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 12 10 www.jfdaily.com ”, ”、 。“ ’; ’, 。” 22 7 15 27 。” ”, 2010 ”, ”—— 。“ 。” 。“ ”, ,“ ”, ”: 3 。“ ’, ,‘ 。” 。“ ’, ’、 。” (20182020 )?, ’” ”“ ”, 32% 2017 1.16 5%33% 32%8%18%2017 32%23% 18%11%05 10 20 。” 35 25 。” 。” ”“ Editor ”。 7 8 14 15 15 14 90% 。“ 。” 10% 20%2%10% 50% ”。“ 。” ”: 。” ,“ ”“ ”, ,” ”, 1 —— 11 23 ”, 1 85 ”。 2 100 20 :“ 。” 。“ 。” 99 2016 ?, 6 24 23 99 8 100 200 ”—— 1994 19 —— 1995 :“ ?” 2003 —— 32 40 —— 。“ 。” ”。 5 20 2003 。“ 。” 2011 ,“JADE12 12 2016 2.4 —— 5 910 56 40 10 1 0.5 25 …… 2010 100 200 。“JADEDANUM165、“ MH370 、“ …… ”, —— !” ,“ ?” 2003 280 11 ,“ 。”

上海购物调查 农旅结合 新模式 塑造乡村旅游新机遇 张骏 买 海 关 … · 出国旅游喜欢购置奢侈品的陈小姐,这次又从法国买 了名牌包包。“国外价格便宜啊,尤其是在原产地,买到就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上海购物调查 农旅结合 新模式 塑造乡村旅游新机遇 张骏 买 海 关 … · 出国旅游喜欢购置奢侈品的陈小姐,这次又从法国买 了名牌包包。“国外价格便宜啊,尤其是在原产地,买到就

2 要闻 2018年 12月 10日 星期一www.jfdaily.com

一版责编:陈煜骅 倪佳 二版编辑:李小佳 周扬清

只要思维“洋气”,田间地头都浪漫崇明竖新镇仙桥村探索“农旅结合”新模式,塑造乡村旅游新机遇

■本报记者 茅冠隽

开车驶入崇明竖新镇仙桥村的主干道———仙桥中路, 一股浪漫气息扑面而来:

路边不少农宅外墙上的彩绘,这让一条乡间小路“摇身一变”成了后现代艺术的展厅。这些农宅中,不少已经过专业设计改造变成了民宿,尽管“骨架”还是乡村常见的砖瓦房,

但里面已焕然一新:有的在传统的土灶一侧装了电磁炉、 烤箱等乡间不多见的厨具,有的在农家大院里摆了全木质的秋千椅,椅子边还放着不少漂亮盆栽。连路边对民宿的介绍都是“国际化”的,村里的主要导向牌上印有中、英、日、韩四种文字。

“乡野味”让游客趋之若鹜竖新镇党委委员沈东告诉记者, 仙桥村

探索“农旅结合”、和民宿产业“结缘”已有近十年,如今民宿已成仙桥村重塑乡村风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造就乡村“浪漫气质”的重要抓手。“相较于城市酒店, 民宿有鲜明而浓郁的‘郊野味’;相较于传统的‘农家乐’,民宿则多了文化气息、多了个性化的深度体验,更能吸引城市游客。”目前,仙桥村共有民宿 22

幢,其中 7幢在装修,15幢已对外营业。

“今年是我当书记的第 27 个 年头,我亲眼看到了民宿产业发展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给村民带来的好处。”仙桥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管仕忠告诉记者,

仙桥村一直到本世纪初还没什么产业,一年到头就是“三麦油菜老来青”,村民种完这个种那个,最多养点鸡、鸭和羊,农副产品大多是自给自足。转机发生在 2010 年,当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一支团队在村里探索“桃花村试验”,这个带点乌托邦气息的试验被人们称为村庄版的“田子坊”或“八号桥”———“城里人”在这里租下土地进行各种创意设计,打造生态旅游景点,将乡村土地变成五彩缤纷的天然图画,其中就包括开发田间民宿。“这是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农旅结合的新路子,我们非常欢迎。”

日前, 记者跟着村干部来到仙桥村内一家名为“花觅”的民宿,这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团队在仙桥村打造的民宿之一。“花觅”本来是一栋三层农家小楼,屋主常年不住在村里, 团队租下整栋楼重新设

