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41 卷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1,No.4 2014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y,2014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框架关系为依据对框架进行分类即在学者们从语义域角度对框架分类之外我们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元的构成情况等角度对框架进行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可把框架分为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三类在词位框架中来看动词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其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视角化是词义分 立的主要动因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方面词义间的某种联系交际的某个方面等的结果就是词义分立足于词位框架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依据能提取到动词词义演变的一些普适性规律关键词框架视域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4⁃0103⁃10 收稿日期2014⁃02⁃11 作者简介黄晓冬(1973—),四川仁寿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1982 ,Fillmore《 框架语义学》 ( Frame Seman⁃ tics) 的发表标志着框架语义学理论的正式问世其基本观点是一个框架是由若干概念构成的结构 化的概念系统因此要充分理解一个概念就必须 认识这个概念所处的框架 [1]382-412 稍后,Fauconnier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 理论 [2]3-81 和合成空间理论 ( blended space theory) [3] 、Talmy 认知理论 [4] 也被看 作框架主义思潮内容。 30 年来运用框架思想在语 言信息处理语言习得研究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 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突出的有两方面构式语法研究和框架网络( FrameNet Project) 研究后者尤其是直接以框架语义理论为指导来研究英语 语法功能和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标注建立 起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词汇知识库这一研究成 果已成为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信 息处理工作的重要借鉴在国内胡明扬 [5] 杨成凯 [6-8] 全面介绍过 Fill⁃ more 格语法理论又因为框架语义学和认知语言 学理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学者对框架语义 学的初识和展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认知语言 认知语义学等相关理论的译介研究相伴而行 比如综合吸收配价理论题元理论概念依存理 原型理论等所展开的研究多属此类目前国内 已经有一些全部或局部地直接以框架语义理论为指 导的高级别课题成果发表或出版国内框架语义研 究的主要成果有如下三类一是译介类成果主要是引介框架语义理论 如詹卫东对 Fillmore《 框架语义学的翻译 [1] 或是 引介兼梳理其发展脉络 [9-11] 二是工程开发类研究目前最突出的是刘开瑛 率领的山西大学研究团队和范开泰率领的上海师范 大学研究团队 [12] 所做的研究三是理论思考语义本体研究和词汇教学词典 编撰类这类研究成果相对零散内容主要涉及如 下一些问题:(1) 对框架语义理论基本思想的梳理 与再思考 [13-17] ;(2) 在框架语义思想启示下进行局 部的语义本体研究的尝试和词典语义学界尤其是针 对词典释义原则模式方法等问题的新思考 [18-24]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 Upload
    others

  • View
    29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第 41 卷第 4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1No42014 年 7 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y2014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ldquo场景mdash框架rdquo关系为依据对框架进行分类即在学者们从语义域角度对框架分类之外我们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词元的构成情况等角度对框架进行分类 着眼于语言形式可把框架分为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三类 这

样在词位框架中来看动词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其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即视角化是词义分

立的主要动因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词义间的某种联系交际的某个方面等的结果就是词义分立 立

足于词位框架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依据能提取到动词词义演变的一些普适性规律关键词框架视域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4010310

收稿日期20140211作者简介黄晓冬(1973mdash)女四川仁寿人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

    1982 年Fillmore《框架语义学》 (Frame Semantics)的发表标志着框架语义学理论的正式问世其基本观点是一个框架是由若干概念构成的结构

化的概念系统因此要充分理解一个概念就必须

认识这个概念所处的框架[1]382-412 稍后Fauconnier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2]3-81和合成空间理论

(blended space theory) [3]Talmy 认知理论[4]也被看

作框架主义思潮内容 30 年来运用框架思想在语

言信息处理语言习得研究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

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突出的有两方面构式语法研究和框架网络(FrameNet Project)研究后者尤其是直接以框架语义理论为指导来研究英语

语法功能和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标注建立

起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词汇知识库这一研究成

果已成为德语西班牙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信

息处理工作的重要借鉴在国内胡明扬[5]杨成凯[6-8] 全面介绍过 Fill

more 格语法理论 又因为框架语义学和认知语言

学理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学者对框架语义

学的初识和展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认知语言

学认知语义学等相关理论的译介研究相伴而行

的比如综合吸收配价理论题元理论概念依存理

论原型理论等所展开的研究多属此类 目前国内

已经有一些全部或局部地直接以框架语义理论为指

导的高级别课题成果发表或出版 国内框架语义研

究的主要成果有如下三类一是译介类成果 主要是引介框架语义理论

(如詹卫东对 Fillmore《框架语义学》的翻译[1] )或是

引介兼梳理其发展脉络[9-11]二是工程开发类研究 目前最突出的是刘开瑛

率领的山西大学研究团队和范开泰率领的上海师范

大学研究团队[12]所做的研究三是理论思考语义本体研究和词汇教学词典

编撰类 这类研究成果相对零散内容主要涉及如

下一些问题(1)对框架语义理论基本思想的梳理

与再思考[13-17](2)在框架语义思想启示下进行局

部的语义本体研究的尝试和词典语义学界尤其是针

对词典释义原则模式方法等问题的新思考[18-24]

301

(3)如何运用框架语义思想提高词汇教学阅读教

学水平等问题[25-27]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运用框架语义理论的成

果突出表现在针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而用于研

究和指导人的语义认知方面还可以继续展开细化深入的研究

Fillmore 说ldquo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语的意

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同时也试图刻画一种语言产

生新词和新短语以及向已有的词语里增加新的意

义或将一段文章中各成分的意义组装到一起从而

形成整篇文章的全部意义等等所需要遵循的原

则rdquo [1]382因此本文尝试用框架观来分析现代汉语

词语增加新词义从而形成多义词的词义分立现象具体以动词多义词为观察对象观察词义演变分立

的规律从共时角度看到的同源词或多义词现象是过去

时代历时演变的结果也将是未来新演变的基础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传统训诂学主要解释为引

申关系并分析出同向引申逆向引申单层引申多层引申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传统语义学认为词义

由基本义得到转义主要靠引申并分析出比喻引申

和相关引申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发展出多个义

项的认知途径主要是隐喻和转喻多义词的认知模

式主要是聚类认知模式 根据蔡晖的研究我们了

解到俄国语义学界有另一种主张ldquoПaдyчeвa 发现动词的语义要素及题元结构的变化与词义的变化之

间存在某种具有参数性质的对应关系rdquo [28]因此在涉及词义变化的诸因素中Пaдyчeвa 提取出动词的

分类范畴主题类别角色配位和参项的分类类别等

ldquo语义参数rdquo并用这些语义参数来检验已知的词义

信息预测和推导出各种增补信息[28] 这些成果对

词义演变规律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解释 相比之

下本文以共时语料为观察对象在框架视域下分析

词位内(多义词)词义生成分立的规律 这是在以

上几种语义理论之外从新的角度观察语义生成规

律的一种尝试性研究一  语义框架层级体系

1框架和场景

在结构语言学生成语法语义理论格语法中ldquo框架rdquo的含义各有不同 Fillmore 认为框架是使

词语意义结构化的一种方式一个词语是一个范畴

化的结果因此一个框架就是一个范畴系统一个

概念系统ldquo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motivating context)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rdquo [1]392 为了

更便于讨论本文借用马洪海给ldquo框架rdquo所作的定

义ldquo框架是指由词元和它所联系的框架元素构成

的表达特定场景的语义结构形式也叫 lsquo语义框

架rsquo简称lsquo框架rsquordquo [29]5其中ldquo词元是指能激活一

个语义框架式的具有某个特定义项的词语框架元

素是指语义框架中由词元所联系的各种参与角

色rdquo [29]5 词元与框架元素一起构成框架Fillmore 认为ldquo词语代表了经验的分类(范畴

化)这些范畴中的每一个都是以依赖知识和经验

背景的激活情境为基础的rdquo [1]383即词语概念是依

赖场景的 场景是现实实体行为模式或者社会制

度历史等 作为认知对象时场景既存在于实践中

又存在于经验中 场景有大有小大场景包括一系

列相关联的小场景是个层级体系场景属于现实范畴是自然社会和主观客观事

物的现实存在具有具体性 框架属于概念范畴是由场景抽象之后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一个结构化的

系统 场景与框架密不可分场景是框架产生的基

础它先于框架而自在地存在要理解框架中的元素元素间的关系框架整

体必须具备相应场景的世界结构知识 所以场景

元素的改变可能会相应地改变框架元素 比如场景中[-有生性]的名词变为[+有生性]名词与其

相配的动词表示的概念可能会由[-目的性]变为[+目的性] 框架呈现或记忆场景词语ldquo唤醒rdquo框架语言中的每一个词短语句子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对

场景进行概念化的结果 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

子都可能对应一个场景一个场景至少对应一个框

架词元以一个最小义项为场景基础一个最小最纯义项和一个最小场景相应[30]146 一个场景可能

由多个词元来刻画比如商业贸易场景可能由

ldquobuyrdquoldquo sellrdquo等多个词元参与到不同的框架来刻

画这多个词元刻画同一场景中的不同凸显对象和

范畴这是人的认知视角化( perspective或称透视

域)作用的结果 目前国内框架语义学文献一般把

这若干词元刻画同一场景的若干个具体框架称为

ldquo框架式rdquo 学者们主要根据框架所刻画的语义所

属范畴把框架层级体系分为框架域框架分域框架

类框架式等把框架分为基式框架和扩展式框架框架 中 的 词 元 分 为 单 纯 性 词 元 和 复 合 式 词

4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元[293132]2框架分类

在学者们的讨论中ldquo框架rdquo可以针对不同的场

景对象而存在(1)就一个包含多项人物运动变化状态的事

件场景来说场景mdash框架把这些元素统统囊括其中比如 Fillmore 研究过的商业事件框架判决事件框

架 这种框架中的元素往往是激活框架的直接因

素人们充分理解识别框架才能更好地认知其中各

个具体的框架元素(2)就一个事件和其他有关联的事件构成的一

个更大的世界知识图谱来说场景mdash框架是一张更

大的网涵盖了诸多的范畴及范畴间的关系比如

Fillmore 谈及过的ldquoout westrdquo和ldquoback eastrdquo所激活的

美国历史事实大框架(3)就一个语句语篇来说它们整合成一个大

的语言框架进入这个语言框架的词或短语自觉担

当框架的某项句法或语义方面的任务即词语自身

的词汇语法意义更服从于构式性价值的调控很多

词语甚至被构式赋予了新的词汇语法功能 这种

框架观由 Goldberg 等人发展为ldquo构式rdquo理论 另一

方面进入一种具有特定的布局程式的语篇的语句也因为该语篇框架的固有程式而自然地获得相应的

理解和认知处理 沿着以语句内语篇内的ldquo语言

框架rdquo为着眼点的思路进行纵深探索已经形成构

式语法篇章语义等分支性研究(4)就一个具体的人物动作状态变化来

说其概念自身内部诸要素属性也构成一个框架这可以从 Fillmore 早期格框架的研究把动词的句

法语义属性及其与表示外部世界元素的各类名词

性词语的关系用格框架来刻画得到启发 这种框架

以词元为核心以词元的一个义项为刻画对象向外

可以进行其辐射区域内的句法语义研究比如可以

把动词核心语言中的动词配价语义格分配等问题

与框架元素词元语义属性结合起来研究或者把一

组框架与词汇场(语义场)研究相结合向内可以观

察义项间的关联义项的分合演变等问题因此如果以场景为基础着眼于ldquo场景mdash框

架rdquo关系来对框架进行分类清理框架层级体系能细化研究视角所得出的框架分类也符合人的认知

体验便于认知词义 又由丽萍等对词语依存概念依存核心依存三种语义分析模型比较研究之后

认为核心依存模式(即框架语义分析模式)兼顾词

语形式和概念可能是最适合汉语语义处理需要的

模式[33] 因此本文从上述第(4) 种意义上的场

景mdash框架出发结合词元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特征尝试着重新观察框架的分类模式

一个最简义项对应一个最小场景此为义项场

景 一个多义词的所有义项构成的所有场景是统合

在一个词位内的一组有关联的场景这是一个特殊

的场景组我们称为词位场景 若干场景按一定顺

序组合在一起能再现一个复杂事件是事件场景与此场景系统相应的框架系统成员分别是义项框架

(词元框架)词位框架事件框架 因为义项框架

(词元框架)词位框架的词元在语言形式上都是

词可看作对应词这一级单位我们统称为ldquo词内框

架rdquo 因为组合场景常常表达一个复杂的完整事

件就语言形式而言通常不是一个词而是由短语乃

至句子段落篇章来承担表达任务因此把事件框

架统称为词外框架 事件框架是从语言内容完整性

角度着眼来指称词外框架是从语言形式角度来指

称 又有些场景可能涵盖宏大广阔的时空中的自

然社会事实表达起来常常需要用语段语篇才能

完成我们把刻画这类宏大思想体系或事实系统的

场景的框架称为ldquo语篇框架rdquo 为从术语系统协调

和理解上的便利考虑从内容角度着眼可以把词元

框架词位框架合称为ldquo子事件框架rdquo把用词组句子篇章表述的内容称为ldquo事件框架rdquo

有些词与词结合会改变词元所属的语义域如ldquo吃 喝rdquo都是非移动动词而ldquo吃 喝+趋向动词rdquo则由非移动域进入移动域 周领顺把 ldquo登上rdquo ldquo走

过rdquoldquo跑过来rdquo称为ldquo复合动词词元rdquo把单纯词元称

为 ldquo 基 本 词 元 rdquo 动 词 短 语 词 元 称 为 ldquo 扩 展 词

元rdquo [32]184125 为了正视这一类必须以词组作为框架

核心的研究对象有必要根据词元构成情况(单纯

性词元和复合性词元)相应地把框架分为单纯框

架和复合框架 值得思考的是组合式词元(如ldquo割下rdquo)使单纯性词元所属的语义域可能发生转化如ldquo割rdquo(截断义)原归属ldquo分离rdquo场景mdash框架ldquo割下rdquo则是ldquo分离rdquo和ldquo搬运rdquo合而为一的两个场景两个框

架式 这种情况是归属框架关联来处理或者是归属

一个框架来处理还有待深入思考 汉语与英语特

点不同汉语中ldquo闪烁出rdquo这种语言单位作为ldquo目标

词元rdquo似乎也可再斟酌处理以使其更符合汉语语

5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感综上所述兼顾语言形式内容和ldquo场景mdash框

架rdquo关系等因素我们对框架进行如下分类    (1)着眼于语言形式可以把框架分为 3类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

(2)着眼于语言内容可以把框架分为 3类子事件框架事件框架事件组(链)框架

(3)着眼于词元的构成情况可以把框架

分为 2 类单纯框架复合框架这样厘清分类之后本文尝试选取在词位框架

中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

依据提取其中包含的动词词义演变普适性规律二  词位框架视域中动词词义分立的规律

框架语义分析法已经获得公认的一点是语义

分析应该以ldquo词元rdquo(相当于词典中的义项)为单位词位统合了几个有密切关联的义项因此可以其中

一个核心性的词元框架为基础且只需变换这个框

架中的局部就能刻画该词位中的其他词元框架这是从语义本体角度对多义词词义演变分立现象

进行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从词位框架来看多义词

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

作用即视角化作用使凸显对象变化这是新义项

生成并分立的重要条件 多义词词义分立总的规律

是场景越复杂场景内元素分属的次范畴越多这个场景概念化后的框架中的框架元素就越多这个

框架中因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而可能被凸显的框架

元素的可能性会增加那么该词位框架涵盖的词元

就可能越多 框架元素是否得到凸显起决定性作

用的是人的认知具体而言是人的视角取舍决定凸

显对象的 这样一个词元就激活词位中伴随着凸

显对象的一束框架元素 在视角化作用下的凸显使词义分立的常见规律有如下几种

(一)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词义分立

这里说的题元是句法结构中与动词配合的名词

性成分在词义框架中即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目的等框架元素 认知主体可以凸显这个题元的语义

特征也可以凸显那个题元的语义特征 因此在同

一个词位框架中认知主体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

征结果就是造成词义分立 如ldquo保留rdquo的义项    ①保存不变②暂时留着不处理③留下不拿出来[34]15-16

ldquo保留rdquo的义项①凸显[+面貌或效用等不变]的语义

特征认知凸显受事∙∙∙∙

受事保持其原有状态义项②凸显[+不予处理]的语义特征认知凸显施事

∙∙∙∙无新

举措义项③凸显[+留藏][+不宣于人]的语义特

征认知凸显目的∙∙∙∙

(施事的意图∙∙∙∙∙

)保持私密性或所

有权 在ldquo保留rdquo这个词位框架内认知凸显不同题

元的语义特征词义分立为三个义项(二)凸显题元的次范畴题元次范畴不同词

义分立

动作行为的受事次范畴变化动词词元的基本

动作方式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词义分立 属于

这一类的词例数量最多 如ldquo安排rdquo的义项    ①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②规划改造[山河] 如家乡的群众正

在重新~着河山[34]3

ldquo安排rdquo义项①受事是一般事物人员义项②受事

是山河等较大型对象受事所属的次范畴不同词义

分立又如ldquo拔rdquo的义项    ①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

拉抽出 ②吸出[毒气等] ③夺取[军事上

的据点] ④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或使结冰的东西(食物)变软[34]5-6

ldquo拔rdquo义项①受事有[ +固体事物]特征义项②受事

有[+(有毒)气体]特征 ①属于固体范畴②属于

气体范畴 受事次范畴的变化也影响了动作特征对固体实施的动作行为是ldquo拉rdquo对气体实施的动作

行为是ldquo吸rdquo 受事范畴变化而词义分立的现象在多义动词中数量很多可见动词受事次范畴变化造

成词义分立是经常性起作用的一条规律ldquo拔rdquo的③④两个义项分立与上述动作的直接

受事范畴变化造成词义分立的情况相比区分更加

深入细化第③④两个义项是凸显动作目的关涉的

不同对象词义分立 义项③④都属于开启了目的

视窗去除原有事物中的某些成分属性领有者等但义项③凸显的动作目的是去除动作所关涉事物的

占有者如ldquo拔据点rdquo是去除原来占据据点的人义项④凸显的动作目的是去除事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某

些属性如ldquo拔西瓜rdquo是去除西瓜ldquo热rdquo的特点ldquo拔冻

柿子rdquo是去除柿子里的冰 ldquo拔rdquo的③④两个义项所

凸显的动作目的涉及的对象不同词义分立同一种题元的次范畴不同造成词义分立还有

更为复杂的情况那就是宾语在语义上都属于动作

6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目的但具体的目的类型可能是处所事物事件

等各各不同因而造成义位分立(即参项变化造成

词义不同) 如ldquo奔 begravenrdquo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向 ②为某事奔

走[34]19

ldquo奔 begravenrdquo义项①受事为处所∙∙

的较多如ldquo直奔电影

院rdquoldquo出了家门就一直奔了圆明园rdquoldquo下了班他从

来没直接奔过家rdquo等受事为人∙

的较少如ldquo去城里

奔我姑妈rdquo 义项②受事为事物∙∙

事件∙∙

如 ldquo奔材

料rdquoldquo我去外地奔点儿货rdquoldquo为这件事我可没少奔

过rdquo等 义项①的行为目的是处所人义项②的行

为目的是事物事件动作的目的类型不同义项分

立(三)凸显程度域程度变化词义分立

客观世界在不同的方面构成一个又一个的连续

统词义是人对世界概念化并切分这个连续统的结

果是人的认知凸显不同的级阶点的结果 动词义

常常会涉及到的连续序列有空间距离大小序列情感程度高低序列具象mdash抽象程度高低序列等本文

统称为ldquo程度序列rdquo 其中某一种具体的空间距

离某一种具体的情感程度都是程度序列中的一个

点 下面所分析的动词义因为所涉及的某种程度发

生变化而词义分立的词义变化现象主要包括空间

距离变化情感程度变化具象mdash抽象程度变化等1空间距离变化

动词义常涉及动作与事物的空间关系 动作与

事物的空间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以处于

程度序列中的不同阶点 动作与所关涉的事物的空

间距离不同而成为词义分立的一个依据这是词义

现象中的又一个事实 如ldquo挨 āirdquo的义项    ①触碰倚 ②靠近[34]1

ldquo挨 āirdquo义项①动作与关涉事物是零距离义项②动

作与关涉事物距离近①②分立的关键在于动作与

所关涉事物的空间距离的不同2情感程度变化

动词义反映的情感的强弱程度高低层级不同词义分立 如ldquo爱rdquo的义项

    ①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②喜欢 ③爱惜爱护[34]1

ldquo爱rdquo义项②情感程度在低层义项①③情感程度

在高层尤其是即使同处高层级①和③依然分立说明人的认知中对不同的情感程度层级的区分凸

显是非常强烈的一种认知意识也是一种成熟的认

知模式3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

把具体和抽象视为一个连续轴上的两端时这两端之间的各点的差异是程度域中的一种差异当我们把这一组这样的动词义项统合起来看这几

个义项就又在具体mdash抽象程度这一条线性轴上构成

一个递增(或递减)序列 认知上对于不同具体mdash抽象程度的切分和凸显在词义中就表现为义项的

分立 因此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也是词义再生词义分立的一条反复起作用的规律是词义演化的

