类

    代码

    中类

    代码

    小类

    代码 用地名称 范围

    1 R 居住用地 居住社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r 住宅组团用地 用于住宅建筑及其必要的配建道路、绿化及附属于住宅建筑的服务设施

    的用地

    Rr1 一类住宅组团用地 以低层住宅为主的住宅组团用地

    Rr2 二类住宅组团用地 以多层住宅为主的住宅组团用地

  • 8

    序号 大类

    代码

    中类

    代码

    小类

    代码 用地名称 范围

    Rr3 三类住宅组团用地 以高层住宅为主的住宅组团用地

    Rr4 四类住宅组团用地 以独立地段的供职工或学生居住的宿舍或单身公寓为主的住宅组团用

    Rr5 五类住宅组团用地 简陋住宅用地

    Rr6 六类住宅组团用地 农村宅基地

    Rc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

    施用地

    包括社区级行政管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等设施用地,

    不包括市级、区级公共设施用地

    Rc1 社区行政管理用地 包括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城市管理监督、税务、工商、房管办、社区

    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等

    Rc2 社区商业用地 以日常生活消费为主的小型商业,包括室内菜场、社区食堂、家电维修、

    家政服务等

    Rc3 社区文化用地 包括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Rc4 社区体育用地 包括综合健身馆、游泳池(馆)、球场等

    Rc5 社区医疗卫生用地 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

    Rc6 社区养老福利用地 包括社区养老院、工疗康体服务中心等

    Rc9 其它社区设施用地 除以上设施之外的其它社区设施用地

    Rs 基础教育设施用地 包括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幼托等

    Rs1 完全中学用地 完全中学用地

    Rs2 高级中学用地 高级中学用地

    Rs3 初级中学用地 初级中学用地

    Rs4 小学用地 小学用地

    Rs5 九年一贯制学校用

    九年一贯制学校用地

    Rs6 幼托用地 幼托用地

    2 C 公共设施用地 包括市级、区级的行政、商业服务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

    研设计、办公等公共设施的用地,不包括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1 行政办公用地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机构及其相关设施用地

    C2 商业服务业用地 商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

    C21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以批发或零售方式经营销售各类商品物资和提供服务的用地,包括综合

    超市、购物中心、专业商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综

    合市场、餐饮业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C22 公用营业网点设施

    用地

    金融、保险、证券等营业网点,通信、邮政、给水、燃气、供电、供热

    等公用设施营业网点,以及维修、代理及相关服务等设施的用地

    C23 娱乐康体用地 各类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包括室内休闲、娱乐、运动、保健、电影

    院等服务业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以及单独设置的高尔夫球场、休

    闲俱乐部、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水上运动的陆域

    部分等用地,包括度假区的游乐设施用地等

    C24 旅馆业用地 旅馆、招待所、度假村及其附属设施等设施用地

    C3 文化用地 市级、区级的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等设施用

    C31 新闻出版用地 通讯社、报社和出版社等用地

  • 9

    序号 大类

    代码

    中类

    代码

    小类

    代码 用地名称 范围

    C32 文化艺术团体用地 文化艺术团体等用地

    C33 广播电视用地 广播电台、电视台、转播台和差转台等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C34 图书展览用地 公共图书馆、会展中心、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和美术馆等

    展览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C35 演艺设施用地 剧场、音乐厅、杂技场等演出场所用地

    C36 文化活动设施用地 综合文化中心、文化宫等用地

    C4 体育用地 市级、区级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配

    套建设的体育设施用地

    C41 体育场馆用地 包括室内外体育运动用地,如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各类球场等

    C42 体育训练用地 为各类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用地

    C5 医疗卫生用地 医疗、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和急救等设施的用地

    C51 综合医院用地 科室齐全、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院的用地

    C52 专科医院用地 各类专科医院的用地,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精神病院、肿瘤医院

    和传染病医院等

    C53 公共卫生设施用地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急救中心、血库等用地

    C54 其它医疗卫生用地 除以上设施之外的其它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包括疗养院、护理院等

    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特殊学校等各类教育设施以及各

    类科学研究、勘测及测试机构的用地。不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和幼托

    用地

    C61 高等学校用地 大学、学院、专科学校和独立地段的研究生院等用地,包括军事院校用

    C62 中等专业学校用地 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等用地,不包

    括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中用地

    C63 成人与业余学校用

    电视大学、夜大学、教育学院、党校、干校、业余学校、培训中心等用

    C64 特殊学校用地 聋、盲、哑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

    C65 科研设计用地 科学研究、勘测设计、观察测试、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等机构用地,不

    包括附设于其它单位内的研究室和设计室等用地

    C7 文物古迹用地 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不包括已

    作其它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该用地应分别归入相应的用地类别

    C8 商务办公用地

    除行政办公用地之外的金融、保险、证券、咨询等行业及其它各类公司

    的办公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C9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除以上设施之外的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C91 养老设施用地 除社区养老设施之外的养老设施用地,包括市级、区级养老院等

    C92 福利设施用地 除社区福利设施之外的福利设施用地,包括福利院等

    C99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除以上设施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宗教活动场所等

    3 Z 综合用地 在规划实施阶段具有一定管理弹性的用地,可以包含相互间没有不利影

    响的两类或两类以上功能用途。

    4 M 工业用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附属铁路、码头

    和道路,不包括厂区以外的专用铁路用地(T1)和采矿用地(E3)

    M1 一类工业用地 对周边地区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 10

    序号 大类

    代码

    中类

    代码

    小类

    代码 用地名称 范围

    M2 二类工业用地 对周边地区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的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M3 三类工业用地 对周边地区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M4 工业研发用地 各类产品及其技术的研发、中试等设施用地

    5 W 仓储物流用地 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物流企业的配载、分装车间、运输及其附属设

    施等用地

    W1 普通仓储用地 以库房建筑为主的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W2 危险品仓储用地 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W3 堆场用地 露天堆放货物为主的用地,包括集装箱堆场等

    W4 物流用地 包括货物运输、分装、商贸类的物流中心、货物配载市场等用地

    6 T 对外交通用地 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

    等用地

    T1 铁路用地 铁路站场和线路等用地

    T2 公路用地 高速公路和一、二、三级公路线路及长途客运站等用地,不包括村镇公

    路用地

    T3 管道运输用地 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T4 港口用地 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和客运站等用地

    T5 机场用地 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不包括净空

    控制范围用地

    7 S 道路广场用地 城市各级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

    S1 道路用地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用地和村镇公路,包括其交叉路口用地,不包括