计。经过改造后,小楼朴素精致,原本刻意掩映的“乡野味”被精心设计后“定向

放大”,变得非常浪漫。比如,“花觅”内部的部分墙体红砖是裸露在外的,很“原生态”,

但屋内的洗漱环境、床榻、公共活动空间等又都可比肩星级酒店标准: 小楼一层被全部改造成了公共空间,有宽敞明亮的客厅、

现代化的厨房、舒适的阳光回廊,还有一个安静的读书角。 这里兼具乡野的韵味和现代生活的舒适,这种“混搭风”让不少游客趋之若鹜。

收入高了村里也更热闹了不只在外形上吸引游客,仙桥村民宿也

能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乡村体验。这里有独特的“老板娘文化”:民宿经营方在村里专门聘请了管家,负责接待客人、安排入住、推荐游玩景点,如可以去哪里采摘蔬果、什么地方适合野炊、去哪可以买到地道的土鸡蛋等。在这里,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完成一桌美餐、自己安排作息,睡醒了就去村里各处走

走,在农田里逛逛,甚至还能跟着村民体验一把农活。

管仕忠告诉记者,发展民宿是一件“多赢”

的事。老百姓的闲置房屋可以整体出租,一年有 3万元左右的收入,按照合同每三年会有一定涨幅, 有的百姓租掉房子后还在民宿里打工,能领一份工资。对村里来说,民宿项目可以整体提升环境,还提升了村里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市场信息、城市资源“流”入农村。对民宿经营者来说,如今乡村游如火如荼,每到周末村里的民宿基本能住满,如今有意向去仙桥村开民宿的经营者很多,村里的闲置房子都有些“不够用”了。“民宿发展起来后,老百姓收入高了,村里也更热闹了,总有人说‘现在村里天天都有人来走亲戚’, 邻里间气氛更活跃。而且,‘城里人’来得多了,农户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近年来,仙桥村除了发展民宿,还鼓励艺术工作者长驻乡村, 在田间地头设计艺术作品、在农宅上画墙绘,为村民和游客营造崭新的乡村体验和文化氛围。“只要思维‘洋气’,一块红砖、一块门板、一个农家常见的谷筛也能散发出浪漫气质。我们希望有更多思维‘潮’、

想法多、理念先进的团队来村里找灵感、做项目。”管仕忠说。

﹃买全球﹄上海如何脱颖而出

上海海关课题组建议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核心优势

■本报记者 张骏

中国人出国爱买奢侈品,这大概是留给全世界的共同印象。

有没有可能, 将这种消费热情留在国内?今年,上海发布《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云集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使上海成为全球新品首发地、 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和人人向往的 ‘购物天堂’”的目标,显然透露出这样的雄心。

足不出“沪”“买全球”,上海该往哪些关键点上着力?

中国人买了全球32%的奢侈品据贝恩咨询统计数据,2017年全

球奢侈品市场规模接近1.16万亿欧元,同比增长5%。数据显示,欧美地区仍是奢侈品主要消费地, 各占33%和32%,中国大陆和日本均占8%。中国区增速大幅领先全球市场,达到18%。

从“买买买”的能力来看,中国籍消费者无论消费量和增幅都占首位。

2017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量占当年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 32%,美国消费者和欧洲消费者分别占 23%和 18%。

去年,中国籍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增速达到 11%,非中国籍消费者消费总量同比增速约为 0。

“5年前,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比其他国家年轻 10岁, 现在这个年龄差将近达到了 20岁。”某奢侈品集团高管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数据,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已从 35 岁下滑到 25 岁。

“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时尚节奏和个性彰显的追求,也影响甚至引领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变化。”

“奢侈品消费增速变化、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群体变化、消费结构和消费渠道的变化,为上海找寻‘上海购物’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思路。”上海海关一份研究报告提及这一问题。

上海已成为进口品牌消费品集散地去年,上海商业迭代更新加速,许

多“全球最大”“国内首家”纷至沓来,

全国首家 Editor全店收纳主题美学生活买手店、 美国以外的首家星巴克臻选咖啡烘焙工坊都成了新的商业“名片”。这些“首店”之所以选择上海,根本原因是这里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各种形式的零售业态都能在这里找到拥趸。