机制之一 如ldquo安rdquo的义项    ①安插 ②装设立 ③加上[34]2

⑧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着什么心[35]6

ldquo安rdquo义项①意义具体表示一个具体的相对单一

的动作 义项②比义项①抽象②是一系列具体动

作的整体化是对一系列具体动作经过更大程度的

抽象后的表达 义项③抽象程度比②更高 前 3 个

义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表述

形式略有不同但实质意义相同义项⑧是《现代汉

语词典》独有 ⑧义项动作涉及的对象是抽象程度

很高的ldquo心思rdquo动作义的抽象程度与前三项相比也

处于最高程度 由①rarr②rarr③rarr⑧词义抽象程度

递增 这种情况就是人们认知上对不同的抽象程度

的凸显让词义分立成为几个不同的义项如果动词义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这个滑槽上变化

且受事由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词义就会表现出

更大的变化 如ldquo抱rdquo的义项    ①用手臂围住 ②领养送养[孩子] ③心里存着[想法意见][34]16-17

①的组合如ldquo抱孩子rdquoldquo抱着一摞书rdquoldquo抱着柴

火rdquo ②的组合如ldquo这个孩子抱了两年了rdquo ③的

组合如ldquo你抱什么态度rdquoldquo抱着远大理想rdquo ldquo抱rdquo的三个义项中从①用手臂围住rarr②领养孩子rarr③存有(想法意见)动作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三个义项中受事次范畴变化较大①人 书 火rarr②一种身份的人rarr③理想 态度

(具体          rarr 抽象)这个序列从左到右的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动作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序列中的移动叠加了

受事在具体mdash抽象序列中的移动后ldquo抱rdquo三个义项

7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的动作特征呈现较大差异义项分立似乎更具必然

性(四)凸显行为的某一(几)方面属性

一种行为往往由具体动作行为能力行为方

式发出动作的身体部位行为目的动作结果行为

实施范畴目标物规模等诸方面的特征共同表现出

该行为的属性 因此认知上凸显其中任何一个方

面或同时凸显多个方面词义就容易分离为各自独

立的义项 本文调查到的动词词义分立情况中有的是凸显单一属性而有的分立义项是综合地凸显

了行为几个方面的属性 这种规律在词位框架内特

别容易识别出来反之也说明在词位框架内观察甚

至预测词义变化的有效性和便捷性1一个义项凸显行为的某个单一属性词义分

在一个词位框架内观察动词词义分立情况让我们看到这样的规律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对立可能

是一个义项凸显动作某方面的属性而另一个义项

凸显该动作另一方面的属性 下面举例说明(1)凸显的行为行为能力行为目的等不同

词义分立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的凸显行为

本身有的凸显行为能力有的凸显行为目的这些

义项各各分立 如ldquo比rdquo的如下义项    ①比较较量 ②能够相比 ③比照 ④比 方 比 喻 ⑤ 表 示 比 赛 双 方 得 分 的 对

比[34]20-21

这几个义项各自凸显的对象不同①凸显行为∙∙

②凸

显行为的能力∙∙∙∙∙

如ldquo步行当然不比骑车rdquoldquo我年纪大

了不比你们rdquo③凸显行为的目的∙∙∙∙∙

是ldquo使helliphellip相同rdquo④凸显行为目的

∙∙∙∙是表述出相同⑤凸显行为结果

∙∙∙∙(即比赛结果

∙∙∙∙)如ldquo三比一rdquo

(2)凸显的动作的结果方式事件整体效用

不同词义分立 言说者要凸显一个动作的结果或

动作方式动作效用事件整体等让被凸显的方面

各自作为意义焦点而分立出不同的义项 如《汉语

动词用法词典》ldquo打rdquo共有 23 个义项兹仅列出其中

一部分    ①用手或器具撞击 ②器皿蛋类等因撞

击而破碎 ③殴打攻打 ④发生与人交涉的

行为 ⑤建造修筑 ⑥制造[34]73-75

ldquo打rdquo基本义是义项①其组合如ldquo打鼓rdquoldquo打锣rdquoldquo打枣rdquoldquo打钟rdquo等 因为凸显与动作相关的不同方

面而演化分立出如下其他义项义项②是凸显动作的结果

∙∙ldquo破碎rdquo而独立的义

项动作结果的规模

∙∙大小的不同也会影响词义分

立义项⑤(如ldquo打地基 |打墙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建造出比较大型∙∙

的事物(如建筑物等)义项⑥(如ldquo打锄头 |打家具 |打立柜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造出一般的∙∙∙

比较小型的∙∙∙∙∙

事物(如某种器具日常

事物等) ldquo打rdquo所带名词宾语ldquo地基墙rdquo和ldquo锄头家具rdquoldquo鼓锣枣钟rdquo表示的对象规模数量体积

大小不同是一个级阶序列( scale)中的不同的点这是名词事物规模的不同影响到动词词义的分立即

⑤地基墙rarr⑥锄头家具rarr①鼓锣枣钟大  rarrrarr  rarrrarr    小 

(规模数量体积)义项③的组合如ldquo打小孩 |打狗rdquo这是凸显动

作方式∙∙

的不同而分立义项④的组合如ldquo打官司 |打赌rdquo这是凸显事

∙件整体∙∙∙

词义分立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⑨指点启发[34]97

ldquo点rdquo的组合如ldquo点了一步棋 |点了他一句rdquo这是关

注凸显动作的效用而分立出来的义项(3)凸显发出动作的特殊部位的不同词义分

立 一个词位内凸显发出动作的部位的不同词义

分立 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③同ldquo踮rdquo (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④[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动立刻恢复原位[34]96

义项③是凸显脚部的活动义项④则是凸显头部手部的活动如ldquo点头rdquo

(4)对动词义静态或动态的凸显词义分立这里讨论的动态和静态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动和

静而是基于人的平常感知的一个分界模糊的说法动作性强的动词义(如ldquo跑rdquo)动态感强烈动作性弱

的动词义(如ldquo站rdquo)静态感强烈 这种动态和静态

对人的心理刺激各自相对集中所以虽然动态有细

微和强烈这种运动强度的差异但我们不把这一类

词义分立机制并入前面所论的ldquo程度变化造成词义

分立rdquo类而是把静态动态看做是动词词元的语义

属性之一 认知上对静态或动态的凸显造成词义

分立 如ldquo摆rdquo的义项

8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安放陈列 ②显示炫耀 ③来回摇

动摇摆[34]7-8

ldquo摆rdquo义项①ldquo安放陈列rdquo的动作瞬间完成之后就呈

现为静态义项③ldquo摇动摇摆rdquo的移动反复发生动态感强烈义项①③分立为两个义项 附带说明ldquo摆rdquo义项②的独立是凸显动作的目的的结果

(5)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词义分立 动作行为与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使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

征常常成为语言表述时必需涉及的一个方面 言说

者为了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而形成词义分立 如

ldquo等rdquo的义项    ① 等候 等待 ② 等到 不单独做谓

语[34]94

义项①的组合如ldquo等车 | 等机会rdquo义项②的组合如ldquo等晚上[再说] | 等发生事故了[再检修可就晚

了]rdquo等 可见①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②则是

[+有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时间性特征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②触到物体立即离开[34]96

这个义项的分立也是凸显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如ldquo蜻蜓点水rdquoldquo点了一下儿篙rdquoldquo点rdquo的动作具有

[+短暂]的语义特征2一个义项同时凸显行为的多方面属性词义

独立

(1)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和动作方式 动作

方式与动作的作用对象的范畴密切相关同一个动

词作用于不同范畴的对象时呈现出来的动作方式

不同因而词义分立 因此当我们从已经分立的义

项来观察这些义项分立的秘密时就反观到认知主

体对动词作用范畴和相应的动作方式的凸显 如

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⑦搅拌(如打浆糊 |打卤)⑧捆(如打行

李 |打铺盖卷儿)⑨编织(如打毛衣 |打草鞋 |打草绳 |打结)[34]76

104877810486491048667定出 计算 (打草稿 | 打主意 | 打底

色)[34]80

ldquo搅拌rdquoldquo捆rdquoldquo编织rdquo和ldquo定出计算rdquo这四种动作

方式互不相同这与动作支配关涉对象的变化密不

可分从中可见这样的认知规律一个独立的义项在

认知上凸显动作方式的同时又凸显了动作支配关

涉对象的范畴的不同(2)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 在一

些动词义中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混合难

分 观察这些相互分立的词义其中包含了认知主

体对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的整体性凸显如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⑩涂抹画印 (如打格儿 | 打(过)蜡 |打鞋油 |木板上打着线)104877810486491048659揭凿 (如打井 |打个眼儿)104877810486491048660举提 (如打灯笼 | 打伞 | 打旗

子 |打招牌 | 打精神)104877810486491048661放射发出 (如打电

话 | 打了两发子弹 | 打枪)104877810486491048662付给或领取 [证

件] (如打证明信 |打收据 |打借条)104877810486491048663除去(如打虫子 | 打泡沫 | 打皮)104877810486491048664舀取买 (如打水 |打酱油 |打饭)104877810486491048665捉[禽兽等] (如打鸟

|打鱼 | 打老鼠) 104877810486491048666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如打柴火 |打草) [34]76-79

这一类宾语名词表示的往往不是动作的直接性目

标物而是施动者借以实现另一目的的桥梁性事物如ldquo打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方便木工工作或者是方

便填写内容等ldquo打蜡rdquo的目的可能是使其美观ldquo打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穿绳透气透光等ldquo打伞rdquo的目

的是遮雨遮阳等ldquo打电话rdquo的目的是通知信息等helliphellip换句话说ldquo电话伞蜡草饭rdquo等事物并不

真正依赖ldquo打rdquo这个动作也能存在着ldquo格儿眼儿rdquo等是必须在动作完成后才存在的事物 但这两类事

物都只是整个事件中的桥梁性事物而不是目标成

品 因此ldquo涂抹画rdquoldquo凿rdquoldquo举rdquohelliphellip等动词义的

各各分立都是认知主体综合性地凸显动作实施的

范畴方式目的的结果(五)凸显对行为的主观性评述词义分立

评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把目的意图归入强主观性评述可称为具有弱主观性动作状

况行为方式更属于中性(非主观性) 对行为的评

述主观性强弱不同也是词义分立的一个条件 如

ldquo倒 dǎordquo    ①横躺下来 ②(事业)失败垮台[34]88-89

其中①具有非主观性②具有较强的评述性 ldquo倒dǎordquo义项①是表达动作本身具有非主观性义项

②在表达动作本身的同时含着明显的评述 这两个

义项的分立是认知主体对行为动作的主观性评述

进行凸显的结果(六)凸显隐喻关系词义分立

一个范畴的词义属性通过隐喻投射到另一个范

畴投射前后的这两个词义并存于同一个词位框架

9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内 这是认知上凸显了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而形成词

义分立的结果 如ldquo等于rdquo的义项    ①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 (如五加三

等于八)②差不多就是跟helliphellip没有区别 不

单独做谓语 (如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 |你说

了半天都等于废话) [34]94

ldquo等于rdquo义项①是两个数在同一个具体范畴(数量范

畴)内的等同关系义项②ldquo话rdquo和ldquo药rdquo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对象的等同关系 ldquo不同范畴内的等同rdquo比

ldquo同一范畴(数量范畴)内的等同rdquo抽象程度更高从认知途径来说②可看作是由①隐喻而成 义项①②的并立是凸显隐喻关系的结果

(七)凸显不同词位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词义

分立

一个名词性成分经常性地属于一个事件框架的

话这个事件框架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当这种名

词性成分作为框架元素与新的动词词元组配时原来典型框架的语义特征会投射到这个新组配吸收

甚至隐没这个动词词元原有的基本动作方式并赋予

新的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分立出一个新的动词性

义项这是两个词位框架相连接吸收的结果 这一

类词义分立规律的特点是宾语名词组配选择性较

弱新组配中的动词词元动作方式往往变化较大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⑥点播 如ldquo点花生 |点豆子rdquo[34]96

一般农作物名词关联的框架有ldquo播种rdquoldquo浇灌rdquoldquo施肥rdquoldquo收割rdquo等 当ldquo花生rdquoldquo豆类rdquo等农作物名词

作为框架元素与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关联组配时语言形

式上表现为动宾组配语义上农作物的常属事件框

架的典型性和稳定性高于词元ldquo点rdquo的原有语义属

性因而将农作物事件框架中的动词词元的某些语

义特征强制投射到这个新组配的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上使ldquo点rdquo的原有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

被挤压甚至隐没掉其原有基本动作方式而具有了

典型强势框架中动词词元的动作方式播种 这样ldquo点rdquo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经过ldquo花生rdquoldquo豆子rdquo等农作物常属框架的吸收与种植农作物框架中的

一般动作ldquo播种rdquo融合并重新具象赋予ldquo播种rdquo动作

以[+一个一个地下种]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

就是ldquo点花生rdquoldquo点豆子rdquo这类事件中词元ldquo点rdquo的

新的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和农作物这两个

词位连接吸收的结果认知上要凸显这种结果词义

分立 同类例子如ldquo点rdquo义项    ⑩ 引 着 火 如 ldquo点 炉 子 | 点 灯 | 点 蜡

烛rdquo[34]97

ldquo点rdquo词义被ldquo炉子灯蜡烛rdquo等物事的常属事件框

架吸收从而与跟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的ldquo引火rdquo动作

整合具有[+引火]的语义特征名词组配的动词性元素越少组配的可选择性

越低这个框架就越具有典型性和强势性框架中的

词义特征越容易投射到一个新的组配中表现出对

新组配的动词词元语义特征的吸收抑制和孵化这是动词义的渗透式扩散方式这使得大语义框架中

的各个子框架得以建立相互联系从而还原了语义

的系统性和错综性 又如ldquo垫rdquo的义项    ①用东西支铺或衬使加高加厚或平正或起隔离作用 如垫桌子 |垫砖头 ②暂时替

人付钱 (如垫书费 |垫十元) [34]98

ldquo垫rdquo义项①是基本义动作方式是用东西支铺或

衬 当组配的框架元素是抽象的债务空洞时ldquo垫rdquo被钱币债务框架吸收并整合赋予新的动作方式ldquo支付rdquo形成词义分立

三  小结和余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在词位框架中观察到动词

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人的视角

化作用这种视角化的凸显常常作用于三个范畴(1)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具体包括交

际者为了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同一题元的不

同次范畴与动词义关联的不同程度域行为的某一

(几)方面属性等几方面内容(2)凸显词义间的某

种联系比如凸显词义的隐喻关系不同词位框架间

的连接与吸收关系等(3)凸显交际的某个方面(如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评述)

通过框架工具观察到的词义变化词义独立的

规律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允许词义在同一个词位框架内游动

其中决定词义游动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的认知是认

知决定了所凸显的焦点的变化认知决定了对词位

框架内不同元素或关系的凸显(比如凸显题元的某

个语义特征次范畴程度域行为属性主观评述隐喻关系等)进而以词义分立的形式表现确定这

种凸显第二类是允许词义在不同框架间游动即框架

间相互连接与吸收后词义会发生改变造成词义独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2: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3)如何运用框架语义思想提高词汇教学阅读教

学水平等问题[25-27]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运用框架语义理论的成

果突出表现在针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而用于研

究和指导人的语义认知方面还可以继续展开细化深入的研究

Fillmore 说ldquo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语的意

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同时也试图刻画一种语言产

生新词和新短语以及向已有的词语里增加新的意

义或将一段文章中各成分的意义组装到一起从而

形成整篇文章的全部意义等等所需要遵循的原

则rdquo [1]382因此本文尝试用框架观来分析现代汉语

词语增加新词义从而形成多义词的词义分立现象具体以动词多义词为观察对象观察词义演变分立

的规律从共时角度看到的同源词或多义词现象是过去

时代历时演变的结果也将是未来新演变的基础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传统训诂学主要解释为引

申关系并分析出同向引申逆向引申单层引申多层引申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传统语义学认为词义

由基本义得到转义主要靠引申并分析出比喻引申

和相关引申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发展出多个义

项的认知途径主要是隐喻和转喻多义词的认知模

式主要是聚类认知模式 根据蔡晖的研究我们了

解到俄国语义学界有另一种主张ldquoПaдyчeвa 发现动词的语义要素及题元结构的变化与词义的变化之

间存在某种具有参数性质的对应关系rdquo [28]因此在涉及词义变化的诸因素中Пaдyчeвa 提取出动词的

分类范畴主题类别角色配位和参项的分类类别等

ldquo语义参数rdquo并用这些语义参数来检验已知的词义

信息预测和推导出各种增补信息[28] 这些成果对

词义演变规律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解释 相比之

下本文以共时语料为观察对象在框架视域下分析

词位内(多义词)词义生成分立的规律 这是在以

上几种语义理论之外从新的角度观察语义生成规

律的一种尝试性研究一  语义框架层级体系

1框架和场景

在结构语言学生成语法语义理论格语法中ldquo框架rdquo的含义各有不同 Fillmore 认为框架是使

词语意义结构化的一种方式一个词语是一个范畴

化的结果因此一个框架就是一个范畴系统一个

概念系统ldquo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motivating context)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rdquo [1]392 为了

更便于讨论本文借用马洪海给ldquo框架rdquo所作的定

义ldquo框架是指由词元和它所联系的框架元素构成

的表达特定场景的语义结构形式也叫 lsquo语义框

架rsquo简称lsquo框架rsquordquo [29]5其中ldquo词元是指能激活一

个语义框架式的具有某个特定义项的词语框架元

素是指语义框架中由词元所联系的各种参与角

色rdquo [29]5 词元与框架元素一起构成框架Fillmore 认为ldquo词语代表了经验的分类(范畴

化)这些范畴中的每一个都是以依赖知识和经验

背景的激活情境为基础的rdquo [1]383即词语概念是依

赖场景的 场景是现实实体行为模式或者社会制

度历史等 作为认知对象时场景既存在于实践中

又存在于经验中 场景有大有小大场景包括一系

列相关联的小场景是个层级体系场景属于现实范畴是自然社会和主观客观事

物的现实存在具有具体性 框架属于概念范畴是由场景抽象之后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一个结构化的

系统 场景与框架密不可分场景是框架产生的基

础它先于框架而自在地存在要理解框架中的元素元素间的关系框架整

体必须具备相应场景的世界结构知识 所以场景

元素的改变可能会相应地改变框架元素 比如场景中[-有生性]的名词变为[+有生性]名词与其

相配的动词表示的概念可能会由[-目的性]变为[+目的性] 框架呈现或记忆场景词语ldquo唤醒rdquo框架语言中的每一个词短语句子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对