    地块内部的通道

    S2 轨道站线用地 轨道交通在地面以上独立的线路及车站用地,不含停车场、车辆段等用

    地,高架线路位于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部分属于道路用地

    S3 社会停车场用地 用于公共使用的停车场(库)等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其它各类用地附属

    配套的停车场(库)用地

    S31 机动车停车场用地 用于公共使用的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

    S32 非机动车停车场用

    用于公共使用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

    S4 公交场站用地 常规公交、轨道交通、轮渡、出租车的候车室、停车场、保养场、车辆

    段等用地,不包括多种交通方式综合换乘的用地

    S5 广场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用地,包括街坊通道,不包括其它各类用地内的广场及通

    道用地

    S51 交通广场用地 交通集散为主的广场用地、街坊通道等

    S52 游憩集会广场用地 游憩、纪念和集会等为主的广场用地

    S6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多种交通方式、多条线路集散换乘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枢纽站点用地

    S9 其它交通设施用地 除以上设施之外的交通设施用地,包括加油(气)站、汽车维修站、教

    练场等

    8 U 市政设施用地 各类市政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U1 供应设施用地 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

    U11 供水用地 水厂及其附属构筑物,原水与供水泵站(水库)、管渠及相关设施,供

    水采灌井、养护工区、营业站点等

  • 11

    序号 大类

    代码

    中类

    代码

    小类

    代码 用地名称 范围

    U12 供电用地 电站所、高压塔基等用地。不包括电厂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工业用地(M)。

    高压走廊下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用地,应按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

    U13 供燃气用地 储气站、调压站、罐装站和地面输气管廊等用地,不包括煤气厂用地,

    该用地应归入工业用地(M)

    U14 供热用地 大型锅炉房、调压站、调温站和地面输热管廊等用地

    U2 邮电设施用地 邮政、电信和电话等设施用地

    U3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U31 雨水、污水处理用

    雨水、污水泵站、排渍站、合流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用地、专

    用排水管廊(管渠)及相关设施等用地,初期雨水调蓄及处理设施、雨

    水利用设施、再生水处理设施等,不包括排水河渠用地,该用地应归入

    水域和未利用土地(E)

    U32 粪便垃圾处理用地 粪便、垃圾的收集、转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U4 施工与维修设施 房屋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绿化和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

    设施等用地

    U5 殡葬设施用地 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

    U6 消防设施用地 消防站等设施用地

    U9 其它市政设施用地 除以上设施之外的其它市政设施用地,包括防洪除涝、防汛应急、水文

    观测等设施用地

    9 G 绿地 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附属绿地、园地和林地

    G1 公共绿地 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G11 公园 包括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林

    等用地

    G12 街头绿地 沿道路、河湖、海岸等,具有游憩或景观功能的绿化用地

    G2 生产防护绿地 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

    G21 生产绿地 提供苗木、草皮和花卉的圃地

    G22 防护绿地 用于隔离、卫生和安全的防护林带及绿地

    G9 其它绿地 除以上绿地之外的其它绿地,包括郊野公园、野生动植物园等

    10 D 特殊用地 特殊性质的用地

    D1 军事用地 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如指挥机关、营区、训练场、试验

    场、军用机场、港口、码头、军用洞库、仓库、军用通信、侦察、导航、

    观测台站等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等用地

    D2 外事用地 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及其生活设施等用地

    D3 保安用地 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保卫部门等用地,不包括公安局和公安

    分局,该用地应归入公共设施用地(C)

    11 X 城市发展备建用地 需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定位和开发控制要求的近期建设用地

    Xc 公共设施备建用地 公共设施近期建设预留地

    Xu 市政设施备建用地 市政设施近期建设预留地

    Xx 其它备建用地 除以上用地之外的城市近期发展备建用地

    12 K 控制用地 包括为了保护城市生态功能设定的生态控制用地以及城市远期建设发

    展预留用地

    Kg 生态控制用地 以生态、绿化为主的控制用地

  • 12

    序号 大类

    代码

    中类

    代码

    小类

    代码 用地名称 范围

    Kb 城市发展预留用地 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的控制用地

    注:六类住宅组团用地(Rr6)、其它绿地(G9)、控制用地(K)不计入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3.2.2. 用地性质应按地上土地使用性质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分类除

    以下情况外一般分至中类。

    (1)居住用地必须分至小类。

    (2)城市发展备建用地、控制用地可分至大类。

    (3)在建设意向相对明确的情况下,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和绿地可分至小

    类。

    3.2.3. 应依据城市道路、河流等自然边界和地籍边界,结合控制要求和实

    施可行性等划定地块边界。平原、山脉、丘陵、斜坡等各类地形上的地块用地

    面积应按照地块边界的水平投影进行量算。

    3.3. 综合用地

    3.3.1. 为了实现土地的最优配置,宜在城市中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

    大的区域,选取核心地块作为综合用地。综合用地的含义见表 3-2。

    3.3.2. 应在单元范围内,结合区位、交通支撑条件、配套设施水平等,确定

    综合用地的选址和开发规模,并可提出主要功能的建议。

    3.3.3. 综合用地所在街坊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明确综合用地的地

    块边界、功能构成、容积率、建筑高度、配套设施等。其中,功能构成方面,

    应明确综合用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建筑量占比,以及附属功能的用途引导。同

    时,应通过城市设计研究,明确综合用地在建筑界面、公共空间、地下空间等

    方面的控制要求。

    3.3.4. 土地出让和建设项目规划管理阶段,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弹

    性范围内,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综合用地内各项功能的具体用途和建筑量占比。

    3.4. 混合用地

    3.4.1. 当一个地块内某类使用性质的地上建筑面积占地上总建筑面积的比

    例大于90%时,该地块被视为单一性质的用地。混合用地是指一个地块内有两类

  • 13

    或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且每类性质的地上建筑面积占地上总建筑面积的

    比例均大于 10%的用地。

    3.4.2. 混合用地中的用地比例一般按照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

    (1)当涉及无建筑的用地之间混合时,按用地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

    (2)当涉及交通、市政等设施与绿地、广场等用地混合时,其中设施用地

    面积按设施的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的占地面积计算,但设施的地下用地指标可计

    入相应专项系统规划的指标。

    3.4.3. 功能用途互利、环境要求相似或相互间没有不利影响的用地,宜混

    合设置。鼓励公共活动中心区、历史风貌地区、客运交通枢纽地区、重要滨水

    区内的用地混合。

    3.4.4. 环境要求相斥的用地之间禁止混合,包括以下情况:

    (1)严禁三类工业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公共卫生设施用地与其它任何

    用地混合。

    (2)严禁特殊用地与其它任何用地混合。

    (3)严禁二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混合。

    3.4.5. 用地之间的混合引导参见表 3-3。

    3.4.6. 除独立设置的地下空间系统(如民防)外,地下空间的使用性质与地

    上土地使用性质之间宜保持关联,或符合用地混合引导表 3-3 的要求。

  • 14

    表 3-3 用地混合引导表

    用地性质

    住宅组团用地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行政办公

    用地

    商业服务

    业用地

    文化/体

    育用地

    科研设

    计用地

    商务办

    公用地

    一类工

    业用地

    二类工

    业用地

    工业研

    发用地

    普通仓

    储/堆

    场用地

    物流

    用地

    轨道站

    线用地

    社会停

    车场用

    综合交

    通枢纽

    用地

    一类住宅

    组团用地

    二类/三类住

    宅组团用地

    四类住宅

    组团用地

    养老福利、医

    疗卫生用地其它

    一类住宅组团用地

    二类住宅组团用地 √

    三类住宅组团用地 ×

    四类住宅组团用地 × √

    社区级养老福利、

    医疗卫生用地 × ○ ×

    其它社区级公共服

    务设施用地 × √ √ ○

    行政办公用地 × × ×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 √ ○ √ ○

    文化/体育用地 × × √ ○ √ ○ √

    科研设计用地 × × √ ○ √ ○ ○ ○

    商务办公用地 × ○ √ × √ √ √ √ ○

    一类工业用地 × × √ × ○ × ○ × √ ○

    二类工业用地 × × × × × × × × × × √

    工业研发用地 × × ○ × ○ × ○ ○ √ √ √ √

    普通仓储/堆场用地 × × × × ○ × × × × × √ √ √

    物流用地 × × ○ × × × ○ × × ○ √ √ √ √

    轨道站线用地 × ○ √ ○ √ × √ √ ○ √ × × ○ ×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 ○ × ○ ○ √ √ ○ ○ ○ ○ ○ √ √ √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 √ √ ○ √ × √ √ √ √ × × ○ × × √ √

    注:①“√”表示宜混合,“○”表示有条件可混合,“×”表示不宜混合。 ②表中未列用地一般不宜混合

  • 15

    4. 开发强度

    4.1. 规划导向

    4.1.1. 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

    的空间需求,建设宜居环境。

    4.1.2. 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适度提高轨道交通站

    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强度。

    4.1.3. 依据各个区域的特定条件,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开发强度逐次

    递减的格局,注重塑造郊区的空间形态特色,引导人口向郊区疏解。

    4.2. 控制方法

    4.2.1. 以上位规划确定的建设总量为依据,对全市各个区域的开发强度进

    行控制。

    4.2.2. 本准则的开发强度控制主要针对住宅组团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和

    商务办公用地。按照功能布局特点,综合考虑交通条件、环境影响等因素,对主

    城区、新城、新市镇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开发强度通过强度区和地块容积率两

    个层次进行控制。

    4.2.3. 强度区的确定:依据上位规划,结合交通支撑条件、公共设施服务

    水平、地区发展条件等综合确定不同强度区的范围,明确各街坊适用的基本强

    度和特定强度,用于控制地区建筑总量。

    4.2.4. 地块容积率的确定:在地区建筑总量不变、满足基础设施负荷要求

    的前提下, 根据地块的建设条件差异,通过城市设计、环境影响分析、交通分

    析等方法,确定地块容积率指标。对于开展城市更新的地块,容积率指标根据城

    市更新相关政策确定。

    4.3. 主城区开发强度控制

    4.3.1. 依据上位规划,按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以及其它

    发展条件等确定强度区,强度区分为五个等级(确定方法见附录一)。

  • 16

    4.3.2. 在各级强度区内,某一街坊 50%以上(含 50%)的用地位于轨道交通

    站点 300 米服务范围内(见附录二),该街坊采用此级强度区的特定强度。此强

    度区的其它街坊采用相应的基本强度。

    4.3.3. 住宅组团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和商务办公用地各级基本强度和特定

    强度指标见表 4-1。

    表 4-1 主城区开发强度指标表

    用地性质

    强度区 开发强度

    I 级 强度区

    II 级 强度区

    III 级 强度区

    IV 级 强度区

    V 级 强度区

    住宅组团用地 基本强度 ≤1.2 1.2-1.6(含 1.6)

    1.6-2.0(含2.0)

    2.0-2.5(不含 2.5)

    2.5

    特定强度 — — ≤2.5 ≤3.0 >3.0 商业服务业用

    地和商务办公

    用地

    基本强度 1.0-2.0(含 2.0)

    2.0-2.5(含 2.5)

    2.5-3.0(含3.0)

    3.0-3.5(含 3.5)

    3.5-4.0(含 4.0)

    特定强度 — — ≤4.0 ≤5.0 >5.0

    4.4. 新城、新市镇开发强度控制

    4.4.1. 根据上位规划,按城镇内部各地区与城镇公共活动中心的区位关系、

    交通支撑条件、人口密度等确定强度区,强度区分为三个等级。

    4.4.2. 基本强度和特定强度的确定方法参照 4.3.2 条。住宅组团用地、商业

    服务业用地和商务办公用地各级基本强度和特定强度指标见表 4-2。

    表 4-2 新城、新市镇开发强度指标表

    用地性质

    强度区 开发强度

    I 级强度区 II 级强度区 III 级强度区

    住宅组团用地 基本强度 ≤1.2 1.2-1.6(含 1.6) 1.6-2.0(含 2.0)特定强度 ≤1.6 ≤2.0 ≤2.5

    商业服务业用

    地和商务办公

    用地

    基本强度 1.0-2.0(含 2.0) 2.0-2.5(含 2.5) 2.5-3.0(含 3.0)

    特定强度 ≤2.5 ≤3.0 ≤4.0

    4.5. 其它

    4.5.1.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指标不宜低于 1.2,使用特

    殊工艺的工业用地,其容积率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4.5.2. 科研设计用地、工业研发用地的开发强度在符合产业导向、环境保

