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30卷第3Sep. 30 2014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藥學雜誌 1205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藥學雜誌總編輯 林麗真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藥學雜誌發行人 陳合成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李蜀平 壹、氣功 1-3 一、「氣」與「炁」 道家指「炁」為先天的能量代表無極 (道;自然),「氣」為後天的能量代表太極 (宇宙最早的根源;自然的一部分)。「氣」 與「炁」皆為空氣、呼吸氣流、構成和維 持生命活力最基本的「信息-能量-物質」。 以共振理論觀之,「氣」即心臟壓力汲出 血液所表現的氣息能量,當某一器官系統之 「氣」不足時,其微小動脈血壓就不足而無 力灌注微血管供組織之需,導致缺血、缺 氧、缺營養及免疫力下降,進而蓄積代謝之 廢物、滋生百病。中醫認為「氣」有「六 邪」或「六氣」 ( 人體感受到的風、寒、 暑、濕、燥和火等氣候變化或外在影響) 容易引致疾病。「氣」有多種: (一)元氣 身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氣」,從父 母所生,由腎所藏,再倚賴脾胃化生。元氣 發於腎間「命門」,通過三焦循行至五臟六 腑及肌膚體表、全身,是身體所有生命活動 的原動力,能促進生長發育、維持臟腑、組 織及經絡 (生物能量流動體內之運行軌跡) 功能。 (二)營氣 營氣行於脈中 ( 屬陰) ,散布於橫膈膜 及胸腹內,來自水穀精華,主要由腸胃脾吸 收、化生,溶合血液運行血管中,從中焦開 始,經肺入經脈而循環全身,以供給生理及 活動所需的營養、促進血液的化生反應,稱 「營血」。 (三)衛氣 由脾胃運化水穀精微所生之氣,為免疫 系統的一員,保衛人體抵抗外邪病原侵襲, 比營氣更多功能。衛氣屬陽,循行於脈外、 體外、皮膚,可保衛身體、抵禦外邪,調節 及控制汗口的開合與排汗,並為臟腑、肌肉 與皮毛提供溫養。人體透過協調營氣及衛 氣,平衡陰陽、發汗、恒溫、免疫及維持健 康。 (四)宗氣 係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 中化生的水穀精氣所構成。積聚胸中,灌注 心肺血管,運行於呼吸道,促進肺呼吸,推 動及調節心搏與血氣運行、支配寒熱與肢體 活動、控制語言與聲音強弱。 (五)濁氣 水谷精微之濃濁部分。( 「素問經脈別 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陰寒之邪 ( 「靈樞憂恚無言」:兩瀉其血 脈,濁氣乃辟)、污濁之氣 (呼出之廢氣,排 出之屎氣)、或重濁物質 1,2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第30 卷第3 期 0 01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Q £0 ) K120 7 綜 合 評 論 使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讓生物磁場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第30 卷第3 期 0 01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Q £0 ) K120 7 綜 合 評 論 使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讓生物磁場

第30卷第3期Sep. 30 2014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藥學雜誌 第120冊 5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藥學雜誌總編輯 林麗真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藥學雜誌發行人 陳合成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李蜀平

壹、氣功1-3

一、「氣」與「炁」

道家指「炁」為先天的能量代表無極 (道;自然),「氣」為後天的能量代表太極 (宇宙最早的根源;自然的一部分)。「氣」與「炁」皆為空氣、呼吸氣流、構成和維

持生命活力最基本的「信息-能量-物質」。以共振理論觀之,「氣」即心臟壓力汲出

血液所表現的氣息能量,當某一器官系統之

「氣」不足時,其微小動脈血壓就不足而無

力灌注微血管供組織之需,導致缺血、缺

氧、缺營養及免疫力下降,進而蓄積代謝之

廢物、滋生百病。中醫認為「氣」有「六

邪」或「六氣」 (人體感受到的風、寒、暑、濕、燥和火等氣候變化或外在影響),容易引致疾病。「氣」有多種:

(一)元氣

身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氣」,從父

母所生,由腎所藏,再倚賴脾胃化生。元氣

發於腎間「命門」,通過三焦循行至五臟六

腑及肌膚體表、全身,是身體所有生命活動

的原動力,能促進生長發育、維持臟腑、組

織及經絡 (生物能量流動體內之運行軌跡) 的功能。

(二)營氣

營氣行於脈中 (屬陰),散布於橫膈膜

及胸腹內,來自水穀精華,主要由腸胃脾吸

收、化生,溶合血液運行血管中,從中焦開

始,經肺入經脈而循環全身,以供給生理及

活動所需的營養、促進血液的化生反應,稱

「營血」。

(三)衛氣

由脾胃運化水穀精微所生之氣,為免疫

系統的一員,保衛人體抵抗外邪病原侵襲,

比營氣更多功能。衛氣屬陽,循行於脈外、

體外、皮膚,可保衛身體、抵禦外邪,調節

及控制汗口的開合與排汗,並為臟腑、肌肉

與皮毛提供溫養。人體透過協調營氣及衛

氣,平衡陰陽、發汗、恒溫、免疫及維持健

康。

(四)宗氣

係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

中化生的水穀精氣所構成。積聚胸中,灌注

心肺血管,運行於呼吸道,促進肺呼吸,推

動及調節心搏與血氣運行、支配寒熱與肢體

活動、控制語言與聲音強弱。

(五)濁氣

水谷精微之濃濁部分。(「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陰寒之邪 (「靈樞憂恚無言」: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污濁之氣 (呼出之廢氣,排出之屎氣)、或重濁物質1,2。

Page 2: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第30 卷第3 期 0 01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Q £0 ) K120 7 綜 合 評 論 使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讓生物磁場

6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30 No.3 Sep. 30 2014

Commentary綜

論二、「氣」生成之流程

三、「氣」的作用

(一)推動作用

中醫認為「氣」能激發生長發育,增

進臟腑及組織的生理功能,促進造血、血循

和津液代謝。「氣」虛會減弱「氣」的推動

作用、減弱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使造血不

足、生長發育遲緩,有害健康。

(二)溫煦作用

「氣」有溫熱效用,為體溫來源,氣虛

者體溫降低、惡寒、四肢冰冷。

(三)防禦作用

中醫認為致病因之一為外邪 (風、暑、濕、燥、寒、火等環境因素) 侵襲。「元氣」透過防禦外邪侵襲可以維護生理功能健

康。

(四)固攝作用—統攝、控制及固定

「氣」鞏固體內物質及臟腑,維持人體

組織正常。使血液運行血管中,防止逸出。

「氣」可控制津液 (汗、尿及唾液) 的分泌

及排泄,防止流失。可固藏精子防遺泄。固

定臟腑器官之位置防其下移。氣虛則減弱固

攝功能,引發出血、頻尿、早泄、腎或胃下

垂。「氣」的推動與固攝作用彼此互補,恆

穩血循及津液分布。

(五)「氣」化作用

指在「氣」的作用下體內所發生的各

種變化。透過「氣」化作用,能將體內物質

相互的轉化成「氣」或其他精微物質。例如

食物經「氣」化成水穀精微,再化為「氣」

及血。食物殘渣經「氣」化成尿屎而排出。

「氣」對精微物質的轉化及代謝作用非常重

要。

四、「氣」的運動

「氣」透過各種運動進行不同的功能

(「氣機」),「氣」不同則運動形式不同,

有「出」、「入」、「升」、「降」四種基

本運動形式,一旦停止則生命終止。臟腑

之「氣」各具獨特的運動形式。各形式的

「氣」相互協調平衡,「升」「降」相協

調,「出」「入」相平衡,對於促進組織、

臟腑及經絡的生理平衡非常重要。若失調

會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如肺「氣」受阻不

「降」會咳嗽,胃「氣」上逆不「降」會噁

心、嘔吐等。

五、氣功鍛煉三要素

(一)調息—調整呼吸;「吐納」

Page 3: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第30 卷第3 期 0 01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Q £0 ) K120 7 綜 合 評 論 使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讓生物磁場

第30卷第3期Sep. 30 2014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藥學雜誌 第120冊 7