场景进行概念化的结果 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

子都可能对应一个场景一个场景至少对应一个框

架词元以一个最小义项为场景基础一个最小最纯义项和一个最小场景相应[30]146 一个场景可能

由多个词元来刻画比如商业贸易场景可能由

ldquobuyrdquoldquo sellrdquo等多个词元参与到不同的框架来刻

画这多个词元刻画同一场景中的不同凸显对象和

范畴这是人的认知视角化( perspective或称透视

域)作用的结果 目前国内框架语义学文献一般把

这若干词元刻画同一场景的若干个具体框架称为

ldquo框架式rdquo 学者们主要根据框架所刻画的语义所

属范畴把框架层级体系分为框架域框架分域框架

类框架式等把框架分为基式框架和扩展式框架框架 中 的 词 元 分 为 单 纯 性 词 元 和 复 合 式 词

4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元[293132]2框架分类

在学者们的讨论中ldquo框架rdquo可以针对不同的场

景对象而存在(1)就一个包含多项人物运动变化状态的事

件场景来说场景mdash框架把这些元素统统囊括其中比如 Fillmore 研究过的商业事件框架判决事件框

架 这种框架中的元素往往是激活框架的直接因

素人们充分理解识别框架才能更好地认知其中各

个具体的框架元素(2)就一个事件和其他有关联的事件构成的一

个更大的世界知识图谱来说场景mdash框架是一张更

大的网涵盖了诸多的范畴及范畴间的关系比如

Fillmore 谈及过的ldquoout westrdquo和ldquoback eastrdquo所激活的

美国历史事实大框架(3)就一个语句语篇来说它们整合成一个大

的语言框架进入这个语言框架的词或短语自觉担

当框架的某项句法或语义方面的任务即词语自身

的词汇语法意义更服从于构式性价值的调控很多

词语甚至被构式赋予了新的词汇语法功能 这种

框架观由 Goldberg 等人发展为ldquo构式rdquo理论 另一

方面进入一种具有特定的布局程式的语篇的语句也因为该语篇框架的固有程式而自然地获得相应的

理解和认知处理 沿着以语句内语篇内的ldquo语言

框架rdquo为着眼点的思路进行纵深探索已经形成构

式语法篇章语义等分支性研究(4)就一个具体的人物动作状态变化来

说其概念自身内部诸要素属性也构成一个框架这可以从 Fillmore 早期格框架的研究把动词的句

法语义属性及其与表示外部世界元素的各类名词

性词语的关系用格框架来刻画得到启发 这种框架

以词元为核心以词元的一个义项为刻画对象向外

可以进行其辐射区域内的句法语义研究比如可以

把动词核心语言中的动词配价语义格分配等问题

与框架元素词元语义属性结合起来研究或者把一

组框架与词汇场(语义场)研究相结合向内可以观

察义项间的关联义项的分合演变等问题因此如果以场景为基础着眼于ldquo场景mdash框

架rdquo关系来对框架进行分类清理框架层级体系能细化研究视角所得出的框架分类也符合人的认知

体验便于认知词义 又由丽萍等对词语依存概念依存核心依存三种语义分析模型比较研究之后

认为核心依存模式(即框架语义分析模式)兼顾词

语形式和概念可能是最适合汉语语义处理需要的

模式[33] 因此本文从上述第(4) 种意义上的场

景mdash框架出发结合词元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特征尝试着重新观察框架的分类模式

一个最简义项对应一个最小场景此为义项场

景 一个多义词的所有义项构成的所有场景是统合

在一个词位内的一组有关联的场景这是一个特殊

的场景组我们称为词位场景 若干场景按一定顺

序组合在一起能再现一个复杂事件是事件场景与此场景系统相应的框架系统成员分别是义项框架

(词元框架)词位框架事件框架 因为义项框架

(词元框架)词位框架的词元在语言形式上都是

词可看作对应词这一级单位我们统称为ldquo词内框

架rdquo 因为组合场景常常表达一个复杂的完整事

件就语言形式而言通常不是一个词而是由短语乃

至句子段落篇章来承担表达任务因此把事件框

架统称为词外框架 事件框架是从语言内容完整性

角度着眼来指称词外框架是从语言形式角度来指

称 又有些场景可能涵盖宏大广阔的时空中的自

然社会事实表达起来常常需要用语段语篇才能

完成我们把刻画这类宏大思想体系或事实系统的

场景的框架称为ldquo语篇框架rdquo 为从术语系统协调

和理解上的便利考虑从内容角度着眼可以把词元

框架词位框架合称为ldquo子事件框架rdquo把用词组句子篇章表述的内容称为ldquo事件框架rdquo

有些词与词结合会改变词元所属的语义域如ldquo吃 喝rdquo都是非移动动词而ldquo吃 喝+趋向动词rdquo则由非移动域进入移动域 周领顺把 ldquo登上rdquo ldquo走

过rdquoldquo跑过来rdquo称为ldquo复合动词词元rdquo把单纯词元称

为 ldquo 基 本 词 元 rdquo 动 词 短 语 词 元 称 为 ldquo 扩 展 词

元rdquo [32]184125 为了正视这一类必须以词组作为框架

核心的研究对象有必要根据词元构成情况(单纯

性词元和复合性词元)相应地把框架分为单纯框

架和复合框架 值得思考的是组合式词元(如ldquo割下rdquo)使单纯性词元所属的语义域可能发生转化如ldquo割rdquo(截断义)原归属ldquo分离rdquo场景mdash框架ldquo割下rdquo则是ldquo分离rdquo和ldquo搬运rdquo合而为一的两个场景两个框

架式 这种情况是归属框架关联来处理或者是归属

一个框架来处理还有待深入思考 汉语与英语特

点不同汉语中ldquo闪烁出rdquo这种语言单位作为ldquo目标

词元rdquo似乎也可再斟酌处理以使其更符合汉语语

5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感综上所述兼顾语言形式内容和ldquo场景mdash框

架rdquo关系等因素我们对框架进行如下分类    (1)着眼于语言形式可以把框架分为 3类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

(2)着眼于语言内容可以把框架分为 3类子事件框架事件框架事件组(链)框架

(3)着眼于词元的构成情况可以把框架

分为 2 类单纯框架复合框架这样厘清分类之后本文尝试选取在词位框架

中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

依据提取其中包含的动词词义演变普适性规律二  词位框架视域中动词词义分立的规律

框架语义分析法已经获得公认的一点是语义

分析应该以ldquo词元rdquo(相当于词典中的义项)为单位词位统合了几个有密切关联的义项因此可以其中

一个核心性的词元框架为基础且只需变换这个框

架中的局部就能刻画该词位中的其他词元框架这是从语义本体角度对多义词词义演变分立现象

进行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从词位框架来看多义词

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

作用即视角化作用使凸显对象变化这是新义项

生成并分立的重要条件 多义词词义分立总的规律

是场景越复杂场景内元素分属的次范畴越多这个场景概念化后的框架中的框架元素就越多这个

框架中因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而可能被凸显的框架

元素的可能性会增加那么该词位框架涵盖的词元

就可能越多 框架元素是否得到凸显起决定性作

用的是人的认知具体而言是人的视角取舍决定凸

显对象的 这样一个词元就激活词位中伴随着凸

显对象的一束框架元素 在视角化作用下的凸显使词义分立的常见规律有如下几种

(一)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词义分立

这里说的题元是句法结构中与动词配合的名词

性成分在词义框架中即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目的等框架元素 认知主体可以凸显这个题元的语义

特征也可以凸显那个题元的语义特征 因此在同

一个词位框架中认知主体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

征结果就是造成词义分立 如ldquo保留rdquo的义项    ①保存不变②暂时留着不处理③留下不拿出来[34]15-16

ldquo保留rdquo的义项①凸显[+面貌或效用等不变]的语义

特征认知凸显受事∙∙∙∙

受事保持其原有状态义项②凸显[+不予处理]的语义特征认知凸显施事

∙∙∙∙无新

举措义项③凸显[+留藏][+不宣于人]的语义特

征认知凸显目的∙∙∙∙

(施事的意图∙∙∙∙∙

)保持私密性或所

有权 在ldquo保留rdquo这个词位框架内认知凸显不同题

元的语义特征词义分立为三个义项(二)凸显题元的次范畴题元次范畴不同词

义分立

动作行为的受事次范畴变化动词词元的基本

动作方式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词义分立 属于

这一类的词例数量最多 如ldquo安排rdquo的义项    ①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②规划改造[山河] 如家乡的群众正

在重新~着河山[34]3

ldquo安排rdquo义项①受事是一般事物人员义项②受事

是山河等较大型对象受事所属的次范畴不同词义

分立又如ldquo拔rdquo的义项    ①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

拉抽出 ②吸出[毒气等] ③夺取[军事上

的据点] ④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或使结冰的东西(食物)变软[34]5-6

ldquo拔rdquo义项①受事有[ +固体事物]特征义项②受事

有[+(有毒)气体]特征 ①属于固体范畴②属于

气体范畴 受事次范畴的变化也影响了动作特征对固体实施的动作行为是ldquo拉rdquo对气体实施的动作

行为是ldquo吸rdquo 受事范畴变化而词义分立的现象在多义动词中数量很多可见动词受事次范畴变化造

成词义分立是经常性起作用的一条规律ldquo拔rdquo的③④两个义项分立与上述动作的直接

受事范畴变化造成词义分立的情况相比区分更加

深入细化第③④两个义项是凸显动作目的关涉的

不同对象词义分立 义项③④都属于开启了目的

视窗去除原有事物中的某些成分属性领有者等但义项③凸显的动作目的是去除动作所关涉事物的

占有者如ldquo拔据点rdquo是去除原来占据据点的人义项④凸显的动作目的是去除事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某

些属性如ldquo拔西瓜rdquo是去除西瓜ldquo热rdquo的特点ldquo拔冻

柿子rdquo是去除柿子里的冰 ldquo拔rdquo的③④两个义项所

凸显的动作目的涉及的对象不同词义分立同一种题元的次范畴不同造成词义分立还有

更为复杂的情况那就是宾语在语义上都属于动作

6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目的但具体的目的类型可能是处所事物事件

等各各不同因而造成义位分立(即参项变化造成

词义不同) 如ldquo奔 begravenrdquo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向 ②为某事奔

走[34]19

ldquo奔 begravenrdquo义项①受事为处所∙∙

的较多如ldquo直奔电影

院rdquoldquo出了家门就一直奔了圆明园rdquoldquo下了班他从

来没直接奔过家rdquo等受事为人∙

的较少如ldquo去城里

奔我姑妈rdquo 义项②受事为事物∙∙

事件∙∙

如 ldquo奔材

料rdquoldquo我去外地奔点儿货rdquoldquo为这件事我可没少奔

过rdquo等 义项①的行为目的是处所人义项②的行

为目的是事物事件动作的目的类型不同义项分

立(三)凸显程度域程度变化词义分立

客观世界在不同的方面构成一个又一个的连续

统词义是人对世界概念化并切分这个连续统的结

果是人的认知凸显不同的级阶点的结果 动词义

常常会涉及到的连续序列有空间距离大小序列情感程度高低序列具象mdash抽象程度高低序列等本文

统称为ldquo程度序列rdquo 其中某一种具体的空间距

离某一种具体的情感程度都是程度序列中的一个

点 下面所分析的动词义因为所涉及的某种程度发

生变化而词义分立的词义变化现象主要包括空间

距离变化情感程度变化具象mdash抽象程度变化等1空间距离变化

动词义常涉及动作与事物的空间关系 动作与

事物的空间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以处于

程度序列中的不同阶点 动作与所关涉的事物的空

间距离不同而成为词义分立的一个依据这是词义

现象中的又一个事实 如ldquo挨 āirdquo的义项    ①触碰倚 ②靠近[34]1

ldquo挨 āirdquo义项①动作与关涉事物是零距离义项②动

作与关涉事物距离近①②分立的关键在于动作与

所关涉事物的空间距离的不同2情感程度变化

动词义反映的情感的强弱程度高低层级不同词义分立 如ldquo爱rdquo的义项

    ①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②喜欢 ③爱惜爱护[34]1

ldquo爱rdquo义项②情感程度在低层义项①③情感程度

在高层尤其是即使同处高层级①和③依然分立说明人的认知中对不同的情感程度层级的区分凸

显是非常强烈的一种认知意识也是一种成熟的认

知模式3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

把具体和抽象视为一个连续轴上的两端时这两端之间的各点的差异是程度域中的一种差异当我们把这一组这样的动词义项统合起来看这几

个义项就又在具体mdash抽象程度这一条线性轴上构成

一个递增(或递减)序列 认知上对于不同具体mdash抽象程度的切分和凸显在词义中就表现为义项的

分立 因此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也是词义再生词义分立的一条反复起作用的规律是词义演化的

机制之一 如ldquo安rdquo的义项    ①安插 ②装设立 ③加上[34]2

⑧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着什么心[35]6

ldquo安rdquo义项①意义具体表示一个具体的相对单一

的动作 义项②比义项①抽象②是一系列具体动

作的整体化是对一系列具体动作经过更大程度的

抽象后的表达 义项③抽象程度比②更高 前 3 个

义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表述

形式略有不同但实质意义相同义项⑧是《现代汉

语词典》独有 ⑧义项动作涉及的对象是抽象程度

很高的ldquo心思rdquo动作义的抽象程度与前三项相比也

处于最高程度 由①rarr②rarr③rarr⑧词义抽象程度

递增 这种情况就是人们认知上对不同的抽象程度

的凸显让词义分立成为几个不同的义项如果动词义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这个滑槽上变化

且受事由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词义就会表现出

更大的变化 如ldquo抱rdquo的义项    ①用手臂围住 ②领养送养[孩子] ③心里存着[想法意见][34]16-17

①的组合如ldquo抱孩子rdquoldquo抱着一摞书rdquoldquo抱着柴

火rdquo ②的组合如ldquo这个孩子抱了两年了rdquo ③的

组合如ldquo你抱什么态度rdquoldquo抱着远大理想rdquo ldquo抱rdquo的三个义项中从①用手臂围住rarr②领养孩子rarr③存有(想法意见)动作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三个义项中受事次范畴变化较大①人 书 火rarr②一种身份的人rarr③理想 态度

(具体          rarr 抽象)这个序列从左到右的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动作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序列中的移动叠加了

受事在具体mdash抽象序列中的移动后ldquo抱rdquo三个义项

7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的动作特征呈现较大差异义项分立似乎更具必然

性(四)凸显行为的某一(几)方面属性

一种行为往往由具体动作行为能力行为方

式发出动作的身体部位行为目的动作结果行为

实施范畴目标物规模等诸方面的特征共同表现出

该行为的属性 因此认知上凸显其中任何一个方

面或同时凸显多个方面词义就容易分离为各自独

立的义项 本文调查到的动词词义分立情况中有的是凸显单一属性而有的分立义项是综合地凸显

了行为几个方面的属性 这种规律在词位框架内特

别容易识别出来反之也说明在词位框架内观察甚

至预测词义变化的有效性和便捷性1一个义项凸显行为的某个单一属性词义分

在一个词位框架内观察动词词义分立情况让我们看到这样的规律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对立可能

是一个义项凸显动作某方面的属性而另一个义项

凸显该动作另一方面的属性 下面举例说明(1)凸显的行为行为能力行为目的等不同

词义分立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的凸显行为

本身有的凸显行为能力有的凸显行为目的这些

义项各各分立 如ldquo比rdquo的如下义项    ①比较较量 ②能够相比 ③比照 ④比 方 比 喻 ⑤ 表 示 比 赛 双 方 得 分 的 对

比[34]20-21

这几个义项各自凸显的对象不同①凸显行为∙∙

②凸

显行为的能力∙∙∙∙∙

如ldquo步行当然不比骑车rdquoldquo我年纪大

了不比你们rdquo③凸显行为的目的∙∙∙∙∙

是ldquo使helliphellip相同rdquo④凸显行为目的

∙∙∙∙是表述出相同⑤凸显行为结果

∙∙∙∙(即比赛结果

∙∙∙∙)如ldquo三比一rdquo

(2)凸显的动作的结果方式事件整体效用

不同词义分立 言说者要凸显一个动作的结果或

动作方式动作效用事件整体等让被凸显的方面

各自作为意义焦点而分立出不同的义项 如《汉语

动词用法词典》ldquo打rdquo共有 23 个义项兹仅列出其中

一部分    ①用手或器具撞击 ②器皿蛋类等因撞

击而破碎 ③殴打攻打 ④发生与人交涉的

行为 ⑤建造修筑 ⑥制造[34]73-75

ldquo打rdquo基本义是义项①其组合如ldquo打鼓rdquoldquo打锣rdquoldquo打枣rdquoldquo打钟rdquo等 因为凸显与动作相关的不同方

面而演化分立出如下其他义项义项②是凸显动作的结果

∙∙ldquo破碎rdquo而独立的义

项动作结果的规模

∙∙大小的不同也会影响词义分

立义项⑤(如ldquo打地基 |打墙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建造出比较大型∙∙

的事物(如建筑物等)义项⑥(如ldquo打锄头 |打家具 |打立柜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造出一般的∙∙∙

比较小型的∙∙∙∙∙

事物(如某种器具日常

事物等) ldquo打rdquo所带名词宾语ldquo地基墙rdquo和ldquo锄头家具rdquoldquo鼓锣枣钟rdquo表示的对象规模数量体积

大小不同是一个级阶序列( scale)中的不同的点这是名词事物规模的不同影响到动词词义的分立即

⑤地基墙rarr⑥锄头家具rarr①鼓锣枣钟大  rarrrarr  rarrrarr    小 

(规模数量体积)义项③的组合如ldquo打小孩 |打狗rdquo这是凸显动

作方式∙∙

的不同而分立义项④的组合如ldquo打官司 |打赌rdquo这是凸显事

∙件整体∙∙∙

词义分立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⑨指点启发[34]97

ldquo点rdquo的组合如ldquo点了一步棋 |点了他一句rdquo这是关

注凸显动作的效用而分立出来的义项(3)凸显发出动作的特殊部位的不同词义分

立 一个词位内凸显发出动作的部位的不同词义

分立 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③同ldquo踮rdquo (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④[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动立刻恢复原位[34]96

义项③是凸显脚部的活动义项④则是凸显头部手部的活动如ldquo点头rdquo

(4)对动词义静态或动态的凸显词义分立这里讨论的动态和静态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动和

静而是基于人的平常感知的一个分界模糊的说法动作性强的动词义(如ldquo跑rdquo)动态感强烈动作性弱

的动词义(如ldquo站rdquo)静态感强烈 这种动态和静态

对人的心理刺激各自相对集中所以虽然动态有细

微和强烈这种运动强度的差异但我们不把这一类

词义分立机制并入前面所论的ldquo程度变化造成词义

分立rdquo类而是把静态动态看做是动词词元的语义

属性之一 认知上对静态或动态的凸显造成词义

分立 如ldquo摆rdquo的义项

8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安放陈列 ②显示炫耀 ③来回摇

动摇摆[34]7-8

ldquo摆rdquo义项①ldquo安放陈列rdquo的动作瞬间完成之后就呈

现为静态义项③ldquo摇动摇摆rdquo的移动反复发生动态感强烈义项①③分立为两个义项 附带说明ldquo摆rdquo义项②的独立是凸显动作的目的的结果

(5)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词义分立 动作行为与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使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

征常常成为语言表述时必需涉及的一个方面 言说

者为了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而形成词义分立 如

ldquo等rdquo的义项    ① 等候 等待 ② 等到 不单独做谓

语[34]94

义项①的组合如ldquo等车 | 等机会rdquo义项②的组合如ldquo等晚上[再说] | 等发生事故了[再检修可就晚

了]rdquo等 可见①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②则是

[+有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时间性特征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②触到物体立即离开[34]96

这个义项的分立也是凸显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如ldquo蜻蜓点水rdquoldquo点了一下儿篙rdquoldquo点rdquo的动作具有

[+短暂]的语义特征2一个义项同时凸显行为的多方面属性词义

独立

(1)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和动作方式 动作

方式与动作的作用对象的范畴密切相关同一个动

词作用于不同范畴的对象时呈现出来的动作方式

不同因而词义分立 因此当我们从已经分立的义

项来观察这些义项分立的秘密时就反观到认知主

体对动词作用范畴和相应的动作方式的凸显 如

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⑦搅拌(如打浆糊 |打卤)⑧捆(如打行

李 |打铺盖卷儿)⑨编织(如打毛衣 |打草鞋 |打草绳 |打结)[34]76

104877810486491048667定出 计算 (打草稿 | 打主意 | 打底

色)[34]80

ldquo搅拌rdquoldquo捆rdquoldquo编织rdquo和ldquo定出计算rdquo这四种动作

方式互不相同这与动作支配关涉对象的变化密不

可分从中可见这样的认知规律一个独立的义项在

认知上凸显动作方式的同时又凸显了动作支配关

涉对象的范畴的不同(2)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 在一

些动词义中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混合难

分 观察这些相互分立的词义其中包含了认知主

体对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的整体性凸显如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⑩涂抹画印 (如打格儿 | 打(过)蜡 |打鞋油 |木板上打着线)104877810486491048659揭凿 (如打井 |打个眼儿)104877810486491048660举提 (如打灯笼 | 打伞 | 打旗

子 |打招牌 | 打精神)104877810486491048661放射发出 (如打电

话 | 打了两发子弹 | 打枪)104877810486491048662付给或领取 [证

件] (如打证明信 |打收据 |打借条)104877810486491048663除去(如打虫子 | 打泡沫 | 打皮)104877810486491048664舀取买 (如打水 |打酱油 |打饭)104877810486491048665捉[禽兽等] (如打鸟

|打鱼 | 打老鼠) 104877810486491048666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如打柴火 |打草) [34]76-79

这一类宾语名词表示的往往不是动作的直接性目

标物而是施动者借以实现另一目的的桥梁性事物如ldquo打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方便木工工作或者是方

便填写内容等ldquo打蜡rdquo的目的可能是使其美观ldquo打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穿绳透气透光等ldquo打伞rdquo的目