  • 17

    护要求等前提下,可参照同地区商业服务业用地和商务办公用地的开发强度控

    制。

  • 18

    5. 空间管制

    5.1. 规划导向

    5.1.1. 按照上位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景观构架和布局,合理组织各类功能

    空间,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层次丰富的城市空间体系。

    5.1.2. 彰显地区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精神,协调建筑与周

    边环境的关系,构建富有地域特征和人文魅力的城市风貌。

    5.1.3.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塑造类型多样、网络畅通、步行可达、使用

    安全、舒适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交往,提升活力。

    5.1.4. 塑造空间背景整齐有序、景观标志特征突出的城市整体形象。

    5.1.5. 加强城市历史环境整体保护,延续空间肌理,传承地方特色,鼓励

    成片、成街坊的历史风貌保护模式。

    5.2. 空间景观构架

    5.2.1. 空间景观构架是指城市空间结构、景观风貌、环境特色的整体构

    架。应通过城市设计研究,确定建筑高度分区、建筑界面、公共空间等空间管

    制要素的总体要求,划定重点地区和重要路段。

    5.2.2. 应根据地区主导功能、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及历史文脉等,明确地

    区建筑高度的总体布局,提出高度分区,确定地区基准高度,提出地标建筑设

    置的建议。

    5.2.3. 应对地区公共空间界面进行分析,提出建筑界面控制的总体要求。

    明确应保持连续界面的步行街、公共活动功能较强的支路和次干路、公共通道

    及以休闲活动为主的广场。

    5.2.4. 城市一般地区宜保持基本一致的建筑高度和整齐的街道界面,塑造

    协调有序的城市空间背景。

    5.2.5. 应根据空间景观构架和地区特征,确定重点地区的类型和范围,并

    提出城市设计深化研究和附加图则编制的具体要求。根据地区的重要性及其空

    间形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程度,重点地区分为三级,分别适用不同的城市设计

  • 19

    研究内容。重点地区的分类分级见表 5-1。

    表 5-1 重点地区分类分级表

    分级 分类

    一级重点地区 二级重点地区 三级重点地区

    公共活动

    中心区

    市级中心、副中心、新城

    中心、世博地区、虹桥商

    务区主功能区等 地区中心等

    社区中心、新市镇中心

    历史风貌

    地区 历史文化风貌区

    风貌保护街坊;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风貌区外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

    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

    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

    地带所涉及的街坊;历史

    文化风貌区外风貌保护道

    路(街巷)两侧街坊

    历史城区内保留历史建

    筑所涉及的街坊

    重要滨水

    区与风景

    黄浦江两岸地区、苏州河

    滨河地区、佘山国家旅游

    度假区、淀山湖风景区等

    重要景观河道两侧、市级和区级公共绿地及其周边地

    区等

    交通枢纽

    地区 对外交通枢纽地区

    三线及以上轨道交通换乘

    枢纽周边地区 其它轨道交通站点周边

    地区

    其它重点

    地区 经规划研究认定的其它地区,包括大型文化、游乐、体育、会展设施及其周边地

    区,重要的城市更新地区等。

    5.2.6. 重点地区的分级依据上位规划或专项规划确定。一级重点地区的范

    围由上位规划或专项规划划定;二级、三级重点地区的范围参照上位规划或专

    项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普适图则中划定。

    5.2.7. 重点地区附加图则的控制指标参见表 5-2,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可增

    加控制指标。若某重点地区兼具两类或以上地区的特征,则控制指标应取其并

    集。其它重点地区应根据地区特征选取控制指标。

    5.2.8. 一般地区可根据需要开展城市设计,并编制附加图则。

  • 20

    表 5-2 附加图则控制指标一览表

    分类 公共活动

    中心区 历史风貌地区

    重要滨水区

    与风景区 交通枢纽地区

    分级 控制指标

    级 二

    二/三级

    级 二

    级 三

    建筑高度 ● ● ● ● ● ● ● ● ● ● ●屋顶形式 ○ ○ ○ ● ● ● ○ ○ ○ ○ ○建筑材质 ○ ○ ○ ● ● ● ○ ○ ○ ○ ○建筑色彩 ○ ○ ○ ● ● ● ○ ○ ○ ○ ○连通道* ● ● ○ ○ ○ ○ ○ ○ ● ● ●骑楼* ● ● ○ ● ● ● ○ ○ ○ ○ ○

    标志性建筑位置* ● ● ○ ○ ○ ○ ● ○ ● ○ ○建筑保护与更新 ○ ○ ○ ● ● ● ○ ○ ○ ○ ○

    建筑控制线 ● ● ● ● ● ● ● ● ● ● ●贴线率 ● ● ● ● ● ● ● ● ● ● ●

    公共通道* ● ● ● ● ● ● ● ● ● ● ●地块内部广场范围* ● ● ● ● ○ ○ ● ○ ○ ○ ○

    建筑密度 ○ ○ ○ ● ● ● ○ ○ ○ ○ ○滨水岸线形式* ● ○ ○ ○ ○ ○ ● ● ○ ○ ○

    机动车出入口 ● ● ● ○ ○ ○ ● ○ ● ● ●公共停车位 ● ● ● ● ● ● ● ● ● ● ●

    特殊道路断面形式* ● ● ● ● ● ○ ● ○ ● ○ ○慢行交通优先区* ● ● ● ○ ○ ○ ● ○ ○ ○ ○

    地下空间建设范围 ● ● ● ○ ○ ○ ● ● ● ● ●开发深度与分层 ● ● ● ○ ○ ○ ○ ○ ● ● ●地下建筑主导功能 ● ● ● ○ ○ ○ ○ ○ ● ● ●

    地下建筑量 ● ○ ○ ○ ○ ○ ○ ○ ● ● ●地下连通道 ● ● ○ ○ ○ ○ ● ○ ● ● ●

    下沉式广场位置* ● ○ ○ ○ ○ ○ ○ ○ ● ● ○

    绿地率 ○ ○ ○ ○ ○ ○ ● ● ○ ○ ○地块内部绿化范围* ● ○ ○ ● ● ○ ○ ○ ○ ○ ○

    生态廊道* ○ ○ ○ ○ ○ ○ ● ○ ○ ○ ○地块水面率* ○ ○ ○ ○ ○ ○ ● ○ ○ ○ ○

    注:①“●”为必选控制指标;“○”为可选控制指标。 ②带“*”的控制指标仅在城市设计区域出现该种空间要素时进行控制。

    5.3. 建筑高度

    5.3.1. 建筑高度采取分区控制方式,五级分区见表 5-3。地块建筑高度的上

    限,应控制在相应高度分区的指标范围内。

  • 21

    表 5-3 建筑高度分区表

    分区 一级分区 二级分区 三级分区 四级分区 五级分区

    建筑高度(m) H≤10 10

  • 22

    属构筑物外)不得逾越建筑控制线。

    5.4.3. 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应考虑消防、地下管线、生态环境、

    安全卫生等因素,退让主干路不应小于 10 米,退让次干路与支路不得小于 3

    米。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控制线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3米(自道路交