来自海关的数据支撑了这样的观点。上海已成为进口品牌消费品中国区总部集聚地和物流集散地。今年,受上海市政协委托,上海海关成立课题组,开展知名品牌消费品进口样本分析研究。课题组从上海口岸主要进口消费品类型和企业中选择了 7个奢侈品品牌、8个大众消费品品牌,共 14家企业的 15个品牌,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显示,15个样本品牌中,除劳力士集团在上海、广州和北京分别设立子公司负责进口和销售外, 其余 14个品牌均将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从行业看,包袋、表、服装、

化妆品四大类行业,除服装外,其他三个行业的样品品牌在上海口岸的进口占比普遍达到 90%以上,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但在国内销售区域及占比上,上海与北京相比仍有差距。

税负并非“售价贵”的主要因素出国旅游喜欢购置奢侈品的陈小姐,这次又从法国买

了名牌包包。“国外价格便宜啊,尤其是在原产地,买到就是赚到。”

与许多消费者的感受相似, 海关在调研中也发现,几个样本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格高于香港、东京、纽约和巴黎四个国际消费城市, 平均价格高出 10%至 20%,且呈现出原产地最低价格规律。

售价高是因为税负高吗?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钟表等部分高税率商品的相关企业认为,中国高定价的最直接原因是进口环节税率,尤其是消费税税率。但更多的国外品牌企业认为,进口国整体运营成本差异是影响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连续下调消费品关税税率,服装、鞋靴、

箱包、高档化妆品的税负均有大幅下降。来自受访企业的数据显示,进口环节关税、消费税占受访企业年度销售收入的比例很低,服装企业普遍低于 2%,税负最高的钟表企业也仅占销售收入 10%左右。而国内税部分,超过 50%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上海享受过税收优惠政策。然而,这些对进口消费品的售价和销量无明显影响。

四成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市场零售价高,是“公司的市场策略决定的”。“奢侈品定价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甚至抽象的艺术。”有奢侈品业内人士坦言。

一些在国外生活过的消费者,也意识到这种“市场策略”:有些本属于大众消费品的品牌,在中国定位于高端或轻奢,并制定了相应较高的价格政策。

构建品牌购物的核心优势“政府给予企业的税收等优惠,应当向下传导给消费

者。”海关在调研报告中说,这需要建立政府与部分重点品牌零售价格的监测和引导机制。课题组认为,应加大海关转移定价审核,对关税大幅下降但零售价格没有调整可能导致的国内利润偏高的进口企业开展审核,保持进口和销售两端价格的平衡,对未响应国家降税政策的企业形成管控制约。

也有专家提出,“首发”“售新”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价格上的劣势, 提升上海消费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在引入新品牌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品牌布局规划和品牌形象宣传,引入更多符合上海城市气质、文化气质的品牌,以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

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反映“进口国整体运营成本差异影响了零售定价”,专家认为,有必要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的软硬件切实为企业减负,如用好并扩大总部经济给予总部企业的税收优惠等各类政策,在“营改增”等税制改革上实现更大的突破等。

“上海打造购物品牌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和综合竞争优势,”课题组表示,这块招牌要在国际上打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构建核心优势。

扰民难题不再﹃看得见管不着﹄

浦东率先试点环保执法事权下沉促进﹃被动查处﹄变﹃主动发现﹄

■本报记者 戚颖璞

位于浦东新区北蔡镇的“客家小厨”生意一直不错, 可是周边居民不但无心享受“口福”,反而叫苦不迭。原来,这家饭馆油烟多、噪声大,严重的时候居民不得不紧闭门窗。

接到投诉后,大华一居居委书记徐庆伟一边反馈给街镇的工作人员,一边做好长期安抚居民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从居民反映到整改完毕, 只花了不到 1个月, 比以前快了许多———这得益于浦东新区环保执法的创新之举。

两小时到达处置现场

“快”的秘诀在于去年11月,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开展的环保执法事权下沉试点。试点将 23项可以通过现场检查、 调查能直观判定的环保违法行为全部下沉到街镇一级, 包括建设项目、废水、固废、环保设施运行等。

哪怕一个小小的环境问题, 处理起来也极其复杂。王廷慧深有感触,试点前碰到油烟扰民、 噪音扰民、 河道排污等问题,是“看得见管不着”, 处置不可能如此迅速。

浦东新区监管对象多、投诉量大:每年关于环境问题的信访量有 1万多件次,占全市四分之一。而专业的在编环保执法人员只有 85人。即便“超负荷”

运转,仍显“力不从心”。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奚帼华介绍,开展试点之后,街镇城管中队能在 2小时内作出反应处置,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轻微的环保违法行为,街镇结合居委会一起劝说、指导,可以避免商户的抵触情绪,减少环境问题反复发生。