的是遮雨遮阳等ldquo打电话rdquo的目的是通知信息等helliphellip换句话说ldquo电话伞蜡草饭rdquo等事物并不

真正依赖ldquo打rdquo这个动作也能存在着ldquo格儿眼儿rdquo等是必须在动作完成后才存在的事物 但这两类事

物都只是整个事件中的桥梁性事物而不是目标成

品 因此ldquo涂抹画rdquoldquo凿rdquoldquo举rdquohelliphellip等动词义的

各各分立都是认知主体综合性地凸显动作实施的

范畴方式目的的结果(五)凸显对行为的主观性评述词义分立

评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把目的意图归入强主观性评述可称为具有弱主观性动作状

况行为方式更属于中性(非主观性) 对行为的评

述主观性强弱不同也是词义分立的一个条件 如

ldquo倒 dǎordquo    ①横躺下来 ②(事业)失败垮台[34]88-89

其中①具有非主观性②具有较强的评述性 ldquo倒dǎordquo义项①是表达动作本身具有非主观性义项

②在表达动作本身的同时含着明显的评述 这两个

义项的分立是认知主体对行为动作的主观性评述

进行凸显的结果(六)凸显隐喻关系词义分立

一个范畴的词义属性通过隐喻投射到另一个范

畴投射前后的这两个词义并存于同一个词位框架

9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内 这是认知上凸显了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而形成词

义分立的结果 如ldquo等于rdquo的义项    ①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 (如五加三

等于八)②差不多就是跟helliphellip没有区别 不

单独做谓语 (如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 |你说

了半天都等于废话) [34]94

ldquo等于rdquo义项①是两个数在同一个具体范畴(数量范

畴)内的等同关系义项②ldquo话rdquo和ldquo药rdquo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对象的等同关系 ldquo不同范畴内的等同rdquo比

ldquo同一范畴(数量范畴)内的等同rdquo抽象程度更高从认知途径来说②可看作是由①隐喻而成 义项①②的并立是凸显隐喻关系的结果

(七)凸显不同词位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词义

分立

一个名词性成分经常性地属于一个事件框架的

话这个事件框架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当这种名

词性成分作为框架元素与新的动词词元组配时原来典型框架的语义特征会投射到这个新组配吸收

甚至隐没这个动词词元原有的基本动作方式并赋予

新的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分立出一个新的动词性

义项这是两个词位框架相连接吸收的结果 这一

类词义分立规律的特点是宾语名词组配选择性较

弱新组配中的动词词元动作方式往往变化较大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⑥点播 如ldquo点花生 |点豆子rdquo[34]96

一般农作物名词关联的框架有ldquo播种rdquoldquo浇灌rdquoldquo施肥rdquoldquo收割rdquo等 当ldquo花生rdquoldquo豆类rdquo等农作物名词

作为框架元素与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关联组配时语言形

式上表现为动宾组配语义上农作物的常属事件框

架的典型性和稳定性高于词元ldquo点rdquo的原有语义属

性因而将农作物事件框架中的动词词元的某些语

义特征强制投射到这个新组配的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上使ldquo点rdquo的原有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

被挤压甚至隐没掉其原有基本动作方式而具有了

典型强势框架中动词词元的动作方式播种 这样ldquo点rdquo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经过ldquo花生rdquoldquo豆子rdquo等农作物常属框架的吸收与种植农作物框架中的

一般动作ldquo播种rdquo融合并重新具象赋予ldquo播种rdquo动作

以[+一个一个地下种]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

就是ldquo点花生rdquoldquo点豆子rdquo这类事件中词元ldquo点rdquo的

新的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和农作物这两个

词位连接吸收的结果认知上要凸显这种结果词义

分立 同类例子如ldquo点rdquo义项    ⑩ 引 着 火 如 ldquo点 炉 子 | 点 灯 | 点 蜡

烛rdquo[34]97

ldquo点rdquo词义被ldquo炉子灯蜡烛rdquo等物事的常属事件框

架吸收从而与跟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的ldquo引火rdquo动作

整合具有[+引火]的语义特征名词组配的动词性元素越少组配的可选择性

越低这个框架就越具有典型性和强势性框架中的

词义特征越容易投射到一个新的组配中表现出对

新组配的动词词元语义特征的吸收抑制和孵化这是动词义的渗透式扩散方式这使得大语义框架中

的各个子框架得以建立相互联系从而还原了语义

的系统性和错综性 又如ldquo垫rdquo的义项    ①用东西支铺或衬使加高加厚或平正或起隔离作用 如垫桌子 |垫砖头 ②暂时替

人付钱 (如垫书费 |垫十元) [34]98

ldquo垫rdquo义项①是基本义动作方式是用东西支铺或

衬 当组配的框架元素是抽象的债务空洞时ldquo垫rdquo被钱币债务框架吸收并整合赋予新的动作方式ldquo支付rdquo形成词义分立

三  小结和余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在词位框架中观察到动词

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人的视角

化作用这种视角化的凸显常常作用于三个范畴(1)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具体包括交

际者为了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同一题元的不

同次范畴与动词义关联的不同程度域行为的某一

(几)方面属性等几方面内容(2)凸显词义间的某

种联系比如凸显词义的隐喻关系不同词位框架间

的连接与吸收关系等(3)凸显交际的某个方面(如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评述)

通过框架工具观察到的词义变化词义独立的

规律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允许词义在同一个词位框架内游动

其中决定词义游动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的认知是认

知决定了所凸显的焦点的变化认知决定了对词位

框架内不同元素或关系的凸显(比如凸显题元的某

个语义特征次范畴程度域行为属性主观评述隐喻关系等)进而以词义分立的形式表现确定这

种凸显第二类是允许词义在不同框架间游动即框架

间相互连接与吸收后词义会发生改变造成词义独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3: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元[293132]2框架分类

在学者们的讨论中ldquo框架rdquo可以针对不同的场

景对象而存在(1)就一个包含多项人物运动变化状态的事

件场景来说场景mdash框架把这些元素统统囊括其中比如 Fillmore 研究过的商业事件框架判决事件框

架 这种框架中的元素往往是激活框架的直接因

素人们充分理解识别框架才能更好地认知其中各

个具体的框架元素(2)就一个事件和其他有关联的事件构成的一

个更大的世界知识图谱来说场景mdash框架是一张更

大的网涵盖了诸多的范畴及范畴间的关系比如

Fillmore 谈及过的ldquoout westrdquo和ldquoback eastrdquo所激活的

美国历史事实大框架(3)就一个语句语篇来说它们整合成一个大

的语言框架进入这个语言框架的词或短语自觉担

当框架的某项句法或语义方面的任务即词语自身

的词汇语法意义更服从于构式性价值的调控很多

词语甚至被构式赋予了新的词汇语法功能 这种

框架观由 Goldberg 等人发展为ldquo构式rdquo理论 另一

方面进入一种具有特定的布局程式的语篇的语句也因为该语篇框架的固有程式而自然地获得相应的

理解和认知处理 沿着以语句内语篇内的ldquo语言

框架rdquo为着眼点的思路进行纵深探索已经形成构

式语法篇章语义等分支性研究(4)就一个具体的人物动作状态变化来

说其概念自身内部诸要素属性也构成一个框架这可以从 Fillmore 早期格框架的研究把动词的句

法语义属性及其与表示外部世界元素的各类名词

性词语的关系用格框架来刻画得到启发 这种框架

以词元为核心以词元的一个义项为刻画对象向外

可以进行其辐射区域内的句法语义研究比如可以

把动词核心语言中的动词配价语义格分配等问题

与框架元素词元语义属性结合起来研究或者把一

组框架与词汇场(语义场)研究相结合向内可以观

察义项间的关联义项的分合演变等问题因此如果以场景为基础着眼于ldquo场景mdash框

架rdquo关系来对框架进行分类清理框架层级体系能细化研究视角所得出的框架分类也符合人的认知

体验便于认知词义 又由丽萍等对词语依存概念依存核心依存三种语义分析模型比较研究之后

认为核心依存模式(即框架语义分析模式)兼顾词

语形式和概念可能是最适合汉语语义处理需要的

模式[33] 因此本文从上述第(4) 种意义上的场

景mdash框架出发结合词元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特征尝试着重新观察框架的分类模式

一个最简义项对应一个最小场景此为义项场

景 一个多义词的所有义项构成的所有场景是统合

在一个词位内的一组有关联的场景这是一个特殊

的场景组我们称为词位场景 若干场景按一定顺

序组合在一起能再现一个复杂事件是事件场景与此场景系统相应的框架系统成员分别是义项框架

(词元框架)词位框架事件框架 因为义项框架

(词元框架)词位框架的词元在语言形式上都是

词可看作对应词这一级单位我们统称为ldquo词内框

架rdquo 因为组合场景常常表达一个复杂的完整事

件就语言形式而言通常不是一个词而是由短语乃

至句子段落篇章来承担表达任务因此把事件框

架统称为词外框架 事件框架是从语言内容完整性

角度着眼来指称词外框架是从语言形式角度来指

称 又有些场景可能涵盖宏大广阔的时空中的自

然社会事实表达起来常常需要用语段语篇才能

完成我们把刻画这类宏大思想体系或事实系统的

场景的框架称为ldquo语篇框架rdquo 为从术语系统协调

和理解上的便利考虑从内容角度着眼可以把词元

框架词位框架合称为ldquo子事件框架rdquo把用词组句子篇章表述的内容称为ldquo事件框架rdquo

有些词与词结合会改变词元所属的语义域如ldquo吃 喝rdquo都是非移动动词而ldquo吃 喝+趋向动词rdquo则由非移动域进入移动域 周领顺把 ldquo登上rdquo ldquo走

过rdquoldquo跑过来rdquo称为ldquo复合动词词元rdquo把单纯词元称

为 ldquo 基 本 词 元 rdquo 动 词 短 语 词 元 称 为 ldquo 扩 展 词

元rdquo [32]184125 为了正视这一类必须以词组作为框架

核心的研究对象有必要根据词元构成情况(单纯

性词元和复合性词元)相应地把框架分为单纯框

架和复合框架 值得思考的是组合式词元(如ldquo割下rdquo)使单纯性词元所属的语义域可能发生转化如ldquo割rdquo(截断义)原归属ldquo分离rdquo场景mdash框架ldquo割下rdquo则是ldquo分离rdquo和ldquo搬运rdquo合而为一的两个场景两个框

架式 这种情况是归属框架关联来处理或者是归属

一个框架来处理还有待深入思考 汉语与英语特

点不同汉语中ldquo闪烁出rdquo这种语言单位作为ldquo目标

词元rdquo似乎也可再斟酌处理以使其更符合汉语语

5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感综上所述兼顾语言形式内容和ldquo场景mdash框

架rdquo关系等因素我们对框架进行如下分类    (1)着眼于语言形式可以把框架分为 3类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

(2)着眼于语言内容可以把框架分为 3类子事件框架事件框架事件组(链)框架

(3)着眼于词元的构成情况可以把框架

分为 2 类单纯框架复合框架这样厘清分类之后本文尝试选取在词位框架

中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

依据提取其中包含的动词词义演变普适性规律二  词位框架视域中动词词义分立的规律

框架语义分析法已经获得公认的一点是语义

分析应该以ldquo词元rdquo(相当于词典中的义项)为单位词位统合了几个有密切关联的义项因此可以其中

一个核心性的词元框架为基础且只需变换这个框

架中的局部就能刻画该词位中的其他词元框架这是从语义本体角度对多义词词义演变分立现象

进行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从词位框架来看多义词

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

作用即视角化作用使凸显对象变化这是新义项

生成并分立的重要条件 多义词词义分立总的规律

是场景越复杂场景内元素分属的次范畴越多这个场景概念化后的框架中的框架元素就越多这个

框架中因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而可能被凸显的框架

元素的可能性会增加那么该词位框架涵盖的词元

就可能越多 框架元素是否得到凸显起决定性作

用的是人的认知具体而言是人的视角取舍决定凸

显对象的 这样一个词元就激活词位中伴随着凸

显对象的一束框架元素 在视角化作用下的凸显使词义分立的常见规律有如下几种

(一)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词义分立

这里说的题元是句法结构中与动词配合的名词

性成分在词义框架中即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目的等框架元素 认知主体可以凸显这个题元的语义

特征也可以凸显那个题元的语义特征 因此在同

一个词位框架中认知主体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

征结果就是造成词义分立 如ldquo保留rdquo的义项    ①保存不变②暂时留着不处理③留下不拿出来[34]15-16

ldquo保留rdquo的义项①凸显[+面貌或效用等不变]的语义

特征认知凸显受事∙∙∙∙

受事保持其原有状态义项②凸显[+不予处理]的语义特征认知凸显施事

∙∙∙∙无新

举措义项③凸显[+留藏][+不宣于人]的语义特

征认知凸显目的∙∙∙∙

(施事的意图∙∙∙∙∙

)保持私密性或所

有权 在ldquo保留rdquo这个词位框架内认知凸显不同题

元的语义特征词义分立为三个义项(二)凸显题元的次范畴题元次范畴不同词

义分立

动作行为的受事次范畴变化动词词元的基本

动作方式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词义分立 属于

这一类的词例数量最多 如ldquo安排rdquo的义项    ①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②规划改造[山河] 如家乡的群众正

在重新~着河山[34]3

ldquo安排rdquo义项①受事是一般事物人员义项②受事

是山河等较大型对象受事所属的次范畴不同词义

分立又如ldquo拔rdquo的义项    ①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

拉抽出 ②吸出[毒气等] ③夺取[军事上

的据点] ④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或使结冰的东西(食物)变软[34]5-6

ldquo拔rdquo义项①受事有[ +固体事物]特征义项②受事

有[+(有毒)气体]特征 ①属于固体范畴②属于

气体范畴 受事次范畴的变化也影响了动作特征对固体实施的动作行为是ldquo拉rdquo对气体实施的动作

行为是ldquo吸rdquo 受事范畴变化而词义分立的现象在多义动词中数量很多可见动词受事次范畴变化造

成词义分立是经常性起作用的一条规律ldquo拔rdquo的③④两个义项分立与上述动作的直接

受事范畴变化造成词义分立的情况相比区分更加

深入细化第③④两个义项是凸显动作目的关涉的

不同对象词义分立 义项③④都属于开启了目的

视窗去除原有事物中的某些成分属性领有者等但义项③凸显的动作目的是去除动作所关涉事物的

占有者如ldquo拔据点rdquo是去除原来占据据点的人义项④凸显的动作目的是去除事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某

些属性如ldquo拔西瓜rdquo是去除西瓜ldquo热rdquo的特点ldquo拔冻

柿子rdquo是去除柿子里的冰 ldquo拔rdquo的③④两个义项所

凸显的动作目的涉及的对象不同词义分立同一种题元的次范畴不同造成词义分立还有

更为复杂的情况那就是宾语在语义上都属于动作

6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目的但具体的目的类型可能是处所事物事件

等各各不同因而造成义位分立(即参项变化造成

词义不同) 如ldquo奔 begravenrdquo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向 ②为某事奔

走[34]19

ldquo奔 begravenrdquo义项①受事为处所∙∙

的较多如ldquo直奔电影

院rdquoldquo出了家门就一直奔了圆明园rdquoldquo下了班他从

来没直接奔过家rdquo等受事为人∙

的较少如ldquo去城里

奔我姑妈rdquo 义项②受事为事物∙∙

事件∙∙

如 ldquo奔材

料rdquoldquo我去外地奔点儿货rdquoldquo为这件事我可没少奔

过rdquo等 义项①的行为目的是处所人义项②的行

为目的是事物事件动作的目的类型不同义项分

立(三)凸显程度域程度变化词义分立

客观世界在不同的方面构成一个又一个的连续

统词义是人对世界概念化并切分这个连续统的结

果是人的认知凸显不同的级阶点的结果 动词义

常常会涉及到的连续序列有空间距离大小序列情感程度高低序列具象mdash抽象程度高低序列等本文

统称为ldquo程度序列rdquo 其中某一种具体的空间距

离某一种具体的情感程度都是程度序列中的一个

点 下面所分析的动词义因为所涉及的某种程度发

生变化而词义分立的词义变化现象主要包括空间

距离变化情感程度变化具象mdash抽象程度变化等1空间距离变化

动词义常涉及动作与事物的空间关系 动作与

事物的空间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以处于

程度序列中的不同阶点 动作与所关涉的事物的空

间距离不同而成为词义分立的一个依据这是词义

现象中的又一个事实 如ldquo挨 āirdquo的义项    ①触碰倚 ②靠近[34]1

ldquo挨 āirdquo义项①动作与关涉事物是零距离义项②动

作与关涉事物距离近①②分立的关键在于动作与

所关涉事物的空间距离的不同2情感程度变化

动词义反映的情感的强弱程度高低层级不同词义分立 如ldquo爱rdquo的义项

    ①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②喜欢 ③爱惜爱护[34]1

ldquo爱rdquo义项②情感程度在低层义项①③情感程度

在高层尤其是即使同处高层级①和③依然分立说明人的认知中对不同的情感程度层级的区分凸

显是非常强烈的一种认知意识也是一种成熟的认

知模式3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

把具体和抽象视为一个连续轴上的两端时这两端之间的各点的差异是程度域中的一种差异当我们把这一组这样的动词义项统合起来看这几

个义项就又在具体mdash抽象程度这一条线性轴上构成

一个递增(或递减)序列 认知上对于不同具体mdash抽象程度的切分和凸显在词义中就表现为义项的

分立 因此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也是词义再生词义分立的一条反复起作用的规律是词义演化的

机制之一 如ldquo安rdquo的义项    ①安插 ②装设立 ③加上[34]2

⑧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着什么心[35]6

ldquo安rdquo义项①意义具体表示一个具体的相对单一

的动作 义项②比义项①抽象②是一系列具体动

作的整体化是对一系列具体动作经过更大程度的

抽象后的表达 义项③抽象程度比②更高 前 3 个

义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表述

形式略有不同但实质意义相同义项⑧是《现代汉

语词典》独有 ⑧义项动作涉及的对象是抽象程度

很高的ldquo心思rdquo动作义的抽象程度与前三项相比也

处于最高程度 由①rarr②rarr③rarr⑧词义抽象程度

递增 这种情况就是人们认知上对不同的抽象程度

的凸显让词义分立成为几个不同的义项如果动词义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这个滑槽上变化

且受事由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词义就会表现出

更大的变化 如ldquo抱rdquo的义项    ①用手臂围住 ②领养送养[孩子] ③心里存着[想法意见][34]16-17

①的组合如ldquo抱孩子rdquoldquo抱着一摞书rdquoldquo抱着柴

火rdquo ②的组合如ldquo这个孩子抱了两年了rdquo ③的

组合如ldquo你抱什么态度rdquoldquo抱着远大理想rdquo ldquo抱rdquo的三个义项中从①用手臂围住rarr②领养孩子rarr③存有(想法意见)动作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三个义项中受事次范畴变化较大①人 书 火rarr②一种身份的人rarr③理想 态度

(具体          rarr 抽象)这个序列从左到右的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动作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序列中的移动叠加了

受事在具体mdash抽象序列中的移动后ldquo抱rdquo三个义项

7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的动作特征呈现较大差异义项分立似乎更具必然

性(四)凸显行为的某一(几)方面属性

一种行为往往由具体动作行为能力行为方

式发出动作的身体部位行为目的动作结果行为

实施范畴目标物规模等诸方面的特征共同表现出

该行为的属性 因此认知上凸显其中任何一个方

面或同时凸显多个方面词义就容易分离为各自独

立的义项 本文调查到的动词词义分立情况中有的是凸显单一属性而有的分立义项是综合地凸显

了行为几个方面的属性 这种规律在词位框架内特

别容易识别出来反之也说明在词位框架内观察甚

至预测词义变化的有效性和便捷性1一个义项凸显行为的某个单一属性词义分

在一个词位框架内观察动词词义分立情况让我们看到这样的规律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对立可能

是一个义项凸显动作某方面的属性而另一个义项

凸显该动作另一方面的属性 下面举例说明(1)凸显的行为行为能力行为目的等不同

词义分立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的凸显行为

本身有的凸显行为能力有的凸显行为目的这些

义项各各分立 如ldquo比rdquo的如下义项    ①比较较量 ②能够相比 ③比照 ④比 方 比 喻 ⑤ 表 示 比 赛 双 方 得 分 的 对

比[34]20-21

这几个义项各自凸显的对象不同①凸显行为∙∙

②凸

显行为的能力∙∙∙∙∙

如ldquo步行当然不比骑车rdquoldquo我年纪大

了不比你们rdquo③凸显行为的目的∙∙∙∙∙

是ldquo使helliphellip相同rdquo④凸显行为目的

∙∙∙∙是表述出相同⑤凸显行为结果

∙∙∙∙(即比赛结果

∙∙∙∙)如ldquo三比一rdquo

(2)凸显的动作的结果方式事件整体效用

不同词义分立 言说者要凸显一个动作的结果或

动作方式动作效用事件整体等让被凸显的方面

各自作为意义焦点而分立出不同的义项 如《汉语

动词用法词典》ldquo打rdquo共有 23 个义项兹仅列出其中

一部分    ①用手或器具撞击 ②器皿蛋类等因撞

击而破碎 ③殴打攻打 ④发生与人交涉的

行为 ⑤建造修筑 ⑥制造[34]73-75

ldquo打rdquo基本义是义项①其组合如ldquo打鼓rdquoldquo打锣rdquoldquo打枣rdquoldquo打钟rdquo等 因为凸显与动作相关的不同方