論使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讓生物磁場

與宇宙磁場同步。

(二)調形—調整身體的姿勢和活動

用一定的動作配合意識去導引肌肉、臟

器、血脈、生物能量使其按照一定規律的要

求運動。

(三)調心—調整意識;「存想」

意想一場景並意守之,於融入該境界的

感受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心性、開發自己身體

潛能的方法。

六、氣功種類—歸類為動功和靜功

(一)動功

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道士常練

習導引氣功、內丹術氣功等,其特點是強調

結合「意」、「氣」的肢體操作。

(二)靜功

身體不動,全靠意識和自我控制呼吸、

調息而進行的氣功。如佛教的禪定、靜坐。

七、氣功派別

歷代氣功流傳於民間並形成醫家、儒

家、道家、佛家、武家等眾多流派。醫家強

調保健、延年,道家講求性命雙修,佛家密

宗講究明心見性,武術家注重強化肌肉,發

勁技擊應用。1982年6月28日中國衛生部、

教育部和當時的國家體育委員會通告,太極

拳、八段錦和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法作為

全國醫學類大學中推廣「保健體育課」的內

容。2003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重新編排八段

錦等健身法作為「健身氣功」向全國推廣。

(一)武當內家拳門派

最著名也獲得武術界很高評價的武當

太極拳係由張三豐所創,武當內家拳,將道

教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九宮的理學、

中醫學和道家內功與民間武學熔為一爐,運

用易經陰陽變化、五行相生相剋、道教氣功

法「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

合道」等融入拳術中創立武當太極拳,素有

「天下太極出武當」及「南尊武當」盛名。

1.武當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與道教文化哲理思想有密切關聯,深受

老子「道德經」的影響。傳說張三豐得到真

武大帝神受,在修煉時看到蛇鶴相爭從而悟

出便創立太極拳。

2.武當太極拳的特點:鍛練分三階段,先練形、練氣、後練

神。其要訣「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

大氣,容萬物於心」,講究「拳打臥牛之

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除螺旋纏

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結合道教氣

功法,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連

綿不斷、行雲流水、神形俱妙、內外雙修。

能四兩撥千斤,現有南派、北派、本山派及

散派。

(二)少林易筋經

「易」即變易、活動、改變、增強,

「筋」即血脈、肌肉、筋骨,「經」即方

法。「易筋經」係以活動筋骨,強身健體,

祛病延年為目的,是十分實用的經典武術氣

功功法。據唐豪著「少林武當考」記載清

道光三年市隱齋版紫凝道人所著「易筋經」

的唐李靖序,其起源係達摩自梁適魏,面壁

於嵩山少林寺所留下的「洗髓經」及「易筋

經十二勢」(韋馱獻杵第一勢、韋馱獻杵第

二勢、韋馱獻杵第三勢、摘星換鬥勢、倒拽

九牛尾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

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臥虎撲食勢、打躬

Page 4: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第30 卷第3 期 0 01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Q £0 ) K120 7 綜 合 評 論 使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讓生物磁場

8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30 No.3 Sep. 30 2014

Commentary綜

論勢、工尾勢) 。

(三)五禽戲

即「後漢書」與「三國志」的五禽之

戲,模仿五種動物 (虎、鹿、熊、猿、鳥) 的動作而組成,是1800年來民間廣為流傳的導引術和傳統健身法。

(四)八段錦

於12世紀形成,多為筋骨拉伸動作,簡單易行,舒展柔順流暢、優美如錦,功法共

八段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向後瞧、搖頭擺

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攥拳怒目增氣

力、背後七顛百病消) 故稱「八段錦」。其健身效用屬於導引法,通過練習可達拉伸經

筋、調理內臟、貫通氣血、改善各種慢性病

症,進而達到延年益壽。

貳、養生4-6

養生是根據生命自然規律,融合醫藥療

法、食養、氣功、武術、民俗、宗教或文化

的理論,採養護、維持或增強身心健康、減

少病苦之法,以維繫生體陰陽平衡,讓生命

的存續得以平衡、滋潤為目的。

養生觀念歷史悠久,可溯自黃帝「內

經」生氣通天論篇,記述「恬淡虛無,真氣

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後養生醫

學即傳承道家老子崇尚自然、順應自然之思

想及莊子恬淡虛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安祥自在之養心思想,強調「精氣神寧益壽

延年」。

周朝「易經」涵蓋五行八卦與豐富養

生智慧如經絡養生、飲食養生、生理時鐘養

生、性養生、風水養生等,強調陽氣盛衰決

定生命強弱,人生應保養陽氣。中年「陽

氣」到達極限,須準備抗衰老。人需養生,

掌控陰陽平衡、氣血寒熱與燥濕的平衡5,6,

都與現代醫學之「情緒免疫學」、「身心靈

醫學」、「營養免疫學」等相互應和,足徵

古今各種醫學文明皆以防治疾病及延年益壽

為職志。養生主要的作用:

一、激發人體的自癒力

人體自是一和諧的存在,只需靠自己

便能和諧,具有自保功能和自癒力。中醫治

病的理念是「三分治七分養」,七分靠養元

氣,三分靠治療,藥只有激發元氣幫人體達

成治療的作用。如無元氣,雖有藥物也枉

然。養元氣就需好好改變自己、修正習慣,

便無疾病。

二、身心互動

唯有身心互動好,對自身生命的直覺才

可靠。中醫強調「相信自己對生命的直覺勝

過相信儀器」,過去幾千年,沒有儀器檢測

和抗生素,只靠中醫的望、聞、問、切和生

藥,中國便能生聚教養、永續傳承。

三、不治已病治未病

源自「醫易相通」、「醫得易為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防微杜漸、預防勝

於治療」的中醫藥學,已有預防醫學的概

念,強調「一陰一陽之為道,按照醫道生

活」、「天人合一」、「恬淡虛無,真氣從

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

多篇講述如何不生病、如何循醫道。中醫認

為水生木,肝 (屬木) 生病主因是腎 (屬水)

精不足,需先固攝住腎水,若充足腎精,肝

病自癒。「天人合一」主張人應因循天的順

序和人的本性而生活。須關注身體,也關注

精神心靈,才能養成符合生命本性的良好生

活作習,有助於建立和諧自然的人生。

Page 5: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第30 卷第3 期 0 01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Q £0 ) K120 7 綜 合 評 論 使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讓生物磁場

第30卷第3期Sep. 30 2014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藥學雜誌 第120冊 9

論參、氣功、養生與中醫藥學3,7-10

古人早已領悟「生命在於運動」、「活

動,要活就要動」和「流水不腐 -萬流歸

宗」的道理,已創出多種運動與氣功保健

法,藉以保健與延年益壽。

氣功 (炁功 ) 是中國人獨有調心、調

息、調身的養生方法,氣功一直伴隨著中醫

藥學而產生與發展,以中醫藥理論為核心來

指導活動內容,並實踐和體現之,因此在中

醫藥學組成上佔極重要地位。

氣功與中醫藥學在理論上相輔相成、

息息相通,以丹田理論、精氣神學說、大小

周天運動為最密切的三個關聯。歷代氣功學

家為丹田立了許多如「龍宮」、「北海」、

「玄冥」、「元華」、「神爐」、「內鼎」

等神秘的美名。一般咸認丹田在肚臍下方三

吋 (7.62公分) 的深部。

「氣」呈現「生物能量」或「人體能量

流」,練「氣」的基本功能在於「無形中疏

通經絡、消除瘀血、增強肺功能,改善消化

系統機能、改變體質,增強免疫力,防治疾

病」。以現代科學觀之,練氣功就是修練身

體達到「氣」的生理狀態 (「氣功態」)。

氣功養生的理論、方法和內容上,在

兩晉、南北朝時期有新發展,養生家葛洪所

著「抱朴子」說「內心澄則真神守其位,氣

內定則邪物去其身」,「恬淡自守,則身形

安靜,災害不干⋯養生之理盡於此矣」,他

主張「練功的方法不拘一格,或屈伸、或俯

仰、或行臥、或倚立、或擲燭、或徐步、或

吟、或息皆導引也」,及「多樣化、隨意自

然、意氣相隨」的練功原則。醫學家陶弘景

在「養性延命錄」提出「几行氣欲除百病,

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

往攻之」的氣功治病方法。

隋唐時期氣功正式成為朝廷的醫療法之

一,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提出「治四肢痛悶

及不隨、腹內積氣、席床必須平穩、正身仰

臥、緩解衣帶⋯⋯安心定意、調和氣息、莫

思餘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體泉。」

宋元明清各代名醫著書及其他文獻中有

關氣功的論述更多,近代則百家爭鳴、名家

輩出。近年更結合中醫藥與自然醫學興起的

理論,中西醫藥交相結合。目前氣功已是生

命科學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氣功者和修習或

實練氣功者的熱門方向。

臺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教授 (電機系) 與國科會生物處自1988年起推展氣功 (生物能場) 研究,國科會 (臺灣) 每年提供600餘萬新台幣經費,支持5-15個研究計畫,每年約30多位研究人員來自理工醫農各領域參與研究,包括物理、電機、光電、地球科學、