日常巡检排查隐患自从环保执法权下放后,环保问题逐步

从“被动查处”向“主动发现”延伸。首个试点镇书院镇,将镇内工业园区的企业也纳入日常巡查监管。 书院镇拥有 100 多家小型企业,主要为小五金、木器行业。对环保法规不熟悉是小型企业的一大痛点。上海易具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员工仅 20余人, 负责人沈云华坦言:“公司缺乏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缺乏对环境保护法的全面了解。”

按照环保要求,企业生产必须门窗紧闭,

以防粉尘、焊烟扩散。城管执法中队案审科科长姜涛和同事每天出去巡逻, 格外留意企业的生产情况。“如果企业生产时门窗开着,我们就会前去检查。”姜涛表示,除了整改,还会对企业进行环保法规的科普。经过专业指导,

上海易具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在总公司各地分公司中的规范管理水平名列前茅。

下沉事权拓展至 99项浦东新区环保执法事权下沉,属于全市

首创。2016年上海出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扩大浦东新区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决定?, 成为环保执法事权下沉的起点。

正式试点一年以来, 浦东新区以点带圈、以圈带面,从书院镇拓展到 6个重点镇,

再覆盖到 24个镇。同时,环保执法事权从 23

项拓展至 99项, 占比约环保执法事权总量的三分之一。

据介绍,接下来环保执法事权下沉将覆盖到浦东新区的所有街镇。由于环保执法需要极强的专业性,街镇一级的城管队员还需要开展专业培训。

穿行于风口浪尖守望生命8年来东海救助局船长徐卫国执行抢险救助 100多次,救助遇险人员 200余人

■本报记者 王力

“承载使命,守望平安”———这八个字是现任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船长徐卫国的微信签名,这个签名多年未变。

1994 年,19 岁的徐卫国加入上海救捞局,他的想法很简单———救助船平时在岸边待命,船员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同时,

救捞局船队有远洋拖带任务,年轻人能出国开眼界。那时的他没想过多年后,自己会把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海上救助事业,成为先锋模范, 成为许多人眼中的英雄,成为东海上生命的守望者。 海上的岁月,让男人成熟。

努力提高救助成功率徐卫国始终记得第一次救助失败时

的场景。 那是 1995年年初, 一艘渔船遇险,等救助船从码头开到现场,渔船已经沉没,船上渔民全部失踪。徐卫国和同事们搜索了半天,却只捞上两具遇难者的遗体。

那是徐卫国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恐惧、难过、自责,各种负面情绪占据了他的身心。他仿佛看见了死者白发父母涕泗横流,年轻妻子痛不欲生的场景。他在心里反问自己:“我是来救人的,为什么没救成?如果早点到能否救到人?”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做噩梦,

那份没救上人的遗憾始终留在他的心里。

自那以后,徐卫国一直思考如何提高海上救助的成功率,他仔细观察,认真总结,不断成长。利用闲暇时间,他把船上所有进口设备的英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还背得滚瓜烂熟,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熟悉了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像了解自己身体一样了解它们。

2003年,中国救捞体制改革,救助与打捞分家, 救助局成了独立的事业单位,

将所有精力投入海上救助当中。 改革后,

国家对海上救助更加重视,提出了“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候发挥关键作用”的新要求。救助船也从码头待命,改为在主要交通航道和事故多发地待命。

怀着对新单位的憧憬和弥补此前遗憾的愿望,徐卫国义无反顾地选择成为专业的救助人。新时代和新单位给了年轻人

更多机会,让徐卫国很快冒了出来———32

岁时,他成为东海救助局最年轻的救助船船长;40岁时,他带头成立劳模工作室,成了学术和实践研究的带头人。

即使海上救助工作繁忙,他依然带领工作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申请了一项国家实用型专利,实施了十多项船舶小改革项目,在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技术研究论文。“既然成立了工作室,就该有所作为。”这是徐卫国内心最质朴的想法。

把船员“拧成一股绳”

船舶遇险, 往往是因为遇上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或者驶入了暗流涌动、礁石林立的复杂海域,救助人前往救援,自己的危险性并不比遇险人少。

徐卫国常说, 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在坚持中看到希望,在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海况面前,救助人必须去寻找和等待那稍纵即逝的机会,比如浪平的一瞬间,或者风小的一刹那,但能否抓住机会靠的是整个团队的战斗力,考验的是船长的指挥和协调能力。