面而演化分立出如下其他义项义项②是凸显动作的结果

∙∙ldquo破碎rdquo而独立的义

项动作结果的规模

∙∙大小的不同也会影响词义分

立义项⑤(如ldquo打地基 |打墙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建造出比较大型∙∙

的事物(如建筑物等)义项⑥(如ldquo打锄头 |打家具 |打立柜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造出一般的∙∙∙

比较小型的∙∙∙∙∙

事物(如某种器具日常

事物等) ldquo打rdquo所带名词宾语ldquo地基墙rdquo和ldquo锄头家具rdquoldquo鼓锣枣钟rdquo表示的对象规模数量体积

大小不同是一个级阶序列( scale)中的不同的点这是名词事物规模的不同影响到动词词义的分立即

⑤地基墙rarr⑥锄头家具rarr①鼓锣枣钟大  rarrrarr  rarrrarr    小 

(规模数量体积)义项③的组合如ldquo打小孩 |打狗rdquo这是凸显动

作方式∙∙

的不同而分立义项④的组合如ldquo打官司 |打赌rdquo这是凸显事

∙件整体∙∙∙

词义分立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⑨指点启发[34]97

ldquo点rdquo的组合如ldquo点了一步棋 |点了他一句rdquo这是关

注凸显动作的效用而分立出来的义项(3)凸显发出动作的特殊部位的不同词义分

立 一个词位内凸显发出动作的部位的不同词义

分立 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③同ldquo踮rdquo (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④[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动立刻恢复原位[34]96

义项③是凸显脚部的活动义项④则是凸显头部手部的活动如ldquo点头rdquo

(4)对动词义静态或动态的凸显词义分立这里讨论的动态和静态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动和

静而是基于人的平常感知的一个分界模糊的说法动作性强的动词义(如ldquo跑rdquo)动态感强烈动作性弱

的动词义(如ldquo站rdquo)静态感强烈 这种动态和静态

对人的心理刺激各自相对集中所以虽然动态有细

微和强烈这种运动强度的差异但我们不把这一类

词义分立机制并入前面所论的ldquo程度变化造成词义

分立rdquo类而是把静态动态看做是动词词元的语义

属性之一 认知上对静态或动态的凸显造成词义

分立 如ldquo摆rdquo的义项

8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安放陈列 ②显示炫耀 ③来回摇

动摇摆[34]7-8

ldquo摆rdquo义项①ldquo安放陈列rdquo的动作瞬间完成之后就呈

现为静态义项③ldquo摇动摇摆rdquo的移动反复发生动态感强烈义项①③分立为两个义项 附带说明ldquo摆rdquo义项②的独立是凸显动作的目的的结果

(5)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词义分立 动作行为与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使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

征常常成为语言表述时必需涉及的一个方面 言说

者为了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而形成词义分立 如

ldquo等rdquo的义项    ① 等候 等待 ② 等到 不单独做谓

语[34]94

义项①的组合如ldquo等车 | 等机会rdquo义项②的组合如ldquo等晚上[再说] | 等发生事故了[再检修可就晚

了]rdquo等 可见①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②则是

[+有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时间性特征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②触到物体立即离开[34]96

这个义项的分立也是凸显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如ldquo蜻蜓点水rdquoldquo点了一下儿篙rdquoldquo点rdquo的动作具有

[+短暂]的语义特征2一个义项同时凸显行为的多方面属性词义

独立

(1)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和动作方式 动作

方式与动作的作用对象的范畴密切相关同一个动

词作用于不同范畴的对象时呈现出来的动作方式

不同因而词义分立 因此当我们从已经分立的义

项来观察这些义项分立的秘密时就反观到认知主

体对动词作用范畴和相应的动作方式的凸显 如

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⑦搅拌(如打浆糊 |打卤)⑧捆(如打行

李 |打铺盖卷儿)⑨编织(如打毛衣 |打草鞋 |打草绳 |打结)[34]76

104877810486491048667定出 计算 (打草稿 | 打主意 | 打底

色)[34]80

ldquo搅拌rdquoldquo捆rdquoldquo编织rdquo和ldquo定出计算rdquo这四种动作

方式互不相同这与动作支配关涉对象的变化密不

可分从中可见这样的认知规律一个独立的义项在

认知上凸显动作方式的同时又凸显了动作支配关

涉对象的范畴的不同(2)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 在一

些动词义中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混合难

分 观察这些相互分立的词义其中包含了认知主

体对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的整体性凸显如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⑩涂抹画印 (如打格儿 | 打(过)蜡 |打鞋油 |木板上打着线)104877810486491048659揭凿 (如打井 |打个眼儿)104877810486491048660举提 (如打灯笼 | 打伞 | 打旗

子 |打招牌 | 打精神)104877810486491048661放射发出 (如打电

话 | 打了两发子弹 | 打枪)104877810486491048662付给或领取 [证

件] (如打证明信 |打收据 |打借条)104877810486491048663除去(如打虫子 | 打泡沫 | 打皮)104877810486491048664舀取买 (如打水 |打酱油 |打饭)104877810486491048665捉[禽兽等] (如打鸟

|打鱼 | 打老鼠) 104877810486491048666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如打柴火 |打草) [34]76-79

这一类宾语名词表示的往往不是动作的直接性目

标物而是施动者借以实现另一目的的桥梁性事物如ldquo打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方便木工工作或者是方

便填写内容等ldquo打蜡rdquo的目的可能是使其美观ldquo打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穿绳透气透光等ldquo打伞rdquo的目

的是遮雨遮阳等ldquo打电话rdquo的目的是通知信息等helliphellip换句话说ldquo电话伞蜡草饭rdquo等事物并不

真正依赖ldquo打rdquo这个动作也能存在着ldquo格儿眼儿rdquo等是必须在动作完成后才存在的事物 但这两类事

物都只是整个事件中的桥梁性事物而不是目标成

品 因此ldquo涂抹画rdquoldquo凿rdquoldquo举rdquohelliphellip等动词义的

各各分立都是认知主体综合性地凸显动作实施的

范畴方式目的的结果(五)凸显对行为的主观性评述词义分立

评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把目的意图归入强主观性评述可称为具有弱主观性动作状

况行为方式更属于中性(非主观性) 对行为的评

述主观性强弱不同也是词义分立的一个条件 如

ldquo倒 dǎordquo    ①横躺下来 ②(事业)失败垮台[34]88-89

其中①具有非主观性②具有较强的评述性 ldquo倒dǎordquo义项①是表达动作本身具有非主观性义项

②在表达动作本身的同时含着明显的评述 这两个

义项的分立是认知主体对行为动作的主观性评述

进行凸显的结果(六)凸显隐喻关系词义分立

一个范畴的词义属性通过隐喻投射到另一个范

畴投射前后的这两个词义并存于同一个词位框架

9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内 这是认知上凸显了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而形成词

义分立的结果 如ldquo等于rdquo的义项    ①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 (如五加三

等于八)②差不多就是跟helliphellip没有区别 不

单独做谓语 (如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 |你说

了半天都等于废话) [34]94

ldquo等于rdquo义项①是两个数在同一个具体范畴(数量范

畴)内的等同关系义项②ldquo话rdquo和ldquo药rdquo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对象的等同关系 ldquo不同范畴内的等同rdquo比

ldquo同一范畴(数量范畴)内的等同rdquo抽象程度更高从认知途径来说②可看作是由①隐喻而成 义项①②的并立是凸显隐喻关系的结果

(七)凸显不同词位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词义

分立

一个名词性成分经常性地属于一个事件框架的

话这个事件框架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当这种名

词性成分作为框架元素与新的动词词元组配时原来典型框架的语义特征会投射到这个新组配吸收

甚至隐没这个动词词元原有的基本动作方式并赋予

新的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分立出一个新的动词性

义项这是两个词位框架相连接吸收的结果 这一

类词义分立规律的特点是宾语名词组配选择性较

弱新组配中的动词词元动作方式往往变化较大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⑥点播 如ldquo点花生 |点豆子rdquo[34]96

一般农作物名词关联的框架有ldquo播种rdquoldquo浇灌rdquoldquo施肥rdquoldquo收割rdquo等 当ldquo花生rdquoldquo豆类rdquo等农作物名词

作为框架元素与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关联组配时语言形

式上表现为动宾组配语义上农作物的常属事件框

架的典型性和稳定性高于词元ldquo点rdquo的原有语义属

性因而将农作物事件框架中的动词词元的某些语

义特征强制投射到这个新组配的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上使ldquo点rdquo的原有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

被挤压甚至隐没掉其原有基本动作方式而具有了

典型强势框架中动词词元的动作方式播种 这样ldquo点rdquo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经过ldquo花生rdquoldquo豆子rdquo等农作物常属框架的吸收与种植农作物框架中的

一般动作ldquo播种rdquo融合并重新具象赋予ldquo播种rdquo动作

以[+一个一个地下种]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

就是ldquo点花生rdquoldquo点豆子rdquo这类事件中词元ldquo点rdquo的

新的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和农作物这两个

词位连接吸收的结果认知上要凸显这种结果词义

分立 同类例子如ldquo点rdquo义项    ⑩ 引 着 火 如 ldquo点 炉 子 | 点 灯 | 点 蜡

烛rdquo[34]97

ldquo点rdquo词义被ldquo炉子灯蜡烛rdquo等物事的常属事件框

架吸收从而与跟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的ldquo引火rdquo动作

整合具有[+引火]的语义特征名词组配的动词性元素越少组配的可选择性

越低这个框架就越具有典型性和强势性框架中的

词义特征越容易投射到一个新的组配中表现出对

新组配的动词词元语义特征的吸收抑制和孵化这是动词义的渗透式扩散方式这使得大语义框架中

的各个子框架得以建立相互联系从而还原了语义

的系统性和错综性 又如ldquo垫rdquo的义项    ①用东西支铺或衬使加高加厚或平正或起隔离作用 如垫桌子 |垫砖头 ②暂时替

人付钱 (如垫书费 |垫十元) [34]98

ldquo垫rdquo义项①是基本义动作方式是用东西支铺或

衬 当组配的框架元素是抽象的债务空洞时ldquo垫rdquo被钱币债务框架吸收并整合赋予新的动作方式ldquo支付rdquo形成词义分立

三  小结和余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在词位框架中观察到动词

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人的视角

化作用这种视角化的凸显常常作用于三个范畴(1)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具体包括交

际者为了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同一题元的不

同次范畴与动词义关联的不同程度域行为的某一

(几)方面属性等几方面内容(2)凸显词义间的某

种联系比如凸显词义的隐喻关系不同词位框架间

的连接与吸收关系等(3)凸显交际的某个方面(如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评述)

通过框架工具观察到的词义变化词义独立的

规律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允许词义在同一个词位框架内游动

其中决定词义游动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的认知是认

知决定了所凸显的焦点的变化认知决定了对词位

框架内不同元素或关系的凸显(比如凸显题元的某

个语义特征次范畴程度域行为属性主观评述隐喻关系等)进而以词义分立的形式表现确定这

种凸显第二类是允许词义在不同框架间游动即框架

间相互连接与吸收后词义会发生改变造成词义独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4: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感综上所述兼顾语言形式内容和ldquo场景mdash框

架rdquo关系等因素我们对框架进行如下分类    (1)着眼于语言形式可以把框架分为 3类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

(2)着眼于语言内容可以把框架分为 3类子事件框架事件框架事件组(链)框架

(3)着眼于词元的构成情况可以把框架

分为 2 类单纯框架复合框架这样厘清分类之后本文尝试选取在词位框架

中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

依据提取其中包含的动词词义演变普适性规律二  词位框架视域中动词词义分立的规律

框架语义分析法已经获得公认的一点是语义

分析应该以ldquo词元rdquo(相当于词典中的义项)为单位词位统合了几个有密切关联的义项因此可以其中

一个核心性的词元框架为基础且只需变换这个框

架中的局部就能刻画该词位中的其他词元框架这是从语义本体角度对多义词词义演变分立现象

进行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从词位框架来看多义词

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

作用即视角化作用使凸显对象变化这是新义项

生成并分立的重要条件 多义词词义分立总的规律

是场景越复杂场景内元素分属的次范畴越多这个场景概念化后的框架中的框架元素就越多这个

框架中因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而可能被凸显的框架

元素的可能性会增加那么该词位框架涵盖的词元

就可能越多 框架元素是否得到凸显起决定性作

用的是人的认知具体而言是人的视角取舍决定凸

显对象的 这样一个词元就激活词位中伴随着凸

显对象的一束框架元素 在视角化作用下的凸显使词义分立的常见规律有如下几种

(一)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词义分立

这里说的题元是句法结构中与动词配合的名词

性成分在词义框架中即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目的等框架元素 认知主体可以凸显这个题元的语义

特征也可以凸显那个题元的语义特征 因此在同

一个词位框架中认知主体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

征结果就是造成词义分立 如ldquo保留rdquo的义项    ①保存不变②暂时留着不处理③留下不拿出来[34]15-16

ldquo保留rdquo的义项①凸显[+面貌或效用等不变]的语义

特征认知凸显受事∙∙∙∙

受事保持其原有状态义项②凸显[+不予处理]的语义特征认知凸显施事

∙∙∙∙无新

举措义项③凸显[+留藏][+不宣于人]的语义特

征认知凸显目的∙∙∙∙

(施事的意图∙∙∙∙∙

)保持私密性或所

有权 在ldquo保留rdquo这个词位框架内认知凸显不同题

元的语义特征词义分立为三个义项(二)凸显题元的次范畴题元次范畴不同词

义分立

动作行为的受事次范畴变化动词词元的基本

动作方式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词义分立 属于

这一类的词例数量最多 如ldquo安排rdquo的义项    ①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②规划改造[山河] 如家乡的群众正

在重新~着河山[34]3

ldquo安排rdquo义项①受事是一般事物人员义项②受事

是山河等较大型对象受事所属的次范畴不同词义

分立又如ldquo拔rdquo的义项    ①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

拉抽出 ②吸出[毒气等] ③夺取[军事上

的据点] ④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它变凉或使结冰的东西(食物)变软[34]5-6

ldquo拔rdquo义项①受事有[ +固体事物]特征义项②受事

有[+(有毒)气体]特征 ①属于固体范畴②属于

气体范畴 受事次范畴的变化也影响了动作特征对固体实施的动作行为是ldquo拉rdquo对气体实施的动作

行为是ldquo吸rdquo 受事范畴变化而词义分立的现象在多义动词中数量很多可见动词受事次范畴变化造

成词义分立是经常性起作用的一条规律ldquo拔rdquo的③④两个义项分立与上述动作的直接

受事范畴变化造成词义分立的情况相比区分更加

深入细化第③④两个义项是凸显动作目的关涉的

不同对象词义分立 义项③④都属于开启了目的

视窗去除原有事物中的某些成分属性领有者等但义项③凸显的动作目的是去除动作所关涉事物的

占有者如ldquo拔据点rdquo是去除原来占据据点的人义项④凸显的动作目的是去除事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某

些属性如ldquo拔西瓜rdquo是去除西瓜ldquo热rdquo的特点ldquo拔冻

柿子rdquo是去除柿子里的冰 ldquo拔rdquo的③④两个义项所

凸显的动作目的涉及的对象不同词义分立同一种题元的次范畴不同造成词义分立还有

更为复杂的情况那就是宾语在语义上都属于动作

6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目的但具体的目的类型可能是处所事物事件

等各各不同因而造成义位分立(即参项变化造成

词义不同) 如ldquo奔 begravenrdquo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向 ②为某事奔

走[34]19

ldquo奔 begravenrdquo义项①受事为处所∙∙

的较多如ldquo直奔电影

院rdquoldquo出了家门就一直奔了圆明园rdquoldquo下了班他从

来没直接奔过家rdquo等受事为人∙

的较少如ldquo去城里

奔我姑妈rdquo 义项②受事为事物∙∙

事件∙∙

如 ldquo奔材

料rdquoldquo我去外地奔点儿货rdquoldquo为这件事我可没少奔

过rdquo等 义项①的行为目的是处所人义项②的行

为目的是事物事件动作的目的类型不同义项分

立(三)凸显程度域程度变化词义分立

客观世界在不同的方面构成一个又一个的连续

统词义是人对世界概念化并切分这个连续统的结

果是人的认知凸显不同的级阶点的结果 动词义

常常会涉及到的连续序列有空间距离大小序列情感程度高低序列具象mdash抽象程度高低序列等本文

统称为ldquo程度序列rdquo 其中某一种具体的空间距

离某一种具体的情感程度都是程度序列中的一个

点 下面所分析的动词义因为所涉及的某种程度发

生变化而词义分立的词义变化现象主要包括空间

距离变化情感程度变化具象mdash抽象程度变化等1空间距离变化

动词义常涉及动作与事物的空间关系 动作与

事物的空间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以处于

程度序列中的不同阶点 动作与所关涉的事物的空

间距离不同而成为词义分立的一个依据这是词义

现象中的又一个事实 如ldquo挨 āirdquo的义项    ①触碰倚 ②靠近[34]1

ldquo挨 āirdquo义项①动作与关涉事物是零距离义项②动

作与关涉事物距离近①②分立的关键在于动作与

所关涉事物的空间距离的不同2情感程度变化

动词义反映的情感的强弱程度高低层级不同词义分立 如ldquo爱rdquo的义项

    ①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②喜欢 ③爱惜爱护[34]1

ldquo爱rdquo义项②情感程度在低层义项①③情感程度

在高层尤其是即使同处高层级①和③依然分立说明人的认知中对不同的情感程度层级的区分凸

显是非常强烈的一种认知意识也是一种成熟的认

知模式3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

把具体和抽象视为一个连续轴上的两端时这两端之间的各点的差异是程度域中的一种差异当我们把这一组这样的动词义项统合起来看这几

个义项就又在具体mdash抽象程度这一条线性轴上构成

一个递增(或递减)序列 认知上对于不同具体mdash抽象程度的切分和凸显在词义中就表现为义项的

分立 因此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也是词义再生词义分立的一条反复起作用的规律是词义演化的

机制之一 如ldquo安rdquo的义项    ①安插 ②装设立 ③加上[34]2

⑧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着什么心[35]6

ldquo安rdquo义项①意义具体表示一个具体的相对单一

的动作 义项②比义项①抽象②是一系列具体动

作的整体化是对一系列具体动作经过更大程度的

抽象后的表达 义项③抽象程度比②更高 前 3 个

义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表述

形式略有不同但实质意义相同义项⑧是《现代汉

语词典》独有 ⑧义项动作涉及的对象是抽象程度

很高的ldquo心思rdquo动作义的抽象程度与前三项相比也

处于最高程度 由①rarr②rarr③rarr⑧词义抽象程度

递增 这种情况就是人们认知上对不同的抽象程度

的凸显让词义分立成为几个不同的义项如果动词义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这个滑槽上变化

且受事由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词义就会表现出

更大的变化 如ldquo抱rdquo的义项    ①用手臂围住 ②领养送养[孩子] ③心里存着[想法意见][34]16-17

①的组合如ldquo抱孩子rdquoldquo抱着一摞书rdquoldquo抱着柴

火rdquo ②的组合如ldquo这个孩子抱了两年了rdquo ③的

组合如ldquo你抱什么态度rdquoldquo抱着远大理想rdquo ldquo抱rdquo的三个义项中从①用手臂围住rarr②领养孩子rarr③存有(想法意见)动作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三个义项中受事次范畴变化较大①人 书 火rarr②一种身份的人rarr③理想 态度

(具体          rarr 抽象)这个序列从左到右的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动作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序列中的移动叠加了