    叉口圆曲线终点的连线算起),并满足行车视距要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

    下,建筑控制线退让公共绿地、广场边界线的距离不应小于 3米。

    5.4.4. 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

    集散的地块,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建筑控制线与道路红线之间的距

    离,不得小于 10 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5.4.5. 在满足消防、地下管线、安全卫生等要求的前提下,建成区内新

    建、改建、扩建地块的建筑控制线应根据相邻保留建筑退界距离以及风貌保护

    的要求合理确定,可小于 3米。

    5.4.6. 应根据地区建筑界面控制要求,确定重要路段及其贴线率指标(计算

    规则见附录三)。贴线率指标通过城市设计研究确定,一般不宜低于表 5-4 的规

    定。没有建筑界面连续要求的路段只划定建筑控制线,不设定贴线率指标。

    表 5-4 贴线率指标表(%)

    地区分类 支路、次干路两侧 步行街与公共

    通道两侧 以休闲活动为主的公

    共绿地、广场周边

    公共活动中心区 70 80 80

    一般地区中的商业、商

    务功能地区 60 70 80

    5.4.7. 邻近公共活动中心区的居住社区道路两侧应保持建筑界面连续,一

    般地区的居住社区道路两侧鼓励建筑界面连续。鼓励在南北向道路两侧通过设

    置东西向建筑加强建筑界面的连续。

    5.4.8. 建筑立面形式应当与地区建筑风貌的总体特征相吻合,与沿街界面

    的整体风格、尺度相协调。

    5.4.9. 公共活动功能较强的道路两侧、以休闲活动为主的广场周边,建筑

    底层宜用作商业、文化娱乐等用途。

  • 23

    5.5. 公共空间

    5.5.1. 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市级和区级公共绿地、生态廊道、城市广场等

    大型公共空间,设置为周边居民服务的小型公共空间。小型公共空间包括面积

    在 4公顷以下的绿地和 2公顷以下的广场,分为独立用地的公共绿地和广场,以

    及地块内向公众开放的空间两类。

    5.5.2. 公共空间应与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枢纽、公交站点等

    结合设置,并通过步行网络串联。在建成区,应结合城市更新,增加小型公共空

    间,并鼓励保留地块内的空间向公众开放。

    5.5.3. 公共空间的规模、出入口、连通道等应确保日常活动及瞬间高峰人流

    活动时的安全性要求。

    5.5.4. 在单元范围内,独立用地的小型公共空间总用地面积占单元总用地面

    积的比例应符合表 5-5 的规定。

    表 5-5 独立用地的小型公共空间用地面积比例标准表

    功能区域 内环内 地区

    主城区 内环外地区

    新城、 新市镇

    公共活动中心区 8% 11% 12%

    居住社区 居住人口密度>2.5 万人/平方公里 7% 8% 9%

    居住人口密度≤2.5 万人/平方公里 6% 7% 8%

    产业园区

    公共空间宜结合服务中心、职工宿舍

    等布局。生产研发区内小型公共空间

    的用地面积比例要求参照公共活动中

    心区执行。

    注:大型公共空间周边 500 米范围内的用地,可不计入地区总用地面积。

    5.5.5. 执行表 5-5 要求确有困难的建成区,独立用地的小型公共空间用地面

    积比例要求可按照 0.8 的系数进行折减,不足部分应通过地块内空间向公众开放

    的方式进行补足。对于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新增用地极少的建成区,可根据实际

    情况,经论证后确定独立用地的小型公共空间用地面积比例。

    5.5.6. 公共活动中心区、居住人口密度大于 2.5 万人/平方公里的居住社区

    内,小型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50 米。居住人口密度小于 2.5 万人/平

    方公里的居住社区内,小型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300 米。

  • 24

    5.5.7. 小型公共空间宜沿支路布局,避免设置在主干路沿线。小型公共空间

    宜由建筑界面围合,周边的公共建筑应设置朝向公共空间的人行出入口。小型公

    共空间的布局引导见附录四。

    5.5.8. 鼓励设置中小尺度的广场,单个广场的面积宜在 300-2000 平方米之

    间。除因特定功能要求外,不得设置面积大于 2公顷的大型广场。

    5.6. 风貌保护

    5.6.1. 在历史风貌地区范围内,应结合城市设计研究,明确建筑的保护与

    更新类别、风貌保护道路(街巷)、风貌保护河道、古树名木等保护对象及相应

    的管控要求。

    5.6.2. 对于历史风貌地区周边相邻街坊,应开展建筑高度和视线分析,控

    制新建建筑高度。

    5.6.3. 历史风貌地区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类别分为五类。

    (1)保护建筑:为法定保护建筑,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

    筑。保护建筑不得拆除,应当积极予以维修和再利用。保护建筑应当划示保护范

    围和建设控制范围。

    (2)保留历史建筑:为除保护建筑以外风貌有明显特色的历史建筑。保留

    历史建筑不得整体拆除,应当予以维修和再利用。

    (3)一般历史建筑:为风貌一般的历史建筑。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

    一般历史建筑应当严格控制。确因特殊情况需要拆除的,应当保留有特色的建筑

    立面、构件及其它风貌要素。

    (4)应当拆除建筑:包括危棚、简屋、违章建筑、通过改建的方式无法与

    风貌相协调的建筑以及其它规划要求拆除的建筑。应当拆除建筑不得进行扩建,

    一般应根据规划管理要求予以拆除,拆除后的空地必须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5)其它建筑:除上述四类建筑以外的建筑为其它建筑。该类建筑可改建、

    拆除或新建,改建或新建建筑应当与历史风貌地区的风貌特色相协调。

    5.6.4. 历史风貌地区应控制沿街建筑高度和非沿街建筑高度。

    (1)沿街建筑是指沿道路第一排的(独立)建筑物,或平行道路红线 15 米

    范围内的建筑物。新建、改建、扩建沿街建筑的建筑高度应以沿街保护建筑或保

    留历史建筑的建筑高度为依据。为保持沿街建筑界面的协调性,新建、改建、扩

  • 25

    建沿街建筑的层高应尽可能接近相邻历史建筑的层高。

    (2)非沿街建筑是指除沿道路第一排、以及平行道路红线 15 米范围以外的

    街坊内的建筑物。非沿街建筑高度应当综合考虑高度分区、地区风貌特征和相邻

    历史建筑的高度确定。

    5.7. 地下空间

    5.7.1. 地下空间利用应符合地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要求,与地上建筑及

    城市空间相结合,满足人防、消防及其它防灾规范要求。地下空间竖向规划应

    遵循“分层分区、综合利用、公共优先”的原则。

    5.7.2. 地下空间开发应以浅表层(-15 米以上)和中层(-15 至-40 米)为主。

    5.7.3. 城市公共绿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满足绿地的生态景观要求,以

    局部开发利用为原则,合理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功能、范围、覆土深度等控制要

    求。

    5.7.4. 地下空间退让道路红线和地块边界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米。在满足工