生化、生命科學、醫工、中醫、醫技、神經

科、精神科、內科、工商管理等。相信對於

發揚光大我們幾千年老祖宗所累績養生醫療

的智慧結晶,會更快發掘出更有價值的研究

成果來造福全世界。

養生的本質是順應大自然規律、深悟

自然規律的奧妙,並實踐力行。養生須講究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兼養」、「陰

陽平衡」、「動靜結合」、「綜合與審因

施養」。古代人生活循道、飲食節制以養

「氣」、起居有常以養神、不妄作勞以養

精,現代人因嗜縱慾而傷精、「氣」和神。

不像大宇宙「氣」的能量無限大,人

體小宇宙「氣」的能量有限而易損,容易遭

受各種因素耗損,導致「氣」虛、「氣」

滯、「氣」逆、「氣」陷、「氣」脫而致

病,有賴醫療和養生之道予以補「氣」、吸

「氣」、調「氣」。平日如能勤練氣功,讓

人體有限的「氣」能與大宇宙的「氣」同化

Page 6: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第30 卷第3 期 0 01 氣功養生體現中醫藥學奧妙 &Q £0 ) K120 7 綜 合 評 論 使人與自然界交融、溝通,讓生物磁場

10 THE JOURNAL OF TAIWAN PHARMACY Vol.30 No.3 Sep. 30 2014

Commentary綜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氣功。 h t t p : / / z h . w i k i p e d i a . o r g /wiki/%E6%B0%A3%E5%8A%9F

2. 神農氏傳統中醫藥文化:杏林堂綜合中醫藥。http://www.shen-nong.com/chi/principles/qi.html

3. 維基百科:中醫學。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9%86%AB%E5%AD%B8

4. 陳合成:淺談易經與養生。2012年海峽兩岸中醫藥與易經文化研討會論文匯編 頁21 – 23

5. 賴振榕:從醫易同源淺談易經在中醫藥之應用。

6. 林振順;易經與中醫藥之相關性。2012年10月13日海峽兩岸中醫藥與易經文化研討會大會主題報告。

7. 楊秀燕:論中醫與易經。2012年海峽兩岸中醫藥與易經文化研討會論文匯編 頁34 - 38

8. 楊力:易經象數與中醫象數科學。2012年10月13日海峽兩岸中醫藥與易經文化研討會大會主題報告。

9. 鄭喻仁:傳統醫藥「八卦象數養生療法」立論源流探

討。2012年海峽兩岸中醫藥與易經文化研討會論文匯編頁39

10. 林麗真:易經與創意醫藥學。2012年海峽兩岸中醫藥與易經文化研討會論文匯編 頁27

成為純淨永恆的大「氣」,可確保能量不衰

竭。

肆、結論

天是大宇宙 (大全息、大八卦),人是

小宇宙 (小全息、小八卦),人體有內八卦、

外八卦,是影響身心潛在的主要因素,也是

養生保健趨吉化凶的重要關鍵。依「易經」

記載「象數係遵循自然界變化之規律與人體

生理病理發展變化之規律」,又有醫者將人

體個別固定的健康象數特性、體質八卦卦

型、與陰陽五行相互對應與配合,形成獨特

的「八卦象數養生療法」,也體現了中醫藥

學之「醫易同源」、「天人合一」、「五行

相生相剋」、「陰陽平衡互合」、「藏象學

說」、「經絡氣血學說」等。

自神農嘗百草始,已闡明「藥食同源」

的觀念。將食物的營養作用對應人體的肝

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 (稱歸經),如

能攝取歸經適合體質的藥與食,則有助於

養生。如能瞭解「五味、五色養五臟的關

係」、「飲食禁忌」、「以陰陽五行生剋關

聯對症下」、「用藥取象;藥依形、性、

氣、質入諸經」與「養、助、益、充之健康

飲食結構」,審慎選擇始攝取之,則能健

康、防疫、不老與延年益壽。

綜合上述,養生與醫療是維護生命健

康最重要的支柱,養生方法多元,氣功是養

生法,而兼有養生與醫療之效。常言道「養

心自在消遙,攝生均衡不老」、「飯吃七分

飽,話說三分好,清心汲煩惱,自在人不

老」,須身心靈全方位落實養生,始能助益

健康、長壽與不老。

氣功、養生和中醫藥學的哲理皆源於

「黃帝內經」、「易經」,必能志同「道」

合殊途同歸、醫養互補相輔相成、發揚光大

先賢智慧、延年益壽健康世人、天下為公世

界大同。