受事在具体mdash抽象序列中的移动后ldquo抱rdquo三个义项

7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的动作特征呈现较大差异义项分立似乎更具必然

性(四)凸显行为的某一(几)方面属性

一种行为往往由具体动作行为能力行为方

式发出动作的身体部位行为目的动作结果行为

实施范畴目标物规模等诸方面的特征共同表现出

该行为的属性 因此认知上凸显其中任何一个方

面或同时凸显多个方面词义就容易分离为各自独

立的义项 本文调查到的动词词义分立情况中有的是凸显单一属性而有的分立义项是综合地凸显

了行为几个方面的属性 这种规律在词位框架内特

别容易识别出来反之也说明在词位框架内观察甚

至预测词义变化的有效性和便捷性1一个义项凸显行为的某个单一属性词义分

在一个词位框架内观察动词词义分立情况让我们看到这样的规律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对立可能

是一个义项凸显动作某方面的属性而另一个义项

凸显该动作另一方面的属性 下面举例说明(1)凸显的行为行为能力行为目的等不同

词义分立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的凸显行为

本身有的凸显行为能力有的凸显行为目的这些

义项各各分立 如ldquo比rdquo的如下义项    ①比较较量 ②能够相比 ③比照 ④比 方 比 喻 ⑤ 表 示 比 赛 双 方 得 分 的 对

比[34]20-21

这几个义项各自凸显的对象不同①凸显行为∙∙

②凸

显行为的能力∙∙∙∙∙

如ldquo步行当然不比骑车rdquoldquo我年纪大

了不比你们rdquo③凸显行为的目的∙∙∙∙∙

是ldquo使helliphellip相同rdquo④凸显行为目的

∙∙∙∙是表述出相同⑤凸显行为结果

∙∙∙∙(即比赛结果

∙∙∙∙)如ldquo三比一rdquo

(2)凸显的动作的结果方式事件整体效用

不同词义分立 言说者要凸显一个动作的结果或

动作方式动作效用事件整体等让被凸显的方面

各自作为意义焦点而分立出不同的义项 如《汉语

动词用法词典》ldquo打rdquo共有 23 个义项兹仅列出其中

一部分    ①用手或器具撞击 ②器皿蛋类等因撞

击而破碎 ③殴打攻打 ④发生与人交涉的

行为 ⑤建造修筑 ⑥制造[34]73-75

ldquo打rdquo基本义是义项①其组合如ldquo打鼓rdquoldquo打锣rdquoldquo打枣rdquoldquo打钟rdquo等 因为凸显与动作相关的不同方

面而演化分立出如下其他义项义项②是凸显动作的结果

∙∙ldquo破碎rdquo而独立的义

项动作结果的规模

∙∙大小的不同也会影响词义分

立义项⑤(如ldquo打地基 |打墙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建造出比较大型∙∙

的事物(如建筑物等)义项⑥(如ldquo打锄头 |打家具 |打立柜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造出一般的∙∙∙

比较小型的∙∙∙∙∙

事物(如某种器具日常

事物等) ldquo打rdquo所带名词宾语ldquo地基墙rdquo和ldquo锄头家具rdquoldquo鼓锣枣钟rdquo表示的对象规模数量体积

大小不同是一个级阶序列( scale)中的不同的点这是名词事物规模的不同影响到动词词义的分立即

⑤地基墙rarr⑥锄头家具rarr①鼓锣枣钟大  rarrrarr  rarrrarr    小 

(规模数量体积)义项③的组合如ldquo打小孩 |打狗rdquo这是凸显动

作方式∙∙

的不同而分立义项④的组合如ldquo打官司 |打赌rdquo这是凸显事

∙件整体∙∙∙

词义分立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⑨指点启发[34]97

ldquo点rdquo的组合如ldquo点了一步棋 |点了他一句rdquo这是关

注凸显动作的效用而分立出来的义项(3)凸显发出动作的特殊部位的不同词义分

立 一个词位内凸显发出动作的部位的不同词义

分立 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③同ldquo踮rdquo (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④[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动立刻恢复原位[34]96

义项③是凸显脚部的活动义项④则是凸显头部手部的活动如ldquo点头rdquo

(4)对动词义静态或动态的凸显词义分立这里讨论的动态和静态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动和

静而是基于人的平常感知的一个分界模糊的说法动作性强的动词义(如ldquo跑rdquo)动态感强烈动作性弱

的动词义(如ldquo站rdquo)静态感强烈 这种动态和静态

对人的心理刺激各自相对集中所以虽然动态有细

微和强烈这种运动强度的差异但我们不把这一类

词义分立机制并入前面所论的ldquo程度变化造成词义

分立rdquo类而是把静态动态看做是动词词元的语义

属性之一 认知上对静态或动态的凸显造成词义

分立 如ldquo摆rdquo的义项

8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安放陈列 ②显示炫耀 ③来回摇

动摇摆[34]7-8

ldquo摆rdquo义项①ldquo安放陈列rdquo的动作瞬间完成之后就呈

现为静态义项③ldquo摇动摇摆rdquo的移动反复发生动态感强烈义项①③分立为两个义项 附带说明ldquo摆rdquo义项②的独立是凸显动作的目的的结果

(5)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词义分立 动作行为与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使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

征常常成为语言表述时必需涉及的一个方面 言说

者为了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而形成词义分立 如

ldquo等rdquo的义项    ① 等候 等待 ② 等到 不单独做谓

语[34]94

义项①的组合如ldquo等车 | 等机会rdquo义项②的组合如ldquo等晚上[再说] | 等发生事故了[再检修可就晚

了]rdquo等 可见①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②则是

[+有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时间性特征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②触到物体立即离开[34]96

这个义项的分立也是凸显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如ldquo蜻蜓点水rdquoldquo点了一下儿篙rdquoldquo点rdquo的动作具有

[+短暂]的语义特征2一个义项同时凸显行为的多方面属性词义

独立

(1)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和动作方式 动作

方式与动作的作用对象的范畴密切相关同一个动

词作用于不同范畴的对象时呈现出来的动作方式

不同因而词义分立 因此当我们从已经分立的义

项来观察这些义项分立的秘密时就反观到认知主

体对动词作用范畴和相应的动作方式的凸显 如

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⑦搅拌(如打浆糊 |打卤)⑧捆(如打行

李 |打铺盖卷儿)⑨编织(如打毛衣 |打草鞋 |打草绳 |打结)[34]76

104877810486491048667定出 计算 (打草稿 | 打主意 | 打底

色)[34]80

ldquo搅拌rdquoldquo捆rdquoldquo编织rdquo和ldquo定出计算rdquo这四种动作

方式互不相同这与动作支配关涉对象的变化密不

可分从中可见这样的认知规律一个独立的义项在

认知上凸显动作方式的同时又凸显了动作支配关

涉对象的范畴的不同(2)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 在一

些动词义中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混合难

分 观察这些相互分立的词义其中包含了认知主

体对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的整体性凸显如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⑩涂抹画印 (如打格儿 | 打(过)蜡 |打鞋油 |木板上打着线)104877810486491048659揭凿 (如打井 |打个眼儿)104877810486491048660举提 (如打灯笼 | 打伞 | 打旗

子 |打招牌 | 打精神)104877810486491048661放射发出 (如打电

话 | 打了两发子弹 | 打枪)104877810486491048662付给或领取 [证

件] (如打证明信 |打收据 |打借条)104877810486491048663除去(如打虫子 | 打泡沫 | 打皮)104877810486491048664舀取买 (如打水 |打酱油 |打饭)104877810486491048665捉[禽兽等] (如打鸟

|打鱼 | 打老鼠) 104877810486491048666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如打柴火 |打草) [34]76-79

这一类宾语名词表示的往往不是动作的直接性目

标物而是施动者借以实现另一目的的桥梁性事物如ldquo打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方便木工工作或者是方

便填写内容等ldquo打蜡rdquo的目的可能是使其美观ldquo打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穿绳透气透光等ldquo打伞rdquo的目

的是遮雨遮阳等ldquo打电话rdquo的目的是通知信息等helliphellip换句话说ldquo电话伞蜡草饭rdquo等事物并不

真正依赖ldquo打rdquo这个动作也能存在着ldquo格儿眼儿rdquo等是必须在动作完成后才存在的事物 但这两类事

物都只是整个事件中的桥梁性事物而不是目标成

品 因此ldquo涂抹画rdquoldquo凿rdquoldquo举rdquohelliphellip等动词义的

各各分立都是认知主体综合性地凸显动作实施的

范畴方式目的的结果(五)凸显对行为的主观性评述词义分立

评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把目的意图归入强主观性评述可称为具有弱主观性动作状

况行为方式更属于中性(非主观性) 对行为的评

述主观性强弱不同也是词义分立的一个条件 如

ldquo倒 dǎordquo    ①横躺下来 ②(事业)失败垮台[34]88-89

其中①具有非主观性②具有较强的评述性 ldquo倒dǎordquo义项①是表达动作本身具有非主观性义项

②在表达动作本身的同时含着明显的评述 这两个

义项的分立是认知主体对行为动作的主观性评述

进行凸显的结果(六)凸显隐喻关系词义分立

一个范畴的词义属性通过隐喻投射到另一个范

畴投射前后的这两个词义并存于同一个词位框架

9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内 这是认知上凸显了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而形成词

义分立的结果 如ldquo等于rdquo的义项    ①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 (如五加三

等于八)②差不多就是跟helliphellip没有区别 不

单独做谓语 (如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 |你说

了半天都等于废话) [34]94

ldquo等于rdquo义项①是两个数在同一个具体范畴(数量范

畴)内的等同关系义项②ldquo话rdquo和ldquo药rdquo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对象的等同关系 ldquo不同范畴内的等同rdquo比

ldquo同一范畴(数量范畴)内的等同rdquo抽象程度更高从认知途径来说②可看作是由①隐喻而成 义项①②的并立是凸显隐喻关系的结果

(七)凸显不同词位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词义

分立

一个名词性成分经常性地属于一个事件框架的

话这个事件框架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当这种名

词性成分作为框架元素与新的动词词元组配时原来典型框架的语义特征会投射到这个新组配吸收

甚至隐没这个动词词元原有的基本动作方式并赋予

新的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分立出一个新的动词性

义项这是两个词位框架相连接吸收的结果 这一

类词义分立规律的特点是宾语名词组配选择性较

弱新组配中的动词词元动作方式往往变化较大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⑥点播 如ldquo点花生 |点豆子rdquo[34]96

一般农作物名词关联的框架有ldquo播种rdquoldquo浇灌rdquoldquo施肥rdquoldquo收割rdquo等 当ldquo花生rdquoldquo豆类rdquo等农作物名词

作为框架元素与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关联组配时语言形

式上表现为动宾组配语义上农作物的常属事件框

架的典型性和稳定性高于词元ldquo点rdquo的原有语义属

性因而将农作物事件框架中的动词词元的某些语

义特征强制投射到这个新组配的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上使ldquo点rdquo的原有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

被挤压甚至隐没掉其原有基本动作方式而具有了

典型强势框架中动词词元的动作方式播种 这样ldquo点rdquo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经过ldquo花生rdquoldquo豆子rdquo等农作物常属框架的吸收与种植农作物框架中的

一般动作ldquo播种rdquo融合并重新具象赋予ldquo播种rdquo动作

以[+一个一个地下种]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

就是ldquo点花生rdquoldquo点豆子rdquo这类事件中词元ldquo点rdquo的

新的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和农作物这两个

词位连接吸收的结果认知上要凸显这种结果词义

分立 同类例子如ldquo点rdquo义项    ⑩ 引 着 火 如 ldquo点 炉 子 | 点 灯 | 点 蜡

烛rdquo[34]97

ldquo点rdquo词义被ldquo炉子灯蜡烛rdquo等物事的常属事件框

架吸收从而与跟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的ldquo引火rdquo动作

整合具有[+引火]的语义特征名词组配的动词性元素越少组配的可选择性

越低这个框架就越具有典型性和强势性框架中的

词义特征越容易投射到一个新的组配中表现出对

新组配的动词词元语义特征的吸收抑制和孵化这是动词义的渗透式扩散方式这使得大语义框架中

的各个子框架得以建立相互联系从而还原了语义

的系统性和错综性 又如ldquo垫rdquo的义项    ①用东西支铺或衬使加高加厚或平正或起隔离作用 如垫桌子 |垫砖头 ②暂时替

人付钱 (如垫书费 |垫十元) [34]98

ldquo垫rdquo义项①是基本义动作方式是用东西支铺或

衬 当组配的框架元素是抽象的债务空洞时ldquo垫rdquo被钱币债务框架吸收并整合赋予新的动作方式ldquo支付rdquo形成词义分立

三  小结和余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在词位框架中观察到动词

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人的视角

化作用这种视角化的凸显常常作用于三个范畴(1)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具体包括交

际者为了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同一题元的不

同次范畴与动词义关联的不同程度域行为的某一

(几)方面属性等几方面内容(2)凸显词义间的某

种联系比如凸显词义的隐喻关系不同词位框架间

的连接与吸收关系等(3)凸显交际的某个方面(如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评述)

通过框架工具观察到的词义变化词义独立的

规律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允许词义在同一个词位框架内游动

其中决定词义游动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的认知是认

知决定了所凸显的焦点的变化认知决定了对词位

框架内不同元素或关系的凸显(比如凸显题元的某

个语义特征次范畴程度域行为属性主观评述隐喻关系等)进而以词义分立的形式表现确定这

种凸显第二类是允许词义在不同框架间游动即框架

间相互连接与吸收后词义会发生改变造成词义独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5: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的目的但具体的目的类型可能是处所事物事件

等各各不同因而造成义位分立(即参项变化造成

词义不同) 如ldquo奔 begravenrdquo    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投向 ②为某事奔

走[34]19

ldquo奔 begravenrdquo义项①受事为处所∙∙

的较多如ldquo直奔电影

院rdquoldquo出了家门就一直奔了圆明园rdquoldquo下了班他从

来没直接奔过家rdquo等受事为人∙

的较少如ldquo去城里

奔我姑妈rdquo 义项②受事为事物∙∙

事件∙∙

如 ldquo奔材

料rdquoldquo我去外地奔点儿货rdquoldquo为这件事我可没少奔

过rdquo等 义项①的行为目的是处所人义项②的行

为目的是事物事件动作的目的类型不同义项分

立(三)凸显程度域程度变化词义分立

客观世界在不同的方面构成一个又一个的连续

统词义是人对世界概念化并切分这个连续统的结

果是人的认知凸显不同的级阶点的结果 动词义

常常会涉及到的连续序列有空间距离大小序列情感程度高低序列具象mdash抽象程度高低序列等本文

统称为ldquo程度序列rdquo 其中某一种具体的空间距

离某一种具体的情感程度都是程度序列中的一个

点 下面所分析的动词义因为所涉及的某种程度发

生变化而词义分立的词义变化现象主要包括空间

距离变化情感程度变化具象mdash抽象程度变化等1空间距离变化

动词义常涉及动作与事物的空间关系 动作与

事物的空间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可以处于

程度序列中的不同阶点 动作与所关涉的事物的空

间距离不同而成为词义分立的一个依据这是词义

现象中的又一个事实 如ldquo挨 āirdquo的义项    ①触碰倚 ②靠近[34]1

ldquo挨 āirdquo义项①动作与关涉事物是零距离义项②动

作与关涉事物距离近①②分立的关键在于动作与

所关涉事物的空间距离的不同2情感程度变化

动词义反映的情感的强弱程度高低层级不同词义分立 如ldquo爱rdquo的义项

    ①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②喜欢 ③爱惜爱护[34]1

ldquo爱rdquo义项②情感程度在低层义项①③情感程度

在高层尤其是即使同处高层级①和③依然分立说明人的认知中对不同的情感程度层级的区分凸

显是非常强烈的一种认知意识也是一种成熟的认

知模式3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

把具体和抽象视为一个连续轴上的两端时这两端之间的各点的差异是程度域中的一种差异当我们把这一组这样的动词义项统合起来看这几

个义项就又在具体mdash抽象程度这一条线性轴上构成

一个递增(或递减)序列 认知上对于不同具体mdash抽象程度的切分和凸显在词义中就表现为义项的

分立 因此具体mdash抽象程度变化也是词义再生词义分立的一条反复起作用的规律是词义演化的

机制之一 如ldquo安rdquo的义项    ①安插 ②装设立 ③加上[34]2

⑧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你~着什么心[35]6

ldquo安rdquo义项①意义具体表示一个具体的相对单一

的动作 义项②比义项①抽象②是一系列具体动

作的整体化是对一系列具体动作经过更大程度的

抽象后的表达 义项③抽象程度比②更高 前 3 个

义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表述

形式略有不同但实质意义相同义项⑧是《现代汉

语词典》独有 ⑧义项动作涉及的对象是抽象程度

很高的ldquo心思rdquo动作义的抽象程度与前三项相比也

处于最高程度 由①rarr②rarr③rarr⑧词义抽象程度

递增 这种情况就是人们认知上对不同的抽象程度

的凸显让词义分立成为几个不同的义项如果动词义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这个滑槽上变化

且受事由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词义就会表现出

更大的变化 如ldquo抱rdquo的义项    ①用手臂围住 ②领养送养[孩子] ③心里存着[想法意见][34]16-17

①的组合如ldquo抱孩子rdquoldquo抱着一摞书rdquoldquo抱着柴

火rdquo ②的组合如ldquo这个孩子抱了两年了rdquo ③的

组合如ldquo你抱什么态度rdquoldquo抱着远大理想rdquo ldquo抱rdquo的三个义项中从①用手臂围住rarr②领养孩子rarr③存有(想法意见)动作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三个义项中受事次范畴变化较大①人 书 火rarr②一种身份的人rarr③理想 态度

(具体          rarr 抽象)这个序列从左到右的具体程度递减而抽象程度

递增 动作在ldquo具体mdash抽象rdquo序列中的移动叠加了

受事在具体mdash抽象序列中的移动后ldquo抱rdquo三个义项

7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的动作特征呈现较大差异义项分立似乎更具必然

性(四)凸显行为的某一(几)方面属性

一种行为往往由具体动作行为能力行为方

式发出动作的身体部位行为目的动作结果行为

实施范畴目标物规模等诸方面的特征共同表现出

该行为的属性 因此认知上凸显其中任何一个方

面或同时凸显多个方面词义就容易分离为各自独

立的义项 本文调查到的动词词义分立情况中有的是凸显单一属性而有的分立义项是综合地凸显

了行为几个方面的属性 这种规律在词位框架内特

别容易识别出来反之也说明在词位框架内观察甚

至预测词义变化的有效性和便捷性1一个义项凸显行为的某个单一属性词义分

在一个词位框架内观察动词词义分立情况让我们看到这样的规律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对立可能

是一个义项凸显动作某方面的属性而另一个义项

凸显该动作另一方面的属性 下面举例说明(1)凸显的行为行为能力行为目的等不同

词义分立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的凸显行为

本身有的凸显行为能力有的凸显行为目的这些

义项各各分立 如ldquo比rdquo的如下义项    ①比较较量 ②能够相比 ③比照 ④比 方 比 喻 ⑤ 表 示 比 赛 双 方 得 分 的 对

比[34]20-21

这几个义项各自凸显的对象不同①凸显行为∙∙

②凸

显行为的能力∙∙∙∙∙

如ldquo步行当然不比骑车rdquoldquo我年纪大

了不比你们rdquo③凸显行为的目的∙∙∙∙∙

是ldquo使helliphellip相同rdquo④凸显行为目的

∙∙∙∙是表述出相同⑤凸显行为结果

∙∙∙∙(即比赛结果

∙∙∙∙)如ldquo三比一rdquo

(2)凸显的动作的结果方式事件整体效用

不同词义分立 言说者要凸显一个动作的结果或

动作方式动作效用事件整体等让被凸显的方面

各自作为意义焦点而分立出不同的义项 如《汉语

动词用法词典》ldquo打rdquo共有 23 个义项兹仅列出其中

一部分    ①用手或器具撞击 ②器皿蛋类等因撞

击而破碎 ③殴打攻打 ④发生与人交涉的

行为 ⑤建造修筑 ⑥制造[34]73-75

ldquo打rdquo基本义是义项①其组合如ldquo打鼓rdquoldquo打锣rdquoldquo打枣rdquoldquo打钟rdquo等 因为凸显与动作相关的不同方

面而演化分立出如下其他义项义项②是凸显动作的结果

∙∙ldquo破碎rdquo而独立的义

项动作结果的规模

∙∙大小的不同也会影响词义分

立义项⑤(如ldquo打地基 |打墙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建造出比较大型∙∙

的事物(如建筑物等)义项⑥(如ldquo打锄头 |打家具 |打立柜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造出一般的∙∙∙