    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鼓励相邻地块的地下空间直接相连。

    5.7.5. 鼓励地下商业、文化等公共设施与地下公共步行系统、轨道交通站

    点及其它公共交通设施相连通。地下人行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 6 米,并同时满

    足相关管理要求。

    5.7.6. 通过地下人行通道连接的地下空间,地坪标高宜一致。无法一致

    的,人流密集地区的人行通道应采用坡道形式;人流较少的地下通道可局部采

    用台阶形式,同时应设置无障碍通道。

    5.7.7. 地下步行系统、轨道交通站点的出入口,宜结合公共建筑、下沉广

    场、地下商业空间出入口等设置。

    5.7.8. 公共活动中心区可结合地下的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商业、人行通

    道等设置下沉式城市广场。

    5.8. 其它

    5.8.1. 新建建筑的屋顶形式、材质和色彩应与地区建筑风貌相统一,与周

    边环境特征相协调。历史地段的屋顶形式、材质和色彩应根据历史建筑保护的

  • 26

    要求确定。

    5.8.2. 以建筑高度为特征的地标建筑周边,应限制建筑高度或控制视线通

    廊。以建筑形态为特征的地标建筑周边,应设置充分的开放空间,提高地标建

    筑的视域范围和辐射力。

    5.8.3. 商业发达、人流密集的地区和路段,建筑可采用骑楼形式,骑楼下

    人行通道的净高应不低于 3.5 米。

    5.8.4. 应控制连通道和骑楼的接口位置和宽度,保证空间的衔接和连续。

    5.8.5. 用地竖向规划应统一采用吴淞高程基准的坐标和高程系统。

    5.8.6. 建筑基地地面标高宜高于相邻道路中心线的最高标高。

  • 27

    6. 住 宅

    6.1. 规划导向

    6.1.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平衡,疏解主城区人口,推进主城区的

    有机更新和郊区城镇化进程,满足特大型城市发展需求。

    6.1.2. 保证合理的住宅开发量与居住人口,引导适宜的人口密度,确保城

    市活力。

    6.1.3. 促进社会融合发展,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生活需要,满足居民多样化

    住宅需求。

    6.2. 基本要求

    6.2.1. 根据上位规划确定的人口和住宅建筑规模,结合人口结构特征,合理

    确定住宅套型比例,鼓励建设中小套型住宅,提倡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住宅混合

    布局。

    6.2.2. 塑造宜居环境,避免过低的人口密度和住宅套密度。

    6.2.3. 加强住宅街坊的围合度,增加街坊内部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塑造连

    续有序的街道界面。南北向道路两侧可布置东西向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6.2.4. 住宅底层不宜布置餐饮、娱乐等对居住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设施。

    6.2.5. 不宜采取低层与高层住宅建筑组合的形式。不得建设超高层(100 米

    以上)住宅建筑。

    6.3. 具体标准

    6.3.1. 二类、三类住宅组团用地内宜设置三种及以上住宅套型。各类住宅组

    团用地适建住宅套型、套建筑面积标准以及各类住宅套型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标准参见表 6-1。

  • 28

    表 6-1 住宅套型、套建筑面积标准以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标准表

    用地性质 套型 套建筑面积(㎡)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主城区 新城、新市镇

    一类住宅 组团用地

    独立式或联立式 —— 40-70

    二类、三类 住宅组团用地

    一房式 30-60 25-30 30-35 两房式 50-75

    三房式(小) 70-100 三房式(大) 100-140

    30-35 35-40 三房以上式 >140

    四类住宅 组团用地

    宿舍 ≤30 5-10

    单身公寓

    单居套 ≤35 ≤35 二居套 ≤60

    ≤30 三居套 ≤80 四居套 ≤100

    6.3.2. 居住人口规模预测宜以住宅套数和套均人口为主要计算依据。一

    类、二类、三类住宅组团用地中,套建筑面积 70 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套均人口宜

    采用 2.5 人/套,套建筑面积 70 平方米及以上的住宅套均人口宜采用 2.8-3 人/

    套;四类住宅组团用地中,单身公寓的套均人口宜采用 1-4 人/套,宿舍的套均

    人口宜采用 3-4 人/套。

  • 29

    7. 公共服务设施

    7.1. 规划导向

    7.1.1. 构建舒适、友好、安全的社区生活圈,建立配套齐全、功能完善、

    布局合理、使用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置各类社

    区公共服务设施。

    7.1.2.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满足老人、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等不

    同社会群体的需求,提出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

    7.1.3. 考虑未来发展,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空间。

    7.1.4. 鼓励不同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7.2. 基本要求

    7.2.1.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市级、区级、社区级三个等级。控制性详细规划

    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包

    括市级行政办公设施、市专业部门管理或服务于全市的商业服务、文化、体

    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养老福利等设施。

    7.2.2. 应依据规划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若规划人口少于现状人口,应

    在规划期内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过渡衔接。

    7.2.3. 根据人口结构特点,公共服务设施可进行差异化配置。单身公寓、

    宿舍类住宅应根据具体情况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教育设施。

    7.3.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7.3.1.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区级行政办公设施,行政区专业部门管理或

    服务人口规模在 20 万左右的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养

    老福利等设施。

    7.3.2.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应采用一般规模与千人指标共同控制,设置标准

    见表7-1。在综合考虑行政区面积、设施服务半径以及设施运营规模的基础上,

  • 30

    统筹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总规模。

    表 7-1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表

    项目 内容 一般规模(㎡/处) 千人指标(㎡/千人) 备注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1 文化中心(馆) 图书阅览、电脑房、多功能

    厅等

    10000 6000 50 30-40

    2 图书馆 报刊、杂志、图书阅租等 4000 4000 20 20-25

    3 青少年活动中心

    (科技馆)

