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舞台 大舞台 67 比奇夫人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 承袭了19世纪晚期的浪漫风格。中期的作品风格多样,有以 当地美国及民谣创作的作品,如《苏格兰传奇》(Scottish Legend),《加沃特幻想曲》(Gavotte fantastique Op.54),《巴尔干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Balkan Themes Op.60)等,有复调类型的作品,如《前奏曲与 赋格》(Prelude and Fugue Op.81),《幻想曲赋格》 (Fantasia Fugato Op.87),还有受印象派影响所创作 作品,如:《午夜的隐夜鸠》(Hermit Thrush at Eve Op.92,No.1)《清晨的隐夜鸠》(Hermit Thrush at Morn Op.92 No.2)《夜曲》(Nocturne Op.107)等。晚期的 作品以规模更加精简短小的套曲为主,如《三首小品》 (Three Pieces Op.128),《远离深处》(Out of the Depth Op.130)和《即兴曲》(Improvisations Op.148) 等。 一、承袭晚期浪漫风格 比奇夫人生于19世纪中后期,此时的音乐还是以浪漫主 义为主,她承袭浪漫风格,在她的音乐里,常常带有较强的 旋律抒情性,并且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的变化。 在调性音乐上,以主调音乐为主,但是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 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出现了调性含混之感。在力度的对比 上,强弱对比,速度缓急变化,形式结构不断趋向自由。这 些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特征所在。 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特征之一是标题小品。浪漫时期的 中心思想是音乐必须有外在的意义与诗的内容,即音乐必须 是描述性而有标题的。浪漫主义的标题音乐常由诗歌、绘画 或某事种事物激起灵感,主观性更强。 比奇夫人的作品常受诗歌启发,标题大都带有描述性的 特征,这正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例如上述提到的 《素描》里四首小品的创作均受到诗歌的灵感而进行创作, 标题具有描述性,而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浪漫主义擅长写作 标题小品成套的德国作曲家舒曼。 下面试分析比奇夫人早期的作品《叙事曲》 (Ballade,op.6,1894)来说明其音乐具有的晚期浪漫主义 特征。 首先,叙事曲的标题是浪漫主义的重要音乐体裁之一。 此曲主要受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我的爱就像是红色的 玫瑰”的启发而激起灵感进行创作,创作的主观性很强。全 曲是ABA曲式,旋律主要是以抒情为主,降D大调,中间转成 升c小调,由于半音和声的频繁运用(参照谱例1),使听众 感觉到调性有模糊之感。速度上,从Andantion——Allegro con vigore——Lento,变化较为明显。 谱例1 半音和声的频繁运用 二、带有民间歌谣特点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比奇夫人和一群同样热衷民谣的 人,走上了运用民间歌谣进行创作的道路。不到几年的时 间,这个自发组成的团体以国家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新观念为 旗帜,引发了一场美国音乐界的运动。比奇夫人在那场运动 中的贡献不可小觑。她创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吸收了苏格 兰、爱尔兰、巴尔干、非裔美国人、印第安的民族音乐元 素,力求在音乐中体现民族的多样化。 值得一提的是,比奇夫人在20世纪初的时候,加入了第 二新英格兰学派,这个学派共有六位作曲家,分别是约翰• 纳里斯•佩恩(John Knowles Paine, 1839-1906),阿瑟• 威廉•福特(Arthur William Foote, 1853-1937),乔治• 查德威克(George Whitefield Chadwick, 1854-1931), 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dowell, 1860-1908), 霍雷肖•威廉•帕克(Horatio William Parker, 1863- 1919),以及比奇夫人。 由于他们都是出生在新英格兰地 区,音乐创作都以波士顿为活动中心,所以又称为波士顿六 人团(Boston Six)。这六位作曲家音乐创作风格都相似, 都热衷于运用民间音乐创作,音乐风格都近似于德奥的浪漫 主义。 下面以作品:《苏格兰传奇》(Scottish Legend)为 代表来分析比奇夫人的作品中带有民谣性的特征。 《苏格兰传奇》Op.54 No.1创作于1903年,这是一首没 比奇夫人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 参考文献[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马东风.调性与和声技法探究[M].北京:中国戏剧 出版社,2007. [3]童道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唐翔,现系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本科生。 汤琳婧 (福建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61005) 音乐

比奇夫人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 - CORE大舞台 67 比奇夫人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 承袭了19世纪晚期的浪漫风格。中期的作品风格多样,有以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比奇夫人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 - CORE大舞台 67 比奇夫人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 承袭了19世纪晚期的浪漫风格。中期的作品风格多样,有以