比较小型的∙∙∙∙∙

事物(如某种器具日常

事物等) ldquo打rdquo所带名词宾语ldquo地基墙rdquo和ldquo锄头家具rdquoldquo鼓锣枣钟rdquo表示的对象规模数量体积

大小不同是一个级阶序列( scale)中的不同的点这是名词事物规模的不同影响到动词词义的分立即

⑤地基墙rarr⑥锄头家具rarr①鼓锣枣钟大  rarrrarr  rarrrarr    小 

(规模数量体积)义项③的组合如ldquo打小孩 |打狗rdquo这是凸显动

作方式∙∙

的不同而分立义项④的组合如ldquo打官司 |打赌rdquo这是凸显事

∙件整体∙∙∙

词义分立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⑨指点启发[34]97

ldquo点rdquo的组合如ldquo点了一步棋 |点了他一句rdquo这是关

注凸显动作的效用而分立出来的义项(3)凸显发出动作的特殊部位的不同词义分

立 一个词位内凸显发出动作的部位的不同词义

分立 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③同ldquo踮rdquo (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④[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动立刻恢复原位[34]96

义项③是凸显脚部的活动义项④则是凸显头部手部的活动如ldquo点头rdquo

(4)对动词义静态或动态的凸显词义分立这里讨论的动态和静态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动和

静而是基于人的平常感知的一个分界模糊的说法动作性强的动词义(如ldquo跑rdquo)动态感强烈动作性弱

的动词义(如ldquo站rdquo)静态感强烈 这种动态和静态

对人的心理刺激各自相对集中所以虽然动态有细

微和强烈这种运动强度的差异但我们不把这一类

词义分立机制并入前面所论的ldquo程度变化造成词义

分立rdquo类而是把静态动态看做是动词词元的语义

属性之一 认知上对静态或动态的凸显造成词义

分立 如ldquo摆rdquo的义项

8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安放陈列 ②显示炫耀 ③来回摇

动摇摆[34]7-8

ldquo摆rdquo义项①ldquo安放陈列rdquo的动作瞬间完成之后就呈

现为静态义项③ldquo摇动摇摆rdquo的移动反复发生动态感强烈义项①③分立为两个义项 附带说明ldquo摆rdquo义项②的独立是凸显动作的目的的结果

(5)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词义分立 动作行为与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使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

征常常成为语言表述时必需涉及的一个方面 言说

者为了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而形成词义分立 如

ldquo等rdquo的义项    ① 等候 等待 ② 等到 不单独做谓

语[34]94

义项①的组合如ldquo等车 | 等机会rdquo义项②的组合如ldquo等晚上[再说] | 等发生事故了[再检修可就晚

了]rdquo等 可见①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②则是

[+有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时间性特征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②触到物体立即离开[34]96

这个义项的分立也是凸显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如ldquo蜻蜓点水rdquoldquo点了一下儿篙rdquoldquo点rdquo的动作具有

[+短暂]的语义特征2一个义项同时凸显行为的多方面属性词义

独立

(1)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和动作方式 动作

方式与动作的作用对象的范畴密切相关同一个动

词作用于不同范畴的对象时呈现出来的动作方式

不同因而词义分立 因此当我们从已经分立的义

项来观察这些义项分立的秘密时就反观到认知主

体对动词作用范畴和相应的动作方式的凸显 如

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⑦搅拌(如打浆糊 |打卤)⑧捆(如打行

李 |打铺盖卷儿)⑨编织(如打毛衣 |打草鞋 |打草绳 |打结)[34]76

104877810486491048667定出 计算 (打草稿 | 打主意 | 打底

色)[34]80

ldquo搅拌rdquoldquo捆rdquoldquo编织rdquo和ldquo定出计算rdquo这四种动作

方式互不相同这与动作支配关涉对象的变化密不

可分从中可见这样的认知规律一个独立的义项在

认知上凸显动作方式的同时又凸显了动作支配关

涉对象的范畴的不同(2)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 在一

些动词义中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混合难

分 观察这些相互分立的词义其中包含了认知主

体对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的整体性凸显如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⑩涂抹画印 (如打格儿 | 打(过)蜡 |打鞋油 |木板上打着线)104877810486491048659揭凿 (如打井 |打个眼儿)104877810486491048660举提 (如打灯笼 | 打伞 | 打旗

子 |打招牌 | 打精神)104877810486491048661放射发出 (如打电

话 | 打了两发子弹 | 打枪)104877810486491048662付给或领取 [证

件] (如打证明信 |打收据 |打借条)104877810486491048663除去(如打虫子 | 打泡沫 | 打皮)104877810486491048664舀取买 (如打水 |打酱油 |打饭)104877810486491048665捉[禽兽等] (如打鸟

|打鱼 | 打老鼠) 104877810486491048666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如打柴火 |打草) [34]76-79

这一类宾语名词表示的往往不是动作的直接性目

标物而是施动者借以实现另一目的的桥梁性事物如ldquo打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方便木工工作或者是方

便填写内容等ldquo打蜡rdquo的目的可能是使其美观ldquo打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穿绳透气透光等ldquo打伞rdquo的目

的是遮雨遮阳等ldquo打电话rdquo的目的是通知信息等helliphellip换句话说ldquo电话伞蜡草饭rdquo等事物并不

真正依赖ldquo打rdquo这个动作也能存在着ldquo格儿眼儿rdquo等是必须在动作完成后才存在的事物 但这两类事

物都只是整个事件中的桥梁性事物而不是目标成

品 因此ldquo涂抹画rdquoldquo凿rdquoldquo举rdquohelliphellip等动词义的

各各分立都是认知主体综合性地凸显动作实施的

范畴方式目的的结果(五)凸显对行为的主观性评述词义分立

评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把目的意图归入强主观性评述可称为具有弱主观性动作状

况行为方式更属于中性(非主观性) 对行为的评

述主观性强弱不同也是词义分立的一个条件 如

ldquo倒 dǎordquo    ①横躺下来 ②(事业)失败垮台[34]88-89

其中①具有非主观性②具有较强的评述性 ldquo倒dǎordquo义项①是表达动作本身具有非主观性义项

②在表达动作本身的同时含着明显的评述 这两个

义项的分立是认知主体对行为动作的主观性评述

进行凸显的结果(六)凸显隐喻关系词义分立

一个范畴的词义属性通过隐喻投射到另一个范

畴投射前后的这两个词义并存于同一个词位框架

9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内 这是认知上凸显了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而形成词

义分立的结果 如ldquo等于rdquo的义项    ①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 (如五加三

等于八)②差不多就是跟helliphellip没有区别 不

单独做谓语 (如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 |你说

了半天都等于废话) [34]94

ldquo等于rdquo义项①是两个数在同一个具体范畴(数量范

畴)内的等同关系义项②ldquo话rdquo和ldquo药rdquo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对象的等同关系 ldquo不同范畴内的等同rdquo比

ldquo同一范畴(数量范畴)内的等同rdquo抽象程度更高从认知途径来说②可看作是由①隐喻而成 义项①②的并立是凸显隐喻关系的结果

(七)凸显不同词位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词义

分立

一个名词性成分经常性地属于一个事件框架的

话这个事件框架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当这种名

词性成分作为框架元素与新的动词词元组配时原来典型框架的语义特征会投射到这个新组配吸收

甚至隐没这个动词词元原有的基本动作方式并赋予

新的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分立出一个新的动词性

义项这是两个词位框架相连接吸收的结果 这一

类词义分立规律的特点是宾语名词组配选择性较

弱新组配中的动词词元动作方式往往变化较大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⑥点播 如ldquo点花生 |点豆子rdquo[34]96

一般农作物名词关联的框架有ldquo播种rdquoldquo浇灌rdquoldquo施肥rdquoldquo收割rdquo等 当ldquo花生rdquoldquo豆类rdquo等农作物名词

作为框架元素与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关联组配时语言形

式上表现为动宾组配语义上农作物的常属事件框

架的典型性和稳定性高于词元ldquo点rdquo的原有语义属

性因而将农作物事件框架中的动词词元的某些语

义特征强制投射到这个新组配的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上使ldquo点rdquo的原有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

被挤压甚至隐没掉其原有基本动作方式而具有了

典型强势框架中动词词元的动作方式播种 这样ldquo点rdquo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经过ldquo花生rdquoldquo豆子rdquo等农作物常属框架的吸收与种植农作物框架中的

一般动作ldquo播种rdquo融合并重新具象赋予ldquo播种rdquo动作

以[+一个一个地下种]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

就是ldquo点花生rdquoldquo点豆子rdquo这类事件中词元ldquo点rdquo的

新的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和农作物这两个

词位连接吸收的结果认知上要凸显这种结果词义

分立 同类例子如ldquo点rdquo义项    ⑩ 引 着 火 如 ldquo点 炉 子 | 点 灯 | 点 蜡

烛rdquo[34]97

ldquo点rdquo词义被ldquo炉子灯蜡烛rdquo等物事的常属事件框

架吸收从而与跟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的ldquo引火rdquo动作

整合具有[+引火]的语义特征名词组配的动词性元素越少组配的可选择性

越低这个框架就越具有典型性和强势性框架中的

词义特征越容易投射到一个新的组配中表现出对

新组配的动词词元语义特征的吸收抑制和孵化这是动词义的渗透式扩散方式这使得大语义框架中

的各个子框架得以建立相互联系从而还原了语义

的系统性和错综性 又如ldquo垫rdquo的义项    ①用东西支铺或衬使加高加厚或平正或起隔离作用 如垫桌子 |垫砖头 ②暂时替

人付钱 (如垫书费 |垫十元) [34]98

ldquo垫rdquo义项①是基本义动作方式是用东西支铺或

衬 当组配的框架元素是抽象的债务空洞时ldquo垫rdquo被钱币债务框架吸收并整合赋予新的动作方式ldquo支付rdquo形成词义分立

三  小结和余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在词位框架中观察到动词

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人的视角

化作用这种视角化的凸显常常作用于三个范畴(1)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具体包括交

际者为了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同一题元的不

同次范畴与动词义关联的不同程度域行为的某一

(几)方面属性等几方面内容(2)凸显词义间的某

种联系比如凸显词义的隐喻关系不同词位框架间

的连接与吸收关系等(3)凸显交际的某个方面(如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评述)

通过框架工具观察到的词义变化词义独立的

规律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允许词义在同一个词位框架内游动

其中决定词义游动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的认知是认

知决定了所凸显的焦点的变化认知决定了对词位

框架内不同元素或关系的凸显(比如凸显题元的某

个语义特征次范畴程度域行为属性主观评述隐喻关系等)进而以词义分立的形式表现确定这

种凸显第二类是允许词义在不同框架间游动即框架

间相互连接与吸收后词义会发生改变造成词义独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6: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的动作特征呈现较大差异义项分立似乎更具必然

性(四)凸显行为的某一(几)方面属性

一种行为往往由具体动作行为能力行为方

式发出动作的身体部位行为目的动作结果行为

实施范畴目标物规模等诸方面的特征共同表现出

该行为的属性 因此认知上凸显其中任何一个方

面或同时凸显多个方面词义就容易分离为各自独

立的义项 本文调查到的动词词义分立情况中有的是凸显单一属性而有的分立义项是综合地凸显

了行为几个方面的属性 这种规律在词位框架内特

别容易识别出来反之也说明在词位框架内观察甚

至预测词义变化的有效性和便捷性1一个义项凸显行为的某个单一属性词义分

在一个词位框架内观察动词词义分立情况让我们看到这样的规律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对立可能

是一个义项凸显动作某方面的属性而另一个义项

凸显该动作另一方面的属性 下面举例说明(1)凸显的行为行为能力行为目的等不同

词义分立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的凸显行为

本身有的凸显行为能力有的凸显行为目的这些

义项各各分立 如ldquo比rdquo的如下义项    ①比较较量 ②能够相比 ③比照 ④比 方 比 喻 ⑤ 表 示 比 赛 双 方 得 分 的 对

比[34]20-21

这几个义项各自凸显的对象不同①凸显行为∙∙

②凸

显行为的能力∙∙∙∙∙

如ldquo步行当然不比骑车rdquoldquo我年纪大

了不比你们rdquo③凸显行为的目的∙∙∙∙∙

是ldquo使helliphellip相同rdquo④凸显行为目的

∙∙∙∙是表述出相同⑤凸显行为结果

∙∙∙∙(即比赛结果

∙∙∙∙)如ldquo三比一rdquo

(2)凸显的动作的结果方式事件整体效用

不同词义分立 言说者要凸显一个动作的结果或

动作方式动作效用事件整体等让被凸显的方面

各自作为意义焦点而分立出不同的义项 如《汉语

动词用法词典》ldquo打rdquo共有 23 个义项兹仅列出其中

一部分    ①用手或器具撞击 ②器皿蛋类等因撞

击而破碎 ③殴打攻打 ④发生与人交涉的

行为 ⑤建造修筑 ⑥制造[34]73-75

ldquo打rdquo基本义是义项①其组合如ldquo打鼓rdquoldquo打锣rdquoldquo打枣rdquoldquo打钟rdquo等 因为凸显与动作相关的不同方

面而演化分立出如下其他义项义项②是凸显动作的结果

∙∙ldquo破碎rdquo而独立的义

项动作结果的规模

∙∙大小的不同也会影响词义分

立义项⑤(如ldquo打地基 |打墙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建造出比较大型∙∙

的事物(如建筑物等)义项⑥(如ldquo打锄头 |打家具 |打立柜rdquo)表示的动作的结果

是造出一般的∙∙∙

比较小型的∙∙∙∙∙

事物(如某种器具日常

事物等) ldquo打rdquo所带名词宾语ldquo地基墙rdquo和ldquo锄头家具rdquoldquo鼓锣枣钟rdquo表示的对象规模数量体积

大小不同是一个级阶序列( scale)中的不同的点这是名词事物规模的不同影响到动词词义的分立即

⑤地基墙rarr⑥锄头家具rarr①鼓锣枣钟大  rarrrarr  rarrrarr    小 

(规模数量体积)义项③的组合如ldquo打小孩 |打狗rdquo这是凸显动

作方式∙∙

的不同而分立义项④的组合如ldquo打官司 |打赌rdquo这是凸显事

∙件整体∙∙∙

词义分立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⑨指点启发[34]97

ldquo点rdquo的组合如ldquo点了一步棋 |点了他一句rdquo这是关

注凸显动作的效用而分立出来的义项(3)凸显发出动作的特殊部位的不同词义分

立 一个词位内凸显发出动作的部位的不同词义

分立 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③同ldquo踮rdquo (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 ④[头或手]向下稍微动一动立刻恢复原位[34]96

义项③是凸显脚部的活动义项④则是凸显头部手部的活动如ldquo点头rdquo

(4)对动词义静态或动态的凸显词义分立这里讨论的动态和静态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动和

静而是基于人的平常感知的一个分界模糊的说法动作性强的动词义(如ldquo跑rdquo)动态感强烈动作性弱

的动词义(如ldquo站rdquo)静态感强烈 这种动态和静态

对人的心理刺激各自相对集中所以虽然动态有细

微和强烈这种运动强度的差异但我们不把这一类

词义分立机制并入前面所论的ldquo程度变化造成词义

分立rdquo类而是把静态动态看做是动词词元的语义

属性之一 认知上对静态或动态的凸显造成词义

分立 如ldquo摆rdquo的义项

80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安放陈列 ②显示炫耀 ③来回摇

动摇摆[34]7-8

ldquo摆rdquo义项①ldquo安放陈列rdquo的动作瞬间完成之后就呈

现为静态义项③ldquo摇动摇摆rdquo的移动反复发生动态感强烈义项①③分立为两个义项 附带说明ldquo摆rdquo义项②的独立是凸显动作的目的的结果

(5)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词义分立 动作行为与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使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

征常常成为语言表述时必需涉及的一个方面 言说

者为了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而形成词义分立 如

ldquo等rdquo的义项    ① 等候 等待 ② 等到 不单独做谓

语[34]94

义项①的组合如ldquo等车 | 等机会rdquo义项②的组合如ldquo等晚上[再说] | 等发生事故了[再检修可就晚

了]rdquo等 可见①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②则是

[+有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时间性特征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②触到物体立即离开[34]96

这个义项的分立也是凸显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如ldquo蜻蜓点水rdquoldquo点了一下儿篙rdquoldquo点rdquo的动作具有

[+短暂]的语义特征2一个义项同时凸显行为的多方面属性词义

独立

(1)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和动作方式 动作

方式与动作的作用对象的范畴密切相关同一个动

词作用于不同范畴的对象时呈现出来的动作方式

不同因而词义分立 因此当我们从已经分立的义

项来观察这些义项分立的秘密时就反观到认知主

体对动词作用范畴和相应的动作方式的凸显 如

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⑦搅拌(如打浆糊 |打卤)⑧捆(如打行

李 |打铺盖卷儿)⑨编织(如打毛衣 |打草鞋 |打草绳 |打结)[34]76

104877810486491048667定出 计算 (打草稿 | 打主意 | 打底

色)[34]80

ldquo搅拌rdquoldquo捆rdquoldquo编织rdquo和ldquo定出计算rdquo这四种动作

方式互不相同这与动作支配关涉对象的变化密不

可分从中可见这样的认知规律一个独立的义项在

认知上凸显动作方式的同时又凸显了动作支配关

涉对象的范畴的不同(2)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 在一

些动词义中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混合难

分 观察这些相互分立的词义其中包含了认知主

体对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的整体性凸显如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⑩涂抹画印 (如打格儿 | 打(过)蜡 |打鞋油 |木板上打着线)104877810486491048659揭凿 (如打井 |打个眼儿)104877810486491048660举提 (如打灯笼 | 打伞 | 打旗

子 |打招牌 | 打精神)104877810486491048661放射发出 (如打电

话 | 打了两发子弹 | 打枪)104877810486491048662付给或领取 [证

件] (如打证明信 |打收据 |打借条)104877810486491048663除去(如打虫子 | 打泡沫 | 打皮)104877810486491048664舀取买 (如打水 |打酱油 |打饭)104877810486491048665捉[禽兽等] (如打鸟

|打鱼 | 打老鼠) 104877810486491048666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如打柴火 |打草) [34]76-79

这一类宾语名词表示的往往不是动作的直接性目

标物而是施动者借以实现另一目的的桥梁性事物如ldquo打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方便木工工作或者是方

便填写内容等ldquo打蜡rdquo的目的可能是使其美观ldquo打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穿绳透气透光等ldquo打伞rdquo的目

的是遮雨遮阳等ldquo打电话rdquo的目的是通知信息等helliphellip换句话说ldquo电话伞蜡草饭rdquo等事物并不

真正依赖ldquo打rdquo这个动作也能存在着ldquo格儿眼儿rdquo等是必须在动作完成后才存在的事物 但这两类事

物都只是整个事件中的桥梁性事物而不是目标成

品 因此ldquo涂抹画rdquoldquo凿rdquoldquo举rdquohelliphellip等动词义的

各各分立都是认知主体综合性地凸显动作实施的

范畴方式目的的结果(五)凸显对行为的主观性评述词义分立

评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把目的意图归入强主观性评述可称为具有弱主观性动作状

况行为方式更属于中性(非主观性) 对行为的评

述主观性强弱不同也是词义分立的一个条件 如

ldquo倒 dǎordquo    ①横躺下来 ②(事业)失败垮台[34]88-89

其中①具有非主观性②具有较强的评述性 ldquo倒dǎordquo义项①是表达动作本身具有非主观性义项

②在表达动作本身的同时含着明显的评述 这两个

义项的分立是认知主体对行为动作的主观性评述

进行凸显的结果(六)凸显隐喻关系词义分立

一个范畴的词义属性通过隐喻投射到另一个范

畴投射前后的这两个词义并存于同一个词位框架

9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内 这是认知上凸显了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而形成词

义分立的结果 如ldquo等于rdquo的义项    ①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 (如五加三

等于八)②差不多就是跟helliphellip没有区别 不

单独做谓语 (如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 |你说

了半天都等于废话) [34]94

ldquo等于rdquo义项①是两个数在同一个具体范畴(数量范

畴)内的等同关系义项②ldquo话rdquo和ldquo药rdquo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对象的等同关系 ldquo不同范畴内的等同rdquo比

ldquo同一范畴(数量范畴)内的等同rdquo抽象程度更高从认知途径来说②可看作是由①隐喻而成 义项①②的并立是凸显隐喻关系的结果

(七)凸显不同词位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词义

分立

一个名词性成分经常性地属于一个事件框架的

话这个事件框架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当这种名

词性成分作为框架元素与新的动词词元组配时原来典型框架的语义特征会投射到这个新组配吸收

甚至隐没这个动词词元原有的基本动作方式并赋予

新的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分立出一个新的动词性

义项这是两个词位框架相连接吸收的结果 这一

类词义分立规律的特点是宾语名词组配选择性较

弱新组配中的动词词元动作方式往往变化较大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⑥点播 如ldquo点花生 |点豆子rdquo[34]96