    科技、教育、文娱等 2000 5000 10-12 25-30

    小计 80-82 75-95

    4 体育场馆(中心)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

    门球场、健身跑道、综合健

    身馆等

    3000 15000 10-15 60-80

    小计 10-15 60-80

    5 区域医疗中心 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含区

    中心医院、中医院和中西医

    结合医院等

    12000-

    14000

    16000 45-70 70-100

    6 妇幼保健院(所)妇女儿童公共卫生和基本

    医疗服务

    4000 6000 3 4 每个行政区设一所

    7 老年护理院 老人治病、护理等 3500 4000 15 20 每个行政区设一所

    8 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疾病防治、精神病人门

    诊和住院治疗

    15000 12500 22 18 每个行政区设一所

    小计 85-110 112-142

    9 社会教育机构 学历、非学历教育、成人教

    育、职业教育等

    15000 25000 30 50 每个行政区设一所

    10 特殊教育学校 弱智、盲、聋教育等 4000 10000 10-13 25-35

    小计 40-43 75-85

    11 养老院 养老、照护等 12000 8000 120 80

    12 福利设施 残障人、未成年人等救助管

    理等

    根据需求设置

    小计 120 80

    合计 335-370 402-482

    7.3.3. 执行表7-1中“用地面积”要求确有困难的建成区,应保证公共服务

    设施的建筑面积符合设置标准,用地面积可折减,折算系数参见表 7-2。

  • 31

    表 7-2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折算系数表

    地区

    设施类型 内环内地区 主城区内环外地区 新城、新市镇

    文化设施 ≥0.6 ≥0.8 ≥0.8

    体育设施 ≥0.6 ≥0.8 ≥0.8

    医疗卫生设施 - ≥0.8 ≥0.8

    教育设施 - ≥0.8 ≥0.8

    注:“-”表示对用地面积不做强制性要求。

    7.3.4. 市级文化、体育设施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居住人口,可不计入相应区

    级文化、体育设施的服务人口。

    7.4.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7.4.1.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街道(镇)行政部门管理的行政、文化、体

    育、医疗卫生设施,以及社区养老福利、商业等设施。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包

    括基础保障类设施和品质提升类设施。

    7.4.2. 基础保障类设施是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应当设置的设施,

    设置标准见表 7-3。

    表 7-3 社区级基础保障类设施设置标准表

    分类 序号 项目 内容 最小规模(㎡/处) 千人指标(㎡/千人)

    备注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行政

    管理

    1 街道办事处 行政管理 1400-2000 14-20 18 每个街道(镇)设一处

    2 派出所 户籍、治安管理 1200-3000 1500-3000 12-30 15-30 每个街道(镇)设一处,

    需独立用地

    3 城市管理监督 城市市容管理 200 4 6

    4 税务、工商等 专业管理 200 4 4

    5 房管办 系统管理 100 2 2

    6 社区事务受理

    服务中心

    行政和社区事务服务 1000 10 6 每个街道(镇)设一处

    7 社区服务中心 中介、协调、指导、教

    育、综合为老服务等

    1000 10 6 每个街道(镇)设一处

    8 居民委员会 管理、协调等 200 50 33

    小计 106-130 90-105

    文化 9 社区文化活动

    中心、青少年

    活动中心

    多功能厅、图书馆、信

    息苑、社区教育等

    4500 90 100

  • 32

    分类 序号 项目 内容 最小规模(㎡/处) 千人指标(㎡/千人)

    备注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小计 90 100

    体育 10 综合健身馆 乒乓球、棋牌、台球、

    跳操、健身房等

    1800 36 40

    11 游泳池(馆) 游泳等

    800 16 60

    12 运动场 足球场、篮球场、网球

    场、羽毛球场等

    300 140 可结合绿地、广场、建

    筑内部或屋顶等设置,

    其用地面积是指室内或

    室外的场地面积

    小计 52 240

    医疗

    卫生

    13 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

    医疗、预防、保健、康

    复、心理咨询等

    4000 4000 60-80 60 每个街道(镇)设一处,

    需独立用地

    14 卫生服务站 医疗、预防、康复等 150-200 10-15 1.5 万人设一处

    小计 70-95 60

    养老

    福利

    15 社区养老院 养老、护理等 3000 120 120 2.5 万人设一处

    16 日间照料中心 老人照顾、保健康复、

    膳食供应

    200 40 1.5 万人设一处

    17 老年活动室 交流、文娱活动等 200 60 0.5 万人设一处

    18 工疗、康体服

    务中心

    精神疾病工疗、残疾儿

    童寄托、残疾人康复活

    动场所、康体服务等

    800 16 32

    小计 236 152

    商业 19 室内菜场 副食品、蔬菜等 1500 120 148 1.5 万人设一处

    小计 120 148

    其它 20 设施预留用地 100 需独立用地

    小计 100

    合计 674-723 890-905

    7.4.3. 品质提升类设施是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根据人口结构、

    行为特征、居民需求等可选择设置的设施。品质提升类设施的类型、项目、内容

    等见表 7-4,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新增类型和项目。

    7.4.4. 应在单元范围内明确品质提升类设施的类型、规模、布局等,各类

    品质提升类设施的总建筑面积应根据地区实际需求确定,一般不宜低于 100 ㎡/

    千人。

    7.4.5. 在街坊层面,应结合实际建设情况,细化落实品质提升类设施的具

    体项目、内容和设置要求。

  • 33

    表 7-4 社区级品质提升类设施设置索引表

    类型 序号 项目 内容 推荐建筑面

    积(㎡/处) 推荐服务人口规模

    文化

    教育

    1 社区学校 老年大学、成年兴趣培训、职业培

    训、儿童教育

    1000 各街道(镇)按需设置

    2 养育托管点 婴幼儿托管、儿童托管 200 1.5 万人设一处

    3 文化活动室 棋牌室、阅览室等 100 1.5 万人设一处

    体育 4 健身点 室内健身点、室外健身点 300 0.5 万人设一处,其建

    筑面积是指室内或室

    外的场地面积

    商业 5 社区食堂 膳食供应 200 1.5 万人设一处

    6 生活服务点 修理服务、家政服务、菜店、快递

    收发、裁缝店

    100 0.5 万人设一处

    7.4.6. 除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预留用地以外,其它社区级公

    共服务设施宜综合设置。执行表 7-3 中“用地面积”要求确有困难的建成区,

    应保证设施的建筑面积符合设置标准,用地面积可折减,折算系数参见表7-5。

    表 7-5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折算系数表

    地区

    设施类型 内环内地区 主城区内环外地区 新城、新市镇

    派出所、设施预留用地 ≥0.6 ≥0.8 ≥0.8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0.8 ≥0.8

    注:“-”表示对用地面积不做强制性要求。

    7.4.7. 鼓励下列设施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集中设置:

    (1)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监督、税务、工商等集中设置为社区行政管理

    中心。

    (2)综合健身馆、游泳池、球场等集中设置为社区体育中心。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集中设置为社区医疗卫生中心。

    7.4.8.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社区文化活动

    中心、社区体育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 米。卫生服

    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室内菜场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 米。老年活动室的服

    务半径不宜大于 300 米。

    7.4.9. 学校内运动场(馆)、图书馆宜相对独立布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

    向社会开放。在保证使用的前提下,学校向社会开放设施的用地可按20%折算为

  • 34

    社区级相应设施用地指标。

    7.4.10. 市级和区级文化、体育设施 500 米范围内的居住人口,可不计入社

    区级文化、体育设施的服务人口。

    7.5. 基础教育设施

    7.5.1. 基础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每 5万人应配置一

    所高中,每2.5万人应配置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每1万人应配置一所幼儿园。

    基础教育设施的设置标准见表7-6。在此基础上,应根据服务人口规模和结构特

    征,确定学校的班级数和相应的建设规模。

    7.5.2. 基础教育设施的配置应兼顾服务半径与千人指标。幼儿园服务半径

    不宜大于 300 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500 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

    米。

    7.5.3. 新建中学用地南北向最大长度不得小于120米,新建小学用地南北向

    最大长度不得小于 80 米。

    表 7-6 基础教育设施设置标准表

    项目

    一般规模(㎡/处) 千人指标(㎡/千人)

    备注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幼儿园 5500 6490 550 649 含早期教育

    指导机构

    小学 10800 21770 432 870

    初中 10350 19670 414 787

    高中 13300 26800 266 536

    7.5.4. 执行表7-6中“用地面积”要求确有困难的建成区,应保证基础教育

    设施的建筑面积符合设置标准,用地面积可折减,折算系数参见表 7-7。

    表 7-7 基础教育设施用地面积折算系数表

    地区

    控制指标 内环内地区 主城区内环外地区 新城、新市镇

    用地面积 ≥0.6 ≥0.8 ≥0.8

    7.5.5. 现状学校改造,其用地和建筑面积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小

    于原规模。

  • 35

    8. 生态环境

    8.1. 规划导向

    8.1.1. 落实上位规划的生态环境控制目标,贯彻低碳发展理念,创造与自

    然环境和谐共生、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

    8.1.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廊道,完善绿地系统,整合水系、改

    善水质,构建合理、高效、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8.2. 基本要求

    8.2.1. 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格局,以满足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服务效

    益、景观优质效益为目标,充分利用现状水域和植被等自然要素,统筹绿地系

    统的布局结构和数量规模,构建多样化的绿地系统。

    8.2.2. 公共绿地的设置应做到布局均衡,服务半径合理,宜接近人群活动

    较为集中的地区。

    8.2.3. 合理引导附属绿地布局,增加绿地系统的连贯性。鼓励发展垂直绿

    化、屋顶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

    8.2.4. 鼓励水面与绿地结合建设。

    8.2.5. 鼓励废水回用、中水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在产业园区应采用工业

    节水技术,提高生产废水回用率;鼓励将雨水、河水作为中水水源。雨水入渗

    和收集装置宜设在各类绿地(包括附属绿地)下。

    8.2.6. 确保城市安全,在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土地集约使用等要求的基础

    上,在住宅、基础教育设施、医院、养老院等建筑和部分交通市政设施、危险

    品设施之间,控制必要的防护距离。

  • 36

    8.3. 生态建设

    8.3.1. 公共绿地按其功能和服务范围分成四级,包括市级、区级、社区

    级、社区以下级四级。各级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和用地面积见表 8-1。在新建地

    区,人均社区及以下级公共绿地面积不得低于 4 平方米。在建成区,应结合城

    市更新,增加公共绿地,并鼓励保留地块内的附属绿地向公众开放。

    表 8-1 公共绿地设置标准表

    级别 服务半径(m) 用地面积(h㎡)

    市级 5000 ≥10

    区级 2000 ≥4

    社区级 500-1000 ≥0.3

    社区以下级 300-500 ≥0.04

    8.3.2. 应保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并与公园、广场、学校运动场地等具有

    避难功能的空间相联系。生态廊道宽度宜在 30 米以上,不得小于 10 米。

    8.3.3. 鼓励乔、灌、草结合设置,保证绿化的质量和生态作用。

    8.3.4. 鼓励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地面停车场等硬质铺地采用透水材料。

    8.3.5. 有条件的河道,应采用自然岸线。

    8.4. 防护距离

    8.4.1. 二类、三类工业用地宜集中布局,并应严格执行项目环评。二类工

    业用地与周边城市建设区之间应设置不小于 50 米的防护距离,三类工业用地与

    周边城市建设区之间应设置不小于 500 米的防护距离。二类、三类工业用地在

    项目引进时,应符合相关规范。

    8.4.2. 沿城市快速路或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基础教育设

    施、医院、养老院等建筑,其后退快速路红线或高架道路边缘线的距离应符合

    相关规划或规范要求。

    8.4.3. 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与铁路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

    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与铁路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20 米,铁路支

    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与铁路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15 米。沿铁路

    两侧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基础教育设施、医院、养老院等建筑,其后退铁

  • 37

    路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30 米。

    8.4.4. 沿磁悬浮交通线两侧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基础教育设施、医院、

    养老院等建筑,其后退磁悬浮交通线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

    规定外,不得小于 50 米。

    8.4.5. 危险品仓储用地、管道运输用地、加油(气)站、供燃气用地与周边

    建筑之间的防护距离应符合相关规范。

    8.4.6. 水厂厂区周边应设置不小于 10 米的防护距离。原水管外缘两侧的防

    护距离应符合相关规范。

    8.4.7. 天然气储配站、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燃气门站、调压站等燃气设施

    与其它建(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应符合相关规范。其中,调压站与周边建筑、构

    筑物的防护距离见表 8-2。

    表 8-2 调压站与周边建筑、构筑物水平净距

    设置形式 入口燃气压力级制 建筑物外墙面(m)重要公共建筑、一类

    高等民用建筑(m)

    地上单独建筑

    高压 A 18 30 高压 B 13 25

    次高压 A 9 18 次高压 B 6 12 中压 A 6 12 中压 B 6 12

    注:入口燃气压力级制的设计压力值见表 10-13。

    8.4.8. 雨、污水泵站(包括合流泵站)与住宅、基础教育设施、医院、养老

    院等建筑的防护距离不得小于 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