大舞台大舞台

67

比奇夫人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

承袭了19世纪晚期的浪漫风格。中期的作品风格多样,有以

当地美国及民谣创作的作品,如《苏格兰传奇》(Scottish

Legend),《加沃特幻想曲》(Gavotte fantastique

Op.54),《巴尔干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Balkan

Themes Op.60)等,有复调类型的作品,如《前奏曲与

赋格》(Prelude and Fugue Op.81),《幻想曲赋格》

(Fantasia Fugato Op.87),还有受印象派影响所创作

作品,如:《午夜的隐夜鸠》(Hermit Thrush at Eve

Op.92,No.1)《清晨的隐夜鸠》(Hermit Thrush at Morn

Op.92 No.2)《夜曲》(Nocturne Op.107)等。晚期的

作品以规模更加精简短小的套曲为主,如《三首小品》

(Three Pieces Op.128),《远离深处》(Out of the

Depth Op.130)和《即兴曲》(Improvisations Op.148)

等。①

一、承袭晚期浪漫风格

比奇夫人生于19世纪中后期,此时的音乐还是以浪漫主

义为主,她承袭浪漫风格,在她的音乐里,常常带有较强的

旋律抒情性,并且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的变化。

在调性音乐上,以主调音乐为主,但是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

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出现了调性含混之感。在力度的对比

上,强弱对比,速度缓急变化,形式结构不断趋向自由。这

些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特征所在。②

浪漫主义音乐的体裁特征之一是标题小品。浪漫时期的

中心思想是音乐必须有外在的意义与诗的内容,即音乐必须

是描述性而有标题的。浪漫主义的标题音乐常由诗歌、绘画

或某事种事物激起灵感,主观性更强。

比奇夫人的作品常受诗歌启发,标题大都带有描述性的

特征,这正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例如上述提到的

《素描》里四首小品的创作均受到诗歌的灵感而进行创作,

标题具有描述性,而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浪漫主义擅长写作

标题小品成套的德国作曲家舒曼。

下 面 试 分 析 比 奇 夫 人 早 期 的 作 品 《 叙 事 曲 》

(Ballade,op.6,1894)来说明其音乐具有的晚期浪漫主义

特征。

首先,叙事曲的标题是浪漫主义的重要音乐体裁之一。

此曲主要受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歌“我的爱就像是红色的

玫瑰”的启发而激起灵感进行创作,创作的主观性很强。全

曲是ABA曲式,旋律主要是以抒情为主,降D大调,中间转成

升c小调,由于半音和声的频繁运用(参照谱例1),使听众

感觉到调性有模糊之感。速度上,从Andantion——Allegro

con vigore——Lento,变化较为明显。

谱例1 半音和声的频繁运用

二、带有民间歌谣特点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比奇夫人和一群同样热衷民谣的

人,走上了运用民间歌谣进行创作的道路。不到几年的时

间,这个自发组成的团体以国家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新观念为

旗帜,引发了一场美国音乐界的运动。比奇夫人在那场运动

中的贡献不可小觑。她创作了三十多首歌曲,吸收了苏格

兰、爱尔兰、巴尔干、非裔美国人、印第安的民族音乐元

素,力求在音乐中体现民族的多样化。

值得一提的是,比奇夫人在20世纪初的时候,加入了第

二新英格兰学派,这个学派共有六位作曲家,分别是约翰•

纳里斯•佩恩(John Knowles Paine, 1839-1906),阿瑟•

威廉•福特(Arthur William Foote, 1853-1937),乔治•

查德威克(George Whitefield Chadwick, 1854-1931),

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dowell, 1860-1908),

霍雷肖•威廉•帕克(Horatio William Parker, 1863-

1919),以及比奇夫人。③由于他们都是出生在新英格兰地

区,音乐创作都以波士顿为活动中心,所以又称为波士顿六

人团(Boston Six)。这六位作曲家音乐创作风格都相似,

都热衷于运用民间音乐创作,音乐风格都近似于德奥的浪漫

主义。

下面以作品:《苏格兰传奇》(Scottish Legend)为

代表来分析比奇夫人的作品中带有民谣性的特征。

《苏格兰传奇》Op.54 No.1创作于1903年,这是一首没

比奇夫人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马东风.调性与和声技法探究[M].北京:中国戏剧

出版社,2007.