一般农作物名词关联的框架有ldquo播种rdquoldquo浇灌rdquoldquo施肥rdquoldquo收割rdquo等 当ldquo花生rdquoldquo豆类rdquo等农作物名词

作为框架元素与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关联组配时语言形

式上表现为动宾组配语义上农作物的常属事件框

架的典型性和稳定性高于词元ldquo点rdquo的原有语义属

性因而将农作物事件框架中的动词词元的某些语

义特征强制投射到这个新组配的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上使ldquo点rdquo的原有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

被挤压甚至隐没掉其原有基本动作方式而具有了

典型强势框架中动词词元的动作方式播种 这样ldquo点rdquo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经过ldquo花生rdquoldquo豆子rdquo等农作物常属框架的吸收与种植农作物框架中的

一般动作ldquo播种rdquo融合并重新具象赋予ldquo播种rdquo动作

以[+一个一个地下种]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

就是ldquo点花生rdquoldquo点豆子rdquo这类事件中词元ldquo点rdquo的

新的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和农作物这两个

词位连接吸收的结果认知上要凸显这种结果词义

分立 同类例子如ldquo点rdquo义项    ⑩ 引 着 火 如 ldquo点 炉 子 | 点 灯 | 点 蜡

烛rdquo[34]97

ldquo点rdquo词义被ldquo炉子灯蜡烛rdquo等物事的常属事件框

架吸收从而与跟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的ldquo引火rdquo动作

整合具有[+引火]的语义特征名词组配的动词性元素越少组配的可选择性

越低这个框架就越具有典型性和强势性框架中的

词义特征越容易投射到一个新的组配中表现出对

新组配的动词词元语义特征的吸收抑制和孵化这是动词义的渗透式扩散方式这使得大语义框架中

的各个子框架得以建立相互联系从而还原了语义

的系统性和错综性 又如ldquo垫rdquo的义项    ①用东西支铺或衬使加高加厚或平正或起隔离作用 如垫桌子 |垫砖头 ②暂时替

人付钱 (如垫书费 |垫十元) [34]98

ldquo垫rdquo义项①是基本义动作方式是用东西支铺或

衬 当组配的框架元素是抽象的债务空洞时ldquo垫rdquo被钱币债务框架吸收并整合赋予新的动作方式ldquo支付rdquo形成词义分立

三  小结和余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在词位框架中观察到动词

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人的视角

化作用这种视角化的凸显常常作用于三个范畴(1)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具体包括交

际者为了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同一题元的不

同次范畴与动词义关联的不同程度域行为的某一

(几)方面属性等几方面内容(2)凸显词义间的某

种联系比如凸显词义的隐喻关系不同词位框架间

的连接与吸收关系等(3)凸显交际的某个方面(如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评述)

通过框架工具观察到的词义变化词义独立的

规律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允许词义在同一个词位框架内游动

其中决定词义游动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的认知是认

知决定了所凸显的焦点的变化认知决定了对词位

框架内不同元素或关系的凸显(比如凸显题元的某

个语义特征次范畴程度域行为属性主观评述隐喻关系等)进而以词义分立的形式表现确定这

种凸显第二类是允许词义在不同框架间游动即框架

间相互连接与吸收后词义会发生改变造成词义独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7: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①安放陈列 ②显示炫耀 ③来回摇

动摇摆[34]7-8

ldquo摆rdquo义项①ldquo安放陈列rdquo的动作瞬间完成之后就呈

现为静态义项③ldquo摇动摇摆rdquo的移动反复发生动态感强烈义项①③分立为两个义项 附带说明ldquo摆rdquo义项②的独立是凸显动作的目的的结果

(5)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词义分立 动作行为与时间空间的紧密联系使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

征常常成为语言表述时必需涉及的一个方面 言说

者为了凸显动作的时间特征而形成词义分立 如

ldquo等rdquo的义项    ① 等候 等待 ② 等到 不单独做谓

语[34]94

义项①的组合如ldquo等车 | 等机会rdquo义项②的组合如ldquo等晚上[再说] | 等发生事故了[再检修可就晚

了]rdquo等 可见①表示的动作是[+无界]的②则是

[+有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时间性特征又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②触到物体立即离开[34]96

这个义项的分立也是凸显动作在时间方面的特征如ldquo蜻蜓点水rdquoldquo点了一下儿篙rdquoldquo点rdquo的动作具有

[+短暂]的语义特征2一个义项同时凸显行为的多方面属性词义

独立

(1)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和动作方式 动作

方式与动作的作用对象的范畴密切相关同一个动

词作用于不同范畴的对象时呈现出来的动作方式

不同因而词义分立 因此当我们从已经分立的义

项来观察这些义项分立的秘密时就反观到认知主

体对动词作用范畴和相应的动作方式的凸显 如

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⑦搅拌(如打浆糊 |打卤)⑧捆(如打行

李 |打铺盖卷儿)⑨编织(如打毛衣 |打草鞋 |打草绳 |打结)[34]76

104877810486491048667定出 计算 (打草稿 | 打主意 | 打底

色)[34]80

ldquo搅拌rdquoldquo捆rdquoldquo编织rdquo和ldquo定出计算rdquo这四种动作

方式互不相同这与动作支配关涉对象的变化密不

可分从中可见这样的认知规律一个独立的义项在

认知上凸显动作方式的同时又凸显了动作支配关

涉对象的范畴的不同(2)同时凸显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 在一

些动词义中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混合难

分 观察这些相互分立的词义其中包含了认知主

体对动作实施范畴方式目的三者的整体性凸显如ldquo打rdquo的如下义项

    ⑩涂抹画印 (如打格儿 | 打(过)蜡 |打鞋油 |木板上打着线)104877810486491048659揭凿 (如打井 |打个眼儿)104877810486491048660举提 (如打灯笼 | 打伞 | 打旗

子 |打招牌 | 打精神)104877810486491048661放射发出 (如打电

话 | 打了两发子弹 | 打枪)104877810486491048662付给或领取 [证

件] (如打证明信 |打收据 |打借条)104877810486491048663除去(如打虫子 | 打泡沫 | 打皮)104877810486491048664舀取买 (如打水 |打酱油 |打饭)104877810486491048665捉[禽兽等] (如打鸟

|打鱼 | 打老鼠) 104877810486491048666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如打柴火 |打草) [34]76-79

这一类宾语名词表示的往往不是动作的直接性目

标物而是施动者借以实现另一目的的桥梁性事物如ldquo打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方便木工工作或者是方

便填写内容等ldquo打蜡rdquo的目的可能是使其美观ldquo打眼儿rdquo的目的可能是穿绳透气透光等ldquo打伞rdquo的目

的是遮雨遮阳等ldquo打电话rdquo的目的是通知信息等helliphellip换句话说ldquo电话伞蜡草饭rdquo等事物并不

真正依赖ldquo打rdquo这个动作也能存在着ldquo格儿眼儿rdquo等是必须在动作完成后才存在的事物 但这两类事

物都只是整个事件中的桥梁性事物而不是目标成

品 因此ldquo涂抹画rdquoldquo凿rdquoldquo举rdquohelliphellip等动词义的

各各分立都是认知主体综合性地凸显动作实施的

范畴方式目的的结果(五)凸显对行为的主观性评述词义分立

评述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如果把目的意图归入强主观性评述可称为具有弱主观性动作状

况行为方式更属于中性(非主观性) 对行为的评

述主观性强弱不同也是词义分立的一个条件 如

ldquo倒 dǎordquo    ①横躺下来 ②(事业)失败垮台[34]88-89

其中①具有非主观性②具有较强的评述性 ldquo倒dǎordquo义项①是表达动作本身具有非主观性义项

②在表达动作本身的同时含着明显的评述 这两个

义项的分立是认知主体对行为动作的主观性评述

进行凸显的结果(六)凸显隐喻关系词义分立

一个范畴的词义属性通过隐喻投射到另一个范

畴投射前后的这两个词义并存于同一个词位框架

90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内 这是认知上凸显了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而形成词

义分立的结果 如ldquo等于rdquo的义项    ①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 (如五加三

等于八)②差不多就是跟helliphellip没有区别 不

单独做谓语 (如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 |你说

了半天都等于废话) [34]94

ldquo等于rdquo义项①是两个数在同一个具体范畴(数量范

畴)内的等同关系义项②ldquo话rdquo和ldquo药rdquo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对象的等同关系 ldquo不同范畴内的等同rdquo比

ldquo同一范畴(数量范畴)内的等同rdquo抽象程度更高从认知途径来说②可看作是由①隐喻而成 义项①②的并立是凸显隐喻关系的结果

(七)凸显不同词位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词义

分立

一个名词性成分经常性地属于一个事件框架的

话这个事件框架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当这种名

词性成分作为框架元素与新的动词词元组配时原来典型框架的语义特征会投射到这个新组配吸收

甚至隐没这个动词词元原有的基本动作方式并赋予

新的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分立出一个新的动词性

义项这是两个词位框架相连接吸收的结果 这一

类词义分立规律的特点是宾语名词组配选择性较

弱新组配中的动词词元动作方式往往变化较大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⑥点播 如ldquo点花生 |点豆子rdquo[34]96

一般农作物名词关联的框架有ldquo播种rdquoldquo浇灌rdquoldquo施肥rdquoldquo收割rdquo等 当ldquo花生rdquoldquo豆类rdquo等农作物名词

作为框架元素与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关联组配时语言形

式上表现为动宾组配语义上农作物的常属事件框

架的典型性和稳定性高于词元ldquo点rdquo的原有语义属

性因而将农作物事件框架中的动词词元的某些语

义特征强制投射到这个新组配的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上使ldquo点rdquo的原有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

被挤压甚至隐没掉其原有基本动作方式而具有了

典型强势框架中动词词元的动作方式播种 这样ldquo点rdquo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经过ldquo花生rdquoldquo豆子rdquo等农作物常属框架的吸收与种植农作物框架中的

一般动作ldquo播种rdquo融合并重新具象赋予ldquo播种rdquo动作

以[+一个一个地下种]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

就是ldquo点花生rdquoldquo点豆子rdquo这类事件中词元ldquo点rdquo的

新的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和农作物这两个

词位连接吸收的结果认知上要凸显这种结果词义

分立 同类例子如ldquo点rdquo义项    ⑩ 引 着 火 如 ldquo点 炉 子 | 点 灯 | 点 蜡

烛rdquo[34]97

ldquo点rdquo词义被ldquo炉子灯蜡烛rdquo等物事的常属事件框

架吸收从而与跟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的ldquo引火rdquo动作

整合具有[+引火]的语义特征名词组配的动词性元素越少组配的可选择性

越低这个框架就越具有典型性和强势性框架中的

词义特征越容易投射到一个新的组配中表现出对

新组配的动词词元语义特征的吸收抑制和孵化这是动词义的渗透式扩散方式这使得大语义框架中

的各个子框架得以建立相互联系从而还原了语义

的系统性和错综性 又如ldquo垫rdquo的义项    ①用东西支铺或衬使加高加厚或平正或起隔离作用 如垫桌子 |垫砖头 ②暂时替

人付钱 (如垫书费 |垫十元) [34]98

ldquo垫rdquo义项①是基本义动作方式是用东西支铺或

衬 当组配的框架元素是抽象的债务空洞时ldquo垫rdquo被钱币债务框架吸收并整合赋予新的动作方式ldquo支付rdquo形成词义分立

三  小结和余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在词位框架中观察到动词

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人的视角

化作用这种视角化的凸显常常作用于三个范畴(1)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具体包括交

际者为了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同一题元的不

同次范畴与动词义关联的不同程度域行为的某一

(几)方面属性等几方面内容(2)凸显词义间的某

种联系比如凸显词义的隐喻关系不同词位框架间

的连接与吸收关系等(3)凸显交际的某个方面(如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评述)

通过框架工具观察到的词义变化词义独立的

规律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允许词义在同一个词位框架内游动

其中决定词义游动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的认知是认

知决定了所凸显的焦点的变化认知决定了对词位

框架内不同元素或关系的凸显(比如凸显题元的某

个语义特征次范畴程度域行为属性主观评述隐喻关系等)进而以词义分立的形式表现确定这

种凸显第二类是允许词义在不同框架间游动即框架

间相互连接与吸收后词义会发生改变造成词义独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8: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内 这是认知上凸显了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而形成词

义分立的结果 如ldquo等于rdquo的义项    ①某数量跟另一数量相等 (如五加三

等于八)②差不多就是跟helliphellip没有区别 不

单独做谓语 (如他的话等于一剂良药 |你说

了半天都等于废话) [34]94

ldquo等于rdquo义项①是两个数在同一个具体范畴(数量范

畴)内的等同关系义项②ldquo话rdquo和ldquo药rdquo是两个不同

范畴的对象的等同关系 ldquo不同范畴内的等同rdquo比

ldquo同一范畴(数量范畴)内的等同rdquo抽象程度更高从认知途径来说②可看作是由①隐喻而成 义项①②的并立是凸显隐喻关系的结果

(七)凸显不同词位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词义

分立

一个名词性成分经常性地属于一个事件框架的

话这个事件框架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 当这种名

词性成分作为框架元素与新的动词词元组配时原来典型框架的语义特征会投射到这个新组配吸收

甚至隐没这个动词词元原有的基本动作方式并赋予

新的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分立出一个新的动词性

义项这是两个词位框架相连接吸收的结果 这一

类词义分立规律的特点是宾语名词组配选择性较

弱新组配中的动词词元动作方式往往变化较大如ldquo点rdquo的义项

    ⑥点播 如ldquo点花生 |点豆子rdquo[34]96

一般农作物名词关联的框架有ldquo播种rdquoldquo浇灌rdquoldquo施肥rdquoldquo收割rdquo等 当ldquo花生rdquoldquo豆类rdquo等农作物名词

作为框架元素与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关联组配时语言形

式上表现为动宾组配语义上农作物的常属事件框

架的典型性和稳定性高于词元ldquo点rdquo的原有语义属

性因而将农作物事件框架中的动词词元的某些语

义特征强制投射到这个新组配的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上使ldquo点rdquo的原有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等语义属性

被挤压甚至隐没掉其原有基本动作方式而具有了

典型强势框架中动词词元的动作方式播种 这样ldquo点rdquo词义中的基本动作方式经过ldquo花生rdquoldquo豆子rdquo等农作物常属框架的吸收与种植农作物框架中的

一般动作ldquo播种rdquo融合并重新具象赋予ldquo播种rdquo动作

以[+一个一个地下种]的语义特征这个语义特征

就是ldquo点花生rdquoldquo点豆子rdquo这类事件中词元ldquo点rdquo的

新的语义特征这是动词词元ldquo点rdquo和农作物这两个

词位连接吸收的结果认知上要凸显这种结果词义

分立 同类例子如ldquo点rdquo义项    ⑩ 引 着 火 如 ldquo点 炉 子 | 点 灯 | 点 蜡

烛rdquo[34]97

ldquo点rdquo词义被ldquo炉子灯蜡烛rdquo等物事的常属事件框

架吸收从而与跟这些概念密切相关的ldquo引火rdquo动作

整合具有[+引火]的语义特征名词组配的动词性元素越少组配的可选择性

越低这个框架就越具有典型性和强势性框架中的

词义特征越容易投射到一个新的组配中表现出对

新组配的动词词元语义特征的吸收抑制和孵化这是动词义的渗透式扩散方式这使得大语义框架中

的各个子框架得以建立相互联系从而还原了语义

的系统性和错综性 又如ldquo垫rdquo的义项    ①用东西支铺或衬使加高加厚或平正或起隔离作用 如垫桌子 |垫砖头 ②暂时替

人付钱 (如垫书费 |垫十元) [34]98

ldquo垫rdquo义项①是基本义动作方式是用东西支铺或

衬 当组配的框架元素是抽象的债务空洞时ldquo垫rdquo被钱币债务框架吸收并整合赋予新的动作方式ldquo支付rdquo形成词义分立

三  小结和余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在词位框架中观察到动词

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的核心条件是人的视角

化作用这种视角化的凸显常常作用于三个范畴(1)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具体包括交

际者为了凸显不同题元的语义特征同一题元的不

同次范畴与动词义关联的不同程度域行为的某一

(几)方面属性等几方面内容(2)凸显词义间的某

种联系比如凸显词义的隐喻关系不同词位框架间

的连接与吸收关系等(3)凸显交际的某个方面(如人对动作行为的主观性评述)

通过框架工具观察到的词义变化词义独立的

规律可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允许词义在同一个词位框架内游动

其中决定词义游动的根本性因素是人的认知是认

知决定了所凸显的焦点的变化认知决定了对词位

框架内不同元素或关系的凸显(比如凸显题元的某

个语义特征次范畴程度域行为属性主观评述隐喻关系等)进而以词义分立的形式表现确定这

种凸显第二类是允许词义在不同框架间游动即框架

间相互连接与吸收后词义会发生改变造成词义独

0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9: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立 如果把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视为一个大语义框

架的话其中的各个子框架间的连接与吸收还原了

语义的系统性和错综性还原了概念界限的模糊性

和世界的连续性与整体性也解释了词义可变性的

内在机制预示了词义变化的可能性因此这样认

识到的词义演变规律符合语义本质属性上述研究还表明与动词词元组配的框架元素

种类越多说明这个动词蕴含的信息量越大 (如

ldquo打rdquo)组配元素越少信息量越小(如单义词) 这

里说的ldquo框架元素种类rdquo不是指施事受事工具处所等语义角色种类而主要是指名词性框架元素

的义类 动词词元的信息量也不与动词的价数必然

关联 因此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演变分立规律

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信息量越大的动词可能衍生

的义项越多(比如动词ldquo打rdquo)信息量越小的动词可

能衍生的义项越少在词位框架内观察词义分立规律对语言习得

语义理解和语义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对语言习得语义理解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人

脑从词位(词内)框架入手认知词义二是便于认知

说话人的视角和凸显三是便于认知和预测词义演

变及分立 对语义研究来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便于解释人的语义生成二便于对不同词

性的词义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三便于对单一性框架

和组合型框架分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1]FILLMORE C J框架语义学[C]詹卫东译 语言学论丛第 27 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

1994[3]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4]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Ⅱ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0[5]菲尔墨ldquo格rdquo辨[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6(1)3741[7]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中)[J]国外语言学1986(2)7683[8]杨成凯Fillmore 的格语法理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6(3)110120[9]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5)1418[10]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9[11]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mdashmdashmdash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1)3542[12]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4)4753[13]陈忠平白解红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665675[14]陈忠平白解红Fillmore 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417[15]吴志杰王育平框架语义理论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42147[16]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17]张建丽孙启耀框架理论说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074[18]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mdashmdashmdash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

代外语2003(4)340350[19]田兵陈国华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于屏方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J]辞书研究2005(3)3643[21]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DB OL]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

编2006http epubcnkinet grid2008 docdown pubdownloadaspx dk=U_WEEvREcwSlJHSldTTEYySHJTNzJtUTFKbEI5T2JhWkZpZnYxdEo5dmFQMGxaYVFJVFg4Z1FRZjY5VkFCbjZBPQ_F_JSWA200605001092_P_79_80_D_pdfdown

[22]毛海燕基于 Frame Net 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mdashmdashmdash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外语学刊2012(4)4851

[23]王展汉语交际框架下的言说类动词研究mdashmdashmdash汉语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和层级分类[D]北京北京大学2008[24]刘晓梅释义元语言middot语义框架middot语义场middot对比解析mdashmdashmdash谈高级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几个问题[ J]学术交流2005

111

黄晓冬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age 10: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 框架视域下的汉语动词词义分立动因初探 黄 晓 冬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

(8)144148[25]汪立荣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研究2011(3)4956[26]刘娜概念槽凸显与视角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0(10)1314[27]苗春蕾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394[28]蔡晖Пaдyчeвa 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外语学刊2010(5)6164[29]马洪海汉语框架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0]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31]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2]周领顺汉语移动域框架语义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3]由丽萍范开泰刘开瑛汉语语义分析模型研究述评[J]中文信息学报2005(6)5763[3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On the Motivation of th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HUANG Xiaodong(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should be looked in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tail and control the semantic research angle the frame is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ldquosettingframerdquo relationship ie besides the categorization from semantic perspective frame can be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 language content lemma structure etc If categorized from language formsframe can be divided into lemma frame lexeme frame and outer frame Thus judging from the lexemeframe the core of meaning separation of polysemous verbs is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In otherwords perspectives of communicators are the main motivation of meaning separation The intentionalhighlighting of one aspect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s and of certain aspect of communication is meaning separation Viewing the cognitive basis from lexeme frame cangain some hints on the rule of semantic change of verbs

Key words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meaning separation of verbs in Chinese motivation

[责任编辑唐  普]

2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