每次执行任务的路上,徐卫国都对基本情况有个判断,评估所有的风险,制定初步方案并根据现场情况不断调整。分配任务时,他会非常细致地把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每一步如何应对都告诉船员。

熟悉徐卫国的船员都用 “特别稳”来形容他。危急的关头,船长的举手投足、甚至一个微小的表情变化,都会影响到团队的情绪。 而徐卫国每次总能指挥若定,看到船长这么镇定,边上的船员也不那么紧张了。

徐卫国平时喜欢和船员聊天,他对每位船员都非常了解,开展救助时,他给每个人安排适合自己的角色,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年轻同志, 并且从来不会责备船员做得不好,总是鼓励他们,帮他们建立自信。经徐卫国带教,5 名船员成为救助船长,20 多名船员成为救助骨干和岗位尖兵。

轮机长陈显报 2003年起就经常与徐卫国共事,他觉得徐卫国有把船员“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比较和蔼,说话语气平和,像和兄弟谈心,我没见过他和任何人发脾气。 即使当了船长,获得很多荣誉,他也从不骄傲,不摆架子,把我们都团结在他周围。”陈显报这样评价。

就是这样的船长,带领着团队在东海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1年,“JADE”轮走锚触礁搁浅,摇摇欲坠, 船上 12名外籍船员生命受到严

重威胁。由于周围海域礁石林立、暗流涌动,

救助船难以靠近,徐卫国果断说服外籍船员施放救生筏逃生, 并派遣救助艇前往救援。

在恶劣的大风浪中,徐卫国驾驶救助船挡在救生筏和救助艇的上风口,帮助救助艇接应救生筏,最终,成功将 12名遇险外籍船员全部救起。

2016年,强热带风暴突袭东海,装载 2.4

万吨煤炭的散货船“金海西”轮遇险走锚,不断靠近海底沉船和中日海底光缆。由于“金海西”轮的锚链还拖在水中,救助船螺旋桨有碰到锚链的可能,无法直接靠近。徐卫国在考虑风压、流压、锚链位置等因素后得出了安全距离———5米。 当时海面风力达 9—

10级,浪有 5—6米高,船单侧横摇幅度接近40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卫国驾船靠近“金海西”轮,始终保持 10 米左右的相对距离,

足足坚持了 1小时, 最后在离海底光缆 0.5

海里的地方成功带缆成功,将船拖至安全海域,船上 25人全部获救……

“救人一定要救活人”

2010年以来,徐卫国执行抢险救助任务100多次,救助遇险人员 200余人,救助遇险船舶价值数十亿元 。 “JADE” 轮救援 、

“DANUM165”轮救援、神舟十号飞船外围保障、“金海西”轮救援、马航 MH370客机水下搜救、“桑吉轮”救援……东海海域的重大救助和保障任务中, 几乎都有徐卫国的身影,

穿行于风口浪尖“手把红旗旗不湿”,徐卫国无疑是东海弄潮儿。

在海上待命时,徐卫国也会看书打发时间,他爱看三国,最佩服忠义两全的关云长,

这是他心中的英雄形象。记者问他自比关云长如何,他笑称只有肤色比较像。徐卫国从未把自己当成英雄,他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细,他只是遵循着内心那个声音———

“救助一定要有作为,救人一定要救活人!”

经常有人问徐卫国,是否想过换工作,他总是回答,“哪有比海上救助更有挑战和意义的工作?”对他来说,每次多救一人,多帮一人都很有成就感,自己也活得越来越明白。

唯一的遗憾的是, 自己陪妻子和儿子的时间太少了。2003年改革后, 救助船在海上待命,徐卫国一年出海时间超过 280天,人手紧张的时候,11个月不回一次家。 刚开始的时候,妻子也质疑、埋怨过他的选择,担心这份工作太危险。 但当妻子看到那些获救者劫后余生的神情, 看到许多被救的人泪流满面跪地拜谢,她一下子理解了丈夫工作的意义。

徐卫国很感激妻子的理解,“回家了就多帮老婆干点家务,多陪陪儿子和老人,我是上海男人,在家也很勤快的。”他笑着说,想要轻松一点,但却明显流露出对妻儿的歉意。

上海购物调查③

上图:徐卫国在驾驶室外瞭望海况。

左图:船员们在甲板上救助。 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