[3]童道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唐翔,现系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本科生。

汤琳婧 (福建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361005)

音乐

Page 2: 比奇夫人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 - CORE大舞台 67 比奇夫人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 承袭了19世纪晚期的浪漫风格。中期的作品风格多样,有以

大舞台大舞台大

68

有歌词的民俗歌曲。比奇夫人对于民谣的偏爱由来已久。在

音乐作品创作中,她运用自己擅长的小调,采用轻快的旋律

以及苏格兰民谣中的旋律,同时在传统民谣中加入不和谐的

音乐元素,即在传统的和声的基础上加入了色彩性和弦的运

用(参照谱例2)。这首作品的曲式仍是比奇夫人常用的ABA

三段曲式,A段是d小调,运用了苏格兰民曲的旋律,乐句

规整,音乐线条起伏较小,如歌的慢板又带有韵律。B段调

性转到D大调,节奏运用与A段类似,不同的是速度加快,变

得更加活泼,更富有生气,同时对主旋律做进一步的变化发

展。第三段又回到d小调上,在A段的基础上进行压缩,旋律

更加柔和, 终以寂静的方式结束全曲。

谱例2 色彩性和弦的运用

三、带有印象派风格

比奇夫人活跃于20世纪初期,此时印象主义也逐渐兴

起,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比奇夫人的中晚期,一些钢琴作

品受到了印象主义的影响。印象主义特点之一是远离调性和

半音体系,19世纪晚期许多作曲家感到调式体系已被挖掘穷

尽,在这种规则下再无新东西可写,创新的创作技巧违背了

和声的传统规则,也模糊了调性,这就是印象主义的作曲技

巧。④

下面试以比奇夫人的晚期作品《午夜的隐夜鸠》(A

Hermit Thrush at Morn,op.92 no.2)分析其音乐中具有

的印象主义特征。

(1)音乐中出现不规则的节奏,原本音乐的重音是按

小节划分的第一拍,而不规则的节奏使音乐缺乏原本有规律

的重音。(参照谱例3)

谱例3 音节重音在第三拍

重音在第三拍,并不是像古典时期的音乐那样把重音放

在第一拍,这样做使主旋律在小节之间自由活动,重音后置

使听众对主题更加明确。

(2)未解决和弦

比奇夫人在主题结尾的时候,使用的和弦不是回到主和

弦上,而是落在导七和弦上(参照谱例4),没有解决到主

和弦,使听众产生期待解决的愿望。

谱例4 导七和弦未解决

上述的两个特点:不规则节奏、未解决和弦都是印象主

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因此比奇夫人的作品受到印象主义的影

响。

四、小结

比奇夫人虽然不像同时期的美国作曲家麦克道威尔

(Edward MacDowell,1861-1908)一样著名,但是她却是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作曲家,也是第一位创作大型交响乐

的女作曲家。她的作品的创作特点既有晚期浪漫主义,民族

主义,又有现代派时期的印象主义,作品涉及的体裁众多。

由于她本身是位出色的钢琴演奏者,因此,她 擅长的领域

是钢琴音乐,许多作品都是由她亲自演奏完成,这些乐曲拥

有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演奏技巧,有很好的演出效果。这些

或许是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在她的时代,钢琴家布索尼(F. B u s o n i 1 8 6 6 -

1924),罗森塔尔(M. Rosenthal 1862-1942), 霍夫曼

(J. Hofmann,1876-1957)等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大师都

曾经在音乐会上演奏比奇夫人的作品,并且获得很好的演出

效果。

注释:

①杨景兰. Amy Beach的钢琴个性小品分析研究[J]. 台东师

院学报, 2002,(13):137-154.

②沈旋. 西方音乐史简编[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③王珉. 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④南希•巴屈斯选编. 周彬彬译.近现代钢琴名作演奏指导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Adrienne Fried Block. Amy Beach:Passionate Victorian-t

he life and work of an American composer 1867-1944[M].

New York:Oxford Unversity Press,1998.

[2]杨景兰. Amy Beach的钢琴个性小品分析研究[J]. 台东师

院学报,2002,(13):137-154.

[3]Adrienne Fried Block. Amy Beach:Piano music[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2001.

[4]Beach,Amy比奇夫人 钢琴曲集[EB].吉它时代网, http://

www.guitarera.com/bbs/thread-2189-1-5.html.

[5]王珉. 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6]沈旋. 西方音乐史简编[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7]南希•巴屈斯选编.周彬彬译. 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8]Adrienne Fried Block. Amy Beach’s Music on Native

American Themes[J].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0:

141-166

[9]南希•巴屈斯选编. 周彬彬译.近现代钢琴名作演奏指导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